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2024-11-17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精选10篇)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篇1

旅游资源的内涵应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产业, 是整个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将自己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风土民情、民俗礼仪等转化为特殊商品, 通过一定载体或表达方式, 让旅游者游览、鉴赏、体验和感受, 同时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活动。

1 荆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分析

荆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胜古迹众多, 历史遗迹遍布, 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荆州是楚文化发祥地, 中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 荆州古城被考古学界、史学界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人文景观众多, 现已探明的楚城遗址有5座, 楚文化遗址73处, 大型古墓葬800余座境内还有乌林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全市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0余处。其中国家级7处。综合来看, 荆州旅游资源兼具古城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治水文化等多重文化特性。

1.1 古城文化资源

荆州城位于江汉平原西南部, 又名江陵城, 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古城墙为清顺治三年 (公元1646年) 依明旧基重建, 历300多年仍保存完好, 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它由砖城墙和土城墙互相依托而成, 城池不仅构筑坚牢, 而且建筑艺术独具风格。荆州古城是古城文化的重要依托, 对外地游客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是感知荆州地方文化的首要旅游资源。

1.2 楚文化资源

楚文化因其主要发祥于以荆山为中心的楚地而得名。“惊采绝艳、阴柔浪漫”是楚文化的特征。楚文化的表现形式众多, 主要有六种主要表现形式: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髹漆工艺;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美术和乐舞。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 我国人文渊薮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国在其存在的800多年中, 在荆州建都达411年之久。荆州城为楚都的渚宫和官船码头。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这里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的职务, 写下了《楚辞》、《离骚》等千古绝唱。

1.3 三国文化资源

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 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 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三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世代累积型的文化, 它是漫长历史时期中民众心理的结晶,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地也广泛传播。荆州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相争的焦点, 历史上关羽曾领兵镇守此地达27年之久。今日的荆州是解读三国、进行怀古文化旅游的好地方。必须指出的是, 关羽是中华民族“忠义”的化身, 为海内外华人所接受。

1.4 治水文化资源。“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 荆州在素称“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依江

而立, 古往今来, 这里的人民趋其利、避其害, 创造了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 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到荆州的旅游者, 无不愿意在荆江大堤上一睹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观。荆江治水文化主要依托的旅游资源, 如荆江分洪进洪闸、荆江大堤等。

2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

(1) 资源和景点分散, 多元文化缺乏中心与主题。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宗多, 各种文化旅游景观随处可见。对旅游资源和景点缺乏完整的规划和管理, 各景点之间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 缺乏重点和主题, 没有突出某种文化的主导地位, 缺少旅游景点的建设和宣传。

(2) 古城形象破坏严重, 古城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总体上看, 古城整体形象逐渐被破坏, 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荆州城内存在着形状的破碎、尺度失调、缺乏个性魅力和缺乏标志性空间的问题。其往往在强调实空间的同时, 却忽略了虚空间。

(3) 对文化文物的保护和维护力度不够。由于历史原因, 荆州有些单位长期占用着文物古迹, 还有的将文物用房改作商店、餐馆等。这样做既影响了古城环境, 又破坏了历史景观和文物古迹。

3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为了科学的发展荆州, 促进整个城市的全面发展, 荆州市制定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荆州作为我国第一批列入历史文化名城, 制定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悠远和浪漫的荆州”是已确立的荆州旅游总体形象, 而围绕古城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治水文化而展开的荆州文化旅游则是对这个主题形象最有力的支撑。因此, 荆州古城的发展应该严格按照这些整体规划, 分块实施, 突出重点, 杜绝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1) 突出荆州旅游特色和内涵, 打造精品文化品牌。要突出荆州的“古城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和“治水文化”特色, 实行人文景观和历史典故有机结合, 重点打造精品名牌, 提升荆州旅游的历史文化品味和整体形象。如发展古城文化, 应该在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物、完善古城文化景观的基础。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可以借助“关公文化”使荆州成为“忠、义、诚信”的教育基地。对楚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要把已初步形成品牌的荆州中国国际龙舟节和中国荆州凤凰文化节作为荆州楚文化活动的重点继续发扬和宣传。另外, 荆州城内最能体现楚文化氛围的景区当首推荆州博物馆了。对治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在揭示其文化意义以外, 其深邃的价值还要通过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来完善, 历代的抗洪治水传说、故事、人物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2) 发展旅游节庆活动, 组建特色旅游线路。应注重旅游节庆活动对文化资源的整合, 重点发展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节庆品牌, 如荆州中国国际龙舟节等;发展新节庆品牌, 促进荆州多元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发展。例如, 创建“古城庆典日”、“长江治水文化节”等节庆,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拓宽外引内联的旅游市场。要加强宣传通过高品质节庆内容和科学的宣传营销, 开发、利用、弘扬多元文化在荆州的深厚底蕴和内涵。

(3) 与其他城市联合经营, 逐步拓展旅游市场。实行联合联线促销战略, 省内主要是与荆楚文化线以及长江中游旅游线的联动, 省外主要是中华三国旅游热线的联动, 最终实现“大文化”旅游战略, 促进荆州城市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翔, 王乃举.试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双效开发湖北三国文化旅游资源[J].长江论坛, 2006 (6) .

[2]李蕾蕾.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J].人文地理, 1996 (2) .

[3]陶伟, 郑海燕.城市旅游的文化视点——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9) .

视觉传达艺术的多元化特征 篇2

关键词:视觉传达艺术 多元化 视觉设计 多维化

视觉传达艺术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视觉传达艺术是将预期目的和观念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进行表述,是开展经济建设活动的铺垫,也是人们对预期活动设计的艺术化构想和策划,充分体现出艺术设计的价值所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传媒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传播媒体日益多样化、综合化。随之发生转变的还有人们观看图像的心态和视角。由此可见,二维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平面设计的需求,需要向多维化的形态发展。

一 视觉艺术设计手法向多元化转变

设计的空间广阔、丰富,能够进行无穷的创意,形成多元化特色,同时这些特征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设计艺术。在各种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艺术将多元化定向为发展目标,在创意、策划及表现形式上充分借鉴外围领域的先进技术,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加快视觉传达设计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就要将其与视觉传达艺术相融合,使两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确保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稳定的向多元化转变,引领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新的艺术形式迅速地辐射在各个领域中,使视觉传达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对探求适合视觉设计艺术学科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着传统的视觉设计艺术研究。

1 创作过程中设计语言的多元化转变

设计语言是设计师创作过程中体现的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平面设计的图形和色彩是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世界文化交流的环境下,设计语言日益国际化,这主要源于设计者本身的设计思维。传统平面设计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对所要表达的对象给予多层面的分析,之后探寻并提炼出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元素,最后将所选定的元素通过形体和色彩的精炼和融合进行表达。传统的平面设计思维首先进行对象分析,其次提炼出代表性的元素,之后对这些元素给予形体和色彩上的精炼和融合。后现代视觉设计建立在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彰显出丰富多姿的景象。凭借现代化的设备、工艺和手段创造产品功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形态,这些形态为其注入了生命力。视觉设计的作品一方面要具备明确的功能,合理的材料,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属于作品自身的形态,也就是要赋予视觉效果内在的神韵。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现代视觉设计发展总体趋势,尽管设计具有独特的研究空间,不过其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设计拓展思维,兼善各体、包罗万象,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的神韵,跃然纸上。

2 平面设计从二维化向多维化转变

传统的平面设计需要从二维化向三维化甚至是多维化转变,做到与时俱进,与文化领域同步发展。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传媒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和图像时代悄然涌入,信息传播媒体日益丰富与统一,人们开始以不同的心态和视角来审视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上突破二维空间限制,将单一的表现形式进行最大程度的拓展,得以丰富,逐渐转型,逐渐形成视觉传达设计,并且逐渐成为当代视觉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尽管这种多维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显露,不过其形态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目前也没有明确出多维化发展的构架体系,只能正确掌握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确保视觉艺术发展的规范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分析,综合思考汲取诸要素,结合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有效地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多维化的创作形态,确保创意作品的全方位展示。

3 科学技术手段对视觉设计的反哺效应

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从看图时代已经向读图时代转变,视觉传达艺术在科学技术的供养下正向多元化、多维化发展,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设计者,在视觉设计的创意过程中,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也日益得到转变,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创造了精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成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可以说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这一规律来看,视觉传达设计必然会丰富表现形式、增添创作灵感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视觉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更新,从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来看,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速度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超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所以视觉设计必定会在其他领域充分汲取养分,不过视觉艺术传达所具有的自身品质才是其精髓。创意不仅是视觉设计的基础,也是视觉设计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采用的是何种技术手段,都是服务于创意,使创意达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意在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得到升华,使视觉设计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手段是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有效反哺。

二 视觉传达艺术传播载体的多元化

視觉传达设计不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其设计思维、设计手法、表现形式都以多元化的特征为发展前提,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计算机技术、数字编辑技术,三者产生了更多的交集,而且协同合作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视觉传达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学科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视觉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视觉形象设计”,而是不断收纳任何可作为形象创作的因素,让其在视觉艺术设计上都得到甘畅淋漓的发挥,属于后现代设计范畴,使视觉传达设计具备了蓬勃的朝气。其将充满吸引力的图片、色彩等分散的设计要素进行规整组合,凭借表演、灯光、立体成像等多种手段予以呈现,这种形式在其他艺术领域也开始得到重视,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传播载体正在朝多样化发展,日益成为融合更多艺术学科的综合体。

1 视觉传达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通性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多个艺术存在着共通性,如: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呈现出内在的心灵感受,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和共同的审美体验。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感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色彩如同琴键,眼睛如同音槌,心灵就是一触即发的钢琴,艺术家则是琴者,有目的地弹奏着琴键从而将人带入精神世界。舞者在情感表达的形体中融入浓郁的感知色彩和心情色彩。色彩与音乐的相通,与舞蹈的融合,能够迸发出更加让人神往的精神。色彩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理情绪,甚至还能得到充分的释放,由此可知,色彩与音乐、舞蹈等情感艺术的形体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组合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在音乐、舞蹈其他艺术相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想要精彩地表达情感,必须要了解色彩的相对性和组合方式。

2 视觉设计全新的态势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觉传达艺术依托技术手段得以展现,同时与其他艺术类学科相互贯通,逐渐将视觉传达艺术成功地辐射到更为广泛的层面。与各项技术、艺术的融合发展,迫使我们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不过目前在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构架体系的情况下,首先要了解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其次是能够在繁杂的技术手段中进行有利筛选,再者还要准确地驾驭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步骤,从而促进视觉设计成果相得益彰的发展,对资源予以科学整合,实现共赢,也使视觉设计艺术摆脱传统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继续发展。

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凭借图形的大小和不同的排放,能够呈现出动感的画面效果,抓住人们的眼球,带给人们动态的视觉感受。在数字化环境下,平面设计正向动态表现、与影视技术相结合以及互动的特点发展。动画技术使静态发展成为动态,二维发展成为多维,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以此为向导,逐步将这些技术巧妙地结合。以数码技术、影视技术和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数码平面技术将完全取代以印刷工艺为基础的平面设计。全新的平面设计将呈现字体、图片、音频、虚拟等多种传播符号和新的科技手段,使感官交流发挥到极致,带领视觉传达艺术迈入更广阔的空间。

3 视觉传达艺术在各领域的渗透

汲取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精髓之后,视觉传达艺术成功的转型,是后现代视觉设计,已经开始在多个行业中应用,如会展业。经济快速发展赋予企事业部门更多的机遇,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业主不断探索新颖、有吸引力的展示手段,挖空心思策划各种推介活动。昔日以展板、图片为展示的已经是区区之众了,现在已经被二维效果立体化,空间化的展示所覆盖。设计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结合,使二维原图形活跃于相应空间,在音乐、温度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同时,让色彩完善绽放。在设计中,传统的视觉设计要素被完整地保留,设计者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予以丰富,将其脱离纸面,走向更大的舞台,更加惟妙惟肖,再配以多种技术手段,使视觉设计百样玲珑地传至外界,也赋予设计更多的魅力,使被观者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感,是新潮文化的先驱。

在很多领域也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的视觉设计,广告就是十分明显的一种。以往一些物品展示会上多以照片、模特展示等方式进行,如今的展示会上频频出现综合性的视觉设计,为观者带来震撼的视觉感知。产品标志拟人化、二方连续效果等,设计者如同能工巧匠一般将各因素打破再完美的结合,使推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场景安排、3D成像区等高度安排全部由掌握多领域内涵视觉传达设计师来担当,创意的要根据传统的视觉设计要素进行多方位的拓展,将多种研究成果相结合,就会加快这些设计会在会展业、发布会、娱乐、餐饮等多个行业出现的速度。

三 结语

视觉传达艺术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平面设计,在其自身的演变和外界的影响下持续创新和发展,尤其是科技信息时代使人们对视觉传达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科技与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从好奇逐渐转变为对艺术的审视,这些都显示出了二维平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为了能够让视觉传达艺术更好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正在朝多元化特征发展,汲取技术手段和其他领域的精髓,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冲破传统的形态,以更新颖、更先进、更能够彰显文化艺术水平的多元化形式綻放。

参考文献:

[1] 刘国志:《视觉传达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思考》,吉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

[2] 叶莉、林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分析》,《大家》,2012年第1期。

[3] 刘斌:《视觉传达艺术的渊源与发展》,《大家》,2012年第17期。

[4] 李彩虹:《试论国画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相互影响的必要性》,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设计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篇3

如上所述,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当人类社会步入富裕阶段的时候, 情况自然而然地会发生变化。举例来说, 人们勉强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时所盛行的实用主义自然无法满足如今小康人群的要求。英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性解放等都是这一逻辑的最真实的写照。实际上, 原理十分容易理解: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人的欲望自然会变得多样化, 而且人们会更注重自我在社会上的存在, 他们会有意让社会及当权者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而存在的显现就需要有特定的面貌。这种面貌不同于以往的正统文化:一方面是走相反的道路, 另一方面就是找另外的出路。这显然也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十分契合:很明显, 还处于生理需求层次的人们所追求的与处于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人们所追求的相距甚远。而表现在设计历史中就是各个时期会出现不同的设计风格, 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包豪斯、后现代主义等等。从如此丰富的设计史之中, 我们已经不难看出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更不用说如今这个物质生活充分发展、人们普遍开始追求精神层次享受的信息时代了。

一、设计的多元化特征

“设计多元化”已经是个耳熟能详的词了,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设计形式的多样化

如今的设计已不再是像过去一样局限于设计图纸、设计计划等形式的设计, 而是全方位的、巨细靡遗的、深入生活的、不受固定形式约束的设计。一件产品的设计, 可以是针对该产品能达到的目标而进行的一整套完整的方案计划, 可以是这件产品的详细的全方位设计, 可以是产品的包装宣传设计, 也可以是针对受众的人性化设计, 甚至可以是产生这件产品的理念设计。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远超以往, 不再只是所谓的“设计师”才可从事的工作, 所以才诞生了“人人都是设计师”这句曾被视为标新立异、现今已经家喻户晓的话。故此, 设计所牵涉到的领域也就越来越广泛, 除了已被广泛运用并为人熟知的建筑、广告领域, 近年来, 企业管理、经济市场等领域也因与设计相结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且在这些新兴领域中设计思想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二) 设计理念的多样化

在实践中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当然得益于一套完整且周密的理论。以理论为指导才能避免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许多问题, 而实践中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设计活动, 人们都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从而反过来影响设计理论与思想, 这显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无论是从实践中设计多元化发展形成理论的角度, 还是从多元化设计理论用来指导实践的角度, 多元化的设计理念都是设计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之后, 对于“概念设计”这一名词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而“概念设计”往往体现一种或多种设计理念。进入信息时代, 设计得到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是因思虑不周等原因而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对人们的使用产生不便等。于是, “绿色设计”、“环保设计”、“人性化设计”、“社群设计”等设计名词所代表的设计理念也应运而生。不难发现, 由于设计对象服务的主体——环境与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总在发生变化, 如各设计地点地理、气候条件不一, 众口难调、人心善变等因素, 因此要求设计思虑更周密、思考方式更多样、设计内容更丰富、设计发展更全面, 使各种各样有针对性、发散性强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三) 设计内容以及内涵表达的多样化

无论设计的形式与设计的理念如何的多样化, 其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内涵都是一定的, 也都需要通过所设计的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并传递给观众, 否则就是失败的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 正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 人们想要通过设计作品表达的内涵就不断地递进以超越以往, 也更加多元化, 设计作品的内容也就围绕着想要表达的多层次内涵而不断复杂化、多样化。

这点依旧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解释。设计作品的出彩, 往往不是因为它的外表形式多么炫目、价格多么的低廉或是材料多么的前无古人, 而是因为它所表达的内涵、所传递的思想以及所蕴含的理念多么标新立异与引人入胜。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人们多数已经不为温饱发愁、安全得到保障、互相交流无碍、得到一定尊敬的整体环境下, 人们的精神诉求即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也就被摆上了台面, 他们迫切需要释放, 且释放方式由于每个人的差异而大不相同。于是, 当达到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 设计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也就无可避免地复杂化多样化了。

二、设计多元化的影响因素

上述即为现今设计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设计之所以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则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引发的:

(一) 文化的多元化

我们都知道文化对于设计的巨大影响力。首先, 文化的设计在设计活动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忽视设计地点与面向人群的文化对设计的定位与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 将会使设计变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从而不易被人们接受。其次, 设计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设计本身也有自己的设计文化, 所以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分离而是联系紧密的。

文化的多元化实际上早已为大众所了解与接受, 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各种文化包括有争议的文化, 无论诞生速度还是被接受的速度都十分迅速, 例如网络文化、山寨文化、非主流文化等等。同时, 针对某种文化或是某种文化人群的设计屡见不鲜, 而设计中采用或者吸纳某种文化的要素更不是什么新鲜事, 于是文化的多元化就成为设计多元化的直接诱因之一。

(二) 教育内容、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社会在进步, 教育当然也不断在进步。当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 “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时, 没有哪个国家, 也没有哪些人会忽视教育对人才培养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于是, 在尽皆重视教育的背景之下, 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都在飞速改变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化, 从整体水平上来看, 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而知识面的拓宽、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复杂技能的掌握都使得培养出来的设计师越来越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复合型设计师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博、思路发散, 对于设计形式、内容、主题等核心要素的多样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 因为说到底设计是人设计的为人的设计。

(三) 经济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设计又无疑是与经济发展结合得极其紧密的。工业革命的爆发刺激了现代设计的诞生, 也使得现代设计开始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形式, 在某个大前提之下, 实际上是百花齐放的, 例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多种经济形式是可以并存的。于是, 适合各种经济模式的设计的产生就变得十分自然。信息化时代, 在计算机普及以及网络畅通的硬件条件之下, 网络经济大幅发展, 随之产生了网络经济设计, 例如网店、网购等等。

(四) 自我实现的追求

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 当物质层面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各方面的制约将会接踵而至, 这就要求与内在需要和物质生活发展水平保持基本一致的精神文明需求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人们产生了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内在需要, 并付诸于设计, 就成为对设计表达的多种不同复杂内涵的不断追求, 而在这一过程中, 设计的多元化便理所当然了。

总而言之, 不管怎么说, 设计的多元化都是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设计的发展之路, 也将因为设计的多元化而多姿多彩, 充满悬念。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徐宁.当代设计的多元化[J].时代文学 (双月上半月) , 2008 (06)

[4]Turner, Tom.Landscape Planning[M].Hutchinson:Nichols Pub.Co, 1987

[5]李志才.方法论全书 (1) ·哲学逻辑辑学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篇4

前言音乐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戏剧以及黑人剧,在最开始的音乐剧里,基本都没有固定的剧本,而且还涵盖了马戏和杂技这些元素。音乐剧因其内容通俗易懂,且将对白和歌唱有机结合的这种形式也比较创新,所以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音乐剧便成为音乐领域标志性的艺术形式和现象。音乐剧流传进国内的时间较晚,所以国内音乐剧的起步相对就晚得多,但是发展到目前为止,音乐剧在国内的艺术文化市场上也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类似《金沙》、《碟》、《电影之歌》和《白日梦》这样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观众反响也非常好。1

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体现1.1

藝术形式比较综合性以戏剧框架为基础,并在此之上融合进音乐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表现内容,最终形成综合性舞台表演形式——这就是音乐剧的诞生,不过此时的音乐剧尚还不算完整意义上的音乐剧。在这之后,音乐剧《演艺船》的出现,将歌、舞、剧这三种形式完美糅合在一起的同时,还使其具备了相应的剧情内容,这是音乐剧形式的转折点,且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意义。歌舞剧型音乐剧,就是将音乐、舞蹈,以及戏剧这三种元素全面。综合的运用在一起,从而进行舞台表演,三者的运用比例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适当调控和更改。比如音乐剧《猫》里面的音乐与舞蹈这两方面用得比较多,戏剧成分占用则较少,再比如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里面的舞蹈比例比较低,戏剧和音乐则相对较多。1.2

内容和语言通俗易懂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剧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音乐剧的选题题材范围很广,所以音乐剧的故事基点也就比较丰富,很多音乐剧的选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然后再通过音乐剧的表演,侧面反映出现实社会的人情冷暖,十分贴近大众,观众很容易就随之产生共鸣。这种通俗易懂,十分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演形式,就是音乐剧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流传和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也是音乐剧的一种题材来源,用音乐剧的形式表现文学作品,使音乐剧的艺术形态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音乐剧,就比如其中非常经典的《美女与野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且在改编后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不俗的成就,在推动音乐剧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文学作品的发展。此外,音乐剧,顾名思义,其语言便是音乐,相比起歌剧来说,音乐剧里面的音乐创作多少都会随意一些,并且随着时代的演变,时代化的音乐也被逐渐融入音乐剧中,使音乐剧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不乏时代气息。1.3

内涵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音乐剧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时代潮流气息,在进行整体运作时,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进行音乐剧题材上的加工创作,为了使音乐剧进一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气息,通常还会用各种方式做宣传和包装。对于音乐剧的音乐,会在基于自身音乐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的纳入当前一些较为时尚且独具特色的时代潮流音乐,从而创新化音乐剧的音乐创作。比如摇滚或是爵士这些音乐形式,都很有可能出现在音乐剧当中。2

音乐剧的多元化演唱风格体现观众常常会被音乐剧中那些经典的唱段所吸引、所感动,这些经典唱段的律总是非常优美,让人如痴如醉。就比如《猫》里面的《回忆》等。这些经典唱段不断旋律优美,而且演唱风格也比较多元化,每个音乐剧下的小剧目都独具特色、自有风格,但是又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不让人产生出戏的感觉。2.1

音乐剧及其美声音乐剧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这种形式,它最初是英国的一种歌剧载体,所以音乐剧在其表演形式以及结构形态上,都能体现出浓厚的歌剧色彩。音乐剧的歌唱形式最早借鉴了歌剧的美声唱法。随着歌剧逐渐趋向成熟的发展形式和模式,其美声唱法也随之逐渐建立完善出它自身独有的系统,在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美声唱法不再单一,而是更多的与外界各种流行唱法结合在一起,这毫无疑问的提升了音乐剧表演者的表演要求与表演水平。时代在发展,不做创新很容易就会被大浪淘沙淘下去,而美声唱法是传统舞台上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必须迎合时代潮流和现代文化,适当做出改变,才能使其更好的立足于当下。2.2

音乐剧及其通俗唱法通俗唱法,即是指流行唱法,这是音乐界里目前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演唱类型,同时在音乐剧里也运用得很多。通俗唱法突破了像美声那种正宗音乐流派的传统演唱形式,拥有很强的灵活性,使歌唱艺术变得更加大众化、亲民化。而在音乐剧里的通俗唱法,能不做修饰的充分运用到表演者自身的嗓音,从而使表演者本身的声音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并降低了表演者的演唱及其表演难度。2.3

音乐剧及其爵士乐演唱音乐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爵士乐的影响,在上世纪初,美国音乐剧便将爵士乐融进音乐剧中,爵士乐成为美国当时音乐剧的一大特色。就比如,著名的爵士乐音乐剧《波吉和贝丝》中,很多创作素材就来源于黑人灵歌与爵士乐,然后经由作曲家格什温出色的作曲技巧,将黑人爵士乐稍作加工后,便完美融进了音乐剧中。这部音乐剧里面的歌曲不但感人动听,而且音乐剧本身在美国的舞台上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与欢迎。2.4

音乐剧及其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内里代表的是该民族的精神、承载的是该民族的文化,体现的是该民族的个性,可以说是离人们实际生活最相近的一种音乐形式。对音乐剧来说,音乐剧的旋律会因民族民间地融入而变得更加有特色,这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一种体现。就比如,韩国著名音乐剧《乱打》里就充分融进了韩国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通过运用韩国特色的农乐节奏,从而将韩国文化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国内的音乐剧里也融进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比较著名的有《冰山上的来客》,该音乐剧作品是由新疆推出来的,在将流行唱法和新疆民歌唱法大胆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还使新疆特色音乐热瓦普充分保留了下来,从而形成独具新疆特色但是又不失创新的一出优秀音乐剧作品。3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篇5

煤矿巷道经常遭遇过断层、冒顶、突水、瓦斯突出、老空区等突发灾害, 因此, 对巷道前方地质条件的超前预测是矿井巷道掘进等现代地下工程的重大需求。对深部巷道前方构造及异常探测属于隐伏目标体定位问题, 虽然可用的物探方法较多, 但各种方法的影响因素众多, 其探测精度受到深部三维空间的限制, 探测结果很难满足工程生产技术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深部巷道多元地球物理信息的测取, 可进一步提高巷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质异常体定位的准确性, 能够对前方地质构造进行有效预测, 从而为巷道施工及时提供技术支撑。

1 多元地球物理信息综合探测方法

1.1 深部矿井巷道探测地球物理条件

矿井巷道综合超前探测主要解决的是煤与岩层、岩层破碎带等分界面问题, 煤层作为一种特殊的介质体, 与其顶底板岩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说, 煤层在煤系地层中属于低速、低密度的软弱夹层。按照波阻抗理论, 一般对于煤层及其围岩的岩样测定平均密度参数分别为:ρ1=1.3 g/cm3, ρ2=2.6 g/cm3。煤层及岩层地震波平均波速分别为:V1=1 200 m/s, V2=3 500 m/s, 反射系数为0.5左右。这表明, 煤岩界面是一个强反射界面, 有利于进行与煤层及煤层构造有关的地震波探测工作。在煤矿深部巷道中, 由于受局部应力集中作用, 在巷道周围普遍形成围岩松动圈, 造成地震波激发接收不均匀, 这是实际工程巷道地震探测的一个难题, 初步总结煤系地层巷道岩层的纵波波速变化如表1所示[1]。

m/

煤层 (主要为烟煤) 电阻率值相对较高, 在300Ωm左右, 顶底板岩层阻值较低, 在100Ωm, 左右, 煤系中水体的电阻率在10Ωm左右。当岩层发生变化, 如遇断层带或含水体时, 则其导电性发生明显变化, 局部电阻率值异常。根据岩层电性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基本特征, 可对地质异常体进行判定, 这是巷道电磁法超前探测的地质基础。

1.2 巷道常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2.1 矿井地震探测法 (MSP法)

在煤矿巷道中, 基于地震波的超前预报技术, 主要是利用主动激发的地震波, 在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中遇到异常地质体或地质界面时, 由于存在波阻抗差异, 该位置会发生反射, 结合巷道本身的特点, 一般在迎头后方布置炮点 (锤击点) 和接收点获取有效反射地震信号, 来反演迎头前方构造地质情况。现场布置如图1所示。

MSP法与TSP的不同点在于MSP法的激发接收点具有任意性和多样性, 自适应τ-p变换分离波场, 多组不同位置的检波器数据可接收前方不同产状的地质界面的反射波, 增加了偏移叠加数据的冗余量, 使偏移剖面的有效性增加。

1.2.2 巷道三极直流电测深法

巷道三极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是基于三极电测深原理, 对掘进巷道迎头进行超前探测[2,3]。对于点电源场, 在三维空间中, 以供电电极A点为球心, 测量极距MN的中点O为数据记录点, 则反映了以2 AO为直径, 厚度为MN的球壳体积的介质电阻率, 根据球对称原理, 随着OA距离增大, 也就是探测的范围在加大, 等同于探测对称供电点前方结构体的电性变化, 为此形成巷道三极超前探测技术。以三极测深法为基础, 结合WBD网络电法技术[4], 超前探测过程中以掌子面为中心, 在巷道底板等间距布置64个电极, 构建空间立体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系统。三极电法超前观测布置如图2所示, 其中A电极从巷道掌子面向后滚动, 而B电极则置于无穷远处, 该探测系统在巷道底板一次性布置电极, 供电、测量电极可任意布置。由于多个电极 (一般为6~8个) 供电叠加探测系统获得的海量数据, 可对前方异常体进行叠加运算, 以保结果准确率显著提高。

1.2.3 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法

在巷道迎头表面放置多匝重叠发射接收天线, 进行MTEM探测。在巷道掌子面利用多匝接收线圈获取二次涡流场的的感应电位不同时间响应特征, 便可掌握掌子面前方不同介质的电磁差异响应规律, 基于时深转换可有效获取物性异常体的空间位置及性质[4]。

巷道超前探测方向及其布置如图3所示。通过计算时间域的电磁感应视电阻率值就可进行迎头含水等异常体的判断。

1.3 多元信息的综合利用

目前对于多种物探信息综合探测中, 根据岩石物性差异, 可提取出弹性波反射能量及波速界面、提取电阻率界面及自然电位等多种属性参数。由于不同物性参数的敏感程度不同, 因此, 可以利用属性异常幅值进行不同地质目标体的分辨判断。目前主要是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异常进行断层界面判定, 利用电阻率响应差异进行岩层含水异常界面的判定, 通过地震与电法的多元信息的联合解释, 评定巷道迎头前方地质异常。

2 结论

在深部巷道空间所开展的多元信息地球物理勘探, 充分发挥多种物探手段的技术优点, 可将不同探测结果融合分析, 有效得出更可靠的探测结论。现场利用物探结果指导钻探孔的布设和施工, 两者有效配合, 为巷道安全掘进提供了有效的地质保障, 是超前探测方法技术的发展方向。

摘要:深部巷道多元地球物理勘探信息, 可对前方岩性软硬变化及其富水性与断层构造等地质异常特征进行超前预报。巷道反射地震波法对岩性异常和断层构造等特征具有长距离、高分辨探测能力, 且巷道地震波谱特征能有效反映岩性变化;巷道瞬变电磁法对前方岩层富水性变化反映灵敏;巷道直流电法具有精细识别前方岩性变化与岩层含水之间的相对特征。在同一巷道空间, 采用多元地球物理探测信息与地质特征的融合分析, 能够准确判定巷道围岩工程地质和前方地质与水文地质异常变化, 为深部巷道安全高效掘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深部巷道,多元地球物理信息,地质异常,超前探测

参考文献

[1]刘盛东, 张平松.地下工程震波探测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程久龙, 王玉和, 于师建.巷道掘进中电阻率法超前探测原理与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 28 (4) :60-62.

[3]张平松, 刘盛东, 曹煜.坑道掘进立体电法超前预报技术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 2009, 21 (2) :51-53.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篇6

社会自治, 意味着医疗保险的运营和管理不是由政府行政机关执行, 而由医疗保险基金机构 (及其协会) 进行自主管理, 政府仅仅扮演规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多元保险人, 则与单一保险人相对, 意味着同一地区存在多个医疗保险基金可供参保者自愿选择。自治性、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是“民主与参与”、“分权与自治”、“多元与竞争”等政策设计取向的综合产物, 而且多元保险人的组织结构与社会自治管理的组织原则相辅相成。

一、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特征与发展脉络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允许设立多元并立的医疗保险机构。

1883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 存在地区、企业、手工业、营建业、海事、矿业、县市以及自愿补充性医疗保险基金等八大类别的医疗保险基金。1911年帝国保险法的颁布, 将营建业医疗保险基金与县市医疗保险基金分别合并至企业医疗保险基金与地区医疗保险基金中。同时, 伴随社会医疗保险扩面到农民, 农业医疗保险基金成立。目前, 这七种类型的医疗保险基金分散于各地并各有其独立的机构设置, 供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缴费投保。

除自愿补充性医疗保险基金之外, 其它六类医疗保险基金均是依据一定的区域、职业 (行业) 的标准设立。1885年, 德国全国医疗保险基金机构一共有18942个, 1902年更是多达23214个。随后, 由于同类医疗保险基金组织自然的兼并、整合以及公共政策的干预和调整, 医疗保险基金机构的个数不断减少。截止到2002年, 共有355家医疗保险基金机构。

德国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特征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在制度建立的早期, 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是封闭性的, 各种类别的医疗保险基金有其法定的参保对象范围, 且不允许个人自由选择。这种封闭、多元的组织结构显然不会有效地激励医疗保险基金组织之间的竞争, 并且由于基金数量庞大, 增加了制度体系的协调和运行成本。这一弊病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而不断诱致制度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

1. 从个别医疗保险基金组织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开始向以医疗保险基金组织协会为中心发展。

2. 从封闭、分立的医疗保险组织体系向开放、多元、竞争发展。

在封闭的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下, 被保险人依其职业、身份 (劳工或职员) 、所隶属之企业以及收入的不同而归属不同的法定参保机构。这与疾病风险的随机分布相悖, 进而导致不同的医疗保险基金之间的风险结构差距较大。比如, 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参保者中, 劳动、低收入者、失业者、退休者等收入低、疾病风险高的群体较多, 这导致地区医疗保险基金需要提高费率水平才能够保证与其他医疗保险基金相当的保障水平, 而提高费率水平又会增加整个医疗保险体系费率差的水平。费率差正是医疗保险体系社会互济水平降低的体现。为了降低不同医疗保险基金之间的费率差水平, 提高整个制度的互济性, 1992年12月21日的《医疗保险结构改革法》将封闭、分立的医疗保险组织结构更改为开放、多元与竞争的组织结构。

具体而言, 自1996年起, 《医疗保险结构改革法》赋予被保险人参保上的自由选择权, 被保险人能够自由选择医疗保险基金机构参保, 而医疗保险基金机构不得拒绝。这种自愿参保机制使得各医疗保险基金机构必须以其产品和服务绩效来争取更多的被保险人参保。当然, 多元、自治体系的开放同样也会产生风险过于集中的情形, 或者由于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选择行为而使得风险较高、经济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遭遇不利。为此, 《医疗保险结构改革法》同步推行了跨医疗保险基金类别的风险结构平衡机制, 以为保险人之间的竞争提供公平的环境。

多元保险人的组织结构设计, 有利于增加民众的自由选择, 满足具有不同财务负担能力和保险偏好的参保人的需要。参保人可以基于其能力和需要而选择适合的保险人。并且, 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的开放性, 可以通过参保群体的自由选择而激励各个保险人之间的竞争, 而保险人之间的竞争会通过其医疗费用支付机制而有效地促进医疗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竞争, 并有效地管控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行为。

二、自治管理:根源及其制度设计

与多元保险人组织结构紧密相关的是各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治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自治管理机制, 保险人就没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和作为空间来制定满足其特定参保群体需要的医疗保险政策, 而无法有效地开展竞争。

自治管理, 意味着虽然政府通过立法确立了其向国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责任, 但是医疗保险的具体运行和管理并不是有政府的行政机关来执行, 而是由各医疗保险基金机构以及协会来管理。

德国社会保险多元保险人的组织结构和社会自治传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1881年, 德皇发表的社会保险诏书就强调了社会保险的社会自治原则, 而这种社会自治原则归根于德国的社会团结传统。作为一种组织原则, 自治在德国经济社会体系中广泛地存在。社会医疗保险采取自治管理的组织原则, 是社会保险制度镶嵌在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表现。

在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立法之前, 德国社会已经存在互助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 如矿业保险机构、手工业者医疗保险机构以及自由的 (健康保险) 互助团体。尽管是自愿性的互助保险, 但是其所遵循的自治传统, 为后续的社会医疗保险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1883年, 标志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创立的《劳工疾病保险法》在医疗保险的组织设计上就延续了之前自治管理的传统。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治管理既需要被保险人与雇主的参与, 又要求机构本身保持其独立性。这就需要医疗保险基金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1996年前, 德国的医疗保险基金是由代表大会、理事会以及业务执行人组成的治理机构。其中前二者为自治机关, 后者为执行机构。自1996年开始, 地区、企业、手工业及自愿补充性医疗保险基金根据《医疗保险结构改革法》的规定对组织架构进行了结构性变革, 变双元自治为单元自治。具体而言, 将“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合并为“行政委员会”, 作为唯一的自治机关, 掌管医疗保险业务的规划与决策;废止“业务执行机构”, 改由“理事会”专职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执行工作。在这种治理结构下, 行政委员会是各医疗保险基金的决策机构, 其按照均等原则由被保险人和雇主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各选出一半席位的代表组成。由于拥有自治权, 行政委员会可以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 制定具体的自治章程。作为对行政委员会负责的机构, 理事会的成员由行政委员会选任及罢免。而被保险人和雇主则通过选举权利的行使来决定医疗保险基金决策机构的人事任命, 进而影响基金管理的取向与原则。

医疗保险的自治管理, 实际上是政府向社会组织的一种分权。相对于国家行政机关而言, 医疗保险的自治管理使其更加接近被保险人, 进而更能够获得参保对象的参保能力、保障需求以及就医行为等信息, 有利于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同时, 自治管理所具有的灵活性相对于易于僵化的法制体系而言能够更好地因应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型以及科技发展等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

浅谈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 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义,政治协商

一提到“多元”,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世界是由无数的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国家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各异,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东西是普世间都赞同的,出现多元化也就可想而知。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有的国家就是一元文化,但能肯定,它们只是表面上的一元,本质上都是多元的。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多元文化是不同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前者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描述,而后者是一种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它不但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存在,而且还要承认它们和谐共存,承认差异并平等的对待它们。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表现

多元文化主义在一些具有较长的移民历史的国家比较普遍,譬如美国,它应该是典型的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存在着三个体型面貌不同,而且几乎可以说相互敌对的种族。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命运虽把他们集合在同一块土地上,但未能把他们混合起来形成为一个整体,他们各自按照本身的条件向前发展。虽然说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社会,但是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亚文化群体从来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被白人的主流文化承认过。

针对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欧洲出现过许多可怕的溅血事件。挪威首都奥斯陆,伤痛仍在撕裂一个崇尚和平、安宁的民族,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76人罹难,爆炸声、枪声和着血色,在一个夏天明媚的阳光下,将这个北欧国家推入情感与信仰的寒极。民族冲突是近年来欧洲多元文化困境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少数族裔认为受到政治和社会歧视,不断制造极端事件和街头政治事端,另一方面主流族群认为外来人口太多,对国家本色和社会经济造成威胁。奥斯陆的暴力屠杀事件,以极端的方式成为射向多元文化主义的一颗凶残的子弹而它应和的,是近年来不断抬头的极右思潮。

二、中国的多元文化主义

社会政治权威与文化权威的一体化是自古以来的特点,在古代是圣王一体,是皇统与儒教的一体,在当代则是出现了伟大的领袖,这种一体化就使权威绝对化。但是这种政治权威、道德权威、文化权威的一体化在战乱时期或在拨乱反正时期有它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它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把这种一体化的权威变成一种固定的长期的制度,那么社会将会失去自身活动的空间和生长组织的能力,这样权威的错误也将无休止的蔓延下去,这将会对国家的未来造成很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这里一定不要把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混淆。我认为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各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

三、正确看待多元文化主义

我们应该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并尽量与他们和平共处,但是要我们使文化之间平等的互相对待,自认为是不现实的。每个国家的已存在的不同文化都是追根溯源的,是不可涂抹更改的,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输了自己族群的一种文化观念,即使在以后成长的日子中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文化的短处,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坚守自己最初的意念。好像不同文化之间天生就是处于对抗状态,每种文化都想得到别的文化的赞同。这种力量是大的可怕的。这种力量就好比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一样,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的各个宗教之间的残忍的对决,想到了人们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残忍暴行,让他们喝汽油,然后再活活把他们烧死,小孩子更是不放过。就好像印度人对牛的尊崇,如果你试图尝试在他们面前亵渎在他们看来的圣牛,那你的下场将是惨不忍睹的,你的命在他们眼里跟牛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还可以从好多例子中看到文化信仰的力量,如果你想让印度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和平共处,互相平等友好地对待,我想那种场景是不会出现的,但他们确实同时存在着。

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反映了现代国家所面对的现实,其中,它必然要继续维护一直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必须照顾到少数人族群的地位和权利。在承认差异存在的同时,也会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差异所表现的既是异质性,也是相互依赖。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文化的共存使得人们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会使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会促进一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能通过和谐的交流与发展解决许多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民族长期一起生活会使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自然会在内心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它们已经粘合到一起了,即使是相互对立也要永远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涵化是各民族间的趋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间的趋同。多元文化主义者希望通过民主政治的舞台,使不同民族的成员实现讨论协商和相互理解。但不同民族之间的协商不仅仅是“话语政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益的问题。而一谈到自己文化的利益,不同文化之间就变得自私了,根本不会为了与其他文化融合而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多元文化主义提到的承认不同族群地位上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实质上,由于经济利益上的悬殊以及文化和政治影响上的悬殊,不可能不导致那些弱小族群的不满、甚至是反抗。

所有的国家都不能妄想去建立某种文化的独尊地位,这一定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世界上存在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我们如果想要去使他们之间相互融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信奉三种文化的人民都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信仰的文化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磐石。但我们也更不能准备在三种文化中搏斗,最终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下思维,从三种不同的文化中吸收精神资源,找到一个合适的包涵点,使得三种文化和平共生。

四、结语

多元文化并不只是一种观念,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更多地把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了抵制、甚至是批判的对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多元文化敞开自己的胸襟,如果缺少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那注定是要吃不少苦头的。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它们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中存在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想法,有值得借鉴之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也就有很大的区别,决定了各个国家在采取具体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的整合上也应当具有各自的特色,应尽量让各国的多元文化都绽放出应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J].吉林大学,2015.

[2]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J].民族研究,2012,01.

[3]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02.

[4]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05.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篇8

1. 古代寺院和宫廷教育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从13世纪泰人立国到西方国家初次登陆泰国的200多年间,泰国的外语教育一直局限在寺院和宫廷里面,涉及高棉语、巴利语和梵语3种语言。在寺院教育中只教授高棉语和巴利语,但在宫廷教育中还增设有梵语。

2. 早期西方文化传播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16世纪初,葡萄牙使者率先登临泰国建立了领事馆,随后荷兰、英国、丹麦和法国接踵而至。这一段时期,高棉语、巴利语和梵语这3门外语得以继续保留,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汉语、马来语、缅甸语等亚洲语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法语等西方语言的教育也开始在泰国萌芽。

3. 世俗教育兴起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兴办了泰国第一所世俗学校,此后泰国一直醉心于同西方国家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之中,直到“二战”前才改变策略,通过与日本结盟来要挟西方,从中谋利。这一时期,泰国外语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言教育迅速崛起,日语教育一时走红,而汉语教育则时运不济。

4.“二战”后教育普及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二战”后,泰国在经济上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工业化发展,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一跃而成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泰国教育也得到了普及。到2001年,12~14岁青少年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5%,50%以上的劳动力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和培训。[1]这一阶段,泰国外语教育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外语语种除了巴利语之外,其他都已逐渐淡出,英语地位一路飙升,汉语得以重视,日语、德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跻身中学选修课程之内。

“二战”后泰美关系特殊,助长了英语地位的一路攀升。1960年推行新学制后,英语即被列为高中核心课程。1978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学分制后,英语暂时沦为和其他外语语种一样的中学选修课程,但是在1989年新课程改革中,英语又享受到了特殊待遇,被单独提前到小学开设。1996年更是规定从小学1年级开始就须开设英语,并把英语定为小学必修课程。除了英语受到重视外,汉语教学在这一阶段重放异彩。虽然冷战时期泰国政府对华语教学进行过压制,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走强和整体国力的提升,1992年泰国政府对汉语教学进行了重大调整,认为汉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应该和英语一样提前到小学阶段开设,汉语因此成为泰国继泰语和英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日语虽然在“二战”后曾经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但是泰国与日本重新建交之后两国贸易迅速升温,日本成为泰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日语乘势东山再起,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成为泰国的一门外语语种。另外,由于泰国每年都要向中东输出大量劳工,为了让这些劳工能够更好地适应阿拉伯国家的生活,泰国政府索性在中学开设了一门阿拉伯语选修课程。[2]

二、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的特征分析

1. 多因素促成多元化

泰国外语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化。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在泰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外语语种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从素可泰王朝时期的3种发展到今天的9种之多。但是如果我们探析选择每种外语语种背后的理由,则会发现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是由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全球化等多种因素促成的。比如,素可泰王朝时期学习高棉语有其历史原因,因为泰人一时还无法割断与统治过自己多年的高棉人之间语言上的联系。学习梵语和巴利语则与宗教密切相关,因为宫廷里要用梵语来举行各种仪式,僧侣们要用巴利语来研习佛学。即便是法语和拉丁语,当初也是出于宗教原因,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进入泰国。马来语的学习既有种族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它既是泰国马来人的母语,同时也是商业贸易方面的重要语言,尤其是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不少商人和船长都是马来人。今天英语和汉语的学习在泰国之所以兴盛,则更多地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原因才促成了泰国外语教育多元化的格局。

2. 区域性迈向国际性

从外语语种的变更来看,泰人立国之初的外语是巴利语、梵语、高棉语,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或者宗教方面的区域性共同语,这些语言的使用虽然广泛,但是只是局限于东南亚或者南亚。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外语语种增加了汉语、马来语、日语等,种类逐渐扩大到全亚洲。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泰国开始了和西方国家的接触,西方现代语言如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等开始作为外语在泰国登堂入室。“二战”后,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更是冲刺到了最前沿,成为泰国小学中唯一一门外语必修课,紧接着泰国政府又把汉语这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作为国际语言在小学中开设,而法语等其他7种语言则被作为选修课在中学也开始开设。由此可见,泰国外语语种的选择经历了从东南亚、南亚,到全亚洲,再到全世界这样一个过程,走过了一条从区域性通用语言到国际通用语的发展之路。

3. 皇族化带动全民化

纵观泰国近8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皇室大多具有对外开放的胆识,在外语学习方面堪称国人的表率,他们的开明极大地推动了国民学习外语的热情。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泰国就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联系,允许外国人前来经商贸易、传教、定居,并任用一些外国人辅佐朝廷。16世纪西方人东进后,阿瑜陀耶王朝进一步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在泰国都城建立了居住区。不少外国人在王室担任高官,比如18世纪初就曾有位华人掌管过王室的对外贸易大权。曼谷王朝建立后,历代国王同样看重对外交往。拉玛三世就很重视学习拉丁语、英语等外语,在国内掀起了学习外语和西方科学的热潮。拉玛四世提倡宗教自由,吸引了大批西方传教士。拉玛五世更是积极引进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允许外国传教士在泰国办学,鼓励外籍教师到泰国任教,还首次派出留学生到英国留学。时至今日,泰国的诗琳通公主还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汉语,并且用英语撰写博客,倡导国民学习外语。

三、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1. 增加外语语种

泰国之所以能够踞首“亚洲四小虎”,并于1996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正是由于泰国开放的心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和贸易,促进了泰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泰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外语语种的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可以预见,今后泰国的外语语种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很可能会继续增加。从泰国的对外投资和贸易来看,日本、美国、中国、东盟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是美国、东盟、中国大陆及台湾。显而易见,除了美国、中国、日本之外,东盟在泰国的对外贸易中举足轻重。同时,从政治上看,泰国作为东盟的创始国之一,特别重视同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更何况在泰国外语教育的历史上还曾经开设过缅甸语这样的东盟语言,因此有理由相信像缅甸语、越南语、印尼语这样的东盟语言将来很可能会加入到泰国多元化外语语种的大家庭之中。另外,虽然目前泰国和俄罗斯经贸往来额度不大,但是俄语作为唯一没有列入到泰国外语语种中的联合国官方语言,随着冷战结束之后泰俄关系的改善,是否会成为泰国多元化外语语种的一份子,也值得拭目以待。

2. 凸显优势语言

泰国虽然同时开设了9种外语作为选修课,但是这9种语言的地位并不相同。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在9种语言中独占鳌头,不仅通用于泰国的旅游业,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泰国各种学术和商业环境之中。英语地位显赫,以至于有些泰国人不再满足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开始提议将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提案会得到泰国政府的批准。在泰国外语语种中能够比肩英语的只有汉语。作为泰国的第三语言,汉语越来越风行于泰国的大街小巷,不仅越来越多的泰文学校和名牌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就连一些过去只重视英文的教会学校也赶起了时髦,中文补习中心或补习学校更是随处可见。种种迹象表明,由于华商在泰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中国近年来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关系,汉语在泰国外语教育中的地位将会持续升温。日本与泰国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二战”后日本在泰投资一直居于前列,两国经济贸易往来频繁,2000年泰日贸易额占到泰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9%。[3]近年来,泰日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政治关系有所加强,学习日语的人数与日俱增。1998年开始在泰国开设日语水平考试以来,仅仅11年考生人数就增加了近7倍,占日本海外考生的13%。[4]有理由相信,如果泰国要在小学增设一门外语选修课的话,日语当是不二之选。

3. 关注教学质量

泰国外语教育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即便是英语这门被视作泰国第二语言的外语,其教学质量也不容乐观。泰国大学事务部(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部长在2000年的一次讲话中谈到,在亚洲范围内泰国考生参加TOE-FL考试的成绩和蒙古国差不多,仅仅高过北韩和日本。[5]就汉语教学来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学校开设汉语只是为了赶时髦,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缺乏合适的教材和评估手段,缺乏合格教师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汉语教学的质量。英语和汉语的教学质量尚且如此,其他外语语种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近年来,泰国政府意识到了外语教学质量的问题,已经针对性地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把外语教师送到国外接受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同时学习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再如,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借此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等等。可以预见,外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是今后泰国外语教育主抓的方向。

泰国立国以来一直采取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泰国作为弱小国家无可奈何的选择,正如拉玛五世所言:“泰国是一个小国,人力有限,不能与列强进行战争,必须八面玲珑与人无争。”[6]学习强国的语言实非所愿,但却又使得泰国得以周旋于西方列强之间,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同时正是这种选择成就了泰国今天的发展。时至今日,泰国依然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经济背景下,泰国必须和那些操英语、汉语、印度语以及日语等世界主要语言的外国人携手合作”,不得不继续采取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为此,泰国政府在泰国皇家学院成立了“全国语言政策委员会”(Th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Committee),该委员会在《泰国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of Thailand)提案中提出,泰国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母语教育之外,还必须加强交际范围更广的语言(language of wider communication)的教育,“充分发展国民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7]

参考文献

[1][2]冯增俊.泰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94,10.

[3]冯建昆.泰王国经济贸易法律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50.

[4]JapaneseLanguageEducationinThailand[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language_education_in_Thai-land,2011-03-11.

[5]Arunee Wiriyachitra.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Learning in Thailand in This Decade[EB/OL].http://www.linkpdf.com/download/dl/english-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in-thailand-.pdf,2011-03-11.

[6]朱振明.当代泰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79.

多元文化 古韵泉州 篇9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宋元时代海上贸易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经济之繁荣,贸易之兴盛,人文之荟萃,恐怕一句“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是难以形容的。此次市长出镜担任“专家导游”,选的都是泉州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肌理文脉、品质精神的重要景点,如巍峨庄严的清源山、古朴祥和的开元寺、独具特色的崇武古城。要想知道这些泉州市民耳熟能详的景点,在市长黄少萍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就让我们跟随市长一起走进泉州。

清源山

清源山,是泉州旅游的龙头,作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还有那文人书院等许多人文景观。

黄少萍市长说,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景区内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站在老君石像前,可以感受到老子的睿智。老君石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君造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少萍市长介绍说,今年4月份,清源山景区已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组织的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借此大好机会,泉州将更好地利用历史文化优势、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打响清源山的品牌。

开元寺

逛完名山,黄少萍市长又带着大家来到千年古刹——开元寺。黄少萍市长说,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开元寺,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是目前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内东西塔,乃全国四大名塔之一,既是泉州古城的标志象征,又是泉州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是泉州人民勇于开拓、敢拼善赢的精神写照。泉州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形容做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顺着市长的目光,大雄宝殿内24尊造型优美的妙音鸟,他们手捧文房四宝、丝竹管弦,翩翩若仙,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在市长看来,妙音鸟怀里的乐器与南音乐器有些相似。而既然来到泉州,又怎么能错过绝美的南音和木偶表演呢?

崇武古城

踏进崇武古城风景区,巍峨雄浑的明代石城、风情独俏的惠女服饰、神奇迷幻的碧海金沙、巧夺天工的石雕珍品,让人流连忘返,很难想象这是一座跟战争有关的古城。黄少萍市长特别带大家去逛了中华石雕博览园,这里500多件石雕精品,融合了惠安的浮雕、影雕、线雕等各种石雕艺术。黄少萍市长说,石头是崇武古城的灵魂!在这里,无论是城墙、街巷,还是寺庙、民居,无一不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

而在崇武古城的海边漫步,不时可碰到三三两两的惠安女。她们头戴金黄色的斗笠,裹着花头巾,穿着短窄的上衣和宽大的裤子,在海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惠安女贤惠善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辉映着闽南女性的美丽,更折射出泱泱大中华的民族精神。

多元性文化特征论文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有着决定性作用,产权制度得地不断完善以及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高管团队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员;而实施多元化战略也成为发展趋势。公司通过多元经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范围经济,从而有效的配置资源、获得竞争优势。1984年,Hambrick提出“高阶理论”,之后高管团队与战略及绩效三者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国内目前研究中,高管团队、战略、绩效三者中任意两个变量的影响研究较多;少有同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匹配关系的研究更少。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绩效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多元化后通过内部交易降低了成本;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多元化有利于利用剩余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行业都有生命周期,进入新的领域、开发新的产品有利于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总体来讲,公司多元化有利于降低成本、高效配置资源、分散经营风险、创造盈利点。陈收等(2004)通过熵测法发现公司多元化和绩效成正向关系。李志辉等(2014)研究得出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正向影响盈利水平。综合上述,提出假设:

H1: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对公司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二)高管团队特征的调节作用

(1)年龄的调节作用。人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所获得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管人员的年龄越大,那么其经历越丰富,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思考地更加周全。随着年龄的增加,人越来越趋向于保守,在进行战略决策时不敢冒险。(2)教育水平的调节作用。高管团队教育水平越高,那么接受的信息的机会就会越多,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新的信息源。这样教育水平的提高实际上等同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高管对管理知识的认知,诸如看清了公司发展所在阶段、学会使用各种管理工具(包括战略矩阵分析、SWOT分析、杜邦分析等等),驾驭公司和市场的能力得以提高。更高的教育水平能够让公司决策时做出精准的市场定位,能够很快地找到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模式(包括公司组织结构、公司进入行业选择等等),从而提高公司绩效。(3)任期的调节作用。高管团队较长的任期有利于提高认同度,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共同的组织管理经历有利于增加团队粘聚力。公司任期越长的团队,容易形成固化思维,无法应对全新不相关行业可能存在的危机,从而降低公司的绩效。(4)女性比例的调节作用。女性高管具有做事细致的天性:Cristian(2012)认为女性加入高管团队,一方面能够优化高管团队成员性别比例结构,在团队决策的过程中能够促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另一方面Croson(2009)认为,女性倾向于追求低风险的决策。由于女性对风险的规避,追求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的扩张行为,从而降低了公司绩效。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高管团队特征对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存在着调节作用

H2a: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情境中,高管团队年龄越大时候,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越不明显;相反,越明显

H2b: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情境中,高管团队教育水平越高时候,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越明显;相反,越不明显

H2c: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情境中,高管团队任期越长时候,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越不明显;相反,越明显

H2d: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情境中,高管团队女性比例越高时候,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越不明显;相反,越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CSRC的标准,本文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2012-2014年的数据,根据战略执行的滞后性和执行效果的滞后性,选取的调节变量高管团队特征为2012年数据、自变量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为2013年数据,因变量公司绩效为2014年数据;控制变量中公司历史为2013年数据,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为2014年数据。根据以下顺序进行筛选:(1)剔除ST公司;(2)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3)剔除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中含负值行业的公司;(4)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5)剔除高管变动超过2/3的公司;最终获得130家样本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收集情况如下:高管团队背景特征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网,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控制变量、公司绩效来源于Wind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高管团队特征的定义与测量。根据《公司法》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规定以及数据收集便利性,参照雷辉等(2013)对高管团队的定义,本文定义为正副董事长、正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高层人员。本文选取高管团队的四个背景特征,分别是年龄、任期、教育水平、性别,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2)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的定义与测量。本文认为多元化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扩张而采取增加产品种类的多元化,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是选择与本行业业务不相关的多元化战略。本文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业务单位进行分类,按照门类、大类、中类来划分经济活动,其中门类按照字母递增编码、大类按照一个字母加两个数字进行编码、中类按照一个字母加四位数字进行编码;我国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占大多数,为此,本文在门类和大类之间增设次门类———用一个字母加一个数字进行编码。把字母和前两位数相同的经营活动定义为一个业务单位,二位数字编码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值为专业化比率(SR);在制造业公司中,当经营内容中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在同一个次门类中,那么判定为公司的经营内容具有相关性,即“C+前一位数字”相同;在非制造业公司中,当经营内容中有两个或者以上在同一个门类中,那么判定为公司的经营内容具有相关性。此外,本文采取Rumelt法对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测量,即采用专业化比率(SR)进行测量,由于SR值越大,表示多元化程度越低,因此进行同方向处理,用“1-SR”来表示多元化程度。(3)公司绩效的定义与测量。根据以往研究,采用ROA来测量绩效。(4)控制变量的定义与测量。本文选择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公司历史、财务杠杆。

(三)模型构建

(1)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绩效的模型。根据机理分析和实证设计建模:模型1为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中控制变量对绩效的影响;模型2为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中引入多元化变量后的回归模型,α1、α2、α3、α4为回归方程对应的回归系数,ε表示误差的随机干扰项。

(2)TMT调节作用的模型。关于调节效应的分析方法,参照温忠麟等(2005)所使用的方法,即当自变量为连续变量时,调节变量若是连续变量则可以采取分层回归的方法进行调节效应分析;调节变量若是类别变量,则进行分组回归分析。本文由于对自变量已经分组处理,所以自变量多元化程度属于连续变量;而高管团队特征作为调节变量,为了方便回归分析,通过对高管团队特征标准化处理引入虚设变量。因此采用分层回归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回归层次分析步骤:第一,对所有变量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然后再用标准化之后的调节变量与自变量计算乘积项———交互作用。第二,构建回归模型,将控制变量放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第三,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第四,将调节变量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模型,检验乘积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不同的高管团队特征对相关型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的调节作用,检验四个特征,年龄、教育水平、任期、女性比例,与多元化战略的交互项对公司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性。综合,构建以下模型:

其中,Xi为调节变量(i=1,2,3,4),即高管团队特征,X1表示年龄变量,X2表示教育水平变量,X3表示任期变量,X4表示女性比例变量;βi是调节变量的回归系数,γi是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其中i=1,2,3,4;ε表示误差的随机干扰项。以上假设如假设框架图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表2,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为49岁,最小年龄为41岁,最大年龄为62岁;高管教育水平较高,平均水平在本科和硕士之间(3.42),学历最低水平是大专文凭,没有大专以下的高管人员;公司高管的任期在1-12年之间,平均任期为5年;高管女性比例为0.14,说明女性高管不多。绩效均值水平在4.5%,公司最严重的亏损是-9.7%;最大盈利为18.4%。

注:N=130

(二)回归分析

通过表3的回归结果,看出:在模型2中加入多元化战略之后,R2从0.137提高到0.161,调整R2从0.117提高到0.134,解释变量多元化程度对模型的解释能力得到加强。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对公司绩效(ROA)产生正向影响,在显著性水平0.1时回归系数为0.052。支持了假设1;说明在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情境中,多元化程度越大,公司绩效越高。此外,财务杠杆对多公司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公司规模对公司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注:N=130,*p<0.1,**p<0.05,***p<0.01(双尾检验)括号中为t值

通过统计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发现最大的VIF值为1.380,以上变量的VIF值在1和2之间、远远小于10,说明了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模型3-5的F检验显示非常显著(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有意义。控制变量组的判定系数R2为0.137,在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之后,R2增大到0.200,方程的拟合优度效果得以加强;在加入调节变量的乘积项之后,R2增大到0.257,方程的拟合优度效果再次加强,表明控制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及其乘积项可以解释公司绩效的方差为25.7%;表明回归效果较好。在模型5之中,年龄与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交互项系数为0.000,其中P>0.1;表明年龄没有对非相关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H2a没有得到验证。教育水平与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交互项系数为0.169(通过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H2b得到验证;任期和性别与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交互项系数分别为-0.173(其中P<0.1),-0.146(其中P<0.05),说明任期和女性比例对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H2c和H2d得到验证。整体上,得出H2得到大部分支持。

注:N=130,*p<0.1,**p<0.05,***p<0.01(双尾检验).括号中为t值

为了更加直观地突显高管团队特征对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的调节作用,采用同上面相同的方法:对自变量(按均值分成两组)和调节变量(按中位数分成两组)数据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出四个组研究样本的ROA数据,并绘图2、图3、图4;如图2所示;教育水平越高的一组相比教育水平较低的一组,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和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越显著(教育水平高组的斜率为0.1289大于教育水平较低组的斜率———0.1121),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正向影响非相关型多元化战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H2b得到进一步地验证。

同样地,由图3,可以得出,高管团队任期越短的上市公司,其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越明显。H2c再次通过验证。

同样地,由图4,可以得出,女性占比越低时,其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与绩效正向关系越明显。H2d通过验证。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高阶理论分析了非多元化战略对绩效的影响以及高管团队特征的调节作用。得出以下结论: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对公司绩效有正向影响。高管团队特征的调节作用:年龄无调节作用,可能是年轻的高管有闯劲但缺乏抗风险能力,而年长的高管虽然经得起大风大浪但做事比较保守,所以没产生调节效应。教育水平对多元化程度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教育水平越高,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越明显;反之,越不明显。任期和女性比例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即任期越长、女性比例越大,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公司绩效的正向作用越不明显,反之,越明显。

(二)建议

上一篇:数据容错下一篇:三“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