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2024-08-31

食物中毒(精选12篇)

食物中毒 篇1

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人了含有生物性或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可单独发生或呈现聚集性, 但不具传染性, 不属于传染病的范畴[1,2]。食物中毒是常见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可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威胁, 严重者可引起大量的中毒者死亡, 极大地影响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3]。因此, 需对近年来本市的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 掌握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 以更好地防止和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食物中毒的资料来源于2008年~2012年5年间某市各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的《食物中毒报表》、《食物中毒报告卡》及有关的专题调查报告。人口资料为某市、某个地级市和某个县的资料统计局的统计年鉴。

1.2 诊断标准

以GBl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中的相关规定为标准进行确诊。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食物中毒在发生季节、中毒食品种类、致病因素等方面的特点, 并对不同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进行χ2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率 (%) 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食物中毒的基本发生情况

2008~2012年某市各县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68起, 共出现中毒者3284人次, 其中死亡297人。平均每年发生33.6起, 中毒656.8人, 死亡59.4人, 平均每次中毒19.55人, 平均年发病率为0.0164%0, 病死率为9.04%。;其中2009年的发病率、病死率最高, 与其他年份的发病率间有明显差异, P<0.05。自2010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见表1。

注:*表示, 与其他年份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季节分布

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2008年~2012年期间某市食物中毒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 病死率也最高。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 病死率也较低 (表2) 。调查结果与2011年山西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结果不同, 其发病率最高的月份分别为10月、1月、5月[3]。

注:*表示, 与其他月份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中毒食物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 其次是动物性食品 (表3) 。调查结果与广西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特点分析相似, 均以植物性植物为主[4]。

2.4 致病因素

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某市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表4) 。结果与沈阳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相同[5]。

3 讨论

经本文分析发现, 2008年~2012年某市的食物中毒平均每次中毒为19.55人, 平均年发病率为0.0164%0, 病死率为9.04%。;其中2009年的发病率、病死率最高;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 病死率也最高。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 病死率也较低;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 其次是动物性食品;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某市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为预防和阻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3.1 加强宣传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在本市食物中毒的发生高峰到来之前, 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形式, 对广大居民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提高居民对防范食物中毒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人民大众食品卫生知识的整体水平, 使居民能积极主动地对食品污染及变质进行防范。

3.2 强化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是国家规定的法定报告制度。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相关责任人要认真执行这一规定, 发现食物中毒后应及时、准确、完善地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以对食物中毒进行及时处理.防止继发、降低病死率。

3.3 加强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

定期对学校、食堂、早餐店、餐馆等餐饮部门进行检查, 找出存在和潜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整改, 降低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某市2008年~2012年5年间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情况及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8年~2012年某市各地的食物中毒报表及有关的调查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某市各县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68起, 中毒3284人次, 死亡297人;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 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结论 化学性毒物食物中毒是某市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通过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防止食品被污染或发生变质、加强落实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早餐店、餐馆等餐饮部门的食品卫生监督及分级管理等措施来控制和防范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兆勇, 唐振柱, 陈兴乐.2000~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7) :1023-1026.

[2]邹贵森, 黄开育, 何万新.1982~2008年贺州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0, 16 (2) :83-85.

[3]王三桃, 张晓红, 史一, 等.2011年山西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1) :1427-1428.

[4]施向东, 林新勤, 陈兴乐.广西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8) :3506-3508.

[5]崔景义, 姜彭嘉.沈阳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5) :638.

食物中毒 篇2

大白菜的叶子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腐烂后其含量会明显增高。一旦大量进食,经肠道细菌作用,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为防止中毒,应避免蔬菜在高温下长时间堆放。

2、大棚培育的蔬菜水果。

大棚种植的植物对农药需要量较大,再加上冬季寒冷,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能完全将农药吸收,所以,清洗不净会导致冬季吃蔬菜水果时农药中毒。

3、发芽或未成熟的马铃薯。

其中含有有毒物质龙葵素,摄入后易引起中毒。冬天应把马铃薯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烧煮时可加入少许的醋,能够破坏毒素。

4、生豆浆。

其中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饮用后容易中毒。所以,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饮用。需要提醒的是,豆浆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泡沫,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煮熟了,应继续加热5―10分钟,至泡沫消失才可饮用。

5、霉变甘蔗。

其毒性非常强,进食2―8小时后会出现呕吐、头晕、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昏迷、呼吸衰竭,病死率及出现后遗症率达5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夏季,小心食物中毒 篇3

夏天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的季节,患者轻则引起腹痛、腹泻、呕吐,重则导致脱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不过食物中毒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前提是掌握科学的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食物中毒,这样防

吃新鲜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吃新鲜卫生、不变质的食物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挑选食物要看清楚保质期,选择有质量保证的食品。食品包装胀袋、漏气,超过保质期就不能再吃。一般来说,购买食品应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少买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食、凉拌菜、豆制品。

现代家庭里一般都有冰箱,有人为了省事,可能1次买几天的食物,其实这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食物久放都会不新鲜;另一方面,冰箱里不同的食物之间还可能会互相污染。所以,建议每次都买新鲜的食物,吃多少买多少,饭菜也应现做现吃,尽可能不剩。冷藏的熟食要充分加热后才能再吃。

制作凉拌菜要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做凉菜要使用专门的刀、砧板切,蔬菜在制作前也应清洗消毒,储藏时要用专门的冷藏设备。有的家庭生熟砧板不分、刀具不分,消毒不彻底,这也为食物中毒埋下了祸根。在实际操作中应引起注意。

吃冷饮要适度

冷饮可解暑,但不能贪吃,否则会稀释胃液,导致胃内正常菌群紊乱,降低局部抵抗力,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条件,导致腹泻。还要注意不购买颜色鲜艳的冷食,无证摊点经营的冷饮也不要购买。

吃海鲜要煮透

夏天,海鲜大量上市,深受人们喜爱。但是不要因为贪图“鲜”、“嫩”而生食海鲜。因为海鲜体内往往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如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大量进食海鲜还会影响正常的胃肠功能,引起腹痛、腹泻。

食物中毒,这样处理

很多食物中毒者在出现腹痛等症状时,往往以为是普通的胃肠炎,并不在意。送到医院时,症状通常已非常严重。因此,食物中毒的早期发现和处理十分重要。一旦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采用如下处理方法:

☆ 催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很有效的方法。可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溶化,晾凉后一次喝下,如果喝了1次反应不明显,可多喝几次,促进呕吐;或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误食的是变质荤食,可服用十滴水促使呕吐。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催吐要在吃完食物2小时内进行,效果才明显。食物中毒昏迷者不能催吐,以免呕吐物堵塞气道。

☆ 导泻如果误食时间较长,超过2小时,食物已进入肠道,这时催吐效果不佳,要考虑导泻。患者精神较好时,可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无水硫酸钠)20克,用开水冲服。

☆ 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一次服下;或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绿豆汤也是很好的解毒剂。

如经上述急救,症状仍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尽量保留引发中毒的食物样本,以供医生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编辑/杨丽伟 yangliwei@jtyy.com

链 接

易引起中毒的食物

☆ 最常见的是未炒熟的四季豆,这种四季豆中含有皂甙,食用后会中毒。

☆ 鲜蚕豆也不可小视,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鲜蚕豆后会引起溶血,出现全身乏力、贫血、黄疸、肝肿大、呕吐、发热等(医学上叫蚕豆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极度贫血死亡。

☆ 金针菇的有毒物质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会使人嗓子发干、口渴,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烹饪时一定要把金针菇煮熟、煮软、可避免中毒。

☆ 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体表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

☆ 发芽的马铃薯里有一种有毒的生物碱,人如果吃了发芽的土豆,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和腹泻等中毒症状。

一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1.1.1 中毒发生经过

2011年5月22日16:18, 本溪市平山区卫生防疫站接到举报, 当日在平山区某饭店参加婚宴用过餐的320人, 陆续有27人发生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 个别患者伴有腹痛、头昏等症状, 怀疑发生食物中毒。经支持、对症治疗, 所有患者当日病情好转, 3 d后痊愈出院。

1.1.2 流行病学资料

此次婚宴共设有39桌, 就餐人数320人, 出现发病症状并接受住院治疗的人数为27人。所有中毒患者只有本次婚宴有共同就餐史, 所以此次婚宴为中毒餐次。就餐后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的27人中, 男7人, 女20人,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11岁。首例患者为女性, 83岁, 发病时间5月22日11:30, 主要症状为呕吐1次、腹泻数次, 无腹痛, 主要食用了猪耳朵、猪肝、猪肘子、黄瓜凉菜、海螺、冰虾。据了解, 海产品是当天早晨08:00由当地某大市场个体户送来, 半成品猪耳朵、板鸭是由大市场一个体户于5月21日晚送来, 经冷藏储存后, 未经加热直接改刀拼盘上桌, 其他食品均是本酒店现场加工。经对27名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分析:潜伏期在1 h~7 h, 平均潜伏期4 h,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7人当中有4人出现发热症状, 最低发热37.2℃, 最高发热38℃, 21人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呕吐次数为1~10次/d.头晕8人, 头痛15人, 洗肉水样便4人。现场情况:经对就餐场所现场卫生学检查发现, 该单位有卫生许可证, 卫生许可范围为“主食、热菜”, 制作凉菜属超范围经营;后厨工作人员厨师长及其他3名工作人员均无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大型聚餐未留样;无餐饮具、食品容器消毒设施, 餐饮具、食品容器使用前不消毒;无密闭保洁柜;无密闭冷荤间制作凉菜, 制作凉菜区域无消毒设施;采购食品及原料未记录台账、未索取相关合格证明文件;后厨物品摆放杂乱, 地面积水。

1.2 方法

1.2.1 样品来源

共采集样本27份, 其中11份肛拭子、2份呕吐物、7份食品、7份厨具。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实验室检验。

1.2.2 培养基与试剂

各种增菌、分离培养基均为北京某公司生产, 有效期内使用, 各种生化管按GB/T4789.28—2008规定由本实验室自行配制。

1.2.3 检验方法

以下检验按GB/T4789—2008、《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检验及防治》[1]方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2]、志贺菌[3]、沙门菌[4]、金黄色葡萄球菌[5]、致病性大肠菌群检验[6]。

2 结果

2.1 检验结果

将肛拭子、厨具、呕吐物、食品标本各种增菌液增菌, 再转种相应选择培养基分离。对采集的食品按可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进行检验。

结果在油炸鱿鱼圈中检测到副溶血性弧菌;在切生肉菜刀、熟食菜刀中检测到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志贺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菌群。

2.2 培养特性

将肛拭子、呕吐物、厨具样品标本接种各种增菌液增菌, 再转种相应选择培养基分离。对采集的食品按可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进行检验。

增菌液浑浊生长, 有菌膜, 接种各种选择性培养基, 生长情况如下:TCBS平板上, 菌落呈圆形, 蓝绿色;血平板上, 为灰白色菌落, 无溶血环;SS平板上, 为较小、无色、半透明菌落, 不易挑起。

2.3 涂片镜检

挑取上述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 为阴性杆菌, 无芽孢, 无荚膜, 暗视野观察运动活泼。

2.4 生化反应

油炸鱿鱼圈、切生肉菜刀、熟食菜刀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结果一致, 见表1.

3 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 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我国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微生物食物中毒中位居第三[7]。人们食用被该菌污染的食物, 极有可能出现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胃炎。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本次发生中毒病例27人, 波及人数320人。主要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 个别患者伴有腹痛、头昏等症状。经支持、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当日病情好转, 其中12名患者于5月23日痊愈出院。

从本起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的潜在威胁上看, 可定义为一般性质的食物中毒事件。本着边调查边处理的原则, 及时地进行了如下处置: (1) 积极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救治; (2) 同时通知医疗机构, 发现疑似患者及时救治和报告; (3) 根据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 封存该单位食品容器、用具以及加工场所; (4) 该单位从业人员应取得健康体检及卫生知识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5) 应增设食品餐具及容器消毒设施, 增设保洁设施; (6) 该单位许可项目未批准凉菜加工, 不得从事凉拌菜加工; (7) 采购的食品及原料应建立台账及索证制度; (8) 责令该单位即日起立即停业整顿;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 (二) 项, 第八十五条第 (二) 项, 拟对该单位罚款4万元。

由于调查及时, 处置得当, 有效地防止了事件更严重后果的发生, 到结案报告时, 未发现有新的中毒患者。

上述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市区两级卫生局的高度重视, 我站对辖区内所有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进行了地毯式排查, 建议各餐饮单位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 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 h.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检验及防治[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1:113-1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789.7—2008.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副溶血性弧菌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789.5—2008.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志贺氏菌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33-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789.4—2008.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沙门氏菌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789.10—2008.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789.6—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39-46.

校园食物中毒 篇5

急演练》心得体会

沥海镇中心小学

叶军锋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的重要报告,报告分三个内容:一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二是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三是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对传染病的类型,传播途径和预防常见食物中毒及预防等作了生动和贴切的说明,更进一步说明了学校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听了报告后,受益匪浅,今后会更加重了以预防为主,认真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理校园环境,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水沟,垃圾堆和校园内的水沟,卫生间进行消毒,教室宿舍保持通风透气;教育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素质;建立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适时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疫苗接种,防止传染源的发生;

二、预防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渠道,加强食品卫生的检查是每所学校的必然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食品卫生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货主进行索证(卫生许可怔、营业执照、身份怔),对证件不齐全或证件有效时间过期的坚决不予采购;

2、加强对食堂原料的采购,制做烹饪、分餐多环节进行严格检查;

3、检查炊事员自身卫生和制做场所的卫生;

4、教育学生不吃山上不熟悉的野果,不买市场上无证的小商小贩的食物吃,不吃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5、预防校内人为的投毒事情发生。

夏季警惕食物中毒 篇6

豆浆中毒

中毒原因:生大豆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体内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肠胃有刺激作用。

中毒表现:潜伏期数分钟到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有的腹泻、头痛,可很快自愈。

预防措施:豆浆煮开再喝。

豆角中毒

中毒原因:豆角品种很多,豆角引起中毒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引起的。

中毒表现: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五小时。主要为肠胃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以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头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烧灼感。

预防措施:烧熟煮透。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病原菌: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

中毒食物和污染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临床表现:以急性肠胃炎为主,潜伏期短的数小时;长则2~3天。前期症状有恶心、头痛、全身乏力和发冷等。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瀉、腹痛,粪便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一般发热38℃~40℃。重病人出现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

预防措施:冷冻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繁殖。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病原菌:变形杆菌为腐物寄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粪便、食品等均可检出该菌。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与动物性食品有关。特别是熟肉制品和凉拌菜等。

食品被污染和中毒发生的原因:在烹调制作食品过程中,处理生、熟食品的工具、容器未严格分开使用;或者操作人员通过手污染熟食品,受污染的熟食品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细菌大量繁殖,食用前不再回锅加热或加热不彻底,食后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潜伏期短者1~3小时,长者60小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头晕、头痛、全身无力。重者有脱水、酸中毒、血压下降、惊厥、昏迷、腹痛剧烈等症状,多呈脐周围部的剧烈绞痛或刀割样疼痛,腹泻多为水样便,一日数次至10余次。体温一般在38℃~39℃。

预防措施:加热彻底杀死变形杆菌。

链接

夏季教你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干粮干货:干粮干货最喜欢干燥通风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不会变质。有些海味如干鱼、干虾、干贝、淡菜等,在存放期间很容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而霉变,可剥些大蒜放在罐子下面,再放入海味干粮,将盖子拧紧,可贮存较长时间。

酱油:在装酱油的瓶子里滴一层麻油,让酱油与空气隔绝,可防止霉菌繁殖生长。

香肠、肉类腌制品:用棉签蘸上少许菜油或香油,均匀地涂抹在其表面,即可防霉变。

醋:醋瓶内加入少许芝麻油或花生油,使醋与空气隔绝,防止长白膜。

干香菇、木耳、虾米等干货应置于密封容器内保存。

土法防霉:

在白米中放海带(每10公斤米放100克海带),可有效杀灭害虫、抑制霉菌。

食物中毒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并经卫生部统一发布的食物中毒情况通报[1,2,3,4,5,6,7,8,9,10]。

1.2 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2006—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发生季节、场所、原因等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 概况

2006—2012年,全国发生食物中毒2 386起,平均每年340.86起;中毒人数7 742人,平均每年1 106 人。死亡1 256例,平均每年死亡179例。7年间中毒起数逐年减少,呈下降趋势,总降幅70.97%;2012年中毒人数比2006年减少了65.27%。见表1和图1。

注:病死率比较,χ2=112.18,v=6,P<0.01。

2.2 中毒流行病学特征

2.2.1 中毒时间及季节分布

2006—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在每个月都有发生,但季节分布明显。7年间食物中毒发生在第3季度最多,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最多。4个季度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v=3,P<0.01 )。见表2。其中9月份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8月份次之。见表3。

注:病死率比较,χ2=24.02,v=3,P<0.01。

注:病死率比较,χ2=128.34,v=11,P<0.01。

2.2.2 引起中毒的场所

根据卫生部公告将引起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分为4类:分别是集体食堂(含学校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其他。2006—2012年家庭引起的食物中毒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0.99%和83.28%。其次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占总数的37.57%。不同场所分布的死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548.63,v=3,P<0.01)。见表4。

注:病死率比较,χ2=2 548.63,v=3,P<0.01。

2.2.3 中毒原因

2006—2012年引起食物中毒的首位因素是微生物性原因,其次是有毒动植物,分别占总数的39.48%和31.43%。见表5。

注:病死率比较,χ2=2 281.49,v=5,P<0.01。

2.2.4 学校食物中毒发生情况

2006—2012年学校食物中毒占集体食堂的42.07%(297/706),学校食物中毒因素中微生物性引起最多,占50.34%;病死率最高为化学性中毒达78.95%,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1,v=3,P<0.01)。见表6。

注:病死率比较,χ2=148.61,v=3,P<0.01。

3 讨 论

2006—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以及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这几年来的食品安全整治,特别是自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施行以来,各监管部门和各食品经营单位的重视和问责制度落实的结果。

对7年来全国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高峰期是每年的第3季度,其中9月份最高,8月份次之。主要中毒因素为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性。主要引起中毒的餐饮场所为家庭,其次是集体食堂。学校食堂占集体食堂的42.7 %。中毒死亡率最高的场所是家庭。有毒动植物因素引起的死亡率最高。学校食物中毒中化学性因素的致死率最高。

针对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上述特点,各监管部门和各单位应各司其职、共同协作预防控制食物中毒事件发生。①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各职能监管部门应强化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②餐饮服务环节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日常监督,特别在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要开展辖区内餐饮服务安全隐患大排查。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原理和标准(GB/T 27341-2009)[11],针对不同的监督对象落实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监督检查,运用食品卫生安全水平快速评估与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12]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评估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水平,主动采取HACCP管理体系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因素,有效降低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患风险,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③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特别要对高发食物中毒的种类和项目进行强化监测;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意义,严格掌握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规范、质控要求,与监测相关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及其注意事项[13]。并进一步提高食物中毒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严格按照《食物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开展应急处置和流调工作,规范食物中毒处理程序[14],使调查工作能够快速反应,高效运作,全面查明事件的真相,迅速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时消除事件引起的不良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减少食物中毒的危害。④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和集体食堂必须严格执行《餐饮服务技术操作规范》的各项要求,严格加工流程,把好原料和成品质量控制关。学校食堂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要组织学校自身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采用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15]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行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提高食堂的整体卫生管理水平,防范学校食物中毒群体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06—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全国2006—2012年食物中毒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共发生2 386起,中毒人数77 424人。主要发生在第3季度,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9.31%、40.00%。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最多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家庭,分别占总数的40.99%、83.28%。主要致死原因是有毒动植物,占死亡人数的54.78%。结论 应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重点时间、重点环节,开展切实可行控制措施,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防范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的发生。

一起贝类毒素引发的食物中毒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0月22日上午,某旅游团128人从佛山出发前往深圳,12:00左右到达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泰然工业区的某海鲜城吃午饭,围坐13桌,从13:00起陆续有进餐人员出现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发麻等症状,13:50分左右前往医院就诊。

本起调查病例定义:2012年10月22日,该参会团体所有人员中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2次)症状之一者。对照组为该团体中未出现以上症状的成员。

根据病例定义共搜索到18名患者,对患者及15名未发病对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2 调查内容及分析方法

采用深圳市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对病例及对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访谈接诊医生、肇事单位负责人,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进行描述并进行病例对照分析。

1.3 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采集剩余食物共9份(熟角螺、活角螺、茶树菇炒板根、芝麻斑、沙姜鸡、卤水拼盘、葱油饼、菠萝饼、麦包)、患者肛拭3份、呕吐物3份,食堂员工的肛拭3份、手拭3份,砧板、刀具、餐盘、冰箱等涂抹拭子共6份。其中熟角螺、生角螺及呕吐物检测贝类毒素,其余样品进行常见致病菌检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8例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头晕,见表1。17人有恶心症状,15人有呕吐症状,发病后呕吐最多的病例达6次,呕吐次数1~3次者12例,4~6次者3例,平均2.44次。15人有腹痛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和阵痛,下腹和脐周绞痛特点。15人有头晕症状,7人有头痛症状,4人有口唇发麻症状,3人有腹泻症状,2人有口干症状,2人有乏力症状,1人有发热症状,体温37.3 ℃。

2.2 三间分布情况

2.2.1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于10月22日13时05分发病,数分钟内病例明显增多,至13时30分达到高峰,之后病例数逐渐减少,最后1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0月22日13时40分,之后无病例发生。发病高峰距午餐大约35 min,发病时间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模式,根据《WHO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控制指南》推荐的方法,点源模式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如病原未知,则首末病例的发病时间间隔约等于平均潜伏期,从所调查病例的中位发病时间倒退1个平均潜伏期,即为可疑食物暴露时间,并前后各保留至少1个餐次。根据图1所示,本起食物中毒的可能暴露时间为12月50分左右,可疑餐次包括10月22日的早餐、中餐。见图1。

2.2.2 人群分布

18例病例年龄在29~54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41岁。18名病例中,男性5名,女性13名。

2.3 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该旅游团成员10月22日上午集合后,部分人自带或在家里吃了早餐,部分人吃了统一发放的牛奶、面包和蛋糕,中午12:30共同在新梅园海鲜城就餐,根据病例的时间分布推算这2个餐次为本次调查的可疑餐次。以18例病例和15名对照对10月22日早餐和午餐的全部食谱进行病例对照研究。22日早餐食谱包括牛奶、面包和蛋糕,午餐食谱包括角螺、鲍鱼片、大海虾、卤味拼盘、回锅肉、牛仔骨、东山羊、沙姜鸡、雪梨汤、西兰花、茶树菇、芝麻斑、春菜煲、麦包、葱油饼、菠萝饼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角螺是危险暴露食物(OR=∞),见表2。

2.4 现场查看结果

角螺的采购和加工过程:经询问餐厅负责人和查看进货凭证,发现该批次角螺于10月22日上午从罗湖区罗湖水产批发市场贝类(螺)批发档采购,约16.3 kg,截止调查时间剩余约5 kg。

经询问食堂负责人和加工制作白灼角螺的厨房工作人员,再实地查看,了解到白灼角螺的制作流程为:

undefined

2.5 实验室检测结果

熟角螺和生角螺的螺肉及螺内脏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均超标,见表3。

注:a 农业部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NY 5073-2001。

其余样品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腊样芽孢杆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单增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致病菌。

3 讨论

根据贝类毒素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现场采集的角螺检出超标的情况,对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综合考虑认为:本次事故为一起因食用被DSP污染的角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DSP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和原甲藻属的一些种类产生的脂溶性多环醚类生物活性物质,可在贝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危害食用者健康,DSP在贝内非常稳定,一般的烹调加热不能使其破坏,其中毒症状主要有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和头疼等。本次中毒事件中患者临床表现与之相符合。由于毒素仅局限于贝类的中肠腺,因此适当的海鲜加工处理,如大型贝类而言,除去其内脏部分, 可降低中毒风险。

DSP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最严重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深圳市贝类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DSP污染, 但贝肉含量较低基本处于安全食用范围内[1], 由于

DSP(潜伏期30 min~14 h)中毒症状主要为腹泻,其危害往往被人们忽视,DSP的主要成分大田软海绵酸(OA)具有一定的促癌作用,很低的剂量也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2]。因此,应推广预防DSP的养殖措施,建立贝类染毒预警系统,加强DSP的研究、监测、管理、控制[3],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根据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NY 5073-2001[4],本次角螺样品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未超标。但本次事件中22.2%的患者出现口唇发麻等麻痹症状,而且部分患者进食螺肉几分钟即发病,从潜伏期和临床症状都指向PSP(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中毒,可能是由于该标准的制定采用的是小鼠生物测定法,提示超过限值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但人体对更低剂量的PSP已经会产生反应。且挪威、墨西哥、菲律宾的限量值低于80 Lg STX eq/100 g[5,6]。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是否需要修订我国的PSP限量标准。

局限性:①由于旅游团成员不配合,无法调查更多的对照,,对照人数过少。②无剩余鲍鱼片或生鲍鱼,无法进行采样检测。

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深圳市一起因食用海产品角螺所致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和致病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进行检测。结果 18例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实验室检测结果:生角螺的螺肉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含量为147.04μg/100 g,肠腺中为88.51μg/100 g;熟角螺螺肉中为86.85μg/100 g,肠腺中为62.78μg/100 g均超标。结论 该起事件是由于食用被DSP污染的角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对该批角螺进行溯源调查。推广预防DSP污染的养殖技术,建立贝毒污染预警,加强贝毒研究、监测、管理、控制,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关键词:贝类毒素,食物中毒,调查

参考文献

[1]王舟,黄薇,潘柳波,等.2011年深圳市水产品卫生状况及风险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5):595-597.

[2]Matias WG.Creppy EE.5-Methyldeoxy cytosine as a Biological Marker ofDNA Damage Induced by Okadaic Acid in Vero Cells[J].Environ Toxi-col Water Qual,1998,13:83-881.

[3]赵晓芳.计融.国内外腹泻性贝类毒素管理控制措施的对比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50-3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http://www1agti1gov1cn/[OL]1.

[5]Watson D.Natural Toxicants in Food[M].Boca Raton:CRC Press Jnc.1998.

一例犬食物中毒的诊治 篇9

1 临床症状

患犬虚弱、精神萎靡不振、鼻涕多、瞳孔放大, 两耳下垂, 被毛粗乱, 无食欲、后躯麻痹, 不时地颤抖, 体温升高;抽搐, 喘气重, 伴随呕吐, 腹泻;唾液外流。

2 发病原因

通过问诊, 了解到狗舍位置靠近卫生间, 比较潮湿, 不经常整理, 很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另外, 狗主人未将食器里的剩余鱼肉清理干净, 就直接将鱼饭倒入, 让其进食。再加上前几天天气闷热, 食物容易变腐, 犬食后引起食物中毒。病程在5 h左右。

3 实验室检查

取少量剩余食物, 加适量无菌生理盐水, 振荡混匀后进行分离培养, 染色、镜检出G-短小杆菌。进一步通过生化试验, 结果确认该患犬是由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4 治疗

因为是发病初期, 所以采取饥饿治疗, 停止一切饲喂, 静脉注射葡萄糖200 m L、维生素C 1 g进行补液, 内服苯海拉明8 mg, 肌肉注射青霉素35 mg。另外适当的自饮一些绿豆汤;犬舍远离卫生间, 移至干燥、阴凉、透气性强的地方。治疗1 d后, 病情好转, 开始可以饮用糖水, 2 d后痊愈。 (严重情况下, 也可使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5 讨论

5.1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动物体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

5.2 发病机理

组织胺是动物体内一种血管活性胺右组氨酸衍生而来的碱基, 也是一种速发型超敏性反应的药性活性介质。它能促进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改变, 不论是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毒素还是沙门氏菌肠毒素或肉毒梭菌毒素, 只要超过一定的摄入量, 其产生大量的组织胺, 对防御功能比较弱的犬都会表现出一系列中毒的临床症状。

5.3 食物中毒分类

按病原分为5种即真菌毒素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尽管都是食物中毒, 但由不同原因引起, 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化学性食物中毒就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畏寒, 发热, 脱水甚至酸中毒、休克等症状, 自然解救措施也就不一样。所以如果疑是犬中毒, 但症状与该病例不尽相同, 则一定要充分了解到犬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活动场所、日常习惯等, 务必要做到对症下药, 才不会拖延病程, 加剧病情。

6 总结

1) 夏季空气潮湿、气候炎热, 是犬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所以犬舍应设在阴凉处, 随时都要调制新鲜的食物, 吃剩的食物不可以放在食器中置之不理, 要及时倒掉、清洗干净, 防止细菌污染和繁殖而引起中毒。不给吃生的食物, 尽量煮熟且不久存放。另外, 还要注意保存好杀虫剂、灭鼠药等有毒物质, 或者各种化学物质、家庭用清洁剂、漂白剂等, 避免发生误食而中毒事件。

2) 中毒的抢救, 最重要的是争取时间。但不应在家随便使用所谓的民间解毒偏方。如果不了解所中的是什么毒, 这些措施可能适得其反。可能的话最好家里都应备有1%硫酸铜溶液, 一旦爱犬中毒即可灌服催吐, 为抢救争取时间。同时, 在第一时间, 带上有毒物质和包装, 赶到可靠的动物医院, 及时准确地告诉兽医患犬临床特征、病史、病程等, 以便兽医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摘要:夏季犬的饮食不当和生活习惯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该文就一例犬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特点、发病原因、治疗措施进行总结探讨, 期望能为广大爱犬者提供临床经验进行参考。

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预防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地区食物中毒报告, 报告来源于本地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食物中毒报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等。

1.2方法:对本地区食物中毒报告情况进行分析, 按照中毒人数、中毒因素、时间、地区分布、场所分布、食品类型以及中毒死亡发生情况进行分类。

2结果

2.1中毒发生情况:2011~2015年, 中毒数分别为102起 (14.07%) 、128起 (17.66%) 、157起 (21.66%) 、166起 (22.90%) 、172起 (23.72%) , 总中毒起数为725起;中毒例数分别为2321例 (19.22%) 、2658例 (22.01%) 、2454例 (20.32%) 、2334例 (19.33%) 、2310例 (19.13%) , 总中毒例数为12077例;死亡例数分别为28例 (24.35%) 、25例 (21.74%) 、22例 (19.13%) 、22例 (19.13%) 、18例 (15.65%) , 总死亡例数为115例。中毒报告率不断增多, 中毒起数逐年增多。鲅鱼圈区总人口数35万, 食物中毒数量没那么多, 食物中毒起数应为每年10余起, 无死亡病例。

2.2中毒月时间分布情况: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中毒起数分别为84起 (11.59%) 、286起 (39.45%) 、197起 (27.17%) 、158起 (21.79%) ;中毒例数分别为1544例 (12.78%) 、3996例 (33.09%) 、3427例 (28.38%) 、3110例 (25.75%) ;死亡例数分别为16例 (13.91%) 、60例 (52.17%) 、32例 (27.83%) 、7例 (6.09%) 。二季度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三季度。

2.3地区分布:农村、城市、县乡镇的中毒数分别为4 2 1起 (58.07%) 、258起 (35.59%) 、46起 (40.00%) ;中毒例数分别为6550例 (54.24%) 、3425例 (28.36%) 、2102例 (17.40%) ;死亡例数分别为90例 (78.26%) 、18例 (15.65%) 、7例 (6.09%) 。农村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县乡镇。

2.4场所分布:家庭、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个体摊点、其他类的中毒数分别为398起 (54.90%) 、151起 (20.83%) 、59起 (8.14%) 、21起 (2.90%) 、96起 (83.48%) ;中毒例数分别为4937例 (40.88%) 、3869例 (32.04%) 、1676例 (13.88%) 、960例 (7.95%) 、635例 (5.26%) ;死亡例数分别为94例 (81.74%) 、1例 (0.87%) 、0例 (0.00%) 、2例 (1.74%) 、18例 (15.65%) 。家庭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集体食堂。

2.5中毒类型: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其他类的中毒数分别为277起 (38.21%) 、598起 (82.48%) 、150起 (20.59%) ;中毒例数分别为3337例 (27.63%) 、6889例 (57.04%) 、1851例 (15.33%) ;死亡例数分别为24例 (20.87%) 、79例 (68.70%) 、12例 (10.43%) 。植物性食品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动物性食品。

2.6中毒原因:误食误用、原料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存储不当、其他类的中毒数分别为175起 (24.14%) 、289起 (39.86%) 、96起 (13.24%) 、45起 (6.21%) 、110起 (15.17%) ;中毒例数分别为2176例 (18.02%) 、4335例 (35.89%) 、2673例 (22.13%) 、905例 (7.49%) 、1988例 (16.46%) ;死亡例数分别为27例 (23.48%) 、59例 (51.30%) 、20例 (17.39%) 、0例 (0.00%) 、9例 (7.83%) 。原料污染或变质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误食误用。

3讨论

人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食品而发生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即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不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还会给社会食品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2]。本次研究中, 本地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 家庭中毒情况多, 原料变质是发生中毒的主要原因, 以植物性中毒为主。针对该食物中毒特点, 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 加强宣传教育。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 通过电视、广播、专题讲座活动等向人们讲解食物中毒的起因和预防措施, 从而提高人们食品卫生知识掌握水平[3]。 (2) 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管理。对于农村地区, 乡镇卫生机构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对农村大规模聚餐活动进行重点检查, 并严格落实食品卫生相关制度[4]。乡镇相关部门做好卫生管理工作, 加强农药正确使用技术的指导, 强化农村地区人们食品安全意识, 以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5]。 (3) 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制度管理。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应做好食品卫生检查工作, 有效控制食品原料质量, 规范食品加工流程, 做好食品质量检查工作, 从而达到预防食物中毒的目的[6]。 (4) 加强检测技术的研发。疾控中心也需加强食物中毒防控技术的研究, 提高中毒食物的检测水平, 研发并推广快速检测技术,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以减少死亡情况的发生[7]。综上所述, 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区食物中毒特点, 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 建立中毒防控机制, 制定食品安全制度, 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食物中毒的特点, 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地区食物中毒报告, 对食物中毒报告进行分析, 并根据食物中毒特点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中毒报告率不断增多, 中毒起数逐年增多;二季度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三季度;农村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县乡镇;家庭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集体食堂;动物食品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植物性食品;原料污染或变质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误食误用。结论 本地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 家庭中毒情况多, 原料变质是发生中毒的主要原因, 以动物性中毒为主, 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 建立中毒防控机制, 制定食品安全制度, 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食物中毒,特点,预防

参考文献

[1]聂艳, 尹春, 唐晓纯, 等.198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特点分析及应急对策研究[J].食品科学, 2013, 14 (5) :218-222.

[2]丁小磊.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江苏预防医学, 2013, 13 (4) :14-15.

[3]王锐, 丁凡, 李群.中国2004—2011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11 (9) :1087-1089.

[4]赵艳荣, 王臻, 刘碧瑶, 等.2006-2011年浙江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5 (4) :307-310.

[5]褚发军, 冉陆, 马莉, 等.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13 (4) :387-390.

[6]马晓晨, 滕仁明, 赵耀, 等.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4, 15 (3) :292-295.

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 篇11

一、催吐。如果食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溶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二、导泻。如果病人食用食物时间较长,一般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到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对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三、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饮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

如果经上述急救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给病人以良好的护理,尽量使其安静,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休息,防止受凉,同时补充足量的淡盐开水。

控制食物中毒。关键在预防,应搞好饮食卫生,严把“病从口入”关。

抢救群体食物中毒的指挥和管理 篇12

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农药、水源污染严重, 群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且事起紧急, 病人数量多, 病情轻重不一, 如不及时抢救, 往往危及生命。在急诊抢救过程中, 抢救人员的安排、病人的分类安置、救治的实施、现场秩序的维持, 均需要管理者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工作人员的配合, 从而使整个抢救过程忙而不乱、迅速有效。总结我院2003年3月—2008年6月抢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10起,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 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现场指挥抢救

抢救领导小组是医院为应对特发事件而设立, 小组由业务院长为组长, 医务科长为副组长, 各科主任及护士长为组员。急诊科一旦遇到群体食物中毒事件, 接诊护士应立即上报医院总值班, 同时电话通知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由医院总值班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 通知抢救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到场组织指挥抢救。抢救领导小组的成立, 能有效地调动全院的人员, 使抢救工作各个环节紧密连接, 抢救工作顺利开展。

例案:2006年4月26日20时, 某外资工厂46名工人在食堂因进食被甲胺磷农药污染的蔬菜, 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接诊护士立即报告医院总值班及科主任和护士长;同时, 医院总值班也通知抢救领导小组成员到场指挥抢救工作, 经分类, 其中12名病人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由于抢救人员不足, 急诊科床位不够, 在对病人抢救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 院长立即调派其它科室6名住院值班医生及护理人员前来增援, 并通知住院部迅速调整床位, 做好收治病人的准备, 及时将12名病情危重的病人收入院治疗, 实施急诊绿色通道, 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等措施, 不仅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急诊科的压力, 使病情较轻的病人也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

1.2 对病人进行准确分类、分组抢救治疗

群体食物中毒事发突然, 病人数量多, 病情轻重不一, 工作人员有限, 救治时间紧迫, 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必须对病人进行准确分类, 将病人分成轻、中、重3类, 由接诊护士登记病人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药物过敏史等基本信息, 对危重病人首先安排床位进行抢救, 避免因群体中毒人员多而致使忙乱, 延误治疗时间, 提高救治效率。

1.3 统一指挥, 合理分工

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经常发生在中午、晚上, 此时间段抢救人员有限, 抢救领导小组到达现场后, 根据事件具体情况, 调派增援医护人员参加抢救, 并对抢救人员进行合理分工, 把参与抢救相关工作人员分成5组: (1) 接诊组:负责病人的分类和登记工作; (2) 洗胃组:负责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催吐、洗胃, 迅速清除毒物, 减少吸收, 并及时收集胃内容物送检以明确诊断; (3) 危重病人治疗组:负责危重中毒病人的抢救及病情观察; (4) 普通病人治疗组:负责中、轻度中毒病人的治疗; (5) 后勤组:负责物资供应及现场秩序的维持, 为抢救工作争取时间及提供良好的抢救环境。

例案:2008年2月20日20时, 有97名病人因进食变质烧鹅1小时后,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由于病人数量多, 领导小组立即增派医护人员参加抢救工作, 后勤人员维持秩序, 使整个抢救现场忙而不乱,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4 及时通知防疫部门做好检验检疫工作, 制止疫情蔓延

近年来, 由于食物被有机磷农药或有毒水源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区域性中毒时有发生。因此, 凡遇到短时间陆续有疑似食物中毒的病人就诊, 必须留取呕吐物标本, 及时通知防疫部门来检查引起中毒的原因, 查找中毒根源, 必要时, 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 提醒市民注意, 防止疫情的蔓延。

例案:2008年3月2日14时, 在一个小时内陆续有14名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全身紫绀、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 这14名病人家住同一地域不同家庭, 吃不同的食物, 而且均在家里吃, 出现此类中毒现象实在让人费解。当时我们在迅速抢救的同时报告了当地防疫部门, 并且留取每一位病人1份呕吐物标本待防疫部门检查。同时因为根据急诊科主任判断病人中毒症状, 怀疑亚硝酸中毒可能性极高, 而且原因很可能是水源污染, 立即报告医院领导, 院领导向地区政府联系地区媒体, 通过媒体及时提醒市民注意不要使用自来水, 同时将该14名病人所在片区的水源切断, 防止中毒疫情蔓延。

最后通过防疫部门检疫, 查明导致中毒的原因是因为水源污染, 中毒病人所在区域的一个工厂亚硝酸盐污染自来水, 造成附近饮用自来水的居民中毒。所以, 通知防疫部门进行检疫和媒体宣传相结合是防止中毒事件蔓延的有效办法。

2 讨论

在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抢救群体食物中毒, 时间紧任务重, 需要合理组织安排。

总之, 群体食物中毒的特点是事发突然、病人多、病情轻重不一、抢救工作事件紧迫, 在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 要顺利完成抢救治疗工作, 挽救病人生命, 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效指挥和抢救人员的密切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抢救群体食物中毒有效的指挥和管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3月—2008年6月抢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10起。结果:在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抢救群体食物中毒, 时间紧任务重, 需要合理组织安排。结论:顺利完成群体食物中毒抢救任务, 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效指挥和抢救人员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群体食物中毒,抢救,指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贺真, 刘郁, 王爱丽.群体食物中毒病人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 2005 (5) .

[2]施培武, 徐鹏, 于竞进,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化的人力配置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 (3) .

[3]徐鹏, 罗力, 于竞进,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及预警工作的质量控制指标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 (3) .

[4]林羽.68例食物中毒院外的急救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2 (1) .

[5]任兵, 靳成斌.72起食物中毒的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0 (3) .

[6]丁秀英, 丁越江, 罗文青.1987年北京市食物中毒总结[J].食品科学, 1988 (10) .

上一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中国民主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