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导论

2024-07-30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精选4篇)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 是继信息技术产业后又一经济增长点。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 促使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所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了目前高校新增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是,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 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等。本文将对“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专业课教材建设做些探讨。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 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上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发挥着巩固专业思想, 明确专业方向、明晰专业性质、明白专业领域等功能, 因此, 对导论课程及教材的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 这门课程教材的建设显得不那么成熟和完善, 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信息产业实用人才, 这门课程的建设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 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上, 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媒体技术是新专业, 课程教材建设有一定的难度, 就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 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 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笔者在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做过一点尝试, 在这里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表达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求教于各位同行学者。

一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 从第一个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至今也只有七、八年时间, 尤其从科技部牵头制定的《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发布后, 我国很多学者试图对“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教材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与编撰。如, 张文俊等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1], 刘清堂等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2], 李学明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21世纪高等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规划教材) [3], 刘惠芬编著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4], 这些教材的出版缓解了专业教材的急需, 解决了教材的有无问题,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体系等问题, 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从全国一些学校对该课程教学的情况看, 有的学校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应对该课程, 有的学校借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教材, 有的学校干脆选专业方向教材, 如《游戏设计概论》、《动画设计概论》、《影视导论》等。

从目前状况看, 该课程的教材大体上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数量少, 可供选择的不多。据统计, 目前, 在国内出版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方面的教材不超过十本, 而且教材的名称各异。二是内容重叠。有些章节编写的非常细, 和数字媒体技术其他课程内容重叠。三是课程定位不清。由于专业与课程的定位不清, 使教材内容的组织凌乱。有些教材全部介绍软件的操作, 有些教材重点介绍硬件, 如照相机与摄录像机、电视系统、电视机原理等, 很少有教材涉及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 还有的教材干脆编写成《多媒体技术》教材。四是教材内容组织缺少内在逻辑与联系, 内容杂且多, 没有考虑导论课课时的实际。

可以说,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的建设难度非常大,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专业建设时间短, 对专业的定位、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等还很模糊;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脱胎于计算机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 技术至上的的思想在办学者头脑中根深蒂固, 所以很多学校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成第二计算机专业就不足为奇; (3) 数字媒体技术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在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上, 在多种学科知识、方法和原理的背景中如何建构其基本课程内容体系就难免显得迷茫和彷徨; (4) 学科特色不明显, 很容易与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等专业混淆。

鉴于以上原因,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 我们应该分析该课程的基本性质, 把握它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 分析该课程的定位问题, 把握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构建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组成其基本内容框架。

二“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的定位, 课程的定位又决定了课程的基本性质。而课程的定位不准, 就必然导致其内容体系的紊乱, 也必然产生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内容的无序拼凑将会导致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等一系列问题。另外, 这门课程是专业的入门课, 必须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起着引领的作用。基于此, 我们认为, 本门课应具有以下性质与特点。

1发挥入门与引领的功能

所谓入门是指该课程具有学科启蒙任务, 要把学生引进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之门, 让他们认识数字媒体技术, 了解数字媒体技术要做些什么, 知道它的服务对象;所谓引领主要指的是专业思想的引领, 通过调研发现, 大部分学生选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之前对该专业了解很少, 选报专业较盲目。只有通过导论课, 才能稳固其专业思想, 明确专业方向, 逐步树立学专业、爱专业的目标与信心, 从而形成专业情愫。

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学科, 很多人认为这是技术层次的学科, 作为技术层次的学科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目前争论比较多, 我们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是需要引入自己的学科理论, 要不然会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诟病。数字媒体技术理论是什么?我们觉得应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应该是技术哲学, 以及“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第二层应面向具体应用的学科理论, 如电子与通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艺术、设计学等。

2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内涵的功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交叉与发展性专业。在我国, 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到目前为止, 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代码为080628S, 是教育部要求限报、少数院校试点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单位以理工科大学为主, 学校依托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IT主导学科的优势突出数字媒体技术, 以技术为主, 艺术为辅。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 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 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5]。通过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明确专业定位, 但是结合各院校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各有特色, 例如, 985与211院校开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多定位在与数字媒体技术有关的软硬件研发上, 因为它们生源基础较好, 大部分毕业生将来要继续升造, 所以他们在导论课程中更强调与数字媒体有关的技术理论基础, 因而他们全部走技术路线是行得通的。但是, 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90%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 面向市场与企业就业是他们直接的选择, 这就决定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建设应站在为信息文化与创意产业服务层面上。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建设应凸显专业内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涵极其丰富, 而且争论也较多。2005年底由科技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以“文化为体, 科技为酶”概括数字媒体的本质, 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 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 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 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有学者结合“数字媒体”的定义, 给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6], 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手段, 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 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 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软硬件技术。但是这个定义没有突破“为技术而技术”的怪圈。要丰富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必须从数字媒体技术的服务对象与应用领域来分析。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播、数字广告、数字出版等领域。这些领域中, 尤其在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告中特别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所以必须拓展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即强调技术与艺术、人文的结合。

3注意与“多媒体技术基础”公共课程的区别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各种媒体著作软件的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虽然也涉及到相关媒体著作软件, 但导论课是以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内涵与服务对象为核心来构成其内容体系的, 各内容模块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它不能包罗万象, 应强调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服务对象等。

三构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主要思路与内容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构建的主要思路是, 坚持“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理论先行、应用为本”的理念。首先, 数字媒体技术强调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决定了导论课的构建应以技术为骨干, 按照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数媒作品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83作软件技术来组织技术部分内容体系。其次, 要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世界经济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 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7],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应强调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第三, 作为导论课, 其性质决定了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 必须坚持一定的理论指导。最后, 应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 树立“应用为本”的理念。

同时, 我们认为应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内容。所谓“三实”原则就是在内容编排上考虑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现状的实际、学生基础的实际、教学条件与课时有限的实际;也要考虑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式优化“教”与“学”的实效;更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等基本原则。基于以上探讨, 内容体系安排如下。

1概述

它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媒体, 什么是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对象与领域, 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技术的传播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研究现状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担负着引导性, 入门性阐述的任务。旨在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本质, 学科研究对象, 服务对象, 职能地位以及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给予回答。

2数字媒体的硬件系统

主要从输入、存储、输出等几个子系统进行阐述。它是数字媒体技术重要的物质基础, 也是其他类技术及其应用课程的物质基础。

3数字媒体的关键技术

主要对数字图像技术、数字动画技术、数字音视技术、数字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的简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坚持“技术为骨”的构架体系, 主要体现以上关键技术在数媒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特点。

4数字媒体的艺术与设计

主要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成、分类及特征的分析, 同时对认知工效原理、形态设计的艺术原理、界面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作了论述。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及其设计的介绍, 为后面的数媒产品设计提供指导, 很好的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的融合。

5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主要从数字图像设计与制作、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移动媒体设计与制作、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等八个方面进行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一方面, 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人文的融合;另一方面, 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突出“应用为本”的理念。

6数字出版与媒体管理

这一部分涉及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又一领域, 明确什84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么是数字出版, 什么是数字资源管理, 什么是数字版权管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建立起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维护知识版权的意识。提醒数字媒体技术从业者, 在创作时应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产品发布后注意保护自己知识产权与合法权益。

7数字媒体产业链

主要介绍什么是数字媒体的内容产业、数字出版产业链、移动媒体产业链、网络媒体产业链、数字媒体产业链监管等内容。数字媒体产品从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制作、出版、信息反馈、修改等是一个闭合的链条, 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都会影响最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清堂, 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学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21世纪高等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规划教材)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 (工程技术型) 试用版, 2010.12.

[6]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 科技信息, 2010 (10) .

[7]陈国营, 许琼.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消费导刊, 2008 (11) .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 篇2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考试日期

信息技术导论 □必修

□限选

U2012

****年**月**日

成绩评定

任课教师

注:无任课教师签名成绩无效。封面双面打印。

OLED在在当前社会的美好前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OLED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以其超清、超薄(厚度可小于1mm)、亮度高、广色域、低工作电压、可视角度大(可达175°以上)、由于像素本身发光而不需要背光源、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约为LCD的1000倍)、清晰度高、发热量低、抗震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可弯曲等优点开启了第三代显示技术的时代,OLED的应用除了在显示器方面外,在灯光照明等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扩散式发光面光源,发出的光线较为柔和,无紫外线且兼具轻薄外观,更容易实现白光,高效、环保、安全等,因此OLED势必成为灯光照明领域的宠儿。

正文:OLED是英文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缩写,意为有机发光二极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高速动态信息、图像显示和新型节能照明光源的需求与日俱增,OLED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已发展成为前景十分诱人的朝阳产业。而OLED也因为其优良的性能,在显示器产品和照明光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OLED具有超清、超薄(厚度可小于1mm)、亮度高、广色域、低工作电压、可视角度大(可达175°以上)、由于像素本身发光而不需要背光源、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约为LCD的1000倍)、清晰度高、发热量低、抗震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可弯曲等优点,被称为继CRT、LCD、PDP之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代表了未来显示器的发展方向,被誉为21世纪的明星平面显示产品。在2006年韩国大丘举办的国际信息显示年会上,三星总裁S.T,Kim在他的keynode演讲中,首次称OLED为未来的终极显示器。

如今生产OLED显示屏的厂商以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为主,主要厂商为韩国的三星SDI、LG电子,中国台湾的铼宝科技、悠景科技和日本的Pioneer、TDK。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参与者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最早开始大量生产OLED显示屏的东北Pioneer在2005年底宣布暂定主动面板的业务推广三洋也在这一时刻终止与柯达的合作;东元激光和联宗光电也往中国大陆市场寻求机会。许多主动面板厂由于生产技术不够成熟也暂缓投资,比较好的消息是奇晶和铼宝在2007年打入了日本夏普、索尼爱立信、东芝、NEC等日系手机大厂的供应链,为其提供手机次面板。

韩国对有机发光二极管产业则有不同的做法,三星SDI一直将有机发光二极管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不管在研发专利数量、生产技术的改进,还是在产品的推广上都可以感受到其雄心,且它在被动面板上已有不错的成绩,其良品率可达到97%。2006年它投资4.7亿美元,建造了一条主动面板生产线。2011年5月31日三星移动显示公司(三星电子与三星SDI的合资公司)宣布在韩国投资21亿美元建设的5.5代OLED面板生产线已经提前两个月近入量产。6月2日,三星移动显示宣布其第8代AM-OLED面板试验线将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可以切割49英寸、55英寸等大尺寸OLED面板,三星计划将OLED使用领域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

而2012年三星成功推出柔性OLED屏幕Youm后其,它的柔性智能手机也提上了研发日程,在2013年WMC上,三星研发的可折叠的Galaxy Q即将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由此可见OLED在显示设备上的应用已经开始占领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几年里,有望成为新一代成熟的主流显示技术,其市场前景十分的光明而诱人。

当然,OLED除了在当前的显示设备方面呈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外,其在照明光源方面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优势。与其他照明光源相比,OLED属于扩散式发光面光源,它发出的光线较为柔和,无紫外线且兼具轻薄外观,更容易实现白光,同时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等优势。如果将白炽灯替换成OLED灯,可以实现2减排90%,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OLED可以做成任意形状的光源。若采用可挠式基板,则可以变化成不同的性状,故能开拓其他照明技术尚未能进入的应用领域。OLED是继LED之后的新一代固态光源,由于OLED光源具有不同于传统照明的全新特点,他将带动照明设计,照明灯具有关的领域和发展。

OLED应用与照明领域有很多特性与OLED显示器有很多共同之处,集中包括透明、轻薄、可挠等。在OLED朝透明化方向发展方面,飞利浦公司领先业界开发出了照明用透明型OLED面板,而日本有机电子研究所亦研究出了透明度达70%~75%的窗型OLED照明产品。透明窗型OLED照明产品在白天不需要点灯时与一般玻璃无异,并可以让太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到夜晚时才需点灯,此设计兼具建筑玻璃帷幕与照明的双重功能。当然OLED的另一个特性为轻薄。即使OLED面板采用玻璃封装方式,整体厚度也仅有1.5mm,若进入照明产品应用领域,则OLED照明灯俱可贴于天花板、墙壁上,甚至可以采用隐藏式设计。因此透明OLED日后会为照明解决方案增添全新的美感。同样可以在照明领域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OLED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参考文献:

1.OLED驱动电源设计与应用 2.OLED梦幻显示器——材料与器件 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信息科学导论》考核通知

考试方式:

结合课程12次讲座中与本专业相关的任何一个专题,完成一篇正文1500字的结业论文。论文格式结合《课程考查答题本》。

注:请以班为单位交至南五楼607光电学院教务科,将一起于 2013年02月26日下班前交院教务科。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务科

自动识别技术导论 篇3

自动识别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简称Auto-ID) 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是数据编码、数据采集、数据标识、数据管理、数据传输的标准化手段。近几十年来, 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 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有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象识别技术以及磁识别技术等集计算机、光、计算、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学科。

自动识别技术是一个以信息处理为主的技术系统, 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快速、准确地获得住处的有效手段, 其处理系统的结果可作为管理工作的决策信息或自动化装置等技术系统的控制信息。

2 自动识别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动识别技术是为各行业领域的用户提供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为主的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现代高新技术, 它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已成为推动国民以济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 自动识别技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

(2) 自动识别技术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3) 自动识别技术可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3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识别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综合体, 这一点也从侧面印证了现代科学正在由近代的“分析时化”向现代的“分析-综合时代”转变的特征。目前,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很快, 相关技术的产品正向多功能、远距离、小型化、软硬件并举、信息传递快速、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等方向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型技术装备。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各项技术各有所长, 面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 自动识别技术将形成互补的局面, 并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具体的发展趋势有:

(1) 多种识别技术的集成化应用;

(2) 与无线通信结合是未来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3) 自动识别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控制, 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4) 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宽, 并向纵深发展;

(5) 新的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不断涌现, 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4 自动识别技术体系

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以住处处理为主的技术系统, 它的输入端是将被子识别的信息输出端是已识别的信息。自动识别系统的输入信息分为特定格式信息和图像图形格式信息两大类。特定格式信息就是采用规定的表现形式来表示规定的信息, 如条码符号、IC卡中的数据格式都属于此类。

图像图形格式信息则是指二维图像与一维波形等信息, 如二维图像所包括的文字、地图、照片、语音等一维波形均属于这一类。

通常自动模式识别技术包括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象识别技术以及光学字符识别等。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快速、适时、准确收集、储存、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 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大市场, 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 建立信息网络, 实行电子数据交换, 开展安全检测, 增强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射频识别技术 (RFID是英文“RAID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叫做“智能标签”或“无线射频识别”。射频技术是以无线通信和存储器技术为核心, 伴随着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过程涉及无线通信协议、发射功率、占用频率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应用主要有车辆的自动识别、高速公路收费及智能交通系统 (ITS) 、非接触识别卡、生产线自动化及过程控制、动物的跟踪及管理、货物的跟踪及物品监视等。

随着光电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这就是依靠人体生物特征来进行人的身份验证的一种高科技识别技术。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的生物特征应具有广泛性、惟一性、稳定性、可采集性等特点。研究和经验表明, 人体的指纹、掌纹、眼虹膜、声音、笔迹、面貌及DNA等都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因此不可能复制、失窃或被遗忘。所以, 利用人体的这些独特的生理特征能准确地鉴别每个人的身份。

声音识别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效可靠的应用软件的开发, 使声音识别系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这种系统可以用声音指令拟应用特定短句实现“不用手”的数据采集、其 (下接19页) (上接第27页) 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手和眼睛, 这对那些采集数据同时还要完成手脚并用的工作场合尤为适用。

随首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 图象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遍的重视, 现已广泛应用于遥感、文件处理、工业检测、机器人视、军事、生物医学、地质、海洋、气象、农业、灾害治理、货物检测、邮政编码、公安、银行、工矿企业、冶金、交通、电子商务、多媒体网络通信等领域。

文字作为信息最重要、最集中的载体, 其电子化进程尤为重要。而OCR (光学字符识别) 技术则是文字电子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OCR技术, 用户可以将通过扫描机、摄像机等光学输入方式得到的书籍、报刊、文稿、表格等印刷品的图像信息转化为可供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文本信息。因此与传统的手工录入方式相比, OCR技术大大提高资料存储、检索、加工的效率目前, OC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金融、保险、报业、税务、工商等行业。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主要通过对自动识别体系作简要的介绍向读者展示它的魅力, 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有更多学者参与到自动识别研究中来。

摘要:近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简述了自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象识别技术。

关键词:自动识别,特定格式信息,图像图形格式信息

参考文献

[1]何玉芳.浅谈条码技术的应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2]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自动识别技术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05.3-59.

生物技术导论感想 篇4

一学期的生物技术导论课结束了,我也有了许多感想与收获。这一路上虽然没有什么波折与激动,但宋老师的幽默、博学,杨老师的认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也受益良多。

我主修的专业是药学,这门课是交叉学科,与生物有着颇多的联系,尤其是与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更是关系密切,所以我选择了生物技术导论。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时光追溯到选课的时候,在认真的“研究”过结课方式之后,我选择了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我承认,正是因为这门课是开卷考试,所以我才选了这门课。因为专业课比较多,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个相对轻松有能对自己有所帮助的E类课。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宋老师的课刚好符合我的要求。第一次听宋老师的课时,宋老师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就吸引了我,而且课上介绍的许多知识和生活经历都让我大涨见识。比如说:宋老师经常提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这也让我对日本有了新的了解,日本药学十分的发达,我以后如果要出国留学,日本也许是个很好的选择。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生物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5月17号是生科院开放日,我到思源堂参观了生物解剖室和“显微镜室”,看到那一个个骨的标本,可真是又熟悉又纠结,上课学期解剖课上背的骨头到现在都还感到心有余悸。说到生物,很多人一下就会联想到解剖什么的,其实生物不止有解剖还有基因以及微生物技术,微小的微生物更有着巨大的作用。

生物技术与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药是人吃的,那么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就现代尤为重要。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药物的吸收率,我们需要对人体各个器官的受体充分了解,这样才可以通过调整官能团来促进药物快速准确的运输到病变细胞。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考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所以在生产新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复杂的临床实验来把药物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小。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技术对现代制药有着卓越的贡献。在21世纪的第一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的测序。这一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在探索人类基因的奥秘过程,发现一些新的药物,成为生物技术关注的热点。2001年5月,FDA批准诺华公司开发的Gleevec上市,这是一种治疗慢性白血病的良药。这是依据癌细胞活动机理而设计开发的第一种抗癌新药。传统抗癌药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会影响到正常细胞,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而Gleevec仅杀灭基因变异的癌细胞。最新研究表明,Gleevec对血液癌症和肿瘤都有效,它可能成为一种广谱的抗癌新药。治疗癌症的另外一类生物技术药是单克隆抗体。这类抗体的目标是与癌细胞有关一些特定分子。自1980年以来,单克隆抗体魔术般的效果引起众多医药公司的关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单克隆抗体作为抗癌新药初步得以实现。目前,很多药厂正在开发单克隆抗体,其应用从抗癌扩展到其它疾病治疗方面,到2000年,FDA批准了9个单克隆抗体,另外60多个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抗癌方面,单克隆抗体的作用如同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不会将癌细胞作为有害细胞而进行阻止,使癌细胞在体内繁殖,危害人体生命。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是瞄准癌细胞,将癌细胞消灭或启动体内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攻击。单克隆抗体也可成为一种“聪明炸弹”,携带放射性或化学介质,选择癌细胞进行攻击。

能够治疗癌症的药物!这绝对是药学史上质的飞越,而且生物制药不同于化学,利用大分子和微生物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副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基因技术能进一步发展,癌症也许就不是绝症了。

Herceptin由美国基因技术公司研制,该公司成立于1976年,是最早成立的生物制药公司。美国基因技术公司是全球十大生物技术公司之一,有十个基于蛋白质的生物医药产品上市,正在开发的产品有20多个,主要是癌症、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药。该公司有从业人员5000多人。人类基因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生物技术领域领域首家开发人类基因的公司。该公司首先研究探索人类基因与疾病的关系,目标是发现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开发相关的治疗药物。该公司现有8个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其它的生物医药产品有基因治疗法、干细胞和疫苗等。随着人们对人体生物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药物发现变得更加复杂。生物技术和制药业不得不依靠更先进、复杂的工具来开发新药。历史上,Agilent一直是医药测试设备的主要生产厂,该公司与世界十大制药公司有着十分密切的商业往来。今天,Agilent也能提供新的科学仪器,用于疾病诊断和新药研究。

除去制药,基因工程也可以对人体进行直接改造。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基因治疗是对一位4岁的美国女孩进行的,她由于体内缺乏腺苷脱氨酶而完全丧失免疫功能,治疗前只能在无菌室生活,否则会由于感染而死亡。经治疗,这个女孩可进入普通小学上学。这种技术登峰造极了,也就是克隆。也许在未来,人们可以把自己的器官克隆出来冷藏起来,等到生病时拿过来直接进行器官移植,就可以治好病了。

抛开药学不谈,生物技术对农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基于对植物、动物基因学和蛋白质学的认识。很多专家认为只有依靠生物技术,发展中国家才能战胜饥饿,全球因人口增长而产生的食品短缺才有望得以缓解。通过利用动植物中的特定基因,可以实现用更少的土地种植更多的作物,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生产作物。利用生物技术,还可以改善食品的营养和口感等。美国的St.Louis是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地区。该地区被认为是生物产业带,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即在该地区。生物技术用于育种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育种方法。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以改变动植物的品质。例如,科学家在西红柿中植入抗成熟的基因,可以延长西红柿的货架期。在植物中引入对人体无害的抗虫基因,可以防止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在水稻中介入产生维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另一个可能的应用是生产食用疫苗,利用水果、蔬菜生产抗肝炎、霍乱等传染病的疫苗。克隆技术用于动物,可以保留高品质动物的高产性能。

除了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酶和发酵工程可以用于酿酒、可以催化反应进程、甚至可以用于污染的治理。酶甚至也可以用于医疗,酶疗法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广泛受到重视,各种酶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此原理已用于外科扩创,化脓伤口净化等。发酵可以用于制作酵素,当今科学界对酵素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基本上,身体酵素越多,越健康,越年轻,酵素就是生命。美味的葡萄酒、味精都是由发酵工程生产的。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基于发酵工程技术,开发了种类繁多的药品,如人类生长激素、、某些种类的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

2、等。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啤酒、果酒、食醋等;二是生产食品添加剂;三是帮助解决粮食问题。[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强化。

上一篇:民生最前线下一篇:生产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