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

2024-10-30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精选12篇)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 篇1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 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 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 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和“恨”。文学创作 (写作) 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 没有情感冲动的作家是很难写出感人的作品来。

当代的中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 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海量般的信息, 可谓见多识广, “阅历”丰富。可是一旦要他们写作文, 大多数中学生觉得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无情可抒。其实, 这正是情感缺乏的表现。对世间万物缺乏“爱”和“恨”的感情, 缺乏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表现的能力, 缺乏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能力。

那么, 如何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感情因素, 使学生的作文激情满怀, 有血有肉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感受生活, 缘事生情

学生作文其实就是写自己的生活, 表达自己的心声。赞可夫说:“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因此, 教师要善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切体会并积累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喧腾而美丽的校园、幸福与不幸的家庭、成长中的酸甜苦辣、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国家的大事、世界的风云……处处都迸溅着生活的浪花, 唤起人们的激情, 只要你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你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 生发出启迪心智的哲理。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生活空间几乎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学习时间是起早贪黑, 生活面狭窄, 与外界接触甚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生活, 通过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组织学生远足登高、游览观光、调查访问、赈灾济贫、文艺表演、勤工俭学……让学生进行多种体验, 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博览群书, 品读怡情

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丰富, 他的精神世界就越高尚, 他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就越浓烈。为文先为人, 要使作文情感丰富、格调高尚、内容健康, 写作的本人就必须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健康的人格力量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散文》《读者》《红楼梦》《西游记》《罪与罚》《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等一大批古今中外名著和刊物来培养他们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 达到滋润心田、提高修养、启迪智慧和激发情感的目的。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 关键是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 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 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 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种素质, 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事态人情, 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读《秋夜》, 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背影》, 感受到亲情的浓郁;读《滕王阁序》, 感受到自然的纯美;读《胡同文化》, 感受到文化的深沉。多读精品, 能使学生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陶和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劳动锻炼, 挫折砺情

现在的学生,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父母也一心指望孩子把书读好, 一般不会让孩子参加劳动。所以,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不会洗衣、扫地、买菜、做饭的大有人在。不会劳动就不会体谅父母劳动的辛苦, 更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 体察他人的情感。表现在写作上, 常常是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老师应教育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学校每周应开设两节以上的劳动课, 通过劳动, 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使他们体察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 从而能体谅父母、体谅他人, 这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情感。

除了劳动, 挫折教育也是不容忽视。人在经历挫折时, 情感往往是最为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 往往是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勃发出创作的欲望。贫民出生的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欠债被投进监狱, 他在一家鞋油厂当学徒工, 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种种生活艰辛, 成为他日后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高尔基年仅10岁便流落“人间”, 捡过破烂, 当过学徒工和杂工, 受尽欺凌和虐待, 饱尝生活的辛酸, 终成一代文豪;还有马克·吐温、易卜生、沈从文、朱自清等, 都是在经历诸多磨难中, 产生出创作的火花, 成为文坛巨星。求知的挫折、交际的挫折、劳动的挫折、情感的挫折, 都是写作时宝贵的情感财富, 日积月累, 也许就能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因此, 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体验挫折, 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 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财富。

四、艺术熏陶, 真美入情

人类一切真的、善的、美的艺术, 都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设施或带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体验, 加强这方面的艺术熏陶。“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无形之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也大有裨益。学生在写作中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真、善、美等情感, 充满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爱。爱是一个人情感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有“爱”心, 才会真正关注社会人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情感写进文学作品, 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五、我手写我心, 倾诉真情

魏书生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 如果一个人坚持长跑, 身体就会健康;而如果一个人积极地坚持写日记, 思想也就会健康。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雅俗不一的情趣, 我们必须打开他们封闭的“思维黑箱”, 让学生从被动作文转到有意识地倾吐, 或记录生活、洞悉社会, 或释放心情、舒展怀抱, 产生强烈的“我要写”的心理渴求。一位女生在日记中写了一曲《蝶恋花》:“清水无忧月无愁, 淡看云游, 细雨丝如柳。风吹细波步步柔, 人向河舟为何由?慢步轻上水中楼, 斜倚窗沿, 雨前荷花幽。今宵今景不曾有, 回首还是竟难留。”景随情动, 手随心动, 曼妙的语言传达了女孩子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们在日记中与老师倾心交谈, 谈社会、人生、烦恼、快乐、理想、收获, 没完没了的话题像涓涓的流水淌过我们的心田。有了日记、随笔, 老师和学生不仅可以沟通感情, 增进了解, 更能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砥砺, 从而营造出更加丰富而温暖的内心世界, 锻铸更加美丽的人格, 描绘更加辉煌的人生。

总之,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不仅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培养。以情融情, 方能情至石开, 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 使整个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 篇2

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

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然后是自拟题目或老师提供一些诸如《这件事不该发生》、《误会》、《理解》、《收获》、《吃一堑,长一智》一类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二、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程序化训练,以期能真正学会写文章。

学生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还要求老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实践证明要让学生训练好作文,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练”初期的作文训练,不妨把有关提示与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些,以期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并且较顺利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

2、“评”

一般的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效果如何,却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个客观的标准答案,要加以评判,可选几篇典型的范文来参考对照。因此,每次写完作文后,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

3、“改”

在基本掌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所以可组织学生评改作文,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4、“赏”

范文网

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在课室辟一“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推荐到校作文报或一些期刊的中学生园地发表,使同学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这样,既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又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训练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 情感培养

我们都知道,在任何方面,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而在写作中增加情感也是帮助我们学习语文写作的重要法宝。语文学习的基础不仅在于字词句的表达,情感的表达也十分重要。一篇好的文章或作品,在其情感的把握上往往胜过其语言的描绘,从而极大地提高我们对于作品的兴趣,激发读者的认同感。

一、品茗生活,点滴积累

对于艺术或写作而言,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最为社会中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张关系网,有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而交流会产生情感。对于家人朋友我们会有亲情和友情的表现,对于心爱的人或事物会有喜爱或爱慕之意。即便是对于自然景物,我们也会有见风月而有意,遇草木而含情,观河山而显志的意气风发之感。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情感的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品茗生活,在生活的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悟情感的妙不可言,在对情感的领悟中增加语文写作中情感的表达,点滴积累,以意化形。李煜吟诵《虞美人》时必定满怀思国思民忧郁之情,杜甫写下《春望》时也是满怀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感,李白的《夜雨寄北》字里行间流露出思恋妻女之意。这都是因为我们处在生活中,而生活的色彩无论悲喜都能够直接影响到我们,都会引发我们的情感指向,从而形成对社会、对人事的基本看法。这给我们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来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素材库,在品悟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积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觉思维,再学以致用,把捕捉到的灵感投入到语文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二、写作实践,灵活使之

哲学上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如此,实践最能直接表现“学以致用”一词的意思,对于我们语文写作更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写作情感的表达,最终要在积累情感的基础上用笔墨宣泄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有写作实践的空间。就像契诃夫说的:“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好好把握学生对于情感宣泄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其实这并不是难事,因为渲泄情绪是一种本能,只要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激起我们潜在的情感需求,就会很容易激发我们写作的冲动与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提供给学生写作实践的机会,组织写作比赛或交流大会,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增加写作的经验与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利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可见写作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为本,晓以大义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文章,就得先进行大量阅读,读的书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写文章自然信手拈来。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单论写作程度是不够的,要细致琢磨起来,还得追问阅读程度。阅读素材的选取也很重要,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章,都是词句优美、情感充沛的好文章。无论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手法运用较多的散文、诗歌,还是就某种现象、观点论述的说明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掺杂着作者的情感,或直白,或隐晦。

课本中大部分文学作品给读者塑造的情感世界都是真实而又有深远含义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文章描写的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人物角色,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在融入作者浓厚的情感后,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让人觉得作者描写的父爱多重一分,在每位读者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可以多让学生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对那种能够传递情感的外在表象进行细化特写,抓住人物动作蕴含的深情厚意。而且课本中的文章,构思都比较精巧,文章结构安排恰到好处,文章层次划分清晰,如《最后一课》中,作者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悲愤和满腔爱国之情,可以在教学时,教同学们体悟如何去构思,如何安排文章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表达等系列问题。

语文课本是有价值的读本,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好课本素材,在日常教学中,以课本文章为分析对象,让学生体会好的文章中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学会在自己写作时用情感来给文章注入生气。

四、结语

作家丁玲曾说过:“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可见,在写作中,真情实意的情感流露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一篇文章想要打动人必须要具有饱满的情感,可以触动人,感染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动力。在情感的交流传递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写作,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珑.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10,(06):72-73.

[2]杨开贵.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目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32-56.

[3]沙建国.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12,(08):17-49.

中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篇4

对于写作日常的积累尤为重要,情感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体会来培养。对于学生写作感情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亲人长辈或多或少都对孩子有些溺爱,他们平时生活里像个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经历过什么苦日子,正因为如此,一旦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心态,甚至自暴自弃,颓废堕落。再加之青春期以及学业上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有不少学生存在或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缺乏积极性,没有激情。要知道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而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缺乏对生活的理解,就很难写出有丰富内涵和感情色彩的文章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像引路人一样,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培养其独立自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师不仅要为人师,更要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通过平等的交流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更要树立好他们的榜样,言传也好身教也罢,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演讲视频,尤其是在那种氛围下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调动起来,不管什么样的人在那一刻都扫尽了心头的阴霾,只要内心充满阳光,哪里都是晴空万里。以乐观的心态去写作,文章才能够思想积极向上。

二、从好的文章中吸收养分

好的文章一定倾注着作者的心血,处处流露着作者深刻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内外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去体会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思乡情,都要让学生去体会,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吸收养分。

某次给学生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那句“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引得绝大多数学生都在笑,问为什么笑,学生回答“那个样子很滑稽”。唯有一名学生面露思念之色,笔者就叫那个学生作答,她说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这个学生的父亲在她年纪很小时便外出打工,每年回来的次数不多,一家人相处的日子也仅仅为数几天而已,平日甚是思念。听完许多学生暗自动容,也纷纷说起了自己的父亲,有说父亲对自己疼爱有加的,也有说父亲在不知不觉间苍老许多的。笔者也跟学生讲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天下之情唯养育之情最难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布置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父子情深,字里行间流露着真实的情感。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握住契机,对于写作情感的培养不是非得在专门的写作课上进行的,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也可以加以引导,更可以结合学校某类专题活动展开。例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时就可以开展现场教学,讲历史,讲英烈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从日常点滴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所大学,更是一切创作与灵感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每个人所经历的也不尽相同,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体会是写一篇有内容、有思想的文章的前提。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其所见所闻记下来,同时利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感受,鼓励学生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值得记录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可以是早春嫩芽,也可以是朝霞云景。像苏轼所说“心存佛祖看人皆是佛祖”。同样的,只要用心去观察,万水千山皆有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皆是乡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世上最难生离死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点滴皆情,叙不尽的哀情。

点滴皆是情,生活中处处都是可以拿来写作的素材,但是只有用心才能发现。现在的学生多少有些浮躁,这就更需要生活的磨砺,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发现和积累素材。经过时间的洗涤和慢慢的积累,好文章自然浮于心头,流于笔下。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篇5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课堂上的教育与培养,课外的教育与培养.课堂上的情感教育与培养首先要确定目标,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完成目标,还要纠正学生的一些消极情感.课外的情感教育与培养主要放在两个方面:厌学与早恋.

作 者:胡兴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情感教育与培养   课堂教育与培养   转变角色   明确目标  

作文写作中的情感培养 篇6

一、多阅读,多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培根也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博采,可以成长”。平时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教师应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做到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如在教读《荷叶 母亲》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在书本上勾画美的语句,写出自己的点评。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在多阅读,多摘录美文佳句,养成了这种习惯,学生们就能较为娴熟地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

二、多实践,体验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激越情感。鲁迅先生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作为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眼睛是最好的“摄像机”,只要处处留心,这架高科技的“摄像机”就能随时随地拍下无数亮丽的风景。在教读了《春》《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后,通过风多多彩的春天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河山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克服了枯燥的讲授,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多去体验春夏秋冬功能的季节变化,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

三、情境教学,激活学生情感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习的关键,也是成功课堂的必备,如何创造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首先必须拥有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育界有个形象比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一桶水”,只有当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上课才游刃有余。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精心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写《我的同学》作文时让同学站起来,互相描述,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同时谈谈同学之间的感受,各种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同时加强作文互改互评,讲真实感受,一位学生在评改了同班同学《相信自己》的作文后,由衷地感慨道:“以前自己总是因为成绩差而自卑,看到其他同学的心路历程,觉得自己也有了前行的动力。”我想,这就是这位学生在互相评改作文后感情的升华吧。

培养写作热情激发写作情感 篇7

1. 上好“综合学习”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 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于是在上综合课时,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 熏陶美的事物, 激发创作“美”的情感。如在上“综合学习──主题探究桥”这一课题时, 我通过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桥的历史与现状, 通过准备好的图片和录像, 通过诵读有关桥的美文, 并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去寻桥, 去感悟平凡的桥下留下的不平凡的足迹, 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好的作品一定是来自于生活当中, 绝不会是书上看来的或想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当然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 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一些正确的引导与提醒,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及时捕捉住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发现生活中的美, 写下生活中的美。

3. 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动笔,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尝试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 定下写作主题思想的传统格局, 让学生跨入社会, 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我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中那些赏心悦目的景物既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 又能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力。

4. 引导学生学会倾诉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富了, 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 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包括荒诞无稽的, 对此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 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只有敢于说真话, 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 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 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5. 创造写作意境, 启迪潜在情感

学生在作文时, 由于种种原因, 有时会出现思路中断, 无法选材立意的现象。为此, 我常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如指导《我的母亲》, 我先向学生介绍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然后设置一个个场景:假使你生病, 你母亲会如何?假使你母亲是一位清洁工, 现在在做什么?你上学的路上, 你母亲一般会对你说什么?假使你现在从美国留学回来, 你母亲又会如何?假使你现在就是为人之母, 面临着你的儿子学习不努力, 你又会如何?

记叙文写作的情感培养 篇8

关注生活、积累情感

美国语言学家华特·B·简直斯涅斯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我们学语文的源泉, 我们学好语文实际上也是为生活服务。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 把能让我们有所启发、有所感触的东西记下来。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 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及时记下来。教师还要善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生活中我们时时感受亲情的关爱、处处感受友情的温暖, 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 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些都能唤起我们的激情, 只要我们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就定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出具有哲理性的情感。

把握灵感、捕捉情感

写作需要灵感, 需要冲动, 但“灵感”这东西很怪, 稍现即逝, 它全像梦中的一个姑娘、转眼间就消逝得无影无踪, 再也想不起来。“灵感”是写作中的最高境界, 有了灵感, 我们要善于及时把握:抓住灵感, 我们平时生活的积累就会奔涌笔下, 平时积累的情感就会溃堤般渲泄, 就会水到渠成地写出一篇篇美文来。诚然, 并非时时有灵感,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时时进入这种状态, 灵感的触发还需要适时引导, 结合写作要求, 寻找以往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时宜行联想, 帮助他们培养情感。如话题作文的拟题,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围绕某一个话题, 拟好一个亮的文题, 就会像鲜花吸引蜜蜂一样吸引学生, 让学生眼前一亮, 精神为之一振, 从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于是学生兴趣顿生、跃跃欲试, 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广闻博览、丰富情感

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情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学好语文, 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学生、他的生活面不是很宽广, 为此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生活的舞台, 如:文艺表演、辩论会、成语接龙、朗读比赛……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 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人们的写作欲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感人的文章, 凡遇到好的句子或语段, 随时摘录下来, 千古传诵的古诗名篇要求学生多背, 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 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名篇名著时能做读书笔记, 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悟, 久而久之, 学生的情感就会日渐丰富。

言传声教、激发情感

作文教学与其它教学一样、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情感贫乏、阅读品味低俗的教师能培养出情感丰富、对写作有足够兴趣的学生。一个教师要使学生习作内容健康、情感丰富、格调高雅, 首先他自己必须是一个情感体验丰富、思想健康向上的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平时教学时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的文章特别宜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字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情怀。如读余光中的《乡愁》, 能让学生感受“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读杜甫的《春望》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思乡情怀。”读《紫藤萝瀑布》能让学生感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初中作文教学中写作情感培养浅谈 篇9

一、巧妙命题,调动积极情感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学生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但是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应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而写作业不能是单纯的训练,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对此教师要巧妙命题,确保与学生情感思想相契合,将学生的写作情感调动起来,形成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话题,顺从学生的写作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内心情感。例如:教师可以《成长》为话题让学生作文,这个题目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联系自己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显得更有真情实感。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好训练的强度,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情感。当然命题还可以多角度切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训练,让学生写作更加灵活多变。

二、观看视频,激发个性感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是实际上却是学生很难在生活中发现美,对此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及时把握某些美妙瞬间出现的写作冲动,就算是点滴灵思或只言片语,也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例如:有一次我在班上为学生播放了邹越先生演讲的视频《让生命充满爱》,其主题是“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邹越先生用了很多真实、典型的事例,催人泪下。学生在观看视频以后感触颇深,并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我马上布置如下作文:“邹越先生的演讲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这样一来学生心中有话,文思泉涌,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作文。其中有位女生的作文题目为《爱不需要说出口》,文中写道:“记忆中妈妈的手光滑而温和,牵着我走过成长的泥泞,为我撑起了一片幸福的天空。但是最近几年,妈妈的手裂开了,变得粗糙,脸上的皱纹满是岁月的痕迹。我知道,在我入睡以后,痕迹悄无声息地爬满了那握着拖把的手;在我读书时,痕迹溜进了充满泡沫的洗衣盆;在我看电视时,痕迹落入了满是油腻的洗碗盆。我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但是我只想对妈妈说——我爱你!”。由此可知,让学生随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感人瞬间,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升华,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充满真情实感,得到读者的认可。

三、关注生活,融入真实情感

作为学生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的工具,学生要独立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教师应让学生多与大自然亲近,并在体验过程中留心观察。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描写的父亲为读者带来了深刻印象,主要是由于作者对父亲细致入微的观察,将父亲的动作、相貌和自己的细微心理变化进行生动的刻画。其实学生生活中也充满了情感,需要学生善于体味情感。以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这部小说非常振奋人心,将当时很多有志青年投入革命事业的情感激发了出来,主要因为作者描述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当时的社会与生活体会极其深刻,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激发写作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才生动细腻,并充满丰富写作情感。

四、留疑拓展,增强探究欲望

留疑拓展形式众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与自由,增强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提供一定的探究资料。例如:我在讲解《敬业和乐业》中重难点知识以后,学生会提出如下疑问:“课文内引用了很多格言和经典语句,但是很难懂其含义。”对此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与表现,以此对课文里这些耐人寻味的语句进行解读。之后学生都埋头思索,并翻看词语手册与文中注释,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位女生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只有从劳苦中找到快乐’,虽然我们现在学习压力很大,也有很多作业,但是我仍然觉得自己是快乐的。这是因为我通过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并认识到了很多朋友,生活非常充实,我认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还有位男生说:“我对课文内的‘责任心’有很深的感触,若是我责任心较强,就不会被老师批评,学习也更加认真,成绩将不断提升!”学生的这些发言都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于写作非常有意义。

五、结语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用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过程中,将自身所有情感因素调动起来,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这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沙丽娜.论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 篇10

充分利用现代学习理论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随着大学英语教改的不断深化,有关写作教改方面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以往的研究有些是注重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写作方法,验证写作效果;有些只是侧重不同写作模式和平台的构建,研究其对写作水平的影响,保证这些模式或平台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保障。

目前国内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助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它们对学习成绩的不同影响。在写作研究方面,顾纪鑫和丁煜(2002)建议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的优势,建立网上写作实验室或者网上写作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写作的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王立非和张大凤(2006)研究了二语学习中预制语块的作用。滕延江和刘世铸(2006)论证了语料库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卜杰民(2009)进行了基于计算机语料库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郭晓英(2009)探讨了基于网络博客的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然而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教师批改仍然是目前写作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在写作课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环境也未能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特征。

根据Arnold(2000)的定义,情感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和态度等。他把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学习者个人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动机、焦虑、抑制、自尊心等;第二类是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和课堂交流等。语言学习离不开认知,也离不开情感,忽视了情感,认知将大打折扣。过程写作法从写作过程出发,强调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诸多写作心理障碍,为写作教学铺平道路,给写作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在写作教学中努力去实践过程写作法,学生就一定能从写作过程中获取写作乐趣,在愉悦的气氛中全面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胡新颖2003)。如果我们充分运用好过程写作法教学中的各种有效途径展开教学,让积极的情感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增强学生写作的交互意识,就能使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迈出可喜的前进步伐(张省林2005)。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具有很大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分数愈高,其对英语学习就愈持一种积极情感态度,学习成绩的分数也就愈高,学习效果相对良好;相反,学习者的情感分数愈低,其对英语学习就愈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情感态度,其学习成绩的分数也就愈低,学习效果相对较差(申丽娟2006)。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重视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能够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是基于多媒体环境下对大学英语写作授课模式进行研究,通过积极培养学习者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即动机、态度和性格三个方面,分析其对英语写作绩效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写作绩效的关系上,剖析了在多媒体环境下,怎样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的绩效,以期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二、理论基础

张吉生和周平(2002)认为英语写作中的“结果法”和“过程法”不仅是两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以“命题—作文—批改/点评”为模式的传统教学(即“结果法”),为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其有效性无可厚非。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认知观的不断变化,传统英语写作教学越来越凸现其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传统的“结果法”决定了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只关心评判结果,不会主动修改错误,因而相同的错误往往一犯再犯,屡纠不改(何培芬2007)。

“过程法”的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语言教学,其强调的是写作过程,提倡学习者的相互合作。此方法通常分为三大步骤:写前准备(prewriting)、写作(drafting),以及修改阶段(revising)。过程写作法将写作视为“探索人们头脑中的意义和通过写作行为本身来了解这些意义的过程”(Zamel 1987:268)。写作意义经历了从以自我为中心到面向读者再到文本的过程(Furneaux 1998:257),其中充满着作者与读者、意义与语言、思维与表达的循环交互。

过程写作法已成为近些年西方国家语言类课程写作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方式,它提倡通过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认知和交互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针对传统的结果写作法的一次主动的创新。过程写作理论认为一次性写作影响学生思维、信心和兴趣,不利于写作质量的提高;它注重写作过程,倡导“过程”教学法。该理论主张通过写作过程的交互、共享与协商完成写作任务,变一次性成稿为反复磋商、修改成稿,改单向反馈为双向反馈(同伴与教师);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生是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协商者以及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仅仅是任务的布置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和反馈者)及角色转换(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和评判者)。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写作的本质和创作的快乐,消除其原先对写作产生的畏难情绪。

三、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过程法英语写作教学,以多媒体、网络为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与、分工协作、共享资源与集体智慧完成写作任务。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教学模式的推广更有利于现代教学技术和英语写作教学的结合。

以下写作教学课堂设计针对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英语过程写作教学予以展示。本设计将写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话题并进行讨论。写作的话题可以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材里有趣的话题中引出,也可以由学生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或流行的话题。通过运用计算机或者班级讨论板,教师将话题和相关材料提供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表达个人意见的愿望,最终使乏味的写作任务变得有趣味。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写作初稿。经过课堂讨论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互评,就初稿内容和结构进行讨论,进而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第三阶段,教师给予信息反馈。教师看完初稿以及网上的互评后,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总结和引导。重点在于句型转换、改写句子,在写好一句的基础上再进行段落构建,进而设计整篇布局。

最后,学生根据互评内容及教师反馈意见在网上修改作文。这个修改阶段是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核心,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修改初稿实现对知识的重建,从语法、内容、句子结构、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最终真正实现过程写作法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将终稿提在网上提交后,教师可以对同学的终稿进行评分,也可以让同学进行评优。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写文章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每个阶段中,教师刻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因素,激发其形成良好动机,引导其树立正确态度,帮助其塑造健康人格。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兰州理工大学2008级144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4班的学生。参与本实验的144名学生中,男生104人,女生40人。该试验前,自然班1~2班共72名同学和3~4班共72名同学组成两个合班,授课教师为同一教师。

采取分析的数据是2009年春季、秋季期末考试中两个合班的写作单项分数及其在2009年12月国家英语四级中的写作单项成绩。具体分析比较实验前,两个班2009年春季期末写作单项成绩;实验后,两个班在2009年12月国家四级成绩和2009年秋季期末写作单项成绩。

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本研究将被试分为实验班(1~2班)和对照班(3~4班)。为了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教师、教材、学时等)对实验产生不利干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均由同一位教师承担。

(二)研究方法

研究以对比教学实验为主。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学习时数、学习资源、教师、教材、写作策略、写作题目等变量则完全相同。

为了保证期末考试中写作评分的公正和信度,评分由不承担该研究的两位教师进行。两位评分教师在熟悉评分标准并统一认识后,流水作业,给出分数。当他们对同一作文的评分不一致时,由两位评分教师和研究者共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对照班:在非网络学习环境下,依靠传统的结果教学法,独自完成写作任务,其写作教学模式为:接受任务—作文(纸质文本)—教师批改—信息反馈。

试验班: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采用上述过程教学法,通过协作、讨论完成写作任务,其写作教学模式为:写前预热—小组成员思路沟通和讨论—作文(电子文本)—文章点评—句型欣赏—总结重写。

(三)结果分析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成绩比较

本研究首先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两个班学生在2009年春季英语期末考试中写作得分,如表1所示,目的是检查两个班在实验前成绩有否已经存在差异。如果两个班实验前写作水平相当,那么实验后出现差异,就可以归结为不同教学方法所起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两个合班2009年春季期末考试中写作部分实验班平均分为7.31,对照班平均分为7.21。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写作水平相当,t值为0.44,p>0.05,说明两个班写作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那么,进行下一步实验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

2.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成绩比较

经过一学期的对比实验,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组班在2009年12月国家英语四级成绩中单项成绩进行整理,写作在满分710分中占15%,共106分。统计和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一学期后写作水平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写作授课,在2009年12月国家四级考试中,对照班和实验班写作水平拉开了差距,实验班的均值为79.26,对照班的均值为74.43。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值为2.43,p<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此阶段的写作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成绩好于对照班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的效果,我们对两个班在2009年秋季期末英语考试写作单项得分也作了分析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写作均值为8.17,而对照班均值为7.60,差距已基本拉开。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值为1.98,p≤0.05,说明实验班的写作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

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施平台,网络环境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其提高写作绩效。这种特殊的授课模式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其多角度、全方位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还能增加写作练习机会,训练思维能力,有效激发英语写作兴趣和写作潜能。

五、结语

在英语写作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为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交流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的评语要以建设性的积极鼓励为主,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以提高教学效果。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是要首先转变观念,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的意识,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情感教学越来越重要。

中学生写作情感培养 篇11

【关键词】写作 情感 培养

这么多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语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而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着重于训练学生的选材、篇幅布局、用词造句等方面的能力,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如果能把美好的情感带给学生,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让他们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写作中健康发展。

一、认识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人在客观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停留在单纯的认识事物上,而是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写作经验告诉我们,作者只有去深入生活,对事物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自己的看法,才能写出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曹雪芹如果没有自己不幸的精力,就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杜甫如果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就写不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经典的诗篇。历史上许多的文学家的辉煌成果,都凝聚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教师对此要要深刻的认识,“下水垂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写作情感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反映生活,融入了满腔情感的文学佳作。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教师阅读分析课文时,给学生埋下情感的底蕴,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故乡》中的一段: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可以去引导学生通过语句形式的比较替换,让学生沉醉于这种真挚而朴实的情感,在命题作文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去反映同样的情感内容,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要求习作《我的故乡》,学生可以通过叙述家乡的奇闻异事,或将某位小伙伴刻画为主角,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充分的抒发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就会更加容易的写出带有真挚情感的文章。

三、课堂上动情执教,发挥主导作用

“要散播阳光在他人心中,总要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为纽带,用真情实意去感染学生。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学生》里有这样一个段落:“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有着非凡的意义,也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深入的去钻研教材,体会文章中的感情,这样,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才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看法,对于事物的是非美丑,爱与憎的鲜明态度才能感染到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真切实际的感受。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慢慢的喜爱写作。

四、给学生自由、轻松的写作空间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感兴趣的话题与事物,或是写自己憧憬或向往的一切,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写作的创造力、想象力。因为有想象才会有创新,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写作才能的天地,这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去为学生创造情境去引导他们发挥想象,以此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五、培养写作兴趣,从而激发情感

兴趣可以让人愉快,主动的去研究或是去做某事,它是推动学生写作的直接动力,让学生具有写作的自觉性。写作兴趣通常都是通过学生自身情感而体现的,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通过情感迸发的。

1.作文命题

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命题,熟悉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参观、游览等等,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

2.作文评改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能否持之以恒,和教师的鼓励与认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通过了自身艰苦劳动换得的成果,一定会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认真的反馈。因此,评价、批改作文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所以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作文的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里的亮点,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对写作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要善于点播、有启发性,对于有创造力、相对独特的文章,要给予特别的评语和鼓励。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仅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求。把情感引入作文教学,再从基础上培养学生做人,注重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所写的一切,活起来,有自己的感情。教师要用感情去培养感情,让学生不管在写作时,还是在生活中,都用最大的热情去对待。

【参考文献】

【1】柳倩.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

中学生写作情感激发之我见 篇12

一、“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北宋著名文学家梅尧臣强调: 创作必须有来自现实生活的强烈触发,有感于心,溢为文辞。生活永远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只有贴近生活,用心感悟,仔细品味人生的人,才会有丰富细腻的真实情感。鲁迅先生也说:“对于任何事,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积累丰厚了,习作才有“宝藏”可供开采,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激活状态,才能使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记得有一次,笔者出了一个文题:《一次成功的体验》,先是读范文,后指导写作思路,可一旦放手让学生写,他们就是写不出文章。有的学生抱怨说:“在乡镇中学,学习上还谈什么成功? 生活上就是两点一线,单调得乏味,成功,没有;失败,有一堆。”怎么办呢?笔者思考了一下,说:“那好,这次作文我们索性就不做了,不过,星期天每个同学回家都必须学会一种技术或一门手艺。”大家纷纷拍手称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我又提起这个文题,大家一点都不觉得难了。一位同学这样写:“以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生活的艰辛。通过实践,我才知道原来做饭也是这样的难。它不但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感受烹饪的乐趣。与锅碗瓢盆作斗争———其乐无穷。”

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是指教师的作文引导要有激情 ,深入学生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而“出乎其外”是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创作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单调的生活,贫乏的情感,使学生很难写出激扬的文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文章,又如何能感动得了别人?要使学生作文有情,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作文要有 情境。一 首好歌 ,一部好电影 ,一篇好文章 ,往往都是一个好情境,当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就会产生多种情感体验,再现自我,再现生活。一首《感恩的心》,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在这样的旋律中,让学生讲述一个个爱的故事,写下爱的篇章,是一种很好的作文情境。

2.开篇有激情 。教师的作文导入切忌平淡如水 ,或热情洋溢,或冷峻凝重,或悬念横生,或风趣幽默,总之,都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弦受到拨动,其创作兴趣会随之产生。

3.文题应新 颖。陈腐老旧 ,“假”“大”“空”的文题 ,很难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只有具有启发性、发散性、创新性的文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向你介绍我这个人》、《妈妈,我爱你》、《我的一次冒险经历》、《战胜脆弱, 从心做起》、《1+1=?》等 ,这样的文题 ,有的切近学生生活 , 有利于其真情实感的抒发,有的具有一定的创作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4.指导学生 在感染力 上多下工 夫。例如 ,反问句、祈使句的使用,为实现感情与人事、物理的有机结合而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注重描写手法的运用,等等。

三、“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指人的性情与内心的聪慧颖悟;“格套”即各种陈规旧律、固定框套。明朝作家袁宏道强调,文学创作要抒发个人独有的真情实感、灵心颖悟,充分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打破各种固有的法式框套,摆脱依傍,自由抒写。这种看法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习作教学禁锢学生个性,一味地用条条框框限制他们,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忽视人文性,把学生都变成唯唯诺诺的应声虫,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的新八股。一谈文题,就要“健康”,感伤、惆怅、畏惧、忧虑,都被视为不健康的情感。试想,这样的限制,能让学生写出多少正常人的情感?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做过这样的作文:自由拟题,主题不要拔高,真切就行;议论不要过多,只要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即可。学一学大师鲁迅,嬉笑怒骂皆可成文,风花雪月可入章,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位平时写作并不突出的同学,一改以往草率应付的毛病,以饱满诚挚的情感写了《最爱你的人,别伤她最深》,回忆了妈妈对自己所做的种种, 从律己的角度谈出了对父母的理解,文章最后的呼唤:“想想父母的不易与艰辛吧! 学着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吧! 你会发现亲情的阳光灿烂无比,你会发现父母爱你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最爱你的人, 千万不要伤他们太深。”句句发自肺腑,颇具感染力。请看看这些文题:《老师,你别板着脸》、《我的初恋》、《最令我恐惧的一天》、《我的内心独白》、《减负、减负,为何越减越“负”》、《“他妈的”别解》……虽说这些文题不那么“正统”,主题也不那么“健康”,可是,当你看了这些文章,真切地感受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了他们的成长轨迹,欣赏了他们的独特个性,你会觉得那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尊重,一种享受,一种升华。

首先,重视学生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训练,减轻学生语言外化的痛苦。可以加强口头作文、即兴表达和书面小作文的练习,力争心、口、手的统一。

其次,鼓励学生习作时加强主观表达,使写人、叙事、绘景、状物、说理等融合自己的感情。即要求学生习作时建立面对读者进行表达的假定性情境,构思和传达时,考虑如何吸引和打动读者,把作文当做是与读者的一种交流和倾诉。

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用书面语言外化出来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摘要: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领略美感,融情入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用个性化的书面语言外化出来。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办法论文下一篇:适宜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