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声乐

2024-05-29

多元化声乐(共12篇)

多元化声乐 篇1

摘要: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们所面临的、所接触的也不仅仅只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在现代高师声乐的教学中,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多元化声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对于多元化声乐教学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一个得到普遍受大家认可的、统一的高师声乐教学理论系统支撑。而国外的多元化音乐教学已经有了系统的体系,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结合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多元化声乐教学之路。本文通过讲述多元化声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希望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在多元化的声乐教学中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方法。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声乐教学,高师声乐

世界的文化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是一座充满拥有无穷魅力的宝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是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多元化声乐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符合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师声乐的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声乐教学,才可以让音乐自身的多样性、时代性、民族性完美的融合并发挥出来。这对于音乐教育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化声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多元化声乐教学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

自近代以来形成了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欧洲音乐论,中国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影响,提倡音乐教学方式也西化。中国声乐教育是以欧洲声乐理论和演唱方法作为传统声乐的基础教学模式。即便到了今天,在我国许多音乐学院教和音乐广播仍在宣扬着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欧洲美声唱法。这种欧洲美声的演唱系统代表着西方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观,是欧洲古典音乐体系文化的经验。在我国声乐教育中,欧洲民间音乐几乎没有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方的声乐作品。提到声乐,大家联想到的还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歌剧。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也在发生改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怀世界性的音乐,这是时代的潮流。

全球化带来的是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为声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如今的声乐表演家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于西方声乐的学习和表演,也开始关注世界其他地方的声乐方式和艺术风格,打破了西方声乐“一统江湖”的局面。 然而要想完全摆脱西洋声乐教育中的桎梏,打破壁垒,就必须要走出去,开放自己,吐故纳新。首先,高师声乐教育理念的改变。 要在高师声乐的教学实践中有多元化声乐教育概念,对于声乐艺术世界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知道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相比其他国家、 民族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只有对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也采取虚心请教,才能做到吐故纳新。才能在高师声乐的教学中超越自我,摆脱因欧洲为中心的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弊端。发扬各民族在声乐教育中的优点,加快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形成。在国际声乐教育中,我国也不再是被动的输出声乐人才,开始与国际接轨,共同进步。所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已经成为中国21世界高师声乐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个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世界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已经融为一体,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为世界音乐文化进一步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学习和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已经高师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多元化声乐教学中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学习到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够使自己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的声乐文化。声乐艺术形式和风格进行学习和观察。在中国声乐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国高师声乐教育除了让学生要积极地吸收其他声乐文化中优秀部分,也要带领学生开阔视野,对声乐有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于各地区民族声乐文化的认识,建立起一个平等交流的意识,促进不同声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声乐的鉴赏能力,还应该启发他们去探索不同声乐中的不同元素,为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元化声乐人才做准备。

(二)多元化声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必然性

1.社会因素。在现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无疑在当今社会中拥有更多的优势,用有更多的选择。然而我国目前的高师声乐的教学无法让学生达到更专业的声乐技术水平,这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中无法将之成为自己的一个优势。而现今社会竞争激烈,高师声乐的教育与学生日后工作实际脱轨严重,甚至有些学生不会选择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多元化声乐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更好的开拓自身视野,认识自身不足,同时也为将来成为多元化社会的声乐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比较单一。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似乎更像是教会学生完成某一部声乐作品。而这些声乐作品往往是来自民族音乐和欧洲美声作品,更注重技能技巧的专业度。没有办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声乐文化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在教材内容上就没有这一限制,它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现代音乐,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摇滚,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化声乐教学目前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声乐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声乐教师作为高师声乐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其自身素质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声乐学习。虽然中国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逐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但仍然有一些教师采用高师声乐中的单一教学方法。对于声乐的教学也只是仅仅停留在民族、通俗、美声等方面的教学,不敢有半点逾越。同时因为多元化声乐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需要教师更多的掌握与声乐相关的知识,如与相关音乐的文化背景,演变历史,相关文学故事等。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是无法很好的贯彻执行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更不提如何让学生在多元化声乐教学中收益。

(二)过多注重演唱技巧的传授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但考试机制仍然是当前学校对于老师教学结果的主要检验手段。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就会更注重那些需要考试的项目。演唱技巧作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提高演唱技巧上,从而忽视声乐教育中其他的内容。让声乐教学变成演唱技巧的教学,更别提什么多元化声乐教学了。

三、如何促进多元化声乐教学在我国高师声乐中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接触多元化的声乐作品

多元化声乐教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声乐类型和声乐文化。由于在高师声乐的教学中,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为主导,加强对欧洲音乐鉴赏能力的培训。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就必须让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不同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声乐作品。在对声乐作品的学习中,要注意不应只对其中的演唱技巧感兴趣,还要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用的乐器, 就能更好的理解声乐作品的风格,可以更好的为自己所用。

(二)引导学生不同音乐的原生态的文化背景

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音乐作为人们最常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最常用的方式,所以音乐的创作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具有的地域性和代表性使得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是不同的。 由此,也就衍生出许多特有的演唱方式和演奏乐器。学生只有在了解音乐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文化背景,才能对音乐中所描绘的感情感同身受,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接受来自不同音乐的声乐文化。

四、结语

多元化声乐教学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与整个大环境的走向。多元化声乐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也让声乐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逐渐与国际化的声乐教学理念接轨,为教育多元化的声乐人才做好保障。多元化声乐教学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最大程度弥补和完善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不足。为我国接轨国际,培养更多声乐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更为丰富的发展之路。

多元化声乐 篇2

一、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在《声乐》理论教学课程中,指出了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方法的学习外,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把新标准的要求贯穿于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新标准不仅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标准,也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以新标准为准则,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中表现出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声乐人才。

二、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教学内容

民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声乐技巧、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声乐技巧主要由声乐老师一对一,一对二来承担,在歌唱教学课程中,教师除了要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理论基础,还要多注重学生的歌唱素养和音乐综合能力。声乐理论知识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声乐论文写作等。这些理论课程由声乐教师共同承担,体现出每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又调动了教师声乐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民办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艺术实践主要是检验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手段,通过校内外演出活动,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歌唱素养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三、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改革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声乐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但是在教学模式上显得很单一,不利于学生专业上的进步。由于民办高校培养目标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采用二人组课、三人组课、大课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以适应多元化的人才的`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程度。声乐集体大课教学内容包括声乐理论知识,声乐发展史,声乐作品赏析,《意大利语语音》课程讲座,声乐教学法,声乐心理学。随着音乐专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上多采用二人组课、三人组课、大课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

(二)结合多种类型的声乐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程度和个性的差别来采用适合学生的声乐授课形式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声乐二人组课、三人组课中通过理论知识介绍、教师演唱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在声乐大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图片、文字、谱例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理解中变得通俗易懂,这样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知识,从多方面去加强声乐专业技巧,提高歌唱素养。

(三)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教学的模式要立足于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既要注重专业性,又要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教师声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歌唱素养,对声乐专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技能技巧方面,还是教学观念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声乐人才。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的优点突出表现在,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学生来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贾伟亚.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4.

[2]鄢丽娟.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模式[J].艺海,2009,06.

[3]庄晶.浅谈音乐声乐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5.

[4]于唯德.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艺术,,03.

[5]何卫,韦亦珺.略论高师声乐课的有效教学模式[J].甘肃高师学报,,06.

试论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篇3

陈艳伟

目前,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西方声乐的影响,变得更加多元化。本文介绍了我国声乐教学中目前存在的缺陷,并分析了多元化发展对声乐教学的主要作用,提出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最后提出从各个途径更好地推动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作用,不仅为当前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声乐教学 多元化 发展趋势

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各国的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文化都是具有无限魅力的瑰宝。 我国在发展本土的文化时,会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成分,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过如何使得我国的音乐既能保留自己的特色,又能吸收其他国家的精髓,是一个大难题,这也声乐教学在多元化的发展新趋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主要缺陷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学校在声乐教学方面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存在一些缺陷,从而阻碍了声乐教学朝着多个方面发展。这些缺陷首先表现在声乐教学的标准样式开始变得越来越一样,而没有更加多元化。从全球的音乐发展来看,不同国家的音乐特点不一样,产生了不同流派和特点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但是我国在声乐教学上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主要面对整个班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共同性,而没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对于每个民族的学生在声乐方面的发展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声乐教学,并没有几个声乐老师可以做到,声乐老师也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中心。在这样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巧水平就变得特别相似,没自己独特的声乐特点,这也阻碍了声乐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声乐专业的学生受到名气和利益的影响,为了跟明星一样在名气和经济上都获得非常大的成功,就模仿著名明星在声乐方面的演唱技巧和发声特点。如果声乐专业的学生只想变成某一位明星,就会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二、声乐教学多元化的主要作用

西方音乐方面的纹理对我国在声乐教学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在进行声乐教学使总是重视西方,而忽视了中方特色。为了不让西方音乐对我国传统音乐造成不利的影响,影响我国音乐文化保留自己的特色,声乐教学应该寻找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递,从多元化的方向出发,打破原来的声乐发展束缚,努力进行各种不同的尝试,使得我国的声乐教学在今后的道路上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多元化发展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多元化的要求。 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文化过程中,西方文化进入我国,以及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均促进了多元化的产生。我国声乐教学只有顺应这种趋势,有利地引导它去为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各自的文化流入更加新鲜的血液,使得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本质上转变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给人们营造更多的音乐享受,通过更加创新的途径去进行文化之间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给声乐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营造更加辽阔的空间。改变和更新声乐教学方面的观念,不但会对教学方法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教学目的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对培育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声乐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声乐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进入相应岗位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增强,从而在声乐领域获得更加出色的表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符合素质教育对声乐教学的要求,所以成为声乐教学的重点,也推动了声乐文化不断发展。

三、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在艺术方面都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显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景象,各个国家在文化和艺术之间的交流和渗入,结合和融入,都逐渐成为文化继承和传递的主要支柱。 不同艺术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给予文化不一样的活力和生机,这也是艺术从事者希望达到的境界。在艺术发展的方向上寻求多元化,我国在声乐教学上也不例外。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影响下,声乐教学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前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改变了,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声乐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艺术进行结合和融入,并进行相应的创新发展。声乐教学不管是在内在涵义上追求多元化,还是在外部形式上更加多元化,都给目前声乐教学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得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声乐教学的内在韵味更加浓厚,在多元化发展下的生命力也更加顽强,从而给声乐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声乐教学在多元化方向的发展上具有迫切的需要,这也来源于时代进步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艺术要进一步发展,声乐艺术要寻求更广阔的空间,导致目前各个高等院校都要改变声乐教学的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声乐教学的观念和模式要改变,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更新,教师和教学资源要丰富,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培育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的声乐人才。

四、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1.发挥声乐老师在教学多元化发展中的作用

声乐教师在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引导着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声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教学是否可以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需要提高声乐老师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较为熟练的声乐技能,还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更多地涉及声乐教学方面的先进知识,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才可以通过声乐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声乐知识和更扎实的声乐技能。声乐老师应该学会如何从实际生活中吸取经验,把生活经验和声乐教学的知识及技能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用生理等科学来向学生解释呼吸的演示,这样的声乐教学更加生动,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能够特别快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声乐老师在跟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学会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让学生对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其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及对声乐的困惑和不解,让声乐教学的形式和涵义都能够实现多元化。

之前的声乐教学都是单方面的,新的发展趋势下,声乐老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灌输,而是寻求教学内容上的多元化,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声乐学习,把自己想要学习和感兴趣的声乐内容加到声乐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更多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学生给老师进行反馈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在老师给学生进行反馈中促进学习的进步,从而创造学生真正喜欢的声乐教学。如今的技术不断发展,给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设备,声乐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设备,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及其他国家在声乐方面处于尖端地位的研究结果,拓展他们的眼界,使其深入认识声乐教学的发展新趋势。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发挥声乐学生在教学多元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如果想要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声乐老师就应该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声乐教学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进而更加努力地使声乐学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声乐教学需要促进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声乐观念,增强其对声乐教学里多元化文化的认识,进而达到他们对多元声乐的要求,同时形成开放广阔的音乐态度,接受不同种类的音乐流派,无论是在学校里学习,抑或是在毕业后从事音乐行业,都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去接受和学习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建立学生关于声乐学习和审美艺术的多元化观念,是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和能力的重点所在,学生能够涉及更加多元化的声乐表现手法。 在以前的声乐教学中,总是重视西方的声乐,而忽视了我国的声乐。虽然在我国最开始发展声乐教育的时候,借鉴了许多西方的经验,但是如果我国想要把声乐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台阶,不以民族的声乐为基础,就无法获得长久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民族的声乐也加入到教学内容中,除了学习西方的声乐歌唱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在我国民族的声乐中提取出更多的精华,经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并且从经验中提升和创新,从而促进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除此之外,促进声乐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依赖于教学材料、教学设备等。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观念,不让多元化成为空谈。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目的地追求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应该紧密结合声乐教学的目的,跟随时代的角度,在声乐教学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进步。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不断提升,全球各个国家在文化方面都会进行交流和分享。在文化领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依靠本土的基础,也依靠本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我国的声乐教学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才使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确定的局面。 在如今的世界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追求多元化,学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也需要迎合这一新的趋势。声乐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培育出具有各个方面能力,并且具有多元化眼光的声乐人才。

[1]陈卉.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音乐大观,2014(8).

[2]毕亚楠.谈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J].大舞台,2014(4).

[3]宋淑红.中国声乐教学应开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将世界民族音乐引入声乐教学课堂[J].中国音乐,2008(3).

[4]胡久华.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谈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向[J].音乐时空,2015(1).

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初探 篇4

民族声乐是在中国特色土壤中繁衍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吸收借鉴了中国各时期的民族音乐元素, 并与地方语言相结合逐渐形成特有的演唱风格。民族声乐是由民间歌曲、小调、山歌、戏曲以及说唱逐渐发展而来的, 它们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意义非凡, 而民族歌曲不再是乡间的小唱, 而是进入到专业音乐学校中, 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认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外来音乐的进入与世界文化的不断渗透, 西方先进的声乐训练方法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产生了具大的影响, 也带给民族声乐更多的音乐风格与文化特色。伴随着“洋为中用”的声乐演唱方法, 人们意识到声乐演唱并非由一种歌声呈现, 而可以用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技巧来展示, 一大批民族艺术作品也接踵而至, 民族声乐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时期。

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纷繁的文化融合中, 我们意识到保留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才是真正发扬民族声乐最好的方法与手段。人们开始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 “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演唱方法上也存在着多元化。演唱者在塑造不同人物时, 除了选择相应声部的演员外, 还要注重声音的色彩、位置、音乐的风格、语言特点及不同地域作品的差异等。民族声乐在地方音乐和众多的戏曲曲艺音乐的滋养下, 不断地发展完善, 在民族唱法与音乐旋律上也有新的表演形式。

二、民族声乐唱腔的多元化及教学特点

(一) 民族声乐唱腔的多元化特点

语言是民族声乐的核心, 结合不同声腔特点和技巧所展现出特有的唱腔表现。演唱者在展现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都要与民族语言相融合去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 将情感和心理活动融入到歌曲表达中去, 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语言音韵, 也形成特有的行腔咬字的方法, 语言的情感把握与音乐旋律的完美结合将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 使听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 进入一个充满内涵的剧情空间里, 通过传达歌曲的意境美, 带给听者身心上的美感享受, 在技术、音色、情感三位一体的融合形成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唱腔。

(二) 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特点

发展民族声乐多元化要注重优秀的声乐训练方法, 首先要吸取美声对声音能力的塑造方法, 根据人体声腔特点, 使声音在符合旋律和意境的条件下, 获得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而技术技巧的发挥则要根据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特色来决定, 灵活运用呼吸与共鸣, 这是发展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技术前提和基础。比如湖北民歌《龙船调》, 这是一首湖北利川地区土家族花灯典型曲目, 原名《种瓜》曲调《瓜子仁调》, 《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 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演唱时要注重河北土家族特有的声调语言, 如“正 (zeng) 月里是 (si) 新年呐, 依呦喂”, 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和劳动号子的形象, 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说白部分的:“妹↗娃↘要过河 (huo) , 是 (si) 哪↗个 (guo) 来推我嘛?”“我↗来推你嘛。”歌曲对唱的形式, 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要表现好这首作品, 首先要始终气息保持运用如一, 加强腹肌及横膈膜的支撑控制力量;其二, 咬字直接在鼻腔与头腔共鸣上;其三, 情感做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并兼具地方特色。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分类

当代在民族声乐的的大家庭中产生了不同的表演形式, 如新民歌、传统改良民歌及原生态民歌等, 都是人们热衷追捧民族声乐表演形式。

(一) 传统改良民歌是指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保留和再加工的民族歌曲形式。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根据广西柳州的山歌《石榴青》改编、《白毛女》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康定情歌》改编与四川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及民歌大师王洛宾先生改编众多的新疆、内蒙民歌等。

(二)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 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而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

(三) 新我们所说民歌, 其一是指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主要以西洋乐器或流行音乐旋律风格、节奏等将民歌进行重新配器或编唱, 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 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如《彩云之南》、《万物生》等。其二, 近代还有一大批民族艺术歌曲的诞生, 学院派民歌唱法应运而生, 也丰富了民族歌曲的土壤。代表人物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龚琳娜、王丽达等, 代表作品《白发亲娘》、《水姑娘》、《父亲》等。

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是多方面的, 本文通过论述其中几个部分来说明多元化形成的必然趋势, 分清民族声乐方向和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华敏.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走向[J].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李佳佳.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字韵、声韵[J].长春:作家·下半月, 2011 (4) .

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研究论文 篇5

在历史长河中,原生态民歌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和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从多方面反映了各个民族人民的生活,其审美过程可以丰富审美体验、唤起审美想象;其审美作用可以深入人心;其审美口味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基本相符[1]。如若要对艺术本质作以深入的探索和理解,就需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科学地发展以及完整地继承,进而才能以文化底蕴、审美倾向等因素为基础,探索出我国各个民族歌曲的风格形成的核心。

一、原生态民歌概述

从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来看,按照阶段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民歌的创作歌曲,一类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并且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当中,这两类歌曲作品会表现出其所独有的显著特点,同时也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功能[2],通过广义角度来分析,原生态民歌是经过长足历史发展后沉淀而成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的艺术灵感结晶,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是一种民歌艺术。其所具备的特点是:在音乐形象上生动而准确,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和音乐语言上比较简练。基于民族风格所创作而成的歌曲主要指在近代和现代歌曲当中从个人角度出发,由作曲者单独完成,并将该时期人们的主要思想观念反映出来,抒发内心的意念和情感,对社会生活作以简单的描写,在目的性和功能性上都是比较强的。原生态民歌具有如下特征:在音乐结构、语言、体裁上会逐渐形成自我风格,同时地域性会逐渐淡化,从而更符合艺术类歌曲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特征。

二、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危机

总体而言,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原生态民歌,并且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原创民间歌唱音乐,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部分,也是劳动人民非常自然表达出的音乐。然而,当前民歌所产生的环境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民歌处于消亡或者濒临消亡的状态。事实上,民歌的发展和继承是一个非常矛盾、艰难和复杂的过程,并且其发展过程是非常长久的,都是从原生态(即粗糙的)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其就会失去内在的发展动力,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这和“物极必反”这一道理大抵相似。原生态民歌的主要本质在其口头性、集体性和乡土性,但是当前时代这些本质都遭遇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集体性指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然产生的民歌,并在创作加工过程中不断流传,其曲调和歌词都可以由群众展开集体的改变,但是在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下,此种情况以及非常罕见了。口头性指的是在民间祖祖辈辈的.帮助下,民歌会在其口头中流传下来。但是在网络、广播和电视普及的当今,此种现象实现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与民歌内容相一致的民风民俗正代表了民歌的乡土性,而西方民俗的入侵也削弱了这方面的影响,故而也不能依靠于民歌继续发展了。由此可见,这些因素都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和生产都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三、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

当前最为主要的是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当今,从事民族音乐的教育和研究的同志都应该肩负起保留原生态民歌精髓和特色的责任,让原生态民歌能够在我国的历史更迭中长足发展,深厚扎根,进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中户民族具有50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当中,民族声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唱和热爱,并且其在艺术形式上所具备的千姿百态的特点,使得其逐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当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植根在这片音乐文化非常丰厚的沃土当中,并且在长时间的吸收、借鉴以及创新下,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体系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并且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在其创作上不断繁荣,逐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当今社会,需要格外重视民族音乐的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以及科学性等,关乎民族声乐发展全局和发展方向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一直根植在中国的肥沃土壤中,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并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欣赏习惯和特点,是一种演唱形式非常多样的声乐艺术品种。由于原生态民歌的介入,使得民族声乐曲目越发浩瀚,演唱技术也逐渐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进而使得中华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上变得更加独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所包含的基础理论也在逐步完善过程当中,这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问题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在确保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个性都能够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同时,也需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相应的保护,由于其拥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与声乐艺术相融合,在其特色上具有别具一格的显著特点。如同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一样,在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多元发展时,要确保自身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不被舍弃,只有在确保此条件被满足时,才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芳.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艺术评鉴,,01:76-77+80.

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与流行趋势 篇6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新民歌;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0-02

一、传统民族声乐时期

如果把新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的话,传统的民族声乐时期应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起航。传统的民族声乐是在汲取了戏曲、民间民歌、曲艺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民族声乐溯源

民歌是人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类的民歌归为“劳动号子”以及在山林中为了传递声音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山歌”、“信天游”、“花儿”等。于是民歌有了它的特点:明亮、高亢、富于激情。民族声乐最初的形态应是接近于原生态唱法,对音乐天赋及声音条件的要求是较高的。

(二)时代背景

在红色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刚刚从一片废墟中站立起来,需要的是振奋人心、奋发图强的音乐。在战争年代,艺术是不能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1]。转折点发生在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性的、主旋律性的民族歌曲,如《白毛女》、《南泥湾》等。王昆、郭兰英等一批优秀的歌唱家用甜美而纯朴的声音演绎了这一首首经典歌曲。

二、民族声乐的鼎盛发展时期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民族声乐鼎盛发展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彭丽媛、宋祖英等。在这个时期,流行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除此之外,“美声唱法”流行起来,一场新的音乐思潮兴起。在借鉴了西方声乐的基础上,民族唱法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声音更加圆润、饱满,气息的张力也变得开阔而深邃。民歌几乎成了所有老百姓都喜爱的主流音乐。

这一时期,民族声乐不仅从声音上发生了大变化,主旋律的特质,鲜明的时代性主题也更加的突显。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走进了千家万户,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好日子》等。这一批歌曲的显著特点是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美好的生活,这不仅是当时时代的需求,也是人民的心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新气象,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写下了这首赞颂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决定了艺术的发展。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彭丽媛担纲主角的《木兰诗篇》走上国际舞台,产生很大的影响;宋祖英曾多次在悉尼、维也纳、美国等各地开独唱音乐会,为中国民族声乐打开了国际之门,受到了国际舞台的高度赞誉。

三、新民歌时期

民族声乐改革创新时期,“新民歌”是民族声乐的第二场革命。21世纪的到来,音乐的多元化与全球一体化相碰撞。声乐的主流依然是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但由于人们欣赏的要求不同了,欣赏的界定面不同了,民族唱法也开始寻求一条更为接近大众欣赏的道路,新民歌也就应运而生。

新民歌是一种“民族”与“流行”相结合的唱法。它的曲调流畅、亲切,音调也没有那么高亢,更能符合大众欣赏、模仿。代表歌手:陈思思、张燕、祖海等。一批优秀的新民歌歌曲的诞生也标志着民族声乐的又一次变革的成功。

新民歌的根源是民族艺术,它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演唱风格都与传统民歌一脉相承,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倾向。中国文化具有古典气质,与传统思想一脉相承,而新民歌都具备这些特质。新民歌仿佛迎面走来的古典美女,浪漫轻盈的曲调,温柔含蓄的音乐语汇,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内涵。

新民歌是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赋予其典雅的气息,又有现代艺术的张力。新民歌演唱者的包装、造型以及演唱特点都体现了其艺术的创新。在穿着上,短款礼服造型、类似流行歌手的造型成为新民歌歌手的主要造型,这是在过去的民歌演唱中不会出现的。歌曲也从过去的主旋律性的特质转变成多元化的特点。吐字、发声更接近于流行唱法。陈思思的《情哥哥去南方》、张燕的《月亮女儿》是典型代表。

四、民族声乐多元发展时期

民族声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模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无不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信息时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任何一种艺术流派都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否则它就会湮没在这股洪流之中。

(一)民族声乐与信息化时代的鸿沟

民族声乐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美声唱法是国际所认知的声乐艺术,是高雅艺术的范畴;通俗唱法是被老百姓大众所接受的,是街头巷尾广为传唱的。现今的年轻人,以90后为主体。而据调查,民族声乐视听人群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以及专业人士。民族声乐为何不能走进年轻人的心里,主要有几方面原因:民族声乐音调高、曲调难、难于模仿、跟不上潮流。民族声乐的演唱要用真假声混声唱法,而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无法运用好假声的,即便有人听,也难于模仿。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旋律动听,易于模仿,才能广为传唱。民族声乐必须寻求一条创新之路,捕捉时代灵感,满足时代需求。

(二)民族声乐的流行趋势

1.“谭晶跨界唱法”。谭晶是中国当代歌坛开创以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融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歌唱家。她的演唱方法被称为“谭晶跨界唱法”。她独创性的在歌声中融入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音乐剧元素,通俗而亲切的演唱方式独树一帜。如谭晶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作品曲调悠长,一首融合了藏族音乐的元素,另一首借鉴了山西民歌的曲风,具有典型的民族音乐特征。固有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曲调较高,不易表现细腻的情感,更适合主题性的旋律。而通俗演唱方式,曲调较低,接近于说话,情感细节的处理也就更为得心应手。比如在《远情》的后半段,一个八度的跨越,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几番起落疯狂,转眼间鬓已成霜……”这时谭晶在演唱中更多的用接近于纯民歌的演唱方式,气息的扩充,共鸣腔的扩大,能将感情与演唱的张力爆发出来,在情感的抒发上达到了淋漓尽致。她主演的《木兰诗篇》、《白毛女》、《文成公主》等作品,为中国民族歌剧和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2.龚琳娜——“中国新艺术音乐”。将民歌与流行元素、世界音乐相结合,最成功的也最具影响力的应是龚琳娜。很多人认为龚琳娜的唱法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唱法,说不出究竟这种唱法属于哪个范畴,而笔者认为龚琳娜唱法的根源还是民族唱法。龚琳娜给自己这种唱法的定义是“中国新艺术音乐”。龚琳娜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系统学习并充分掌握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中国新艺术音乐”是融合民歌、戏曲、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等为一体的民族声乐的成功转型。她的演唱都有乐器配奏,绝大部分都是民族乐器。以《忐忑》为例,歌曲里用了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伴奏。唱词中运用到了戏曲锣鼓经,在音色的运用上创新性的运用了戏曲老旦、老生、花脸的音色,将人声的潜质挖掘到了极致。龚琳娜是将民族、戏曲、流行、世界音乐融会贯通,大胆尝试的第一人。声乐教育家潘乃宪说道:“龚琳娜的民歌唱法,揭开了民歌唱法历史上的新篇章,是可喜可贺的,但要真正实现民歌唱法的繁荣,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或者恢复一个原生态唱法是远远不够的,多出几个龚琳娜这样的人才,才是实现繁荣中国民歌唱法的希望!”

3.雷佳——“古典中的创新”。雷佳,中国最优秀的民歌手之一。曾在2004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民族唱法的金奖。在声乐的道路上,雷佳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中国新一代民族唱法的领军人物,雷佳的演唱兼具民族、戏曲、美声之美,涵浑大气,灵秀韵致,曾被格莱美奖评委会主席Joshua Cheek誉为“最中国的声音”。雷佳曾参加演出音乐会版《木兰诗篇》,主演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歌剧《再别康桥》、大型历史歌剧《屈原》等多部歌剧,为民族声乐走向古典艺术之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古典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艺术价值。而雷佳在坚守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如歌曲《好日子慢慢过》、《好儿女好江山》,在这两首歌曲中,都运用到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在今年元宵晚会的《好儿女好江山》中,前半段“总想起岸边妈妈的纸船和梦想的帆,河水陪伴着成长的航行……”运用了通俗歌曲演唱方式,后半段加入了《我的祖国》的旋律,“一条大河波浪宽……”从“通俗”跳跃到“民族”,瞬间抓住了听众的心。这种对比的演唱方式,更加突显了经典旋律的永恒性。

没有创新精神,固执地坚守一种模式,不敢改变,甚至不认同改变,民族声乐就会走入死胡同。在艺术的洪流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浪涛,勇于做一个踏浪前行、开拓创新的人,才会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2000.6.

〔3〕胡郁青.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J].中国音乐,2007,(4).

〔4〕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J].乐府新声,2011,(4).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篇7

一、声乐艺术的本体特征

声乐艺术的本体特征, 包括物质构成材料、时间、综合创造力、情感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声乐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之间, 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声音, 其音高、音量、和音值等物理属性是不会改变的, 但声乐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 是在两种声音上的契合, 其特征也是这种契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是人的心灵本质的直接体现, 这种以人体的某种器官作为表达心灵感受的表现方式, 从本质反映了歌唱与人的密切关系, 它可以追随到人类艺术的起源。从声乐艺术物质构成材料间的时间特征看, 是音乐的时间与诗、词有声表现过程中的时间融合, 诗词的有声性表现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 但诗词有声表现的时间特征, 往往与物理性时间与心理性时间密切相关。从声乐艺术综合创造力来看, 它首先体现在歌词创造过程与音乐创作过程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的创作, 两者珠联壁合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是演唱者的主观创造力, 这是声乐艺术作品获得生命与价值的关键环节。从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看, 它又由诗情、曲情、声情产生而组成。所谓诗情, 是指词作者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受, 而获得一种心理冲动, 再将这种心理冲动转化为概念性的词或词组而加以描述的情感状态。曲情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运动性, 它通过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 (旋律、节奏、节拍、和声、复调、曲试、配器、调式、调性) 的有机结合, 组成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 其次, 整体性, 即诗情与曲情的契合关系, 达到诗情向曲情转化的过程, 其三, 变化性与阶段性。音乐情感通过歌词情感的具体化表现方式, 显示出声乐艺术情感的整体性特征, 但这并不意味以整体来体现整体, 而是以变化和不同的情感阶段来达到整体表现的意义。诗情和曲情在同化和顺应的原则下, 构筑起作品的情感特征, 这一特征恰恰是声情产生的基础。如果从艺术时间活动的三个阶段 (创作、表演、欣赏) 来认识, 声情主体是表演阶段, 它是沟通创作与欣赏阶段的中介和桥梁。

二、确立现代声乐美学体质

现代声乐美学作为探索现代声乐艺术所特有的美与审美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隶属于音乐美学, 是音乐美学下属的分支科学, 音乐美学就性质来说, 既可以说是用美学, 也可以说是音乐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现代声乐受美乐美学思想的制约。为了建立现代声乐美学体系, 打破旧的体系, 解放音乐, 必须解放人, 则必须在高度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必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 声乐以及一切艺术都由人创造, 都为人所存在, 必须以人为本, 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 中国声乐文化及其美学与西方声乐美学思想, 这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其方法, 吸取其技巧, 而是引进其思想内涵以建立全新的中国现代音乐美学体系, 这个体系的思想就应该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 还存在着一个音乐文化以及美学的现代与人的现代化关系问题。人创造文化, 文化也就是人。文化的现代化, 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没有人的现代化, 文化的现代化 (包括音乐及其美学的现代化) 乃至一切现代化到头来都只是一句空话, 而为了人的现代化, 职业上从事文化传承的人必须先进行现代化, 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具备超越精神、干预精神、独立人格与自由意态。世界“新古典音乐”狂潮的掀起, 给日见冷清的古典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以为克罗地亚小伙马克西姆, 这位钢琴玩家成了古典与现代的跨越, 正如他自己所说:“所谓跨越就是古典技巧与现代的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古典音乐的风味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后能够产生不同的以往的效果”,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走进音乐会,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在古典音乐中尝试新的东西, 把古典音乐与电子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 吸引更多的听众, 开创另一个跨越界限的音乐领域”毫无疑问, 马克西姆没有原封不动地去复制历史上的作品, 而是通过表演者所处的时代, 再现其思想性和精神内涵。

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 展开对声乐美学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以及构成方式的研究具有完美意义。我们主张声乐表演中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辨证统一, 是要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和相应的平衡点, 而不是使它标准化、绝对化、统一化。因为, 它是由个体人的主观化的一种活动, 感性因素较大, 与科学的严密逻辑与理性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性色彩。在很多声乐比赛上常常可以看到, 评委、表演者、观众各自同时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评价标准。另外关于对历史上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表演评价标准就更是多种多样了, 声乐表演作为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综合, 常常体现出表演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异性, 似乎阻碍了两者的同意, 但从表演的创造意义讲, 它所表现的是不同的表现主题对历史作品的不同诠释, 在具有传统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传统沿革的意义。

三、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首先是真实性与创造性, 其次是它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呢?专家学者认为, 它一方面吸收美声唱法的经验, 如气息共鸣, 另一方面他们又和专门学习美声的不太一样, 注重吸收民族戏曲曲艺, 民族声乐说的是润腔、吐字等方法, 它是一个总体概念, 在这个总概念下, 应包括多种不同的民族演唱形式, 及发声方法, 一个优秀的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歌者, 在掌握各种民族声乐唱法的同时, 还应该很好地掌握各种极富个性音色与风味的发声技巧, 并有能力在美声、民族、通俗、戏曲甚至更多唱法中自由驰骋的其他唱法。当然, 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解决的是思维观念问题,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主要同时具备丰富的作品阅历以及对不同演唱形态的把握与运用能力, 仅此还不够, 在作品的创作上, 要推陈出新, 要有适合各种唱法表现为一体的声乐作品, 这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要求词曲作者共同对各种唱法熟练的驾御能力, 其次才是优秀歌手运用唱法来演绎, 让听众在同一首声乐作品中享受不同的声乐表现所带来的声乐艺术大餐, 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带入不同的心境与美妙遐想之中, 把各种唱法自然地融入作品的意境, 不留痕迹, 一气呵成, 让人们在变化无穷的演唱技巧应用中, 丝毫察觉不到它们的改变, 而只是享受作品所带来得色彩变化及艺术感染力。

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思考 篇8

一、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1、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国家之间的文化与艺术交流日渐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中国民族声乐也需要对自身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定位, 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的唱法和艺术表达形式, 提高中国民族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的地位, 从而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2、大众审美多元化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也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力量,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而且随着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所需的音乐艺术信息, 而且形成不同的艺术审美思维和习惯, 大众审美多元化趋势的日渐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必须要坚持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才能更好的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

3、民族音乐自身的持续发展

中国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 在艺术领域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性, 因此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民族声乐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只有为民族音乐注入更多丰富的元素和文化底蕴, 才能赋予其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才能适应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与艺术交融的需求, 从而形成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1、创作风格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并且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些歌曲的曲风多变, 并且融入了戏曲、民歌、流行音乐等不同的元素, 创作出很多新颖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 促进了现代声乐艺术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同时, 民族声乐创作也更多的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而且加入了更多平民化的元素, 拉近了民族声乐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不仅为民族声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 同时也更加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 这将成为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重要的群众基础。

2、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方面, 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可以对民族声乐文化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 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院校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 需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对民族声乐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 增强其科学性。另一方面, 声乐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先天的声音条件、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 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声乐教学活动。另外, 教师是声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促进民族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

3、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 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这使得艺术审美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民族声乐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 越来越多新鲜的、时尚的元素对民族声乐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尤其是青年人群的审美意识变化, 他们常常引领现代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 民族声乐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 适当引入西方音乐文化, 保证民族声乐传统艺术特点的基础上, 丰富民族声乐的内容和形式, 构建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民族音乐的创作风格和演唱风格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 在保证民族音乐民族特色的基础上, 融入了更多外来元素, 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涵,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粉仙.浅析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时空, 2015 (22) .

[2]李雪.浅谈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戏剧之家, 2016 (07) .

多元化声乐 篇9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中国各大高校中,民族声乐的教学目前比较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虽然学生的演唱“个性”是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演唱基础上的,但不能只注重科学而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由于学生对传统民歌的语言、旋律和风格不了解,或了解太少,学校课程开设的有限,导致学生很难唱好我国传统的地方民歌和地方戏剧,很难形成学生自己的风格。此外,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的声乐教师大多都是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有很多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教师不仅要教美声唱法,还要教民族唱法,这些老师接受地更多是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和理念,很少接触到中国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所以,民族声乐教师应该多到民间去采风,体味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向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学习,回到学校再传授给学生们。

二、对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些探索

1. 聘请原生态教师,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该在保证学生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精华。在学校里,学生很少会接触到原生态的民歌,这不利于学生去了解地方民间的声乐艺术,更不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所以,高校可以聘请原生态民歌手作为老师,并招收各个民族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现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多是学院派培养出来的,对各地民歌的旋律、吐字、韵味、风格的把握都不一定到位,如果聘请原生态民歌手作为老师,就会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吐字咬字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接的了解到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地方民歌。此外,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演唱特长的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地方民歌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本身就是传统音乐的继承者,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传承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还能够促进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

2. 丰富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除了曲谱材料之外,教师也应该提供一些地道的地方民歌音频、视频、图片等材料。因为学生去学习地方民歌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去听,然后去模仿,模仿民歌中的语言、腔调、还有一些“小弯儿”等;曲谱材料除了《民歌大全》此类的书,还应让学生看一些按照地区、民族分类的民歌曲谱材料,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到中国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3. 让原生态民歌走入课堂

目前,中国的很多艺术院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民歌课、戏曲课,这对于学生学好民族声乐有很大的帮助,可仍有很多综合师范院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教师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向学生们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们应多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到一些少数民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去体味、观察和学习当地的民歌文化,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文化等,因为每个地区的民歌的由来和发展都与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习俗、风俗等方面有关,所以要想唱好这些民歌,就要了解民歌背后的知识。

4. 鼓励学生去尝试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尝试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中国,观众的审美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如玖月奇迹组合的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廖昌永、戴玉强等美声歌唱家演唱了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此类的通俗歌曲;龚琳娜演唱的《忐忑》、《登鹳雀楼》等作品也是在保持了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戏曲等元素,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表明了现在的中国声乐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都期待看到具有创新性的声乐表演。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保证科学的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尝试丰富多元的声乐表演风格。在艺术实践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在面向传统的同时,积极的学习多样化的歌曲和表演风格,尝试着先通过模仿去探索演唱创新的可能性,教师通过学生的这种尝试来判断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演唱风格,也可以丰富整个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总而言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使学生们能够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个性,还符合了现今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声乐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直展现出中国的民族声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摘要:民族声乐是以中国的地方民歌、戏曲、说唱为基础的,民族声乐之所以美,也是因为它独特的语言、旋律和韵味。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从通常的民族声乐学习扩展到地方民间本土音乐的学习。目前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学习仍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缺乏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缺乏地方多元文化的课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应该在保证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精华。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地方民歌

参考文献

[1]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2011.2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2012.6

[3]王春秋.民歌,原来可以这样唱的:由龚琳娜的演唱所引起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5

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内容,多元化,改革,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声乐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声乐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往的声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与枯燥,导致学生对声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改革中求发展,高校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改革,是提高声乐事业与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途经。通过改革声乐教学内容多元化改革,可以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声乐艺术知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声乐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为当今社会的声乐行业作出贡献。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较模糊

目前,在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只是按照个人主观意识或是书本所写的内容进行传统音乐教学。例如在声乐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花非花》曲目的过程时,只是将音乐的旋律、音符的发音教授给学生,在授课之前未对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未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科学思量,仅将一些基础的音调、音符以及掌握要领单一地传授给学生,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曲目音乐意境和演唱技能。在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阶段以及接受能力,随意选择音乐曲目,并且在选择曲目之后,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导致课时结束时,学生并不能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自己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对声乐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高校声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课堂教学内容较自由

由于声乐艺术的特殊性,每位老师的知识构造、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等都存在差异,再次,受声乐教学“一对一”、“一对小组”等授课模式的影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学校和专业系部未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声乐教师普遍以个人喜好选择、安排声乐教学内容。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选择简单曲目或自己已经掌握的曲目作为声乐教学内容,教师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导致了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存在个体差异性和自主选择性。高校声乐教师在选用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讲解教学内容等环节没有一定的标准及原则,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总的来说,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立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是通过声乐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虽然教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灵活度,但缺乏合理的科学性。

(三)课堂教学监控较松弛

目前,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多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在声乐专业技能课的授课中,普遍情况是,教师和学生关着门在自己的琴房中进行授课和学习,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等等,学校教务、学生主体、教学督导等不便展开质量监控。同时,由于声乐课程的特殊性,学生个体突出、思维活跃,会有部分学生个性张扬、我行我素,影响课堂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喜怒情绪、精力状态和教学态度等无法得到有效的监控。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并且日常学习中与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对声乐教师较为陌生,很难带入学习状态[1]。另外,由于声乐教学相对其他课程较为“神秘”,声乐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缺乏监控的声乐教学让部分教师很难做到“乱中有序”。

二、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学习的多元化

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多元化。多元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能力,能达到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声乐理解能力,而要综合考虑,要为学生的“就业”、“职业”进行科学规划,要培养的学生就业时是声乐方面的全能型人才。声乐理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演唱方法、生理构造、声乐文化、曲目内涵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声乐技能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会演唱某一首曲目,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科学掌握各种唱法的发声特征、发声要点、作品处理、情感表达、舞台表演等技术技能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声乐种类、声乐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理解并掌握运用。例如,《黄水瑶》、《古老的歌》等曲目,教师在教授此类曲目时,要先讲解此类曲目的理论知识,包括该曲目的音乐类型、音域、情感变化等,然后讲解该类型曲目的演唱方式、发声方法,包括歌唱腔体的调整、气息的运用等,在整体的演唱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技术和音乐表现力。

(二)作品演唱与二度创作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演唱作品的形式存在的,声乐艺术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高校声乐教学中,多以发声训练和作品演唱展开教学活动,在学生对某一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合理运用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以歌曲内在情感的表达为主,鼓励学生以该作品为依据,适度展开二度创作。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声乐思维。例如在《牧羊姑娘》的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技巧与方法,应该在学生演唱技巧逐渐提升的同时,鼓励学生合理地对该曲目进行情感表达,带领学生将已有曲目演变成符合学生的“特色”。不同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多元化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生命力和表现力。通过对作品演唱和二度创作的多元化,学生能够对声乐学习充满热情,对曲目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情感体验与艺术处理的多元化

声乐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艺术处理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在学生练习和表演过程中,通过曲目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并体验曲目中的情感意境。艺术处理是“二度创作”的升华,每位学生对声乐曲目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处理都不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将个人理解的曲目内涵和意境展现出来,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处理方法都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索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多元化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2]。例如,学生的自身性格较为腼腆,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自信方面;因此,在选择曲目时,尽量选择欢快的曲目,带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能够进入情景,理解歌词和音乐的结构,并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变化,并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三、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演唱特色和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具备演唱能力的应用型声乐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该以演唱特色和声乐技术为教学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演唱特色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术能力上注重他们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学习声乐并不仅仅是为做声乐教师,还可以进入歌舞团工作,教师培养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能进行多样选择的重要保障。声乐教学并不仅是让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演唱风格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声乐技术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演唱特点。以培养学生演唱特色和掌握声乐技术为宗旨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空间,更是高校实现多元化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拓展

在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突破单一的独唱教材,将教学内容多元化拓展当作教学目标的导向标。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以艺术歌曲、经典民歌、歌剧唱段等声乐种类共存,以独唱、对唱、重唱等形式共存为教学内容,应该以审美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为设计理念,制定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能学会古典声乐中的特点,又能跟上时代的进步[3]。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声乐教学多元化拓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三)舞台表演能力培养多元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是实现声乐教学多元化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的处理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在舞台表演活动中,让学生自选曲目,或者对某种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或自创曲目,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多元化表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将学生自主表演当成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竞赛、表演中,在自己的作品赢得他人认可中促进自身的成长。

四、结语

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和实践是高校声乐发展的出路,在多元化改革中以实践活动、舞台表演、理论讲座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声乐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多元化拓展,让学生通过掌握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声乐,提高自主创作的能力,并在多元化声乐改革中,培养自己的演唱特色,并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声乐技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只有通过坚持多元化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2016,(04):178-179.

[2]李抒丹.新时期文化视域下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探索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艺术研究,2015,(01):144-147.

多元化声乐 篇11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教学;多向思维;环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12-03

声乐教学作为一门具有较高专业性与技巧性的学科,其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实践的要求。在多元化环境下,声乐教学工作者都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以有效促进现代声乐教学的改革发展。因此,在多元化环境下,探讨声乐教学多向思维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化环境下声乐教学培养多向思维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种能够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而在多元化环境下,声乐教学能够通过多向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的保障教学活动能顺利实施。

(二)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作为一项双向互动工作,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师的任务,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提供有效的教学改革效果反馈[2]。但是,就目前来讲,声乐教学由于在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明显,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受到影响。而在多元化环境下,声乐教学能够通过采用多向思维,打破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兴趣方面的优势,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有利于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个体在自身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专业基础个人自身的声乐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的演唱技能,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而在多元化环境下,声乐教学符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声乐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内容变革不完善

一方面,从教材选择的角度讲,作为声乐教学的专用教材,声乐教材中的声乐曲仍然比较单一,已难以满足当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声乐技法课堂主要包括练声与歌曲演唱两个阶段。其中,在学生练声阶段,教师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指导,但是在歌曲演唱阶段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品质等方面的指导相对较少。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离

就目前来讲,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教师存在盲目创新问题。也就是说,曲目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脱离,严重阻碍了学生声乐的发展。比如,部分教师为凸显自己的年龄与水平,往往会选择那些不适合当前学生学习需要的、高难度的、大型的或原创的曲目,使得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是适得其反。

(三)缺乏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实际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在教学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下,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在声乐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应用十分有限[3]。此外,新型声乐教学由于教学模式开发程度有限,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际的开发与利用。

三、多元化环境下的声乐教学多向思维培养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声乐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培养多向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习多元化的声乐教育文化与实践,实现更多音乐知识与相关音乐技能的传递。第二,应注重声乐教学理论与学生日常实际体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声乐教学的状态中。第三,应善于捕捉学生的特殊思想,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是学生能够从观念与意识上感知声乐教学多向思维,提高学生在灵感、疑问和意见等方面的表达能力。第四,应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声乐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二)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在多元化环境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之一,所谓分层教学模式,指的是依据学生实际,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层次的一种教学模式[5]。就目前来讲,分层教学模式由于具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提高教学有效性等优势,在我国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水平、能力与潜质等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小组教学。因此,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备课、目标和评价进行分组,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与使用,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对学生演唱时的具体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此外,还可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相关功能,让学生随机进行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应注意的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尊重与充分发挥。因此,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应遵循适度原则,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滥用,进而更好的为学生与教学服务。

nlc202309082006

(四)注重文化方面的修养

众所周知,文化素养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和提高学生领悟作品内涵与境界方面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多元化环境背景下,教师应做好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工作,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此外,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应具备一些相关的文化素养,还应具备一些设计声乐曲目背景等的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加明确文化修养的重要性,教师一是可通过讲述与曲目相关的案例,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文化修养培养的有机结合;二是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与声乐艺术相关的音乐艺术展,在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操;三是可通过组织与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相关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声乐教学中要声音情感并重

我们都说声音是一种艺术,它其实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如果声乐的演唱者可以把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的话,那他所表演出来的作品就是十分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因此在对学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其声音和情感都要进行培养。就声音的培养而言,学生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发音方法,对于声乐所要求的声音以及表演的特色都要牢牢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演唱、表演以及情感做到更好的融合。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吐字,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的吐字更加清晰、自如和轻松,另外音色也需要更加明亮和具有感染力。对于学生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则是需要在混合声音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的,如果做到了这些,歌唱状态就会变得十分统一了。而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也就是要他们在演唱声乐作品的时候表达真实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注意自身的发音技巧,还要让他们理解作品歌词的内容和意思,然后再挖掘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就能大概整理出整体的感情基调了。把握住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学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就可以用真实的感情来让自己演唱的作品更具

下转101页

上接13页

有感染力。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让他们自己进行理解,只有加入了他们个人的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声乐作品才会更加个性化。

(六)声乐教学中要协调好教和学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可以跟着教师的示范动作来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学生也需要明白一点,教师不可能代替自己进行演唱的,所以学生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这样就不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再次,学生需要多做练习。对于一个声乐演唱家来说,好的声音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拥有的,它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的练习才能够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经历很多的磨练,至于这个磨练的时间长短则是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他们自己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所以学生需要先理解发音的技巧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最后对于新曲子的学习,学生要调动各方面的感官来分析教师的演唱,比如说教师在演唱過程中的口型、吐字的方法等,对于好的方法可以学为己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声乐教学的有效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多元化环境背景下,声乐教学作为一门技能性的学科,其唱法、发声技巧等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毕亚楠. 谈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J]. 大舞台,2014,04:199-200.

[2]崔姝声. 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设计[J]. 艺术研究,2016,01:152-153.

[3]付婧怡. 新时期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设计[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9:68-69.

[4]苏祥玲. 论多元化时代下声乐教学模式发展契机与方向[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1:74-75.

[5]袁春. 新时期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设计探究[J]. 大众文艺,2013,22:244.

多元化声乐 篇12

一、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多元化教学模式中适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指利用科学的手段,按照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特点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组分类的进行指导教学。也因此,分层教学又被称之为分类指导、分组教学。目前,我国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将所有学生中声乐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差不远的学生分成各个等级的小组,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同水平学生在不同教学策略的培养下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在高校声乐表演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不仅会提高高校教师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接受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其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求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高校声乐表演中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其音乐表演唱歌方面进行单独培养,不断提升他们在声乐表演方面的能力,挖掘更多的潜力。声乐表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艺术实践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艺术成果。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

二、扩大曲目学习范围

量变是引起事物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在量变的不断积累下形成。因此,高校声乐表演必需重视对音乐曲目的选择,只有不断积累学生音乐歌曲的数量和种类,使学生去了解更多的曲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选择多种曲目唱歌的方式既能使学生掌握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方式,又能为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随堂练习,对于这种练习更注重的是学生在手势方面和眼神传达方面的表演。比如,教学中练习的曲目有《日月之恋》、《我爱你,中国》和《托斯卡》等,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唱歌表演的时候结合手势和眼神来进行声乐表演。

三、反复练习声曲

声曲的表演练习是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对其进行反复的练习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声乐表演水平。高校声乐表演中声曲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纯元音;2)音乐节拍;3)带词练习声曲;4)音名。在进行声曲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对声曲练习的基本要求,然后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来分类进行教学培养,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声曲的练习需要由浅显易懂的部分逐渐过度到深奥难懂的部分。也就是说,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只需要练习三度音阶的歌曲,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练习五度音程和八度音程的连音。针对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像大二到大四这一阶段的学生就可以适当的选择部分有难度的歌曲进行声曲的练习,比如说《阿勃特》、《西贝尔》、《帕诺夫卡》等大师级的歌曲进行声曲的练习。当然,教师也可以筛选一些歌曲的引子部分,单独摘出来使学生进行练习。对高校声乐表演的学生采用声曲练习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声曲表演方面的学习效果。

四、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目前还有没形成一个系统的指导机制来践行声乐表演的学习。对于学生声乐表演的评价也只是在期末时设置声乐考试,并使学生现场演唱歌曲对其进行评定的。随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单一且片面的评价机制显然不适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在高校声乐表演中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必然会涉及到对学生声乐学习效果评价,如果高校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必定会影响声乐表演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所以,高校应当将声乐表演的考核范围扩大,要囊括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和声乐表演实践成果这两大内容。建立声乐表演实践评价机制可以打破常规方式,将学生声乐表演实践场次纳入考核范围,将其设置成绩比的10%来计入期末考核的总成绩。

总之,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声乐表演中是为了能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使学生们更加热爱声乐课程,使其对于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素质。只有推行多元化教学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声乐表演必需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优化声乐教学内容。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声乐表演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金融制度改革下一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