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民主(精选3篇)
法律民主 篇1
一、贿选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一) 贿选的内涵
贿选是一种伴随着选举出现的现象, 它是指用金钱或者其他形式的利益买通选举人来选举自己或者自己同派系人的一种行为。[1]
具体到农村民主选举中的贿选行为该如何界定,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目前对贿选较为权威的解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 该《释义》将贿选解释为“以获取选票为目的, 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 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 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 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200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 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 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 都是贿选。”以上两者都认为构成贿选的行为需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贿选必须损害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和选举活动, 二是须有金钱或其他利益的收买行为, 三是贿选行为必须对竞选结果造成实际的影响。但如此界定贿选的概念从法理上似有不妥。如在竞选中多名候选人都进行了贿选, 但最终能够成功当选的只有一人, 如按上述规定来讲只能追究当选者的责任, 其他也有贿选行为但并未当选的人则可以免责, 这明显有失公允。故从刑法理论上讲, 贿选应当是“行为犯”而不是“结果犯”。只要在竞选的过程中有贿选故意并实施贿选行为就应认定为贿选, 至于贿选行为对选举的结果是否产生影响在所不问。
(二) 贿选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村级直选的深入开展, 贿选行为的新形态层出不穷, 综合考量我国农村民主选举中发生的各类贿选行为, 可以将其特点归纳如下。
1. 贿选形式多样
早期的贿选行为多为请客吃饭、暗送财物等方式, 但目前很多地区的贿选行为已从实物交易发展到“期权”交易, 即承诺在选举成功后给予支持者某些利益, 如承诺给予金钱财物, 或者在宅基地、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方面给以方便照顾。
2. 地域性差异不再显著
以往贿选发生“频率”较多的地区往往是有经济利益可图的地区, 如面临征地拆迁, 或拥有各类矿产资源, 或经济状况较好的行政村。但从目前情形看来, 这种地域之间的差异已不再明显, 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时有贿选情形发生, 连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也有贿选案件发生。
3. 贿选投入巨大
随着竞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大, 起初一袋面、一桶油就可解决问题的小恩小惠已经失去了作用, 促使候选人不断增加贿选的砝码, 特备是对各候选人都意图争取的“关键选民”舍得一掷千金, 这使得涉案金额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贿选事件已屡见不鲜。
4. 团队性特征明显
在竞选中越来越多的候选人依照共同利益组建自己的竞选团队为自己的竞选服务, 他们组织起或明或暗的专门班子, 制订拉票方案, 明确人员分工, 从选前拉票到选中填票再到现场“监票”, 都有专人负责, 组织化程度非常高。[2]
二、法制欠缺导致贿选产生的原因
(一) 贿选法律概念界定不明
纵观《村民委组织法》, 与贿选有关的法律条文只有第十七条第一款, 但其也只是笼统规定了“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 当选无效。”而对于贿选的概念却没有给出明确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中虽然对贿选行为进了解释, 但其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并且表述方式在法理上还存在争议, 同时偏重于定性的描述而没有细化具体标准的规定, 故在实践中对贿选的认定难免标准不一。
(二) 贿选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 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 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 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其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 举报主体界定不明, 有权举报的村民究竟是民主权利受到侵害的村民还是任何一个村民都可进行举报。第二, 上述机关如果出现不作为的情形该如何处理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3]
(三) 民主权利缺乏相关法律保障
虽然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有权依法对贿选案件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 但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在作出处理决定时所依照的法律并不明确。从实体法来看, 不论是刑法体系、还是行政法体系, 均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直接适用于村委会选举中的民主权利保障。虽然我国刑法中规定了“破坏选举罪”, 但只适用于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时发生的贿选行为, 而村级民主选举不再此列, 故不能对贿选者追究刑事责任。现实中大部分地区对贿选的当事人大多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以破坏选举秩序对当事人采取行政处罚。但根据2007年公安部对于“破坏选举秩序行为”的解释, 其具体形为侮辱、诽谤、殴打他人、故意伤害、故意损毁财物等, 并没有将贿选明确列入破坏选举秩序行为。实践中大部分地区为了便于执法便将贿选列入了破坏选举秩序行为的范围, 虽然此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贿选行为, 但其作为处罚依据并没有确实的法律根据, 使得所谓的“依法处理”, 变成现实中尴尬的“无法处理”。
(四) 公力救济手段的缺乏
诉讼是最终极、最有权威的公力救济形式。贿选行为侵害了选民和竞选人的民主权利, 理应启动国家公权力对选民进行公力救济, 但目前从我国的三大诉讼体系来看却缺乏必要的诉讼救济手段。不管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 都偏重于保护公民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而没有将村民选举权利纳入各自调整的范围, 使得村民缺少通过诉讼进行救济的渠道。
三、整治农村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 制定统一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纵观目前颁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其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相互掺杂, 而且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实体权利的实现要靠精良的程序设计作为保证, 故有必要制定独立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来规范当前的选举行为。而且从法律逻辑上讲, 亦应当是先有选举法, 再有组织法。制定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法》应着重从程序制度上对选举制度进行完善, 如秘密投票制度, 流动票箱制度, 委托投票制度, 村委会班子审计制度, 并在其中规定有关选举的诉讼救济制度。这些制度的设定与完善, 可以增大贿选者的贿选成本, 最大限度地防止贿选的发生, 为农村民主选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 明确贿选界定, 细化贿选标准
只有明确贿选的概念和具体标准, 并将其转化为正式的法律渊源, 才能有效遏制贿选的发生, 如若不然, 在现实的村委会选举的具体操作中有时很难定性。比如给以金钱, 给多少算是贿选?如果候选人向全村所有村民都发送钱财或物品, 算不算贿选?甚至出现的一些非法允诺算不算贿选, 如承诺当选后不搞计划生育、分光集体财产等。如果不能解决贿选定性问题, 将很难有效解决现实中的贿选问题。
(三) 完善行政、刑事法律规范, 加大对贿选的惩处力度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贿选的法律后果仅仅是当选无效, 再无其他处罚措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对于“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处罚不过是罚款而已, 最多也只可给以十五日的行政拘留。这样的处罚力度明显不够, 无法对贿选者形成有力震慑。故有必要把村级直选中的贿选纳入到《刑法》的制度体系, 加大对贿选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做法可将《刑法》破坏选举会进行修改, 扩大“破坏选举罪”的调整范围, 具体可将刑法256条修改为:“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政治性选举中,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4]
(四) 开辟诉讼救济渠道, 建立健全诉讼救济体系
如前所述, 我国目前的司法救济范围将农村民主选举排斥在保护范围之外, 所以应尽快建立完善选举纠纷的司法救济体系, 尽快解决司法救济缺位的现状, 将“贿选”、选举程序瑕疵等行为纳入法院的受案范围。在选举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法院在换届选举年设立专门的选举法庭, 建立选举诉讼程序, 及时解决选举纠纷。[5]
摘要:农村民主选举过程中产生的贿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民主的进程, 损害了选民的民主权利, 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法律制度的缺失是贿选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 需从完善选举程序、明确贿选认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开辟诉讼救济渠道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农村民主选举,贿选,法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世涛.贿选的成因与治理[J].人大研究, 2004.12.
[2]孙孝福主编.罪名词典[M].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6:393.
[3]刘志鹏.村委会选举之村民选举权利救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肖立辉.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294.
[5]马俊军.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现象—理性分析与法律规制[J].求实, 2011, 4:89-92.
法律民主 篇2
组员:郑浩然*,海天,彭景
(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法律便是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种最好的体现方式。西方的民主政治体系也从西方法律的条文中得以体现。西方的政治制度,或者说政治体系的越来越民主化,也正是西方法律的不断发展,不断趋于民主化的表现。
关键词:西方法律;民主;民主制度
正文:
研究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能够让各种文化充分交流的世界,而这个时代则是一个允许不同制度国家相互交流的和平时代。众所周知的,西方许多国家政治体制的主体便是法律,尤其是民主的法律。作为东方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去了解地球另一边的另一种政治体系,它的法律从各种意义上讲都是有必要的步骤一: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初步了解。
前文已经简单论述西方法律与西方政治制度的紧密关系。而西方政治制度是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决定先从政治制度着手。
谈到西方民主制度,许多人容易想到“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等,并且以为西方政治制度只有一种模式,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从各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来看,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立宪君主制,如英国、荷兰、瑞典等;二是总统制,如美国;三是半总统制,如法国;四是议会共和制,如德国和意大利,虽然也有总统,却是虚位总统,其职权同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都无法相比;五是瑞士实行的委员会制,联邦设七人委员会,共同行使中央权力。
西方各国都号称实行“三权分立”,但英国是议行调和,美国是三权并列,法国是行政主导。同时,它们也号称实行“多党制”,但有的是一党独大,有的是多党竞争倾轧。英美虽然都是两党制,但情形很不一样。英国被称为“强党体制”,内阁是由议会的多数党控制,国家政策由多数党决定。美国政党纪律涣散,组织松散,被称为“弱党体制”。西方各国虽然都有议会,但各国议员的产生办法、议会的职权、议会的议事程序、议会内部的组织结构都各有特点,而且差异很大。其他如司法制度、文官制度、军事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地方自治制度等,各国也不一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步骤二:西方民主法律民主化的曲折发展(以奴隶制及英国选举制度为例)
西方民主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作为代议制基础的普选制是英国最先提出的。英国大宪章运动提出实现选举区平等,废除财产的资格限制,男子应有选举权。但是即使这些并不彻底的要求,在英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实现的。1832年关于改革英格兰和威尔士代表
制的法令通过后,当时20岁以上的居民中只有7%的人享有选举权。1867年选举改革降低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享有选举权人数的比例提高到1
6%。1884年再次降低财产资格,具有选举权的人提高到28%。1918年规定30岁以上的妇女享有选举权,这一比例提高到78%,直到1970年才实行18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由此可见,在英国,仅普及选举权就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直到1974年才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18岁以上的男女平等地享有选举权。而在美国,达到这一标准已是1971年。
美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奴隶制度。内战期间,林肯总统颁布《解放宣言》,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但黑人还是享受不到平等权利,甚至连被平等对待也做不到。1870年第15条宪法修正案“合众国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拒绝给予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颁布后,许多地方黑人的选举权仍然被剥夺或被限制。与此同时,种族隔离却越来越严重。联邦国会在1875年通过法案,禁止在铁路和航运等公共交通部门和其他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但却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失去效力。但是,不管怎么说,西方的法律条文仍在不断趋向于民主化,公平化。直到现在,随着各州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及黑人在美国地位的提高而使得种族差异越来越小。
步骤三:西方民主法律与现实的冲突(以美国选举法为例)
当然,法律毕竟是一个更加理论性的东西,它所规定的东西毕竟会和现实多少会有一定的差距。有人曾经说:“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质是“金钱民主”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也有它一定的道理。毕竟来说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往往为实质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为事实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穷人的民主有时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时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富人借助于“民主”攫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穷人却很难通过“民主”来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
选举权是西方民主最重要的政治权利,但在西方国家,选举常常被金钱、财团、媒体和黑势力等所影响和操纵,从而成了“富人的游戏”、“钱袋的民主”和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在政治生活高度商业化的美国,谁要想在国家机关中谋求公职,他就需要拿出大量的金钱。美国的选举实际上是一场金钱竞赛。离开金钱,竞选总统、议员等公职就寸步难行。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2000年美国大选所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比4年前 高出50%。2004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较2000年大选多出近10亿美元。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2004年12月14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竞选一名参议院议员的平均费用是2518750美元,最高达31488821美元;竞选一名众议院议员的平均费用是511043美元,最高达到9043293美元。美联社2000年11月9日对美国金钱与选举胜势关系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1999年竞选获胜当选的81%的参议员和96%的众议员,他们的花费均超过了竞争对手。
金钱可以操纵美国的民主选举,所以有专家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为回报
那些重量级政治捐款人,候选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巴尔的摩太阳报》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用金钱“购买权力”。英国《金融时报》2000年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腐败已经非常严重,连美国选民也注意到由此产生的“铜臭味”。联邦选举制度已经沦为“集团贿选制度”,美国的民主被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人。由此可见,美国民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而金钱背后是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美国政治学教授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在《民主的嘲讽》一书中,把美国富人民主的状况描述为“精英民主”,即“治理美国的是精英,不是民众”。这些精英的阶级背景是“大多出自富裕、受过良好教育、声望卓著、名流、白人„„等等社会集团。他们出身于上层阶级,即那些在工业、商业、金融、教育、军事、交通、市政机构、法律等社会团体中占有或控制着比其人数多得多的分量的阶级”。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西方民主,根本背离了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主的亵渎和嘲讽。
读了这么一段文字,大家是否对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表示惊叹?的确,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是在立法机构——国会上出现。但是,我们需要明确4点。
1. 作为一个立法机构,国会所立的法律旨在维护美国国民的利益,而就目前而言,美国公民在美国的地位相对而言大部分属于中产阶级,所以所谓由资产拥有者掌管的议会是能够代表大部分公民利益的。
2. 关于议会中,许多大财团掌控或操纵议会,我希望大家分清楚,美国是有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大的财团所掌控的参议院实际权力并不大,所以说,大部分的,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的决定权仍属于众议院,即公民手中。
3. 美国公民普遍拥有言论自由,示威游行的权利。当部分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媒体与舆论,或者游行示威的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团结更多的有相同遭遇的人向相关部门提出抗议。
4. 联邦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有否决议会决议的权力,为了防止议会通过的维护多数人利益而违宪地通过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法律。联邦最高法院作为最后维护公民平等权利的机构便会发挥它的作用,以维护少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终期总结:
很快的,本学期即将过去了,很快的到了终期报告的时间。本学期我们组研究了关于西方法律民主化进程的课题。虽然研究的成果不是十分全面,但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对所研究的课题仍具有了部分的了解。希望在下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能有更好的结果。
参考书目: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
《西方法律史》
《论美国的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政府论》
法律民主 篇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全市法律援助工作行风建设,打造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优质服务环境,提高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树立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根据《****省司法行政系统2014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和我市安排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纠风工作原则和“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工作要求,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坚决反对“四风”,突出优质服务、正风肃纪、提能增效,着力解决影响全市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推动我市法律援助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做出新贡献。
二、评议对象
2014年,全市法律援助工作被市政府纠风办列入被评议的重点工作之一,参加全市民主评议活动。全市两级法律援 助机构作为考评对象,进行评议考核。
三、评议内容
(一)正确履职情况。重点评议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依规受理、审查、审批、指派法律援助案件;是否存在收取受援人代理费或辩护费问题;是否文明服务、诚信服务情况,是否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等问题;是否违背法律援助无偿服务承诺等问题。
(二)优质服务情况。重点评议法律援助机构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和群众情况;是否存在脱离基层、脱离群众、作风粗暴、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
(三)法律援助业务公示情况。法律援助机构是否按规定公示法律援助范围、经济困难标准、无偿服务承诺、工作流程等事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整改问题情况。重点评议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省司法厅党委18条规定、市委实施意见和市司法局党委若干规定情况;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情况;解决基层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情况;治理“慵、懒、散”及各种不正之风情况。
(五)为民办实事好事情况。重点评议法律援助机构公开承诺2014年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工作落实情况。
四、工作内容
(一)督导检查咨询服务工作。检查接待室、法律援助受理点、工作站、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办公室,12348咨询平台服务情况。
(二)督导检查法律援助经费使用情况。
(三)进行案件评查工作。旁听法律援助案件庭审情况,评查案卷质量,回访受援人,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方法。
(四)开展作风纪律专项检查。定期不定期组织力量,对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工作纪律、工作作风进行专项检查。重点纠正服务态度不文明、不礼貌、工作作风不扎实,违章违纪问题。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高度重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积极向当地司法局党委(党组)汇报,把评议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体部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做到评议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督导考核。要明查暗访,着重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三)深化宣传工作。要把宣传工作贯穿行风评议的全过程,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主 要宣传法律援助工作职能、法律援助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法律援助机构涌现出的公正廉洁文明诚信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先进典型。
(四)严格结果运用。对在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中出现的支差应付、不负责任、推诿扯皮、落实不力单位和个人,进行点名通报批评。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法律民主】推荐阅读:
法律解释与法律民主06-23
也论具体民主和抽象民主07-20
党委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座谈制度06-02
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情况报告06-21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总结及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05-22
民主参政10-21
民主共和10-21
民主设计05-13
民主自由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