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环境

2024-07-26

数字媒体环境(共12篇)

数字媒体环境 篇1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数字油田的概念、发展与结构展开说明和分析, 而后结合大庆油田工作环境中数字油田结构示意图展开对于整个数字油田体系的深入分析, 从具体职能和新媒体环境构成两个角度加深对于数字油田的认识和理解, 并且对于推动其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数字油田,结构,新媒体

油田的发展一直都是技术密集环境的重要体现, 尤其是信息技术, 其成熟程度直接关系到油田领域中相关工作细节的安全和有效展开。而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 整个社会都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 更加推动着数字油田体系的快速发展。对于这样的技术背景而言, 数字油田的发展在当前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某些特征, 体系化的框架已经逐步确立, 曾经彼此分立的、处于油田工作体系不同层面中的系统如今开始呈现出融合趋势。不仅仅在技术上呈现出多个领域的技术融合特征, 更加在应用环境上呈现出一定的边缘性融合。而想要加深对于数字油田体系的理解, 甚至于把握发展脉搏, 推动其深入发展, 就更需要从完整的系统角度对数字油田的构造展开进一步的审视。

1 数字油田的概念、发展与结构

数字油田并不存在统一的概念, 目前比较常见的认知方式是仿照199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数字地球会议关于“数字地球”的陈述, 来对比展开关于数字油田的描述。而我国对于该领域中相关技术以及系统的发展的高度关注, 更是使得相关概念性的描述在近年来层出不穷。目前在我国油田领域环境中, 描述性质的概念相对较多, 通常认为数字油田是结合油田的石油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石油信息技术, 对整个油田及其相关的整个领域的一个数字化的描述和体现, 是一种综合的、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油田作为经济组织的行为特征, 可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数字油田层次结构, 参见图1。其中不仅仅顾及到油田工作环境中相关的多个方面技术需求, 也对经济层面的活动特征加以考虑。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整个数字油田体系自下而上分别为环境层、数据层、知识层、模型层、应用层、集成层以及战略层。每一个层面都专注于不同的工作任务并且在对应的工作环境中解决不同的问题, 实现对于整个油田工作环境和任务的支持和优化。

2 数字油田工作体系的深入分析与新媒体环境特征讨论

在数字油田的体系环境中, 每一个层面都负责不同的职责。虽然当前从技术和应用两个角度看, 都呈现出一定的交叉和领域模糊特征, 但是不同层面之间考虑到系统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仍然保持了相对清晰的界限。

环境层包括了诸多相关信息基础设施, 其主要职责在于实现数字油田中为数众多的数据采集工作, 同时接受来自于高层的对应控制指令并且执行相应的动作。这一个层面主要包括了诸多监控设备以及基层的数字油田设备, 诸如视频监控摄像头, 以及数字仪表、温控温测等设备都处于该层面中。其上为数据层, 数据层具体而言包括了两个层面, 即数据仓库和其他诸多油田专有数据应用。其中诸如GIS、油田基础数据、勘探开发等相关应用型数据体系, 本身建立在源数据库环境中, 在图1中并未有所标出。如果进一步将源数据层面加以考虑, 则数据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即源数据层、专业主库层以及数据仓层面。其中源数据层通常为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确保对应的专业主库层诸多专业数据库得以正常运行。而其上的数据仓库层面, 则能够展开对于相应专业主库数据的分析和认知, 进一步实现对应的包括数据挖掘在内的多个对应职能。

知识层和模型层的价值在于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 形成能过为工作人员决策提供支持的信息, 并且以合理的、易于被工作人员读取和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两个层面主要面向应用层展开服务, 应用层的职责在于形成系统面向工作人员和组织行为的对应应用数据接口, 其产生具有特定特征的应用数据处理结果, 但是并不直接面向组织环境提供结果展示。从应用需求的角度看, 应用层是面向组织以及其中员工工作需求的层面, 而数据层, 尤其是其中的专业主库子层面, 则是面向油田环境专业特征展开服务的层面。

应用层所产生的合理的信息展示, 虽然已经能够为相关的企业活动提供支持, 但是为了获取更多跨领域的数据参考, 实现更多横向对比, 还需要在集成层展开进一步的加工。该层面已经可以实现面向用户的、基于数据分析的完整展示, 但是在当前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相关技术不断成熟的环境之下, 想要实现对于数字油田进一步的管理优化, 还需要附加战略层面的企业战略决策职能, 形成完善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才能构成完整的数字油田体系。

从媒体网络的构成角度看, 数字油田呈现出极强的分布特征, 但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当前互联网的连通优势, 打造成具有分布特征的完整数字油田通信环境, 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加深了数据分析和整理, 以及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应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 环境层和数据层承担了整个数字油田媒体环境的分布特征, 尤其是环境层, 诸多数据采集设备分布于整个油田工作环境的各个角落, 同时源数据子层支持专业数据库子层实现对于数据的当地加工和初步分析处理职能。从这个领域看, 数据层的两个低层面以及环境层共同构成分布数据系统的基层体系。

从数据仓库层开始向上, 数据的深入加工职责慢慢变重, 对应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现方式也从分布端转移到的数据中心环境中。数据中心可以提供更强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因此承担起面向专业数据的整理、深入分析、建模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职责。

在这样的环境中, 数据从环境层加以获取和生成, 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传输到位于本地的数据终端, 即进入数据层, 而后进一步通过主干网络送达到更高层面的数据中心环境中。在实现了数据的分析和展示之后, 工作人员依据分析处理的结果下达对应的命令, 通过光主干网将对应的指令送达对应的数据节点, 并且进一步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传输至对应的工作站或信息终端。

3 结论

数字油田体系的完善程度, 直接关系到油田整个工业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水平, 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入分析环境需求, 紧跟技术发展步伐, 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入, 才能获取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剑峰.数字油田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数字化工, 2004 (9) .

数字媒体环境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广告学教学;创新模式;对策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行,高校都在不断引入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来推动现代化教学改革和实践,从而全面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更好地服务。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增强学习体验,增进教学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广告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打造系统、科学、丰富的教学体系,是当前摆在广告学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探究虚拟现实技术与广告学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媒体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基本内容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化教学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教学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全面来临,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给教育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基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为支撑而打造的模拟真实环境的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为V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综合信息技术,通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高科技技术进而为体验者营造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虚拟教学情境,使用户在虚拟情境中增进理解,加深体验,获得更多的融入感、交互性和自主性。当前很多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已经逐渐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将其带入教学课堂,从而使知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打造一种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

2当前广告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告业不断发展和崛起,伴随数字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挑战公众的审美。如何培养新时代现代化复合型广告专业人才,是当前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重大难题。目前广告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广告专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广告教学专业体系和教学实践等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广告学人才培养方式亟需创新。主要问题有:

2.1教学理论与社会发展需求没有有效衔接。

广告立足于现实且为现实服务,所以广告学专业教学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广告学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存在一些脱节,广告学的教学没有将最新的资源和地方特色融入教学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2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广告学教师在教学過程中还是注重理论教学,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广告学基础知识,从而增强知识储备。但是广告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同等重要。受到教学理念束缚,加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有限,所以不能全面结合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开展广告专业实践,仅仅通过参加广告设计大赛等团体活动来吸引学生不断进行实践和创新,显然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2.3课程内容安排不科学

当前阶段,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在进行广告课程的教授阶段,主要依照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识体系结构,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授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理解能力不加重视,导致教师的课程教学效率不高。此外,由于广告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广告学课程教授阶段,需要不断的融入其他方面的知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强度,对于额外的知识不加讲解,不利于学生对于该广告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长期在广告学课程中重复听到一样的知识内容,则易于降低课程知识的学习效率。

2.4课程设计内容不系统

数字媒体环境 篇3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新环境中,人们接触到最多的新词汇便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所有这些现代化的因素组合便形成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和大众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再以报纸、书籍等作为媒介,而是以现代化数字终端作为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其特点是速度快,以网络为媒介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是对传统艺术教学的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时间以及空间对教学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模式,使学生求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选择更具多样性。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不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更加丰富。新环境下的数字媒体综合利用了网络资源,并且逐渐具备了网络资源的特征,例如丰富性、便捷性以及高速性等。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数字媒体可以说是当今最普遍的媒体技术。伴随着人们体验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学生会获得空前自由。在艺术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字媒体,能够变传统教学为大众化交流,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发展到现在,数字媒体已经深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互动与求知时最先想到的便是数字媒体这一方式。数字媒体正在以不可估量的优势以及无法匹及的速度开启新的媒体时代,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课题以及实践等内容融为一体,使得教学方法中的过程与实践教学得到强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自2D05年起便有不少高校开设了艺术工作室,作为教学活动平台,把专业课题项目任务当作主线,通过教师或者专家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工作室设置中,要以人才培养方向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从社会需求出发,充分解决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之前的冲突。通过这种方式,实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也会得以发展,不断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方向。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应该注重项目实践,确保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服务。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创作水平。这种工作室融教学、实践及营利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也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的应用实践性。

(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教育界倡导的新型教學模式,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而言,有必要引入该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和社会中相关企业合作,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调整。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生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订单式培养模式、项目导入模式以及项目库储备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在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从本校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出发,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推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国际化教学模式

首先,与国际社会接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为以后高校和国际交流奠定基础。只有专业建设符合国际标准,高校才能够从国际认可的角度出发来提升与改革教学工作。其次,在课程体系构建工作中,也应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国际化标准。在教学中增加国际化教学内容,例如,世界历史、中外文明交流等相关课程。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再次,推行国际联合办学,以国际上高校之间的合作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国际型人才培养方式。国内外不同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之间,可以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增强两国的文化交流。最后,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注重引入国外优秀人才以及海归人才。

数字媒体环境 篇4

1 行动体验广告

根据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 他们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社会经济形态, 人们已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升到对更高的精神生活体验中来。体验式广告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提出的一种现代广告表现形态。它将受众体验用符号化的方式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展示出来, 使受众获得非常个性化的体验感受,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增强受众的互动性, 引发受众对品牌的忠诚与热爱[2]。

数字媒体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 包括了数字化的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 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3]。相比传统艺术形式而言,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丰富的媒介性和交互性等表现特征。数字媒体的快速兴起, 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交流平台, 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在各行各业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广告设计行业的变革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受众在参与广告作品的交互过程中, 所充当的人物角色不仅仅是旁观者, 他们俨然也变成了参与者。并且, 在参与过程中, 受众借助互动技术, 对广告内容高涉入度地参与、体验、互动、消费和生产, 可产生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或克珍特米哈所谓的“沉浸体验”[4]。这不仅可以促进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增强传播目标的精准投放、实现营销效果和品牌价值的快速提升, 而且受众在广告体验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 容易形成信息传播的口碑效应, 这为广告信息提供和创造了“二次传播”机会。

2 行动体验广告的交互设计策略

2.1 数字媒介的综合运用

实现不同媒介的融合运用, 增强多维感官体验。人脑是通过不同感官通道接收外界信息的, 并没有将世界感知为碎片化的图像、声音等, 而是将同一感官通道内的不同信息和不同感官通道的不同信息进行整合, 形成整体知觉[5]。假如某个感官通道信息缺失, 人们对信息的整体知觉判断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如果只针对单一感官知觉设计, 就会因其他感官信息的缺失而影响人们对广告信息整体地感知和接收, 进而会影响到广告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所以, 在广告设计这一环节有必要对广告进行多感官信息整合设计。

数字时代的到来, 为媒介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 将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数字化, 通过模拟信号转变到数字信号的方式, 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 为信息的呈现和传播提供多种形式, 从而带给受众不同的感官体验。数字媒介的综合运用把广告从传统的视听二维感官空间引入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维的多元感官世界。这些多维度的感官信息设计不仅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 还能为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层次、全方位以及身心兼备的真实体验。这为广告设计人员带来更多创意灵感的同时, 也为广告信息的传播和品牌形象的植入提供多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由BITONE公司为Nike运动鞋制作的产品与实景互动宣传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三种感官体验的交互行动体验广告。该广告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实体产品——Nike运动鞋, 与投在建筑墙体上的数字影像和随画面变化的数字音响结合起来。当参与者对鞋子进行前后弯曲、对折、旋转、挤压等变形操作时, 投射在墙体上的数字影像和音响会根据接收到与之相连的数字信号终端的变形操作信号, 随鞋子挤压、弯曲等变形操作产生相应的扭曲和不同频率的音响效果。画面扭曲的程度和音响频率的转变可通过对运动鞋进行不同的变形操作来控制。受众通过实体触摸亲身参与到产品体验中, 去切实感受产品的特性——鞋子的柔韧性, 并以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加以辅助, 最终让受众在感知中获得乐趣, 在体验中获得信赖。

2.2 体验氛围的真实营造

营造逼真体验氛围, 增强受众情感体验。在物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 同类产品间的差异愈来愈小, 受众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逐渐趋于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相一致的情绪追求, 因此当今广告创意的发展有必要向以情感为诉求对象的方向发展。情感体验的诉求是要触动受众的内心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创造受众喜好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引导受众从略微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到强烈的感情[6]。

真实环境的营造能够激发受众产生特有的情感体验。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指出, 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有本能、行为和反思三种不同层面的处理。本能性层面的设计侧重于外观设计, 可为受众带来直觉上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是最真实、最直接和最易于激发的情感体验。因此, 广告创意人员可以通过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表演、音乐、音响、数字影像的组合搭配以及AR、VR技术的综合运用, 来搭建逼真场景, 烘托环境气氛, 引导受众产生某种情绪和感受, 以刺激受众潜在的情感需求, 使得受众在潜意识里形成对产品的认同或对品牌的认可, 由此转换成实际购买力以达到推广产品的目的。

由闪博科技为凌仕男士香氛制作的街头互动体验广告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活动主办方在上海某繁华街头安置了一个互动系统装备, 与之相连的是一块LED电子显示屏, 当路人站在指定区域并用主办方提供的产品——凌仕香氛向周围喷洒时, 神奇的一幕就此发生, 在旁边的显示屏中立即呈现出真实美女的影像,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这些影像可与参与者在LED显示屏上进行实时互动, 就像真人美女在自己身边一样, 让人兴奋不已。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很好地捕捉到受众的情感需求, 通过真实影像的数字化模拟建立与受众的情感交流, 使受众在不自觉中参与到广告的互动体验里, 然后博取受众注意力, 引发想象和联想, 在体验中逐渐形成对产品的认同, 进而完成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和产品属性的形象展示。

2.3 互动环节的趣味设计

加强广告互动环节的趣味性, 吸引受众注意力。基于数字媒体的行动体验广告在互动环节上的趣味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情感上的需求, 它可以为受众身心带来暂时的放松, 调节受众紧张的神经, 使受众在广告参与中既能得到美好的体验, 又能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 形成长久的记忆。

互动环节的趣味性设计可以从广告内容上和受众参与形式上给予考虑。广告内容的趣味性设计可以通过诙谐幽默的情节设定来吸引受众注意力, 使受众产生乐趣, 满足情感需求。受众参与形式的趣味性设计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游戏道具、运动器材以及小型机械装置, 从玩法上予以大胆创新设定, 使受众在行为参与中体验身心运动带来的乐趣。

如法国矿泉水品牌Contrex曾在某个繁华广场放上一排粉色动感单车, 最初市民对其产生好奇, 不知这些单车用作何处, 便开始前去一探究竟, 当有人踩动踏板, 旁边的装置就会投射粉色荧光影像, 接着市民便逐渐加入到此活动中一起踩动单车, 这时对面建筑立面上便投射出一位型男的线描影像。随着大家踩动速度的提升, 这位型男一件一件的脱掉衣服, 进而使参与者为之疯狂, 而脱到最后只剩最后一件内衣时, 型男私密部位取而代之的是广告语”bravo vous avez depense 2000 calorie” (恭喜!你已消耗了2000卡路里!) 。广告制作者通过趣味性的情节设定, 巧妙地采用型男对于女性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性这一情感心里, 快速抓住目标受众注意力, 同时配以动感单车这一运动器材, 不仅强化了受众行为参与的趣味性, 同时也达到了品牌理念的传递。

2.4 受众参与行为与产品特性的针对性设定

针对产品属性设定受众参与行为, 有利于强化产品特性, 加深品牌印记。“参与制作”是交互行为体验广告最大的亮点, 受众既是广告信息的接收者, 又是参与广告信息的生产者。作为广告信息的生产者, 受众的行为参是广告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 如果将这个“元素”与商品属性进行针对性设计, 使产品的特性通过受众的参与行为体现出来, 这样不仅起到了宣传产品的作用, 而且加深了受众对品牌认知并进而形成品牌印记, 最终达到营销推广的目的。

以宣传产品特性为出发点, 发掘广告互动情节的可参与之处, 设计特定的一系列交互行为、游戏动作或简易操作。在广告制作伊始, 有必要对产品特性加以分析, 并以此为设计基础, 然后结合广告内容加以发掘其互动情节的可参与之处, 进而再根据可互动性的情节, 设计一些含有娱乐趣味的交互行为、游戏动作或简易操作, 最终配以道具和动态画面、音乐、音响、气味加以辅助。一旦受众投入到广告文本建构的情景当中, 集中全部注意力, 参与实际行动过程, 就会处于一种沉浸其中的体验状态。受众在这种体验状态, 既能感受到极度的享受和愉悦, 又能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媒体广告所不曾带来的广告控制感。而在受众的娱乐体验中产品的特性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 并潜移默化般地深入受众内心。

例如通用汽车在好莱坞罗斯福酒店前, 为其全新的雪佛兰爱唯欧汽车进行户外推广时, 用了这场世界最大的3D投影秀打造世界最大的夹娃娃游戏机。罗斯福酒店的墙体是游戏机的显示屏, 观众在参与游戏时, 通过模拟汽车内部的踏板和操纵杆进行操控, 让参与者在游戏时体验到驾驶的乐趣。投射在墙体上的游戏画面中, 有一只机械抓手, 它会根据观众的实时操作进行相应的移动和抓取, 如果在虚拟游戏中夹起了这辆雪佛兰爱唯欧, 那么这位幸运儿将获得真车一台, 为此引来无数观众参与其中。广告设计者将游戏娱乐与驾驶体验相结合, 使广告加以完善, 不仅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推广作用, 又使产品深入人心, 获得大众认可。

3 结束语

数字时代下的媒体发展日新月异, 为信息的承载和传播提供新思路。交互行为体验广告是当今体验经济背景下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 以受众与广告内容可进行信息双向交互的一种创新型行为体验广告传播方式。它在传达感觉、情感和行为体验过程中, 使受众由“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 积极加入到广告传播与创作的活动里, 让受众在参与中感知乐趣, 在体验中赢得信任, 在享受中接受产品。交互式的行为体验不仅促进了受众对广告品牌的再认识, 潜在地改变了一个品牌与受众的关系, 同时在塑造产品个性和传递企业理念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 对于交互行为体验广告的设计研究与探索, 既是时代所趋, 也是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1]林闯、任丰源.可控可信可扩展的新一代互联网[J].软件学报, 2004 (12) .

[2]傅蓉.浅析体验广告[J].传媒观察, 2010 (2) .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莫梅峰.互动广告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

[5]文小辉.多感官线索整合的理论模型[J].心理学科进展, 2009, 17 (4) .

数字新媒体下的数字出版论文 篇5

[摘要] 数字新媒体以其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信息传播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对传统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传统传媒产业中的出版业界应如何应对这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这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字新媒体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内容产业 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 。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4]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竞合发展 篇6

从口头相传到文字传播,从大众传媒到分众窄播,传播媒体的更新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进而影响着生活的状态与文化的形成。如果说大众传播以点对多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接受信息的平等、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却忽视了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信息源头控制的潜在单一性,那么建立在网络传输特点基础上的数字媒体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新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至今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与概念解析。综合国内研究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的独特性质总结为以下几点:(1)元素化:数字媒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只有格式的区别。(2)互动性: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流通,数字媒体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体。(3)智能化:数字媒体是软件化的元素组合,可以按照自动或人的指令操作。(4)文化的简洁化:传统的媒体需要我们在文化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数字媒体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数字媒体的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才有了其形式上的不断拓展,不断满足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较常见的数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

从数字媒体多样的形式不难看出,由于数字化的技术特点,数字媒体更为便捷,可以无地域性地触达,实现无时无地不存在。同时,数字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大量的信息中摘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制造信息,从而形成了流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数字媒体在当下的信息争夺中显出其优势。近一两年大热的“微博”,就是对数字媒体优势的一个很好佐证。“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最早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以其短信化的风格方式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喜爱。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微博”逐渐成为了手机媒体的宠儿。从“微博”来看数字媒体,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它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的自媒体性。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不难看出数字媒体在很多方面抢了风头,但却并不能简单地用“取代”来形容。数字媒体同样也具有不及传统媒体之处,虽然数字媒体可以在时间上抢占先机,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及对于信息的深度挖掘是不够的。这也正是当下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从媒体发展的外部形态来讲,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数字媒体平台。如《纽约时报》在报社平面媒体那层楼开办了一个电视台;BBC也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网站;中央电视台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使受众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而且还实现了信息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拓展所带来的也是自身受众范围的扩展,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中。

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虽然拥有更加简便快捷的渠道、更加容易传播和被接受,但是与传统媒体之间也有着天然的联系。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与共生性决定着数字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应该是不同媒体间的共同发展。传播学者喻国明说过,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新的传媒更多地体现在不同媒介形式间的整合上,而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公交、地铁移动电视、手机媒体都很少有专门“量身定做”的原创性产品,依然沿用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形式,由此很难在整个的媒介生态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因而我们应该在基于对媒体自身特性的研究之上,开发和生产属于该媒体特有的内容形式。

数字媒体环境下对新闻教育的思考 篇7

一、培养理念:作为仪式的新闻

关于新闻的定义, 国内外给出的描述很多。国外学者更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告诉你如何选择新闻、什么样的事件才能成为新闻;而国内学者更多地从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描述新闻讲述了什么。对传统新闻概念的界定, 更多强调了记者和编辑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虽然国外关于新闻的定义中也出现了受众的角色, 认为应该选择那些受众喜欢的事件写进报纸中, 但是从传播主体的能动性上看,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的位置。传统大众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 但是数字媒体出现之后, 人人都能成为记者成了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定义的挑战, 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络的出现, 微博、微信等新的互联网产品更是将草根记者进行到底, 很多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记者也纷纷投入到数字媒体中, 成为自媒体大军的一员, 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对新闻传统的认识是否能适应新的传播环境?

上世纪70年代, 时任伊利诺伊大学俄巴那香槟分校传播学院院长的詹姆斯.w.凯瑞提出了传播仪式观,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他认为, 传播指的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 (production) 、维系 (maintained) 、修正 (repaired) 和转变 (transformed) 的符号过程”。 (3) 从这一角度出发, 传播不再是一个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过程, 而是一个各方共同参与信息共享的过程, 参与者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获取多少信息, 而是获取心灵上的满足, 犹如仪式一样,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 通过参与的行为, 传播各方找到心灵上的归属, 从而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闻, 新闻不再是传播了多少信息、告诉你今天发生了多少事情、对受众产生了哪些影响, 而是新闻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参与者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彼此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在这一角度下, 记者不再是传播者, 而是参与者, 单纯地报道事件已经远远不够。如何让受众参与进来?面对网民的积极响应, 记者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的新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普利策曾将记者比作船头的瞭望者, 但在新媒体环境中, 每个人都能传播信息, 作为专业传播者的记者就不能只扮演瞭望者的角色, 他需要转变观念和思维模式, 从报道者变成参与者和组织者, 通过新闻报道重新建立起公众和媒体、国家政治之间的信任关系, 这不仅是新媒体环境下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新型新闻教育培养理念的基础。

二、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培养模式:基于伦理学的团队实践教学

作为仪式的新闻, 作为特殊参与者的记者, 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教育的基点。网络新闻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 从业者要具备基本的技术操作知识, 又要面对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报道, 因此目前网络新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网络体育新闻为例, 美国全国示范教育认可委员会 (NCATE) 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所指定的指南中明确规定, 学位课程中体育专业基础知识点占50%、研究方法占15%、专业研究方向有50%为体育专业内的所修课程和应用性课程。 (4) 由此可见, 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在体育新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国的体育新闻教育大多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开展。1985年, 上海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试办体育新闻专业, 1989年经教育部批准, 在全国率先成立体育新闻专业, 并在1994年成立体育新闻系。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0年, 我国进行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高校共22所, 其中体育院校11所、综合类大学8所 (含只开设相关课程) 、其他院校3所。 (5) 这样的培养方式虽然体现了专业化教育的特点, 但“过分强调技能课程导致应用性人才空心化” (6) 学生缺少相应的人文背景基奠, 新闻报道仍停留在对事件采写的技巧处理上。

对于新闻教育, 历来存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 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 其通识教育处于主流位置。美国体育新闻专业全部分布在综合性大学的体育运动系和新闻传播系, 其课程结构有专业课 (约占50%) 、综合基础教育课 (约占38%) 及任选课程 (约占12-14%) 。综合基础教育课程涉及的范围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 同时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以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 (7)

反观我国的体育新闻教育, 相对于更为广泛的新闻教育, 开设体育新闻教育的院校并不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事网络体育新闻工作的只有这22所学校的学生, 其他没有开设专业教育的院校如何开展体育新闻教育?以笔者所在的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无论是新闻系还是体育学院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两个院系也没有开设针对全校师生的新闻采写和体育知识的全校公选课, 可以说, 体育新闻教育是一个空白, 学生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能靠自己学习。即使是开设体育新闻专业或相关课程的院校, 在专业教育上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技能, 缺少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 加上实践中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缺少外部机制的制约, 导致我国现在的网络体育新闻出现不真实、媚俗化等倾向, 记者仍停留在告诉受众赛场上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 而不是通过新闻报道使热爱体育的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

(一) 基于媒介融合的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从国外新闻学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 与其他院系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院普遍采取的方式, 新闻记者不同于其他职业, 它所报道的范围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 记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 还要掌握各方面的技能, 尤其是新技术的使用, 因此联合其他专业,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 培养懂技术同时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记者, 就成为新闻学院的选择。尽管这一做法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还只是一个开始, 但从新媒体发展的势头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来看, 未来仅靠新闻专业自身无法完成对人才的培养, 必须引入其他专业才能培养适应新媒体要求的合格人才, 以近两年兴起的数据新闻为例, 一条数据新闻报道作品不仅涉及到内容, 还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等问题, 涉及到新闻学、计算机编程以及艺术设计三个领域, 如果要培养这样的复合型、多能人才, 就必须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

(二) 利用学校现有媒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二类本科院校, 商丘本地的传统媒体并不多, 除去外地媒体驻商丘的记者站, 其他的媒体有《商丘日报》、《京九晚报》、商丘人民广播电台、商丘电视台、商丘教育电视台, 而面对1000多名新闻专业的在校生, 实习机会明显是僧多粥少,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抱怨实习的机会少。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平台, 商丘师院有校网站编辑室, 专门负责学校网站的信息发布和系统维护, 各院系有自己的网站平台, 在新浪微博上有商丘师院微博协会, 同时还有多个微信公众号, 新闻学院有自己的多媒体实验室, 利用这些媒体,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 将校内媒体和实验室作为实习基地, 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到新闻业务的生产中来,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既能让这些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也保证了学校、院系网站、各个自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转, 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实习的机会。

(三) 基于伦理学的新闻实践教学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学生在学院布置的一次微博作业中, 为了提高粉丝量达到优秀, 不惜制造各种噱头, 缺少了对媒体公信力和发展潜力的长远考虑。打开一些商业网站的体育或者娱乐频道, 诸如“选秀夜激情拥吻女子身份曝光22岁1米92美呆了”这样的新闻并不鲜见。如何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一直是网络新闻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 新闻伦理课程在高校新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却一直尴尬, 伦理涉及的是自律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外部约束的缺位,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受到很大的挑战。而新闻学教育一定要走到业界和市场的前面, 教育是在引领而不是顺从, 因此加强新闻伦理的教育仍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在实践教学上:一方面, 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自己遇到的或者看到的案例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新闻伦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老师的引导。突破伦理规范的新闻实践固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赢得市场, 但从长远来看, 一个成功的媒介是建立在社会责任感、公信力和服务意识的基础上, 片面迎合受众感官需求, 寻求刺激的新闻媒体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力。

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 或许这句话最能表达数字媒介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现状。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使新技术以及基于技术研发的各种平台层出不穷。另一方面, 我们的新闻学教育还处在传统媒介环境中没有转型, 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还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 而非实践中。麦克卢汉说, “媒介即信息”, 任何一个新媒体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新的工具, 更主要的是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 同样新技术挑战的还有我们的新闻教育, 这不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改变, 而是根本理念的变化, 对此我们要有更清楚的认识, 借鉴经验、利用现有资源、主动接触新媒体, 才能实现数字媒介环境下新闻教育的成功转型。

注释

1 新闻记者证换发结束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2-22/2130450.shtml, 2010年2月22日

2 林溪声, 温潇.理念、目标、对策: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J].新闻大学.2010, (1) , p1-7

3 James W Carey.Comm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 media and society[M].New York:Routledge, 2009, p12

4 曾兰平.体育传播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09, (11) :24-26

5 陈国强.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J].新闻记者.2010, (8)

6 李芳、刘红霞、高萍.全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 2 (6) :33-36

数字媒体环境 篇8

2014 年, 是中国传统媒体的裂变元年, 更是“媒体融合元年”。8 月18 日, 党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 年, 全国“两会”让“互联网+”再次高调了一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 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 是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 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为主, 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为辅的新时代。伴随着海量信息几乎无成本的全球流淌, “互联网+”社会应该是一个更加趋近于人性的社会, 同时也应是一个需要更好地把握人和技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1], 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模式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模式, 交互将不再仅局限于人—人交互, 而更多的则是人—物、人—系统、系统—物、系统—系统之间的链接和内容交互, 其未来的主要特征是万物互联。这是互联网的下一次革新, 这也是后现代世界的主流经济模式, 最终将通过互联网在网络深度用户中催生群体智慧并最终反过来以指数级的速度提升人们感知、理解和管理世界的能力。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们应如何感知互联网的未来?我们或将进入从未见过的未来, 而我们也才开始应对这样的转型。

1 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变化与演进

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加速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全媒体化进程以及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和新型媒体群等新媒体之间的聚合传播, 传统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将被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媒介生态所瓦解与重构。

1.1 传统媒体与颠覆性创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认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2]。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 “合”伴生的“分”或已成为未来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全社会真正可以做到万物皆联网, 无处不计算。互联网导引之下的媒介正在进行一次革命性的转型, 内容、技术、用户洞察正成为当下传媒业运作的三大价值支撑点。随着Web2.0 甚至是Web3.0[3]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电视的作用正在发生改变, 互联网的消费者行为逐渐冲击电视和视频领域, 传统电视围墙被打破。传统的媒体组织将越来越“失控”, 媒体事实上已没有“体”只剩下“介”。传媒业也已呈现四个“不是”:“新闻不是新闻、媒体不是媒体、记者不是记者、受众不是受众”[4]。

根据思科视觉网络指数关于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预测报告, 到2016 年, 移动视频流量将占到所有移动终端数据流量的71%。这个流量相当于330 亿张DVD, 4.3万亿MP3 文件或者813 万亿条短消息所占用的数据流量。北京等一线城市电视开机率持续下降, 已经低于40%, 其在由数字媒体迈向下一代新媒体的趋势中, 逐步演变为以移动物联媒体、大数据媒体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兴媒体。新媒体凭借其创新的传播理念和自由的传输机制, 为传统媒体带来颠覆性改变, 事关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 将衍生出全媒体、云服务、智慧城市等众多应用和服务, 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媒行业正经历变革, 媒体正从变革中寻找创新和机会。主流消费者正在探索试用新的电视和视频技术, 丰富收视体验, 形成新的消费者行为。场景 (空间环境) 或情境 (行为) 决定人们的行为特点与需求特征。

1.2 新一代移动互联生态系统

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 媒体融合的未来技术形态主要特点如下:具有移动互联特征的人- 人互联网络, 具有云计算、云服务特征的新泛在服务网络, 具有物- 物互联特征的新泛在物联网络[2]。与此同时, 为改善人与生态之间的交互关系, 打破应用与服务的边界, 最大程度的实现智能终端和用户之间的意识流交互方式, 业界还期待逐步实现基于影视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盒全覆盖的“用户生态交互系统”。如乐视网于4 月14 日在北京和美国硅谷两地同步举行“无生态、不超级”乐视超级手机发布会, 正式启用全新终端系统。乐视提供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桌面, 可通过用户行为、社会热点和个性设定等因素, 聚合全互联网最新最热视频内容, 智能推荐推送最匹配的视频, 并且根据每个用户日常操作习惯的不同推送不同类型的信息, 拥有更加丰富和创新性的内涵。其全球首家以“平台+ 内容+ 终端+ 应用”的开放闭环生态模式, 也让手机由智能时代进入生态时代。

在未来, 移动媒体将变为内容媒体、关系媒体、服务媒体的集合。智慧媒体、环境媒体、自然媒体, 将让媒体更泛在, 更契合人的需求和媒体自然和谐方向, 这是新媒体演进的自然方向。“互联网+”时代, 用户成为一个个确定的人, 包括地理位置、上下文情境 (Context) 、行为方式等要素;用户的需求、喜好、消费习惯等,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变得清楚明确, 基于目标 (喜好、调性等) 的聚合变得更为可行。笔者认为, 新媒体的核心驱动不是内容而是产品技术, 核心追求不是用户而是用户变现, 核心价值不是传播而是服务。新媒体不是新业态、新技术, 而是新欲望和新思维。传统媒体应把握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 主动运用新技术新应用, 强调生态系统的构建, 强调跨界、O2O, 强调服务, 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以抢占意识形态新主阵地。

2 数字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网络传播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 传统媒体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融媒工作, 以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优势互补、创新发展, 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2.1 用户价值是运营核心

技术进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用户, 移动设备、3G/4G网络的普及更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处于“连接”和“在线”的状态。“互联网+”时代是“体验为王”的时代, 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群意志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要素, 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 将催生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要采用互联网思维强调连接, 首先就是“人”的连接、用户和用户的连接、媒体人和用户的连接等。我们应坚持“明确目标人群→强化用户关系→形成核心用户池”的路径, 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现和追踪用户偏好、行为、心情和需求差异等方面的信息, 挖掘和分析可贵的数据资源, 为内容的传播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准确、前置的参考数据, 把内容重新打包以适应新平台, 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 做到主动推送和被动点播相结合, 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用户推动改变。

2.2 技术内容是双轮驱动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 施拉姆曾根据经济学“最省力的原理”为基础, 提出了计算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 ÷ 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这表明, 媒体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与完善服务内容并拓展与改进传播渠道, 才能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已进入光纤宽带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后PC时代、云计算时代和大数据时代, 全面刷新了Web2.0 阶段的常态[5], 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和商业变革, 为创新内容生产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技术驱动方面,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即时性、差异性、社交性等特点;在内容优势方面, 传统媒体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公信力等优点。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 尽快打造新型全媒体平台, 实现从“信息服务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蜕变。[6]各级媒体也应该以媒体转型和多业态发展方向为主导, 注重新技术开发、新设备应用和新内容形态创造。

2.3 无界交互成主要趋势

在互联网发展之前, 电视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屏”媒;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终端变得丰富;而从移动互联网到后面的万物互联的时代, 将有更多的内容、更多的观看方式、更多的传感设备以及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 视机交互 (3D互动) 、脑机交互 (脑电波) 和情感交互 (情感分析) 将成为无界交互的趋势。通过云服务可获得节目更为详细的信息和数据服务, 将大大方便和解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体验, 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确保不同终端同时获得最佳视频体验效果。分析用户的偏好和需求, 实现从“一云多屏”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界交互”[7], 并以此打通电视观众与新媒体用户两大用户群, 从而确保他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基于云端的大数据分析和情景感知的终端相互结合, 实现“跨终端、跨时空、跨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整合 (见图1) , 实现个性化需求与服务、智能化服务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

2.4 数据网络是发展主线

数据被认为是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 重要程度不亚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现在的web还是以粗粒度的文档、页面所构成的网络, 是以文件信息创造、利用、传播、再创造、再传播、再利用为主体活动的网络;而下一个10 年, 数据是关注的焦点, 将会是人们使用Web的主要目的。数据驱动的媒体会是下一个10 年媒体的主体, 将逐渐变现为独特的流通货币;数据驱动的政府会是下一个10 年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 利用数据去构建公众服务将会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向;数据驱动的生活会是下一个10 年每个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的, 用户的一切都碎片化地被记录在不同服务中。通过用户行为监控,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关系和需求进行“画像” (见图2) , 这些数据可以被再创造成为群体性的统计数据再被传播利用构建新的知识, 使得内容表现方式更直观、更美观、更能直指重点, 反过来帮助用户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5 智能计算重塑人机交互体验

智能计算是指通过软件和算法, 对系统的基础功能加以扩展和升级, 基于现场情景或主观意图灵活、自动实现相关资源的组织、配置和动作执行, 意味着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走向融合。智能计算是信息革命正在推进的趋势, 贯穿终端、网络、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和企业侧、消费侧的各种应用。过去PC互联网属于信息稀缺时代, 是人跟着终端走、人围绕着信息转;现在移动互联网属于信息过载时代, 是终端跟着人走、信息围绕着人转;不久将来的智能化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 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能力和智能感应能力共同形成的全新业务体系, 将有更多功能, 比如多屏互动、体感识别、无人驾驶、实时交通等等, 彻底解放人类众多体力劳动。未来10 年, 无处不在的终端、计算与网络, 让智能终端成为感官系统 (视觉、听觉、触觉等) 的延伸, 从而实现人与设备间更为自然的交互, 让机器能够感知并预测到人的行为, 从而塑造计算体验, 让人们工作更轻松、生活更精彩。

3 数字媒体创新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 数字媒体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以极快的速度在改变, 将全面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交流、教育以及医疗等方式。在未来, 电视频道将不复存在, 用户将全面告别遥控器, 电视屏幕将成为用户和媒体中心交互的平台, 成为可视的使用工具, 成为家庭的娱乐中心、社交窗口和控制终端, 以满足用户更多的感官享受。未来媒体, 将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改变运营模式, 增强与数据应用、互联网、各种网络以及其他设备结合控制的联系。数字技术让未来媒体充满想象见图3。

3.1 与数据应用结合

过去四年, 互联网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增长了394%, 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更是增长了1721%, 然而使用电脑的时间则仅增长了37%。到2015 年底, 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将达8.60 亿;目前全球仅有1% 的事物与网络相连;到2019 年, 将达到几乎人均1.5 部移动设备, 每月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超过24.3 艾字节, 约有115 亿移动就绪设备/ 联接, 其中包括83 亿手持设备或个人移动设备和32 亿机器对机器 (M2M) 联接 (例如, 车载GPS系统、航运业和制造业的资产跟踪系统, 或使患者更容易获得病历和健康状况的医疗应用等) ;到2020 年, 预计全球互联终端设备将产生近500亿的连接[9], 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 这一数据量是2011 年的22 倍, 将进一步分散连接, 一切事物可能都会与互联网相连。

随着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的递增、移动应用程序的快速增长, 移动应用正在迅速成为许多数字服务的主要接入点, 未来媒体将越来越多的与数据应用相结合。电视观众将转变为用户, 电视频道继而转变为视频APP产品, 类似手机端的各类APP应用, 基于用户思维不断更新与迭代,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最佳体验, 积聚最大量的用户群体, 在规模用户的基础上方可以实现商业运营。

3.2 与互联网结合

NHK日本广播协会采用Hybridcast技术 (混合广播和宽带系统) 把电视节目信息展示在电视屏幕上, 也能在类似智能手机、平板等的第二屏幕上显示,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节目、多屏连接、社交电视和节目推荐等业务;韩国OHTV技术 (Open Hybrid TV) 采用公共互联网加数字电视 (DTV) 方式, 为用户提供基于广播的集TV+ 互联网+ 内容/ 应用商店于一体的智能电视 (Smart TV) , 如谷歌的Google TV、苹果的i TV等;欧洲Hbb TV技术 (Hybrid broadcast broadband TV, 混合广播宽带电视) 开放和业务中立技术平台, 基于现有标准和互联网技术 (Open IPTV Forum, CE-HTML、W3C、DVB) , 取代由硬件厂商提供的私有平台。根据外国媒体报道, 智能终端的巨头苹果现在已经开始寻找拥有无线和宽带能力的电视机i TV的运营合作伙伴, 希望他们可以在将来运营苹果电视机。

互联网使信息的不对称和碎片化不复存在, 应把传统电视传播转型为运营, 把渠道转变为平台。移动环境下的内容、关系、服务三者的交融, 使移动媒体平台成为趋势。与互联网结合, 可为用户提供更简化操作接口。视频的多屏分发、跨界互动以及信息通信网络宽带的泛在化, 将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 并从个性化媒体消费趋势中获利。

3.3 与各种网络的联系

家庭数字生态系统中的诸多设备将人、物和服务完美联系在同一张三维网络中, 逐步实现与互联网、移动网、服务网整体互联互通, 实现行为匹配和数据积累, 使得媒体终端从功能转向情景及智能感知。电视的收视终端将全面智能化, 或将全面颠覆观众的行为习惯与内容形式, 包括智能电视机、智能机顶盒、各类液晶屏、PC/PAD、智能手机等都将成为媒体收视终端。用户也将看到其它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 领域涉及健康监测及家庭控制 (灯光控制、能源控制、娱乐系统控制、家庭保安控制等) 。

与此同时, 用户还可把废弃的智能手机变成高性能家庭自动化/ 监测系统或将Android智能手机变成了婴儿监视器等, 以提高客户体验并创造出新收入, 或直接产生出新东西。如:美国Fi OS TV和互联网订户在登录其账户时可以看到推广广告, 该业务可以用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查看和控制家里的电子产品和电器等;摩托罗拉提供Verizon家庭监控4Home平台, 向用户提供家庭联网服务, 包括能源管理、家庭安全和监控、媒体管理和家庭保健等。今天, 移动互联网终端是手机、平板,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是一个万物皆终端的时代。

3.4 与其他设备结合控制

随着高性能终端设备的普及, 由遥控器控制设备的格局将彻底改变。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家用电器、家庭娱乐系统、HUD (平视显示器) 、传感器、智能车辆、智能服装等越多越多东西通过智能手机控制, 并还有一些在等待被控制。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眼球控制以及其他设备的控制 (手机、平板电脑等) 等也将逐渐盛行。可以预见, 类似Siri语音控制等技术将整合到苹果的电视机中, 以便让观看者使用云音手势来选择/ 控制节目。

可穿戴设备更是技术创新的一件大事。这些设备的发展一直得益于支持计算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压缩技术 (可减轻设备重量, 使之适于佩戴) 的增强, 这些增强型技术将与个人风格匹配 (特别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 、网络改进和应用发展 (如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增强现实) 相结合。类似微软Holo Lens除实现全息影像外, 还可通过指针、手指拨动、环境音、语音控制等方式完成对虚拟物体的控制, 连接数字和现实世界。这是再造用户与数字媒体的交互方式:搜索、导航、发现、共享和控制长期努力的一部分。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 人类更加需要重视人、设备、内容的均衡传播与和谐关系的传承与构建。互联网已成为传统媒体整体价值链的延伸, 传统媒体应在互联互通中寻找互联网+条件下新价值产出的最主要方向和逻辑。[10]伴随着瓦解与重构, 传统媒体应通过流程再造、体制与机制创新, 寻求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11]促进不同媒介之间交融与互动, 以满足细分市场下、特定人群的差异性需求, 提高媒体融合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 进而有效促进大众传播事业整体的繁荣发展, 最终获得更为均衡和谐的发展格局。

未来, 连接和智慧更是决定一切。

摘要:该文从互联网+数字媒体融合发展与变化的视角入手, 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变化与演进, 探讨融媒思路下用户价值核心、技术内容驱动、无界交互趋势等在内的数字媒体发展内涵, 探索了其未来与数据、互联网、各种网络和其他设备结合控制的基本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融合,跨界互动,全媒体,全息影像

参考文献

[1]付玉辉.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文明融合新阶段[J].互联网天地, 2012 (3) :48-49.

[2]王庚年.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11) :8-11.

[3]百度百科.Web3.0[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51883/13220838.htm.核心特征是互联网内容更加自由高效的聚合、互联网服务更具普适性、用户体验的个性化定制、数字内容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其根本目标是互联网服务.

[4]张桂萍.媒体融合的关键是思想先行[J].新闻记者, 2015 (1) :87-89.

[5]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20年: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J].新闻与写作, 2014 (3) :5-9.

[6]黄艾, 曹三省.报业全媒体进程中的若干现实问题[J].传媒, 2013 (3) :9-11.

[7]汪文斌.从一云多屏到多屏互动——中国网络电视台台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电视研究, 2014 (10) :20-21.

[8]易观智库.大数据下的用户分析[R], 2015 (3) .

[9]腾讯科技.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网.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10]喻国明, 姚飞.媒体融合:媒体转型的一场革命[J].青年记者, 2014 (8) :26-28.

数字媒体环境 篇9

近年来,“数字化”这个词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手机电视、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这些20年前人们闻所未闻的数字化媒体给我们的生活习惯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数字化环境从适应逐渐转变为掌控,开始享受数字化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新生活:电视媒体从传统的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网络媒体已经从文字时代开始进入视频时代,在内容和形态上都在日益丰富;手机媒体的无线增值业务全面拓展,使手机跃升为潜力巨大的第五媒体;移动媒体也在快速成长;楼宇电视为代表的楼宇媒体在强势崛起,并凸现出无限的商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媒体大量涌现并且蓬勃发展的时代。

1.1 数字化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

数字化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强、传播迅速,传播的空间范围不受地域限制,还能够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受众可以随时搜索所需的信息,享受个性化的服务。另外数字化媒体还具有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交织在一起,实现多维度的传播方式[1]。如今,在重点事件的传播上,数字化媒体已经显示出优势。2008年3月辽宁出现百年不遇的暴风雪,中央电视台采用优酷网提供的雪灾视频,让全国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辽宁的灾情;“枭龙战机”在巴基斯坦阅兵式上的飞行表演率先由网友从巴基斯坦军事网站转移到国内,先于《新闻联播》播出;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更是尽情表现了它的传播力;MSN红心CHINA、QQ祈福——点亮希望、谷歌的“人肉搜索”、百度的“汇川行动”,数字化媒体显示出了强大的传播优势。奥运期间,央视网开通了网络电视奥运台,并以手机电视、IP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电视为平台,全方位报道北京奥运会,大大提升了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2 数字化媒体的蓬勃发展

在我国,由有线数字电视、互联网、自动答询电话、电子显示屏、警报系统等数字化媒体构成的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日益完善。手机电视、IPTV、公交移动电视等新兴数字媒体的气象节目开发方兴未艾。

1.2.1 有线电视数字化全面推开

2008年,有线电视数字化已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全国有100多个城市进行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30多个城市已完成了,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了4000万。截止到2008年底,数字收费频道—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8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用户数约为1002万户,占目前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的1/4,较前一年增长了52%。

1.2.2 车载移动电视,市场雏形初现

2002年5月,我国车载移动电视最早出现在上海。随后湖南、北京、辽宁等二十多个省市也纷纷启动[2]。以辽宁为例:2005年12月,辽宁开通了移动频道,在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接收装置。移动电视除同步直播辽宁电视台《新北方》、《第一时间》等深受欢迎的名牌节目之外,还有针对乘客收视心理特别制作的一些娱乐和生活类节目。天气预报节目分布在不同的栏目当中,如《车行知天下》、《生活顾问》、《新北方》中都有相应的气象板块。

1.2.3 手机电视,开创媒体新时代

随着3G技术的到来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手机与电视整合为一种新的视听媒介—手机电视。2007年6月,气象影视开始涉足手机电视,中国气象频道直播业务在联通手机电视平台播出。CDMAIX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同步观看中国气象频道的直播节目。2009年2月10日,中国移动手机电视气象灾害预警正式开通,以视频、图文形式为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及防御知识,充分利用了手机电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

1.2.4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发展迅速

移动多媒体广播是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传输。各种小屏幕便携终端,如手机、MP4、笔记本电脑等,只要内置了CMMB接收芯片,就可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多种信息。2009年1月9日,辽宁开展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逐步提供多种类的节目和信息服务,天气信息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1.2.5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是网络和传统电视媒体融合的产物,其优势是白天播放的节目晚上还可以点播回看。家里装上IPTV后,就不必再担心错过天气预报节目,弥补了传统电视的不足。目前,IPTV可同时提供中国气象频道电视版以及图文版,图文版可提供天气实况、城市预报、气象指数等多种信息。

2 数字化媒体中气象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数字化媒体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景观,也给气象节目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平台。但是,目前数字化媒体还有它的现实局限,其中的气象节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探讨大于建设

围绕利用数字媒体传播气象信息的的探讨多,相比较而言,探讨远远大于建设,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例,在省、市级气象部门的应用上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

对策:整合资源,主动占领阵地、积极拓展业务。

在数字化媒体的环境中,气象影视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形成新的服务项目,成为新媒体内容供应商和运营商,如为手机电视、IPTV、户外视频、楼宇电视等提供更多的气象服务信息。积极整合各种媒体和资源,包括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对内要有效地把气象影视已有的资源积累,对外还要想办法延伸到其他的媒体当中,尝试与多种媒体合作,使一个信息来源,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面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不同的媒介产品,提供海量的节目内容。

2.2 平台大于内容

由于数字化媒体的经营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甚至与传统媒体无关,因此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有限的平台基本上是传统的内容,尤其是气象部门自主研制的,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气象节目还很少,也就是说平台存在,但是内容比较陈旧,并没有完全适应数字新媒体的要求。

对策:在数字媒体环境当中,气象节目的生存发展应该强调内容为王。

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发展,高质量的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优势。气象节目的内容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1)提升气象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得天独厚的气象资源、专业的专家队伍、最快捷的预报结论和气象高科技。比如在预测到将有灾害天气发生时,可以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专业设备,如直播车、气象应急服务车、海事卫星通讯设备等,在灾害有可能发生的地区提前布下报道防线,有效捕捉天气动态。变追天气为等天气,比其他大众传媒早一步抢得先机。不仅如此,在节目中加上专家科学权威、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也会凸显专业传媒的部门优势。当天气事件发生时,在记者无法及时到达的情况下,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气象监测仪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网、GPS探测系统、闪电定位仪等获取权威的数据,突出节目的专业优势。2)气象节目的直播成常态。靠直播的魅力来彰显气象节目的优势。天气实况和现场报道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及时传播出去,让受众随时随地看到任何地方的天气实况,强化天气事件的现场感,提升新闻的真实性。以车载移动电视为例:当暴雪突袭,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或者是地铁上现场直播暴雪实况,并提供即时的路况信息。从雪花飘落的时间开始,利用加密自动观测站的数据十分钟更新一次信息,就当前最新雪情进行现场直播。并与公交、高速、机场、城管等有关部门随时保持热线联系,同时依托交管局在市内的摄像头锁定各个路段,随时播报积雪情况,针对出现的道路积冰、交通阻塞、航班延误等情况,在节目中即时通报,为司机和乘客提供方便。乘客还可以发送短信向主持人询问市内道路拥堵和雪量大小等情况,并从节目中得到答复。节目下方还可以滚屏字幕的方式公布最新发布的大风、道路结冰等预警信息以及气象、城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乘客有问题可以根据这些号码向有关部门咨询和求助。这样的直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也可以实现,并且不会受乘车时间的限制。但无论是以哪一种媒体为媒介,直播和数字化媒体的联姻可能是气象节目未来相当大的一个魅力和卖点所在。3)气象节目内容精加工。气象节目要根据数字化媒体发展的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步伐。对于广大受众而言,气象信息需要“精加工”,例如,在缺乏典型天气事件的新闻淡季,气象节目可以关注周末度假、四季养生、皮肤护理、蚊虫活动以及宠物情绪等与气象相关的日常琐事,有针对性地的为受众服务。

2.3 内容无法满足需求

数字媒体上的气象信息内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用户希望收看的移动电视节目中,气象节目占49.1%,而用户经常收看的节目中,气象节目占21.7%[3],说明现有内容和受众需求还存在着差距。

对策:气象节目内容分众化,针对不同媒体特点,开发原创节目。

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受时间和发布渠道的限制,节目求全而不求专,但随着气象影视服务从低端业务级向全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变,气象节目的受众定位也要适应分众化的趋势,变过去广义的受众为目标受众,打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气象节目的分众定位包括分行业服务、分类型服务、分人群服务等,以分人群服务为例,受众包括传统固定收看气象节目的电视观众;流动性收看气象节目的观众;还有全国性的小众层面,比如电力、盐业、旅游等。有了清晰的分众定位,才可以制作出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节目。例如: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手机电视强调公共服务、紧急广播,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适合户外群体;通过IPTV,气象节目可实现互动性收视,是居家群体收视的首选;车载移动电视可以根据收视群体流动性大和收视时间短的特点,设计循环滚动式的播出方案。还可以利用活跃的网络群体,通过论坛、博客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到气象节目中来,成为节目的“主角”。

3 媒体数字化时代气象节目的发展前景

3.1 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存在

传统媒体和新的数字化媒体将会在市场需求、竞争以及技术革新的复杂作用下,共同演进,逐步发展。传媒间的区隔将逐渐弱化,在气象信息的发布上,将打破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媒体之间的围墙,任何一个单一媒体都可以与其他媒介联系起来,发挥类似于遥控器的作用,利用网络联动,从而达到1+1>2的传播效果。

3.2 气象影视将成为独特的产业,并逐渐形成多渠道服务的立体格局

由于天气预报实行的是气象部门统一发布制度,气象信息具有专业程度高、内容复杂、时效性强等特点,使其成为特有的、稀缺的产品,越来越能吸引感兴趣的受众。近年来,气象影视服务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华风及很多省级气象影视中心积极探索“中央集中制作,省级补充分发”以及由“省级集中制作、市或县级负责分发”的电视气象服务集约化发展新机制,使气象影视逐渐成为独特的产业。由于气象节目是新兴市场急需的,差异化的同时拥有自主版权,所以气象部门终将成为数字化媒体中气象节目内容的供应商,生产、传播气象影视信息产品,通过数字付费频道、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渠道向不同区隔的受众进行立体化的气象服务。

3.3 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气象信息将无所不在

数字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位沈阳市民,完全有可能这样度过一天:早上出门,你的手机发出悦耳的声音,你定制的气象短信告诉你今天天气如何,应该穿什么衣服,最好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和路线;然后在公交车上,你通过移动电视看完了早间的气象新闻,透过车窗,你可以看到旁边出租车里的车载录像上有滚动播放的早上7点的天气实况;换乘地铁,在站台上再一次看到熟悉的天气预报,不同的是天气实况已经更新到了7点20分;在车厢内,有结合了沿途旅游站点的气象信息,沈阳故宫、世博园的即时天气尽收眼底。也许你觉得烦,于是你拿出手机,切换正在播出的气象频道的电视节目和专门为手机制作的天气快报,或者访问移动天气网站。下得车来,迎面大厦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着气象信息。进入大厦,站在电梯口或者电梯内,有大楼物业管理提供的闭路信号,在播放着气象与养生的节目。到办公室坐下,激活计算机,浏览天气网站上的视频信息,计算机上QQ发出“嘟嘟”的声音,有人通报说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一次台风引起的海啸事件,你赶紧点击好几个新闻网站,开始浏览并在BBS上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顺带着把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沈阳天空的照片或者录像放到自己的博客里去。你终于觉得累了,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窗口,看见外面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正在播放惊心动魄的台风登陆画面……

4 结束语

电视气象节目的内容服务性强,权威度高,用户需求也高,普遍适用于各种媒体。目前数字化媒体中原创的、有针对性的气象节目还只是处于一个初创阶段,节目在制作和播出上也存在着上述一些问题,但任何媒体都有从弱到强的积累过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新媒体搭建的平台,未来电视气象节目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数字化媒体使传统电视媒体在传播空间、传播内容、受传关系上发生了改变,借助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平台,气象信息的社会价值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该文着重论述了气象节目在数字化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发展前景,为电视气象节目在传播方式上实现创新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媒体,电视气象节目,传播,对策

参考文献

[1]屠忠俊.网络多媒体传播——媒介进化史上新的里程碑[J].新闻大学,1999,3.

[2]张瑞怡,蒋涛.新媒体新尝试[J].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三),216-219.

数字媒体环境 篇10

1 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比较

1.1 技术体系不同

传统数字电视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其中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制、复用加扰等硬件, 软件系统包括EPG、SMS、CAS等软件。传统数字电视的接收端是电视机加上机顶盒, 通过单向的HFC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 即便用户增加, 也不会对传输网络以及前端的平台造成影响, 因此, 不需要增加视频服务器来储存及分发相关内容, 这就降低了传统数字电机运营成本, 且管理起来简单易行。

网络电视系统主要由CRM内容管理、存储、认证计费电子系统及流媒体服务等组成, 电视机、IP机顶盒加PC构成了其接收终端, 网络电视的传输网络主要为IP网, 对于大规模的网络电视应用中, 需要对整个运行网络全面运行才能够提供支持。

1.2 业务内容及盈利方式不同

传统的数字电视采用广播的方式进行传播, 只有对HFC广播网进行双向改造才能够实现视频点播, 传统数字电视提供内容基本上是与生活资讯相关的频道, 内容相对单一。传统数字电视主要靠基本的收视费、高清频道订购以及广告业务来实现盈利。

网络电视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有着十分灵活的交互性, 其所应用的IP传输网络有着先天的交互优势, 发布内容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广播、组播、单播等, 多样的发布方式能够实现节目预约、电子菜单、节目快进及快退等, 同时网络电视节目的编排也更加灵活[1]。网络电视还可以基于互联网开展其他内容业务, 例如网络游戏、电子理财等。从盈利方式上看, 网络电视主要靠增值业务收费实现盈利, 例如时移电视、互动游戏、点播电视等。

1.3 运营风险存在差异

高清的图像是传统数字电视的卖点, 其有着大众化、低成本等优势, 同时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 电视终端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且其用户基数较大。但需要注意的是, 传统数字电视在盈利模式上相对单一, 除了收视费外, 其他盈利模式还有待探索, 这将成为传统数字电视的运营风险。

网络电视依托于互联网, 其能够实现互联网业务的扩展, 且TCP/IP具有较高的开放性, 交互功能较强, 能够适应于各种增值业务的开发, 同时能够满足受众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商务等功能融合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网络电视的市场体制以及市场能力较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其市场会被进一步激活。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网络电视发展实践较多, 因此其用户数量虽然增速较快, 但还不能与传统数字电视分庭抗礼, 而要想实现网络电视的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要采取措施增加用户数量, 同时, 网络电视内容虽然有着一定的开放性, 但国家对其内容近年来管控严格, 这也使得网络电视的运营存在一定风险。

2 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2.1 网络电视受众规模较小

传统电视经过多年发展和国家扶持, 有电视直播频道的传输权, 这也是网络电视的一大劣势, 使得网络电视受众群体较小, 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将网络电视与传统数字电视相互融合能够扩大自身的受众规模, 促进网络电视的进一步发展。

2.2 传统数字电视内容资源缺乏竞争力、业务较少

当前高清电视仍是传统数字电视的主推业务, 但其终端功能以及内容资源等方面相较于网络电视来说较为落后, 在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后, 能够增加用户数量, 甚至增加异地用户, 同时传统数字电视能够通过互联网打破自身单向传输网络的局限, 这对于传统数字电视开发互动内容以及增值业务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的策略

3.1 多屏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不断发展, 极大的增加了网络电视的用户数量, 因此, 传统数字电视应当借助网络电视这一优势, 大力开发并应用新媒体, 通过多终端渠道来增加用户数量, 实现多屏互动的生态传播。此外, 应当积极利用云技术, 加强电视节目在移动终端上的传播,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 中国网络电视台就在伦敦奥运期间通过云储存的方式将节目内容通过网络电视实现全覆盖, 同时通过与各大网络网站的联合, 提升了传播效果, 实现了一云多屏, 将整个电视节目形态转化为网络传播形态, 实现了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的无缝对接, 增强了互动性, 打破了用户只能线性收看电视的局限, 从而提升了传统数字电视的灵活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的融合[2]。

3.2 转变评估机制

传统的电视节目价值评估主要是依靠收视率指标, 网络的开放性扩大了舆论表达的空间, 传统数字电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能够反映出其真实的社会影响力, 在大数据时代, 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的融合应当积极转变评估机制, 利用网络电视的开放性来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估, 实现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自由选择, 增加受众与电视的互动性, 以此来提升电视业的服务型概念, 从而实现对用户电视节目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3.3 加强节目研发

传统数字电视应当与网络电视相互合作, 共同开发直播资源, 将传统数字电视的直播资源与网络电视进行共享, 实现网络电视内容与传统电视内容的结合。长期以来, 人们收看传统数字电视节目只是被动的接受, 并没有自主选择电视内容的权力, 这是制约传统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 传统数字电视在与网络电视融合的过程中应当打破这个局限没能够让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时间等各个方面进行自主选择。

3.4 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融合

传统数字电视采用同步传播的方式, 即观众智能被动接受电视节目信息, 异步传播则是网络电视的节目传播方式, 即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电视节目信息[3]。因此, 要想将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深度融合, 应当将同步传播方式与异步传播方式结合在一起, 例如一些影视剧等电视节目内容采用异步传播的方式, 实现对节目时间、进度的自主选择, 一些直播的体育赛事以及春节晚会等直播节目采用同步传播的方式, 让观众感受到实时的观看体验。

4 结论

综上所述,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视, 对于传统数字电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的比较, 并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研究了具体的融合策略, 旨在推进我国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营运而生, 网络电视的出现对传统数字电视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数字电视应当跟随时代脚步, 加强与网络电视技术的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传统数字电视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对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进行了比较分析, 探讨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并研究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传统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技术,融合

参考文献

[1]罗蒙.三网融合视域下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 2009.

数字媒体环境 篇11

那是今年5月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广告论坛上,传媒大学丁俊杰校长在主旨演讲后回到座位,我恰与丁校长邻座,我感慨他的演讲精彩,更赞同其所论述的观点。他说:“目前媒介是从信息碎片化向媒介聚合的发展阶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体共振阶段。”

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角力,丁校长一言中的。作为广告从业人员,从广告角度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近年来呈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同数字媒体的精准营销,并利用各种网络广告形式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

互联网广告发展初期,客户投放网络广告是作为传统媒体投放类别的补充,预算也很少,投放的形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增加,数字媒体逐渐发展到不仅仅是作为媒体投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突破了传统媒体投放的局限性:数字媒体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将整合营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完成了一个营销闭环,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但凭此预测传统媒体的没落,仍言之过早。

数字媒体近年发展迅猛,波澜壮阔,但从整个媒体份额和传播视觉效果来看,还是传统媒体稳坐老大,占据大半壁江山。传统媒体图、文、声、色集于一体,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印刷的精美,传阅率高,易于保存及反复浏览,带给读者感官上的享受又是数字媒体力所不及的。

此外,目前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共存更有活生生的案例:数字媒体经常借传统媒体来进行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传统媒体也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快速有效地链接,彼此之间的配合取长补短,彼此之间的互动相得益彰。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这也恰验证了丁校长所讲的:“互动”、“精准”是下一代广告的核心,是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共同的课题。

因此,可以说,广告面对的是一个混合的传播体系,传统媒体依然强劲,数字媒体风生水起,我们既不能忽略传统媒体优势,也不能无视新媒体带来的新的信息处理方式,未来的广告传播核心在于追求“共振”效应。

1997年进入北京电通(Beijing Dentsu),现任公司董事 副总经理,曾服务佳能、花王、高丝、山之内制药、奇正藏药、三洋空调等客户,兼任青岛分公司总经理期间服务海尔空调、海尔厨电、龙大食品等。

现任IAA(国际广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公司分会副主任、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综合代理专业委员会(中国4A)副理事长;荣获2009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影响中国十大广告人物”、2009年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北京广告协会、《21世纪广告》峰会“影响中国广告业年度人物”等殊荣。

中国国际广告节媒介创新营销奖评委、中国艾菲奖终审评委、中国广告主长城奖评委、金犊奖评委、时报华文广告奖顾问等。

数字媒体环境 篇12

1 数字新闻环境下,传统新闻观的变化

在数字新闻的大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草根媒体、对于政府公共危机处理、对于媒介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1 新闻来源的变化

在传统的媒体运作中,多为新闻机构中的编辑记者作为“把关人”,对新闻素材进行严格把关和过滤。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数字工具的拥有者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提供者。2015年8月12日深夜所发生的天津塘沽大爆炸,最初是由网友@小寶最爱旻旻在微博中发了一段视频,定位于天津港保税区,视频中,爆炸声隆隆。这是网上关于天津爆炸的最早视频。随后被数千名网友转载。

1.2 新闻真实性遭到挑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传统媒体中,经过“把关人”的把关和后续跟踪报道,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使得一些假新闻能很快被传播开来,形成流言。特别是一些传统媒体对于一些不属实的新闻,不能及时甄别,使其漏网,并进入传播渠道。

1.3 舆论监督更加透明

媒体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舆论监督的使命,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数字化为更好的监督提供了方向。各种社交媒体无疑为公众发表意见拓展了新的平台,从而公众在面临社会重大事件时能有机会与政府进行有效沟通,将自我意见,以及掌握的动态及时提供给政府,在帮助政府处理事件的同时,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这一点在遇到公共危机时尤为重要,有时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变政府决策执行的走向。

2 草根媒体和突发公共事件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客观上催生和壮大了草根媒体。在新闻愈发数字化的趋势下,草根媒体们紧跟潮流,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以非专业记者的身份,参与舆论的形成,在政府危机处理过程中与其互动,并施加影响。

2.1 草根媒体及其特点

草根媒体,也可表述为自媒体、私媒体、公民媒体等。这些概念尽管表述不同,但是基本上是相通的,都是互联网普及,特别是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以及各类数字媒体手段不断出现,对新的传播格局的一种反映。

草根媒体有三个特点。第一,草根媒体是“人人”的媒体。但凡有条件,人人都可利用互联网,作为自己实现传播目的的工具;人们可在网络上创建平台,让众多的人参与其开展信息传播。第二,草根媒体可成为第一新闻源。草根媒体的力量在于,它颠覆了以往大众媒体或专业报道机构垄断新闻源的局面,人人可参与传递新闻。第三,草根媒体可以形成舆论压力。草根媒体的规模大,因此能够在国内外大事发生时,快速地集结成舆论,并对当事方形成压力,如2014年MH370事件。

2.2 草根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的快速反应

突发事件,又称突发公共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在难以预测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一切与公共利益有关的紧急事件。草根媒体作为依托互联网的一群具有强影响力的群体,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有怎样的反应呢?

首先,草根媒体快速聚焦。在如今数字化时代,草根媒体使用者所依托的不仅仅是电脑。移动媒体使得人们在任何场景下都有机会接触网络。因此,草根媒体用户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热点和任何新闻事件形成报道。

其次,草根媒体极速扩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形成病毒式的扩散,草根媒体在其中起到直接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扩散,有时直接推动了事件的传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影响,但有时这种传播未必是好事。

2.3 草根媒体——当代突发公共事件中异军突起的新力量

草根媒体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有着自己的一套路数,也发挥着很大的效应,从正面来讲,我认为草根媒体的突起,在以下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传播和处理。

第一,成为突发事件新的信息源。古往今来,突发事件的信息源一直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数字新闻时代,这一格局发生了改变。在经历了汶川地震,马航MH370失踪,以及“8·12”天津爆炸事故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媒体和草根媒体即竞争又借力合作的态势改变了新闻信息源的原有的格局。

第二,成为议程设置的新途径。草根媒体具有平民化、自主化等特点,在传播网络中,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最终形成了聚焦的话题。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真实态度,是政府以及传媒组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的起点。

第三,是出谋划策的智囊团。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在突发事件面前,群众往往因为身处其中,因而提出的意见往往也很有建设性,对政府的公共事件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第四,成为事中事后的监督者。对于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工作的监督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也包括草根媒体在网络上激起的暗潮涌动所形成的舆论监督,虽然效果未必显著,但它所产生的压力对于政府积极主动的化解公共事件中的问题却是一种推动。

第五,成为主流媒体的补充者。草根媒体是一只异军突起的传播力量,但在很多方面还依赖着政府信息公布和大众传媒组织,是主流媒体的补充力量,即便是在“8·12”爆炸事故中,微博、朋友圈的讨论再精彩,爆料再多,还是以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为载体。

3 草跟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暴露的问题和媒介素养的加强

3.1 草跟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暴露的问题

草根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近几年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暴露了一连串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3.1.1 传播内容:碎片化、非专业化(把关的弱化)

碎片化的语境下发展的草根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发布的信息,自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专业化的编辑,能呈现事件全貌有头有尾的信息。在突发公共危机面前,草根媒体的把关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习性进行传播,这就突出了个人传播。面对突发事件,过乱过随意的信息经草根媒体在社交平台发布,未免太过泥沙俱下。

3.1.2 传播过程:非理性

我们经常可见某网友因讨厌某明星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肆意辱骂,以泄私愤,姑且不论其言语真实性如何,单单这种把社交平台当作发泄工具的做法就已然欠妥。试想当突发危机爆发时,网络上充斥着不理性,情绪化的言论,问责政府,归咎媒体,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政府提高效率,妥善处理事件,但是这种情绪一旦传染开,会造成很严重后果。

3.1.3 传播效果:信息可信度低

突发事件无法预料,传统媒体记者无法及时赶到现场,还需要一定的制作时间,草根媒体在这方面优势凸显。但并非网络上爆料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新闻,因为没有把关,无需编辑,这些信息,不可否认,有很多是虚假的,最起码是部分虚假,所以网友在刷屏的时候应该具有辨别是非真假的意识和能力,不要一味相信草根媒体的爆料。

3.2 草跟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时,草根媒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3.2.1 信息接触方面:接触媒介信息、感知媒介信息的能力

草根媒体虽已成为信息源之一,但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筛选、编排、发布等方面的严密规定和流程却是非常值得草根媒体好好学习的。因为草根媒体在现实生活中暴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方面,如信息发布格式紊乱、随意以至对读者解读造成一定障碍等。所以,草根媒体应该多多接触传统媒介信息,学习其文字编排的严谨、准确等特点,多多接触传统媒介信息,感知传统媒介信息。

3.2.2 信息把关方面:信息“守真”的能力

草根媒体信息的把关全靠个人,极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8·12”爆炸的视频的公布,假信息也不少,比如对于一些爆炸内幕的非理性猜测,未经证实就发布,造成情绪传染的现象。信息有真有假、真假难分,对于草根媒体的可信度有不好的影响。草根媒体必须引起警惕,予以防止。

3.2.3 信息传播方面:情绪化的避免和理性化的恪守

目前,我国的网络舆情有明显的情绪化、片面化、极端化、负面化现象。这种负面的非理性情绪一边倒,使舆论指向官员、指向政府、指向权威、指向专家等,从某个人某个行为,一些负面消息,推导出官员、专家等某个群体的行为,对其进行妖魔化。

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因为参与网络讨论的门槛较低。二是因为草根媒体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行为的随意性。部分草根媒体有了矛盾和纠纷,并没有冷静客观地分析事情的原委,也不善于借助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和解决,而是利用网络这一便捷的平台,借助其便捷性,随心所欲发帖、发微博,以发泄不满并借此寻求同情和帮助,从而造成一些非理性或有所偏差的网络舆情。三是因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易发的时期,一些社会问题如资源分配、土地征用、医疗纠纷等极易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有的草根用户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上虚构或夸大某些矛盾,煽动群众,形成群体性的网络伪舆情,严重干扰政府部门的工作。因此,情绪化的避免和理性化的恪守也是草根媒体需要养成的媒介素养之一。

以上三个方面是草根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也是需要草根媒体强化内在修养方能做到的。

4 结束语

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团结努力,协调配合。在数字新闻环境下,草根媒体作为异军突起的一类群体,在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的前提下,如何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贡献积极的力量,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除去外在因素,加强草根媒体的媒介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数字新闻环境下,草根媒体崛起。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草根媒体如何应对,如何对政府决策起到一定影响,发挥了怎样的正面作用,又具有哪些缺陷?文章以2015年8月12日晚11点30分,天津塘沽发生的大爆炸为案例,分析草根媒体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指明其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提升方向。

关键词:草根媒体,政府公共危机处理,媒介素养,天津塘沽爆炸

参考文献

[1]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丹·吉摩尔.草根媒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张荣.公共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庞嘉琪.信息爆炸时代的“养生之道”——媒介素养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61-162.

[5]丁林.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上一篇:多元化综合训练下一篇:犊牛下痢的病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