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2024-09-18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通用12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1

一、网络教学平台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被我校2008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这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专业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对专业建设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提升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利用网络教学环境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优势。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上, 目标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课堂时空的非限制性、师生多向的互动性等特点。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设计

网络平台要建造新的网络学习方式, 为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 以协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合作建构和认知成长。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1、提供认知性支持

认知性灵活理论为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最合适的理论依据, 在提供学习资源的设计上, 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资料库, 资料库是围绕学习的专题而确定的, 资料库包括如下四方面:针对教师的教学资料库;针对学生的预习知识的资料库;针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资料库;针对学生提供其他的知识延伸学习的资料库。这些数据资源是由学科老师和学生后续提交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学习是通过情境性认知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 对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学习规律, 例如:普适学习规律和抽象概念学习让学生用学校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难以实现的, 情境学习强调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体会去通化和诠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按照与学习内容的相关程度可以划分为三种, 即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工具与平台。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了数字音视频、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 这是基于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时的主要内容, 与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的是学习支持工具与平台, 最为开放广泛的学习资源环境是基于Web的学习资源。学科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 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的学习资源, 它包括自主学习型, 这种课件是针对课程中某一教学难点和重点开发的, 它注重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设计一些人机交互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个别化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究和思索。在设计上体现一定教学策略进行形成性评价。其次是模拟实验型, 这种类型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 课件能真实模拟专业中的特定教学片段, 例如摄像机的使用, 录像机的使用, 电声调音台的调配等实验。

2、提供学术性支持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为专业师生提供一个有共同专业氛围、信息资源共享、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建构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平台设计了成员合作、反馈评价、分享作品成果等功能。

平台提供的学习支持工具有效地支持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这些工具包括:思维导图、概念图等软件, 平台的辅导答疑系统支持了师生之间或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互。服务器共享FTP上, 大量的实验数据信息资源和视频教程资源为师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提供了分类目录检索, 编制出的分类目录具有等级结构, 按照分层排列的方法组织版面, 内容一目了然, 有利于师生的信息查找, 提高访问效率。

在典型案例设计上, 网络教学应以案例为基础, 案例学习是对现实的部分模拟, 在案例库中, 通过对同类问题的多个实例的研究, 总结出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的固定程序和步骤, 基于案例的学习要求资源库中的案例是经过归类和整理过的,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相关性。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评价, 进行网络上的互动和交流, 从形成新的学习概念, 增强问题的解决能力。

3、提供互动性支持

平台设计了在线答疑、交流论坛、自我空间、自主课堂等栏目。在自主学习和信息交流上, 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更有效的合作, 这在学习过程中, 更能促进学习和合作, 能更好的共享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能更全面、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平台进行的交流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互接纳, 增进友谊, 建立一种朋友加伙伴的合作关系, 同时通过网络的匿名和实名机制满足学生的归属感, 会增强学习的动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互动性交流平台中, 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一个传道者的身份, 而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伙伴, 在网络成员的管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合作性, 发挥成员之间的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和作品库能让师生上传资料, 教师和学生可以向平台提交所收集的与平台主题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提交设计和制作的作品, 这些作品允许大家评论, 并可以进行作品投票, 进行优秀作品的排名。最终优秀作品根据投票数展示到首页位置。

三、小结

在技术方面, 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了ASP.NET平台搭建, 根据数据量的大小选择了ACCESS数据库, 分配给师生一定的权限, 用于数据更新和上传, 设置了专题的讨论板块, 并设置了论坛交流等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尝试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 构建出一种符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 从而为学生与老师开拓一个新的教的空间, 寻找与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取得的成果必将对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投入到教学改革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主编:《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2]《论述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网络教育应用的支持作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7d5ae0100aufd.html

[3]冯春辉:《Web日志挖掘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年6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2

此专业最早出现在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5年正式招生。其他设立该专业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5)、南京大学(2005)、南京邮电学院(2005)、哈尔滨师范大学(2005)、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延边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江南大学及浙江科技学院(2006)山东经济学院(2006)、浙江工业大学(2007)、山东大学(2007)、浙江理工大学(2007)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传播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商贸、教育、信息咨询及IT相关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开发、音视频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

【培养对象和培养规格】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能够做到:(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2)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

(3)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摄影摄像技术、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概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动画设计与制作、3D造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音视频信息处理、特效制作与非线性编辑。

【特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出版、新闻、影视等文化媒体及其它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行业的要求相结合,培养面向数字网络时代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

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数字媒体技术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3

1.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技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的专业。最突出的应该是全国首家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其教学特色体现在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以上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是其中两个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认识现状来说,都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都在培养体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2008年开设以来,很早就提出了“技术-艺术”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2.“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1]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为了打破现在很多高校出现的教学极端技术化或极端艺术化现象,我们对学生四年来所学习的课程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中找出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不同的课程相互支持,互为依托。不仅在整个四年学习中,我们还在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中找到关系,比如第四学期我们开设了非线性编辑课程,那么我们相应的会开设数字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再比如我们会把二维动画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几门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课程安排在一学年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单独的课程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比如图案设计,除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技法外,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图案作品或把传统的技法创作的作品做数字化处理。再比如图像处理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但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教学,实现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思想。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理论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技术-艺术”思维等,让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有一个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数字艺术创作规律和思想基础。艺术类型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之类,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设计能力;技术类型的课程包括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基础、三维动画基础、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储备相关的技术开发技能;“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包括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数字插画、数字影视特效、UI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艺术素养为基础,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来创作的能力;实践类型课程包括写生、采风、数字摄像、毕业设计创作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的能力。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没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组成,该体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里的师资结构指的是在“技术-艺术”教学体系中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数量、知识能力构成、学历职称构成等。教师可以包括专业教学中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也包括外聘的教师。根据高等院校艺术类及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们“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学术工程统一的建设思想的要求,构建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结构构成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该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必须提升我们培养体系的“技术-艺术”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教师学习研究一般的“技术-艺术”理论,进行相关的实践,并将一般理论具体应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适合“技术-艺术”教学的师资结构,探索师资力量的恰当融合。

在师资结构中首先是教师数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计划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须配备专业教室。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14为宜。其中生师比=普通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职教师数+兼职教师数/2。其次是学历和职称结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识结构,教师队伍中艺术型、技术型、“技术-艺术”复合型教师的比例要合适,达到1:1:2比较适宜。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所谓“技术-艺术”作品教学指的是以“技术-艺术”思维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完美结合起来,以作品创作为驱动,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完善学生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作品教学我们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典型模仿阶段、类型定位阶段、独立创作阶段、作品展示交流阶段、参赛阶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针对某种技术运用、某种效果表现、某种艺术风格展示而进行的学习阶段,和谢赫六法论中的“传移模写”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写的对象改变了,摹写的方式不同了。类型定位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大量“技术-艺术”作品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而加以学习和研究,然后以这种风格类型为主开始自己的“技术-艺术”作品创作。每个阶段完成我们都会举办相关的展览供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然后会把优秀的作品拿出去参加比赛,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

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指的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教学不应闭门造车,应该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运作模式、专业发展状况、作品创作要求等,以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工程中,“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内容作品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岗,罗维亮. 技术-艺术思维[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2] 罗维亮,冯文博,等. 图像处理中的技术-艺术思[J]. 上海艺术家,2009(5).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能力,高职

数字媒体产业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 除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外,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数字媒体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也不例外。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把“数字媒体的内容平台”建设列为了重点, 还在北京、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等地建成了共计13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近几年, 国内的数字媒体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行业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和筹备于2012年开始招生。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为此, 通过调研企业, 分析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

本文将以满足企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需求为目标,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

1 行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市在《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谈到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力争到2020年, 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培育成重庆市先导产业,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年产值突破1 000亿元, 努力把重庆市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重要基地, 争取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为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以市场为导向, 提升多媒体、动漫游戏等软件开发和数字内容服务的创意水平, 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才短缺问题, 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目前, 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二级学院, 如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高职、中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重庆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

从人才质量上看, 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美术基础很扎实, 绘画功底好, 创意设计思路好, 但计算机知识较弱, 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而计算机学院培养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好, 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强, 但普遍缺乏艺术设计能力;高职、中职类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培养的毕业生, 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所以在知识和技能的方面较欠缺。因此,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 正是为了解决传统的院校、培训机构的传统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问题。

2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由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视频包装设计、三维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 所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是既懂创意设计又懂数字技术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因为数字媒体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 也具有美观性, 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 由于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这就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开发新的媒体产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分析能力、解析媒体及独立完成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

因此, 对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将来服务的行业本身就是以数字媒体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的成长和行业发展源于从业者的创造力, 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 并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数字媒体产品。

3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基本的视听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素质, 掌握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术, 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事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数字音视频合成与创作、数字影视特效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开发、Web界面设计与制作、UI设计以及其他互动媒体应用软件开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文化艺术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从事游戏动画的设计制作、数字媒体的技术研究、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影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放、三维模型的重建、广告的创意设计与网页的制作等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影视娱乐、广电集团、新闻媒体、政府办公部门、大型商业公司、动漫游戏公司、商业广告公司、门户网站、通信通讯、高等教育、人文艺术、文化出版和其他设计制造部门和教学部门, 并有良好的自主创业前景。下面结合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专业建设的实际, 从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实训教学两个方面探讨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其中,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分别由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分别是:

(1) 素描、构成基础、图像处理 (PS) 、视觉传达设计;

(2) 数字媒体概论、数字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脚本与剧本编写、数字剪辑技术、镜头语言与影像基础、游戏界面设计等。

在课程具体安排方面, 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是非艺术类学生, 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 在第一学期公共课较多的情况下, 重点安排了120个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并在后面的学期里把艺术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数字媒体类课程中, 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充分展示出创意设计的元素。

此外, 还专业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创业这门课程, 给学生讲授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创新及本专业从业者个人创业的途径。

3.2 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设置

高职教学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有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实训项目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由阶段性项目到综合性项目, 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本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技能。

3.2.2 突出技能训练, 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实训, 学生深度参与,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巧, 增强学生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创作能力。

3.2.3 在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在学生中成立项目团队, 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所需的数字媒体项目, 通过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 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 通过个性化项目创作,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与时俱进。因此,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必须体现出前瞻性。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法,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成霞.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 2012 (23) :38-39.

[2]李望秀, 谭敏生, 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4) :89-9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须知信息 篇5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信息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

学生适合在IT、信息家电、消费电子和专业音像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毕业生从事的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影视、娱乐游戏、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在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等信息传媒领域从事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多媒体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三维图形设计、游戏软件设计概论、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3D游戏设计与制作、手机游戏开发、视觉传达、网络游戏、美术设计与创意、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特技制作与合成、非线性编辑等。

就业前景:

数字技术在广告、动画、游戏、效果图等方面早已发挥出独特的价值。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等信息传媒领域从事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多媒体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考研学校:

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标准研究 篇6

摘要: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对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方案进行积极的探索,进一步建设强化职业能力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  数字媒体

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对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展开调研,并且对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新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迫在眉睫。据此,笔者提出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标准的研究。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媒体的课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对于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同一地区,对于同一专业、同样的教学内容,可课程名称却存在差异,甚至同一课程名称却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部分高职院校,自行研制并实行了较好的课程标准,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研制和实施这些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规范作用。经过大量的本地市场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即使在校学习了数字媒体的相关核心课程,毕业后也较难适应工作岗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相比,现行的课程标准没有完成对接,同时课程标准没有重点培养职业能力,没有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往往仅强化了几种软件的使用。

2 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标准,需要以工学结合的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并且将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同时强调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

3 主要研究内容

①组织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明确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借助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毕业生做好产业调研。②由高职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聘请本地区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研讨形成“工作领域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分析表。③以就业为导向,重新构建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课程标准。④设置相应的课程项目教学标准,同时编写课程标准。在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以项目为主线,对于每个项目,通过技能要求描述、课程教学流程设计、考核指标量化等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要求。⑤论证、实施和总结。对新编写的课程标准,组织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论证;按照预定的要求认真实施课程标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总结、改进和完善。

4 主要特色

4.1 变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逐渐转化为知识的探究积累。

4.2 在教学实施中改变传统课程体系的诸多定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学校、企业融为一个“教方”主体,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 教学方法多样,如在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拍摄环节,就走出教室,在室外现场教学。

4.3 从学生所处层次发展的角度出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高职生来说,不必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意义。

4.4 融入艺术素质教育理念。数字媒体是一个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专业,为夯实学生的艺术基础,在大一开设美术基础、三大构成、艺术设计概论、设计美术等先修课程。此外,为了充分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根据各门核心课程的需要,在每门课程中再增加相应的艺术素质教育。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视频制作,在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中强化了分镜头设计的内容,通过拉片子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镜头语言。在音频剪辑部分,增加了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练习环节。

5 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课程标准应用于实际的课程教学环节中,便于及时发现对接的效果能否达到预期、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便于了解学生能否符合企业需求。课题研究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在新一轮的课程教学中进一步修订课程标准。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2]陈平,刘明,杨秀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学园,2013(3).

[3]易凌云.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研究[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2013-2014 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鄂教职研〔2013〕2 号)。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7

在国外, 数字媒体专业创设的时间较早, 相当一部分高校都把数字媒体专业当作一门独立的专业创设, 经由培养专业人才, 大大促进了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过, 在国内,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体制仍是较为简单, 教学模式还没发展起来, 教学实践等环节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1 缺乏应用性与实践性课程的创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异于其他专业, 其对于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教学体制里, 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应占据一定的比例。据数据分析, 在校期间,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制作图像视频的能力经验不多, 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而言较少, 而且非常欠缺影视制作的经验。这些问题说明了高校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缺少创设应用性与实践性的课程,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此之外, 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可创设的专业, 很多高校建立教学实践体制的教学时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因此, 实践的内容就只能停留在验证型与演示型的阶段。学生不知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导致教学实践体制和社会需要出现脱轨的情况。

1.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缺乏科学性的教学实践体系

缺乏科学性的教学实践体系是约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如今, 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讲授都倾斜在讲解项目或单一问题, 缺乏把技术与理论充分融合。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再由设计课程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设计陈旧, 实践方法单调, 束缚了学生们的发挥, 没有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专业的定位

2.1 依循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向社会运送高级的职业技术人员, 因此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依循“实用为本、够用为度、必须为主”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就业为方向, 办社会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紧抓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上, 吧应用与理论相融合, 创设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的作用与主体地位逐渐凸显,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根据新形势的发展, 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也按照党中央精神, 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 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与主动性, 便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3 突出能力为本位

高职教学的改革可以根据国外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从而突破专科本位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所以, 高职教育可按照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来创设新的实践教学与理论基础, 研发新的职业能力实训模式, 强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3 课程的设置

3.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设计内容

在教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要始终以“岗位为依据、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构筑理念, 可简单概括为“321”, 其主要内容是“三个阶段”, “两个主题”, “一条主线”。“三个阶段”指的是教学计划可分成基础知识、职业能力、能力拓展的训练与培养三个阶段。“两个主题”指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一条主线”是指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线。

3.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前, 高职院校应做一份详细的调查, 听取相关的专家意见, 积累丰厚的教学资源, 逐渐形成具备告知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思想, 对于其中一些具有交叉性的课程, 可以转换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按照课程的设计可分成三个阶段, 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扩展训练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规定一定要开设的课程, 其主要有求职创业、政治思想、体育与大学英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即课程的重要环节, “专业课程”有数字短片创作、电视节目包装设计、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Dreamweaver网站创建与网页设计、数字摄影摄像等;“专业基础课程”有数字媒体概论、视听语言、动画基础、数字影视造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

“能力扩展训练课程”即深化专业技术知识, 扩展业务领域, 开设了移动媒体创作、广告创意和表现、美学原理等课程。

参考文献

[1]韩建敏, 李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03) .

[2]廖琪男, 廖玉, 龚秋华, 佟小娟, 王继军.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09 (18) .

[3]陈云红, 甘兴勋, 刘文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2) .

[4]陈克巧, 喻丽.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7 (21)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8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 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上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发挥着巩固专业思想, 明确专业方向、明晰专业性质、明白专业领域等功能, 因此, 对导论课程及教材的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 这门课程教材的建设显得不那么成熟和完善, 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信息产业实用人才, 这门课程的建设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 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上, 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媒体技术是新专业, 课程教材建设有一定的难度, 就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 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 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笔者在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做过一点尝试, 在这里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表达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求教于各位同行学者。

一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 从第一个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至今也只有七、八年时间, 尤其从科技部牵头制定的《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发布后, 我国很多学者试图对“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教材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与编撰。如, 张文俊等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1], 刘清堂等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2], 李学明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21世纪高等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规划教材) [3], 刘惠芬编著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4], 这些教材的出版缓解了专业教材的急需, 解决了教材的有无问题,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体系等问题, 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从全国一些学校对该课程教学的情况看, 有的学校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应对该课程, 有的学校借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教材, 有的学校干脆选专业方向教材, 如《游戏设计概论》、《动画设计概论》、《影视导论》等。

从目前状况看, 该课程的教材大体上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数量少, 可供选择的不多。据统计, 目前, 在国内出版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方面的教材不超过十本, 而且教材的名称各异。二是内容重叠。有些章节编写的非常细, 和数字媒体技术其他课程内容重叠。三是课程定位不清。由于专业与课程的定位不清, 使教材内容的组织凌乱。有些教材全部介绍软件的操作, 有些教材重点介绍硬件, 如照相机与摄录像机、电视系统、电视机原理等, 很少有教材涉及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 还有的教材干脆编写成《多媒体技术》教材。四是教材内容组织缺少内在逻辑与联系, 内容杂且多, 没有考虑导论课课时的实际。

可以说,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的建设难度非常大,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专业建设时间短, 对专业的定位、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等还很模糊;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脱胎于计算机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 技术至上的的思想在办学者头脑中根深蒂固, 所以很多学校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成第二计算机专业就不足为奇; (3) 数字媒体技术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在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上, 在多种学科知识、方法和原理的背景中如何建构其基本课程内容体系就难免显得迷茫和彷徨; (4) 学科特色不明显, 很容易与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等专业混淆。

鉴于以上原因,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 我们应该分析该课程的基本性质, 把握它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 分析该课程的定位问题, 把握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构建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组成其基本内容框架。

二“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的定位, 课程的定位又决定了课程的基本性质。而课程的定位不准, 就必然导致其内容体系的紊乱, 也必然产生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内容的无序拼凑将会导致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等一系列问题。另外, 这门课程是专业的入门课, 必须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起着引领的作用。基于此, 我们认为, 本门课应具有以下性质与特点。

1发挥入门与引领的功能

所谓入门是指该课程具有学科启蒙任务, 要把学生引进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之门, 让他们认识数字媒体技术, 了解数字媒体技术要做些什么, 知道它的服务对象;所谓引领主要指的是专业思想的引领, 通过调研发现, 大部分学生选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之前对该专业了解很少, 选报专业较盲目。只有通过导论课, 才能稳固其专业思想, 明确专业方向, 逐步树立学专业、爱专业的目标与信心, 从而形成专业情愫。

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学科, 很多人认为这是技术层次的学科, 作为技术层次的学科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目前争论比较多, 我们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是需要引入自己的学科理论, 要不然会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诟病。数字媒体技术理论是什么?我们觉得应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应该是技术哲学, 以及“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第二层应面向具体应用的学科理论, 如电子与通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艺术、设计学等。

2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内涵的功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交叉与发展性专业。在我国, 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到目前为止, 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代码为080628S, 是教育部要求限报、少数院校试点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单位以理工科大学为主, 学校依托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IT主导学科的优势突出数字媒体技术, 以技术为主, 艺术为辅。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 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 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5]。通过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明确专业定位, 但是结合各院校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各有特色, 例如, 985与211院校开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多定位在与数字媒体技术有关的软硬件研发上, 因为它们生源基础较好, 大部分毕业生将来要继续升造, 所以他们在导论课程中更强调与数字媒体有关的技术理论基础, 因而他们全部走技术路线是行得通的。但是, 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90%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 面向市场与企业就业是他们直接的选择, 这就决定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建设应站在为信息文化与创意产业服务层面上。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建设应凸显专业内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涵极其丰富, 而且争论也较多。2005年底由科技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以“文化为体, 科技为酶”概括数字媒体的本质, 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 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 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 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有学者结合“数字媒体”的定义, 给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6], 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手段, 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 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 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软硬件技术。但是这个定义没有突破“为技术而技术”的怪圈。要丰富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必须从数字媒体技术的服务对象与应用领域来分析。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播、数字广告、数字出版等领域。这些领域中, 尤其在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告中特别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所以必须拓展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即强调技术与艺术、人文的结合。

3注意与“多媒体技术基础”公共课程的区别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各种媒体著作软件的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虽然也涉及到相关媒体著作软件, 但导论课是以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内涵与服务对象为核心来构成其内容体系的, 各内容模块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它不能包罗万象, 应强调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服务对象等。

三构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主要思路与内容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构建的主要思路是, 坚持“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理论先行、应用为本”的理念。首先, 数字媒体技术强调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决定了导论课的构建应以技术为骨干, 按照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数媒作品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83作软件技术来组织技术部分内容体系。其次, 要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世界经济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 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7],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应强调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第三, 作为导论课, 其性质决定了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 必须坚持一定的理论指导。最后, 应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 树立“应用为本”的理念。

同时, 我们认为应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内容。所谓“三实”原则就是在内容编排上考虑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现状的实际、学生基础的实际、教学条件与课时有限的实际;也要考虑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式优化“教”与“学”的实效;更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等基本原则。基于以上探讨, 内容体系安排如下。

1概述

它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媒体, 什么是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对象与领域, 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技术的传播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研究现状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担负着引导性, 入门性阐述的任务。旨在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本质, 学科研究对象, 服务对象, 职能地位以及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给予回答。

2数字媒体的硬件系统

主要从输入、存储、输出等几个子系统进行阐述。它是数字媒体技术重要的物质基础, 也是其他类技术及其应用课程的物质基础。

3数字媒体的关键技术

主要对数字图像技术、数字动画技术、数字音视技术、数字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的简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坚持“技术为骨”的构架体系, 主要体现以上关键技术在数媒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特点。

4数字媒体的艺术与设计

主要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成、分类及特征的分析, 同时对认知工效原理、形态设计的艺术原理、界面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作了论述。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及其设计的介绍, 为后面的数媒产品设计提供指导, 很好的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的融合。

5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主要从数字图像设计与制作、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移动媒体设计与制作、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等八个方面进行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一方面, 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人文的融合;另一方面, 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突出“应用为本”的理念。

6数字出版与媒体管理

这一部分涉及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又一领域, 明确什84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么是数字出版, 什么是数字资源管理, 什么是数字版权管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建立起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维护知识版权的意识。提醒数字媒体技术从业者, 在创作时应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产品发布后注意保护自己知识产权与合法权益。

7数字媒体产业链

主要介绍什么是数字媒体的内容产业、数字出版产业链、移动媒体产业链、网络媒体产业链、数字媒体产业链监管等内容。数字媒体产品从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制作、出版、信息反馈、修改等是一个闭合的链条, 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都会影响最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清堂, 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学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21世纪高等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规划教材)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 (工程技术型) 试用版, 2010.12.

[6]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 科技信息, 2010 (10)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9

Flash动画制作是许多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要教会学生专业的动画制作方法, 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实践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最终独立完成主题动画制作。

目前, 许多院校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开设中存在较多问题。首先, 教材选择不当, 教学方法落后。选取的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综合应用的案例较少。虽然基本的知识点学生明白, 但不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其次, 教学课时安排不当。有的院校几节课程连排, 有的是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很多, 学生要么没有完全听明白, 要么就是当时听明白, 实践的时候又搞忘, 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此外,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诸多局限性,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以2013级数媒1班和2班的教学为例, 谈谈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教学体会, 供大家交流探讨。

1 选择合适教材,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 教材的合理选择, 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选择教材时, 应选用大量案例, 操作性较强的教材, 这样学生除了课堂上听讲, 课后还可以参照教材做部分案例, 以便加强巩固;在课时的安排上, 不连续排课, 避免因连续上课造成学生疲劳, 不能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消化。此外, 建议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上课。这样, 老师讲完一个案例, 学生可以当场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总结规律, 消化所学知识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 上好第一节课是关键。首先, 教师可将制作好的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专业需求的一些Flash动画短片进行演示, 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直观了解。接着讲解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 对Flash动画制作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以及Flash动画的一些经典应用, 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 由此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有个整体的框架, 明确学习目标。

3 采用“案例教学法”,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为主线, 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分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它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法, 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采用“案例教学法”,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 教学过程全部在多媒体机房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首先根据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 制作一个涉及本节知识点的Flash实例。上课时先播放实例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分析和讨论实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接着讲解全部或部分案例, 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完成具体的实例。

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 也可让学生讨论, 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指导, 让学生有充分的提问时间, 能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实例的基础上, 再对相应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 加以延伸和拓展。并布置作业, 要求完成相关类型的实例, 让学生能解决同类问题, 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熟练。

4 加强实践, 提供拓展资料,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靠课堂时间是无法深度掌握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学习材料。这些素材既可以是教师自己开发的实例, 也可以是教师从书店购买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发现有好的动画学习网站、优秀动画作品或相关论坛可以推荐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 或QQ群共享, 通过多种方式答疑辅导,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从学院层面, 应增加实践课时, 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完善各种实验设施, 增加更多实训环节, 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比赛,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5 采用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Flash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 考查能否独立制作一个完整的主题动画作品。课程考核包括两部分:平时提交作业情况 (40%) + 期末作品 (60%) , 要求原创动画, 主题自拟, 积极向上, 给出作品评分标准, 并要求学生提交作品设计说明书。

在设计说明书中, 要求学生写出总体设计方案和制作思路, 主要采用的技术, 完成作品的总结和感受, 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出学习完本门课程后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任课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期末作品的评比, 通过现场演示, 经过问答环节, 由班上推选出来的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比, 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6 结语

以上是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的一些方法和体会。通过一学期的学习, 从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中发现,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孟子曰:“有为者, 譬如掘井, 掘井九仞, 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这是对学生的勉励, 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 将继续探索, 进一步提高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从继成.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9) :121-122.

[2]杜宏波.浅议Flash动画制作教学模式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8) :250-25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10

一、数字档案馆的优势

1. 便捷的传递和存储。

数字档案馆可集成和保存影像、声音和文字等各类内容, 并利用计算机任意编辑和组合, 在使档案内容丰富的同时, 增加了档案的可视性、可读性和编辑性。

2. 信息存储容量大。

一个ROM光盘和一张CD, 有着650Mb的存储, 和10万张的图形信息及1000册30万汉字的图书, 有着相同的存储量。

3. 浏览和检索便捷。

因为数字图书馆按照自身的逻辑关系组成网状结构, 彼此间相互联系, 同时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所以借助关键词, 并通过检索软件和数据库, 将用户所需要的资料, 迅速而便捷的查找。这样在使检索效率提升的同时, 也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检索。档案管理人员在网络平台上, 还可进行档案的归档、整理和收集, 最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电子档案在网络环境下, 可同时被多人在不同的地域内进行下载、浏览和访问, 同一份电子档案可在同一时间内服务于不同的用户, 这样会使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升[2]I0321。

二、高校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意义

1. 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对于高校档案建设而言, 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由于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应用平台结构, 不仅数据有着较低的关联度, 而且比较冗长, 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在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时, 需要在平台系统逐个进行检索。对所需信息进行读取, 不仅耗力耗时, 还与信息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而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 实现了信息的高效检索。

目前, 处理海量信息的瓶颈, 是如何实现数字图书馆中, 信息的检索、管理和组织, 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信息检索方法主要是基于文本描述和外部特征的检索, 无法对信息的实质内容和语义的关系进行表达和解释。而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56。这是一种基于内容特征的检索, 通过检索上下文语义环境和媒体对象内容, 实现一种快速的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 将传统的基于文本检索的局限性进行了突破, 通过直接分析音频、视频和图像的内容, 抽取语义和特征, 实现高效的检索。

3.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活动中, 管理和处置信息资源,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现档案的重心由档案实体转变为档案信息, 加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 在高校管理中, 开始广泛应用各种程序、管理系统和信息传输, 这样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与新形势的需求相适应。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 就是建设以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为标志的数字档案[4]174。

4. 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随着与日俱增的高校档案馆藏数量, 现行的存储往往具有非常有限的空间, 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恰恰能够缓解以上问题。在档案管理中, 正逐步引入档案数字化, 其关键技术是网络技术, 档案的利用、整理、鉴定和形成, 所受到的影响都非常深刻。而电子档案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档案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流程。

5. 档案充分开发利用的要求。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 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有机结合, 将档案信息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 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档案信息数据最大化的聚集。将档案信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的彰显, 改革传统的档案工作, 积极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

三、数字检索技术的特点和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运用

1. 基于内容的数字检索的特点。

作为一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 传统的信息检索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文件, 包括视频、音频和图像, 建立关键词, 或者索引信息为附加描述信息及文本标题, 建立关键词和存储路径之间的联系, 数字文件的检索通过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有以下的局限性存在于这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中:由人工主题标引这种多媒体文件, 有着烦琐的工作, 无法与大量实时出现的新资料适应, 内容描述的主观性也不能通过人工注释来解决, 无法对在多媒体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进行描述。为了解决以上弊端, 改变和突破传统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的缺陷, 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字检索方法[5]18。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多媒体的特征和内容, 建立一种计算机的自动检索, 对目标对象和查询对象之间的相似距离进行计算, 检索条件是依据相似度匹配结果进行。它扩展了传统的关系数据库, 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不必进行人工标引, 规避了烦琐的工作, 通过自动提取和识别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内容, 将相似匹配作为查询目标, 进一步提高了检索结果的检全率。

2. 数字检索技术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运用。

随着不断深入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随之日益增加了各种数字化的多媒体档案。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 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和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各种录像档案也变成了视频档案。传统档案馆的基本功能也被数字档案馆所继承。所以,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是录像视频的利用与管理。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就是视频和图像的检索。在数字档案检索系统的开发中, 多媒体档案检索技术因为具有模糊化和自动化的特征, 而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它是由三大模块组成, 即检索、查询和索引, 系统在索引模块中, 借助于基于内容的图像索引技术, 将图像中的特征和内容, 进行自动提取, 针对同一张图像的内容, 用户不同, 认识也就会有所不同。由于世界各地已经遍及数字档案馆用户。所以对同一份图像资料, 索引模块往往会将多种特征提取出来, 然后在建立基于图像特征的索引, 实现快速访问数据库的功能。同时, 还需要组合多种图像特征, 支持系统的查询服务[6]58。

查询模块是一个重要的接口, 可实现人机交互。一个良好的查询接口可将各种信息毫无阻碍的提供给用户。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结构, 往往提供示例查询和图像查询两种服务。由用户直接提供具体的特征, 是特征查询的特点。它在专业领域的查询系统中, 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因为数字档案馆面向全球用户, 是一种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 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客户都能给出待查图像的特征。所以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 一般都是采用示例查询的形式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7]19。

2.基于内容的视频档案检索系统。它也是由三大模块组成, 既检索、查询和索引这和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有着相同的流程。但模块之间却不一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索引模块。由于视频内容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特征, 所以, 索引模块所提取的视频档案特征, 包括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两个方面。

查询模块。和其他静态档案及照片和图片有所区别的重要特征, 就是动态特征。它是用户对视频档案进行检索的主要内容, 它同时提供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的查询。查询模块也提供两种接口, 既示例查询和特征查询。由于视频档案流序列是二位图像, 所以关键图像帧被检索之后, 用户还可通过播放来快速存取或浏览视频片段[8]22。

总之, 在高校建设工作中,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它对高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 促进了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高校数字档案化建设还处于起步状态, 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不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以推动和促进高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而数字检索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问题。它所具有的模糊化和自动化的特征, 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促进了多媒体检索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不断深入的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结合传统的文本检索的方法, 一定会为数字档案馆的利用和管理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档案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就是档案的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建设可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同时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予以丰富, 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检索技术,意义,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捷, 刘迎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J].中国出版报, 2010 (1) .

[2]李萍, 汤红.浅谈加快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10 (10) .

[3]田滨海, 韩虹.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提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

[4]蔡丽萍.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档案管理.2011 (2) .

[5]史忠植.多媒体信息检索研究动态[J].计算机世界报, 1998 (3) .

[6]蔡巍, 刘玉照.基于内容检索多媒体数据库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3) .

[7]赵一丹.数字图书馆中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数据查询和检索技术[J].图书馆学刊, 2001 (4) .

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平安数字校园 篇11

关键词: 物联网 “1123”工程 安防系统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校园安全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靠传统的技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多元性、隐蔽性和网络化的趋势。同时,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难、学情监控措施落后及安全管理内容复杂多变等现实问题,如何预防、控制和减少校园犯罪,提高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给学校师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等是检验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给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平安校园建设中,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管理目标,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特色项目,实施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主要包括1个中心——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1个平台——IP视频监控平台;2个报警系统——现场报警系统和网络报警系统;3个联动系统——校园电子周界系统、各楼层分控区域安全管理系统和分建筑物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平台与人员进出及轨迹系统。

二、建设目标

(一)工程预期建设成果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基于物联网技术数字校园的先进网络资源及物联网基础设施,在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全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及数字平台、一卡通基础上,通过传统技防技术及RFID、传感器、移动互联等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升级,构建数字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二)工程的创新点

1.系统方案设计先进,既结合中职学校安全管理实际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平安数字校园的应用,填补国内中职学校在学情、教情监控及安全管理某些方面的空白。采用分组管理模式简化了大系统的管理。

2.在中职学校实现以数字校园为依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安防系统;建立统一高效的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

3.营造全方位协同联动的安全环境,实现一卡通系统与数字平台、安全监控系统融合、传感器网络节点与视频监控节点相互渗透、传感器和RFID技术结合、二维识别码和无线通信技术贯通。

三、建设过程

(一)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体系做好平安数字校园顶层设计

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体系构建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建设方案,使学校在治安防控工作中,实现事前的全面预防、事中的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及事后的分析考核。

主要思路是通过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系统、电子地图、在线巡更及人员轨迹系统等“事前”功能全面防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IP视频监控系统的采集分析、报警联动等功能快速响应及指挥处置突发事件等“事中”问题;通过视频回放、轨迹查询、考核机制等“事后”功能统计评估突发事件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

(二)形成协同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六个统一”

在建设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中,本着“六个统一”的原则方法建设该项目。这六个统一分别是“统一规划是前提”、“统一标准是基础”、“统一设计是关键”、“统一建设是方法”、“统一投资是手段”、“统一管理是保证”。

(三)通过“基础设施网络+物联网技术支撑+应用支撑+管理服务”四个层次构建平安数字校园

在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如下步骤加强系统建设。

1.借助学校数字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平安数字校园专网,将IP视频监控、无线报警、传感器等实现与其他业务分割。在全校范围内布设火灾、防盗、入侵及环境传感器,形成物联网安防传感网络。在校园周界安装无线红外栅栏,分别与分区域报警中心和数字安全监控中心联动。

2.建设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该系统在网络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建设6个分区域报警中心,通过网络实现对报警主机及传感器分级和集中管理,构成网络报警中心系统。

3.通过建设全覆盖的全IP视频监控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安装500余个网络摄像头及5个视频服务器和256T磁盘阵列存储,对整个校园的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校园周界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的视频监控。

4.在各应用模块建设中,模块之间提供联动机制,以发挥安防系统的最大性能,从而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一个更有力的“技防”支持。

5.通过数字平台及一卡通系统,实现对人员的出入管理。并通过2.4GRFID技术,设置15个采集点,并为师生员工及车辆配发智能卡,利用校园电子地图实现人员及物品轨迹的跟踪与位置的查询。

四、建设成果与成效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拓展了校园安防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引入给校园安防系统的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实现各安防系统的有效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保护学校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

(一)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建设,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具体实现的功能如下表所示。

(二)主要成效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取得了以下成效。

1.满足了校园安全重大决策的可视化、智能化指挥的需求

通过平安数字校园,实时提供校园各类安全信息,实现校园安全监控无死角,使得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更方便快捷。管理人员可以掌握整个校园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有效、秩序良好”的效果。

2.校园综合治安管理工作实现了智能化

支持对重要区域、大型活动等进行智能监控和安全预警及联动,支持校园突发事件的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和事后评估等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应急指挥与网格化管理的无缝集成。

3.物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方便程度

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安防技术融合,管理者可灵活的通过监控软件、手机APP等方式随时随地对安全状况进行查看,满足全方位、全员管理的需求。

六、体会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安数字校园,采用先进的技术确实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但是在平安数字校园建设中,如何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培训和普及应用是关键。师生员工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及运维人员的培训,并要求管理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沟通,逐步完善。

(二)发展与设想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 篇12

一、数字化校园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许多学校完成了“校校通”工程, 实现了“班班多媒体”, 并在此基础上, 开始着手建立第一代的“数字化校园”, 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

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实现自身与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其根本目标, 也是当前普教系统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 、资源 (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案与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到活动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 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 虚拟教学环境,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规划 (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数字化校园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其中硬件的投入可以根据资金和现状陆续投入, 以实用、适用为主, 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目前, 我市的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目前的需求, 但仍存在着各种差异。

而软件的科学、系统投入却是大多数学校在最初建设数字化校园时没有重点考虑过的。

数字化校园核心的内容是“应用系统集成”,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基础平台+N个应用系统+统一的门户 (1+N+1) , 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门户, 将各种应用集成起来;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实现;基础平台是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

四、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效能

1.校园网络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校园网一般采取三层交换结构, 即主干交换 (1000兆以太网) 、区域交换、楼宇交换 (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到桌面) 。校园网络采用有线及无线相结合的方式遍布校园。配有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 如: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2.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室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般包括:计算机系统、中控、投影机、视频展台、幕布、音箱等设备, 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改变知识呈现方式,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环境和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一间有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连成局域网的机房, 可配置投影机、服务器等其他设备。能够实现网络教学, 具体的功能包括:教师屏幕广播、语音教学、学生演示与监控转播等, 还可以屏幕录制、文件分发、分组教学等, 另有电子点名功能、班级模型等辅助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 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更加自然、灵活, 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普通学科的交互式网络教学使用。

4.校园广播系统

校园广播系统是中小学使用最频繁的系统之一, 一般具有调频调幅广播、扩音、录音磁带及CD片音频放送等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1) 自动定时、定区、定点、定曲目播放、可设置作息项数量不限。

(2) 轻松实现不同区域播放不同音源。

(3) 软件自带监听功能, 可对任何状态下的区域或终端进行监听。实时掌握被监听区域、终端的工作情况及播放内容。

(4) 定时转播、自由点播等。

(5) 消防联动报警。

目前, 一般学校的广播系统设计为一套综合性校园智能广播系统, 在教室端采用多通道可寻址调频广播系统, 楼道、操场、礼堂采用定压分区广播系统的, 整个系统设计简单, 便于实现, 经济实用。校园广播系统对教学及管理提供十分方便的各项功能。

5.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 它可以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 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 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 可以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的应用服务管理平台、是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概念应该是“一卡一库一线”, 即一条网络线连接一个数据库, 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软件, 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对一张卡的设置、管理、查询等功能, 可以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的设想, 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的功能, 替代校园传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师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学校医务室的医疗、体育馆各种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和现金交易, 达到证件、考勤和消费、娱乐、餐饮等收费的全电子化和智能化。

6.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 (仿真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手段存在着误差大、数据采集慢, 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读数不方便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处理手工完成, 效率低, 误差大。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数字实验设备具备“实时实验”的功能, 数据采集、处理和图线描绘都由计算机完成。

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弥补常规教学和实验中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的不足;解决了实验教学教师难于讲解、学生难于学习、预习和复习的问题;拓宽实验范围, 延长了实验仪器使用寿命, 提高了仪器利用率;教学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有效延伸, 突破了传统实验中教室和实验设备的局限。

7.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兼具传统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 而且弥补了后两者的不足, 以灵活便捷的实用功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教师真正体会到电子白板教学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随意涂写勾画, 又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各项要求。电子白板教学的实施, 必将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实现质的飞跃。

电子白板结合了传统黑板与投影幕的优势, 不仅能充当投影幕, 在课堂中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电子白板的电磁感应笔还可以代替鼠标, 直接在白板上实现电脑操作;学生也可以通过利用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对象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 随意地在播放的课件内容上作标注, 圈点出教学重点, 随意书写注释内容。互动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互动交流, 构成了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安防系统

校园安全系统是一个以安全防范为目的, 具有防侵入、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功能的专用设备、软件有效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具有探测、延迟、反应综合功能的技术网络。

9.其他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的设备越来越多, 课堂互动反馈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包括一台“教师机”和多台答题器组成, 它作为互动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弥补了互动式电子白板在师生交流面窄以及无法全体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欠缺, 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难题。学生人手一台答题器, 教师随时出题, 学生即时回答, 答题结束后立刻呈现统计结果, 对与错的比例、谁答对谁答错、谁回答了什么, 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预先编辑好试卷, 利用答题器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测, 直接导出测评结果, 可对学生的分数、作答情况等统计数据记录保存。教师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后, 可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调整,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通过答题器, 教师不仅能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 还可以形成课堂记录报表, 翔实追踪学生、班级的学习过程, 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

上一篇:软件处理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