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共12篇)
民主制度 篇1
民主何意, 众说纷纭, 古今意义和价值亦各不相同, 在古雅典, 民主被斥为“平民暴政”, 自近代以来, 民主演变为“由民做主1”, 并逐渐获得了全球话语霸权。现如今, 小至家庭, 大到国际社会, 人们都在标榜着民主,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
制度是社会活动规则, 哈耶克在“社会理论”2中将制度分解为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 笔者选取成文制度作为分析的对象。
意识原本是一个心理学词汇, 但自近代精神现象学派将其拿来作为分析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要素后, 意识又在政治哲学里找到了位置3。意识并非从来就有, 它是一个不断渐进发展的过程, 当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 人们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存在, 也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因此, 当人们意识到有“自我”的时候, 那个一个多么伟大的进步, 因为“自我”是由“他我”返照得来。
一、分合性关系
(一) 由分到合
意识来源于知性对事物的反思4, 社会上众多人各有各的不同的社会实践和对民主的反思, 因此人们在大脑中所构建出来的民主思想、原则和期望绝不会完全一致的。同时, 社会上还有另外一批人, 他们首先是社会成员, 和普通民众共同经历着同样的社会生活, 但其次他们还是思想家, 他们不仅会将普通民众的对民主的不同的构思和要求总结起来, 而且还会借鉴以往的经验, 考虑现实的可能性, 并进行他们的“再创作”的过程, 因此民主思想家们的民主意识并不完全是他们原有的民主意识。这时的民主意识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整合, 但是社会上绝不会只有一个思想家, 我们不敢指望不同的思想家们的民主意识是完全相同的, 正如我们不敢指望有人会找到两枝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于是当民主思想家们把他们的民主意识展露台面, 并相互交流、批判甚至是冲突时, 民主意识的下一轮整合已经开始了。我们知道民主制度是一个固定下来的民主运行规则, 一个规则不可能整合所有思想家们的内容, 于是不管处于什么原因占了上风的民主思想家们的整合和创造的“民主意识”变成了现实, 即变成了约定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规则———民主制度。笔者在这里的观点是在理论层面, 任何的民主制度都来源于不同的民主意识的不断的整合和提炼。
(二) 由合到分
民主制度是对民主意识的阶段性的整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和民主思想家们的民主意识就此打住。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的在创造历史, 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民主意识不断演进的过程。事物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民主意识也是。但是与民主意识相反, 民主制度是相对静止的规则, 即使改变也是一个“被改变”的过程。于是随着时间的发展, 相对固定的民主制度将会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民主意识的发展的需要, 于是民主制度对社会民主意识的整合力将越来越被削弱, 接着社会又将经历新的民主意识的整合的过程。
(三) 分合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 在通过思想家的再整合和再创造以及政治家们的再协商、再妥协以后, 新的民主制度将会改写甚或是代替旧有的民主制度。这又将是一个新的整合的过程, 以此循环反复, 分分合合, 以至无穷。于是在分合性关系下, 民主制度不断的整合民主意识而不仅仅是众多民主意识的简单体现, 民主意识是正在实现着的民主制度的构造的过程, 民主意识的能动性绝不会一直满足于现存的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从确立的那一刻已经变得陈旧了, 这一陈旧的民主制度又不会马上被代替, 需等到下一次民主意识的一定程度的聚合。过程需要时间, 整个一段循环的过程就是一段历史。
二、内外性关系
(一) 有内及外
从心理学上看, 意识是潜在的一种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思, 民主意识属于社会民众对社会实际存在的反思, 当社会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产生了民主意识并对此产生认同的时候, 民主意识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习俗, 是一种潜在着的规则。当民主意识不断的在社会实践中积累、改变, 社会中已经存在着的作为潜在的社会约定的民主习惯将会逐渐的显性化, 于是将民主规则的本身确定下来成为了必要, 这一将民主规则确定的过程就是民主制度被制定的过程。
(二) 由外及内
民主制度一旦产生, 它就会立马的作用于现行的民主潜规则, 或者将民主潜规则改变, 或者因不适应具有“先入为主”的价值认同优先性的民主潜规则而被“解构”。不论是改变还是被修改, 民主制度是绝对不会停留在民主制度本身, 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的一种显性的约定, 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它被制定下来, 它都会作用于现实, 努力去改变现实让现实来适应民主制度这一外在的框架, 于是可以说作为外在性的民主制度本身同时具有约束内在民主意识的性质。在民主制度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渗入进社会民众的意识的过程中, 社会民众的原有的民主意识将会与民主制度或者相和谐、或者相冲突、或者平分秋色。当社会成员原来没有民主意识的时候, 外在的民主制度或者将完全侵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形成民主意识、或者被人们所完全的拒斥、或者在人们意识中留下一段印迹。总之, 有一条, 民主制度深入社会民众的民主意识之中的程度与这一制度能否与当时的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相契和的程度正相关。
(三) 内外交互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民众相互活动而自觉产生的民主意识将不断的化为社会生活中的潜在的规则, 这一潜在的规则将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的显性化, 最终会因成为必要而被制度化为显在的民主规则;这一显在的民主规则一经产生就会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作用于实践, 即作用于人们的民主生活之中, 这一作用的过程不仅是人们内在的民主意识不断得到匡正和修改的过程, 也是民主制度不断被修改甚至是解构的过程。于是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的过程是个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 而社会实践将成为这一交互过程顺利与否的试金石。
三、质与量关系
(一) 从量到质
民主意识总是呈现出增量性的变动, 社会民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检验, 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于此同时民主思想家们不断的积累过往的民主经验, 将之加工再创造, 这又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可是民主意识和作为民主意识的整合的民主思想并不一定立刻通过确定制度的方式呈现出来, 正如前文所述, 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都是一个增量的过程, 它们虽然都在进步和深化, 但是确定为民主制度的民主意识必然是要达到一定质点的民主意识。
(二) 从质到量
当民主意识积攒到一定程度并创立了民主制度后, 民主又会突然从质点转向下次增量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在量增的过程中, 作为质的民主制度会一直保持着总体形式的不变, 而实质上这一总体不变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小变”着的过程, 作为量的民主意识一直是在暗潮涌动。
(三) 质与量的相互递进
从民主意识的增量性的积累到民主制度质点性的确立, 再到下一个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循环着的过程, 组成了民主意识和制度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民主作为一个整体总是保持阶段性的质的内涵的不变, 而不管从民主发展的每个阶段还是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 民主总在进步中。
四、总结
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在分合性关系上相互循环, 在内外性关系上相互转化, 在质与量的关系上相互递进。以上三对关系皆能相互转化, 且不断的将民主制度和民主意识推向更高的层次。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建设, 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以配合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但是至今人们还习以为常但却少有人搞清楚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的关系。本文力图借用辩证法的思想对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之间的分合性、内外性、质量性等三对重要的关系做出分析。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在分合性关系上相互循环, 在内外性关系上相互转化, 在质与量的关系上相互递进。
关键词:民主制度,民主意识,辩证关系
注释
1[1]参见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年, 23。同时, 亦有学者批判此民主定义, (参见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 2008年, 97) 。
2[2]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上) [M].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 序言1-65, 正文67。
3[3]参见斯坦福大学在线哲学词典: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sciousness。
4[4]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年, 99-108。
民主制度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现就加强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推行校长职级制、教师合同聘任制,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并有效地体现在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是保障教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广大教师人人依法享有充分民主,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决策、监督学校行为,才能调动每一位教师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教职工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是加强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只有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学校改革和管理中来,才能保证学校决策更科学、管理更民主、更高效;才能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学校党群、干群关系;才能确保学校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二、全面落实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的各项措施
(一)完善教代会制度。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实行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
1、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要把听取和审议校长工作报告、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方案、重要规章制度、经费预决算、大型基本建设、教职工福利等重大事项作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内容。教代会必须广泛征求代表意见,汇集集体智慧,并履行严格的表决程序。凡是未经学校教代会通过的上述事项,校长不得以任何理由施行。
2、严格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程序。(1)向教育局报告有关情况,作出请示;(2)依法民主选举教职工代表,并确定代表(与会人员)资格;制定会议日程。(3)校长做工作报告,提交需大会审议的改革方案、发展规划、重要说明等;收集教职工提案。(4)对校长报告等组织审议,汇集意见,修改完善;对教职工提案进行筛选确定。(5)对校长报告等组织投票表决。(6)经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方案,由校长公布实施。
3、严肃会议组织、召开的纪律。学校教代会每三年为一届,每年要召开一至二次会议。遇有重大事项,经学校党政领导研究或有三分之一以上代表提议,可以召开临时教代会。教代会要支持校长行使职权,对校长在其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项有不同意见时,可以直接向校长提出建议,在未做出新的决定之前,要执行校长的决定,维护权威。校长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项有不同意见时,可提请教职工代表大会复议,复议后仍有不同意见时,要由学校党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教代会闭会期间,教职工代表所提意见或建议,校长无论采纳与否,都要在一周内予以答复,不得敷衍塞责。学校教代会召开的情况纳入对校长的任期考核,作为评定校长职级的重要内容。对严重违背教代会召开的有关规定、肆意侵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校长要严肃处理。
(二)坚持做好校务公开。实行校务公开,是深化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扩大教职工知情权,促进校长依法、公正办事。
1、突出校务公开的重点。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应重点公开以下内容:学校办学方向、长期发展规划、工作目标、重大改革方案等规划计划类;学校机构设置、职称评定、党员发展等组织人事类;学校重大工程建设投资、基建工程招标等工程建设类;财务预决算以及未列入预算的临时性开支等财务支出类;教师进修培训类;优秀教师(班主任)、教学能手、特级教师以及县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评选表彰类;工资晋升、奖金分配、离退休及困难教职工慰问金发放等福利待遇类;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民主评议校级和中层干部情况等。
在校务公开的同时,还要向社会公开的内容有:学校收费依据、标准及使用情况;学校招生、毕业生升学情况;学校校服、饮水等费用收支情况等。
2、丰富校务公开的形式。要采取多种公开手段,把校务公开工作做实做活,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公开栏、校报等基本形式,新闻媒体以及校情发布会、重要事项通报会,校园网等辅助形式。
3、严肃校务公开的纪律。要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考核监督,保证校务公开内容不漏项、不走过场。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公开从真、内容从全、监督从实”,确保校务公开内容、形式、时间、程序的规范。对涉及教职工群众利益的重大原则事项,不仅要公开项目名称、过程和结果,还要公开政策法规和基本精神,最大限度的满足教职工的知情权。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校务公开主体到位,内容规范,注重实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严格对干部实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是学校民主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民主评议干部。既要包括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又要突出业绩这个重点,减少主观项目。同时注重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的评议。评议中要创新机制,引入社会因素。
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每年要组织评议一至二次。要严把参加人员和投票方式等关口,参加投票人员一律由考评小组在考评之前从教职工中随机确定,填票、投票时确保当事人独立自主。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和程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力求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差和失真,确保评议结果准确、可靠。对信任票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中层干部,原则上不再聘用。对在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打击迫害持不同意见者,不论涉及什么人,都要严肃处理。
(四)建立教师代表参与的经济审计制度。在对学校经济状况进行审计时,应当积极吸收教师代表参加。学校要在工会组织内建立后备人选库,推选品德高尚、能力较强的教师代表兼任审计员,实行动态管理,每二至三年进行一次轮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从后备人员中随机抽取参与审计工作。
三、建立确保学校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领导机制
加强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强,必须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定期研究解决学校民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工作方向、目标和原则。每年组织一至二次学校民主管理指数测评,同时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结果纳入校长职级管理考核。
学校把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倾听教职工的建议与呼声,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活动制度等,促进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完善人大制度推进民主政治 篇3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随之一次出台五个相关文件,分别就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的活动,代表议案处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人大信访工作与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定了工作措施。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如此紧锣密鼓的举措,引人注目。联系到今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执政党对完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相继出台意见,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民主政治建设正在迈出步伐。
自1949年建立政权,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讨落实人民主权的中国方式。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普选的基础上逐级产生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大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中国的政权性质,适合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众所周知,如果仅仅停留于一种理念,那么民主政治就可能变为一个空口号。民主政治更是一种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既经证明,那么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便为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时代发展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中共从十二大到十六大完成了执政方式的历史认识过程,“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成为执政党的共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根本途径。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任何政党都以取得政权、参与政权或维护政权为主要政治目标,但政党包括执政党本身并非权力组织,执政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执政党的主张能否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将通过法定程序受到检验,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把党的主张转变为国家意志,是执政党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法律途径。
中共中央在转发《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把“使人民代表大会友其常委会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放在突出位置,《若干意见》则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显示了执政党对现代政党政治的理解,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期待,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预示着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建立法治化关系的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远离人们心目中的“橡皮图章”、“咨询养老机构”形象。在国家和执政党的几乎所有重要文献中,都可以见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也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着重于“特色”与“区别”的认识,可能产生较多地注重于“坚持”,而相对弱化在“完善”上的努力,从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难于适应现实的需要,从而产生先进的政治设计与政治实践上的落差。中共中央转发的《若干意见》充分注意到更全面地发挥代表作用、加强人大常委会工作制度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大常委会具体工作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为落实这些要求迅速出台了五个相关文件,在代表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民主的渊源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篇4
关键词:民主的渊源,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社会,构建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 胡主席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将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至高地位, 可见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虽然建设时间不长, 但民主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民主制度的建设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由于我国历史上受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较深, 缺少民主的传统与精神。因此, 发展中国的民主需要借鉴国外民主的经验, 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来探索中国的民主制度。
一、民主制度的历史渊源追溯
纵观人类历史, 民主制度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民主制已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的民主虽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 但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却具有巨大进步意义, 它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与责任意识, 使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深入人心, 促进了雅典城邦的繁荣, 开创了民主制的历史先河, 也为后来人类的自由平等与解放事业指明方向。荷兰唯物主义思想家斯宾诺莎也论述了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美好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在所有政体之中, 民主政治是最自然, 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1]在这种政体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国家政权由大多数人掌握, 这个由大多数人所组成的政体必受理性指导与控制, 既可保持社会内部稳定, 又使国家较少的卷入对外战争。
近代民主制是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这种民主制度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并且在客观上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 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列宁曾评价说“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2]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民主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因此发展民主的历史责任必然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
无产阶级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 是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 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无产阶级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在政治上的反映, 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 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结果,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正如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第一步, 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3]列宁也说:“胜利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 它就不能保持他所取得的胜利, 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4]
二、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便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探索, 1954年由普选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 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 将全体人民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 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保障,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人民民主也具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
但是, 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 却遭到了阶级敌人的疯狂破坏。十年“文革”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严重挫折, 留下深刻教训。粉碎“四人帮”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在恢复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扩大和发扬人民民主。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宪法, 赋予人民民主更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有关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条文也规定得更加鲜明和完备。1979年6月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又通过了《选举法》等一系列法律, 发展了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续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和部署,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诚然, 建国五十多年来, 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得到了飞跃发展, 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束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民主制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漏洞, 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 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四个层面加以完善。
法律制度层面。首先, 社会主义民主要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要真正实现, 必须将体现民主的各项原则措施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 用法律制度来保障民主, 民主和法制二者不能割裂。其次, 保障民主的法律制度要与时俱进。民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随着民主内容的不断丰富, 保障民主正常运行的法律和制度也需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最后, 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完善立法的同时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只有如此, 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正常运行。
具体操作层面。首先, 人民群众要有话语表达权。要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 建立的民意反映渠道, 建设反映民意的载体, 确保民意的顺利表达。其次, 人大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不仅要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性, 拓宽代表的选拔面, 还要确保人大代表的素质, 把参政议政能力作为选举人大代表的基本条件。最后, 政府决策要民主科学。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召开群众听证会, 建立决策咨询机构,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体现民主决策。
民情处理层面。首先, 要落实民情处理机构。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应有相应的部门依据职责和程序处理。其次, 要建立民情反馈机制。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应有交代, 暂时不能办理的应说明原因, 取得群众谅解。最后,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不顾群众意愿乱决策, 导致国家集体财产重大损失和矛盾激化的, 应严肃追究其领导责任。
监督制约层面。首先, 强化党内监督。共产党是执政党, 没有有效的党内监督, 就不可能有得力的民主监督。其次, 建立党和政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的机制。党和政府应重视民主监督工作, 并主动接受民主监督。最后, 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加强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群众、舆论的监督。
总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为实现崭新的民主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充分发扬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219页
[2]《列宁全集》第29卷, 第4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2页
民主制度 篇5
为了建设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的新型社区,今年我市制定出台了《荥阳市城市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三会”制度》,全市各社区认真落实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推行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管理,以居务公开为手段,以民主管理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深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促进了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社区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依法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抓好宣传,营造氛围 市社区居委会“三会”制度制定下达后,各街道、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组织学习上级有关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文件精神,及时总结社区自治工作,引导班子成员正确看待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信心,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同时,积极组织居委会全体人员认真开展了“学习制度促执行”活动,要求每个社区工作人员必须熟知制度规定的程序,以及运用和操作方法。通过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居务公开和居务监督制度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程序和要求,同时,利用社区宣传橱窗、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居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公开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消除社区居民的疑虑和误解,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管理意识,为制度的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组织会议,研究事务,依照程序,民主决策 全市14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共有常住居民57000多名居民,居民代表427名。由于全体居民不易集中,容易出现人数不足,难以形成决议等客观因素,在实施民主决策中,大多采用居民代表会议的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全市各社区认真执行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表决各类事务31项,其中,通过并形成决议18项,否决13项。每月召开一次村务监督汇报会,对社区事务,特别是居民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财务支出、捐款捐物、收取垃圾卫生费、治保费的发放情况等向居民通报。会议决策均按照制度依照程序进行,居民代表参与决策率达到95%以上,在会议上代表针对决策事项,踊跃发言,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制度的落实和民主决策程序的规范实施,广大居民关注社区事务,“我爱社区,社区为我”的观念普遍增强,私下议论社区事务、上访咨询的居民少了,理解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区的居民多了,社区建设与服务得到推进,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三、借鉴经验,结合实际,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居务公开,以居务监督促进民主管理
结合“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的实施,在各社区推广了我省邓州“4+2”工作法经验,在运用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的同时,对决策事项进行了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各社区指定专人负责居务公开日常事务。按照“多样、规范、实用、明了、方便”的原则,把居务公开工作同社区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公开形式:其一,在居委会附近设置相对规范的居务公开栏;其二,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党员代表会议、民间组织团队负责人座谈会等形式来通报居委会的各项工作和要求;其三,以分片包户为单位,各片主任征求居民对居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记录收集。设立居务公开意见箱,指定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定期开箱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把公开办事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推动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以传单的形式向居民公开社区事务,让广大社区居民了解情况,以此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民主决策的积极性。监督措施到位:对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和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社区居民关心的事项、社区居民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捐款捐物情况、社会救助情况等的公开情况,均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审查,监督居务公开按照程序严格实施,确保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三、落实制度,深化和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效果明显,居民认可,居民自治得到推进
通过社区“三会”制度的落实,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得到全面推进,居民自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通过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决策,使广大居民深层了解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届期规划、社区居委会成员职责分工、办事程序等内容,极大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
二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过去社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矛盾也迎刃而解
三是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的实施,加强了社区的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赢得了民心,取得了信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关心社区、支持社区建设的热情,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自治水平。
推进企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篇6
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工作重点是建立和落实党代表实行任期制、大会实行年会制、领导实行委员制、大事实行票决制、活动实行联系制等制度。在高度重视保障代表任期内的权利,不断强化代表的任期意识、责任意识、代表意识,畅通代表行使权利的渠道,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代表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为探索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为充分行使代表的民主权利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要坚持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体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党代会制度的作用,并从机制上实现我们党民主执政。但是,企业四年召开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行使“听听报告,填填选票”的权利。党代会闭会后,就不再有以代表的身份“知之”、“参之”党内事务的机会,形成了“开会当代表,会后没用了”的现象。厂党委深切地感到,党的十七大和修改后的党章确定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包括实行代表任期)是完全正确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其次,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改革企业领导机制的需要。企业党代会四年召开一次,企业党委一经选举产生,只能向上级党委报告工作,而无法向选举他们的党代会报告工作,客观上削弱了党代会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年会组织程序,规定企业党代会年会由企业党委主持大会,不设大会主席团,取消预备会议,大会议程、筹备工作报告在年会前的党委会上讨论通过。同时,把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和提案工作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两个机构日常具体工作职责由企业党委工作部门承担。
第三,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深化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这一主题,着力在企业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代表通过每年一次大会听取和审议党委、纪委的工作报告,使代表更多地了解企业党委的工作情况,也有效解决了企业党委无法向同级党代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问题。同时,年会除主要听取和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及时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外,通过实行代表提案和提意见、建议,安排代表作大会发言,对届内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的党委、纪委委员提请年会全体代表进行追认,对缺额党委、纪委委员、党代表进行增补,届中对党委、纪委及其成员进行民主测评等,发挥党代会年会最高决策和最高监督机关的作用。2008年,为切实把广大党员的意志、智慧、力量凝聚起来,使代表更好地参与决策、进行党内监督,厂党委制定下发了《国营七四一六厂党员代表大会(年会)提案征集实施办法》。为开好厂第六届党代会2013年年会,保证党代会民主决策权力的充分发挥和党员代表监督权力的有效落实,会前,厂党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工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大会筹备组受到议案30条,年会上逐条回复。从而使党代会年会成为代表开展活动、履行职责、体现代表主体作用的重要实践舞台,提高了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得党代会的作用更加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
民主制度 篇7
一、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一个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的国家。”这既是一大亮点, 更是一大突破。中共中央首次系统论述了“协商民主”概念,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 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了规划和部署。在这一制度下,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 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一个完整经得起考验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能够成为我国强化改革政治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环节, 我们要把这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将最大能力发挥出来。中共的十八大报告漂亮且合乎时宜地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推动协商民主, 将协商作为民主的主要渠道, 让社会各界人士和老百姓了解协商民主的意义, 将其多方面广泛发展。
正如报告所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 要多层面发展广泛协商, 增加人民的认知度、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报告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大政治协商力度。这些内容都体现出中共中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工作以及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民主尤其是协商民主有助于政策决策更加科学, 将其不断完善与改进, 对改进中共的执政领导和政治建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
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且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进行丰富和发展。
一直以来, 中共就不以抽象来评判是否民主化, 不主张纯竞争化的民主方式, 在这条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上, 中共一直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探寻着。自中共成立起, 就倡导科学与民主, 坚持着多数人的民主, 提倡依靠协商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会议精神, 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 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从改革开放开始, 协商民主就已经是中共和其他党派一直追寻的理念, 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建议, 党的领导人要把政治协商民主制度长期流传下去, 把根据这一体系有关的发展都写进宪法里面,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写入政协章程。
认真审视中共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 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是相继而生的。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为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 人民政协承载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任务, 其逻辑起点是要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人民的凝聚, 而其相继发展的取向则是人民民主。
要准确把握中共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管道, 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要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一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共在确立重大方针政策和解决群众生活重要问题等方面, 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协商, 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将会在十八大后得到健全和完善。
中共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把民主的力量发挥到更大、更充分、更健全。同西方竞争式民主相比, 我国的协商民主既有会议民主的内涵, 又有政党民主的外延;既关注决策的结果, 又关注决策的过程,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 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用协商进行民主这一形式, 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办法。中共通过民主协商把各派、各界人士聚集在一个统一战线上面, 把中国民主的政治历程向前推进, 这种统一战线的局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它把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到一起, 发挥巨大效益、产生巨大效果, 这就是统一战线的目的和协商民主的优势。
四、协商民主是实践多党合作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
自十六大召开以来,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深化就是中共推进政治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也就是在我们以往政治协商工作的基础之上更加完善, 建立了一种协商民主的新型模式。以往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重点提倡并且实施“专题协商”, 党派和界别间的专题协商已经形成了政协工作的新品牌、新形象, 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可以说是我国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制度上的一个好的开始, 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 要处理好团结联合与协商民主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有些国家在推进民主时, 会使民主的意义大打折扣, 丧失了党派间民主团结的根本, 形成了团结的缺失, 失去了民主的本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选举民主的主要载体,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我们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用协商民主对选举民主进行补充和完善, 就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依据协商民主, 创造和谐社会, 在保证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 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协调性等多种关系, 保障社会团结稳定。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 要多层面发展广泛协商, 增加人民的认知度、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报告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大政治协商力度。这些内容都体现出中共中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工作以及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用协商进行民主这一形式, 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办法。中共通过民主协商把各派、各界人士聚集在一个统一战线上面, 把中国民主的政治历程向前推进这种统一战线的局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
关键词:协商,民主,制度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012年11月23日.
民主制度 篇8
关键词:民主党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角色定位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述科学命题和论断表明, 在新的历史时期, 各民主党派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与其他人民团体、无党人士等一起承担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任。这里, 各民主党派只有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角色定位, 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
一、民主党派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存在的必然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源头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搞好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38年,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意愿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 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1941年,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开幕会议的演讲中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 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 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 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按“三三制”建立了各级政权组织, 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分配上, 共产党员占1/3, 非党进步分子占1/3, 中间派占1/3。当时, 一方面中共赋予这种三三制的政权形式以极大的普适性, 要求它不仅要运用于政权组织的上层机关, 而且要运用于政权的最下层组织———乡村政权, 不仅要运用于议会, 也要运用于行政机关;另一方面中共还强调按三三制建立的各级政权要充分保证党外人士做到有职有权, 要求在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遇到意见分歧时, 不能简单地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处理争议, 而是先使用会外谈话、深入沟通的方式力求取得共识, 最后再通过表决来做出决定。毛泽东指出:“必须教育担任政权工作的党员, 克服他们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 提倡民主作风, 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 取得多数同意, 然后去做。同时, 尽量地鼓励党外人士对各种问题提出意见, 并倾听他们的意见。绝不能以为我们有军队和政权在手, 一切都要无条件地照我们的决定去做, 因而不注意去努力说服非党人士同意我们的意见, 并心悦诚服地执行。”可见, “三三制”政权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 在选举民主的基础上添加了协商民主的要素, 它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也为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开了先河。在它推行过程中, 得到了当时各党派、社会贤达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人士积极参加了抗日政权, 为推动抗日政权献计献策、贡献了客观的力量。比如著名的“历史周期律”问答, 就反映了民主党派为响应、支持中共的协商民主政治的贡献。
建国前夕,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十分警惕党内出现的“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狭隘思想, 提出要同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各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 通过民主协商来建立新中国, 这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等政治组织的积极响应。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在北平举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政治组织的代表 (含候补代表) 共662人参加了会议, 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大会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指出新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这就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确立了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形式, 标志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确立。民主党派从国家立法上确定了其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参政党地位, 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起到了不能磨灭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制度正式确立。此时, 针对党内外关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乃至各民主党派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的争议, 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包括了各方面, 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 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 而不是多余的”的主张。同时, 他还明确指出:“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是党派性的。”“如果把政协全国委员会也搞成国家机关, 那就会一国二公, 是不行的”。另一方面, 协商可能是一个无限商谈的过程, 但决策需要效率, 因此在政治协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仍需要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进行表决。也就是说, 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一党执政与多党合作各自的重要性, 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人士等支持下, 开创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辅相成的新型民主模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毛泽东又劝阻了民主党派“光荣解散”的主张, 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这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成熟。《论十大关系》说明了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策的必然条件, 这种条件有助于执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科学决策, 也是民主党派作为政党的合法性所在。
事实也证明, 虽然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遭遇了严重挫折, 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但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保留, 并在改革开放后日发稳固。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起经历了历史磨难, 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的推动力量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979年, 邓小平同志注意到:“它们 (民主党派) 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自此,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成熟和稳固,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重要概念正式写入党的政治报告。1989年, 中共中央制定和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 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实际都是对民主党派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充分肯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起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1991年, 江泽民在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 使其上升为国家的意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纳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提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 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十八大重申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 “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的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 反映了中国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新进展。
不难看出, 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除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推动外, 也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和推动分不开, 因为民主党派已益发成长为一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主要从事政治协商
目前,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架构可划分为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的前提下, 八个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 具有参政党的地位, 与中共合作, 参与执政;“政治协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 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二是社会协商制度。社会协商制度始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命题, 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协商对话”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与群众之间、党政部门与各社会群众组织以及各部分群众之间, 依照法定的原则, 对国家、地方和基层重大事情进行直接平等的对话和协商的一种制度。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结果。就中国现有的各种协商民主形式来看, 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外, 其余的民主形式和制度都属于社会协商的范畴。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的政治盟友和拥护者, 是政治协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主要以参政党的地位从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而不是简单的社会对话协商。
如在抗战时期, 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 在人员分配上, 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同时强调:“这种人数的大体上的规定是必要的, 否则就不能保证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这种人员分配的政策是我党真实的政策, 必须认真履行不得敷衍塞责。”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人民政权是一种合作监督、民主协商的政党关系。也就是说, 民主党派自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初创之日起, 就处于一种参政党的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政治协商活动。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派代表参加大会的筹备、讨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法律文件, 使中国人民统一战线从组织上固定下来。这些重要文件明确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有关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案。”这里从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 基本确立其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针对民主党派中间一度出现的“光荣解散”潮,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是党派性的。”1956年, 毛泽东同志又在《论十大关系》中, 又明确将这种党派关系定性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1982年,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将这种关系发展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就固定下来了, 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得到科学、成熟的确定。
在新世纪, 中国共产党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框架中去, 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这一框架下, 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 而且得到特别的强调和深刻的阐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 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特别强调“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 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 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 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增加协商密度, 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 完善委员联络制度。”这些论述表明, 在新的历史时期,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 其重要功能仍然是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中共中央每年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 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二是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三是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民主党派在社会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和实践中亦可作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建立协商对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发扬‘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 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 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 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当前首先要制定关于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若干规定, 明确哪些问题必须由哪些单位、哪些团体通过协商对话解决, 对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基层单位内部的重大问题的协商对话, 应分别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把它作为领导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去做。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 注意开辟新的渠道。”自此, 与“政治协商”相区别的“社会协商”概念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正式出现, 系统建立社会协商制度的任务被正式提上党和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建立社会协商制度的任务,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 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1997年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社会协商制度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 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责任制度, 防止决策的随意性”。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社会协商制度的总体要求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切实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此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社会协商决策机制建设,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更是把建设社会协商制度提升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的高度来加以阐述:“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作为当前中国推进政治进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 明确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适用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 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环节的方方面面。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在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不仅注意什么应该向中国共产党、人大和政府提出自己建议的, 而且在提建议时始终恪守群众路线的要求,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实行协商民主。同样, 党也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居民 (村民) 自治的基层社区 (村) 、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 都要实行协商民主。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的参政协商, 都可以立足于这种社会协商民主。
第一, 在思想认识上, 要认识到民族党派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群众工作, 认识到各民主党派会员也有做群众工作的义务和责任。民主党派会员尤其是政协委员有自己的重要职能, 就是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些职能都是对上的, 都属于政治民主的职能, 但是民主党派会员为了履行好这些职能, 必须脚步向下、眼睛向下, 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了解社情民意, 参与各种社会协商, 既有助于发挥民主党派的影响, 也有助于充分了解社情民意, 寻找出问题症结。在参与社会协商过程中, 作为党和政府同各个界别群众联系的桥梁, 不仅要积极反映各个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 还要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包括对这些诉求的回应反馈给群众。
第二, 民主党派要推进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社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社会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的重要主题之一, 民主党派有责任积极响应和推进这项工作, 把十八大这些重要精神落到实处。比如说, 要探索和研究政协委员怎样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建设, 在政协委员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交流中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协商机制。民主党派的协商民主实现形式, 不仅包括政协委员之间的议事协商、委员与党政部门之间的咨政协商, 还应该包括民主党派与群众之间的社会协商这类协商民主形式。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网络协商民主党派通过网络与群众对话沟通、群众通过网络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也应该成为社会协商的重要形式。
五、结语
美国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篇9
一、美国的移民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主要族裔群体, 而且,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自认为是“熔炉”, “美国是上帝的坩锅, 一个伟大的熔炉, 欧洲各种族得到冶炼和重铸。德国人和法国人, 爱尔兰人和英吉利人, 犹太人和俄国人———都来投入上帝的坩锅中吧!上帝在制造美国。”在移民狂潮的吸引下, 向往独立、追求民主、勇于创新、敢于探险等具有上述性格的人来到了北美大陆, 聚集在一起, 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命运。
(一) 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
富兰克林最初提到了实用精神, 就是提倡个人主义道德。他认为中世纪的封建教会道德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防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成长, 而个人主义正符合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的经营方式。美国人相信个人竞争, 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利来满足个人的意愿, 个人奋斗的目标就是获得成功。因此, 美国人把这种价值取向又称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认为个人竞争, 满足个人是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行动哲学。这种个人主义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有意的造成多重性制度。美国的民主制度设计不是以效率为目标, 而是以保障自由为目标。
共和国离不开关心公共利益和以参与公共生活为幸福的公民的存在, 他们把责任与承诺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这就是一种集团精神。早在清教徒的圣约思想中, 就意识到理想的、垂直的、与神之间的圣约重要性。如果做不到这些, 就意味着圣约的破裂, 上帝将会惩罚人们, 如果人们做到了团结、相互关心, 上帝就会实现他的赐福应许。因此, 美国著名学者R·贝拉说, “提到一种超政治的权威, 提到高踞政府之上, 其目的成为判定政府的标准且惟有以其为根据政府只存在的正当性方能得到证明的上帝, 便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永恒的特征。”
(二) 多元主义与契约精神
美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容纳和整合外来文化的过程。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而印第安文化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 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文明在在全新的大环境中酿成的, 其文化的原精神具有鲜明的欧洲性, 但绝非欧洲文化的翻版。美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其间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追寻到世界各种文化的因子。在这里, “融入”绝非完全失去原有的特性, 从而消失了自己, 而是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 积极适应北美大陆, 使自己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没有封建主义的羁绊, 美利坚及时地从英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 加之地处两洋之间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等, 美国多元文化得以迅猛发展, 现代美国神话才得以诞生。
多元文化必然带来各民族间的分歧, 而国家的稳定必然要求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于是社会契约思想在美国得以上演:由自由独立的十三个州的代表坐在一起, 起草复杂的纵横制衡机制, 构建照顾人民权利和州权的立宪国家, 然后和平地说服一个个州投票认可——在增加了确保人权的修正案后。这几乎就是在历史中唯一一次大规模地、成功地上演活生生的“订立社会契约”事件。
二、美国制宪者们的政治觉悟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之后, 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而非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国家。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通货膨胀及1786年爆发的谢司起义, 使联邦政府一无钱, 二无兵, 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引起当时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的忧虑与思考。在华盛顿、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等人推动下, 各盟国的代表决定集会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有力的中央政权的问题。在这些人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人:
独立战争时担任北美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他是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出席会议的, 时年55岁, 正当年富力强。他尽管讲话不多, 但对维持会议的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长者富兰克林来自宾夕法尼亚, 当时已是81岁高龄, 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享有盛名。他善于用充满哲理又幽默诙谐的语言打破僵局, 在调和不同意见的分歧, 促成最终达成妥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 毕业于新泽西学院, 学习哲学、历史和希伯来语。1776年弗吉尼亚宣布独立时他才25岁, 就参加了起草弗吉尼亚宪法工作, 并开始研究宪法和法律问题, 后成为大陆会议代表, 出席制宪会议时也只有36岁。汉密尔顿是作为纽约的代表参加会议的, 年仅30岁, 他原从西印度群岛来到北美, 独立战争期间他担任华盛顿的秘书, 《邦联条例》通过不久, 汉密尔顿就极力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是制定新宪法的最积极鼓吹者。
总之, 这些人才华过人, 富有创造精神, 思想敏锐, 其中许多人做过律师, 熟谙法律, 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 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 制定新宪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美国制宪者们在制定宪法时, 很清楚他们自己是当权者, 他们制定的宪法实际上是制约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深知“人人都不是天使”, 重重的权力束缚是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这种精神在当今也不能不令人感慨。
三、殖民地时期的契约劳动、自由经济
在独立战争之前, 北美应属殖民地是以公司殖民地和契约殖民地为主要形式的。1606年, 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特许成立, 目的在于开发北美东海岸北纬34°至41°之间的殖民地, 其股东都是伦敦人。公司成立不久, 1606年12月就派出了120名殖民者, 分乘3只船前往北美。1607年5月, 他们到达弗吉尼亚, 并在詹姆斯河口建立了詹姆斯镇, 这里就成为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1620年, 一批在荷兰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科德角 (今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 , 于圣诞节后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 他们在抵达北美大陆之前, 由41名成年男子共同签署了一份契约, 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 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也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劳动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即使美国南部的经济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它也不同于古代的奴隶制经济, 因为, 这些庄园的产品也是面向世界, 畅销海外。这样的一个经济基础, 对美国的政体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式民主既是美国先哲们精心设计的产物, 也是北美殖民地当时所处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美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它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不可模仿性, 所以, 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美国民主, 终究是徒劳无益的。
参考文献
[1]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昭.实用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7) .
[3]贝拉.宗教与美利坚共和国的正当性[M].134-135.
[4]孙仲.美国政治中的理想契约[J].浙江学刊, 2002, (3) .
[5]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制度 篇10
【真题回顾】
1. (2013·江苏政治卷·16)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广泛使用, 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日益快速、便捷和多样化, 其参政、议政的效果和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面对“微时代”政治生态发生的巨大变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
(1) 坚定理想信念, 保持党的纯洁性 (2) 引导社会舆论, 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3) 完善执政方式, 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4) 关注民生民意, 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
A. (1) (3) B. (1) (4)
C. (2) (4) D. (3) (4)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理想信念, 也没有涉及党的纯洁性, (1) 不符合题意;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不履行国家职能, (2) 不符合题意。面对“微博、微信”的新方式, 中国共产党应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3) 符合题意;由材料中有效信息“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 指向要关注民生, (4) 符合题意。本题选D。
2. (2013·新课标Ⅰ卷·18) 201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来自网民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入选全国政协提案征集函, 并以“参阅线索”的形式发给了全体政协委员作为参考。部分网民还应邀参观政协提案办理流程, 旁听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述做法
(1) 是政协积极创新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形式的体现 (2) 提供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3) 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 (4) 是提高政协委员提案质量的具体举措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我国公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与管理, (2) 错误;仅仅依靠一项制度, 就能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 (3) 夸大了作用, 况且材料的做法主要不是讲民主监督, 主是讲民主决策。上述做法有助于政协委员更好地听取群众意见, (1) (4) 正确, 本题选B。
3. (2013·上海政治卷·8)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理应获得尊重。对此, 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1) 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2) 尊重各民族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3) 尊重各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 尊重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解析: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能享有自治权利, (4) 错误。 (1) (2) (3) 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 本题应选A。
4.[2013·新课标Ⅱ卷·38 (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 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 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 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 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 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 34%的家庭收入增加, 户均增加7 125元, 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 户均减少10 409元, 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 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 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 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 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 请结合材料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析:审读本题的设问可知, 本题的行为主体是省人大代表, 履行的职责是“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行使提案权) , 试题要求分析的对象是“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因此, 回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材料中反映了哪些问题, 其次, 既然是向政府提建议, 所提建议就必须是政府职能范围内能够解决的。
参考答案: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 应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补偿机制。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 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 并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 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考点精讲】
1.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大和人大代表的权力源于人民。
(2)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具体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3. 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党的领导与政府履职
5.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
6.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
7.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1)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区域: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是自治地方) 。
核心内容:自治权。
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
8.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应试策略】
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试题主要涉及两个主体 (人大、人大代表) 、两种制度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复习时要特别关注全国“两会”精神, 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具体事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及其行使职权的情况,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人大代表的活动情况等, 并运用有关理论对上述热点进行分析。
有关政党的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执政方式, 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 人民政协的职能等。要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来理解相关理论,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定、反腐倡廉的重大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先进党员典型等内容, 需要我们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其中的政治生活道理、探究解决有关问题的措施。
民族与宗教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主要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几个考点。复习时要关注国家及各省援疆、援藏的举措, 民族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运用相关知识概括事例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创新演练】
1.假如你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针对当前房价问题提出了提案草案, 在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的基础上, 形成了正式提案, 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在这一过程中, 你履行了人大代表的
(1) 决定权 (2) 表决各项议案权 (3) 提案权 (4) 质询权
A. (2) (3) B. (1) (3)
C. (2) (4) D. (1) (2)
2.有人说:“允许”你们议论、讨论、争论, 这就是“民主”, 然后由“我”来拍板, 这就是集中, 事实上, 民主只是集中的参考。这一观点错误在于
(1) 否认了集中是以民主为基础 (2) 决策必须集中反映人民的意志 (3) 承认发挥民主有利于科学决策 (4) 混淆了个人意志和人民意志关系
A. (3) (4) B. (1) (2)
C. (1) (4) D. (2) (3)
3.2013年7月21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卷裤腿、打雨伞, 冒雨考察武汉新港, 习总书记再一次以其亲民、务实的形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工作餐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 只点家常菜, 不上酒水, 只住16平方米的农家小屋, 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习总书记展现的亲民、朴素作风体现了
(1)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 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 (3) 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 奢侈之风难以控制, 中央领导不得不带头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4.2013年6月26日,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 数十位无辜群众伤亡, 其中包括多位维吾尔族群众。“6·26”暴恐案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2)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3)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4) 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5.莫言《生死疲劳》的书名来自佛教经典, 莫言认为, 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 是真正的宇宙意识, 人世中许多纷争, 在佛家的眼里, 是毫无意义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佛教思想的指导作用
B.宣传佛教教义能够促进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C.弘扬宗教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D.应该支持群众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6.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材料二2013年8月5日, 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政治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使人民享有广泛而充分的人权, 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阅读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 我国是怎样从制度上满足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需要的?
参考答案:
1.A针对当前房价提出提案草案, 人大代表在履行提案权, (3) 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 参会人大代表行使表决各项议案权, (2) 正确。 (1) 是人大的职权; (4) 材料未体现。
2.C材料中的观点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把“我”凌驾于民意之上, (1) (4) 符合题意。 (2) 观点正好与材料观点相反, (3) 观点材料没有体现。
3.C习近平是党的总书记, 也是一名普通党员, 党员干部“亲民”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 (3) 正确。 (2) 材料未体现;中央领导带头保持朴素作风, 其原因不是因为奢侈成风, (4) 错误。
4.A“6·26”暴恐案表明妨害民族团结的因素依然存在, 处置和平息了该案件, 并不意味着此类案件不会再发生, (4) 错误, 本题选A。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 体现了 (1) ;“6·26”暴行不得人心, 体现了 (2) (3) 。
5.D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张无神论, 佛教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 A、B、C错误。D正确说明了材料反映的主旨意思。
6. (1) (1)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才能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为了增强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广泛而充分的人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1) 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 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大学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大学管理 民主协商 制度建设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任,无论是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还是科学研究的组织、社会服务的实施都离不开有效的民主管理。高等学校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管理的民主化,不仅可以激发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也是营造现代大学文化、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我国大学的管理模式基本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 教授治学”,如何使党委的领导权、校长的行政权和教授的学术权彼此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要把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规定得清楚而合理;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在实践中建立强烈的民主意识,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齐心协力把学校管理好、发展好。
构建和谐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这是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党委的领导权和决策权主要体现在重大事项上,包括负责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组织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修订、审批年度预算决算,决定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人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审批以及对行政的监督。校长负责主要体现在具体行政事务上,校长在党委会重大决策的基础上,负责学校行政体系的运转,全面领导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产业及对外服务各项具体工作。
《高等教育法》并未明确规定大学的党政权责,书记作为政治体制和组织体制之中的“一把手”,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头人,是党委会的召集人,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掌管人;校长作为校长负责制的责任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行政,是法律框架内的“一把手”。党政相互制衡的组织设计,造成管理实践中法律与政治及组织框架之间的种种矛盾与摩擦,书记与校长常处于博弈、牵制状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有些高校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党委和行政分离甚至对立,书记和校长水火不容,班子不团结,管理不给力。主要原因是党委书记和校长(或者其中之一)对这一制度理解和操作出现偏差。有的书记以领导者自居,集各种权利于一身,“老子学校第一”,目无党委和班子其他成员,什么事都要一人说了算,直接插手行政事务。有的校长目无党委和书记存在,对行政副职也不尊重,专横跋扈,独断专行,日常事务不按程序办理,重大事项不报党委审批。书记校长不团结,在管理上不仅不能形成合力,而且常常相互掣肘,互不相让。这种环境下,校级班子成员不知所措,中层干部容易划分派别,学校风气不正,改革无法下手,发展难以推进。
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明确高校内部党政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搞两个中心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也不能行政独立,脱离党的领导。党委领导不等于党委书记个人领导。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党委要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提交党委会审议前书记要和班子成员特别是校长进行沟通和商议。对中层干部的任用和调整一定要民主协商,任人唯贤,行政部门负责人的任用和调整一定要听取校长意见,必要时党委会要实行票决制。校长负责不等于校长专制。校长要自觉置身于党委的领导之下,要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校长要尊称书记为班长,经常主动与书记通报并商议工作,重要决议要提交党委会审批。校长要对副职明确分工,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明确党委与行政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及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一是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制订好党委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与自觉性。二是党政一把手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一种民主集中的工作氛围,校长要带头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和推进。
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的制度与氛围
高等学校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官僚化、衙门化。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附和主从关系日趋强化,大学校内学术对行政的依附和服从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特定的学术性被轻视,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主导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越来越像行政机关管理。学府演变为政府,行政权力泛化,教学与学术的主要功能弱化,行政主导模式和官本位体制积弊甚深。许多高等学校的权力掌握在一些职能部门手中,党政相互钳制和政教合一的集权体制,使大部分教师民主管理的权利还停留于口号和形式。虽然行政队伍中也不乏业务骨干、技术精英和管理能手,但由于整个高校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所以这些人员也被行政化和机关化了,而教师的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只能退居其次。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除了校党委行政班子的管理要民主以外,学校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都要实行民主管理。高校实施民主管理,一是要健全各种管理机构和学术性机构,明确规定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二是应加强民主制度建设,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首先是加强管理民主。健全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向全体教职工代表报告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向大会汇报有关事项,校行政接受代表的质询。不定期召开代表团长会议,征求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或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的建议和意见。其次是强化学术民主。健全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制度,确保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落到实处。健全专业委员会和学科委员会制度,使教学和学术权力发挥得以落实。另外还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要参考国外大学管理制度,结合国情、校情健全高校基层学术和教学组织,进一步完善以学术为本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校、院、系的管理体制,强化咨询和服务功能。
学术委员会应该是学校的最高学术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应该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学术委员会成员既要学识渊博,学风端正,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还要有全局观念,具备学术管理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术委员会不应该拒绝“双肩挑”的行政干部,不管是教师还是干部,只要具备以上两点能力都可以成为学术委员会成员。要不断探讨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委员会对学术问题的决策作用,由学术委员会统一负责,将相关学术机构如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师资聘任委员会等职能统筹于学术委员会之下。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是高等学校制度建设的基础,行政权力应当服务于学术权力而不应当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的制度和运行模式
目前各高校大多都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的模式,这是推行大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环节。要使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发挥其最大功效,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例如校院两级管理部门权责划分不清,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校级职能部门和院级管理部门都在忙于事务性工作,相互协调不够;教学科研等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执行起来有难度;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尚需提高等。
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要逐步使管理的重心下移,实现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学校向学院的转变,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管理的过程更加民主,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学校和院系作为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不同的,只有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工作中各负其责,才能构建出完善的管理责任体系,做到管理的各环节紧密衔接,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不会有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在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一级管理部门应该着眼于相关工作的长期发展,从全局的角度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调配、对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管理效益进行评估。他们的工作职责应主要包括参与研究学校有关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订学校相关工作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研究制订全校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方案等。而院系一级管理部门则更多是从事基层的、具体的、操作性的工作,其工作职责应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室、校内外教学基地等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角色定位上更多是规则的执行者,是基层信息的反馈者,学校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地把一些行政权力下放到院系,使院系一级有更多的自主权,调动院系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院系级教学管理首先应该服从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不应与学校的规定有出入,同时在管理中也要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与学校具体管理项目相配套的制度和管理细则。
院系管理职责中包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应该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要及时征求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做好本院系的各项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有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也有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构。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鉴并参照西方现代大学管理的理念和经验,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着眼,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现代大学制度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咸阳
高校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探讨 篇12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高校的学生党支部是在系级党总支直接领导和院校党委的间接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 在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优势, 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尤其是学生党支部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主体力量的先锋队, 在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学校的各项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终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落实。在谈到党的建设的时候, 我们历来重视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对于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则谈的很少, 研究的很少, 以至于忽略了高校规模和数量最庞大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强化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学生党支部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的现实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全面转型, 使得学生党支部面临了来自高校的外部挑战和自身建设的挑战。只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才能在多元化的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总之,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 都需要强化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以此作为学生党支部面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坚实基础。
2、是学生党支部贯彻和宣传适应于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
从现在学生党支部所处的环境来看, 学生党支部在校党委和学生之间起着中介桥梁的作用。党内民主能够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学生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执行和反馈等作用, 使其能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 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政策取向等, 从而扩大学校党委的政策基础, 有效地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3、是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优化我们党的组织功能和增强党内监督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优化组织设置, 扩大组织覆盖, 创新活动方式,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二、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学生党支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 这些不足正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缺口。尤其在学生党支部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不仅不能顺应形势发展, 战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而且对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1、一些学生党支部工作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生党支部成员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 就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共产主义信仰, 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 归根结底是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 也有一些学生党支部和一些学生党员, 放松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学习,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一些党员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这既有学生党员自身的主观原因, 也有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不足的客观原因。
2、在少数学生党员中存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入党之前表现的非常积极, 敢做敢言, 在同学中间享有较高的威信。一旦被吸纳为预备党员, 对自己就放松了要求, 甚至在同学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破坏了党的形象。也有一些党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人云亦云, 或者在工作和学习中采取消极的做法。这些都会对党内民主的正常开展, 对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3、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还未得到根本的保障和充分的行使。尤其是涉及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的一些条款。如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 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 要求罢免不称职的干部, 以及声明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等等, 还没有很好的得到行使和落实。以至于一些学生党员在表达真实想法的时候还有顾虑, 讲一些违心韵话, 作一些违心的事, 由此党内民主的氛围自然难以蕴育和发展。
三、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的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 学生党支部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以, 我们需要对高校学生党支部进行多方面的制度建设, 并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根据十七大对党内民主建设论述的精神, 结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 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保障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
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 在确保学生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八大权利的同时, 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使执政党的党员积极参与对党的管理, “对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 都应受到追究;情节严重的, 必须受到党纪处分”。这是保障党以民主方式执政的根本措施。
2、要服从上级党组织的决定
在高校, 党要集中广大师生的意志, 首先是通过集中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意志来实现的。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得不到维护和落实, 各个学生党支部各行其是, 政令就不可能畅通, 高校就不可能稳定。学生党支部坚决服从依靠民主集中制形成的上级决定, 高校党组织就可以更好地通过有关规定和决定形成代表广大师生统一意愿的统一行动, 从根本上维护广大师生的利益。
3、要坚持和完善学生党员大会制度
党内加强民主、维护集中的基本形式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开好党的各级代表大会, 切实执行代表大会产生的各级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 党才能有效发挥对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高校, 坚持和完善学生党员大会制度是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具体来讲, 应当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公开、自由和公平的选举是民主的实质,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 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完善党内的选举制度, 这是完善党内民主的关键所在。
(2) 改革和完善学生党支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
要切实按照党章的规定, 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员大会集体讨论, 做出决定。并报请上级组织的批准, 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从而有利于提高党支部的工作效率。
(3) 要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
在时间上, 一般每个月要召开一次党内民主生活会, 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在内容上, 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 坚持经常学习政治理论,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每个学生党员的理论、政策和文化水平;同时, 要时刻注意根据新的情况和思想动态, 讨论开展针对有利于学校和广大学生发展的活动;在形式上, 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可以开展主题讨论, 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生党支部或者党员同志的交流等等, 从而可以不断地增强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民主氛围和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结语
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她不仅仅是学生党员的事情, 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她的建立健全、发展完善将有待于全体党员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学生党支部的现状、问题, 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而且要着重于从制度层面加强学生党支部建, 尤其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这是所有制度设计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24日。
[2]严俊、陈俊英:《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刍议》, 《高校党建》, 2007年第6期。
【民主制度】推荐阅读:
党内民主制度10-10
基层民主制度11-03
民主议事制度10-09
党委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座谈制度06-02
协商民主制度建设10-09
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05-21
工会民主管理制度07-09
局民主管理制度07-12
农村民主选举制度09-25
班级民主管理制度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