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2024-06-23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共12篇)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教学无法脱离文化这一大背景。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语言教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文化因素的摄入是无处不在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亓华, 2003) , 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自不必说, 另外,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将文化教学独立于语言课教学之外, 进行专门的文化课教学, 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均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受重视程度以及文化传播本身的重要性。

为保证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我们应该对外来汉语学习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面对文化多元化之势以及社会现实的变迁, 不能一味地抱住传统文化的大旗不放, 而应直面现实中的文化变化, 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应有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其中,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影响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我们暂不对中国文化的西化进程进行历史考察, 在此仅就眼前可见的现实生活的变化来谈这一问题, 下面举几例来说明。

在教育文化方面。从科举制的废黜到当今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体现了对西方教育体制的仿效。其中,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学模式、学科门类的划分标准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提倡等, 都无不是受到了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

在节日文化方面。暂不看一些中国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庆贺方式及文化认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的是, 一些西方的节日, 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尽管过节方式与西方传统不尽相同, 但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些节日的存在。圣诞节上商店橱窗的装点、情人节上的玫瑰花、愚人节的嘲弄等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而不再单纯地作为西方文化特色的载体。

在人际伦理方面。尊师重教之风受到了来自平等、自由精神的挑战;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象已经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日渐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分散而居的独立小家庭模式。

诸如此类, 西方文化正在对中国文化现状产生越来越深广的影响, 许多文化事实已经发生变动。基于此, 对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就不能再一味地怀有“悼古”情结般地停留在仅仅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 不能生搬硬套地为现有的生活现象扣上曾有的传统文化的帽子, 而是应当与时俱进地加入新的现实文化内容。针对于此, 出现了一门专门讲授中国国情的课程, “中国国情教育这门课程可以以‘中国概况’课程名称出现, 也可以用‘中国社会概览’、‘中国国情’等其他名称代替。”[1], 它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基, 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课程, 其突出的差别正在于对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发展的重视上。

其中, “国学热”的归来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寻求中国文化独立的一种诉求,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 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2]它的到来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 “国学热”在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同时, 该现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仰缺失的因素, 即,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我们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 难以掩藏存于其中的疑惑、焦虑甚至功利化的心态。

对于类似于此的现象, 承担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重任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应具备穿透表象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健康的文化传播心态。

总的来说, 文化多元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向的影响均为我们今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 我们有如下建议。

首先, 由于目前多数对外汉语教师从事的是语言教学工作,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限制, 缺乏全面或精深的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把握, 再加上文化本身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遇到文化问题, 尤其是面对现实中新的文化现象时, 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经常难免将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或是复杂化、功利化, 虽然能一时将问题解决, 却难免有随机、敷衍之感, 常常自己都不能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因此,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才能增强解决现实文化问题的底气, 也才能少犯以偏概全、不懂装懂或装点门面的毛病。

其次, 提升对文化知识的掌控水平固然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困难, 由于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 它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和日积月累的巩固, 因而要达到对文化知识较为深广的掌握远非一日之功。因此, 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文化心态以及确立好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身份定位, 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找好自己在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身份定位, 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和成熟的文化心态。既不“排外”, 也不“媚外”;既不刻意强调自身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人为地拉大不同文化间的距离、降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亲近感, 也不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求交流的近便而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尊严;既不要一味地怀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豪心壮志而将中华文化片面宏大化、高深化, 也不要回避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而是应该具备尊重文化原貌的责任心以及直面传统文化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健康平衡的文化心态和包容务实的行动定位,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切实地、恒久地、深入人心地植根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中。

摘要: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几乎同时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而面临一些新的现实问题, 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现状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 1998, (2) .

[5]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 (1) .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2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八年级上册政治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计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

型常态课

教学目标

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对待文化差异存在的不同态度、什么是正确的态度;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理解世界文化多元的情况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乐章。

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效导入

导入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力和好奇心。

导入方式:复习导入,情景导入。

导入内容:播放《过年》的片段,让学生沉浸在喜庆的过年氛围中回忆我国一系列传统节日。

有效精讲精讲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精讲方式:递进式,情境式,并列式,复合式等。

精讲内容:板书:世界文化之旅多媒体展示世界各个国家的节日文化,并让学生描述下面的内容:节日名称来历传统食品怎么过节春节中秋节

第二环节:外国传统节日采风活动,展示多彩文化。即展示和交流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

节日名称来历传统食品怎么过节圣诞节愚人节??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即使有些看似名称相同的节日,不同的国家又具有本民族的节日特色。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从各国传统节日这一文化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第三环节:

设计了评选文化代表人物的活动。

第四环节:问题探究,认识文化差异( P58 ) 通过一个“汉译英”的语言故事情节引人,安排学生讨论。

两个问题:

1、古诗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

2、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活动之后教材阐述了结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语言,看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在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即关于“全球化与标准化”的`讨论,其目的是为了从反面让学生认识单一文化的弊端,也在于认识多元文化的价值,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第五环节:角色扮演,尊重差异文化( P59 ) 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意大利学生和中国同学的对话,教师可以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表演到位,在言行举止中能体现文化的差异)。然后讨论三个问题:

1、得到别人的称赞,你认为哪一种回答更加得体?你更习惯于怎样回答?为什么?

2、导致中外沟通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障碍会对彼此的交往产生什么影响?

3、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如果有可能。谁该为此做出努力?该怎样做出努力?

有效精练精练目标: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规范能力,巩固双基。精练方式:习题,讨论,讲解。

作业设计:

1、基础训练

2开“世界文化之旅”知识竞赛教学后记在教学中要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在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多元文化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3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中 美术鉴赏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现阶段美术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目前中学美育的基础、现状都决定了高中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鉴赏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养的教育。突出美术教学特长的优势,发挥欣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感受、体现、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一)比较式教学。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会从宏观上加深对被鉴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因为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产生雄辩的说服力,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可以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鉴赏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期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例如对中外民居、园林建筑的赏析,东西绘画对风景题材的创作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别,欧洲几个世纪中油画作品异彩纷呈的画派等。

(二)综合性教学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不同时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鉴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复杂情感的材料。综合性教学是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美术课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地理、宗教、甚至外语和古汉语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比如古代中国画“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民族特色,如窗口一样能折射出作品本身涉及的丰富内涵。反过来,通过对作品外延的综合知识的介绍,又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立体的认识氛围。其二美术学科自身各领域(或门类)之间的综合。如绘画与设计结合,设计与鉴赏结合,或主题性的美术表现,可以有综合材料,综合资源整合运用。其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美术活动综合策划。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技巧

(一)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鉴赏美术。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述能力,不可独断专行,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避免作一些主观化地评说,要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学生。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都是不相同的,艺术没有恒定的答案,所以教师具不可武断地对艺术作品作出所谓的艺术的评价,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

(二)从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在人文情境中鉴赏美术。

进行艺术鉴赏时必须考虑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如果脱离作品的文化情境孤立地去评价某件作品,势必会使学生走进“美与丑”地误区。比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营造特定的文化情境。比如:故宫整体建筑群的中心对称布置体现了体现了我国统治思想——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思想。在以前的学生课本以及各种图片杂志和各种电视节目中,学生早接触过故宫,仅仅以课本中的图片,或收集的课件以及录象图片让学生体验故宫建筑的皇权大一统的思想,无法做到。

(三)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在网络中鉴赏美术作品。

不仅教师喜欢上网收集教学资料,现代的学生也喜欢上网,并成为一种现代的学习方法。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沉重,没有时间去展览馆,而且在农村小城镇里也很难见到画展、雕塑展等。但网络却能给学生打开一扇无所不能的窗,不论是画家、作品、背景、还有各种画派、画种等等,应有尽有,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欣赏作业,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由于农村高中的学生都是住校,很少有时间回家,即使回家,家里也没有电脑供他们学习,也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我们美术教师可以和计算机教师合作,让学生直接去计算机房,与网络来一次亲密接触。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以及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网络就成了很好的帮手。

综上所述,文化的发展性质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形成有助于美术“作为文化的学习”形成。 “作为文化的学习”的美术,就不应该只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代文化、当代艺术也需要受到美术教育的关注而被引入艺术课堂;我们应关注当前艺术的发展状况,并有选择地将其作为新的教育资源引入美术教育中,使美术教育能真正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而始终保持其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建华.试论美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2]张学海.论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素质结构[J].美与时代,2004,(03).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4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列为教学内容。其中单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细分为:

(1) 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涉及的文化问题, 包括性别、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等。

(2) 建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观, 通过多元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 发现文化认知的新角度。

目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在呈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上做出了一定努力。例如, 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主课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体现了多元文化主题。本次教学设计即以本单元素材为基础作出尝试。该文来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自传性题材。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第一位以黑人妇女为主人公, 并以表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为主题的黑人女作家, 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建立了框架, 是美国大学课堂必读的作家之一。赫斯顿所著的自传《道路上的尘迹》曾于1943年获得《周六评论》的安尼斯菲尔德·沃尔夫图书奖。该书是赫斯顿的一幅自我画像, 展现了赫斯顿的成长经历, 表达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也是我们是了解她文学创作体验和观念的一把钥匙。不言而喻, 这篇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但对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从佳作中深入地领会美国黑人文化, 并逐步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意识和角度, 是本次教学研讨面临的挑战。

教学设计前, 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主题的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对黑人文化及生存状态的熟知程度。学生表达出对身处多元文化时代的认同, 并对认知多元文化表现出开放欢迎的态度。具体到美国黑人历史文化, 学生总体认知较模糊, 了解渠道多通过小说、影视作品, 较少通过历史教科书获得。基于以上问卷反馈, 对本篇传记文字的解读是引导学生认知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对美国黑人文化的前期了解及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有力保证。

在课堂教学策略上, James Banks曾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即贡献模式、附加模式、转型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贡献模式指教师在教学中提及多元文化的英雄人物、节日和其他文化元素, 等等。附加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专题, 专门介绍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某一种文化视角, 比如女权运动专题等。转型模式指教师改变隐藏在课程内容中的文化预设立场和文化视角, 使学生能够以不同族群的眼光看待学习内容。社会行动模式是转型模式的延伸, 指学生把学到的多元文化视角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单元的前期导入应用贡献模式, 给出网络链接和文本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 并在前期导入选取奈及利亚旅美黑人女作家奇麻曼达·阿迪契主讲的网易公开课视频“单一故事的危险性”, 让学生对作者有类比的具象认同。同时让学生观看作者寻求自己真实文化声音故事后总结的观点:如果我们只聆听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单一故事, 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解。从而建立起对多元文化, 包括美国黑人文化的开放态度和认知热情。

在附加模式启发下, 印发作者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节选文本, 给出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更多文学批评资料,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 包括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对奴隶制等社会问题淡化的平和态度。赫斯顿的家乡伊顿维尔是一个由黑人自治的城镇, 她父亲曾长期担任镇长。她没有南方其他地方的黑人对种族歧视的那样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她从小就得到白人友好对待。她在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的指导下, 才走上了人类学研究的道路。在白人富翁梅森太太的资助下, 她才可能多次去南方进行黑人民俗风情的田野调查。在自传附录中赫斯顿对她为什么无视奴隶制和南方重建时期的问题作了如下解释:“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把我的眼光固定在奴隶制和南方重建时期的黑暗岁月。我距那个时代已经三代人了, 所以根本没有对那个时代事情的体验。从我所了解的来看, 它是悲惨的。毫无疑问, 如果它过去从未发生过, 那么美国现在会好得多。但是它在过去已经发生了, 现在就没有必要去旁敲侧击了。”其观点和文中的“Someone is always at my elbows reminding me that I am the granddaughter of slaves.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Slavery is 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可谓不谋而合。更多背景文字的解读会使学生真正学会辩证地思考, 也教会学生自我拓展的学习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转型模式, 用连续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转换角色, 认知作者的文化观。例如: (1) 如何理解文章首句“I remember the very day that I became black.”? (2) 当地人对白人的态度如何?作者呢?谈谈作者出生的环境。 (3) 作者13岁时生活有何变化?对她有何影响? (4) 作者自比为the best shoe polish, 如何理解她对自己黑人身份的态度? (5) 文中的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 the foot race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a greater chance for glory?作者如何看待奴隶制及黑人历史? (6) 文末作者自比为a brown bag, 能否总结作者的种族观?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能通过引导理解作者的生存环境和对白人的态度, 以及自我身份的觉醒, 但对于黑人的美缺乏带入体验。课前预测准备了与赫斯顿同时期的著名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描述黑人美的诗歌My People供学生欣赏体会:The night is beautiful/So the faces of my people/The stars are beautiful/So the eyes of my people/Beautiful, also, is the sun/Beautiful, also, are the souls of my people.用黑夜、星辰、朝阳这些具象景物, 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在“毫无畏惧、毫不羞愧地表现黑皮肤的自我”。

社会行动模式的应用在教学环境中具体体现在自主学习任务上。课后布置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指定章节, 要求总结赫斯顿的种族观;观看纪录片《漂亮头发》, 给出自己的看法, 进一步体会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反思能力的教学目标。应用James 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探讨大学英语中美国黑人文化主题的教学策略, 是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的积极尝试。

摘要: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 本文应用James 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以大学英语中美国黑人文化主题教学为例, 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多元文化,美国黑人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6) .

[2]郑树棠总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二版) 读写教程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2.

[3]程锡麟.历史空白虚构——评《道路上的尘迹》[J].外国文学, 2004.7.

[4]Banks, James A.Multicultural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3, (19) .

[5]http://v.163.com/movie/2012/1/T/S/M7A13S30R_M7A14JJTS.html.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5

探讨

摘要:多元文化是在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发展迅速的社会下的巨大变化,包括家庭生活、婚姻关系、宗教信仰、教育培训和种族关系等相关领域的新变化甚至与国际社会大变化息息相关。多元文化在最开始与教育产生联系是在美、英、加等国,当时这些国家举办了大量的教育类型活动,但是在中国的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来讨论。随着社会改变引发出了多元文化价值的出现和对立,伴随着教育越来越多地开始涉及文化的领域,以文化的角度去讨论教学方式,站在多元文化的角度去诠释教学方式,多元文化已成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多元文化;特殊教育;语文

一、引言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覆盖面积增大,教育的课程也在逐步地增多,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因为外国文化的侵入,自身实力的发展社会的改变,文化也逐步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如此多思想共存的时段,大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多元文化是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必然会出现的情况,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多元文化也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二、多元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之间的现状

特殊教育在今日已经是全国重点关注的项目,不论是教育体系的完善,还是教育的环境设施,更或者是特殊教育之后进入社会的出路,各方各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殊教育最大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今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为了让特殊人群更加能够融入其中,对其的教育也一直是紧跟着时代的前沿在发展。语文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基础,在身心两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三、多元文化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虽然我国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一些特殊性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教学内容上也与普通的教学内容做出了区别,部分进行删减部分加大拓展,但是从多元文化的渗透来说还是显得差强人意,一是因为我们书本教材所能涵括的知识点不可能做到全面,二是教材的更新速度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在许多无法避免的主观条件之下,我们能够去改善的就只能放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当中应该更多地融入多元文化在其中,利用教材同时也能跳出教材之外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照本宣科。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教材上的文化知识,更加主要的是要传递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引用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论语》等来讲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典著背后的文化精髓,比如《红楼梦》写作之初是禁书,为何今日却是传世著作等。还可以结合当下的一些社会动态,如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可以讲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以及相关的一些中外的作品,督促学生对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期间再插入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国家政治思想背景等的内容。通过学习的模式将多元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绪之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特殊人群学习不会与普通人一样容易,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也会更加困难,多元文化当中的信息化也可以去改变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对的接收形式,更多地使用情景教学和科技化教学。通过科技让书面知识更加形象更加立体化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四、多元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多元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分为许多学科,随着我们的年级不断上升,科目的分类也逐步地增加,但是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在学习到古文时往往会涉及历史知识,如《鸿门宴》我们不仅学习到历史事件还有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思想、朝代更替等等都包含其中。在学习外国小说时也不仅限于故事本身的学习,其中蕴含的哲理更是能够影响人心。在学习科普文章时我们又能学习到世界科学的发展,现今社会的科技现状,未来可能迎来的明天将如何变化。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在有限的内容里也能看见多元文化的身影,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可以扩展知识面,让自身不断得到完善。

(二)多元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趋于全能型人才。对于特殊人群来说,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生存无疑是加大了难度,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弥补自身的某些缺陷,只能让自身全方位的发展,全方位的吸收社会各界的知识。特殊人群的发展性格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语文知识的多元化可以使他们的见解和意识不受身体的限制,对于人格的完善更加有帮助,好的思想习惯也可以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三)多元文化有利于在语文课上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特殊人群的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知识的增长,更多的还需要关心心理的健康,特殊人群在成长时与周围其他人的不一样,很容易产生自卑、偏执、消沉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的会伤害自己或者是伤害他人等危险行为。语文中的文化与思想的培养是最好的完善人格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面对这个世界,让他们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走自己的人生。

五、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目的就是希望特殊人群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剧烈,多元化一定是以后发展的大趋势,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优秀人格的一门学科,更加要注重多元文化的结合,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将最优秀的改变结合到我们的传承手段中去,才能让特殊学校的教育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俊秀.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科学中国人,2015(7):43.[2]李龙梅.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美育教育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J].科学咨询,2017(24):5-6.作者简介: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教学;公共英语;跨文化

英语是目前世界通用性相对强的一种语言,我国在开展英语的教育时总是存在众多的问题,例如,语法的掌握不够好,语感不好以及实际的应用程度不够好。为了提升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开展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观念,在开展公共英语的教育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跨越文化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开展跨文化思想观念的培养工作,可以提升大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更高理解程度,更好的理解英语这门文化,最终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成果。

一、对跨文化观念的科学认知

意识就是一种观念,跨文化是当下符合世界发展形式的一种意识,需要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观念认知进行科学的理解。以我国作为主体讲,跨文化的观念应让人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环境、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让人们对某一个国家或是人群有着深度的了解和认知[1]。不能说不同的认知观念就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环境给人们对待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标准有着不同的标准,所以要想了解不同国家的意识就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环境,了解他们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和观念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成环境,有着特色的人文环境,所以会导致在对待同样事情或是事件的时候,不同生长环境的人群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评断。通过深度的认知可以让人们对这一国家或是地区的人们有着正确的认知,可以正确的掌握这些人们的语言环境和特点以及行事的方式。

二、大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观念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关键因素

就我国的大学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模式看,在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跨文化观念的时候应该重视几个关键因素,分别是英语教师,英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这三个关键因素。英语教师是开展公共英语教育的主要角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讲解,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中占据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应该在课堂的开展中向学生正确的介绍国外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的学习观念。

虽然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式较好,和各国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但是很多学生对以英语为主语的国家没有正确的认知,不了解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英语语言的使用环境。我国大学生对英语的语言环境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对一些英语词汇的使用存在环境不正确的现象,对语言的使用存在众多的误区,实际使用英语的水平比较差[2]。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加重英语课程的引导和讲解作用,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通过众多的英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观念,提升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和英语知识的使用性。

三、大学提升学生跨文化观念的科学途径

为了提升大学生对英语的正确使用和认知,大学应该在进行公共英语课程的时候重视对学生开展跨文化的观念意识的培养和树立。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开展英语知识的讲解活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开展国外文化的讲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比较法进行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的观念。

各大高等校园应该重视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成效。在公共英语课程的开展中,学生不仅需要对词汇和语法等英语知识有着掌握,还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跨文化的意识,教师应该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各个教学的环节中[3]。英语教师应该在众多环节中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的观念,以不同的文化意识为讨论主题,让学生开展英语话题的讨论。同时,可以开展以国外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体验英语文化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的观念,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

四、结论

在多元文化的发展情况下,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高校在开展公共英语教育的时候应该从英语教师,英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这三个关键的因素入手。以一种长效的机制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观念,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育中向学生讲解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国家的环境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高校可以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的观念,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J/OL].英语广场,2016(04).

[2]夏代英,胡慧.多元文化背景下探析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海外英语,2014,19:69-70.

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国内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的流动人口有8千万之多。这些流动人口, 带着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同时, 随着国内大中型城市的不断开放, 外籍来华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属于不同民族的外宾, 亦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 护士服务的对象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了本地人外, 还有外地人, 甚至还有外国人;不仅会听到多种语言, 也将会面对多种文化, 即多种生活方式、多种为人处世方式和多种思维方式[2]。面对不同的护理对象, 护理人员能否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个人经历、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生活习俗等提供不同的护理, 以满足护理对象的需要, 取决于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另外, 欧美等发达国家护士严重缺乏, 大量从发展中国家招收护士, 中国将成为主要的护士输出国。面对不同的医院管理模式、服务理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护理人员能否从容应对, 要看从业人员是否具备多元文化素养[3]。我校为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护理能力, 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使学生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为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并期望通过此次调查为今后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7级三年制大专高职护理乙班学生, 高中学习理科。实验组38人, 为其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对照组77人。2组均随机抽取。

共发放问卷115份, 收回有效问卷109份, 有效回收率为94.8%。实验组有效问卷38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对照组有效问卷71份, 有效回收率为92.2%。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评定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教学效果, 评定学生对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渴求及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 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与建议, 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及开展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教学。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 实验组63.2%的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护理, 而对照组14.1%的学生了解。对2组进行χ2检验, 得出χ2=27.77,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 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多的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护理, 该门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表1可见,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只有很少的学生了解国外护理现状。2组对国外护理现状了解率进行比较 (χ2=1.58,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教学, 并没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护理现状。

实验组9位学生都是通过该门课程了解国外护理现状, 对照组10位学生主要是通过看碟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国外护理现状。

实验组33.3%的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方式表示很满意, 66.7%的学生认为还可以。许多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方式及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98.4%的学生想了解多元文化护理, 91.9%的学生认为有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82.4%的学生想出国从事护理工作。49.2%的学生希望通过课堂了解多元文化护理特别是国外护理现状, 50.8%的学生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如看碟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多元文化护理特别是国外护理现状。27.0%的学生认为出国工作最大的困难是文化差异, 70.3%的学生认为出国工作最大的困难是语言, 2.7%的学生认为出国工作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压力、环境压力等。

3 讨论

绝大部分学生想了解多元文化护理特别是国外护理现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 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可开设相关的课程, 如跨文化交际、世界宗教艺术文化史、护理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设立专职教学人员, 采用提供资料、开设讲座、自学导读、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 向学生灌输多元文化知识, 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从护理角度出发, 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习俗禁忌、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健康观念、医疗卫生保健制度以及常用护理手段, 为临床多元文化护理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就业率相关。面对学生想去国外工作, 而国外护理人员紧缺的情况,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去国外就业的机会,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学生认为出国工作最大的困难是外语交流。为此,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双语教学是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双语教学可以形成语言内部的转换机制, 并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 从而给学生提供相应文化的感性认识, 使语言符号与其他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自己文化与他人文化的适应中感受到乐趣, 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进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涵[4]。同时, 还要创造学习及运用外语的环境, 如开办英语角、请外教来交流、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等。

从学生对多元文化护理及国外护理现状了解程度及途径可以看出, 在各科教学中, 涉及多元文化护理的知识很少。今后, 各相关学科教师都应注重将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渗透到教学中, 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了解多元文化护理及国外护理现状, 以开阔其视野, 更好地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该提供相关的资料, 如相关的影片、书籍、网站、图片等, 做好宣传,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了解相关的知识。

由表1可见,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提高了对多元文化护理的了解, 但是对国外护理现状的了解一般。这主要与教师能力及资料有限有关。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观念, 更要有相应的能力[5]。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多元文化理念, 加深对多元文化护理的理解。另外, 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多派教师出去交流与学习,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但是还存在不足。今后, 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在课堂教学中, 减少纯理论内容, 多举例子, 结合图片和录像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或病例分析, 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2) 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 选取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开展现场教学, 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学会对护理对象进行文化关怀与照顾。

(3) 创造条件, 请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护理人员来校举办讲座,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可以与国外的学校或医院联合办学, 通过实地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和就业率。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漆俐红, 赵桂林.多元文化护理中的人际沟通[J].护理学杂志, 1996, 11 (5) :305.

[2]张琳, 张齐放.加入WTO对我国护理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3) :5~6.

[3]周艳, 李春英, 周登滨.多元文化护理的缺失与护理教育的应对[J].吉林医学, 2004, 3 (3) :57~58.

[4]李永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新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杂志, 2001, 8:11~14.

多元文化护理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篇8

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基础, 只有教授护理专业学生相关的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和技能, 才能使其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 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为探索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通过测评护理专业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水平, 构建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 以期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研究背景

1.1 多元文化护理的提出

由于全球范围内战争的爆发, 导致各地区之间人口大量流动, 医疗护理内容与形式也随之改变。为此, 美国护理专家迈德勒恩·莱宁格 (Madeleine M.Leininger) 博士进行了相关护理研究, 率先提出跨文化护理理论[1]。莱宁格提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务对象对护理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只有针对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提供护理服务, 才能使服务对象满意。莱宁格进而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朝阳模式”, 其认为护理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 而是一门跨文化的专业和学科, 人文关怀才是护理的核心内容, 强调护士应具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及技能, 理解服务对象的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 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2]。

1.2 多元文化护理的定义

多元文化护理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应运而生的一种高层次的护理理论, 要求护理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服务对象的护理需求, 以利于其身体的康复[3]。

该理论要求将疾病护理与文化护理相结合, 通过对健康、疾病、照顾实践、信仰以及宗教等各种文化元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根据护理及疾病的特点为服务对象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一致的、系统的、有效的护理服务[4]。

1.3 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得到了美国护理界的广泛认可, 继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进行了关于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的相关报道[5]。在国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的影响下, 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临床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理念与能力的培养, 并对其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理论研究[6,7]。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和专科学生47人 (以自愿参加为原则) , 其中本科21人, 专科26人, 均为女性, 年龄17~22岁, 平均年龄 (19.19±1.24) 岁。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多元文化护理知识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2.3 实施阶段

(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 研究设计出“多元文化护理知识调查问卷”。该问卷一共30项, 总分150分, 反映多元文化护理的3个层面:护理相关知识及理论;宗教、地域、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多元文化护理的学习意愿。对该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析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7, 采用因子分析评价结构效度KMO=0.612,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重测信度为0.882, 充分证明了该问卷设计合理, 可用于护理专业学生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测评。

问卷以不记名形式填写, 在实施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 当场填写, 当场收回,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100%。

(2) 学习资料准备。知识、学生和社会需要是影响课程设置的3个关键因素[8]。因此, 学习资料的编写是该教学模式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护理学、医学等相关文献和书籍, 编写出《多元文化护理教学讲义》, 内容包括5个章节, 主要介绍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概念、地域文化对护理的影响、民族文化对护理的影响、宗教文化对护理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护理的实施。

(3) 教学模式的构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9]。根据测评结果及文献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 初步构建了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 并按该模式设计并进行教学和实践 (见图1) 。

(4) 教学实施。按照研究构建的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对参与研究的学生实施教学, 给每名学生发放多元文化护理学习资料。理论教学以讲授法和PBL教学法为主。实践教学采用学生分组教学, 每组5~6人, 共9个小组, 以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各小组又将本小组的学习内容和感受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分享, 师生互动,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 运用SPSS16.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均数标准差等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前后学生多元文化护理基本知识得分比较

问卷总分150分, 得分≥120分为优秀, 110~119分为良好, 100~109分为中等水平, 90~99分为合格, ≤89分为不合格。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前学生测评平均分为 (94.47±10.86) 分, 仅属于合格水平;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后测评平均分提高到 (115.21±11.02) 分, 两次测评平均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本科学生平均分由 (98.90±9.86) 分提高到 (118.95±12.50) 分, 专科学生平均分由 (90.88±10.46) 分提高到 (112.19±8.78) 分, 两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学习效果反馈

3.2.1 学生认为多元文化护理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普遍反映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学习形式自主开放, 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丰富人文学科知识, 而且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 锻炼了交流与沟通能力, 充分认识到了学习多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3.2.2 教师认为多元文化护理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实施, 可以促使护理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多元文化护理教学过程中, 护理专业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对多元文化护理等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才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3.2.3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能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善于包容和理解服务对象, 更能适应新的环境, 在各种不同职业环境中发挥作用,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 讨论

此次研究总体而言是成功的, 护理专业学生在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掌握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中专科学生的提高不是很明显, 这可能跟其教学时间短、知识面窄有关。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进。

4.1 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个人只有实现了自我全面发展, 才能体现出自己更大的价值。护士只有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才能预见某些障碍及问题, 从而避免引起文化冲突[10]。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将摆脱既往单纯依靠课本的教育方法, 开创了“以人为中心”、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的教育模式, 以丰富护理专业学生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 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4.2 促进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研究与分析, 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将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在以往的护理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内容, 通过对护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丰富现代护理教育内容, 为现代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从而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4.3 彰显人文关怀, 促进病人康复

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以服务对象为中心[11], 从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方面出发, 给服务对象提供与之文化相适应的护理服务, 可以有效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彰显人文关怀, 更多地关注服务对象的精神需求[12], 可以拉近护理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 营造一个可以使服务对象信赖的医疗环境, 使服务对象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恢复和满足,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促进服务对象康复。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发展护理教育是护理工作者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护理质量的关键, 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多元文化护理教育作为临床护理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学科的进步。因此, 加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研究, 建立一个规范的、有效的、系统的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媛媛, 姜安丽.我国跨文化护理的发展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13, 27 (7) :2037-2039.

[2]张晓莉, 彭幼清, 俞海平, 等.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S1) :133-135.

[3]彭幼清.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Tulman L, Watts R.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Blueprint fo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Curriculum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08, 24 (3) :161-166.

[5]张秋实, 张振香.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 2012, 26 (3) :195-197.

[6]李忠英.多元文化护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全科护理, 2012, 10 (11) :3155-3157.

[7]胡倩倩, 李玉红, 王维利.多元文化护理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护理学报, 2010, 17 (12B) :1-4.

[8]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 (4) :1-5.

[9]欧阳霞, 赵婉文, 冯晓玲, 等.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11) :496-498.

[10]陈娟, 李继平.多元文化护理中文化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4C) :1040-1042.

[11]Paez K A, Alen J K, Carson K A, et al.Provider and clinic cultural competence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J].Soc Sci Med, 2008, 66 (5) :1204-1216.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9

一、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产生于教学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及民族文化、性别文化和年龄文化等文化的博弈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得以展开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体系,因而具有社会特性,课堂作为活动开展的场所,也就具有社会组织系统。当课堂被定义为社会系统时,它包含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社会地位与角色组成的社会结构和按照行动与互动模式产生的结构功能。[2]在课堂结构中包括物理空间结构、心理空间结构和成员之间形成的互动网络结构。对课堂结构进行社会学、文化学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充斥着文化霸权现象。首先,在物理空间结构上,如教室桌椅的摆放、教师与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的空间位置等,这些都造成了可以看得见的主流与非主流、强势与弱势的差别。其次,在心理空间结构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总是带着各自的群体文化认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缺乏对其他群体的价值、标准、角色和期望等的理解和认同,从而造成在心理上强势群体、主流群体文化对弱势群体、非主流群体文化的歧视。再次,在课堂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与优等生、优等生与优等生的交流互动,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角落化。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媒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往往体现的是课程专家、学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缺少非主流文化、弱势文化群体的需求,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缺少对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需求的考量;在教学内容选择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认识现实的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3]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秉持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强势地位,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文化霸权的存在。

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文化霸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堂冲突的产生。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4]课堂教学中的冲突主要有学生与教学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冲突以及师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教学中文化霸权、教学冲突的存在,往往导致了对学生的约束与控制,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导致学生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存在,导致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如课堂管理简单等同于对学生行为的严格约束、教师应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环境的布置等,这种课堂管理制度以控制为其要旨,其一味要求学生服从,而忽视学生开放、自由的诉求,从而导致学生与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由于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文化霸权的存在,必然导致学生对违背其自身诉求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抗,反抗会导致两种结果的产生,即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逃离和顺从,逃离会导致学生故意违反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出现旷课、逃课等现象,而顺从则会使学生丧失其独立的个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的存在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上,由于文化霸权的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化是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学生文化是边缘文化、弱势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宰地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施教者、发号施令者,学生则是被控制者、受教者、服从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说什么,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是对立的。教师的霸权性企图建立一套受教对于施教的寄生体系,把学生当作一种材料加以塑造,这一“权力意志”隐含了一种控制欲求与自由的冲突倾向。[5]这种师生关系的对立和冲突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反抗,这也会导致两种结果的产生。一方面,学生会对教师的权威进行挑战。他们会在课堂上产生一些激烈程度不同的挑战行为,如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顶撞教师及与教师之间大打出手,有时还会酿出惨剧,近些年由于师生之间的冲突导致的老师打伤学生、学生打伤老师的事件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当教师的霸权性存在的空间比较大,教师就会用他的“权力意志”所包裹的文本来构建学生的价值观,来满足其“权力欲”,使很多学生沾染上奴性,只知道无条件地顺从教师,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对自由的寻求、对独立精神的追求。

(三)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导致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

教学内容是指学科教学中所包含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它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6]在文化霸权背景下,教学内容往往反映的是主流文化、强势群体文化的内容,课堂教学往往是传授国家课程的内容,很少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理解与传授往往也只是从自身、从优等生角度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两种不良的反抗,一种是放弃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即对学不会和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去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不可能将所学的内容学好;一种是全盘接受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丝毫不去思考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授是否有问题。

总之,课堂中的文化霸权导致了课堂教学中种种冲突的产生,造成了学生对课堂管理的抵制、师生之间的矛盾及产生厌学等问题,同时也会阻碍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文化霸权的消解

课堂教学中文化霸权的存在使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树立和课堂教学中话语权向学生的回归两个方面来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进行消解。

(一)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承认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文化既是平等的也是存在差异性的,以此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观念下,首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各种文化是存在差异性的,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不应成为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更不应成为他们发展的障碍。[7]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如教学内容选择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既要符合城市学生的需求,也要符合农村学生的需求;既要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要,又要适应学困生的学习需要。其次,要认识到各种文化是平等的。各种文化不存在优劣之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优势,都应给予尊重,不应形成某种文化中心的观点。如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形成教师文化为中心,也不可形成学生文化为中心。再次,要认识到各种文化具有互动创生性。在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化并不是静态的、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文化创新的过程。如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对课程内容的静态复制,它要注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互动交流。再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也就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对各种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各种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平等性的认可及对各种文化互动创生性的体现,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各种文化的共荣共生、和谐共存,从而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进行消解。

(二)课堂教学中话语权应向学生回归

课堂教学中文化霸权的存在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的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对立的、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对立的、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是对立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这种对立与中心主义往往隐含着课堂教学中话语权是归属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服从,没有话语权。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进行消解,必须使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回归学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建构知识的空间。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向学生放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师生之间的对立,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宰和控制,也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他们之间是合作者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对学生的放权可以通过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认同,明确文化身份,来弱化教师的霸权性,为学生的话语权争取更多的空间。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中必须一切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都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存在。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教师的备课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边缘走向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实质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分享或是让渡自己的权威,赋予学生合理的质疑权,允许其对于知识的选择,发挥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树立、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可以有效地消解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使学生能够生活在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在一种和谐、开放的文化氛围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开放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5(5).

[2]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王乐.教育不平等:课堂文化霸权性和反抗性[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版,2008(2).

[6]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10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1) 通过开展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和母语表达西方文化词汇能力的调查 (民族学生将在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三语中进行词汇互译。) , 了解中英文化词汇表达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调查分析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3) 师生对文化教学所持的观念和态度;

(4) 通过访谈了解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缺失问题的态度、看法、建议及相关信息。

2. 研究对象

在新疆四所学校开展了调研, 受试者随机抽取。对不同年级汉族、维吾尔族学生 (631人) 和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114人) , 个人访谈 (师生63人) (含外教) 。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对受试者的性别、民族、专业、学校、年级、人员类别、生源地、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等作了具体设计以便分析其相关性。问卷共分为四篇: (1) 文化词汇测试篇 (中国文化词汇和西方文化词汇) ; (2) 问卷篇; (3) 文化知识书面表达篇; (4) 访谈篇。

4. 数据收集和处理

发放学生问卷650份, 收回有效问卷631份, 有效率为97.1%。发放教师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4份, 有效率为95%。访谈学生51人, 访谈教师12人 (含3名外教) 。采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l.受试者背景情况与得分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分析各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年级、人员类别、民族、性别等虚拟变量对词汇书面表达的得分都有影响。在其他背景不考虑的情况下, 年级每高一级, 词汇得分会增加2.983分。汉族学生比民族学生的得分高1.537分, 女生的得分比男生的得分高0.857分。母亲文化程度对书面表达的得分有影响, 对母亲的文化程度划分为7级, 母亲的文化程度每高一级, 书面表达的得分就高0.141分。

2. 文化词汇表达能力的差异分析

应用统计方法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T值对应的P值为0.000, 中国文化词汇的平均得分比西方文化词汇的平均得分低2.1775分。

(1) 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词汇对比分析

汉族生有408人, 民族生有174人。汉族生词汇总得分平均分为31.4191, 民族生为17.6909。F对应的P<0.05, T对应的P<0.05, 可以认为汉族学生和民族生的词汇总得分有显著的差异。

(2) 民族学生词汇得分差异分析

(1) 总体词汇得分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中国文化词汇的平均得分比西方文化词汇得分低4.66615分。

(2) 英汉得分与维语得分差异分析

由于维吾尔语是维族学生的第一母语, 汉语是其第二语言。在民族学生的问卷中, 中国文化词汇有两个得分, 分别是维语得分和英汉得分。英汉得分与维语得分之差的平均值为6.3537, T对应的P为0.000≤0.05, 英汉得分明显高于维语得分, 可以认为民族学生的母语文化存在缺失。

(3) 汉语得分与维语得分差异分析

西方文化词汇翻译有3个得分:汉语、英语和维语得分。

汉语得分与维语得分之差的平均值为1.1197, P值为0.000, 说明汉语得分与维语得分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民族学生而言, 汉语得分高于维语得分, 说明民族学生本民族的文化相对于汉文化来说有缺失现象。

(4) 汉语得分和英语得分差异分析

汉语得分与英语得分之差的平均值为1.1054, P值为0.000, 说明汉语得分与英语得分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民族学生而言, 汉语得分高于英语得分。即第二语言习得得分高于第三语言习得得分。

3. 书面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得分差异分析

(1) 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书面表达对比分析

汉族学生书面表达得分平均分为4.67, 民族学生为1.4。民族学生得5分及以下占90.2%。其他占9.8%。

(2) 词汇和书面表达得分相关性分析

书面表达得分高的样本中, 五类词汇得分相对比较高;书面表达得分低的样本中, 五类词汇得分都比较低, 平均得分都只有2分左右。高分段和低分段的样本显示词汇得分有差异,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 书面表达得分高的样本, 词汇得分也高:书面表达得分低的样本, 词汇得分也低。

4. 师生对文化教学所持的观念和态度

(1) 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问卷对比分析

汉族学生问卷统计分析中, F对应的P=0.782>0.05, T对应的P为0.052>0.05, 民族学生问卷统计分析中, F对应的P=0.484>0.05, T对应的P为0.263>0.05, 可以认为, 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民族学生, 在母语文化缺失方面等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2) 教师问卷:本篇问卷旨在调查教师对文化教学所持的观念和态度, 设描述性问题15题。114份教师问卷中, 得分平均分大于3分的有112人, 即98.2%的教师认为存在母语缺失现象, 应加强学生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5. 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缺失问题的态度、看法、建议及相关信息

(1) 教师访谈

访谈的9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4-27年不等, 77.8%的教师认为现行英语教材多是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背景, 对中国的文化介绍却很少, 尤为欠缺的是对学生用英文表述本土文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意识。

建议教师在重视语言知识技能传授时, 应注重孕育于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理解, 引导学习者从文化差异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学习文化的精髓。此外, 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中国文化 (包括新疆历史文化书籍) 的英语文章, 中国优秀文章的英译, 或鼓励学生阅读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外语作品。

(2) 学生访谈

访谈的51名学生 (民汉) 中, 96.1%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和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比例不适当。一味地学习西方文化而忽略本族文化会导致本族文化走向衰落。94.1%的学生认为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差或很差, 对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了解较少。与外国人交流时, 由于自己的母语文化缺失, 或对中西方文化都不甚了解, 给交流带来诸多困难。

他们建议开设有关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的选修课程, 用英语或英汉对照授课较好。同时, 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这是宏观学习英语的必要, 因为只有深刻理解本族文化才能掌握他文化。中西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 增加知识, 了解不同思维方式,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3) 外教访谈

受访的3名外教都对中国文化如政治, 经济, 历史, 民俗, 艺术等感兴趣。他们认为中国学生不能详尽地表述中国文化, 似乎不想谈论这些问题。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或自己了解的西方文化知识很熟悉, 但对西方文化缺乏整体了解。文化教学方面建议学生多接触原版著作, 原声影视作品等。

6. 分析结果小结

被调查者的年级、人员类别、民族、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等变量对词汇和书面表达得分都有影响。书面表达得分高则词汇得分也高, 反之亦然。学生中国文化词汇的得分比西方文化词汇的得分低, 书面表达的总体得分也较低, 说明学生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较差。民族学生的母语文化同样存在缺失现象, 其汉语得分高于维语得分。值得一提的是, 民族学生的汉语得分高于英语得分, 即第二语言习得得分高于第三语言习得得分。

研究结果相互印证了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存在严重的母语文化缺失问题。在外语教学中, 注重学生用英文表述本土文化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从丛, 2000) 。在新疆多元文化语境下民汉学生的母语文化缺失不但会妨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阻碍着中国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的传承、延续和超越。多元文化语境下“母语文化”教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文化教学途径的对策值得深入探索。我们需要整合中外语言文化教学资源, 突破凝固的单向文化教学格局, 转向对多维度文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并对语言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hen, GM., &Starosta, W.J. (2000)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Society:An Introduction.InGM.Chen andW.J.Starosta (Eds.) , Communication andGlobal Society, 1-17.New York:Peter Lang.

[2]Samovar, A.Larry etal.Communication Between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0.

[3]姜怡.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5 (2) .

[4]刘懋琼.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5) .

[5]申沁.母语文化导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多维考察.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1) .

[6]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魏朝夕.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输入——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引发的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阪) , 2007, 6 (3) .

当代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多元文化;美术教学;橡皮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48-02

一、搭建多元教学平台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美术素养、综合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往往来自于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需要教师能够认清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通过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美术教育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吸纳不同的文化。通俗而言,当代的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学习,也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多的是从不同视域来反映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培养出具有包容胸襟和宽广视野的未来发展人才,进而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鉴赏能力。橡皮章作为一项新兴的艺术门类,既是新时期创新思维的一个体现,也是外来文化与国内文化融合的一个直接体现。将橡皮章引入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深入了解,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逆向思维,这对于学生的当前阶段知识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美术教育过于放大教师的教学影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甚至喊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口号。在多元文化的美术教育中,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如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情感、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等,这都需要美术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美术知识,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与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中学时期的学生大多自我意识较强,喜欢标新立异。不少学生在相互赠送礼物的时候也不忘签上自己的大名,也有的会标记一个特殊的符号作为自己的代表。橡皮章雕刻是众多心手相应的操作技艺里的一个小品种。它体量虽小,却是通过教育的媒介去渗透和影响着那些渴望并践行艺术的年轻心灵。而“心灵”的育化,又正是贯彻当代教育观的一个可言大喻小的核心命题。

三、关注社会文化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直接体现。作为一项艺术科目,美术知识源于生活也要用于生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文化传承(如图1:橡皮章刻新石器时代陶罐)。通过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文化的感悟来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出总刻日本动漫 的阶段,让学生用橡皮章的手法去表现身边的生活、人和物,于是学生发起了“为老师刻肖像”的活动(如图2:为思品吴琼老师刻肖像)。紧接着到了一个学期的结束,我在回老家赶集时拍了素材,创作成了橡皮章版画,教师亲手示范的作品学生看了会提高的更快,也更直观。像毕加索那样的大师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如老师直接示范效果好,以下是我在平谷春节赶集时拍摄的素材创作的橡皮章(如图3:卢燃《赶集》系列)。让学生认识到印章对于美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橡皮章作为版画界的一个小品种,一样能够发挥出美学传播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经历,还能够通过橡皮章的雕刻、印章的运用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学生的交往途径,对于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美术文化的创新、发扬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在提升学生美术综合认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也是多元文化精神的基本体现。在橡皮章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运用“你好,橡皮”这一招呼性称呼来引导学生对橡皮章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线条、不同留白所表达出的不同效果,还要鼓励学生善于通过阴刻或阳刻的对比来体会雕刻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在简单的雕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美术认知技能。另外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例如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的作品登上艺术殿堂,让艺术展览成为大家了解艺术、感受艺术的重要途径。还可以对于学生创作的经典图案申请专利保护、进行美术评选、参与美术投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艺术也会有新的认知,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会有自己的深层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未来人才综合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技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教学中不仅要做好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通过美术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态度。橡皮章作为一项新兴的艺术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利用,让他成为提升学生美术技能的基本手段,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梯。

参考文献:

[1] 格宁·D·兹拉特基斯 《创意橡皮章实验室》.

[2] 唐鸣岳.《承上启下.版画实验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3] 高妍彦.马云鹏.多元文化时代美术教育探索--《学术探索》2013年05期.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篇12

一、高职钢琴教学的现状

钢琴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钢琴作品的风格多变, 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表现音乐。这也就是说教师教授学生正确的使用钢琴, 从而表现出具体的音乐内容是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具体而言, 钢琴教学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是教会学生正确弹奏钢琴的方法;第二是教会学生能够正确的对音乐的内容进行分析, 并通过具体的演奏方法来表现出音乐内容。在现如今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中,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许多学生选择学习多种乐器, 而钢琴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造成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 将大量精力都花在开设钢琴培训班上, 导致学生错误理解钢琴音乐的真正意义, 使得大量的学生成为了课外培训班的培训教师,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钢琴音乐发展;另一方面是钢琴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 一部分钢琴教师只会弹奏一些简单的音乐曲目, 再加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 就算这些学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但仍不能充分表现其音乐内涵。如果学生一直没有受到专业钢琴音乐教师的专业指导, 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走进钢琴音乐的“死胡同”。

除此之外, 钢琴的音乐作品还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中, 由于这些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不同, 使得这些国家的钢琴音乐的表现方法和风格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在钢琴学习的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钢琴的演奏方法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严重缺少多元化的钢琴音乐教育, 这与当前多元化的钢琴音乐教育相违背。在钢琴的实际教学中, 钢琴教师片面注重弹奏方法的教学, 而对钢琴作品的背景介绍有所忽视,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钢琴视野,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音乐修养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 合作教学的钢琴教学模式

“当一个集体共同工作, 就能产生合成能量”, 钢琴教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涉及的钢琴作品和曲目风格有一定限制, 所以,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钢琴作品,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的学习团体。与此同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不用再一个人独自完成钢琴弹奏, 而是和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一起合作来完成钢琴作品的演奏。合作式教学需要教师先将学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教师布置好钢琴学习的专题, 学生再去收集、整理所需的钢琴琴谱, 音响设备等资料。在钢琴课堂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钢琴资料, 不仅如此, 同学还可以对某一种类型的钢琴作品的背景、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讨论分析,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修养。

(二) 分层教学的钢琴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最优化的教育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即分层次教学模式, 这是在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原理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得到的。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授课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学生。

分层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最为常见, 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都要求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使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确立钢琴教学的教学目标、安排钢琴教学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 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小组课和个别课是分层次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教师根据小组或个体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选择合适的钢琴曲目,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从而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三) 实践教学的钢琴教学模式

培养综合性的钢琴人才是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钢琴演奏归根究底就是一个实践艺术的过程。所以, 在钢琴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学生的钢琴实际教学是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虽然说钢琴即艺术, 钢琴的演奏过程即技术的实践过程。但是钢琴课堂和舞台演出却不是一个类型的实践过程。不仅如此,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是钢琴家, 还有各种的钢琴教师、幼儿园教师和伴奏等岗位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在舞台上得到充足锻炼, 更需要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实践。高职院校在进行钢琴教育时应注重对舞台实践和课堂实践的教学,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适应钢琴实践。

学生的舞台实践和课堂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钢琴实践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详密的实践计划和大量的练习是进行舞台和课堂演练的前提条件。

结束语

钢琴教学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的多元化社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的教学对象过多,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对当前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同时根据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钢琴视野,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参考文献

[1]陈轶群.多元文化语境下高职钢琴教学模式的构想[J].艺术百家, 2011, (z2) :416-418.

[2]杨胜慧, 何燕.高职高专钢琴课程教材的建设的探索[J].大众文艺, 2011, (1) :282-283.

[3]周民.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钢琴教育现状及对策[J].戏剧之家, 2014, (11) :190-191.

[4]薛庆.对高职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评论, 2006, (12) :66-67.

上一篇:地理教学的几种记忆法下一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