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2024-10-05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共12篇)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篇1

1.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进入大学并不是大学生梦想实现的终点, 大学毕业也不再意味着工作和生活有了保障。市场化经济条件下,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实习的目的从传统的实践技能学习逐渐转变为寻找就业机会的桥梁。而用人单位, 特别是很多知名企业, 也将实习作为降低招聘风险和遴选优秀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因此, 为解决“就业难”大背景下的学生就业问题, 很多学校, 特别是职业学校、理工类大学均与相关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同时, 部分学校设立实习课程, 为学生提供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机会, 即当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是高校与企业 (社会) 双赢的模式之一[1]。同时, 国家为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鼓励工科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实习课程, 并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规定, 明确实习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确保与企业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在国外, 企业实习教学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在该环节中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企业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在国内, 目前正逐渐增加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2]。但在学生企业实习的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上, 国内评估方法仅仅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手工层次, 缺乏客观性和定量分析, 准确性很难得到保障。为了更好地建立校企实习关系, 切实提高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 针对工科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主要从工科学生的视角, 针对学生实习的决定, 建立一个评估模型, 确立学生企业实习的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体系, 对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多个标准进行评估。经过调查与分析, 学生实习评估按照权重排序结果如下: (1) 企业因素; (2) 经济因素; (3) 学校因素; (4) 非经济因素。在所有调查对象当中, 20个标准排名前三的为:企业提供的实习薪资;达到学校规定的实习时间后得到相应的学分;实习的工作比较适合自己, 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个结果暗示, 企业的激励手段 (薪资) 和学校的激励措施 (提供相应的学分) 对于实习学生影响很大。

2. 实习评估模型建立

层次分析法 (AHP) 是一个决定分析工具, 在多标准的研究中帮助做出决定。如果所选的要素不合理, 含义混淆不清, 或要素间的关系不正确, 则都会降低该方法结果的准确性, 甚至导致决策失败。本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把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导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独立性和层次性相结合[2], 通过咨询12个具有实习咨询、指导和监督资质的咨询服务的老师和学生获得 (包括5位老师和7名学生) , 这些学生都具有6—12个月的实习经历, 得到学生实习决定因素的关键影响因素。我们初步选择了25个相关标准。使用七级李克特量表以后, 一些低比重的因素项目会被删除。运用该方法, 收集到的资料达到了足够的规模和条件, 确保了判定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划分出影响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企业实习的四个主要方面, 分别为:企业因素、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和学校因素。为了使分析结果足够精确, 覆盖面更广, 我们把每一个因素进一步划分为5个子标准, 见表1。

3. 工科大学中典型个案研究

3.1 背景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同学们一般会在大学的第三年和第四年选择企业实习或者兼职。为了鼓励该行为, 在实习生们完成了规定工时和相关实习报告, 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以后, 可以获得3个校内实践课程的学分。为了方便从学生角度调查研究学生的企业实习状况影响因素, 我们在南京理工大学选择了50名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 删除了不满足层次分析法中一致性检验的5张问卷, 最后得到45张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90%。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1月。所有被调查者都是首次自主选择参与企业实习。

3.2 数据收集

45份调查问卷的人口统计学描述如下:

(1) 性别:男生21位 (占47%) , 女生24位 (占53%) ;

(2) 年龄:被调查者均为高年级学生, 年龄为21-22岁;

(3) 院系:自动化学院15人 (占33%) 、理学院9人 (占20%)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0人 (占22%) 、电子信息与光电工程学院11人 (占25%)

(4) 实习类别:在服务领域实习的有28人 (占62%) , 在技术相关领域实习的有17人 (占38%) 。

(5) 每天的工作时间:9人工作7小时 (占20%) , 21人工作8小时 (占47%) , 15人工作9-10小时 (占33%) 。

(6) 对于是否愿意在毕业后从事与实习内容相同的工作, 19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26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4. 研究结果

得到问卷数据以后, 结果的权重计算方法参照Expert Choice使用手册[3], 对于标准层级进行完整评估后, 得到了最终标准的排序。排序结果及20个从调查者得到的评估标准各自的权重因素标注在表1中。

结果描述如下。影响学生选择企业实习的评估标准的权重因素是: (1) 企业因素 (C1=0.279) ; (2) 经济因素 (C2=0.260) ; (3) 学校因素 (C4=0.252) ; (4) 非经济因素 (C3=0.209) 。结果意味着, 对于被调查者来说, 当决定是否选择企业实习的时候, “企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 而“非经济因素”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在这20个标准中, 被调查者把“企业提供实习薪水”作为最重要的 (C21=0.076) , “达到规定的实习时间后得到相应的学分”第二重要 (C45=0.064) , “实习工作适合自己”作为第三重要的标准;“企业提供住宿或食宿补贴”, 排在最后 (C24=0.034) 。结果表明, 薪资、专题报告和学分、实习工作的倾向性是学生在决定是否选择企业实习时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5. 结语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和评估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实习项目的影响因素, 同时列举工科学生的实例分析。基于以上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结果,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薪资、得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实习工作的适合性是学生决定是否选择企业实习项目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 企业的激励因素 (提供薪资) 和学校的激励因素 (提供学分以及批准实习报告冲抵专题报告) 起关键作用。

在过去, 当被询问为什么选择企业实习, 很多学生只能依据他们的经验、知识水平和了解的信息进行回答, 很难用精确定义进行描述。大多数前期研究结果聚焦在实习的内容、实际效果及校企双方如何实现“共赢”, 很少从整体关注实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主观和客观标准, 初步建立了一个实习影响因素评估模型, 即通过运用一个总体、全面、科学的框架研究学生在实习项目中的选择行为。在实际生活中, 当针对多个变量进行实习行为的评估时, 这个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于我们给出的模型, 希望其他学校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 进而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得到更为一般性的结论, 更好地服务学生、学校和社会企业。

摘要:当前“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共赢的模式之一, 大学生实习的目的正逐渐从传统的实践技能学习转变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通过建立一个实习评估模型, 对大学生选择企业实习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通过实例, 从工科大学的角度得出初步结论:企业和学校的激励措施 (薪资和学分) 为主要影响因素。该模型及分析结果能够为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决策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实习,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 (AHP) ,工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边林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通报, 2013, (06) :229-233.

[2]龚谊承, 王先甲, 李寿贵.校企实习联盟模式变迁的进化博弈模型与演化路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09) :1945-1951.

[3]Expert Choice User’s Guide (2005) Version 11.Expert Choice, Inc.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篇2

你在为谁工作?

刚出道,免浮躁;走远道,要开窍:

请不要为老板工作,为你自己工作;

请不要为工资工作,为你自己的能力工作;

请不要为了今天工作,为你一辈子的理想工作,

你的前途不取决于工资,而是取决于能力;因为即使你的工资提高两倍,你也不会成为富人,而成为富人的方法除了 中幸福奖、买股票发投机财之外,只能靠你的能力。靠工资,你一辈子生活在被动之中,靠能力,你终究有一天能站在成功的山巅。

如果你全心追求一份满意的工资本身,那么你可能为这份工资而不满、抱怨甚至勾心斗角,最后在抱怨中失去展现才华提高能力的机会。更何况,就算你最终得到了这份工资,你又会怎样?你的生活能改变很多吗?不会。一个只追求金钱的人不会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他的生活仍旧会比较空乏平淡。以钱为导向的生活,总是为小钱苦恼并被小钱绊倒。

如果你为了追求提高能力,为了在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发力的那一天,那么请你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一辈子的理想是什么?也请你在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今天更加靠近目标了吗?如果你这样做,说明你懂得厚积薄发,你具有长远的眼光,

能力是最好的投资,投资的时间越长回报也就越大。史玉柱传奇告诉我们财富可能散尽,但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会让你终将笑傲江湖。

有人说: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如何理解?因为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能力,所以能力提高是给员工最好的回报。

今天你成长了吗?

不要因为今天工作轻松而高兴,要为今天成长了而高兴;不要因为今天工作中偷懒成功而高兴,因为你其实正在被淘汰。我们每天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拥有什么?

日起日落,一天就这样过去,时间就是这样简单。如果时间是成本,那么今天我们的收入是什么?是知识的增长,友谊的加深,事业的进步,感悟的积累,还是一天的工资,抑或一句感叹:又一天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意识,所以总会挥霍今天而毫无愧疚,更无如何度过今天的计划可言。如果把时间当作投资,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的收入预算就应该在今天之前已经做好。当每一天都事先有了安排,有了衡量收获的尺度,那么每一天都会有成就感。虽然计划经常赶不上变化,但是在没有变化的时候,计划是条理的依据,在出现变化的时候,计划是做事的参考。不管怎样,如果要“成长有理”,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还是挺必要的。

为自己工作,让自己成长,为自己负责,请选择美丽的角度看待工作。

选择合适的角度 篇3

后来老师这样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把其中的“清明”理解成了“清明节”,并沿着这条思路去猜清明前后可能用到的农具,这才越猜越糊涂。其实这样的困境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换一下角度,摒弃思维定势,就会发现“清明”还可以解释成“清楚”、“明白”,沿著这条思路就能水到渠成地猜到谜底:算盘。

任何一个问题或事物都有很多角度,选择不同的角度,往往有不同的结果。正如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肯定有一个角度适合你去解读、接近、征服或战胜。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了合适的角度就是打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诗人流沙河在某中学跟学生座谈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话题: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绕过去?当时同学们的回答几乎都是:迎难而上。诗人却说:要灵活变通,有时绕过去更明智。是啊,生活中,多少人因为墨守成规执迷不悟而误了锦绣前程,跟一些美丽的机遇失之交臂;又有多少人因灵活变通而绕过了那些泥沼、险滩,顺利地抵达彼岸。他们的人生呈现的风景不同,而原因就在于角度的不同。

要想实现梦想,获得成功,就要主动出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

有一个农夫,他手里只有很少的钱,只够买下一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这块地非常贫瘠,既不可以耕种庄稼、栽种果树,也不能养猪圈牛,能生长的只有白杨树和响尾蛇。妻子骂他愚蠢,周围的人则抱着无可奈何的同情。可是农夫觉得土地虽然贫瘠,却是自己的希望所在。他没有埋怨,也没有绝望,开始养殖大量的响尾蛇,然后取出蛇毒卖给各大药厂,蛇皮高价卖给工厂做皮包,蛇肉则制成美味可口的罐头,卖到了世界各地。一块谁也不想要的荒田变成了他的聚宝盆。

每个人都像这个农夫一样,会遇到不可更改的境遇,如果囿于思维定势,不思进取,或者安于现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就永远不会出现。而这个农夫却主动出击,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它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生活的迷雾有时遮挡了自己的眼睛,别人的暗示、提醒、忠告甚至逼迫就是驱散它的阳光,照亮一个适合你的角度。

一个美国小伙子长年累月在一家酒吧里弹奏钢琴。可是有一天晚上,一个中年顾客要听他唱歌。他却说:“我学的是钢琴,没有学过唱歌,恐怕唱得很难听。”他没有唱。可是这顾客执意要听他唱歌。这时,酒吧老板出来说:“你要么唱歌,要么另谋它路。”他被迫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从此他告别了演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进军流行歌坛,数年之后,一跃成为美国爵士乐歌王。他就是著名歌手纳西高。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角度也一样,要有一双发现它的眼睛,否则,再多再好的角度也只能变成“遗失的美好”。因此,选择合适的角度,靠的是过人的智慧,而不是随心所欲或游戏人生的态度。人的一生,有多少事情等我们去做,有多少问题等我们去解决,有多少梦想等我们去实现,有多少奇迹等我们去创造,它们都离不开角度,而选择合适的角度,才是我们的出路,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篇4

一、大学生后形式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的开发

青年人与青少年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仅仅在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而在于面对不同真实生活情境的可能性因素,能够脱离纯粹的逻辑,采用折中,或者弹性的策略进行问题解决,尤其面对真实生活中的并非黑白分明的那一部分时[4]。因此,不得不说,在严格的是与非的教育之下,我们的孩子们经常会面对原有的逻辑与此时的后形式思维之间的转变,事实上还是需要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引发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学生的发展并非整齐一致,因此面对不同的后形式思维的水平,碰撞,冲突难以避免。心理学对于此类问题有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团体咨询。在团体咨询当中,成员进行深度的沟通与探讨,让成员了解人们的不同,以及可能的进步方向,这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与纯粹的心理学团体不同, 应该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价值干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后形式思维的发展,而非仅仅促使其互相接纳。因此,教育性质的总结在这样的团体中是必要的。

发展心理学家沙因认为,成年早期(也就是大学生所处的发展时期)的认知发展处于实现阶段(achieving stage),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其智力实现有关职业、家庭、社会贡献等长期目标,不再以收集资料为主,而转向了实用主义[5]。我们的大学教育也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因此,单纯的课本——记忆——考试模式的教育不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事实上,这对于实践智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则是将实际的应用情境引入大学课堂教学。这种引入未必要发生在实践层面上,就像是社会学的实验未必需要实验者动手操作一样(动脑就可以)。同时,如果真正把实践(实习)要求增强到教学大纲内,并且真正的按照这样的标准实践,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好寻求“亲密感”的顾问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是个体亲密对疏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同他人的亲密关系。[6]当然,这一阶段可能一直延续到30岁左右而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情感教育几乎空白,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剩下就是大众传媒的渠道。孩子对此的学习往往都有很多不合理的或者是偏差的认识。大学阶段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或者辅导。人在这一阶段往往是孤独的和疏离的,或者不仅仅是这一阶段[7],亲密感如果没有良好的建立,往往会影响到个体以后的发展。如果从埃里克森的观点出发这种亲密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我们对于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有所为。首先是“无私”也就是牺牲自己的需要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事实上,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爱情,同时也是后形式思维的特色之一,对于人际关系训练也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训练,首选的训练形式我认为仍然是团体,其次应该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得以体现。

第二个成分是“性”。大学生性教育最近几年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采取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然而,深浅不容易被把握,同时各种反对的声音也经常出现。但是我们的早期性教育的真空导致了大学生性教育的极大地压力,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巨大困难。孙云晓呼吁的“阳光法性教育”[8]事实上是一种突破原有成见的倡议。我们面对的学生并非不解世事的孩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直白的讲出关于性的问题,是对学生有相当的示范意义和指导价值的。这样的教育远优于大众传媒歪曲了的或者片面的讲授。

三、对追求独立的支持与对寻求同一性的帮助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的孩子,另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时期与父母的矛盾会体现在孩子想要追求独立,但是父母对其的照顾却很难减少(往往也是因为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将要面临的独立生活),空巢的出现使得父母对孩子在情感上尤其的依恋,而会衍生出一些矛盾。很多学校开展了一些活动,例如:为父母做饭,为父母洗脚,然后留作假期的作业,要求写感悟。但是这样的活动不足以使得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减少。诚然,可以增进理解,但是一次两次的应付式的作业并不能加速孩子独立或者是亲子关系的进程。在寻求独立方面事实上是与自我同一性的寻求不可分割的。埃里克森认为,大学是延缓偿付期,通过这些学习以备将来的发展而延缓偿付期当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没有明显的变化(父母依旧是孩子的资金供应方),可能最大的问题发生在距离变远,同时独立要求变高。对于这样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的帮助在于通过讲座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自己的变化与父母的需要,通过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通过建议的方式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对于职业规划的实践环节,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来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

同一性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几乎延续一生的重要课题[9]。这一时期的同一性的寻求主要体现在工作角色的确定上,职业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此时人们处在现实阶段,与尝试阶段(青春期)不同的是,此时学生面临的选择往往是关乎一生的。因此对于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在心理健康加油当中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主要的安排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而这不应当仅限于出现在大三或者大四的课程。生涯问题有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生涯问题而是自我探索的问题,所以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展自我探索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课程之内,也可以以团体的方式进行开展。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还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告诉学生将要面对的职业生涯是如何的,以及在这一职业领域应当如何进一步培养能力,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所需要的能力都有哪些。可以通过班会或者是课程的形式,一一向学生介绍。生涯设计规划大赛也是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这一时期的同一性的整合,防止同一性混乱。

参考文献

[1]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西南政法硕士论文.2008

[2]卢爱新.我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4]Labouvie-Vief, G.Modes of knowledge and theorganization of development.In M.L.Commons, C.Armon, L.Kohlberg, F.A.Richards, T.A.Grotzer, &J.Sinnott (Eds.) , Adult development (vol.2) .Models and methods in the study ofadolescent thought.New York:Praeger

[5]罗伯特.费尔德曼著;苏彦杰, 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504-544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18-425

[7]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1-10

[8]孙云晓.阳光法性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从家长的角度看子公司战略选择 篇5

我通常是做一个旁观者,除非是争斗有可能对孩子带来严重伤害。这么做一是因为孩子早晚要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和哥哥弟弟竞争,也得面临家庭之外的竞争;二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得益于我的一个朋友给我的启发,他和弟弟从来就是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玩具、电视频道等资源的分配,兄弟两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旁观的时候有个想法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那就是最近接触的几个战略咨询项目。这几个客户都是中央企业的直属子公司,几家企业的一把手都在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而苦恼。苦恼的原因基本上都聚焦在自己作为子公司在战略选择的时候如何看待集团的战略规划和定位,这对于带着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领导者来说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方向性问题。

回到家长和儿子的关系来看,其实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也是家长和儿子的关系。中央企业作为一个大家长,旗下有若干个孩子,家长为了整个家庭的和谐和整体利益,为每个孩子都制定了相对明确的战略定位。例如中铝股份对下属的五个铝加工基地都有不同的定位,中交股份也对旗下的六大业务板块都有各自的战略定位。那么问题是孩子们一定要遵守母亲给自己划定的框框吗?其实不然。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虽然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发展,但实际上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来调整规划的可能。因此,如果孩子们相互之间发生了竞争关系,只要这种竞争关系不致于给整个家庭带来重大伤害,家长更愿意看到孩子们通过竞争来增强自身能力。只要竞争有利于整体利益最大化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竞争给内部带来的伤害要大于好处,那自然会进行干预和制止,例如孩子拿着重物砸向哥哥脑袋的时候当然要拦下来。因为即便你在兄弟之间竞争,也要面临跟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只要这种竞争不至于带来危害,

据说当初杨元庆和郭为之间曾经因为人才挖角而向柳传志告状,柳传志的做法是不予干预,因为人才被自己的兄弟挖走总比被外部的对手挖走强,而且内部人才流动有利于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只要能够使人才发挥最大价值,在哪个业务板块并不重要。

因此,在子公司制定战略选择的时候不妨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要深入研究母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方向选择,必须在母公司的战略框架下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因为不管内部如何打架,肉都是烂到锅里,如果你让肉烂到锅外边,那屁股可就要和母亲的巴掌亲密接触了。

第二,在母公司的战略框架下不要过分拘泥于母公司给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很多情况下母公司只是根据各个子公司的业务发展现状来进行区隔定位,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公司能够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在某个领域实现突破,不仅不会受到母公司指责,反而会赢取(全球品牌网)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整合业务和资源的可能。对于母公司来说,不管哪个子公司取得突破,都是整个集团的突破,不管是哪个子公司创造的利润,最终都会体现在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上。

第三,子公司战略必须要体现出对整个集团的战略协同效应。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成立一个子公司都是希望这个子公司能够给母公司的业务带来创新和突破,而这种创新和突破往往是建立在相关多元化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子公司要做的事情跟集团的业务除了财务之外没有关联度,那往往都不是集团所期望的,也往往不是子公司所最擅长的。因此,子公司的战略选择一定要看能否体现自己在整个家庭中的协同效应和价值。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篇6

围绕当时的宣传思想选角度。我是一名农村基层的业余通迅员,活动“半径”小,报道范围有限,因此,我常为抓不到适应形势,同当时的宣传精神“吻合”的典型而“犯愁”。1999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直选“村官”,直选上台的“村官”务实重干,下岗的“村官”干劲不减,他们都能讲党性、顾大局,二者形成合力,使全乡农村工作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精神正是当前需要大力宣传和提倡的。于是,我就从这个角度及时写了一篇题为《十字路乡“下岗村官”心平气顺干劲不减》的稿件,很快被《驻马店日报》刊登在报眼位置上。

抓住特点选角度。平时采访,我总想抓有特点和“一碰就响”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界同志常说的抓“活鱼”。可是采访中常遇到的内容不是大同小异,就是报道价值不大。尤其是对于那些老内容、老主题,只要认真琢磨选角度,也能写出新的意境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次我和河南日报社记者一起采访一个乡的老乡长三次申请离休的事件,我只知道那位老乡长申请让贤,这种风格高尚,但究竟好在哪里,取什么角度加以报道,心中没“谱”。而那位记者认为,老乡长三次申请离休让位,不是为哪一个人,而是从党的利益出发,为符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干部让路,就选择他从考虑党的事业和政权建设需要出发这个角度来报道。我听后心里暗暗佩服那位记者的“眼力”。后来我们采写了一篇《要多考虑党的事业》的通迅,很快被《党的建设》杂志刊登并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篇7

一、明确新材料作文的特性

新材料作文很少导语提示,又没有题目和话题的引导,这些条件上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作文的审题难度。 但是,命题者一般会选择一些可以多维解读的开放性材料,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化理解和个性化写作的需求。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多维度解读, 从而提取多个角度的不同论点,供写作时选择之用。 那学生该如何选择写作的角度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那么何为角度呢? 角度一般指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它是考生作文立意、构思的出发点。 很多学生在通过审题后得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写作角度, 那么学生该如何选取符合题意而又适合自己发挥的写作角度呢? 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立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很多学生因为没能选好角度,笼统地确立了自己的立意,导致行文中的表述缺乏针对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典型的例题,从中归纳了一些写作角度选择的方法。

二、选取典型范例归纳方法

近来福建作文题在命题上呈现出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没有任何提示语,没有对它们做出情感或价值的限定,材料也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趋势。 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发散。面对这样的新材料作文学生可以选择的写作角度就更加多样。

1.作文题目的确立

《 语文课程标准 》 对学生有 “ 知 ( 感知 )、 情 ( 感情 )、 意 ( 意志)”三个层次的要求,也可简化为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要求。笔者选取2015年福建省质检这道作文题。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三个层次要求。 此题包含两类人对生活不同的态度,这二者态度构成了对立矛盾关系;同时,一道好的作文题本身也往往是出题人思维的结晶,也可以是提供多角度写作的范例。

范例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一年有365个日子。 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堂实践探讨

(1)探讨写作角度

从审题角度看, 本则材料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材料作文的材料并非提供观点,而是提供可供分析的对象。 有的学生受到“重复”二字的感情色彩影响,就认定只能肯定“追求多彩”的生活态度。 其实不然。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一:生活要丰富,不要单调。

学生二:生活的重复中也有精彩。

学生三: 人活着就要简简单单, 不必刻意加重生活的压力,一味追求精彩。

学生四: 看似重复中可能蕴含的生活真理, 重复并不可怕,简单也未必不好。

从学生的立意中归纳写作的角度:

学生一、学生二主要从生活态度的角度切入谈生活的方式。 学生三、学生四则从思辨的角度来立意。 根据本题的特点,我们在选择写作角度时应该有现实针对性。 可以针对现实中部分人的生活态度角度切入,可避免泛泛而谈。 若能在扣住材料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思辨的角度切入,则是对材料的有效分析。

(2)习作展示

在课堂中教师选择四则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即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

习作一:

一年有365天,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一天,重复365次 。 人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反复地过着同一天,这样的生活太过乏味,让自己短暂的人生过得五彩缤纷吧。

习作二:

一年有365个日子。 懂得生活的人过了365天,只顾生存的人只过一天,重复365次。 生存源于生命的诞生,迫于社会的压迫,而生活却是有内心的渴望选择的。 生活在生存之上。

现如今社会物欲横流,信息化高速发展,多少人在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成了只顾生存的行尸走肉般的傀儡? 他们心中没有渴望,他们眼里的光芒只源于手机屏幕的亮度,他们失去了表情,他们不再交流,凭借一副躯体机械的行动成日复一日的生存。

习作三:

一年有365天,有的人虽然每天都过着重复的日子,但是他们却过得很有意义,在每个平凡的日子中,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很有收获而充实。 他们的日子反复地过着,简单而不简约。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

习作四:

一年有365个日子, 有的人虽然每天都过着重复的日子,但他们却过得很有意义。 康德终身居于哥尼斯堡的小楼,过着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路遥常常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他过着单调而枯燥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进行创作;生活中还有一群不知名的普通人,城市的美容师、出入境的第一张名片、 边防的守卫者们, 他们重复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的生活平凡而单调,但他们正是凭着一股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执著与心灵的更新和成长,使他们在平静的死水之中翻动起绝美的浪花。

(3)甄别习作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出发, 我们应尝试对材料所呈现的现象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365天,有人过得丰富多彩,而有人却一成不变”;“过得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否一定比过得一成不变的生活有价值”;“什么样的丰富多彩,或是什么样的一阵不变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实的角度考虑, 例如明星他们的生活形式是丰富而多样的,今天代言,明天拍广告,后天拍影视剧,那么他们的生活就很有意义和价值吗? 再深入思考从旁观者角度看也许很有新鲜感,那么明星们呢? 有些明星,他们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人生或是因过劳而英年早逝, 那这样的生活就一定有意义吗? 关注于现实的生活,从现实角度出发,学生在论证得过程中就不会空谈大道理。

通过比较和思考,学生发现习作一言之无物,空喊口号,缺乏针对性。 习作二结合现今社会生活现象, 具有现实针对性。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说明:习作二这篇范例的有点在于凸显现实针对性, 立足于沉溺于电子产品的群体的角度来引出观点。 教师通过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角度的重要性。教师选择的范例具有示范作用, 这些范例皆来自于学生的习作,习作一具有普遍性的特性和习作二形成正反对比。

习作三缺乏针对性,“他们”具体指哪些人,没有明确指出来。 而相比较习作四,写作角度就比较明确,针对于现实中的某些名人和社会群体来谈,同时能辩证地看待重复的意义。

教师应在日常授课中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秀部分,同时对于习作中存在的不足也不可忽视, 将其收集、 归纳整理、分类,也可用作范例,引导学生加以比较、甄别、改正。

(4)规律探小结

若是言论类的类材料,它的指向性不是很明确时,我们可以寻找现实的角度。 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心态、个性的生活态度等来谈;同时可以针对社会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的心态来谈。 这样一来能缩小议论话题,增强观点的针对性;二来能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这比泛泛而谈大道理更有意义。

三、总结反思

上述的教学片断的特点就是利用范例式教学法,从教师的角度看,利用范例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习作甄别比较讨论,紧扣写作角度的确立设计教学,可以改变原来低效空泛的作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益。 从学生的角度看,许多学生在通过课堂的范例教学,开始意识到写作角度选择的重要性。 角度选得好,可以让学生在行文时更有自信有更大的适合自己发挥的空间。 但是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和需要通过范例形式来获得的”。 通过这教学方式进行写作角度的确立既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会了学生方法 ,又存在着 限定 、束缚学生 的危险 ,是一把 “双刃剑 ”。 因此 ,笔者特意 向学生强 调 ,高考材料 作文是千 变万化的 ,由于笔者在研究归纳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学生还需灵活应对。 最后,更要强调的是,范例式作文教学法的应用是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的,当若干次的范例式作文教学起到作用,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综合提高后,这根“拐杖”就可以扔掉了。

摘要:学生如何选择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文章从新材料作文的特性,选择写作角度的方法,以及选择写作角度要注意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探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角度。

关键词:范例式教学,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

参考文献

[1]俞发亮.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J].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9.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篇8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英语双学位对于培养优质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 具有很高的现实性。 选修英语双学位能够克服专业限制过死、过窄、过专的问题, 学校也能不拘一格地因材施教, 培养出各类不同规格的国际化人才。

1.文献综述

需求分析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在外语教学领域,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 它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 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 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具体外语课程来讲, 针对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而对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 则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 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和动机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

Kemp归纳出了六种需求: (1) 常模差距需求, 指用国家标准衡量和识别的需求; (2) 比较出来的需求, 指与其他同类学校或平行班级比较, 决定教学内容、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需求; (3) 感觉需求, 学生感到需要的, 目前达不到但希望达到的能力或水平; (4) 表达的需求, 学生把感觉需求表达出来, 希望能够得到满足的需求; (5) 预测需求或将来需求, 学生潜在的需求和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需求; (6) 重大事故反映出来的需求, 有些重大事故后对未来课程和教学提出的需求。Berwick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 前者指教育者以别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 而后者是指学习者本人的需求或愿望。

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理论介绍和作用的研究等。 首先,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学者们研究外语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 夏纪梅、 孔宪, 1999; 束定芳, 2004) 、需求分析的特性 (倪传斌、刘治, 2006) 、国内外外语需求分析综述 (陈冰冰, 2009;陈冰冰、王欢, 2009) 等。 其次, 在需求分析的作用方面, 束定芳总结外语需求分析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 (1) 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 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 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 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性着手, 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当前对英语的学习状况, 对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评述, 以期改善英语学习状况, 促进英语双学位的发展。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及方式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 主要关注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选择英语双学位的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选修英语双学位的学生, 共100名。 收回有效问卷70份, 其中2014级学生32人, 约占比46%, 2013级学生38人, 约占比54%。本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英语双学位的看法, 以及对双学位课程的需求。

本次研究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问卷由我自行设计, 包含参与者年级、专业、性别等个人信息, 以及部分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问题。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70份。

2.2问卷调查参与者个人信息

本次共收集70份问卷, 2013级学生38人, 2014级学生32人, 其中参与人员学院分布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可以看出, 文学与传媒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学生选修英语双学位占比较多, 这与他们本学院的专业需求是分不开的;而外国语学院和艺术学院学生较少, 同样与其需求相关。 具体选择内容如下。

题9.您希望学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哪些双学位课程? (本题为主观题)

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本校范围内,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本专业都是相当满意的, 所以其中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基于提升自我的目的选择学习双学位, 正因为如此, 他们基本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辅相成的双学位学习。 事实上, 两年专业的英语学习或多或少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收获和启迪,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并且, 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专业+英语”的双学士学位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民文化水平、 素质的不断提高, 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文化水平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学历、文凭就成了衡量人才的标准, 也体现了个人地位及身份的一种标志、企事业单位实力和文化素质的象征。 学历、文凭是去企事业单位就职、提升、调干的一个重要门槛, 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表达了对英语四六级及其他外语类证书的重视。

(3) 绝大部分同学对双学位办学模式是认同和满意的, 占总人数的49%。 学生普遍认为双学位是他们难得的学习经历,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巩固和强化了他们的英语能力, 也期待双学位的学习能为他们将来考研、出国、找工作等增添筹码。比较满意的方面表现在, 教学环境良好, 教学设施等硬件完善, 教师备课认真, 上课尽心尽力;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 比如读写的课程过多, 使得学生的听说能力不能得到更多锻炼。 访谈中,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 双学位课程虽然全面,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 反而各方面都没得到锻炼。

(4) 对学校双学位开设情况, 59%的受访者提议开设小语种课程, 包括英语、法语、日语、德语、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越南语等在内;30%的受访者提议增设英语口语表达锻炼课;15%的受访者提议开设外国文化课。

3.改善双学位教学的建议

双学士学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年来我们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的单一模式, 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性和对成才道路的自我设计, 拓宽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渠道。 双学士学位培养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多元化需求, 是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得, 从需求角度看待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双学位的选择是明智的, 无论基于提升自我还是辅助本专业的目的, 选修英语双学位都能为本校学生带来不少助益。 为了将需求分析和本校英语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外语需求分析理论学习。 外语教学教师应加强对外语需求分析理论的学习, 并且将其化为己用, 扎实地运用于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方方面面,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是高度重视需求分析理论的实际运用。 教师要运用需求分析理论, 学会因材施教, 摸清学生选择英语双学位的目的所在, 根据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争取满足学生的主客观需求。例如医学院和水利与环境学院, 两者都需要通过英语翻译一些专业术语, 但行业要求又大不相同, 面对这种状况, 就可采取分学院“量身定做”相应课程。

三是完善英语双学位教学的工作机制。 先是成立外语教学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英语双学位教学工作, 通过定期会议和访谈相互沟通交流学生外语学习情况, 制定学习政策;其次要搭建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 使得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 让反馈更及时, 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 需求分析对外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并重视需求分析, 才能真正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双学位的教学质量。

摘要:语言教学中的需求分析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其应用已经从最初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领域发展到了通用英语教学领域。因此, 需求分析对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 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环境、学习兴趣和学习压力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以了解他们对大学英语主观与客观的学习需求, 从而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需求分析,外语学习,非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Berwick, 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R.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UP, 1989.

[2]Kemp, J.et al.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2nd ed.)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6-1998.

[3]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2) :125-130.

[4]倪传斌, 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21-24.

[5]束定芳, 陈素燕.大学英语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调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选择最好的叙事角度 篇9

片段一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 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 但总觉得有些单调, 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主顾也没有好声气, 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 才可以笑几声, 所以至今还记得。———节选自鲁迅的《孔乙己》

简析:《孔乙己》选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但文章中的“我”并不是作者, 也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作者选取“我”为叙述人, 是基于他的店伙计身份且故事是他亲眼所见, 这样文章会更加真切感人、真实可信。如何用第三人称就达不到这种叙述效果。

片段二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 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尤使我觉得悲哀。———节选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简析:《记念刘和珍君》所叙述的是作者亲历的往事, 所抒发的是作者内心的真情。因此, 选用第一人称最恰当。节选的片段, 作者用激愤的语言,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 传达出生者对逝者的哀悼, 对反动文人及黑暗现实的控诉, 充溢着震撼人心的悲痛和愤怒, 极富艺术震撼力。

片段三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 对面, 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 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象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 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 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挂, 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 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节选自莫泊桑的《项链》

简析:《项链》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叙述人”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 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 将玛蒂尔德的经历告诉读者。本段运用心理描写, 让读者充分认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 追求高雅乃至奢华生活的思想, 这种叙事角度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叙述角度, 它的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叙述者可以对人对事进行外部的描写, 也可以深入人物心灵进行刻画, 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 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选用叙事角度, 应当以题材、体裁及叙述效果为依据恰当选用。选用哪一种叙述角度, 并非作者随意为之。从题材上看, 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 尤其是作者所亲历的事件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从体裁上看, 日记、自传、回忆录等叙述性散文常用第一人称, 其余则以第三人称为主, 抒情性强的可选第二人称。就叙述效果而言,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可引起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第三人称几乎不受限制, 方便叙述。

论新闻角度的选择 篇10

选好角度, 使新闻主题体现时代性

体现时代意义和特征, 高扬时代主旋律, 是新闻报道的内在使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角度, 能够主导社会舆论,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和谐小康社会的构建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从注重和谐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能够使新闻作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就会使新闻传播范围更广, 影响更大, 也更有生命力。

笔者在《中国平煤神马报》 (原《平顶山矿工报》工作, 平时接触到煤矿上许多重大的科技研发项目。2007年, 笔者了解到, 平煤四矿与科研部门合作, 通过引进和研发, 研制出一台热-电-乙二醇降温系统, 用于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降温, 以改善井下作业环境, 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需要说明的是, 这套制冷降温系统在技术上有许多亮点或者说是“卖点”, 其技术之先进、系统之复杂、设备之庞大, 填补了多项同类产品国内外的空白, 被专家称之为“世界第一空调”。按常见的报道角度, 比较多的是选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题, 大篇幅渲染技术如何先进、填补了某某空白, 最后如何促进煤炭产量提高, 云云。这样的报道角度, 尽管是合理的, 但给人的感觉比较陈旧, 缺乏时代性。笔者通过下井采访、体验,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以后, 在确立主题时, 不拘泥于过去的常规“套路”, 而是以当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主题。理由是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一项发明, 都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 而最终都是用来为人类造福的。基于此, 笔者以《世界第一空调:造福井下职工》为题, 写了一篇消息, 并很快在一版头条刊登, 并最终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选好角度, 使材料搜集具有典型性

选什么样的角度, 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来表现和支撑。选取新颖、典型、有特点的报道角度, 其素材搜集必须是相应和同步的。那些与表现角度无关的素材必须学会放弃。

一个重大新闻事件, 因为角度选择不同, 所要搜集的素材也会大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 选好角度, 就是一种素材取舍。角度选好了, 紧紧围绕报道角度, 有选择地搜集素材, 与报道角度有关的使用, 无关的果断放弃。这样, 选择的角度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表现载体。2001年, 笔者在跑基建口的时候, 遇到这样一个人:他叫仝洪昌, 时任建井一处副处长, 大学矿建专业毕业, 年轻有为。他在对外承包工程时结识了北京金诚信公司的老板, 老板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 就以年薪十万重金许诺, 想把他从平煤集团挖走。当时, 由于基建行业不景气, 他的工资并不高, 可面对金钱的诱惑他却没有动心。笔者听说以后, 就想写一篇人物通讯。于是找到他采访, 搜集到大量的关于他如何从一个技术人员干起, 并如何钻研业务、加强管理、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材, 当然也包括他如何在金钱面前不动心的细节。面对繁杂的素材, 经过提炼, 笔者选择了《责任更比金钱重》这个报道主题。因为采访时, 主人翁说到“是企业培养了我, 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效力尽职, 把工程干好, 让工人都有饭吃、有钱挣”。选择这样的报道角度, 既新颖独到, 又暗合了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深刻时代背景。角度选择以后, 笔者把与“责任”无关的素材果断放弃, 紧紧围绕角度选择了他如何体现“责任”, 如他拒绝金诚信老板的一些对话细节、为了把工程干好尽职尽责的典型事例, 等等, 着力去支撑和表现主人翁对企业、对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经过素材取舍以后, 《责任更比金钱重》这篇只有2000字左右的通讯, 虽然篇幅不长, 但角度新颖、主题深刻、素材集中, 后来获平顶山市好新闻一等奖。

选好角度, 使新闻价值具有显著性

一篇新闻稿件有没有显著性, 一定程度上是说稿件写得有无新意和特色, 即是否抓住了新闻内在的闪光点。稿件的显著性, 是靠好的角度来体现, 不是大而全、空而泛。因此, 要使新闻有显著性, 必须选一个好角度。角度选择好了, 新闻就更有分量、价值就更显著。

俗话说, 文似观山不喜平。角度选择是否恰当, 决定着新闻的显著性。恰当、合理的新闻角度, 会使平庸的事件变得新鲜, 肤浅的内容变得深刻。从人们的心理特点来说, 一般喜欢变化。一种观点、一种形式, 第一次出现, 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 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在人们的这种认识习惯条件下, 要把一件新闻事实写出显著性的确很难。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一件看似普通的新闻事实写出新意和特色呢?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活鱼不活”, 原因是多方面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关键还是对新闻角度选择的忽略。一般来说, 角度优劣直接关系到新闻稿件有无深度。2008年, 笔者在平煤七星公司了解到, 该公司一采煤队班长白国周20年安全生产如一日, 不“三违”, 而且还带领班组实现了安全生产。这件事, 其实在平煤已经“不新鲜”。因为在他之前, 报纸上多次报道过一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如的先进事迹, 他甚至比白国周安全生产的周期还要长。那么怎么报道白国周的事迹呢?笔者在角度上动了脑筋:吴如是靠奉献精神实现安全生产, 而白国周是靠“安全就是幸福”的理念实现的安全生产。这个角度, 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 有它的独到之处, 也有深度有新意。所以, 角度选好以后, 笔者重点写他的理念, 写他的思想, 写他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取得的安全生产成绩, 以及实现安全生产以后给他本人及家属和全班的人带来的幸福, 使作品有了显著性, 并很快被报社头版头条采用。

中学生作文的角度选择 篇11

一、国产电影档期选择的现状

在档期被大家广泛认识之后,目前,贺岁档(注:广义的贺岁档长达三个来月,包括圣诞档、春节档和情人节档等;狭义的贺岁档是指12月,这里的“贺岁档”,就是狭义的贺岁档)和暑期档(一般指7、8月)已经成为国内电影档期的两大“金矿”。每年12月都是一年中的观影高峰或最高峰。刚刚过去的2014年的12月,市场上就有《太平轮(上)》《匆匆那年》《我的早更女友》《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3D》和《微爱之渐入佳境》等20多部大片公映。还未到来的2015年暑期档,已经宣布将要上映的有《横冲直撞好莱坞》《道士下山》《小时代4》《捉妖记》《宅女侦探桂香》《破风》《既然青春留不住》《神秘家族》等众多高热度国产片。

在两大黄金档期之外,还有一些节日档也异彩纷呈。春节档、情人节档、国庆档、暑期档等不断释放出活力,为国产电影增添了诸多活力。当年在讨论《致青春》档期时,相关投资方和发行方决定第一次把“五一”当做大档期去操作,并提出“五四青春日”的概念,2013年4月26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上映,票房突破7亿元;2014年4月25日《同桌的你》上映,票房近4.6亿元。最近,根据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苏有朋执导、光线出品的青春题材电影《左耳》也定档在2015年4月30日,仍将继续牢牢占领“五一青春档”。至此开始,“五一青春档”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

总体而言,暑期档、贺岁档这些时间跨度大、受众面广的“黄金档”里,内地影院热衷排片,呈现“吃饱撑足”之势;而像3月、9月、11月成了影市“淡季”,影市冷热不均现象十分明显。

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档期的选择

社会感情是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本质来看,人的感情就是社会感情。感情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者减力,同时感情可以巩固或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认知,也能通过感情外显而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另外,人的感情具有对他人的感情施予影响的作用。

(一)群体情绪造就季节档期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季节交替和岁月更迭的时候,特别是在年与年,季与季交替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两种很明显的群体情绪。一是集体恐惧。集体恐惧是指集体在面对突发痛苦和巨大不幸的预料和经验而产生的范围广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在岁月交替的时刻最容易出现,因为季节交替会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从而激发出一种广泛和普遍的情绪。二是集体欢乐。集体欢乐指人由于福利、成功或者好运气、或者得到某人所希望之物的前景所唤起的情绪。有关的术语包括快乐、喜庆、愉快、欢欣、欢乐和狂喜。这种集体欢乐是集体性的,包括面对面的群体集会或者同时关注同一目标的分散个体中的情绪,以及个人兴趣变成群体兴趣产生的情绪。也是在岁月交替的时候,这样的集体欢乐最容易被激活。忙碌和辛苦了一年或者一季,人们渴望有新的希望和转机,因此,对未来也充满着希望,满怀信心。

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体情绪,在岁月更迭的时刻,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了解和获知新事物,同时也更需要安慰和宽解。除却电影本身的内涵外,这样的恰当时机也是贺岁档期和暑假档期火暴的原因所在。

(二)文化情绪打造节日档期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情绪不只是天生或者生物的因素,也通过社会以及文化的过程形塑,并且受社会文化影响。情绪是受文化系统影响的一种社会建构。社会文化对于情绪和接受都有明显的影响。而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代表,就是传统节日。以新进入国家法定假日行列的节日为例: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之外,更可以感受到爱国诗人屈原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中秋节不只寄托中国千百年来团员的梦想和期盼,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经典传世。激发起一定时刻的文化情绪,对电影的销售肯定有益无害。抓住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持续关注,大打文化牌,内容和时机并重,这也是电影档期选择的一大策略。

三、社会心理带给国产电影档期选择的启示

有了上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国产电影档期的选择已经逐步明了起来,但还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分析,更认真地研究。

(一)坚守两大黄金档期

贺岁档是年与年的交替,暑假档是季节与季节的交替。这两者都契合群体情绪,这样的情绪是广泛和普遍的。因此,国产电影只要契合这样的情绪,更大地挥发人们的群体心理情绪,就能为票房增加更多的保证。

但在运运行了10多年之后,贺岁档逐渐呈现疲态。按照惯例,每年12月都是一年中的观影高峰或最高峰。但2014年的12月,市场上多部大片公映,可是全月累计票房只有25亿出头,只比2013年12月高一点点,和2012年12月基本持平,并未出现期待中的井喷。单月25亿出头这个成绩,也远远落后于2014年7月时的36.1亿以及2月时的32.4亿,连6月和10月也都是27亿以上。贺岁档的疲态,不是档期的问题,而在于国产电影质量良莠不齐,当观众越来越苛刻的时候,不注重质量,即使数量再多观众也不会埋单。当下,提升贺岁档影片的质量,契合群体情绪,才能使这一黄金档期再放异彩。

(二)用文化情绪迅速占领节日档期

节日是文化情绪的听众体现和释放。周杰伦自导自演的爱情片《不能说的秘密》公映选在“七夕情人节”,各大影院以此热卖,创造了一个节日票房高峰,这证明传统节假日档期具有可挖掘的票房潜力。况且,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的利好消息对于电影无疑是个刺激。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外显,其发扬和推广,需要商业文化的带动。电影作为现代人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文化产品之一,理应成为新的节俗产品。但节日档对电影内容和质量的要求,相比贺岁档和暑期档将更为苛刻,需要贴合节日内涵和特定社会氛围,以《致青春》开始的“五一青春档”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用文化情绪迅速占领节日档期,值得电影从业者认真思考和研究。

角度选择中的辩证思维 篇12

小题大做, 通过小事件反映大主题

小题大做就是深入挖掘, 以小见大, 透过一滴水看太阳。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有大事、有小事, 小事不一定没有新闻价值。要深入开掘, 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捕捉生活的闪光之处, 将小的新闻事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思考, 通过对小事件的前后对比, 反映人们观念的转变, 反映出时代变化的大主题。新闻角度选得小, 便于把新闻事件报道得更具体可感, 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2008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滕芝老汉记下的山村变迁》一文, 作者将“日记账”这件日常生活小事, 放到历史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分析, 从看似平淡的事件中发现重大的新闻内涵。滕老汉50年来每天都写日记, 一本本发黄的“日记账”, 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 记述了小山村的巨大变迁。作者正是由滕老汉的日记账作为切入点, 采用“一滴水见太阳”的手法, 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30年给农村带来的显著变化。正如村民滕芝所说:“日子越过越好了!尤其是这几年, 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接二连三, 我们农民不仅负担大大减轻, 而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跟城里人一样得到了不少补贴。烦心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愁喽!”日记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化, 更反映出了时代精神。

新闻奖获奖消息《荔浦5万农民坐在家里“变”工人》一文开头写道:“老太太坐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削马蹄, 一天至少也能挣一二十元钱, 全县有5万农民这样为县里4家大型马蹄罐头厂工作。可以这样说, 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荔浦县域经济, 而且, 也给几个乡镇的农民增收带来了最直接的好处。”通过对该县农民和食品公司负责人分别进行采访, 记者全面了解了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写作时以该县农民劳动条件的变化作为切入点, 在报道中使用大量引语, 紧紧围绕“变”做文章, 反映了在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这一时代背景下, 荔浦县引导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县域企业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同中求异, 独辟蹊径选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 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他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 求异思维要求在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 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 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同一新闻事件, 往往包含不同的层面和意义, 这就给记者提供了同源不同质的竞争空间。对于同样的新闻事件, 记者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 则能使采写的报道独树一帜。新闻采写中善用求异思维, 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审视新闻事件, 写作不同主题的报道, 能让人耳目一新, 增添报道的价值。

新华网2004年3月12日《1500亿元农资市场呼唤现代物流》一文, 在报道“三农”问题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视角独特, 是记者运用求异思维选择报道角度的佳作。文章开头引用了来自贵州六枝特区陇脚乡的杨喜秀代表的一段话, “去年买的油菜种子标的是名牌, 可种下去全毁了。还有化肥、农药, 都是大厂家的牌子, 花了很多钱, 用了心里还是没底……”一般来说, 对于这段话, 记者可以从“打假”的角度来谈假化肥、假农药引起的坑农害农问题, 可以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来谈有关部门的失职问题, 还可以从“品牌效应”的角度来谈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 甚至还可以从农民积极性受挫的角度来谈不利于农业增产、增收的问题等。当然, 这些角度固然可以写, 但新意不多。本文记者避开了只围绕后果的单一报道思路, 另辟蹊径, 围绕着我国化肥流通渠道混乱的角度进行阐发, 既有相关的背景介绍, 又有相关人士的观点和建议, 以此反映加紧完善农资管理、培育和建立现代化的农资流通体系的重要性这一新颖的主题。

化硬为软, 让新闻角度更吸引受众

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得到受众欢迎, 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 把经济报道和政策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风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融合, 既有硬新闻的信息内容, 又有软新闻的表达形式, “软硬兼施”, 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 受人欢迎。

硬新闻进行软化处理, 可以提升传播效果。当前媒体普遍重视的表达手法是故事化的叙述, 从具有重大题材意义的“硬新闻”中挖掘软性、贴近性的资讯, 选取受众易于接受的角度, 从表达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满足受众需求。“软些, 软些, 再软些”是当代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策略。

2007年9月5日, 《甘肃日报》发表的言论《始终想到“最低”处》, 作者巧妙选取了兰州一位享受低保的市民无意间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 以随后政府出台的一项给低保对象发放临时补贴的决定作为照应, 步步为营, 介绍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具体政策, 从“最低”处着手, 而将目光投向“最高”处。作品通过一位享受低保的市民的“私人想法”, 引出了各级政府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具体政策, 于不经意间将“最低阶层”的生活和党的“最高利益”结合起来, 避免了硬邦邦的“公文式报道”,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想群众之所想”, 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这一现实主题。作品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效果, 使用故事性叙述手法和接近群众的语言, 把解决“民生问题”一步步引向“和谐社会”建设。

逆向思维, 从相反的角度寻找价值

逆向思维, 就是从相反的角度去考察对象和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相对于定向思维而言的。人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 往往会受到固有思维方法的影响, 使思维活动因循着一定轨道, 形成思维定式。逆向思维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逆向思维使记者站在新的角度, 独立、灵活地进行思考, 摆脱经验思维的束缚, 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逆向思维用于新闻写作中, 有助于写出独家新闻。

《西海都市报》刊发《体育设施好了学生体质差了》一文正值奥运期间, 与体育有关的话题都是新闻报道的热点。许多记者都看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这些正面信息, 并围绕这些内容进行了报道。而该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 在全民关注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 对当前省内不少学校体育设施的大改善进行反向思维, 发现近年来, 我省不少学校不惜巨资建起了塑胶操场, 操场变漂亮了, 体育课却成了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 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记者以一项31年未被打破的田径纪录为切入点, 提出从重视体育课做起,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才是发展体育强国的基础。正是成功运用逆向思维, 才使这篇报道主题更深刻、更具现实意义, 从而荣获了中国新闻奖。

又如, 某省文物管理部门曾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该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追回近几年丢失的100多件珍贵文物, 避免了重大损失。当地多家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正面报道, 唯独新华社一名记者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逆向思维, 看到这一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的管理混乱。通过深入调查采访, 记者发现了该部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仓库铁锁锈迹斑斑;窗户没有防护栏, 形同虚设;珍贵字画布满了蜘蛛网, 被虫蛀、鼠咬……最后记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更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 采写出了一组揭示该文物管理部门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的批评性报道, 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是一则成功运用逆向思维选择独特报道角度的典型实例。

选择最佳新闻角度, 就是要从最能说明主题的那个方面去表现事实、反映事实, 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颖构思, 写出别具一格而又能充分体现报道意图的新闻作品来。新闻角度的选择, 要以事实为基础, 切忌主观臆造, 或不顾实际强扭角度。要选准最佳新闻角度, 需要记者运用辩证思维, 着眼全局, 立体化透视, 这样才能找到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 写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马希顺:《站稳立场莫趋功利——谈新闻写作角度问题》, 《新闻窗》, 2007 (1) 。

[2].方化民:《新闻角度简论》, 《新闻前哨》, 2002 (2) 。

上一篇:老年习惯性便秘下一篇:学生学习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