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2024-10-03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精选8篇)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1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征与缺陷

民主的概念,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将之定义为:人民当家做主。而从目前世界范围内民主的实践来看,民主的涵义和实质并非这么简单。让人民当家做主,让人民来决定国家大事,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受现代世界人口、国家疆域的限制,实际上不可能由人民来决定国家大事。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古希腊城邦,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都远大于那个时期,按照古希腊的模式来实践民主是完全不可能的,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正因为不可能实践古希腊的民主,资本主义产生之初,人类的思想家提出了代议制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探索建立起了现代民主制度。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多党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实行多党制,只是多党制的实践在各国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角逐政治权力,通过政治权力的获得来实现最大的利益。

2、议会制。议会是依据代议制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议员也是通过选举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是由各政党推荐人选来竞选议会议席,通过对议会席位的占有来掌握议会的议事权,参于法律的制定及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权。在资本主义国家,议员名义上代表人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各资本利益集团。

3、政府、议会、法院三权分立。三个机构具有相互独立的平等地位,分别具有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三权分立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学上一大创举,用权力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方法。

4、权利监督。在民主制度产生的早期,权利监督的作用十分有限,发挥的社会作用亦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闻媒体和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以新闻舆论监督为代表的权利监督在现代民主制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被称之为“无冕之王”。

从上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四个主要构部分、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践情况和民主政治的运作来分析,其存在如下缺陷:

1、代议制理论本身是阐述人民授权由议员来代表人民议论和决定国家大事。但是,在西方国家,任何一名议员都没有真正代表人民,受利益集团的游说和贿赂,议员代表的往往是游说和贿赂他们的这些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一方面通过议会来影响重大政策的制定,同时,利益集团还可以通过政府决策部门的游说来影响政策的执行,使已制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样或者打折。利益集团的普遍存在,使得现行西方的议会制度成为利益集团影响法律、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政治平台。利益集团有强有弱,处于社会经济上层,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利益集团自然能掌控和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干预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这一利益集团并不占居社会的大多数人口,占居社会大多数人口的底层百姓由于拥有的经济实力有限,往往成为弱势集团,在利益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在实质上成了资本利益集团角逐的政治平台,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并不能有效的通过民主政治制度来实现。

2、多党制选举和政府的轮替造成西方国家尤其是建立起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不连续性,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滞缓了社会的发展速度。

由于不同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的意识形态,每一个政党在执政期间的政策优先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受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影响,当其下轮竞选中失败时,新的政党上台执政,新政党的政策会因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而发生改变,原先的很多政策都被终止或者废除,使执行一半的政策停止执行和废除,使得已投入的社会资源前功尽弃,政策的不连续性,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3、多党制竞争一方面加强了民主权利监督,另一方面,各利益集团通过政党对政府政策进行干涉,使得许多有益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制定和执行,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行政成本,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西方政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总统制,一种是内阁制。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如果执政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没有获得多数席位,往往会出现在重大法案的商议过程或者重大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总统与议会之间相互扯皮。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内阁总理受议会政党之间的斗争会频繁变更,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无论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扯皮还是内阁总理的频繁变更,都造成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4、由于总统在职期间享受司法豁免,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只有议会。而议会是不同利益集团角逐的政治平台,主要是强势利益集团角逐的政治平台。底层百姓属于弱势利益集

团,通过议会对总统的权力制约有限。造成的结果是总统在执政期间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以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主导,而忽视底层民众的利益述求。使得竞选人或竞选政党在竞选时所承诺的各项惠民政策在竞选胜利后不能有效的落实,而民众并没有有效的办法进行制约。以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为例,美国的民选总统可以操纵情报部门编制假的情报来欺骗美国民众,发动一场给美国民众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伊拉克战争,也使许多的美国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做为美国的民众对此却无能为力,加之新闻媒体操纵在主要的资本利益集团手中,新闻舆论导向不断的替美国总统进行辩护,使得美国的民选总统无需对他的恶意欺骗承担法律责任。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底层百姓属于弱势利益集团,发动伊拉克战争符命合了美国石油资本利益集团和军火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利益集团是美国伊拉克战分政策的真正策划者。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台湾地区的民主制度,民选地区领导人陈水扁的贪腐弊案连连,由于在职期间受享受司法豁免,而反对党在议会没有占居法律规定的三分之二的席位,无法弹核、罢免其职务,尽管台湾地区百姓抵制、反对如潮,陈水扁仍旧我行我束,台湾民众除了反对抗议之外毫无办法。台湾的民主制度是对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所宣扬的民主的最大嘲讽。

5、在部分西方国家,政府首脑实行的是全民选举制度,这种选举制度源自于对民主概念的最初解读。从民主制度发展过程、现状和经验来分析,全民选举制度存在重大的缺陷,在政府首脑的选举期,候选人为获得选民的选票,赢得选举的胜利,往往采取以下策略: ①、投其所好,宣布符合选民意向的竞选纲领和施政纲要。②、通过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的炒作,把选民的意向引导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③、通过新闻媒体对竞选对手进行道德和声誉攻击。④、通过新闻媒体对竞选对手的施政纲领和施政业绩进行攻击。竞选过程中各竞选人采取策略服务于本人,从本人的利益和立场出发,而不是站在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立场出发,往往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竞选时为了有胜选而宣布的施政纲领有时只是一种竞选策略,一方面他不一定符合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发展规划,全体选民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共识性的规划,选民的选择出于短期利益来考虑,从而造成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规划的破坏。另一方面,候选人胜选后出于利益集团或者政治权力斗争的原因,有时不能兑现竞选时宣布的施政纲领,造成对选民的欺骗,这种欺骗往往不承担的法律责任,久而久之,使民众失去对政治人物的信任。

为胜选而进行的意识形态炒作,会破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轨迹和方向,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心的凝聚。以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为例,民进党为了选举,不是从台湾的健康发展为念,而是出于一党之私,炒作爱不爱台湾,炒作外省人与本省人,炒作外来政权与本土政权,割裂族群,加剧社会矛盾冲突,破坏了台湾的健康发展,给台湾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了胜选而进行的对竞选对手进行道德与声誉的攻击,往往用一些不能考据或者无法考据、甚至随意捏造的事情对对手进行抵毁,形成一种不良的政治文化,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全民普选是民主的良好愿望,但不是民主的核心与实质,他建立在社会民众具有高度的政治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政治热情基础之上,但是,事实上,现代社会民众不可能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对政治的研究和关注之上,社会大部分民众并不具有高度的政治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从而使得政治领导人误导和诱导民众的政治选择成为可能,给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西方民主制度经过200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也不断的暴露出来,而可怕的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民主政治的缺陷与不足,反而以民主卫士自居,向世界各国推广他们的民主政治制度。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2

1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 西方文官制度内涵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英国开始逐步确立了文官制度, 但各国公务员的内涵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英国, 称之为“文官”, 它包括上自政府的常务次官, 下至清洁工, 并且是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文职人员, 但不包括政务官和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 行政部门的官员统称为“文官”, 而立法部门的参议员及雇员, 司法部门的法官, 均不在文官系列。法国将国家机关人员统称为“公务员”。日本的“公务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公务员”, 指在中央政府机关、国会、法院、国立事业单位等供职的所有人员;一种是“地方公务员”, 指在地方工作的相关人员。

1.2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反对君主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当时欧美政坛以钱谋官、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直到19世纪中期, 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产生了改革这种不合理官吏制度的要求, 最早形成了文官系统。“文官”一词最早出现于1855年《诺斯科—屈维廉报告》中, 由英文 Civil Service 转变而来。英国《文官统计资料 (年刊) 》解释:“文官是以公民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 未在政治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根据特殊规定担任某些其他职务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 从王室的年俸中支薪的工作人员。”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以后, 专指经过公开考试, 择优录用, 无过失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这种国家公务人员, 在法国称“公务员”, 美国称“政府雇员”。由于英国文官制度在西方国家中建立最早, 影响较大, 因此, 西方国家的公务人员制度都效仿它称文官制度。随后, 美国在1883年颁布了《联邦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法》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美国的现代文官制经过多次改革后, 逐渐成为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典型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颁布了文官法或公务员法, 形成了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主流,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文官制度。

1.3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1)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这些原则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是在公务员制度中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权的基本要求, 体现在公务员制度的各个环节上。如美国1979 年施行的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保证人人机会均等, 经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 只根据能力、知识、技能来决定录用和提升”。

(2) 功绩主义原则。

功绩制既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激励公务员勤奋和创造性工作的手段, 它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而不是年资高低、亲疏关系、党派关系等其他因素。它要求必须按照公开考试的成绩录用公务员, 必须按照工作的成绩提升公务员。功绩制体现了“任人唯能”和“奖优罚劣”的思想, 实现了担任政府职位“机会均等”的原则。

(3) 政治中立原则。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普遍实行“两官分途”, 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 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 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 多数通过考试录用, 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 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腐败现象, 因而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得保持政治中立, 必须忠于政府, 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 不得参与党派活动, 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

(4) 职位的分类化。

分类管理是公务员制度中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为西方各国广泛采纳。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因事而分的职位分类, 分类依据主要在于职务或者岗位的客观需要, 美国最早实行职务分类。二是因人而分的品位分类, 主要依据公务员的个人条件分类, 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各有其优缺点。

(5) 法制管理原则。

法制管理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目的, 也是认识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各国都颁布了一系列的公务员管理的法律如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 美国的《文官法》、法国的《公务员总法》等, 做到有法可依, 严格执行公务员法规, 对于违反公务员法规的行为依法追究其责任。

2 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足

我国把“文官”称之为“公务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 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并于1993年10月1日正式推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006 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在我国, 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最大贡献, 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 从而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但是,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有着许多不足。

2.1 公务员法制化程度低

行政管理要法制化, 首先干部人事制度就必须法制化。这样才能摈弃“人治”的传统,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也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民主、效率、法制的功能。为此, 我国顺应了当代人事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于1993年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 2006 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 这些法规与西方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相比,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够, 在西方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如加拿大政府颁布的《文官法》、《财务行政管理法》、《公务员就业法》、《公务员关系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 标志着加拿大的人事管理进入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英国有1855年颁布的《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和《吏治澄清法》, 法国除了《法国公务员总法》、《法国公务员总章程》以及《法国刑法典》, 还制定了以预防腐败为中心内容的《道义法规》, 同时, 法国政府还要求有关部门和公务员工会组织共同订立《道义总法规》, 并指示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专门的道义法规》而且在内容上也是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2.2 选人用人中考试制度不完善

首先, 录用制度设计不完善。这种不完善存在着对公民平等参加考录的诸多限制, 一些歧视性设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不满。近几年, 在一些地方的公务员录用中, 存在着区域歧视、对象歧视 (如部分职位只录用应届毕业生) 以及在学历、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所作的严格的。许多有特长的优秀考生被这些歧视性的政策挡在了公务员队伍的大门之外。典型的案例是河南考生小卢因体检单的疑似“乙肝”被刷了, 最后将西安市公务员局告上法庭仍然没有获得被录用的资格, 也没有相关部门对此予以赔偿。

其次, 竞争性不足, 走后门现象严重。公务员“入口”凡进必考制度没有得到坚持。出现免考或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 以考核代替考试, 以考调代替考录现象;利用考试与调任的空间, 出现了“考不进来调进来”的现象。仅2001—2003 年, 全国新增公务员70万人, 但经过考试录用的比例只有62.7%, 乡镇一级的比例更低, 仅为 43.26%。各类关系、人情、面子等为录用中的变异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行政事务沾上了浓浓的人情味, 人情味逐渐浓结,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在面试和复试过程中贿赂面试考官、“走关系”、“打招呼”, 以及行政首长干预录用等现象层出不穷, 大大降低了公务员招录的公正、公平和有序性, 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

最后, 考试形式和内容单调, 针对性不强。我国公务员考试, 实行的是国考和省考的政策, 仅仅分为A/B/C三套试题, 全国的统一性较强, 但是考试的针对性不足而且考试的内容过于庞杂, 和实际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联系。对一般岗位人员主要以资格审查、了解专业能力背景为主, 重视专家推荐和面试,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位本应该采用针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考核方式。如招录警察时, 要进行的笔试、面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就要针对警察的特点设置, 能够有效考察出这些考生有没有当警察的条件, 而我国现在却是用考普通考生的试题去考警察, 没有针对警察这个特殊的岗位, 吃的是“大锅饭”。

2.3 我国公务员培训问题严重

首先, 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于1993年正式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有关培训方面的规定仅有四条, 且只是对培训的原则、 种类、机构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 而 2006年 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培训管理机构、管理细则、经费来源等相关内容也缺乏相应的说明。

其次, 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激励机制不完善。虽然国家明确规定, 参加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和义务, 公务员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特别是在公务员的任职和晋升过程中, 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使得许多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着公务员培训的效果。对于公务员培训, 激励机制采用很少, 甚至没有, 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是应付式的, 效果当然也不好。

最后, 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 培训形式和方法单一。我国公务员培训教材过多, 侧重于对受训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较少对公务员全面能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 对行政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岗位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重视不够。在教学方式上单一强调课堂灌输, 集中听讲, 讲授方式不灵活。目前大多采用“培训=课堂+教材+讲授” 这种单向的、静止的、封闭的培训模式, 严重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4 公务员的财产监督制度比较滞后

我国公务员, 特别是部分官员有一定的灰色收入, 这是导致各种腐败问题的很重要的来源, 广大老百姓对此是非常不满的, 甚至是零容忍的。灰色收入问题不是我国公务员所独有, 西方国家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但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产申报制度, 通过制度法律法规, 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 美国以1978年的《政府道德法》为法律框架, 经30多年数次修改, 特别是在联邦政府道德署 (廉政署) 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后, 形成的一套较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美国法典和《政府道德法》对违反利益冲突规定的行为和财产申报中的违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拒不申报、谎报、漏报、无故拖延的申报者, 各单位可对当事人直接进行处罚。在我国虽然2006年全国两会,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领衔和其他9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的议案, 建议尽快通过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 弥补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这一缺陷, 但至今没有太大进展, 和西方的差距不小, 立法部门的推动也不够坚决。

3 西方文官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西方公务员制度体现了现代西方宪政的理念和行政管理的法治要求, 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共同特色, 它是西方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长期探索与实践的成果。西方的文官制度不仅为西方各个国家选拔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化建设也有着诸多的启发。

3.1 加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建立之初到现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成果仅有1993年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 2006 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 这两部法律只是对公务员的宏观方面的一些宗旨性的规定, 没有对公务员的培训、工资、申诉等方面的具体方面法律的制定, 所以日常操作性不强, 针对性不足。为此, 我国急需制定一批关于公务员从进口到出口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从而实现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3.2 在“选”人方面, 用好的制度选人用人

从公务员队伍的入口着手, 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考录机制。以依法考录、公开考录、科学考录为重点, 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方针, 创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择优汰劣、充满活力、公平科学的选人用人环境,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努力做到用人单位满意、考生满意、社会认可, 不断推进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1) 完善录用制度设计。

当前,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设计不完善, 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录用制度设计, 录用制度设计必须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于地域、户籍、身份等的歧视性规定要及时改正, 对于那些在录用中的违法犯罪要及时处理。用制度管人, 抛弃人治。

(2) 坚持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

西方文官的选拔是向社会全体公民公开的, 凡是公民都可以通过参加考试, 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 进入文官队伍。西方的文官制度对官员的考核一般都有公正、公开、客观、民主等原则作为保障, 晋升也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 从而使对文官的考核和晋升更加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例如, 瑞典、芬兰的公务员制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开和平等竞争的原则, 在录用公务员或竞争职位时是开放性的, 一律面向社会突出强调公平、公正, 内部在职人员竞争职位时没有优先权, 可较好地解决一些人任职时间一长, 就向组织要求提职的问题。这些做法, 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公开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方式,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 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必须严格遵循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 保证公务员制度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民主性, 使考录工作真正成为在阳光下运行和“玻璃房子里的竞争”。

(3) 创新考试内容和方式, 增强针对性。

对于考试方法和内容不一定要有统一性, 更重要的是针对性, 做到按照公务员的工作与职位的不同采取多种考试方法。日本公务员录用考试共15种, 除了用得最多的是第Ⅰ、Ⅱ、Ⅲ 种考试, 还有录用国税、劳动基准监督、航空管制、外交等12种专门官员的考试, 而且每种考试的科目都不一定, 笔试试题的内容更加多样而不重复。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位应该采用针对不同部门 、不同领域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考核方式, 做到针对性最强。

3.3 在“训”人方面, 用好的方式培训人

公务员培训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 加速对公务员的培训, 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更能培养更高一级官员。在培训方式上, 坚持分类培训、针对公务员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培训。

(1) 健全法制, 完善制度。

公务员培训的制度建设必不可少, 没有这个制度, 培训便不容易顺利开展。在英国, 公务员培训方面有明确的法规条例, 这样在实施公务员培训时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我国法律对公务员的培训只有总体上的、原则的规定, 但对如何实施、如何操作无细节规定, 因而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关于培训的专门法规, 使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依法培训, 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 加强公务员对培训重要性认识, 建立配套的公务员激励机制。

国家不仅要明确规定, 参加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和义务, 把公务员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加强公务员对培训重要性认识, 加强教育和宣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办, 真正的落实。与此同时, 还要配套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在建设公务员培训制度过程中, 要注意建立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 增强公务员参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我国必须把公务员培训的考试、考核结果和实际能力的提高, 作为公务员考核、任职、定级、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真正形成和完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解决培训与使用、考核、奖惩的关系等问题, 真正形成优胜劣汰、功绩晋升、适人适用、竞争发展的环境。

(3) 丰富培训内容与方式满足培训需求。

在培训方式上, 要认识到公务员本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 要打破教师单纯依据教材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 转变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以参训者为本,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行动学习”、“社会调研” 等现代培训方法, 引入教练和导师等新的职业角色, 调动参训者参与分享个人经验, 提高参训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 创新公务员培训的新途径。

可以引入市场因素, 通过市场的力量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在公务员培训充分体现市场化的特点芬兰、瑞典政府高度重视公务员培训, 要求公务员必须按岗位要求接受培训。但政府不设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 不供养专职的公务员培训师资队伍, 把公务员培训推向市场, 政府花钱直接向社会购买专业培训服务, 这种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各类培训机构只有符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才能拿到培训订单。

3.4 监督人方面, 大力推广和实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对公务员的监督工作应该从财产的监督入手, 财产监督的有效途径就是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公务员财产申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之初、任职期间和任职届满后向有关部门如实申报个人及其家属子女的财产及变化状况的制度。2008年5月1日,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当时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联合新浪网针对“公众最希望政府公开的信息是什么”开展了一项3837人参加的调查, 结果显示:77.5% 的人选择了“官员财产情况”。要从将政策性文件上升到法律层面, 扩大和完善申报主体及内容, 完善申报时间种类及公开方式, 建立独立的受理与审查机构, 设定合理的违反申报惩罚力度这几个方面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我国做得比较好的, 比较早的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在新的财产申报制度监管下, 我们公务员的腐败问题就比较容易被发现, 同时, 对那些意欲腐败的公务员也起到威慑作用, 使之不敢任意腐败。《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犹如又一柄抑制腐败的利剑出鞘。同时它是我们全面夺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证。

摘要:西方文官制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 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成绩斐然。本文基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背景下, 通过梳理西方文官制发展脉络、透视其鲜明特点, 对比分析了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足之处, 进而从公务员制度建设、选拔录用、培训优化、财产申报等方面提出发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 加快推动实现公务员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思路借鉴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选官制度,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

参考文献

[1]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2]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3 (24) .

[3]张磊.从西方文官制度发展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

[4]刘然.西方文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1999 (4) :51.

[5]赵树贵.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条件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1995 (11) :39-42.

[6]王英.美国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J].学习月刊, 2010 (8) .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3

关键词:民主参与

参与制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6,F22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6-060-05

一、引言

企业民主参与是员工通过某种机制或方式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予直接影响,这意味着企业民主参与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制度基础。就我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建立来看,改革开放之前,企业内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机构,是实施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制度形式,此外还有“厂务公开”、“意见箱”等相关参与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在不断尝试和创新各种新的民主参与制度,比较典型的有集体协商制度、员工持股制度、员工参与的技术革新制度等。可以说,从我国企业民主参与的历史发展来看,民主参与理念的深入人心、员工民主参与权的不断提升,都建立在民主参与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

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是选择和确定一项参与制度的主体,其选择依据主要是某种参与制度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得出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员工是各项制度的实际应用者,他们对各种参与制度的评价水平将直接影响某项制度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了解员工对我国企业采取的各类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水平,并通过调查得到影响员工评价水平的主要因素,将为企业选择民主参与制度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修正民主参与制度选择的方向,改善参与制度生存的相关环境,促进参与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员工对企业民主参-9制度的总体评价——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测评

(一)模型建立

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总体评价是蕴含于其他评价之中的,很难直接考察。因此,本文根据员工对七项民主参与制度的分别评价,生成一个新变量即“总体评价”,以此来代表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整体评价。

“总体评价”这一变量不能直接进行测量,这种变量可以统称为隐变量(LV,Latent Variable)。隐变量可用一些能够直接进行观测和测量的具体指标从不同侧面去反映,从而间接测量出隐变量,这些所谓的具体指标即为显变量(MV,Manifest Variable)。如本文中“总体评价”隐变量可以由“职工代表大会得分”、“厂务公开得分”等具体的可测度的显变量进行详细衡量。

结构方程建模(SEM,Structuze Equation Modelira)就是处理隐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变量和显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常用统计分析技术。结构方程模型既可以用图形也可以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用来表示结构方程模型的图形称为路径图,标示有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大小的路径图即为路径系数图;此外结构方程模型还可以用方程组来表示。如上所述,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隐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隐变量与显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常可用路径图来表示(见左图)。

(二)实证分析

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六个省市(北京、洛阳、南京、潍坊、广州、天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规模、行业等)的企业中按照随机原则重点抽样确定的。调查从2006年5月开始,干2007年10月结束。其中企业问卷共发放70家,回收67家,回收率95.7%;员工问卷共发放830份,回收751份,回收率90.5%。企业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员工调查问卷的对象为企业内中层管理岗以下的员工,依据岗位、年龄、工龄等指标分散选取。问卷调查方式以访问员上门访问为主,辅以邮寄。

1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涉及六个省市67家国有、私营、集体及外资等大、中、小型企业的751名员工,涵盖了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等行业。被调查的企业在近三年的盈利趋势、目前的经济效益状况、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效益、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获利能力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时,绝大部分企业认为本企业所遭遇的竞争激烈程度比较高(76.1%)。

2被调查员工的特征

被调查员工中男性占55.6%,年龄主要分布在26-35岁之间(48.50%)。学历以大学专科和本科为主(69.90%)。被调查员工中技术岗位、操作岗位、行政岗位占比大体相当。从工龄的分布上看,4年以上工龄居多。从企龄分布上看,1-6年的占半数以上(53.80%)。

3被调查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总体评价水平

首先采用线性结构关系(LISREL)中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七项制度对总体评价的影响系数,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形成的新变量“总体评价”的值为2.98,按照问卷设计时赋值的含义来看的话,总体评价基本处于“执行情况一般”这一范畴。也就是说,被调查员工对企业建立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并不乐观,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三、企业员工对民主参与制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外对员工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可分为组织层面和员工层面两类。Glew(1995)的研究表明,影响员工参与管理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即员工的性格、意愿、工作态度等内容,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团队类型、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三方面。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但多为定性研究,主要将影响员工参与的因素分为员工个人因素、领导个人层面、组织管理层面和外在环境层面。已有研究基本上是将员工参与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归纳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没有针对参与中某项要素的专门研究。本文侧重于对员工对参与制度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是本研究的特点。但之前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和因素分类,本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这种分类。

为了了解各因素与员工评价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问卷中涉及的各项因素与员工总体评价做列联分析。首先,对总体评价这一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组,将员工的打分变更为:“2分以下”为“低评价”,“2分-3.5分”为“中评价”,“3.5分以上”为“高评价”,根据这一分组再生成一个新的变量,即“分等级的总体评价”。通过对预处理之后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得知,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较低,有超过一半的员工(58.6%)对企业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评价处于2分以下,仅有儿,7%的员工给予企业民主参与的执行情况以较高的评价。

在对总体评价分组之后,对各项可能的影响因素与总

体评价进行列联分析,卡方检验显示,企业性质、性别、劳动合同期限、继续被雇的可能性这四个因素的实际显著性水平P值>0.05,而其他因素的P值<0.05,这表明,企业规模、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发展势头;员工的年龄、学历、岗位、工龄、企龄;是否建有工会、培训时间、工资待遇水平;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管理风格等因素对总体评价的判断产生了显著影响(在理论显著性水平条件下)。

在列联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了解上述显著影响因素在总体评价上的具体差异,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发现,在企业特征对员工评价的影响上,中等规模的企业中员工对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平均评价水平最高,员工素质中等的企业中员工对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平均评价水平最高。

考察员工自然特征与员工评价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年龄大于56岁,即处于个人职业生涯结束期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最高。另外,中等及中等偏下学历水平的员工在总体评价中表现出了相对较乐观的态度,打分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他们对民主参与程度的要求偏低,比较容易满足有关。

对员工组织特征的分析发现,行政岗位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的评价分数最高。工龄和企龄在评价上的差别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都是“16年以上”的员工评价分数最高。也就是说,无论是工作时间较长还是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员工,都对企业民主参与给予了最乐观的评价,且这一优势差别表现得比较明显。同时,员工对参与情况的评价随工龄和企龄的增长还表现出一种逐渐提高的趋势。

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差别对员工的评价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所在企业有工会的员工、劳动合同期限相对较长的员工(签订了5年以上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累计接受培训时间较长的员工(培训时间达到1年以上)、工资福利待遇在行业中水平较高的员工以及雇佣安全性较高的员工(合同到期后,继续被雇的可能性最高),这些劳动关系质量较好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做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这一点符合一般假设,企业民主参与属于劳动关系制度的一部分,与劳动关系其他内容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重视员工、关注劳动关系质量的企业会建立起一整套劳动关系制度,各方面都不会偏废,民主参与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员工对劳动关系各项内容的判断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一致性。

之前的研究者对于管理环境、组织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也给与了特别的关注,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假设。从表2中可以看出,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是影响员工评价的重要因素,认为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很融洽”的员工对本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民主参与制度的运转和作用的发挥,同时,与上级关系“融洽”本身就是员工愿意与上级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的一个表现和原因;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是集权还是分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实现民主参与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的大小,显然,认为本企业“分权程度高”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打分也相对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并不乐观。同时,分析显示,员工对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水平受到企业环境、员工个人特征、员工组织特征、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企业管理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结论与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对民主参与其他内容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类似。其中,中等规模的企业中员工对于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平均员工素质中等水平企业中员工对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平均评价水平最高年龄较大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评价最高、中等及中等偏下学历水平的员工在总体评价中表现出了相对较乐观的态度,评价水平最高、员工对参与情况的评价还随着工龄和企龄的增长表现出一种逐渐提高的趋势;同时,劳动关系质量较高的员工(所在企业有工会、劳动合同期限相对较长、累计接受培训时间较长、工资福利待遇在行业中的水平较高、雇佣关系的安全性较高)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做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此外,在管理氛围比较宽松、关系融洽的企业中,员工对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也相对较高。

党内民主评价制度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章》为基本准则,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通过民主评议党员,树立典型,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发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佳木斯做出贡献。

二、主要内容

20xx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主要是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党章》的有关规定,每名党员结合工作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总结个人一年来在思想、学习、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的主要成绩和问题。机关党员要紧紧围绕发挥带头作用,爱岗敬业,精通业务,争创优良业绩,模范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这个中心,认真解决一些机关党员掌握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差,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低,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和作风不正等问题;事业单位(学校)党员要紧紧围绕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敢于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为中心,认真解决一些事业单位(学校)党员思想保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质量不高、业绩不突出,遵守职业道德(师德)、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不坚决,精神不振、信心不足、个别党员混同一般群众等问题。

三、时间和方法步骤

直属单位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在局党委的领导下,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实施。评议时间从20xx年12月中旬开始,到20xx年1月中旬结束。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摸底阶段。各直属党组织要依据《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及市委、教育局党委关于民主评议党员的有关要求,采取发布公告、召开群众座谈会、下发调查表、查阅支部有关记录,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进行认真的调查摸底,做到“三清楚”:一要清楚党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掌握清楚离退休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与他们联系的方式及能否参加民主评议等情况;二要清楚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不合格党员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认真调查取证,切实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定性准确;三要清楚民主评议党员的重点。主要是通过调查摸底,明确评议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应当有针对性建立的规章制度等。调查摸底时间掌握在5天左右。

2、学习教育阶段。各基层党组织要召开动员会,做好思想发动。要以党支部(总支)为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关文件以及民主评议党员的内容、方法和标准。要把学习贯彻精神做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贯穿民主评议党员的全过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澄清思想认识。要改进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坚持集中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学习,使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端正态度,明确标准,自觉参加评议。学习教育阶段时间掌握在8天左右。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5

——以美国选举制度为例

李勇 ***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 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对中西方选举制度的理论基础、选举过程的监督、选举经费的来源、选举制度的目的和选举的方式方法等做比较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方;选举制度;对比;完善

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在人类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 选举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显示其进步程度的标志, 成为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选举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制度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 狭义的选举制度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本文所论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各国的选举制度虽有共性,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各自呈现不同的个性色彩。本文通过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

一、中国与美国选举制度的比较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上的差异

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之一。选举权指公民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法定权利;被选举权指公民被选任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法定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常由宪法、法律加以规定并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中、美选举制度在对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上存在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现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条件较为宽松,完全不受诸如财产、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经费来源的差异

选举经费是选举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保障选举质量的物质基础。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经费的规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经费的来源是公费还是自筹上。按照现行选举法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选举法之所以规定“公费选举”的原则,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人民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中国更强调组织的统一指挥、领导,从中国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程序上看,中国选举实行自上而下的领导。选举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选举经费的统一开支,统一管理也是实行统一领导的必然途径。第三,选举经费是使民主选举得以进行的物质保障。选举法第八条的规定,为选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美国的选举费来源则较为广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选举经费来源于大财团、大富翁的捐助和政党的支持。1970 年后,国会通过多项立法,对竞选的捐款数额作了限制。现在,美国候选人竞选经费主要来源于: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政党资助、政府补助、政治行动委员会捐助、公民个人捐款。此外,选举经费还可以通过捐助音乐会、筹款聚餐会、发表电视讲话等多种途径获得。美国选举经费的来源强调的是自治原则,个人竞选中自筹经费是最为强调的,相对而言政党的筹措、政府的捐助处于次要的地位。

3.选举过程的差异

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程序的规定大体都包含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投票、计票和选举结果确认等环节。虽然两国就每一步骤的细节规定不完全一致,但是比较中、美选举过程,我们往往看到差别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也体现在选举过程的民主、公开、透明程度上。首先,我们国家的选举虽说是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的方式,可我国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只限制在县、乡两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多层间接选举产生的。而在美国,无论是总统选举、国会议员选举还是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无论是候选人提名、还是正式选举过程中,公民直选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 直接选举的程度是衡量民主制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们国家直选范围的有限性直接影响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不断扩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直接选举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而在美国的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们很擅长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吸引和调动选民,候选人通常采取竞选旅行,广泛会见选民,发表电视演说,进行电视辩论甚至拍摄纪录片或广告等形式来抓住选民的眼球,并起到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的效果。

4.选举规则的差异

选举规则影响着选票计算的方式,也就是说不同的选举规则决定着候选者当选条件的不同。中、美选举规则就存在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在一般选举中,我国采用以过半数票获胜的绝对多数制。依据现行的《选举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县、乡两级的直接选举中,选民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而在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间接选举中,“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获得过半数的当选代表总数少于应当选出的代表名额时,则应举行第二轮选举。但在第二轮投票中,决胜规则不再采用绝对多数制而采用简单多数制原则。《选举法》第四十一条第四款规定,第二轮选举应在第一轮未当选的候选人中以差额选举产生当选代表;并规定:直接选举“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1 /3”。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仍需获得全体代表半数以上的选票始得当选。美国的国会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采取多数选举制度,美国人称作“相对多数制”,即在应选名额只有一名的情况下,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得票数不要求超过有效选票的半数,也被称作“领先者当选”制度。在政治学上更确切的称谓是“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美国总统并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也不是由议会或代表决定的间接选举,而是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即选举人团制的方式产生的。其基本内容是:总统不由选民一人一票直接选出,而由各州选派的选举人选出,每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的参、众两院议员人数相等。只要总统候选人获得了某州选举人票的简单多数,即按“胜者通吃”的原则在该州获得所有选举人票。

二、借鉴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经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建议

1.实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分离

公民行使选举权的目的和结果是从其他人中选择自己意志的代表,行使被选举权的目的和结果是其当选为别人意志的代表。被选举权比选举权应有更高的资格要求。作为代表候选人事实上就是在行使被选举权,而行使被选举权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美国通过提高候选人的年龄要求来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候选人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就可能在其当选后不能胜任其职责。我国也可以通过提高行使被选举权的年龄资格要求,实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分离。

2.加强对选举的组织与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常设的选举组织,虽然每次换届选举都成立了临时性的选举组织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组织活动,但往往深入不够。特别是每次选举时成立的临时性选举组织,成立后要忙于诸如选民的登记等事务性的工作,对选举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不够,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民主法制传统很少的国家来说,给选举的顺利进行制造了一定的障碍。直到现在仍有许多选民还不明白自己在选举中的权利和义务,以致近年来选举违法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利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选举中更应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以强化人们的参选意识和选举人的权利义务意识,提高选举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在中央和地方省一级设立专职选举组织,以加强对选举的领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3.注重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

中国历史上长期专制统治的色彩,在当前民主选举的实践中也不无影响。竞争是民主的保障,但我国选举中的竞争性因素则过少。就选举经费一块来说,就反映出了很大的问题。目前我国选举经费采用“公费”原则,即由政府和国库承担,自行筹集经费的现象还没有得到认可。受资金提供的数额限制,候选人在竞选中其竞选手段、竞选规则等都要受到限制。媒体、网络等往往不能为竞选服务,从而导致了更多的选民对候选人的情况不甚了解的状况。而在美国,自治的精神孕育了更为自由、平等、充满竞争的选举机制。就像是市场上的“交易”一样,候选人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吸引并换取选民的选票,这不仅有益于调动选民的热情,也很好的宣传了政客们的政治见解,在积极竞争的选举氛围中,选举才能向着更为民主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所缺乏的,因此,在我们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差额的比例,给予候选人以更多表现自己的竞选机会,将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完善。

4.扩大直选范围,提高选举技术含量

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只能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选举人民代表。但是,间接选举的层次过多,也的确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尤其是当前我国选民普遍的厌选情绪就说明了问题。如果要选民意志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不断缩小选民个体选择与社会选择的差距,就要逐步推行并扩大直选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选举技术的有益经验,运用现代化的设备,融科学于政治当中,改进选举过程中的技术性环节,提高选举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有效途径。

5.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选举规则

中美不同的选举规则都在实践中引发了一些问题的出现。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 由于“胜者通吃”的规则,使得所得选票最多的候选人并不一定当选。里根的当选据统计就仅仅获得了30%左右的选票。从这一点上说,美国并非由多数人统治,而是少数人统治,而目前,我国选举中也暴露出了类似的问题。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一轮绝对多数制,一般只要获得选民或全体代表过半数票即可当选。只有在第一轮投票中出现当选者不足法定人数或出现两个以上的同等票数难决高下时,才进行第二轮投票。并且按规定直接选举的第二轮投票只要是得票多者即当选。这使得有时会出现少数人的意志形成决定性的结果的状况。因此,如何完善选举规则,如何保证选举结果能最广泛地代表多数人的意志,以及在选举中如何保护少数人的选择权利和利益,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民主选举在我国不过实行了五十余年,相对于美国这一拥有两百余年民选历程的国家来说,我们的制度可还过于稚嫩。但新生的事物中总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6

组员:郑浩然*,海天,彭景

(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法律便是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种最好的体现方式。西方的民主政治体系也从西方法律的条文中得以体现。西方的政治制度,或者说政治体系的越来越民主化,也正是西方法律的不断发展,不断趋于民主化的表现。

关键词:西方法律;民主;民主制度

正文:

研究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能够让各种文化充分交流的世界,而这个时代则是一个允许不同制度国家相互交流的和平时代。众所周知的,西方许多国家政治体制的主体便是法律,尤其是民主的法律。作为东方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去了解地球另一边的另一种政治体系,它的法律从各种意义上讲都是有必要的步骤一: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初步了解。

前文已经简单论述西方法律与西方政治制度的紧密关系。而西方政治制度是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决定先从政治制度着手。

谈到西方民主制度,许多人容易想到“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等,并且以为西方政治制度只有一种模式,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从各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来看,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立宪君主制,如英国、荷兰、瑞典等;二是总统制,如美国;三是半总统制,如法国;四是议会共和制,如德国和意大利,虽然也有总统,却是虚位总统,其职权同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都无法相比;五是瑞士实行的委员会制,联邦设七人委员会,共同行使中央权力。

西方各国都号称实行“三权分立”,但英国是议行调和,美国是三权并列,法国是行政主导。同时,它们也号称实行“多党制”,但有的是一党独大,有的是多党竞争倾轧。英美虽然都是两党制,但情形很不一样。英国被称为“强党体制”,内阁是由议会的多数党控制,国家政策由多数党决定。美国政党纪律涣散,组织松散,被称为“弱党体制”。西方各国虽然都有议会,但各国议员的产生办法、议会的职权、议会的议事程序、议会内部的组织结构都各有特点,而且差异很大。其他如司法制度、文官制度、军事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地方自治制度等,各国也不一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步骤二:西方民主法律民主化的曲折发展(以奴隶制及英国选举制度为例)

西方民主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作为代议制基础的普选制是英国最先提出的。英国大宪章运动提出实现选举区平等,废除财产的资格限制,男子应有选举权。但是即使这些并不彻底的要求,在英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实现的。1832年关于改革英格兰和威尔士代表

制的法令通过后,当时20岁以上的居民中只有7%的人享有选举权。1867年选举改革降低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享有选举权人数的比例提高到1

6%。1884年再次降低财产资格,具有选举权的人提高到28%。1918年规定30岁以上的妇女享有选举权,这一比例提高到78%,直到1970年才实行18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由此可见,在英国,仅普及选举权就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直到1974年才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18岁以上的男女平等地享有选举权。而在美国,达到这一标准已是1971年。

美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奴隶制度。内战期间,林肯总统颁布《解放宣言》,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但黑人还是享受不到平等权利,甚至连被平等对待也做不到。1870年第15条宪法修正案“合众国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拒绝给予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颁布后,许多地方黑人的选举权仍然被剥夺或被限制。与此同时,种族隔离却越来越严重。联邦国会在1875年通过法案,禁止在铁路和航运等公共交通部门和其他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但却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失去效力。但是,不管怎么说,西方的法律条文仍在不断趋向于民主化,公平化。直到现在,随着各州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及黑人在美国地位的提高而使得种族差异越来越小。

步骤三:西方民主法律与现实的冲突(以美国选举法为例)

当然,法律毕竟是一个更加理论性的东西,它所规定的东西毕竟会和现实多少会有一定的差距。有人曾经说:“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质是“金钱民主”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也有它一定的道理。毕竟来说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往往为实质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为事实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穷人的民主有时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时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富人借助于“民主”攫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穷人却很难通过“民主”来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

选举权是西方民主最重要的政治权利,但在西方国家,选举常常被金钱、财团、媒体和黑势力等所影响和操纵,从而成了“富人的游戏”、“钱袋的民主”和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在政治生活高度商业化的美国,谁要想在国家机关中谋求公职,他就需要拿出大量的金钱。美国的选举实际上是一场金钱竞赛。离开金钱,竞选总统、议员等公职就寸步难行。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2000年美国大选所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比4年前 高出50%。2004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较2000年大选多出近10亿美元。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2004年12月14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竞选一名参议院议员的平均费用是2518750美元,最高达31488821美元;竞选一名众议院议员的平均费用是511043美元,最高达到9043293美元。美联社2000年11月9日对美国金钱与选举胜势关系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1999年竞选获胜当选的81%的参议员和96%的众议员,他们的花费均超过了竞争对手。

金钱可以操纵美国的民主选举,所以有专家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为回报

那些重量级政治捐款人,候选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巴尔的摩太阳报》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用金钱“购买权力”。英国《金融时报》2000年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腐败已经非常严重,连美国选民也注意到由此产生的“铜臭味”。联邦选举制度已经沦为“集团贿选制度”,美国的民主被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人。由此可见,美国民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而金钱背后是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美国政治学教授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在《民主的嘲讽》一书中,把美国富人民主的状况描述为“精英民主”,即“治理美国的是精英,不是民众”。这些精英的阶级背景是“大多出自富裕、受过良好教育、声望卓著、名流、白人„„等等社会集团。他们出身于上层阶级,即那些在工业、商业、金融、教育、军事、交通、市政机构、法律等社会团体中占有或控制着比其人数多得多的分量的阶级”。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西方民主,根本背离了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主的亵渎和嘲讽。

读了这么一段文字,大家是否对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表示惊叹?的确,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是在立法机构——国会上出现。但是,我们需要明确4点。

1. 作为一个立法机构,国会所立的法律旨在维护美国国民的利益,而就目前而言,美国公民在美国的地位相对而言大部分属于中产阶级,所以所谓由资产拥有者掌管的议会是能够代表大部分公民利益的。

2. 关于议会中,许多大财团掌控或操纵议会,我希望大家分清楚,美国是有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大的财团所掌控的参议院实际权力并不大,所以说,大部分的,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的决定权仍属于众议院,即公民手中。

3. 美国公民普遍拥有言论自由,示威游行的权利。当部分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媒体与舆论,或者游行示威的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团结更多的有相同遭遇的人向相关部门提出抗议。

4. 联邦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有否决议会决议的权力,为了防止议会通过的维护多数人利益而违宪地通过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法律。联邦最高法院作为最后维护公民平等权利的机构便会发挥它的作用,以维护少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终期总结:

很快的,本学期即将过去了,很快的到了终期报告的时间。本学期我们组研究了关于西方法律民主化进程的课题。虽然研究的成果不是十分全面,但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对所研究的课题仍具有了部分的了解。希望在下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能有更好的结果。

参考书目: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

《西方法律史》

《论美国的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政府论》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7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 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单元内容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和《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共列出三方面的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由此可见,本单元实质是一部近代西方政治简史。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所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模式不同,特点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英、美、法、德四个典型国家进行阐述,揭示了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统一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文件,还涉及议会、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总统制等政治概念。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五、教学探索

基于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要上好本单元,落实课标要求,难度很大。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探索:

1. 了解政治,学好历史。

(1)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

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资产阶级代议制。

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国体和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如美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美国的国体是资本主义;中国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以实现统治阶级任务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制。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两种: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如英国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其形式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两种。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则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定权,可见真正的立法权实际上不在议会。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就实行的是这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主要有两种: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议会制共和制的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议会制共和制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总统制共和制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三军。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

(4)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国家形式。

2. 画示意图,理清关系。

在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要求学生结合《权利法案》或《美国1787年宪法》的具体条款,分别绘制出英国、美国国家政权运转机制示意图,并对示意图作出解释,请其他学生点评,加深对两国政体的理解。

3. 填充表格,探究异同。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

比较项目: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权力中心、司法权、国家元首是谁、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国家元首有无任期、国家首脑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是谁、政府如何产生、立法权在哪里、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等。

(2)对比法兰西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

比较项目:国家元首、行政机构、立法机、政体形式等。

(3)对比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比较项目:权力中心、君主权限、内阁产生途径等。

(4)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比较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元首任期、元首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方式、国家权力中心、行政权归属、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立法权归属等。

4. 角色扮演,感悟历史。

(1)《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学生担任议长、首相、国王三个角色,其他同学作为他的后援团。三位同学分别就议会、内阁、国王的职能、权限作介绍。议长的发言是:议会人员的构成和权限。首相的发言是:我是如何当选的,我有哪些权力。国王的发言是:我是怎样当上国王的,我有哪些权力。

(2)《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角色扮演。

每组由一名学生分别扮演参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总统、联邦法院最高大法官四个角色。他们要接受15位事先安排好的“小记者”的采访,就自己的当选方式、任期、职责等答记者问。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 篇8

[关键词] 政治制度 阶级关系 西方政治制度变迁

当今西方各国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它们的政治制度形式却不同,即它们的政治制度变迁史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变迁?各个因素又起着多大程度的作用呢?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方向(指社会形态的更替)。但是,为什么同一个生产力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这就需要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角度来考察。简单地说,具体到每一个历史时点,阶级关系在政治制度变迁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具体走向,即政治制度变迁的偶然性。因此,正是这种可能的偶然性,使得西方政治制度的变迁有着各种特殊性。

一、政治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政治制度变迁是内嵌于制度变迁框架内的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生产力就要求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因此,制度变迁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第一个层次制度的变化,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第二个层次制度的变化,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政治制度的逻辑起因。

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变迁是两个层次各种社会资源关系调整的总结果,而各种资源的整合则需要他们的利益代表者——阶级来完成。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上讲,生产力作为逻辑起因,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变迁。但同时,政治制度的变迁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一国的各阶级及其之间关系的变化等。因此,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角度上看,在某一个历史起点上,决定政治制度变迁的方向的是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组合模式的变异和转换,包括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合作等。

二、阶级关系维度下的西方政治制度变迁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关系是指各阶级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主要有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合作和转化与融合等。其中,阶级的斗争和合作两种形式对于政治制度变迁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国家在经济转型阶段,通常阶级关系是一个复杂、交叉的结构,阶级斗争、阶级合作、转化混杂糅合在里面,共同对该国的政治制度变迁发生作用。政治制度变迁有暴力和和平的区别。阶级关系通过这两种方式影响政治制度的变迁,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国体的变迁和政体的变迁。因此,阶级关系维度下的制度变迁有两种途径:阶级关系分别通过暴力或和平途径影响政治制度变迁。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先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西方各国同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但是却采取了不同的政体,且其他具体制度安排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途径,具体分析各阶级之间不同的关系组合是如何影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变迁的。

(一)阶级关系→暴力→政治制度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这就使代表旧有经济关系的阶级与代表新的生产力要求并代表新的经济关系的阶级直接产生对抗性的矛盾。当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与其他被统治阶级共同联合起来,与旧有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时,就往往容易发生暴力革命,从而使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各阶级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通过暴力的方式作用于政治制度时,多数情况下会直接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即国体的改变,但也有可能只是政治制度的一般性变化,即只涉及政体或具体制度的改变。

首先,暴力革命通常发生在阶级斗争尖锐的时候。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往往爆发暴力革命,被统治阶级广泛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代替原来的统治阶级,从而使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体的变化。纵观近代西方历史,多数国家都是在阶级关系的变化下通过暴力途径建立新的国体。美国的独立战争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美国独立前作为英联邦的殖民地,其阶级关系具有特殊性。那种前商品经济时期的拥有土地的贵族阶层和君主之间的恒指冲突,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英的殖民统治使得美国的资产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形成联合,共同反对英国的统治阶级。美国独立战争在性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美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还保留着黑人奴隶制,但这种由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共掌政权的政治制度毕竟有别于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寡头政治制度。美国借独立战争的契机构建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形成新的国体。

其次,当统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时,被统治阶级往往只能形成小规模的阶级合作,发动暴动施展政治压力。因为暴动规模上较小,且具有局部性特征,因此不能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是使统治阶级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最终使得政治制度产生一般性的变化,使国家的政体或具体的制度安排产生变化。法国由第四共和国变为第五共和国时,议会制改变为半总统制的历史体现了这一点。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发生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反法武装起义。法国立即对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1958年,法国投入50万军队,财政窘迫,政局动荡。战争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意见更加分歧,变革政治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5月13日,阿尔及利亚殖民集团和部分军队因不满法国政府对北非采取的妥协政策,在阿尔及利亚发动军事暴乱,与中央对抗,导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覆亡,戴高乐重新执政,开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改变,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

(二)阶级关系→和平→政治制度变迁

和平的方式也经常出现在阶级关系影响政治制度变迁的进程中。当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拥有强大的统治力量,客观条件使被统治阶级必须依赖统治阶级且无法形成统一的联盟时,往往采取和平的手段进行政治制度变迁,多数情况下会导致政治制度的一般性的变化,即只涉及政体或具体制度的改变,少数情况下会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即国体的改变。

首先,探讨阶级关系通过和平方式对国体的影响。一个国家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如果统治阶级迫于这种压力,根据现实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及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改革,这时国体的变迁多半会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其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典型代表。日本的中央集权式封建制介于西欧封建主义与东方官僚主义之间。因此在日本存在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土壤,资本主义在德川幕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同时这也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非自发性、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武士阶层地位的下降,引发其强烈的不满,武士与商人的融合,形成了“倒幕”运动的主要力量。其次,由于农民与上层联系比较紧密等原因,使得日本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这些阶级关系导致日本明治政府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旧的农业统治阶级和新兴的工商业精英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了这次改革。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接着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明治政府的推动下,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次,阶级关系的部分改变通常通过和平方式使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一般性的改变——政体或具体制度安排的变化。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产生不满,且被统治阶级无力推翻原有阶级的统治时,往往通过和平的手段进行反抗活动。统治阶级迫于这种阶级压力,会进行部分妥协,根据要求改变国家的政体或是具体的制度安排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就是这样上台的。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条款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对当局政府日益不满。下层的工人积极、农民阶级不满足,资产阶级不满意。希特勒大肆宣传对外的不满情绪,希望通过人民对外的敌对情绪缓解国内的压力,这一做法得到下层人民以及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组织政府,德国走上法西斯的专制统治道路。

三、阶级关系在西方政治制度变迁中的地位

综观西方政治制度变迁史,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迁还是一般性变迁,都与阶级关系的组合状态密切相关,它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具体走向。制度变迁的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和社会进步,主要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组合在政治制度变迁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根本性变迁中,被统治阶级联合起来的声势浩大的阶级斗争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是创造新政治制度的动力。在一般性变迁中,虽然当局可能会主动地根据各阶级的要求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制定或调整制度安排,但这一政治制度变迁形式有条件约束:即不根本触及当局的利益或有利于当局的统治。但大部分的政治制度变迁总是涉及到当局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这时一个克服力量是必须的,除最高当局的力量外,就是被统治阶级之间合作起来对统治阶级的斗争。

[参考文献]

1.[美]摩 尔 拓夫等译《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2.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5)

4.董小川《应当重视近代世界各国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

5.肖传国《19世纪末期日本摄取西方政治制度时的主体性选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扬师德铸师魂德育活动心得体会800字以上下一篇: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