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情感培养

2024-10-16

小学生的情感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的情感培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情感应该是学生阅读一切语言作品的强大动力, 对阅读效果产生着巨大影响。通过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 以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愉悦性情, 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情感教育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就十分强调情境交融,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

我国的传统的思维特点, 是把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知、情、意处在合一状态, 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 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审美因素, 从而构成了语文课特有的感情文化色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 而且是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倾注真情、创造情境、营造氛围, 使情感教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一种旋律, 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价值,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力争让学生的心为之动、情为之生、智为之启, 自悟之门为之开!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情感的着眼点

1.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其中蕴涵着一个现代教学的理念, 就是教师要以真切的个性展露, 来培养真正的“人”才。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并能够把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学生, 定然有效地熏染学生。

《永生的眼睛》一文记述琳达一家三口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 从而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作者满怀激情, 刻画了琳达思想认识的变化, 从母亲捐献眼角膜, 琳达痛心疾首, 到主动捐献女儿温迪眼角膜的骄傲自豪。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令人对琳达一家感慨万千, 父亲的无私奉献, 温迪的美好心灵,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关爱他人的思想。

语文课本中充满着培养学生品质的丰富营养:有神机妙算的孔明, 有慷慨悲歌的曹操, 有乐观、豁达的苏轼, 无私奉献的巴金……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开掘一个个动情点, 点燃学生的激情, 让他们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丰富心灵财富, 滋养高贵品质, 进而描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

2. 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说的都是进入情境, 体验情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语言的魅力》, 本文通过法国诗人彼浩勒为双目失明的乞讨老人写下了几个字之后得到行人的慷慨施舍的动人故事。教师可通过诵读结合, 通过创设课堂情境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2) 诗人在木牌上写的话, 为什么能激发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3) 省略号中包含了什么?为什么诗人不写出来? (4) “我什么也看不见”与“春天到了, 可是……”有什么不同效果?……通过创设系列“小步距”情境问题, 积极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思绪、感情, 体会到语言的无限魅力。

3. 飞扬教师言语激情

“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语文教师一开口便见真情, 在课堂上所说的话是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 不装腔作势, 不矫情作秀, 即便平平淡淡, 细品句句真诚。窦桂梅教师就是以她的真言语激发学生的真诚回应, 用她浓浓的语文味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学生的思维超常活跃, 课堂效果也出奇的好。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就须本身先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感受美, 表现美, 创造美。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怎能缺少情感张力?哪能是冷冰冰、干巴巴、没有真情、激情的?的确, 语文教师飞扬课堂语言之激情, 飞扬课堂语言之文采, 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 尤其是一堂课导入语、高潮语、结束语的精心打造。如一《三月桃花水》课堂导入语: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春天终于来了。风, 摇绿了树的枝条, 水, 漂白了鸭的羽毛。瞧!小草绿了, 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开了, 那是春天的眼睛;冰雪融化了, 三月的桃花水醒过来了。同学们, 跟着教师一起静静地走进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就是要巧借支点, 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师生之间情感的相通。教师、作者、学生间的情感互通,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 给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洗涤、行为的引领,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恒久的感染力、生命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本文从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飞扬的教师言语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等三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情感教育,培养阅读情感,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情感培养 篇2

连城二中林小凤

摘要:本文就情感与认知的关系进行剖析,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积极的情感态度英语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包括兴趣、动机、自尊、自信、愉快或惊喜等心理状态。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如: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此相反,不符合或妨碍人们某些需要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包括焦虑、抑制、害怕、愤怒、胆怯、沮丧、厌恶等。在英语学习中,消极情感是不利学生潜力的发挥的,如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考试过分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有利于调整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品质,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进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而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作为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

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达到教学相长。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作好铺垫。

2.以情感化学生,引发积极情感

动情是引发情感主体积极的情感反应。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教师必须具有真挚和丰富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多与学生谈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伸出温暖的手,为学生排忧解难。如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障碍,辅之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使之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学法指导、知识弥补,帮助树立信心;对经济上的困难生,发动全班一起想办法献爱心,感受集体的温暖;学生总有犯错时,绝不动辄批评、训斥,而要晓之以理使之认识、改正错误,以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满足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3.注重教学方式,渗透积极情感的培养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因此,悉心研究教材,精心策划,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最直接途径。下面结合高一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1)创设真实情景的任务

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的新教材,任务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提供真实的情景,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让学生有源可思,有话可说,有题可作,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综合应用的任务中来。如学习第6单元Good manners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Contrast study on 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去发现、比较和探究中西方的餐桌文化。在第3单元The silver screen 中,让学生写My favourite movie star,介绍他们最喜爱的电影明星,是他们熟悉乐做的。

(2)开展丰富的合作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开展采访、表演、辩论、演讲、编故事及研讨等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更多时空表现自我的合作活动,激发学生观察、想象、探究、实践及合作互助等的欲望,培养积极的情感。如第15单元Warming up和第21单元Integrating skills中的看图编、演、写的练习,需要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合作表演等多种情感的渗透。第15单元的语法学习“主谓一致”,让学生分组归纳初中已学过的该语法现象并讨论、发现新规则用法,选代表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自编练习互测,实现探究合作中的自主学习。

(3)应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

新教材课文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如有关Helen Thayler、Franklin、Oprah Winfrey、Yao Ming等名人的文章的学习领悟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过程。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他们的成功不仅靠的是他们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气、意志、信心等因素。

(4)发挥例句的引导作用

英语教学中为引起学生注意、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语言现象,列举例句是十分必要的。举例讲求质量,富有艺术性。举高考题为例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幽默风趣的例句可以活跃学习气氛,结合时事的例句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一些英语名言警句可以陶冶情操,迁移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The hen’s work today is laying an egg.Let’s unite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SARS.Success depends on hard work.Doubt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5)实现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多媒体手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把知识用生动的视、听方式刺激学生的感知,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第11单元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世界及中国的音乐,既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音乐,又是一种愉快教学,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和保持学习热情。

4.采用积极评价,促进积极情感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及教学实际亦证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能起到较好的鼓励作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不足进行正确归因,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重视使用积极鼓励语,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产生学习动力。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流露出热情。答对了,应及时肯定:Good Excellent Interesting I’m glad to hear that etc.教师的表情话语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参与的信心。答错了,要使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达: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 Work harder,and I’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使学生重树信心。作业中积极的评语可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如:Your handwriting is wonderful!You are creative ,but why not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Failure is mother of success.Try again and again ,an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others.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目标,采取适当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激发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参与欲,促进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专家H·S Chuman 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在英语学习中不容忽视。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尊重和理解学生。利用能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9—31

[2]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18

[3] 张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03—404

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鼓励学习;激发动机;优化环境 一、鼓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首先,课堂上教师坚持“分层教学,分组辅导”,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把难度大的问题留给优秀生,一般性问题留给中等生,较容易、直观性的问题留给障碍生,给学生留足够的发言、参与和动手的机会,恰当运用尊重性、期盼性、指导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真诚地赞扬、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的成绩,从而增强自信心。其次,课后结合生活,将所学置于实践中,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有启动作用,而且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首先,利用教材本身,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通过体会知识的内在之美,从而树立努力读书的积极动机。其次,教学中运用课程的整合思想,结合多媒体的使用,在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的境界。再次,学生的理想、信念尚未成形,因而学习的主动力,多依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倾向性,给学生搭建激活思维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进行“角的认识”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寻找“角”娃娃,并与他做游戏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群情激昂,积极参与到“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又丰富了教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情感与态度得到了关注和培养。

三、优化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无定法,但教有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教材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及挖掘知识本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思路,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宽松而又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氛围,增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支配下,建构知识。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创设了转一转、涂一涂活动情境。学生在活动中搜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既而根据提供的素材,学生任选一个圆形的东西,尝试测量和计算,进行探索。

数学学习既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严谨的活动,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的还是我们师生持之以恒的坚持。

参考文献: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篇4

一.关注情感两极性, 培养道德情感

情感的两极性, 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常常会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例如, 回嗔作喜, 悲喜交集。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既有“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情感描写, 又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感抒发, 就体现出两极性的特征。两极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互为转换, 如从激动到平静, 从紧张到轻松等。两极性也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积极起到增力的作用, 消极起到减力的作用。因此, 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道德情感两极性的表现,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 不仅应该给予必要的同情与安慰, 而且更应该具有高度责任感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一旦发现老师能够理解和体谅他们的感受, 就能使他们由沮丧变得开朗, 由孤独变得合群, 进而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创设道德情境, 唤起道德情感

客观环境、客观事物能影响个人的情感, 人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 对情感的产生, 具有综合作用。例如布置得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迎新晚会上, 会给人带来快乐感;学校里窗明几净、阳光灿烂, 会给人带来振作、进取的舒适感;公共场所的随地吐痰、乱丢果皮、不讲文明、不守纪律, 会给人带来厌恶感。因此, 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性, 组织和创设健康、积极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情境中, 产生欢乐、奋发的上情感, 从而健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 陶冶情操, 培养道德情感。在班队活动中,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组织一些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通过一个个节目的表演来完成, 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如我在设计“尊师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中, 特意安排一个小话剧《课堂上》 (《课堂上》主要内容为课堂上部分同学不遵守纪律的种种表现) 。同学们形象的化妆、逼真的表演, 使学生看到了自身的影子, 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错误, 从而产生尊师的良好风尚。这种表演本身既是美育, 又是德育, 不但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还培养了学生表演审美的能力。

三.挖掘情感因素, 感染道德情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 情感能产生共鸣的作用, 就是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情感。因此, 教育者可以动员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共鸣, 使它成为推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情感的感染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近来青海玉树地震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全国各界人士都在为抗震救灾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由此, 我利用班队课, 给同学们播放抗震救灾的视频, 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感染着同学们的心, 很多同学都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花。从这里, 同学们懂得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 懂得了“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的人生哲理。课后, 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要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 我的情感也同样受到了感染, 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共鸣, 灵魂得到了净化。

四.训练道德行为, 巩固道德情感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篇5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一以贯之地灌输到青年学生中去。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理想信念确立方面缺乏明确性、坚定性和持久性;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自私、冷漠性,言谈举止方面缺少基本的礼貌性及必要的公共道德常识性等。

为什么学生身上会存在着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教育观念层面上忽视或轻视道德情感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道德本身是一个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情感的东西。道德情感的来源,一部分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好恶影响;另一部分是道德典型的事迹对个体情感世界的冲击、影响、感染;还有一部分是个体的道德体验。

美好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追求有哪些作用呢?

一是美好的情感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的土壤。

情感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价值上的倾向,它是个体信赖,认可的东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只灌输道理,不注意在受教育者心中培养与之相吻合的情感,道德教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二是美好的情感是推动道德主体追求高尚人格的动力。

人对真诚和善良的追求,更是缺少不了美好感情的推动。因此,以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去影响,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好方法和较为自然的力量。

三是美好的情感是连接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纽带。

加强美好情感的培养,是使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转化,实现知与行相统一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四是美好情感的培养有利于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

有利于开阔道德主体的视野、拓展道德主体的心胸,促进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目前的教师均受到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身理想信念树立的坚定性、明确性、牢固性及道德知行的统一性,直接通过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和培养,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感。

把美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美育作为一种艺术,其强烈的感染力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千百年来被人类肯定的文学艺术作品,高雅的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培养美好情感的最好课堂。因此,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进行多种艺术活动的场所。

小学生数学情感意识的培养 篇6

一、培养数感。所谓数感,就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行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感悟的强弱决定着数感的高低,儿童的数感程度直接关系到数学意识的强弱。因此,对儿童数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的数学意识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根据儿童的这种学习特点,我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儿童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里有几个小朋友,每组里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女同学,哪组小朋友人数多、哪组小朋友人数少,数出的数中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能让儿童体会到日常生活需要数数,让儿童感悟这些数有大小、多少,一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十部分和单个的部分),两部分数还可以组合成一个数等等数学现象。这种数学思维的建立就是数学意识的初步培养。再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儿童数100根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数出10根捆一捆,再10根10根地数,数出100根。数完以后老师再提出: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教师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位置值的感悟,进行发掘与整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待学生讨论后再接着说: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十位。儿童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群(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位置制的初步体会,是对儿童的关于数的意识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这种感悟就是儿童的数感。儿童再重新回到现实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当出现数和量时,儿童就会从建立的数感中立即作出数有大小、多少,量有相差、部总、倍比等等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就是数感和数学意识在儿童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体现。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要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首先,应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儿童感觉亲切的情境。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儿童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可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创设激发儿童兴趣的情境。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设计一次“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家了解一下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

论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篇7

学生体育情感, 指学生在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持续、稳定 (积极或消极) 的态度体验。这样定义可以赋予体育情感更多的内涵。第一,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有身体的行为, 而且有心理因素的投入, 表现为外在的情绪, 如表情、语气、眼神等。第二, 在体育运动中, 教师可根据行为、表情、语言、眼神等明确学生的参与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判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三, 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 学生的这种情感都是稳定的、持续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的研究状况

1.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师的情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情感的感染、行为的感染, 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教师对学生真情的关爱, 严谨的治学态度, 可以感动学生并带动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教师的这种感召力, 能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敬爱转化为对体育的爱, 并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通过教师的感染会在学生中显出真正魅力, 使他们保持对体育的亲近感, 并乐于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大量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影响, 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力量是无穷的。

2. 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投入。

从教师上课的情绪看, 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 学生会注意力集中, 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 学生会表现出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动作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反之, 则思路堵塞、动作迟缓、接受能力差。教师情绪对学生情绪起诱导性作用, 教师严密的教学环节、准确的口令、洪亮的声音、落落大方的举止言行、耐心热情的辅导,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情绪高涨, 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体育教师感情丰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教师讲解简洁扼要、条理清楚、风趣幽默, 示范准确、协调、优美, 能使学生既听明白动作要领, 又完整领会示范动作, 从而跃跃欲试, 积极进行练习。

三、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学习的影响

1. 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非言语性行为, 如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 也能起到指导和强化的作用。张弛有度的节奏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区, 恰到好处的手势可以作为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 唤起学生一系列表象的产生, 促进学生学习。

2. 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学气氛的影响。

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设计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在每次课中有目的地设置情感目标, 才能通过教学, 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否则, 教学内容很难感染学生, 教学手段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 教学内容、教材导言设计的影响。

教学内容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一个人很难对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情感。教学内容能否吸引学生、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影响学生体育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通过教材导言, 寥寥数语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育情感培养的研究现状

陈家麟在《学校心理教育》一书中提到, 要提高能力, 以智育情。情感的产生, 通常总是由一定的客观原因所引起。石正伟在《浅谈情绪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因素无一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增加或减弱都会相应地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增加或削弱。如意志力的增强可以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相反, 意志力的削弱也可以降低情绪的稳定性。处理好教学中的情绪与诸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于会勇在《情感因素的运用》一文中指出, 运用情感因素的方法应从以情动情、以行育行、以境激情、以理引情四个方面入手。

五、培育学生产生体育情感的途径

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除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外, 还应考虑到学生体育情感的内在影响因素, 即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和对体育的认知。

1. 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内因, 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前提的。学生体育需要的范围是广阔的, 既包括物质需要, 又包括精神需要, 如求知需要、依恋需要、兴趣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需要等, 这些需要不仅仅体现在体育学习中, 更体现在体育学习以外的体育娱乐和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 不能忽略必要的物质需要, 更要重视精神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 尽量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注重利用课余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 还可通过他们相互交流运动体会, 反复体验运动的快乐, 培养他们积极的体育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与每个学生有语言、目光、身体等交流或接触,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应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随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等等,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投入体育学习和培养他们的体育情感。

2. 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刺激情景的认知决定情感的性质,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是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已有经验) 为基础的。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 对同一情境的判断和评估不同, 引起的情绪和情感也不同。同样, 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是学生体育情感产生的基础。如果学生认识到体育具有与其他课程同等的价值, 是他们成长、将来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 即便他们对所学的体育知识不是非常感兴趣, 仍会努力学习。因此, 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体育知识, 加强体育宣传, 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生活的价值。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仅仅停留在兴趣培养或单纯的快乐上是不够的。体育教师应使学生从强调“为了健身而健身”的观念中转变到每年通过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来。因此,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并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负责。体育教师也可以和其他教育者、行政人员、学生的父母、孩子乐于交往的人共同合作, 鼓舞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运动, 促进他们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篇8

一、教师创设情境, 加强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不同, 让他们接受新事物时, 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物质。在班集体中, 教师可以用集体的荣誉感, 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一个良好的集体, 会凝聚着一种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可以利用这良好的力量, 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以及一些兴趣活动等等, 让学生切实感到在班集体中有着积极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人和事, 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 讲述了不少有关道德、品德方面的内容, 也记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理, 学生们会普遍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而往往忽视了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教师就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影视节目片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影视节目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接受, 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 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 丰富学生的知识, 让他们从自身树立起是非观, 培养辨别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情感, 规范自身的言行。

二、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

学习实践是学生积极情感的源泉, 也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最终目的地。平时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 重点在于“行”, 而“行”又必然要有“情”作为保证。由此看来, 积极情感与教学实际和学习实践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在学习知识的实践中, 通过勤奋的努力、克服困难, 能够培养学生乐观精神, 从而逐步感受到“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劳动实践中, 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从而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在班集体的活动实践中, 能够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 从而逐步形成——“我是集体的一员”, “我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奉献精神。

心理学中这样讲: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 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 我们不可能通过讲授专业、高深的心理知识、道德概念使学生获得认识, 而只能采用“寓教于教”的方法, 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他们获得真正的认知, 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认识, 充分运用到自我实践中去, 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浅谈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 篇9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汲取知识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数学情感的关键所在。首先老师要学会利用数学问题来创设情境,但这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提问就可以实现,要求老师提前做好准备,精心设计课程。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问题设置情境,把学生带领到学习中去,让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数学情感。其次,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数学情感。数学老师要根据数学中所蕴藏的情境,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六年级数学题,“有一个圆形的蛋糕,总共有三层,每一层有四厘米厚,从下到上每一层的底面直径依次是80厘米、60厘米和40厘米,现在要给蛋糕表面浇一层奶油,假如这个蛋糕每平方厘米要用0.5克奶油,那么总共需要多少奶油?”在讲解这道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模型摆设一个蛋糕的形状,给学生们创造一个类似的情境,然后问学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如果要给蛋糕浇奶油,一般会浇到什么地方?”学生会回答:“在表面上。”然后老师可以继续引导:“第一层表面要全浇,第二层只有外边的一圈,也就是减去第一层,第三层以此类推,减去第二层的面积,由于这个蛋糕每一层都是圆柱形的,上下面积一样,现在已知底面直径,利用公式就能算出需要浇奶油的面积是多大,又知道了每平方厘米需要0.5克奶油,那么很容易就能得出最后答案。”这样根据最终问题,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算,就能得出想要的答案。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这种思考方法,利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解决问题。

二、磨砺学生意志,培养情感

数学并不都是比较有趣的活动,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概念和逻辑推理,会让学生觉得非常头疼,对于意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更为困难,因为他们依赖于老师和同学,自我约束能力差,甚至有时候抄袭别人的作业,遇到困难不自觉地就想退缩,久而久之对学习也没了兴趣。因此,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意志进行磨炼和培养。第一,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要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就必须学会面对问题,克服问题,老师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大脑,活跃思维。让学生由简到难,一步一步解决,让他们体验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第二,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尝试。第三,鼓励学生在竞争中锻炼意志。有竞争就意味着有失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游戏相互竞争,激发潜能,通过面对失败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小红原本打算用16天的时间看一本书,但是由于有别的事,现在她打算10天就看完,以前每天看15页,现在每天得看多少页?”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老师应该先让学生提取出主要信息,以前每天看15页,16天就能看完,说明这本书总共有240页,如果要用10天看完,只要除以10就能得出答案。完成这道题后,还可以出变式题“如果每天多看8页,那么几天可以看完?”只有理解每天多看8页就是每天看24页,才能解开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了问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起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三、培养良好习惯,巩固情感

习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注意督促学生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汲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专心听讲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听清老师的话语。因此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此外还要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理解上课内容,在老师提出问题时,要边想边听,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思考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样回答。其次要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通过审题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细心的思维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篇10

教育就是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 只有把认识和情感相统一时, 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成为道德信念, 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 要重视通过情感教育转变学生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的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它是推动人们完成道德行为的巨大力量。小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 能发挥平时的没有体力和能力去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完成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例如, 孩子在低年级时, 对英雄人物只是从具体人物开始认识, 即使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也是很肤浅的。到了中高年级后, 由于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丰富, 高级的情感才能初步形成, 而且变得初步深刻和稳定。

第二, 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越是具体形象的, 越是易受感染。例如, 小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家乡容易产生情感, 而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却较疏远、陌生。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家长在培养孩子道德情感时应注意;首先, 根据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当前, 对小学生情感的培养中, 应把礼貌教育列入重要的内容, 使孩子从小养成以讲文明礼貌为荣的情感和习惯。其次, 家长在培养孩子道德情感时, 不单单以引起他某种情感体验为满足, 而应该使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 使道德情感具有实际效果, 把情感变为行动的动力。再次, 消除孩子的消极情感。由于一时做了好事而得意忘形, 趾高气扬, 或因失败而垂头丧气, 受到批评就消极失望, 对同学的成绩产生嫉妒, 对同学的困难幸灾乐祸等都是消极情感。家长要采用耐心地教育使其改正。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

1. 注重自身师德修养, 为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是小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师之精髓, 生之未来”, 小学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2.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本身蕴含的丰富情感

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经验不足, 因而,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语言导示法。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不仅是教学技术问题, 也是教学艺术问题, 教师的感情素养和情感投入, 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如: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通过饱含深情的导读, 指导学生领悟情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件, 调动学生的情感;运用激情洋溢的演讲, 娓娓动听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情感等。二是实物展示或实验。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如:学习“节俭光荣, 浪费可耻”时, 让学生准备小麦、大豆、大米等, 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说说它们生产、收获和加工的全过程, 使学生了解粮食真是来之不易的, 再让学生看看平时丢弃的食物, 最后反复背诵“锄禾日当午------”诗句, 学生“节俭光荣, 浪费可耻”的道德情感必然由然而生。三是音像演示法。通过幻灯片、录像片、录像等多媒体教学, 把学生带进一个多姿多彩的知识世界, 学生身临其境, 进入角色, 也会产生兴趣, 萌发情感。

3. 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 并形成行为习惯

单纯地向小学生灌输一些高尚的积极的先进思想是远远不够的, 这势必把他们看成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消极客体, 以一个“道德法官”的角色来把一个个道德规范强加给学生。应转变观念, 变“客体”为“主体”, 化“消极”为“积极”, 大胆地让学生动口动手, 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欣赏美景或雄伟建筑、精致艺术品等, 让学生体会环境美、创造美的情感。或紧扣课题, 多进行一些“说一说”“做一做”的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建立道德准则, 形成道德习惯, 增强道德免疫力。

4. 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 在思辩中提高道德认识

如:学习“团结就是力量”, 可先学生准备十根小棒或筷子, 在课堂上, 先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折, 结果怎样?再让学生十根做一下折, 结果怎样, 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结果?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多不易折, 少易折”的想法, 进而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5. 重视小学生的情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因此, 小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道德情感上的优缺点, 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学会预见不道德情感的不良后果, 从而消除其不道德的情感。在上过程中, 切勿简单禁止、严厉命令, 要因势利导,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利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不道德情感。在这一方面有许多方法, 如故事法, 可以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也”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如榜样法, 以身边的先进人物激励学生, 鞭策其发奋学习;竞赛法, 激励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调控。如此一来, 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 培养 道德情感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116-01

新课程标准虽然已实施十余年,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今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策略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这种事物产生正确的情感。因此,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一个重要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学生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情绪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教师要积极地从道德上鼓励、赞赏、表扬,使学生产生自豪、向往、愉快的体验;反之,如果学生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适度的批评甚至指责,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体验羞耻、错误和不愉快。

策略二:提高学生对文学和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可以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净化人的灵魂,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痛恨和唾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陶冶心灵和情操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和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的结合,使他们心目中树立起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产生情感的共鸣。

策略三:阐明道德理论,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

教师要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概念和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不断理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爱国主义的实质和深刻含义,学生才不会为温情主义、乡土观念等狹隘的情绪所束缚,才不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一时的热血所左右。

前一个阶段,为了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买中国钓鱼岛,一部分国民包括我们的学生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走上街头,抵制日货、打砸日车……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显然不是爱国主义的行为,这种情感也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的内容和情感也应该具有时代性,这就是——理性爱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

策略四: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适时地消除学生的情绪障碍

学生在一些事件后,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喜怒哀乐,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学生的一些不够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态度,导致一些过度的情绪表现,这就是一种消极情感,甚至是不道德的情感。例如,学生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为班级取得的荣誉而庆祝,这是正常的情感。但如果因为成就而骄傲自满甚至趾高气扬,由于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心生嫉妒这就是一种消极情绪,是一种情绪障碍。

为了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情感,教师要用积极情感去克服消极情感,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要帮助学生掌握辩证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不断地提醒学生预防不恰当的情感产生,提高情感的自控能力。

策略五: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积极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和强烈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说,如果教师的爱国心强烈,学生的爱国热情也会很高涨;如果教师有高尚的人格,学生的人格也会健康发展。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 篇12

一、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快乐就是一种心理情感体验, 是指因某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情绪状态。学习应该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认知需要, 如果这种认知得到满足, 儿童的心理就能健康发展, 也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尊重和重视每一个学生。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 但是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同时要注意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传达不同的信息,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设立不同的目标,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区别对待,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信心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2、用数学的美感染学生。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不同于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所表现的艺术美:数学的美主要表现为数学符号、分式的抽象美, 数学比例的协调美, 数学图形的对称美, 数学语言的逻辑美, 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的真实性、严谨性、简洁性、和谐性、对称性、确定性、奇异性都构成了一种美的意境,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的教育, 无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是对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 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学习能够满足

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 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因此, 学习是儿童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 有效学习的情感体验, 是快乐的。一般地说, 快乐的情感体验是有层次的, 从教学过程来说, 一是在认知活动尚未真正开始, 或在进行中产生的心理感官的愉悦, 它是由教学情境中的情感因素而非知识本身引起的;一是在认知活动完成时所产生的情感愉悦, 它是知识信息与情感因素高度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愉悦。认识的愉悦感就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 一切被动的活动都是不快乐的。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图形、统计等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一定的推理能力, 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 养成以学为乐、乐于探索、敢于成功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知情和谐发展。

在数学中,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精心组织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 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 (各表示1立方厘米) 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 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 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 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出示一个四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 让学生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 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 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

在实际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快乐教学的理念,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实践活动,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

强化实践活动, 一方面就是要求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 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 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 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开展有意义的具有浓厚数学味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教学实践, 要尽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

2、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师在深化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善于设计一些数学问题, 特别要尽量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乃至一些非常规的数学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答不总是惟一的, 可能有多种答案,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呈现数学问题的多样性, 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

3、着手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共同研究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里, 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 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情形, 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逻辑性强, 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 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这样, 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 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

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 即具备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 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 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 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 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 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 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 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在自主中学数学, 在快乐中学数学。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 教师要走在教学前面, 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尽最大的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浅谈了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

上一篇:南京城市下一篇:土壤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