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024-09-18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共12篇)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1

学生学科能力发展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历史学科能否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其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否科学地构建中学生怎样学习历史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 即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的阅读能力、表述能力、评价能力。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的阅读理解不同于学习其他学科的阅读理解,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要领会全本历史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哪些内容表述的是基本原理或观点, 哪些内容表述的是基本史实。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教材内容, 积极动用自身的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式, 全方位地潜心阅读理解历史学科文本,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生在历史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中学生能够理解在语法知识基础上的语言符号结构, 譬如段落划分、层次结构等。其次是中学生要对历史材料的表面结构会用心阅读, 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人物或综合等要素;形式上包括地图、文字、照片等要素;文本上包括档案、课本、评论等要素。第三是中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材料的深层结构, 这是能否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层次, 具体包含两点:一是按照历史材料的分类, 弄清材料的类别, 为选择适当阅读方式作准备;二是按照材料类型分成不同结构。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去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第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备教材和学生, 精心设计一些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 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 根据所提的问题去阅读书本, 对每个具体历史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具体经过和产生的结果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 筛选主要内容, 找出正确答案;第二, 教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明确指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不了解或模糊的概念应具体详细地进行讲解;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通过思维、分析、判断等方面的综合运用, 锻炼学生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第四, 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通过识记, 多积累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知识要点, 采用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阅读方式, 把各个历史事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最终达到理论概括的阅读效果。

二、中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表述能力就是教师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自己阅读或上课听讲后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要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或说明自己的深层理解。中学历史阐述的方式有口头与书面两种, 都可以按照阐述能力的水平, 分为五个层次:第一, 复述。指将教师已讲解过或者书上的有关内容, 按照原有的结构重新表达出来;第二, 描述。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场景进行描绘和刻画, 它具有形象性、具体性, 但是, 作为历史描述应特别注意时间与地点的交代要清楚, 描述要符合史实;第三, 解释。指按照理解的层次, 进行结构性与实质性说明;第四, 比较说明。比较指通过对比来确定两个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历史学科中的比较说明是指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进行对比, 在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同时, 要有条理地加以说明。第五, 论述。包括论证与叙述, 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中学历史学科要求论证时要有史实为依据, 史论结合。例如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然后根据其活动情况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表达或者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和重要转折点, 尤其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全面、快捷、正确地再现关键内容或再认的学习目的。

为了让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专攻的思想理念。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 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其次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题与练习, 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重复再现历史基础知识, 进而上升到概念推理, 分析并做出评述的思维过程。第三, 教师要依据具体实际, 深思熟虑, 制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做出评价,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助推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激励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完整地理解和表达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

三、中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衡量人的功过是非或评论事物的价值。中学生历史学科的评价能力可分为三种:第一, 鉴别。指辨别真伪, 其标准是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辨别的方法一般要将细致考察得出的事实, 与事物所处时代、地区的特征, 特别是可能的年代加以比较分析, 寻求正确的证据, 批驳虚假的证据。利用一些有趣的史料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年代的判断:“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北方的工业发达是北方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如北方军队使用了有线电报这样的先进通讯设备, 使得对战场的指挥更加迅速有效。”北方军队有没有使用过“有线电报”呢?这需要查阅有关发明有线电报的资料, 记忆好的学生可能记得摩尔斯发明它的时间是1844年, 而内战的时间是1865年, 这样一来就可以初步判断上述材料的正确性了, 只要在找到北方军队确实使用过有线电报的资料就完成了鉴别的任务。第二, 鉴赏。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与评判的过程。其标准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审美标准。随着历史学科对文化艺术史的重视, 鉴赏能力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要求纳入教学目标。历史鉴赏包括鉴别与欣赏, 鉴别是一种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 (理性的) 技术, 欣赏则是在个人经验、知识基础、艺术观点与情趣影响下的个人感受与评价。第三, 评论。是指对历史上的人物、事物或思想等现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鉴别、比较、分析后, 依据事实判定真假, 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价值进行的评判与论证。真实与否可以依据客观性原则, 地位高低, 价值大小, 或者历史作用的进步性与消极性都依据唯物史观的原则。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2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都好表现,敢想敢做,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去锻炼,如:办班刊,对于小学生来说,办好班刊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在老师的正确指引小,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会做好的。班刊是班级组织编写的黑板报、墙报、小抄报,它是班级的窗口,怎样让学生办好班刊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制订好计划,老师要按照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班上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等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学期的出刊计划,确定目标任务,要求措施,时间内容,学生根据每期的教学的中心内容、时间等因素来选择稿件,如:“植树节”可选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稿件;“教师节”可选择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稿件;“国庆节”可选择爱国主义的稿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如:怎样对待压岁钱的问题,卫生保健常识,如何对待上网游戏等,学生办刊虽然不及老师办得那么严谨,但内容丰富多彩,有趣味性。

其次,要发动全员参与,不要只限于优秀学生,要争取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老师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都有各项特长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本领都使出来,个个露一手,即使有个别学生不能露一手,也会激发他们以后去努力学习,其实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的都好表现,只要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要对刊物进行总结评比,一小组竞赛的形式对每期刊物进行评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正因为这样,我班的刊物在学校班刊物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由学生精心设计编辑的班刊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小学生心灵美好,反映灵活,是非分明,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大多数都是守规矩的,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并不是不可能,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学生排座位给大家听。一般来说,新学期开学,老师都要为学生排座位,而我要谈的不是老师安排座位,而是学生自己安排座位。那是开学的第二天,同学们习惯地等老师为他们安排座位,我看到他们急切而认真的样子,就说:“别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个创新,由你们自己排座位,先讨论一下,如何排座位,定一下规矩,行吗?”同学们积极响应,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发言过后,师生共同归纳了排座位的规矩。

(1)按高矮顺序;

(2)照顾有生理缺陷的同学;

(3)把方便让给别人。

接着我问大家对这三条规矩:“同意不同意?”

“同意!”同学们响亮地回答。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3

关键词:历史学科 阅读 能力 培养

一、加强导读的重要性

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能力是多方面的, 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关键。

今天我们学习历史不可能再重返昨天, 我们只能凭借一定的历史资料来认识、感悟, 而历史资料有的是历史遗存, 有的是非历史遗存, 包括文字的、实物的。现存的历史遗存只要经过考证是真实的, 它对历史的反映就是比较可信的。而各种各样的非历史遗存都是对一定历史的一种记录、反映,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历史真实的面貌, 而一定的历史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的, 非历史遗存尤其是文字记载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时代性、阶级性, 这样必然会造成对历史认识的偏差甚至谬误。因此, 正确处理历史材料, 客观把握历史知识的本来面目, 透过历史现象剖析历史本质, 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辩证历史观, 培养和发展现代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加强概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 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 反映其本质特征。比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工业革命、国际关系格局、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等历史概念, 教师对其内涵和外延必须解释得准确无误, 学生在答题时才会正确理解准确作答。

2. 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可以巧设悬念、深入探讨, 点燃历史思维热情;创设情境, 综合感知, 丰富历史思维内容;正误兼谈, 双向推进, 培养辩证历史思维;比较归类, 把握本质, 深化历史思维。比如, 设计《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方案时, 就可以打乱教材的顺序, 用图表、文字、数据展示新航路的过程和成果, 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与新问题之中, 以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 激发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 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3. 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 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 思考历史,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还是社会现象, 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规律, 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的原理来分析, 就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 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 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在分析历史问题时, 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 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 从而锻炼思维的周密性, 避免看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

4. 教师应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

成为专家型教师, 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 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 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 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 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 知识日益陈旧, 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 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 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 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努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运用先进的理论进行历史研究, 从而使自己成长为真正的历史专家。

5. 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用“角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分析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站在亚非拉人民的立场来分析, 列强扩张是灾难, 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穷与落后;站在列强的立场来看, 扩张使他们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站在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 扩张加强了国际间的联系, 促进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站在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 扩张促进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传播, 加速了亚非拉的社会进程。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抓典型历史事件,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养成多方面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5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家长和教师应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鼓励和引导孩子阅读课文,在文章的阅读中应要求学生能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家长和教师应多鼓励孩子朗读文章,适当地给孩子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必然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和文章的内容,让孩子自己切实地体验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意图,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但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4、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最后,“写”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和教师因此要鼓励孩子坚持写日志、读书笔记等,以培养孩子对文章的思考能力、对事情的归纳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以学为主 当堂达标”理念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总结-学科论文】相关文章:

1.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论文

2.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3.尝试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优秀教学反思

4.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体育课堂教学论文

5.当堂达标模式下论文

6.数字教学资源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7.探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8.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6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 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 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步入高二文科 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 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 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 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一、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 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 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 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 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 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 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 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 。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 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 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3.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 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 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 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 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4.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历史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7

一、现阶段剪纸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国家对于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就要求中职幼教的综合素质必须非常的高, 而在所有的中职幼教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中, 剪纸学科的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剪纸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不仅要求中职幼师要具备高超的剪纸技艺, 还要求中职幼师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富含了悠久的文化历史信息, 是具备了娱乐、文化、生活情趣等多种优点为一体的民间技艺, 剪纸艺术不仅仅是在一张纸上面剪出美观的图案, 更是人们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 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剪纸艺术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并且也应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与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可以这么说, 将剪纸艺术作为培养幼儿文化素质的手段, 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幼儿可以通过对于剪纸学科的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到什么就可以剪成什么样子的图案, 并且, 很多剪纸都是应用了“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形式来进行构图的, 中职幼师可以通过对于这种形式的深入研究, 把这种思考方式教授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在剪纸的快乐中学到知识, 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精神文明的传承2。

二、我国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对于剪纸的探究程度不够要想能够将优秀的剪纸技艺传授给孩子们, 首先就要保证中职幼教的综合素质。对于剪纸艺术来说, 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必须要从第一步稳扎稳打的开始学起, 学习剪纸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对于每一次的剪纸都要达到细致、完美, 要深入探究不同的剪纸形式, 每一种剪纸形式都有自己的寓意, 像是有的剪纸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的愿望, 有的是歌颂生命、慰藉心灵、表达信仰的永恒理想, 人们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都注入到了剪纸作品中。但是, 我国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探究能力不足, 也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剪纸艺术的深层含义, 就会造成中职幼教的剪纸技术普遍不高的现象3。

(二) 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对于剪纸学科的兴趣不足

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讲, 剪纸是代表了人们的衷心祝福与美好愿望的, 是非常喜庆的传统民间艺术, 但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电子产品的使用, 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剪纸艺术的兴趣也不是很大。在这个到处都充满了电子技术的时代, 几乎任何事情我们动动手指, 按几下电子产品就能够解决, 这样的快速发展极大的阻碍了剪纸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学生们对于剪纸艺术的了解少之又少, 更不用说去主动学习剪纸艺术了4。另外, 我国对于剪纸艺术的推广也不是那么的积极, 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不重视, 错过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

(三) 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力匮乏

剪纸艺术不仅仅是要有高超的剪纸技巧, 还要拥有优秀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剪纸艺术是一门非常自由的技术, 民间艺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剪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剪纸的世界里面, 他们的想象力不受其他外界条件的约束, 只沉浸在自己想象力的海洋里面5。但是, 现在的种植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恰恰就缺乏这种想象能力, 对于剪纸艺术的创造能力也不是很高, 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造成了中职幼教剪纸学科学生的专业技能普遍较低的现象, 中职幼教剪纸专业的学生的自身技能无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就会极大的影响幼儿的精神文明素质的发展, 降低幼儿学前教育的课堂教育, 严重的还会阻碍幼儿的审美意识的发展, 使我国剪纸艺术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如何应对我国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对于剪纸学科的学习上, 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对剪纸艺术进行探究, 提高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探究能力, 充分的了解剪纸艺术的内涵, 才能将剪纸技术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对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上面要稍加改动, 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于剪纸技艺的介绍去了解他, 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 去体会剪纸的乐趣, 可以通过实际考察走访的形式, 学生自己去寻找传统的民间剪纸艺人, 通过观察他们剪纸的技术, 了解他们对于剪纸的看法, 学习他们在剪纸过程中的思考形式、创造能力以及他们所表达的文化信仰, 通过这一系列的了解, 学生一定会对剪纸学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了中职幼师学科学生探究能力,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的综合素质6。

2.通过兴趣和想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积极的培养我国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对于剪纸学科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学生对于剪纸有了一定程度的兴趣之后, 才会去主动的学习, 这样才能够提高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他们以后的教育之路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就是因为课堂环境过于枯燥, 学生才会失去学习剪纸技术的兴趣, 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像是开展“创意剪纸课堂”,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打破传统的老师说,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提高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3.通过动手、创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剪纸是一门非常自由的学科, 他没有需要背诵的基础知识, 只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当然, 还是要具备最基本的剪纸技艺, 通过对于剪纸技术的深入了解,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不断深化学生在剪纸技术上面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来的, 将自己在生活与剪纸结合在一起, 表达自己对于生活或者未来的某种渴望与幻想, 对于生命的歌颂, 是对民间剪纸技术的传承。将自己的想象力都融合在哪一张小小的剪纸上面,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展览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以后的幼儿剪纸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4.通过鼓励、教材上调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实施课程时, 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及时表扬探究成功的学生, 对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在进行指导的同时也给予鼓励, 从而增强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能力。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 教材在探究活动设计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 因此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中逐渐放手, 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体验探究的各个过程。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不断学习,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完善知识结构, 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广泛获取信息, 积累教育科研经验, 使自身不断完善自我, 从而为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使师生得到共同提高。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 剪纸艺术对于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国家必须要大力加强对于中职幼教剪纸学科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激发中职幼教剪纸学科的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中职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而提高剪纸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幼儿的精神文明素养的发展, 为我国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1.孙华庚.浅谈剪纸艺术教学的意义及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09:165.

22 .梁丽茹.动手剪纸, 让一个顽皮的孩子静下来——美术学科教育案例[J].新课程 (小学) , 2014, 11:160-161.

33 .李华.从学科本质的视角分享“奇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分析[J].教师, 2015, 23:101.

44 .申宝祥.剪纸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幼师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J].学周刊, 2014, 16:38.

55 .周丽霞.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剪纸艺术的教学实践[J].大众科技, 2014, 01:100-101.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8

一、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 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体育学科教材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 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 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 使“生命之树”长青, 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自行创编成套动作

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 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

●戴吉明

知识。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 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 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充分鼓励,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自选技评项目

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 规定技评项目必须有三项, 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 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 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 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四、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 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 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9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明白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创新型人格,使学生具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内动力。是的,我们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就要使我们的学生有强烈的上进心、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创新活动,长此以往,使我们的学生茁壮成长,摒弃过去老的旧俗,不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板教条,而是充满生机勃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富有无限创造力的新生代。我们中国具有几千年文明灿烂的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一定是充满好奇的吸引力,当然,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和问题。尽管有些问题在我们教师眼里,以为是很幼稚天真,甚至是还觉得毫无意义的,可是这对这些后生来说,可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自己好奇心的满足,由此可见,我们的可爱的学生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懵懂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来说,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的天真幼稚,不管有多么的毫无价值,都要不能轻易地加以全盘否定,给红灯。

作为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有我们历史学科的优势之所在。看一看我们人类历史上,那么多的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的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付出和努力以及进行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课来讲述那些无数的革命先烈经过流血牺牲、艰苦卓绝的奋斗,还有无数次的探求和失败之后,采取中国革命的成功的史实,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通过这些能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里产生巨大作用,使他们继承发扬光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来培养具有坚定不移、追求不懈的革命精神和意志,这是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

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大目标,就要通过具体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实现。可见发散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性。因为发散思维,就是让我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再看现行的历史教材,大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重视历史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人文性的,可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一点,还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足够的注意。 面对这一事实,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来弥补,可以开展一些参观历史革命教育的展览馆,对学生进行一些革命传统教育,可以开展什么“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一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一些历史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想,中国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豪杰气概,为我们树立了大家不朽的风范,这些都来自于他们拳拳的爱国之心,这是通过正面的视觉来看到的。还可以从反面来纵观历史长河,那些小人、民族败类,只顾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致国家民族大业于不顾,为我们后人所不齿。通过这些教育我们的学生,作为古老文明民族的继承人,应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和伟大的光荣传统, 不辜负老祖宗和革命老前辈的殷切希望和重托,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我们通过这样丰富的联想,就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发散性的特点。 倘若我们能经常开展这样活动,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历史课教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实施以来,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独创性的创新思维。它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独立、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还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地。这样使得学生知识有前所未有的增长。只有对前人和现成的科学理论、传统观念不是一味地继承,能提出自己的质疑,才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所必需的。退一步来讲,假如我们对于有的理论和科学成果都不加任何思索、不加质疑地全面接受的话,那么,我们人类社会就会停留在原地进行踏步走,社会就不会日新月异的进步。所以,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勇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展示出我们新时代人的大无畏的创造力和风采,把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为这种敢于探索,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才是最可贵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学会标新立异。因为“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要大力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独立思考,认真钻研,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发挥我们历史课独特的教学的优势,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营造一个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英雄用武之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和利用。

总之,我们要想通过自己历史课的教育教学,来达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高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义不容辞的。

摘要:如今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所说的知识经济,它的中心问题体现在“创新”二字上面。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还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倘若我们不进行改革创新,那么,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壮大。这已被历史经验教训所证明了的事实。所以,我们身上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就要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根本之所在,那就是要坚持创新。其实,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培养又要靠教育。处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10

一、深挖教材,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要把每节课都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 形成以主动探究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使教授教学知识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高于教材本身。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 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 努力创设探究的情景, 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使他们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肯定、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 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热爱思考, 热爱探究, 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 从而达到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整合, 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 启发他们对课本相关知识的思考, 充分调动他们课堂内外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如“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 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准备好的小冰块放在小塑料袋里, 然后放在相同环境的另一半土壤中, 来进一步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再如收集“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 由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等。

二、激发兴趣,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课的教学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过的基本理论, 既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严格的训练,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在实验课上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农村中学生对实验需要的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鲜, 因此, 教师抓住这一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 在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时, 老师可先利用设疑的方法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有效的探究氛围。比如, 怎样制作植物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是在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样的染色方法或操作上比教材描述的更为简单呢?等等。教师引而不发, 学生疑问重重, 求知欲倍增。然后, 师生合作除按教材要求临时玻片的制作外, 再由学生尝试用碘液代替清水直接滴在载玻片上, 其他步骤与教材操作相同,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是否相同。通过自己实践, 所设疑问大多会迎刃而解,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宽视野,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农村中学, 教师充分利用校园及其周边生物资源, 开展生物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习惯以及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如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校园及其周边森林中的木本植物定名挂牌。并在木牌上写好自己的姓名, 然后挂在自行选择的植物上, 算是自己“认养”的树木。其后, 教师帮助他们对自己认养的树木进行形态结构的观察、记录, 提供有关资料帮助查阅检索, 确定植物的学名、俗称、科别、主要特征及其用途等, 并逐一填写到木牌上。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查阅检索的方法, 并对自己认养的植物倍加爱护, 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举多得。

四、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出真知, 探究能力寓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校周边的果农、菇农联系, 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到果园或菇场去进行实践教学。让有经验的果农或菇农为学生讲解果树、香菇的栽培技术。例如, 选种、育苗、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 以及果树的嫁接、剪枝, 香菇的灭菌、接种、培养等操作技术, 许多学生还在果农、菇农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 倍感兴趣。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既使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又体验了实践操作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了情操。

五、热爱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的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11

下面是我在十几年教育教学中对于“创新培养”的简式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同行以借鉴。

一、学科兴趣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操作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知识体系均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构建的。作为一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在与学生们探究、学习新识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合理地演示与指导、开发学生多样、多层,具有创造性的分组或独立实验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深入掌握知识结构、灵活运用知识体系,更能激发学生对它的创新意识。

二、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他们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各地教学资源与师资配备并不相同,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实验器材短缺,学科教学教师身兼实验器材管理员等数职,如此必然会影响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但作为一名高尚的教育者并不要因此而受到影响。“离开学生学习本身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就是不可思议的”。多付出些并不能让我们失去什么,不仅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让我们的教学生活更加充实。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珍视每一个实验探索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来,以和谐、互动、探索、总结归纳为基准,全力积极投入到验证、创新的境界之中。有了这无数次的实践经验为根本,学生们必然会在创新的领域更近一步。

三、激励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在教学中学生们不断的质疑与探究验证,才能够证明此次教学接近功成。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学亦同此理,只有质疑的梯度出现与探究解析的成功过程才是我们教育的深意所在。

今天以前的我们是否存在过对知识质疑学生的漠视或指责呢?具有质疑品质的孩子正是一名优秀学子的体现啊!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励他们的质疑,培养他们对质疑探索解析的能力。

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需要学生勇于探索的学科,所以每一个探究性的内容都应该成为我们对他们进行质疑素质培养的场地。

四、资源生成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的“现场”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利用身边所有可能的条件、场地、突发情况等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于课本内容的理论经验、实践运用的教育,这是在心境世界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体现。

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避免不了的会出现一些因急速运动无法停下而碰撞的情节,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借题发挥”,提示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由和相关的资信;因某件事情大家热烈鼓掌欢呼时,也可以引出“振动发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信息,如此的快乐生活片段,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创新的魅力和内涵是无法用语言衡量的,特别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而作为具有此项特权的教育者应该是骄傲的,但自豪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可能存在的失败和责任。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者,应该慎重而行,一定要明确“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篇12

1.各学科之间相互沟通

(1) 尽管不同学科课程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但多维度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就是要通过学科之间的沟通, 跳出学科的范围, 突破学科本位思想, 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整体考虑问题。如数学学科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数轴, 物理学科中能量的转化、导电、分子运动, 生物学科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在化学中的运用。

(2)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立体的学科知识, 形成各学科有机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 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本学科的知识, 更要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相关学科的教材, 通过与相关学科教师的共同学习探讨, 来确定学科 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交叉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 对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加深、细节解释, 甚至学科纠错。但教师需要严格把握教学的难度、广度和深度, 绝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课堂内相互渗透

(1) 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基于学科之间的联系, 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 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 这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如溶解度曲线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和氢气的多少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 等等。同时, 不同学科性质不同, 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式也不同, 教师通过移植来分析本学科的现象和规律,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创设问题情境。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各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创设问题情境, 来解决学科问题。这一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走向综合化的学科教学, 要求教师从“知识本位”走向“发展本位”,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3.课外延伸

课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来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解决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及探究活动, 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如蜡烛燃烧及熄灭后白烟的成分探究, 炭的吸附性, 如何除去水垢, 等等。

4.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跨学科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只有在训练中不断地强化, 才能形成能力, 从而为知识的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打好基础。现举例说明:

【例1】在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 (液态) 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 (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 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 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回答:

解析:此题是一道数学和化学结合的问题。解题关键是读懂题意, 理解坐标系中关键点的含义。①图象反映了剩余气体体积与反应前氧气体积的关系。②图中点 (3, 0) 说明反应前氧气为3毫升时, 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 剩余气体体积为零。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 反应前氢气的体积为6毫升, 并且是定值。

答案:H2;O2;当O2为3毫升时, H2和O2恰好反应生成水, 剩余气体体积为0;6毫升。

【例2】有一置于水中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密闭容器, 气体分子可以通过该容器的器壁, 而液体和固体则不能通过。该容器的质量为1克, 体积为0.04升。容器内盛有32.5克质量分数为40% 的稀硫酸, 如果向其中加入锌粒, 要想保持容器在水中不沉底, 则锌粒的质量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综合试题。题目将化学反应中质量的变化同物理学中的浮力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题关键是弄清“容器不沉底”的条件:容器和它内部的物质产生的重力最大不能超过水对容器的浮力, 即W重≤F浮;若加入锌粒的质量为x克, 则放出氢气的质量为2x/65克, 即可建立方程求解。

上一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下一篇: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