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用12篇)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1
2015年的元月10日至17日, 我们24位来自六个新城区以及两个开发区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 在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刘世芳同志的带领下, 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五期赴台培训学习。
在台湾期间, 我们先后听取了台湾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台湾教育大学教授以及中小学校长的报告, 涵盖中小学校长的甄选与培养、教育制度与现状、国民小学教育、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现等方面;参访了新北市江翠国小、台北市永吉国小、博爱国小、龙门国中、南投县普台国小等5所学校。
宝岛之行, 让我们了解了台湾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概况, 学习感知了台湾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开阔了教育视野。同时, 也感受了宝岛台湾美丽的风光, 亲身体验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人民的热情, 加强了汉台两地教育的交流和联系。
下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谈谈我们赴台学习的体会。
一、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在学校参访期间, 全团成员普遍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台湾中小学的管理者, 无论是校长还是中层管理人员, 他们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都非常现代化, 对于学校管理的思路明晰、分工明确,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师教学的指导讲究策略与方法。
究其原因, 台湾学校管理者综合素质较高, 大部分校长为教育学博士, 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较高。据统计, 台湾小学教师中4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初中教师5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很多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台湾学校下到教师、上到学校的管理者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学历呢?
一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台湾很好地继承了尊师重教的中华文化传统, 教师在台湾是一个非常受尊重的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同等条件下公务员约20%的工资待遇, 使得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令众多高素质人才愿意到中小学任教, 实现了“优者从教”。
二是教师选聘程序严格。在台湾要想成为一名教师, 必须经过考试、面试、长达半年甄选、培训和一年的试用期, 因此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过程很难辛, 竞争非常激烈, 难度相当大。在台湾有很多的“流浪”教师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校长入职门槛较高。在台湾, 要想成为学校的校长须通过初选、复选、储训、实习、候用、鳞选和专任这七个过程。台湾的行政管理层在选拔校长时的理念是:“不是为校长找一个合适的学校, 而是为学校找一个合适的校长。”在一个懂管理、高素养校长的带领下, 学校往往就能朝着一个健康、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朴实易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在参访学校过程中, 我们领略了台湾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感受到了办学者的教育智慧和风采。在普台国小, “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 对事以真”的校训言简意赅, 富于哲理, 师生易于接受。龙门国中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在设计、建设新校舍时, 把位于新校园中的百年老式民居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 并完美而和谐地溶入学校整体建筑之中。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时, 身临其境, 不需要老师太多的宣传和教育, 学生就能体验和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江翠国小的“体验、学习、内化、行为”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校每层楼的水龙头上都有“洗手五步骤”:“按、搓、冲、捧、擦”, 简单易学, 小学生通过几次操作, 就能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 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博爱国小更是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教室、走廓和楼道都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 学生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文化的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上学校每种举措的施行都来自学校对自己育人目标的认真分析和准确定位。尽管每个学校的特色不一样, 但他们在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传播上有着不约而同的共识, 而且都注重在这一方面的关注和投放, 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更多精神空间。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为学生教育成功提供有力支撑
在台湾, 学校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其中, 家长对学校办学发挥的重要作用, 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家长会的会长是在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推荐产生的, 一般由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担任, 学校的重要活动, 会长必须参加。家长会内设机构齐全, 有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和爱心义务组等。
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 各组成小组有序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家长委员会的委员随时可以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 提出意见建议, 大到学校的决策, 如征地、新建校舍、购买大型设备, 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家长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 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2015年元月13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江翠国小期末志工感恩活动, 了解到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学校以支持, 而且还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 为学校做义工。家长们根据自身的特长, 十分踊跃参与家长会内设的各种服务活动组, 成为志工爸爸、志工妈妈, 参加爱心行动, 义务为学校做事。例如:到学校义教, 到校门附近义务维持交通秩序, 到校图书馆义务工作等。家长会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高质量的教育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风气
中国是礼仪之邦, 在2500年前, 孔子就教育他的学生“不学礼, 无以立”。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台湾的街头满是摩托车, 但很少看到闯红灯的现象, 路面秩序井然;台湾满是禁烟提示, 只要见到屋顶的地方就不能抽烟;台湾街头书店林立, 或站或坐, 店里满满的都是静静的看客;台湾垃圾按类别存放且不落地, 即使是乡村, 每家每户门前都保持干净整洁;台湾人热爱生活, 即使是破旧的木屋前, 也能看到怒放的花儿。台湾满是居民筹钱搭建的庙宇, 最中国化的建筑, 穿插在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里, 却感觉不到突兀;台湾人很是谦逊有礼, 所到的公共场所, 听到最多的是人们礼貌地说着“不好意思, 借过一下”……7天的台湾之行, 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对台湾的文明、环保、热情和感恩油然而生出的一份敬重和感慨。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要归功于台湾高质量的教育。正是由于台湾有这么高质量的教育, 才造就了高素养的台湾人民, 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次台湾之行, 全团成员耳闻目染到优质教育带给台湾同胞的幸福, 感慨颇深。那里碧蓝的海水, 清澈的日月潭, 原始茂密的阿里山森林, 还有蔚蓝的天空, 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台湾的教授、校长、老师、学生, 每一个人都秉承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质, 令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感动!同样的文字, 同样的语言, 同样的黄皮肤, 同样的黑头发、黑眼睛……一海之隔却又是同根而生, 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多么希望两岸能早日实现统一!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2
践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国家战略在高校、企业和社会得到大力推进。大学作为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应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模式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学业评价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多元化评价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38―03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得以在全社会扎实地推进。就高等学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学业评价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出口”的重要一环,其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直接的导向价值和牵引作用。
一、问题提出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表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创业元年”“创业最好的时代”也从这一年开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三产业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多达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95%以上。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就业压力再次加大。“毕业即失业”成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问题,创业教育因此受到高校的重视,创业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明显增长”,同时指出要采取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等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学业评价提出了多元化要求
学业评价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收集、汇总学生的学业信息,综合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进而对学生的学业变化进行客观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学生的学业评价是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态度的考查,在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权重,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通过课程考核,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会导致一些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进而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
二、研究述评
(一)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目前的学业评价存在评价功能缺少激励、评价内容偏于理论、评价标准忽略个性、评价方式忽略过程等问题。针对于高校的个案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学业评价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素质评价被淡化和忽略。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是绝大多数高校目前的学业评价方式,其本意在于增强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这一方式存在平时作业监督困难、测试公平难保证、教师工作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二)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理论的探索
在学业评价方面,学者对学业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评价观念方面的研究注重评价中的人的因素,主张高校学业评价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从知识本位走向生命本位。评价内容方面,通常学业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创新等方面的评价,也有将其区分为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及抽象度较高的课程论文和概念图法等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学业评价方法。关于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形成了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重要思想和实践。
(三)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实践的研究
关于高校学业评价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试方式改革、采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发学业评价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这些研究主张根据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实际运用;搭建学生学业成绩数据库系统,挖掘有价值的数据融入学业评价之中。
(四)研究述评
既有的研究涉及到了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问题、方案、指标体系和实践等方方面面,但多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和探讨,针对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微观分析和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分析经济社会对学生不同能力的需求,据此就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业评价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主张“智能本位评价”,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本文对学生学业评价的重点聚焦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方面,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对本科生进行学业评价。这四个维度是问题研究能力、学术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四个维度分别对应不同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即研究型、学术型、应用型和创业型。
(二)多元化论文写作形式的要求及规范
1.研究型论文
所谓研究型论文即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型学位论文,学生按照学校关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着眼于所学专业的前沿领域,深入研究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然后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考核的重点是文献综述的完整性、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和研究方法的适切性,鼓励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答辩教师依据学生的论文撰写水平和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2.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指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和研究后,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创新性,在北大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期刊或EI源期刊及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字数不少于5000字的学术论文。该考核方式是针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专业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绩评定依据学生发表期刊的级别认定,若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直接认定为学院优秀毕业论文。采取这一考核形式的学生可免于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应用型论文
应用型论文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针对实习单位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被实习单位认可或采纳的改进建议或方案。该形式考核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生活和细致的问题思考能力。采取此种论文写作形式的学生需要根据建议或方案撰写毕业实习报告,将有关建议和方案以及实施情况纳入实习报告中。答辩教师依据毕业实习报告和答辩进行成绩评定。
4.创业型论文
该形式的考核重点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分为两种:
(1)创业项目策划书/商业计划书。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撰写一份创业项目策划书或商业计划书,突出创新和创业的特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安排专门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视学生参赛获奖等级和企业采纳情况,对其进行成绩评定。
(2)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奖项。在校期间参与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奖项的学生,可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作为取得学位证书的方式。视学生比赛等级和所获奖项进行成绩评定。
四、推进多元化学业评价的思考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5届1300名毕业生选取不同的论文写作形式作为自己的学士学位获取途径。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凭借自己的特长选取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调动了论文写作积极性,同时鼓励创业的创业型论文也受到一大批学生的青睐。
学业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改革只是学业评价的一个方面。论文写作关系到学位的授予,所以,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应继续坚持多元化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推进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实践和尝试。
首先,要坚持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细化各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规范各写作形式的最终评价程序和方式。以往高校沿用的就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然后参加毕业答辩的方式作为能否获得学位证书的重要条件,这一方式显然已经无法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匹配,而旨在引导学生培养问题研究能力、学术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化论文写作形式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其次,应树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唯学历教学和理论教学为尊,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实践活动。学业评价改革只有贯穿到学生学业的全过程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此,应该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第三,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创业型论文的撰写来完成,还要贯穿到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一方面不同的课程也应该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即做到课程评价和学业评价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学校还需开展鼓励创新、创业、参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实现学业评价与校园活动的有效互动。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3
“和谐”,顾名思义,“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和谐,就意味着进步,和谐,就等于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在全面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过程中,以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科学发展、诚信经营、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为基本内涵的和谐企业构建浪潮日益兴起,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企业和谐,才能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在员工精神和利益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条件下,和谐企业构建更加呈现出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趋势。在全面推进构建和谐企业的战略思想中,把握方向,抓住灵魂,无疑成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来,企业必然地成为党建的主阵地,这不但是世界各国执政党的共同经验,而且也是执政的共产党创新党的建设、巩固执政之基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企业不仅找到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科学模式,同时,党组织与时俱进的组织文化经营理念不但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智慧源泉,也将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谓“和谐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内部建设一种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所统领和指导的系统或思想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必须面对和立足“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处理好企业内部“一”与“多”、“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从企业管理制度演变历程看,“一主多元”企业文化格局的形成是一种历史进步和跨越,是党的理论、纲领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企业的集中反映。这种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保持在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
推进“一主多元”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既触及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又触及了人与人关系中的问题,其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中不健康、不协调的问题,调整和理顺企业与社会和自然之间、企业内部人与人在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之间、企业治理、建设和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等各方面的矛盾和关系,建立起有助于企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真正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健康发展、内外关系和谐、充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富有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企业和政党,组织形式虽然不同,但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秉承的理念却是相通的。党的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目标方向、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凝聚着党组织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提炼和升华的党务管理的系统工程。然而在文化构成方面,它又与其他组织文化一样,需要用创新的理念,不断推进精神、制度和管理三个层面内容的相互融合、自我完善。加强党的组织文化建设是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组织依靠自身的力量,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是组织内部进行的旨在革新与扬弃的自我革命。
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88年发展史,之所以能数次挽救组织危局,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推向胜利,关键原因与其善于创新组织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企业目前在建设企业文化特别是建立学习型企业过程中的一些倾向,如:盲目迷信西方,缺乏独立思想,理论与实践脱节,完全否定自己,简单问题复杂化,具体问题抽象化等,中国共产党也曾经同样面对过这些不良的学习和思维倾向,但共产党却较为成功地进行了纠正。我们党之所以在十分艰难困苦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关键就是:党是一个经营组织文化的顶级高手。在党创新组织文化理念的支配下,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和改进内部监督等形式不仅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且对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需要运用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一直以来,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大家习惯欣赏和赞美,喜欢做老好人,不敢碰硬。长此以往,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很难贯彻到底。诚然,赞美弘扬人的优点能激励人,但是,人无完人,善意的批评更能促进人的灵魂,更能把人引向自律的方向。经常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质是一种自我批判,这种批判有助于相互学习,深度沟通,增进团队精神,提高组织执行力。如果企业党的各级组织,能够按照党章的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出发,真正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仅能够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还会带动、影响整个企业员工形成正视缺点、学赶先进、和谐向上的良好风气。近年来,随着政府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重组整合政策的相继出台,一大批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企业、大集团将应运而生。然而,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不乏表现出种种不和谐:有的成员企业一旦做大,股东之间就闹矛盾,进入“同甘共苦——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因此,克服和避免成员企业分离和内耗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任何正式组织中都有非正式组织存在,非正式组织存在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产生宗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组织分裂。批评和自我批评为解决组织分裂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说:“自我批判能力就像刨土一样,它让管理思想的土壤松动,为持续创新的种子成长创造条件。”党组织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为企业和谐建设、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也开辟了弘扬正气、针砭歪风的有效途径,仍然是推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法宝。
发展和谐企业文化
需要运用“把党建成大学校”的
学习方式
学习型组织理论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全球,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企业研究和探索组织模式的方向。最伟大的领导者莫不是把组织变成学校,政治组织、宗教组织是这样,经济组织也是如此。近年来,大批优秀企业纷纷掀起了建设学习型组织、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改造的热潮。其不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创造者,更是不断推动学习革命的成功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早就说过:“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在这个学校里,理论联系实际地学,自由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地学,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来学,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向社会实践学习。”毛泽东创造性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作风、学习的作用等理论,已经成为我党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成为各级党组织始终遵循的法则。把党建设成一个大学校,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对今天党的建设乃至企业管理创新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国有企业党的组织面对新时期、新挑战,迫切要求广大党员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趋势,认真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知识及岗位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党员群体的整体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普遍提高。企业党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学习型企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榜样示范和有力拉动。
巩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
需要借鉴党的自我约束监督机制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自然地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但管理上的问题并非法人治理结构所能包治,如“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就是后改制企业有待破解的难题。党组织自我监督的惩戒机制、廉洁文化建设的预防机制,不但在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发挥出特有功能,而且弥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种种不足。廉洁文化,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可以净化企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提升企业的品牌和整体形象,将市场的压力变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最终形成市场竞争力。廉洁文化只有通过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通过建立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制度文化,才能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和发挥作用。当前,一些改制企业,将现代企业制度与党内监督机制有机融合,使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通常的作法是,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上实行董事会内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在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具体的审计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中的主要审计业务内容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报告工作;业务工作中的其他内容要向总经理负责报告工作。内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长、非执行董事、总审计师和非公司董事等成员组成,这种组织模式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建立了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的领导管理体制,即企业的纪委书记依法进入企业的董事会或监事会,并整合监督资源,实行纪检监察部门与内部其他监督部门合署办公,基本形成了纪检监察部门与监事会、审计和财务监督相结合的内部监控网络。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监督的制约与制衡、激励与教育、整合与保障功能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维持企业秩序、规范企业行为和净化经营环境的效应,起到了预防病菌对企业肌体的侵染、清除肌体中的病变、增强肌体的抗毒免疫能力的作用,有效地巩固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
综上所述,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绝对不是企业老板的拍脑袋工程,建设、发展和巩固和谐企业文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理论指导、与时俱进的宏大工程。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企业党组织以其更具全局性和非功利性,保证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可以从企业建设的全局进行统筹,可以从真正有利于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角度去实施。更为重要的,党建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组织文化创新理念,为企业建设和谐文化这项崭新的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慧源泉,以党的组织文化创新推动企业文化和谐,以企业文化和谐促进企业和谐,坚持走本土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之路,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强大的必然选择。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和多元经济, 它承认并尊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承认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多种分配方式。伴随着新的利益阶层和权利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相继涌现和不断分化, 他们对各自权利和利益的追求造成了整个社会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多层次性和差异性, 为文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社会根源和经济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也逐渐注入我国社会。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融会的过程中, 人们不断接触和了解到新的价值参照系, 随着某些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西方价值观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 多元文化时代的帷幕被逐渐拉开。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络传媒的不断普及, 地球村已不再是幻想, 人们跨地区, 跨国界, 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现实, 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差异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 道德不但具有阶级性, 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 价值观必然要被烙上多元文化的痕迹。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意识形态的差异性、道德行为的多边性, 势必成为影响和制约价值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学校的价值观教育都不可能游离于多元文化之外。可以说, 多元文化为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多元文化时代, 我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应该实现怎样的理念转型, 不仅仅影响到教育过程的展开, 具体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 更关系到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系到大学生乃至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势必成为理论界高度重视, 认真研究讨论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一核多元”: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理念转型
国家的核心价值。真正的“类社会”还没有到来, 民族国家是现阶段我们生活的共同体, 每个人都是民族国家的公民。尽管多元社会以价值多样和道德多元为特征, 但现代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都普遍强调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 即通过传播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理念, 实现凝聚人心, 团结民众的目标, 以维护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继承和吸收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指南。在现阶段,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因此, 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核多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应有之义。
道德宽容要求教育者要积极营造和维护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结合自身道德体验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 塑造自身的道德品质, 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需要指出的是, 道德宽容不是出于无奈的道德纵容, 而是为了维护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和道德权利。宽容不是无原则的, 必须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 也就是说不能触犯道德底线。具体到现阶段来说, 这个底线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纪律, 不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和道德权利。
价值协商。有了相对宽松和民主的价值选择环境, 我们就可以通过价值协商来最终实现主体的自我价值建构。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道德规范约束、控制和灌输, 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和道德体验, 受教育者往往处于受动地位, 发挥主体性的空间极为有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并不平等, 整个教育过程缺乏师生之间, 学生与社会之间,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道德互动和效果反馈。道德价值标准被单纯的课堂讲授和机械的行为训练所虚化和架空了, 鲜活的道德生成过程被支离了, 片面化了。其结果是, 学生对道德条文可能烂熟于心, 但价值观践履能力却十分匮乏, 对于道德原则规范表面上是依从的, 但内心却未必是信奉的, 价值观教育最终流于形式, 这也是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流弊。与此不同, “一核多元”价值观教育要求主客体的平等性, 与传统的一元价值观不同, 它要求主客体双方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加价值协商, 每个参与者都由充分言说的权利, 鼓励彼此的双向交流互动, 以一种协商、对话的形式来寻求价值共识。拒绝权威的主宰, 摈弃道德话语霸权。
摘要:我国文化多元化趋势已成必然。因此,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 实现高校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转型, 在加强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 秉持“一核多元”的价值观教育理念, 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渗透的统一;营造宽容, 自由的价值观选择环境, 开展民主、和谐的价值协商与对话无疑是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教育, 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道德宽容,价值协商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
[2]刘明君, 郑来春, 陈少岗.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观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4]罗兰·罗伯森著, 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刘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2.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5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着促进作用。学生在期末拿到的是成绩单上简单而又具有决定性的分数或等级,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其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合作、学习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教师都是通过期末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造成评价的片面性。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地强调区分学生的优劣,将学生片面地分成几个等级,弱化了教学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评价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多元教学评价自新世纪以来已成为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来推进教学改革,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由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地趋向多元化发展。
1、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初中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而新课程理信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互动评价等。
(1)评价活动的重点是学生自评,通过学生自评可以发展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定评价标准,自由点评。
(3)师生互评可以让教师更多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到向学生学习,体现师生的平等。
我们还可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再结合到教学评价中。
2、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初中生年龄特点,教学评价内容由信息品质、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方面组成。
(1)信息品质(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等级制。对于评定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
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学生作出记录,作为学生平时信息品质成绩的依据。如下表:
(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一般以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3)技能技巧:采用实作形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初中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初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上机测验形式进行。不同的工具、软件,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评价实作的创造性、艺术性、素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工具软件的特定功能的应用。最终利用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待评四级,三部分内容各占一定比例。这样的总结性评价还是缺乏可信度,而且对学生的促进和鼓励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溶入评语这种形式,写上一段有关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有待改进的鼓励性评语。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基础知识方面:采用纸笔测验。纸笔测验的效率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技能操作方面:采用上机测验。重点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能力。
(3)平时以实作评价为主:实作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多元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
实作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产生关联。这表现为平常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创作作品,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泛泛而谈。
过程是评价的重点。重过程是初中信息技术实作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区别。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课堂即时评价辅以课后延伸评价(可以将作品上传至校园网,采用网络评价),促使作品评价多元化、全面性。
事先确定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作品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事先给学生一些引导,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初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选拔转向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地评价初中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从单纯地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确实,这样的教学评价是真正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化教学评价将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未来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康永和、《信息技术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价》、浙江省优秀教学论文汇编中小学信息技术、2004年
2、新课程实施过程研究课题小组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卢雪梅、实作评量的应许、难题和挑战》、教学资料与研究,20期
创新理念,多元评估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教学“学”与“教” 理念?模式?评估?观察、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具有目标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树立思想、形成品质、发展智力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那么,物理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应该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应当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二、真正领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什么叫素质?当我们把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我们的学生忘掉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之后,还能剩下什么呢?这种只重结论的教学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留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去感觉、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预习,解决基本的一些问题,提出疑问,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解疑,求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从身边学知识,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因而我班上的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也渐渐成为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善于总结。
三、努力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手段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进行有标准化答案的书面测验,注重知识、注重“量化”;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对价值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科学精神,学习情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首先,提倡多样化评估。其次,提倡个性化评价,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从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决定了他们独特的发展可能性,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某方面的爱好和优势,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人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人的价值,对学生体现尊重与关爱,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实现个体的价值,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坚决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等都是概括了大量实验的结果,物理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实验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师应在编制实验考题、组织实验考核、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水平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应从“报告”评估和“操作”评估两个方面着手。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五、坚持把课外活动作为学习物理的重要的阵地
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是课外活动的依据和指导,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课外活动要坚持“四动”“五联系”的原则(“四动”即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五联系”即联系生活、联系生产、联系科技、联系自然、联系社会),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技能性为一体,真正地把教学的理论融合于课外活动当中,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巩固和深化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目的。
我在课外,组织了物理兴趣活动小组,还组织了相应的科研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对探究的兴趣。暑假还带学生到外地参与一些科技活动比赛,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取得不俗的成绩。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7
一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及其法文化理念
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是指在社区中各种不同性质、功能和形式的纠纷解决方式, 包括诉讼与非诉讼两大类型, 相互协调互补, 共同构成的纠纷解决和社区治理系统。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理念强调诉讼与非诉讼、法律机制与其他社会调整机制、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 公力救济与社会救济及私力救济之间的协调互动, 以实现多元化的功能和价值。社区纠纷是发生在社区内的纠纷, 主要包括社区内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 以邻里民事纠纷、家庭纠纷、物业纠纷、拆迁纠纷以及轻微刑事自诉伤害案件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 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 应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主, 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辅。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应由以下几项内容组成:自助性纠纷解决机制、民间性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将社区纠纷尽量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这一途径消灭在萌芽状态, 缓解法院的受案压力, 节省司法资源, 同时也减少了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在构建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过程中, 应兼顾“和为贵”以及无讼的价值观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理念。这两种法文化理念, 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及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是中华法系的立法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 认为和睦无争即为“合礼”, “无讼”即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贵和持中、贵和尚中,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法文化认为, 诉讼即为“失礼”, 是“教化不行”的结果, 也是官吏德化不足和政绩不彰的表现。“以德去刑”, 谓为上策。史上成康之治被史书溢美为“天下安宁, 刑措四十年不用”。孔子被推举为明教化, 息讼端的典范。
《周易·讼卦》中对诉讼之害有清楚的说明。崇尚无讼的结果必然导致厌讼、贱讼, 讼师职业在中国古代是为人们所鄙弃的。唐代以后的历代法典对讼棍滋讼行为都是严加禁止的。无讼、厌讼与贱讼的结果, 导致人们鄙视法律、漠视法学。时至今日, 部分民众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观念不强, 缺乏法治思维, 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等表现都体现出无讼、厌讼、贱讼等传统法文化局限的影响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法文化强调和谐、追求无讼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司法领域就是调解息争。古人将调处息讼称为“和息”、“和对”。调解在我国古代历史久远, 既积累了丰富经验, 而且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西周铜器铭文中, 已有调处的记载。秦汉以后的司法官大多奉行调处息讼的原则。两宋时期, 民事纠纷增多, 调处呈制度化趋势。至明清, 调处已臻于完备。我国古代调处适用的对象是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调处的主持者是地方州县官、基层小吏和宗族长。
三通过法律实现正义
在西方, 正义是一个为公众所熟知的词, 但其概念并不十分清晰。罗马法典《国法大全》之一的《学说汇纂》第一编第一章“正义和法”辑录了乌尔比安《法学阶梯》第一编的一段话:“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 必须首先了解‘法’ (jus) 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 (justita) 。实际上 (正如塞尔苏所巧妙定义的那样)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按照乌尔比安的解释, 正义即是善良和公正, 而法则是正义 (善良和公正) 的体现。这是西方法律文化中对正义这一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解释。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正义是西方法律所追求的理想, 正义在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正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卢梭和斯宾诺莎都认为, 正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这是西方追求正义实现的一般途径和基本模式。
正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 这是因为, 公正和善良是正义的基本内涵, 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正义具有极大的社会普遍性, 符合这一属性的唯有法律和道德。西方法文化认为人性是险恶的, 正义的实现面临很多阻碍, 而道德因缺乏强制力, 难以保障正义的实现, 唯有法律才能担此重任。
正义的核心是自由, 对滥用自由的最有效的限制莫过于法律。人类社会中对正义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权力, 而法律恰恰能制约权力。因此, 法律是实现正义的最合适的载体。
通过法律实现正义, 西方国家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古罗马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创制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罗马法体系。近代西方各国在古典自然法学的影响下, 始终将正义作为法律的最高价值来追求并付诸各国的法律实践。在所有的法律特别是私法领域, 明确规定权利与义务, 即使正义在法律中获得具体表达, 也使正义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两大法系中, 权利即正义价值观成为其中心。二是在法律之上建立以正义为目标的民主政体。民主政体必须建立在正义的法律之上, 才能保障法律的民主性;只有民主性的法律才能保证正义的实现。三是通过司法实践来追求正义的实现。司法官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裁判者。在诉讼过程中, 当所有诉讼手段用尽后, 司法官对争讼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正义的裁决。在大陆法系国家中, 正义的裁决就是严格依法作出的裁决。在英美法系国家中, 司法官可依据正义原则来挑选可资援用的先例;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 司法官可依据正义原则作出新的裁决, 以实现个案正义。在法律解释方面, 两大法系中的优秀司法官对法律或判例所作的解释均是以正义为标准的。
四两种法文化理念的例外情形
无论是中国的“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 还是西方的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理念, 都有其各自的例外情形:中国古代的“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众的实践行为, 滥讼和缠讼现象在古代中国也是屡见不鲜。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也同样存在反法治主义的传统。
日本著名比较法学家大木雅夫在其《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一书中对此作了较详尽的阐述。大木雅夫指出:“在研究中国的法观念时, 千万要警惕很多学者对儒教作用的过度评价。当然儒教的影响巨大。但是如果如此偏重儒教, 如此对儒教的德治主义作出过高评价, 势必会直接推导出远东蔑视法和法学家以及与其通过诉讼不如通过调停来解决纠纷的理念。我怀疑这并不是远东法的真实形象, 而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决定中国人思想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单纯是儒教, 同样也包括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如果不把儒、道、法家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难免有失公平。”大木雅夫在考察清朝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凡是民事纠纷原则上都要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这与此前多采用调停手段的传统, 尤其是同明代这种传统相反, 诉讼受到重视, 甚至禁止将已开始审理的案件转为调停。因此, 在当时的清朝, 调停并没有被正式视为纠纷处理的重要方法。在谈到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时, 大木雅夫指出:我已考察了旧中国的各种客观情况容易挫伤民众希望通过诉讼来判别黑白的愿望。尽管如此, 中国为政者们还采取了抑制百姓所谓滥诉行为的立法措施, 往往又通过地方官的告示来鼓励宗族和村落内部处理纠纷, 借以刹住健讼之风, 这一事实只能说明为政者满眼都是视为滥诉健诉的数量庞大的诉讼。这不就是民众连轻微的案件也要诉诸官府的强烈的权利意识的表现吗?而且这也是庞大的判例集得以形成的原因。
大木雅夫在谈到西洋反法治主义传统时指出:实际上, 西洋也自始至终贯穿着相当显著的德治思想 (当然这不是儒教的德治主义, 而主要是基督教的爱的精神) , 存在对法律和法学家的不信任之感;而且这种基督教的爱的精神和对法律及法学家的不信任感, 对西洋人的权利意识和西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另一方面, 上述精神和不信任感又同其他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 促使近来法科大学的权威相对下降, 并摸索替代诉讼的简易的纠纷解决方法。大木雅夫认为, “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律意识并非只是西洋民众的法律意识。以下的民间谚语和格言, 如“胜诉二十次者必成乞丐”“诉讼是无底洞”“诉讼会失去时间、金钱、安息和朋友”等, 说明民众对法和法学家的不信任和对诉讼的厌恶。
大木雅夫指出:即使那些认为“法治主义”和“为权利而斗争”为西洋法特征的西洋法学家本身也充分承认调停的效用。另一位名叫达维的学者指出:在西洋, 很多人反对耶林而承认调停的效用, 认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经济上, 调停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胜过一味追求法学家所谓的正义。大木雅夫指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制宪会议为了抑制诉讼和压缩旧制度政权下膨胀起来的司法势力而采用了调停前置主义, 而且鼓励如果调停失败, 则进入仲裁程序。
大木雅夫认为, 调停、仲裁制度并不是东洋人的独创并仅在东洋适用的制度。本来, 诉讼毕竟是以同当事人利害有关的纠纷为前提, 并且是为处理该纠纷的程序。不能把诉讼视为是一种美妙的斗技, 不论洋之东西, 都会认为与其采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纠纷解决办法, 不如采用某种简易程序。
不同的法文化理念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及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法文化理念各有不同, 同时又相互渗透。在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中, 两种不同的法文化理念应同时兼顾, 不可偏废。但根据社区纠纷的特点, 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主, 因此更应强化公众的“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 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及时化解社区纠纷, 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摘要:不同的法文化理念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及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需要相应的法文化理念的支撑, 相关法文化理念的确立和强化是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理念的深入阐述, 旨在强调在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中, 两种不同的法文化理念应同时兼顾, 不可偏废, 同时应重点强化“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 以利社区纠纷的及时化解。
关键词: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法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范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高鸣、王兵.和谐社区的法治化建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于丽娜、聂成涛.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4]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5]郭成伟.中华法系精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8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它对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多元文化教育的论题在当今教育界司空见惯,这一论题经常在学术论坛和大众杂志上进行讨论。多元文化是什么?它对教师、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并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差,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指导性的音乐教材。对此,如何利用音乐教学的途径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这是摆在职业学校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拟从以下方面来组织教学:
一、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开展教学
例如,为市场营销、导游、制茶与茶艺表演专业的学生增加歌唱课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提升心理素质;为建筑类、机械类的理科专业的学生,增加音乐欣赏的教学课时,以此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加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点,在这部分中就可抓住这条主线,充分挖掘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的教学内容,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情景剧表现音乐情绪,用色彩、线条、景物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包括文学、地理、历史、体育等,如音乐与体育,可以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音乐与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音乐与历史、地理,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音乐同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了音乐课新的内涵。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三、由单一音乐技能课向综合音乐课过渡
以前的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以“识谱”为核心。识谱被认为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就像我们学习语文要识字一样,学音乐哪能不识谱呢?但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一生都不是依靠乐谱来欣赏音乐和表演音乐的。你会唱的很多歌可能都是听来的,而不是靠乐谱学会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他们热爱音乐,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增加音乐欣赏课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好表现,有的还不合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合奏合唱来强化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于集体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音乐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把流行音乐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范畴
定期举行一系列的相关讲座,让学生从盲目崇拜中走出来,学会欣赏而不是简单的崇拜和模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欣赏趣味。在课堂上会常常看到:同学们学唱艺术歌曲味同嚼蜡,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也会暂时感动,却不像对流行歌曲那样如数家珍。怎样在音乐课中,让学生既能欣赏到好的流行音乐又能喜欢上古典音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对音乐中的“雅与俗”有个正确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推崇雅乐,引导俗乐,排斥庸俗低下的音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然流行音乐“撵不走”,音乐老师是不是该在教学内容之外,也去研究一下流行音乐,以更专业的眼光,对流行音乐进行有选择的合理利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递音乐知识,让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通俗艺术之外的高雅艺术,真正享受艺术美感。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其产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进而对音乐形式追根溯源,把学生逐步带到古典领域,因为流行音乐也是从古典音乐逐步发展而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把古典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雅俗共赏,从而也就实现了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目的。如果学生对老师的上课内容和形式都不感兴趣,那么音乐陶冶情操就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
六、拓宽教学内容
扩展音乐作品曲目,使其容纳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时下的流行音乐、先锋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七、丰富教学手段
把教育技术中的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果应用于音乐的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传统教学工具比其他课程要多,除了黑板、钢琴外,录音机、CD机、录像机、VCD影碟机、幻灯机、电视机、投影仪几乎一个都不能少,有条件的学校还配备了功放和大功率音箱。不难想象,这么多的设备带来的问题是: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连接、转接、切换各种设备,而且课堂上的时间会浪费在更换、搜索碟片与录像带等音像资料上,烦琐的操作给正常的教学造成了障碍。将多媒体电脑课件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节省了版书、换磁带、搜索等时间。有限的课堂时间被高效率地使用,可使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利用电脑软件制作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演示文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得心应手,所有要讲到的乐器、音乐家以及相关知识都可以很容易地用音画或丰富多彩的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更加直观,富有乐趣,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喜爱。而且课后也可方便地把音乐拷贝到学生的随身听上供其课后欣赏,这样一来就扩大了教学效果,延伸了教学领域。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弥补了很多学校音乐课教学上器材投入不足的缺撼,节省了教学上大量器材设备的投入,节约了学校办学支出。多媒体电脑取代钢琴、录音机等传统教学工具可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也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多元文化观要求我们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理念,各学科之间、各艺术领域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尊重差异性。在音乐教学中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大胆引入多元文化价值观,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了创新能力,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9
(1) 语言基础知识缺乏。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写作的中心环节是遣词造句, 不难想象, 如果一个学生记不住单词、语法不通, 怎么能去写作呢?只有储备了相当的词汇, 对词的意义有足够的理解, 表达不仅符合英语的习惯还要语法正确, 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词汇量较小, 语法知识较弱, 加之平时又缺少训练和具体的语境应用, 极大地限制了写作表达的能力。
(2) 写作技巧缺乏。写作技巧是指谋篇布局、句式应用和前后衔接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能根据文章的需要, 对作文进行框架的构建, 想到哪儿, 写到哪儿。为了能在短幅内把文章所需的各项要求都包含在内, 学生必须建立起作文的框架意识。“模仿——借鉴——创新”这种递进式写作训练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模式, 模仿开启了英语写作的大门, 借鉴犹如阶梯, 拾级攀登, 直至实现自主创新写作。这种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写作训练, 只要教师坚持科学引导、合理运用, 终究会让学生的英语写作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3) 母语迁移的束缚。职高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发展期, 母语语言习惯势必影响英语写作的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规则, 致使在写作中错误百出, 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2评价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1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 也能够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强化优势, 改善不足, 逐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在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 使学生懂得如何鉴赏自己的作文, 发现问题所在;教师也必须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学习建议。
我们以一篇英语书面表达为案例分析学生自我评价的操作步骤:
请根据下面所给的要求用英语写出一篇不少于100词的英语通知。
明天 (星期五) 全班同学将去参观科学博物馆 (the Science Museum) , 由你 (班长) 通知全体同学。 (通知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 。具体内容如下:
早上8 点钟在校门口集合, 步行前往。
参观时要认真听、仔细看, 并记下有有趣的东西。
不可在博物馆内大声喧哗及拍照。
Fellow stud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ank you.
(1) 教师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①题目分析:本文属于一篇通知类的应用文, 五个要点:go to visit the Science Museum on foot;meet at 8 o’clock;to take your pen and notebook;listen and watch carefully;making loud noises or taking photos are forbidden。本文属于半开放式应用文, 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按照要点限制写作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写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本文可以按照通知内容顺序来写, 但不可逐句翻译;正确运用语用和语法知识
参考范文如下:
Fellow students,
We are going to visit the Science Museum tomorrow. We will meet at 8 o’clock at the school gate and we will walk there.Don’t forget to take your pen and notebook with you because you have to use them to write down something interesting while visiting.So you had better listen as carefully as you can. A report about the trip must be handed in next Monday. Finally, it’s not allowed to make noise or take photos. Wish a nice trip. Thank you.
Zhang Li
April 19, 2014
②范文分析:教师对文章结构、精彩佳句、精彩词汇和逻辑过度等进行梳理。
文章分析:本篇书面表达应根据提纲内容准确地传达信息, 运用情态动词和特定的句型表达注意点。同时应选用合适的连接词或过渡词, 使文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温馨提醒:必须认真查验是否有漏写情况, 有无拼写错误及标点误用等。
亮点说明:本文结构紧凑, 准确运用一般将来时。文章衔接连贯, 运用了because, so, finally等连词进行衔接。同时, 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固定句式和短语, 为文章增色不少。如:had better do, It’s not allowed to do等。
(2) 学生自评。以下是高一某位同学的习作, 如表1 所示是该学生的自我评价表。
Tomorrow is Friday and we will go to the Science Museum to have a visit. Here are some details that I need to tell you. First and foremost we will meet at 8:00 at the school gate. And then walk there. Second, we had better listen and water carefully, so that we can write funny something down. Last but not least, speaking loudly and taking photos are not permitted, please take care. Thank you.
(3) 教师反馈。通过自我评价, 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点非常不错。希望结合组内其他同学的力量修改并优化这篇作文。
2.2 合作评价
合作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的体现, 这种竞争与合作的评价方式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还是班集体, 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通过合作评价, 学生能够逐渐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操作步骤:
(1) 小组内互评。首先, 小组成员相互阅读批改, 划出错误;然后, 改正错误;最后, 组内互评, 并且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小组讨论, 推选出本组最佳作文;总结本组成员作文的优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讨论改进办法。在此过程中, 教师来回走动, 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2) 全班交流, 这是学习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
以下是某一学习小组展示的过程:首先, 总结问题:语法运用不够灵活, 如动词、名词单复数错误频率较高;句型比较单一, 复合句欠缺;上下文缺乏连接词, 文章各个部分显得较为凌乱。然后, 提出小组改进措施:使用摘抄本。把上课拓展的词组句型和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定时整理;养成造句的习惯。养成用新学的词组或句型造句的习惯, 逐渐形成使用新词新句的意识。第三, 小组佳作展示与分享。最后, 教师提出意见。
(3) 借鉴他人, 最终修改定稿。
(4) 教师评价打分。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的作文经过最终修改, 由教师依据评分标准再统一打分, 这也是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检验。
2.3 应该注意的问题
(1)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价。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评价, 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评价标准, 这样他们就明确了需要努力的方面。通过自我评价, 学生能够建立专属的“过程档案”, 通过回顾以前所写的文章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通过小组互评, 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更好地理解英语教学目标, 更全面地了解文章结构及相关语法知识, 扩大知识面。
(2) 体现教师在评价中的引导者地位。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管理者, 必须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灵活处置课堂冲突和问题。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在整个评价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必须简明清晰, 必须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 切忌“拿来主义”。
(3) 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程主张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因此教师应当具备采取多元评价的理念。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可提高要求, 重点提升其能力。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可降低要求, 重点夯实基础。在对英语作文进行评价时, 既要关注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语法语用问题, 也要关注情感目标的完成, 评价学生英语综合发展能力。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 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自我评价、合作互评和教师评价等。
3小结
英语写作是一种表达观点的复杂行为, 职高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 它需要不断积累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融入多元评价理念, 是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方法。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当树立“以生为主体”的评价理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评价。
此外, 教师还需要认识到, 英语作文评价手段的实施并不是仅仅完成一张评价表, 而是去了解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 并以此促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发展发散性思维,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春姿.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J].基础英语教育, 2007 (1) .
[2]梁蓉.高中英语作文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22-23.
[3]张美华.谈形成性评价在优化高中英语习作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 2011 (6) .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10
一、计量与价值
(一)计量的涵义
计量是“给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赋以数值”。事物本身有许多特性,总体来讲主要有物理特性和价值特性两大类。物理特性的计量具有个性和具体化的特点,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具有不可比的独特性,比如土地按照面积计量,布按照尺寸来计量,一亩土地和十尺花布之间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无法找到其可以相比的基础,因此在会计领域计量往往更重视价值特性的计量,而针对物理特性的实物量度仅仅作为价值计量的辅助。“我们的计量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与这一事物某一具体属性相关的被称为值多少钱的东西”(亨利.I.沃尔克等,2005)。由此可见,价值计量往往是用货币衡量事物的特性。然而,事物的特性具体、丰富、变化,而统一的货币量度将事物的特性均一化,结果并不能表达事物的特殊性,只是表达了其可以称之为价值的方面。那么,要了解事物的特性究竟价值几何,就必须了解事物的价值内涵
(二)价值的涵义
通常意义上的价值是指某件事物对自己有用,则认为这个事物是有价值的,这里的价值往往指的是事物的有用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性,使用价值描述的是商品的物理特性,是其满足需要的外在价值,价值是其内在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界定了商品的价值由劳动产生,不是由实物资产产生。这样的论断对于价值的计量来说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难以实际操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其实际上是根据商品的交换价值逻辑上推演出来的内在价值。因此,劳动价值论某种意义上只是论证了价值来源的劳动属性,通过论证这个来源来论证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值的概念,主要有这样一些视角:(1)供求价值观。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价值,或者说达成交易的价格就是价值。因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达成交易的价格所代表的就是商品在交易中所被认可的价值,这个价值的高低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用价格来代表价值使价值的计量显性化了,通常所说的市价、脱手价、变现价等都是供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2)生产费用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产品所耗费的价值决定。商品耗费的价值由人、才、物耗费组成,加上利润构成商品的价值。从生产者来讲,耗费的价值是其可以接受的价格底线,依此确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再理性不过了。会计计量中的历史成本就最能反映这个价值观。然而生产耗费观解释的价值是过去价值,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现行价值和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未来价值有相当大的区别。(3)效用价值观。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消费者追求的消费行为应该是效用最大化。因此,满足需要的价值通常指的是使用价值和由此衍生的心理价值等。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物品消费的增加,效用递减,那么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代价会逐渐减少。因此效用价值的计量难以用投入或劳动为标准,其是消费主体对价值的心理接受度的衡量,受消费环境、收入水平、个人偏好等因素影响,因此,从计量的意义来说,更容易接受的是谈判形成的公允价值概念,所谓“相互认可”的价值。不同的价值观描述的价值的涵义不同,因此,以通用的计量模式衡量多种内涵的价值,本身就是不符合科学逻辑的。
二、会计计量与不确定性
(一)会计计量
K.S.Most(1977)认为会计计量主要有两个构成要素:必须定量的属性(或特性);为定量该特性(或属性)所需采用的尺度。葛家澍(2002)认为:一项完整的计量活动包括:选择衡量标准(即计量尺度);确定计量规则;分配具体数量。这两个定义说明了计量的程序和应该表达的结果,即通过选定的计量模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数值分配到所需计量的对象中,以确认其价值(葛家澍、刘峰,2000)。或者笼统地说,计量是确认计量客体价值的过程。笔者认为,会计计量的涵义应该更为广泛,一是计量可以计量的一切价值,二是按照会计的规则和实现会计的目的实施计量,三是会计计量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描述。会计计量是以会计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经济活动,用数量关系描述经济活动的性质、状态,为人们认识经济活动提供有效工具。既然价值的内涵有不同视角的界定,那么计量就是对价值内涵的数量描述或货币描述,就应当能够反映多重视角的价值涵义,有多少种视角的价值内涵就应当有多少种计量与之相适应(徐国君,2003)。
(二)会计计量不确定性
然而,无论是会计计量的过程还是计量的环境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导致计量结果是一个不确定的值,或者是个不能以准确为标准来衡量的值。计量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自对计量客体的定义、计量程序的制定和计量方法的选择。传统的会计计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有:未来事项以及对未来数额进行估计的不确定性;计量程序和方法选择的客观性与可证实性;货币单位的单一性和币值稳定问题;必要的稳健主义倾向(亨得利克森著,王澹如、陈今池编译,1987)。这意味着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相同客体的计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些不同结果难以用准确和不准确进行界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影响计量的因素还包括:计量观念的约束。传统观念的计量强调准确和可验证性,强调货币的流动,强调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强调计量方法的运用。在新经济时代,很多事物的价值已难以用这些传统的观念去衡量了,比如网页点击率、企业品牌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客户关系价值等,这些事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没有客观的计量,也就不能完整反映企业拥有资源的价值和其未来的成长价值;计量对象的特性。如何定义和认识计量对象的特性也是影响计量的因素之一;计量主体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质;计量尺度的同一性。币值变动和不同国家的货币转换,通货膨胀和汇率对价值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在涉及计量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不确定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计量的过程和结果,也同时影响着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判断和利用。因此,分析计量的影响因素在于确立正确的计量观念:首先,对某事物计量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因为计量和计量对象的特性和其价值观无法完全重叠,浑然一体;其次,以单一计量属性描述事物的价值是片面的,没有哪一种计量可以准确反映计量客体的全貌;最后,由于计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制定计量的规则是必需的。究竟应该遵循哪一种价值观、披露什么特性,成为会计师的核心技术性工作之一。计量既需要约定俗成的惯例,更需要法定的规则,按照计量对象的特性与计量目的选择计量模式,成为会计计量的主流。
三、会计计量的应用及思考
(一)会计计量在资产定价中应用
资产计价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怎样定位资产的概念,计量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收益计量也是如此,究竟想要依据一个什么样的收益概念,是交易收益还是运营收益,是当期收益还是总括收益,是已获得收益还是预计收益等,不同的收益观决定不同的计量模式。以资产计量为例,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量的目的是: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支出;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量观。以生产费用观为计量观,反映取得资产的代价和取得收益的代价,是计量特性和价值观结合的一种。这种计量观越来越多的受到抨击,理由是这样的资产定位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经济价值。因此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其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持有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果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意味着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如果某项资产有市价,其价格随市场供求不断变化,会计计量要根据该项资产的价格变动情况调整其账面价值,此时,该资产的原始耗费价值已经被市场价格所取代,反映的是现行价值。因此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允许选择使用,为适用不同的资产特性,以实现不同的计量目标。生产费用观还是供求价格观,哪一种价值观更优越,其实取决于计量的目标而非计量本身。
(二)会计计量属性思考
现行的混合属性计量模式依然存在非议,不同资产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计量,其合计数是否具有经济意义?有些资产的价值不断随市场价格的变动而调整,有些资产的价值会相对稳定,如何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比较?不同会计主体的现值计量、减值计算存在诸多主观判断,如何满足使用者的比较和决策?被调整的价值有些体现在损益中有些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中,如何让使用者明白这样的调整以及带来的经济后果?因此,了解计量本身并不是计量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要让使用者了解每一种计量背后的假设和条件,了解现实计量所代表的事物特性和所要反映的计量目的。
四、多重计量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多重计量模式的现实需求
以目的性来研究计量理论,笔者认为,最能表现事物特性的多元化价值内涵,以提供满足各方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计量信息。事物特性和价值内涵都具有多面性,单一计量难以表达事物的全貌,应当使用多重计量。多重计量模式也称多属性计量模式,是对会计报表中同一会计要素项目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描述,计量该项目以不同计量属性衡量的结果及其变动差异,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其价值特性,并且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点,反映相关的成本信息、市价信息和未来收益信息等动态信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以不变购买力货币重新换算项目金额,反映价值变动幅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多重计量模式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来自计量客体价值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来自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计量理论的研究应当在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创新:一是拓展可以计量的事物范围。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计量观念的更新。二是采用多属性计量模式(即多重计量模式)提供会计信息。实务中多属性(或多重)计量模式的运用,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表1),资产项目按照生产费用观、供求价值观、未来收益观等不同价值内涵予以计量,反映各资产项目的价值变动区间;负债项目也按照同样的计量属性予以全面表述,如流动负债项目期末评价其现行市价,长期负债项目期末评价其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资产与权益可以直接对应的项目计量方式相同,不可以直接对应的项目,按照资产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在所有者权益内设置“资产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予以列示,以历史成本为基数反映不同计量属性带来的价值变化。由于资产价值变动转移到成本费用中的相关金额,也要按照不同的计量结果对损益重新计算,并体现在利润表中,不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价值变动在损益表中设单独的项目列示,动态地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
(二)多重计量模式的现实意义
多重计量模式和目前实行的混合属性计量模式不同,混合属性计量模式意味着当期的资产合计数中包含多种计量属性的影响结果,不同属性的影响结果难以从报表数据中做明确区分;而多重计量模式的日常会计核算采用生产费用观,即初次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准。期末按照资产的市价、现值等计量属性重新描述财务状况和损益,用每一种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计量,形成了不同属性计量情况下的资产金额,对于某项资产或资产总额而言,这个金额既是一个系列值也是一个区间值,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多重计量模式不仅克服了实践中现行混合计量模式的弊端,而且对于会计理论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1)多重计量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从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会计信息需要的目的出发,多重计量模式是发展的方向,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会计要素的价值内涵,能够反映会计要素在不同计量属性的描述下其价值变动情况,兼顾了受托责任评价和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计量结果是一个可供选择的范围,以不同计量模式产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区间,从不同侧面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给使用者进行决策以更多的信息选择,增加了决策的适应性和预测空间。面向过去的受托责任评价和面向未来的决策信息均可以在这个财务报告中获得,同时通过历史成本和现行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也获得了一种企业未来成长空间的信息。(2)多重计量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传统混合计量模式的财务报告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以计量客体的价值特性分析,计量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计量的客观性就是一个区间或者变动幅度的概念,单一计量的结果只是一个点的概念,点的意义容易使使用者产生误解:只有这个结果才是准确的。事实上,价值变动区间的概念可能更加合理和有用,多重计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一项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和以现行市价和以现值计量的结果同时披露,可以反映该项资产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变动区间,不同风险偏好的信息使用者可以这个区间的数据为依据作出决策。因此,多重计量模式既兼顾了客观性和相关性的统一,也兼顾了不同时间点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可比性,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公允的价值描述。(3)多重计量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将计量理论和计量实践进行契合。根据前面论述,计量是对计量客体作价值描述,价值的多元化要求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予以描述,单一计量只是反映了客体某一种价值特性而不是其完整的价值。多重计量属性计量的结果可以满足价值的多元化要求,在一个平面中凸显会计要素的价值内涵。根据多属性计量模式设计的财务报告将价值的多元化特征详细展现,不同计量属性的使用都具有相应的条件和假设,企业资产由于计量属性的变化产生的价值增值或减值直接体现在报表内,省略了企业会计师计提减值准备的程序,也减少了一块不确定的领域,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大的透明度。同时,如果币值变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也可以按照物价变动会计理论的要求,对会计报表作重新表述,反映物价变动损益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4)多重计量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会计确认基础的现实融合。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融合,这两种确认基础的共同特征是基于交易观来确认会计要素和收益,其弊端是不能完全反映企业持有收益和由于其他因素产生的损益变动。如果按照现金流动制基础来确认收益,其收益概念和经济收益十分类似,计算公式是: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资产按照盘存法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予以计量,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动制的融合”(葛家澍、刘峰,1998)。多属性计量模式分别确认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交易收益,以及按照不同计量属性计量反映的价格变动损益,还有由于物价变动产生的货币增值或减值损益;既包括按照交易观的权责发生制确认结果,也包括按照现金流动制确认的结果,是全面收益观的体现,因而也实现了不同确认基础的最大限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亨德里克森著,陈今池等译:《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87年版。
[2]亨利.I.沃尔克等著,宋献中译:《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5]葛家澍、刘峰:《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6]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徐国君:《三维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11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
纵观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现状,我国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2]:(1)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方面存在缺陷;(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创造潜能;(3)成绩评定不科学。为此,我们提出针对国内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以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为着眼点进行全方位研究,充分考虑其专业实践性较强等特点,设计符合专业课程特色且适合其发展的基于“乐学思创”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构建与该多元化教学法相适应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以期培养出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自动化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并为加快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乐学思创”教学理念的定位与构想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语道破了兴趣对求知的重要性。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设疑激趣,诱发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构建基于“乐学思创”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倡导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思考,在“乐”中实践,在“乐”中创新,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乐。
我们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作为对象,在设计自动化专业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时候,把“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学习”作为基础,把“思考和实践”作为核心,把“创新”作为最终目的,所设计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创造力。
二基于“乐学思创”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设计
1“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将“乐”贯穿到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激趣、启思。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表现组织教学活动。以“乐”促“学”,以“乐”引“思”,以“乐”激“创”,将“乐”贯穿到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
2以“乐”促“学”,“学习”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
针对自动化专业特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以“乐”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我想知道”的欲望,再转化为“我为什么要知道”,进而变为“我想知道为什么”[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再将学习当作苦差事。“学习”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学活动围绕课程学习内容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4]。
第一,问题式教学法:出于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学生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问“为什么”?因此,教师可以追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采取问题式教学法。采取“设疑”的方式,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逐步分析,抽丝剥茧地揭开结论,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考虑到自动化专业比较偏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在平时进行科研工作时要善于挖掘和总结,授课时可将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授课效果。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把自己定位于引导的地位,正确地设置题目、目标和任务,通过提出问题,引导一些简单内容的自学,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利用教材及各种辅助资料进行对比、思考和讨论,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采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或问题分析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地是这种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并为其施展个性与才能提供空间。
第三,互动式教学法:它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引导下,进行充分思考,再经过生生、师生若干次互动式的探讨与碰撞,最后通过系统总结而得出正确结论,并拓展认知甚至包括人生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同样做到了以学生为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也有助于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四,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教师在课程伊始,就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一些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研究等形式解决问题,最后提交书面研究报告。这种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高涨,在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和分工合作中共同提高,而且有益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以“乐”引“思”,“思考和实践”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
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要在以“乐”引“思”的基础上,力求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和思维,充分体现“思考和实践”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小组合作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何根据问题情境设疑激趣,从而激活思维的火花;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展开,体现思维过程。
此外,要注意思考到实践的过渡和转化。考虑到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要求,应该设法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有益的想法落到实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或多种科技竞赛。这样,学生既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又能通过参与科研或竞赛的过程反过来促进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夯实基础,利于创新思想的萌发。endprint
4以“乐”激“创”,“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乐”激“创”,“创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实践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其主要途径和方法是:
第一,工程背景课例复现:利用实验室环境和软硬件条件,为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补充的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课例构建实验环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工程背景课例重现,实现基本科研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熏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并适时点拨,让他们不仅仅完成工程课例复现,而是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放飞创新思维的翅膀,完成更高层次的设计实现。
第二,引入开放型课题:自动化学院开办的“创新认知与实践”课程是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水平为目的一门实验课程,可以考虑在该课程中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课题,这些课题或过程开放,即解决问题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或策略开放,即给出一些条件,利用条件设计最优方案。从而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自主创新实验内容: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实验资源,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质,让学生设计自主创新实验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要民主宽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构建与多元化教学法相适应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
1构建与多元化教学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热情和信心,促进学生主动争取新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并以鼓励与欣赏的教学态度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还应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表现进行量化,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考察,作为该门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评定的一个方面。这种平时综合表现与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紧密挂钩的方式,可起到激励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催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从教师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两个方面,构建与多元化教学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这里所说的评估分为两部分,即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估是指通常意义下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所谓的学生自我评估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即除了期末考试之外,教师在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多次考核环节。为了及时了解、评估和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教师根据授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次阶段性课程内容的学生自我评估与现场考核环节[4]。例如:在自我评估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与课程内容呼应的有一定复杂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类题目,要求学生课下1-2周内完成;然后在指定时间进行现场考核,即教师就题目内容和学生的解决方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现场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独立完成等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差距的同时,也让教师在考核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从而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苏丽,兰海.试论自动化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47-148.
[3]廖彬,胡金龙.通识课程“信号与信息”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5):108-109.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多元化,识字教学
尽管我国早就进行了识字教学的改革, 但在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中, 仍存在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学, 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抄写, 而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仍居高不下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从而提升识字水平。十几年来, 我遵循少年儿童身心规律, 采用多元化识字教学方法, 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我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提供舞台, 激发识字兴趣
给天性爱表现的儿童一个展示的舞台, 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源源不绝。我在一年级巧妙地将识字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确立主题, 引导识字。
开学初, 我制订计划, 把识字活动分为几个主题, 制定主题活动的时间和方法: (1) 我认识班上同学的名字了; (2) 我的家里有……我爱我家; (3) 周末, 我走上街或上山, 认识了……
2.巧用展示台, 激发兴趣。
展示台使学生在主题识字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 具有积极影响。
1与课前预习相结合, 鼓励学生把在预习中认识的字制作成字卡, 贴在展示台上, 以此勉励自己, 激励他人。
2与教学效果相结合, 利用展示台及时展出学生识字、写字中的优秀作品,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不断利用展示台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学生的识字兴趣得以激发, 始终保持自觉识字的欲望和热情。
二、多元化识字教学的有效实施
有趣的识字活动, 可以创造出快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 对汉字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1.互相接龙赛。
学生自制字卡, 自己会读的字一个接一个地读下去, 不会的请教四人小组中的“小老师”, 不断地进行下去, 接得最长的为优胜者。这种轻松、有趣的识字方式, 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生字,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
2.有趣的贴字词游戏。
一年级下册每一课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图, 可以通过看图片,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同时进行识字教学,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制成卡片, 看着颜色鲜艳、生动有趣的图, 贴上相应的词语, 并充当小老师与同学互教、互读。这样, 短短十多分钟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十几个字词。实践证明,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材料识记生字的做法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游戏转盘。
每节语文课, 我会创设五分钟的“游戏转盘”, 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开火车 (分小组进行) :其他学生学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 教师出示生字, 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形。谁说错了, 火车就停了, 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 (重读字音) , 修理好了火车继续开。 (2) 手拉手、交朋友:学生戴上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头饰, 读出后选择字音中相同部分的字手拉手交朋友。或者选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宇, 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 (3) 摘苹果:出示一幅挂着写有生字苹果的大树, 学生制作果篮 (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 正确拼读) , 摘下对应的苹果 (生字) 。可以小组竞赛, 看哪组摘的苹果多。 (4) 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 让其他同学分别读其音、释其义, 讲其用 (造句) ; (5) 编儿歌, 编故事, 如“一撇一捺要分家, 两笔写成八八八”;形体动作识字, 某些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记忆字形。总之, 低年级学生擅长形象记忆, 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 有助于学生识记字形。
4.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识字教学。
一般而言,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效率更高,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三、关注生活情境, 识字教学生活化
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 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 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 提高识字效率。如, 学习《操场上》一课, 结合认识“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字词,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认识一些体育器械, 并认识一些汉字。又如, 学习《自选商场》一课, 结合认识食品、日用品、文具用品等, 引导学生到自选商场看一看, 收集一些商品包装袋, 认认上面的字。学生在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时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时可以从名胜古迹、亭子石刻上见到;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从报纸、杂志上读到……这对学生来说, 是多么新鲜, 多么惊喜。这些字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语境, 促进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 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 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同时, 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 如, 将认识的各类商标纸、报纸中的字剪下贴在“识字乐园”中, 每天开展课前“两分钟识字擂台赛”, 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增加识字的乐趣, 提高识字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识字, 变识字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