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通用11篇)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 篇1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教学目标
① 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种种消化酶的作用。
②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③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④能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⑤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中,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2、难点
①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③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④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系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见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总是又想吃又怕胖,这可怎么办呢?你有没 有同样的烦恼?难道食物中所有营养物质都会被身体吸收?有的人吃得再多仍 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胖生: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
胖生: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 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演示消化系统的整体形态和各部分的模型,辨识消化管各部分和消化腺各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尝试说出消化管各部分的形态和位置。尝试描述消化腺的形态和位置。游戏
把消化系统组成的各器官名称卡片,打乱顺序分发给参加排序游戏的同学,看看大家对它们的结构位置掌握的如何?
2、消化道(1)、口腔
①牙:人体中的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的臼齿。
②舌:肌肉质的舌,主要的功能是辨别食物的味道、搅伴食物、辅助发音等。(2)、食管
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3)、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4)、小肠
3、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能分泌消化液)演示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结构。
小结: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小肠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
(三)、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它们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促进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复习提问:进化消化系统是由什么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导入新课: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食物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讨论: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如果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请推测食物中的确良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
小结: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为淀粉分子较大;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这一过程叫食物的消化。那么,在消化管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
(三)作业布置,写实验报告。第3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对,是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种消化酶的怎样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口腔内的消化
讨论:食物入口,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
小结: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口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在食团,以便吞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的胃液中失去活性。那么食物在胃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食团进入胃内,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胃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3、小肠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第4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导入新课
医院里医生给一位病人诊断时说:“你尽管吃得多,吃得香,胃口好,但你还是营养不良。因为,你吃进去的东西不仅消化不好,而且吸收也不好。”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鸡小肠。
讨论:在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肠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小肠,先展示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 绒毛,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结: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倍。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做微绒毛。
2、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引,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引。讨论 :
(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2)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是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展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小肠吸收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 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要格外重视食物的消化吸收 篇2
牙疼也是病
[记者]黄教授,您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有关消化系统的健康常识吧。
[黄建始]好的,消化吸收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存能量的基本功能。咱们按顺序说吧。
[记者]好的,有一句广告词是“牙好胃口就好”,咱们就从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说起吧。
[黄建始]好。说到牙齿,咱们老百姓常说一句话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其实这句话里有一个误区。牙疼起来确实很“要命”,因为与神经相连,但绝不能误认为牙疼不是病,而且更有可能与很多严重疾病相关联。
所谓牙痛,是指单个或多个牙齿轻微或剧烈的疼痛,通常是龋齿、脓肿或牙龈疾病引起的,應该去看牙医。但如果牙痛伴有脸部、颈部、和胸部疼痛或者呼吸困难,则可能是某种严重疾病的征兆,应该马上去医院诊治。
[记者]是啊,生活中很多人真的是最怕看牙了,总以为挺挺就过去了。
[黄建始]是这样,很多人的确很怕看牙医,但事实上,有时候的牙疼是不能只单纯地看牙医的。比如牙痛伴有胸痛,且有以下症状之一:在颌部、颈部和手臂有疼痛和麻辣感;呼吸短促;眩晕;出汗,这种情况就非常紧急,很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应马上嚼服一片阿司匹林,同时喝一杯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并使心脏得到更多的血液,并尽快去医院就医。
另外,如果在牙痛的另一侧有嘴和脸的疼痛、压力感、鼻塞或者头痛,要尽快去看耳鼻喉科,有可能是鼻窦感染。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一句,口腔的疾病不要害怕就医,更不能延迟就医,像牙痛、口舌溃疡、口臭等,都直接关系人的咀嚼、消化。
心理问题也会导致吞咽困难
[记者]听了黄教授讲解,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牙疼它真是病,切不可讳疾忌医。那我们了解了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接着往下来。
[黄建始]接下来应该进入消化正题了,但在切入正题前,我们还要说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吞咽,一些很紧急的状况都表现出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指食物由口腔经食管进入胃部受到阻碍产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胸部疼痛、哽噎感、食物停滞或者通过缓慢。吞咽困难的原因很多,但如果不是由于咽喉肿痛引起的,都应该尽快去看医生。
[记者]吞咽困难按我们一般老百姓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食管内有异物啊?
[黄建始]当然包括这方面,比如像鱼刺之类的东西卡在喉咙了,这必须24小时内就诊,不能耽搁。但造成吞咽困难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比如感觉吞咽的东西停在胸口,有时会感到胸骨后面疼痛,且疼痛随弯腰或躺下时加重,这种症状是胃液返流造成食管内壁的瘢痕引起的,要去看消化内科。
再比如吞咽困难感觉逐渐加重甚至有时出现返流症状,最近两个月内体重出现明显减轻,减轻10斤以上,这就很可能是贲失驰缓症、食道瘢痕,甚至食道癌的表现,必须在发现症状后24小时内就医,不能耽搁。
[记者]总的说来还是食道出现问题。
[黄建始]不完全,大家可能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理问题也会造成吞咽困难。当心理焦虑时,虽然能够正常吞咽,但随后就会觉得食物堵在喉咙里不往下走,有点类似厌食症。
高纤维食物易致胃肠胀气
[记者]黄教授,其实说到消化问题,我们最常想到的可能就是胃不好,比如出现胀气、反酸之类的症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消化不好。
[黄建始]确实,胃肠胀气应该是消化系统疾病比较普遍的症状。所谓胃肠胀气是指消化道内集聚的气体过多引起的腹部不适,这和饮食习惯和食物种类有关,通常表现是打嗝、暖气和腹胀。如果胃肠胀气还伴有胸痛或者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应引起重视。
[记者]胃肠胀气应该主要是因为食物引起的吧?
[黄建始]就像我刚才说的,有饮食习惯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问题,主要还是要根据症状来分辨。
比如当胃肠胀气的症状在身体前倾、仰卧、提重物、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加重,这就提示您有胃部疾病,如果疼痛持续或者经常发生,就应该去看消化内科。
再比如您先出现打嗝,然后感到胃部有气体,然后又肚子疼,这时如果还感到右上胸部、腹部或者背部疼痛,则提示您可能患有胆结石或胆囊炎,要尽快去外科就医;如果您打嗝、肚子疼的基础上。腹泻和便秘两种症状经常交替发生,则提示您可能胃肠功能紊乱,要去消化内科就医调理。
[记者]那么在食物上大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黄建始]首先是如果经常吃流质或粉状食物,就容易出现胃肠胀气;还有现在大家都提倡的健康食品,比如蔬菜或者豆制品这类的高纤维食物,但如果经常食用高纤维食物,也会容易出现胃肠胀气。
另外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如果胃肠胀气出现在食用乳制品后的两个小时之内,可能表示您先天不能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如果症状持续,也应该去看消化内科。
肚子疼别大意
[记者]黄教授,您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消化系统中会出现的比较紧急的症状吧。
[黄建始]好的。首先说一下呕吐吧,这个发作起来比较恐怖。呕吐是很多疾病的症状,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消化系统疾病,但如果呕吐发生在头部受伤后或者严重腹痛时,则说明病情很严重,必须尽快就医。
另外,如果呕吐伴有强烈头痛或者发热;视物模糊;眼睛痛;意识模糊;颈部僵硬,则提示您可能患有脑部或者眼部严重疾病,如青光眼、脑膜炎、硬膜下出血等,必须马上看急诊。
如果呕吐同时出现下列症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持续性腹痛;呕吐物中带血;大便黑色;身体虚弱,则提示您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应该马上看急诊。
如果呕吐同时注意到自己皮肤或白眼球变黄,提示您可能患有肝脏或者胆囊疾病,要尽快就医;如果出现腹痛,并且疼痛会随着呕吐而减轻,则提示您可能是消化道溃疡或者癌症,一定要在24小时内就医。
[记者]黄教授,我注意到您刚才几次提到腹痛,肚子疼也会提示紧急疾病吗?
[黄建始]当然了,尤其是急性腹痛。急性腹痛是指来势急骤的腹部(肋缘到腹股沟之间)疼痛。轻微的疼痛一般并不是严重的情况,但如果疼痛非常严重,则有可能是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千万不能大意。一般严重腹痛提示您可能患有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或者腹膜炎等。阑尾炎或者腹膜炎还有可能伴有体温升高,即超过38℃。
另外还要注意,当腹痛位于中腹部或者上腹部,同时这种疼痛向前胸中部、肩部或者颈部放射,则可能提示您息有心肌梗死,必须立即就医。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篇3
张红霞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 篇4
这一类物质在小肠内不经消化而直接被吸收。
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及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后被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贮存,另一部分由肝静脉进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3、脂类的吸收
脂类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被血液直接吸收;脂肪酸在消化道内与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才被吸收。脂肪酸被吸收后,一小部分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由门静脉进入肝;大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经大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脂溶性维生素也随脂肪酸一起被吸收。
4、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后,通过小肠黏膜被吸收,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天然蛋白被蛋白酶水解后,其水解产物大约1/3为游离氨基酸,2/3为多肽。这些产物在肠壁的吸收远比单纯混合氨基酸快,而且吸收后大部分以氨基酸的形式进入门静脉。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 篇5
一、认真阅读,获得新知:
同学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养分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学问要点,而且培育了同学的阅读、归纳总结力量。
二、通过小组的观看活动,同学获得直观的感知。同学分组观看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看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学问。前面同学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看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同学能深化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当总结出小肠是吸收养分物质的主要器官的缘由: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环形皱襞。
3、皱襞外表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许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养分物质很简单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全部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同学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同学的爱好,更加深了对学问的把握和了解。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篇6
1、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2、关注食品安全,尝试识别过期食品。
教学重点:
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之后,仍停留在小肠中,不能被人体所利用,
要想被人体细胞所利用,必须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循环。这一过程叫做营
养物质的吸收。
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1〉主要 器官:小肠
〈2〉小肠有哪些特点?(分组观察猪小肠,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 )
皱譬
小肠绒毛(是小肠皱譬表面的细小突起)
[投影:讲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肠壁的结构特点,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 投影:出思考题]。
教师:小肠的皱譬和绒毛等使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扩 大了近600倍。(小肠的吸收面积约一个网球场大小)
这些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的途径是什么 样的呢?
[投影]
氨基酸
葡萄糖 }-----毛细血管
少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毛细淋巴管}
教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除了小肠
外。其他的消化 器官也能吸收少量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
胃蛋白酶,肠液: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肝脏
分泌的胆汁在脂肪 的消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小结:略。
作业:实验报告册。
★ 运动教案
★ 小脚丫的幼儿园人体认知教案
★ 运动的世界教案
★ 海水运动的教案
★ 上海高考零分作文:字体与人体
★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探讨
★ 高三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习教案
★ 减肥计划节食与运动
★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
有助宝宝消化的食物有哪些? 篇7
酸奶含有大量活性乳酸菌等有益菌群,适当饮用能够有效地调节体内菌群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从而缓解便秘的症状,所以妈妈们不妨将酸奶作为零食给宝宝喝。
推荐食谱:红豆酸奶杯。
做法:红豆用清水淘洗干净。红豆倒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开自动档,时间上砂锅一般要煮4小时左右。煮透后的红豆捞出,加入适量白糖,拌匀。酸奶当中放进红豆就行了。
2、柠檬。柠
檬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的营养水果,一般人都将之作为消食食品。柠檬的清香味道也能中和食物的腥味,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柠檬偏酸,给孩子食用时不宜过浓,否则口感不适,对肠胃也比较刺激。
推荐食谱:英式柠檬姜茶。
做法:将柠檬去皮去籽,切成小块,生姜去皮切成细丝。一层柠檬姜丝,一层蜂蜜,依次放入到一个干净无油的玻璃瓶中,盖紧瓶盖,放入冰箱保存,三天后即可饮用。取一勺柠檬姜丝及析出的汁液,置于杯底,冲入温水即可。
《2 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科学知识
1、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脏、胃、小肠、大肠等组成。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这些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的呢?
4、过渡:让我们开始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动 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确(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6、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了解到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将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让学生懂得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7、提问:人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继续学习。
三、活动
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
1、过渡:咀嚼后的馒头哪里去了?
2、学生掌握食品经过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告之学生肝脏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找一找我们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
四、阅读
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2、提问: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谈体会。
4、教师作好小结,让学生了解胃功能,以及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
五、活动 小肠内的吸收
1、讲解: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体吸收了,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的。让我们来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
2、用文字或画图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小肠内表面的构造记录下来。要求:认真观察,准确表述。
3、汇报。
4、小结:小肠内壁多褶皱。
5、质疑:这些褶皱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模拟实验。
(1)阅读教材,了解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
(3)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较闭拢手与张开手的轮廓线,将得出小肠绒毛可以增大小肠内壁的表面积,从而能更有效地与各种营养物质接触,便于在短时间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填写研究报告。
如何给孩子吃难消化的肉类食物? 篇9
动物性食品,也就是肉类食品,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肉类蛋白中的赖氨酸含量很高,补充了植物性蛋白中赖氨酸不足的问题,而且肉类的胆固醇和脂肪酸含量高,是婴幼儿发育所必需的。肉类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E、K等较为丰富,还含有维生素B12、叶酸、泛酸等水溶性维生素,这些都是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肉类中的铁、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吸收和利用率很高。由此说来,肉类食品应当作为婴幼儿食物组成中重要的一味。
但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生理特质顺应植物性食物的需要。肉类作为高脂肪、高蛋白食品,过量食用或偏食对中国人种有负面影响,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在肥胖儿童中也有发生。所以给婴幼儿添加和制作肉类食品需要科学而合理。
妈妈不必过于小心,只要是经过国家食品安全检查合格的肉制品及鲜活鱼虾,就可以放心地给婴幼儿食用。
什么时候开始
从婴儿5-6个月起,在机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开始添加鱼、虾肉少许。鱼、虾肉的纤维成分较少,肉质鲜嫩,易于消化吸收,特别适合婴幼儿消化道尚不健全的特点。而且鱼虾类脂肪酸中,EPA、DHA含量较高,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怎么样给孩子吃
刚开始时应从单个品种开始,少量添加,给婴儿吃要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鱼虾,剔除鱼刺和虾壳后烹调。烹调方法尽量简单,以清蒸为好,不要添加任何调味品。婴儿的味觉处在早期形成阶段,要让他体验食物的原有风味,不需要增加其他味道,以免掩盖食物的真实滋味。此外,婴儿的肾脏功能尚不健全,过量吃盐不利于婴儿健康。婴儿的.牙齿尚未萌出,要将蒸熟的鱼、虾碾碎,用小勺喂婴儿吃。
一边喂一边观察
观察有无过敏或其他不适。如果婴儿表现正常,可继续添加其他种类。同时注意观察婴儿的表情和反应,一般情况下健康的婴儿都喜欢吃鱼虾。家长要注意的是,即使婴儿食欲再好也不要过量喂食,以免消化不良或“伤胃”。观察婴儿的皮肤反应和排便情况,如果一切正常,可逐渐增加摄入量。如果婴儿拒绝食用,不要硬塞,先分析拒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不要勉强宝宝
注意进食量由少到多,不要勉强孩子。如果孩子拒食,一定有理由,年轻妈妈应尽量找出原因。对体质较弱、有挑食习惯“难喂养”的婴儿要有耐心。妈妈不能看到其他婴儿已经能吃很多食物,而且长得壮,就加大饭量,逼迫孩子吃肉,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往往造成婴儿逆反和抵触情绪。其实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而且婴儿的饮食爱好受父母遗传等影响,具体应用时要掌握个体化原则。
寻找宝宝拒食原因妈妈正确应对
纤维过粗过长
肉类应挑选肉质细嫩的部位,做的时候可以先整块炖烂,然后切碎连肉汤一起拌在主食里喂宝宝。
过于油腻
肉类可以留少许肥腻部分,但是一定不能多,否则孩子容易倒胃口。
口味偏好
给孩子的食品应该淡一些,挑选新鲜肉类,避免腥味,而且要少放调味品。但孩子也有他的口味特点,妈妈不要用自己的喜好代替孩子的口味。广泛收集儿童菜谱,变换花样,调节食欲,吸引孩子就餐。
家庭排斥
妈妈应该避免家庭成员谈论食物的偏好,以免孩子在心理上拒绝某一种肉类。
用餐环境
飞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3 篇10
一、教材分析 :
《消化与吸收》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5课内容。本课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物质。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什么?保护好消化器官很重要,健康的饮食也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彼此各有功能,又相互合作,最终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3、能够结合图片,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
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组成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3.通过知识的学习,关注自身健康,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个馒头。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教师:300多年前,意大利有位桑克陶瑞斯教授曾做了一个很奇特,而又十分“舒服”的实验:把一只椅子挂在一杆巨大的称上,自己整天坐在椅子上,不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体重。他发现,坐的时间越久,他的身体越轻。当他饱吃了几个馒头后,体重又增加了。但是,再坐一会儿,体重又渐渐少了。(教师边讲边板画)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 学生:(变成营养了、吸收了,变没了、食物被消化了、„„)教师:我们推测食物是被消化了,这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板书:消化与吸收)
(二)、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
1、初步认知。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现在请各位同学们来说一说,饭进入人体后,会到哪些消化器官那里呢?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饭到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学生也许还能说到肝、胆、胰腺等器官,也可以先写在黑板上,但是讲到了心脏、肺等非消化器官则要及时纠正。)
教师相机肯定:饭到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教师:从同学们刚刚的交流,老师发现,大家对于自己吃下去的饭的去向还是很关注的。相信大家还是很想确切的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仔细看看人体的几大消化器官的名称以及它们各自所在的位置吧。
教师:(演示课件——消化系统的图样。让学生对照图示与之前的板书,看看知识上的错误之处,有则改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器官是彼此联系的。)
学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教师:比对这幅消化系统的图样,大家对于自己已有的一些认识有了一些改变了吧,不要彷徨与烦躁,我们就是要不断的发现错误然后改正,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既然我们已经了解消化系统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组成的,当食物旅行到这些消化器官时都会经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个馒头的旅行记录吧。
2、活动中探究,加强认识。
教师:请六位同学走上讲台来,其中五位同学分别代表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这五种消化器官,一位同学代表馒头。这六位同学的职责就是真实再现馒头在体内的消化过程。(请这六位同学知道自己角色之后站好。)讨论交流:①要表明食物是按照什么顺序进入人体的,他们所站的位置需要进行哪些调整?(问题导向食物从口腔进入,按照顺序,分别是食道→胃→小肠→大肠。)②要表明这些器官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彼此连接的他们应该怎么表示呢?(引导学生答到用手拉手表示他们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
学生:(表演)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在馒头同学进入“人体”的时候请在你所到的消化器官稍作停留,在座的同学来说一说馒头在这里是如何被消化的,在这个位置的消化器官请根据描述形象表演出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然后馒头再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没有参加表演的同学讨论交流代表不同消化器官的同学要如何真实表现出消化器官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表演活动中,随着馒头进入人体以及学生对作用的阐述,及时通过课件总结阐述消化器官的作用。)
3、小结:消化器官在身体的位置和作用。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教师:整理总结如下:
口腔——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牙齿磨碎食物,舌头帮助牙齿咀嚼并将食物压进食道。
食道——长约25厘米的管子,位于胸腔里面,将食物送到胃部。胃——胃在腹腔的上部,像一个大袋子,不断收缩蠕动,揉搓食物,食物在这里被分解与磨碎,同时胃分泌大量胃酸将食物分解成半流质状的食糜。
小肠——小肠在腹腔的下部,食物在小肠中被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盘曲在肚子里,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多加强调)
大肠——大肠比小肠粗,大约5——6米长,没被小肠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并再吸收少部分水和维生素等。粪便是在大肠形成的。
(三)、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四)、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教师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五)、总结拓展。板书设计: 消化器官: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 篇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饮食与健康,了解食物当中的营养成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均衡营养。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的认识不到位,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挑食、偏食的显现严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3、该书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通过学习,提升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2、难点: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1、活动: 咀嚼馒头 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咀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析: 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首先,牙齿将馒头切断,大馒头变成小块。
接下来,在唾液的帮助下,食物变得湿润,便于下咽。最后,感觉经过反复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思考: 馒头变甜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3、讨论交流: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都有关系。
4、口腔里的唾液内含有淀粉酶,它能把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人体还有其他消化器官分泌各种消化液,它们能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二、人体的消化器官
1、介绍人体的消化器官(结合多媒体资料)拿出自己提前搜集的资料。学习搜集资料
2、说一说: 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馒头经过的消化器官)学生看图试说明
3、消化: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4、说一说,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讨论)
三、小肠内的吸收
1、结合多媒体讲解小肠内的结构 学生将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2、小肠绒毛——指状突起 小肠的内表面布满微小的指状突起,这些指状突起就是小肠绒毛。每根小肠绒毛内侧分布着细小的血管,营养物质穿过小肠绒毛表面的细胞进入到血管中,血液携带着营养物质到达全身各处,供身体细胞使用。
3、研究: 小肠内表面的构造怎样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五个手指紧紧闭拢,用一根线沿着手围出一条轮廓线
②再将五个手指尽量展开,围出轮廓,量一量外轮廓线和刚才的长短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构造的作用。了解:如果将人体内所有的小肠绒毛都展开摊平,那么小肠内表面的总面积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巨大的表面积使小肠吸收营养更快。
四、扩展延伸: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推荐阅读: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07-27
食物的消化哲学11-16
食物的消化教案01-15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的教学反思01-11
消化和吸收教学案例08-20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09-24
七年级生物下:1.2《消化和吸收》教案12-26
消化吸收08-26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01-25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