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共12篇)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注重交流合作, 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找到写作的源泉
写作文时, 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 就要从平时入手, 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指导他们多看有益的书籍, 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 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 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 考虑到农村学生家里都会养几种小动物, 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到写作的源泉, 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都养过什么动物, 最喜欢哪种动物, 它们长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能不能针对它的特点讲述这个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故事比比看谁养的小动物最可爱。 (先在组中比, 然后由各组中的优胜者进行比赛。)
问题一经抛出, 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 纷纷在小组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 为了证明自己养的小动物最可爱, 他们列举了很多关于小动物特点的事例, 并且也用了不少生动的词儿, 虽然较口语化, 但是故事很生动, 说出了小动物的特点, 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最后针对本次擂主所讲述的内容, 我引导全班同学找出他们口述作文的亮点, 先从布局谋篇入手, 让孩子明白作文很简单, 不过就是把一个个可以突出小动物特点的小故事穿成故事串, 然后再遣词造句, 尽量少用方言, 多用好词好句, 并适当展开合理的联想,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马上让他们动笔写, 因为他们写的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小动物, 关于小动物的故事他们简直就是顺手拈来, 因此他们一气呵成, 很快就完成了这次习作。
本次习作中, 涌现出好多优秀习作,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就这样一段时间后, 学生们对作文课有了兴趣, 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提供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能力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经常在写作前开展一些活动, 如前两天, 在早自习课上, 我领着孩子们做了一次有趣的贴鼻子游戏, 在宣布游戏后, 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 我适时采访他们此时心情怎么样?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出这种感受?几经斟酌后我把孩子们汇报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宣布了游戏规则, 并让几个孩子重复说出规则。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男孩的头, 有眉毛、眼睛、嘴, 就是没有鼻子。然后游戏就开始了, 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 鼻子画错的位置招惹来了孩子们开怀大笑的场面:有的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我赶紧趁热打铁, 指导他们把这种场面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述下来, 对于画的鼻子接近正确位置的同学, 我进行了“采访”, 听到孩子是因为用心总结了其他画错的同学的经验才将鼻子画到了正确的位置后, 我带头为他掌声, 并且对他善于总结经验的好品质进行了表扬。
游戏在下课铃声中结束了,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又适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并把最能体现他们此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第一节语文课上, 我就让孩子们把刚才的游戏写下来, 因为游戏是孩子们自己亲历的, 因此他们写起来如涓涓流水, 一节课下来, 一篇篇《有趣的贴鼻子游戏》的佳作诞生了……
三评析他人习作, 提升自己作文能力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赵珩老先生的《说吃》, 学生们评价老先生在本文写作的最大亮点是:举了许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评析了赵老先生的文章后, 孩子们的习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昨天我留了一篇习作《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孩子们就搜集了好多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说服力也就增强了。
除此之外, 每次学生写作后, 我都采取让孩子们先独立修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修改, 最后每组选取一篇佳作, 在班里进行作品评析。大屏幕出示佳作后, 学生们就积极地对习作展开评析, 针对文中的优点大家先说说好在哪里, 再一起读一读, 谈谈不足之处, 怎样改更好些, 这样大家在兴致勃勃的共同评析他人习作的同时, 不但学习了他人的写作技巧, 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 只要我们肯动脑、肯用心,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一定能让孩子们爱上写作, 用手中的笔写自己的心。那么孩子们一定会达到主动写——爱写——写出佳作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福昌.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新课程 (教研) , 2011 (5)
[2]范志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1)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2
会仪小学李开富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容乐观,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苦于作文,烦于写作,写作兴趣更无从谈起。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情趣引导,焕发写作灵感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每个人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爱好引起的。激发兴趣和爱好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情趣参与,否则,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作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设身处地得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共鸣,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
惧厌烦心理,真正地喜欢作文,这也为学生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打开通道。
注重感受,激发写作热情笔为心声,敢想、敢说是敢写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这种热情、冲动和愿望。放手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例如: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而且都写真心话。笔者就试着让他们写“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并在全班朗读,教师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明白了作文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很简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
二、积累素材,拓展知识空间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写作文困难的学生虽然兴趣被激活了,但往往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地搜集素材。
重视生活实践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教师可以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方方面面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的引线打开,使学生举一反三,去想生活中的事,从而积累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广开阅读门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读书能积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时机,布置名篇阅读。新课程实施以来,新选入的课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练习训练,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表现形式、手法,并应用于作文中来。
三、自由表达,倡导真实写作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习作“怎样想就怎样表达”。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是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扫除心理障碍,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下真实的作文。要实现上述目标,作文教学要注意4个方面。
1、注重观察,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对学生思路的拓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讲解《写周围的一处景物》作文课时,笔者提前把作文要写的对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以观察为主收集材料,积累表象,深入分析,丰富想象。结果在课上,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把自己观察和想象到的说一说。通过交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2、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宽松、和谐、愉悦的写作环境是学生自由表达、袒露真情所必需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习作的内容、形式、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以写进去;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到我写我看的、我写我想的、我写我做的,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可以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敢想、敢说、敢表达了,作文也就不在是什么难事了。
3、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敢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了,但还需要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来实现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在阅读课上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练笔。如写读后感,续编故事,把课文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课文拟游人须知、编写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此类练习费时不多,却可以为学生自由表达提供广阔空间。学生练的多了,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4、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
充分利用好校内公共平面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墙报、校园内的黑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3
一、要有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窗口打开了,文章的内容便略知一二。作文也是如此。所谓“审题”就是要把题目看明白、想清楚。首先要好好想一想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把整个题目的要求弄明(弄清题目要求、写作范围、重点、体裁和人称等),然后再下笔,不然写出的文章就会“文不对题”,白费力气。
二、要有确定中心能力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或说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感情,或赞扬一种品质,或颂扬一种精神,或揭露一种现象等。作文时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而一篇文章应集中表达一个中心,表明一个观点。
不少的同学对这个问题不懂,写文章往往只写了一件事的经过,或一个活动的过程,是一篇“流水帐”,根本没有中心思想,有的中心思想不够突出,有的废话连篇,只顾堆砌优美的词藻,总之,失去了中心。其原因,有的同学把题目和中心思想混淆或等同起来,有的文章和中心不是一回事,题目不能代替中心。如《我在暑假里》这个题目只规定你一定要写自己在暑假里做的事,至于具体写什么事,中心思想是什么,都由你自己来选择。当然有些题目与中心一致的如《一个勤奋学习的人》,这个题目既给你规定了选材范围,也规定了中心思想——“勤奋学习”。
三、要有选择材料的能力
选择材料是动笔写文章之前一项重要的步骤。题材好,文章的内容便会充实,主题便突出。但是材料从哪里来呢?首先要回忆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最好源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课内、课外写作素材。回忆材料,在审清题意及要求前提下,加快符合文章的众多材料,回忆符合文章的众多材料,回忆的材料越多越好,这是因为一个题目可以通过众多的材料表现:如半命题《有趣×××》这个题目,既可写人、事,又可写活动、物。即使写人还要通过众多的材料表现。其次在回忆众多材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选材料。因为回忆材料有听见的、看到的、亲身经历的、新鲜的、对中心有突出作用的,也有次要的和一般的。怎样来选择材料呢?按围绕中心、熟悉、新鲜、丰富、有意义进行选材,这也是量体裁衣的。
四、要有组织材料的能力
中心已经确定,材料确定好了就要考虑组织材料。在下笔之前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思,考虑怎样组织材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詳写什么,略写什么,重点部分分几层写,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必须有一个通盘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的很清楚,“就是把整篇文章概括成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但是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过渡及前后的照应等”。这才能使文章浑然一体。
五、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我们都知道好的文章开头,能引人入胜;妙的结尾,使人回味无穷。因此可以看出“开头”开的好不好,“结尾”结的妙不妙,这对于写好文章,突出中心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要有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自己的文章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总的说来,一是要看文章的内容;二是要看文章的表达形式。
看文章的内容:(一)看文章内容是否符合题目及要求。(二)看中心是否突出。(三)看运用材料是否典型适当。(四)看叙述的事情是不是前后矛盾。这四方面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方面,丝毫不能马虎。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4
1 情趣引导, 焕发写作灵感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每个人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爱好引起的。激发兴趣和爱好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情趣参与, 否则, 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情感体验, 缩短学生与作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设身处地得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 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 , 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共鸣, 并创造条件, 营造情感倾吐氛围,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 真正地喜欢作文, 这也为学生自由表达, 真实写作打开通道。注重感受, 激发写作热情笔为心声, 敢想、敢说是敢写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这种热情、冲动和愿望。放手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例如:我发现部分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 而且都写真心话。我就试着让他们写“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 并在全班朗读, 教师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使学生明白了作文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 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很简单, 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
2 积累素材, 拓展知识空间
指导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写作文困难的学生虽然兴趣被激活了, 但往往还是“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因此,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地搜集素材。重视生活实践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 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教师可以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 展开想象,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切实体验生活方方面面的酸甜苦辣, 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的引线打开, 使学生举一反三, 去想生活中的事, 从而积累生活素材, 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广开阅读门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读书能积累累语言, 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 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 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 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 对自己喜欢的语言, 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 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时机, 布置名篇阅读。新课程实施以来, 新选入的课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 内容丰富, 语言优美。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 加强练习训练, 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表现形式、手法, 并应用于作文中来。自由表达, 倡导真实写作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习作“怎样想就怎样表达”。自由表达, 真实写作是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 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 自主写作, 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扫除心理障碍, 真正做到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的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 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写下真实的作文。要实现上述目标, 作文教学要注意几个方面。注重观察, 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 丰富见闻和经历,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 身边事事皆可入文。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对学生思路的拓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讲解《写周围的一处景物》作文课时, 我提前把作文要写的对象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 以观察为主收集材料, 积累表象, 深入分析, 丰富想象。结果在课上, 学生情绪高涨, 都想把自己观察和想象到的说一说。通过交流,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这样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宽松、和谐、愉悦的写作环境是学生自由表达、袒露真情所必需的。因此, 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习作氛围, 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 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习作的内容、形式、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 只要心中有话就可以写进去;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实想法, 做到我写我看的、我写我想的、我写我做的, 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可以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样一来, 学生敢想、敢说、敢表达了, 作文也就不在是什么难事了。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敢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但还需要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来实现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在阅读课上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练笔。如写读后感, 续编故事, 把课文概述的内容写具体, 为写景课文拟游人须知、编写广告语, 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此类练习费时不多, 却可以为学生自由表达提供广阔空间。学生练的多了, 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3 感受成功, 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 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充分利用好校内公共平面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墙报、校园内的黑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 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 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 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 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5
口头作文是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要说就能说的通,要写就能写的通,或说或写都要能表情达意,准确无误,生动感人。但是,一般学生真正会说的却很少。他们说起话来,常常是无头无尾,任意粘连,罗嗦重复,没有重点,而且语病和口头禅也较多,什么中心,条理,语法,逻辑,全然不顾。这些同学到了写作文的时侯,有的就专门去搜寻那些所谓闪闪发光的字眼,从书刊里摘抄那些文绉绉的词语,不管恰当与否,一味地写到作文上去。结果,把文章搞得云里雾里,使人莫名其妙,甚至闹出笑话。
如能正确地理解说和写的关系,平时注意说话训练,把话说得中心明确,首尾完整,条理清晰,通顺明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稍加整理,适当加工,就是文章了。所以说,说话训练也是写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经过严格的说话训练,那么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将逐步得到提高。
说话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口头作文则是进行说话训练的理想方式之一。
口头作文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口述一个完整的意思,这里就包含了多种训练因素。从确定中心思想到选择取舍材料,从安排结构,到遣词造句,都能得到训练。由于口头作文是当众述说,这又使学生在讲话的仪表、声音、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得到了锻炼。还有,口头作文练习一般都是即兴发言,教师出题后,给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就要请同学作答。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充分的时间供他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想得快,又要想得好,这对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意义的锻炼。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无疑会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开阔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和周密性。
口头作文灵活而简单,既不要事前充分准备,也不需要纸笔文具,只要课堂上安排时间,就可以进行练习。时间充裕,可以练习说成篇的话;时间不多,可以说小段的话。学生叙事不清楚,可以多练口头叙事;学生不会写人,可以多练口述人物;在学习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等等写作方法时,也都可先进行专门性的口头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教师可以当堂进行批评,并且指导全班。讲评指导后,又可以让学生把它改为书面的写作练习。总之,又灵活,又简便,还能够比较快的看到效果。
口头作文还便于与讲读课文紧密结合。讲读课文,教师结合课文讲授各种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口头作文正是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表达,常常是从摹仿开始的,讲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古圣今贤学习表达的方法。口头作文正好给这种学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课堂上刚刚学习的课文的表达方法,马上就可以进行口头摹仿,这不是学用结合的非常便利的条件吗?
口头作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具有如此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又简便易行,所以这种训练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口头作文的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片断练习,也可进行综合练习,还可进行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编提纲练习。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口头作文,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使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再在课堂上当众口头发言。下面口头作文练习谈一下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片断摹仿
进行片断摹仿,可以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弱点安排训练,内容比较单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开头,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大小、得名、现状和特点,这对于学生写记叙处所的文章很有指导意义。指导学生摹仿该文说一段《我喜爱的地方》的开头,就有实际意义。
片断摹仿的范围很广泛,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可以学,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可以学,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抒情、议论等等都可以学。这种单一性的片断摹仿练习经常进行,就会给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扩展描述
内容不充实、不具体、缺乏细致描写是初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毛病。扩展练习对于克服这种毛病是有效的。所谓扩展描述,就是教师给出某种具体内容,让学生对这个基本内容进行扩展,加以描述,使其内容充实,陈述具体,形象鲜明。例如,教师说:“菜市场里,人很多,菜很多,又好看,又热闹。” 要求同学们把这个内容具体化,加以细致描述。下面是初三一个学生口头扩述的内容:
走进菜市场,人挤人,人碰人,熙熙攘攘。菜架子上,绿油油,红澄澄,五彩缤纷。有绿油油的柿子茭,紫亮亮的大茄子,还有鲜红鲜红的胡萝卜。油菜像扬起了绿色的巴掌,西红柿像鼓起了粉红的腮帮,菜花笑得满脸都开了花……真是好看极了。
扩展描述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景物,各种物件,各种人物,各种事物,各种场面,都可以作为描述的对象。尤其是把学生作文中那些写的空洞的地方拿出来搞扩展练习,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讲述梗概
指导学生写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可先作讲述梗概的练习。培养他们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例如,教师给出一个先进同学的下列事例:在风雪中帮助一位送菜的老大爷推车;到一个生病的同学家去给他补课;把观看文艺演出的票让给同学;和一个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同学谈心。要求同学们概括地说出,怎样以其中一件事作为重点确定全文的中心,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组织成一篇文章。
这种练习非常灵活,教师可以拿出各式各样的题目,提出各种写法方面的要求,让同学们谈出自己的构思。这对培养学生思路的开阔和条理性,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接续补充
教师口述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开头部分,接下去由学生把课文补充完整,这种练习就叫做接续补充。这种练习,不需要学生审题,只需要学生具体地选择、组织材料和组织语言。例如,教师口述了这样一个开头:“有一天,小弟弟去买油饼。他交了四个油饼的钱,售货员却给了他六个。他把这六个油饼拿回家,结果在家里……” 然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接下来口述,把全文完成。这种练习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例如,说个事情的开头,让学生把事情述说完整;概括说出人物的品质,让学生述说具体表现;简介某种物品,让学生作具体说明;说出某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论证;述说一件事情,让学生加以评论等等。
口述全文
让学生从头到尾口述一篇文章,这和书面命题作文是很相似的。因此,命题作文的一般原则也适用于这种口头作文。值得注意的是,书面作文可以不受篇幅限制,而口头作文则以比较短小为宜。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口述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初中生是很难把各个方面顾及周全的。所以,教师命题时,最好选择一些内容比较集中、写作方法比较单一的题目。像《一件小事》、《课间十分钟》、《上课的铃声响了》、《一则新闻》、《怎样洗衣服》这些题目,少则一二百字,多则四五百字就可完成,是比较适宜的。
另外,口头作文也给教师提出了新任务,教师必须语言敏感,还要熟悉每个同学语言表达的情况,能立刻听出学生说话中的毛病。同时,教师应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并注意自己的语言对同学的示范作用。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词语,丰富词语,为口头作文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6
关键词:积累材料;写作热情;写作潜能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兴趣。”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时,他们不会感到烦累。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他们在大量课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要求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注意从材料入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以肯定成绩为主。
二、积累写作的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学会积累材料,就要从大量的阅读入手,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引导学生读书、提高写作能力方面我注重以下工作:第一,广泛阅读。阅读有利于写作,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引发学生思维的规范;阅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可见阅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第二,推荐好的读物。为避免学生选择读物的盲目性,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比如,趣味浓厚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催人泪下的战斗故事,意义深远的抒情散文等。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定期评选“读书之星”。
三、要做到留心观察
持之以恒地观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还对学生观察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非常重要。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四、要让学生多练笔
多练笔就是要多动笔。要提高写作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要多练,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能你开始时写得不够好,但不要紧,只要你肯动手,你的写作水平就会与日俱增。单凭一学期单元作文的练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大训练量,增加练笔机会,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渐渐提高。
实践证明,兴趣和积累、观察和多练是写作成功的钥匙,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何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9(24).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注重因地制宜, 激发学生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会踏下心来认真玩写作, 孜孜以求。因此, 教师要根据写作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精心设计教学,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 丰富作文训练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例如,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种植物的时候, 我就将学生带到了校园操场的花坛旁边, 让他们仔细观察其中的花卉植物, 并且告诉他们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重点观察, 然后再让他们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东西, 学生的写作言之有物, 而且内容丰富。他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在写作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扩大阅读, 丰富知识, 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想要写好作文, 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 而知识的储备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 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 通过阅读可以储备各种各样的知识,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写出内容深刻、独具特色, 新颖别致的好文章。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除了教材之外, 还要多阅览课外书籍, 特别是那些名家名著, 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很多知识, 还要多引导学生读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接触各类的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一些阅读专题或者阅读小组, 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交流阅读心得, 互相推荐书籍。这样, 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 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材料, 不仅开拓了视野, 而且活跃了思维, 知识丰富了, 在写作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 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加强思维方式训练,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思维的训练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 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学生作文也是他们思维的产物, 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 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或结合课文, 或结合范文, 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 让学生触景生情, 触类旁通, 联想思考。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思维活跃了很多, 学会了运用反向思维、多向思维等, 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都让教师耳目一新。《楼房高了, 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等作文, 充满童趣, 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有大胆想象, 浮想联翩, 才能神思飞扬, 文思泉涌, 写出的文章才能有个性, 才能与众不同, 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一) 教材拓展延伸, 进行想象练笔
现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给读者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空白留笔处训练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补充。例如, 学习《凡卡》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根据文章内容推测凡卡的结局, 并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 拓展思路, 编写了很多不同的结局。这样的练习, 既能让学生深刻了解文章内容,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二) 借助插图, 观察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插图, 插图能够将内容浓缩进去, 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有利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插图, 或者只是就图讲图,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受到了限制, 没有了独到深刻的理解, 而且因为图画的限制, 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从而使插图成为了学生想象的羁绊。因此,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根据文章内容去推想插图中没有出现的信息, 将文章插图作为开启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一个“跳板”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发展了想象力。
五、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语生:“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 就要丰富学生生活, 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 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改变, 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 他们都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有自主写作的欲望。
六、注重能力培养, 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教师做好了评改,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 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习作中选取几篇具有有特色的文章, 进行讲评, 使学生在教师的对比讲评中受到启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文章的共同点进行评价, 提出一些学生写作文的共同优点, 揭示一些学生的共同缺点, 提出总体性的修改建议。教师可以将学生习作中一些比较优秀的文章整理出来, 经批改后让学生共同阅览, 可以张贴到教室后边的黑板上, 让学生对自己同学的文章进行赏析。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具有共性问题的习作拿出来让学生共同评定, 分组讨论并且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修改意见进行讲评, 通过“评—改—评”的循环, 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综上所述,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工作者深思的重要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环境限制, 大胆改革, 调整教法, 敢于创新, 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多余的时间, 让他们勤动手动脑写作, 放飞思想, 感悟生活。
参考文献
[1]黄爱明.作文教学应重视自主写作能力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文科专辑) [C].2006.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8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 他们就会脚踏实地, 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 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教学, 丰富作文训练形式,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 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 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动物世界》的片子, 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 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 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 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 迸发出写作的灵感。还可以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 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丰富训练形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注重个性差异, 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1.命题适度放开
课标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要让学生言之有物, 挥洒自如, 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 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我学会了》……这样的半命题作文, 由于命题灵活, 不会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有话可说, 也就乐意写。
2.上交可先可后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后, 只要经过认真检查, 就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这样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 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 满意后才上交。如果作文质量太差, 就加以指导, 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 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3.训练疏密有致
“题海战术”或密集型的训练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加以训练, 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 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 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 看两篇课外优秀习作, 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 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 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 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习作, 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 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习作。训练时有疏有密, 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 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三、注重交流合作, 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 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 就要从平时入手, 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 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 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 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鼓励学生“走出去”, 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 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 多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 不断取长补短,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 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评改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1.注重作文评语的多样化
在评改时, 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 可以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 你进步真大, 真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 真让老师吃惊”等, 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可以采用协商性的评语, 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 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 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 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 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这些评语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 想象不够丰富, 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 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2.实现讲评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 有时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作文, 进行对比讲评, 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有时围绕作文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 综合评述全班作文情况, 表扬共同的优点, 揭示共同的缺点, 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有时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 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有时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 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有时先张贴或印发一篇作文, 让学生在课外思考, 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并着重对修改情况作讲评, 通过“评——改——评”的循环, 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总之, 只要我们因地制宜, 不断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 并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确实培养起他们自我评改的能力, 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生见了作文也才不会是“老鼠见了猫”。
摘要:上作文课时, 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 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 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让学生自身具有观察、分析、阅读提炼、组材、表达的综合能力, 离不开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与引导。下面, 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 谈一谈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一、善于观察与阅读, 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 文章写得好不好,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 但是再往上想, 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 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 而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平时积累充实了, 作文就不会太难了。与此同时, 作文指导不应局限于课内指导, 还应注意作文以外的生活积累,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 提高认识。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报刊、书籍, 教师都可以介绍给学生去读一读, 看一看, 使学生不断积累真经验, 真知识, 真感受, 作为作文材料的来源。否则, 学生到写作文时现找材料, 不但会感到作文难, 而且“找来”“抄来”的作文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所以教师平时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善于观察和努力读书, 不断丰富生活积累。
1. 通过观察丰富写作内容。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写作来源。写作文时, 学生常感到无事物可写, 其实, 并非无事可写, 而是自己平时缺少发现, 没有留心。作文贵在真实, 要直抒情感, 达到文有真意。 (1) 要感情真实。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 表达个人的情感。不论思想或情感都是因人而异的, 不能强求一律。同一个文题, 每个学生应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只有“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才能作文。 (2) 要材料真实。作文的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同一个文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积蓄不同, 写出的文章也是各式各样的。因此,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注重观察生活的细节, 并能深入探究, 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 作文时学生手中有素材, 就会个个跃跃欲试, 便可写出丰富的、生动的作文来。
2. 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经验。
阅读是积累, 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 才能丰富、自如地写作运用。如果学生知识贫乏, 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 我们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进而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儿童有善于模仿的心理特性, 小学生写作有一个从模仿到写作的过程, 他们通过阅读一篇篇的范文, 可以模仿片段, 也可以模仿全文, 还可以模仿它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 让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 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或蔬菜, 有个学生其中一段这样写道:“秋天, 金色的季节, 我们的石榴树上也是果实累累。红石榴挂在树梢, 像一盏小红灯笼;那些籽粒饱满的, 就裂开了, 像是看着你笑, 令你垂涎三尺。”学生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优美的片段, 是靠平时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 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
二、激发写作兴趣, 树立自信心, 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
小学生最怕写作文, 常常觉得无话可写, 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1. 激发写作兴趣, 是点燃写作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 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老师可通过在课内外与学生拉拉家常, 说说心里话, 学生把多姿多彩的生活向老师倾诉, 老师分享受着学生的快乐,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说真话, 抒真情, 表真意, 从而激发了学生情感的“火花”, 唤起了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此时, 教师应及时点拨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捕捉住生活的亮点。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创作的源泉, 让他们有话可写。在聊天的同时, 教师要抓住机会, 走近学生,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可以使学生心无顾忌, 敞开心扉, 流露真情。把生活中快乐的生活体验, 新鲜有趣的话题让大家凑在一起有话说, 这时, 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及时记录下生活的喜、怒、哀、乐, 写下属于自己的作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通过谈心为作文教学创设了情境, 再经过教师多方引导, 让学生去获取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这样, 学生就对写作不会再产生畏惧心理, 而产生兴趣。
2. 树立自信心, 是写好作文的推动力。
作文课堂是学生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批改作文, 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我们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章的“闪光点”, 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都会让给学生带去快乐, 滋长乐趣, 增强信心。对于学生的习作, 要少些定论, 而多些鼓励, 少些否定, 而多些赞扬, 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如对于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 重点应放在对段、篇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巧上的评价;而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 重点应放在遣词造句上, 竭力在他们的习作的字里行间寻找“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好段落, 一个好句子, 或者是一个好词, 甚至是一个好题目, 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 写上几句赞扬的、鼓励的眉批, 使得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最好”, 让他们觉得自己会写, 自己能写, 人人都充满自信心。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10
素材来自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写作内容也就越充实。现在, 小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内容已经比较丰富, 但为什么有的学生仍然感到作文难写, 觉得无话可说, 无感可发呢?原因是他们缺乏从周围的事物中获取材料的能力。如何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呢?
1. 要逐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
可以按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先到后的观察;按事物所处的空间,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按事物的特点, 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方法后, 再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尝。通过接触事物, 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2.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材料。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以后, 启发学生经常注意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鼓励学生写日记, 记下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3.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材料。
除学好课文外,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如《少先队报》《学生报》《语文报》和一些少儿读物。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选材能力
审题, 就是研究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是对文章进行构思的前提;是布局谋篇的开端。审题正确与否, 关系到作文能不能切题, 是作文的主要一环。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 命题作文的审题。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中, 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里都安排了笔下生花。作文的内容、题材、形式都符合这一单元课文的类型。在教学中, 联系这一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 写作顺序、写作方法, 帮助学生审题, 增强审题能力。
2.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审题。
课文的题目和中心思想紧密相连, 每一篇课文都是培养审题的好材料。
3. 自由命题作文的审题。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从素材中确定中心思想、编拟题目的能力。自选内容、自拟题目,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题目和内容的联系, 有利于紧扣主题写作。
三、培养学生编写提纲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是条理不青、层次混乱。这就是说明没能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来, 也就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提纲。在学生具备审题选材能力以后, 就应当进行编写提纲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练习打腹稿, 指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如给学生讲完故事以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让学生把整个故事串成一条线。此外,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通过分析篇章、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 领会作者的思路, 提高编拟提纲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下笔成篇的能力
在编写提纲给作文搭好框架以后, 就要把这个框架具体转化为一篇前后照应, 有主次贯联一体的文章, 这就是下笔成篇的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 可适当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
1. 注意文章的层次。
可联系阅读课文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懂得一般记叙文的表达结构.如:按时间顺序、地点转换或事情发展顺序记事;通过一件事或几件写人;按照“总——分——总”或“分——总”的顺序等一般规律。让学生明确, 每篇作文都应该围绕文章中心这条主线, 有主次有顺序地表达, 另一种方法是在改错中训练对层次的掌握;一是出一些层次顺序错乱颠倒的句子、片段让学生修改。二是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 分析条理不清的错误。这样练习, 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2. 注意开头结尾和过度照应。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主成部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可以引人入胜;好的结尾能给人以深思, 激发读者的感情, 使人奋进。因此, 开好头、结好尾是枝、至关重要的。同时要注意头伪照应, 使文章有始有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 要让学生从平常的大量阅读中去学习、去体会。同时, 结合阅读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如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提出问题;回忆联想等引出下文。结尾与开头照应;点明中心;抒发感情等。
3. 注意语言的表达效果。
要引导学生推敲词句, 使用词语尽量正确。鼓励学生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句, 使内容生动形象。为此, 可安排一些作文片段进行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这是十分可贵的。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能力
【分类号】G623.24
一、小学生作文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对生活的关注度不够,缺少观察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形象说明了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今天的小学生对于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缺少观察,缺少发现,从而导致对生活的关注度不高,不能将生活中的某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进行思考、综合、概括,也就不能有效地写出源于生活,源于个人体验的作文。
(二)忽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生缺少成功体验
学生的个性差异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不同,如果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会忽略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我们知道一个班的学生作文,会有好、中、差之分,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他的作文水平也是有区别的。而有些教师又是那么吝啬表扬、激励的话语。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成功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积极性。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产生焦虑、自卑,从而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爱好,也就谈不上作文能力的提高。
同时,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命题作文”,能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下自己的见闻及印象最深的内容,但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问题。比如作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人物不具有伟大精神,前后不照应等就会被给予这样或那样的批评。
二、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时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好作文。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精神愉快地去作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呢?
小學生的好奇心强,爱探究、爱表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比如在教《去年的树》这篇童话课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主要角色,演一演有关情节,同时号召全班学生边看边思考:谁演得像?哪些对话是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你还想说些什么?当学生兴趣高涨时,布置一篇小作文——自己编写一篇童话小故事,然后再编成小节目演一演。这时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
(二)盘点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而生活中的一切首先需要学生去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途径,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观察时,立足点正确,掌握一定方法,全面细致,并让学生养成多写观察日记,多写生活作文。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又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2.告诉学生在观察的时候,除了去听、去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以外,更要注意自己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注意写一些自己的看法、感受,而不要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三)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有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可见,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在作文课上;语言的吸收,功夫也在平时,主要靠阅读。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面狭窄,阅历浅薄,因此教者应鼓励学生每天阅读一些课内外的文学作品,以此获取和储存信息,扩大知识面,激发创作动机。
1.提供阅读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报刊等。也可在班级里设置“班级图书馆”,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写上名字后存入书架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如“文学晚餐”“好词好句我能记”等。同时,在班中可定期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热点问题探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从而为学生的书面作文提供有力后盾。此外,还可汇合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的目标,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喜爱读书,从而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共同为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
(四)重视小学生口头作文训练,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文”。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习作。
(五)善于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更要注意鼓励、引导。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有对学生认证负责的态度和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1] 马林忠.论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教学[J].语言文学研究,2009(10)
[2] 徐田雪.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小学作文教学,2003(2)
[3] 王赛群.浅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关注重点的转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 严花花.略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教学[J].新课程,2009(3)
[5] 李小丽.搞好知识积累,提高作文能力[J].中小学电教,2009(2)
[6] 朱文华.谈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J].语文教学,2007(5)
[7] 王国宏.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作文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6)
[8] 任延梅.对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的能力 篇12
众所周知, 我国的八股文、科举制度只会造就“孔乙己”、“范进”式的腐儒之才, 想从这些人的文章中找出点“创新”因素来, 那可难了。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崇尚创新、追求创新, 张扬个性。我为创新作文叫好, 为创新作文高歌。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高考, 某生首创了以诗歌完成高考作文的纪录。我佩服该生敢为人先的胆识, 同时, 我更钦佩给该诗打满分的改卷老师。可以说, 考生是作文创新勇士, 批卷老师是赏识创新作文的先锋。自从恢复高考以来, 高考作文中不乏有优秀的文章, 可唯独诗歌登不上高考大雅之堂。此次以诗歌形式完成高考作文的这一块“石头”投进那平静的“湖水”里泛起的阵阵涟漪, 足足让我们欣羡一番、玩味一番。这就是创新作文带给我们的奇异风光。为“奇异风光”, 为师的就该在作文方面毫不犹豫地担起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之重任。如何创新呢?
一、老师应有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意识的语文老师, 思想总是停留在以前的认识上, 或迷信于前人的成果, 不敢有突破前人的“妄想”, 对新事物总是拒之门外, 甚至怀着压制、敌视的心态, 恐怕你就是“摧新高手”了, 这样的老师怎能谈培养创新精神?有了创新意识, 可以说已经给作文创新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老师要有创新的能力。
不难想象, 一个思想守旧、人云亦云、无创新能力的老师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所以平日要勤修内功, 要努力使自己有作文创新的“一桶水”。要多动脑子设计一些写作创新训练, 经常给学生做一些创新性的作文练习。如可给学生做“续写”、“想象力”的练习。比如续写《皇帝的新装》:或写皇帝痛改前非, 强谴虚假, 呼唤诚信;或写皇帝深感倾覆将临, 于是重手整治吏制;或写皇帝是非不分, 昏庸至极, 终至亡国;或写愚庸皇帝恼羞成怒, 追杀真话第一人, 说真话的小孩挺身而出, 喋血大典, 激起民愤, 皇帝暴尸街头;或写小孩否去泰来, 得到皇帝恩准, 入宫深造, 他聪颖过人, 无师自通, 才高胆大, 平步青云, 推翻帝制, 受民拥戴, 荣登皇位, 以德治国, 人民安居乐业, 国力蒸蒸日上;……再比如, , 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写《伤仲永》读后感:或批评仲永父;或感叹能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因为“不使学”, 最终“泯然众人”;或批评“父利其然”中的“利”;或就“先天”与“后天”关系大议一通;等等。作文创新练习做多了, 学生作文也就被“创新”潜移默化了。
三、改变传统的作文思维方法。
(一) 可逆向思维, 即一改以往的顺向思维习惯, 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审题、构思、作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能在作文时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 常用来讽刺那些在能力比自己高的师长前面卖弄本领的人, 讽刺那样的人不知天高地厚, 不懂得羞愧廉耻, 缺少礼数。如运用逆向思维, 会得出另外一番新景象:班门未必不可弄斧。班门弄斧, 胆量之足;班门弄斧, 技艺之高;班门弄斧, 方知高下, 才显差距, 从而利于扬长避短, 改进技艺。班门弄斧, 就是为奋起直追, 赶超老“班”。这也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此逆向思维, 就会让人觉得全然一新, 亦让人觉得思路开阔, 意义深远。写出来的作文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发散思维, 多元思维。写作文时, 对要写之物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察, 通过认真整理、筛选, 选取最佳角度,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 《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 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画蛇添上足的故事, 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运用多向思维, 可知:随着时代的变迁, 时代的进步, 寓言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得出新的不同寓意。
如, 从《画蛇添足》中的画足者这一角度来挖掘寓意。蛇是没有足的, 那个先画完蛇的人却自作聪明, 要给蛇画上脚, 结果失去到嘴的酒。据此, 可以得出寓意一:脱离实际, 自作聪明, 必弄巧成拙。进一步设想, 若那个人本尚未画成, 无暇画足, 大概也不会逞能了。想象第一个画蛇者画成之后的得意之状, 据此, 随机挖掘出寓意二:成功之时不可自得。继续设想, 画足者之所以失去了到嘴的酒, 是因为他多此一举, 给蛇画了本该没有的足, 这样又可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寓意三: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 反而有害无益。
这些寓意也许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甚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而这就是多向思维凑的效。再看有这样的题目:以“良师”为题, 写一篇文章。这道题开放度很大, 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 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可避开众多人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 而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 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等等。
这些都是别具洞天的作文创新, 可这些都归功于多元、多维的思维。如果循规蹈矩, 思维僵化, 思路狭窄, 只往一死胡同钻, 那必然难寻出路。也正因多元、多维、多极思维, 方有‘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灿烂局面, 也正是如此, 世界才会变得姹紫嫣红、丰富多彩。
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给作文创新以深广的知识底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无从谈作文创新。所以, 为作文创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试想, 连“班门弄斧”之意都不懂, 望文生义得出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来, 并洋洋洒洒出“大作”, 这样的“作文创新”恐怕只能让人笑掉大牙, 还谈得上作文创新吗?因此, 让学生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让学生独特的见解及全新的思想意识在作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是我们老师培养学生作文创新举措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变被动听讲的学习客体为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学习的主体;变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完成作文为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作文教学过程;变惰性参与作文训练为积极参与创作活动, 变只读课本的狭窄学习为在社会大课堂中,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宽广的学习。如此的学习方式, 如此的作文训练, 何惧怀胎十月的创新作文不横空出世呢?
六、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 决定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不尽相同。不要因为学生作文不围绕书本固有“标准”进行写作, 就胡乱“批判”学生的劳动成果。否则, 不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意识,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 还提及什么作文创新?恐怕连学生的写作兴趣都渐而渐之地淡化了。因此, 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作文创新潜力,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采取灵活的方式, 对学生的作文应多加以鼓励、表扬, 给予充分的肯定, 激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创作的冲劲, 并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打破束缚思想的框架, 让他们讲出自己要讲的话, 抒他们要抒的情, 这样文章才具个性, 才具新意。也就是说,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的创造性。
另外, 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篇章结构等技巧与手法方面也要讲求创新。但是, 我们所说的作文创新并非是一味地、刻意地追求标新立异, 并非是故作忸怩之态、无病呻吟。我们反对那些为求新而全然不顾事实根据的无稽之谈。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08-25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08-01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09-01
中职学生作文能力培养07-02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07-08
培养小学生的歌唱能力09-18
小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08-03
小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08-13
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06-09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