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共7篇)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 篇1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开放情境中, 通过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模拟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1]。高质量的PBL教学案例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护理学院作为我校直属二级学院, 肩负着培养全疆各民族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任。不同民族学生存在文化差异, 因此, 设计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PBL教学案例直接关系到教学成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我校护理学院2011级2班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40名, 均为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其中女生36名, 男生4名;年龄19~22岁;汉族22名, 维吾尔族10名, 哈萨克族6名, 回族2名。
1.2 方法
将学生随机分组, 每组10人, 共4组, 分别在4间PBL教室完成授课任务。授课结束后发放新疆医科大学PBL教学效果评价表, 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课堂表现、小组功能、小组教师和案例质量, 每项有“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4个选项。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
2 案例设计思路与原则
2.1 设计理念
2011年我校护理专业被批准成为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项目提出“以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要求[2]。
因此, 案例设计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又要充分体现新疆多元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培养能够独立分析和处理各种临床问题、作出恰当护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2 设计思路与原则
2.2.1 趣味性和专业性融合
PBL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引导创新思维培养。为充分体现案例的趣味性和专业性, 我们结合民族学生居多的特点及新疆地理特点, 将主人公设计为哈萨克族中年妇女赛尔古丽, 并注重案例前后呼应。如开头部分“新疆天山北麓美丽的草原上, 居住着其乐融融的赛尔古丽一家”, 结尾部分“赛尔古丽和丈夫回到了美丽的家乡, 两个可爱的儿子高兴地欢呼:‘妈妈……’”将学生引入优美的故事情境之中, 既有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又充分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2 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
现代医学认为, 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应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 同时应富有同情心, 尊重和理解患者。因此, 护理人才培养中, 要注重多学科内容整合与人文知识学习。案例中, 赛尔古丽患有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 经过反复推敲, 最终案例题目确定为“心的呼唤”, 既体现主人公所患疾病“心脏病”, 又凸显医学的博爱和人文关怀。整个案例设计涵盖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及人际沟通等内容, 打破单一课程界限, 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综合研究。
2.2.3 临床实践与教学规律统一
PBL教学不局限于书本中的答案或结果, 允许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某个问题, 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为学生施展个人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案例设计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 同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她害怕极了, 暗自哭泣。丈夫慌了, 立即四处筹钱, 赶紧带她到医院看病”这一情节, 描述了患者心理和家庭经济状况, 为住院后心理支持埋下伏笔;又如“夫妇俩用很不流利的汉语一路询问医护人员, 花了大半天时间做完了所有检查项目”情节, 既考查了学生与不同语言患者的沟通能力, 又检验了学生对心血管疾病常规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使学生在模拟临床情境中逐步学习专业知识。
2.2.4 促进教学相长
PBL教学强调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融合, 教师扮演“导游”角色, 与学生在共同研究中分享研究乐趣和研究成果,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在案例设计中, 隐现问题, 又不写明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术前准备时赛尔古丽非常羞怯, 不愿配合”,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少数民族妇女的习俗特性, 引导学生联想: (1) 为什么会羞怯? (2) 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患者羞怯? (3) 护士应该怎么办?又如“护士巡视病房时, 发现赛尔古丽烦躁不安”, 此时引导学生联想: (1) 术后烦躁不安是精神因素引起的吗? (2) 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或循环系统并发症? (3) 其诊断标准是什么?教学中密切了师生关系, 同时, 教师也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案例设计步骤
3.1 组织教师培训, 选拔优秀教师
我校选派教师赴内地知名院校学习PBL教学的先进经验,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PBL教师培训班, 邀请校外专家进行PBL教学方法专题讲座, 选拔取得新疆医科大学PBL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承担授课任务。
3.2 组建写作班子, 完成案例设计
为使案例既贴近患者、贴近医院、贴近社会, 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我校组建了以学院授课教师为主, 临床资深教师为辅的写作班子。以从心血管内科搜集的真实病例为基础, 设计相应情景和问题, 反复磋商修订、专家论证后, 完成了“心的呼唤”护理专业PBL教学案例, 整个案例分4幕, 每幕3学时, 共12学时。
3.3 师生动员, 统一认识
召开院级师生动员会, 改变师生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学生意识到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 不仅要面临许多不确定的情境, 更要面对不少需要独立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 PBL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素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4 建立长效机制
PBL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为使之成为长效教学模式, 护理学院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应将“是否进行PBL教学”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将“积极选修PBL教学课程”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 鼓励和引导师生参与到PBL教学改革中, 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
4 结果 (见表1)
5 体会
5.1 案例是小组讨论的基础
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 学生对案例质量的满意度为95.0%, 认为案例注重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伦理知识的教授;内容有趣、清晰、真实、基于临床情景, 能激发学生讨论;信息量和复杂程度适当[3]。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认为案例偏难, 语言文字描述不好理解。因此, 适用于不同民族护理专业学生的PBL案例设计是今后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5.2 教学模式改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互动性、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认为小组讨论能引导和启发学生,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认为, PBL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能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希望增加PBL教学机会。PBL教学顺应了学生增强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要求。
PBL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是对教师固有思维模式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习惯的挑战。如何将PBL教学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模式, 案例设计是关键, 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PBL案例设计及效果评价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殿朝.PBL教学价值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5) :42-4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推进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S].2012.
[3]李丹, 林平, 赵振娟.《内科护理学》PBL教学中促进小组功能发挥的教学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1) :59-61.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间艺术性, 具有取材范围广、涵盖面宽, 融全民性、实用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 其涵盖的工艺、图案、色彩、结构其艺术性及实用性极具研究价值。非遗文化艺术符号是民族对情感记忆的浓缩, 也是对生活感悟的精神汇总。非遗文化艺术符号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美的形式与美的语言, 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承, 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依据符号学的理论, 我们将非遗文化艺术符号划分为色彩符号、图像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类。
1. 色彩符号
郴州安仁米塑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其民间工艺中的色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 色彩明亮, 对比鲜明。红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喜庆颜色, 安仁元宵米塑是民间节日用品, 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下更看重中国传统红色的运用, 因此, 在米塑的制作染色的过程中, 红色占有主导地位, 辅以黄、绿两色, 色彩点染随意, 却更能体现一种自然生态的美感, 强弱、虚实明显和谐, 更显得热烈吉祥的氛围。非遗文化艺术的色彩符号常常以高明度、高色相来点亮作品, 反应了本民族自由的对色彩和审美的理解。
2. 图像符号
非遗文化艺术图像符号通常以“形象相似”的形态来表现已具有意义的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原始的意义表达方法, 具有“易读性”的特点。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大布江拼布艺术作品, 在造型上采用几何分割的形式进行构图, 其几何形图形符号以分割的比例、长度、角度等关系对所表达的事物进行抽象概念的意义。例如拼布作品的装饰纹样大量的采用了鱼形抽象几何式组合和波浪纹、曲线纹的图案式符号。
3. 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 具备一定的普适性。非物质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象征符号作为可融入CG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元素, 以其形象的抽象性、极具文化内涵的视觉感染力, 在现代CG插画设计中开辟了新的表现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的象征符号对本文化的信息传递和视觉艺术的表现具有生动的而巧妙的意义, 但在CG插画中的运用而和将其优势再现, 或更为突出, 却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或客观再现, 创作者应对原符号文化在特定的环境有所深入的理解, 力图将符号的精髓融入创作者的思维, 将其融会贯通, 力图呈现创作者内心真实世界, 这将是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升华。
二、非遗文化元素渗入CG插画的教学方法
在构建新型血液注入的插画设计教学中, 有效的将传统非遗文化通过新观念、新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促进学生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的探索能力的培养, 使插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系在新元素的渗入下, 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探索, 以培养出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针对此类插画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言, “执行榜样”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和“项目执行”教学法不失是一种很好的CG插画教学手段。
1.“执行榜样”教学方法
“执行榜样”教学方法, 是以中外优秀CG插画为参照案例,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 学习其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与技法, 领悟设计师对插画表现的独特个性特色以及独到的创作思维。在“执行榜样”的引导下, 重点渗入到CG插画的实践创作,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 由此使其作品具有灵魂性。
“执行榜样”教学方法的特色在于分析优秀的CG插画所呈现的精彩之处, 从中吸取精华, 弃其糟粕, 是艺术类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在非遗文化元素渗入CG插画教学的“执行榜样”教学方法的实践中, 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应涉及作品的背景文化及表达思想等多方面内容, 具体为:一方面要了解CG插画本身所传递的内涵, 即创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构思思路, 其独具匠心的图形解读方式以及奇妙的创意思维, 而这些, 恰是一幅优秀作品的灵魂所在, 是鉴赏者引之赞叹之处;另一方面应感知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该文化所采用的表现方法。虽然一幅优秀的作品重在构思, 但浓郁的文化底蕴将给作品带来更为回味感悟的心灵体会, 更能准确的将创作者的情、境、意、趣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关于非遗文化特点的CG插画的“执行榜样”案例学习中, 应从表现的形、色、构图, 以及具体的表现技法等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学习, 使学生对传统文化领域的CG插画创作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 为以后的CG创作积累了一定的认识与经验, 从而丰富了自身艺术修养。非遗文化元素渗入下的CG插画教学中所采用的“执行榜样”教学法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在了解、分析优秀榜样的前提下, 能灵活运用其借鉴的方法运用到插画创作中。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强调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对非遗文化艺术的深化感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善于借鉴“执行榜样”的创作经验, 体会优秀作品中巧妙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CG插画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可谓是多种多样, 如何做到很好的借鉴和运用, 需要学生根据创作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立意、构思, 经过预设的规划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例如, 在非遗文化中的拼布元素的运用上, 可以学习拼布工艺中的图形混搭和多维空间二维化的表现手法, 同时, 也可以借鉴拼布艺术中, 对图形元素的处理和轮廓造型的设计形式。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 体验和尝试从“执行榜样”中获取的经验, 丰富了学生CG插画的表现和技法, 更多的是打开了学生的创作视野。
2.“引导式”教学方法
CG插画设计课程的核心环节就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的训练, 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非遗文化知识的带入能更好的提升原有CG插画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学习,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调动了学生对CG插画技法的再创造。因此, 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摒弃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概念程式化阐述, 而是将新颖的民间艺术工艺与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个主动性的学习过程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也将CG插画的理论原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配以民间文化技艺的现场观摩, 动手实践, 更加生动有效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 在设置CG场景插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中的皮影艺术, 通过对皮影艺术背景文化及艺术性的学习, 提出如何发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契机, 最后以皮影戏中光影效果在二位空间的运用点,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探寻能力;也可以将大布江拼布艺术作为课堂讲解的案例带入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层面对民间拼布技艺中不同元素的交错布局运用到插画的场景表现有所认知, 拼布艺术中的具象、抽象、多位空间和虚实交织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将独有特色的插画表现艺术展现出来, 能给观看者带来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多形式的表达语言更丰富了插画领域的视觉艺术, 也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创作启发。
3.“项目执行”教学法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 高等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非物质文化渗入高校教学, 以文化促进教学并服务于社会, 以市场带动文化传播。因此, 在CG插画教学中, 利用非遗文化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的相互促进, 是一种很有效的实践教学。在课程中, 将非遗文化项目整合, 与课程设置环环相扣, 以“非遗项目”为实践,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 对新形式表现技法的探索。学生通过项目任务的执行, 掌握CG插画的基础理论、创作思路和方法, 同时对非遗文化有了一定的领悟, 提高了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并对文化市场的设计方向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依据非遗文化项目进行的项目教学, 学生的创作成果更具备商业性, 更能以市场为前提, 做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教学中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市场化
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目前, CG插画的市场现状, 日韩风在亚洲的CG插画市场形成了主流地位, 一方面为日韩国内有较为完善和庞大的插画市场;另一方面, CG插画的视觉运用涉及领域颇广, 涵盖了海报设计、玩具设计、平面印刷品设计、影视设计、书籍设计等不同领域, 以形成一定的文化产业。日本的商业CG插画中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对其传统文化的传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产业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更成为了日本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相比而言, 我国CG插画起步较晚, 在插画相关专业的设置上也相对较晚, 因此在CG插画的设计教学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太成熟。因此, 向国内外各界学习借鉴优秀的插画设计教学方法是当下自身提高的最为有效办法。本次课程的探讨, 将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教学中, 力求将CG插画教育和市场紧密的结合。在教学执行中, 聘请知名的CG插画家作为高校的客座教师, 把当下最前沿最时尚的商业设计意识带到课堂;邀请非遗文化的传播者现场传授民间技艺, 传扬民族文化, 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
在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教学中, 可为CG插画的创作创造出新的图像设计和新的表现形态, 将时代沉淀的文化精髓注入插画设计之中, 形成独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 引导当代CG插画在文化市场上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李斌, 谷莉, 陈金梅.插画基础[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08.
[2]肖红.“中国元素 (符号) ”应用于美育教学的思考[N].天中学刊, 2009.02.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 篇3
(一) 数字插画设计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计算机的出现和高速更新换代, 互联网图片成为新兴的视觉载体, 浏览更加方便, 查找更加快速, 记忆效果更加出色, 这一切都促成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阅读时代”的来临, 观众对于读图的依赖程度更甚于读书, 而插画艺术作为图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地也走入了数字化的时代, 就形成了以数字化为操作平台的“数字插画设计”。
数字插画是指代所有的计算机设计制作的形式, 包括一切平面图形部分, 甚至是摄影影像、表格、符号等, 它必须具备静态的、绘画的、想象的这三个要素。它是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 相比于传统的插画设计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制作速度快, 方便修改, 可以反复编制使用, 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二) 动画场景设计
动画作品的欣赏在当前动画产业大热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动画的欣赏也更加全面, 更加富有艺术性, 场景的好坏已经直接影响到动画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成为核心指标之一。
动画场景设计就是指动画影片中除角色造型以外的随着时间改变而变化的一切景物的造型设计。动画影片的主体是动画角色。场景就是随着故事的展开, 围绕在角色周围, 与角色发生关系的所有景物, 即角色所处的生活场所、陈设刀具、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环境, 甚至包括作为社会背景出现的群众角色, 都是场景设计的范畴, 都是场景设计要完成的设计任务。
二、二者教学的区别及问题
(一) 科目发展历史不同
插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万年法国南部的“拉斯哥的洞窑画”, 欧洲和日本插画历史都很久远, 世界插画百家争鸣。我国受欧洲、日本等地区的影响, 在近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插画家。所以插画历史是数字插画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
而动漫是上个世纪才刚刚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动漫场景的重视是从近些年开始的, 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多的历史和历史内涵可对学生进行讲授。但是另一方面, 它的主要创作市场集中在日本, 主要销售市场却是在中国, 受众比例中, 中国爱好者明显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并且呈现增长态势, 相对于插画教学来说, 这是一个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硬性条件和优点。
(二) 发展中制作和展现形式的不同
插画到数字插画的转化是这门艺术制作形式和展现形式的改革。相对于动漫市场主流快速变化而变化的动漫场景设计教学, 插画对于改革前后的联系更为密切。并且这种改革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是有意义的, 但是教学过程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出在这个地方, 很多数字插画教师, 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教师, 他们德高望重, 对插画的发展与教学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正是由于上个世纪数字技术的缺乏, 导致数字化教学理念的代沟, 老教师讲艺术课非常好, 但是数字化操作就出现了短板。
动漫场景设计日新月异, 流行因素也在时刻改变, 相对比数字插画来说, 动漫场景设计的教学掺杂着更多的流行因素, 教学难度也会随着动漫发展的主流方向的轻微改变而加大, 这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同时检测了教师对于市场流行文化的掌握能力, 还有将市场文化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消化变通能力。
三、二者区别中教学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 结合发展历史, 发扬自身优势
插画历史悠久,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 有更多前人总结好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国外先进的理念可以学习并且加以利用, 这样深化了学科内涵, 在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中, 学生更能感受到插画艺术的美丽和动人。
动漫发展历史不长, 但是关键在于发展速度惊人, 普及广泛, 发展历史浓缩, 教师可以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案例来教育学生, 起到的作用会更好, 也避免了在历史发展问题上过于简短的尴尬。
(二) 积极与市场练习, 紧贴流行艺术
对于老教师不能熟练操作数字化插画技术的问题, 有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那就是老教师教授艺术课程, 由年轻教师教授数字化操作课程, 这样分开首先避免了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尴尬, 同时也发挥了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教课特长, 老教师讲熟悉的插画历史和积淀了一辈子的艺术文化, 年轻教师可以盯紧科技发展和市场项目需要, 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通过项目化教学紧跟市场需求, 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字插画技法表现。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动漫场景的设计与市场的关联度很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更为新潮的经典案例, 从艺术市场的文化中,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案, 并且锻炼出学生自己对于动漫市场场景设计的掌握能力。
四、结束语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 篇4
所谓“性向”, 是指性格、兴趣与方向。而“性向”教育指的是在明确设计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了解市场方向与学生们的兴趣导向, 合理的、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可行性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课题, 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课题的设计、过程的展示和成果的叙述等方面来。
目前, 我国的设计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潜力在课程中未能得以有效的展示。黑川雅之在《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中提出, 教育的目的就应当是充分挖掘人们身上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并设法将这些特点无限放大。反之, 如果我们的教育将所有人都培养成一种模式或同种类型的话, 就可能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大量优秀的、各有所长的设计专业的涌现, 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因此, 我们要打破同质化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从“性向”教育出发, 设计多元的教学模块, 有目的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模块化教学方式与优势
一般而言, 模块化是指针对某产品在某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者是相同功能而不同性能、不同尺寸规格而进行在功能分析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不同的模块, 通过模块之间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消费者定制的产品, 以满足市场上的不同需求。教学结构中的模块化是针对课程需求与学生要求来进行专业知识点的模块化的补充。
如今, 在各大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设置中, 除了开设基本的专业教学课程外, 同时也对课程中缺少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补充。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与本文提出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很相似。
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就是借鉴机械类产品的组装原理, 根据具体课程内容需要来增设辅助模块内容。在实际的创作中, 无论是进行绘画艺术创作还是进行设计创作, 对于创造者来说所需要的创作能力不能是单一的, 而是要具备多方位、多样化的综合能力。因为大千世界是多元的组合体, 大众对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和宽泛的。因此, 在高校的教育中,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应该教授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训练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能力更加多样化。
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补充
在某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中, 所涉及到的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支撑内容不能同时放在该课程内容里面, 这时就需要通过设定几个主要的课程模块并放在课外来实施。每种专业课程都有设置一定的时间周期, 而且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推动与后面的课程内容相衔接。因此, 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能有效地解决该课程中必须讲解但又不能占用正常授课时间的问题。
(二) 因人而异, 按需设置
目前, 国内高校采用的是“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教学模式。这里的“宽基础”是指从以人为本出发、实施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根据正规的全日制的教育培养要求来实施。而“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则是通过课程内容分模块化进行, 各个模块间灵活化地合理搭配, 其目的是在高校中培养学生宽泛的、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的从业能力,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专业行业能力。
国内高校教育中同样提倡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各层次的需求。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做到按需设置课程的辅助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内容。
(三) 合理配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
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正常的教学期间经常会出现人为或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使教学计划被迫修改的状况, 甚至有时只能取消某些教学计划。而合理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时间与内容来分配各种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 则能迅速解决因资源冲突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内容不能实施的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 英国坎伯维尔艺术学院插画专业就实现了与伦敦艺术大学中六所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 他们将插画专业与视传课程的书籍设计、数码艺术、版画等课程内容进行对接, 从而得到设计版式与技法的补充。
三、国内插画设计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插画设计的风格与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就风格来说有装饰性的与写实性的, 有卡通的与夸张的;在用途上也是有比较多的方面, 如儿童读物上的儿童插画、包装设计、商业插画、书籍中的插图等。由此可见, 插画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倾向于多元化的模块化的形式进行。
目前, 国内的高校把插画设计单独设置为一个专业的美术院校也不是很多, 大多数美术院校的插画设计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设置, 将其融合在视觉传达或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里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周期的设计上也是以了解插画设计的流程、掌握基本设计原理为教学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该课程的课程时间短, 涉及的教学内容较浅, 学生的作品商业运用价值不高的状况。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形势下, 很多学生的美术专业基础水平高低不齐, 高校插画艺术教育体系就需要为此做出一定的调整, 采用不同标准进行教学设置。在传统的插画课程中, 教学内容设置大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方法, 教学细节方面通常偏向于传统绘画。对于插画设计中多元化的材料技法的运用、版式与装裱的成品等方面很少涉及到。然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却会对插画专业的学生养成严谨的绘画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因此, 插画艺术设计教育应合理设计教学模块, 重视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从而不断探索出适应插画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新模式, 不断改进与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插画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性向”教育下的插画设计教学模式
从字面看“插画”中的“插”意味着绘画的功能性, 而“画”字意味着绘画作品中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 插画中许多表现技法与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插画的根本还是离不开“画”字, 也就是绘画造型的能力。
而在“性向”教育中, 插画教学模式是需要进行一定改革的。通识教育固然重要, 但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 在课程设置的方向上也应该有所考虑。例如在插画设计课程的后期制作阶段, 主要是确定绘制的技法和材料的运用, 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 就不能采用泛泛介绍后就规定统一的绘制材料与技法, 而是要例举与展示多种材料, 展示不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绘制效果, 在综合运用上又会体现出什么特殊的效果。因此, 要让学生在了解多种材料后自行选择适合自己与作品的材料进行绘制。这样的课程设置所体现出来的是多样化的视觉效果。这也证明“性向”教育中所指的合理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独特的艺术才能。
从“性向”教育的特点出发, 根据插画课程内容合理地进行调整,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能在插画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意思维。
五、插画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的思维方式, 就是综合地考虑某系统里的物象, 将其按一定的功能分解成不同的模块, 以符合不同的用途与性能, 模块与模块之间设置标准化接口, 使其灵活对接, 在选择某些模块时能够迅速组合成各种符合用户要求的系统模块。
就插画课程中的造型艺术部分来分析, 插画艺术所涉及的造型方面的技能门类非常广泛, 其中手绘造型的能力应该是最基础的部分;应用电脑绘制CG作品的电脑应用能力也是同学们必备的能力之一;插画中的造型部分所涉及的艺术性与技法则更为广泛, 因此在插画技能课程内容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模块, 也可以把课程内容分割成不同的模块, 例如对在插画人物造型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一定时间的速写与写生内容模块来提高与强化学生的人物造型基本功;针对电脑运用能力方面欠缺的学生, 则应在课程中设置软件的操作模块, 并配备专业教师作为辅助讲解。这样通过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来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最终解决插画中的造型问题。
因此, 在插画设计课程整体结构模块化设计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学模块设计有相对独立的特定功能
插画设计课程从前期主题选定、设计草图与构图的确定, 到色彩、造型风格的绘制, 这一系列内容在五周左右的计划课程内容是无法全部一一涉及的, 而且在这期间学生的专业审美意识与能力也参差不齐, 最后完成的作品有可能与预想的课程成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设置辅助课程模块内容寻找依据, 而后利用课后的时间开设与分配学生执行模块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了解各个模块的内容后自行选择模块来学习, 如插画的造型模块, 就是单一解决造型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直接把造型模块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分配给这部分同学, 并指导与监督他们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对插画中的构图存在问题的学生则安排作品鉴赏模块内容, 借鉴与学习优秀作品中的构图形式。当然, 各个模块内容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它们可以单独出来自成体系, 也可以与其他相关联的模块组合进行。
(二) 教学模块之间的互换性与通用性
在设置插画课程的各个模块时, 应该考虑到各个模块内容在学习时间段的互换性。例如插画的材料技法模块与造型模块内容在学习时间上是可以相互交叉进行的, 他们之间不存在内容冲突或基础要求不同等问题。
根据模块化的通用性特点来看, 插画课程的脚本设计模块、构成模块、造型模块、材料模块、技法模块等各个模块在设置好相应的内容后, 也是可以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对接的。如其中的构成模块可以与广告设计中的海报设计相衔接, 可以与书籍设计中书籍插画设计衔接, 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出该模块的辅助功效。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现在高校的插画课程结构应该顺应时代需求与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相应改变。以人为本的“性向”教育方向与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潮流中亦是一种教改趋势, 而插画设计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颇为广泛,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结合先进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更能使插画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市场应用相适应, 达到国家提出的培养优秀的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戴维·马梅.导演功课[M].曾伟祯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婷.插画设计项目教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3]刘军, 张小羽.商业插画[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 篇5
一、传统发展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插画设计》课程的发展现状
插画设计是近年来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专业。在国际上, 它早已是商业广告等视觉传达设计环节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 插画设计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的插画设计教育方法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技巧, 已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各个媒介领域的相关需求。我国的插画设计教育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 我们还需要对该设计专业进行系统整体的比较与研究, 这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研究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机制的课程
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开拓创新竞赛平台, 打造创新教育品牌, 笔者以《插画设计》课程新型教学改革研究视域为新型视角, 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
1.以创新竞赛为平台驱动, 整合课程, 形成系统化教学。本次改革我们把插图的绘画材料与画法表现、造型要素与风格表现进行整合, 增加了不同媒体上的插画设计教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内容。教学内容从单一的重视设计表现技法的运用, 转移到从视觉传达媒介的实际性整合应用, 包括广告、包装、书籍、网络等平面媒介的实际运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化的掌握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创意表现规律、实际设计与表现方法, 完成能力的培养, 使教学内容呈现多维化、系统化、连贯化、递进化的特点。这样, 使该课程的理论资源得到了系统化重组, 并且紧密结合大学生创新竞赛契机丰富课题资源, 使学生能够结合课题进行实际型的案例操作分析与课题设计, 使学习的方法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增强了课题完成形式多样化、系统化、应用化、实效化, 提高学生的实战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2.根据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试图打造创新教育品牌, 研究适合培养具有设计师扎实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 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始末。所以课程内容的安排着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本次改革在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上均进行了拓展及优化, 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优秀的创新竞赛项目及应用性经典设计案例,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理念, 使课程的建设围绕培养学生的基
于应用模式下的创新与实践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上。将创新竞赛融入到课程的建设中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设计的思维理念, 完善与调整了教师的授课模式, 丰富了课堂的有效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强化了该课程的创新思维主导型作用, 使得课堂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向着倡导绿色理念, 创新与传承的文明发展之路前进。
3.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
重点研究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以及在整个体系框架中的位置与结构安排, 使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协调同意、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形成统一的整体, 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为设计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年国家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 笔者都将其引入到该课程的建设中去, 引入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的创新意识, 开拓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 在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先后荣获国家级, 省级以上竞赛奖项70余项。因此, 笔者将指导2012年-2015年四届计算机大赛及大广赛所取得的经验用于推动视传专业《插画设计》课程本科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 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趋于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结语
因此, 有效解决培养质量,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一种打破传统专项知识传授手段与传统课程界限, 培养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 使新型教学模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开拓创新比赛平台, 争创新教育品牌, 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因此, 构建适应高校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任务, 已成为我们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质量工程研究课题。
摘要:本文提出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 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章阐述了创新竞赛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紧密联系融合性, 合理有效的提出基于《插画设计》课程中创新竞赛驱动下, 建立创新教育品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实施操作及案例环节的对策及建议。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多元文化,影响,应用
引言
设计是一门艺术, 是不同时代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也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一座桥梁。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室内设计所体现的重点是改善环境并创造环境, 所以, 室内设计就成为了现代人类思想最有效的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室内设计表现的不同形式就是人们多角度转化与心理想法的结果, 这种不同形式就是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表现, 因此, 多元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就此形成了现代室内设计中多元文化的表现, 最后介绍了两种多元文化的具体应用, 以供参考。
一、多元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1、室内设计理念的影响
对设计理念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 新古典主义, 在世界文化历史上, 古典文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发展, 历经上下几千年, 包含了名族先烈的思想与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样的, 古典主义设计也是时间积累的成果, 让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一种潮流, 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发展。第二, 新理性主义。建筑设计对室内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建筑的布局, 空间的布置等等, 都对室内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 理性主义是一种显著的设计思想, 它的存在让理性与情感有了一定的融合。
2、表现形式的影响
在表现形式的角度, 包括中西结合, 现代与传统结合, 混搭风格。国际形势逐渐形成一种全球化的势态, 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 同时, 文化是一种不限地区。不限国籍的艺术形式, 它属于全球的、世界的, 所以, 这些文化逐渐由抽象化为具体, 显示在室内设计当中, 形成一种风格。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多元文化表现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室内设计从简单到复杂, 再逐渐简单, 这是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 简单地说, 室内设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一种必然的文化形式,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在室内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 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实际上, 室内设计不单单受到文化的影响, 更是受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 他是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 也正是这种文化的渗透, 使得现代室内设计更加富有内涵、具有文化气息而显得更据品位。“人”, 是室内设计的核心要素, 人成就了室内设计, 同时, 室内设计也是为人服务, 所以, 在多元化的室内设计中, 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性化。另一方面, 文化之于设计, 是一种融合与渗透,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 形成一种让人舒适的室内设计内容。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设计师加入了时间的概念, 使得室内设计向着四维甚至多维的方向发展, 来适应现代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追求。不仅如此, 室内设计同样是一项富含科学技术的工作, 它不仅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精神的表现形式, 所以,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使用了更多多元化的内容, 为室内设计的丰富提供更多人可能性。
现代室内设计对于现代现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弘扬, 设计师要突破思维的界限, 不断创新, 既要继承传统文化, 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现代风格, 诠释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 室内设计中也逐渐的显现出一些西方文化的痕迹, 形成一种中西结合的设计风格, 但是, 在设计中应该注意把握好对西方文化的控制度, 既要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又要有西方文化的特点突出, 不能生搬硬套, 不能颠倒主次, 如此, 打造成我国独有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 从中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 设计师应该在材料的选择上费些心思, 尽量选择符合现代文化的材料, 通过一定的手法, 将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使用表达出来。当然, 室内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意境的表达, 它是设计师设计意图的一种表现, 是地域、自然、文化与房屋的一种结合, 是舍内设计内涵的传达, 对营造多元化的环境氛围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多元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室内设计方面
室内设计是物质与精神沟通的桥梁,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由最初的室内装潢, 逐步发展为室内设计, 再发展成为当前的社内设计。在社内设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了该时期的文化特色。室内设计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在人们不断提高对室内设计要求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融入室内设计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室内设计保留了文化气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室内设计增加了动力, 同时, 多元文化的注入则为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意灵感。
2、公共艺术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丰盈的同时, 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文化及其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 同时也是该城市居民艺术水平的体现。
公共艺术在现代设计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社会发展局势和哲学观念;此外, 公共艺术能够折射出当前环境中的文化内涵。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是彼此依存, 协调发展的联系, 它对艺术感与文化的传承发展更为重视。
结语
总之, 室内设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在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不断吸入多元文化, 协调好室内设计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在室内设计中将多元文化体现出来。室内设计师要不断拓宽设计思维, 学习和吸收多元文化, 全方面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内在含义, 从而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将多元文化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徐唱.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与解读[J].艺术科技, 2012 (12)
[2]凌锦.浅谈现代简约设计与中式禅宗思想的融合[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10) 11-12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 篇7
然而在缺乏理性的建设热潮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控制, 导致了新建城市区域建筑趋同, 进而表现出“千城一面”。本文结合广东顺德清远 (英德) 经济合作区 (以下简称合作区) 核心区城市设计案例, 为如何挖掘当地建筑文化传统, 主要从建筑风貌的角度做好城市风貌规划, 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结局, 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1 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
本项目地处英德市, 基地现状人文资源丰富, 具有“红茶文化、华侨文化、知青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四大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衍生出了多样的建筑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如图1) :
1.1 客家民居建筑——四角围楼
英德的客家人约占70%, 英德保留46座特大的“四点金”客家四方围楼, 这些围屋, 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形式, 是客家人居住、祭祀、议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四点金”一般布局为二堂、三堂二横组成, 在两横屋前后两端, 分别再高筑一间高于整座房屋的攒山式四方楼, 俗称“炮楼”, 四周设有内宽外狭的瞭望孔和枪眼, 以便防御。
1.2 工业建筑——红旗茶厂 (东南亚风格)
红旗茶厂座落于基地秀才水库旁, 作为当时安置越南归侨的几大茶厂之一, 其建筑风格及样式体现了东南亚建筑形制的特点——外廊式建筑、浅黄色外墙。
1.3 岭南民居建筑——老地湾
老地湾, 位于英德市区西南方6公里处的北江河畔, 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老地湾古村落文化作为英德众多不同的村落文化之一, 彰显清代特色文化与繁华。1995年它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2 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提炼和分析
2.1 岭南建筑
(1) 城市肌理。传统岭南人居环境讲究中轴对称、方正庄重。营城——《考工记》描述的城市蓝本:“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岭南地区接受中原礼制, 顺应地形, 老城近方城格局。 (2) 群体布局。方整庄重、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以庭院为中心, 建筑绕院环列, 由院落组织成巷道, 注重风水环境营造, 是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 (3) 单体布局。南方传统建筑中, 因是多进院落式封闭性平面, 其迎风条件主要靠前大门空地、内院天井和侧屋巷道, 现代建筑多属于开敞式, 但由于建筑体量加大和层数的增加, 建筑进深不能过长, 因此, 内院空间就成为南方建筑平面布局取得良好通风的主要手法之一。 (4) 与自然环境融合。岭南地区河流纵横、丘陵众多, 传统建筑注重于自然环境的结合, 岭南建筑学派的前辈建筑师继承、创新了这一建筑思想, 在进行建筑创作时, 对建筑与基地环境的融合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具体的处理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与大自然的结合以及与庭院的结合。
2.2 客家建筑
(1) 选址亲近自然。客家人特别讲究风水, 村落选址必须依当地地理形势, 进行现场勘察, 其选址与自然山水相契合。客家风水师总结概括出客家聚落选址的最佳模式是: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 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左右两侧有低岭环抱围护, 易守难攻;内有千倾良田, 河流婉转有情。这种俗称“四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模式在客家组谱中多有描绘和记载。 (2) 象天法地风水。禾坪前半圆的风水塘 (鱼塘) 与花胎、围龙构成一个圆, 代表天;中间的上堂、中堂与下堂及它们两侧的横屋构成一方形, 代表地。“天”包着“地”, 意示着天大地小。人住在方形的建筑物之中, 暗示着人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地。这种天、地、人“三才”和谐相处的境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状态, 即“天人合一”。 (3) 注重防御, 团结内敛。为了提高防守自卫的能力, 客家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 把中原府第式房屋和坞堡壁垒等承袭并加以改造糅合。围垅屋、土楼中的五风楼的基本形制为西周至汉唐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户府第式宅制。围屋、方土楼的基本形制为汉唐中原世家大族的坞堡或坞壁旧制。
2.3 东南亚建筑
(1) 自然通风布局。东南亚气候湿热, 因此对自然通风要求甚高。建筑大多朝向当地夏季风主导风向。房屋多采用架空和四处开敞通透的处理, 入口的大雨棚和敞开的回廊有利于迎风和导风, 居室前加走廊, 以挡避炎热, 而且从单边外廊, 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 (2) 散热遮阳技术。东南亚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形式不一的坡屋顶, 利于通风, 减少阳光直射和便于排雨水。且内有较高的屋顶空间, 这个空间内不加任何的阁楼和吊顶, 同时在山墙面上开窗或镂空处理, 营造“烟囱效应”。
2.4 传统建筑风貌特点汇总
规划深入分析英德市当地特色建筑原型, 提炼出建筑风貌控制要素 (如表1) 。
3 传统建筑的现代演绎
本项目在基地中心地带, 试着用现代建筑语言来演绎传统建筑文化, 对建筑风貌的规划设计做一次有益的尝试:
3.1 文化综合体
客家建筑象天法地, 厚重简洁, 具有浓烈的文化气息。通过大型文化综合体和小型文化休闲建筑的组合设计, 以及建筑细部的用心处理, 恰好地表达了这样的文化内涵 (如图2、图3) 。
(1) 建筑布局:应成组布局, 整体形成两组建筑群, 一组是文化综合体, 一组是客家文化商业街。 (2) 建筑体量:大体量的文化建筑与小体量的商业建筑应有较大的体量差别, 主次分明。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3) 建筑立面:立面应整体简洁, 局部精细。坡屋顶, 笔直有力的墙体, 外部可采用较密实的墙面或小开窗, 内部可采用多层围廊的形式。 (4) 建筑色彩: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 点缀鲜艳的色彩。 (5) 建筑材质: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 如石材、玻璃等, 使用传统客家建筑材料, 如木材、土石、灰瓦等。 (6) 建筑细部:考虑节能, 细部可设计遮阳条板和通风孔洞。局部有客家元素装饰, 如木构件、漆画、风水装饰等。
3.2 新岭南商业街
继承岭南开放包容、善于变通的文化, 汲取传统传统岭南建筑的精华, 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结合, 形成一条新岭南商业街, 作为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如图4、图5) 。 (1) 建筑布局:应成组沿轴线方向布局, 整体形成两组较集中的建筑群, 之间留出较宽的开敞廊道, 把轴线空间与外围联系起来。 (2) 建筑体量:裙楼进深较小, 围合成庭院, 体态错落变化。塔楼高度变化, 最高不超过80米。 (3) 建筑立面:立面应在直线连续的基础上适当错落变化。双侧骑楼街设计, 并有二层连廊。塔楼应设计多处空中花园。 (4) 建筑色彩:以玻璃色、木色和石材色为主, 点缀色彩鲜艳的色彩。 (5) 建筑材质: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 如石材、玻璃、金属等, 使用传统岭南建筑材料, 如木材、竹材、青砖、瓦片等。 (6) 建筑细部:考虑节能, 细部可设计遮阳条板和通风孔洞, 可与立体绿化和新能源运用结合设计。局部有岭南元素装饰, 如花窗、彩雕等。
3.3 立体商务花园
以层层的茶田为灵感, 设计层叠的商业花园和丰富动感的流线, 延续这种优美自然的形态。以本地卡斯特地貌为灵感, 设计几组高低变化的商务塔楼, 形成这种特色的天际线, 寓意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如图6、图7) 。
(1) 建筑布局:应成组布局, 整体形成两组较集中的建筑群, 之间留出较宽的开敞廊道, 把轴线空间与外围联系起来。 (2) 建筑体量:裙楼为中低层较大体量, 塔楼为高度变化的点式塔楼体量, 最高不超过100米。 (3) 建筑立面:商业裙楼应有较连续的里面, 以水平方向线条为主, 形成流动的立面效果。塔楼应设计至少一处架空花园, 并有丰富的立体绿化。 (4) 建筑色彩:以明亮的玻璃色和石材色彩为主, 点缀色彩鲜艳的色彩。 (5) 建筑材质: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 如石材、玻璃、金属等。 (6) 建筑细部:考虑节能, 细部可设计遮阳条板和通风孔洞, 可与立体绿化和新能源运用结合设计。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广东顺德清远 (英德) 经济合作区核心区城市设计案例, 为如何挖掘当地建筑文化传统, 主要从建筑风貌的角度做好城市风貌规划, 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结局, 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阳作军.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演变及趋同性的规划对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