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污染

2024-10-02

食物污染(精选6篇)

食物污染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在追求小康生活的同时, 更追求寿命与生命质量。而食品安全、食物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备受社会关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 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 我国镉污染灾害初露苗头[1], 其中食物的镉污染, 是目前公众热点话题之一。按照《河南省2012年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工作方案》要求, 本市开展了大米、面与面制品、蛋与蛋制品等食物镉污染监测工作, 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按照《2012年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及本市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 在本市市区及3个县的农贸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场所, 依据城市、农村各半的要求, 采集大米、面与面制品 (包括面粉、面条、馒头) 、蛋与蛋制品等样品, 进行镉含量的测定。

1.2 检验方法

按照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 (第一法) 》进行实验室检测。最低检出限为0.000 1 mg/kg。

1.3 判定标准

大米、面与面制品、蛋与蛋制品按照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限量值, 对所测含量超标情况进行判定。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 Info 200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共监测大米、面与面制品、蛋与蛋制品392份, 镉含量检出222份, 检出率为56.63%;超标8份, 超标率为2.04%;其含量检出最高值为0.3 mg/kg (大米样品) , 3类食品检测结果见表1。

2.1 检出情况比较

大米、面与面制品、蛋与蛋制品镉检出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6.21, P<0.01) 。其中大米、面与面制品镉检出率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1.31, P=0.25) ;大米、蛋与蛋制品镉检出率经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117.45, P<0.01) , 大米、面与面制品镉检出率高于蛋与蛋制品镉检出率。

2.2 超标情况比较

大米、面与面制品、蛋与蛋制品镉超标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8, P=0.26) 。

3 讨论

3.1 本市食物已存在较重镉污染, 应及早引起重视。

此次监测3种食物中均检出镉超标样品, 镉超标率为2.04%, 检出率为56.63%, 其中大米、面与面制品中镉检出率均>80%, 说明本市食物已存在较重镉污染。镉的毒性较大, 其毒性仅次于黄曲霉素和砷之后, 成为第3位最先研究的污染物[2]。过量的镉进入机体会与金属硫蛋白结合, 由血液带至机体各脏器, 最后造成肾脏、骨骼、消化系统的损伤。所以, 防止食物镉污染已时不我待, 应及早控制镉对食物的持续污染, 最大限度维护广大居民群众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

3.2 不同食物镉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大米等主食中检出率较高

近年来, 大米中镉含量情况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也是镉污染监测的首选食物。此次监测大米、面与面制品镉检出率显著高于蛋与蛋制品 (其中大米检出率为81.33%, 超标率为3.33%) , 说明本市环境镉污染达到了一定程度, 其中大米等主食的污染高于蛋与蛋制品的污染。由于长期污灌、大量施用富镉磷肥、农药等原因, 农田镉污染日益严重, 不仅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稻米品质, 还进一步经食物链威胁着人类的健康[3], 也说明本市大米等主食的镉污染状况足应引起重视。

因此应深入探讨镉污染来源和控制策略, 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从而降低重金属镉等对人们健康的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邓辉强, 潘志斌, 李恩, 等.厦门思明区市售食品中镉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5) :549-550.

[2]梁群珍, 王生, 肖国军, 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大米中镉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3, 30 (1) :53-58.

[3]覃都, 王光明.锰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镉积累调控[J].耕作与栽培, 2009, 18 (1) :5-7.

[4]雷苏文, 唐小哲, 侯培森, 等.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3) :348-350.

[5]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31.

[6]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95.

偏食镉污染食物:当心中毒 篇2

猪肾、猪肝、扇贝、梭子蟹、墨鱼、干菇……

偏食镉污染食物:当心中毒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总工程师、副所长 马志英

数据:镉在一些食物中的污染严重

在我国,镉在一些食物中的污染相当严重。2005-2006年,上海食品污染物监测结果显示:上海镉污染较严重的食品依次为扇贝、梭子蟹、头足类海产品(墨鱼、鱿鱼)、猪肾、猪肝。2007年广东省食品污染物监测显示:猪肾和干食用菌是鎘污染的主要食品,最高检測值分別高达国家标准限值的73倍和18倍。2008年我国各地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猪肾镉含量超标还是居高不下,沿海城市的海产品受到镉污染,有些内陆省市的干菇、淡水产品、大米等食品中也发现有镉含量超标的现象。

表现:镉中毒的种种症状

以前,人们对食物中的铅污染较为关注,对镉污染相对陌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富士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的公害病——“骨痛病”,就是由镉污染造成的。受害严重的病人骨质疏松变脆,活动时常发生多发性细微骨折,往往喊“痛呀痛呀”,故也被称为“痛痛病”。之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镉污染问题。

镉吸收进入人体后,形成镉硫蛋白,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并有选择性地蓄积于肾脏、肝脏中,肾脏可蓄积吸收量的1/3,是镉中毒的靶器官。慢性镉中毒的初期症状为倦怠无力、头痛眩晕、鼻黏膜萎缩和溃疡、咳嗽、胃痛、体重减轻。病情发展以后,病人有腰背及膝关节痛、牙齿上出现黄色的镉环、周身骨骼疼痛、骨质疏松、活动时刺痛加剧、轻微外伤就可致骨折。有些病人还出现肺气肿,呼吸功能下降,肾功能衰弱、肾结石、尿蛋白、肝脏损害和贫血等情况。所以说,吃了被镉污染的食品如猪肾、猪肝,非但不补,反而会损伤肝肾。

从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还发现,镉可使温血动物和人的染色体发生畸变,镉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主要致前列腺癌)也经动物实验得到证实。

防止:镉从口入

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膳食中镉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居民膳食中平均镉摄入量还处在安全范围内。但是,如果你偏食富含镉的食品如猪肾、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以猪肾为例,每周吃150克以上,就可能超过人体每周镉的允许摄入量,由此镉慢性中毒的概率会很大。在全球环境监测计划中,已将食品中镉含量确定为食品污染物监测的必测项目之一。我国镉污染问题长期存在,一些地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居民膳食中镉摄入量偏高。据广东省 2004-2005年检测研究结果, 广东省居民每人每日膳食中镉的实际平均摄入量为65微克,高于FAO/WH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每日镉的允许摄入量标准60微克。

调查发现,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猪肾及食用菌中镉含量高,除了其本身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外,三废污染对养殖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如投入的饲料及菌类培养料中含有镉。所以说,要减少含镉量高的食物摄入,还要从源头防止镉对食物链的污染,加强对养殖业投入的饲料、菌类培养料及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推广贝类净化养殖技术,加强三废治理。

牢记:三点忠告

不吸烟。烟叶中镉含量高得出奇,吸烟人群摄取的镉大大高于不吸烟的人群。

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尤其要少吃猪肾。

食物污染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企业近3日以来发生腹泻( ≥3次/d) 的患者,管理人员和食品加工人员,以及现场环境。

1.2方法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协助下搜索病例, 登记就餐情况、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等基本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确定可能的暴露时间和食物, 应用Epi Info 7.1.2分析餐次和食物与发病的统计学关联, 确定所采集样本的检测目标; 现场采集未使用抗生素现患病例的肛拭子标本和可疑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 对食堂管理人员和食品加工人员进行现场访谈, 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供餐和供水情况以及可疑食品的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1]。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参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技术原则( GB 14938) 。

2结果

2.1基本情况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24 h三班倒工作制,共有员工249名,男性220人,女29人;其中管理人员39名,工人202名,炊事员8名。 食堂免费为员工提供1日4餐,即早、中、晚餐和值班夜餐。 厨房总面积约70 m2,无独立的操作间、配餐间和餐具洗消间,餐具由食堂统一提供,职工用餐后收回统一清洗消毒。 食堂用水来自市政管网, 车间和员工宿舍均配有电热开水箱供应饮用水。

2.2描述性分析截至30日上午11时共搜索到病例83例,罹患率33.33%( 83/249) 。 首例患者于29日上午9时发病,末例患者30日13时发病,发病高峰为29日17-19时,呈现同源一次性暴露的发病特点。 根据发病时间中位数及首、末例患者发病时间推测,可疑暴露餐次为29日早餐,见图1。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色水样便腹泻和脐周绞痛,无危重和死亡病例,符合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表现特征,见表1。 管理人员、工人和炊事员均有发病, 罹患率分别为10.26%( 4/39),35.64%( 72/202), 87.50%( 7/8) 。

2.3病例对照分析在未发病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中分别按照4∶1比例共抽取40人作为对照组, 以餐次和食物作为暴露因素,进行病例对照分析。 将29日早餐、 28日夜餐和晚餐作为可疑暴露餐次进行病例对照分析,29日早餐的风险最高,见表2。 早餐品种包括馒头、 绿豆汤、卤鸡蛋和咸菜,其中馒头和绿豆汤均为早餐前加工,并且保温措施良好,不具备细菌污染条件,故不作为可疑食品, 以卤鸡蛋和咸菜作为暴露因素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卤鸡蛋风险最高,见表3。

2.4实验室检测共采集患者肛拭子12份,29日早餐剩余卤鸡蛋3枚,咸菜40 g,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潜伏期推断,以致泄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为目标进行检测,在9份肛拭子、3枚卤鸡蛋样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咸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

2.5现场访谈为查明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 重点对29日早餐供应的卤鸡蛋制作过程进行详细询问。 卤鸡蛋由1名炊事员于28日下午5时左右加工完成,自然冷却后倒入塑料盆内继续浸泡,29日早餐前将盛有卤鸡蛋的塑料盆使用蒸锅开水余温加热约20 min后开始分发,就餐者每人1枚。 盛放卤鸡蛋的塑料盆27日上午曾用于浸泡海蜇,之后未清洗消毒。 塑料盆已使用近2年,内表面较粗糙。

3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2], 具有嗜盐特性,适宜生长温度为36 ℃[3],主要分布于水产品尤其是海产品中, 是引起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4]。 本事件中用于浸泡海蜇的塑料盆由于未进行清洗消毒,可能残留大量副溶血性弧菌,卤鸡蛋伴随汤汁冷却后在塑料盆内长时间浸泡, 为细菌大量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嗜盐环境,29日早餐前卤鸡蛋加热不充分则使细菌未能灭活, 从而导致该起食物中毒事件。 说明食品容器的规范化清洗和消毒也是避免发生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5]。 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明确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3]。

本事件调查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追踪采集海蜇样本进行检测, 用于浸泡海蜇的塑料盆由于调查时已经清洗消毒,后期采集的涂抹样本未能检出致病菌。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分布较为广泛,在粪便、污水、外环境以及被污染的食品中较易检出[7],在25~30 ℃气温下可迅速繁殖[8]。 卤鸡蛋和咸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说明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现象。 奇异变形杆菌属条件致病菌[9],活菌量达到1.0×104CFU/g以上可引起食物中毒[10]。 由于未对该菌进行定量检测,故尚不能认为奇异变形杆菌是导致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细菌。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造成食物中毒的暴露餐次、食品、病原及污染途径,为更好地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描述性分析、病例对照分析、样本检测和现场访谈等方法,明确暴露餐次、可疑食品、病原,以及食品污染途径。结果 2013年8月29日早餐为可疑暴露餐次(OR=19.07,95%CI:5.77~67.24),卤鸡蛋是可疑暴露食品(OR=13.75,95%CI:3.62~55.23),在9份患者肛拭子、3枚剩余卤鸡蛋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塑料盆浸泡卤鸡蛋后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卤鸡蛋未充分加热,食用后导致食物中毒。结论 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除需关注原料质量,以及食品的贮藏、保存和加工方法外,还应对食品容器和餐具进行规范的清洗和消毒,以避免造成食物中毒事件。

关键词:食品容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S].2012-06-07.

[2]李庆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2):461-463.

[3]傅慧琴,苏靖华,王闻卿,等.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流行病学及其病原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0):2457-2459.

[4]刘秀梅,程苏云,陈艳,等.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97-99.

[5]袁世强.餐具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58-1959.

[6]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2009-02-28.

[7]孙盟盟,宋天一,胡士华,等.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25(3):336-339.

[8]刘秀峰,梁和平,甄国新,等.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9):2331.

[9]霍哲,白书媛,高波,等.一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与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22):3254-3256.

食物污染 篇4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基本情况

2009年9月25日中午12时, 宾馆为与会全体人员举办午宴, 分2个部分就餐, 一是在3层餐厅就餐, 为会议主宾, 41人吃桌餐, 食物品种多, 5人发病, 罹患率12.2%;二是在2层餐厅就餐, 为会议保障人员, 46人食自助餐, 食物品种少, 23人发病, 罹患率50.0%;共计就餐87人, 发病28人, 罹患率32.2%。进餐中人员无身体不适等临床表现, 餐后所有人员返回各自工作岗位;与会人员早餐在各自单位或家中食用。

1.2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为在2层食自助餐的会议保障秘书, 男, 32岁, 25日晚17时出现腹泻, 先黄色糊状, 后为稀水样便, 腹泻6次, 伴有腹痛、恶心、头昏、乏力、畏寒, 无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当晚18时前往门诊部就诊, 体温38.2 ℃, 经抗生素、输液等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随后有共同进餐史的27名与会人员出现类似症状, 先后在门诊部就诊并采取相同的对症治疗, 病人主要分布2层餐厅就餐人员中, 截止9月26日18时无新发病例报告, 住院接受治疗的所有病人均病情平稳, 无续发病例和死亡病例, 部队情绪稳定并已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1.3 流行特征

人群分布特征为病人全部为食用宴会午餐的就餐人员, 未食用者未发病, 均为男性军人, 年龄27~58岁, 罹患率32.2% (28/87) 。潜伏期最短为4 h, 最长为36 h, 中位数为14.2 h, 呈正偏态分布。发病高峰主要集中于中餐后10~20 h, 共发病23人, 占发病人数82.1%;<10 h发病人数为3人, 占10.7%;>20 h发病人数为2人, 占7.1%。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后又突然下降, 无传染病拖尾现象。

1.4 临床表现

28名患者均出现腹痛 (脐周及下腹部) 、腹泻症状, 多为水样便, 为3~10次/d, 部分患者因腹泻次数较多, 出现轻度脱水现象, 表现出乏力症状, 无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现象;53.6% (15/28) 的病人出现恶心、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82.1% (23/28) 患者出现发热, 体温在37.1~39 ℃间。检验发现16名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 为 (10.1~21.4) ×109/L[参考值 (4~10) ×109/L], 其中有11人中性粒细胞偏高。便常规除3人检出白细胞 (3个/HP) 外, 其余病人均正常, 其他检验结果均未见异常。病程1~3 d, 经补液、抗菌及对症处理后全部康复。

1.5 饮食卫生

接到中毒报告后, 立即赶到现场, 封存所有食物。调查发现炊管人员卫生知识掌握不牢, 贯彻饮食卫生制度不彻底, 甚至违反规定食用凉拌菜, 冷荤间不符合要求, 无专门洗涤消毒设施, 无专用工具和容器, 无专用冷藏设备和空气消毒装置, 操作间没有窗户, 采光和通风不好, 地面潮湿;操作间内水池无明显标记, 肉类、水产品和菜类洗涤时混用, 容易发生相互间交叉污染;刀、板等烹饪用具标识不明显且存在混用现象;冰柜内生熟食品混放。食堂用水为市供自来水。

2 实验室检查

2.1 样本来源

现场带回9月23—25日3天的早、中、晚3餐共91件食品留样;同时采用纸片法[1]现场采集冷荤间刀、熟食板、盆、抹布、盘子及冰箱把手10件样本。

2.2 检验方法

食品留样中的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沙门菌检验依据W-3型食品微生物采样检测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北京中卫食品卫生科技公司生产) 使用说明书进行, 经24 h培养, 在“黄瓜凉拌猪蹄”和“黄瓜凉拌煮花生”2种凉菜中均检出呈紫红色的沙门菌落。

2.3 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见表1。调查发现与会人员只在该宾馆食用了25日中餐, 且发病人员全部食用了25日中餐, 而早、晚餐均在各自单位或家中食用, 因此, 重点检验25日中餐所留样品。所有病人均采用了抗生素治疗, 故未进行呕吐物和腹泻物采样检测。

3 讨论

沙门菌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 自1885年Salmon和Smith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以来, 至今已发现2000多个血清型, 我国已发现201个血清型, 新的血清型还在不断地被发现。人通过食用含有大量沙门菌污染的肉类食品、蛋类制品和乳制品等食物而引起发病[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实验室检测和病人的临床表现, 综合分析, 认定本次集体发病是一起由于就餐者食用了沙门菌污染的凉拌菜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其依据为:①群体集中发病。发病突然, 潜伏期短, 发病曲线呈现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趋势, 发病者均食了用受污染的凉拌菜, 罹患率高达32.2%;②相似临床表现。所有病人都有腹痛、腹泻、水样便, 发热, 症状相似, 轻重不一, 无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肠道传染病症状, 无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现象和流行病学中传染病的托尾现象;③存在致病食物。调查发现, 所有病人都食用过“黄瓜凉拌猪蹄”或“黄瓜凉拌煮花生”2种菜, 而且这2种菜都检出沙门菌, 并且大肠菌群污染严重, 调查中虽然发现个别病人述说没有食用过“黄瓜凉拌猪蹄”中的猪蹄, 也有发病, 但详细调查所有病人都食用过2种菜中的黄瓜, 故推断黄瓜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致病食物;④冷荤间卫生差。通过对冷荤间熟食刀、板等用具检测, 除熟食盘外, 所有样品均不合格, 大肠菌群阳性并且刀、板、熟食盆均检出沙门菌, 说明凉菜制作过程中存在污染环节;⑤细菌感染致病。82.1%病人出现发热;所有病人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否定病毒性感染疾病或食物中含有其他可能致病的“化学性物质”引起的腹泻;⑥排除水源污染。该单位使用市供自来水, 除发病单位外, 同一营院内饮用同一自来水的单位无发病现象, 而且水源检测合格, 排除发病与水源污染有关。

本次食物中毒教训深刻, 主要表现在:①食品储存漏洞。冰柜中储存的食品生熟不分并有包装破损, 极易引起生熟食品交叉污染;②食具洗消漏洞。炊具、食具生熟不分, 无明显标志, 相互混用, 并且消毒制度不落实, 受到交叉污染后的炊食具, 在盛装食物或使用时, 可引起熟食品污染;③食品制作漏洞。食品制作过程未按要求操作, 一是食品制作加热不彻底, 未能将食品中污染的细菌全部杀死;二是食品未采取消毒制作程序, 如2种凉拌菜中的黄瓜没有消毒液浸泡消毒, 简单清洗后加工成凉菜或因时间紧提前制作完成并放置较长时间, 造成污染的细菌大量繁殖致使达到致病数量;三是食品加工的餐具生熟混用, 可引起生熟食品相互交叉污染;以上这些都可能使就餐者摄入大量致病菌并引起发病;④炊管人员漏洞。国家和军队有关饮食卫生规章制度十分明确, 如果扎实落实, 可以杜绝各种食源性疾病, 归根结底就是炊管人员责任心不强, 抱有侥幸心理或缺乏饮食卫生知识, 没有落实相关饮食卫生制度而引起发病;⑤检查督促不力。现场调查发现, 食堂饮食卫生制度落实不好, 生熟食品混放, 操作间洗涤池和餐食具无明显标识, 违规食用凉拌菜且现场监督人员未能及时制止。

参考文献

[1]GB14934-94餐 (饮) 具消毒卫生标准.

食物污染 篇5

1 中毒经过

2010年8月30日12时,十堰市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53人在该单位职工食堂集中就餐,下午12时30分开始陆续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为症状的病人,于16时30分到十堰市人民医院及东风公司总医院就诊,个案调查29人,其中在东风公司总医院就诊17人,市人民医院就诊6人,另调查6名共同就餐未发病人员;23名就诊人员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对该单位职工食堂现场检查未发现异常食品、化学物品及食品原料,仅发现一次性纸杯内留存有中餐剩余的50g米饭。分别在就诊医院及职工食堂采集病人呕吐物、剩米饭、大米、自来水及其他食品原料共计13份样品。23名病人经过医院解毒、对症治疗后,于次日上午全部痊愈出院。对十堰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职工食堂行政控制后未再出现类似症状的中毒人员。

2 调查情况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十堰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汽车散热器的生产与销售,公司员工65人,生产车间内设有约80 m2职工食堂,该职工食堂未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监督执法人员8月30日晚接报后即进行现场调查,该食堂加工操作间与就餐间单设,操作间内配备有基本卫生设施与加工经营用具、设备,水源为自来水,无专用食品仓库及防蝇设施。经细致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食品、食品原料及化学物品,仅发现加工台面上存放有一次性纸杯装的中餐剩余米饭约50g;从业人员中仅1名持有健康证明。

次日上午再次对食堂及生产车间进行检查,在食堂一塑料袋内发现一小块8月30日中午剩余的米饭锅巴约8 g。在生产车间检查时发现仓库内存放有已开封约30 kg工业用亚硝酸钠1袋,经询问后确认为一车间机加工防锈所用。方式为先在低位水池内添加亚硝酸钠后泵入高位水箱,再通过水管自然压到生产车间各加工工位。检查发现有一根补充新水的自来水管深入高位水箱内约40 cm,该水管与食堂所用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通。现场对高位水箱的上水管道内残留水样进行了采样并送检。

2.1.1 中毒餐次

调查表现,8月29日,公司生产车间正常调休。8月30日中午,公司有53名员工在十堰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职工食堂就餐,发病就诊人员均在该食堂进餐。依据“食者发病,未食者不发病”食物中毒判定原则与后续检验结果判定中毒餐次为8月30日十堰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职工食堂中餐。

2.1.2 中毒人数

8月30日中午在十堰市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职工食堂就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发绀等临床症状并到医疗机构就诊确认的有23名中毒病例。还有约有十几人口唇轻微发紫或头晕,因症状轻微未到医院就诊,因无相关证据而未确认为中毒病人。

2.2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个案调查共29人,其中出现症状接受治疗病人23人,未出现症状6人;23名就诊病人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发绀;男性10人,发病率43.4%;女性13人,发病率56.5%;年龄最大52岁,最小3岁;潜伏期最短为0.5 h,最长为4 h,平均潜伏期为2 h。对首诊医生、十堰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相关人员10人进行了调查询问。

现场对中毒病人剩余食物、呕吐物及食品原料共计14份样品进行了采样送检。经对食谱食品与发病关系的分析,中毒餐次食品米饭与发病有关。

2.3 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事发现场和医院共采集样品13份,其中中毒食物2份(分别为当天中午该食堂提供的食物2份、调料3份、高位水箱的上水管道内残留水样进行了采样检测饮用水1份),从业人员肛拭子2份,住院患者呕吐物3份。检测项目有亚硝酸盐、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实验室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见表1。

对中毒病人剩余食物、调味品、呕吐物及食品原料共计14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份剩余米饭检出较高含量亚硝酸钠(1.4×105)mg/kg,3份病人呕吐物检出亚硝酸钠(平均9.8mg/kg),高位水箱的上水管道内残留水样亚硝酸钠为0.06 mg/L。

2.4 调查结果

经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及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6-1996),认定该事件为一起因十堰市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职工食堂生活饮用水遭受工业用亚硝酸钠污染,用此水洗米蒸饭导致23人出现以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发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

3 讨论

亚硝酸盐中毒比较常见,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其中亚硝酸盐中毒是主要原因之一[1]。根据卫生学、流行病学、中毒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次事件为除锈剂工业用亚硝酸钠污染生活饮用水,用污染的水洗米做米饭,职工食用该米饭后导致食物中毒。如果摄入含有大量亚硝酸盐食物时,可使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其运输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2]。

亚硝酸盐中毒常见的原因主要有误用、错用、污染、变质和不明原因[3]。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中,误用亚硝酸盐导致的食物中毒为主要原因(50.13%),错用和污染次之[4]。本次主要是污染所致,应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监管,根据现场卫生学调查,该公司生产车间工业亚硝酸钠用水管道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通且邻近,8月30日约10:30车间生活饮用水管道短时停水,食堂加工人员在此时用发黄的自来水淘米煮饭,而此时段生产车间有1名员工向高位水箱内添加过新水。在特定条件下工业用亚硝酸钠水由于虹吸倒流现象污染了生活饮用水,从而导致了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虽然第2天对高位水箱的上水管道内残留水样进行了采样检测,其含量仅为0.06 mg/L,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对高位水箱已进行了清洗。但该检测结果不影响对事件原因的推断。

呕吐物检测值与剩余食物含量之间的差异值值得探讨,从表1可以看出,剩米饭含量为1.4×105mg/kg,而病人的呕吐物亚硝酸钠含量均值为9.8 mg/kg,食入亚硝酸钠后其在体内的代谢机制尚需研究,尤其在没有采集到剩余食物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亚硝酸盐在呕吐物中的含量值来推断引起食物中毒的直接原因,在相关文献中未查到剩余食物含量与呕吐物检测含量之间的量变关系,建议研究两者之间的量变关系,为以后查找食物中毒的直接原因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造成本次职工食物中毒的直接原因。方法 运用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调查,对剩余可疑食物、呕吐物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呕吐物中亚硝酸盐平均含量为9.8 mg/kg,剩余米饭中亚硝酸盐含量为1.4×105mg/kg,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工业用亚硝酸钠引起的。结论 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及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6-1996),认定该事件为一起因暂时停水引起车间除锈用亚硝酸钠水由水管虹吸至食堂,用含有亚硝酸钠水做成米饭,导致23人出现以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发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

关键词:亚硝酸钠,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实验室检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关于200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的通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3):269.

[2]李风林,夏宇.食品营养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54—255.

[3]孙秀琴,毕春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2408.

食物污染 篇6

1 流行病学调查

鸡足山镇某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0 km左右, 距镇卫生院1 km, 属于半山区, 全村共76户323人。魏某某家2006年8月25日15:00-18:00时办满月宴, 共71桌近600人就餐, 客人来自县内的9个自然村179户。菜谱为烤鸭、凉菜、辣椒炒肉、酥肉、黑皮、蒸羊肉、绿豆汤、八宝饭、酸辣鱼、竹笋和炒花生等11个菜。2006年8月26日零晨3:00时至8:30时先后有8人因腹痛、腹泻, 伴发热、恶心和呕吐到本镇卫生院就诊, 8人均在魏某某家就餐。本次暴发中毒罹患率为35.50%, 其中男性115例, 占55.40%, 女性98例, 占44.60%, 发病人群中年龄最大75岁, 最小1岁。首发病例在餐后3 h发病, 潜伏期3~27 h, 76.53%的病人集中在8~16 h发病, 平均潜伏期12.5 h (中位数) 。

1 卫生学调查

魏某某家办宴所请的厨师系本村农民, 未进行过相关健康检查, 没有经过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个人食品卫生意识淡薄。魏某某家在办宴时自来水不够用, 用来洗餐具和洗菜的一口井水是村里平时作为牲畜饮水用的, 距离井边不到3 m处有2间牛圈, 井周围不到1 m处有一粪水潭。当天因为大量用水, 导致粪水潭里的污水渗漏入井里, 井水被严重污染。

(1) 宾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宾川671600

2 临床表现

213例患者中腹痛, 伴不同程度的头痛132人, 占61.97%;发热151人, 占70.89%;恶心和呕吐195例, 占91.55%;水样便147人, 占69.01%。其中167人腹泻在6次以上。

3 实验室检查

此次食物中毒共采集样品22份, 其中中毒人员吃剩的食物8份、自来水1份、井水1份、餐具3份、香油1份、病人肛拭子5份和呕吐物3份, 对采集的样品按《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GB4789-2003) 》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从井水、剩余食物 (凉肉片、酥肉) 2份、餐具 (大碗) 1份和病人肛拭子1份中均检出致病性侵袭大肠埃希氏菌 (未定型) 和沙门氏菌属 (未定型) ;另从剩余食物 (竹笋) 1份和病人肛拭子2份中检出沙门氏菌, 未检出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腊样芽胞杆菌。

4 讨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国内外都是最常见的一类食物中毒[1], 在农村日渐增多的宴请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 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 其主要是由食用受细菌污染食品和腐败变质的食品而引起。因此, 加强农村名目繁多宴请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提高农村厨师的卫生知识, 是预防食源性中毒的主要措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所有患者均有共同进餐史, 发病时间相对集中, 临床表现相似, 发病曲线无余波。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 认定此次食物中毒是一起由致病性侵袭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污染水源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宾川县位于金沙江南岸的干热河谷地带, 环境适合病原生物繁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 宾川县卫生局于8月26日以宾卫专[2006]27号文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大理州卫生局作了详细汇报, 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 根据相关规定, 紧急启动了宾川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组织协调药监、卫生、公安和交通等部门开展医疗救治、调查处理和采样送检。在州疾控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下, 抽调了流病调查组、卫生监督组和医疗救治组, 统一了救治方案, 指导临床用药, 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并加强了环境管理和饮用水消杀工作。在事件发生后, 县疾控中心组织消杀组对魏某某家周围环境、餐具及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对各医护救治点进行消毒处理, 对就餐人员进行卫生健康教育, 对参与就餐却无明显症状的人员进行预防性服药, 有效地控制了新发病例, 杜绝了二代病例的发生, 从28日起无新发病例。公安部门派出警力进入该村排查是否有可疑投毒, 经取样送州公安局技术鉴定, 排除了投毒的可能。

近年来, 家庭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 呈逐年上升趋势[2]。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农村婚、丧、寿宴等日渐增多, 而农村厨师未进行过相关健康检查, 没有经过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个人食品卫生意识淡薄, 在制作食品时, 由于加工场所周围环境卫生差, 案板、刀具和容器生熟不分, 餐饮具未消毒, 煮熟的食品露天摆放数小时, “三防”设施不到位, 食品储存不当, 极易交叉污染, 因此, 家庭大型宴席存在非常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建议食品卫生监督单位对农村家庭各类宴请实行事前申报备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管理下, 进行事前食品卫生干预措施, 对经常从事宴席加工的相关人员进行卫生安全教育, 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保障农村家庭宴请的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51.

上一篇:虚拟影像技术下一篇:功能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