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2024-08-15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共7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1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4、多元文化教育,对我们的基础教育突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人们不断抱怨中国青少年因模仿、崇拜和践行西方“消极文化”而越来越颓废时,却忽视了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简单的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像你拿着香喷喷的肉包子对和尚说:吃肉包子吧!和尚反过来问,没有动物肉吧?一样荒唐可笑。)今天梅教授举例的《丑小鸭》教学,就表现了我们的教师对西方主流社会的认知水平。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因为根据研究证明,流言和谬论的传播速度是真相和真理传播速度的十倍。现在西方的垃圾文化已经进来了,如果我们对西方的主流文化还是这么麻木不仁和置若罔闻的话,简直比掩耳盗铃还要可怕啊!!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应当首先觉醒,应当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不应当中华民族的所谓“传统文化”沾沾自喜。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义,政治协商

一提到“多元”,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世界是由无数的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国家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各异,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东西是普世间都赞同的,出现多元化也就可想而知。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有的国家就是一元文化,但能肯定,它们只是表面上的一元,本质上都是多元的。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多元文化是不同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前者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描述,而后者是一种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它不但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存在,而且还要承认它们和谐共存,承认差异并平等的对待它们。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表现

多元文化主义在一些具有较长的移民历史的国家比较普遍,譬如美国,它应该是典型的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存在着三个体型面貌不同,而且几乎可以说相互敌对的种族。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命运虽把他们集合在同一块土地上,但未能把他们混合起来形成为一个整体,他们各自按照本身的条件向前发展。虽然说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社会,但是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亚文化群体从来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被白人的主流文化承认过。

针对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欧洲出现过许多可怕的溅血事件。挪威首都奥斯陆,伤痛仍在撕裂一个崇尚和平、安宁的民族,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76人罹难,爆炸声、枪声和着血色,在一个夏天明媚的阳光下,将这个北欧国家推入情感与信仰的寒极。民族冲突是近年来欧洲多元文化困境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少数族裔认为受到政治和社会歧视,不断制造极端事件和街头政治事端,另一方面主流族群认为外来人口太多,对国家本色和社会经济造成威胁。奥斯陆的暴力屠杀事件,以极端的方式成为射向多元文化主义的一颗凶残的子弹而它应和的,是近年来不断抬头的极右思潮。

二、中国的多元文化主义

社会政治权威与文化权威的一体化是自古以来的特点,在古代是圣王一体,是皇统与儒教的一体,在当代则是出现了伟大的领袖,这种一体化就使权威绝对化。但是这种政治权威、道德权威、文化权威的一体化在战乱时期或在拨乱反正时期有它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它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把这种一体化的权威变成一种固定的长期的制度,那么社会将会失去自身活动的空间和生长组织的能力,这样权威的错误也将无休止的蔓延下去,这将会对国家的未来造成很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这里一定不要把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混淆。我认为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各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

三、正确看待多元文化主义

我们应该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并尽量与他们和平共处,但是要我们使文化之间平等的互相对待,自认为是不现实的。每个国家的已存在的不同文化都是追根溯源的,是不可涂抹更改的,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输了自己族群的一种文化观念,即使在以后成长的日子中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文化的短处,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坚守自己最初的意念。好像不同文化之间天生就是处于对抗状态,每种文化都想得到别的文化的赞同。这种力量是大的可怕的。这种力量就好比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一样,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的各个宗教之间的残忍的对决,想到了人们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残忍暴行,让他们喝汽油,然后再活活把他们烧死,小孩子更是不放过。就好像印度人对牛的尊崇,如果你试图尝试在他们面前亵渎在他们看来的圣牛,那你的下场将是惨不忍睹的,你的命在他们眼里跟牛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还可以从好多例子中看到文化信仰的力量,如果你想让印度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和平共处,互相平等友好地对待,我想那种场景是不会出现的,但他们确实同时存在着。

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反映了现代国家所面对的现实,其中,它必然要继续维护一直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必须照顾到少数人族群的地位和权利。在承认差异存在的同时,也会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差异所表现的既是异质性,也是相互依赖。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文化的共存使得人们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会使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会促进一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能通过和谐的交流与发展解决许多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民族长期一起生活会使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自然会在内心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它们已经粘合到一起了,即使是相互对立也要永远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涵化是各民族间的趋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间的趋同。多元文化主义者希望通过民主政治的舞台,使不同民族的成员实现讨论协商和相互理解。但不同民族之间的协商不仅仅是“话语政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益的问题。而一谈到自己文化的利益,不同文化之间就变得自私了,根本不会为了与其他文化融合而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多元文化主义提到的承认不同族群地位上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实质上,由于经济利益上的悬殊以及文化和政治影响上的悬殊,不可能不导致那些弱小族群的不满、甚至是反抗。

所有的国家都不能妄想去建立某种文化的独尊地位,这一定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世界上存在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我们如果想要去使他们之间相互融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信奉三种文化的人民都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信仰的文化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磐石。但我们也更不能准备在三种文化中搏斗,最终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下思维,从三种不同的文化中吸收精神资源,找到一个合适的包涵点,使得三种文化和平共生。

四、结语

多元文化并不只是一种观念,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更多地把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了抵制、甚至是批判的对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多元文化敞开自己的胸襟,如果缺少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那注定是要吃不少苦头的。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它们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中存在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想法,有值得借鉴之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也就有很大的区别,决定了各个国家在采取具体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的整合上也应当具有各自的特色,应尽量让各国的多元文化都绽放出应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J].吉林大学,2015.

[2]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J].民族研究,2012,01.

[3]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02.

[4]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05.

理解多元文化教育 篇3

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美国圣道大学(University of the Incarnate Word)奥斯曼·约茨图尔古特(Osman ?魻zturgut)博士认为,随着美国人口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重新定义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他从梳理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入手,说明其不足之处,为进一步讨论提出建议。文章编译自约茨图尔古特博士在《当前教育问题》(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杂志发表的题为“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一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多样性;跨文化交际

随着美国人口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重新定义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2009年提供的数据,1979-2008年,在家使用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的5~17岁学龄儿童数量从380万上升至1090万,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9%上升到21%。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7- 2008年,公立学校九至十二年级58%的教师是女性,其中83.5%属于白人,拉美裔教师仅占6.6%,黑人教师占6.9%。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数量之间的差异所蕴含的意义值得探讨。罗兹(Rhoads)认为,学生使课堂上的多样性日益增长,这给如何教和教什么,甚至谁来教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显然,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对我们如何思考以及解构教学法有重要的启示。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启示,本文在“认识论的好奇心”(epistemological curiosity)激发下,试图重新定义多元文化教育,说明它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讨论提出建议。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许多教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当前和相关文献的全面综述,笔者试图说明并分析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并为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建议。

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做出重大改革,使来自不同种族的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应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障人士教育等。

盖伊(Gay)和莱德森-比林斯(Ladson- Billings)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在培训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文化适应性教学法(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涅托(Nieto)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反种族主义教育”,这是“一个对所有学生都很重要的过程”。杰伊(Jay)和琼斯(Jone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用来描述多元主义教育的共同术语”“倡导所有儿童都接受从学前到大学的教育”。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AME)将多元文化教育描述为“建立在自由、公正、平等、公平和人类尊严基础上的哲学概念,已得到许多文件的认同,如《美国独立宣言》《南非宪法》《美国宪法》以及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卡恩(Kahn)认为,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理念、一个概念,它是动态的、多方面的、有争议的”。

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吉布森(Gibson)开展的调查概括出了探索文化和教育的5种模式。第一,促进跨文化理解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文化是有差异的,教学设计应该明确强调尊重彼此不同的文化。第二,文化适应性教育大多是针对K-12教育阶段开发的,在课程中包含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并根据这些学生的需要和期望调整教学策略。第三,采用双文化教育(bicultural education),主要强调在其他文化中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教学语言和技能。在双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在课程中通过教学方法得到强化。第四,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是为了加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教育而专门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之间并非混合,而是通过为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同等机会来寻求相互共处的方式。第五,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个人的社会经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简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定义,而是在各种特定背景下的定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涅托认为,随着文化/种族多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需要拓宽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特别是在公立学校。美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移民史,移民来自不同的文化群体,因此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多样性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史密斯(Smith)宣称,多元文化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教师和管理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认识到这些需求与主流文化学生的需求有何不同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时候,才能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伯恩斯坦(Bernstein)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妨碍同化,并制造一个分裂的社会。拉维奇(Ravich)认为,多元文化对传授价值观、信仰和西方传统文明的美国教育构成了威胁。庞恩(Pon)指出,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就像新的种族主义,尽管不使用种族主义语言,但他化(otherizing)有色人种,以及发展现代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文化观点。

本西蒙(Bensimon)认为,目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只是强调缓和不同群体间的紧张关系,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罗兹将其定义为“主流多元文化主义”。将单一文化机构变为多元文化民主社区,就是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学科主题,而不是试图改变社会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批判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教学本身特有的性质。它不仅涉及内容和课程的讨论,而且涉及相关知识的定义,其目的是改变教育机构和组织结构,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教育人类学家已经强调交流方式的作用以及社会如何在其所定义的文化规范中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尝试最明显的一个缺点是,关注多数群体与少数群体的互动。艾里森(Ellison)研究黑人对跨种族约会和友谊的看法。所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黑人或非裔美国人,以及白人或欧美人群,而构成今天多元文化基础的许多民族和种族群体都被忽略了。

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就像今天在美国学校的定义和实践一样,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更高年级,已成为双文化教育的浅层应用。双文化是指在某些州(美国境内)非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的互动,以及某些国家内西班牙裔和欧洲裔美国人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浅”意味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贫乏和错误引导。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被低估的一个例子是,即使多元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也只有在危机时刻,或学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元文化教育才作为一种奢侈品被接受。

尽管美国的种族多样性还在发展,但许多教育工作者似乎还不明白,多元文化教育是对两种以上文化的更广泛的了解与欣赏。盖伊解释说,美国由许多不同的种族、民族、语言和文化群体组成。在某些情况下,建立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人工隐式连接”(artificial implicit connection)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为的,它不强调独创性,但鼓励孩子们了解亚洲食品或墨西哥节日以帮助他们进入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s)。

与在当前教育体制中创建公平的主流话语相反,金(King)认为,成功的文化相关性教学帮助人们产生一种相关的“黑色个性”(black personality)。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言论是相关性的,文化对个人和群体认同非常重要,它“给人们一种‘他们是谁’的自我意识,一种归属感,他们应该如何表现和他们不应该做什么”。然而,我们都知道,当个人属于一个特定的群体时才会建立积极的自我印象,他们也会感觉到来自其他团体的偏见和侮辱,并遭受排斥和孤立。

笔者认为,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应用的所有缺点,正如当代文献中所呈现的,就是将“为什么在美国学校中非洲裔儿童在班级里没有欧美儿童优秀”作为关注点。在标准化考试中,非裔美国学生得分低是事实。例如,加西亚(Garcia)认为,对非洲裔学生的研究倾向于把重点放在辍学、读写差距和教育缺失上。表明白种人占统治地位的另一个例子是批判种族理论家(critical race theorists)的说法:正式学校课程是保持“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剧本”(white supremacist master script),他们是“特定文化产品”(culturally specific artifacts)。关于教学,德尔加多(Delgado)认为,“目前的教学策略认为非洲裔学生是有欠缺的”。塔特(Tate)进一步评论说,目前在美国流行的多元文化模式使白人受益。

为了在教室进行真正的学习,我们需要审视各种观点,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马丁斯(Martins)认为,“意识到自身的假设、偏见和成见是一个人能够积极互动和学习他人的第一步。这个过程体现跨文化学习的本质”。劳伦斯(Lawrence)声称,要使反种族主义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就必须解决学校的课程、政策和结构缺乏多元文化成分的问题,以及学校工作人员,特别是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及彼此互动的问题。当教育者说我们需要文化能力或者需要更全面了解文化适应性教学时,他们未必进行了自我反思,而只是从种族主义的批评中保护自己。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现在于理解个体间的关系而非在教育系统中实施政策实践或是教育改革。如果教育系统没有意识到现存的问题和挑战,而仅停留在浅层的认识和应对层面上,那么最终一定会失败。

但应当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和这些研究还存在问题,因为文化群体的成员可能没有看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一种教育体制的局限,在这个体制中,教育工作者“代表在各层面人类成就的不同种族的个体和群体,而不是仅作出有限贡献的、依赖他人的、无助的受害者角色”。

三、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差异决定了我们与其他文化交往的规模和限制?帕克(Park)认为,白人、黑人或其他种族之间的差别并非是人种的原因,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斯通奎斯特(Stonequist)也认为,个人的自我认知主要来自于从多种视角审视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向建立一个文化敏感(culturally sensitive)的教育体系迈出的第一大步。“探索文化差异的构建是了解其他文化的根本”,我们需要开始密切关注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其他文化,还是我们只是被“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呢”这种想法蒙蔽自我?

我们还应该注意,要了解用“白”作为失败借口背后的原因,必须从更深的层面看待社会。争论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即为表现不佳找借口,自我设限使人们在失败的情况下感觉不会那么糟。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导致调整不佳和低自尊。而且,因为非洲裔美国儿童未能适应美国学校,自我设限成为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当前的趋势。

虽然学校提供的信息未必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做,做什么”。古迪昆斯特(Gudykunst)解释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文化和语言知识,而且包括情感和行为能力,如同情、人性的温暖、魅力,以及控制焦虑的能力。毫无疑问,种族主义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控制着主流文化,对任何教育制度都是真正的威胁。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敏感性提供了一条通往教育多元化的道路。从政治角度来看,学校运用“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的管理风格,通过找出差异(独有的特点),创建文化上不同的群体。通过这些分离的政策,一个问题更加凸显,即政治敏感性(political sensitivity)成为一个障碍。学校管理的重点是保持表面上平等的教育,而不是关注教育系统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了有更好的了解,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政策,了解教育思想如何转变为程序和相关应用,以及这些程序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解决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创造文化适应性教学法,课程设计应考虑有色儿童(children of color),并把郊区年轻的白人女教师转变为具有文化竞争力和适应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理解“我是谁”以及“为什么我做这些事情”,是“变化”的开始。

四、结语

中国多元文化(定稿) 篇4

在Schmeck看来, 被称为“中国的56个民族”的中国的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其他少数民族。为了找到他们,(他)必须到中国遥远的边缘地区去。在这里,居民一直保持着一种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几乎没有变化的生活方式。

就长相和语言来说,某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现在他们的长相和语言,而且体现在艺术领域,比如他们文化中的歌曲和舞蹈。几千年来,通过与世隔离使他们保存了自己的传统,但现在,即使是最偏远的乡村也正在融入地球村。

布莱恩:我觉得,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界,而且他们也喜欢上了他们所看到的。解说员:一年半以来,电影制片人布莱恩已经游遍中国,他迫切地想要在少数民族文化销声匿迹之前做完关于这些民族的的影像档案。

布莱恩:从现在开始,10至15年以后,你们将不会看到我现在所看到的。故人依旧,但他们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将会不复存在。这些将会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迅速。解说员:云南省摩梭族,仅仅是55个少数民族之一。(它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他们没有“结婚”这个词。这里的民俗与世界其它各地有显著不同。不到10

年前,这个地区很少有外来游客。现在,城市居民,比如梅州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对于中国的城市人来说,呆在这迷人的村庄给他们享受大自然的机会。随着城里人的高涨的(旅游)热情,当地的居民现在也能够靠旅游业来谋生,而且他们似乎真的享受他们的工作。

纳西族人民已经在云南西北的一个小山村至少生活了1500年。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很大程度上都与外界(其他人)隔离,主要是因为没有公路通向这个村落。村里的一位领导说现在孩子们可以步行2个小时到新建的公路上坐汽车上学。但是他担心年轻人接受了教育之后,也许不会回来。

农村人正涌入大城市,寻找他们知道存在的而在村子里不能得到的东西。

布莱恩:现代化便利设施,我的意思是,很棒的居住条件。他们喜欢这些并且希望能这样生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逐步过着更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渐渐忘记了他们来自哪里。

解说员:对于中国55个少数民族里大多数的来说,他们似乎急于融合到其他民族。但是如果你相信多样性很重要,那未必是好的。

布莱恩:他们即将被中国主流文化所吸收。你将会在一个晚宴或者一个夜总会上看到这现象。或者你可以去参观一下旅行者公园,一大群穿着各种服装的人们会向你展示当地文化。

解说员:有趣得很,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正面临变化与全球化。认为少数民族能够不受这种转变的影响,这是不现实的。就像中国制定的21世纪纲要一样,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不能放弃他们的文化遗产或者是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他们的古

多元智能教育教学论文 篇5

一、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特点

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的观察了解及自编的“高职院校学生多元智能分布”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倾向:无论是理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人际关系智能和运动智能是学生们的优势智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学生用这两种优势智能,多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多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兼顾文理学生的不同的弱势智能,和理科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能和文科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

三、利用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一)营造适合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

1.教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相互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测试结果及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创设条件展示学生的优势智能,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找“多元切入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同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可以是语言的描述;可以是数字的理解;甚至可以是动作的表达……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通过“扬长”,让学生树立自信,并使这种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让学生“补短”。

2.教育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现成知识、和盘托出学习结果并考察这些结果的人,而应该是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禁用完全否定的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语言作出判断和批评,更不能为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已有的答案不符而简单地判断其答案错误,这样势必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从而压抑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充分展示学生们的优势智能,只要发现闪光点,就要发自内心的赞美,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用赞美的语言,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独立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组合。因此,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

1.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有的教学班学生的构成不一样,有的是普通高中文科毕业、有的是普通高中理科毕业、有的是“三校生”、有的是单独招生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不等,如果用同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这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法实施教学。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可以运用文理学生都共同擅长的人际交往智能和音乐智能,采用讨论式教学、并适当注意教师的语言节奏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智能差异,激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得到发展,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弱势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多元测试结果显示: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人际关系智能是学生们的优势智能,他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易与别人沟通,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进行划分。每组6―8人,开始自由组合,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经行调整。一般组合类型可以包括二种:智能强项组合即相同智能强项组合在一起,使强者更强;另一种是智能强弱互补即不同智能强弱的组合,使组内学生最大限度的互补,使弱势智能得以提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保证组内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优势智能: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也可以使学生在优势智能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

学生的多元智能测试结果及课堂教学对学生们的观察发现: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视觉空间智能和运动智能也占有相当的优势。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则为教师的教学搭建了技术平台,通过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以声音、颜色、文字、图像刺激学习者,满足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是满足所谓“差生”的学习要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三)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元智能理论,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灵活设置和处理教学内容。比如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学生不太擅长的学科,而文科专业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又占有优势,因此在高等数学课教学中完全可以更多地运用讨论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教学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单单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补充一些如数学史料、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数学家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另外,高等数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可以用丰富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用动作呈现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优势智能的目的。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6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升德州城市品牌形象,我们对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展开调查,并分析整理,目的是为了拯救、弘扬、发展以“德”为脉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营养,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态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建设及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提高城市音乐文化品位,让全社会尽享幸福德州。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认同和重视程度

2009年3月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研究暨首届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些目前学界常见且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何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该领域有哪些研究课题”等。会议确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提法很好,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研究中,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我们在此方面的基础研究理论甚少。

2011年11月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岳月为代表的课题研究组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课题被德州市社科院批准立项研究。

2012年6月以后课题组先后发表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一——德州“运河船工号子”与〈伏尔加船夫曲〉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二——德州木板大鼓与美国乡村音乐生存、发展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暨多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充分论证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在德州区域内的发生、发展及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探求区域音乐文化的特质,不是为了满足所谓区域音乐文化特性的一般化解释,而是希望能够追寻到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人文相关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表达,是多种音乐历史记忆与叙事,是多元音乐直观方法论的研究。

经调查,随着德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同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品正濒临消亡,一些民间音乐艺术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民间音乐不能堂皇地登上大雅之堂,只能在街头巷尾互相传唱。与此同时,西方钢琴音乐、歌剧等,也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但大部分人们认为应该与西方文化“接轨”,对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完全摒弃。

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

首先看一勾勾的演出现状:

(一)解放后,德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戏曲,1950年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

(二)1955 年该团代表临邑县参加了山东省业余戏曲汇演,演出剧目《东秦》。

(三)1956 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并获展览演出纪念奖。

(四)1957 年该团在济南市“振成舞台”演出,引起文化部及宣传部的重视。

(五)1959 年 10 月临邑县一勾勾专业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西秦》《梁山伯与祝英台》。

(六)1962年该团演出了大量新剧目,如《胡林抢亲》《王小赶脚》《拾玉镯》《三进士》《女驸马》等古装戏,现代戏《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社长和女儿》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红梅》参加了省汇演,《巧遇》在潍坊演出15天,场场爆满。

(七)1971 年,临邑县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被解散。

(八)80 年代末,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九)2001年秋天,被冷落了30年的“一勾勾”戏曲唱腔,在中央电视台来临邑采风活动组录制的《文化与生活》第七频道播出。

(十)2005 年 8 月至 2006 年 3 月,“一勾勾”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2006年5月,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成立,重新排演《王小赶脚》并多次演出。

(十二)2007年2月,参加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比赛,获银奖。

(十三)2008年在德州市春晚演出《逛济南》博得了观众的掌声。

(十四)2011年10月28日德州学院音乐系邀请一勾勾传承人邝书云、徐冬青、徐心贵三位老艺人举办地方戏曲讲座。2011年11月31日晚,一勾勾《王小赶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演出。

(十五)2011年11月16日,一勾勾《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十六部现代剧目,在临邑文化广场演出,同时该县十五所中小学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

(十六)2012年8月18日临邑县戏剧家协会成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戏一勾勾。

(十七)2012年春节前夕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排演了《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在德州地方春晚上演出。

(十八)2012年12月23日在平原县十三个乡镇活跃着544个草根剧团,自编自演。

再看德州木板大鼓的演出现状:

(一)德州木板大鼓最早发源于鲁西北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清朝光绪年间形成木板大鼓雏形在各地演出。

(二)1956年木板大鼓第三代传人王长志在第一届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1957年木板大鼓第四代传人张振武在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三等奖,并获山东省曲艺家称号。

(四)1964年长篇鼓词《林海雪原》演出,深受欢迎。

(五)1984年在地域曲艺调演中,木板大鼓《锄奸记》获演出二等奖。

(六)2008年4月19日,《德州日报》以一篇《不让绝活成绝唱》报道了夏津木板大鼓在黄河故道的表演现场,同时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七)2008年12月25日,德州夏津木板大鼓第五代传人张书坤在当地表演,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一片。

(八)2012年1月17日,在德州第一届网络春晚上,民间艺人魏凤珍演出《赞德州》大鼓说唱,深受欢迎。

(九)2012年2月29日,德州日报报道了德州鲁西北木板大鼓传承人70岁民间艺人张连功于茶余饭后走街串巷,骑着自行车转遍方圆几十里的乡村、集市,演唱木板大鼓,深受欢迎。

(十)2012年5月28日,在禹城梁家镇农家院里,鲁西北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张连功演出《龙腾虎跃喜迎春》。

(十一)2012年9月11日,德州平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大鼓协会,民间艺人延续传统艺术形式,“日出荷锄躬耕,日落吹拉弹唱”。

(十二)2013年7月6日,德州曲艺家协会、德州青少年宫联合在希森欢乐岛举行消夏曲艺晚会,表演了西河大鼓《将相和》。

最让人担忧的是德州运河船工号子:

运河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人武城县的梁永和已年过八旬,京杭大运河上洪亮的“闯滩号”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梁永和成了这运河上的最后的纤夫,无人继承成为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最大的阻碍。

(一)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以德州区域运河船工号子改编的“唱秧歌”受专家好评并在电台播出。

(二)1965年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随之湮迹。

(三)2011年9月27日,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团来德州调研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发与利用情况,研讨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2012年6月25日,武城县文化部门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消亡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音像资料建制等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五)2013年7月4日,“运河情”六省市音乐作品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作曲家将以运河为载体进行创作,德州市征集作品100余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现状:

(一)2007年7月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岳月在德州学院音乐系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

(二)2008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于宏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三)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武凌于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四)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岳月“双钢琴演奏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

(五)2010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德州电视台同时作了直播采访。

(六)2013年德州大剧院投入使用。

(七)2013年5月30日,“德之声”合唱团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17首曲目,有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等。

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对德州发展的影响

以上调查情况反映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在德州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德州市、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德州市没有区域音乐文化专业创作队伍,地方传统剧目濒临消亡,没有专业的演员队伍,没有资金支持。另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德州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一勾勾”“木板大鼓”“运河号子”等区域音乐文化。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人类相互了解的共同基础。音乐文化是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质特征,又能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理解多元音乐文化”,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构比较、功能转换、良性互动、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设幸福德州是201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德州生态旅游事业,是建设幸福德州的重要工程。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德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体现,它会使德州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德州,从而使德州走向世界。它注入了时代内涵,塑造了德州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具有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演出的状况,以期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进而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多元文化视角的乐器文化因素 篇7

一、乐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

乐器是体现该民族该地域音乐文化的一种代名词,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产生不同的乐器,同时乐器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以中国音乐较典型的乐器组为例,其体现了乐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如: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天津十番乐“粗十番”;福建南音的“上四管、下四管”等等。

天津十番乐中的“粗十番”?熏也称为“清十番”或“素十番”,即表示只用打击乐器演奏锣鼓乐?熏而不加任何管弦乐器演奏。“天津十番”最初是由苏南传入天津的?熏在多年传承和研习过程中?熏受到天津地方语言、风土人情、北方人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津十番。“粗十番”锣鼓乐铿锵有力的敲击声,显现出北方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特征,在音调上低沉苍劲,这和天津地方语言有着较紧密的联系,天津方言的语调多为平降调,因此在唱念锣鼓经时?熏习惯于把“七”“仓”“扎”等锣鼓经用较重的降调来念诵,进一步增加了音调与力度变化的感染力②,因而更具有北方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地处中国东南海隅的福建,东临大海,西、北、中部临山脉,这在交通闭塞的古代,给福建造成与世隔绝的另一番天地。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很好地保存了传入福建地域的音乐形式,如福建南音上四管中的琵琶演奏,至今还是延续了唐朝时期的演奏手法与抱持方法,演奏手法仍用手指甲演奏,抱持仍为横抱,在音品方面南琶只有九品或十品,只能满足演奏福建南音的旋律。③南音中的洞箫与当代所使用的箫在形制与演奏上也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继承了古尺八、宋尺八精华的乐器。结构上南音洞箫保留了唐代六孔尺八的规制,音域从d—b2,拥有两个八度和一个五度音;造型上又吸收了宋尺八的特长,以竹的十目九节和一目两孔为标准,下部无底;长度上恰好与明清两代营造尺的一尺八寸相当,尺八到了明代又有一如今天的南音洞箫这种规制的进步。演奏讲究端坐、挺胸。左手拇指按后孔,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按后孔,右手拇指把稳乐器,食指、中指、无名指掌握三、四、五孔;左右手臂展起,成凤凰展翅之势④,与今演奏形式不同,颇具古风。南音体现了福建文化自古多山、交通不便的地域性因素,为中国音乐保留了“一部活的音乐史”⑤,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⑥

有些地区的乐器不仅涉及乐器的原生物质形态?熏而且还同该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式结合紧密。⑦如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呈交错状态分布着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林业、牧业和农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自然地理条件有所差异: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北麓森林腹地,人烟稀少而苔藓、石蕊丰富,是鄂温克族游猎和饲养训鹿之地,在此环境下形成了山林型的萨满鼓,即鼓体沉重、粗犷,鼓圈宽大,为“上圆下尖”之蛋卵形,鼓面为鹿皮蒙制,鼓的制作材料为木、皮、铁,鼓槌粗短,为木板槌体面附带毛兽皮;西部,地跨森林、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多为天然牧场,在此环境下形成了草原型萨满鼓,即鼓体轻便,鼓圈较小,为圆形,鼓面为羊皮,鼓的制作材料主要为木、皮,鼓绳为三根,鼓槌细长多为狍腿加工制作;东、南部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兼具,体现出林牧农结合的特点,形成了混合形态的萨满鼓,即鼓圈为圆形或蛋卵形,木框,鼓面为鹿皮蒙制,鼓绳为八根,鼓槌为狍腿加工制作。⑧在同一个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地区里其乐器就有此差异性,可见地域性差异对乐器形制影响之大。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有迷人的“会说话”的乐器:如凉山彝族的青年男女用来谈情说爱的口弦;苗族用来问路、聊天的芦笙;傣族商贩用来与买主讨价还价的葫芦丝等等;⑨鄂伦春族狩猎时还有专为诱捕鹿的鹿哨;⑩西南各少数民族可模拟鸟雀鸣唱的口弦;“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如马嘶鸣的马头琴等。这些乐器都是在其地域里产生并发展的,蕴涵着该地域的文化内涵。

全世界有很多属热带雨林气候的国家盛产竹子,而反映在乐器上,即产生了大量的竹制乐器。如: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印地安人的代表性乐器具有竹制的盖纳竖笛,他们还采用竹子和其他植物茎制成各种尺寸和规格的排箫。在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巨大的竹排箫是他们的典型乐器。在东南亚,有各种竹笛竹箫,还有摇奏的安格隆竹筒琴和用手指弹拨的竹皮弦琴(是一种竹筒表面挑起竹皮为琴弦的自娱性乐器);印度尼西亚的甘邦竹琴、缅甸的帕德拉竹琴、柬埔寨的罗奈特竹琴、越南的德朗竹琴和菲律宾的达姆加底琴等,{11}这些竹制乐器都体现了竹文化的地域性因素。竹乐器在中国的西南、东南地区屡见不鲜,如苗族的芦笙、芒筒等;台湾高山族的口簧琴(过去所称的口弦),台湾高山族音乐学者巴奈·母路于1997年夏参加了在奥地利举办的国际口簧艺术季,巴奈·母路带去的阿美人制作的口簧琴因其为竹子制作且多簧而引起西方音乐家的扼腕惊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簧的竹片口簧琴,而且是活体的生态,你们不能使它消失,这是你们对人类应该承担的责任。”{12}现此乐器仍在高山族阿美人中使用并保存,成为高山族乐器史活的实物见证。

二、乐器文化的代表性因素

乐器是用来了解当地音乐文化的一种代名词,不同的音乐文化联系着不同的代表性乐器,而这些乐器也被用于了解一个音乐文化的切入点。

就乐器组而言,二十世纪初期的乐器分类学者大都注意到古代中国以乐器材料为划分依据的“八音”?熏他们认为这个整体性的乐器分类反映了古代中国关于世界的概念?熏含有宇宙的威力和要素,背后所蕴藏的是有机哲学下的一个现象。因为早期中国是农业社会,一切以农为中心,中国产生了最早的四分法:丝、金、革、竹。秋天,以钟等金属乐器,将帅鸣金收兵,秋气收敛,方位在西;冬季,以鼓宣告太阳重行前进,方位在北;春季,万物更新,竹经严冬而长绿,如日出东方,方位在东;夏季,蚕吐丝成蛹,适演奏丝弦乐器,方位在南。而当时人类靠天生活,乃有各种祭祀,向八个方位舞蹈,分以不同乐器来掌握,则扩展为八种乐器分类,{13}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14}澳洲学者克托米的观点?熏早期的“八音”?穴及另一种相关的四分法?雪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分类法,它们同季节、风水、政治权力和人类福祉观念有关。{15}此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乐器分类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因素。文化代表性因素的乐器组在古希腊也存在,如古希腊将音乐与天体的运行作了关联,音乐是由恒星与行星运转所创造出来的,柏拉图认为音乐的本质在反映心灵的意向,认为“多样性”会造成有害的影响,例如弦数太多的弦乐器,音域太广的乐器都是不好的。古希腊与印度一样,将乐器与神作关联性的描述,如七弦琴与阿波罗神相关联等等。{16}这些关于乐器组的分类体现了国家文化的思想代表,同时也成为这些思想的载体。

从独立乐器来看,中国的古琴、日本的琵琶、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等都是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这些“代表性”乐器因其文化及社会中的特殊角色而受到民族音乐学者的注目(Baumann 2001)。{17}每一乐器都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而且发展,是民族文化因素的反映,如:中国的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主要在于无品而适应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组织形态——带腔的音。古琴的七弦乐器构造中的无品正为音高的变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其吟、揉、绰、注等演奏手法的运用,又适合着“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从而使琴的演奏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组织紧相吻合。此后,许多乐器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承继着这一“无品、音腔”模式,如:胡琴类乐器和三弦等。古琴音乐又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琴歌乃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产物。千百年来所积累有大量琴曲,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广陵散》、《龙朔操》、《阳关三叠》等,这些琴曲都与一定的文学题材或文学形象相联系,这也成为中国传统器乐曲发展的一个主流。{18}黄翔鹏先生曾指出:“古琴音乐和昆曲历来被看作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宝库。”{19}“古琴音乐对中国音乐史说来类似钢琴文献对于欧洲音乐史的意义。因为它在历史上实际曾吸收、保存汉魏清商乐、南北朝隋唐俗乐大曲和唐宋以来诗、词乐的某些精华。”{20}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第23号决议,将古琴艺术列为世界遗产。2003年11月7日,该组织宣布古琴艺术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此更奠定了古琴在中国的代表性地位。古琴贯穿几千年来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日本琵琶是日本的代表性乐器,日本琵琶是在唐代?穴平安朝初期?雪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作为雅乐管弦乐合奏中的一种主要乐器而被运用的。日本琵琶为四弦、四柱?熏 腹板?穴面板?雪 上开有对称的两个半月形发音孔称半月?熏 腹板中央靠近复手处有一个横约10—12厘米长的用皮革蒙着的地方,叫做拨面或拨皮,拨面上画有美丽的图案。颈部有四个柱?穴即品位?雪。琴弦至今仍用绢丝搓成,从左至右、由粗而细分别称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抱持方法至今仍是唐宋时期的首向左上方的斜抱。用右手拿拨击弦弹奏,是唐代拨弹法的保存。演奏时有拨手、一拨、掬?穴又称反拨?雪、搔手等演奏技巧。{21}这些与当时传入日本时的形制与演奏方法基本一致。日本琵琶演奏起来音色古朴、深厚,具有对古老传统原样继承的特色,因其在日本保留了一千多年来传统的琵琶形制、琵琶演奏方法而成为日本的代表性乐器。

另外还有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印度的Table等等乐器同样也是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音色与民族魅力,在其国家内保存发展并成为具有代表性因素的乐器。

三、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因素

亚欧之间国家与亚洲之间国家乐器的交流,使得音乐织体横向性思维和多声性纵向性思维互相借鉴,{22}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在国家之间不断深化,在认同中改造、在改造中认同是乐器文化认同性因素的主旨,同时延伸到亚欧之间音乐思维的认同。

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十六世纪起,对其他文明(阿拉伯、中国、印度、印第安和非洲)的发现和征服为欧洲带来了其他文明的乐器实物,同时也为中国、日本、印度等非欧国家带来了欧洲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进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不但得到了认同而且得到很好的发展。“乐器之王”钢琴在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但将国外的乐曲演绎得很好,而且自进入中国起就有大量具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乐曲产生,赋予了其中国文化特色,如钢琴曲《牧童短笛》《采茶扑蝶》等。年轻的钢琴家也证明了对于异文化乐器钢琴的接受程度:郎朗、李云迪继前辈演奏家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绽露出中华民族的锋芒。小提琴为欧洲乐器中的“皇后”,传入中国后,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赋予了其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成为千古绝唱。在当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考级制度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对于钢琴、小提琴这些欧洲乐器的认同和发展程度。

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从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音乐中吸取灵感创造出一种静止、无发展、沉思的适合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管弦乐《大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十九世纪初的莱佛士起先后有几代西方音乐家对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进行研究,使得甘美兰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3}

俄国人德米特里·卡林?穴Dmitri Kalinin?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世界音乐中心”由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馆赞助向日本音乐家学习日本音乐与日本筝(Koto?雪的演奏,他不仅曾为日本乐器创作了日本风格的作品,而且于2003年9月25日晚在天津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三国演绎中日传统音乐——中、日、俄音乐家联袂演出”音乐会,在中国二胡、琵琶及日本尺八的伴奏下,他依照日本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穴铺毛毯、筝触地、脱鞋跪坐?雪演奏了三首乐曲,均用日语边弹边唱。令人称道的是一位俄罗斯人居然把日本筝和歌谣弹唱得如此地道。此举突破了单一的欧洲-苏联音乐教育模式,批判“单一进化论”和“欧洲文化中心论”,拓展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此现象或许可以作为“它山之石”,以平等的目光与身份进入世界音乐平台,突破单一模式,使乐器使用更加多元化。{24}

亚洲之间的国家自古以来交往甚多,以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为例。日本是一个不长于乐器的国家,其乐器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或经由我国传入印度、西亚等国的乐器。田边尚雄在《日本音乐史》中称:“在原始民族中,有广泛使用乐器的民族;也有极少使用乐器的民族,而其代之的是有着丰富的、旋律自由的民谣。我们把前者称着为长于乐器的民族,把后者称着长于声乐的民族。古代中国和埃及等国属前者,日本属后者”,{25}庆幸的是,传入日本的乐器得到了认同性并成为日本的传统音乐,乐器保存完整并应用广泛,在传习中有严格的教习制度,使其更好地得以保存。

王耀华教授的《三弦艺术论》中主要论述了中国三弦及其音乐、日本冲绳三线及其音乐、中国三弦音乐与日本冲绳三线音乐之比较研究,通过三弦这一乐器为主线对两地之间存在的历史关系、文化交流、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把中国与日本冲绳置于世界、亚洲这一大格局之中,从日本冲绳与日本本土、朝鲜、中国、东南亚的多重历史关系,来认识中国与日本冲绳的关系;从中国与日本冲绳的全部音乐中来研究三弦、三线及其音乐,从文化整体来研究音乐与乐器,以明确音乐在文化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26}同样说明了同一乐器在不同国家的认同性。

日本筝(Koto)是在中国的唐代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穴公元八世纪左右?雪,因此,在形制及演奏方法上传承了唐筝的一些特点。中国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日本筝曲《自鸣》,是应日本筝演奏家松村小姐委约而作的,该曲的“自鸣”来自于中国敦煌壁画的“不鼓自鸣”,该曲在乐器定弦方面首次采用了非音阶定弦法和特殊的记谱法。既不用中国音阶,也不用日本音阶,而是将十三根弦分为三组,每组四个半音,加上演奏中的按弦、颤音和划奏,这种音乐便形成一种全新的音响韵律。他的记谱方式很独特,码左方弦与码右方弦都作琴弦使用,乐谱分作码左方弦和码右方弦两行记谱,使原本不多的琴弦翻了一倍。全曲力图表现一种无拘无束的艺术创作精神,音乐节奏自由?穴不记拍?雪,从容、深邃、韵味悠长,带着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给人以无尽的遐想。{27}此举说明了乐器文化的互为认同并进一步发展。

亚欧之间国家与亚洲之间国家乐器的交流,使音乐思维互相借鉴,使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在国家之间不断深化,在认同中改造、在改造中认同是乐器文化认同性因素的主旨,同时延伸到亚欧之间音乐思维的认同。乐器是人类音乐发展的实物见证与文化载体,“乐器是迄今历史上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它对音乐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8}

①见萨克斯1929年所做研究《乐器的精神及发展》,转引自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之乐器学》,《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第55页。②王满《天津十番中的“粗十番”套曲》,《天籁》2005年第1期,第85—86页。

③这些特点与今天普遍使用的右手五指带假指甲演奏、竖抱、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的北琶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375页。

⑤赵沨《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题词》,1987年春。

⑥黄翔鹏《“弦管”题外谈》,《中国音乐》1984年第2期。

⑦杨民康《中西乐器和音乐分类法的多维关系比较研究》,《黄钟》2006年第3期,第99页。

⑧刘桂腾《呼伦贝尔萨满鼓之类型——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族萨满乐器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1—28页。

⑨白兴发《“乐器说话”在南方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应用》,《音乐探索》2003年第4期,第22页。

⑩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80页。

{11}陈自明《关于“竹乐器”的思考》,《艺术科技》1995年第3期,第32页。

{12}刘冬《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记福建师大的台湾高山族博士生巴奈·母路》,《福建民族》2000年第3期,第30页。

{13}郑德渊《乐器分类体系》,《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第72—74页。{1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穴上册?雪,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15}“八音”分类虽然早已被国外学术界所认识?熏但并未像印度分类系统那样被后世采用为世界性的分类法标准。

{16}同{13},第72页。

{17}蔡灿煌 《音乐物质文化研究(乐器学)的新途径——乐器的传记性案例及乐器博物馆案例》,《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第118页。

{18}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3—24页。

{19}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4期。

{20}转引自同{19},第87页。

{21}孙丽伟《福建南音琵琶与日本琵琶比较两题》,《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第30—34页。

{22}在音乐上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思维:一个是亚洲的音乐织体横向性思维;一个是欧洲的音乐织体多声性纵向性思维。

{23}奚泰来《竹摇神韵 鼓瑟天籁——浅谈印尼的传统音乐甘美兰》,《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8页。

{24}唐朴林《俄国人·日本筝和歌谣》,《天籁》2003年第4期,第73页。

{25}徐元勇《日本传统音乐中使用的乐器》,《交响》1996年第1期,第10页。

{26}王耀华《三弦艺术论》(上、中、下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7}李吉提《玲珑塔中话玲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届年度新作品音乐会有感》,《人民音乐》2003年第5期,第10页。

{28}?眼德?演C.萨克斯著,俞人豪译《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版,第56—57页。

何丽丽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课堂教学解说词下一篇:师德师风演讲稿《知足、感恩、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