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通用11篇)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1
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比较分析
姓名:贾晓璐年级:12级产业三班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观看体育赛事更是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乐趣与爱好。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中西方国家的体育赛事文化有什么差异呢,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是如何融合促进全球发展呢。下面我将对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1.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原始社会时期,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利用劳动工具进行狩猎的活动, 这要求人类增大力量作用, 提高速度、耐力和主动性的技能。体育作为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活动之外的一个社会活动的特殊范畴, 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这一点, 已经通过在中国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球、石锤、石链等物和西方考古发现的投掷武器和齿状鱼叉上得到了证实。在东方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各自的物质基础不同, 但是都承认体育文化中所蕴涵的养生思想、军事体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娱乐体育思想等。
2.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说起中西方体育文化,就必须先了解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从中国古代,华夏文明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古文化的演变.它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淘汰精选存留下来的文化,虽然就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上来说决定了世界体育文化具有内在趋同的性质.但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深久影响例如,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倡“六艺”。“六艺”中的射、御都是当时人们所承认的体育技能。但由于“仁”学的核心地位,而最终把以竞技为主的体育也限制在“礼”的规范内。这对后来的体育有巨大的影响。
中国多个民族所创造的多元体育文化,在历史上表现出较好的并存沟通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中国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被世界各国充分肯定包括其健身娱乐及文化价值;其次在中国传统体育主体保持非竞技化的同时一部分项目将发展成为国际竞技项目与现代西方体育接轨;最后,与世界各国的横向体育交流更趋频繁,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及其特点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完全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内容,并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体育在内容上更充实表现形式更多样。
西方体育文化以整个西方文化为背景,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发展历史中,古希腊科学发达占重要地位,古希腊成果比较多的产生于数学、物理方面,力图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的这种文化孕育出来的西方体育自然而然地反映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可能性,最终出现以物理量的变化为表现形式,以物理量最终确定评价成果的体育,它是西方哲学与西方科学的延伸,因此与中国体育的入文观完全不同。
3.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影响
从上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原因看来,由于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体育本身的性质上就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转变为侧重“自娱”“娱人”以及增添了不少的表演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消灭或走上消灭的道路。然而,在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性也逐渐削弱,竟而成为多民族共有的项目,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游泳、射击、武术等已成为国际性民族项目。同样西方竞技体育的传人也对我国各族人民产生巨大的影响,世人对诸如篮球、排球、网球等运动的爱好也与日俱增。以西方新经济观念为载体的体育消费观已进入民族文化氛围当中。民族传统优育的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行列。进行产业化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而且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我们不可把发展与同化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少数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保存完美的精英民族文化。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仍旧影响着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所以积极主动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地对其采取开发与保护的措施,以保证其完全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当今十分紧迫的任务。
4.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融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
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必然性的汇合与互补。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同样是优秀的,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中国体育强调修身养性,把体育价值观定位于行为的主体作用性,中国体育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则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西方体育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思想,在一定条件下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目标产生背离。
民族体育文化的和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有深刻地认识,而且要求对西方体育文化有全面地了解。在切实的和合过程中,我们接受、吸纳西方体育文化决不是要民族界墙拆掉或是。全盘西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纳必须昂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主体性,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来选拣、吸纳西方体育文化;要将西方体育文化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改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当前世界进入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我国也进入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毫无疑问,文化也要现代化,要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更要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接触。通过创新,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进行必要的保护、引导、调控,做到既抓住西方文化冲击的历史机遇,又协调发展不使其走上灭绝的道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群众性 也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可以借此文化融合的机遇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
认同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咏松,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D] 2006.9
[2] 程志理,人文奥运与希腊精神[ C].体育科学研究,2003(3).[3] 李哲峰,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之差异、变化与发展[D]社会科学论坛2004·11
[4] 孟凡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C]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8 卷第2 期 2006.3
[5] 孔繁敏,文化的多元交融与竞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16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2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由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演化而成的,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竞技运动项目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2]。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辨。由于以上原因,西方产生了以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中国因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二、借北京奥运会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
人类社会的体育交往,就其整体发展来看,它包括接触、传播、冲突、选择、调适、融合和发展等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频率越高,这个社会的体育交往就越频繁,反之则是越低。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再三表示,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具有奥林匹克文化传统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奥运会。曾参加汉城奥运会策划和组织工作的韩国教授访华时表示,韩国为了让西方人接受韩国文化,仅对开幕式就争论了3年,争论的焦点是如何使韩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这同样也是我们当时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强迫别人接受中国文化,而是要想办法把东西文化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到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这就要依靠智慧、艺术和科技来解决,绝非轻而易举,要花大力气才行。北京奥运会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和亚洲扎根。从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角度来说,举办奥运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举办奥运会分成三个阶段,即赛前阶段、比赛阶段和赛后阶段,我们切不可忽视赛后阶段,因为普遍的现象是赛前紧张准备,比赛轰轰烈烈,而赛后就冷冷清清,一切故我依然,要不了多久,奥林匹克就会在人们心中烟消云散。亚洲举办过两次都是如此,这就没有达到举办奥运会的真正目的。要使奥运会在中国扎根,需要大量引进先进的西方体育文化,同时输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包括哲学思想、人文理念、养生之道和健身方法,使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世界体育文化的精髓,使中国体育文化有长足发展。
三、北京奥运会下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模式
1. 物资层面的融合
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物资层面上的交融,促进了运动项目的健全、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场地设施的改善、体育器材的现代化和运动技术的创新性。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促进中西方体育项目的融合提供了机遇,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竞技运动项目的融合,如我国实施竞赛制度的运动项目的增加,与西方休闲运动项目的融合(如台球、保龄球、健身操等),以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气功等)为西方人所接受。在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按照奥林匹克组织体系健全了国内体育组织,逐渐完善了运动体制,如全国体总与奥委会分离,又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单项体协和行业体协。北京奥运会推动了我国各项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修复和完善,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资源的共享数量和质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37个比赛场馆,其中在北京修建的场馆有32个(11个新建,其他改扩建等),总投资127亿元(约合16亿美元),其中国家体育场为31.3亿元,国家游泳中心10.34亿元,国家体育馆8.67亿元。据知,其自行车比赛馆为中央政府财政投资(中央财政拨专款)3.6亿元。有5个场馆建在北京的大学校园内,赛后将留作该大学的永久体育馆。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馆建筑面积约为26000平米,投资额约为2.6亿元,奥运比赛结束后,将改建为北京大学体育馆。同时要建设1.3万亩国家森林公园,在亚运村地区至今没有一座有规模的公园,而亚运村地区的居民却日益增多。
另外,北京奥组委确定了40余项场馆通信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北京大学体育馆、北航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国际广播中心(IBC)、主媒体中心(MPC)、奥运村、媒体村、IOC总部饭店、奥组委总部大楼、BOB总部大楼等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场馆分散,规模空前,通信网络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历届奥运会,对北京网通来说,奥运场馆的通信保障工作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奥运的体育设施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文化休闲资源。为迎接奥运会,各大古典园林均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整修,规模之大,覆盖之广是前所罕见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提出,人文奥运进社区,促进了社区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2. 制度层面的融合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体制于20世纪50年代借鉴了前苏联的体育模式,它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而形成的高度集中、行政肯理主导型的体育领导体制。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阻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而西方的体育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解决这些弊端。因此,北京奥运会给这种融合带来了契机,中国体育文化开始了与西方的体育制度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首先是部分的、浅层次的融合。原有的举国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不从根本上转变,融合西方的体育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举国体制”,即试图不触动原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善;其次是全方位的融合。其历史变革性不亚于建国之初与前苏联、东欧派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改变原有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实行体育职业化的管理模式。最后,在体育职业化取得实效的同时,体育的产业化也初步形成规模。
3. 精神层面的融合
在中西方体育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不断走向全面的过程中,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方体育思想文化也开始了全面的交融,它以我国改革开放为背景,也是我国体育思想发展最快的阶段。从20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体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被介绍到我国,成为我国体育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源。首先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其次是多维体育思想的形成,最后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形成。在不同外来体育思想的引入之后,我国的体育思想内容日益丰富,具有时代特色的面貌。素质教育的实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都是中西方体育思想融合的结果。
体育的本质功能只是教育、健身和娱乐,这是任何一种体育形态所共有的,是体育本身所固有的,也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无法替代的。至于其它社会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只是借体育活动来达到某种目的,是体育的非本质功能,不是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北京奥运会是全方位发挥体育功能的大好机会,是体育大显身手的舞台,对我们全面理解和实践体育的多功能、增强感性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体育在人民心目中地位的一次最充分的展示。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内外合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思想逐步显示出它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一面。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在我国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时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为友谊、团结、和平、进步、公平、参与、民主与科学,等等。这些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运动员的奥林匹克意识和体育道德作风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2.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M].北京: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3.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3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 差异 艺术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艺术设计以其独立性和综合性特征,区别于传统的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等门类,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潮流趋向、市场科技需要等各方面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填充发展。
艺术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其中体现着浓浓民族气息和独特概念的平面广告设计以其特殊的文化形态广为流传,成为各种文化信息之间传播与沟通的媒介。但是文化具有差异性,同一事物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应性。就如在美国传播度与效果很乐观的同一个广告,不见得能在中国具有同样良好的市场关注度,甚至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不同而引起的排斥。这也很容易理解,广告作者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受本域文化思想的影响,积累的多是周围环境与实践指导下的经验,创作时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能更符合本国文化的作品。而这方面,中国人体现得更加明显,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为主的状态,以家庭为中心,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因此,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的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中国人不易更改的观念,上升到国家角度,即是家国同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中国文化观念。传统文化中恋家思乡的相关诗歌典籍数不胜数,而中国的很多广告创意者就是抓住消费者的这一思想观念,针对性地做出与“家”相关话题的广告,很多时候可能产品自身并没有与“家”有直接关联,但在做产品宣传时,却会偏重产品的社会意义而并不集中于其本质特点上。像金龙鱼油的广告“温暖亲情,金龙鱼的大家庭”这就将“家”的概念很好地融入了产品中,意在金龙鱼油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中国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果珍饮品、家居设计等广告都会有家庭、社会和谐的本位主题思想在里面,这同样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与此相反,西方社会不是以家庭或者某个团体为社交中心,而是尽力突出个人能力,以此为本位。当然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从中世纪至今一直不断冲突斗争发展演进而来的,一直被集团生活压抑控制下的不断反抗,成就了现在西方近代文化中注重个人自由的思想观念,使得个人主义基本成为西方主流思想。受这种观念影响,西方广告自然也流露着其民族文化的思想特点,给人以不同于我国的强烈特征。例如,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就充分显示了西方人的自我意识,虽然从字面上并没有直接地说出鞋子的特征,但这句简单直白个性化的广告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耐克挑战自我、不服输的运动精神与其品牌崇尚的年轻人自由、进取的精神以及西方的英雄主义,使得耐克品牌能够风靡全球,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
中国与西方的广告不同就在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中西广告中有诸多体现。举一个例子来说,都是为表达“电信沟通,心意相通”,中国将主要方面集中于五个片段,用直白简单的方式传达沟通是关怀、分担、爱、理解、尊敬,是将家人、师生、社会相互联结,传达情感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中国电信的这则广告,浓墨重彩,耗时良久,耗资颇大,不惜成本只为让人们简单明了地看到通过电信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广告借助日常生活场景的大众化特性直接清晰地将电信的理念呈现于众,使得人们更易接受其所传达的思想。而美国电信的广告没有像中国这般浓墨重彩,仅仅巧妙地选取了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细节——打哈欠作为其广告中心,大体情节是在大街上,一男子本无意打了个哈欠,随后在他附近一个女子也打了哈欠,紧接着有位老人也不知怎么打了一个哈欠,广告最为引人入胜的是连老人带出来的宠物狗也跟着哈欠。可能有的人第一次看到这则广告时并不能理解这到底是何用意,想要传达怎样的理念。可细细想来便能参透其中奥秘,打哈欠是人生活日常的生理现象,一个人无意的一个举动就很有可能引起其他人也不自觉地做出相似的动作。就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常现象,西方人就能进行逻辑思维加工,从个别中抽离出来提升到一般现象,引出沟通就如同打哈欠般简单这一根本理念:不必刻意为之,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广告设计上的不同之处了,从前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中国广告设计直觉思维的模式,通过直白的传情达意,也能很好地展现所要传达的理念;而后者,则是采用逻辑思维的模式给人以启发,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者之间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取得的广告效果也相当良好,所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氛围各异,文化品行、价值取向、交流方式的不同都让中西方广告设计的风格及方向各有千秋,让艺术设计缤纷多彩。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4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 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 乡镇年度文化体育工作总结
★ 会议总结模板
★ 会议总结范文
★ 会议总结如何写
★ 中国廉洁文化故事精选
★ 体育总结
★ 励志残疾人文化体育励志名言
★ 浅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5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商务英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国际商务活动中,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与一般英语有很大不同。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能够掌握商务英语特点,将东西方文化差异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商务英语的特征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 翻译 影响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词汇、俗语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要重视对文化背景的把握,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能从文化视角出发,翻译很有可能会有失准确,甚至会造成误会,影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属于英语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中,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可以脱离文化背景独立存在,我国与英美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礼貌实用特性,一方面,礼貌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前提,要使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文化也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翻译中要直观表达诉求,保障经济利益;最后是专业性,商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经济学术语,无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语法上都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同时还要便于理解,将双方观点传到到位[1]。
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语言思维具有“螺旋性”的特征,在表达上强调委婉,习惯性将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说;而西方国家则表现出“直线型”思维,会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排序,将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说。这种思维差异是影响商务英翻译的重要文化因素;其次是民族心里的差异,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发展历程上存在很大差异,同一个词汇在不同场合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sprite”,在英语中代表妖精或者是精灵,这种含义在中国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可以将其翻译为“雪碧”,代表清新和玲珑,这样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最后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理环境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国地处大西洋东侧,大西洋上吹过来的风很暖,因此西风寓意着温暖,英国一个著名汽车商标就是Zephyr,但是在我国西风却代表着凛冽,带给人一种寒冷之意,因此我国汽车中有“东风”品牌,寓意东风送暖,这种差异就是地理因素导致的。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
1.关于颜色的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颜色有不同的认识,所象征的含义也不一样,众所周知,蓝色在英语中象征的忧郁,Blue Bird是著名的汽车商标,如果按照英国人的思维,应该将其译为“忧郁的鸟”,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该品牌汽车产于北美蓝色鸣鸟,象征的是幸福,直译为蓝鸟或者是忧郁的鸟显然不妥。同样的道理,在我国绿色代表春天、代表希望,但是在西方国家却象征嫉妒,这些都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必须要注意的,否则就有可能引起歧义[2]。
2.关于事物认识方面的差异
商务英语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其中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以及产品名称的翻译,同一个词汇、同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在寓意上存在很大差别,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产品名称原本美好的含义就有可能会被曲解,造成误会,导致贸易失败。例如,紫罗兰在我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芳香和魅力,这一品牌的衬衫曾经被译为pansy,殊不知pansy在西方国家是同性恋的代表,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有脂粉气的男子,这就会对贸易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而芳草在我国代表新生和希望,如果通过汉语拼音直译为Fang Cao,一定会使对方感到诧异,因为fang是毒牙的意思,是一个英语单词,去不会理解牙膏怎么会取了这样一个邪恶的名字。再比如,雄鸡是一种吉祥物,雄鸡报晓代表新的一天开始,取希望之意,但是,我国某企业就生产这种品牌的闹钟,国内销量很好。但是国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却不乐观,因为该品牌被翻译成了Golden Cock,而Cock在英文中是被忌讳的一个词语。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重新翻译该品牌,将雄鸡译为Golden Rooster,情况大有改观[3]。
3.关于数字方面的差异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国家代表不同含义,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将数字方面的忌讳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例如,6在我国代表顺利,但是在西方国家6是魔鬼的象征。13在我国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西方国家非常忌讳这个数字,因为耶稣被犹大出卖,而犹大刚好是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因此商务活动交际中,要尽量避开这个数字。7在西方国家是吉祥数字,经典饮料7--up被译为七喜而不是七上,正是取其吉利、喜庆之意,就相当于我国人们对数字8的钟爱一样。商务英语翻译中,要了解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交流过程中避开6、13等数字,以免引起对方反感,引发误会[4]。
4.关于宗教的差异
西方国家大多笃信基督教,很多俗语以及典故都与“主”有关,而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则受佛教影响较深,诸如借花献佛等俗语就起源于佛教。商务英语翻译中,宗教习惯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望文生义,按照自己国家的宗教文化来衡量对方的想法和意图,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雷诺公司的香烟广告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为了一支香烟、我愿走一里路这句广告语在全球都非常有名,但是在该广告在泰国播出以后,却引发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感,虽然广告语将骆驼香烟的寓意准确表达出来,但是广告画面却无法被人们接受:烟民在寺庙前翘着二郎腿,露着脚趾,这在当地人看来是对佛教的亵渎。可见商务英语翻译中不能仅仅从语言寓意本身出发,语境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商务贸易失败[5]。
5.关于表达习惯的差异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都具有一种谦恭意识,写文章时标题都喜欢使用初探、浅论等词语,并不是说文章内容有多么浅显,主要是为了表达谦虚之意。但是,西方人普遍比较自信,他们认为太过谦虚有虚伪的嫌疑,因此在将类似文章翻译为英文时,可以将初探、试论等词语省略,这样往往能够获取更好的效果。在制作商务文书时,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会写上“本着平等互惠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等语句,但是西方人认为,商务合同一旦签订,就代表双方都认可其中的条款,必须按照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因此并不需要使用这些客套语句,在翻译商务合同文书时,可以将这些礼仪性语句省略,使文书内容看起来更加简洁[6]。
四.如何通过跨文化视角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水平
1.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
由于商务英语是建立在国际贸易基础之上,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化问题,要想避免冲突,将双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的、礼貌的表达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要求译者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一方面要准确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将其精准的翻译过来,将含义传达给对方;另一方面要对商务交际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大到整篇论述,小到一个词汇,都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这就要求译者在双方文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文化内涵不被掩盖,做到表层含义与内涵之间的对等。另外翻译过程中还应该重视语境的推测,将词义和语境之间有效联系起来,实现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的对接[7]。
2.明确商务语言的特征
信、达、雅是语言翻译的基本准则,但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这一准则似乎显得过于笼统。这一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跨度较大,因此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参考多元化的标准,就是说要根据商务文体来选择翻译标准。这就都对译者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掌握两门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还要熟悉商务知识,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在不同商务场合的语言特征以及表达习惯等,并将此作为依据开展翻译工作,提高翻译的灵活性。例如,在翻译法律文体时要遵循严谨原则,逐款翻译,不能有遗漏;在翻译广告时,做到内涵上的统一,要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8]。
3.掌握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的价值不仅仅是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双方,同时要对商务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译者掌握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将东西方文化综合起来,提高翻译的灵活性,促进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翻译Goldlion时,结合其英文本身语义和中国文化的特征,将其翻译为“金利来”。除此之外,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引申含义,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在将原意表达清楚的基础上提高翻译的艺术性,促进商务活动顺利进行[9]。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文化背景,商务英语也是如此。商务活动的开展建立在语言翻译基础上,要想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双方,要求译者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包括颜色、事物认识、数字、宗教以及表达习惯等。明确商务语言的特征,能够在双方文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灵活性,保证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促成合作。
参考文献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
1、基督教文化
l.1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教会。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还包括宣称跟其他教会有着不同历史渊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黄心川,141)。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义化”,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赵林,27)。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义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1.2基督教义化的基本要义
对于“文化”一词,人们有无数种理解。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来文化;二是希腊文明。它从希伯来义化得到了一个信仰的上帝,从而继承了犹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传统;又从希腊文明得到了一种理性逻辑的求知工具,从而继承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普遍主义(陈召荣等,138)。
从历史来看,基督教文化是指希伯来文化吸收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圣经是基督教义化的最好体现。所谓基督教文化包括:圣经,圣徒的言论及宗教会议的决议所组成的教义以及人们对教义的阐释;教会的组织机构及神职人员的活动和对他人的影响;人们的基督教意识指的是对基督教的信仰,对艺术及哲学和历史的描述和批判。帝国后期,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基督教以统治工具的形式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圣经》的最终形成,不仅标志了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更为基督教文化的传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王佐良,50)。这种活动以个人,社会个体的生存及发展为目的,被一代又一代地广泛传播。人们通过谚语,童话故事,艺术,大众媒体对各自所属的文化进行习得。基督教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基督教文化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义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基督教义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最集中的体现。价值观是一套习得的规则,以用来作出决定或解决矛盾。价值观是一种对真,善,美判断的观点。
对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大部可以在基督教义化中找到其根源。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其实,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出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需要强调的是,往往存在着将个人主义与自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误区,但其实真正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主义在西方表现为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
对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到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再到耶稣基督的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其信奉者的是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破除旧的事物的枷锁,不断地向前前行。正如创世纪,复活等等基督教教义和信条所提倡的。本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加就职竞选时以“改变”作为自己竞选的口号,提倡只有改变才能为美国带来进步和才能让美国保持先进。他的成功就出自于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准把握。
2.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义学的影响
义学艺术是体现文化的最好体现。在基督教义化的影响下,西方在学显现出了独有的特点。蔡元培(98)曾指出:宗教和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感情的产物。从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精神一直是西方义学中潜在的暗流。
基督教文化在义学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宗教精神作为西方文学的核心观念,作家在作品中往往通过隐喻的基督形象来阐释自己的基督宗教思想,以及以基督精神来审理世俗社会。这使得基督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霍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设置了由原罪到忏悔,再到救赎的故事结构,把海丝特与狄梅斯迪尔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剖析他们的灵魂。《红字》的结构框架,开端就是以男女主人公道德上的堕落为出发点,经过千辛万苦的灵魂上的历练,从而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解脱,实现人性的升华,在宗教的洗礼中求得心灵的平静。小说的主题在于叙述两个犯了罪的人如何走向灵魂的新生。而霍桑选择了不同以往的视角,来探索道德和善恶问题,将《圣经》里充满上帝感召精神的篇章,溶于整个故事,化作新的成分,把抽象的“原罪”的文化原型融入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揭示之中(常耀信,64)。《悲惨世界》中蹲了监狱的苦役犯冉阿让,意外地闯进了主教卞福汝的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临走他偷了主教的一套银器,主教不加追究反而加送了一对银烛台,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雨果在这里真切的体现出了基督文化中的爱与宽容是最大的拯救力量的思想。
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有意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进行陪衬和烘托,这又多以典故引用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更丰富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义化对其的重要影响。
2.3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所体现出的文化在西方的政治制度中也有这充分的体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立宪政治制度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基督教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天性中部有神性,天地万物,唯有人具有神的灵明。后来,尽管人因对上帝的叛离而导致了人性与人世的堕落。但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人的神性从未因此消失。这个神性赋予了人作为被创造物固有的尊荣,权利,幸福与慈爱。人生而自由、平等,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人权是天赋的,作为地上之国的人类世界必须保障这一天赋的人权,并通过立宪表现出来。通过立宪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基于基督教对人类理性坚定不移的信赖。理性是西方宪政国家的基础:正是在每个人理性即自利自保,趋利避害本能指引下,人们才会并能够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钱福臣,37)。这也解释了在政治上保护人权的主张。
17、18世纪以来欧美确立的那种自由宪政,从19世纪晚期开始有了变化: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缘故,福利国家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政策。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所有福利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宪法又有效地辅助了这项政策,这一切所说明的并不是一个巧合。这涉及基督教义化中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救赎与行善。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有两条:第一,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博爱。《圣经》强调对穷人的关心和爱: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基督教对人类命运的普世关怀,不但肯定了个人,即自爱和自我,的价值,而且也肯定了人类有共同的价值,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恪守共同的法则,共营社会政治生活。这就充分的解释了西方国家优越的福利政策。
3、结论
基督教义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西方文化处处浸透了基督教的影响。了解基督教及基督教文化,熟知基督教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基督教义化及其影响在西方文化中的准确地位。另一方面,正如许多语言学家所指出的,语言学习很难在忽略其义化背景的情况下达到较高水平。基督教文化在义学创作,语言发展上等领域都有渗透,所以在学习了解基督教义化的同时,对外语学习也会带来的积极影响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98
[2]常耀信,漫话英美义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64.
[3]陈召荣,李春霞,督教与西方文学[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38
[4]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007:141
[5]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M].北京:法律出版社,:37.
[6]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50.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7
关键词:话语分析,演说,文化差异
一、话语分析理论的概述
话语分析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它在方法论上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联系语境。话语分析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 分析语言交际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通过对话语的具体分析也能反应出不同话语的语境、文化和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领导人就职演讲的话语分析来浅谈中西方文化方面差异。
二、中美领导人演说的话语分析
(一) 中美领导人演说中的互文性现象
互文性, 也叫做“语篇交织性”, 指一个语篇中包括的他人话语或其他语篇的片段, 也就是一种引用现象。本文搜集了26篇美国领导人的演讲和20篇中国领导人的演讲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美国领导人有一部分互文是引自说话者方的著名人士话语, 同时, 也有少量没有确定指代的普通人的话语。本国互文和演讲对象国互文被引用的比例约为3:1。而且我们发现在互文内容和引述者的态度方面, 大部分是正面的积极的, 但也有小部分是消极的。
中国领导人在演说中也引用了演讲地著名人士的话语, 比如民族英雄和伟人的话。也有“无名人士”的话语, 像“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类。本国互文与对象国互文被引述的比例约为2:1。在互文内容和引述者的态度方面是一致的, 积极的。
(二) 中美领导人演说中的高频词汇
我选取了美国建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10位总统就职演说进行词频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第一位的高频词是“国家”, 第二是“人民”, 第三是“政府”, 其次是“世界”、“时代”、“公民”、“力量”、“美国”、“自由”和“工作”。
分析中国领导人在党代会中讲话的词频, 我搜集的是七大到十七大的报告。位列第一的词语是“人民”, 这是因为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七大中, “人民”出现393次。位列第二的词是“党”。因为我国人民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排名第三位的是“社会主义”。从十二大起, 党代会中反复提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词。其次是“我们”“发展与改革”“经济与建设”“中国”等。
三、中美领导人演说的差异
(一) 政治文化差异
美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模式。而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 以中国现代化目标为理论, 对本土政治文化价值的再确认。中美两国都是文化大国。美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而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美国政治文化研究者在看待别国政治的时候总是通过“自由、民主”这一标尺。而对中国来说, 在人民心中扎根的是一种多元化融合发展式的开放性文化, 也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推动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
(二) 宗教文化差异
美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了解各个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 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我搜集的就职演说资料中, 每届总统比如说华盛顿, 布什, 奥巴马都在他们的演说中提到“上帝”, “万能的上帝”这一类的词。历届总统在他们的演说中都喜欢通过宗教内容来发挥他们的政治思想内容。在美国, 宗教是政治设施中的最主要部分, 虽然它不直接参加社会管理。美国公民信奉上帝, 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坚持自由、平等、正义等原则都是因为上帝的庇护。一个相信上帝的总统, 因为会考虑到自己死后将会经历的审判, 就会随时自我督促自己的行为, 即使是在民心指向, 舆论监督和权力机构的制衡都没有效力时, 他们也会服膺在上帝的权威之下。所以也可以说宗教被当作防止或减少美国领导人犯错的最后一层制衡机制。而中国是共产主义社会, 继承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不信奉“上帝”等宗教。
(三) 思想文化差异
美国人比较开放直接, 喜欢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明自己的要求。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礼仪之交, 交往中总是采用谦和, 彬彬有礼的态度, 喜欢先说客套话, 再谈真正要讨论事情。这样的交流方式, 对于美国人来说, 就会让他们觉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不能明白我们想表达的真正意思。相反,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 美国人的交流方式会让我们觉得过于直接, 生硬, 唐突。对比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讲说会发现, 中国领导人的演讲话语比较传统正式, 句型比较固定。而美国国家领导人的演说风格多变, 语言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总结
本论文通过介绍了解话语分析理论, 用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对比中美两国领导人演说, 反应出中西文化差异, 从而熟悉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 提高两国话语策略的有效性, 避免误解, 加强沟通, 促进两国的国际间交流往来。
参考文献
[1]Barbara Johnstone Discourse Analysis[J].Wiley-Blackwell, 2007, (2) :35-37.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8
[关键词] 东西方 大众文化理论 对比研究
一、大众文化内涵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包括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执政党和政府倡导的以保持本国、本民族特色为根本目标的主旋律文化)、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代表知识分子理性思维、自觉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工业化背景下由消费意识引导的、以普通大众为指向的通俗文化)。以普通社会大众为受众的大众文化在工业化背景下异军突起,在今天全球化跨文化交际增强的大环境下,关于大众文化理论尤其是跨越东方和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更加成为焦点。
大众文化建立在工业技术和商品经济体系的基础之上,反映大众对日常生活的实践、思想、体验和感悟,具有生活化、多样化、商品化和娱乐性等特征。它是一种借助大批量生产、面向大众传播,使大多数人形成一致的生存方式和趋同的需要并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最终在趣味、意义、信仰和价值上共享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二、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一是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 school) 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霍克海默(Horkheimer )、阿多尔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 )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史上的所谓法兰克福模式,提出了分析大众文化概念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密切关注着西方国家的文化研究,并从不同层面或视角对大众文发表见解。但总体趋势是我国学者更多地对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持“拿来主义”,以启蒙者身份自居,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简单横移,用以批判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理念,必然由于东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差异产生西方理论的语境脱离,带来内容和思想上的双重错位。对法兰克福学派发出补充或反对声音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葛兰西(Gramsci)费斯克(Fiske)、旅美华人徐贲等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新思路。
三、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
首先,研究大众文化的意义重大。任何一种体制下、任何一种文化下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众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巨大,对于大众文化的正确界定、预测、和建构、改造对于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对大众利益与幸福的人文关怀等意义重大。既然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实际是属于非大众的文化精英,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精英们完全可以在引领大众文化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的事业上起到精英作用。其次,全球化(globalization)语境下对于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将当代文化研究与西方的文化批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他人为镜,知己知彼。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带给我们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出现某些弱势文化趋同于强势文化的现象,尤其是西方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大众文化向东方的辐射,对于应该在大众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的精英文化的代表者尤其应该保持清醒的自觉意识,探究本土大众文化的发展格局,并对西方大众文化发展走向及内部规律进行破解,将本土大众文化现象放到全球化大语境下进行观照、解读,抗争西方大众文化的霸权话语,引领本土大众文化的方向,并最终服务于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根本目标。
现今,我国对当代东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在中国本土的文化研究或文化批判中,有忽视社会、历史与文化差别,搬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话语的现象。不少批评者不是把西方文化研究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继承过来,用以批判本土语境中的支配性压迫力量,简单地把西方文化研究的批判对象当作自己的批判对象;第二,缺乏对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梳理,缺乏对中国大众文化基本特征和独特功能的系统分析,更缺乏对中国大众文化本质内涵的深层次发掘,无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理论;第三,主要是采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理论上的不足。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观点,它所针对的时代和大众文化状况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有一定的区别。
西班牙文学理论家乌纳穆诺在其《生命的悲剧意识》中说:“向一个人建议他应当成为其他的某些人,就好像是向他建议说他应该停止成为他自己。每一个人都必须守护他个人的人格,而如果他愿意改变他的事项与感觉的模式,这也只是当这一项改变能够进入他精神世界,这一项变动必须发生在他个人的连续体之内。”其核心在于为大众文化推波助澜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坚持本我文化、思维模式的固守性,如果想要对之进行渗透、引导,只能以进入其精神内核的形式和强度促使其自我潜意识的革命,通过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并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则可以改变大众文化个体精神世界。
基金项目
横向课题:当代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比较研究
主持人:辽宁医学院外语部 马丽娣
资助单位:锦州日报社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根基和发展现状,[J].徐辉,张贞,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2] 大众文化比较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学派及中国大众文化的异同分析,[J].王慧博, 《理论界》2006年第三期.
[3] 大众文化教程,陶东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4]Raman Selden, Practicing Theory and Reading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89.
作者简介
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篇9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土壤中开出的奇葩,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语言以及同文同种的历史却把它们紧密相连。古老的希腊民族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明,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一、希腊神话的渊源
希腊神活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借助想象力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由此产生了希腊神话。他们把创造出来的神作为自己力量的化身。希腊神话故事和其他神话故事一样.最初都是口头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众神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网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在战争中尽显示英雄本色,演出一幕幕悲喜剧,成为了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和我国的民间故事有神、有人、有妖怪足一样的,这些英语传说也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所作斗争的颂歌。
二、希腊的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 ——马克思
希腊神话是世界各个民族的神话中,发展的最系统、最完美,受宗教影响比较小的,它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纯朴、可爱的特色,并充满了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姓同形的特点(与东方神话中神兽同体、神力至高无上不同)人和神同样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实际上是人化了的神,希腊神话中的人实际上是神化了的人,显示了希腊神话的进步性、现实性。
希腊神话还以艺术和哲理的方式反映希腊氏族社会最本质的面貌并且艺术性与哲理性表现特别充分。在艺术手法上它既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幻想,又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其哲理性显示了古代希腊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神话思维。
三、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开始, 希腊神话
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作家都纷纷以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为例, 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耳顿的《科马斯》诗篇不长, 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人物与故事。19 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的希腊神话更是赞不绝口。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言简意赅地说,“ 神话真是伟大”。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 抒发忧愤, 针砭时弊。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命运的顽强意志, 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都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 激发了他们的遐想;浪漫主义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郎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 普罗米修斯确确实实凛凛有生气, 成为反抗压迫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 全剧情绪振奋, 调子昂扬, 色彩鲜艳,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 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到了20 世纪, 由于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日趋明显, 社会矛盾日渐尖锐, 人们痛感文明的堕落, 理想的崩溃, 信仰的瓦解, 道德准则的失坠, 热切渴望新的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文学家更喜爱用意味深长的神话故事抒发苦闷和愤懑,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最著名的是艾略特的《荒原》, 这部20 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 利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比拟成一片荒原, 充分表现了欧美知识分子忧郁绝望的情绪。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乔伊斯把小说主人公布卢姆和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相比拟, 把他在都柏林一昼夜的游荡和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相映衬从而揭示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悲悼》是以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为基础, 借用神话英雄阿伽门农一家冤怨相报的故事, 描写了现代人的悲剧根源。其它作家如叶芝、福特斯、怀尔德、厄普代克等都曾用神话题材进行创作, 以古喻今。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在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其罗、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 已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 弗洛伊德借用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 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 20 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 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形人物和神话的基本方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 有些词汇, 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等, 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 影响甚远, 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自
诸神话故事的, 如我们常听说的“三叉戟飞机”、“阿波罗计划”等等。有些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 成为大家皆知的常用语, 例如,“特洛伊的木马”(thetrojan horse)、“ 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不和的苹果”(apple of discord)等等。
四、结语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10
本文从比较文化学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侧重剖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评介了“东化”与“西化”之争的`基本观点,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作 者:袁本华 曹诗图 作者单位:袁本华(襄樊学院地理系,)
曹诗图(三峡大学旅游管理系,)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研究
东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会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成为能否正确进行高质量的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英语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欧美文化内涵。这些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会给商务英语的翻译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商务英语是一种专业英语,主要用于商务活动当中,因此商务英语翻译需要达到礼貌、实用的要求。这样,才能在贸易双方的商务活动中,准确地表达己方的意愿和要求,从而促成贸易成交。此外,在商务英语当中,往往包含很多的书面用语、专业用语等,这对翻译的要求很高。如果翻译错误,将可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还要做到准确无误,无论是在语法、用词,还是在语句的表达方面,都应当保证准确性。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文化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处在东半球,而欧美等国家大多处在西半球,这就带来了东西方之间的地域性差异。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地域性差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东方文化中,西风往往象征着凋零、凄冷,但在西方国家,西风却代表着温暖、祥和。
2.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对语言输出具有决定性影响,语言正是人们思维的具体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方面。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也会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例如,在谈话时,东方人总是习惯将重要的事情留到最后谈,而西方人习惯在谈话的开始阶段首先谈及。
3.民族心理差异
在东西方民族之间,民族心理也会对商务英语翻译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喜鹊鸣叫代表着报喜,属于吉祥的范畴,但是在西方国家,喜鹊的英文“magpie”却代表着啰嗦、唠叨的含义。又如,在好莱坞有一家名为Brown Derby的饭店,生意始终非常火爆。但是在华人区有一家叫作Green Hat的饭店,却几乎没有华人去吃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寻找正确的应对策略,使商务英语翻译尽量达标、准确,从而更好地推动国际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商务英语翻译当中,要想避免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就应当加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贸易往来和经济活动逐渐增多,促进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发展。然而,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视,也缺乏对跨东西文化区的实践体验,导致其在翻译工作中无法厘清东西方文化中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严重的错误。对此,翻译者应当改变翻译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了解其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翻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融入自己的理解,对商务活动己方的意愿进行准确表达。
2.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者的专业水平
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者的专业水平,是减少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的基础条件。商务英语翻译对专业性的要求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英语专业性,二是商务专业性。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个分支,属于语言的范畴。翻译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知识、较高的翻译水平。在国际的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是重要的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商务专用词汇和经济专用词汇。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商务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此,翻译者可以多阅读一些商务和经济方面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能够扩宽视野,了解商务知识,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商务动态。
3.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一定要加强重视。例如:在中国,龙凤的商标十分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但是在有些西方国家中,龙象征邪恶,孔雀代表着淫祸,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以注意。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简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达双方的意图。另外,在翻译一些国外品牌时,要注意尽量避免音译,应当保持原文中的韵味和含义。例如衬衫品牌Smart,有人直接将其翻译成“司麦脱”,这样不但读起来不顺口,同时也无法表达出原品牌想要表达的含义,而如果将其翻译成“潇洒、洒脱”,不但能够更好地体现原品牌的优点,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此外,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商业套句,根据实际语境,将其翻译成易于理解的内容。
4.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
要想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还应当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各项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多使用礼貌用语和敬语,保证对对方足够尊重,让对方能够感受到己方的诚意,从而促成交易。同时,在选择翻译用语时,要注意简洁明了、准确全面、突出重点。要避免将个人的情绪和主观判断带入到翻译当中,必须准确、忠实地对原文的意义进行翻译和传达。如果翻译当中遇到专业词汇、人名、术语等,一定要进行反复查验,做到认真严谨。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实际的语境,使翻译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特点,保证翻译的连贯性与合理性。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当避免太过口语化的词汇和用语的出现,应当尽量做到正式、严谨,以体现出对待商务活动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纷纷打破国界向外发展,国际的商务活动和经济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要想占据有利位置,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给商务英语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此,应当掌握这些文化差异,分析其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不断推动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悦.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3):55-57.
[2]李云.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5):115-118.
[3]平丽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2(3):155-258.
[4]郜丽娜.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5):140.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推荐阅读:
东西方文化折射的管理思想10-21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08-24
东西方文化差异原因07-04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07-07
英语作文--东西方文化差异08-01
浅析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08-22
东西文化交流07-24
东西文化差异11-25
东西文化差异方面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