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设计

2024-05-13

民主设计(精选12篇)

民主设计 篇1

人们普遍认为, 北欧 (包括丹麦、芬兰、挪威、瑞典以及冰岛) 拥有最好的社会福利和民主制度, 在这个优秀的制度下, 人们过着健康和富足的生活。

无论政府是共和制还是君主制, 北欧国家在教育、医疗、农业、商业、金融、能源、军事、媒体和通信方面都创建了最合适、灵活和创新的制度。公共设计是其福利和民主制度的典型代表, 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条件下, 北欧的工业设计无论在普通工作和日常使用方面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使当地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北欧的建筑设计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和功能主义, 通过一系列的建筑大师和设计师之手, 创建了最生态的城市和建筑, 成为人类社会的典范, 同时也让北欧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方海)

当然推动福利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一定是政府层面。

本次沙龙的题目“福利民主制度下的北欧公共设计”, 似乎离我们很近, 又好像很远。就“福利社会”而言, 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解:首先是国家政府层面;第二是社会团体 (如各种基金) ;第三是个人层面 (如志愿者) 。当然推动福利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一定是政府层面。

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 政府通过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公共设计的相关方面做一些福利设施、公共建筑以及和设计相关的活动。今天的沙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索:首先用这些税收怎么运作一个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甚至公共场所中的标识设计, 也就是以怎样的模式推动这个项目的建设;第二, 确定项目以后, 以怎样的模式来选拔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个对于中国也会有借鉴意义;第三, 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市民参加的机制;第四, 具体落实到设计中, 在建筑功能和空间上如何体现公共建筑的特色;最后, 在建筑运营当中如何方便民众使用, 更多地体现社会性。

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出北欧公共设计的特色。

生活中非常小的细节, 但它确实体现出国家的文明程度, 也体现出福利和民主制度的贯彻。

近十年来, 我们公司和多家北欧事务所进行了合作, 所以对北欧的设计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 加上近几年4次去北欧考察, 有一些体会及心得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体会, 建筑师参观建筑时都需要拍照, 但在很多国家, 很多场所是不允许拍摄的, 而在芬兰, 在几乎任何只要推得开门的场所, 都可以拍照, 无论学校、公共机构、教堂还是商业建筑。这虽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但充分表现出芬兰的包容性和开放度。当然它的福利制度的贯彻, 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体会, 去年我在芬兰参观的时候曾看到一本几百页的售楼书 (也可称为住宅使用手册) , 回国后我就和万科朋友探讨这件情, 我问万科作为中国住宅产业的老大能不能也制作一本房屋使用手册, 哪怕只做到它几分之一的厚度。万科回答这件事做不到, 理由是如果做这样一本房屋使用手册, 在国内会引发很多房屋纠纷, 因为使用手册中的承诺是法律承诺的一部分, 它要在交房中体现, 而目前中国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设计、施工到部品供应的产业链现状不足以支撑我们做这么全面和细致的承诺。因此从售楼书这个表象, 也反映出来中国与高福利制度国家的巨大差距。

第三个体会, 在芬兰我听到一个说法, “一个国家先进的程度, 会体现在从家去机场提起行李的次数”。据说在芬兰, 从家出发拖着行李去机场, 直到登机是不用提行李的, 无障碍设计被考虑得非常周全。

这三点虽然都是生活中非常小的细节, 但它确实体现出国家的文明程度, 也体现出福利和民主制度的贯彻。

一个政策是否能够科学地制定和实施, 完全取决于政府是否有这个意愿。

今天的论题涉及城市与公共设计, 其根本在于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我在芬兰学习生活的八年中, 对这个北欧国家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春去伦敦前从家里乘公交到赫尔辛基机场的一路换乘不断, 根本不需要担心随身拖带的特大行李箱的抬放, 但在伦敦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形。

我在赫尔辛基设计大学读书的时候, 去过很多图书馆。只要有当地注册的身份就可以办一张借书卡, 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图书馆都可以免费借阅。所有的公共建筑对公众都是免费开放, 人们也可以进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去听课, 也可以自由进入议会大厦听议员讨论议案。这个国家每个社区都建有很好的社区图书馆、体育馆和公园。政府的经费对体育的投入只花在公共体育设施上, 所以会看到很多人都在锻炼、打球。政府要做的其实就是建设该有的设施, 提供一个有效运行的服务系统。

我们都去过的赫尔辛基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Kiasma) 在建设前, 议会讨论了很多年。对于政府来讲, 如何花纳税人的钱是要反复讨论和论证的。这个馆最后建好了, 仍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比如建筑里面的空间设计不太好, 展示艺术作品时不是特别理想, 建筑师只考虑个人的设计语言。

今天所要讲的公共设计, 我认为完全是政府行为, 因为个人主观是无法实施公共建设的。所以, 首先政府要有服务的意识, 公共设计在中国实现起来不太容易, 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政策是否能够科学地制定和实施, 完全取决于政府是否有这个意愿。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事都需要自上而下, 有时也可以自下而上地渗透, 但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只能是政府的行为。城市中的所有公共设施都应该按人口数量建设, 可以计算一下中国以目前的人口数量, 该建设多少图书馆、医院、美术馆博物馆、公园、体育场所、养老院或幼儿园等。比对一下政府每年的预算表, 会更了解政府是否有意愿做服务于民的事。政府如何分配预算开支, 直接与公共服务的建设相关。而且如何去设计建设这些公共设施也是很专业的事, 公共设计涵盖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事, 其实还是对人关怀的价值观问题。

芬兰社会对艺术的这种包容性, 不仅在于鼓励你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包容你的错误。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在芬兰参与的合作设计项目, 只是介绍会更多着眼于我对芬兰建筑业的设计机制以及整个设计市场的环境、背景等方面的感受。

我们院与芬兰JKMM事务所合作在赫尔辛基设计一个1.8万m2的新区管委会的总部, 对当地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项目, 包括Foster、MDRDV、BRT、Helin等在内的七家单位参与投标, 我们院与JKMM合作的方案获得评标的第一名。这次合作让我真实接触到了芬兰建筑设计的操作流程,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感受。

第一点是设计支持。长久以来, 芬兰在欧洲国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文化政策。不仅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设计产业支持巨大, 还有超过300家的基金会为相关的艺术项目 (例如装置艺术、玻璃艺术等) 提供资金支持及交流平台。通过申请的艺术交流项目, 我们在当地的国际艺术家聚集地Kappeli—由一个热电厂所改造的新区—获得了工作室, 每天只需支付8欧元就得到了一个70 m2的工作室, 而且里面生活起居以及工作的设备一应俱全, 而当时在赫尔辛基市区, 40欧才能租到一个9 m2的小旅社, 价格的差异体现出芬兰社会对艺术产业的包容和支持。那里聚居着很多的艺术家, 他们来自韩国、日本、冰岛、赞比亚等国家。很多人已经在这里呆了三五年, 专注于一个非常小的, 也许在常人看来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艺术领域, 但他们不停地在研究, 做了非常多的作品,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芬兰社会对艺术的这种包容性, 不仅在于鼓励你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包容你的错误。在这方面, 芬兰做得很好。

第二点是设计计划。我们当时拿到设计计划书时非常震惊, 任务书就像刚才薄总提到的那种很厚的楼书, 内容非常详尽, 包括了设计流程、设计要求等。但这只是设计计划书中的一部分而已, 除此之外, 还有包含各方面辅助信息的文件, 同样非常详尽, 每个房间要不要设咖啡间、打印室, 或者这个房间要和哪间房间联通, 或者是否需要贴吸声材料等, 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让建筑师对房间功能的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都非常清晰。另外还提供有周边建成建筑的全套电子图纸, 因为芬兰的业主方认为, 如果新建筑设计不尊重周围已经建成的建筑风貌或者环境, 那么它是没有价值的。设计计划书的文件中也有对绿色建筑的要求。在中国, 绿色设计还停留在一个粗放式的概念阶段, 只是按照基本项和优选项去评分。而在芬兰, 要求每个方案都配有能源使用的计算书, 以利于控制后期运营的成本, 还需按要求提供一份建筑材料的碳足迹计算表, 每种材料如钢材、木材、混凝土的碳足迹有不同的取值, 每个方案的计算总量不能超过任务书的限值, 而北欧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木材的计算值较低利于总体材料碳足迹量平衡存在一定关系。计划书中除包含绿色设计的量化评判标准外, 还提供了一份差不多10页的讲述整个地区近现代发展史的材料, 包括战争、地方名人、历史事件, 使设计师对整个区域的文脉有详尽的了解。这样一本信息含量丰富的设计计划书对于设计的准确性很有意义, 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投标结束后中标方案设计推翻重来的窘境。

第三点是设计过程。设计周期大概3个月, 整体氛围非常轻松。最初我们根据功能任务书,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探讨多种的设计可能性, 一起做了4个方案。到中期评议, 所有图纸在一张条桌上摆开, 大家一起评价。决策过程中没有“吸取这个方案优点, 吸取那个方案优点, 再结合一下”这样的套话, 他们只找一个可以深入的方向。在深化成果的过程中, 整体的设计节奏相对较慢, 但非常重视推敲的过程, 需要重点表达的设计节点会反复修改, 次要环节往往一笔带过, 文本图纸重点非常突出, 也利于评审专家有的放矢。

第四点是设计成果。社会的进步来源于分工, 设计的进步同样也来源于分工。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完全控制所有的设计内容, 需要与他人合作。在芬兰,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不同专业公司间合作的价值趋同。参与方案设计的合作团队来自不同的公司, 但是他们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大化地将建筑的特性表现出来, 使最终方案和建筑师最初的概念保持一致, 十分注重设计的一致性。这就是他们分项团队的优势, 也是设计分工所带来的进步。在这过程中, 建筑师只是对理念提出一个感性的概念或者方向, 而具体在数据量化方面, 是由专业公司去做。

以上是我在芬兰参与整个设计过程的一些片段的感想, 未必客观但相对真实, 而且我自己感觉收获很多。最后我想用华东院总师的“学习, 不断地学习, 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原来我们一无所有”这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也与各位共勉, 谢谢大家。

钱强:北欧设计公司有很多值得中国同行学习之处, 例如项目流程的操作、建筑师的选拔, 以及公共建筑的市民参与。近几年中国的《南方都市报》发起了“走向公民建筑”的评选, 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北欧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所以也想请丹麦的schmidt hammer lassen建筑事务所负责人谈谈你们的体会。

在北欧, 公共建筑从形式到运营都是对外开放的。一些私人的建筑同样可以对外开放, 做到真正的开放。

I just wanted to respond to a couple of things presented by our colleague from ECADI.There are three things that I think are very common back home in Denmark, which are very uncommon here in China and these form part of the challenge of working in China.

The first one is dialog, dialog with the client.We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ever get that here in China.We try to demand it, but often the client is not interested in it, they don't want the dialog;they just want the building and they want it very quickly.So we need to convince clients more here to have that dialog.

The second one is an informed client, a client who knows what they want.So even if they are not informed we as architects have to help them become informed.At the moment this is also quite difficult to find in China.The perfect example is that you showed the project brief with all these pages.Obviously we are used to this back in Europe.But very recently we got given a brief by a client and the brief was only 3 pages!We asked them, surely you cannot have told me everything you need in 3 pages?So I think, part of being an informed client is having an opinion and a detailed brief.So we try to help and advise clients here but it is also very challenging and that comes down to my third comment about time.

The third one, time, is an important thing.Because you say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try things, to innovative, to do different things, but if you have no time you cannot do this, you are forced to use a solution you have done before.So in China you see all the buildings repeated and repeated and the cities all look the same.It is not because the architects are not necessarily good designers, it is because they have no time!They have no time to try, they have no time to experiment, no time to innovate!

I have some slides I can show.One of the discussions that we have quite often is about public buildings and public buildings are mostly open in Europe.So one of the things I though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show is some of our buildings which are private and how we have integrated this idea of democratic openness into what is essentially a private building.So to begin talking about democratic architecture we can talk a bit about the origin of this thought.In the perio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9) , Denmark experienced a housing shortage and therefore then a construction boom, and the government and architects came together and had a shared vision of creating and developing cities that were for all to enjoy.Luckily there was an agreement and architects included this whole idea of having equal opportunity for everybody in the buildings that they were designing.

What I'm going to try to show you is a building we have designed in Denmark and then show you a building we are working on in China, and talk about how we try to incorporate democratic architecture and ideas about openness into these projects that we design, and how these ideas can be taken from Denmark to China.So maybe some of you know this building.This is the extension to the Royal Library in Copenhagen.Copenhagen is a city by the water.So a lot of people think this is a river.But this is actually the�resund Strait connecting the Baltic Sea to the Atlantic Ocean, it is one of the busiest shipping routes in the world.This is the site for the project next to the old library building and very close to the Danish parliament.So the waterfront itself used to be an area of the city without any cultural buildings, it was all industry area.Ships would come up and down the straight, dock, load and unload cargo.This is the old library here and this is the site that was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as the extension to the library.What they originally wanted to do was to take the road and continue it down the water front and clear a space for the library extension behind it.Our proposal was to say, leave the road where it is behind the building and let us put the library by the water.This was in the 1990s, so this was one of the first public buildings proposed to be next to the water.This was the old library, which is actually very closed and thus not very democratic, almost elitist.Also, the entrance is away from the water on the back.We wanted to try to change this in the new extension.We introduced a number of public functions on the ground floor like a café, a book shop, a restaurant, and a theatre.So now people go there not necessarily to go to the library but also to meet, to eat, get a cup of coffee, to see a music performance and other activities.

Also, bringing the building to the waters edge also changes the cultural nature of the city, and now there for example is an annual swimming competition in the habour water that runs past the library.I think Shanghai should be like this and have an annual swimming contest in the Huangpu river.But the fact is, when we finished the library in Copenhagen, the water in the habour was still dirty, but because we put a public building and push it next to the water and other similar waterfront developments in Copenhagen, the government realized that the public now enjoy the water and are making it a part of their life and it forces them to clean it.

Now let's come to China and I will show you a project where we are very lucky to be working alongside UDG.We were approach by an art dealer in the U.K.who said that they had leased a plot of land in Shanghai for 20 years and they wanted to bring their art collection to China but also try to create a cultural district.They asked many famous architects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great respected architects like Zaha Hadid, Fosters, Sou Fujimoto, and when we won the project we asked the client, why did you pick us?They answered, we of course like your proposal but also you were the only architect who challenged us and asked us questions all the time.All the other architects did a scheme and said, this is our proposal.And we asked many questions:what do you want as a client?One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s on this plot was an old concrete coal storage structure.The client said that we have to keep it.We came up with this idea that an old coal storage building which has been there for so long time is something we want to change it into something beautiful.So it is like turning coal into a diamond.One of the things we are doing with this building is like what we did in the Black Diamond in Copenhagen:even though this building in Shanghai is a private art gallery, we are convincing the client to make the bottom ground floor completely public and bring people into the building so they can look up and enjoy the building and see the art exhibitions on the other floors.

Let's come back to Denmark.This is a project very close to the Black Diamond called The Crystal.This is the perfect example of taking a private building and making it democratic.The client owns other buildings in the area and these are all perimeter block buildings with a closed off central court yard.So originally the client asked us to do the same:make a new building with a private court yard.The client for this project is a bank.We wanted to remind them that they should not take this land a make a private building, because the only reason that the bank can buy this site is that they have all the people's money saved in the bank, so when they build this building the public should also get something out of it.So after a lot of dialog and many discussions with the client we proposed a building which leaves a lot of public space free.This way we can create a public plaza for the city.Now this is a bank but also a public plaza where kids can go to play.If we had followed the original idea from the client, this would all be private space.To follow this democratic architectural idea, we also lifted the building up so that the people can actually walk underneath it and look up into the atrium of the building.Back to Shanghai.Here we are doing a project with ECADI for a series of buildings right next to the Chinese pavilion on the previous EXPO site.We all know that the EXPO was this event that promoted sustainability.So the buildings we are working on now are really about creating the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EXPO area.The idea is to create a public open park, like a green valley, around and through all these buildings.We then put all the commercial functions underneath the park.This way we create a public space around private buildings.

We work on a project in Ningbo, where we are turning a government building into a public park.We are working on a performing arts centre in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were we are trying to persuade the government to push the building into the water.A lot of this has to do with what we refer to as the third space.Your first space is your home, your second space is your work, but what do you do in between home and work?A library is a good example of a building that is good at creating that third space.One of the things we are also often working with, and we have example right now with a project in Denmark and a project in Canada, is involving the public in the design through huge open consultation processes.So we invited the public for these projects and anybody could come.Before we had even drawn anything we asked them what they want, then we go away and work and we come back and ask them again, and we continue this process-back and forth, back and forth-until we present a scheme that is essentially designed together with the public.The Urban Mediaspace in Denmark, and the new Central Library for the coastal city of Halifax in Nova Scotia, Canada are perfect examples of this.

刚才听刘工的介绍, 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在欧洲很平常的事情, 在中国却不可能实现。所以我想讲三点:

第一个是对话。在北欧是设计方、业主、政府多方交流, 来确定一个方案。在中国很难和业主进行对话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业主都有非常紧的项目进度要求, 无法将很多的信息通过对话形式与建筑师沟通,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第二点, 在中国, 业主对于项目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完善, 通常需要建筑师做很多的方案来帮助他分析什么是他需要的, 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就像写一个没有命题的文章一样。在北欧, 业主在项目设计开始前会给出一个很全面、翔实的设计任务书, 在中国, 任务书往往只是3页纸的简短说明。我们只能通过会反复提问来明确客户需求细化任务书, 客户会在设计过程中一边探讨一边发展任务书, “这个是可行的, 那个是不行的”。但是这也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时间进度。

第三个是时间, 在中国, 时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项目通常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周期内完成。比欧洲短很多, 建筑师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想、来创新和设计, 这也导致今天很多的建筑都是相似的甚至是雷同的, 包括城市的规划也是差不多的。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 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去创新、去想、去做新的东西的环境。

下面我想结合公司的一些建筑项目来谈谈“公共性”。在北欧, 公共建筑从形式到运营都是对外开放的。一些私人的建筑同样可以对外开放, 做到真正的开放。

先讲一下关于民主建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丹麦很多建筑都被损毁, 人们居住的房屋很有限。当时政府就出台了一个政策, 推动建造一些很民主、平等的建筑, 让大家都能用得到, 让大家去合作去发展建筑, 到现在还是在发展这种想法。

我将丹麦的项目与中国的项目对比着来分析一下我们是怎么将民主态度带到中国来的。哥本哈根是一个滨水城市, 丹麦皇家图书馆的主要设计出发点就是将海港区域的建筑进行改造。很多人都会误认为丹麦皇家图书馆旁边的水系是哥本哈根的一个河道, 其实是�resund海的一个运道, 连接波罗的海和亚特兰大海的通道, 是非常繁忙的一条运道。这里曾经是工业化区域, 是做贸易的地方, 很多船会停到这里来卸货。地块周围的著名建筑有一个老图书馆、国会大楼以及证交所。改造基地紧邻城市干道, 原有想法是将道路推到岸边, 围合成为一个建造场地。我们向政府提议保留原有道路, 穿越建筑内部, 让建筑沿着水岸来走。这个项目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 当时哥本哈根在水边几乎没有公共建筑, 这是第一次尝试将公共建筑推向水边。老图书馆比较封闭, 入口设在一个小花园内, 没有面对河堤。加建图书馆非常开敞, 虽然它是供学者研究的图书馆库, 并不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区域, 但我们仍然想通过设计将建筑开放出来。图书馆底层设计有很多公共设施, 很多人到这里来并不是来借书或者来看书, 而是来这里约见朋友, 进行的活动不一定和书有关。

Rasmus Duong-Grunnet:我们上学的时候, 喜欢约几个朋友到那里去喝咖啡。这里不仅仅是图书馆, 也成为丹麦人喜欢的聚会场所。

陈泳:我房东的女儿就在这个图书馆里举行的婚礼。

Chris Hardie:把楼盖到水岸边的确将整个水岸边的生活带动起来。很多不一样的活动会在水岸边发生, 例如每年的游泳比赛。我们也提议在黄浦江边做一个这样的建筑, 也可以在这里面举行游泳比赛。但黄浦江太脏了, 不合适做游泳场地。其实丹麦以前的这个海也不是太干净, 因为它是一个工业地段。当公共建筑建在水边, 政府就意识到水体质量的重要性, 开始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引进设备改善水质。如果我们把建筑建在黄埔江边, 政府是否也会关注黄埔江水的质量?

我们在上海的河岸边找到了一个公共建筑的项目, 也很有幸地和UDG联创国际在合作。业主是一个英国客户—私人画廊收藏家。他向上海市政府租了这块地, 签了20年的契约, 希望将这里建一个私人美术馆, 作为一个展示雕塑和收藏品的公共空间。业主也和一些知名的建筑师, 比如诺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藤本壮介等有过沟通邀请他们做过方案。但最后选了我们的方案。我们向业主方了解选择我们方案的原因, 他们说我们是一直问问题的, 一直在交流沟通的。其他建筑师都是拿了任务书就走了, 一个月后带着一个方案回来, 却不管方案到底适不适合。我们一直保持沟通, 问了很多问题, 让业主注意到一些问题需要考虑。基地原来是一个老煤仓, 政府要求保留老建筑。结合老煤仓的历史, 方案表达出煤炭经过时间推移变成一颗钻石的概念。与我们在丹麦的工作一样, 我们和业主解释, 希望将一层公共空间对公众开放出来, 放很多大件的艺术品在那里, 公众不花钱就能看到这些它们。

回到丹麦项目, 我们在皇家图书馆边上又建了另外一座建筑—水晶大楼。这是将私人银行建筑公开化、公共化的范例。业主在这一地区还拥有其他一些建筑, 围合地块形成封闭的中央庭院。因此提出延续一种思路, 中间留一个私人的花园。我们和业主方一直在解释, 这样做就把空间私有化了, 你们的钱是募集来的, 所以这块地一定要公共化。我们进行了很多次的沟通, 最后出了一个这样的方案—把建筑主体放在地块一角, 其余地块全部对公众以广场形式开放, 这样我们能营造出公共开放的空间。私人银行前有很多的孩子在广场玩耍, 这才真正成为公共的建筑。还有一个很公共的做法—建筑只有三个角是落地的, 其他都提升起来, 人们可以从建筑下面穿过去, 从建筑下面能看到整个中庭。

再看上海的项目, 这是我们和华东院在中国馆正前方地块的合作项目, 紧邻中国馆。上海世博会是将一个工业地带转换成一个短期的展示空间, 我们又将它提升到更长远的视野。这个项目叫“绿谷”, 我们以绿化的形式将自然的东西带到建筑周边去, 把人流吸引过去, 将一个私有化的建筑公共化。商业部分放到半地下空间, 形成下沉式的广场。

我们在宁波还有一个项目, 在政府楼的前面。我们以一个大景观的形式将建筑呈现出来, 给公众一个真正可完全使用的公共建筑。我们在上海徐汇滨江的一个剧院项目中, 和业主、政府讨论是否将建筑推过防汛墙推到黄浦江岸边, 让建筑和市民都能做到真正的亲水。

钱强:建筑的开放性的确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去年我去北欧考察, 也看了一些图书馆, 图书馆的功能和社区的功能在发生着变化。原来图书馆是比较安静的、相对私密的, 现在很多已经成为社区的活动中心, 小孩子在里面可以躺在地下看书, 非常自由。傍晚人会越来越多, 约会的, 会友的, 喝咖啡的。一座建筑的确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

Chris Hardie:这个对我们来说, 就是“第三空间”。家和工作两点一线, 图书馆这类公共建筑去填补了“第三空间”。刚才提到如何让市民来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我们在加拿大有一个图书馆的项目, 它有一个公示的环节。项目前期会出一个简单的方案, 让市民来看, 征集意见给我们。我们来做, 然后再公示、再提意见, 我们再修改。有很多轮的反复, 保证以后出来的方案是市民需要的建筑。

社会学家们认为公共性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们在公共场所常常会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现出来, 越是私密的地方犯罪率越高, 越是公共性强的场所安全性也会越好, 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

我觉得公共性不是一个传统。早在中世纪, 西方封建领主和教会也一度垄断了城市公共生活, 公共性更应看作是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社会学家们认为公共性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们在公共场所常常会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现出来, 越是私密的地方犯罪率越高, 越是公共性强的场所安全性也会越好, 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在北欧, 特别是在哥本哈根, 由于气候寒冷, 其传统的建筑也是很封闭的, 人们很重视家庭生活, 户外活动相对较少。因此, 当扬·盖尔 (北欧倡导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重要人物) 提出发展公共空间的初期, 很多市民曾怀疑过是否会有成效;另外, 那时期和我们现在的城市状态非常相似, 汽车的快速发展将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挤占掉, 步行道没有了, 大家开始关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促进了城市公共步行网络的建设, 被汽车侵占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人情味。

而我们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被小汽车交通切割所剩下的, 是一个个孤立的岛, 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步行网络体系。另外, 现在的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商品化。国内的公共空间建设大多和商业消费有关, 是被商品化的, 属于商业策划的领域。而在欧洲, 公共空间是市民休闲的场所, 可以和消费没有任何关系。并且, 在商业步行街中也不是到处都是商业店面, 如在哥本哈根的著名商业步行街“走街”的核心段, 也是所谓经济价值最高的地方, 恰恰利用老教堂周边的宗教文化氛围形成较为清静的休息场所, 增加了城市活动的多义性。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这个传统是缺失的, 城市的公共性正被世俗的商品化所侵蚀。

北欧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 冬天的日照时间很短, 人们都比较关注家庭生活, 因此他们有很多产品设计都与日常生活有关, 如家居、厨具、瓷器和首饰等, 既注重实用又具有艺术感, 形成了以人性化为核心的北欧设计传统。这种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领域, 则是首先考虑人在这个环境中怎么样的活动;然后设想这些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最后再做周边的建筑去支撑活动。这里涉及到设计的三个层面, 第一是人的活动, 其次是空间, 最后才是建筑。

城市不是一个靠大规划就能解决问题的, 很多的发展恰恰是由小的组成部分自下而上、慢慢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 建筑师作为城市的建造匠, 对于中微观城市空间的营造所起的作用往往比规划师更大, 因为规划师的工作是宏观的、大范围的, 而建筑师主要是从小的环境开始做, 对于市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更直接, 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营造更具影响力。如果城市中一个个街区、一片片地块都变成具有城市性的公共空间, 那么整个城市的生活和空间形态就会好些, 这样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因此, 城市如何从点—每个场所去考虑公共性, 如何从城市日常生活的运行去考虑公共性, 我觉得这是需要所有建筑师朋友一起去思考的一个事情, 而不是仅仅自己独立去做个精品建筑。但是, 遗憾的是很多建筑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建筑理论界也没有去推动这方面的思考和讨论。总之, 在目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如何塑造出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如何真正地将城市公共性体现出来, 我觉得建筑师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哥本哈根还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新的公共空间建设越来越多地和城市交通空间结合, 例如地铁站。哥本哈根建设中最著名的是“指状”规划, 目前正致力于发展新的地铁线路。为了吸引市民使用绿色交通模式, 他们将站点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进行建设, 很好地将市民的日常生活与交通出行结合起来。但是, 中国很多地铁站建设工程都是被市政设计院所垄断, 其设计人员限于自身专业知识往往没有建筑的理念、没有空间的概念, 更缺少对人行为活动的考虑, 其产品只能是最基本的交通工程和结构技术的合成物, 很难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入思考, 这是非常根本性的问题。为了和北欧的地铁站建设进行比较, 我回国后和我的研究生们对上海新建的地铁站进行了调研, 结果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建在了城市干道边, 这是规划建设中简单考虑短期经济成本和施工便利的结果, 与地铁连接最密切的市民步行活动却被周边干道割裂了。而北欧的地铁站大多设在步行可达性好的社区中心区域, 出站之后就是适宜步行的社区公共空间和商业服务设施, 最外围才是车道。地铁站是城市步行人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却放在车流最繁忙的干道边, 人为地加剧了人车矛盾, 最终牺牲的是市民的步行便捷性和安全性, 这些都是缺乏对人的基本行为活动的理解造成的。

北欧公共设施的使用都是免费或低价的, 维护运营的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开支及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捐助等, 几乎所有的设施都有良好的可达性, 体现了其公共性。

在高税收的基础上, 北欧实行广泛福利民主制度。以此为背景, 政府与多家企业、社会机构投资建设了很多公共服务设施, 大到市政公园、广场、博物馆、文化中心、图书馆等, 小到街头的雕塑、城市家具等。可以说, 这些无处不在的公共设施也正是北欧的福利制度的一个表现。相比之下, 中国很多城市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各种高级住宅、酒店、商场、办公楼应有尽有, 但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为公众服务的设施。

北欧公共设施数量繁多, 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些设施对所有人, 包括外来的游客、移民完全开放, 充分体现北欧国家的平等理念, 与中国的一些设施或者建筑有意无意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相比, 其对公平的坚持令人崇敬。北欧公共设施的使用都是免费或低价的, 维护运营的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开支及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捐助等, 几乎所有的设施都有良好的可达性, 体现了其公共性。

芬兰堡 (Suomenlinna) 与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Stockholm Stadshuset) 很好地体现了北欧公共设施的各方面特点。芬兰堡位于赫尔辛基港口外的一个岛群上, 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堡垒从中期建到18世纪末期, 现在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岛上的建筑被改建成6座博物馆、一个青年旅馆及一些艺术工作室、教堂、餐馆等。芬兰堡作为赫尔辛基的一个著名景点, 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 但是旅游部门并未将之作为创收来源, 不仅没有收门票, 甚至没有在岛上建设高级的酒店和餐饮设施, 而是以低价的青年旅馆及普通餐厅来达成为更多的普通游客服务的目的。为了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 岛上设施都是利用旧建筑改造而来, 普遍的手法是保持外墙原状, 只进行清洗与加固, 而内部则顺应各种功能的需要, 基本拆除后进行新建。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个建于1911年的建筑, 位于市中心的一个湖边。尽管已经使用了100多年, 当地议会至今仍然在这里办公开会。市政厅以砖砌筑, 门窗较小, 体现了北欧寒冷的气候特点。与建筑形式的相对封闭相比, 其使用体现了开放的一面, 首先, 市政厅的门前广场并不封闭, 也没有警卫站岗, 市民与游客可以自由地在市政厅及周边逗留游玩;其次, 市政厅的内部在没有举行会议或接待的时候, 允许人们入内参观, 以显示出议会的工作处于市民监督之下。

从建筑形式上来讲, 芬兰建筑谦逊、平和一些, 阿尔托的思想很多;丹麦建筑受伍重的思想影响很重, 例如BIG、3XN事务所, 对于标致性的追求, 对于建筑形式感的推崇都与芬兰不太一样。

丹麦和芬兰的建筑师或事务所在设计操作和流程上或者理念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吗?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差得很大。从建筑形式上来讲, 芬兰建筑谦逊、平和一些, 阿尔托的思想很多;丹麦建筑受伍重的思想影响很重, 例如BIG、3XN事务所, 对于标致性的追求, 对于建筑形式感的推崇都与芬兰不太一样。各位是怎么看的?

刘海洋: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验, 在芬兰过马路大家都很谦让, 但是在丹麦就不同了, 有一次我们没等绿灯就埋着头在走, 丹麦司机疯狂地按喇叭, 非常急。我认为丹麦是北欧四国里效率化非常清晰的一个国家, 芬兰是非常生活化的。

芬兰新区很强调生活化, 但是人气不是很旺, 丹麦的新区离老城区很远, 人气也不是很旺, 我很好奇他们的发展策略。

陈永群:这与人口密度是有关系的。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有很大的差别, 斯德哥尔摩的人口密度肯定比赫尔辛基大, 所以更有都市化的感觉, 而赫尔辛基还是像乡村的感觉, 最热闹的地方也看不到多少人。人口密度和它的历史、自然环境有关系。

陈泳:丹麦有可能是四个国家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我了解到哥本哈根在1989年就提出建设北欧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它是希望寻找日常居家生活与国际化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其规划目标与理念都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例如, 斯德哥尔摩很少有标致性的现代建筑, 它将旧建筑保护与绿化水网建设相结合, 生态环境好;而哥本哈根的新建筑都充满创意, 强调新旧共生, 面向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丹麦国家本身不大 (上海共2 000多万人口, 而丹麦全国才500多万) , 在全球化过程中有被“边缘化”的担忧。因此, 与中国相似的是, 它也致力于通过国际化来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特别提倡多元文化的包容, 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但是有差异的是, 中国的“国际化城市”更体现在外部形态上, 但走在里面你会发现它缺少“根”, 缺少对地方文化的关注, 缺少对日常生活的思考, 这其实是“人性化”问题。而丹麦人比较注重居家文化, 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 是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建设“国际化”。

其实, 国家与城市不管大小, 都不能忘记“基础”, 这应该是民主的和人性化的。我感觉这两方面可以平衡, 即国际化发展与地方性保护的平衡, 丹麦在这方面是值得学习的。丹麦的设计特点是时尚和人情化, 其设计理念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去解决一些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国目前国际地位提升, 也有“宇宙计划”的宏伟设想, 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比如一个门把手、城市的下水道等, 做得远远不够, 这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 而是发展观念的问题, 现在过于喜欢考虑“大”的问题, 但对地方性文化、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体现在目前城市建设中, 就是政治化和商品化特征比较明显, 但是缺少第三类, 就是对老百姓生活的关注, 公众对城市建设没有话语权。

其实, 国内开发商也是非常纠结的, 一会儿要想着挣钱, 一会儿要想着形象问题, 一会儿还要想着做做表面文章, 所以他们的思考方式也是综合的, 你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是服务谁。这是中国的特色, 因为好多事情他们也没想清楚。

北欧设计师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更开放的与外界对话的态度。

我曾获得过《城市建筑》杂志举办的UA国际竞赛的一等奖, 所以, 参与这次活动让我觉得和《城市建筑》蛮有渊源。

去北欧考察是我第一次很正式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进行建筑方面的考察, 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它挑战了我对于空间和设计的基本认识。

一是感觉时间的密度特别大。我在那的三周感觉像是三个月, 信息量非常大。北欧的城市和建筑在许多方面都与我以往的经验不同, 甚至有所冲突, 让我重新思考和总结自己的设计想法。北欧的设计会呈现出一种谦逊的平民性和一种乐观的态度, 之所以这么说, 可能是因为我在中国接触了太多宏大的或批判性的建筑想法。

二是让我意识到了空间营造的责任问题。设计师做设计到底是对谁负责?我觉得在中国可能就是对付你设计费的人 (开发商或者政府) 负责, 但我觉得他们的目的是很简单和直接的, 不会有太多层面的诉求—说白了只是为了金钱或者权力。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设计师设计的方式可能就是用规范回应任务书。这是很技术化的态度, 让人看不到设计师营造城市空间的责任,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设计师找不到更好地能和人对接的接口, 就只能这样了。但在北欧, 我看到很多城市或建筑的活力, 能感觉到设计师是为用户着想, 人们处于其中会被规范和技术之外的东西启发和感动。可以感觉到他们是在用建筑的方式与整个城市以及城市用户进行对话。两相比较, 北欧设计师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更开放的与外界对话的态度。

当然, 我在之前受到北欧一些设计大师 (比如伍重、阿尔瓦·阿尔托) 的影响, 但我觉得当代北欧建筑设计与他们的设计脉络完全不一样, 主要体现在对于现代主义的反思, 比如去掉一些现代主义的批判痕迹和对现实的过度抽象和简化, 重视个人、重视社区, 在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理解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我花了很长时间吸收和理解在北欧接收的信息, 因为其中有些内容是源于当地的文化环境。后来我又去了美国学习, 我的体会是:美国和中国一样, 都是大国, 虽然美国会强调个人, 但还是基于一种很强大的集体的意识。一个人是什么阶层, 那么他的收入范围、开的车、去的超市都有相应标准。这种对事情的理解还是有点抽象和过度简化, 有时候会导致设计的过分简单和宏观。

在哈佛学习时, 美国老师带的studio, 想的永远都是世界性的问题, 比如“重新设计世界”, 但是欧洲老师带的都是很简单的题目, 比如在老建筑旁边盖个图书馆, 反而强调怎么建设、用户是谁、怎么应对城市空间, 都是非常细致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思考内容。其实我觉得中国和美国有些相似的地方—比较强调集权, 公共性更多地体现在一个集体的强大上面。中国会有巨大的供群众集会的广场, 但是在其中集会的人可能只有一个意识形态, 是被复制了几万次的人, 没有个体的差异, 这种公共性很难有生命力。北欧则更强调个体, 更强调体验, 使用公共空间的人自发地就会带给这个空间很多可能性。

黄昊壮:我们谈到公共设计, 差异在于两个国家或者两个地区的生活方式或者习惯、态度。欧洲人来了上海会到静安寺的公共场所参加一些活动。我去德国留学的时候, 还是愿意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看看书、自己玩。就公共设计来说, 中国人对于公共活动的意识以及需求似乎是相对较少的。中国很多的公共建筑集中于商业建筑这个类型, 似乎仅满足聚会、交流的功能就可以。

北欧国家的养老设施高度重视对人的关怀。

建筑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的共同影响。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 与中国传统建筑存在差异。实际上, 中国一直在学习现代建筑。全球化让现代建筑趋于大同, 但受市场及经济的作用, 大趋同之下, 各国的建筑也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如今北欧建筑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前一段时间, 我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一起研究“养老建筑”的课题, 对此深有体会。北欧福利化程度很高, 因为它步入老龄化社会已经100年, 老龄程度使该地区国家无法再像美国、中国一样发展。北欧国家的养老设施高度重视对人的关怀, 大多设计有玻璃中庭, 里面可以开展许多活动, 例如餐饮、娱乐、会客等。相较之下, 中国养老建筑就差很多。但这其实也取决于经济的驱动。

比如, 我去非洲, 那里也是高度民主化。在那里拜访建设部的领导就像看医生一样, 预约后可以直接见到部长本人。但非洲缺少经济的驱动, 社区混乱, 学校像草房一样。

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前驱性, 建筑的发展也缺少根基。

大多业主都会关注建筑对于城市的影响或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 较少重视内在的使用体验。

我们是一家北欧的家具企业, 主做公共家具和办公家具, 为学校、文化展览中心、体育馆、医院、酒店、办公楼等提供相关服务。我们在项目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 大多业主都会关注建筑对于城市的影响或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 较少重视内在的使用体验。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大部分建筑通常在初期预算很高, 但是后期留给室内装饰的部分非常有限, 或是室内固定装修预算较高, 留给设备、家具的较少。经常出现很漂亮的外观, 但是内部所使用的产品没有经过设计或没有选用好的设计产品。

我们公司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就是方海教授在深圳家具设计院做的一个项目。它的整个建筑是北欧的风格, 室内是约里奥·库卡波罗的北欧风格家具, 包括所有的横梁、灯具、地面都采用库大师的风格, 用户从内到外的感受非常统一, 整体效果非常漂亮也非常实用。

其实好的室内环境, 不一定需要金碧辉煌的装修, 而是在设备、家具、灯饰等的选择上需要精心考虑, 墙面和地面其实都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 要更多考虑一些能提高室内工作效率、工作心情、提高用户体验的设计。

经过这么多年, 我们也深深能够感受到, 中国的一些用户在改变观念, 慢慢地接受设计师的建议, 让设计真正成为风格、潮流的引导者, 同时让员工、客户或公众能感受到设计所带来的力量。

阿旺特期待和更多的设计师合作, 为客户打造完美的建筑空间, 让使用者更加愉悦。

时间:2013年6月14日 (周五) 14:00~17:00

地点: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公司

主办:《城市建筑》杂志社

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公司

民主设计 篇2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00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雅典约2000多平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 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 “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内容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作用

奠定基础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2)设立五百人会议、(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4)实行“陶片放逐法”

确立架构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推向顶峰(2)改革公民大会、(3)改革五百人会议、(4)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5)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6)发放工资与津贴,发放“观剧津贴”。

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民主政治究竟是如何运作。

在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机构都对全体公民开放,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决定雅典的大政方针和许多具体事务,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各种法令。五百人会议划分为10个主席团,轮流当值。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是从三十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定,总数达6000人,更让人叫绝的是,在战场上,如果不只一名将军在场,往往由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全军,每人1天。雅典其他各类权力机构,也都由多名公民主持。陪审法庭除了履行司法职能,还有产生行政公职人员、监督公职行为的职能。为了让更多的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当执政者退任之后,便也成为被治者,由另一部分人主治。这样,全体公民轮流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刚才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运作,概括出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特点?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在古希腊雅典民主化进程中,有哪些因素推动民主不断向前发展? A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B杰出人物的作用 C战争

3、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我们将从漫画和故事来领会和思考雅典民主政治。

《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图A:里克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里克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提问:他为什么愿意去?

图B:里克的妻子伦娜也想跟着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里克说不行,但实在扭不过妻子,两人一同前往。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看见里克夫妇,大声地冲着杰克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个地方” 提问:里克的妻子为什么不能进入会场?

图C:伦娜怏怏地离开了会场,里克一个人进去后,听到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有两项:第一项是投票选出民主防碍者。里克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体面的贵族写,写了谁也不知道。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李维。他的名字被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不利国家的行为:“他以为自己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就居功自傲,现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提问:这项议程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内容?你如何评价它?

图D:公民大会结束后,里克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倒霉的里克在参加数次抽签后,这一次终于如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再是黑豆。他成为陪审法庭中审判员的一名,这次他审判的对象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里克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听见旁边有人说:!应该判他死刑。结果表决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提问一:里克为什么可以审判苏格拉底?提问二:如果你是当时民主法庭上的一名审判员,你会投票判苏格拉底死刑吗?图E:显示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教师旁白:苏格拉底被称誉为西方的孔子,他没有罪,不在于是伟大的思想家,而是他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它罪行。苏格拉底本来可以越狱逃跑,但他拒绝了,他对朋友说,作为雅典的公民,他就必须接受这个判决,即使它是极为不公正的。

同学们,你们究竟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综合学生看法: 利:(1)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

①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决策更全面;

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激发每个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有利于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④高度的民主政治促进了希腊文明的辉煌。

(2)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对后世来说是伟大的创举创造了民主运行的新方式:运用差额选举制、任期制等。下列各图分别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哪些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 图A: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公民积极投票。

图B: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对国家事务举手表决。图C:美国国会议员聆听政府报告。图D:英国议会议员就国家事务进行辩论。

弊: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完美无缺吗?为什么?

广大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公民利。雅典的民主制是奴隶主的民主。当雅典的民主政治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什么问题?

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衰落

(1)奴隶制城邦内部的混乱和城邦之间的混战内部混乱和城邦之间的混战,使得希腊城邦精疲力尽,实力被削弱了。奴隶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极大的冲击着小国寡民的体制。最终,当一个强大的外来力量进来时,就把它们全都征服了。(2)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了希腊 Ⅲ、本课结构:

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1、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经济条件——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利:(1)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2)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 弊: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衰落

(1)奴隶制城邦内部的混乱和城邦之间的混战(2)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了希腊 Ⅳ、课堂小结: 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文明辉煌的体现,古希腊文明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人的偶像,每逢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西方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们的眼光转向希腊,希望从希腊文明那里寻找灵感。就在一千七百多年后,当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他们所借用的思想武器,正是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确实,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Ⅴ、课后探究:

网络民主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3

随着考核和评价的力度越来越大,电子化民主测评管理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开发设计一个网络民主测评系统,依靠此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增强考核管理的民主化,帮助单位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加快本单位信息化的进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1 选题意义

民主测评作为一种考查领导干部工作的方法,其针对性强、效率高、比较直观,是目前实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对进一步加强我校内设机构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员工对领导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提高领导干部工作的公开、公正、民主化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积极的意义。

(1)从经济角度看,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各种表格的设计、分值的确定,还有组织测评,直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客户端由计算机来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

(2)从操作层面看,以往的纸质测评,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很多参与测评的人员在短时间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下,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基于网络的民主测评,参与测评的人员可随时随地进行操作。

(3)从安全角度看,民主测评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干部考察的程序之一,是组织上了解干部、掌握民意的重要渠道。纸质测评因经手多,暴露面广,更容易泄露测评结果。同时,网络测评能随时检测信度和效度,确保测评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 项目设计

2.1 技术方案

针对参与测评人员的复杂性和软件部署的方便性,采用基于B/S架构的Web实现方案。用户在计算机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打开任何一款浏览器即可完成所有操作,具体使用PHP+MySQL来实现。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两个模块,即测评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其中测评模块主要实现处级领导干部个人测评以及部门领导班子的测评。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数据的管理、用户的管理及系统维护等功能。

2.3 测评流程图

如图所示。

2.4 数据库概念模型

任何一个完整的系统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针对前面系统实现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结构,该系统数据库构造了10个实体,即:普通教职工、处级干部、学校领导、部门领导班子、处级干部测评票数、处级干部测评结果、部门领导班子测评票数、部门领导班子测评结果、系统管理员、系统参数,其中普通教职工、处级干部和学校领导都属于在编教职工,具有相同属性,在数据表的设计上可以把上述具有相似属性的3个实体合并用一个数据表。

3 详细设计

3.1 登录模块的设计

首先通过登录页面提交提交登录信息,系统要验证是否是在校职工,是否是参与测评人员,如果是要判断是否参加过测评,如果未参加过测评,接下来根据用户类型决定测评形式。

3.2测评模块的设计

个人测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普通群众对处级领导干部的测评、处级干部互评、学校领导打分。测评结束后,系统要及时清理用户信息用来保证测评的匿名性,同时系统自动为用户打上已测评标记,防止重复测评。如图所示:

3.3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赋予了以下权限,可以对测评结果进行汇总和查询,同时也可以对用户、目标考核数据等进行管理。学校领导可以在测评结束后查询各类测评结果。

4 结束语

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方便学校年度考核而开发的,随着系统的投入使用和用户的反馈,今后将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石,杨英娜.精通PHP+MySQL应用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民主设计 篇4

一、张扬个性, 在游戏中练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 必须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自己的“练习”, 做练习的主人.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名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 因此, 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尊重差异, 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 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促进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得到主动发展.如在教学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求商’的课堂练习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活动, 寓知识于游戏之中: (1) 对口令.即把45句乘法口诀的每句口诀只写出前一部分, 做好标签.将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成两行, 每人抽一签, 一人说, 一人答. (2) 转圆盘.用硬纸做两个同心圆.在内、外圆上分别写上1~9各个数, 转动一个圆, 使里外两个数对齐, 说出每两个数乘得的积.每转动一个格, 算出9个数. (3) 猜卡片.活动前先写好卡片.如72, 45, 24, 56, 36, …, 每名学生抽一张后, 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和几相乘的积. (4) 夺红旗.教师先写出算式, 按组接力写积, 哪组先算完就能夺得红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游戏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 并经过思维加工, 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 活动是自主的.

二、开放课堂, 在生活中练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 增加练习的开放性, 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开放性的练习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 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 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 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 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 4名学生为一组, 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 一要算好总价, 二要注意数量, 三要注意品种,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 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 (模拟商店) , 学生心情激动, 思维活跃, 又有群体合作, 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 每一小组完成得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 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资源整合, 在意境中练

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 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 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 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 春鸟弄春色.”问题: (1) 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 “春”字共有几个? (3) “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 找一首诗, 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像这似数非数的练习, 新颖独特, 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 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 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 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 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 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体验感悟, 在实践中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为此, 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 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学习“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 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

《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教学设计 篇5

太白中学

一、教案背景

近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由思想变革到政治变革。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内涵虽然不同,但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等的不同,在民主发展的道路及最终所形成的制度上也各有特色。本专题主要概述了英、法、美、中四国在近代民主发展过程中将民主思想法制化,并且形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历程。通过《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几部文献的学习,认识到近代民主化进程有一个由思想理论到形成法律的必经过程。

二、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欧美三部著名的民主宪法,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以及三部法律文献体现的民主思想。2.解析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定法律的准备阶段。

(3)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二)目标与解析 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将民主理论渗透到法律文献的重要性。通过比较这三个法律文献所体现的民主思想,领会近代民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2)过程与方法

闫青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信息,查阅《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相关资料,分成小组,以问题和材料为中心,就这些法律文献所涵盖的民主思想及影响进行讨论。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挖掘最大的潜能,通过分组讨论、展示成果等方法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提前布置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基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在民主化进程中的曲折与艰辛。深刻认识民主化进程是人类追求进步的表现。

2、教学重点难点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2.体会《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所蕴涵的民主思想。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编写导学案和教学设计及其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整理关于三个法律文献的知识,温习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填写导学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直奔主题

本环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激趣方法和设问方法,通过多媒体首先分别展示代表“空想民主”的手绘平面气球和代表“现实民主”的立体真实气球,两幅图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层层设问:

1、民主理论是不是异想天开的空中楼阁?

2、民主思想能不能践行为民主政治?

3、民主思想践行为民主之路的必由之路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主题:写入法律文献的民主。

核心突破《人权宣言》人民主权天赋人权平等法律民主自由充饥画饼写进法律走向民主货真价实无论是北美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都包括有人民主权的思想。北美的“独立宣言”多半是受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洛克、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派和百科全书派学说的影响;而法国的“人权宣言”,除了受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派和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影响外,特别受到北美“独立宣言”与卢梭学说的指导。实质上,人民主权这一人民本身应该决定最命运的进步思想,并非是十七与十八世纪那些英、法启蒙学者所独创的。归根到底,这种进步学说还是历来人民运动的产物。——《对于北美“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理解和分析》王荣堂请回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异同。

2、基础闯关,预习检查

(1)各小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预习情况,并且评选出“最佳小蜜蜂”。

(2)点兵点将法随机抽查各小组的预习情况,保证检查不走形式,保证检查不走个别,从而使教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3)教师展示基础闯关的参考答案,学生查缺补漏,差错补正。

基础闯关名称机构目的内容原则意义《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3、互动课堂,核心突破(1)各小组随机选择讨论问题。

(2)各小组组长分配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小组长分配任务必须结合本组同学的具体学情,发挥组员各自的优点。)

(3)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书面展示和语言陈述相结合)(4)各小组展示结束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订正、评价。(5)教师针适时对个别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核心突破《权利法案》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的内容。《权利法案》确立了怎样的代议制度?它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二,分析1688年光荣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核心突破《独立宣言》

4、课堂小结,自我反思

材料一:洛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了天赋人权——洛克材料二: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请回答:《独立宣言》的天赋人权与洛克的天赋人权的异同点。(1)教师给学生预留3分钟时间,由学生自主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对知识学习起到一个温故巩固的作用。

(2)学生毛遂自荐选1-2名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展示。(3)教师进行评价并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归纳。

5、当堂检测,知识达标

点兵点将法随机抽选几名同学进行当堂检测,一方面学生自我检查本课知识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反馈。

6、思维拓展,以古鉴今

学习了西方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三部民主法律文献,联想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感受约法中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达到学史明智、知史明理的历史教学目的。

思维拓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7、布置作业,学情反馈

(1)对比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的内容,分析民主思想和民主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五)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件(略)

(六)教学反思

浅谈产品民主化设计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产品 民主化 设计 以人为本

一 民主与民主化设计

1 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既新颖而又古老的名词,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国家),原意是指“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它是政治走向文明阶段的发展成果,是实现多数人进行公共选择的一种政治技术手段,其根本思想是以公开、公平的方式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反对少数人的专制。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观念,自诞生之日起,便以不同形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并且其内容不断更新完善,特别是近现代,各种民主化思想相互激荡并不断向前发展。

2 民主化设计思想

产品设计中民主化设计思想体现了大众具有平等地使用设计产品的权利,它的形成得益于政治上民主观念的发展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传统手工艺设计阶段,设计主要是以手工业为中心、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活动,在这个时期民主化的政治观念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社会政权主要由君主、少数的贵族、教会势力或者新生资产阶级掌管,人民大众并没有真正拥有民主的权利。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设计所服务的对象,往往局限于权贵和贵族阶级,平民大众无法平等地享受设计成果。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是产品设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民主化设计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机。首先,工业革命实现了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过渡;其次,民主观念在西方世界也逐渐深入人心,民意成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为贵族设计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设计者的服务对象开始倾向于人民大众。

二 民主化设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民主化设计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发展深受人们思想观念、经济、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1 思想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广大消费者角度来说。受“人人平等”观念的影响,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意识到他们应该拥有平等的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权利。因此,他们渴望消费那些具有形式美感、功能丰富、使用舒适的产品。消费者思想观念转变最明显的体现是在现代化生产发展的初期,对于上层社会使用的产品,大家竞相模仿。其次,在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师开始呈现出民主化的设计思想。设计师思想转变的最直接体现是在他们所服务的对象上,由为贵族的设计逐渐向为人民大众的设计转变。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拉斯金是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思想带着明显的民主化特征。他说:“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

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人们从事消费活动的基础,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拥有的实际购买能力,即大众进行民主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在工业化大生产兴起之后,社会财富日益积累,人们的实际购买力显著提高,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他们希望拥有的、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产品。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仅仅要保证产品具有的特定功能及适用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产品价格超出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那么该产品的设计就背离了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初衷,就无法保证该产品能为大多数消费者服务。例如,瑞士奢侈品手机公司的“Le Million”Piece unique手机(如图1)约合820万人民币,机身镶嵌大量的VVS1级别的钻石,该产品昂贵的价格导致一般消费者会望而却步。然而,市场上流行的其他手机会根据消费需求及经济能力合理定位,确保其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3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对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在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对象由上层社会向普通大众的转变使得日常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各种工业制品便在市场的引导下迅速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在当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下,为人民大众所进行的设计活动就成为美学与社会交流的载体。在现代设计阶段,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式各样的产品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而被生产出来,为民主化设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出:规模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消费需求,而且也为民主化思想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技术因素

技术的进步对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工业革命前后,瓦特蒸汽机、纺纱机、冶金等机械化产品的发明为设计向人民大众方向的转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它们极大地加快了产品的生产并使人民大众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得以满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上来,运用新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更低廉的价格、更高品质的外观提供给广大消费者。以塑料为例,其发明出来之后被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取代了象牙、玉石等昂贵材料,使广大消费者拥有平等使用它的权利(如图2,多样的塑料制品)。即使在今天技术因素仍然是设计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它最直接的体现出设计的民主化思想,如果离开技术的支持那么民主化设计将无法向前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的扩大以及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对于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在思想上具有了民主化的意识;经济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大众进行民主化消费的能力;市场的扩大为民主化设计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技术的进步又为民主化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产品设计特定发展阶段下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水平,并随着产品设计的发展,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 民主化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民主化设计发展到现代,其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并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由于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即从对产品物质功能的需求到对产品精神功能的注重,因此,与之前相比,民主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体现出的是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情感诉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关注,其实质则是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关注。

1 个性化

个性化的产生伴随着广大消费者实际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现代主义理性化、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风格在设计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其产品造型及功能的固定化、理性化使产品缺少应有的人情味和形式上的变化,出于广大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心理的驱使,个性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因此,产品造型的设计逐渐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个性化设计的产生使得产品的造型形式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个性化的设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最大程度的体现对广大消费者的设计关怀,体现产品民主化设计的思想。

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激励设计者必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设计,以“人”的使用需求为中心去维护每一类消费群体的自身利益。如图3是与洗衣机相结合的概念淋浴柜,该设计充分考虑用户在淋浴整个过程中的行为特点,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用户在淋浴的过程中将换下的衣服即时清洗干净,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 情感化

情感化实质上是个性化的需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产品有不同的情感要求:残疾人、老年人群体需要满足他们使用的产品,而同时又不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女性消费群体需要符合女性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产品;儿童希望能够像成年人一样平等地使用某些产品的机会等等。

关注产品设计的情趣也是产品情感化的体现。通过设计在产品上增加一些情趣化的元素,使产品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图3中塑料固定卡扣的设计是在普通固定卡扣的基础中增加了叶子的形态,通过简单的设计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盎然的情趣体验。

个性化和情感化是消费群体细化的结果,虽然消费群体的细化必然会导致某一类产品只能适合特定的人群使用,但是这并不表示违背了民主化设计为最广大消费者服务的宗旨。相反,消费群体的细分恰恰表明民主化的设计思想的向前发展。民主化设计思想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消费群体的细分使设计者所关注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在对特殊的群体进行设计的同时而没有损害其他多数人的利益。

3 可持续

可持续的内涵是将设计行为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把设计活动的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相结合。可持续设计关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以及当代人身上,而是将个人的利益同社会未来发展的结合起来,减少设计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破坏,建立“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设计带有明显的公平性特征,这种公平不仅体现在我们当代人身上,而且体现在未来各代人之间。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到废物的处理等阶段。在各阶段始终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立足点,既是设计伦理观念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升华。

4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不仅是产品设计的原则性问题,而且始终是民主化设计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体现。纵观产品设计的发展,产品已经从单纯“物”的状态发展到“人与物”情感互动的状态,设计的重心也逐步由“物”向“人”转变,“人”成为产品设计活动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作为民主化设计的参与者与使用者,在产品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必然将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的利益作为进行设计所考虑的关键因素,否则设计的产品就不符合使用者的生活行为习惯,甚至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人的自身需求决定民主化设计思想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体现出全方位的需求,除了产品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构造、装饰因素均要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之外,更要满足不同地位、不同层次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四 小结

民主设计 篇7

关键词:权威政治,韩国民主,民主化进程

二战后的朝鲜半岛, 满目疮痍, 刚刚从日本长期统治的枷锁中逃脱出来, 又因国际形势, 南部朝鲜陷入了美国的军事占领。1984年, 在美国军政当局的操纵下, 大韩民国宣告成立。加之随后而来的朝鲜战争, 美国对朝鲜的影响益发深刻。然而, 从美国照搬过来的“民主”在韩国显得水土不服。军人的权威式政权应运而生。在东亚圈普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重集体习惯于臣服的观念深入人心, 也为威权政治的产生培育了土壤。威权政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汉江奇迹”, 也使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为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 新一轮的民主进程开始启动。这一轮民主化进程一般被称为“通过妥协而实现的民主化”或“移转式的民主化”。不同于以往, 它不再是被迫现代化的民主, 不再是少数精英运作的民主, 更不是全面推翻政府的民主。它是一个全新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是政府、精英、各党派以及各阶层共同妥协的结果。

一、李承晚张勉等早期政府

在美国的帮助下, 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亲美反共的政权———大韩民国;也是在美国的策划和扶持下, 1948年5月第一届国会———制宪国会选举产生了, 确定了韩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同年8月, 建立了李承晚政府。

早期的一些教育和游居经历让李承晚对西方的议会民主有些了解, 他对民主的认知可以体现在《独立精神》里, 他指出, “一个国家类似一个大会, 哪里有许多人来讨论各种事情, 在一个国家里许多人联合起来去求生存。国家的官员是那些负责执行这个会议决定的事务者, 人民是大会的会员。没有人民的协助, 官员就没有力量的来源, 罪恶就会趁虚而入。”

但实际情况是, 韩国建立起来的自由、民选、多党制的议会民主政体举步维艰, 韩国人民并未从民主体制中受惠。相反, 40年间韩国的民主制度从来没有健康正常地运行过。金泳三曾评价这一时期, 说是“疲倦而又饱受苦难的政治民主化演习”。

李承晚是依靠民主党上台的, 但在位期间, 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民主党人士多受打击。多党竞争的压力下, 1951年“自由党”应运而生, 尽管由不同派系不同政治组织聚合而成, 却是成为李承晚的主要支持力量。1952年提出的国民直接选举制的“修改宪法草案”也是为帮助李承晚能够继续当选而代替了原有的国会选举总统制。在李承晚时期甚至军人威权时期, 其他民主党派虽然数量不少, 却一直被边缘化, 不可能触碰到政治核心, 直至1987年民主转型。“民主化宣言”各个阶层, 尤其是中产阶层开始发挥社会政治力量, 各政党的主张也突显出不同, 突显党派间的差异。

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混乱。初期时也推行过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施过地方自治和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1951~1952年受北方土地改革压力的影响, 韩国也进行了土地改革, 对农村状况的改善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好景不长, 李承晚政府很快将改善民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收复失地”和“北进统一”上。同时, 对于敌产的处理诱发了腐败。在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各级官员的腐败形成对比的情况下, 在经济高度严重依赖国外的情况下, 消除贫困和经济自立成为大众追求的愿望。

落后便要挨打, 便被操纵, 国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没有发展的压力深深刺痛着爱国人士。房宁也在“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中指出, “发展是影响韩国乃至东亚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根本因素, 是拨弄东亚近代历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生存的压力加之政府的混乱, 让民众对李承晚政府失去了信心, 在韩国学生民主运动的领导下, 李承晚被迫下台。新上台的张勉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了民主政治, 制定了“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蓝图以及“内阁有权解散国会, 国会则拥有对政府的不信任权”的平衡机制。但病态的社会以及“流氓议会”带来的还是民主的失败。

二、朴正熙的军人威权时代

朴正熙开创了韩国的军人执政军人当权时代。亨廷顿认为社会政治和制度结构的不完善, 是军人参政的主要原因, 同时表明了这种社会中政治自立性、凝聚性等方面的缺乏。这与当时韩国的情况相似, 社会的这种状况为军人参政提供了条件。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教育训练, 当时韩国的军队可称为韩国教育、管理、组织水平最高, 最具活力的社会集团。

“五·一六”军事政变发生在1961年, 其一夜间推翻了无能政府, 建立了权威的军人政治, 推行威权政治。不同于极权政治从思想上让每位公民受到渲染和沉浸, 所谓的威权政治是指政府的集权, 从政策、制度、法令、手段等这些强制控制的外部力量进行统治, 政治不自由和经济自由并存。威权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是一种由军人政权或由非军人统治的高压性政权。在效果上, 其既存在极权主义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民主政治的某些形式特征, 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混合型、过渡性政权。亚洲式民主有不同于西方民主的特点———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这也是在亚洲的社会政治关系中,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臣服和服从传统所致。军政府的专制也就在这种环境和气压下应运而生。

在众多的军人上台和威权政治的地方, 朴正熙是少有的将经济发展起来的领袖。“经济发展第一”是朴正熙振兴国家的纲领。上台后推行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全面转型, 人民生活水准也随之快速提高, 创造了“汉江奇迹”———仅用30年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的水平,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国。观察其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是把“经济第一主义”发展理念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二是树立坚定的发展理念, 建立强有力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三是用金融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引导和指挥企业行为。总结其特征可以是“在实行私有制财产制度的前提下, 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高度融合, 政府凭借国家的力量制定经济计划, 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从而推动经济走向高速增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 以及政府对社会道德和文化修养运动的推动, 倡导韩国人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思想, 民众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热情越来越高涨, 特别是学生。他们从小学开始接受西方思想的教育,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感十分高涨, 大学生始终是民主运动的主力军。对军政的不满也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游行, 史称“六月抗争”。这是民主力量和威权力量较量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这是工人、学生、中产阶级等各阶层的人们为民主自由而战的光荣时刻。分析其产生原因, 关键因素在于, 经济急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 没能处理好新兴的社会阶层、集团与之的关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要做到相辅相成,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要相互适应。

从李承晚政府到朴正熙时代, 都是有着民主政治的框架, 但却都披着民主政治的外壳。当然, 民主政治的推行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在军人权威统治阶段已经略有好转。每个国家选择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时, 要考虑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状况, 万万不可千篇一律, 一概而论。在1986年~1988年期间, 韩国的经济虽然可以在“四小龙”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与军人权威统治的低度发展的政治水平形成了不均衡的态势。由此可见, 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体制, 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民众意识增强的现实条件下, 应不断自我改革, 以适应民主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三、后民主时代

学生、工人以及中产阶级, 都参与到了“六月抗争”中, 可见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也是这次斗争推动了威权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面对热情高涨的民主化运动, 威权政府已经很难承受压制成本。“韩国政治转型是以威权体制内部改革派的全面妥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卢泰愚在任期间的“6·29宣言”即执政党和在野党商量妥协所致, 可见民主转型已经开始。金泳三和金大中的两届文人民主政权, 解决了转型期间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三金”掌握政治论坛时的“没有永远的同志,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一冷酷的政治现实也是从自身利益和长期经验总结而来的。他们虽然留下了地区主义、金权政治的影子, 却为实现近代化和民主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2年12月19日, “冰美人”朴槿惠的上台, 也昭示着民主化转型的成功和可行。一个是民主化选举的产物, 一个是暴力威权的代表;一个是源于选民和程序的权力合法化, 一个是经济发展等绩效使权力合法化。朴槿惠的上台依靠的是民主发展和成熟的选举制度, 相信她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府转型后的民主的关系。振兴韩国经济, 完善民主与法制, 就像她在竞选中承诺的“我没有父母, 没有丈夫, 没有子女, 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韩国的民主化发展对中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民主化进程中不可照搬外国优秀经验, 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再比如, 当下在紧抓的反腐问题, 在韩国也一直存在。反腐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很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参考文献

[1]房宁.自由权威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董向荣.韩国由威权向民主转变的影响因素[J].当代亚太, 2007, 7

[3]房宁, 周少来, 冯钺, 王利, 陈海莹“发展压力与韩国政治的演讲逻辑——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之三”[J].文化纵横, 2015, 5:47~50

[4]杨凌.从权威到民主——简析二战后韩国政治变迁[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5]尹益洙.韩国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回顾与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1, 5

民主设计 篇8

一、民主是现代化的产物

现在许多人都说民主是世界性潮流, 是世界大势, 可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性潮流、世界大势, 并不是仅凭着经验就能够说明的。从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看, 民主是现代化的内在特质,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现代化。这是因为, 现代化既不是清末洋务派人士所简单理解的“船坚炮利”, 也不是后来不少人理解的以“富国强兵”为指向的“四个现代化”, 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转型, 一种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从以等级制为基础的臣民社会向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公民社会、从狭隘的地域性民族历史时代向以普遍交往为基础的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型。现代化在经济层面依赖的是大工业和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换机制, 二者结合并相互促进, 实现了生产社会化, 形成了全面的分工和合作体系, 全面的需要体系和生产能力;在社会层面, 则需要人口的自由迁徙和适度集中, 城市化过程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产品、各种资源都成了商品,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 使得人们都成了“市民”, 市民社会逐渐发育了起来。走出原来“熟人社会”而进入“生人社会”的相对独立的个人, 面对阴晴无定的市场风云, 面对同样是相对独立的其他个人的竞争,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后果必须自负。在这种环境中, 人们的观念、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方式、解决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撇开情感道德因素而对各种实际利益的精确算计和公开主张, 经过平等协商确立的契约、为保护契约人权利而对法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要求, 从纳税人的角度对公共管理机构地位和功能的契约式理解, 基于对公民权利的维护而对国家权力不合理使用的排拒, 如此等等, 都构成了民主观念的最深刻最普遍的基础。如果说, 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构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的社会的观念的基础, 那么理性化、民主化、法制化则是现代性政治的基本特征或内在特质。民主本质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由于普遍交往使人们摆脱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而进入人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民主的实质

“民主是个好东西”, 这已经成了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观念。然而, 这种观念也最容易成为一种抽象的和理想化的东西, 尤其在那些尚未实现现代化、生活中缺乏民主并压制民主而人们正在努力为实现民主而斗争的民族国家, 更是这样。在这些地区和国家, 来自发达国家的各种关于民主生活的信息影像资料, 既传播、扩散着民主的理念, 也往往调高了人们对于民主的期望值, 很容易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弊端都归结为没有民主的结果, 同时又由于没有民主生活的实践经验, 而对民主问题的复杂性包括一些弊端缺乏切身的感受, 似乎一实行民主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民主, 就其一般本质而言, 是与“君主”专制相对立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 是一种与自由、平等、人权内在联系又相互支持、相互为用的现代精神气质, 一种基于这种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社会治理方式, 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现代法治为支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政治运行机制。按照领域可以将民主分为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政治民主, 或分为民主制度、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 但这些都应看做是民主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表现, 或者说是民主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果脱离开这种本质的制约而把某种形式如民主作风当作是某种独立的东西, 就会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

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具体形式之间是有差别的, 不能简单地把某一种形式当作是民主本身。同样, 民主的实现道路也并非只有一条。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 其实现民主的道路、途径, 其形成的民主的具体样式, 也会有所不同,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先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亦即所谓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了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政治运行的一整套经验, 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 确实具有某种榜样的作用, 欲使国家现代化而又不去学习借鉴这些现代经验, 或是只学些皮毛以敷衍民众, 固然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但如果不顾自己的传统和国情, 不分清西方经验中的实质内容和具体形式, 将其囫囵吞枣地“移植”或“嵌入”到自己国家, 几乎没有不失败的。

三、中国民主发展道路: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 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与西方各国进行交往, 从而被强行“拖进”现代化的进程。一百多年来, 屡遭变故, 命运多蹇,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才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改变了外无主权内无民主、既一盘散沙又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为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条件。但由于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和党内认识上的局限, 我们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建立了排斥市场、违反生产社会化规律的计划经济体制, 民主法制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出现了“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才醒悟过来, 走上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带动了整个社会面貌的根本性改变, 广泛的社会交往、利益分化导致了明显的社会分层, 各种主体的利益冲突增加, 公民意识普遍觉醒, 法治观念逐渐增强, 人们对基于社会公正、民主权利、自由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民大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与因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而未能予以有效改进的社会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制的尊严在急剧流失, 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和一些恶性事件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也是中国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最大政治力量。在当今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等等, 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既是一个地理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 又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历来都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利益, 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假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稳定就难以维持, 就很可能出现封疆大吏各自为政、纠葛不断、冲突频生甚至导致分裂的危险。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从积极的方面说,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正处于起飞阶段, 正在改变既有的国际力量格局, 各种国际势力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制造摩擦, 挑起争端, 对中国实施围堵, 国内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到处都存在着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消解这些矛盾, 化解这些争端, 破解这些围堵, 保持这种现代化的积极势头, 使之能够平稳持续地进行, 就需要一种高于相互冲突的各种社会力量、能够居中调停并起平衡作用的权威。在当今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央政府, 能够具有这种权威, 而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够代替这种地位。所以, 那种以各种理由要求削弱、消解乃至取消共产党领导的想法和做法, 都是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必须积极推进, 因为各种社会矛盾、政治矛盾越是压制就越不利于合理解决, 害怕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而有意拖延只能造成更大的麻烦、更大的风险, 但激进的改革方案也绝不可取。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就是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中国共产党拥有8 000多万党员, 且多是各个方面的精英, 其中知识分子又占了很大比例, 都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中国共产党对于首先在党内形成民主制度、民主机制, 以提高执政能力、合理进行权力制衡以及权力的顺利移交, 进而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已基本形成共识, 并被写进了党的文件。总体上看,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通过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代会的作用, 完善党内权力制衡和民主决策的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形成浓厚的民主生活氛围, 同时利用广大党员对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影响, 及其维护公民权益捍卫法制尊严的带头作用, 进而推进社会民主制度建设。这样, 就能够既为民主化培养了骨干力量, 也保持了整个民主化进程的有序性和可控性, 既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党的领导的权威性, 又为进入民主的更高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是目前能够获得最大共识, 也最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路径选择, 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辩证关系, 保持现代化进程良好势头的比较合理的方案, 是代价较小而收益较大的一种渐进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我们必须顺应民主化的世界潮流, 顺应人民群众对于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普遍要求, 从党内民主入手来推进社会民主, 改善形象, 给人希望, 凝聚党心, 凝聚人心。中国共产党有8 000多万党员,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锋队, 也是实现现代化、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骨干力量, 切实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 发挥其推进社会民主的模范带头作用, 目标坚定, 群策群力, 我们就一定能够像在经济建设中创造了三十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世界性奇迹那样, 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再创辉煌,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摘要:民主作为现代化的一种特质, 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性展开, 表现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但不同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道路、实现民主的具体样式,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 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 应是中国民主化道路的合理选择。

试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 篇9

关键词:党内民主,人民民主,联系,区别,遵循的原则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探索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建设问题, 是推动我们社会全面发展、良性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常在社会不同层面上和不同领域中使用民主概念。民主有其基本的含义, 又有扩展和延伸的含义, 但作为国家制度的人民民主是它的基本含义, 与其息息相关的还有政党层面的党内民主。本文试就国家制度的人民民主与共产党体制内的民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

列宁说,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一种国家形态”。可见,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权力而采取的管理国家的制度和形式。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享有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形式的民主普遍采取议会民主制, 在我国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

在我国谈到人民民主就不能不谈到中国共产党, 换言之, 共产党与人民民主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因为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重要目标,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强大动力。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 而且是先进的一部分, 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 而且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 由于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 党内民主对于国家的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内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生活中, 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 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民主形式和程序, 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

二、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区别

党内民主为实现国家民主的人民民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也有显著的区别。二者不能相互代替。但在一定意义上, 人民民主比党内民主更广泛、更复杂、更规范、更精致。

1. 从范围上说, 人民民主更富有包容性。

共产党所代表的是比较一致的利益, 即无产阶级或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人民民主要求的民主范围更广、更复杂, 如不同阶级、阶层、党派、团体、集团、界别的利益都要考虑到。这就要求建立一套与其相匹配的、完备的、操作复杂的运作机制。

2. 从内容上说, 人民民主的含义更深刻。

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国家形态的民主源远流长, 早在没有各类政党之前, 世界上各种形式的国家民主就已存在。我国宪法规定,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种权力只有作为国家才具有。共产党虽然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但它不是国家组织, 党内民主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组织原则、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

3. 从运作方式上说, 人民民主具有更高的民主属性。

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总体上是强调民主的, 但有些时候更强调集中和纪律, 因为它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党员、各级党组织只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才有战斗力, 才能完成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我国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虽然也实行民主集中制, 但是决定问题的方式与党委和政府不同, 不是书记负责制, 也不是首长负责制, 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实行集体决定制即票决民主, 采取集体表决的方式, 不论职位高低, 一人一票, 以多数通过为准。

4. 从工作程序上说, 人民民主需要更为精致、复杂和完备的操作规则。

由于人民民主反映和处理极其复杂的利益关系, 因此要求有很高的科学的程序性, 也可以说人民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程序性来保障的。党内民主虽然也要有程序性, 但与人民民主相比就简单多了。

三、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和健全党内民主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1. 平等原则。

在工人阶级政党内部, 民主的主体是党员, 所有党员在党章面前一律平等。在党内生活中不允许有任何可以不遵守党章和党的其他规章制度的特殊党员。实行和发扬党内民主, 要保证党员对党的事务的了解、参与、决定和管理的权利, 充分体现多数决定和尊重少数的民主精神。

2. 党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不允许无义务的权利, 也不允许无权利的义务。

3. 民主集中制原则。

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相统一。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党的上下级关系、党组织与党员的关系, 还较好地解决了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它通过民主权利、民主程序、民主监督等制度设计, 使每个党员和下级组织的意见、建议、要求都能够表达出来, 集中全党的智慧, 再通过制度化的程序, 形成统一的决策、决定和方案, 这样使党的工作更有效率。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把民主与效率、自由与秩序协调起来的科学机制, 是防止党内发生极端民主化和个人专制的重要保障。

4. 民主选举原则。

没有民主选举就没有党内民主, 民主选举既是党员的权利, 也是党内民主的程序。每个党员都享有党章所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选举时程序要合法, 包括充分酝酿讨论、差额预选、正式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等, 都要符合党章和其他党内规范的要求。要保护参加表决的党员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一票都具有同等效力。

5.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这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各级党组织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既是党内民主原则, 又是党内纪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在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同时, 要尊重少数, 允许少数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并在党组织做出决定以后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党内民主中, 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是缺一不可的。

6.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领导中的具体运用, 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原则。集体领导就是凡属方针政策性大事, 凡属全局性的问题, 以及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 都要由中央或地方党委集体决定, 不允许个人说了算。重大问题的决定, 要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 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对集体的决定, 任何个人无权改变, 个人或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但必须无条件服从, 并在行动上执行。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 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的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 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切实有效地保证党委的集体决策顺利贯彻执行。

7. 民主监督原则。

权力不受监督, 必然会产生腐败, 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 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都要接受监督, 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接受监督, 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党组织和党员存在。党内民主监督, 首要的是通过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和途径进行监督;然后是党外的通过其他民主党派、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广大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监督。这样内外结合的监督, 可以使我们党少犯错误, 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及时纠正。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相辅相成的, 是互相促进的。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 可以推动国家的人民民主的发展。国家的人民民主发展了, 人民群众就会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就会更主动更有效地监督党员和干部的言论和行动, 为党内民主提供充满民主氛围的社会环境, 又会推动党内民主的实现和发展。由于我们党是领导党, 是执政党, 党的领导正确与否、党的执政有效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民主的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的坚持和发扬, 也是巩固党、发展党、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后, 党内民主和国家的人民民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我们党一定能够肩负起领导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郑易平, 聂圣平.论邓小平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 (8) :67-71.

[2]李桂华, 陈传伟.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关系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48-49.

民主理论和当下对民主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民主,民主的前提和条件,中国的民主

一、民主的基本理论

(一) 民主制度和民主理论的发展

民主制度最早源于古希腊。民主的内涵在于人民行使权力。古希腊实行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制, 也就是城邦中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组成公民大会, 国家的一切重要决策由公民大会行使决策, 执政官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公民大会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作出决策, 决策中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 民主作为一种政权形式, 就是指多数人的统治, 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民主。

近代资产阶级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以自然法、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基本原则为基础;以代议制民主为形式;以分权制衡权力制约为内核的制度构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政府只是人民权力的行使者, 因此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防止权力的滥用, 或者专制的政权。这一民主思想为后来的民主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危机以后, 多数人的统治依然造成了如此重大的灾难, 人们开始反思民主的危险性, 这些反思带来的结果就是违宪审查制度和国际人权保障制度的建立。从而有效遏制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在此后的时间里, 人们对民主理论的认识日益完善, 尽管传统理论依然受到很多批判和争议, 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不能争辩的原则,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也在日益完善。

为现代民主的完善作出贡献的人物之一卡尔·科恩, 他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民主理论。他说:“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 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的决策。”另外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协商民主, 这一理论强调协商在民主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协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责任性。

(二) 民主的条件

在科恩看来, 实现民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地理条件、设施条件、经济条件。首先看地理条件, 实现民主一定不能有太多的障碍, 高山大川这样的条件不利于参与;设施条件是指投票箱、办公室等等, 并且政府愿意支付这一开支;经济条件是指社会福利, 要求公民享有合理水平的经济福利, 使国民的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裕的程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法治条件

在实行民主的社会中, 一些重要原则是必须写入宪法的, 如公民的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就前者来讲, 公民能够自由投票, 自由参与供职候选人提名, 自己能够自由竞选, 这种自由投票还包括不用担心自己投票会受到他人报复。言论自由表示公民有建议的自由和反对的自由。

2.智力条件

公民利用理性能力去处理一般问题的条件, 在科恩看来,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 智力条件包括: (1) 提供信息。 (2) 教育公民使其能够有效利用所提供的信息。 (3) 发展交流协商的艺术使智力能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3.心理条件

社会成员实行民主的时候, 必须具有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心理条件是气质方面的, 表现: (1) 相信错误难以避免, 国民要有怀疑的精神, 怀疑人不能无错, 要使国民了解无论怎么样的政策都不是绝对正确的。 (2) 重视实践的精神允许试错和实践。 (3) 批判的精神。民主国家的公民在信任之中要有一定的不信任, 对当局有一定的不信任, 不信任其判断, 而非品质。民主的国家需要忠诚的反对派, 尊重反对是明智的做法。

4.灵活性

民主国家的公民要在其生活环境中调整自己, 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

5.要有显示的态度

民主国家的公民必须认识到所有人类组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社会问题不会有一个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 调整与改进人类制度, 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情。

6.愿意妥协

民主国家的公民必须乐于以妥协办法解决他们的分歧, 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 各方都不愿妥协就无法达成协议。

7.能够容忍

对不受成规的要加以容忍, 要有容忍的态度, 容忍明显是恶意愚蠢的反对意见。

8.要客观

不带偏见, 因而能做到坦率和诚实。

9.要有信心

民主国家的公民要相信集体能力, 相信自己能管好自己, 对社会有信心, 对自己管理能力有信心。

10.民主的保护性条件

也叫做防卫性条件, 民主社会必须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民主的保护性条件要防止来自外部的威胁, 也要防止外部的威胁。

二、为什么同情民主

关于民主的正当性证成方面, 罗·达尔为我们列出了十点关于民主的好处:1.民主有助于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2.民主制度能够保障公民享有许多基本权利。3.较之其他可行选择, 保证公民拥有更广泛的个人自由。4.有助于维护人们自身根本利益。5.能够为个人提供最大机会使他们能够拥有自我决定的自由。6.未履行道德责任提供了最大的机会。7.能够使人的理性获得更充分的发展。8.只有民主政府才能造就相对较高的政治平等。9.现代代议制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10.民主国家较之非民主国家更为繁荣。

三、关于民主讨论的各种声音

民主在中国是个经常被谈论的话题, 更是个经常被一些人指责的对象。然而很多场合下谈论缺乏理性, 指责并不客观。很多人在声称自己是民主的信奉者时, 却并不理解它, 甚至把民主简单机械地应用到政治领域的任何范畴, 出现了认识混乱和对民主一词的滥用。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 有着自己历史文化底蕴,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 现阶段各个方面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矛盾凸显。对民主的讨论应该必须考虑到中国各个方面的现实国情, 而不应该简单的以一套固守的民主标准去衡量中国的民主, 甚至否定中国的民主。在谈论及评价中国的民主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出发点:

要把支持民主或反对民主与保持客观统一起来, 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是世界政治潮流,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高声呼吁。但是民主的局限性正如《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中指出的, 也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上出现过“民主危险性”的例证不止一次。正如科恩所说:“对民主及民主进程的充分理解才会奠立持久不变的效忠和理直气壮的尊重。”

要认识到民主参与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对参与的深度、广度和范围所遭遇的现实保持冷静, 不能用最原始和最明显的直接民主的形式去鉴别是否参与管理。如果不能够认清社会中参与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想要明确指出社会管理中哪些方面不够民主是不可能的。

实践中的民主不可避免地会有缺陷, 理想的具有广度、深度、与宽度的民主可能还未实现, 或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国家多大程度上实行了民主, 不是由政党、选举或结构形式实现的, 重要在于实现参与的决策过程。而且任何社会的民主不可能是静止的, 时时刻刻在每个决定上参与的成员都在不断地变化。民主理论也是随民主行为而深化发展, 我们不能预知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社会样貌, 我们对民主的理解也必须结合当下。科恩在《论民主》中写道:“关于民主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不能只是占有它, 树立它, 而是要继续不断地在行动中实现它, 体验它。所以, 我们应该认识到, 民主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

四、结语

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现代各种政治目标之一, 也是国家公民时常讨论的政治话题。在中国对民主的讨论, 有呼吁声, 也有抵制声, 甚至有学者以专著的形式提出破除“民主迷信”①。但是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 意见之中都流露了对中国发展前途的关心, 这是健康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在各种民主理论下对中国现实保留一份理性, 看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 这要依据许多因素来确定:决策时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以及在哪些问题上参与的或可能有效。作为有着一定政治意识的青年人, 更应在复杂的现实中看清方向。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密尔著.《代议制政府》[M].商务印书馆, 1982年出版.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3][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4][美]科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 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协商民主:重点在民主 篇11

(一)主权。思考“协商什么”的问题。应根据民有主权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谁来提出协商议题的法定主权。

显然,协商议题不能光由党委、政府、政协来提出,党派、界别、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媒体及公民,都应当具有相应的提议权。

我们注意到,目前在政协组织的提案办理协商,虽然协商议题(即提案)是以党派、界别、专委会或委员的名义提出,但许多提案的原创者却是党派的普通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近年来,广东省政协在媒体公开征集提案线索,在更大范围内征询社情民意。2012年“两会”前《人民网》调查发布的“十大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管理、教育公平、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等,这些以民生为重点的议题,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当年政协提案的重点。据统计,在2012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政协提案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提案2500件,占已立案提案总数的40%以上。这说明,建立在广泛民意基础上的政协提案辦理协商,较好地体现了民有主权原则。

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目前的专题协商和以各界人士座谈会为代表的界别协商,其议题均由党委、政府和政协提出,对口协商和基层民主协商尚未列入议事日程。而且,从长期以来协商议题的内容看,明显偏重于宏观层面和经济领域,很少涉及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在民众中、群团里、社会上广泛征集协商议题,并未成为现行协商平台的法定程序。

因此,应探索建立以民间为媒介、以民意为依归、以民生为重点的协商议题形成机制,在“协商什么”的基础环节上充分体现民有主权原则。

(二)主体。思考“谁来协商”的问题。应根据独立主体的原则,逐步推进政治协商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当然,并不能就此否认目前政治协商的人民性和有效性。我国执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政党在思想、目标、工作上,也是与执政党同心、同向、同行的;政协委员同样是各个界别的代表。目前以各党派和部分委员代表为参商主体的政治协商,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为国商大计,为民谋大事。

但也应当看到,在利益主体越来越繁杂、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利益表达越来越独立的现代社会,只有平民才能真正代表平民。目前局限于精英参商的政治协商,很难完全反映和满足各种社会主体的真实需求,的确存在百姓利益被忽视、被转移、被代表的情况,也出现“政府做好事,群众不买账”、“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改革开放的无数事实证明,没有来自人民群众的亲身参与和自觉创造,就难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社会经济发展就将失去活力源泉。我们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首创精神的有效发挥,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最大动能,也是政治建设的最大动能。

因此,必须健全公共利益公众参商的常态机制,逐步改变参商主体中上层与基层、小众与大众、精英与平民的失偏现状,主动培育和聚合协商民主的民间正能量,在“谁来协商”的主体环节上,尽显公民社会与平民政治的良性生态。

(三)主人。思考“怎样协商”的问题。应根据平等主人的原则,开展平等协商。

这一点上,并不追求参商者说了算,但至少说了不白说,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广东近年来探索并出台《政治协商规程》,着力完善协商活动的组织运作机制和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机制,在制度层面确保政协组织及委员说了不白说;全面实行省、市、县各级党政一把手和部门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制度,直接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和解决重要民生问题。

但目前政治协商中权利、地位、作用、信息、资源及准备等,也存在不对称、不对等问题。一些协商议题,提出方准备时间很长,往往一个半天就通过协商,许多参商者并没有作事先准备和充分发表意见,有的连话筒都没摸到就提交决策。协商本是一种民主形式,却陷入流于形式的窘境。

因此,应当健全信息化明政、民主化问政、平等化议政的参商机制,在制度上杜绝出现“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问题。

此外,协商民主制度设计中,还应当包含民主监督的元素。协商什么,谁来协商,怎样协商,还有制度安排本身,都不是做来看、走过场的,都应办实事、出实效、得实惠。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督促协商成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发挥制度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总之,应更加重视民主本质这个理论重点,进一步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的渊源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篇12

关键词:民主的渊源,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社会,构建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 胡主席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将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至高地位, 可见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虽然建设时间不长, 但民主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民主制度的建设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由于我国历史上受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较深, 缺少民主的传统与精神。因此, 发展中国的民主需要借鉴国外民主的经验, 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来探索中国的民主制度。

一、民主制度的历史渊源追溯

纵观人类历史, 民主制度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民主制已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的民主虽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 但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却具有巨大进步意义, 它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与责任意识, 使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深入人心, 促进了雅典城邦的繁荣, 开创了民主制的历史先河, 也为后来人类的自由平等与解放事业指明方向。荷兰唯物主义思想家斯宾诺莎也论述了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美好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在所有政体之中, 民主政治是最自然, 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1]在这种政体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国家政权由大多数人掌握, 这个由大多数人所组成的政体必受理性指导与控制, 既可保持社会内部稳定, 又使国家较少的卷入对外战争。

近代民主制是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这种民主制度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并且在客观上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 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列宁曾评价说“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2]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民主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因此发展民主的历史责任必然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

无产阶级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 是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 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无产阶级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在政治上的反映, 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 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结果,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正如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第一步, 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3]列宁也说:“胜利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 它就不能保持他所取得的胜利, 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4]

二、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便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探索, 1954年由普选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 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 将全体人民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 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保障,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人民民主也具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

但是, 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 却遭到了阶级敌人的疯狂破坏。十年“文革”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严重挫折, 留下深刻教训。粉碎“四人帮”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在恢复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扩大和发扬人民民主。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宪法, 赋予人民民主更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有关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条文也规定得更加鲜明和完备。1979年6月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又通过了《选举法》等一系列法律, 发展了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续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和部署,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诚然, 建国五十多年来, 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得到了飞跃发展, 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束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民主制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漏洞, 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 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四个层面加以完善。

法律制度层面。首先, 社会主义民主要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要真正实现, 必须将体现民主的各项原则措施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 用法律制度来保障民主, 民主和法制二者不能割裂。其次, 保障民主的法律制度要与时俱进。民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随着民主内容的不断丰富, 保障民主正常运行的法律和制度也需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最后, 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完善立法的同时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只有如此, 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正常运行。

具体操作层面。首先, 人民群众要有话语表达权。要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 建立的民意反映渠道, 建设反映民意的载体, 确保民意的顺利表达。其次, 人大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不仅要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性, 拓宽代表的选拔面, 还要确保人大代表的素质, 把参政议政能力作为选举人大代表的基本条件。最后, 政府决策要民主科学。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召开群众听证会, 建立决策咨询机构,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体现民主决策。

民情处理层面。首先, 要落实民情处理机构。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应有相应的部门依据职责和程序处理。其次, 要建立民情反馈机制。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应有交代, 暂时不能办理的应说明原因, 取得群众谅解。最后,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不顾群众意愿乱决策, 导致国家集体财产重大损失和矛盾激化的, 应严肃追究其领导责任。

监督制约层面。首先, 强化党内监督。共产党是执政党, 没有有效的党内监督, 就不可能有得力的民主监督。其次, 建立党和政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的机制。党和政府应重视民主监督工作, 并主动接受民主监督。最后, 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加强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群众、舆论的监督。

总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为实现崭新的民主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充分发扬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219页

[2]《列宁全集》第29卷, 第4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2页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下一篇:催化氧化吸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