《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2024-08-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通用12篇)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篇1

教育科学出版版社

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洲完小

阳群

教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食物链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食物网概念的建立,及弄懂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学准备:课件、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谁被谁吃。1.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讲述: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2.认识食物链。

(1)课件出示食物链:小草→小羊→狼(2)课件出示蔷薇花丛中的生物:蚜虫、瓢虫、树叶、叶子、小鸟。(3)提问:哪两种动物间或哪种动物和植物间存在着食物关系?(4)提问:如果用一个箭头来表示蚜虫和瓢虫这两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会怎样表示呢?

(学生在记录纸上记录、教师巡视。)

(5)讲述:在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统一采用“蚜虫→瓢虫”这种记录方式,表示蚜虫被瓢虫吃。

(6)提问:其他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该怎样记录呢? 叶子→瓢虫→蚜虫→小鸟 叶子→毛毛虫→小鸟

(7)追问:小鸟还可以被谁吃呢? 叶子→瓢虫→蚜虫→小鸟→蛇

(8)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9)问:这两条食物链有什么相同点?(提示: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

小结: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10)提问:为什么通常都绿色植物开始呢?

(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属于消费者。)

二、田野里的食物网。

1.出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并介绍:水稻、、青蛙、蝗虫、小鸟、蛇、猫头鹰、鹰。

2.提问:谁能找出一条食物链,并用箭头画出来? 3.提问:从这种植物开始,能否再找出一条食物链,并用箭头画出来?(预设:当学生在画箭头的过程中,如果在两种生物间有重复箭头时,就提醒学生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

4.提问:在这些生物间还能找出其他的食物链吗?(学生在记录纸上完成记录、小组交流完善、教师巡视。)5.学生汇报、师生交流、尽可能完善补充所有的食物链,形成一张网状结构。

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6.分析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小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7.提问: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会有什么影响呢?

师生交流并小结:如果某一种生物灭绝了,作为它的食物的生物会慢慢变多,以它为食物的生物会慢慢变少,生态环境就会失去平衡。

三、巩固总结、保存课件。1.播放课件。

师生交流怎样保护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总结: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存了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篇2

经常碰到糖尿病病友问我这样的问题:“大夫, 请告诉我什么食物能吃?什么食物不能吃?”似乎只要避免吃所谓糖尿病病友的禁忌食物, 血糖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样。每当碰到这样的情形, 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诉病友:“只要总热量控制好了, 你几乎什么都能吃, 关键是每一种食物都要有一个合适的量。糖尿病饮食就是最健康的饮食, 不光糖尿病人应该这样吃, 每一个正常人也应该这样吃。”

众所周知, 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 如何科学选择及合理搭配膳食是糖尿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不仅是一项保证血糖达标, 防治心、脑、眼、肾等血管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措施, 也是尽情享受饮食文化, 增添生活乐趣, 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以往, 我们一直沿用食物交换法指导糖尿病人如何选择食物, 很多医生和糖尿病病友对此有一定认识, 这种经典方法在血糖控制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仅注意到化学上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相当, 没有考虑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其它食物成分对血糖的影响, 尤其是交换表没有反映出不同食物在血糖反应方面的差异。其实不要把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看得有多难, 从营养学角度看来, 只要懂得科学搭配和食物生成营养原理, 有时候“懒”一点更容易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比如粗粮不要细作、蔬菜不要切、豆类整粒吃不要磨碎……这些饮食习惯上的“小窍门”都能大大减少身体降低血糖的生成。实际上它们都牵涉到糖尿病饮食治疗领域新近引入的一个概念:“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GI) ”。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Glycemic index, GI) 是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50克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内 (一般为2小时) 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 它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 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 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GI是由人体试验得来的一种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 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 一种利用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的能力进行分类的通过比较在食物中相同重量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方法, 是评价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生理学参数。

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一个以食用低GI食品为主要膳食的群体, 对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健康意义。低GI膳食可改善糖尿病病友血糖, 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 增高高密度脂蛋白, 可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不但有短期效应而且有长期的健康意义。

高GI的食物, 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 葡萄糖释放快, 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 也就是血糖升高的程度比较大;

低GI食物, 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 吸收率低, 葡萄糖释放缓慢, 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 简单说就是血糖升高的程度比较低。

因此, 应用GI, 合理安排膳食, 对于调节和控制人体血糖大有好处。一般来说只要一半的食物从高GI替换成低GI, 就能获得显著改善血糖的效果。

当GI在55以下时, 该食物为低GI食物;

当GI在55~70之间时, 该食物为中等GI食物;

当GI在70以上时, 该食物为高GI食物。

但是, 任何一种食物的GI值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

1.成熟度。例如, 香蕉越成熟, 其GI值越高。这尤其适用于那些收获后还会继续成熟的水果。

2.食品的酸性。食品中含酸时, 就会降低人体消化这种食品的速度。消化速度降低意味着吸收更慢, 对血糖的影响也更有益。

3.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的个体差异。对五位受试者进行测试, 会发现他们对相同食品的反应各不相同。应以GI值为指导, 同时监测碳水化合物食品对您的影响, 特别是患有糖尿病时。

4.产品中面粉 (如果有) 的类型。产品中的精白面粉越多, GI值越高;粗粮面粉越多, 则GI值越低。

5.烹调时间。烹调过程使淀粉分子膨胀, 从而软化食品 (烹调时间越长, 食品越松软) , 使食品消化起来更容易, 吸收更快。GI值通常随烹调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6.其他成分。如果同时食用高G值食品和含有蛋白质或脂肪的食品, 碳水化合物的GI效果会比单独摄入时低, 因为脂肪和蛋白质会减缓其消化速度。同理, 低GI值的食品, 如果加入碳水化合物, GI值就会升高。

当我们知道了GI的以上知识后, 很多人能想到一个问题, 那么那些高GI的食物我们是不是就一定不能食用了么?例如, 西瓜的GI值为72, 可以归入高GI值一类。但是我们知道西瓜是一种健康食品。而且有研究证明, 适量的食用西瓜, 不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这就说明了G高不一定引起血糖升高, 还要看食物中糖分的含量。为此, 1997年,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Salmeron等提出了“血糖负荷 (glycemic load, GL) ”的新概念, 使糖尿病病友在合理选择及搭配饮食上, 更加直观简便易行。

GL将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 表示一定质量 (重量) 的食物对人体血糖影响程度的大小, 其计算公式如下:摄入食品中的实际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重量乘以食品的G值, 再除以100。GL可以对实际提供的食物或总体膳食模式的血糖效应进行定量测定, 因此GL比GI更能全面评价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能力。GL与GI值结合使用, 可反映特定食品的一般食用量中所含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数量, 因此更接近实际饮食情况。

当GL大于或等于20时为高GL, 提示食用的相应重量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明显。

当GL在10~20之间时为中GL, 提示食用的相应重量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一般。

当GL小于或等于10时为低GL, 提示食用的相应重量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现在仍以上文的西瓜为例。我们知道西瓜的GI值较高, 现在算一下它的GL, 看看情况如何。

假如我们要吃一块3两的西瓜, 查食物成分表可知西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0 (2两) 中5.5克, 3两西瓜中所含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为5.5×150/100=8.25, G值为72。西瓜的GL值计算如下:8.25×72/100=5.94, 也就是说3两西瓜的GL值小于10。这样一来, 我们就知道了一次吃3两的西瓜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大, 不是吗?

同理如果我们要吃一块1斤的西瓜, 查食物成分表可知西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0 (2两) 中5.5克, 1斤西瓜中所含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为5.5×500/100=27.5, G值为72。西瓜的GL值计算如下:27.5×72/100=19.8, 约等于20。这样一来, 我们一次吃1斤的西瓜对血糖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了。

此外, 梳打饼干的血糖指数也是72, 但其每100克含碳水化物约76克, 食用其3两 (150克) 中所含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为76/100×150=114, 这3两苏打饼干的L=72×114/100=82.08, 对血糖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我们食用2 0克苏打饼干时, 其GL=72×76/100×20/100=10.944, 对血糖的影响很少。

所以通过应用GL我们就会知道, 将高GI值食品纳入饮食计划是可以的。也就是说, 对于任何食品, 糖尿病病友都是可以食用的, 只不过要严格控制食品的重量。切记, 拒食某些食品——尤其是高GI值的水果、蔬菜、粗粮和豆类, 您就可能会漏失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营养级 篇3

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食物链&草→兔→狐→狼&生态系统

的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别&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所属类型&主要是植物&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营养状况&自养&直接以植物为食&以食草动物为食&以小型食肉动物为食&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道进行&]

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捕食者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因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例1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000个个体,D种群有10000个个体,则它们的食物链关系是( )

A.A→B→C→D B.D→C→B→A

C.C→D→B→A D.不能确定

解析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彼此互相关联,组成食物链。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而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流动到另一个营养级。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量以热量的形式不断散失,形成金字塔能流。所以本题初看起来选B。但题目中只提供个体的数量,没有提供个体的大小或个体所拥有的能量,所以仅从个体的数量还不能确定该种群的生物量或能量的多少。如一棵大树的个体数量是1,而生活在其上的昆虫的数量可以有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所以仅从各种群的个体数量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

答案 D

例2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Kg B.28Kg

C.100Kg D.280Kg

解析 根据题意,可写出三条食物链:1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Kg,消耗植物为0.5÷10%=5Kg;②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Kg,消耗植物为0.25÷10%÷10%=25Kg;3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植物为0.25÷10%÷10%÷10%=250Kg。所以人要增重1Kg,共消耗植物280Kg。

答案 D

点拨 我们所研究的食物链是建立在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之间的“捕食链”,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与动植物形成捕食关系,故两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二、食物网中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苔原则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

例3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鹰][蛇][蛙][老鼠][食虫鸟][食虫昆虫][植食性

昆虫][植物]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

(2)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 条。

(3)蛇和鹰的关系是 。

(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

解析 (1)以植物为起点,以最高营养级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8条。

(2)在“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植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蛇→鹰”三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五营养级。

(3)蛇和鹰同时捕食老鼠,两者为竞争关系。同时鹰又捕食蛇,两者又为捕食关系。

(4)食物网中只包括了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以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应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以及分解者。

答案 (1)8 (2)3 (3)竞争和捕食

(4)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以及分解者

点拨 (1)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2)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上图中的蛇与鹰,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1.下列哪一组生态学名词的排列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

A.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生物体、类群、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

C.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种群、类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一个系统生态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的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的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5.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

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D.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6.下列哪一组名词,可能用于同一生物体上( )

A.生产者、异养生物 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

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 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7.下列内容,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培养了多种植物和多种鸟的一个生物实验室

B.一个生长有几种植物和几种动物的废弃的蔬菜大棚

C.一个集有多种植物和多种动物的农贸市场

D.一培养枯草杆菌的试管

8.下图为某一带草原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试分析

[猫头鹰] [蛇][兔][鼠][草] [黄鼠鼬]

(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2)猫头鹰占有 个营养级,分别为 营养级。

(3)图中的哪个营养级含能量最多? 。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

1~7 ACBDBBB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反思 篇4

《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到食物链反映了生物间的一种食物联系,并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第一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

第一部分分成三个小内容:认识食物链,知道生产者和消费者,学会正确写食物链。在引入部分设计时曾想过用学生熟悉的俗语引入,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因为学生对俗语比较熟悉,他们也能轻易的写出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但发现这些俗语中都缺少生产者,如果把它们写成食物链就不太恰当,于是改为用教材上的落叶、蚯蚓、小鸟作为食物链的引入,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学生“落叶和蚯蚓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回答上这个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反观李老师用玉米、老鼠、蛇三者关系引入,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三者的关系。在介绍食物链概念的时候,罗老师和李老师都能用动画效果来展示食物链,使食物链更加形象,并且罗老师还明确了食物链的一般形式是“植物--------植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这既和上一节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又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动物的食性来排列它们在食物链的位置。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的设计。学会正确写食物链是这节课的难点,关键在于掌握食物链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两条食物链然后用课件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示食物链的基本特点,但在后面的汇报环节中却发现还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掌握食物链的写法,问题出在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认识食物链的基本特点,罗老师和李老师在这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先讨论,找出几条食物链的共同点,然后再一起探究分析食物链的基本特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认识食物链的基本特点,比我单一问答的教学设计效果更好。另外分析食物链的特点如果只从两条食物链来归纳,说服力不够强,至少要出示三条食物链。

教学设计食物链和食物网 篇5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生物(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卡片、水稻田里生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讲述: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动画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

师:发生了什么事啊?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哪个成语吗? 2.谈话:在这个例子中,谁被谁吃了呢? 板书:大树 蝉 螳螂 黄雀

3.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大树→蝉→螳螂→黄雀。分析食物链中箭头指向的意义:谁被谁吃的关系及能量流动的方向。4.师:它们一环扣一环,知道这是什么吗?(预设:食物链)

问:它们之间是靠什么联系起来的呀?

ppt出示食物链的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探究食物链

1.师: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食物链,学校的花丛中有食物链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花丛中有哪些生物?

出示:蔷薇或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图片 师:花丛中有许多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像刚才学到的关系? 2.游戏:谁吃谁

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请下面的学生按上面学生的活动完成相应的食物链。3.师:你们在这里找到了几条食物链?

(预设:两条,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落叶→蚯蚓→鸟)师:这两条食物链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分析引出生产者、消费者。3.师:你还知道其他食物链吗?

请学生写出1―2条食物链。

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并且说出所写食物链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出示错误的食物链(虾米→小鱼→大鱼;草←鼠←蛇←鹰),师生共同分析。

(目的:使学生掌握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巩固食物链谁被谁吃的顺序)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真棒,看来同学们真的是认识食物链了,如果金老师给你们几种生物让你写出一条食物链,你行吗?

出示: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图片,请学生试着写出食物链。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

2.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生物,再多一些动物和植物,你还会写吗?

幻灯片出示水稻田里的生物。学生小组完成任务。

汇报交流,小组之间进行补充。3.分析水稻田里各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四、生态平衡教育

1.谈话:食物网中一种动物可以吃好多种食物,一种植物也可以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数量变化了会对其他生物的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2.讲述:科学研究讲求证据充分。我们还是通过真实的例子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四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为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飞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

五、总结

1.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2.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打算? 【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大树→蝉→螳螂→黄雀

食物链 落叶→蚯蚓→鸟

蔷薇或草 —→ 蚜虫 —→ 瓢虫 —→ 小鸟 和 ↓ ↓ ↓ ↓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篇6

高禹小学胥建平

整堂课教学之后,基本达到了本人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把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但纵观整堂课,还是有许值得探讨之处。

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画出相关食物链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草草的结束,让学生感觉一犹为尽,使得在小组汇报时,学生没有充足的准备,汇报情况不够理想,有的学生没有理出头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时间分配不够好,前面讲的太多,以致后面学生讨论时间少,练习的不够,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反映画食物链和食物网时不知箭头指向哪方,这可能是有些地方处理的太匆忙所致。把握时间问题。

本节课在知识拓展一环节中,还缺少深度,没有更好的强化知识,如果再让学生试着说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或其他方面的食物网,使学生不拘于水田、草原的食物链,拓展学生思维,效果会更好。

在驾驭课堂能力方面,还是需要加强,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遇到课堂生成问题,能够随机应变,应付自如,使课堂上得更加精彩。

抢救群体食物中毒的指挥和管理 篇7

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农药、水源污染严重, 群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且事起紧急, 病人数量多, 病情轻重不一, 如不及时抢救, 往往危及生命。在急诊抢救过程中, 抢救人员的安排、病人的分类安置、救治的实施、现场秩序的维持, 均需要管理者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工作人员的配合, 从而使整个抢救过程忙而不乱、迅速有效。总结我院2003年3月—2008年6月抢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10起,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 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现场指挥抢救

抢救领导小组是医院为应对特发事件而设立, 小组由业务院长为组长, 医务科长为副组长, 各科主任及护士长为组员。急诊科一旦遇到群体食物中毒事件, 接诊护士应立即上报医院总值班, 同时电话通知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由医院总值班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 通知抢救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到场组织指挥抢救。抢救领导小组的成立, 能有效地调动全院的人员, 使抢救工作各个环节紧密连接, 抢救工作顺利开展。

例案:2006年4月26日20时, 某外资工厂46名工人在食堂因进食被甲胺磷农药污染的蔬菜, 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接诊护士立即报告医院总值班及科主任和护士长;同时, 医院总值班也通知抢救领导小组成员到场指挥抢救工作, 经分类, 其中12名病人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由于抢救人员不足, 急诊科床位不够, 在对病人抢救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 院长立即调派其它科室6名住院值班医生及护理人员前来增援, 并通知住院部迅速调整床位, 做好收治病人的准备, 及时将12名病情危重的病人收入院治疗, 实施急诊绿色通道, 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等措施, 不仅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急诊科的压力, 使病情较轻的病人也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

1.2 对病人进行准确分类、分组抢救治疗

群体食物中毒事发突然, 病人数量多, 病情轻重不一, 工作人员有限, 救治时间紧迫, 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必须对病人进行准确分类, 将病人分成轻、中、重3类, 由接诊护士登记病人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药物过敏史等基本信息, 对危重病人首先安排床位进行抢救, 避免因群体中毒人员多而致使忙乱, 延误治疗时间, 提高救治效率。

1.3 统一指挥, 合理分工

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经常发生在中午、晚上, 此时间段抢救人员有限, 抢救领导小组到达现场后, 根据事件具体情况, 调派增援医护人员参加抢救, 并对抢救人员进行合理分工, 把参与抢救相关工作人员分成5组: (1) 接诊组:负责病人的分类和登记工作; (2) 洗胃组:负责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催吐、洗胃, 迅速清除毒物, 减少吸收, 并及时收集胃内容物送检以明确诊断; (3) 危重病人治疗组:负责危重中毒病人的抢救及病情观察; (4) 普通病人治疗组:负责中、轻度中毒病人的治疗; (5) 后勤组:负责物资供应及现场秩序的维持, 为抢救工作争取时间及提供良好的抢救环境。

例案:2008年2月20日20时, 有97名病人因进食变质烧鹅1小时后,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由于病人数量多, 领导小组立即增派医护人员参加抢救工作, 后勤人员维持秩序, 使整个抢救现场忙而不乱,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4 及时通知防疫部门做好检验检疫工作, 制止疫情蔓延

近年来, 由于食物被有机磷农药或有毒水源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区域性中毒时有发生。因此, 凡遇到短时间陆续有疑似食物中毒的病人就诊, 必须留取呕吐物标本, 及时通知防疫部门来检查引起中毒的原因, 查找中毒根源, 必要时, 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 提醒市民注意, 防止疫情的蔓延。

例案:2008年3月2日14时, 在一个小时内陆续有14名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全身紫绀、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 这14名病人家住同一地域不同家庭, 吃不同的食物, 而且均在家里吃, 出现此类中毒现象实在让人费解。当时我们在迅速抢救的同时报告了当地防疫部门, 并且留取每一位病人1份呕吐物标本待防疫部门检查。同时因为根据急诊科主任判断病人中毒症状, 怀疑亚硝酸中毒可能性极高, 而且原因很可能是水源污染, 立即报告医院领导, 院领导向地区政府联系地区媒体, 通过媒体及时提醒市民注意不要使用自来水, 同时将该14名病人所在片区的水源切断, 防止中毒疫情蔓延。

最后通过防疫部门检疫, 查明导致中毒的原因是因为水源污染, 中毒病人所在区域的一个工厂亚硝酸盐污染自来水, 造成附近饮用自来水的居民中毒。所以, 通知防疫部门进行检疫和媒体宣传相结合是防止中毒事件蔓延的有效办法。

2 讨论

在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抢救群体食物中毒, 时间紧任务重, 需要合理组织安排。

总之, 群体食物中毒的特点是事发突然、病人多、病情轻重不一、抢救工作事件紧迫, 在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 要顺利完成抢救治疗工作, 挽救病人生命, 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效指挥和抢救人员的密切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抢救群体食物中毒有效的指挥和管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3月—2008年6月抢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10起。结果:在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抢救群体食物中毒, 时间紧任务重, 需要合理组织安排。结论:顺利完成群体食物中毒抢救任务, 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效指挥和抢救人员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群体食物中毒,抢救,指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贺真, 刘郁, 王爱丽.群体食物中毒病人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 2005 (5) .

[2]施培武, 徐鹏, 于竞进,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化的人力配置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 (3) .

[3]徐鹏, 罗力, 于竞进,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及预警工作的质量控制指标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 (3) .

[4]林羽.68例食物中毒院外的急救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2 (1) .

[5]任兵, 靳成斌.72起食物中毒的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0 (3) .

[6]丁秀英, 丁越江, 罗文青.1987年北京市食物中毒总结[J].食品科学, 1988 (10) .

英国的餐饮和食物 篇8

They have breakfast between 7:00 and 9:00. They have lunch between 12:00 and 1:30 p.m. Most people today have a small lunch. They usually have sandwiches, and perhaps some crisps and some fruit for it. They have dinner (sometimes called supper) between 6:30p.m. and 8:00 p.m. That is the main meal of the day. But traditionally, lunch is called dinner, for people eat their main meal at midday.

What is a typical English breakfast? Mos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ay think a typical English breakfast consists of eggs, bacon, sausages, fried bread, mushrooms with a cup of coffee. However, a typical English breakfast nowadays is more likely to be a bowl of cereals, a slice of toast, orange juice and a cup of coffee. Many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in England will eat a bowl of cereal. They are made with different grains such as corn, wheat, oats etc. In winter, many people will eat “porridge” or boiled oats. Meals have become lighter because people are getting busier.

The typical English lun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for English lunch today is much lighter. But traditionally, people eat dinner at midday, so lunch used to be the dinner. Nowadays, many children at school and adults at work will have a“packed lunch”. This typically consists of a sandwich, a packet of crisps, a piece of fruit and a drink. The“packed lunch” is kept in a plastic box. The favourite sandwich of many young people is prawn and mayonnaise. Sometimes they love to have tuna and mayonnaise , ham and pickle sandwiches. Some people have a simple meal such as cheese and biscuits or soup and bread.

Nowadays, the traditional meal is hardly eaten, except on Sundays. A recent survey showed that most people in Britain eat curry! Rice or pasta dishes are now favoured as the“British Dinner”. Vegetables grown in England, like potatoes, carrots, peas, cabbages and onions, are still very popular.

And what are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meals like? Of course, now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breakfast is called the“Full English”or“The Full English Fry-up”. The normal dish of a traditional full English breakfast are bacon (traditionally back bacon), poached or fried eggs, fried or grilled tomatoes, fried mushrooms, fried bread or toast with butter and sausages, usually served with a mug of tea. Baked beans and hash browns are also commonly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reakfast. As nearly everything is fried in this meal, the term “fry-up” is quite accurate. Even though not many people will eat this for breakfast today, it is always served in hotels and guest houses around Britain.

Lunch is the meal eaten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usually between about 12:30 and 2:00). A ploughman’ s lunch is a traditional lunch for farmers in which there is a bread roll, Cheddar cheese, Branston pickle and salad, perhaps with a pork pie. 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people to go to a pub with some friends for a pub lunch and a drink.

The traditional British dinner is usually called“tea”, “dinner”or“supper”. A typical British meal for dinner is “meat and two vegetables”. People put hot brown gravy on the meat and usually the vegetables.It is traditionally made from the juices of the roast meat, but now it is more often made from a packet. One of the vegetables is almost always potatoes.

There are several special meals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three meals of the day in Britain. One of them is at midday of Sunday. Sunday lunch time is a typical time to eat the traditional Sunday Roast. Traditionally it has roast meat which is cooked in the oven for about two hour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vegetables and potatoes with a Yorkshire pudding. You can always find Yorkshire pudding in a Sunday Roast. It is made from flour, egg and milk. The most common joints are beef, lamb or pork; chicken is also popular. Beef is eaten with hot white horseradish sauce, pork with sweet apple sauce and lamb with green mint sauce.

Another special meal is Afternoon Tea. It is also called the traditional 4 o’clock tea which is a small meal, not a drink. Traditionally it consists of tea or coffee served with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1. Freshly baked scones served with cream and jam which is known as a cream tea.

2. Afternoon tea sandwiches which is thinly sliced cucumber sandwiches with the crusts cut off.

3. Assorted pastries.

Afternoon tea is not common these days because most adults go out to work. However, you can still have afternoon tea at many tea rooms around England.

Afternoon tea became popular about 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ago, when rich ladies invited their friends to their houses for an afternoon cup of tea. They started offering their visitors sandwiches and cakes too. Soon everyone was enjoying afternoon tea.

They also have a substantial meal called High Tea. It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6 o’ clock tea. The British working population did not have afternoon tea. They had a meal about midday, and a meal after work, between five and seven o’ clock which was called “high tea”or just“tea”.

High tea was a substantial meal that combined delicious sweet foods, such as scones, cakes, buns or tea breads, with tempting savouries, such as cheese on toast, toasted crumpets, cold meats and pickles or poached eggs on toast. This meal is now often replaced with a supper due to people eating their main meal in the evenings rather than at midday.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 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种种消化酶的作用。

②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③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④能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⑤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中,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2、难点

①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③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④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系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见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总是又想吃又怕胖,这可怎么办呢?你有没 有同样的烦恼?难道食物中所有营养物质都会被身体吸收?有的人吃得再多仍 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胖生: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

胖生: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 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演示消化系统的整体形态和各部分的模型,辨识消化管各部分和消化腺各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尝试说出消化管各部分的形态和位置。尝试描述消化腺的形态和位置。游戏

把消化系统组成的各器官名称卡片,打乱顺序分发给参加排序游戏的同学,看看大家对它们的结构位置掌握的如何?

2、消化道(1)、口腔

①牙:人体中的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的臼齿。

②舌:肌肉质的舌,主要的功能是辨别食物的味道、搅伴食物、辅助发音等。(2)、食管

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3)、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4)、小肠

3、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能分泌消化液)演示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结构。

小结: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小肠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

(三)、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它们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促进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复习提问:进化消化系统是由什么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导入新课: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食物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讨论: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如果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请推测食物中的确良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

小结: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为淀粉分子较大;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这一过程叫食物的消化。那么,在消化管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

(三)作业布置,写实验报告。第3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对,是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种消化酶的怎样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口腔内的消化

讨论:食物入口,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

小结: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口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在食团,以便吞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的胃液中失去活性。那么食物在胃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食团进入胃内,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胃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3、小肠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第4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导入新课

医院里医生给一位病人诊断时说:“你尽管吃得多,吃得香,胃口好,但你还是营养不良。因为,你吃进去的东西不仅消化不好,而且吸收也不好。”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鸡小肠。

讨论:在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肠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小肠,先展示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 绒毛,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结: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倍。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做微绒毛。

2、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引,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引。讨论 :

(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2)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是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展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小肠吸收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 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二)总结

食物链教案 篇10

二、教学食物链

1、你为什么说猫比老鼠大呢?老鼠被猫吃,猫吃老鼠他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板书:吃与被吃课件出示:老鼠→ 猫

2、它们中间的箭头表示老鼠被猫吃,方向一定不能画错了。你还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老鼠进了猫的肚子里,成了美餐。

3、如果老师再加一种水稻,你能不能用箭头把这三种动物的食物关系连接起来?请同学们在电脑上画出来,注意箭头的方向别搞错。水稻→老鼠→ 猫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教师直接通过抓屏展示,让学生说。

4、教师总结:这种靠吃与被吃的关系像链条一样将生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叫食物链.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

1、过渡:每一条食物链都是由几个环节构成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电脑放生产者录像,问: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教师: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在食物链中还有谁呢?请看录像。(放片段:消费者)

3、问:谁又是消费者呢?(教师指着食物链)像猫、老鼠这样自己不会制造食物,以其他生物为食的都叫做消费者。

4、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不同的生物,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将它们分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类。(电脑出示)。(青菜、树叶、小草、水稻、老鹰、蛇、蚕、兔子)在电脑上将这些动物放到制定的位置里。请学生说,抓下他的屏幕展示。

四、食物网

1、每一条食物链其实都是由生产者开始。

(1)每条食物链都是由生产者开始,每一条食物链要画完整,最后没有再被别的动物吃了才能结束。

(2)注意箭头的方向表示谁被谁吃。(指着范例)

(3)食物链找的越多越好,画笔最好选用比较细的线。

2、以2人为一小组,开始连线。教师巡视,有意识指导1-2组,

3、请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电脑中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当场连接。

4、这里这么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看起来像什么呀?

五、分解者

1、食物网的源头在生产者,重点是凶猛的消费者,那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呢?其实地球上还有一类特殊的成员,你们了解它们吗?让我们从录像片段中了解它们。边看边想:它们在大自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成员?

2、(看录像)指名说名称、作用,(板书:分解者)

3、问: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分解者呢?(蚯蚓、蘑菇、霉菌……)

六、破坏食物链的危害过渡:正是这三大成员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指着板书)

1、可是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出示一个故事。在……草原上,一直有狼威胁着温驯的鹿,于是农民们就开展了保护鹿的行动,他们大量地捕杀草原上的狼,结果怎样呢?学生说。

2、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有一段时间,人们特别喜欢吃青蛙,于是很多人为了赚钱,大量捕杀,你能说说这对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情况?)

3、从这两个事例,你发现了什么?(破坏食物链中一个环节,其他动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大自然就会遭到破坏)

保护牙龈和心脏的三大食物 篇11

这样一来,治疗牙龈疾病的医生与治疗心脏疾病的医生通力合作,他们共同传达着一个信息:牙龈病与心脏病,只要成功预防其中的一个,就能帮助人们避开另一个。

2009年夏天,美国一份心脏病的主要期刊与一份牙周病的主要期刊同时发表相类似的文章,列举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性要点,并强烈要求这两个科的医生不要把这两种病分开来治疗,而是应该把身体看做一个整体。

美国牙周病学会前任主席,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教授大卫·寇奇兰说:“如果身体的某个器官出现了炎症,其他部位也会遭到破坏,不管是在心脏、牙龈或是其他部位——这就是把心脏病和牙龈病联系起来的理论基础。”

研究显示,经常运动和减轻压力都能产生对抗炎症的作用。

当然,除了锻炼,定期的牙科检查和选择正确的食物,同样能帮助你同时保护牙龈和心脏。

葡萄干

或许有人觉得,葡萄干又甜又黏,肯定对口腔健康不好。但是,研究显示,葡萄干中的抗氧化物质能抵抗某种细菌的生长,而这种细菌正是引起炎症和牙龈疾病的罪魁。

绿茶

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喝一杯绿茶的日本人,能显著降低患牙龈疾病的风险——而且绿茶喝得越多,患病风险就越低。研究人员相信,绿茶中有一种叫儿茶素的抗氧化物质,是绿茶之抗病作用的关键。当引起牙龈疾病的细菌侵袭身体时,儿茶素能阻止炎症的发生。

全谷类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篇12

汶川县第一小学

汤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与方法: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情感态度价值观: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小刀、竹签。学生准备:生熟马铃薯各一个,每个小组成员带上自己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你们最喜欢吃的食物,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都带了些什么食物呢?

(2)指出所带的这些食物中,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可以熟吃?

(3)为什么有的食物能生吃,有的食物却要熟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投影出示生熟马铃薯,问:怎样分辨这两个马铃薯生、熟呢?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a、充分利用你们的感官去观察,比如通过看、闻、尝、摸等方法。b、使用小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c、四人小组互相合作,边观察边记录。

d、实验完成后,收拾好生熟马铃薯,将材料放回抽屉,我们要交流成果了。

2、观察比较生、熟食物(1)观察生食物

颜色、气味、软硬„„

(2)预测:食物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喜欢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加热 实验要求:

1、正确使用酒精灯

2、注意安全,不触碰发热的物体

3、先观察食物加热前的特征,再点

火加热食物

4、仔细观察并记录食物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及时整理材料 A.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 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B.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C.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4)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5)讨论:烧熟的食物与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生的食物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三、小结: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板书设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烧、烤、煮、炸„„

保留营养成分

容易吸收、消化

《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汶川县第一小学

汤琴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共有三个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三部分的目的分别为让学生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从而认识马铃薯熟食的益处;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把它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食和熟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食物探究。

(一)静态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

(二)动态观察各种食物由生到熟的过程。教材上是生鸡肉加热变成熟鸡肉的过程,而我把生熟鸡肉的探究过程变成了自己喜爱的食物由生到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食物由生到熟过程中的无穷乐趣。第三部分:小结。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各自特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历程,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感触最深:

一、准备材料不够充分。课前准备生熟马铃薯,便于演示,也便于学生在材料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好使用。对于分组实验,只准备了5个小组的材料,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发现材料准备不够,在同事的帮助准备全材料,才得以顺利上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得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课前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这样做才便于更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在课堂上,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合理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与之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准确的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40分钟时间内去完成2个探究活动,对“生的食物加工成熟的食物”这个探究活动的时间控制上稍微有点不足。

如何使用酒精灯,这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下功夫很有必要。本次酒精灯的使用是从原来由教师控制转向学生分组操作,如果不加操作指导,很有可能出现意外事故。试想一下,每节课在操作中都能如此引导的话,日后学生操作时将会更顺手,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通过这节课,经过本组同事指导和评价,让我明白自己还有着很多不足:

1、课堂中每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好的链接。

2、学生活动虽然做好了精心的准备,在指导过程中总是有着顾此失彼的情况。

3、对孩子回答后的评价过于简单和不足,经常回重复学生的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会不断地思考、尝试,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初二物理电功率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小学教师培训考核方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