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缺失的东西(精选6篇)
不能缺失的东西 篇1
纵观当今媒体发展, 我们已经迎来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 传播更加迅捷、资讯日益发达, 与此同时, 新闻传播中新闻伦理的缺失问题也随之凸显。
新闻伦理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按照伦理学观点, 无论是从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还是从“伦理”、“道德”的词源角度考察, 二者都没有根本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作是同义词。伦理学家罗国杰阐述:道德较多地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关系, 伦理则多指这种关系的道理。所以,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伦理”概念, 一般就是用于表示道德伦理。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伦理即新闻职业道德, 主要是指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出于自律的需求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伦理涵盖的范围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
当前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
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 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 是非法的权钱交易。
有偿新闻首先是破坏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为了达到某些个人或者集团的利益不惜夸大、歪曲事实, 混淆黑白, 颠倒是非, 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其次是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大众传媒判断信息的取舍在于新闻价值, 有偿新闻选择标准是为了其报道对象需要达到的宣传效益, 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
有偿不闻则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假借行使舆论监督之名, 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其实质是新闻敲诈。造成34人死亡、1人失踪, 却被瞒报80多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特别重大炸药燃烧事故曾在2008年震惊全国, 被国务院批复认定为一起非法盗采国家资源、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恶意瞒报的责任事故。而在调查中逐渐浮出水面的瞒报背后的利益链, 则是那些被数百万元高价收买的“封口”记者, 经调查核实共有8家媒体, 10人涉案。类似“封口费”事件严重败坏了新闻记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虚假新闻报道。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发布假信息欺骗受众的一种舆论行为。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新闻报道者背离客观事实, 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而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可以概括为: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等等。
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 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进一些虚构成分, 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 因此往往容易传播和引起轰动效应。2007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假新闻《纸做的包子》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年7月8日,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此新闻后, 百姓一片恐慌。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 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 原来是一条由记者策划导演的假新闻, 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公信危机, 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虚假新闻还会使关联事件蒙受损失。有些新闻报道总是会涉及相关行业, 而蓄意造假、捕风捉影的负面报道往往会对一个行业造成严重的打击。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香蕉有毒”虚假新闻事件就曾给整个香蕉产业造成数以亿计的重创。
虚假新闻误导受众, 往往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等假新闻一经报道, 曾引发大范围的民众恐慌。
从某种角度说, 虚假新闻报道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危害, 严重的甚至激化社会矛盾, 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过度消费及恶意炒作。新闻从业者或新闻媒体为了收视率、点击量, 为了抢“独家”、抢“头条”而挖掘一些本不应该触及的东西, 甚至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
2011年10月, “深圳杨武之妻被强奸案”曾经轰动一时, 各路媒体记者蜂拥而至, 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原本就倍感痛苦与屈辱的杨武一次次被拉到镜头前, 被要求讲述事情的原委经过, 甚至回忆一些不堪回首的细节, 以至于杨武最终跪在地上, 头深深地埋下去, 哭泣着乞求:“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 我不愿意回忆, 求求你们了, 出去好吗?”而他的妻子即使躲在出租屋里, 向里侧卧在床上, 两手抓着床单, 将脸捂得严严实实, 也不被记者放过。在媒体的“舆论暴力”下, 最终演变成一场怪诞荒谬的“大众狂欢”事件。有人不禁要问:“这, 是采访还是集体偷窥?这种剥衣式采访简直就是二次伤害!”由此可见, 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收视效果, 不惜将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受害者推到镜头前, 把他的窘迫放大给受众, 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汶川地震中这种因采访而对被报道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的现象尤为突出。很多记者一次次“真情报道”, 诱导被采访者回忆痛苦、消费痛苦, 而使被采访者一次次陷入痛苦的回忆中。比如, “最美女警”蒋敏因在媒体追问下越发悲伤、身心俱疲, 昏倒在被采访现场。
而那种新闻采访至上干扰救援工作进度、扰乱正常的司法程序、无视弱势群体尊严、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媒体记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观众负责、对自己的使命负责, 可是, 我们不要忘记采访之上还有人性, 同时也应该对被采访人负责、对人性负责、对伦理道德负责。
新闻伦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的欠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否则,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国家、政府决策, 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关政策, 那么写出的报道就往往有失公正。
超越限度的利益驱动诱发记者造假。有些记者为了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利益不惜“造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 展开恶性竞争, 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 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及被报道者的权益。
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任何行业和个人都有其社会责任, 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 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 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 从而使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
新闻从业人员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对一些弱者并没有给予真诚的同情。
如何推进新闻伦理建设
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认为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以促进职业自律十分必要, 应该确立“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 社会效益第一”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从业人员自觉进行道德推理, 加强道德修养, 守住最起码的底线和良知。罗伯特·斯蒂尔《媒体的职业道德准则》一书, 提出了道德推理准则, 如:为什么我会如此重视这条新闻?发表新闻会带来什么好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如果这则报道与我或我的家人有关, 我会有什么感受?当记者报道的新闻与新闻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 采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报道, 会给记者一个明晰的选择。这些标准同样可以衡量一个记者的同情心以及对人格尊重的人文精神。
要增强法制观念, 防止新闻侵权。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 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 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 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 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的发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加强新闻伦理建设, 营造客观、公平、正义的舆论环境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蒂尔.媒体的职业道德准则.美报纸主编协会, 1999.
[2]罗国杰, 等.伦理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不能缺失的东西 篇2
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2、发物类食物
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3、油腻类食物
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4、辛辣类食物
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5、鱼腥类食物
不能缺失的东西 篇3
我们通过对当前中学生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中态度的考察, 发现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变态、情感失控、行为失常, 有知识没素质、受教育没教养,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对此做深入地归因分析后不难发现, 在造成这种令人忧心局面的种种因素中,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应怎样发掘教材, 积极生成,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品味自然, 感悟作品情意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 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角度来看, 人有爱美的天性。因此, 凭借文本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自然、品味万物而获取美感, 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 赏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诗句, 不但能使我们在夕阳西下的宁静和谐的气氛中, 感受到一种自由和欢乐, 而且能使我们理解诗人遗世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然的钟情和眷念。这不正是人文精神在充满无穷魅力的大自然中的体现吗?
二、关注人生, 催化善心良知
文学是人学, 生动真切地反映社会人生。现实生活中, 虽然有鲜花和掌声、爱情和幸福, 但也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 文学作品的教学决不能回避对人生、社会的关注和思索, 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 尤其关注社会“小人物”的命运。如果我们对这些关注, 引导得法, 就可以帮助他们催化出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评价思想, 建立“精神底子”
什么东西不能吃? 篇4
人类的食物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判断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根据人们的味觉,也不是根据食物溶于水中的化学性,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生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而定。酸性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变化。所以,酸味的水果,一般都为碱性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鸡、鱼、肉、蛋、糖等味虽不酸,但却是酸性食物。
美国一位病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指出,只有体液呈弱碱性,才能保持人体健康。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人在体育锻炼后,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被大量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使人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而此时若单纯食用富含酸性物质的肉、蛋、鱼等,会使体液更加酸性化,不利于疲劳的解除。而食用蔬菜、甘薯、柑桔和苹果之类的水果,由于它们的成碱作用,可以消除体内过剩的酸,降低尿的酸度,增加尿酸的溶解度,可减少酸在膀胱中形成结石的可能。
不能缺失的东西 篇5
关键词:近代媒体,新闻发展史,自由精神
中国古代曾经拥有繁荣往来的封建经济、富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 但在清代中国既没有自然形成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也没能率先产生近代科学, 反倒是四大发明缔造了西方的地理大发现, 孔孟的儒家学说被启蒙思想家引为据典。同样, 早在汉唐时期便出现早期报纸雏形——邸报的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传播活动的国家, 却在近代新闻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远远落后于西方, 以致近代大众传媒竟然作为西方文化入侵的载体而嫁接传入中国。清代中国为何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近代媒体?对照中国近代科学、近代经济以及近代民主政治的集体沉默, 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自由精神的缺失, 这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之中, 也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黑格尔说:“历史是自由意识在必然性中的进步。”他认为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文明长期以来处于“萌发的自由意识”即自由意识的最初形态, 而近代欧洲则率先进入“理性的自由意识”阶段即高级形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自由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 自由精神的匮乏则无疑成为抑制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新闻作为时代的反映自然首当其冲。
梁启超在《自由书》中开篇便提到:“人群之进化, 莫要于思想自由, 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根基和底线, 那么自由便是高悬于头顶的阳光, 是新闻的追求, 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给养。诚然, 近代媒体难以在清代中国产生, 与小农经济的压制使近代产业久未兴起、机器技术难以运用与发展有很大关系, 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理念上的传统与狭隘——旧中国人从骨子里缺乏自由精神。封建集权统治造就的是臣民社会, 当国家权力被无限扩大, 民众的权利也就被无限缩小, 当掌握着国家权力的人可以自由到为所欲为, 民间大众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了。这种自由不仅仅是缺乏获取自由的途径——即被剥夺自由, 更是在广大臣民之间没有自由的基本概念和诉求——即对自由的无知, 自由精神的缺失。
观照西方的新闻发展史不难发现, 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几乎是与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过程一致的。具体来看, 西方近代报业在西方封建主义后期诞生、与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兴起, 那时起报业很大的作用便是反对封建压制、宣传民主自由、启蒙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后各类报刊各自宣传政见, 党同伐异、激烈论战。早在1644年英国人弥尔顿便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 并逐渐扩展到新闻自由。而美国人的报业则产生于反对英国殖民者的压制与争取独立的过程之中, 并由杰弗逊推动了新闻自由立法。在法国, 也于19世纪20年代后期出现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工人报刊。
1859年, 英国人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对自由的概念作了着重精神方面的阐释, 它高度重视思想自由、讨论自由及自我掌握的道德判断自由, 这本书同样成为新闻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可见, 近代传媒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思想启蒙和政治变革的产物, 并对启蒙与革命有着极大的反作用, 成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它总是在人们思想上意识到民主自由并在政治行为上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中焕发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讲, 或许没有西方的侵略, 在19世纪中后期, 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会开拓出中国本土的近代传媒业。而事实上,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也确实掀起了政治家办报的高潮, 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媒体的进步。
回到中国古代, 这里尝试简单分析自由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其对传媒发展的影响。
首先, 自由的缺失体现在对中国传媒的直接作用。
以邸报为主的古代中国“新闻”媒介其实是传播朝廷要事的“官报”, 其本身便具有森严的封建王权性质。邸报尽管在形式上具有早期新闻传播的雏形, 但就内容、管控、发行、受众等方面来说, 其实质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工具, 奉封建统治者的意志为圭臬, 旨在维持并加强庞大的封建官僚体系的统治秩序, 在官僚体系内部传递官方信息。如果将邸报与现代传播相联系, 其大致类似于今天的内参, 不具有大众传媒的性质, 其核心是舆论控制而非舆论传播。
尽管在宋代出现了民办的“小报”, 但是无论小报的从业者还是主要内容, 都充斥着官方的色彩, 民报与官报存在严重同质化现象, 并不具备独立经营、发展的能力。此外, 小报从一诞生就被视为非法出版物, 受到官方的查禁, 官报处于无可动摇的垄断地位, 主宰了古代新闻传播的渠道, 以小报为苗头的民间报纸始终未能发育起来, 演变到近代传媒的范畴。
其次, 封建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造成了公共社会和公共权利的萎缩。
自秦汉以后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 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权绝对压控下的一元社会, 其核心内容就是权力和秩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没有“社会”观念而只有“国家”观念。王权无可争辩地剥夺了属于社会的权利, 抑制了公共领域的产生。从应然的角度看, 公共领域应当拥有脱离国家和市场操纵的相对独立性, 在此领域里, 市民可以自由表达及沟通意见, 也可以对公共事物进行批评。而大众传媒正是发挥公共领域作用的重要一环。
某种意义上, 公共媒体生成的条件首先就是由独立社会人组成的独立社会的存在, 即一个健全的、强大的公民社会的存在, 公民权利的集中表达就形成了公众舆论。因此封建专制在剥夺社会公共权利和公民自由的同时也排除了公共舆论产生的可能。换句话说, 王权专制制度首先在政治制度的源头上就遏制了大众传媒产生的有机土壤。反观西方, 早在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就发育成熟, 充分发展的公共社会首先便为大众传媒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权力诉求的空间。
最后, 封建主义大一统文化专制对个体思想的钳制。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绝对统治, 再到隋唐以后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明清甚嚣一时的文字狱, 拥有绝对权力的封建统治者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也从不放松在思想上确立权威。三纲五常、四书五经, 儒学始终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 它不仅是官方的统治思想, 而且是贯通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 是伦理道德领域根深蒂固的金科玉律。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类似这样的话语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不胜枚举, 将对父母兄弟的孝敬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便是对封建秩序的包庇。
个体不但没有政治上的自由, 而且从思想意识上都被严格规范到儒家思想的框架中。在儒家思想形成统治的同时, 多元的个体自由思想长期处于凝滞和萎缩状态, 从而抑制了公众舆论的产生。同时, 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愚民”政策, 重农抑商, 让百姓依附于土地, 关注自然而非社会, 抬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而压制思想上比较活跃开放的商人和知识分子, 并且规定了提高地位的途径——科举。当所有人都企盼着通过学习儒家思想经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当所有人都被灌输“服从”与纲常的思想, 最基本的思想自由无从谈起, 言论自由也无从谈起。在王权思想的高压之下, 多元的思想窒息, 几千年的文化禁锢使整个中华民族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自由之精神也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自由之媒体也就丧失了文化的土壤。
不能缺失的东西 篇6
一、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师范类和职教类并存的五年制高职学校, 有23个专业, 近7000名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大幅度地调整办学结构, 构建了“稳步发展师范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4年, 一直在高等职业学校担任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 对高职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极为关注。纵观我们高职学生在责任感方面的表现, 不尽如人意, 不容乐观。
高职学生的思想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 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选择, 绝大多数学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 并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 高职学生责任感弱化问题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 存在着对生活、学业无所适从, 缺少归属感, 无人生追求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自身方面, 过分崇尚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 脱离社会需要而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另一方面, 又表现得缺乏自信、自强、自主、自尊, 生活自理能力差, 学习上缺少追求。
2.在对待他人上, 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和宽容他人, 缺乏爱心与合作的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时辽宁张雅的言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生离家出走、轻生、沉溺于网吧等现象, 充分说明他们很少会想到自己的出走、沉沦、自杀会给父母亲人造成多大的痛苦, 很难理解对他人负有责任。
3.在对待集体上, 以个人为中心, 缺乏集体荣誉感, 不喜欢参与集体事务和活动, 不主动履行集体交给的任务, 不合群, 不会主动关心和帮助集体的其他成员。班集体活动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迟到、早退, 上课随意讲话、无故旷课等现象屡有发生, 公然违抗校纪校规, 无视纪律的存在。
4.在对待家庭上, 重索取、轻付出。唯我独尊, 只知索取, 不知感恩, 把父母的无私爱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 很少分担家务, 主动孝敬父母。
5.在对待社会和国家上, 从内心对教育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厌恶教育, 拒绝教育,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 急功近利, 思想浮躁, 除了希望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外, 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高职学校学生责任感缺失客观原因探析
1. 家庭教育的欠缺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养成
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当代的高职学生, 大多系“独苗”, 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在孩子身上寄予着厚望。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增进和身体发育, 对孩子放任溺爱, 百依百顺;有些家长即使认识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但不知从何做起, 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 学生们必然淡化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还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低, 对工作不负责任, 马马虎虎, 对家庭成员不负责任, 不尽义务, 对父母不忠不孝。这些不称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只能使孩子成为胸无大志、光想索取、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平庸之辈。所以, 在每年新生报到时, 我们随处可见家长们为子女跑东跑西, 忙上忙下, 有的家长甚至要帮孩子铺好被子、打扫好宿舍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样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精神, 只会接受爱, 不会爱别人;只求别人照顾, 而不懂关心、体谅别人, 养尊处优, 依赖性强, 更谈不上责任心了。
2. 学校教育的失衡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修炼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存在着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技能, 轻视或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提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要扭转心灵的弱化这一人格弊病。思想工作方面, 灌输式教育至今仍占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加强。教学实践方面, 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之间脱节, 不能学以致用。考试成了目的, 甚至个别学生为达此目的不惜铤而走险, 考试舞弊。学生管理方面, 管理工作者忽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立面, 容易滋长逆反情绪和破坏欲, 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学校主体地位的确认。从几年前清华高材生仅仅为了好奇就用硫酸伤害无辜的狗熊, 到马加爵因一语不和就拔刀相向, 连杀四位同班同学, 都说明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
3. 社会风气的功利性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践行
社会风气就是人们所说的精神环境, 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巨大的熏陶作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内的腐败现象、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与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正发生着冲突和变革。如果从变革的社会实际生活中, 特别是从市场经济新的利益关系中, 考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就会得出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是有利于人们观念和道德进步的新结论。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 发育还不完善, 加上社会思潮中还残留着一些封建的、资本主义落后的思想观念,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利经济, 可能会使人惟利是图, 以所获得利润的高低作为评价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可能会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死灰复燃, 从而滋生腐败, 导致钱权交易。而在学校里对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以是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是否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是否为国家为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现实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学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鲜明反差,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学生在感受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 限于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 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认识和全面的分析判断, 从而造成在人生观及价值观取向上的混乱。一部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取向自我价值, 追求个人功利, 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当然, 高职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也存在着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比如, 学生思想的不成熟, 观念的片面性, 自我意识的模糊, 以及行为目标的不明确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虽然有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但又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 升华为义务感, 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教育者, 不但要分析客观原因, 更要明白学生的自身因素, 因材施教,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将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升到首要地位, 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的社会意义, 为了每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积极投身到学生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去。
摘要:责任感教育, 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 学校教育的失衡, 社会风气的功利性影响, 当今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弱化问题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关键词:责任感,缺失,客观原因
参考文献
[1].任玉华.《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林区教学》.2008年第2期
[2].樊宏伟, 付梅莉, 李玉荣.《在实习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石油教育》.2005年第5期
[3].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魏贤超著.《德育课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