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开发

2024-05-27

多元化开发(精选12篇)

多元化开发 篇1

黄冈市是湖北省的主要蚕区,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有桑园约25万亩,年蚕茧产量约1万吨,占湖北省总产量的70 %,在湖北省蚕桑生产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英山、罗田、麻城等县市,把蚕桑产业列为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已形成蚕种生产、栽桑养蚕、蚕茧加工、缫丝织绸和服饰贸易等现代蚕桑产业化的生产格局[1]。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用耕地的减少,劳动力转移,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黄冈市蚕桑业发展缓慢甚至有所萎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黄冈市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必须走蚕桑多元化开发之路。

1蚕桑多元化开发的必要性

蚕桑产业多元化的内涵,就是指现代蚕桑产业,除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绢丝利用模式外,还可以利用桑、蚕茧丝的物质、生物、文化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投入品、生态种养、食药用新产品、生物质材料以及丝绸文化等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模式[2]。在保证传统茧丝绸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多元化蚕桑产业是实现蚕丝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理想途径。黄冈市在蚕桑产业化经营方面有基础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和产业化优势,在巩固发展传统蚕丝业的基础上,开展蚕桑多元化开发,可高效利用蚕桑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蚕丝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发展蚕桑多元化,拓展蚕桑的食药用、饲料用、生物质材料和文化旅游开发途径,与黄冈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促进传统蚕丝产业的升级,无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黄冈市蚕桑多元化开发的重点

根据黄冈市社会经济条件和蚕桑生产的基础,黄冈市蚕桑多元化开发应该重点在以下方面:

2.1以桑树产业为基础拓展多元化开发

一直以来蚕桑产业是围绕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来展开的。其实,桑树除了养蚕外,还有很多功能。因此,向仲怀院士多次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必须围绕着桑树生态产业来发展[3]。

2.1.1 桑树食药用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桑叶富含多羟基生物碱、活性多糖、黄酮等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抑菌抗病毒等功效,是食、药用的优质原材料,可发展养蚕和食药兼用桑树种植,嫩叶可做桑叶茶和桑叶菜。采摘的幼嫩桑叶经干制工艺处理制成脱水桑叶菜可长久保存,既能凉拌、煲汤,还可作为面食辅料添加,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回归自然”,追求新材料、新口味的饮食新观念。桑叶代茶饮用在我国民间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桑叶可加工桑芽茶、桑叶绿茶及桑叶乌龙茶等。桑叶茶与一般茶叶比较,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富含多羟基生物碱 (DNJ),降糖作用明显;二是不含咖啡碱,不会影响睡眠;三是取材容易,成本低廉,可与养蚕兼用。黄冈是湖北的重点茶区,发展桑叶茶应该得到重视,也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桑果,又名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成熟的桑果大多呈紫黑色,酸甜可口。桑果也为一传统中药,也是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中药材之一。由于在传统蚕桑生产中桑树均以采叶养蚕为目的,对桑果的开发利用不受重视,因此桑果不仅产量低,而且籽多、汁液含量较低,再加上桑果为浆果,极易破损和腐败变质,因此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但近年国内在果桑品种选育和系列产品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黄冈市可种植果叶两用桑树品种,既可养蚕也可采果,综合经济效益高。

2.1.2 桑叶动物饲料

桑叶的粗蛋白含量在15 % - 28 %,与大多数豆类牧草相近,比禾本科牧草高8 % - 10 %,比热带豆科牧草高40 % - 50 %,但其粗纤维含量较低。桑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组成与大豆的氨基酸组成大体一致,且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趋向一致。在桑叶的十几种氨基酸中,在糖代谢及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的谷氨酸的含量最高。此外,桑叶中具有降血压作用的γ氨基丁酸含量很高,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也较高,在畜禽饲料中加入桑叶,有利于调节饲料氨基酸平衡。因此,桑叶蛋白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资源。此外,桑叶中的黄酮类及多糖类等功能性成分对畜禽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够防止禽流感的发生,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有利于畜禽保持健康快速的生长。试验证实,桑叶还能像绿茶一样清除体液和肌肉中的重金属,当饲料中加入桑叶时,可促进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动物的营养和保健。桑树生长快,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高,且耐剪伐,产叶量高,所以,桑叶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黄冈市可结合畜牧业的发展,在土地肥力相对差的区域,种植饲料桑,发展桑叶猪、桑叶鸡、桑叶羊等特色养殖业。

2.1.3 桑枝栽培食用菌

在传统蚕桑行业中,种桑的目的就是养蚕,而养蚕只需要桑叶,产生大量的桑枝只用作燃料。由于液化气等能源的推广,以及广大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用于燃料的桑枝比例逐渐下降,成为废弃物。桑枝是一种木质材料,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碳氮比为60多,比较适合于栽培食用菌。桑枝用于栽培食用菌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关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教科书中就有该领域的比较详细的记载。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的提高,桑枝食用菌产业在各地迅速发展。桑枝食用菌项目在广西如火如荼,成功开发出利用废弃桑枝生产榆黄蘑、云耳、木耳、鸡脚菇、秀珍菇等系列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创建了“桑 - 菇 - 肥”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具有以下优点:经济效益高,可使桑园产值翻番;可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和养蚕设备;原料量多价廉,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光明。因此,黄冈市可利用桑枝栽培灵芝、木耳、香菇等可干制的食用菌,且可周年生产,变废为宝,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桑生产竞争力。

2.2 以多元化蚕品种繁育和饲养来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的蚕品种,是以蚕丝的优质高产为唯一的目标,但是,为了适应蚕桑多元化开发的需要,现阶段蚕桑品种选育十分重视多元化目标。所谓蚕桑多元化品种,就是除养蚕外还兼顾或专用于食用、药用、丝棉用等多种用途的新品种。

黄冈市蚕种场,在2014年被农业部批准建设“蚕桑良种繁育基地”,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和政策条件,开展多元化蚕品种繁育和饲养,做到兼顾优质蚕茧生产,又拓展蚕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2.2.1 食药用雄蚕蛾开发

雄蚕专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家蚕平衡致死基因导入蚕体内,把雌蚕卵全部杀死,专门让全部雄蚕卵正常孵化、生长发育、吐丝结茧。雄蚕体质强健,容易饲养,食桑量少,饲料效率高,养蚕成本低,一般可节约成本10 %左右。雄蚕茧产丝量可增加15 %左右[4]。雄蚕蛾属食疗同源昆虫,在国内是稀缺产品,尚无大面积推广生产, 《本草纲目》和《中药大辞典》均有记载,其具有神奇的壮阳生精、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之功效,被国内外生物学家、营养学家誉为21世纪高级保健营养食品源,市场潜力开发巨大。因此,专养雄蚕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黄冈蚕种场可以繁育雄蚕品种,既能发展优质蚕茧原料,又能为雄蚕蛾保健食品开发提供原材料。

2.2.2 蚕蛹虫草人工培养

家蚕是易繁易养完全变态昆虫,蚕蛹阶段不进食任何食物,并已获得蚕茧,成本低、易取材,是培育虫草的最理想替代寄主。据分析,人工培养的蛹虫草主要营养和功能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相似,利用蚕蛹培养虫草,其腺苷含量较高,可以替代天然冬虫夏草,大大提升了蚕蛹的价值,也为虫草的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由于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成功,大大降低了虫草的生产成本,使其逐渐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2009年3月16日国家卫生部发布公告批准蛹虫草作为新资源食品。

通过人工削茧出来的的蚕茧用于生产丝绵制品,蚕蛹可用来人工培养蚕蛹虫草,由于蚕蛹虫草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企业投资开发的热门项目,而以蚕蛹虫草为原料研发虫草补酒、虫草胶囊、纳米虫草粉、虫草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其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2.2.3 蚕沙无害化肥料化

蚕沙是养蚕过程中家蚕取食桑叶后排泄的粪便和残叶、垫料等其它杂物的总称,生产上的传染性蚕病病原菌主要来自排泄的蚕粪及混杂的病死蚕,所以蚕沙也成为传染性蚕病病原的主要载体。随着蚕桑产业的规模扩大,养蚕所产蚕沙量大,如果不集中处理很容易污染养蚕环境,往往成为制约桑蚕产业发展和威胁人畜健康的公害,因此必须对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

蚕沙无害化的最简易做法是有氧静态发酵,即高温堆肥处理。蚕沙堆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将有机物腐熟成肥料,堆肥过程产生70℃的高温,既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物,又能够达到快速腐熟的目的,经堆肥熟化后的蚕沙可作为桑园的还田肥料直接使用。应该在黄冈主要蚕区推广应用蚕沙无害化、肥料化处理技术,变废为宝,增加蚕农收入。

2.3 以蚕桑生态和文化旅游为手段实现蚕丝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由于桑树适应性强,长势旺盛,桑果酸甜可口,硕果累累,最适合用来进行生态农业开发。全国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生态桑模式已初见成效,如新疆提出种桑养地、种桑养畜、种桑养人和种桑养蚕相结合模式;华东和西南蚕区实施桑园立体种养提高土地效益,总结出桑园种菜、桑园养鸡、蚕房种菇等多种立体利用模式。在保护生态方面,有西北的沙漠种桑、长江三峡石坝和水库消落带种桑、东北森林生态经济桑等多种形式。“珠三角”和“长三角”昔日的桑基鱼塘,构成一种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的良好生物链,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重视,并在顺德市设立生态农业站,由此可见蚕桑在农业生态中的地位。

2.3.1 桑园立体种养

桑园套种技术是利用养蚕的空闲季节,在桑园中套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高档食用菌等,充分利用桑园的土地和空间,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收益,增加蚕农的收入。冬桑园间种蔬菜、中药是以地养地、解决桑园有机质肥料来源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了桑园行间的空间,变一季为多季,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桑园内养鸡,可充分利用桑园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形成一个近似野生状态的环境,鸡的活动量大食源丰富,大大提高其抗病能力,肌肉紧实,口感好。同时,鸡喜欢啄食小昆虫和青草,可使桑园内的害虫和杂草得到控制,鸡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桑园对有机肥的需求,能够很好的改善桑园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优势互补、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

2.3.2 建设桑果采摘和蚕丝文化开发景点

桑果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每年在4 - 5月份成熟,正处于其他水果的断档期,很适合开展采摘旅游活动。近年来国内在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主要蚕区建设了多个蚕桑生态文化景点。可以经过科学规划,在黄冈市及各县建设若干个以桑果采摘、养蚕观赏、缫丝织绸展示以及中华蚕丝文化博览为内容的蚕丝文化生态园。把黄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与蚕丝科技元素相结合,蚕丝生产加工展示与蚕丝科普教育相结合,蚕桑生态生产与综合利用产品销售以及蚕桑美食相结合,建设蚕桑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提高黄冈茧丝绸品牌知名度,促进系列产品销售,提升市场竞争力。

2.3.3 科技产品展销和美食

自古至今,蚕丝业除了利用其蚕丝织绸作为衣物外,其蚕、桑、茧、丝均为食用和药用的好材料,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有详细的记载。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蚕桑资源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分析其营养成分、食用价值和药理作用,通过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构成了一套蚕桑资源食疗保健的技术体系,众多新产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正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追求养生保健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冈市民越来越重视健康养生,蚕桑茧丝系列产品是健康养生的最佳选择,因此可在市内外发展蚕丝系列产品展销和蚕桑美食餐饮业。

3发展蚕桑多元化开发的政策保障

3.1 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从根本上认识到,多元化开发是传统蚕桑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黄冈市蚕丝业发展、蚕农增收的必然选择。这是传统蚕桑业的变革,既符合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也符合黄冈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定位。

3.2 科学规划

要理清黄冈市蚕桑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黄冈发展蚕桑多元化的基础和优势,按照重点先行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重点引进一批先进应用技术,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生产推广一批新产品。

3.3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

要优先支持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茧丝绸企业拓展多元化开发,要优先支持以村为单位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各个专题的蚕桑多元化开发,还要优先支持重点蚕桑户为主的家庭农场,建设小型蚕桑生态农庄,带动农民致富。

多元化开发 篇2

【内容提要】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政治或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也经历了单一种族取向、多元种族取向、多元文化教育取向、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的发展历程。以此为背景,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为我们解决在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0世纪初叶,“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对“同化论”反叛的理论于美国问世。伴随60年代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主义”走出书斋进入政坛,被纳入一些西方国家的国策之中,以此为背景,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在西欧、北美及澳洲等国家初现端倪,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发展

作为对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反响而出现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初以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来定义,目标是力图通过学校教育的改革,使来自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体的学生可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后经少数民族、女性主义者、文化不利者、低社会阶层者等弱势族群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内涵发生了演变,成为了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其目标也有了不同的表述。比如,高尼克(Gollnick)在80年代初综合各国学者的论述,提出了: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特性与价值;2、促进人权观念和尊重个体之间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3、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选择的机会;4、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5、促进不同种族间权力分配的均等五个方面的目标。90年代初古特佛里森(Gottfredson)等又提出:1、使学生形成客观、平行的历史观;2、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3、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4、通过教育系统向学生传授多元文化理念;5、提高少数民族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自尊。[1]目前,多元文化教育除以上目标外又向发展文化意识、发展文化间能力、反抗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全球意识、发展社会行动技能等方面演进。班克斯(James.ABanks)以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描述并归纳了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单一种族阶段、多元种族研究阶段、多元种族教育阶段、多元文化教育阶段、制度化阶段。并强调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取向是促使每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和性别团体的学生能够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民主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2]鉴于此,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出三种实施途径:课程开发、成就提升、群际教育。在学校领域,这三种模式往往集中表现为通过课程的改革即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这一核心途径,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泰勒(PhilipH.Taylor)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学校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依次渐变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成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演进的背景。纵观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演变的历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单一民族取向阶段(20世纪60-70年代):这一阶段以“民权”运动为背景,少数族群要求学校教育应使少数民族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学校课程应反映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美国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批判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在学校度过的几十年的学习生活并没有能使他们了解、认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即使有,也是书本中以白人中产阶级的观点所作的歪曲的描述。这也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麦克尼尔指出的:在美国教育史上,教育委员会一致坚守西方白人文化中心的原则,反对对黑人、墨西哥裔美国人、东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集团实行不同的课程。[3]根据这一状况,美国黑人及少数族群呼吁在自己的社区增设学校,并使自己成为学校的实际控制者。呼吁课程中突出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打破白人中心主义,开设少数民族研究课程。因此这一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想通过提供一些课程,讲授文化上不同的东西。既教给少数族群学生一些知识、技能以便使他们自愿地进入主流文化,又使他们具有保持自身文化活动的技能。比如自1968年以来,美国密执根州教育委员会资助了两年一次的课程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在教材中如何准确描绘美国这一多元化的社会,开始以同情和尊重的态度讨论少数民族社团,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描述各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性。英国60年代对少数民族和移民教育的重心从教授英语向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内容转变,强调少数民族与其生活的社会及文化相统一。

多元种族教育取向阶段(也称文化间教育取向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打破第一阶段的单一种族观,倾向于所有学生加入种族文化的研究学习,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倾向于旨在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许多学者对一元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课程不仅对主流之外的少数族群学生造成心理挫伤,产生对学校提供的课程的疏离感、自卑感,削弱学习动机,产生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对于主流群体的学生也有负效应,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自身优越感,对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造成误解。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因此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转向多元种族教育取向:培养理解他人的不同方式、信念;培养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层文化结构的技能,从而减少偏见,增加对他人的认同感;培养儿童从不同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不同的文化、价值及思维方式,更加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在加拿大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中这种趋向最为突出。

多元文化教育取向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期):这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泛化阶段,它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多元种族教育的泛化,认为只增加种族文化课程内容,不足以培养儿童从不同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的儿童而言,只增添种族文化的课程内容并不能使他们与处于主流文化中的儿童获得同等的学业成就。1993-1995年间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黑人学生中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共同陈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习以这些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他们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弃绝偏见和歧视,与自身文化相关的,富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多元文化教育。[4]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逐渐明白,只进行单一种族群体的研究以及文化材料的学习,是不能导致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而使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群体中的儿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课程领域呼吁更广泛的内在改革。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泛化到对整个课程变革的关注,尤其是对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策略的关注。

第二个层面是无所不包的多元文化教育。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从少数民族、移民、有色人种扩展至妇女、残疾人、多种信仰团体、不同社会阶级以及各地域群体,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拓展为尽可能提供给个体和群体平等的机会,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增强人的尊严感和民主意识等更广泛的领域。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过程。它不仅限于课程形式的改换,最根本的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多元文化课程作为文化的反映应在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反映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念,探知文化深层价值。

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突出强调反映多种文化群体要求,强调课程的重新设计。尤其是通过对课程含义的重新审视,建基于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对学校所有方面进行全面统整,通过课程的改革促使每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和性别团体的学生能够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运作于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民主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因为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最有可能发生在一个接受、鼓励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学校环境中。为此,班克斯认为必须要重建学校,使学校具有以下多元文化特征:1、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对所有的学生都持有相当程度的期望,应以正面的态度和积极关怀的方式予以回应;2、正式课程中反映两性和不同族群文化团体的经验、文化和见解;3、教师的教学方法能配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文化和学习动机的形态;4、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尊重学生的母语和方言;5、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呈现多种文化、族群和种族团体对事件、情势与概念的见解;6、学校所采用的教学评量和测验方法能够谨慎处理文化的议题,并使有色人种学生在资优和特殊才艺学生团体中占有相称的比例;7、学校文化和潜课程能够反映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8、学校的辅导员对来自不同种族、族群和语言团体的学生具有高度的期望,并协助他们设定、了解积极的职业目标。[5]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必须为获得这样的教育环境而建立课程整体战略。改变以往显性课程的统治地位,将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加以统整,鼓励民主的课堂和教学实践,以期获得更好的.多元文化教育情境。

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

何谓课程开发?《牛津英语词典》把“开发”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按日常用法,“开发”既包括一项制定好了的计划,也包括这项计划中具体内容的确定。课程开发也就指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或者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凡是保证某项计划及其配套资料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课程开发活动。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可以将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编,即所有的课程成份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另一类是改编,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稍加改进,如课程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又可分为“用户开发”与“外部人员开发”两种模式。从现有的情况看,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采用改编,将新编与改编有机统整。并由“外部人员开发”演变为注重“用户开发”,形成了以平行式、整合式、扩展式为主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

平行模式:该模式与少数种族群体强烈呼吁在现行课程中增加非主流文化知识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相对应,在对少数族群开设主流文化课程的同时,平行开设有关少数族群文化内容的课程,以“讲授文化上不同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单独开发出关于某一种族文化的课程,如移民教育课程、母语教育课程、黑人研究课程、亚洲研究课程,将不同种族文化群体的独特文化知识平行增添进学校课程体系中。二是通过对主流文化课程的识别,分析少数族群到底需要哪些知识。

英国学者詹姆斯・林奇认为这种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模式具有友善的象征意义,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由于课程开发主体仍由外部人员组成,课程内容仍以主流的观点来诠释,使这种课程常充斥流行及象征性的无实质意义的差别待遇,好似圣诞树上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当这种未经转化的课程直接灌输少数族群文化的内容时,学生将从西方传统的准则和观念架构来看待族群经验,再加上零散地介绍及在知识层次上属于较低层面,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尽是稀奇古怪的东西。另外该模式只要求属于本族群儿童学习自己的伦理文化知识,彼此隔离的课程则易导致单一种族封闭儿童的产生。奥尔和凯斯特在《索布亚鲜有改变的儿童》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好莱坞附近上学的小女孩,在一篇关于一个贫穷家庭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妈妈很穷,爸爸很穷,兄弟姐妹很穷。女仆穷,管家穷,护士穷,厨师穷,汽车司机穷。因此,詹姆斯・林奇认为将零星破碎的亚文化内容平行加入学校课程中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最低层次。应做的仍是以整体的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我对多元文化课程中那些含有行为目标分类的模式,夹有较负面的感情,它有个基本假设,目标与课程实践的内容或方法之间存有一种机械式的关系,而且它不把多元文化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却只经由对目标之介绍,直接跳到特别的教育活动或主题,或科目领域,丝毫不把课程视作整体架构。”[6]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目标应置于高层次的认知层面,鼓励清晰地思考,批判地进行推理、决定及社会行动。在对单纯开发种族文化课程而导致的后果进行反思后,演变为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

整合模式:该模式重在考虑多元文化知识与现有主流文化课程的整合。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不同文化加在一起,而是需要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及相互渗透。德国学者吕克尔多认为:只有把面向实际的经验课程和具有现代化科目的课程结合起来,一种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实际出现。[7]美国学者班克斯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由浅入深、渐进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8]班克斯提出的课程整合模式包括四种途径:贡献途径,运用于学校和地区,试图将种族和多元文化内容整合到主流中心课程中。贡献途径是整合的第一级水平,其特色是在课程中插入种族英雄和分立文化的制造物。如在课程中突出少数民族的多种节日、纪念日和各种庆典,介绍少数民族宗教英雄式优秀人物的贡献。如在马丁・路德金诞生纪念日、美国黑人历史周等特殊日子,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庆祝仪式并选择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建构临时课程,展开案例式教学。虽然这种整合模式较易于操作,但却无法使学生形成对种族文化的整体性观点,易造成种族传统文化学习的“枝末化、无意义化”,无法展现整体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伦理文化。附加途径是将有关种族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式主要观点添加入现有课程之中,但不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目标或特色,只是以单元或在课程进程中添加进种族文化内容。但该途径容易使学生用主流文化的观点来审视和判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不易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变换途径是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透视方法已发生变化,学生能从不同文化、种族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概念、主题与观念,能帮助学生发展知识建构的能力。比如研究美国历史、语言、音乐、艺术时其重点不在于研究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美国主流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上,而应放在美国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产生这些不同的文化上。如对主流文化中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知识,如果采用不同文化的观点来重新建构,就会变成:哥伦布的到来使得两种“文化相遇”。这就改变了原来立于主流文化,并以此作为内容取舍标准的状况,从而用平等的眼光审视不同伦理文化。社会活动途径则结合了转变途径,增加了如何使学生真实、完整地构建文化知识,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如在反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做出相关决策,采取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途径需要大量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准备,并需要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尽管从多方面优于平行模式,但多元文化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或数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也不是要把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都纳入课程中,因为:1、这将导致负荷过重;2、不是所有文化都有同样价值而可被接受;3、文化必需具备调适性和功能性;4、它将无法使文化间有充分的交集和共通的背景,据以保障社会的凝聚。[9]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整合模式提倡将不同种族文化纳入课程,也常常导致教育工作者莫衷一是,无法决定究竟哪一种族的文化是首要被关注的对象。多元文化课程过分强调教室的文化与人类关系的差异,不区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从理论和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因此,不应该把多元文化教育看作是目标导向的教育,而应该看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方式,应将整个学校环境或学校系统加以改变,如师资、教学、行政等等,强调学校整体的改革。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和课堂之中,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拓展模式:该模式是在既有的课程脉络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力图充分开发学校各方面的课程资源,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应涉及五个方面:内容的整合(contentintegration)、知识的建构(knowledgeconstruction)、减少偏见(prejudicereduction)、体现平等的教育学(anequitypedagogy)、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anempoweringschoolcultureandsocialstructure)。目的在于培养人们

[1][2]下一页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的能力,造就能跨越自身族群文化限制的人。然而如何开发出涉及诸多方面的课程?毫无疑问,学校一开始就有着“图画的气氛”(Pictorialatmosphere),将文化间的交互作用如图画一样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了。[10]因此该模式强调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教育的整体情景。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规划。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视教师为研究者、开发者、新知编整者和创造者;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强调学生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课程资源,而不应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若“以开放性的教室持续地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文化语汇(culturalterms)参与,并将自己的文化带入游戏之中,将有更多的可能使大多数的孩童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11]强调深层文化价值对不同种族儿童的文化学习风格的影响,注重在有文化差异的社会中和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的教学和学习取向;[12]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决策,社会参与、群体交流;强调在评价方面的多元化,甚至可以允许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表达他们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方式,可以通过对自己进步的评估及一系列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研究项目来完成。目前这一模式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高级形态,然而由于其在开发中难度较大,涉及方面较多,可操作性较差,也未找出有效的例证,更多是停留在课程学者的研究中。

三、几点启示

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适应了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在西方遭到来自各方人士的非议,如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可能会造成各群体为了各自权益而冲突与分裂;多元文化课程难以将所有的多元文化内容纳入其中,因为课程的容量有限,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而且有些文化可能只适合于本族学生,而对于非同一文化族群的学生则没有接受的必要。美国学者沃尔持(F.walter)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离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从总体上看,竞争力而不是文化才是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要关心所在”。[13]但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却为我们在课程中处理文化间的沟通与整合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模式,在整合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在形式上从一元到多元并存。三种模式虽依次演进,但并非绝然分割。即使是拓展模式中也包含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课程,如母语学习课程。整合模式中也蕴含着拓展的成分,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讨论以便主动建构知识,教师成为价值的中立者等。三种模式是一种融合与超越的关系。在课程设计上从传统的目标导向模式演变为过程开发模式。如英国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中积极采纳斯腾豪斯课程理论,为学生创设“开放教室”,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课程资源,课程设计渗透到各学科的活动中。重视课程开发的过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而非编写教材等这样的课程结果。在方法论上从技术层面转向伦理基础层面,力求课程反映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念,探知文化深层价值。就开发主体而言,由课程专家的单向度开发主体转为教师、学生、社区、学校、家长共同开发的多元主体。在所涉及的课程类型上,从关注学科课程到关注活动课程,从重视显性课程到发现隐性课程的价值,从强调正式课程到开发非正式课程。总之,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有效地探索了在国家普遍文化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多元文化的需求,为各国制定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也为学校课程中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典范”提供了有益经验。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不断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经过建国50年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数量与规模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其关键是如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美国学者曾在1993-1995年期间对美国黑人儿童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在学校中能学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内容的话,学校教育就会对他们更有兴趣和吸引力,也会与他们更加相关和使他们更加投入。[14]少数族群学生学业成就的低落并非因其来自于贫困的文化背景,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之故。而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因为学校并没有在他们带到学校的经验基础上展开教育,使他们时常面对“文化中断”带来的诸多困惑,从而影响他们获得高学业成就。虽然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外相比有诸多的差异,但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国民族教育也要考虑和适应各民族文化环境,提高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克服学校教育的“文化中断”。众所周知,我国学校正规课程以汉语为信息载体,绝大多数地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也主要以汉文化为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往往与所学课程存在一定的文化隔膜。比如有学者曾指出,在小学教材中,让藏族儿童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而不谈《格萨尔王》,为培养藏族儿童刻苦钻研的精神只讲“悬梁刺股”却不谈宗咯巴或米拉日巴的艰苦求学,这样的课程远离了藏族儿童的生活空间,很难让藏族儿童感兴趣。因此,民族教育必须对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隔膜与中断给予充分关注,改革鲜有民族特色、不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大一统的课程模式,提高课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使学校课程更好的反映文化、地区、学生之间的差异,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这为建立既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民族中小学课程体系提供了课程空间和制度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至少能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打破单一设置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必要张力的原则下,尝试整合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将多种课程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关注活动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与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使之成为课程开发主体。如此,必将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产生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5.

[2][5] JamesA.Banks著.李苹绮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19,20.

[3] 约翰・D・麦克尼尔著.课程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4][14] FordDonnaY.(1999)MulticulturalGiftedEducation.PublishedbyTeachersCollegepressofColumbiauniversity,1234AmsterdamAvenue,NewYork,Ny10027,P68.

[6][9][11] 詹姆斯・林奇著.黄政杰主译.多元文化课程[M].台北:师大书苑,,61,11,27.

[7] 托比亚斯・吕克尔多.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及其改革战略[J].教育展望,1993(1).

[8] JamesA.Banks(1997)ApproachestoMulticuluralCurriculumReform.P234.

[10] Arora,R.andCarltonD.MulticulturalEducation,1986.P41.

[12] ChristineIBennett.Comprehensivemulticultural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e[M].Allyn&BaconAViacomCompany,1999,11-17.

[13] 罗成龙编译.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多元化开发 篇3

2007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际部组成调研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此为依据开设了四大类共计25门校本课程,其中绝大部分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每周两课时,涉及1-6年级,我们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11本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1.补充原有教材的不足

国际部有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学生相比,他们对汉语、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渴求,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国际部教材建设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以适应世界各国儿童及家长的学习需求。

2.减轻学生的压力

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语言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内容上更具趣味性和开放性,不但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快乐学习。

3.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外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在实践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过程。

学生发展需求调查

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们首先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际部五年级5个班共104名学生进行课程内容需求调查,根据外籍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围绕着“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怎么评价”来设计问卷,并且让家长协助填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国际部学生及家长的课程内容需求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1.趣味性强、可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如制作模型、舞蹈)。

2.能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如剪纸、象形文字、京剧),这些内容明显有异于学生所来自国度的文化。

3.能教会学生如何与他国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课程内容(如汉语、文明礼仪)。

4.能到户外或校外进行参观、调查、游玩的社会实践性课程内容。

5.能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爱好的课程内容。

6.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培养生活技能的课程内容。

7.能有助于学习主干课程的一些拓展性学科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目标

1.从语言类、学科拓展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类四个方面开发出10本以上的校本教材。

2.开发符合外籍学生认知规律的,实用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

3.争取部分优秀的校本教材能公开出版,进行推广。

校本教材的开发流程及现状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国际部成立了校本教材开发小组,按照“学生需求评估与分析——编写讲义,课堂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教材——试用教材,听取各方反馈——修改完善”的思路进行开发。在形成、试用教材和修改完善阶段都有专家引领,国际部专门召开了研讨会,邀请了大学教授、市区各级教研员进行指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邀请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各学科专人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目前国际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四大类:语言类、学科拓展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综合实践活动类共11本,其中《芳草汉语》第一二册已经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零起点汉语口语》一套三本已在国际部汉语零起点班试用,也正在积极筹划出版。

校本教材的三大特色

1.体现对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重视与尊重

为了促进世界各国儿童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校本教材本着 “融中西文化,汇其精粹”的思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至喜爱。

比如:美术《送福到家》一课,设计了中外文化的对比。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文化中蝙蝠的不同寓意;《窗》一课由甲骨文的窗字展开联想,古朴典雅的中式窗与华贵艳丽的欧式窗并列,让学生感受风格迥异的建筑美;数学《奇妙的数字》追溯古代计数系统的差异,从我国古书《易经》的记载延伸到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画,再到日本琉球群岛的渔民生活,向学生展示人类共同的智慧。

2.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动手做一个可爱的皮影,与同学一起表演功夫熊猫片段;画一个葫芦面具,赋予它喜怒哀乐;用十五巧板拼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作;用一张纸加一个甜甜圈就让这张纸像飞机一样飞起来,这些听着都让人兴奋的活动都是我们校本教材的内容。

这样有趣的设计还有很多,用数板的形式报灯名儿,并且认识京剧中的行头;用小动物造型活灵活现地展示范字的结构特点,如用尾巴翘翘、气定神闲的小狐狸表示重心偏左,而翘着脚尖、前仰后合的小狮子则表示重心偏右。(如下图)

3.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国际部校本教材来源于教学实践,又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好用、学生乐学,他人能看”是我们追求的风格,也是最大的特点。

美术组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的经验,从课堂实际出发,整理出自己独特的框架,打破了人美版美术教材一课两页的传统模式,而是以每课四页的形式进行编写。并将每课内容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目标、有实施、有特色。突出体现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介绍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生活运用,让学生轻松地感受美;艺术实践以最直接的步骤图的方式清晰展现教学的重要过程,即使在没有教师教学的条件下,读者也可以自学,让学生清楚地学习美;展示园地不仅展示学生的原创作品,并且让学生用涂染五角星、写评语等有趣的形式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快乐的领悟美;主题拓展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努力地追求美。

校本教材的使用反馈情况

对于这套校本教材,教师们认为教材操作起来简单,让教学省时省力;学生们认为教材学有所用,生动有趣。专家们也是赞誉有加。

北京市对外交流中心谷天刚主任认为:“这是一套比较系统、制作精美的少儿零起点对外汉语口语教材。”

北京戏曲学院曹宝荣教授认为:“《京剧》从简单的认识行当到了解行当,最后能够演唱部分唱腔儿。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外教材内容丰富,适合小学生学习。”

美术特级教师荣景生认为:“美术教材突出显示了实用性,制作精美,技法清楚。”

朝阳区数学教研员孙家芳老师认为:“《趣味数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有效拓展学科知识。”

手办艺术的多元化与开发策略探索 篇4

关键词:手办艺术,多元化,开发策略

手办在我国早期时只是被看作塑胶模型的一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行业的细分, 手办逐渐从动漫文化中独立出来, 并不断融合雕塑、涂装、彩绘等艺术形式, 成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文化。

一、国内外手办艺术研究现状述评

手办通常是指未涂装树脂模件套件, 是收藏模型的一种。英文原文为Garage Kits (GK) , 是套装模件 (Model Kits) 的意思, 特指未上色组装的模型套件, 需要玩家自己动手打磨、拼装、上色等, 难度远大于一般模型制作, 主要材料为树脂。

因为树脂材料本身的特性很适合表现各种物体非常细致的细节部分和适合人物造型, 且手办的加工过程是全手工的, 因而手办完成品的价格也是比较高的,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常见的手办类型主要有:用PVC或者各类树脂制成的人物或场景、盒蛋/扭蛋 (Q版人物造型手办) 、食玩 (食品中的附赠玩具) 、可动人形、积木人、公仔等。

手办艺术在国外受重视的程度很高, 特别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如果某一部电影、动画片或游戏比较受大众喜爱, 随后便会有与之相关的手办艺术作品推出, 并被喜爱者追风收藏。

在我国, 原创手办工作室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广州、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地, 西南地区则非常少, 比较成规模以及在行内比较出众的原创手办工作室有:末那Models、蜘蛛工房、锈石工作室 (北裔堂) 、易乐TOY等。

目前, 在国内很少有专业人士从事该方向的具体研究, 更多的人士只是把手办归纳在模型、动漫周边及玩具范畴, 认为手办是低幼产品不足以关注, 因而否定了手办作品的多元化内涵。同时在手办原创开发方面也没有专业人士结合市场提出系统、行之有效的策划方案, 以至于市场上呈现的手办大多是日式动漫周边或美式电影角色, 手办艺术的多元化观念淡薄, 从而忽略了手办在电影、游戏、动画等领域的美学价值体现。

二、手办艺术的美学价值

手办艺术的原创艺术魅力在于它是集雕塑、模型、玩具于一身的多元化的艺术作品。手办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件艺术品的创作制作过程, 在创作题材上也远远超越玩具模型的定义范围。手办应该属于当今多元文化大环境中交叉及边缘文化的代表之一。手办艺术品多元化的造型风格, 超写实的艺术加工手段, 加上手办原型师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使手办艺术超越玩具进入到艺术作品的范畴中来, 对其艺术价值的评定也应遵循艺术美学的原则来欣赏。

(一) 手办艺术创作题材的丰富性

在创作题材方面, 手办艺术选题非常丰富。从电影、动画片、历史故事到漫画书中的各种元素;从场景、人物、道具到服饰;从人物全身塑像到头部的细节刻画等都是手办艺术作品创作会涉及到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团队或公司有香港的HOTTOYS公司、NECA、麦克法兰、Side Show、万代等, 他们在手办创作与制作方面都颇具影响力。HOTTOYS公司主要以制作电影角色手办为主, 如电影《钢铁侠》中的人物、道具等;麦克法兰公司主要是以制作漫画《再生侠》中的各种角色和场景为主;万代公司主要是制作动画片中的角色, 如《海贼王》、《阿拉蕾》等。

(二) 手办的造型细腻、写实逼真

手办被作为一种艺术品对待, 一部分是因为它在造型方面可以与写实性雕塑相比拟。如3A的《将军》系列手办, 手办具有典型的东方人的造型特点, 有一定的夸张性, 造型的趣味和个性特征非常强烈。《将军》系列是可动人偶, 在结构上依据标准人体关节结构制作 (如图1所示) 。

(三) 真实的材质表现

手办制作的最后工序是打磨和上色, 其目的在于使手办更具真实性、艺术性。在这点上, 3 A公司、H O T T O Y S公司、麦克法兰公司等都做得非常出色。为了达到真实的铜锈感、真实的旧布料材质、真实的金属材质, 设计师们不屑于用手工单独对每个手办进行上色处理, 而是通过各种笔刷、喷枪、刻刀等工具来模拟真实材质。

三、手办艺术的多元化特点

手办并不是只针对儿童而开发推广的, 它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是可以归纳到当代艺术门类中去的。不能泛泛地把手办归为玩具类别, 它的取材、造型、做工等方面远远超出玩具的制作, 手办的开发过程更接近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手办艺术并不只是单一的一种玩具或模型门类, 也不只针对于动漫周边而开发, 它应该是多种艺术形式如雕塑、涂装彩绘、场景布局、包装设计等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一) 针对的人群多元化

手办艺术在开发时所针对的人群非常广泛, 跨度也非常大, 从学龄前儿童到而立之年的人士, 只要是喜欢手办的人都能从中搜寻到自己中意的手办。而手办制作公司同样也会有针对性地创作和开发手办。如日本的万代公司是以制作卡通动画片周边手办为主的, 主要销售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而麦克法兰公司主要是制作《再生侠》系列手办、hottoys制作的《钢铁侠》系列手办十分逼真, 这些手办完全是按照真人的比例缩小制作的, 而他们的爱好者主要是成年人。

(二) 手办作品涉及的种类多元化

在手办创作中, 适合创作成手办的种类非常广泛, 从插画人物形象到时下的各种明星、政客;从卡通人物形象到电影中的各种角色造型;从仿真机械类物件到仿真金属制作等, 都可以制成手办。由于手办作品涉及的种类非常多元, 因此获得了各个年龄阶段消费者的喜爱。

(三) 造型风格多元化

手办作品在风格塑造上也是遵循多元化的特征来创作的。如手办《南斗神拳》胸像系列是根据漫画人物形象来制作的, 它是把二维平面的造型制作成三维立体造型, 风格上趋于夸张;《HELLBOB》的人物手办、《24小时》人物场景手办则是趋于写实性造型风格。3A公司的手办人物造型非常夸张、服饰上色做旧效果非常真实, 风格上趋于头小、四肢身体长的时装模特风格表现。

四、手办的开发策略探索

传统观念是把手办归入低幼玩具、模型类别中, 忽视与否定了手办的艺术价值与多元化特征。这种传统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基点。目前, 我国原创手办市场的商业氛围比较单薄, 但我们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实力与丰富的素材资源, 运用科学的策略来开发、推广我们的原创手办。

目前, 国内手办行业除了少数几家独具规模的手办工作室在从事本土原创手办设计、制作及销售外, 大多数小型手办工作室还停留在翻制日式或美式手办层面。本土原创手办的开发可以从我国的古典文学、神话故事和各民族造型中进行取材, 对于日式或美式手办我们只需要借鉴他们的制作技术与市场推广经验, 用以辅助我们本土手办的推广。

手办本身也是一种典型的极具商业价值的艺术品, 它具有宣传和推广某种产品的作用。日本的手办大多数是动漫周边产品, 如动画片《海贼王》系列手办、《哆啦A梦机器猫》系列手办、《火影忍者》手办等, 在我国淘宝网店的销售中此类产品具有众多的消费人群。香港HOT TOYS有限公司制作的电影手办, 因技术精湛、造型生动精致在全世界的手办销量中也是名列前茅的。HOT TOYS公司制作的电影手办有时推出的时间早于其代表的电影, 这也应该是一种推广策略及方式。

同样, 我国电影、游戏、动画等行业在推广和宣传方面也可以借用手办艺术的商业价值, 通过精致、准确、美观的手办引导受众去关注想要推广和宣传的信息。

关于手办艺术的开发策略, 可以从市场调查着手, 采用有针对性地开发手办造型的方式。可以利用高校的学生资源, 结合公司项目开发原创手办。在这一点上香港地区比内地做得好, 他们所独创的公仔手办在造型与趣味性上都做得很好, 他们在淘宝网店上的销售也是非常好的。高校的学生虽然经验与阅历都比较浅, 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极强的, 合理地引导与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对于我们开发多元化手办是极为重要的。

多元化开发 篇5

(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引导和扶持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南府办„2014‟62号)和《关于印发<南宁市多元普惠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南教„2014‟41号)和,结合我辖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所有多元普惠幼儿园。

第三条 多元普惠幼儿园是指符合各地幼儿园布局规划,由社会组织、国有企业、优质公办园、个人等多方社会力量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办园标准举办的,接受政府补助,提供公益性、普惠性服务的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机构。

第二章 申报和认定

第四条 由社会组织、国有企业、优质公办园、个人等多方

2幼儿园也须在显眼位置予以公告。

第七条 多元普惠幼儿园应优先满足当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年满3周岁的幼儿入园。根据招生计划,招收幼儿园所在社区、街道本辖区户籍的适龄幼儿。若有空余学位,可考虑接收其他幼儿入园。

第八条 多元普惠幼儿园按照经开区文体教育局规定的时间进行招生登记,最迟于每年7月上旬张榜公布新生名单。开学时间参照经开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学时间执行。

第四章 收费与扶持

第九条 多元普惠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实行最高限价管理,其保育教育费最高收费标准不得高于本辖区同等级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2倍,具体标准由经开区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多元普惠幼儿园按照经开区确定的最高标准范围制定具体的收费标准,并按照管理权限报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第十条 对认定为多元普惠幼儿园的,给予以下扶持:

(一)核拨生均补助经费。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多元普惠幼儿园,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

1.自治区示范幼儿园:按在园幼儿数给予经开区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按在园幼儿数给予城镇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

2.自治区三星级幼儿园:按在园幼儿数给予经开区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按在园幼儿数给予城镇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

3.自治区二星级幼儿园:按在园幼儿数给予经开区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按在园幼儿数给予城镇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

4.自治区一星级幼儿园:按在园幼儿数给予经开区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按在园幼儿数给予城镇幼儿园生均每学年100元的补助。

以上补助经费由教育局编制财政预算,经经开区管委会批准后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安排。

(二)建立多元普惠幼儿园师资帮扶机制。经开区教育局统筹安排,从公办幼儿园、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选派1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到结对帮扶的多元普惠幼儿园挂职1-2年,选派1-2名教学骨干到结对帮扶的多元普惠幼儿园任教1-2年。每所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至少结对帮扶1所多元普惠幼儿园。也可采取顶岗置换、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多元普惠幼儿园进行师资帮扶。

(三)落实多元普惠幼儿园师资培训优惠政策。对多元普惠幼儿园,在选派园长、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时给予优先和倾斜。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多元普惠幼儿园园长、教师开展培训。

(四)其他扶持政策。在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租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多元普惠幼儿园在规定收费标准范围内收取的保育费、教育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多元普惠幼儿园

6金购买的财物或将财物占为已有,如幼儿园停止办园或与其他幼儿园合并,须提前六个月向经开区教育局提交报告,并由经开区教育局调配其利用补助资金购买的财物至其他多元普惠幼儿园。

第十八条 经认定的多元普惠幼儿园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结束后可自愿重新申报。在有效期内,多元普惠幼儿园的退出视具体情况处理:自愿退出多元普惠幼儿园的,须提前一年向经开区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退出后,在园幼儿收费标准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处理;年内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直接取消办园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 篇6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于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要化结果为过程,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培育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优化结构 创新思维

笔者曾经在大市范围内上过一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公开课,课前作了深入的思考、合理的安排和精心的准备,课堂在笔者自如的掌控中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但教后却让我感到有不少困惑。

一、教学设想

1.《装在套子里的人》并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了表现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缩不前、害怕变革和自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性格,契诃夫只描述了他的“套子式”的生活和“婚姻事件”。文章一开始就以一种“全景”“全知”性的叙述视角,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别里科夫其人:“套子”式的穿着打扮(外表)、生活习惯(行为)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的“套子”,既套住了自己也套住了别人,害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不敢”正常生活和思考。“套子”的涵义的探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前提,是贯穿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2.“婚姻事件”是进一步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重要情节。对它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理解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的矛盾,以区别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从情节发展、神态描写和人物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别里科夫,加深对其形象的认识。

3.本课的教学重点:找出“套子”的种类,并找出相关描写;从“套”自己、“套”别人、人物之间的冲突中,分析、归纳别里科夫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实际操作:

第一步,先从契诃夫的《变色龙》导入,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变”。接着,指出契诃夫小说刻画人物的特点,即抓住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幽默、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讽刺效果。学生结合初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感悟,指出这篇小说刻画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刻画了“套子”。

第二步,指导学生找出别里科夫的各种“套子”,归纳为生活中的“套子”(有形的)和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由此得出“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守旧、僵化。(板书)紧接着,我又问: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一天到晚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的“套子”式的人物啊?(学生回答:不可能真正存在,有夸张的色彩)我接着说,从别里科夫的自身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含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由此,可以看到:别里科夫是“可笑”的。(板书)

第三步,让学生四人一组,联系时代背景,讨论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投影出相关背景资料,指出别里科夫的卫道士身份及他在本质上与沙皇专制制度的一致性。因此,全城人害怕的其实是沙皇专制的制度和统治,并由此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恶”的。(板书)

第四步,分析第5段中对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害怕新生事物的描写,探讨别里科夫紧张害怕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别里科夫害怕新生事物对旧秩序的冲击与破坏,这个“套中人”与“套子”一样是外强中干的,可见别里科夫是“可怜”的。(板书)

第五步,请学生概述别里科夫结婚悲喜剧的情节,并且分别从神态、语言、情节、人物性格冲突的角度,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保守、僵化、虚弱,并且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憎”的。(板书)(学生不知道如何说是好)然后,讨论别里科夫最后心理崩溃的原因。结论是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旧的信条被打破了。可见,他又是可悲的。(板书)

最后,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节,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套子”和“套中人”的看法。

二、分析与反思

从思维的延续性考虑,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语贯穿起整个课堂,串连起人物性格的各个要点,很有层次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初看起来,这种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概括也是比较全面的。

可是课刚一结束,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给学生设下了一个套子。”我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但冷静下来反思,并仔细琢磨这句话后,我开始有点明白——预设性的答案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五个“可X”运用得的确清晰连贯,但是也把课堂上的奇思妙想限定住了。活泼生动的语言只剩下五个“可X”的词语。于是,我又想起当时的情景:原本热热闹闹的课堂一下子冷静下来,原本活跃兴奋的眼神逐渐失却了光彩。“老师事先早都已经安排好了”“事先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还要我们回答干什么,不是让我们当场出丑么?”……我仿佛再次听到课上那几个学生的窃窃私语,当然更多的还是沉默。为了配合公开课的课堂气氛,有几个学生似乎拼命地想跟上我的节奏,费力地猜想我下面可能会说出什么答案来,然后假装恍然大悟。可是他们的眼睛却骗不了人。

回想起备课时的情景,由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课文中的名篇,备课资料翔实,我只知道“备课文”,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多,没有着意于“备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我始终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推进,盲目地赶进度,人为地给学生的思维“加框”,以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定势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时,概括为“可笑”;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概括为“可恶”;分析他的“战战兢兢”时,概括为“可怜”;分析他与柯瓦连科的正面交锋时,概括为“可憎”;分析他一命呜呼时,概括为“可悲”。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是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课文的理解。而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经历、阅历和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一方面是未定型、不完整的,另一方面也是灵活的、独特的。现在我却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套”住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们,并不是让他们自己来理解。

其实,学生的理解虽然有不成熟、不完整之处,但是他们的思路是丰富多样的,语言是鲜活灵动的。例如:当我在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学生们讨论得相当激烈:有的说别里科夫是沙皇进行舆论控制的工具,有的说包括别里科夫在内的俄国群众都满怀恐惧,还有的同学讲到了等级制度的危害,以及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学校所起的宣传工具的作用等等。大部分学生都结合实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我板书上的“可恶”二字,未免就显得单调、苍白了。

由此看来,这节课确实存在不足:在教学中,只看重结果,没能注重过程;没有很好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时显得过于刻板单调,未实现多元解读;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与启示

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哪些呢?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化结果为过程,解读文学作品时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品读多体会,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会抓住问题的要害。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鼓励多元解读,预设与生成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要重视思维开发,优化思维流程,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师生应该着力注意如下问题:

(1)突出多元解读,构建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中过程应该重于结果,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过程,尽量多营造对话契机。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说,在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中,应该化结果为过程。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陶行知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要是“哈姆莱特”,又何必强求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一模一样呢?

多元解读能够彰显学生个性,完善主体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体生命。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因此,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具体操作时,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见解,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领、点拨和归结。例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在抛出问题之后,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在“读读议议”中相互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最终得出不完全是预设的结论。

(2)重视思维开发,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重视智力开发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智力形成的条件,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思维品质的开发、培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中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探究问题应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重视思维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倡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创新,开发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活泼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见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个性得以张扬。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德秀教授在《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教学》中指出:“求异思维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各科的学习上,皆常用到。”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模仿,不抄袭,不与人雷同,努力做出独创的成果。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必须尊重学生的异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2)创设问题情境,钻研提问艺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思维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准备情境冲突,精心设计一些核心问题,优化提问的“梯度”,避免简单、零碎的提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把语文学习中“读——思——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进步。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指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外显活动可以经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因此,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历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激发兴趣,诱发求知欲,开启思维,感悟知识的真谛和作用。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加强多种方式的思维训练。联想和想象常常能诱发灵感,平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欣赏课文、构思作文。思维训练的“体操”,不但能巩固已有知识,甚至还能引起兴趣,例如开展趣味性强的语文知识竞赛与游戏等。

总之,这一节看似成功实际上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公开课,让我体会到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现实之间还有着极大的二元背反。我们必须从实践入手,立足课堂,决战课堂,决胜课堂,深化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多元化开发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多元化,作业开发

现今的高中生物作业主要的做法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时序的要求来让学生完成, 如教材中的“自我检测”、“思考与讨论”、 “练习” “问题探讨”、 “资料收集分析”等。甚至将需要实验、实践、模型等直观化的作业也采用纸质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使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让学生完成作业, 显然缺乏创新性。

一、多元化作业开发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在从教材中开发作业时, 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 了解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势, 并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质。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安排作业时, 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作业需要的相关信息, 怎样根据信息完成作业, 合理地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分配作业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作业指导,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二、高中生物作业多元化的开发

1.纸质形式的作业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纸质形式的作业是经常被采用的, 其中包括随堂练习、单元练习、寒暑假作业等。这些作业的都是根据教材中现成作业的改编或根据情境材料制订的。这种根据一个题目改编出多个题目, 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开阔,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生活形式的作业

将教材中所讲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例如,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资料分析讨论题, 可以改编成“豌豆在生长过程中的高茎出现问题, 会不会产生不稳定的遗传因素, 影响后代的发生性状分离?”等。教师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作业, 让学生在生活中将生物作业完成, 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取资料, 从而开发他们的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模型形式的作业

教师硬性地按照教材讲解课程内容,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而将其有关的作业通过模型的形式来完成效果更佳。例如,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根据教材中已经列出的可以使用的材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 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模型, 如用布条、塑料、泡沫、纸片、木块等做碱基, 用铁丝、铜丝、纸条、毛线、布条等材料来做DNA的基本骨架, 用毛线、铜丝、牙签、铁丝等做化学键。这样, 学生亲手做出模型, 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实验形式的作业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实验的形式将作业布置给学生。例如, “生命系统的机构”一节中, 该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生命系统的结构分层。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用光学显微镜进行操作, 以便学生了解生命系统的最初层次的细胞组成。在课下, 可以让学生采集熟悉的花草, 将其分别种植在不同的环境下, 观察其生长情况,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从而得出结论。

5.绘图形式的作业

教师在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讲解完毕之后,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绘图形式的生物作业。绘图形式的作业可以形象地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材料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设计绘图的作业有:人体细胞和体液的循环图、动物神经结构调节图、水和盐分的平衡调节图、植物胚芽生长图、人口出生死亡和年龄统计图、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图等。绘图形式的作业, 不仅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图形有效融合, 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6.阅读形式的作业

阅读形式的作业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作业布置的情况,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上的内容, 一般读取的主要内容为原理、概念等。例如, 在让学生阅读“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的内容后,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是通过怎样的一个过程进行自我复制的, 蛋白质的合成能满足它们的自身需要吗?最后, 讲解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 让学生们把其与线粒体和叶绿体进行联系。

三、多元化作业的评价

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应该包括多元化的作业评价体系。作业的评价是日常课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也是对学生再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 能把学与教有效的综合起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一般都是通过纸质的作业和考试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量, 但其他形式的作业则很难用评价体系来衡量。例如, 在生活需要实践的作业、研究型学习作业、口述型学习作业等都很难进行评价。这些作业往往不能通过纸笔考试反应出来, 但却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处理好纸质的作业评价和其他形式的作业评价的关系是当前课程改革发展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过去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缺少差异性和层次性, 总是循规蹈矩、千篇一律, 无法使其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进步和收获。多元化作业的开发能够突破过去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好地吸收教学过程中所讲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努力将作业进行多元化开发,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钊, 孙飞飞.学生作业设计新构想[J].教学与管理, 2010 (16) .

[2]麦新.高中生物作业与学案结合的实践和反思[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1 (6) .

多元化开发 篇8

1 蚕丝的组成及结构

国内外学者对蚕丝的结构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目前已经证实蚕丝主要是由两条丝素(Fibroin)和周转覆盖的丝胶(Sericin)两部分组成,其组成见表l。

1.1 丝素结构

丝素纵向平直光滑成纤维状,富有光泽,截面近似三角形,能产生特殊的反光和丝鸣效果,是蚕丝织物的原材料。丝素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其蛋白的聚集态结构被认为由结晶态和无定形态两大部分组成,结晶度在50%~60%。丝素中极性侧基约占29.5%,非极性占70.5%,两者比为0.42,而丝胶中两者比为2.91,因此丝胶易溶于水而丝素不溶于水且具有一定强度[2]。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丝素分子是以Gly—Ala-Gly—Ala—Gly—X—(X是包含Ser残基的其他的氨基酸残基)为链节的氨基酸聚合高分子单链。但近几年来随着丝素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已经认识到丝素蛋白是由大(H链)小(L链)两个多肽链通过二硫键缔合而成,H链是由结晶区和非结晶区段交互排列构成,其亲水区域中存在的2个Cys残基与L链亲水区域中的Cys残基通过极性基团的相互作用而缔合在一起[3]。随着对丝素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丝素作为结构蛋白其服用性能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新审视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其开发利用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层次也不断深入。

1.2 丝胶

丝胶包覆在丝素外面,在茧丝中对丝素起到保护和胶粘作用,主要成分为球状的丝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万~31.4万。丝胶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含部分β-构象,分子空间结构松散、无序[4]。丝胶分子中极性侧链氨基酸占74.16%,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吸水性,可在水中膨润溶解,使蚕丝得以精炼脱胶达到柔软舒适的服用效果。

2 蚕丝纤维的服用性能

2.1 纤维的服用性能指标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运用了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也发明创造了涤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及粘胶纤维、酪素纤维、金属纤维等再生纤维,并确立了服用纤维材料的指标要求,见表2。

2.2 蚕丝纤维的特性及服用性能

2.2.1 蚕丝纤维的外观性能

蚕丝纤维对光的反射量高,有一定的闪光效果,能产生珍珠般的光泽,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感。同时蚕丝纤维及制品可压缩性大,结构疏松,剪切模量较小而剪切临界角较大,摩擦系数高,丝素纤维的结晶度达50%~60%,有适度的刚性,使蚕丝及制品手感柔软、滑爽、丰满或蓬松。另外蚕丝纤维在悬垂性、染色性、自然感、衣料造型线和造型能力等方面都因感觉和视觉效果优美而成为受消费者青睐的服装材料。

2.2.2 蚕丝纤维的舒适性能

蚕丝的导热系数为0.05~0.055W/(m℃),介于涤纶(0.084)、锦纶(0.244~0.337)与棉(0.071~0.073)之间,是保温性良好的纤维材料[6],且蚕丝丝素具有多孔结构,能很好地调节衣服内外的气流、湿度,吸、放湿性好,满足纤维服用的舒适性能要求,是目前服用纤维中穿着舒适性最好的品种之一。

2.2.3 蚕丝纤维的卫生保健性能

蚕丝是天然的蛋白质纤维,实验证明其有良好的生物相融性,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缝线、刨面保护膜、人造皮肤等医学领域。蚕丝中乙氨酸的含量高达42.8%,乙氨酸能与紫外线进行光化反应,因此真丝服装能阻挡和降低太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侵害,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另外蚕丝的蛋白质结构不易产生静电,不会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真丝服装经穿着使用后,容易产生原纤化,像扫帚、毛刷一样,可以起到清除人体表面细微污垢和细菌的功能,防治皮肤搔痒症[7],因此有人称蚕丝为“保健性纤维”,是难得的天然保健服装材料。

2.2.4 蚕丝纤维的耐用性能

实验证明:蚕丝蛋白分子主键键能较高,分子间聚合度、结晶度适中,因此与羊毛、棉、麻等天然纤维一样,具有中度耐磨性,但强度高于羊毛。蚕丝能够耐弱酸和弱碱,丝织物经醋酸处理变得更加柔软,手感滑润,光泽更好。

3 蚕丝纤维服用性能的局限性

蚕丝作为服用纤维具有上述的种种优点,但与其他合成纤维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制约了蚕丝纤维服用的流行性。蚕丝纤维与部分合成纤维性能的比较见表3。

从表中可知,锦纶的强度、伸度、耐光性、耐磨性、耐疲劳性和热定型性等都比蚕丝纤维好,且洗涤方便;涤纶的吸湿性、染色性、抗静电性、抗起球性虽不如蚕丝,但其强度、伸度、耐光性、耐磨性、耐疲劳性、热定型性等比蚕丝强。因此真丝织物与部分合纤织物相比,耐用性稍差,不耐盐水侵蚀,不能用碱性洗涤剂;耐光性差,过多的阳光会使蚕丝纤维发黄变脆,增加了保养加工的难度。随着国内外合成纤维的不断研究创新,新合纤的舒适保健加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蚕丝的保健卫生标准,致使蚕丝服用的流行和拓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注:表中О表示好;Δ表示较好;×表示差

4 蚕丝纤维的多元化开发

为了克服真丝织物易皱、容易泛黄、染色度较差等缺点,进一步提高蚕丝纤维的服用价值,目前开始采用变性和改性纤维,织物原料组分也呈多元化趋势,蚕丝与其他原料混纺或交织的比例不断加大,新颖原料在丝织物中的应用得到强化,开发出了包芯丝、变形丝等复合的生丝,并已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向,蚕丝正以新面孔活跃在服装领域。

4.1 蚕丝染色的改进研究

由于蚕丝蛋白分子的结构特点,致使蚕丝纤维容易染色,同时也易受光线、汗渍、微生物等影响而褪色,为此生产企业改进了蚕丝染色工艺,开发了新的蚕丝染料。董玮等利用烟酸、异烟酸、吡啶三种叔胺类物质催化活性红K-2G对真丝绸的染色反应,结果显示上染率、固色率较传统工艺均有提高[9];最近开发的双活性基染料可与蚕丝纤维分子中的氨基、羟基双结合,大大提高了蚕丝的皂洗牢度。

为从根本上解决蚕丝染色上的不足,国内外的专家开始致力于彩色蚕丝的开发研究。目前,已有基因调控使蚕吐彩色丝的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的Takashi Sakudoh等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他们关于控制蚕吐黄色蚕丝的最初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对蚕的色素传输系统的了解,可以使通过基因调控来控制蚕丝的颜色和色素比例成为可能。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人们掌握了控制家蚕吐多种颜色丝的方法后,我们的丝绸就不再需要染色了,蚕丝的服用价值将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4.2 蚕丝抗皱性的改良

为克服蚕丝织物容易起皱的缺点,目前已研究出蚕丝辐射接枝共聚改性技术,通过该技术在蚕丝织物上辐射接枝特殊的丙烯酸酯类单体。这样,织物既保留了蚕丝的天然优良特性,又可以提高抗皱效果和染色性能。

为进一步提高蚕丝的抗皱性,美国科内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模拟和改善蚕丝的聚合物,用蚕丝的分子链片段与合成的高聚物构成嵌段高聚物结构,使形成的新材料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伸缩性,从而在蚕丝分子结构基础上进行蚕丝抗皱性的改良[10]。

4.3 新型蚕丝织物的开发

4.3.1 蚕丝与天然纤维

蚕丝与天然纤维麻、棉、羊毛等的混纺交织,既拥有了蚕丝的光泽、滑爽,又兼具了麻、棉、羊毛的自然风格,提高了产品的舒适保健性及品质档次。目前已经开发了蚕丝和亚麻、棉、羊毛等天然纤维交织的新品种。例如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采用丝与亚麻、丝与苎麻交织为原料,用不同的染色工艺对丝和麻分别进行染色,开发了丝麻交织素色、提花、提条面料,织物既具有丝的光泽、滑爽,又有麻的吸湿、透气保健特性,大大拓展了蚕丝在女装、运动服、休闲装等方面的应用领域。

4.3.2 蚕丝与再生性纤维

蚕丝与大豆纤维、竹纤维、Tencel、Lyocell等交织形成的面料,既保持了丝绸的光泽、飘逸、凉爽的特点,又能发挥大豆纤维的滑糯亲肤、竹纤维的挺括抗皱、Tencel的细腻飘逸以及Lyocell较好的强度、开纤性等优点,拓展了丝绸在高档产品中的开发领域。

4.3.3 蚕丝与功能性纤维

蚕丝与Coolmax/Lycra包缠形成的复合丝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性、细腻精致的外观、光泽柔亮、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改善了丝绸产品穿着舒适、保形的双重要求。蚕丝与高支精纺牛奶纤维交织,使织物既具有柔软、滑爽、舒适等特性,又具有一定的抗菌、保湿、护肤等保健性,满足了人们对穿着舒适性、美观性的追求,符合保健、健康的潮流。

4.3.4 蚕丝的多组分纤维

蚕丝与毛、棉、粘胶多组分织成的提花面料,充分发挥了每种原料的特性,集多种原料的优越性为一体,面料用丝毛作底布,棉和人丝交错成花,组织结构细致而简约,色系和谐,手感丰满,适用于女装、休闲装等应用领域。

蚕丝纤维作为天然纤维的典型代表,其服用性能一直以来倍受人们关注,但由于其织物的易皱、褪色、泛黄等不足严重制约了真丝绸产品服用价值的提升。目前,相关部门及各纺织企业正从纺织加工、印染整理等工艺上加以改进,从多角度进行蚕丝纤维的多元化开发来克服上述不足,大大提高了真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本文从蚕丝的组成和结构入手,总结了蚕丝纤维的特性及服用性能;通过蚕丝与其他合纤的性能比较,指出蚕丝作为服用纤维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蚕丝纤维的多元化开发是提高其服用性能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蚕丝,服用性能,多元化开发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丝绸染整手册[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2.

[2]杨新菊.桑蚕丝蛋白结构的STM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4,l4(5):15-17.

[3]志村宪助.蚕丝蛋白的分子生物学[J].蚕业科学.1996,22(1):56.

[4]陈华等.蚕丝丝胶蛋白的结构、性能及利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1(3):344-348.

[5]朱松文.服装材料学(第3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45.

[6]周璐英,吕逸华.现代服装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2-13.

[7]宋润霞译.真丝内衣对皮肤搔氧症的功效[J].国外丝绸,1995(6):27-29.

[8]周宏湘.真丝绸染整新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1:11.

[9]董玮等.叔胺类化合物与K型活性染料的反应性能研究及其在真丝染色上的应用[J].印染助剂,2007(7):25-26.

多元化开发 篇9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模式

1. 档案查阅。

这是档案部门提供档案信息通常采取的服务方式。档案部门设有阅档室, 并为档案用户准备诸如检索工具、工具书、参考资料等, 供利用者进行借阅利用。这种利用方式, 供需直接见面, 信息直接流通, 档案部门能及时接受利用者的反馈信息, 有利于档案保管保护。据统计, 平均每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接待档案、资料利用者达1 300万人次, 利用档案资料达3 600万卷 (件、册) 次。而在2003年提供利用的档案资料则达到了5千多万卷、册。

2. 档案外借。

《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省市制定的档案管理条例中都做出了“法人、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凭身份证、工作证或者介绍信等合法证明, 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的规定, 这就从法律层面上为档案利用者外借档案提供了依据。利用者为了某种需要可将部分馆藏档案原件或副本暂时借出使用, 包括个人外借、集体外借、馆 (室) 间互借、预约外借和流动外借。在档案的利用活动中, 珍贵的、易损的、年代久远的以及特殊载体的档案一般不外借出馆。档案外借服务应注意保管、保密和完整性等问题, 特别应注意建立催还制度。

3. 档案报道服务。

档案部门通过档案报刊或新闻媒介向社会和利用者揭示和通报档案信息, 宣传档案工作法规、制度, 交流工作经验等。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报———《中国档案报》, 自1995年创刊以来发行量逐年递增, 目前已覆盖全国档案系统并占领了部分都市报刊零售市场, 北京、山东、辽宁等地订阅《中国档案报》已延伸到乡、镇及民营企业和都市报亭, 台、港、澳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蒙古等国都有订阅。

4. 档案陈列、展览服务。

即档案馆按照一定主题, 以展示档案原件或复制件的方式, 系统地揭示和介绍档案馆 (室) 藏中有关档案的内容与成分的一种服务方式。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近年来各级综合档案馆普遍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又增加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平台, 其公共服务职能日益突显,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在此方面就大有作为, 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馆拥有较丰富的档案材料, 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和上海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光辉历程。自建馆以来,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吸引了机关、基层党、团组织等100多家单位2 000多名党团员来此进行党组织活动, 使人们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层模式

1. 编研服务。

档案部门具有档案编研职能, 并设有编研机构, 拥有专门编研人员, 根据档案馆 (室) 自身的馆藏特色以及档案利用价值, 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展编研工作, 是档案部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为领导决策、工作参考以及社会各界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情报服务。

在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校以及经营单位中, 档案是重要的情报源之一, 如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档案是重要的情报来源。目前, 在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行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 得到了很多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认同, 这也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图书、档案、情报工作三者之间的桥梁, 加强图书、档案、情报工作之间的联系, 减少不必要的冗余环节, 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 使它们能够为实际工作更好地服务。因此, 档案信息的情报服务将会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检索服务。

针对利用者特定的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档案标识系统与途径, 从大量的档案目录、索引、文摘、卡片等二次文献中查找出需要的档案信息的服务活动, 它是提供利用的先期工作和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开展检索服务必须建立完善的检索系统, 合理组织和整理档案文献资料, 加强馆藏基础管理工作。档案检索服务已经历了手工检索、半机械化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以及光盘检索和目前的网上浏览等阶段。尤其是网络检索这种方式, 它能提供各种功能强大、灵活、实用的检索工具, 使得检索成为一项轻松而愉快的工作。档案用户之间、档案馆 (室) 之间、档案用户与档案馆 (室) 之间的地理距离将由于网络的连接而消失, 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在档案工作中普遍应用。档案部门可尽快开发出具有强大搜索引擎的网站, 使搜索、利用档案信息变得方便、快捷。

4. 专题服务。

档案信息专题服务又叫跟踪服务, 指的是档案信息部门根据利用者的需要确定某一专题, 并围绕这一专题从档案文献中选择出对该专题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 定期、主动地向利用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档案信息专题服务水平大体要经过确定内容、跟踪服务和效果反馈三个步骤。

5. 咨询证明服务。

多元化开发 篇10

●开发的主力军——教师

让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

1. 在教学中开发资源

从专业素质上看,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倾向, 为充分开发资源, 可以让各位教师承担自己所擅长的教学内容, 进行跨班教学, 实现优势共享。另外, 有些语文教师还有专业之外的特长, 可采取选修课的形式, 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空间。

2.在交流中生成资源

教师与教师、学生、教育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能拓宽知识面, 丰富资源积累。语文教师要学会交流, 重视交流, 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 生成新的资源。

3.在合作中激活资源

语文教师应增强合作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内合作,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

例如,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前, 考虑到很多学生对莫高窟比较陌生, 而又无法带他们到实地去参观。因此, 我首先请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敦煌莫高窟里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相关资料,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然后又向美术老师提出建议并得到了赞同, 在五年级美术课上增设了介绍彩塑、壁画的内容。同时, 我利用网络资源, 做出精美的图片, 并配以文字说明, 在课文讲解时呈现, 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这样, 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深深体会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发的生力军——学生

学生的参与、交流、碰撞能够生成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1. 交流产生资源

在合作交流中, 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交流是认识升华的阶段,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路, 增长知识, 启迪智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 是一个多极的“信息源”,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信息空间, 让他们实现资源共享。

2. 合作产生资源

例如, 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 我提出问题: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看到蝙蝠在夜晚飞行, 他提出了什么问题, 是怎样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实验的,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或读书, 或记录, 或讨论, 或争辩。互帮互助让他们在知识的探究中更兴奋。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越来越频繁, 他们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开发者。与此同时, 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相互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开发的后备军——家长

1.请家长参与开发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等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 鼓励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家庭氛围。例如, 为孩子购置一定数量的图书, 帮助孩子订一些语文报刊等。

2. 请家长参与活动

可采用“引进家长资源, 拓展学生生活经验, 形成教育合力”的做法, 如开办家长讲座, 让家长真正成为教育一员。通过发挥家长的人力资源和主观能动性, 可在班级内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健康教育”、“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等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

3. 请家长参与教学

数箭齐发开发多元活动课程 篇11

“1-56X”课程体系简介

1:指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是底线。

5:指学生必选的五类校本课程,包括“君子文化”“阅读与写字”、人校课程、假期实践课程、离校课程。

6X:指学生自选的校本活动课程,内容涉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思维、英语与国际、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实践与创新”六大领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并且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生须在每个领域中至少选择一门学科并完成相应课程。

实施方法及途径

规范执行国家课程 学校紧紧围绕各学科《课程标准》,分级细化教学目标。同时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还对国家学科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达成。

稳步推进校本课程 学校结合君子文化的六个维度编写了一套《君子文化》校本教材,对应一至六年级分别是《尊礼篇》《仁爱篇》《孝道篇》《睿智篇》《诚信篇》《正义篇》。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要求,每周安排1课时《君子文化》组织教学活动。

《阅读与写字》课程:学校每周开设一节阅读与写字课。教学中,既可以将阅读与写字单独进行、隔周轮换,又可以寻找阅读与写字的结合点,进行综合教学。

人校课程: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特殊期,学校开设了人校课程,以促使新生尽快形成对学校、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

假期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学校借助寒暑假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假期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前行的动力。

离校课程:为了贯彻全程育人的思想,做好中小衔接,学校面向毕业生开设离校课程,以增进毕业生对母校的留恋、对未来的向往。

全面开发活动课程 学校结合君子文化建设与本地实际情况,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角度,围绕六大领域,精心设置学科拓展、社团活动等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利用每周连续2课时组织学生活动。通过适当统筹确保每位学生在小学六年(12个学期)内涉猎六大领域,打牢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校结合六大领域,统筹设立校园主题节日:活力体育节、芬芳读书节、多彩艺术节、趣味科技节、疯狂英语节。通过主题节日,推进活动课程,张扬学生个性。为了保障校本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研究制定了《活动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着力推进“四明——三定——两结合”措施。“四明”指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课程评价;“三定”指定时间、定地点、定设备;“两结合”指师资安排由校内选拔与校外聘请相结合、课程安排由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多元评价推进课程

学校研究制定全面、多元的《学生素质平价手册》,借助成长记录袋,加强发展性评价。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制订的《学业质量标准》实行分块考察,注重学习过程,强化单元评价,关注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校本课程,着重考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思维品质等因素。对活动课程,着重培养兴趣,開发潜能,实行“等级+学分”制管理:毕业时获“合格”等级并累计相应分值的学生,分別授予“多艺小探花”“博学小榜眼”“全能小状元”称号,颁发荣誉证书。

总之,学校将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构建中大胆尝试,自主更新,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促实施,以评价促发展,力争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实现“课程开发多元化、多元课程品牌化”的目标。

多元化开发 篇12

一、什么是艺术授权

艺术授权又可称为艺术作品认可, 是指授权者将其所代理艺术家作品的著作权等授予被授权者进行使用, 授权者多是以合同的形式进行授权, 按照合同规定, 被授权者要向授权者交纳一定的授权金。艺术授权与艺术品市场中的一级市场画廊和二级市场拍卖收藏有很大不同, 艺术授权行业属于艺术品市场中的三级市场。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经营和出售的是艺术品的所有权和单件的原创作品, 数量有限, 交易多是少数人的交换, 因此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作为三级市场的艺术授权, 其核心是艺术家的著作权, 艺术家通过提供一定的版权或著作权而获得一定比例的授权金, 将自己的作品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以期作品得到广泛宣传, 扩大知名度。被授权者在版权的授予范围内从事艺术品的复制、公开展示、再设计等经营活动,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消费者则可以买到品味独特、富有创意和艺术元素的商品。目前国际市场上艺术授权主要有三种形式:原作复制授权或称画作授权、产品授权、数字授权等。

二、提升产品附加值, 促进产品开发多元化

Artkey艺奇文创公司是亚洲地区艺术授权的先行者, 旗下签订了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 拥有约10万件艺术作品的合法版权。拥有二十年的艺术授权经验, 不乏成功案例。Artkey艺术授权拿到授权之后, 参考艺术家和作品的风格, 对其衍生产品进行恰当的注解, 诠释其具有的艺术内涵, 再创意设计、生产, 使其更适合融入产品之中。例如, 旗下推出的白石系列, 他们通过创新将齐白石大师的著名画作《雀跃樱桃》制成了茶杯、石版画, 另外齐白石其他画作中的花鸟虫鱼等形象也被复制到了皮箱、手表、枕头等日用品上, 这些衍生产品到处体现着白石老人画作的艺术元素。艺术授权出售的不仅仅是杯子、枕头等日常用品, 还是艺术家艺术符号的重要载体, 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三、艺术授权产业面临的困境

目前, 我国的艺术品授权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发挥着独特魅力, 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体系还不健全, 盗版严重, 市场还很混乱, 原创作品著作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国产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度深受盗版之害, 市场上玩具、衣服众多衍生品开发并未得到授权;目前对原创产品开发, 多以复制为主, 多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上, 缺乏创意, 市场竞争力低;艺术授权首先需要获得艺术家授权, 然后进行再创作, 因此就要求艺术授权的管理人才, 既要懂艺术, 又要懂法律和商业运作, 然而中国目前缺少这类复合型人才。本文根据艺术授权面临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 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艺术授权的运作必须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之上, 知识产权保护是对艺术创作者智力成果的尊重, 是艺术授权经营的核心, 只有妥善的处理好原创者的利益, 激发起积极性,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加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理论建设, 在执行层面上加大政府部门的执行与监督力度, 防范与严厉打击盗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为艺术授权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艺术家和企业也要提高版权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 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知识产权在艺术授权中的地位,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善授权流程。

(二) 用“创意”为文化产品注入活力

一般商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而艺术衍生品是不仅具有实用性, 通常还有原创作品赋予的文化内涵, 增加了衍生品的文化附加值。用“创意”提升文化资源利用率, 多种形式阐释艺术品的文化内涵, 从而适应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肯定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领域的支持作用, 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 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跨产业合作,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鼓励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合作, 整合各界资源等措施, 对艺术授权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 人才储备与理论建设是艺术授权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艺术授权产业是个大文化市场, 需要艺术、商业、法律、管理等多元化的人才。Artkey文创集团包括创意中心、运营中心、业务中心等多个部门, 他们的核心人员主要有艺术、商业、科技、法律等专业, 其中艺术知识的专业人才, 是艺术授权的基础;商业人才则是要实现与创造商业利润的重要保障;艺术授权以著作权为核心要素, 法律专业的人才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授权产业应对这些人才要加强重视和培训。由此可见, 艺术授权是一个庞大的价值链, 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 不仅要对人才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还要建立团队, 用团队的智慧, 战胜困难。

四、结语

艺术授权是文化产品开发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它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同时让小众的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 真正的实现艺术产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但是中国艺术授权才刚刚起步, 还面临很多问题, 如何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管文明.Artkey—中国艺术授权产业的先行者[J].创意世界, 2011 (1) .

[2]胡惠林, 肖夏勇主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6) .

[3]郭羿承.艺术授权是一种商业模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120/084718014277.shtml, 2013-9-18/2014-01-20.

上一篇:水务工程质量检测下一篇:急性脑分水岭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