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综合训练

2024-07-26

多元化综合训练(共7篇)

多元化综合训练 篇1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如采用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 目前的生源状况很难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不断提高此环节的质量, 本校采用了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模式, 对该专业此环节进行了突破性改革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元化,高职,毕业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验, 同时也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依据。因此, 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非常重要。但由于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高职高专院校提高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给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目前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甚至有的学生照搬网上或抄袭同学的论文, 还有的进行各种资料的罗列, 东拼西凑, 更谈不上创新性。至此, 毕业设计已失去了原本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也给指导教师的毕业指导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但是,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 是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 如何改进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庆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设计改革为例, 分析原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将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改为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并实施,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高职学生状况分析

(一) 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端正

近几年由于各地区都在细化录取批次, 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大都被排在最后几个批次中, 考生分数偏低, 其生源质量不高。而且越扩招, 好的生源被其他高校吸纳得越多, 高职生源质量便愈加呈下降趋势, 有的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低, 无奈选择高职学校, 这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积极性不高, 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精神状态懒惰松懈, 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 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没有信心、毅力和能力去克服。在高职毕业设计环节中, 不按指导老师的要求行事, 敷衍了事, 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

高职院校中,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自身学习能力不强, 想学习, 但由于能力所限, 无法学会所学内容, 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或掌握不牢, 自学理解或灵活应用能力不够。至此,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 缺乏对知识的总结和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很难自己独立开展工作。另外, 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相对较差, 若要进行论文写作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如此, 每个高职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长处, 只要结合他们的所长, 布置给他们恰当的毕业综合训练项目, 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定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将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改为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要求, 培养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 将原毕业设计改为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实现毕业综合训练内容“三层次”、训练体系“三技术”、训练过程“三结合”, 高效地完成此综合性教学环节。

(一) 设定毕业综合训练内容“三层次”

将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单一研究性毕业设计课题, 详细分解, 优化重组, 自成体系。将分析化学基本操作训练、化工生产技术操作训练、燃料油生产操作训练、安全生产技术技能训练、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技能训练、化工流程图绘制基本训练等划为基本技能强化模块;将生活实用产品的调查和生产、自行设计小产品划为实用设计模块;将综合性、设计性产品的开发、教师的科研划为研究探索模块。这样建立和完善了以“强化训练型、应用选作型、综合研究型”三个层次为主体的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教学体系。同时学生也对应分为三个组, 分别是强化训练先锋组、多彩生活兴趣组、勇于探索协作组。

(二) 构建毕业综合训练体系“三技术”

确立以技术要素规划毕业综合训练教学体系的思想, 从技术训练的角度, 以“三技术”为主线构建毕业综合训练体系。将重新组合的三个模块按“三技术”分别予以对应, 即:基本技能强化模块对应于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专用设备训练和计算机CAD绘图;实用设计模块对应于无机制备与有机合成实验、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综合研究型对应于教师科研和综合设计研发实验。

(三) 实施毕业综合训练过程“三结合”

1.基本操作训练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和性别选配动手能力强, 肯吃苦, 到企业能成为技艺高超、技能精湛人才的学生进入强化训练先锋组。按照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设定训练项目。在设定训练项目过程中, 坚持训练项目与岗位任务相结合、竞赛与技能鉴定相结合、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专项技能相结合、职业规范性与工作创新性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 对学生强化训练, 按照大赛的标准进行考核, 达不到评定标准的定为不合格。通过基本技能强化训练, 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培养适应石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过硬的专业技能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 增强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 展示出教学“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对接岗位”的教学成果。

2.兴趣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 要求他们进入多彩生活兴趣组。在设定毕业综合训练项目中, 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 以优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 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此框架下, 设定了如“大学生护肤品的使用和制备、液体洗衣剂需求分析和制备、你喝的水安全吗、油田水各项指标合格吗、你能制作琥珀吗、你会制作彩色蜡烛吗”等适用性强、趣味性高的训练项目, 并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调查、小组讨论、文献查阅、制备方案、设计汇报、实践操作、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检验反思等过程完成训练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操作方法, 从模仿教师, 到熟练独立操作,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维方法。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 逐渐进入角色, 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过程中, 不但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获得了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 同时还通过查阅文献、市场调研、报告撰写等方式逐渐形成更广泛的职业综合能力。

对于此, 毕业综合训练的学生实行过程考核和产品验收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状态要跟踪检查、指导和交流, 严把“三关”, 即方案设计关、基本操作关和产品验收关, 关关有考核、关关有签字、关关有评语、关关有总结。通过严把质量关, 学生不懈怠, 时时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综合训练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对于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安排他们加入勇于探索协作组。指导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中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任务或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所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 这样使学生的毕业综合训练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更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也使教师的指导更具针对性, 效率会更高。同时学生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活动中,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转变, 学生获得了一个较高的科研起点, 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 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以及常用的表征研究方法, 从而为自己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 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选题后, 通过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了解毕业综合训练的整体思路、操作过程及要求, 完成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工作, 写出设计方案, 通过后进行实施。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的进度进行检查, 及时指导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学生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对这个组的学生的评价以过程考核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操作过程、毕业设计质量和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三、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模式的特色

将高职院校传统毕业设计转化为多元化毕业综合训练两年来,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 形成了“基本操作标准化、训练环境职场化、兴趣爱好应用化、专业技能递进化、科研能力实质化”为特色的毕业设计环节的“五化”模式。

毕业设计内容的创新, 架构了“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实际有趣用品、教师科研为训练载体, 以工作过程为背景设计训练情境, 以职业标准确定训练重点”的训练内容。

职业素质养成方式创新, 在毕业综合训练过程中, 引进了“安全、健康、环境、质量” (SHEQ) 的化工企业管理要求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5S) 管理模式,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易灵红.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思路探讨[J].广西教育, 2012 (39) :148-149.

[4]王丽, 孙瑞敏.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的策划[J].开封大学学报, 2015 (3) :58-59.

[5]彭芳, 闫茹.高职化工类学生毕业设计中职业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21) :79.

多元化综合训练 篇2

戏剧及戏剧表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改革开放后,高职院校戏剧表演课程已从单一表演式院校课程发展到综合类院校课程。高职戏剧表演的训练模式也从固定的“情景模拟式”训练发展到了,以情景模拟为主,同时兼顾到“讲赏型教学”和“编演排剧型教学”等多种训练模式共存的多元化教学试验。然而,基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制约,以及教职人员对新型教学方法经验不足,尽管谢克纳的“味匣子”训练法也已经引进,并逐渐走进高职戏剧表演的课堂,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拓展需要进一步的开展起来。

二、“味匣子”训练法的本质与原则

“味匣子”训练法讲求一个“味”,通过联系到古印度食物的“味道”,即咸、甜、苦、酸、辣和涩,来用身体的感官来体会这个“味”,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即把表演描述为品尝食物一般,“味匣子”训练法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观众)观看表演时像品味食物一般地品味到戏剧的“味道”,即Sringara(爱),Raudra(愤怒),Karuna(悲伤、难过),Bhayanaka(恐惧),Bibhatsa(厌恶),Vira(勇气、刚强有力),Hasya(笑、滑稽),Adbhuta(惊奇),Santa(极乐、平静) 。这种品味是一种共鸣,表演者与观众同时品味到这样的“味”。

因此,“味匣子”训练法的本质就是通过感受到身体激发再到情感的释放的过程,它显然超越了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模拟情感”,它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演员用身体来“假定”出真实的场景,用身体的行为来真实地释放“情感”。

“味匣子”训练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一种情感与身体的统一,也就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和谐,它强调感受情感后,通过身体内外运行,真实地与外部环境和人物表现连接起来,“真诚”和“真实”释放真实的情绪,表演者也是体验者,从身体生理首先体验到情感,然后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绪和情感,表演者突破“模拟训练”的失真瓶颈,它植根于身体的表现和语言表达,表演身体与情感合二为一,并且密切联系到外部的环境,表演者意识清醒,以“真”的发生来应对“真实”的戏剧“场景”,好似“真的发生”。这种表演训练法穿透能力强,演员与观众同时沉浸于“故事”中,达到情绪的共鸣。

三、高职院校戏剧表演“味匣子”训练法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味”的身体训练。“味匣子”训练的“味”强调把身体与情绪结合。因此,在高职戏剧表演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来表达这些“味”,不固定某一模式,任由学生自由开发和自由联想,从“失真”到“真”进行转变,从僵硬的身体动作到有情绪有情感的动作演进,在不同的“味”的身体训练中去感受“味”所带来的身体器官的内在感受,内在的心理与情绪的“味”结合。

(二)强调无处不在的“联想”。高职戏剧表演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时间毕竟有限,在戏剧表演的“味”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做到“无处不在的联想”,联想语言的表达,联系情绪的环境,联想作品中人物当时的感受以及身体器官的承受与爆发。这种联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拟想象”,而是假定的“真的自己”的身体与情感的统一。

(三)强调“内”与“外”统一的训练规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就戏剧的表演和演员的表达提出了“演员不应该玩弄情绪”,其主要意思是指,虽然是表演,虽然是演员,但这种“模拟”不能失真,不能游戏人物的情感,即强调真的体会和真的体现。“味匣子”训练规则强调“内”与“外”的统一,也就是说演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演员”,就是“戏剧”中的真实的人物,发生的身体动作也是真实的动作,语言是真实的语言,不把观众简单地看作为欣赏戏剧的观众,而是真实的“旁观者”,这样的规则要求下,在教学训练中,表演者要快速地感受环境、情绪后,进入“真实场景”,以真的发生的人物,来用身体的各种器官来表达动作、表达语言,突出各种“味”,观众在这种“真实情景”下,不像进入了剧场,好像身边“真的发生了”,在“真实看这一切”。如话剧《骆驼祥子》,在表演训练中,表演者要把自己真正看作是“祥子”,而观众在观看时,也突破了原有的“旁观”限制,进入了那样一个时代,以一个真实场景旁观者的身份与“祥子”一起共鸣。

摘要:谢克纳“味匣子”训练法的进入与拓展,突破了高职院校戏剧表演原有教学训练法的限制,也给教学和训练带来了考验和探索。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味匣子”训练法为例,对高职戏剧表演教学进行研究。

多元化综合训练 篇3

一、转化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 学生审题要细致, 挖掘其中的内涵, 否则, 解题思路很容易出现偏差, 一旦解题解到一半发现思路错了, 很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再重新来过了, 错失了一个拿分的好机会。所以说认真审题十分关键, 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冷静、细致地审题, 这也是运用数学转化思想的第一步。

例如:已知sin (2a+b) =4sinb, 求证:3tan (a+b) =5tana。这是一道三角函数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审题:首先进行题目分析, 发现已知条件分别为∠2a+b和∠b, 函数为正弦函数, 而结论需要证明的是正切函数, 同时两个角也不同, 结论中的角是∠a+b和∠a, 已知条件与结论中的角并不同, 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转化思维, 仔细审题之后发现, 2a+b= (a+b) +a, b= (a+b) -a, 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 通过两角之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证明如下。

转化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教师帮助学生合理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 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体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

整体解题思路是非常常见的有效解题方法, 学生做题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单个元素无法解释和理解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而导致毫无解题思路, 或者思路被阻断。那么, 如果将思维转化为整体解题思路, 将这些单个的元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问题往往引刃而解。

例如高中代数几何中很多三角函数的问题, 计算过程中常见角度的函数都是熟稔于心, 但是有一部分并不常见, 角度也不是整角, 像22.5°, 这时候如果直接计算会十分麻烦。如果使用整体思维, 两个22.5°角是45°, 这是学生熟悉的角度, 并且对45°的各种函数计算结果早已十分熟悉, 这个时候运用整体思维, 将两个22.5°角视为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45°角, 从而根据常用的45°角三角函数求出22.5°的三角函数数值, 比如通过45°的正切函数来求22.5°的正切函数时, 方法如下:

∵22.5°=45°/2, 根据半角公式计算可得。

三、转化思维中的分类解题思路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一些题目比较难以解答, 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将这些不同难题进行分类, 并讨论, 就非常容易找到答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数学中的公式和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题目, 但是有一些个别的习题, 直接使用这些公式是很难找到答案的。这个时候转变思维, 运用分类的方法, 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例如:在某地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 有编号为1, 2, 3, …, 18的18名火炬手, 若从中任选3人, 则选出的火炬手的编号能组成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的概率为______。

此例题属于典型概率问题, 从题目可以了解到实践总数为C318=17×16×3。火炬手的编号为an=a1+ (n-1) d。当a1=1时, 火炬手就是从1, 4, 7, 10, 13中选择, 有1, 4, 7;4, 7, 10;7, 10, 13;10, 13, 16共4种选法。而当a1=2时, 火炬手可以从2, 5, 8, 11, 14, 17中选, 也有4种选法。同样地, 当a1=3的时候, 火炬手可以从3, 6, 9, 12, 15, 18中选, 仍有4种选法。所以P= (4+4+4) /17×16×3=1/68, 故选择B。

多元化综合训练 篇4

一、生活为本, 素材本土化

课标中所谓“立足生活”就是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一般认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那么, 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 它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本土化作文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本土生活, 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少量的社会生活等, 以及本土的历史文化、人情习俗、风景名胜、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均为习作训练的课程资源, 从中发掘、捕捉习作素材, 充分使习作素材本土化,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1.习作训练素材本土化就是强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要求我们要走进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身边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一切, 使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一精神, 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习作的“真”实践———本土化生活的“真”体验, 积累丰富真素材, 以解决学生“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窘境, 落实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本土化校本课程为习作本土化素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许多学校根据实际开设了丰富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如挑幡、武术、泥塑、竹编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小养殖、种植的劳动校本课程, 每年一次的“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课程, 同时还设有军训、射击、长征教育、科技制作等项目, 这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本土化习作素材, 应重视引导学生留意积累。

二、因地制宜, 体验多元化

本土化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体验的内容自然也是多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 因地制宜, 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学习积累, 学会感受生活, 尤其是感受本土化的童年生活。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 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内容与计划。例如, 我们农村孩子分阶段完成这样的体验任务:用西瓜做个小灯笼;做一个小动物标本或植物标本;赤脚走一段田埂或山路;用木头或竹子制作一件小武器;学做一个手工编一个小玩意儿;采一次野果或摘一次水果;用水果制作一种饮料;采一束野花;学干一件农活;认识并尝试一件木工工具或农具;养几只田螺或泥鳅;围一次小水坝;摘一次菜;烤一次地瓜;煮一次八宝粥;认识一种新型农用机械;学种一盆蔬菜或泡一次豆芽;学做家乡特色小吃 (包饺子、做芋饺、炒豆子、包粽子) 等等。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积累生活经历。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验内容的多元, 还要注意引导体验形式、手段、方法的多元。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 也要注意角度不同, 时段、季节不同的体验等, 从中关注变化, 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此外, 还应注意引导个体体验与团体、群体体验的不同效果, 鼓励有创意的体验。如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光饼”时, 笔者精心策划, 让学生确定不同的角度, 自主选择至少参与三项关于“光饼”的体验活动: (1) 观察老师傅制作光饼过程; (2) 亲自试着制作几块光饼; (3) 采访光饼致富能手; (4) 参观家乡光饼致富村———房村, 了解它的过去; (5) 和家人做一次光饼小吃; (6) 调查身边不喜欢或喜欢吃光饼的人群, 及其原因; (7) 研究光饼储存办法 (常见方法, 尝试体验哪种好, 有没有更好的) ; (8) 为光饼做包装设计; (9) 调查光饼制作的环境、卫生; (10) 传统烤光饼和现代烤炉烤光饼工艺的异同调查。并由此派生出的体验活动:光饼与肯德基比较调查, 思考怎样让光饼像肯德基一样走向世界;了解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有趣的饼。只有深入研究本土生活, 精心设计, 适时适当安排, 立体感知, 学生才能获得对事物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 也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体验过程、结果。

教学实践中,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体验任务或作业时, 通常存在一种通病:要么敷衍了事, 要么简化过程, 很难达到老师设想的效果。其次, 教师缺少有效的引导, 学生感受不深, 常表现出无话可说, 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因此, 有时教师应做体验的先行者、与生同行者, 及时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地做实、做细体验的引导, 使学生在体验时目标明确、选择的角度有利、步骤方法正确、侧重点突出。并能做到有效观察、思考、收集、记录等, 努力让其经历有所强化, 情绪有所触动, 心灵有所启迪……切实丰富学生的内心生活、情感世界, 真正为写作训练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这样也才能确保写作时“呈现眼前, 浮于笔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真实表达所见、所思、所想。

三、抓准契机, 习作训练智慧化

习作教学的关键是导练。将习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成为生活中的必需。而让学生有东西写、愿意写、能够写, 是导练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彩排的。感动、喜悦、惭愧等情感常常会在瞬间应境而生, 境过而逝, 因此我们要像摄影师、记者、猎人那样时刻准备出击, 寻找并把握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瞬间, 用心、用笔记录下美好的生活, 表达交流情感、感悟、记忆。教学中, 不应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 囿于课文命题的习惯做法, 而是要善于发现本土生活的习作切入点, 顺应学生心理, 准确把握学生强烈的表达意向、愿望、情感、需要等的时机, 智慧地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训练。

1.一材多用, 因“材”导练。难得的好素材, 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安排, 抓住某个点, 辐射几个面, 贯穿多种体验, 形成多元习作训练, 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丰富的训练。如围绕家乡的“竹”这一素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 进行两种以上形式的习作训练: (1) 写一篇关于某个竹艺、竹编制作过程的说明。 (2) 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竹, 写一篇导游词。 (3) 写一份家乡竹品种及其竹笋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的调查小报告。 (4) 想象竹山、竹品、笋竹城的未来。 (5) 为竹产品 (竹席、竹地板) 做一份广告设计, 写一份广告语或广告设计说明。 (6) 赞扬以竹致富的领头人。 (7) 记自己走进小竹林, 赏竹或种竹、摘笋、挖笋、剥笋、吃笋等趣事。 (8) 介绍自己参观竹加工厂的经过。

2.应境而生, 因“境”导练。习作训练只有在学生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 因置身情境中, 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否则, 习作兴趣就会减弱, 情感就会降低。有时, 一句话就像个导火索, 引发出口头表达的良好情境, 在情境中, 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不轻易评论, 让学生在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吐真言、表真“理” (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诉真情。如一次开学初发新书, 一本极其褶皱的新书十分显眼, 如何发出呢?我突发奇想地举起书, 当众问哪位同学会要, 一位调皮的学生竟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话“哪个傻瓜会要那样的破书?”教室里一阵轰然笑声后, 窃窃私语。突然, 一位学生竟站起说:“我要!”又是一片唏嘘……借此情境, 让学生“大做文章”———因置身境中, 肺腑“真言”跃然纸上:知识是不会皱的;书的本质是一样的;一“念”之差, 两种态度;对不起, 我错了!……

3.情到深处, 因“情”导练。小学生是多情的, 而又多变的。关注其情绪变化, 在发生变化之时, 善于抓住其情感, 许多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习作训练也是如此。有一年, 开学已过两个多月, 笔者突然被调到六年级方老师任教的班级代课。因她高度近视, 又出现眼疾, 无法继续胜任, 即将离任, 学生对方老师依依不舍, 于是, 上课之初就顺“情”推“作”, 和学生聊方老师, 激发学生说出方老师与自己在一起时的乐趣, 你三言、我两语, 话如泉涌, 情难自禁, 事后学生写下如《方老师的眼镜》、《幽默的方老师》、《再见, 亲爱的方老师》等感人挚诚的习作。

4.以媒为介, 因“媒”导练。生活中的一部手机、一种新玩具、一条信息、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篇课文、一种特产、一种小吃、一场电影等都可能是引起班上同学谈兴未艾的话题。学生迷恋的玩具, 如溜溜球、小陀螺、航模、三国游戏卡片, 等等。它们总能掀起一阵阵校园流行风, 并由此派生出各种生活冲突。教师只要灵活地顺应学生兴奋点, 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的情形, 观察其中情态变化, 由衷而言, 就能自然成文。如:班上掀起一股玩溜溜球的热潮, 不论男女生, 许多同学课间都兴致勃勃地耍弄。有的技艺娴熟, 玩法花样繁多;有的动作笨拙, 需反复琢磨;有的相互切磋, 沉浸其中;有的同学上课时还偷偷摩挲着, 不肯放手……笔者抓住这一兴趣点, 创设了自己———一个“笨老师”真诚向同学们拜师学艺的情境:一拜知识高者为师, 介绍溜溜球的相关知识;二拜技艺高者为师, 以比赛选拔老师, 并传授技艺, 示范讲解;三拜玩品高者为师, 谈玩物节制、玩中学问、玩中见品格等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 《笨老师学艺》、《三人行, 必有我师》、《当一回老师的老师》等习作悄然流淌于笔下。

5.活动为核, 因“需”导练。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活动是集体生活的核心。在班集体中, 但凡开展活动, 就应该充分让学生参与小社会的预演, 激发他们的兴趣, 巧设门槛, 富有挑战, 调动学生对习作的需求。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中, 模拟总统选举, 开展不同职务的自我推荐或推荐他人 (写推荐书) , 参与竞选的主要班队干部要进行竞选演讲, 确定后就职演说, 参与班级工作后要写阶段工作小结或述职汇报, 其他同学也可对他们进行工作评价写评语;东西丢了, 写个寻物启事;离家到实践基地活动, 独立自主生活一个星期, 多天没有见父母, 写一封信与父母交流;学校班级发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给班主任或校长写个建议等。应生活需要进行导练, 使学生能感受到习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综合性学习多元化探究 篇5

一、多元化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

1. 言语智能训练法

言语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它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课前演讲

教师每周可以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社会热点问题、班级近期情况等制定话题 (制定时可以征求学生意见及建议) , 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然后在班内组织讨论, 依照情况可以再组织学生演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积累资料、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善于观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 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仿写、续写、扩写与改写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抓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精讲, 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仿造、改造或创造一句话或一段话、一篇文章, 使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如学习《智子疑邻》这篇寓言后, 教师可以以《邻里交往》为题, 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 学生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给课文编剧本

学生普遍对表演戏剧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用戏剧来辅助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在讲完一篇课文后, 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一个小小的剧本。例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编写剧本, 要求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让学生根据剧本的设计表演剧本片断,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知识。

2.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法

音乐--节奏智能主要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法是完成这些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用背景音乐

语文教材中的背景音乐是指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或歌曲。它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 调节学生情绪,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功能。例如, 教师教授《春》这篇文章时, 可以选择《早春曲》为背景音乐, 让学生伴随美妙的音乐, 说说自己听这首曲子时眼前所展现的画面,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配乐朗诵、配乐背诵

要想切实做到这点, 首先要加强朗读教学。给全体学生自由朗读时间, 有时学生兴趣又不是很大。如果给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利用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效果就会很不一样, 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诵读时, 可以给学生配上恰当的音乐, 学生一边听音乐, 一边轻声跟读、背诵。这样学生可以更快地熟读成诵, 也可以更好地体验、品味、欣赏, 从而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发展智能。

3. 视觉--空间智能。语文教学中的视觉--空间智能教学法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画面的利用上

画面想象

古诗教学最适合此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把古诗中的画面想象出来, 或者给学生出示画面, 引导学生利用画面想象诗的意境, 借画释意。图文互补, 想象画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学生读诗看画, 看画想诗, 很快就可以理解诗意。有一些现代诗歌以及散文的教学也是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的。

利用好文章插图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 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特点进行教学。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图文对照结合,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加深对课文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 身体--动觉智能教学法

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 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好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进行教学。

角色模仿或扮演

戏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可使课内外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是开发语言智能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 它们适合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模仿或扮演。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模仿小说中人物的语气念课文中的对话, 表演安东尼奥、夏洛克和鲍西亚的动作和表情, 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

编写课本剧并表演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 排练课本剧, 进行表演, 这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首先, 学生们要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组建创作小组;其次, 他们要集体智慧将课文语言改编成剧本语言, 设计好场景, 准备好道具;然后他们要分配好角色, 进行一次次地排练;最后分组进行表演,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经受锻炼, 并提高综合素质。

二、多元智能下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实践调查

为了检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我们对文园中学 (原珠海第二中学) 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习目标到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围绕学生的主体发展做文章, 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调查显示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看, 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很高。将近80%的学生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 不喜欢的仅占1%;76.9%的教师认为实施综合性学习后,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 15.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兴趣有一些提高, 认为没有变化的仅占7.7%。学生对语文课程兴趣的变化, 必将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经过三年的多元智能的语文学习, 多种智能有所提高。经过语文教学活动, 学生的多种智能都充分显示出来, 他们的强势智能也突显出来了,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证明, 学生在进行多元智能教育之后, 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中考相关题目 (语言综合运用试题) 得分率明显提高。在没有结合多元智能进行语文综合活动之前, 学生解答这一类题目存在理解错误, 答题思路紊乱等问题, 之前学生的得分率很低, 平均在35.71﹪至45﹪左右, 在实践多元智能结合的语文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经验, 在2007年的中考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2007年广东省中考试题的第6题到第8题, 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 在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采访有关人士, 本大题满分7分, 珠海二中参与实验的学生的分数统计数据为平均分5.56分, 得分率为79.4%, 具体数据如下:

三、对多元智能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再思考

多元化综合训练 篇6

1 《机械制造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评价模式

我校的《机械制造工程基础》2011年成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1]。课程涉及了毛坯制造、几何量公差及机械加工的多方面专业知识,课程集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应用为一体,对学生的综合理论能力和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受课程考试大环境影响,主要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期末卷面成绩比重过大( 大于70% ) 。在这种评价模式下,教师多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思维不活跃,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联系在一起,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法反馈教学问题等等,使得一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很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2]。

笔者提出多元化综合考核的新理念,强化过程考核,弱化终结性考核。改革现有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考试的评价体系,研究采用多元化、多层次进行多元化综合考核的机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考试方式、教学方法和考试内容等改革的新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元化综合考核的学理基础及实施方案

2. 1多元化综合考核的学理基础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传统智力定义的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能力,而是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证明了传统的一元化评价标准的荒谬化,成为多元化考核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学理基础。

2. 2淡化终结性考核,强化过程考核

传统的普教模式下的考核无法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改进实践和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提高。为了真正使考核起到激励、导向、反馈作用,改变过去的终结性考核,采用平时项目考核+ 期末综合知识考核的模式。平时项目考核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同时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拟定题目。在项目考核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学生独立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求解。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考核可使所学知识达到理解、掌握、巩固、加深、迁移作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在《机械制造工程基础》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可以从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方面精选项目,从机理、方法、工艺、 设备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项目可以分散到每一章节,项目考核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大了考核密度,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真正使考核达到激励、导向、 反馈作用。

在期末综合知识考核中,摒弃过程单纯考书本理论知识的单一考核模式,应针对课程特点,将课程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整合,开发综合知识训练试题,重点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减少以再现书本和课堂笔记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考核,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

2. 3突出实践考核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实践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和概念,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结合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设计实训操作项目,如砂型铸造应力测试、弯曲连杆模锻、车床传统系统、轴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及机械加工实验等。实践考核是过程考核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4评价权重设置

采用多元化综合考核的方法增加了考试密度,增大了考试中知识运用能力的内容,将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加深、迁移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多批次紧扣教学内容的项目考核使考核达到激励、导向、反馈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的改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中期末考核占70% ~ 100% 的比重,拟将平时项目考核提到总成绩的40% ,期末综合考核降到60% ,这样既加大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也能保证大部分的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考核。

2. 5配套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元化、过程性的考试形式增大了考试密度,也必然挤占上课时间,这带来“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问题,必须向课堂要 “教”和“学”的效率。因此,开展考试改革的同时,必须实施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步改革。针对讲授法存在的课堂气氛差、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笔者根据实践提出了树立“为理解而教”的教学理念,适时开展以讨论法为主的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充当学习的引导者,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2. 6多元化综合考核实施效果

2015年,多元化综合考核在我校《机械制造工程基础》课程上进行了试点,受试学生为车辆13级2个班62人。采用了平时项目两次考核+ 期末综合考核,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许多学生申请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很大提升,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结论

多元化综合训练 篇7

1.历史上的商业建筑与空间

1.1古代商业建筑

商业综合体作为商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商业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来说,商业活动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以羡补不足”的交换活动,而交易场所的集聚逐步导致了商业建筑的产生。以反映了北宋商业繁荣景象风俗画作《清明上河图》为例,商业建筑大都有挑廊,建筑内外界面模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当时的酒楼设有腰檐及平座,楼下为散座布置,楼上分隔为称为“阁子”的小室。

而在西方,古罗马时期的人们因开始追求世俗性的城市生活,促使多功能大型公共设施的出现。例如,比较大的公共浴场包括商店、酒吧和咖啡座,甚至图书馆以及剧院等内容,是早期多功能商业设施的实例。

1.2近现代综合性商业建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性质的改变反映在商业建筑活动上,导致了由传统市场发展而来的新的综合性商业建筑在中国的产生。例如始建于1905年前后的老北京劝业场,是北京第一栋综合性商业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它外观四层,另有地下一层;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砖墙和钢屋架结构技术,以希腊爱奥尼柱式、花瓶栏杆阳台以及圆拱形山花等西式古典元素装饰立面,属折衷式。在空间处理上,内部纵深方向设有三个大厅,四周为三层回廊环绕,屋顶设有巨大的玻璃天窗为营业厅采光。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具有单一零售功能的大型百货商场。1955开业的王府井百货大楼,经营鞋帽、首饰、服装、电器等物品,营业厅柜台均匀布置,内部大空间匀质,缺少公共活动空间。

而西方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小汽车普及、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中产阶级迁往城市郊区,促进了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这种建筑类型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层数以两到三层为主,采用最大化水平舒展的方式,为商铺提供尽可能大的临街面,文化、餐饮、购物等设施齐全。后来在欧美一系列的城市复兴运动中,单一性大型商业建筑建设减少,代之以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例如在内部空间引入各种步行街道,建筑风格与环境协调,提供自由购物的环境等,对我国后来商业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处于发展中的当代商业综合体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商业日渐繁荣,这时的商业建筑和商业步行街开始出现一些简单功能的复合,如包含有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的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场。随着人的消费行为模式的进一步改变,同时受西方商业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体验式消费”应运而生,让人们购物的同时满足感官需求,可以休息、娱乐等。因而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类型即商业综合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外部空间环境多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形成大型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而西方商业综合体逐渐向建筑集群化发展,形成城市综合性商业中心。

处于发展中的当代商业综合体体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2.1综合化和巨型化

商业综合体所包含的功能内容越来越广泛。以商业作为基本功能,娱乐、居住、文体、交通、办公、餐饮等不同功能互为补充,相互激发。这种复合型概念不仅体现着高效,也对经济性和空间活力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另外,由于商业建筑内容的综合化,商业综合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扩展至几十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其庞大的体量形态对城市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处于北京长安街地带的西单大悦城(图1),“以心态年轻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特征为核心”1,形成新颖的经营模式和经营内容,集购物、娱乐、餐饮、办公等于一体,包括由连廊连接的两幢商业楼、一幢写字楼、一幢酒店式公寓,建筑长150米左右,宽110米左右,总建筑面积近20.5万平方米,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

2.2建筑形态多样化

通过采用单体式或组群式的处理方式,商业综合体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单体式如南京大观天地Mall(图2)采取独立单体式,周围三面为城市街道,内部自成一体。这是我国大多商业综合体一般采用的形态。而组群式是以线性内街式(即以步行街串联各商业空间)、点式内广场式(即以院落或广场串联各商业空间)或复合式等形成商业综合体的形式。

以北京三里屯VILLAGE为例,它是由多幢建筑高度、风格各异的建筑组合而成,很多街巷、院落、小径纵横环绕交错,形成开放街区,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受和视觉冲击力。

2.3动线空间设计人性化

当前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不仅表现为功能上的人性化,也表现在动线空间设计上的人性化,即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要求,而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把人的需要纳入设计中来,合理进行动线设计,关注人的移动过程,保证动线路径或节点空间的趣味性、明确的方向性和可识别性。除了包括休息功能如健身、棋牌、娱乐等,很多商业综合体在动线的路径和节点处结合水池、雕塑等设置了不少开放休憩或交流区域等公共活动空间,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感受。

例如深圳COCO PARK(图3)近1/4的面积被划为内部休闲功能空间;柏林索尼中心(图4)的中庭在大规模餐饮休息空间的中央区域设置大面积的水池;南京水游城(图5)则是以流动的水系作为主线来进行场所布局,水游城的所有建筑将被一条宽8米、长280米的地下人工河流环绕,给购物的人们营造了欢快闲适的气氛。

3.当代商业综合体建筑与空间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消费体验时代,对于商业综合体设计,在设置合理的功能流线的前提下,注重营造公共空间,同时注重创造宜人的室内外购物环境、延续城市文脉、追求个性魅力等,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1从建筑走向城市

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建筑与城市机能的有机结合成为城市建设的明显趋势。基于中国地少人多且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商业综合体需要站在城市的角度,构造“垂直城市单元”,实现功能集约化、立体化开发,创造出高效率的商业、娱乐休闲等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空间。另外,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商业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如广场空间和庭院空间与城市的联系。同时,商业综合体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建立宏观视角,注意与市政交通系统的连接。例如以地铁车站为中心,结合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和天桥等,构成区域的步行系统。以由美国捷得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位于大阪市浪速区的难波公园(图6)为例,它作为一处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及住宿于一身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结合地铁等交通功能与办公、酒店等功能为一体,成为日本商业综合体成功开发的代表项目。

3.2注重建筑的文化表达

不少商业综合体往往过分注重其时代性、商业性的表达,而忽视了地域文脉的传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强调区域历史与环境,追求建筑的文化表达成为必然的趋势。对地域性的表达不仅要体现在建筑造型处理上,也包括室内外空间的处理上。例如对传统建筑空间原型、历史元素和符号等的现代演绎,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塑造“城市精神空间”。

非洲津巴布韦西门购物中心立足与当地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氛围,塑造了宜人的购物环境。上海新天地利用石库门文化主题,“旧瓶装新酒”的现代化空间,成为高品位商业休闲的代表。上海豫园商业区是一组集购物、餐饮、旅游、民俗等一体的明清风格特色的建筑群。该地段的“福佑门商厦”用现代手法表现传统的文脉精神,从传统建筑空间及图案色彩提取设计元素,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突出了建筑的个性与地域性。

3.3个性造型、空间丰富

许多商业综合体建筑顺应当代建筑潮流,在简洁的形体内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其造型以基本几何体块进行组合、结合立面表皮化处理,使得整体生动有趣,增强了商业综合体建筑形象的可识别性。例如北京西单大悦城全玻璃幕墙立面的怪异处理,显得时尚而前卫。北京嘉茂西直门购物中心的三个“玉米”式的造型塑造出其新颖的建筑形象。也有商业综合体通过对步行内街、中庭、步行广场,连廊等室内空间的组合和变化,给人带来独特的购物空间体验,使现代建筑中流动空间、共享空间、透明性等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如深圳COCO PARK(图3)作为“内街”式典型的购物中心,通过设置纵横交错的12条折叠式内街,100米空中天桥,5个自然中庭体现富于个性的设计特点,使得内部空间充满了变幻的趣味。

3.4公众参与化

这里的公众参与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在我国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尚未完全落到实处的公众参与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法。公众参与是在公众需求多样化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协调措施。以往建筑师往往进行主观控制,公众市民参与未得到真正的贯彻,或只是象征性或实验性的参与。目前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公众座谈会、公示设计成果等公众参与的方式正逐步得到实行。另一方面,随着网上购物的逐渐普及,商业综合体作为功能性购物场所受到挤压,因而对购物场所的娱乐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公众参与的另一方面指公众参与的内部空间娱乐体验化,即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他们自身成为创造体验的主体。

日本的喜庆门(图7)将全长750米的高速滑行机轨道与建筑空间巧妙结合,成为一体,塑造了独特的室内外空间娱乐体验。上海七宝万科53号项目(图8)作为万科首次参与商业综合体开发的成果,在其概念设计中,其以开放的城市广场、流畅的通廊促进人们的交流,在空中家庭乐园周围布置餐饮、影院等娱乐设施,创造家庭活动的空间环境,东部公园融入错落的绿化平台,让“老”、“少”、“青”三代人获得愉悦的消费体验,形成体现人性化的活力空间,打造出“家庭娱乐”的个性主题。2

3.5发展低碳建筑

在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打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降低能耗,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节能建筑体系势在必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也不例外。发展商业综合体本身就是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在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上,可以加强对自然通风采光的利用代替封闭的人工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舒适性。也可通过技术手段如注重节水节能设计,引进自然绿化,大量使用屋顶绿化减少城市绿岛效应等,来处理好人、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拉进人与自然的距离,提高人的购物舒适度,也有益于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目前我国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正进入新的多元化发展时期,鉴于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涵盖的因素甚广,策划和推介等各个过程紧密相扣,碍于篇幅和题旨,本文重点关注建筑及其空间特征。尽管当代商业综合体建筑与空间形态变化万千,但坚持营造凝聚人气的多样化的购物体验已成为共同的追求。在推崇这种建筑类型的同时,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未适度控制建筑体量巨型化,却盲目追求建设超大规模;不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动线组织方式;忽视周边人群定位和消费状况等带来资源的浪费;忽视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丧失自己在商业文化上的地域特色等,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基于当前我国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等情况,我们应在吸收国内外商业综合体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实力及交通特点、地区周围的环境及其文脉、消费人群特点等具体情况,建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综合体。

参考文献

[1].顾馥保主编.商业建筑设计(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洪晖.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

[3].韩冬青.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新潮社,2003.

[6].北京万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顶级商业广场.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张国全,郭雁,叶松青.理想空间(44):城市综合体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8].唐玉恩.图书馆建筑与空间的多样化趋势.建筑学报,2011(1):110-113.

[9].孙蔚蔚.城市商业综合体与周边城市环境关联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0.

上一篇:股份回购下一篇:数字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