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精选12篇)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1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将中学生作文的情感要求列入了课程标准, 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刚性要求。为什么这样做?首先是作文的内在要求,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无法打动人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感作了这样的描述:“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其次是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不少中学生因为作文情感缺失, 使得写作时没有热情, 下笔也不会表达真情。
一、作文情感缺失的表现
1. 作文时缺乏积极的写作热情。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的消极情绪。不能主动地“用我手, 写我心”, 不去主动地通过作文吐露心声、反映社会、追逐求真、求美、求善的美好梦想。对老师布置的作文训练往往是被动应付,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 作文时想一点写一点, 挤一点冒一点, 或是寻找一两篇范作进行“改头换面”“穿靴戴帽”的打造, 难以见到积极思维、吐露真情的写作情形。
2. 作文中缺少真挚的感情。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所写材料不新颖, 表达情感不动人。走老路, 走套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思想, 重复着别人的思想, 从小学到高中写《我的老师》无非是带病工作、雨中补课等等, 没有新鲜感, 缺乏时代气息。
3. 作文中表达情感缺乏规范化。
不少学生因为用语欠规范, 使得情感难以表达, 尤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大量的口语 (特殊的口语除外) , 情感的表达显得随意而难以到位。大家知道, 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情感, 口头语的表达效果和书面语的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 书面语较之口头语来讲, 语法要规范得多, 表达要准确得多, 感染力要强得多。不少学生由于词汇贫乏, 缺少积累, 表达或词不达意或前后矛盾或歧义纷出。
二、作文情感缺失的成因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来自教师的原因
一是教师对每一次作文的训练缺乏专项目标, 每一次训练的目标总是面面俱到, 要求学生作文能够做到完美无缺, 审阅学生作文时总要挑出若干个“不是”, 弄得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深不可测”的恐惧感, 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其作文兴趣就会弱化甚至缺失殆尽。
二是教师作文训练时缺乏对学生的鼓励, 作文评价时不敢打高分, 批语时不去找亮点, 评讲时还不时将“差生”的作文“示众”。这些做法都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试想当学生对作文没有任何兴趣时, 他的作文又有何真情?又如何能表达真情?
三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情感的激发, 作文训练中往往是题目一出, 选一两篇范文读一读, 不注意引导学生情感思维的触角向社会延伸, 向生活延伸, 有时命题也不考虑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否能有感而发, 更谈不上做下水作文, 以自己亲身实践, 去启迪学生心灵, 拓宽他们的视野, 诱发他们的情感。
2. 来自学生的原因
一是缺少生活体验。“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 同样要使中学生的作文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 其生活体验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中学生目前的生活极为单调, 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 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 学生对自己常见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缺少感动和感激, 缺少顿悟和发现, 如此, 导致了写作材料缺少积累, 作文情感缺乏蕴育。
二是缺少阅读的积累。学生只读课本, 训练只练课本, 考试只考课本的现象依然严重, 整个中学时代, 学生只读几本教材, 无疑显得单调、单一、单薄。
3. 来自教育“指挥棒”的原因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即便如此, 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教学中对高考“指挥棒”依赖的心理倾向依然非常突出。首先是升学的压力让教师、学生、学校喘不过气来;其次, 面对高考, 学生在考试学科中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相当普遍, 轻视作文的现象就更为严重;再次, 高考命题导向上, 各省虽然对语文学科的命题作了一些改革, 但是在整个语文试卷中, 阅读的分值明显高于写作, 并且阅读训练容易得分, 其成效是显形的;而作文训练是漫长的过程, 其成效是隐形的, 自然导致了教师、学生重阅读而轻作文。
四、作文情感培养的对策
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唤回学生作文情感的回归, 以此为作文教学的切入口, 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
1. 培养作文兴趣, 诱发作文情感。
“兴趣对孩子学习的推动作用早已被心理学和无数教育实践所证实, ‘感兴趣’与‘不感兴趣’几乎成了决定孩子某一学科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充分表达的欲望, 对作文训练就不会当作任务式的负担, 而会将之当作一种“倾吐”的享受。
方法之一:教师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系列目标, 每一次作文训练明确告诉学生本次训练要求 (目标要求要有系列性, 每次训练的目标要有专项性, 不宜庞杂) , 当学生作文接近或达到目标时, 教师评判要勇于打高分予以肯定, 批改中要善于鼓励, 特别是对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 要在其“普通”中发现亮点, 在平凡中肯定“进步”, 充分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能动性, 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中坚定作文的信念。
方法之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作文的空间, “通过自由撰写, 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树立社会良知, 确立社会责任, 从而不断强化作文情感”。一旦有了自己的作文空间, 就不会拘泥于教师设置的条条框框, 其思维就会向多元发展, 学生的情感如骏马在生活的草原上纵横驰骋, 他的笔尖就会在生活的沃土里尽情耕耘。作文命题上具备“弹性”, 让学生富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我的做法是:一次训练可以有多项命题, 让学生任选一题;或是规定中心, 让其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或是规定范围, 让其有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 这样,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内在表达诉求, 自由抒写心中的人和事, 自由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
方法之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作文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激发作文兴趣、积蓄情感:如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 结合时令开展征文活动、时事评判活动、社会热点的思辩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等, 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增加学生作文实践的机会。
2. 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体验情感。
“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 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这段话告诉我们:生活才是活生生的语文, 要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回归并不断升华, 就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体验情感。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纷繁复杂、多姿多彩, 有光亮也有暗淡, 有谐音也有噪音,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 就要勇于面对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丰富的作文情感。如春天里, 把学生带到田间河畔, 组织学生在花丛中、柳枝下、春水边进行观察, 不时以儿童口吻提问“喳喳的小鸟可能在说什么?”“杨柳为何朝河水点头?”“柳花飞在春风里, 为何不肯落到大地上来?”这些提问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学生被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感奋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异常活跃起来, 这时, 他们的才思敏捷、想象丰富、创造力特别强, 学生在此情景下, 对于作文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冲动了。
三是引导学生表达生活, 培养学生健康的作文情感。中学生青春年少, 阅历有限, 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 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将精华与糟粕兼收并蓄, 而要引导他们辩证表达生活, 用笔尖弘扬生活的主旋律。例如, 当学生看到社会上的腐败现象, 用笔痛批贪官时, 表达中就有全盘否定之嫌,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繁森、杨善洲等当代人民公仆的英雄事迹, 教育他们不要被生活中的“个别”蒙弊全部。总之, 只有当学生的作文情感处在健康向上的状态时, 才能使其做文和做人达到完美的统一, 以“做好人”促进其“写好文”, 以“写好文”引导其“做好人”。
3. 强化阅读, 丰富情感。
无论是生活感悟还是语言生成都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 只有丰厚的阅读积累, 学生面对生活才能触景生情, 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所有的经典都缘于一个‘情’字, 有了真挚的感情, 表达才能流淌节奏, 流淌出速度和力量”强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体味阅读经典中的“情”, 还能学会如何表达“情”。因此, 强化阅读, 对于丰富中学生的作文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多读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 自然能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四个延伸”:
(1) 由章节阅读向整体阅读延伸。如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就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 让其感受作品中的万种风情;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组织阅读《水浒传》, 让其知晓侠肝义胆;学习《范进中举》就推荐阅读《儒林外史》让其领略辛辣讽刺的笔法……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 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在整体阅读中得到滋养。
(2)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课内与课外在材料选择、中心表达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文章, 进行“组合”阅读, 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如学习课文《我的老师》、《背影》、《散步》等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就将大量叙述老师、父亲、母亲等优秀习作印发给学生, 使学生不仅能吸收课内文本的营养, 而且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补充、扩容、深化, 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在“组合”阅读中得以蕴育。
(3) 由阅读向生活延伸。当学习到《海滨仲夏夜》就要求观察我们当地夏天的美景;当学到《春》就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当学到《生命的意义》就要求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 去感受先烈生命的意义等等, 让学生的作文情感从阅读向生活“迁移”。
(4) 由阅读向写作延伸。如学习《回延安》, 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 抒写自己回家乡、回母校时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重逢的真情实感;学习了《散步》让学生学习该文的表达方式抒写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师生之情, 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在笔尖下流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就要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作为切入口, 让学生在热爱作文中诱发情感, 在关注生活中调动情感, 在阅读中丰富情感, 让作文因情感而灵动飞扬。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2
【摘要】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中学生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写作情感的残缺 ——作文情感缺失。写作情感是中学生完成写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无法进入和完成写作活动,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和流动于作品之中,作品就没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魅力。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审题、立意等“学法”的指导,而教师往往忽视写作中的“红线”——写作情感。因此,探索研究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这一现状,提倡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中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原因 写作情感的培养对策
一、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一种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唉声叹气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敷衍了事者有之„„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本人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曾对所任语文教学班级(初一)的48位学生进行过调查了解,其中不愿作文者(其中大多是害怕或畏惧作文者)竟达42位之多,占调查总数的88%,真正喜欢作文的同学仅有1位,仅占调查总数的2%。究其原因,虽是五花八门,但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普遍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作文更是苦中之苦,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干瘪枯燥,无病呻吟;或罗列优美的词句,或滥用各种修辞手法,即使偶尔有比较优美出色的文章,也是仿照他人的模式,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自我情感、自我形象严重缺失;或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迎合评卷老师的意愿而写作的非真情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写作的实质就在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一篇好作文的标准就在于“文情并茂”。当前农村中学生生活阅历短浅,学习生活单凋,确乎难有所谓的“创作激情”,难以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学生就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其独特的感受。关键是很多学生缺乏一种意识:即发现和捕捉生活的意识;缺乏一种胆识:坦露自己情感的胆识;缺少一种能力:用语言表达的能力。[2]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追究起来,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 1
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学生亲情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发展中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是有益的,但是来自家庭的种种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中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当前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有下列几种情况导致亲情缺失: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使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他人漠不关心,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现在社会的离婚率随社会发展的进步在同步升温,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这一类学生由于缺少亲情而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在他们的眼里没有美好的事物,也没有爱;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亲情的呵护,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制力薄弱、进取心不强,容易养成许多不良习气:有的迷恋网吧、游戏机、台球室等场所,有的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无所事事、自暴自弃、甚至拉帮结派,违法乱纪。
第二,教师在作文教学和作文批改中忽视了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味强调“立意要高”。不少教师在考试的影响下,总是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必须升华主题,必须写光明,写精神本质。于是学生自觉压抑感情经验和“自己的声音”,服从现有的“精神套路”,导致“人”“文”的分离。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与学生的原生态之间悖逆,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与学生体验积淀的思想、情感之间的悖逆,致使学生作文情感缺失。教师对作文的“冷情批阅”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记忆创伤”。“冷情批阅”指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见文不见人”,作“庖丁解牛”式的理性处置:或简单给出一个分数,或板着面孔说几句套话,更有甚者在文末一个红勾了事。正是由于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冷处理”,使学生写作热情减退,更严重的是,对于作文他们多的是“创伤记忆”,少有愉悦成功的快感。致使有的同学认为作文是件“痛苦而无奈”的事。当学生陷入这种“痛苦而无奈”的作文状态时,他所能表达的除了“痛苦和无奈”这一实感外,其他情感恐怕都是“作秀”之物:或无病呻吟或故作深沉。那种令人心动的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感受之文就成了稀有物了。[3]
第三,娱乐媒介的大众文化以其不挡之势侵袭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网吧卡通、武侠言情小说、影星歌星;虚拟的空间、丰富变幻的生活、你死我活的爱情、背景模糊的善恶争斗„„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好与坏、善与恶、盟友和敌人、英雄与叛徒等等绝对化的说教,于是,他们看问题的视角逐渐变成线性的单一的;这一代学生就是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抚慰”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无能也无法描绘大众文化的感性、热闹、怪异、刺激、轻松和凋侃。因而大众文化和校园的文本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和冲突,一方面是校园文本文化中学生作文要表达正面的、正义的、健康的内容;要表现对民族命运、国家未来、人民生活的关心主题,要表现正统化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另一方面是大众文化中“淡化理想、拒绝崇高”的潜流冲击。不少学生理想空白、精神低迷,反映在作文上就是“主体”迷失、语言失真、心灵得不到释放,一旦心灵受羁就不可能直露心迹,展现自己的独特感悟了。写作时思想是受羁绊的,个性是受压抑的,在这种情况下,难有对人生独特的感受,人云亦云,说些别人说过的套话老话就在所难免了。
综上可知,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一现状肯定是漫长而艰辛的,尚需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二、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对策——写作情感的培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习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领取了。”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
[4]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
搭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而教师就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每学期每个班都要把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以及联系方式等单列成学生档案,教师应通过定期家访,或电话形式,与家长交流意见。特别要从心理和生理上多关注本班一些特殊学生(贫困生、单亲子女、留守子女、性格孤僻学生等等),使他们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空间,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警察审小偷式”的谈话。让学生觉得教师与自己之间是一种像朋友一样的师生关系。爱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创造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前提。教师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好朋友,重视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情感交流。平时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要加大与学生的接近感,缩短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距离,经常与学生个别交谈或笔谈。课堂教学中有时要巧妙运用幽默、笑话等方式调节教学气氛,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把自己对教师的爱和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迁移到教师身上和所教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同学、伙伴的情感时下,在不少的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溺爱。老人的迁就,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在家中说一不二,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力量”,吃、穿、玩样样不缺,孩子在学校受了点“委屈”,做家长的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到学校、班中兴师问罪,甚至有个别家长还跑到教室教训“肇事”的学生......殊不知,家长这种恶劣的行为,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狭隘的自私心理,使得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笑脸相迎”,在同学、伙伴面前“横眉冷对”,甚至恶语相向,斤斤计较,一丁点小事就都能成为班级“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长此以往,对学生今后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个大障碍,要尽快扫除这个障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同学、伙伴有一颗火热的友爱之心,这是在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一个大问题。《小学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性格发
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的。如果我们教师善于给儿童提供一个好学上进、互助友爱讲文明的愉快的有秩序的集体学习环境,无疑对儿童学习得乐观、开朗、进取、宽容的性格特征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在课堂学习中使得学生树立起集体观念,同学、伙伴之间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课文《小木船》中陈明的敢于自我批评,《争吵》中父亲教育安利柯所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你的尺子”《她是我的朋友》中为朋友输血的阮恒,一句“她是我的朋友”注释了友谊的伟大和可贵。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这些感人的教材,是教材有效地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粘合剂,让学生从小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良好环境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桥梁将越加牢不可破。
(三)、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1、选准感情的基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首要一环。叶文玲说过:“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我想这里的“呕心沥血的创造”,这“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就是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而别人没有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使人感动的某一点,某一个环节。[5]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回家奔丧,没有与父亲分别,也没有在车站“望父买橘”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真切感受,他能写出《背影》这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吗?如果朱总司令没有对母亲的一片真情,他能写出《回忆我的母亲》这样名篇吗?他们正是观察到了这些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而这些日常琐事又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感情的涟漪,使他们自己有了深深的触动,或者说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使他们感动,打动了他们的心,他们才能写出让读者也深受感动的文章。而他们所选取的这些生活片断,所表达出的人间真情,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触发他们真情的基点、感情的触发点,所以他们的文章能打动读者的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能触发感情的基点,而学生则要处处留心,勤于思考,以满怀情感之心去观察社会,体验人生,随时找到这样的能打动自己的基点,形诸文字,那么,所写文章也定能以情感人。
2、转变学生观念,要学生敢写“真话”。学生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愁眉不展的现象,这时教师往往会拿出范文供学生们参考,学生大多根据范文的框架去一味的模仿,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写却又无从下手,只好欲言又止。一部分学生心理有话但不知怎样去表达,他们认为自己写不出那么优美的句子、漂亮的文章,只好刻意地模仿而失去个性。学生写不出来并不说明他们没思维、没有情感,如果我们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结合作文题目整理亲身经历、体验真实生活,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改善学生的模仿状况。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不要拿自己的文章同范文比较,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我在指导课堂作文《温暖》教学中,首先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温暖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温馨的心灵感触。在你的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帮助都蕴含着温暖。针对要求放手让学生去写,不要过于强调文章的篇幅长短、辞藻是否华丽、只要求写得真实。我还告诉学生只要把你感觉到温暖的一瞬间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有话说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富有情感。哪怕一个差生只写了几句话,只
要是他的亲身经历、真实体会,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长久坚持下来,这样就使学生树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原来作文并不难,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了。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教师长期坚持,使学生养成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写作习惯,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达到情文并茂的效果。
(四)、勤于积累,运用概括语言表情达意
找到了触发感情的基点,发现了能打动自己的因素,那么把这个因素形之于文字,借助文字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读者通过这种形式去体验作者的独特感受,从而受到感染。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二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深厚的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必须用准确的、能传达这种情感体验的词语,把感情表达出来。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会片面的认为,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华丽的辞藻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优美词语运用得好,文章肯定生色,其实朴实无华的语言更能表达思想感情。《背影》一文,没有华丽的语句,甚至连一种修辞也没有运用,却感人至深。《天净沙·秋思》中没有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九种事物,一词一景,各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鲜明的个性,渲染了极其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再如,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通过“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这些,都是用语之典范。只要学生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事物,并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就一定能够把思想感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出来,只要学生们平时多方涉猎,勤于积累,这一点也是不难做到的。
(五)、规范学生作文批改,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老师及时认真地批改,在作文批语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我们又应看到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大多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我们不妨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即可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作文批改模式,教师由批改的主演变成了导演,改变了传统的因教师一人批改而导致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倾向,变“一堂言”为“多堂言”,避免了学生被教师的指导牵着鼻子走。它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探幽寻密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批改”一体化的有效运行系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耗时不多,却能通过比较,从理论的高度认识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在提高自己修改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被批改的同学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详细批改,能客观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修改。一些同学也因得到同龄人的欣赏,创作激情更高。总之,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找同学批阅,也会主动为其他同学批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因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大家都能在批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当代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多方探讨,不回避问题,要面对现实。
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我们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多途径地创新和尝试作文教学方法,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挖掘,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才能调动其它一切写作因素有效运转,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有倾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验稿)《最新修订版》2001年7月
[2] [3] 《中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缺失原因之我见》 李文静《今日科苑》2010年第6期
[4] 《探析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罗云《考试周刊》2008年4月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3
【关键词】 互动作文教学 写作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75-01
0
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文,爱写作文呢?内因驱动外因,要让学生抒写自己心中不吐不快的想法。惟理真、情切而意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要求第一条中还明确要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也告诉我们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应是抒真情,扬个性,有创意。抒写真情是第一位。种下情感的种子,弥补学生对写作情感的缺失,迫在眉睫。互动式作文正可以弥补这一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实现的。由此可见,充分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作文教学课堂中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通过互动这个媒介相互理解彼此不同心理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交换,从而完善自身的想法或抛弃错误的想法,学生的作文水平必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所以我认为通过互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写作情感,让学生不怕写作。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命题设置多元化,使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向学生转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命题人应站在考生的角度出题,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达到让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位。形象的说一盆土浇水施肥,可以种活各色种子。
命题多元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在开放的命题中互相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对错,不断纠正,自然会形成正确的审题立意。只给一组画面、一组人物、一句名言、一束鲜花、一首曲子、一段文字的多角度立意,让学生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天南海北的写,只要有感而发,发诸真情,形成文字就是成功。作文题目关键在于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从各种途径的多元表达。这种考察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用头脑去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见解和情感的题目,值得借鉴。
二、借助网络,用键盘创设写作情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校建立起多媒体教室,学生大多有手机可以上网。教师可以把学生习作发到班级网盘,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作文,相互点评,这样一人点评多人作文,一篇文章多人点评,学生之间相互欣赏作文,相互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在虚拟的网络中说出真心话。让键盘这支笔以其新颖性诱导学生的写作兴趣。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很完善,学生可以随意复制、剪切文字,还可以配插图、配声音,甚至配动画。这样就在互动聊天中把作文评改了,写作情感自然有。
通过网站建设,让教师、学生能广泛参与,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功喜悦。通过网络进行作文的评改,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多元信息反馈,让学生想写就写、想改就改,从畏惧作文变为喜欢作文,这样还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繁重工作,也解决了作文反馈周期长的问题。
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作文写得好,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积累。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在网站上开辟专栏,如爱国、敬业、励志等,让大家把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轶事都分类上传,配上适合的图片、声像,不但为写作做好素材准备,还为学生快速随时随地的浏览提供方便。这样有字有声有色的素材本学生必定会喜欢看。用键盘创设写作情感,积累写作素材,集体评议,集思广益,作文心法。
三、鼓励个性心理发展,抒真情真理
文学艺术的反映,是一种主动反映,是一种人各不同的个性化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种心灵化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首先成为心理的,才有可能成为艺术的。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心理世界”,但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主体自主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不是标新立异、天马行空,个性就是指这个人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质,沉静的个性如沈从文,泼辣的个性如王朔,颓废的个性如郁达夫,清新的个性如周作人。因此,我们教师也要承认每个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按他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来写作,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想法,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有个性独具魅力的文章。
作文题目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述:“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力求表达自己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是力求凸显学生这个写作主体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实现写作主体的理性复位,促进学生自身内在潜能的激发。教师要在互动中赋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多角度、全方位反映现实生活,此处自己对生活独特感受。促使学生把主动因素发挥到最大限度,不再束缚学生,写作情感自然来。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排遣。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心中的块垒。
中学生写作情感的缺失与补救 篇4
一、不会感动、不能感悟成为学生写作之痛
不会感动, 使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不会感悟, 使作文少了真知灼见。常言道:我手写我心。我们要用手中的笔, 抒写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果心里没有想要说出来甚至不能不说的话, 写出的文字往往会给人乏味、做作之感。不少同学的作文内容干瘪、雷同, 原因就在于没有能真正理解“写作源自心灵, 文章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的道理。
二、观念陈旧、教法缺乏创意是教师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左右, 急功近利。注重于向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写作方法, 而没有深入学生的世界, 没能理解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反感, 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 应付了事。久而久之, 学生作文便无欢而喜, 无忧而戚, 矫情做作, 虚情假意泛
力的源泉》以及《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 可以让学生明白劳动能够创造美, 创造奇迹, 正是有这些劳动者的存在, 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 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 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 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 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生活。还有很多美术作品, 能让学生体会到勤劳朴素的美、和平之美、竞技场上的拼搏之美等等诸多方面。
二、借助美术作品欣赏, 使学生认知艺术美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美的时候, 必须以直觉感受的方式去感知对象。要通过作品塑造的感性外貌, 以及美术家所使用的点、线、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段, 对整个外部形态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最初欣赏作品时, 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因为最初的直观感受是没有受到干扰的, 所以是比较准确的, 会由于作品的影响而产生或兴奋, 或喜悦, 或痛苦的感情。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 所以存在差别。因此, 首先应当丰富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 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其次, 要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 比如和谐的色彩代表阳光、积极, 强烈的色彩对比代表反叛、消极等。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课中, 当学生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时, 他们就说画得真逼真, 尤其是她脸上露出的一丝微笑, 看上去很神秘, 还有那画得精确、丰富的手, 显得妩媚温柔。这就是直观感受带给学生的美感, 经过多次的直观感受, 就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一看到凡·高的《向日葵》时, 立刻就被它那强烈的色彩所感染, 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感受时, 他们争着说这幅画给人的色彩感觉太强烈、太刺激了, 每朵花都像一团火, 它们在画面上燃出激情的火焰。此时, 学生在感情上与这幅作品产生了共鸣, 再问学生:这种强烈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说:是色彩, 强对比黄色与蓝色的关系以及造型。也许初中学生的感受还比较简单、浅显, 但这确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滥成灾。
(2) 教学中忽视了对真情实感的训练, 把写作文看成是政治课的外延。每一次作文训练都重在考察学生的道德良心, 评判作文的好坏也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是否表现了光明、高尚、崇高的思想。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不管什么题目, 什么材料、什么感情, 一切写作均指向一个方向。这是写作没有真情实感的根本原因。
(3) 课堂模式呆板、陈旧, 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学生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 潜伏着一种“动”的因素, 语文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气氛的营造, 不能激活学生的想象。
(4) 讲评形式单一, 不能抓住学生, 缺乏实效。生活丰富多彩, 既有欢声笑语, 也有悲欢离合, 只要来自生活, 发诸真情, 作文就能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翻开名家名文, 其引人入胜之处, 无不因为其中融注的独特感悟。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每个儿童都是诗人, 关键在于打开创作之源泉, 而打开创作源泉始于说真话、抒真情, 而抒发真情实感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
三、通过美术作品欣赏, 培养学生丰富情感
人格完美应富有情感。审美活动, 尤其是欣赏美, 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美学家对欣赏者感受审美对象具有情感, 给予多种解释。如观赏者处于悲哀的心境, 观看的景物也似在悲哀, 是欣赏者情感的主动移入。又如, 线条呈现的温柔、活泼与严峻, 或者物象使人感觉在发怒或欢笑, 是由其自身结构性质决定的, 是人对其情势做出的评估和判断产生的一种兴奋。所以, 画家才能通过色彩、线条、笔触, 传达出其欢快、悲愤的情绪。这说明欣赏者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在情感, 才能与作品心境共鸣, 不然, 既不会在欣赏时有情感移入, 也不会被艺术作品所感染。因此, 中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培养丰富的内在情感。审美活动与人的内在情感有关。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同时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 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即是情感的培养。在欣赏花鸟画、山水画中增强对自然的爱。美术作品有利于培养情感, 情感也作为动力促使人对美的感知与欣赏。从上述看培养情感, 应注意情感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崇高性。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美术作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 表现美术家各式各样的丰富的情感。教学中要将人的多样性的情感表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使其受到多方面的情感的感受。具有丰富的情感也会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审美, 加深对艺术作品情感表现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不能简单地依赖说教来替代学生欣赏, 并且要注意对美术作品进行一定的挑选。应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的审美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培养其对真正美好的事物发生兴趣, 能从中得到审美享受, 提高他们对艺术美的理解, 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为将来具有高度发展的审美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丽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J].林区教学, 2006 (1 0) .[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南通市八一中学)
英语学习分为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 而阅读又是其中最基本的技能。在近几年的英语试题中, 阅读理解所占的比分都很大。比如在高职试题中, 仅阅读理解一题就达四十分, 再加上书面表达、短文改错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阅读理解有关。阅读理解得分决定着学生分数的高低。此外, 阅读理解涉及的话题广泛, 包括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理解题实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试。由此可见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 阻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词汇量少, 阅读中障碍重重;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匮乏, 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对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不熟悉, 理解文章困难;未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阅读效率低;缺乏兴趣, 影响阅读的主动性。
一、加强词汇训练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一定要把好词汇关,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词汇, 还应对现有词汇进行扩充, 在教学中多加归纳。归纳一词多义的词, 如view有视力、风景等不同含义;归纳用法相近的词, 如:see、hear and watch或make、let a nd ha ve e tc;归纳总结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也可利用前缀和后缀扩充词汇, 如mini是前缀, 列举mini表示小型的东西:minib us、minis kirt e tc;利用合成词扩充词汇, 如教c la s s ma te时可列举workmate schoolmate deskmate etc。词汇的学习过程是和遗忘做斗争, 因此要采用各种手段、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加强印象, 利用音、形、义, 结合机械化记忆和理解记忆, 巩固和提高词汇量。
二、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和传统方面的知识, 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传统节日的来由和庆祝方式、不同的问候方式、身势语、餐桌文化等等, 这些话题也是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的。此外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心时事新闻, 体验。
(5) 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语文素养的培育。教师迫于学生成绩的压力, 让学生做大量练习和测试题成为语文学习的主题, 精美的篇章、名著没时间诵读, 文化素养的培育一片空白。
三、补救措施
(1) 要以文激情, 以情感人。语文课文往往涉及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感、民族情感等, 因而, 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沟通,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极为重要。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再深入文章字里行间体味深情, 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有爱心、识美丑, 创设生活情境, 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
(2) 积淀作文素质, 激发写作能力。写作积极性的产生, 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更需要学生的主体素质———文学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心灵与思维空间的培养。要强化学生自我阅读,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 教师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进行思维训练, 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训练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艺术化, 最大限度地充满乐趣。通过形象的了解热点话题, 扩充课外知识储备。
三、加强词组、短语、句型的总结
英汉表达习惯的差异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归纳和积累英语中一些常见的词组、短语和句式结构可使学生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障碍。加上定语从句、倒装句、强调句等句型的补充, 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平时不断积累, 才能使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句型结构, 熟悉英语表达的思维模式, 提高对段落、篇章的理解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视读、默读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用手或笔尖指着文章逐字地读, 或是读出声音, 这些都是阅读中的陋习, 而且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视读、默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2) 少查或不查字典。由于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这个时候学生不应停下来反复思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而应跳过去继续读。就是遇到一些反复出现, 影响文章理解的关键词, 也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 不要一碰到生词就查字典, 平时养成了习惯会有依赖性, 不肯主动思考。
(3) 集中精力阅读。阅读时应强调注意力高度集中, 读得快, 视时短, 信息输入时就会更多地注意关键词, 省略掉次要细节, 抓住中心大意。如果读得慢, 容易在一些词汇上停留, 造成对文章整体意义的忽视与局部情节的遗忘, 但还要注意阅读时不可不断地回过去阅读。
(4) 带着问题阅读。阅读时,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做便可“有的放矢”, 对与问题无关紧要的句子便可跳过,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性的阅读, 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五、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在训练中, 教师应结合英语阅读的目的和常见的阅读考题形式, 讲授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为一些常用的阅读技巧:
(1) 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个段落总是表达一个中心或主题思想, 其通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主题句。要抓住文章的中语言、生动的故事或借助多媒体创设图、文、声、色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5
一、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1.时空特性。物理距离导致网络教学的师生处在时空两端,传统教学教师把表情、语调等直接传授给学生,而网络教学无法进行非语言沟通。
2.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学习者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性得到满足,而传统教学大多都是由教师或家长监督,他主性较强。
3.知识表现。调查表明人类习到的知识中95%是隐性知识,网络教学中习到的多是显性知识,传统教学非语言交流使得学习者同时获得显性和隐性知识。
4.情感展现。网络虚拟性和情感因素传输的困难都导致了学习者总在潜移默化中受他人的影响,而传统教学师生能及时看到对方的情感变化。
5.反馈速度。教师在线即可对学习者的疑惑反馈,相反反馈就会延迟,学生亦是如此。网络教学兼有反馈实时和非实时的特性。传统教学能及时地反馈。
6.学习情况。传统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集体进行学习,学习情况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网络教学教师不能掌握学习者是否在学以及情绪是否稳定等问题。
赞可夫说:“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情感的重要性,要保证教学效果,就要解决情感缺失问题,找到原因,从根本上解决。
二、情感缺失的原因探讨
1.教师。学习者成绩、升学率依然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这种教育评价体制必然导致教师无形中重视认知而忽略情感。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是为了考试、过级等目的,网络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传统教育的映射。网络教育的课件、精品课程往往是显性知识,学习者情感因素很少涉及到。“学生需要伟大的教师”,它对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和技术水平的.压力。
2.学习者。学习者性格、学习目的与自制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网络布局是否合理与学习者视觉疲劳间接导致情感缺失。社会进步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远大于对情感的需求,学习者本身对情感获得没有足够的重视。
3.环境。“人―机”交互环境,面对不会说话的计算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会受挫,情感交流就会成为虚谈。海量的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刺激感,同时使人们失去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判断力,甚至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网络虽使人们的交流快捷方便,却使人们心理之间越来越遥远。
三、情感缺失的策略探讨
1.教师。首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彻底地转变会很困难,这将会是一个长时间的努力方向。不能仅从结果进行评价,要兼顾到学习过程,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素养等方面。其次,以学习者为本,切实做到对学生负责,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把情感因素融入到课件或课程中,多设计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协作式方式,对学习者的疑问及学习状况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再次,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认真学习新技术,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教师应重视情感性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古代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教师只有用正确的思想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情感因素才会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
2.学习者。首先,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拥有一定的网络自制力。学习者也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要多进行独立思考。再则,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媒介素养可以避免网络迷航现象的产生,能使学习者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判断力,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
3.环境。就网络的时空限制而言,在线的实时交流可以使师生彼此看得到对方,这样把传统与网络结合到一起,对学生也有束缚,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彼此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另外也可采用情感计算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先进技术。
对网络上出现的海量信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取舍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就需要网络管理人员能过滤掉消极信息,对媒介素质不高的学习者而言,可避免他们在网络中迷失自我。网络交互系统如BBS、学习论坛、电子邮件、博客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师生进行沟通。
四、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合理地应对情感问题,才能发掘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教学。情感不仅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有增力效能,而且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随着先进教学思想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技术能被我们利用和借鉴,为网络学习者提供更优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柴璐璐,杨成.解决网络教学环境中情感缺失问题的技术策略[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11).
[2]王亚平.情感教育的缺失-谁之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
[3]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3).
[4]孙月圣.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交流缺失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12).
[5]翁凡亚,何雪利.网络教学环境中情感互动的缺失及对策[J].理论探讨,.6.
[6]章国英,胡继岳.网络教学环境中情感交流的缺失及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1).
[7]王晓奇.网络教学中的情感缺失与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09.7.
缺失性情感的诗性表现 篇6
关键词:《小雅》 诗群 诗学
创立于1936年的《小雅》诗刊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期刊,《小雅》诗群无论是在诗歌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诗歌意境开拓方面,其诗学取向大致是“驮着人世的悲哀”(沈圣时《李白》,见《小雅》第4期,下注只标明刊期)寂寞的歌唱,在悲天悯人的缺失性情感抒写中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派诗学特征。
从身体直接感知的物质形态与特征而言,诗歌形象包括味觉形象、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嗅觉形象和触觉形象等方面,《小雅》诗群多借助这些形象将内在抑郁的情感喷涌而出。李章伯的《望儿归》(第1期)借“南归的雁声”“哀鸣的蟋蟀”和“永不回来的足音”等听觉形象突出母亲渴望亲人归来的殷切期盼与无望的等待。林丁的《酒》(第3期)借“酒”之味觉形象拓展诗歌的诗性空间,化抽象为具体,“把悲愤掷出胸腔”,将复杂的心理体验化为可触可感、充满力量的动作行为,抒发诗人失意状态下的理性认知与自我安慰。佚名的《除夕》(第5、6合期)借“炮竹”“冲霄的烟火”之视听形象抒写孩童纯真无邪的快乐,反衬“众人皆欢我独愁”的失落及其对时光飞逝的悲鸣……
另一方面《小雅》诗人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来传达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体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吴奔星的《行云》(第1期)中“疲倦的泪遂潸然下洒”抒发出“异邦的放逐者”的漂泊惆怅,展现出孤苦无依、思家恋家、怅然若失的游子形象。李长之的《北海夜游》(第3期)夜晚冥思“人事多苟苟,令湖山蒙羞”“见人间之藐小,思天地之悠悠”“想永恒之常住,悲人性之脆薄”,诗歌将绘景与写人结合在一起,讴歌了自然之永恒,慨叹着人世之沧桑,饱含阅尽世态炎凉后的淡泊与从容,彰显出一个理性而又冷静的智者形象。林庚《夜》(第3期)显示出夜越深、情越真的怅惘,在“清白的夜之灯下安慰了别情”中,展现出“人生如一曲哀愁”的深层次孤独意识的“过客”形象。
就思想感情的表达而言,《小雅》诗群的诗歌创作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故乡情等,其基调多为悲伤、愁苦、郁闷、遗憾、哀怨等缺失性情感。
在抒写缺失性亲情方面,《小雅》诗刊第2期中路易士的系列诗歌较有代表性,诗人的《黄昏小景》没有勾勒出常见的家的温馨,而是写尽了诗人的颓废与感伤:“倚着颓败的家门/默默地,我们遥看西天”;家庭氛围是凄凉冷落的:“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我觉出了一些生的凄凉”(《傍晚的家》);夫妻之间也没有应有的默契,而是“纵有温情已迢迢了/妻的眼睛是寂寞的”(《二月之雪》)情绪状态尽是灰色虚无,这是诗人心情苦闷的内在表征。
在复杂情感的抒情言志上,李章伯的《寄》(第1期)堪称典范之作:
离弦之箭是无法挽回的,/我能挽得住你吗?/今朝你是决定走了,/走了,永不回来!//我只好/在月光清冷的坟头,/为你开一朵向阳花。
小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由留恋到哀悼的情感起伏。“离弦之箭”的比喻形象恰当,以极强的客观速度来彰显生者渴望挽留逝者的极度无助,蕴含着生命流逝的无限感伤。“挽回”而不是“收回”似乎有些突兀,语义上的矛盾形成情感上的丰富性,一个“能”字反映出诗人的无奈,蕴含着生死离别已成事实的惆怅。“你是决定走了”,这种化死亡的被动无助为逝者的自觉主动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埋怨式表述更能反衬出诗人所受的巨大打击与彼此的真挚情感。两个“走了”的回环往复构成低沉徘徊的缅怀基调,表现出一种绝望悲怆的柔性情感。
第二小节诗人的情感由自然情感的激越回归到心绪平复后的缓冲,写出了不得不接受友人亡故的哀痛与缅怀。“坟头”直接点明生离死别,“向阳花”这一诗意而又显得浪漫的暖色调使得诗歌瞬间产生了鲜明的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它与“月光清冷的坟头”孤寂黯然的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代表着白昼阳光下的旺盛生命力,后者代表着黑夜笼罩下死一般的寂静冷清,冷暖意象的矛盾对立使得小诗具有了无限的张力,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诗人用“开一朵向阳花”而不是“栽”,是化实为虚,省略了向阳花由“栽”到“开”的漫长等待,而直接进入“开”的繁盛艳丽,更能突出一份温暖与诗性。
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本诗能够呈现出直观的情感走向,一个反问句,一个祈使句,显示出强烈的感情流向,正如吴奔星所言:“标点符号在诗里,不仅是形式问题,它也与诗的内容所带来的感情色彩和语气有关。”[1]这首诗构思精巧,用语朴实无华,却能于平淡之中见波澜,令人回味悠长。
在诗歌意境拓展方面,《小雅》诗群在写景抒情及其意象的组合上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沈绿蒂《春夜雨》(第5、6合期)题目中涉及的三个意象构成了情感跃动的多重转折:“春”寓意喜庆温暖,但时间却是在黑暗寂寞的“夜”里;“夜”让人怀想家的温馨,而雨水却弥漫了归途的心情;虽然雨水打湿了“破浪的帆篷”,但诗人还是有所希冀的等待,“待明日之太阳吧,迎风送来杨花”。几重跌宕起伏将诗人恋春又伤春的复杂矛盾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白凤《无题》(第5、6合期)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我之来/没有得罪过谁/然而/默默地——/你像冬风/我像花。”当如花一般的纯洁友善与真诚遭遇人性卑劣的暗流涌动时,诗人没有换来相应的温馨回馈,反而迎来了对方那寒风般刺骨的冷漠,情感丰富,集委屈、倾诉、谴责、不解于一体,“默默地”突出了不经意间关系淡化乃至恶化的出乎意料,平静中彰显的是内心深处巨大的心理波澜,在莫名其妙受到伤害的痛苦思索中蕴含着无可奈何的对于人情冷暖的感喟。
诗歌创作中最能体现诗人创作意旨与思想感情的莫过于意象的准确运用,《小雅》诗群的缺失性情感表现多借助于生动表意的“梦”意象展示出来。
“在梦的空间/有一首神秘的诗——/是我写不出,/你也看不懂”(邓梅诗《我从》,第5、6合期)。梦的隐密性与不可言说性利于传达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轨迹,揭示出人物感性与理性碰撞下取舍的纠结与矛盾,梦的虚幻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抒情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愤懑。
李章伯的《蒲公英》(第1期)托物言志,轻盈飘逸但命运短暂的蒲公英,“她的梦深藏在露珠里”,而露珠同样是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弱者,突出了梦想的脆弱与无助。路易士《归来吟》(第2期)看到“初恋的街”“十年来我的梦的摇篮”没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映入眼帘的只有“黯然的脸”和“幽灵似的三五行人的彳亍”。吴奔星笔下的梦是“银色的”,如同“荷叶上银色的珠”,在清婉中透出好梦易醒、佳境易逝的感伤(《人生小唱之二银色的珠》)(第2期)。李佛波将“梦的轻盈”与“幽森的古寺梵钟”作了对比,衬托出失意人的“心的颤动”与无限哀怨《薄印》(第3期)。李章伯《无题》(第3期)“梦之舟道寄泊于孤星”传达出诗人漂泊的黯然神伤和对居无定所的寂寥惆怅。
《小雅》诗群笔下的梦意象看似诗人自由意识的诗性挥洒,更多的是诗人潜意识的流露,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路历程,在似梦还真的艺术情境中阐述着诗人对人事的敏锐认知。
从庄周梦蝶开始,中国文学作品中虚幻的梦境常带给文学的是富有浪漫情调的想象空间,催生作家的创作灵感与艺术直觉,揭示抒情主人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成为诗人抒情的有效手段,“梦与其说是一个事实性判断,不如说是一个价值与意义的询问。”[2]
《小雅》诗群的诗歌主题及其形式体现出现代派诗歌的典型特色,缺失性情感与蓝棣之概括的“青春的病态”是相通的,这是由于1930年代特殊的时局与诗人普遍的困顿有关,“有个人的郁结和民族的郁结,有对政治者的绝望,以及青年们在畸形的大都市文明中的失落感”[3]。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小雅》诗刊及其诗群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50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吴奔星:《人生口哨》,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
[2]张曙光:《梦与觉:一个典型的存在论论题》,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高中生作文情感缺失分析 篇7
一、作文情感缺失现状分析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真实的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学生情感真实, 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作文才能打动人心。情感所致, 作文才能一气呵成, 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表达真实的情感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高中生因受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的限制及网络文学的影响, 作文中存在“假”“大”“空”现象, 作文情感缺失现象严重。
1.缺乏写作兴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害怕作文甚至厌恶作文, 每次写作文冥思苦想, 绞尽脑汁, 写作文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一到作文课, 便愁眉苦脸, 唉声叹气, 如说不写作文, 会高兴得跳起来;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 多数同学也只是随便应付, 很少有同学认真去写, 作文布置下来, 不是积极思考, 仔细审题, 认真谋篇布局, 而是翻看作文书或者杂志, 随便抄抄, 即使是考试, 有的人也不去审题, 列提纲, 打草稿, 而是胡乱拼凑。
2.情感平淡。“宁吃鲜桃一口, 不吃烂桃一筐。”作文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平平淡淡。写作讲究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言之无物, 其行不远。“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然而高中生作文中情感普通平淡, 缺乏时代气息, 缺乏自我表现, 缺乏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反映, 以空洞的言论替代生活的本来面目, 没有独立的思考和真情实感。
3.情感虚假。作文贵在求真, 唯有情而且是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情感“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 故强笑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然而, 由于阅历少, 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 所以很多学生都难以写出真情。不管话题多么宽泛, 都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 于是他们只好“为文造情”, 致使虚情假意泛滥成灾。
4.情感消极。近年来, 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对反面事物大唱赞歌, 或者以偏概全, 思想情绪表现出灰色沉闷甚至消极颓废的倾向, 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青春写作”几乎看不见了, 一味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把太多此类情感写进作文中, 违背了作文表达积极健康的情感的原则;有的学生对某事有着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 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 而出现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感情夸饰失度、抒情矫揉造作等情况, 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有的学生效仿成人的观点和思想, 为表明自己有独到思考和精辟见解, 转而编造一些脱离实际的虚假的东西, 出现内容虚假矫情的现象。
二、作文中情感培养措施
1.关注生活, 开拓生活视野
写作即生活,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拥抱生活, 体验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生活是一个大舞台, 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 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越广, 那么可供选择的材料就越多。因此, 学生要深入生活, “心入生活”, 观察纷繁变化的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建立丰富的生活基础。生活即课堂, 社会即课堂, 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十分重要,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实践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丰富多彩的生活, 每天都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要写好一篇作文, 就必须热爱生活, 认真地观察生活, 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广泛地摄取生活的点滴,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2.培养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文教学中, 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了解情感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文是为自我需要而作, 要书写自我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缺少独特感受、真切体验不符合作文的要求, 将不利于自我个性的展露和发展。写作是作者思想素质、情感素质、文化素质、意志素质的综合体现,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 学生应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没有丝毫的隐瞒, 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其次, 教师应多鼓励, 少批评,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兴趣。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作文比赛, 或者把写得好的文章在班上范读, 让他们产生比试心理。作文批改时, 一定要全面公正, 客观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 要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不要对他们作过高的要求,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写作文评语时, 不要惜墨如金, 对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 也要多给予鼓励。注意批评的艺术, 让学生认识到他在进步、在提高, 教师在关注他。这样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 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诱发其写作情感,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重视想象力培养
“伟大的艺术家始终是他自己, 一个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因此, 语文教师要鼓励和肯定学生个人意见的表达, 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理解他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爱好、特长、兴趣及已有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 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不这样的话, 学生写作时真实情感就会游离在外, 不愿坦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会故意在一个虚拟的对话中作无目的的交流, 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与潜能就这样一起被埋没了, 作文教学也只剩下一个虚拟的空间。
一方面, 作文命题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与形式, 或服务于高考, 应该尽可能地以不同的命题针对学生, 或索性让学生自由命题, 让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范围、经验范围, 更适合于学生的思想表达, 情感表达。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 教师凡事不能只用一个评判标准, 要允许“异类作文”的存在, 要让作文的选材、立意个性化, 充满创新的色彩。选材要表现出新意,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千篇一律, 原因之一在于文章选材大体相似;立意要避开大众化, 另辟蹊径, 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那么文章的主题肯定就有个性了, 所阐发的情感也就具有特色。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确定文章的主题, 找到个性化的立意。
4.读写结合, 注重人文熏陶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 能够博古通今、驰骋中外、吸收知识经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为作文积累材料。教师要力求建立班级书柜, 鼓励学生阅读, 把自己的书借给学生读, 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共用书报, 并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摘抄对自己有用的句子, 写读书札记, 陶冶情操, 为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铺路。同时, 要鼓励、指导学生应用他们摘抄的句子。
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反思和对策 篇8
1 一则课堂教育故事
一件发生在我课堂的教育故事, 在我身上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生道德情感缺失, 使教育的道路异常坎坷。伴随的上课铃声, 我进入教室, 班上同学叽叽喳喳一片喧闹, 在我的“安静, 上课”的声音下, 同学们迅速地安静了, 抬头看向教室外, 班上三个女生从走廊另一端边聊天边悠闲地走向教室, 她们抬头看向我, 步子还是不紧不慢, 等进到教室还顺便调侃一下周围的同学, 终于坐在位置上了。“同学们, 我希望你们要有时间观念, 我不能说时间观念强的人都能够成功, 但是, 我能够保证, 任何一个成功的同学, 他都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同学或朋友之间的相处, 我们都要做到守时, 对一个人的感觉好坏往往第一印象起着决定性因素。上课做到按时或提前回到位置, 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你个人修养的体现以及你对这份学业的重视。”当我面对同学们讲这段话的时候, 三个女生还在相互挤眉弄眼, 神情恼怒。而我开始了正常的授课, 当进行到学生自测环节, 安静的环境突然出现三个女生的嬉闹声, 我瞪了她们一眼已示制止, 我刚一回头, 嬉闹声又来了, 我很生气, 回头压低声音怒斥一声, “给我安静”。没过几分钟, 又是一片嬉闹,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很严厉地说了几句:“有些同学, 老师用眼神便可交流;有些同学, 老师用语言可以交流;但又有些同学, 眼神和语言都不适合, 适合的是拳头, 当然, 我不是老夫子, 我这有形的拳头肯定不会使用, 但不代表我不想使用, 欠揍。”第一、二句对着全班同学说, 最后一句话对着她们仨, 课堂总算回归平静。随后的一个星期, 在数学课堂上呈现几具怪异的坐姿, 屁股斜对着讲台, 身子扭向后方, 对我进行无声的“宣战”。课堂气氛非常怪异, 老师会怎样做, 同学们各种猜测。我没有理会, 每天都淡定地上着我的数学课, 同学们渐渐地没有好奇心, 怪异坐姿的人却不淡定了, 相互之间传递着无数信息, 偶尔露出会心的傻笑。看着她们一个星期每天跟我“对抗”, 数学一点没学, 星期五的数学课, 我准备打破沉默。“珊珊, 该听听课了”, 第二个珊还没有喊出口, 珊珊同学像个小刺猬。“干嘛, 我又没说话”。课堂气氛瞬间凝结, 同学们看看她又看看我。我胸腔一股怒气瞬间待发, 冲动是个魔鬼, 珊珊同学显然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干还将被老师点名批评, 瞬间气炸时应激反应, 我若也如此, 跟她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都在等待, 我平静地看着同学们, 脑海里翻腾着应对的策略。“珊珊, 看着我, 不急, 等老师把话说完, 误会产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你看着我, 你认为老师一开始喊你是要干什么事?”, 我平静地问, 珊珊:“不就是想要骂人吗, 看我不顺眼。”“现在还这么想吗?”我接着问, “不知道, 反正没好事”珊珊的语气中的“刺”味少了很多。
2 反思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如此“猖狂”, 眼里“没有”老师, 行为不加节制, 道理讲不通。“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1]造成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 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网络及各种传媒的发展, 使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思潮和非主流价值观, 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二, 家庭教育因素。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导致一些学生或娇生惯养或缺乏亲情, 以致出现孤独、偏激、固执、冷漠的道德情感现象。第三, 学校教育因素。由于学校面临升学压力, 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轻道德重智力”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中“知”与“行”分离现象突出。第四, 学生主观因素。初中生受年龄、阅历和实践经验的局限, 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 还不能真正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 新形势下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有效的表达情感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一切情感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与教师“教”,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 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真正体现新课标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的生”的宗旨, 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摒除“师道尊严”、“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不断创新, 使学生乐学、好学, 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满足。第二, 公平对待学生。关心,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才叫对学生真正的好。对待成绩优异的同学, 要严格要求, 注意细节, 培养学习毅力, 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对待学习中等的同学, 要帮忙找方法,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对待学困生, 降低学习标准, 模糊细节, 培养兴趣, 创造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还要组织好学生帮助他们, 同他们展开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 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 体验到师生的温暖及爱。第三, 引导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师生冲突时常发生, 除了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有教育机智, 能灵活处理突发状态。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应对问题, 避免矛盾激化。面对老师善意的提醒, 学生要能及时克制自己的行为, 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面对老师的直面批评, 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 要学会冷静, 反思自己的行为, 能听进去老师的批评, 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 若发生被“误解”的情况, 希望能在课后向老师说明, 避免矛盾累积。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 要培养学生宽容的心。有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差, 时不时就引起一场打闹, 同学之间的不和谐导致当事人无心读书, 甚至心烦失眠, 直接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生活。其实同学之间发生误会甚至是矛盾冲突是常有的事。关键是如何解决矛盾。宽容的人会主动原谅他人的过失, 一笑了之;宽容的人能化敌为友, 用宽容征服他人。这些做法都有利于解决问题, 融洽朋友关系。
3.2 善于挖掘教育素材的道德情感因素, 营造一个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氛围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 培养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适当的情境, 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一, 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发展。例如, 借助网络庞大的信息量, 搜索有关数学美的教育素材。欣赏数学文化的魅力, 让学生体会到刚体变化、射影变化、拓扑变化等形体变化中的数学美。游戏中的数学魅力。组织学生游览名胜古迹、革命圣地、秀丽的风景区,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比讲一堂数学课更有感染力。第二, 利用活动课育情, 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人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一过程得以进行的。只有能够与人和谐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归属感和幸福感。一个具有交际能力的人, 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以外, 还必须知道在什么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说什么话是最得体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 加深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礼貌原则的理解, 内化为自身积极的道德情感, 从而在真实的社会交往过程中, 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即知行一致。
3.3 加强家校互动, 形成情感道德教育最优化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9
一、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缺失的原因
1. 教育观念
目前, 网络教育观基本上还是传统教育观的映射, 表现在单纯地追求认知的发展, 以忽视学习者情感培养为特征的唯认知理论和唯理智主义在教育中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样必然造成“科学主义逐渐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指导地位, 在它的指导下, 教育的情感层面日渐衰竭”。这种唯认知理论和唯理智主义教育观主要表现为:
在教育目标层次上: 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的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重视的是怎样传授知识, 如何提高人的智商, 而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就被削弱了。
在教育内容层次上: 因为科学所关注的核心是事实, 所以把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作为主要的教育和学习内容, 而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都成了附属的东西。这样使得培养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并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的自信、 自强、自理、自立、自律能力及合作意识的情商教育被轻视了。
其实, 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信息分析以便理解, 后者包括感知觉和情绪驾驭以便获得感受与评价。现代教育, 特别是网络教育不能是“偏重了一半, 却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 即不能是偏重认知、忽略情感, 或强调科学、忽略道德的教育。
2. 教育实践的简化
教育原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由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决定的。但目前现代教育趋于信息技术化, 现代教育技术因其起步迅猛、发展压力过大 (很快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 故而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放到了技术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 资源开发和效益等方面, 不可避免地将教育简单化: 将教育简化为教学, 将教学简化为知识传授, 甚至将知识传授简化为考试辅导。这样一来, 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必然在教育中淡化, 从而使教育原本复杂的工程变得简单化了, 原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关怀变得肤浅了。
3. 交互在网络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交互性强是网络教育的特色之一但交互却不能保证学习者对学习感兴趣, 就像去图书馆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会学习一样。面向不会说话的计算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情感交流也逐渐虚谈。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给学习者带来刺激, 但同时也使学习失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觉和判断能力, 甚至引发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教育的交互活动未必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帮助。其主要原因是对教育应有的直接指导作用的策略和方法的缺乏, 包括教育内容的交互、学习策略的交互、对学习者进行精神上的支持等。
总之, 目前网络学习环境在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上显得不够友好, 学习者面对的是没有情感、枯燥、生硬与被动的数字和符号, 人与人之间缺少面对面的相互交流。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心理与价值观等, 必然与现实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这一切都无法从本质上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 无法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环境无法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成自我实现。
二、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缺失的对策
以上表述说明, 情感缺失在意识上和行动上都有所表现, 所以网络学习环境下, 要解决情感交流的缺失, 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要重视情感关怀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作用, 并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情感关怀。
1. 情感关怀的必要性
(1) 注重情感关怀是素质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由以“教”为中心向以 “学”为中心转变, 无疑, 网络教育能够为这种转变很好地服务。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对完整、健全的人格的追求与培养, 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 凸显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要完成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就不能是只顾认知而不理情感的教育, 因为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传输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2) 注重情感关怀是教育科学的需求。研究表明, 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并可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因素对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正面的组织或负面的瓦解的效能, 所以, 注重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积极性情感, 建立正面的、促进性的情感动力, 以期对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组织效能。
(3) 注重情感关怀是网络教育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 优秀教师能够注意情感的诱发、情感的反馈以及情感的融入, 从而使得一堂课上得令学生“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然而网络教育由于没有现实中教师的参与, 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方面较为欠缺。因此, 不能忽视网络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在网络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适当的技巧来进行弥补, 从而使学生“学习时有波澜, 学习后有余音”。
2. 网络教育情感关怀的措施
使网络教育充满情感的方法有很多, 下面我们仅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层面上来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关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处理仅仅是从认知的维度来进行的, 在此, 我们主要是从情感的维度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有关专家经过研究, 发现从蕴涵情感因素的维度来看, 可将教材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显性、隐性、悟性和中性情感因素教材。显性情感因素教材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材料、 直观形象材料等能使人直接感受到情感的教材。隐性情感因素教材是指不含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会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的教材。悟性情感因素教材是指教材中不含有显性和隐性的情感因素, 但却含有引起情感的某种因素的教材。中性情感因素教材则指不含有情感因素的教材。对于这四种情感因素的教材, 教学设计者在处理内容时要相应地运用展示情感、发掘情感、诱发情感和赋予情感的策略。
在网络教材的开发中, 我们要积极地调用一切有效手段, 对原有的文字性的教材进行重新编码和处理, 具体可以这样来做:
(1) 在网络教材设计与开发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如传播学、心理学, 特别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现代教学应尊重人的情感, 重视学生的感受,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将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主体, 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恰当的情境, 以教学游戏、解决问题、积极反馈等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形成勇敢、自信、自尊、自强、 同情、仁爱、正直、诚实、 刻苦、有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和健康人格。
(3)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 在教材处理时采取角色扮演、巧妙提问、设置表达情感的环节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 借助CSCW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技术构建协作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作。
(5) 对于显性情感因素教材, 采用展示情感的策略。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整合技术, 用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体地、 形象地、直观地展现出来。
(6) 对于隐性情感因素教材, 采用发掘情感策略。教学设计者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教材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 对教材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 运用生动形象的视听表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来引发情感。
(7) 对于悟性情感因素教材, 采用诱发情感策略。教学设计者对教材中所体现的善恶美丑进行适当的评价, 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8) 对于中性情感因素教材, 采用赋予情感策略。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将看上去似乎平淡的、枯燥乏味的、简单的、 教条性的内容, 与奇异现象、生动事例、未曾接触过的领域、现实社会、 生活实际、未来事业等链接起来, 使学生惊奇地发现不可思议的事实、教材中所蕴涵的趣味性、深刻内涵和实用价值, 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琢磨、领会的学习兴趣, 同时掌握学习的要义。
总之, 网络教育能给认知学习提供帮助,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它在情感学习方面的教育却有所欠缺。因此, 网络教育中 的“情感 教育”和“情感关怀”应该成为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 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6) .
[2] 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3) .
[3] 沈洁, 陈家麟.利用情绪生成心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
浅谈对于青少年情感缺失的教育 篇10
我上面所提到的那位学生因情感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长期导致的, 我深知不能一时解决, 但我很希望因为这位学生所带来的问题得到所有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 “情感缺失”的学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给与帮助, 希望在学校和老师的不断努力下, 可以真正解开因情感缺失所致问题的孩子, 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助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目标强调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现如今,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但与此同时也让社会中情感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 为了避免青少年在成长多称重出现情感缺失的现象, 我们应该更重视青少年生活中情感的培养。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11
文质彬彬的男生却有着蛮横的个性
小辉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唱歌,尤其喜欢港台歌曲。一次,他听说香港某歌星在首都体育馆开个人演唱会,就拉着小伙伴一起去看演出。小伙伴说没钱买票,小辉觉得自己一人看没意思,就拿零花钱买了3张票。票是买了,可他又有些不情愿 那是自己攒了好长时间的零花钱啊!但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又不能跟同学要啊。跟父母要吧,父母本来就认为自己初三了,应该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伸手要钱不是找骂吗?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主意。
放学的路上,他在一个僻静处堵住两个低年级的同学伸手要钱。一个小学生害怕挨他的拳头,乖乖掏出60元钱给了他。另外一个小学生磨磨蹭蹭不愿意掏,他不容分说,上去就给了人家一个耳光。小学生哇地哭了起来……虽然只是一个耳光,但后果却非常严重,小学生被打成了左耳膜穿孔。
事情发生后,小辉的父母想用钱来“摆平”这件事,但对方家长坚决不答应,还把小辉告上了法庭。
不给钱,就打人,出手那么狠,小辉年纪不大,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为什么会有如此蛮横的个性呢?经过深入调查,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被祖辈们宠坏了的长孙
小辉的父母在各自的家庭里排行都是老大,小辉不仅是长孙,而且是孙辈中唯一的男孩。两家老人对他疼爱有加,常常是在爷爷家没住上几天,姥姥就来电话催着过去——为争这个孙子双方还闹过不愉快。
小辉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且有一定职位,特别忙。他们想,既然这样,还不如固定下来,爷爷家住一个星期,姥爷家住一个星期。就这样,小辉在四位老人的宠爱中一天天长大。
在姥姥家,小辉说一不二,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姥姥、姥爷外加三个姨妈都宠着他,想方设法哄他高兴。一次,大姨的手表放在柜子上,小辉拿过来用小锤子一砸就碎了。大姨刚想批评他几句,姥姥马上把话头接了过来:“你那个破电子表也不值几个钱,砸就砸了。”看见外孙子害怕的样子,姥姥一把把他搂到怀里,“看我外孙子砸得有多准,一锤子一个!”
有姥姥撑腰,小辉变得有恃无恐,三个姨妈的手表都被他砸过。
到了奶奶家,小辉更是为所欲为。一天,奶奶的针线筐里放着一把小锥子,小辉拿起锥子就扎奶奶的手。奶奶不生气,反而说:“看我孙子,扎得还挺准的呢。”小辉得到鼓励,觉得挺好玩的,又举起了锥子……奶奶只是嗔怪地说了句“好孙子,行了。奶奶知道你扎得准,我给你拿巧克力去。”
错过教育关键期
小辉上小学时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发现了儿子任性的毛病,准备严加管教,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错过了教育关键期,要想把孩子从小养成的坏毛病改过来已经很难。比如,他要洗脚,张口就喊:“妈妈,洗脚水!”妈妈想,他的毛病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还是一点一点改吧,就把洗脚水给他端来了。他把脚往水里一伸,觉得有点烫,一脚就把盆子踢翻了。同样,他觉得水凉,也会把盆子踢翻。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说几句,顶多给他两巴掌,小辉一哭一闹也就完事了。
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是,小辉天生聪明,学习不错,考上了重点中学。他还善于长跑,在区里的运动会上获得过名次。儿子身上的那些亮点让父母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的孩子不错,长大了就会懂起事来,于是就放松了对他的要求。
就在父母满足于儿子的学习成绩时,小辉唯我独尊、顽劣不羁的个性愈演愈烈。与同学相处中一句不中意的话就能使他大发雷霆。渐渐地,同学们与他疏远了——谁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他耐不住寂寞,就找低年级的学生玩,在那些比他矮一头的小学生里,他可以随便发号施令……
小辉虽然性情暴躁,但他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会成为少年犯。小辉闯祸后,他母亲起初还不以为然——“不就是小孩子打架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当他们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后,才有所悔悟。最后,小辉被判了两年有期徒刑。
给孩子的心灵播下善良的种子
在审理这个案子期间,我曾与小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先后谈过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跟我说,这个孩子之所以有今天,就怪小时候我们太宠着他了。他的父母工作忙,我们都有文化,觉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成问题。我们教他背诗、认字、画画。小辉很聪明,一学就会,很是讨人喜欢。但我们疏忽了一点——没有教给他做人最起码的善良与理智。等发现孩子的毛病,再讲道理时,他已经听不进去,要他守规矩,已经很难。原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长大就好了,没想到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 篇12
一、桌面虚拟实验研究概述
虚拟实验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 借助于多媒体和VR等技术, 模拟创造出可以辅助或者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真实实验操作环境和过程的虚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实验者可以在这种虚拟的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所需要的实验项目, 所获得的实验效果对于真实实验相等甚至更优, 以弥补部分真实实验的不足, 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实验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 给教育也带来了深刻变化。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提出, 到2020 年, 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其中一条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在信息化进程中, 教育的内容、方法、理念及手段等均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的变革, 为虚拟实验走向教学应用创造了契机。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能够提升学生者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一些实验的危险程度和实验成本很大, 造成很难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基于此, 桌面虚拟实验应运而生。
虚拟实验系统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关于桌面虚拟实验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 多集中于一些著名大学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中。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关于化学工程的虚拟实验VRICHEL。印地安那州立大学的MBL化学实验室在给新生开化学实验课时用计算机来辅助做这样一些事, 用计算机采集与分析实验数据, 用计算机展示实验, 在网上发布相关的实验指导材料。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利用Java技术建立了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的LAAP, 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于Java Applet的虚拟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 相关的实验课程模块, 实验学习结果评价模块, 协作学习模块。国外的这些虚拟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后台软硬件平台、用户界面等方面。
在国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 2000 年以后对虚拟实验的研究才进入蓬勃发展期。笔者通过知网以“桌面虚拟实验”为关键字进行学术论文搜索, 得到7328 条结果。通过对搜索结果的整理分析发现, 国内桌面虚拟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桌面虚拟实验环境的或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其次是桌面虚拟实验教学理论的研究, 再次是具体学科或针对某一实验的虚拟实验的设计。总体来看, 国内外关于桌面虚拟实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虚拟实验的设计和环境的搭建, 以实验为主体, 而忽视了学习者。而桌面虚拟实验本身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 长期处在这种虚拟学习环境中, 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桌面虚拟实验研究正缺乏这种情感的研究。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情感体验不足是目前桌面虚拟实验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也是设计和开发网络虚拟实验系统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桌面虚拟实验存在情感缺失的问题
在当今信息发展非常迅速的今天,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实验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桌面虚拟实验的实验环境的虚拟性, 实验过程中桌面虚拟实验室通过图像和声音等实验要素对真实实验进行模拟, 模拟后的实验效果通过显示器音响等设备进行反馈, 纵观虚拟实验当中学习者整个情感交流活动, 学习者总是围绕计算机界面来进行学习, 始终面对的是图像化的计算机界面和程序化的实验环节, 所以造成了“人—机”交互这一实验特征, 使得桌面虚拟实验变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实验环境。学习者长期的面对这种虚拟的枯燥单一的“人—机”交互实验环境会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 降低实验感受效果, 而且由于感情交流的缺乏, 很容易对学习者造成情感缺失。其次在心理方面, 首先由于虚拟实验的非真实感, 给学习者一种对实验的不可信感, 信度的降低造成学习者的心理影响, 学习者对待实验的态度就会有所影响;另外, 由于桌面虚拟实验安全性这一特点, 将真实实验的危险性降低了很多, 满足了学习者心理安全这一需要,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安全感, 使得学习者在实验过程中, 产生一种自己无需为自己的实验操作承担任何后果的误导, 从而造成学习者实验责任感的缺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实验教学当中的情感来源一般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实验本身学习者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来自精神层面而引发的情感, 比如对实验的态度, 对实验过程的满意度, 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满意度等等。其次来自实验当中参与者这一要素引发的情感, 比如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 实验教师的协调指导。然而正是由于桌面虚拟实验“人—机”交互这样一方面特征, 使学习个体面对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的, 缺乏情感, 被动枯燥的虚拟实验图形图像, 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整个实验学习不能使学习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体现不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桌面虚拟实验情感补偿策略
情感交互对人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 情绪好坏影响着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当今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很好的模拟出真实的实验环境, 大多数的虚拟实验只能模拟出理想状况下实验现象和结果, 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 僵化学习者实验思维, 学习者的情感得到不了满足, 完全指望桌面虚拟实验来达到学习者技能和情感教学目的是完全不够的, 所以就需要有一些情感补偿策略来完善桌面虚拟实验。
其一, 可以采用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一些在一般环境下无法实现的或非常危险的实验, 可以将其由专业人士完成的真实实验影响资料插入到虚拟实验模拟系统当中, 学习者在开始进行模拟实验时, 先观看一遍这些真实实验影像, 使其对真实实验有一定了解, 不至于脱离现实;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实验, 可以采用混合学习法, 将虚拟实验与课堂实验教学相结合, 以课堂实验演示为主、虚拟实验为辅, 发挥教师启发引导实验教学的情感作用,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归属, 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实验效果。
其二, 在虚拟实验过程中设置交互环节。情感交互对培养学习者合作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在真实实验当中许多实验需要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 必要时还要有老师的指导。因此, 在桌面虚拟实验当中, 可以设置交互环节, 让学习者不只是独自面对冷冰冰的计算机。例如, 在计算机组装虚拟实验当中, 将学习者分成不同小组, 不同成员选择不同型号的硬件进行组装实验, 最后选择最合适的硬件进行最终的组装合成实验, 在这过程中, 成员之间可以交流讨论各自的实验心得、分享经验。交互环节的设置可以弥补桌面虚拟实验中情感的缺失, 减小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中情感的心理差距。
其三, 可以在虚拟实验系统当中设置故障反馈程序。在真实实验中, 学习者在做实验时, 由于疏忽或错误操作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或问题, 对实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桌面虚拟实验当中, 实验过程是按照程序设定好的, 学习者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即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学习者与真实实验缺乏一定的心理情感体验, 造成责任感缺失和对现实的漠视。因此在桌面虚拟实验当中设定一些在真实实验当中学习者容易出现的故障程序, 比如在计算机组装虚拟实验当中, 如果学习者没有将内存的位置放置正确, 系统将给出错误提示让学习者处理, 并扣掉一定分数, 最后的实验得分体现到课堂表现分数当中。通过增加故障程序, 使学习者获得真实实验相同的心理情感体验, 培养其解决问题处理事故的能力, 积累实验经验, 提升责任感, 以至于面对真实实验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有利于学习者在虚拟实验当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迁移到真实的生活当中。
另外, 还可以通过增强虚拟实验沉浸感来提升实验中学习者的情感。人的情感体验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需要外界刺激才能产生, 同样, 桌面虚拟实验当中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也需要外在的刺激, 而这种刺激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所面对的计算机虚拟实验沉浸感程度。因此, 桌面虚拟实验的界面设计和实验内容相对真实实验模拟出的现实程度, 对桌面虚拟实验情感补偿有着重要意义。以为桌面虚拟实验主要是通过个人计算机组建起来的, 因此这种情感体验刺激就主要通过显示器模拟出的实验场面的视觉刺激和音响设备的听觉刺激。所以在设计制作虚拟实验的时候应该在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之上, 合理运用形状、颜色、光影、质感、声音音效等图像声音元素之间的组合, 增强虚拟实验环境的真实感, 提高学习者实验的沉浸感以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等非常多的功能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但在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新的教育模式发展过程中, 人和技术之间的问题则凸显出来。情感对人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尤其在教育活动中, 良好的情感活动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强调情感教育。然而, 在虚拟实验当中对学习者进行情感补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涉及到很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因此, 对桌面虚拟实验的研究还有很多路要走。
摘要:桌面虚拟实验因其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弥补了一些危险的或当前真实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 为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但是在完成一系列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 学习者情感缺失问题也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对桌面虚拟试验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桌面虚拟实验中学习者情感缺失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一些弥补情感缺失的策略。
关键词:桌面虚拟实验,情感缺失,情感补偿
参考文献
[1]魏书莉;桌面虚拟实验中的认知摩擦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2]杨雪;庄泽林;吴泊晓;学生在虚拟和真实实验中的心理差距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7) .
[3]王洪旭;桌面虚拟实验沉浸感的提升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4]王丽;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中情感体验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中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推荐阅读: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08-30
下洋中学师德缺失工作方案06-29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10-13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10-30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12-0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0-17
中学政治情感教学研究08-14
中学地理情感教学论文09-07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论文09-01
中学生的责任作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