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信息教育(精选10篇)
多元化信息教育 篇1
摘要: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职称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面对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的中职学生, 怎样使他们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呢?本文提倡的“多元化信息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实践,模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普及,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和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生活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 不仅信息技术课程被当作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重要的基础性工具课程被列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而且信息技术教育或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信息教育的内涵也由传统的单纯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向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转变。那么, 怎样让中职生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 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职业人呢?笔者认为, 开展多元化信息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含义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 (或学习机会) , 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 那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时必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职学校的多元化信息教育, 就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业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力情况, 采用多层次的信息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制定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信息素质培养。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层次的教学结构体系, 培养学生作为信息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 逐步构建学生的信息“三元目标体系” (见图1) 。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手段获取需要的信息, 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态度和技能、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
(一) 态度和技能
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和独立学习能力。
信息意识情感一般表现为学生能意识到信息的社会价值, 能意识到新的信息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 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利用信息手段收集相应的信息。喜爱信息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
信息伦理道德一般表现为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时能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 时刻意识到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安全问题, 利用信息时能考虑到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等。
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活动, 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信息教育, 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 是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对于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意义重大。
(二) 信息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应着眼于对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上, 尽可能让学生多接受信息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 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能进行简单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和数据处理, 能在网上进行交流、检索、下载、应用信息和发布信息, 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等等。
(三) 信息能力
是指学生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手段及信息资料的本领, 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 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和发布能力。
操作和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 能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 会上网等等, 通过训练形成信息技能。
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 确定潜在的信息源, 制定可行的检索方案, 利用一定的检索技术, 从网络的信息资源海洋中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评价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正确辨别和理解所收集到的信息, 并能批判性地做出选择。
运用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适当加工处理, 并加以创造性地应用。
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加工处理, 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表达, 产生和发布新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 信息意识情感与信息伦理道德, 应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信息学科的开始阶段就进行教育和培养, 并注意调动家庭、社区及社会方面的积极因素, 对学生的信息意识情感与信息伦理道德加以逐步强化。而要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则应该遵循信息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结合社会需求, 分层次、模块化地提出信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 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信息课程教育三元目标体系。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上述教育目标和内容, 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及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教育的实际情况, 提出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基本模式, 如图2所示。
对基本模式的几点说明:
关于教育目标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信息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 在全体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为了使学生在信息学方面获得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确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要求。
关于教育途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个别辅导三种形式。以课程方式实行多元化信息教育, 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模式在承认信息课程方式“基础地位”的同时, 注重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以便学生充分地提高信息素质。
关于教育内容在参照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克里斯蒂娜·道尔 (Christina Doyle) 的信息素养论及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订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 我们根据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 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 构建了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信息素质的三层次 (即信息态度和技能、信息能力培养和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特长生和差生的辅导。
关于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信息教育的三元目标体系为出发点和评估依据,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解决问题的个别辅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等, 达到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实践
我们于2007年8月在本校高一年级随机选取2个试验班、2个对照班, 开展多元化信息教育实验。随后, 在2008年2月, 对其他年级、兴趣小组和竞赛小组等也开展了多元化分层次的信息教育。实验分为三个层面:
(一) 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 (见图3)
这里的“三维”是指信息课程的组织形式、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其中, 课堂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课外活动和个别辅导三种, 分别在信息教育的不同阶段采用;课程目标包括普及、提高和拔尖三个层次, 体现了信息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培养规格包括兴趣、特长和专长, 针对的是学生在信息科学方面的天赋差异, 体现了信息教育规格的“多元化”。课堂的组织形式、课程的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三个方面互相之间呈“正三梭体”关系, 所以称为“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组织形式、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的不同, 信息多元化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普及型教学, 采用班级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 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他们对信息科学的兴趣, 重点对学生进行信息态度、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训练。第二层次是提高型教学, 采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 对那些有潜质的学生, 让他们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如技能小组、竞赛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 发挥特长,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第三层次是个别辅导教学。针对一些有才华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 开展个案辅导,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和有效性。
(二) 采用“自主—导学”的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 (见图4)
教学以教师导学为主:根据课程目标和培养规格, 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 通过问题引导、设疑激趣、巡视辅导、学法指导等环节和手段, 引导、诱导和辅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定目标、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环节,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信息素质, 训练信息技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对学习环节调节上, 因而对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则意味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教育的主体。
(三) 开展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包括六个环节, 如见图5所示。第一,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使小组内的成员能互相扬长补短、和谐相处, 并民主选举小组长, 以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第二,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 根据学习任务, 讨论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信息, 并制定方案, 确定收集信息的途径和分工办法。第三, 各小组成员按照方案, 分工协作收集信息。第四, 小组成员共同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 供下阶段使用。第五, 对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料, 各小组成员按照制定的方案, 分工协作, 对信息进一步分类、组织及集成, 得到初步的学习成果。第六, 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 对照学习任务, 各小组成员对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进而对学习过程 (即前面各环节) 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并向全班汇报、交流。
这样, 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任务之中, 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 通过书籍、Web网页、电子邮件、新闻组BBS、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途径, 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提高了信息技能和信息素质, 学会了与同学和谐相处, 体验了与人协作的快乐。该模式可运用于信息学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
参考文献
[1]吕爱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OL]. (2004-12-19) .http://www.lxbhxx.qd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91.
[2]祝水根.职业学校分层教学综合探讨[J].职教论坛, 2005, (26) .
[3]左新朝.论中职教育的分层次教学方法[J].河南农业, 2010, (2) .
多元化信息教育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0. 引言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是迎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趋势,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采用,在学生学习中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快速,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由此一些学校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发了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软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时,这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校为了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自此三个阶段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智能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其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本文主要是分析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作用。
2.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是我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通道,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少,或者羞于表达的弊端,反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其中一个好处便是学生的发言不是在所有学生和老师面前,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问题而得不到发言权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还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老师也能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运用电子文献、数据资料等,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学生就能够培养阅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和图片形式,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虽然传统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但是学习内容较为片面,因为音乐形式多样,书面内容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却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可以全面的向他们展示其不同之处。比如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音乐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欣赏来比较,这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和能力。
在自然认知智能发展的方面,虽说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但是传统的教育不可能在室外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只能是以书面形式来教学。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好处就在于信息资料来源广泛且齐全,图文相结合,也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播放或展示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深刻。
2.2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最强功能之一就是逻辑与运算能力,况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感觉困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逻辑方面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因为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且生动。另一方面,比如在对数学中的一些定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管理、统计和运用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2.3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智能发展包含多个方面,本文是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板书和书本知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环境。比如书本上的一些实验,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践的,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2.4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其实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熟练,也就是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时,大脑、手指和眼睛要协调合作。另外,现在身体运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运动智能的训练方式。
2.5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交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和促进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及时、方便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享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同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更加便捷,人际交往也可减少一些阻碍。
2.6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盲目不前的保证。由于学生的交友范围较窄,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但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采用,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可以使他们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反思,并且改正。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自我认知有失偏颇。当然,学生不断的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督促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发展自我认知智能的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走进学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得到更新,相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被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引用,一定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正国.多元智能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J].软件导刊,2006(2).
[2]王玉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6).
教育信息化助力多元评价 篇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以及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的新途径。
一、教育信息化为多元评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自2004年第二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 学生的多元评价一直备受关注,很多学校都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维度的客观准确性以及基于学情校情的操作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多元评价呈现出主动与被动两个显著的发展特征。被动特征表现为:招生考试制度深水区的攻坚克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促使学生的多元评价必须要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向进行必要的完善提升和指标再规划, 以确保与改革节拍相一致。主动特征表现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多元评价借助新技术、新媒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评价的方式、方法更为灵活、 便捷,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学生多元评价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欣喜。
二、“云桥”应运而生,助力学生多元评价
天津第二十五中学结合多年来在学生多元评价领域的探索实践,希望乘改革发展之机,借信息化发展之势,助力多元评价探索。我们与高校专家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讨,深入挖掘校内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的潜能和才智,虚心征求学生和家长代表的意见,历经半年的研发实践, “云桥”学习社区应运而生。“云桥”学习社区秉承促进生命发展的理念,以学生多元评价为核心,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智能管理与家校互动等功能为一体。“云桥”由一个门户网站及其链接的学习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组成,有效地实现了 “双平台互通,一账号访问”,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接入方式的基础上,涵盖了更加便捷的客户端接入方式(包括苹果版和安卓版)。
1.多元评价,和谐发展
在学生多元评价方面,“云桥”学习社区遵循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形成了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报告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品德素养报告、学业水平发展性报告、艺术与科技素养报告和体质健康素养报告。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报告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基础,分学期对学生进行概括性、综合性的全面评价;品德素养报告传承我校 “学科德育”办学特色,旨在引领学生崇高品德、健全人格、诚实守信等德育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学业水平发展性报告是依据学生入校时的学业水平所进行的教育增值评价及学情预见性分析评价;艺术与科技素养报告则依据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最近颁布的《中学生艺术素养测试办法》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对学生的艺术与科技素养进行量化评价。
基于“云桥”学习社区形成的评价报告具有四大显著特点:第一,正面引导。 报告以激励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成长为评价取向。第二,形式新颖。 报告集数据、图表、写实性语言、情境图片等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第三, 数据多维。报告数据来源于日常追踪统计、 学生及家长记录、教师写实性评价等多种渠道。第四,发展为纲。报告始终指向学生各维度指标的发展性,凸显其发展效能及未来发展趋向,并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合作型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云桥”学习社区通过进行合作型教师文化建设,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基于校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学案及习题库建设;二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微课”建设;三是在常规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利用“云桥”学习社区进行即时性的、小众化的“微”教研。 “云桥”学习社区集研、学、评于一体,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交流,它不仅起到了教师研修中心的作用,更为教师创设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合作型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
3.校园智能管理与家校互动
在校园智能管理方面,“云桥”学习社区将学校的服务功能、管理章程、量化标准与考核评价进行模块化结构设计与统计应用,借助信息化实现高效、有序的校园管理。各种管理信息的及时传输和接收, 促进了扁平化管理,提高了工作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管理信息的模块化和数据的可评价化,促进了管理工作的清晰化和标准化;量化标准与综合评价相得益彰,使智能管理系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不失人文关怀。
在家校互动方面,“云桥”学习社区借助自主研发的家校沟通平台和与校务管理相链接的家校互动空间,帮助家长随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掌握学生在校情况。这种家校间的“零”距离沟通,不仅有利于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可以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通。
三、改善学生成长生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助力学生多元评价,从表面上看,是评价手段的科学便捷、评价方法的多样灵活、评价呈现形式的直观清晰;就内在实质而言,它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某种超越,突破了教育教学行为中有形或无形的“围墙”,使学校教育生态、家庭教育生态乃至社区教育生态以更有效的方式相互融合,从而改善了学生的成长生态。同时,它必将反作用于教师,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群体的变化,引发其对自身专业化水平发展的自觉渴求,出现由内而外、带有强烈自驱力的发展倾向,从而促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持续性的提升。
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方式初探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元化;自主;合作;探究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课程也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但是自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到现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也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日益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一、当前信息技术评价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传统的单一笔试、上机考试、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这三钟方式。
1.传统的笔试,这种“纸上谈兵”的评价模式在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上,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上机考试形式是检测技能的很好手段。但是上机考试也有不足,第一,上机考试的内容往往限于考试系统局限的应用,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第二,上机考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第三,学生座位距离很小,题目都是通过显示器显示,很难做到试卷的封闭性,作弊比较方便。
3.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真实地反映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程度。但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查往往应用在课程终结性评价,并且工作量很大,对于现在的教学大环境下,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二、多元化评价的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评价要多元化。
三、信息技术多元评价的方式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就要改变由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做法,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还可以根据平时课堂表现情况,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这些评定可以有其他同学互评来完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在肯定别人的同时,找到互相之间的差异,弥补自己的不足。
2.评价内容多元化。(1)课堂成绩的评价。课堂是教学绩效的基础与核心,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中,课堂成绩的评价理应处于最主要的位置。传统教学评价的最大缺陷就是忽略了对平时课堂教学的评价,导致“学”与“评”从质上分离开来。其实,平时课堂教学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此外,课堂教学还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采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我们应当将课堂成绩的评价摆在首要位置。(2)电子作品的评价。在电子作品设计中,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针对某一主题制作电子作品。电子作品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不断的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电子作品评价作为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3)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是信息技术课评价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基本理论、有规定要求的操作题全部融于考试系统中。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他类型的信息处理任务,至于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及结果,我们并不规定,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4)创作与竞赛成绩。有很多学校都有计算机兴趣小组,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地区还将获奖电子作品纳入了中考特长加分。这样不仅奖励了获奖学生,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激励,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计算机教学蓬勃向上的积极氛围。
最终利用四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待评四级。四部分内容的比重,建议课堂成绩占40%、电子作品占30%、上机考试占30%、创作与竞赛成绩作为附加分。
多元化信息教育 篇5
6月2 8日~2 9日,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两百余名校长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围绕着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变革、数字校园整体规划与平台建设、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多层面讨论, 在厘清思路的同时建言献策、形成共识。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长期以来, 一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有硬件标准, 没有软件标准, 这样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各自为政, 徒增教师负担。另者, 学校内信息交流不畅, 信息交流方式传统静止, 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种种较普遍现象让参加此次论坛的辽宁长春市教育局吴龙山老师带着问题而来: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何在?
“我们现在搞教育信息化, 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和目标是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 提升他们在现阶段或者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晓芜在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意义时, 认为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一定是社会关系的变
/阮滢
化, 而不仅仅是效益的变化。在王馆长看来, 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 现代化教育最终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推动力量的教育信息化, 同样要遵循发展人的价值目标。
“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 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这是人大附中西山分校舒大军校长的一句名言。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将这句话予以放大, 具体指出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不能凭空而论。“我们生存在现代社会, 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社会里生存, 我们的认知方式正在从‘个体认知’变成‘分布式认知’”, 余教授如是说。他认为, 培养现代化的人, 就要造就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这不仅包括人头脑发生的认知, 还涉及人和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完成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行动智慧:从特色、内涵、可持续发展入手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从基层管理层面来看, 中小学校长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人物。在教育前沿摸爬滚打的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 对数字校园的创新实践更是充满了行动智慧。
本届论坛上, 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 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 或妙语连珠, 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田昆升立足于学生二十年后面对的社会现实, 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在培养学生规格的问题上提出了“文武双修, 笃实日新”的培养理念。那么, 数字校园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最优学习方法, 如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如何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呢?田校长抓住了教育主战场——课堂, 围绕着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去探讨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丰师附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完成国家的课程任务, 采用结构式的学习, 为学生进入第二层面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摄取式学习, 采取小组式, 按照个性发展、自由结合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基础知识之上的拓展学习。第三个层面是个性化学习, 完全是人机交互式、个性化的, 按照个人的发展思维路径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学习。
推进教育信息化, 学校要重在提升内涵, 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样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起来, 学校由各个教研组、各个处室组成完整的画面, 但教师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 内部处于不合作的状态, 封闭的交流方式导致教师的知识陈旧, 观念狭窄,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静止的信息交流方式, 就需要创建不受空间、内容、人员限制的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内部系统, 可以促使学校形成双轨教研制度, 实现教研组织创新, 促进教师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北京七中校长王文利谈到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改革传统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可谓煞费苦心——建立网络教师成长记录袋, 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同行的评价, 以及教学、德育等部门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估, 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自己工作的实效, 不断调整自我、改变自我。
可持续发展是数字校园的必由之路。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 这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江苏扬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倪震祥对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 健全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有积累机制和创新机制。积累机制是指数字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 软、硬件设备的投资, 以及稳步积累的数字校园资源。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 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校园长远发展所做出的考虑。创新机制, 一是创新的具体内容, 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二是数字校园创新机制的构造应着重考虑信息化精英的培育、区域化的推进和创新实力的开拓。
数字校园难点突破:放开手脚, 摆脱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定势
数字校园如何与学校日常的精细化管理相融?教师数据在人事、科研、教学等系统中重复录入, 怎么办?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不会给学校网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让教师不至成为技术的“奴隶”、不会为技术所累?如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参与度, 特别是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确保信息化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受制于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束缚的种种现实让校长们纠结。更有校长戏谑:“数字化时代就像一场博弈, 各个厂家、各种技术产品纷至沓来, 校长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但不知该如何选择。”
数字校园平台的“虚拟”环境与人文校园的“现实”环境“两张皮”, 始终被众多校长视做在实践层面推进数字校园的最大绊脚石。“如何让数字校园的应用真正地为教师‘减负’, 而不是‘增负’”, 现场微博上的一条留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共鸣。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校长徐华呼吁, 将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 上升成一种理念, 将数字校园建设化有形于无形之中。基于这种“无痕应用”的观念, 有代表随即指出, 建立数字校园时不妨考虑免费应用的培训在先, 个性化应用建设在后;让教师先解决身边的问题, 而不是等数字校园建成后再做培训应用。另有代表也“支招”:对学校内部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梳理, 找准切入点, 需要一个 (功能模块) 就建设一个, 建好一个就用好一个、成功一个。
多元化信息教育 篇6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1. 广州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
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是遵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开发的综合业务平台。通过该系统, 可以实现教育管理部门及各学校建立各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日常教育管理、决策咨询、汇总统计、向上级部门上报报表数据等各种教育管理业务。根据规划, 该系统最终包括基础教育管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体卫艺管理、思政管理、科研管理、教研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财务基建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各种教育业务以及运行评价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目前, 只完成了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及学校管理的部分功能。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 各区教育局及中小学统一可实现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学籍异动和学校管理 (学校信息维护、学校部门设置、学校班级设置、学生换班、学生分班和内部学号维护等) 。
2. 区域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通过广州市教育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和白云区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电子公文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网公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镇和片区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三级公文信息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局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内部办文、基层请示、上级公文传阅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区人保局和财政局的人事及工资管理系统实现公办教师的人事及工资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学业成绩管理系统实现全区中小学质量监测数据的上报和统计分析。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化售后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公办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平安校园”管理。在区域基础教育管理方面, 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相互独立。
3. 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区内学校除按市教育局统一要求使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外, 在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大致有3类:使用2004年市教育局下发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实现校内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统计、科研、教学设备管理, 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3%;使用自行采购、开发或网上下载的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 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11%左右;全区约86%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使用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对城乡二元化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白云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 农村区域广、学校数量多, 管理业务量大、管理队伍人数较少, 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压力大, 教育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内学校管理水平的校际差异显著。近年来通过实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建设, 通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实施, 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提升了管理效能, 缩小了城乡差异, 体现了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1. 缩小教育管理水平的城乡差异
在教育电子政务方面, 白云教育信息网成为我区重要的政务门户网站之一, 自2003年该网站改版至今, 总访问量超过360万人次, 日均访问量超过3500人次, 对外公开各类政务、校务信息超过12000条。教育局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年均办结公文1112件, 公文交换系统为系统内612个教育单位实现公文上传下达, 年均传输公文数超过43000件, 平均每个用户70件。通过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区近26万中小学生的学籍、招生、考试管理以及1.2万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在学校信息化设备维护方面, 实现对全区152所公办中小学近6万套设备的维护管理, 年均办结报障信息3000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 实现全区中学各年级统测学科和抽测学科的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 实现对全区14个直属单位近300个管理部位的视频监控, 并与8个街镇派出所建立了警情联动。
在学校管理现代化方面, 一部分学校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 深入开展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 实现了办公、学籍、人事、教务、招生、考评、图书借阅、考勤等业务的网络化管理, 借助智能IC卡和短信系统, 实现管理信息查询及家校互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特征。
2. 提升教育现代化意识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项推动学校革新管理观念,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队伍素质, 提升管理绩效的系统工程, 对教育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类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逐步树立了规范管理、科学决策的现代学校管理新理念,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利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综合数据查询, 进行科学决策;利用教务管理模块, 规范科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逐步提高, 利用成绩统计模块, 收集教学评价数据, 掌握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因材施教等。许多学校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管理模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分析
1. 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精神, 区域基础教育管理的内设机构、业务流程等具体的管理要素必然呈现“以县为主”的特点。以广州市为例, 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即以城区为代表的“区、校”两级管理体制, 以城乡二元化或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区、镇街 (片) 、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实践中, 由于系统局限在市、区、校三级的学籍、中招管理中, 便无法满足区、镇片、学校的分级管理。根据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全市统一应用平台的规划, 必然造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各区管理业务的需求, 基础数据无法与区教育局其他业务管理工作实现共享。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方面, 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提供的管理管理模块无法满足学校各项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也不存在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各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中小学为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 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造成业务信息系统重复开发, 用户重复操作的局面, 进而制约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内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
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 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条件、硬件配置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导致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管理软件方面, 目前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普遍存在类型混杂, 功能不完善, 盗版等问题。一方面软件质量水平难以保障, 安全漏洞问题较多;另一方面, 数据字段不统一, 难以采集与统计分析。在应用水平方面, 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发布, 缺乏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意识, 对数据的应用范围则大多数限制在校内;在应用典型方面, 目前区内存在一些设备条件较好和人员技术水平较高的学校, 其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较为深入, 但多数的系统都是按照其学校规模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功能定制与开发, 难以复制或推广到其他学校。
3. 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管理数据库方面, 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用户数据库相对独立, 没有统一的接口, 各级用户在不同系统需重复进行用户认证工作, 系统管理员的用户数据维护工作繁琐、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互;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 区教育局与学校内部的办公系统割裂, 公文上传下达时, 大量重复的公文发布工作减低了工作效率;在区域教育基础数据方面, 基础教育信息的收集困难, 各业务科室进行数据统计时, 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 也不能利用已有数据, 数据收集工作需反复进行发布单份报表文件, 再进行人工收集统计, 工作效率极低。在基础数据开放性方面, 各业务科室无法准确掌握各校的人、财、物等资源情况, 难以为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构建思路
根据白云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本文提出在城乡二元化地区构建“一个中心, 区校联动”的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创新思路。“一个中心”即建立数据标准化和集中管理的区域基础教育标准化数据中心;“区校联动”即以区 (县) 为主体构建与城乡二元化区域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区校一体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1. 系统总体架构
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一个数据中心和区端、校端两大系统。区域数据中心与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基础数据中心采取分布式部署的形式, 实现市与区 (县) 之间基础数据的同步与异地备份, 同时实现区域内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
区端应用系统为区教育局、镇 (片) 教育指导中心及下辖中小学提供纵向的区域基础教育管理功能, 包括学籍管理、学校管理、成绩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区校信息联动、区域基础数据综合查询等子系统, 实现基础教育以区 (县) 为主的三级管理。校端应用系统为区域内学校提供横向的学校内部管理功能, 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学校资源管理、成绩管理、基础信息数据管理、教务管理、公文流转、内部邮件、家校信息联动等子系统, 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性 (如图1所示) 。
2.系统用户及权限
系统涉及系统管理员等7类用户, 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职能, 分别获得系统相应的管理功能 (见表1) 。
3. 校端应用系统的部署
根据城乡二元化地区的特点, 校端应用系统的部署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校端服务器, 为每所学校配备小型服务器并部署应校端应用系统, 这种方式适用于区域内办学规模比较大, 有条件建设和维护服务器的学校;另一种是使用代理服务器, 采用Saa S的软件部署方式, 为区内幼儿园或者小规模学校提供校端应用。两种部署方式的组合, 在系统建设成本上,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城乡二元化地区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入成本, 提高规模效益;在系统性能方面, 能够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提高代理服务器运行的效率 (如图2所示) 。
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方式初探 篇7
一、当前信息技术评价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传统的单一笔试、上机考试、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这三钟方式。
1. 传统的笔试, 这种“纸上谈兵”的评价模式在考查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上, 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 上机考试形式是检测技能的很好手段。
但是上机考试也有不足, 第一, 上机考试的内容往往限于考试系统局限的应用, 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第二, 上机考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影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第三, 学生座位距离很小, 题目都是通过显示器显示, 很难做到试卷的封闭性, 作弊比较方便。
3. 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真实地反映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程度。
但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查往往应用在课程终结性评价, 并且工作量很大, 对于现在的教学大环境下, 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二、多元化评价的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 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 评价要多元化。
三、信息技术多元评价的方式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 就要改变由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做法, 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 加强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还可以根据平时课堂表现情况, 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 这些评定可以有其他同学互评来完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 在肯定别人的同时, 找到互相之间的差异, 弥补自己的不足。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1) 课堂成绩的评价。课堂是教学绩效的基础与核心,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中, 课堂成绩的评价理应处于最主要的位置。传统教学评价的最大缺陷就是忽略了对平时课堂教学的评价, 导致“学”与“评”从质上分离开来。其实, 平时课堂教学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 此外, 课堂教学还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采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 我们应当将课堂成绩的评价摆在首要位置。 (2) 电子作品的评价。在电子作品设计中, 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 针对某一主题制作电子作品。电子作品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 不断的完善的过程。因此, 我们应该将电子作品评价作为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3) 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是信息技术课评价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基本理论、有规定要求的操作题全部融于考试系统中。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他类型的信息处理任务, 至于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及结果, 我们并不规定, 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 (4) 创作与竞赛成绩。有很多学校都有计算机兴趣小组, 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并且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地区还将获奖电子作品纳入了中考特长加分。这样不仅奖励了获奖学生, 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激励, 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计算机教学蓬勃向上的积极氛围。
最终利用四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待评四级。四部分内容的比重, 建议课堂成绩占40%、电子作品占30%、上机考试占30%、创作与竞赛成绩作为附加分。
总之, 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方法,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优势, 提高评价的效率, 力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由于起步较晚,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其评价方式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不少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本文针对评价方式进行探讨, 主要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评价方式的现状和不足, 指出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依据及应用方法。
4G网络助力信息科技多元化发展 篇8
4G的优势
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 而信息科技的发展一次次推动银行业务变革。随着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 银行业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网上银行到手机银行, 从数据传输到大数据收集, 银行柜面业务的延伸, 自助终端业务的扩充, 每一次业务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科技的支持。
2013年12月4日,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颁发了TDD-LTE牌照, 随后于2015年3月颁发了FDD-LTE牌照, 中国真正进入全制式的4G时代。此后, 运营商在4G网络建设上进一步加大了投入的力度, 网络覆盖日益完整, 网络性能日趋稳定, 具备了良好的商用环境。4G通信技术理论传输速度达到下行100 M/上行50 M, 实测传输速度也可达下行10~20 M/上行5~12 M, 相比3G有了明显的提高;4G通信技术采用了更优越的编码技术, 在稳定性上相对3G有明显优势;4G通信技术解决了无线部分的Qo S功能, 是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此外, 4G通信技术在核心网及无线网的多个接口都采用了新的加密流程及算法, 相比3G的安全性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G在诸多方面的突出优势, 给银行信息化建设带来更多可能性, 工行广东省分行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4G的优势和银行的业务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面对的挑战
2015年6月, 第四届中国 (广州) 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 (金交会) 及第二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 (安全周) 在广州举行, 工行广东省分行业务部门向信息科技部提出将网络部署到金交会和安全周现场的需求, 现场还需要部署自助终端、产品领取机、网银自助服务机等多种自助设备, 同时向客户介绍及推广工行新产品及新业务。这对工行广东省分行信息科技部提出了多重挑战。具体如下:
挑战一:时间要求紧。从接到任务到部署完成只有5天的时间, 运营商单独拉一条专线面临巨大挑战。
挑战二:费用高。在展会现场拉专线涉及多方费用, 经过综合估算, 3天10M线路的总费用为3万元。
挑战三:通信质量要求高。本次会场还特别安排了与客户的互动, 需要同时支持多个客户端, 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都很高。
综上所述, 采用专线传输的方式在开通周期和费用上存在硬伤, 而2G/3G方式又存在传输速度不理想和稳定性差的问题, 亟需更新的解决方案以综合应对多种挑战。
4G的应用部署
经过研究分析, 工行广东省分行信息科技部决定率先在银行业采用4G无线接入的方式来连接工行广东省分行内部网络, 以完成本次金交会和安全周的网络部署。
此次4G无线接入环境的搭建, 是在原有3G无线网络接入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升级, 继承了工行广东省分行原有3G环境的各种安全技术手段。首先在工行广东省分行外联网络区域和运营商网络之间建立二层安全通信隧道 (L2TP隧道) ;然后由终端接入路由器发起拨号请求, 经工行广东省分行认证服务器 (ACS) 认证通过后, 终端接入路由器到工行广东省分行外联网络区域建立三层安全通信隧道 (IPSEC) ;接着在通信数据加密上采用国密办的算法进行加密, 符合国家密码局安全要求。通过全面的安全技术手段保证数据通信安全, 同时终端接入由3G网络升级到4G网络, 在线路带宽和稳定性上都有显著提高。
4G应用带来的好处
此次利用4G, 在以下多个方面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好处一:线路资费便宜。根据运营商报价, 目前4G的资费80元能拥有2 G的流量, 与专线比资费明显下降。
好处二:部署时间快。工行广东省分行信息科技部提前与业务部门、设备厂家和运营商进行多次沟通协调, 本次部署利用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调试完毕。
好处三:线路带宽丰富。目前4G的带宽可以达到上行50 Mbit/s, 下行100 Mbit/s, 针对现场的互动、新业务介绍完全够用。
在金交会现场, 工行广东省分行参展终端通过4G网络接入系统, 操作流畅, 响应快速, 切实给客户带来了更好的业务体验。这次的经验可以说是利用4G通信技术来发展银行科技多元化的一个缩影, 4G网络和银行业务的结合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
4G应用的未来展望
下一步, 工行广东省分行信息科技部将尝试将4G网络融入到工行广东省分行的其他业务中。目前正在试点将4G网络应用到外派业务中, 以提高外派人员在客户处的办公效率, 增加客户满意度;在重要的支行或大型网点也在做一些设想, 计划在这些重要的网点提升一条4G线路以保障正常办公;在和政府、民生、教育对接的外联网中, 工行广东省分行正在探讨增加一条4G线路, 以保障这些关键业务可以不间断运行;在偏远小区、地铁站点、商场办公有线专线部署比较繁琐的离行ATM站点, 工行广东省分行也正在做一些调研, 4G可以很好地加快建设速度和降低施工难度。
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9
一、情境导入,吸引学生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目标达成效果,也能沟通师生感情,促进愉快的教和学的过程。在快乐的氛围中教学,教就成为一桩乐事,学也不成为负担。乐教乐学,其乐无穷。教学《可爱的小鸡》这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出示了一个Flash动画小故事:在一片绿绿的草地上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环顾四周后便“哇,哇”大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小朋友们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于是,我就趁热打铁问道:“小朋友,这只小鸡到底怎么啦?”一双双小手都纷纷举过了孩子们的头顶,有的说是小鸡找不到妈妈了,有的说小鸡没有朋友,有的说小鸡可能饿了。这时,动画上的小鸡说话了:“为什么我没有朋友呢,我好伤心啊,小朋友们能为我找个伙伴呢?”所有的小朋友都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啊!稚气的脸庞、善良的童心,同学们便开始了为小鸡找朋友而跃跃欲试了,我们的课堂由此开始……
二、比喻教学,化繁为简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欠缺,所以这时教师可采用比喻教学法,把复杂变得简单,把高深莫测变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看一些硬件设备和图片,增强形象记忆。我在讲解“初识计算机”,并告诉学生开机的概念时,会告诉他们:“电脑是个懒虫,它不肯起床,请小朋友把它叫醒,关机的时候告诉小朋友们,电脑到回家时间了,我们把它送回家。”相信如此童趣的语言一定很受孩子的欢迎。当我们的教学没有了枯燥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形象思维,学生就能很轻易地理解教师的讲解,达到十分理想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课程,启发、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充满生动性。
三、巧设游戏,贯穿课堂
游戏是孩子们最大的兴趣所在。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中把游戏变成不单纯是娱乐活动,让它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那么,如何将游戏巧妙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它很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在教学二年级“鼠标操作”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个“搞怪碰碰球”的游戏,并演示给学生看,丰富的画面和生动的游戏立刻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很快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充分动手实践,学生们在其中找到了一些诀窍,很快把任务完成了,由此到达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从中体会到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四、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文字输入”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因此,我给他们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刚起步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用智能ABC输入简单的单字完成教师的作业即可,基础稍好的学生则要求完成我布置的一系列的词组或者成语,而不少打字比较熟练的学生就可以练习输入一段话或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了。这样一来,他们就明确了学习的任务,为达到的目标开始努力了。当大家完成作业时,学生们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任务驱动能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
多元化信息教育 篇10
1.问题抢答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应用手段, 很多高中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已经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 如果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 就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 问题抢答教学法就是很实用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
问题抢答法指的是教师根据要讲的课程内容将重点问题或者关键性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 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抢答,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重点和难点知识, 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在问题抢答教学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问题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还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
问题抢答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office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的时候都可以应用这一教学方法。
2.填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格式要求下完成填上文字、图像等编辑工作, 还可以加入一定的多媒体内容。教师在教学新内容的时候, 可以Word或者是PPT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 但其中留有一部分空白内容让学生完成,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后, 亲自动手完成教师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例如, 教师在教学制作PPT这一教学环节, 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何完成一个PPT, 但是在教学如何加入声音、视频等内容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思考。 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会积极地动脑思考, 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顺利地在PPT中填入视频和声音, 制作出一个很完美的PPT。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填空教学法,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新知识, 对信息技术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填空教学法是教师提供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其余的教学内容, 这样会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同时,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逻辑。 对于学生来说, 填空教学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 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并增加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
填空教学法可以在很多种类的信息技术知识中进行应用, 帮助学生很好地抓住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能力, 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3.任务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式要求学生将学习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的布置和设计, 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否有意义、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的优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主动学习。
任务的设计是很多元化的, 可以设计成开放性的, 也可以设计成多人讨论性的。 例如,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一个Word中加入一个图像或者在Power Point中加入一个保护环境的动画设计等, 这样的任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将任务设计得比较大, 让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例如, 设计一份黑板报、一个多媒体的Flash、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系统, 等等。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后, 自然会对这些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很高的任务产生很大的兴趣。
在任务教学法中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任务, 不仅会让学生愿意完成,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十分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所布置的教学内容。
4.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比较新鲜的元素, 使教学不再枯燥。 教师可以融合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 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 启发学生学习, 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师教学, 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讲授教学法虽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但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学生感受, 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语言, 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更愿意学习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它迎合了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要求。 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师的教学, 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抢答教学法、填空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及讲授教学法等帮助自己的教学, 通过多元化教学法, 让教师和学生在更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学到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因此, 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语文、外语等文化知识, 而且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元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多元化信息教育】推荐阅读:
信息多元化12-01
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12-24
多元化的教育07-04
多元化幼儿教育10-22
日本的多元化教育模式06-07
多元化发展艺术教育06-12
体育教育多元化改革08-08
舞蹈教育的多元化思考09-02
高职语文教育多元化09-04
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开发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