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

2024-08-31

中国民主同盟(通用12篇)

中国民主同盟 篇1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民主化是与现代化过程直接关联并作为其内在特质的一种现象, 正因为如此, 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性展开, 民主化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但正如现代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统一的道路一样, 不同民族国家实现民主化的具体道路, 实现民主的具体形式, 政治民主的具体样式, 又必然与各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实际国情相适应并受之制约, 这两个方面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民主是现代化的产物

现在许多人都说民主是世界性潮流, 是世界大势, 可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性潮流、世界大势, 并不是仅凭着经验就能够说明的。从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看, 民主是现代化的内在特质,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现代化。这是因为, 现代化既不是清末洋务派人士所简单理解的“船坚炮利”, 也不是后来不少人理解的以“富国强兵”为指向的“四个现代化”, 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转型, 一种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从以等级制为基础的臣民社会向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公民社会、从狭隘的地域性民族历史时代向以普遍交往为基础的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型。现代化在经济层面依赖的是大工业和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换机制, 二者结合并相互促进, 实现了生产社会化, 形成了全面的分工和合作体系, 全面的需要体系和生产能力;在社会层面, 则需要人口的自由迁徙和适度集中, 城市化过程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产品、各种资源都成了商品,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 使得人们都成了“市民”, 市民社会逐渐发育了起来。走出原来“熟人社会”而进入“生人社会”的相对独立的个人, 面对阴晴无定的市场风云, 面对同样是相对独立的其他个人的竞争,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后果必须自负。在这种环境中, 人们的观念、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方式、解决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撇开情感道德因素而对各种实际利益的精确算计和公开主张, 经过平等协商确立的契约、为保护契约人权利而对法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要求, 从纳税人的角度对公共管理机构地位和功能的契约式理解, 基于对公民权利的维护而对国家权力不合理使用的排拒, 如此等等, 都构成了民主观念的最深刻最普遍的基础。如果说, 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构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的社会的观念的基础, 那么理性化、民主化、法制化则是现代性政治的基本特征或内在特质。民主本质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由于普遍交往使人们摆脱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而进入人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民主的实质

“民主是个好东西”, 这已经成了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观念。然而, 这种观念也最容易成为一种抽象的和理想化的东西, 尤其在那些尚未实现现代化、生活中缺乏民主并压制民主而人们正在努力为实现民主而斗争的民族国家, 更是这样。在这些地区和国家, 来自发达国家的各种关于民主生活的信息影像资料, 既传播、扩散着民主的理念, 也往往调高了人们对于民主的期望值, 很容易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弊端都归结为没有民主的结果, 同时又由于没有民主生活的实践经验, 而对民主问题的复杂性包括一些弊端缺乏切身的感受, 似乎一实行民主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民主, 就其一般本质而言, 是与“君主”专制相对立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 是一种与自由、平等、人权内在联系又相互支持、相互为用的现代精神气质, 一种基于这种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社会治理方式, 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现代法治为支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政治运行机制。按照领域可以将民主分为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政治民主, 或分为民主制度、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 但这些都应看做是民主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表现, 或者说是民主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果脱离开这种本质的制约而把某种形式如民主作风当作是某种独立的东西, 就会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

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具体形式之间是有差别的, 不能简单地把某一种形式当作是民主本身。同样, 民主的实现道路也并非只有一条。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 其实现民主的道路、途径, 其形成的民主的具体样式, 也会有所不同,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先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亦即所谓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了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政治运行的一整套经验, 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 确实具有某种榜样的作用, 欲使国家现代化而又不去学习借鉴这些现代经验, 或是只学些皮毛以敷衍民众, 固然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但如果不顾自己的传统和国情, 不分清西方经验中的实质内容和具体形式, 将其囫囵吞枣地“移植”或“嵌入”到自己国家, 几乎没有不失败的。

三、中国民主发展道路: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 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与西方各国进行交往, 从而被强行“拖进”现代化的进程。一百多年来, 屡遭变故, 命运多蹇,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才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改变了外无主权内无民主、既一盘散沙又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为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条件。但由于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和党内认识上的局限, 我们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建立了排斥市场、违反生产社会化规律的计划经济体制, 民主法制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出现了“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才醒悟过来, 走上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带动了整个社会面貌的根本性改变, 广泛的社会交往、利益分化导致了明显的社会分层, 各种主体的利益冲突增加, 公民意识普遍觉醒, 法治观念逐渐增强, 人们对基于社会公正、民主权利、自由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民大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与因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而未能予以有效改进的社会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制的尊严在急剧流失, 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和一些恶性事件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也是中国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最大政治力量。在当今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等等, 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既是一个地理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 又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历来都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利益, 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假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稳定就难以维持, 就很可能出现封疆大吏各自为政、纠葛不断、冲突频生甚至导致分裂的危险。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从积极的方面说,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正处于起飞阶段, 正在改变既有的国际力量格局, 各种国际势力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制造摩擦, 挑起争端, 对中国实施围堵, 国内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到处都存在着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消解这些矛盾, 化解这些争端, 破解这些围堵, 保持这种现代化的积极势头, 使之能够平稳持续地进行, 就需要一种高于相互冲突的各种社会力量、能够居中调停并起平衡作用的权威。在当今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央政府, 能够具有这种权威, 而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够代替这种地位。所以, 那种以各种理由要求削弱、消解乃至取消共产党领导的想法和做法, 都是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必须积极推进, 因为各种社会矛盾、政治矛盾越是压制就越不利于合理解决, 害怕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而有意拖延只能造成更大的麻烦、更大的风险, 但激进的改革方案也绝不可取。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就是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中国共产党拥有8 000多万党员, 且多是各个方面的精英, 其中知识分子又占了很大比例, 都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中国共产党对于首先在党内形成民主制度、民主机制, 以提高执政能力、合理进行权力制衡以及权力的顺利移交, 进而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已基本形成共识, 并被写进了党的文件。总体上看,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通过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代会的作用, 完善党内权力制衡和民主决策的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形成浓厚的民主生活氛围, 同时利用广大党员对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影响, 及其维护公民权益捍卫法制尊严的带头作用, 进而推进社会民主制度建设。这样, 就能够既为民主化培养了骨干力量, 也保持了整个民主化进程的有序性和可控性, 既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党的领导的权威性, 又为进入民主的更高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是目前能够获得最大共识, 也最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路径选择, 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辩证关系, 保持现代化进程良好势头的比较合理的方案, 是代价较小而收益较大的一种渐进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我们必须顺应民主化的世界潮流, 顺应人民群众对于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普遍要求, 从党内民主入手来推进社会民主, 改善形象, 给人希望, 凝聚党心, 凝聚人心。中国共产党有8 000多万党员,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锋队, 也是实现现代化、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骨干力量, 切实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 发挥其推进社会民主的模范带头作用, 目标坚定, 群策群力, 我们就一定能够像在经济建设中创造了三十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世界性奇迹那样, 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再创辉煌,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摘要:民主作为现代化的一种特质, 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性展开, 表现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但不同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道路、实现民主的具体样式,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 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应是中国民主化道路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民主,党内民主,现代化

中国民主同盟 篇2

中国民主同盟

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当时是个松散的组织,没有选举产生正式的领导人。同年11月16日,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规程》。会议产生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会议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政治主张。

新中国60年之民主中国 篇3

俞可平在他那篇流布甚广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里说,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回到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语重心长,振聋发聩:“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公报称,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为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道路。公报说。“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當普罗大众切身感受到“民主是个好东西”时,公众的参政目的也由情感走向理性,从表面介入走向深度参与,在对政府权力运行、决策的监督中,公民正逐渐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推动民主政治前进的主体力量。民主,也已从开国者的革命理想转变为亿万民众的基本诉求,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中国民主同盟 篇4

关键词:权威政治,韩国民主,民主化进程

二战后的朝鲜半岛, 满目疮痍, 刚刚从日本长期统治的枷锁中逃脱出来, 又因国际形势, 南部朝鲜陷入了美国的军事占领。1984年, 在美国军政当局的操纵下, 大韩民国宣告成立。加之随后而来的朝鲜战争, 美国对朝鲜的影响益发深刻。然而, 从美国照搬过来的“民主”在韩国显得水土不服。军人的权威式政权应运而生。在东亚圈普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重集体习惯于臣服的观念深入人心, 也为威权政治的产生培育了土壤。威权政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汉江奇迹”, 也使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为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 新一轮的民主进程开始启动。这一轮民主化进程一般被称为“通过妥协而实现的民主化”或“移转式的民主化”。不同于以往, 它不再是被迫现代化的民主, 不再是少数精英运作的民主, 更不是全面推翻政府的民主。它是一个全新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是政府、精英、各党派以及各阶层共同妥协的结果。

一、李承晚张勉等早期政府

在美国的帮助下, 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亲美反共的政权———大韩民国;也是在美国的策划和扶持下, 1948年5月第一届国会———制宪国会选举产生了, 确定了韩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同年8月, 建立了李承晚政府。

早期的一些教育和游居经历让李承晚对西方的议会民主有些了解, 他对民主的认知可以体现在《独立精神》里, 他指出, “一个国家类似一个大会, 哪里有许多人来讨论各种事情, 在一个国家里许多人联合起来去求生存。国家的官员是那些负责执行这个会议决定的事务者, 人民是大会的会员。没有人民的协助, 官员就没有力量的来源, 罪恶就会趁虚而入。”

但实际情况是, 韩国建立起来的自由、民选、多党制的议会民主政体举步维艰, 韩国人民并未从民主体制中受惠。相反, 40年间韩国的民主制度从来没有健康正常地运行过。金泳三曾评价这一时期, 说是“疲倦而又饱受苦难的政治民主化演习”。

李承晚是依靠民主党上台的, 但在位期间, 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民主党人士多受打击。多党竞争的压力下, 1951年“自由党”应运而生, 尽管由不同派系不同政治组织聚合而成, 却是成为李承晚的主要支持力量。1952年提出的国民直接选举制的“修改宪法草案”也是为帮助李承晚能够继续当选而代替了原有的国会选举总统制。在李承晚时期甚至军人威权时期, 其他民主党派虽然数量不少, 却一直被边缘化, 不可能触碰到政治核心, 直至1987年民主转型。“民主化宣言”各个阶层, 尤其是中产阶层开始发挥社会政治力量, 各政党的主张也突显出不同, 突显党派间的差异。

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混乱。初期时也推行过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施过地方自治和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1951~1952年受北方土地改革压力的影响, 韩国也进行了土地改革, 对农村状况的改善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好景不长, 李承晚政府很快将改善民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收复失地”和“北进统一”上。同时, 对于敌产的处理诱发了腐败。在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各级官员的腐败形成对比的情况下, 在经济高度严重依赖国外的情况下, 消除贫困和经济自立成为大众追求的愿望。

落后便要挨打, 便被操纵, 国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没有发展的压力深深刺痛着爱国人士。房宁也在“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中指出, “发展是影响韩国乃至东亚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根本因素, 是拨弄东亚近代历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生存的压力加之政府的混乱, 让民众对李承晚政府失去了信心, 在韩国学生民主运动的领导下, 李承晚被迫下台。新上台的张勉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了民主政治, 制定了“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蓝图以及“内阁有权解散国会, 国会则拥有对政府的不信任权”的平衡机制。但病态的社会以及“流氓议会”带来的还是民主的失败。

二、朴正熙的军人威权时代

朴正熙开创了韩国的军人执政军人当权时代。亨廷顿认为社会政治和制度结构的不完善, 是军人参政的主要原因, 同时表明了这种社会中政治自立性、凝聚性等方面的缺乏。这与当时韩国的情况相似, 社会的这种状况为军人参政提供了条件。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教育训练, 当时韩国的军队可称为韩国教育、管理、组织水平最高, 最具活力的社会集团。

“五·一六”军事政变发生在1961年, 其一夜间推翻了无能政府, 建立了权威的军人政治, 推行威权政治。不同于极权政治从思想上让每位公民受到渲染和沉浸, 所谓的威权政治是指政府的集权, 从政策、制度、法令、手段等这些强制控制的外部力量进行统治, 政治不自由和经济自由并存。威权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是一种由军人政权或由非军人统治的高压性政权。在效果上, 其既存在极权主义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民主政治的某些形式特征, 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混合型、过渡性政权。亚洲式民主有不同于西方民主的特点———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这也是在亚洲的社会政治关系中,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臣服和服从传统所致。军政府的专制也就在这种环境和气压下应运而生。

在众多的军人上台和威权政治的地方, 朴正熙是少有的将经济发展起来的领袖。“经济发展第一”是朴正熙振兴国家的纲领。上台后推行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全面转型, 人民生活水准也随之快速提高, 创造了“汉江奇迹”———仅用30年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的水平,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国。观察其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是把“经济第一主义”发展理念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二是树立坚定的发展理念, 建立强有力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三是用金融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引导和指挥企业行为。总结其特征可以是“在实行私有制财产制度的前提下, 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高度融合, 政府凭借国家的力量制定经济计划, 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从而推动经济走向高速增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 以及政府对社会道德和文化修养运动的推动, 倡导韩国人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思想, 民众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热情越来越高涨, 特别是学生。他们从小学开始接受西方思想的教育,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感十分高涨, 大学生始终是民主运动的主力军。对军政的不满也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游行, 史称“六月抗争”。这是民主力量和威权力量较量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这是工人、学生、中产阶级等各阶层的人们为民主自由而战的光荣时刻。分析其产生原因, 关键因素在于, 经济急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 没能处理好新兴的社会阶层、集团与之的关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要做到相辅相成,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要相互适应。

从李承晚政府到朴正熙时代, 都是有着民主政治的框架, 但却都披着民主政治的外壳。当然, 民主政治的推行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在军人权威统治阶段已经略有好转。每个国家选择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时, 要考虑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状况, 万万不可千篇一律, 一概而论。在1986年~1988年期间, 韩国的经济虽然可以在“四小龙”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与军人权威统治的低度发展的政治水平形成了不均衡的态势。由此可见, 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体制, 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民众意识增强的现实条件下, 应不断自我改革, 以适应民主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三、后民主时代

学生、工人以及中产阶级, 都参与到了“六月抗争”中, 可见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也是这次斗争推动了威权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面对热情高涨的民主化运动, 威权政府已经很难承受压制成本。“韩国政治转型是以威权体制内部改革派的全面妥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卢泰愚在任期间的“6·29宣言”即执政党和在野党商量妥协所致, 可见民主转型已经开始。金泳三和金大中的两届文人民主政权, 解决了转型期间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三金”掌握政治论坛时的“没有永远的同志,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一冷酷的政治现实也是从自身利益和长期经验总结而来的。他们虽然留下了地区主义、金权政治的影子, 却为实现近代化和民主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2年12月19日, “冰美人”朴槿惠的上台, 也昭示着民主化转型的成功和可行。一个是民主化选举的产物, 一个是暴力威权的代表;一个是源于选民和程序的权力合法化, 一个是经济发展等绩效使权力合法化。朴槿惠的上台依靠的是民主发展和成熟的选举制度, 相信她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府转型后的民主的关系。振兴韩国经济, 完善民主与法制, 就像她在竞选中承诺的“我没有父母, 没有丈夫, 没有子女, 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韩国的民主化发展对中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民主化进程中不可照搬外国优秀经验, 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再比如, 当下在紧抓的反腐问题, 在韩国也一直存在。反腐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很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参考文献

[1]房宁.自由权威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董向荣.韩国由威权向民主转变的影响因素[J].当代亚太, 2007, 7

[3]房宁, 周少来, 冯钺, 王利, 陈海莹“发展压力与韩国政治的演讲逻辑——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之三”[J].文化纵横, 2015, 5:47~50

[4]杨凌.从权威到民主——简析二战后韩国政治变迁[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5]尹益洙.韩国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回顾与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1, 5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申请书 篇5

尊敬的民盟组织:

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写下我的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六年前,我光荣的加入了教师队伍,在五年的一线教学生涯中,我接触最多的教育前辈就是陶行知老先生。他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脚穿着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钟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资助孩子。他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自从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那天起,我就把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积极主动帮助班级里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后来我了解到,陶行知老先生是民盟成员,于是,我开始向往加入这个组织。但我深感自身的不足与渺小,一直怀揣着这份梦想,竭尽全力地工作。在三尺讲台上,谱写着我的人生乐章。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中国民盟章程,阅读了大量民盟的有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对民盟的进步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我觉得和民盟成员的差距渐渐缩小时,我终于敢于拿起笔,写下我的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因为:

一、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民盟的基本职能是以宪法为准则,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民盟走过了一条爱国的、革命的道路,是中共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愿意把参政、议政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表达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爱。

二、民盟的盟员与领导,他们大部分是文教界和其他方面工作的中上层优秀知识分子。民盟前中央主席费孝通、北大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代表。作为一个为教育服务的工作者,我愿意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并在它的领导下和它一起不断地成长、进步,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民盟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并在现阶段,将工作重心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转移,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民盟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努力。

张澜、闻一多、费孝通、陶行知、季羡林等等这些民盟先辈,他们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不畏权势、坚守良知的浩然正气;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光明磊落、不搞阴谋的正直作风一直感召着我。现在看来,我觉得一个人独善其身并不够,还应该积极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一个优秀的人懂得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周围的人关心爱护,还要切实、灵活的去带动大家都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加入民盟,我将有机会跟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盟友;加入民盟,我将有机会向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入民盟,我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技能的意识。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主动参加学习,个人利益服从盟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贡献。

为此,我申请加入民盟组织,并愿意遵守民盟章程,履行盟员义务,执行民盟决议。我对中国民主同盟的章程已认真学习并心领神会,我会坚定认真执行,如果中国民主同盟能够接受我的申请,让我荣幸地成为民盟中的一员,我相信我会为中国民主同盟增加一份我的努力和奋斗,增添我一份有些新意的强盟之才和鲜活的爱盟之情。

望民盟组织以中国民主同盟章程为标准,体察考验!此致

敬礼

中国商品 中国商道 篇6

的确,广交会不仅担负着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进行海外拓展的重要职责,更加重要的是,广交会自身也已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承受着各国商贸人士挑剔的眼光。

到明年就要成功举办100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已经让“广交会”成为一个世界型的品牌,在帮助众多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名牌”的道路上,广交会自身的品牌建设也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树立中国商品“以质取胜”的新形象、建立“诚信兴商”的新秩序。

中国商品、中国商道,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营销广交会的意义,实际上充满了“营销中国”的意味。如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一书阐述的:“致力于自我营销的国家,必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经济的份额和他们所服务的世界。”的确,世界正在变得营销化,国家像一个企业一样是国民性格与商业利益的混合体。

中国民主同盟 篇7

1 设计的中国元素

全球目光对于中国的聚焦, 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 运用中国元素、追捧中国文化, 已在国际商界形成风潮。那么何谓中国元素?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经过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漆器、中国结、汉字、如意、八卦等, 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是一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得好更难的课题。好在最近几年, 无论在平面设计、标志设计, 还是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中国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这些领域, 并且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和成就, 其成功案例如下。

(1) 北京申奥标识, 将象征奥运的蓝、黑、红、黄、绿五环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组成了一个“中国结”, 象征着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协作、交流。带有书法笔触的动感图形又好象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 而太极拳在中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所以这一标识一方面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弘扬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很好的成功案例。

(2) 奥运会火炬, 外观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国画立轴, 表面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如意祥云”。功能上动用了当今的航天航空高科技手段, 防风、抗寒, 以保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 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 是一款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产品。

(3) 奥运主标识“中国印”以及各比赛项目分标识。如何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二十几届奥运会的奥运标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负众望做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印章与标识的形式相符, 印面上舞动的“京”字, 酷似一个向前奔跑的人形, 同时表达了地点、运动等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印章的色彩又与中国红相符。而用中国书法中的篆字笔划来表达各项运动比赛项目作为分标识, 书法加印章很吻合, 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创意。

除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有好多中国元素的设计之外, 上海世博会又有不少中国元素的设计涌现出来, 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建成的中国馆就是一个亮点。随着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 中国元素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热”, 并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与此同时, 也给中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中国的设计风格

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兴起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崛起, 但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因为仅仅依靠中国元素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是不够的, 应该在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体验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 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的闪现, 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

那什么是风格呢?举个例子, 当我们提到德国的产品时, 可能你会联想到严谨、精确;提到美国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实用、踏实;提到日本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小巧、玲珑;提到意大利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典雅、高贵;提到北欧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自然、亲切;但提到中国的产品时, 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感觉很难用简单的词来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产品缺乏自己的风格。

那什么又是中国的设计风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以挖掘提炼的内容很多, 而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 跟上当代世界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符合国际时尚审美的设计潮流是形成中国风格的关键, 中国风格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东方神韵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

要在产品中体现中国的设计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那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风格, 就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而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仅依靠一些中国元素是不够的, 应该结合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并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 最终提出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案, 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感。

例如中国的明式家俱就是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经典范例, 简洁、端庄、大器的造型流露出极具时尚的“大明风度”;优雅的弧线和考究的质地, 体现了含蓄内秀的东方神韵;巧妙、精致的柳榫结构, 则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是中国儒、雅、和、韵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最好的演绎。而今天的中国产品设计风格, 要求我们的设计师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 将现代产品设计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中才能形成。

3 结语

对于中国的当代设计来说, 虽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总的来讲, 还不成熟, 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未形成。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还没有成为设计大国。规模宏大, 体现着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上海2010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 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 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设计的竞争, 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又值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经过努力, 从设计的中国元素走向中国的设计风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目前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都有了中国元素的影子, 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企业的产品被赋予中国元素, 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仅有中国元素的闪现是不够的, 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业和产品, 形成中国的设计风格, 成就中国创造。

关键词:设计,中国元素,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2.

中国民主同盟 篇8

关键词: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国家机器,法治

在民主发展过程中, 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一样, 都面临着民主巩固的难题。这也是亨廷顿在“第三波”民主化所提出的发人深思的问题:第三波民主化会像前两波民主化浪潮一样出现回潮吗?新兴民主国家如何才能实现民主制度的巩固?林茨认为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法治、国家机器和经济社会构成了巩固民主的五个场域,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共同推动了从民主转型到民主巩固的实现。因此, 本文借鉴这一框架对中国民主现状进行分析, 从中看到我国民主建设的成果与不足, 从宏观上探析支撑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所需场域的内在逻辑。

一、政治社会

国家是一切政治问题的中心。如果不存在一个主权统一国家, 就不可能形成保证公民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社会。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主权统一,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经过六十多年的国家建设和民主实践, 不仅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先进性, 而且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国发展成就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方式, 已经在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得到广泛认同。

从社会层面上看, 在基层民主实践中,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在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上也都得到的充分证明。这表明,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模式, 其程序与规则都已得到了政治社会的广泛认同, 同时无论是精英领导者还是作为普通的民众都在熟悉社会主义民主的规则, 政治实体正在民主轨道中运行。当然, 我国现在社会主义民主还处于发展阶段, 民主制度具体的运作方式还需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正如温家宝同志所强调的, 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他认为, 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具体形式, 应该贯穿到基层民主各个角落, 在此基础上继续使民主选举扩展到地级市甚至到省一级。因此, 民主巩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 用俞可平的话来说就是“增强民主”的过程, 我们现在从“存量”做起, 在“存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以实现民主的“增量”。

二、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是得到社会——政治性认可的规范、制度和规章以协调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下方政府行政权力为起点, 从经济领域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变革,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主体日趋多元化, 企业开始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民主经济、民主管理也运用到了企业经营中。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变化。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国资本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这些经济成分自然也分解了原有社会结构。私营企业主、个体经营者等新生的社会力量异军突起, 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他们需要参与到民主运作过程中, 以期民主决策中更多地反映自身的利益。从农村到城市, 社会结构的分化表明利益主体的多元, 而政府的下方权力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独立主体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 公民与社会团体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参与式民主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催化剂。市场经济意味独立的经济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在获得经济利益的过程中, 各经济体必须以法律为准则进行公平的竞争。市场经济的背后体现了自由的诉求, 一方面, 自由资本的流动要求的打破某一经济主体对资源的垄断性经营;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提供的自由活动空间为公民、社会团体表达利益诉求, 实现自身利益提供了重要的民主条件。自由平等的市场需要法律的保障和完善, 《物权法》的制定与实施事实上从法律角度界定了公民的自由, 它承认公民对于自己财产的合法占有, 并且保护公民的合法所得。

经济社会这一场域的发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但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更应该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而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 使得中国社会中“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在稳定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如何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权利表达诉求, 对执政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尤为重要的是,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毒瘤在市场经济过程不中不但渗透到经济社会, 而且也腐蚀到了政治与国家机器, 而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发展则是遏制腐败蔓延的一剂良药。

三、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可以是国家、家庭以及市场组织以外的人和组织, 其中很小一部分是近年来人们熟知的所谓“非政府组合”;更大的一部分是“非营利组织”;还有更大一块是“草根组织”, 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在家庭、国家、市场以外占据的空间就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或社团的外部效应, 即这些社会团体可以为自己的成员提供表达的渠道, 可以用自己动员起来的力量来对政府施加压力, 迫使政府回应自己的要求, 从而制衡政府, 使之不能滥用权力。一个日益发展的公民社会意味着国家与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 一种与公权力相互制衡的社会状态的形成, 有利于社会组织更好发展。在中国社会组织的逐渐发展壮大是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和成熟的反映。据统计, “民间组织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 迅速发展, 从1996年的18.4万个增加到2005年的32万个 (其中全国性社团1500多个) ,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3.2万个。”

从民主政体运行来看, 这些民间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代表了各自组织的利益需求, 他们通过吸纳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参与到组织中。当某一民间组织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有利诉求时, 其成员会参与到影响政府决策活动中来, 相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到这一组织的需求, 并通过对话与协商平等的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 而政策的执行更会受到民间组织的监督, 以保证政策的执行情况反馈到相关政府那里。因此, 民间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 本身能够加速民主的运转, 而作为民间组织的纽带, 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一种内在支撑, 公民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能够更好的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教育公民如何形成价值认同与参与能力, 如果说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 那么公民文化则是促使成员相互信任的重要条件。

民间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关系到民主化的进程与品质。在当代中国社会, 由于民间组织发展那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使得民间组织在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过程中影响力还不够。主要原因是, 民主机制和参与渠道尚不健全, 很多民间组织为了维护其成员利益不惜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活动影响政府行为, 比如群体性事件在我国不断出现, 其很大的原因是公民没有很好的制度化的参与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诉求。问题的另一面则反映了国家机器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利益集团所腐蚀, 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频发, 从而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这不但会影响民主化过程中政治秩序的稳定, 而且会严重的削弱民主质量。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影响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 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影响民主政治, 其所需要的条件便是国家机器对于民主制度的有效安排。

四、国家机器

从国家机器这一场域来看, 在国家和社会民主转型与巩固过程中政府力量依然不可或缺。面对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诉求, 没有强有力的统一力量, 是无法实现社会利益的有效协调和整合。如果说专制政府主要是为了实现私人利益, 那么民主政府旨在实现公共利益。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对公民权利加以捍卫和保护, 而要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并且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因此, 民主政府必须具备汲取自愿的能力, 这需要选择一支有效的官僚队伍可为政府服务。

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 政府的主要职能一是提供公共服务, 二是维护秩序稳定, 调节利益纠纷。政府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得公信度是检验社会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 能否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否将自身利益与整个社会、国家利益相统一, 政府实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关键。

政府的活动需要政府行政人员来具体实施, 而行政人员在政府活动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内在张力导致的行政不作为或腐败行为都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度, 降低政府与重之间的信任值。众多周知, 当前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同时也导致了公民对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持不信任的态度, 政府也失去了公信力。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政府权力的滥用, 腐败问题呈现出日趋扩大之势。“开始有人还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去做, 但不久胆子便大了起来, 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而且这种事很快便从个人的特殊行为变成一种普遍的行为。”

令人欣慰的是, 腐败问题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法律上不断建立健全严惩腐败的法律法规;在机制上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纪委组织协调, 部门各负其责, 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体制。不仅要让公民更好的监督政府, 加强社会群体的监管作用, 还要提高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性, 赋予其相应的监督权力, 同时更应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使公民通过自身参与能有效地制约政府的权力, 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力。这一民主运作过程本身有利于提升了政府公信度, 更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与品质。而这一切举措和行为都离不开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

五、法治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二者紧密联系, 没有法治的民主很容易出现“多数暴政”或者是沦为少数人的专制。法治不仅仅意味着制定了法律, 专制政府也会制定法律来为其服务, 法治的精神要求被遵守的法律必须是“良好”的法律, 这就是宪政主义的价值理念。“一个国家即使存在比较详尽的法律条文或诉讼制度, 只要其最高立法者的权力不受人民的制约和监督, 或者其最高司法权不能与最高行政权真正分立, 相互制约, 那就仍然是法制国, 而非法治国。”宪政主义认为, 宪法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契约,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公权力一方面要受到宪法的制约, 另一个方面公权力要保护私权利, 它体现了自由与人权的精神内涵。因此, 法治对于前面四个场域能否获得相对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法治进程,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法治在民主政治社会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带人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领导人对于法制重要性认识则成为法治的逻辑起点。1999年,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法律的权威上升到新的高度。2011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标志我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市场经济意味着法治经济, 政府要从过去的依靠计划、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市场、法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的治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政府行为走上了法治的轨道。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载入宪法, 标志着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在此之后, 颁布的一系列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律保证了市场经济在法治轨道运行, 公民的权利也得到有效的保证, 例如《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的出台不仅规定了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而且也限定了依法行政的法律范围。随着法治这一场域的进一步影响, 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器的相对独立性会有制度保障, 更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能照抄照搬, 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 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中国民主建设发展中, 政治社会的建设明确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公民社会和法治精神的培养, 诚信高效的国家机器以及完善的法治理念又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保障。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国家机器、法治这五个场域的相互结合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 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场域探索,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也是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美]胡安·J·林茨等.孙龙等译.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5.

[2]王绍光.民主四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112, 113.

[3]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60.

[4]李景鹏.社会利益博弈中的政府官员与政府机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2.

中国民主同盟 篇9

一、“中国元素”中的红色表现

1.红色象征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性欲、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动机、大度、财富和幽默等。

2.按照我国传统习俗, 春节里运用最多的色彩是红色, 红色是喜庆、高兴、吉祥、发达之色;是阳刚、坚强之色。每家都要贴春联, 以示辞旧迎新。红色透着喜气、吉祥, 加上祝福的话语, 更表达了驱邪避灾、保佑平安之意。

3.南北民俗中, 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红色是太阳、血和火的颜色。因此每逢本命年对红色特别钟爱, 在大年三十, 穿上红色内衣, 系上红色腰带, 佩带用红丝绳系挂的饰物, 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来趋吉避凶, 消灾免祸。

4.年画是表现“中国红”的代表。它题材广泛, 表现驱邪纳祥、欢乐喜庆、传说故事、节日风俗等。年画中运用红色, 必在精华之处, 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画龙点睛的美感。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年画, 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 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和幸福。

5.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 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 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单一的大红色, 透露着红火之意, 使人们联想到年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配以精巧的剪纸艺术, 剪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 其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二、“中国元素”设计中的红色寓意

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用红色呢?

1.在中国人心目中, 红色意味着吉祥。请柬, 光荣榜, 春联都是红色的, 年馍要点红点, 压岁要用红纸包, 新娘子要穿红衣坐红轿。

2.在汉语里, “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 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 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 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中国人习惯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红尘”是指繁华的人世;“红利”是企业分给股东的利润或给员工的奖金;“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

3.红色是喜庆和光荣的颜色, 大红花向来都是成功和荣誉的标志。表彰先进要带大红花, 这样可以说明被表彰的人是优秀的, 是光荣的, 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大红色的花戴在胸前, 不仅是美丽喜庆的代表, 同时从另一面说明了做人的成功。

4.“红”还表示热情和正义, 如《西厢记》里的丫环就叫红娘, 她让人联想到热情和成人之美的品格。红脸关公则是义气的化身。

5.“红”又意味着精神饱满, 如果说一个人“红光满面”, 那是说他气色好、很健康。

6.“红”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 所以在当代汉语里, 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红色的正义, 在“红军”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军人的红色情结中, 红色代表勇气、斗志。现代人每看到猎猎飘舞的红旗, 就立刻热血沸腾, 充满热情和朝气。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旗帜的颜色, 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 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 鼓舞斗志, 激发勇气, 召唤勇往直前, 英勇杀敌, 不畏牺牲的精神。

7.“红”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装为“红妆”, 也把女子称为“红袖”, 指女子美艳的容颜叫做“红颜”等。

三、“中国元素”设计中的红色情结

1.帝王的红色情结

(1) 在我国古代, 皇帝们都喜欢用红色和金色搭配, 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富贵。北京紫禁城, 建筑近千幢, 房屋近万间, 用的最多是红、黄两种色彩。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 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古代富贵人家的建筑, 也多用大红大紫来布局和衬托屋宇的气势, 更喜用红紫来表现自己的财富。

(2) 中华民族素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 红色瓷器也是历朝历代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玩赏佳品与镇宅宝物。红色瓷器因为稀有, 所以在历代拥有红瓷的人, 同时也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

(3) 古代正红色称“朱”, 又称“朱红”, “朱”又可泛指一切红的颜色。朱红在古代服饰文化中是贵族或高官服装的用色。唐朝制度规定朝廷命官五品以上着朱服。能穿上这类衣, 代表着成功与尊贵。《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 服赤玉。”

2.百姓的红色情结

(1) 中国国旗:旗底红色, 象征革命;旗面的左上角有五颗金色五角星, 其中四个小星环绕一颗大星, 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形式上紧凑美观。红色与黄色是中国的传统喜庆颜色, 同时也具备生命、蓬勃特色。

(2) 在民间传统婚礼上, 张贴大红喜字、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 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 新娘穿吉利的大红袄, 新郎佩戴的大红花, 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气氛, 同时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3) 我国传统设计中, 唐装是最富有传统味道的民族服装。大都选用大红色, 鲜艳的大红色与金色搭配, 更显富贵之气。

四、“红色情结”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影响

1.2010年世博园中国馆是我国现代红色建筑中典型的最新建筑。

它的优美造型以及独特的红色运用, 都使人惊叹!一幢优秀建筑就是一种精神的标志。对于这组红色建筑物的色彩设计, 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喜庆和幸福的象征;二是传承, 中国古建筑中重要部位都使用红色。

2.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激情的红色仍然为当今时尚主流色。

不论何种质地、或浅或深的服装, 在与其它服饰搭配下, 都可呈现红色风情万种的时尚魅力。大红色色泽艳丽, 在现代人眼中, 代表着热情美丽、温暖欢愉, 总让人迷恋, 它能成熟妩媚, 亦能青春活耀;能古典气派, 也能大胆前卫。

3.当今购买红色轿车、红色手机的人数急剧上升。

心理学家分析, 红色波长最长, 穿透力强, 感知度高, 选用激情的红色, 不仅可以使人享受红色靓丽色彩, 更带给人刺激心跳的心理感受。红色是现代激情、速度、力量的象征!

中国设计——“中国味” 篇10

至于沦落到了为西方的艺术设计理论去努力的寻找依据的地步了。“运动员”两个意象。奥运会徽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意韵, 同

我们的前人那样生动而精湛的艺术设计语言, 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如此冷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思考之后我觉得就是要坚持用我们的本土语言说话, 坚持“中国设计———中国味”的原则, 因为这是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

我们应该明确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味道”指的是什么, “中国味道”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其中我们中国惯例的图案、中国古典的文字以及附加在它们以上的一些中国传统的思想都体现出我们的这种方式和这种习惯。

当然在建国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的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 国门洞开, 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艺术手法。可以说中国的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作法, 在作品上也能看出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 但总之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借鉴还是融入但最终表达出来的事物要体现我们中国自己的风俗习惯, 也就是说的“中国味道”。之所以我们国内的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 既“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和带有中国味道的传统风格, 因为作为一个设计者来讲, 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 思想居住在语言里, 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 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门的洞开, 随着外来事物的渗入和我们个人的空间慢慢走入公共化的同时, 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失去了不少古典时代的那种生气灵动的光晕。有时我们看到一幅国内的设计作品的时候, 就习惯性的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文化艺术立场上, 我们既不敢妄加评论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 也不敢面对那些泥土般的作品, 在设计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 面向世界”, 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等, 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由法国邮政发行的一枚中国狗年生肖邮票是由中国旅法艺术家李中耀创作完成的。邮票上那只“水墨灵犬”和“狗年”两个字均体现出中国传统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神韵。李中耀在长达十五年的旅法生涯中, 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一边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在邮票设计过程中, 他历时三个月创作了七十多只形态各异的“水墨灵犬”, 择出其中四只提供给法国邮政, 并最终由其确定了其中一只猎狗当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先从字体特征上说, 也离不开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种字体, 都有它自身的表情。如黑体有醒目严肃的感觉, 老宋、楷书有端庄刚直的的表情;仿宋、行书有清秀自由的意趣;而篆书则有华贵古朴的风貌。如在做一幅招贴, 单色的白纸上就放一个篆体作为整张海报的唯一元素, 体现出的风格肯定是带有中国传统味道的宣传物。其次我们说一下色调, 色彩是把握人的视觉第一关键所在, 也是设计表现的重点所在, 一副有个性的色彩, 更能抓住人们的视线。在颜色的搭配上, 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习惯和流传下来的东西, 红黑双色体现中国古老的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剪纸艺术, 在我们的印象里红色作为剪纸的基色, 体现了是强有力的色彩;很多设计作品的背景采用黑色或者深紫色, 这些颜色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神秘色彩。在我国, 图形、文字的编排上大部分也采用了中国画的一些理论作为基础。例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一法则被体现在现代大部分招贴中, 大部分用空空的颜色当作背景, 就在整幅招贴的一个角落, 一个点放上要表现的图形和文字, 这样大部分的空间可以有回环的空地, 耐人寻味, 只有一些图形和文字紧凑的编排成在画面中相当于一个点的元素, 又有了细节, 又不缺乏美感。

有些方面上, 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很大。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 在这种环境下, 作为中国人, 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亮点, 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扬光大。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必须一味地去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但是, 多注意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味道”,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不至于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迷失自己的方向。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 首先是他对自己的母语的责任, 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母语进行表达, 并发展母语本身, 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 也就不可避免地认同和屈从于某种第一世界的压抑性的话语实践。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母语, 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特性得以存留和发展。

摘要:通过对广大设计作品观察, 就带有中国色彩的作品寥寥无几和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乃至传统艺术不屑一顾的现象加以议论, 从而引出文章主题“一个设计者要会去用本土语言去体现自己的思想, 中国的设计作品就要有坚持‘中国设计-中国味’的原则。”虽然国门洞开, 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艺术手法, 但要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虽然外来事物的渗入, 但我们也要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这一原则。通过“玉之韵”“、水墨灵犬”“、陈幼坚工作室LOGO”的一些成功案例, 分别从文字、图形、颜色和编排四个方面上进一步阐述中国的设计作品要有中国的味道。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设计也一样, 我们还不但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能体现中国思想的事物, 还要在西方人的眼里去发现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味道”, 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中国年,中国味 篇11

发倡议——春节总动员

要过年啦!这个春节,就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玩”春节,用心去体味,并用笔记下你在欢乐喜庆中的发现和感悟!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这次体验活动,吴勇老师给五(5)班的家长们发了一份倡议书。

同学们,请你也给班级同学写一份倡议书,邀请大家一起来参与!尊敬的家长:

春节是一个传统佳节,它的文化意味远远超过中国其他任何一个传统节日。在这样一个节日中,最开心的当然是孩子——穿新衣,放鞭炮,剪窗花,祭祖宗,拜长辈,收红包……每一件事都会成为孩子美好的童年记忆,每一件事都会成为孩子习作中最鲜活的素材。让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春节,去呼吸浓郁的年味;融进春节,去感受过年的幸福吧!

与孩子一起“贴春联”。春联,是中国语言的艺术。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行业,春联中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家庭,春联中有不同的愿望;不同的年龄,春联中有不同的祝福。与孩子一起创作春联,与孩子一起书写春联,与孩子一起张贴春联,与孩子一起赏读春联,其实就是领着孩子上一堂堂语文课呀!

与孩子一起“做年夜饭”。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每道菜都有着有意思的说法:“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吉庆有余”;“菜”和“财”谐音,预示着“财源滚滚”……如果让孩子和您一起参与到年夜饭的烹制中,不仅可以增添节目气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记忆!

与孩子一起“看春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除夕夜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在小品、相声里,累积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语言智慧;在轻歌曼舞里,洋溢着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情感。这台晚会,能给孩子带来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份高雅的情趣,一个鲜明的文化烙印。

与孩子一起“守岁”。守岁,俗名“熬年”,就是在除夕之夜不睡觉,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看电视,喝喝茶,吃吃瓜子,聊聊过去,说说未来。当新年的爆竹声响彻夜空的时刻,一家人相互说着新年祝语,给亲朋好友发送祝福短信,这该是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的场面!

当然,您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许多与春节有关的事情。我们相信,每一件事情都能给您的孩子带来欢快的笑声,留下幸福的童年体验。我衷心希望从您孩子的习作中,能读到您家不一样的春节,能分享到您家别样的快乐!最后祝您全家过一个健康、祥和、愉快的春节!

您真诚的朋友吴勇

12月30日

辞旧岁——春节预备时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每一扇门窗都透显出热烈的“中国红”;城市乡村欢声笑语,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年味”。此时的你,正和家人为喜迎新年的到来做些什么呢?

同学们,让我们踩着春天的节奏,用眼睛去发现,用文字记下你春节前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所想,记录下这欢快的“春节前奏曲”。

腊月二十四吃灶糖

吃灶糖?很有意思吧!在我们东北,每年腊月二十四,人人都要吃灶糖。

据说,每家的灶里都住着一位神仙,他就是无人不知的灶王爷。他是管吃饭的,只要谁得罪了他老人家,他就会一声令下:“今天的饭非常难吃!”那一天从灶上做出来的饭菜就一定难以下咽。厉害吧!奶奶说,这位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都要上天一次,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人问发生的各种事情。为了不让灶王爷上天去说我们的坏话,人们就做了一种特别黏嘴的糖,往灶王爷的嘴上抹一抹,他上天说的就都是“甜言蜜语”了。

这不,妈妈和奶奶在灶台(呵呵,其实是液化气台)上摆上各种供品,有苹果,有糕点,当然还有很多糖果!奶奶点上一炷香,嘴里念念有词:“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保佑我家来年生意兴旺……”爸爸在外面放起了鞭炮,我跟在一旁大声喊道:“灶王爷上天啦!”祭完灶王爷之后,我就开始吃起了美味的糖果。

(王晴)

腊月二十七写春联

腊月二十七,我和爷爷约好今天写春联。我要写一副“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的寿联送给爷爷。

我先把两张竖条红纸折成五小格,铺在桌面上,再用毛笔蘸上墨汁,工工整整地写开了。“逆锋起笔,转中锋……”我默念着老师所讲的书写要点,一挥而就,一个大大的“福”字便出现在眼前,爷爷连连称好。我一鼓作气,很快写好了上联。接着,我开始写下联,“刷刷”几笔,下联也成了。咦,怎么上联长,下联短呢?不好,原来我把“比”丢掉了。唉,都怪我太马虎!“没关系,没关系,我再去裁纸。”爷爷连忙安慰我。我又重新提起笔来,写好了下联。

爷爷从房间里取出了一桶浆糊和一把毛刷,准备贴春联。我搬来椅子,抢着踩了上去。我先用刷子蘸了点浆糊,在门上来回地刷了几下,接着把春联贴上去。刚贴上去的时候,上面鼓起了好多小泡泡,我用手轻轻地摁了摁。哎呀!浆糊沾在我手上了,红纸把我的手指都染红了!当我从椅子上跳了下来欣赏春联时,我笑了,爷爷奶奶也笑了!

(黄頔旸)

迎新春——春节进行时

在千门万户的喜庆春联中,在除夕之夜的绚丽烟花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跨进了新年的门槛。当新春第一束阳光照亮大地,我们的快乐和甜蜜也拉开了序幕……

同学们,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在你的“春节进行曲”里,一定能捕捉到特别华美的新春乐章!

大年初一新年“第一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楼下的餐桌旁,只见桌上放着一大盘娃娃菜、一碟红枣和一块年糕。

我一边伸着懒腰,一边问奶奶:“奶奶,大年初一早上,怎么吃这些呀?”

奶奶笑着说:“大年初一早晨就吃这些菜,这是我们这儿的习俗。”我感到很奇怪: “奶奶,这些菜我们平时不也吃嘛,为什么要把它们作为今天的早饭呀?”

“孩子,我们平时吃这些菜呢,没什么讲究,今天可就不同啦!吃娃娃菜就代表着今年‘财源广进’;这红枣呀,是必须吃的,因为它代表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我夹了一小块年糕送进嘴中,边嚼边问:“那吃这些年糕呢?”

“年糕不是放在锅里蒸熟的嘛……”

“奶奶,我懂了,这年糕一定预示着今年的生活蒸蒸日上!”哦,原来这些菜里还蕴藏着这么多的学问呢!

“爸爸妈妈,快起床吃早饭啦!”我扯着嗓子喊道。等他俩坐到餐桌前,我便当起“新年第一餐”的向导:“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多吃娃娃菜和红枣哟!”“为什么呀?”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吃了娃娃菜和红枣,你们今年生意一定会红红火火,财源一定会滚滚而来呀!爸爸妈妈,你们还要尝尝年糕!”

“这又有什么讲究?”爸爸故作惊讶地问道。“你和妈妈的生意一定会再上新台阶,让同行‘高’不可攀!”我现炒现卖起来。

“哈哈哈……”爸爸爽朗的笑声弥漫在新年的晨曦里。

(施海梦)

大年初五钻“佛母洞”

大年初五那天,我们一家去五台山钻佛母洞。据说,在新年里钻一钻佛母洞,就能丢掉晦气,新一年的生活就会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我们爬了几千级台阶,终于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佛母洞!佛母洞又名“千佛洞”,里面都是钟乳石。它分内洞和外洞,中间有小石孔相连,仅可以容纳一人出入,瘦的人进出自如,至于胖子嘛,那就很难了!

钻洞之前,必须要敲一下木鱼,表示对佛母的敬仰。大姨父一马当先,先敲了一下木鱼,钻了进去,我们几个小孩紧跟着,爸爸殿后。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到了外洞和内洞的连接口——小石孔。这下大姨父可犯愁了,他太胖,足足有一百五十多斤,而石孔的直径才45厘米,如果没有“内援”,他怎么能挤进去呢?爸爸身材“苗条”,一扭身便钻了进去,接着从里面呼喊让大姨父进去。大姨父见有了“内援”,一下子来了精神,取下手表,掏出手机,放进我的小包里,然后收腹,身子贴着石壁,开始进洞了。前面有爸爸拉,后面有我们推,“哇呵……呼……呼……哎呀!”好不热闹!经过几个来回,大姨父终于成功地进了内洞!我们几个小孩相互拉着、扶着、搀着,也陆续进了内洞。

从佛母洞出来,眼前一片光明,我们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十足,这大概是佛母“显灵”了吧!

(陈非凡)

中国民主同盟 篇12

关键词:城市社区民主,基层群众自治,民主政治建设

“一个社会民主政治的过程和民主政治的生活, 不仅要依靠一定的民主政治的体制和规范, 而且要看这个社会各种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权力运作。只有社会的每个细胞都能在民主程序下运行, 社会的民主政治才具备充分的条件。”[1]随着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社区已成为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细胞”, 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城市社区民主也由此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战略性空间, 其发展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整体产生深远影响。

一、发展城市社区民主有利于带动高层民主

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高层民主和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为主体的基层民主, 应同时推进, 不可忽略和偏废某一方面。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 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与最广大城乡基层民众联系密切, 具有高层民主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基层民主发展好了, 其示范作用可以推动高层民主的发展。城市社区民主直接关系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 在基层民主建设中有着特殊地位。实践已经证明, 城市社区民主发展对高层民主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如在中国一些地区, 城市社区民主已经影响到区一级的人大制度改革, 城市社区民主选举的一些细节如透明的投票箱、不由上级政府指派候选人及竞选等, 都对上一级人大的选举产生了示范效应。通过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带动高层民主的发展, 使得基层民主和高层民主这两个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推进, 有利于加快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随着城市社区民主的深入发展, 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社区、某个城市, 而是成为全国各地城市不可逆转的潮流。城市社区民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最深入的实践活动。发展城市社区民主, 有助于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扩展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 使公民在更高层次上享有并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通过城市社区民主建设, 探索和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活动的有效形式, 再通过城市社区民主的外延性和示范性作用, 必将超越社区范围自下而上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发展城市社区民主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 取得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显著的突破相比,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尚显滞后。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新生长点, 至关重要。有学者指出:“基层民主发展伴随着体制改革而进行, 体制改革愈深入, 基层民主发展的空间愈大;而基层民主愈发展, 体制改革的深化愈有保障, 形成体制改革与基层民主发展的良性互动。”[2]通过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将成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生长点。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初步确立的。其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等方面, 都起过积极作用。但当国家转入全面经济建设后, 它的不适应性逐步暴露出来, 各种弊端表现十分明显。在这一体制下, 基层民主的发展空间也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的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先导。通过改革, 人民成为利益主体, 享有更多权利, 基层民主的空间得以大大拓展。随着基层民主的发展, 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从而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

追溯城市社区民主的发展, 它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深刻变迁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 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结果。如果没有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难以有城市社区民主的兴起, 而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 又必将推动城市治理体制的深入。城市社区民主作为城市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奠定深厚的民主基础, 并通过示范和推动作用, 影响到高层民主的发展, 这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政府职能转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城市社区民主, 强调社区的“自治”职能, 必然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也必将敦促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城市社区民主的发展特别是自治制度的完善, 社会事务真正由社区和居民自己来管理, 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 这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

三、发展城市社区民主有利于形成日益成熟的社会直接参与机制

民主从形式上划分, 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类型。直接民主是一定范围内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相对于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 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进行重大问题决策的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更能体现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是最理想的民主形式。

早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基层民主的突出特点就是民主的直接性。人民群众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 社会直接参与机制将日益成熟, 不仅有助于社区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也为更广泛层面的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探索和创造必要的实现形式。城市社区民主处于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城市中, 其探索和形成的民主机制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也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随着社区直接选举、直接参与、直接监督等机制的完善, 将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日益成熟的社会直接参与机制, 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四、发展城市社区民主有利于培育合格的民主主体

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实践已经表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提高。

民主由制度规定变成生动现实, 离不开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公民的参与。换言之, 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直接关系到民主的实现程度。城市社区民主建设, 与广大城市人民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 能够使民主的理念、民主的精神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发展城市社区民主, 可以使居民提高民主意识, 熟悉民主程序, 使公民在广泛、直接的政治参与中培育民主精神, 提高民主能力。人民群众在区域社会生活中直接参与, 有效管理公共事务, 必将为未来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管理更高层次的国家事务积累民主经验、锻炼民主实践能力。这样富有较强烈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具有较丰富的民主经验和民主能力的公民, 将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合格主体。

此外, 通过发展城市社区民主, 培养居民的现代政治理念, 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意识, 在积极参与中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 有助于中国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养成。对于民主传统薄弱的中国来说, 培育民主政治的政治文化很重要。通过城市社区民主建设, 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能力的社会群体, 他们将带动更多社会成员有效参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城市社区民主的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国家民主的发展, 在更广泛的层面培育民主精神、形成民主氛围, 使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都充分体现民主的理念、民主的原则, 从而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五、发展城市社区民主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对于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城市社区民主, 使社区居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实践中直接、广泛地行使民主权利, 是城市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 从来都是具体的, 有其特定的内容、形式、制度、原则。社会主义国家仅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不够, 因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需要具体的制度保障、实现途径、运行方式和组织形式。因此,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人民当家作主要求的具体制度和相应的实现形式, 人民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明确规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与这一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也都以制度形式或规定、或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应该说, 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并不乏制度规定, 关键是如何完善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 使人民能真正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如何改革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 使人民能行之有效地管理国家各级组织, 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逐步扩展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是必然趋势。城市社区民主探索了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和形式,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人民群众通过社区民主这一有效载体, 依靠居民委员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 可以充分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需求。城市社区民主为人民在日常生活领域内取得广泛、直接的民主权利提供了保障, 使城市人民当家作主不再是空谈。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也使得社区民主未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社区民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是重要的公民政治参与形式, 是培养公民民主精神的最好土壤, 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随着社区民主在实践中的日益成熟, 它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彰显了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最有发展机遇的民主形式, 社区民主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人民当家作主也将由此寻找到突破点。

参考文献

[1]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1.

上一篇:食物中毒下一篇:机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