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解说词

2024-08-15

课堂教学解说词(精选8篇)

课堂教学解说词 篇1

现场教学视频解说词

(音乐)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辛勤奋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是你们开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的新视线!(音乐)

字幕:(标题)铸魂工程、红色传承

——XX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音乐)

XX学院位于福建西部,俗称“闽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和博平岭山脉之间,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闽西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福建重要矿山、林区和客家人聚集区、侨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著名的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闽西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张鼎承、邓子恢、杨成武、刘亚楼、陈丕显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栋梁之才。

这些优秀的闽西红色文化,是XX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在实践教学中一直尽力去转化的教学资源。为进一步充分发挥闽西老区“红”的优势,用足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把红色资源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思政部很早就开始了探索。

自从2008年思政部独立设置以来,教学改革和管理方面,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挖掘利用闽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拓展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三大特色,其中自2007年以来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已发展为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教学、“主题式”社会实践教学和多样化课程实践教学三个层面。尤其是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教学,五年多来先后在上杭县古田镇、新罗区西陂镇等地,建立“XX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和“XX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共选派一百多位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于暑假去驻村任职。教学中注重挖掘利用闽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资源,采用专题讲授、讨论、播放音像资料、讲座、考察学习、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基于思政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科研也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两名教师晋升教授,两名教师晋升副教授。有校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学术骨干2人。拥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论文52篇,出版专著、教材、编著4部,承担省厅级以上及校级教学科研课题19项。

这些成就获得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同和赞扬,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作出专题报道。以往的成绩不是我们满足的理由,到恰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鞭策。思政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开始了新的征程„„

12月的闽西大地,大地依然群峰凝黛,江河淌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

奇迈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1月27日上午8点半,XX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活动,在学校学术报告厅拉开了序幕。在启动仪式上,思政部党支部书记、主任XXX首先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为什么要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重点解释了现场教学的优势。当XXX讲到这次的现场教学活动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具有重大开创意义时,学生中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感到兴奋,感到自豪。

随着XXX一声命令:“出发”,2010级、2011级483名学生承载着希望和嘱托,分两批乘坐12辆大巴浩浩荡荡出发了„„

目的地是古田、才溪,这两片英雄的土地。

一个分队首先来上杭县古田。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著名的古田会议。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共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首先来到古田会议旧址。古田会议会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村采眉岭笔架山下。在一片开阔的田野上,座落着一幢庄严肃穆的祠堂,座东朝西。这是一幢始建于1848年的单层歇山四合院式清朝宗祠建筑,原称廖氏宗祠。民国以后曾为和声小学校址。1929年5月,红军第一次挺进闽西,根据《少年先锋队队歌》又将和声小学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著名的古田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

我们的课堂就地设在旧址前。XXX教授以“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题,为同学们上了一堂激情洋溢的政治课。她从古田会议精神对当前党建的意义方面,深入分析,层层解剖,贴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使同学们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对祖国,对人民的使命感。

同学们簇拥着X教授,细细得听着,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句话,平时的政治课这时变得如此的魅力无限。

X教授讲完后,在参观时,还有学生围着X教授问着问那。接着是参观旧址和纪念馆。虽然XX学院的学生早就知道古田会议,但此番参观还是让很多同学感到震撼。这是一种历史事件现场的磁场效应,同学们彷佛置身于当年,目击事件的发生,体验式的效果犹如3D电影的感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不再是尘封的历史,一切都那么直观、那么鲜活,感觉震撼、引发思考。

参观完后同学们还来到协成店,这是里毛泽东同志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光辉著作的地方。抚摸着就是建筑,凝望着漆黑的木桌,让人不由自主回到那个时代,彷佛就在昨天,就在此刻,毛泽东同志笔走龙蛇,运筹帷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着一个又一个革命道理。同学们了解到这篇文章原是写给林彪的一封信,用以回答林彪及其他同志对革命前途的疑惑。这又引起了不少同学对认识论的争论,一阵唏嘘、满场感叹!

另一队同学稍晚也到达了才溪。在才溪,他们首先在我校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研究学者XXX教授主持下,双方领导为“XX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现场教学点”揭牌。

随后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才溪苏维埃旧址前,XXX讲师为10级同学现场授课。“弘扬才溪乡调查精神,树立求真务实学风”,的主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结合毛泽东调查的故事,讲解毛泽东思想,切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最后落脚在我校学生的学风的建设上。

讲课切中我校部分学生学风不正要害,并依据调查精神,提出了今天大学生解决学风问题的要害,并引起了同学们对未来工作作风的思考。

此次活动旨在把革命旧址旧居转化为思政课的新课堂,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把静止的、平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形象,使学生在“听、看、感、思”中达到“知”,启迪“行”。

现场听课的同学XXX说:“通过本次古田、才溪之行,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切体会到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现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得生动、有趣,比较学的进去”。

得到学生这样的评价,这是思政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的成果体现。这样的现场教学不仅学生喜欢,也解放了老师的思想,推动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向学校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共同奋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思政部在优化现场教学的同时,又在策划着另一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革命”。

课堂教学解说词 篇2

一、电视片与电视解说词之间的关系

首先, 电视片与电视解说词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部电视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 电视片中的画面展示的是视觉语言, 而解说词则属于听觉语言。在当今的大众传媒中, 无论是电视剧、电视片, 还是新闻节目、广告片都需要画面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以展示给观众最准确的信息。电视解说词作为电视屏幕上的有声语言, 它可以赋予画面以新的含义, 对于画面中风光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学术界对于声音与画面二者之间的轻重问题争论不休、聚讼纷纭。有人认为, 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时最直接的, 因为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 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 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 引发联想, 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人认为, 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 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 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 达不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 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 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 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 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度, 电影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 电视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 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 没有什么主次之分, 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 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一篇优秀的电视解说词除了作为电视片这一“整体”的“部分”外, 它还有其特殊性——可脱离电视片这一“整体”, 成为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例如:《宇宙》本是美国的一部电视系列片, 记录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对宇宙及其组成的精彩介绍与解说, 在给人们带来极佳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让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宇宙, 可谓一箭双雕。继而其本人又出版了同名的科普书籍, 即这部电视片的解说词, 亦名《宇宙》。《宇宙的边疆》一文就节选自其中。

二、电视解说词的表述特点

笔者以《宇宙的边疆》一文为例, 结合电视系列片《宇宙》, 对电视解说词的表述特点作如下分析:

(一) 从主旨内容上看, 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进行解说。也就是说要明确主题和说明重点, 不能面面俱到, 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 抓住事物的关键, 即使是拓展性内容, 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宇宙的边疆》一文, 其解说的对象是宇宙, 那么就要紧扣“宇宙”这一关键词展开介绍, 而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二) 在语言的使用上, 解说词的语言既要生动准确, 又要通俗易懂。因为解说词是与电视片画面配合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这就决定其语言必须真实、准确, 而不能是模棱两可的模糊语言;再者, 对于《宇宙的边疆》这样专业性较强的科普类电视片, 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 它所传达的信息时不宜理解的, 这就决定了解说词必须是通俗易懂的;除此之外, 长时间的观看专业性过强的电视片, 难免会让观众有疲倦的感觉, 此时, 语言的生动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三) 从结构上看, 解说词的结构是十分清晰的。随着电视片拍摄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 采取的是空间顺序:由星系 (星系群、子星系) 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 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 再到太阳系, 最后回到地球。而解说词是与电视片相配合的, 所以, 解说词的结构是随着电视片拍摄镜头的变化而变化的, 尤其一定的逻辑结构在。

(四) 从写作手法上看, 在以说明为主体的前提下, 还杂以议论、抒情于其中。说明部分, 意在补充有关宇宙的相关知识;议论和抒情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书法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文中的第三段和皆为两段文字, 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 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 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 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三、电视解说词的欣赏与教学 (下接第144页)

在以上论述过后, 我们要回归到本文最核心的问题上, 即如何进行电视解说词的欣赏与教学。因为电视解说词的独特性, 它既可以独立于电视片之外, 又与纯文学作品不同;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 又与电视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电视解说词的欣赏与教学也有其独特性。

首先, 将观看电视片与课文内容学习相结合。《宇宙的边疆》是一篇专业性极强的科普类著作, 不仅对于学生而言, 对于教师以及其他非专业人士而言理解起来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心理学上看, 在面对的对象难度系数较高的情况下, 学生会自动对其产生排斥感和厌烦感, 此时, 若是勉强的将文章内容灌输给学生, 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其对课文内容及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标出难以理解的部分;预习过后, 师生共同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在这之后, 就可以放电视片给学生观看。此时, 学生是带着疑惑和问题来观赏的, 而电视片中所呈现的立体画面和唯美景象都会给学生以不一样的震撼、感知和领悟, 且这种震撼会从视觉延伸至心理。在视觉刺激过后, 学生的大脑细胞会更加活跃, 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有所突破。这就自然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与宇宙相关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些同学会私下里对相关方面的知识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 我们还要再将课文当作一篇纯文学作品来讲解。以常规手法, 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等多方面做出分析讲解。在第一步的完美跨越后, 此时的讲解就容易多了。对基本问题做简单的讲解即可, 而对于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 则须多用些心思, 给学生以特别注意。

《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特殊的说明文, 它既具有说明文的一般性, 又具有其特殊性。一般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 并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而《宇宙的边疆》除具有这一一般性外, 还有其特殊性, 即本文在说明的同时还伴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 作者不断地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地球是我们的家, 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 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 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正是在这里, 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这里有充满氮气的蓝天, 有碧波荡漾的海洋, 有凉爽的森林, 还有融入安的草地”等等。这一融合抒情、议论于说明文中的文章写作方式, 在教授学生以一定的有关宇宙的科学常识外, 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正当年少的中学生而言, 这种新鲜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

课堂教学解说词 篇3

关键词:解说词;说明文读写教学;PPT课件;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56-02

一、利用PPT配合解说词整体把握说明文的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说明文中讲述的事物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国内外的历史名迹,还有山水奇观等。如凡尔赛宫是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的著名景点,中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这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传统的说明文教学都采用讲读法,由于知识背景的缺乏,很多情况下,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消除学生对整个建筑的某些质疑。因此,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便学生整体把握说明文的内容,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

整体把握说明文就是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利用PPT展示相关内容的精美图片,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的审美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说明对象的特征。此后,学生再来阅读相关文字,对作者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准确度和安排说明顺序的合理性必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准备之后,让学生解说凡尔赛宫的全景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组织了解说词。学生把握了本段的说明要点——凡尔赛宫的历史、面积、宫殿建筑的特点;在介绍宫殿建筑的特点时他按照正宫的布局——宫顶的形式——宫殿外壁雕塑的顺序进行解说;他抓住了宫殿布局对称的特点、平顶形式的浑厚气势和雕塑栩栩如生的特点。再如学生学习《巍巍中山陵》时,对“为什么第二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这个问题一时难以理解到位。此时,欣赏表现钟山雄伟地势、优美景色的视频后,教师再稍作点拨,让学生根据视频试作解说。这样对钟山南麓被选作中山陵墓址的外部原因,学生必能心领神会了。听讲的学生也把握了这些内容并对其解说进行了评价。就这样教师通过安排解说图片和视频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这些说明文字的内容。这比进行课文分析要显得直观、生动活泼,对内容的把握也要深刻得多。

二、利用PPT配合解说词加深对说明文的理解和欣赏

在学生解说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全体学生对解说进行评说,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说明文的理解和欣赏。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利用PPT课件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那堂课上,教师在学生介绍镜廊时,出示了镜廊的图片。幕布上,镜廊金碧辉煌,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在一名学生介绍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说。他们称赞同学准确地记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议论如果没有记住这些数字,这名学生的解说效果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此,对列举数字进行说明要注意数据的准确以及列举数字进行说明的作用有了深切的感受和理解。

笔者曾经教过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当时笔者也展示了PPT中有关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图片,让学生对魔鬼的海这种沙漠景观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笔者也让学生找到了有关“魔鬼的海”的成因的文字。笔者试图以此让学生理解作者“由现象而本质”的说明顺序。现在比较起来就觉得这样安排效果不理想,学生最多是记住了学习的结论,对作者的巧妙构思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再教这一课,笔者仍要利用PPT展示“魔鬼的海”奇特景观,然后让学生口头描述这一景观——“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大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一段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复述或解说至少可以让学生把握“魔鬼的海”的现象特征——常出现在“大戈壁夏天中午”、“可望而不可即”。如有可能还可以绘制一幅“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成因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解释成因,并以此让学生明白在说明中使用类比的好处。最后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先说现象给人直观感受,然后再科学解释成因让人把握事物本质的好处。

这种复述或解说还可以用来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其要点是通过复述语言和原文本语言的比较进行揣摩,进而领悟语言的妙处。如在复述解说法兰西式大花园时,如果学生使用了“别具匠心”、“优美恬静”、“心旷神怡”、“波光粼粼”、“帆影点点”、“大树参天”、“郁郁葱葱”、“婷婷而立”、“丰姿多态”、“美不胜收”这些描述性的语句和“玉带似的人工河”等比喻性语句,那会使解说生动生色,而不会使用则显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复述或原文本,便可使学生品味到作者语言之美。如复述《松鼠》中“他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这一内容,便可以通过与另一种复述——“他们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比较,品味“好像”一词运用的准确性。这时教师最好把两个句子呈现在同一个PPT画面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明确的对象进行思考。在这里复述和不复述就有较大的区别。教师仅仅呈现这两个句子也可以达到比较的目的,而显然缺少复述的切身语言实践作铺垫,理解相对不够深切。

三、利用PPT配合解说词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利用PPT配合解说词不仅可以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学习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也可以用来让学生作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这时我们可以把前一阶段的复述作为铺垫,进而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在学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布局后,不妨用PPT展示学校的平面布局图,让学生依此进行解说。这样可以训练学生说明的条理性和说明建筑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选择重点进行说明的能力。

在学习《松鼠》一文后,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视频,如蟋蟀、猫头鹰、狐狸等,关闭音频,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进行解说,以此训练学生口头说明小动物的能力。

如果要让学生练习对荔枝的说明,可以收集有关荔枝的视频。视频中应有荔枝树的整体形象,有叶子、花、果等的特写镜头,甚至有果实的解剖图。这样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组镜头,把握荔枝树的叶子、花、果等形状特征,再引导学生对荔枝嗅觉、味觉的回忆。然后练习对荔枝的口头说明。这样用类似的方法训练学生口头解说植物的能力。

索镇一中教学楼解说词 篇4

1、不解说,只展示题目《我们的新教学楼》(艺术字回环)+背景音乐《同一首歌》12秒。

2、索镇第一中学位于县城中心,803国道东侧,步行商业街南,始建于1948年,学校辐射半径6公里,服务人口3.8万人。学校占地面积13665㎡,其中建筑用地面积2558.8㎡,校舍面积7826.24㎡。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3、学校之所以要建新教学楼,是因为校舍紧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原学校只有教学楼1幢,层高4层;实验楼1幢,层高2层,两幢楼总建筑面积3558㎡。原有在校学生1145名,设置26个教学班。但学校仅能容纳初一初二两个级部。多年来,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租赁花园学校供初三初四两个级部使用。一校两址,不利于学校管理。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以及人口变化趋势,未来较长时间内片区内平均在校生将超过1200人,原有校舍已不能满足学校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校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学校实验楼上个世纪70年代建造,属砖混结构,由于学校建设处于“两基”达标验收时期,受当时建设条件、造价、施工资质等情况影响,建筑质量难以保证。历经40

年,原有实验楼存在安全隐患,确有必要拆除重建。

4、基于以上原因,上级党委和政府决定新建教学楼。本工程是由索镇镇人民政府建设,淄博建伟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山东建国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一项民心工程。工程项目为框架结构,独立基础,建筑层数为四层,总建筑面积3726平方米,招投标资金670万元。教学综合楼主体楼设有18个标准教室,以及图书室,舞蹈室,电子琴室,心理咨询室,科技活动室,教师阅览室,档案室,教师办公室,剪纸室,和卫生间等各功能用房,各功能用房均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设计,可容纳18个教学班,和800名学生学习。其中一层到四层阳面主要为教室,一到三层背面为行政办公及辅助用房。工程于2011年8月15日开工建设,竣工时间为2012年4月30日。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是新教学楼的的外观。下面我们参一下里面的布局。

5、新教学楼为四层框架结构,面积为3726㎡,一到四层阳面为教室。

6、背面一到三层为行政办公及辅助用房,像教师办公室,校长室,工会办公室等。

7.楼西,一到四楼各层都有男女标准卫生间。

8.进入一楼东,阳面和阴面分别为舞蹈室,档案室和电子琴室。

9.往里走,就会看到心育办公室,家长委员会。

10.一楼西,有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和教师办公室。

11.二楼东,阳面有美术室,美术器材室和剪纸室,阴面有工会办公室,校长室。

12.二楼西,有学生科技室。

13.再往里走,是教师阅览室和教工之家。三楼,四楼阳面为教室,三楼阴面多为办公室。

14.在北教学楼,也就是在旧教学楼后面,拆除了旧实验楼,平房,厕所,新建一个300米塑胶跑道的操场,不久就会完工。

15.索镇一中新教育楼的建成,是全面落实索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全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规范、科学。它彻底改变了索镇一中原有校舍陈旧落后,校舍紧缺的面貌,消除了学校一校两址带来的弊端,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同时新校的建成,对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农村学校生源流失,满足片区内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加快索镇新农村建设增添靓丽风貌,成为索镇教育史上又一亮点工程。

16.索镇一中新教学楼的建成,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建设者的智慧,让我们感谢政府,感谢为索镇一中教学楼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我们保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学校,热爱学生,认真踏实务实地工作,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17.谢谢大家!(背景音乐《好一朵茉莉花》15秒)

不当之处,还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课堂教学解说词 篇5

——XX小学教学开放日校园文化建设观摩解说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欢迎您们参观XX小学!

我校现有教职工35人,学生660余人,共开设13个教学班,具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学校在“常规为本,创新为魂,科研为先,人和为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把课外阅读与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把艺术教育与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对校园进行立面文化、走廊文化和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了师生精神栖息的家园。

看,对面教学楼上醒目的“尚德 启志 励行”是我们的校训,它充分体现了我校“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校园文化处处彰显着育人氛围,本学期,我校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使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在极富感染力的作品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感悟德行的品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艺术教育是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鲜明地特色,走廊文化更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它将我校素质教育成果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说话。近年来,我校大量的学生绘画、手抄报、剪纸作品参加各种层次的展评,获奖达100余人次。

本期学生绘画作品每层楼突出一个主题,与本期学校学月德育活

动主题相吻合。一、二楼长廊张贴的是低年级学生的蜡笔画。一楼绘画的主题是“好习惯 新风貌”,每一幅画表现一个好习惯,无声地规范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旨在引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楼绘画作品的主题是“惜财物 知节俭”,每一幅绘画都体现着勤俭节约的美德,引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由小到大,从生活点滴做起,进而培养环保意识。

三楼张贴的绘画是高年级学生的钢笔画,它以中国传统“二十四孝图”为内容,由学生临摹图画,教师用钢笔书写故事大意,旨在突出“尊长辈 知孝道”的教育主题。该长廊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书法作品的同时,受到爱的教育和熏陶,学会尊敬长辈,感恩他人。

四楼张贴的是高年级学生的水彩画,它以“爱学习知勤奋”为主题,选取了理想、勤奋、好学等题材,重在引领该楼层的六年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该楼层还展现了我校去年在三台县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获奖的部分作品。

剪纸是我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在特岗教师刘莺莺、李建民两位美术教师的引领下,学校大力弘扬剪纸这一传统文化,利用第二课堂、重大节日庆典等契机,大力创作剪纸作品,本期我们创作了十大元帅、三国人物、水浒人物、十二生肖等系列作品。大量作品已被教体局选送参加绵阳市学生书画展评。

手工是全校学生动手动脑的一种广泛爱好,低年级的树叶贴画、豆豆贴画、皱纹纸贴花、布贴画,中年级的泥塑、废旧物品的创意制

作或设计、高年级的剪纸、脸谱绘画等,异彩纷呈,每一个构思都透着灵气,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着生机。

手抄报是我校艺术教育又一个特色,我们每期都要开展一次手抄报创作和展评活动,我们创办的法制手抄报等多次送展获奖。

我们教师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琴棋书画陶情怡志,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给学生做出了好榜样。

接下来,请各位来宾走近我们的班级,去触摸和感受每个班级的文化追求。

我校充分发挥教室潜在的教育作用,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教室布置,要求既有文化上的特色,又有艺术上的内涵,还要体现出人文化的要求,要求各班以“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个性形象,努力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接下来请随我参观学生寝室。在操场下方的小青瓦房主要是男生寝室,每一个房间的柱子上,都张贴着一幅图画或标语,其中中间的十二幅为“2012感动中国人物榜”,让学生在课余接受爱的洗礼,受到无声的教育。

男生寝室以品德为主题命名,分别为“志远”“自强”“诚信”“仁爱”,每一个名字都以经典诗文高度概括,让学生在欣赏经典名句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女生寝室以具有高尚品格的植物为主题命名,突出一个“雅”字,彰显教育的主题。分别是“劲松”、“清莲”、“寒梅”、“幽兰”、“雅竹”、“傲菊”,每一种植物都配上高度概括该植物的高尚品格的诗句,引领学生品经典,悟人生。

在XX小学这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园地里,全体师生将努力践行“尚德启智砺行”的校训,办特色学校,创教育品牌。

课堂教学解说词 篇6

学校整体解说词

各位领导好,欢迎莅临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黄大桥教学点,我叫陆秀红,是该教学点校长。

我们一直秉承“自觉行动,励勤养德”校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本校始建于1951年3月,2013年9月,成为教学点。服务半径3公里。

现有二至六年级五个班级,在校学生21人,均为学区范围内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6人;教师5人,其中中共党员2人,小学高级2人,研究生1人,本科2人,语文专业2人,数学专业1人,美术专业1人,信息技术专业1人。

我校位于青山乡东北端,裕安区东部,与中店乡和城南镇毗邻,地处金安区和裕安区交界,距离城区约15公里。

学校占地7256平方米。进入大门,呈现在面前的是运动场,面积999平方米。西南面的是454平方米的排球场和88米的环形跑道,西北面的是545平方米的篮球场。两块运动场地以一条60米的直跑道连为一体。

运动场为我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成果之一,2013年冬建成后使用。这儿是学生们日常体育课及早操的训练场所,也是中高年级大课间的活动场所。

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756平方米,含336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224平方米办公用房,196平方米生活用房。

南边建筑为二至五年级四个教室,2004年建成,2010年校安工程加固项目,面积224平方米。

北边建筑含六年级教室、音体美器材储存室、校产储存室、教师值班室,2008年建成,2010年校安工程加固项目,面积224平方米。

东边建筑含留守儿童之家、会议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2011年校安工程重建项目,面积224平方米。其中,科学实验室与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两室合为一体。科学实验室为标准化建设项目之一,2013年冬建成,2014年春正式使用。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2014年秋完成设备及软件安装,当年9月代替农远工程光盘播放室投入使用。

食堂和厕所,分别位于校园东北角和东南角。

首先请各位领导查看音体美器材储存室,该功能室管理员为毛媛媛老师。请查看,请指导。

现在请查看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之家解说词

大家好,我是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陆秀红。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创建于2011年,建立以后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关爱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同时担任班级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与之相对应,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相关制度,重点给予这些孩子们心理上、交往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指导和照顾。2012年以来,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每年分别为29人、22人、19人、16人,分别占当年在校生总数的35%、55%、79%、76%,男生人数多于女生。我们通过家访,了解到他们的父母通常在外地务工,一般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隔代教育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甚至在学习辅导上是一片空白。

为此,每学期,我们都召开一次集中的全校留守儿童交流会,详细询问家庭状况,登记联系信息。在学期过程中,适时地开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如拨打亲情电话、与代理家长亲情聊天、快乐阅读、文体锻炼、结对帮扶等,课余时间无偿辅导孩子功课,让孩子在这里拉近与父母的距离,感受家的温暖。有时,我们争取村委会、退休教师和老干部的支持,共筑留守儿童的关爱网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2012年夏,我校留守儿童商某某同学的转型事例得到了一致好评。一个从外地转学回来本来调皮的孩子,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改掉了打闹的坏习惯,爱上了学习,还把平时玩耍的活动写成了一篇具体生动的作文,后来发表在《新安晚报》上。这位同学的事迹也选入裕安区关工委采写的我乡留守儿童工作专题通讯稿,刊发于《皖西日报》《安徽日报》。

接下来请查看图书阅览室。

图书阅览室解说词

各位领导好,我叫陆秀红,是图书阅览室管理员。我校图书室始建于1999年,阅览室创建于2013年。

阅览室开放时间,为师生在校工作日的7:50—16:50,图书借阅时间为每周五8:30—14:30,师生可利用课间时间来此阅览报刊和借阅图书。

图书室原有的图书因为时间长远和内容老化,大多数下架处理。现在陈列的,基本上都是2011年以来新购图书。现有图书464本,均登记造册,其中2012年新增14本,2013年新增30本,2014年新增20本,2015年新增64本,以上数据不含教材类藏书和流动性阅览报刊。

现有的464本图书,采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号,一书一号,每本书的编号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索引号,后一部分为架序号。例如,我手中拿到的这本《武穆精忠传》,它的编号是“I242.4/1113”,I242.4表示类属于中国古代至近代章回小说,1113表示排列在第一架第一排第十三本。采取这样双份标号,既能了解一本书的类别,也能明确其具体位置。

图书室的图书主要陈列在南面的图书架上,分为6组。第一组是“中外文学”,编号字母“I”打头,共193本。具体可细分为I242.4中国古代至近代章回小说,I247.51中国当代革命斗争小说,I3、I5、I7亚洲、欧洲、美洲文学。

第二组是“历史人物”,编号字母“K”打头,共84本。具体可细分为K2中国史,K209中国历史普及,K26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史,K10世界通史。

第三组是“百科知识”,编号字母“Z”打头,110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含各学科、各领域、各行业知识普及读物。

第四组是“教育读本”,编号字母“G”打头,77本。含G40教育学,G47学校管理,G78家庭教育,G62初等教育,这一组主要服务于教师和家长阅读。

以上四组,供师生平时借阅。我们规范图书借还手续,凭借书证借阅,认真填写借书记录表,归还时管理员验收图书质量。从借阅情况看,学生偏向于“中外文学”和“百科知识”两组,这也为我们下一步新增图书提供了参考。

第五组“循环教材”,从上至下分六排,分别是秋学期音乐、春学期音乐、秋学期美术、春学期美术、秋学期科学、春学期科学、秋学期信息技术、春学期信息技术。每一本书都编号上架,一书一号。例如这一本“Y1201”,表示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一本。循环教材,2015年秋登记总数为466本,本学期发放至学生74本(二年级10本,三年级8本,四年级12本,五年级32本,六年级12本),发放至教师18本,详情可查阅《循环教科书登记簿》和《循环教科书发放与回收记录簿》。

第六组“教学教辅”,主要是每学期期末回收的教师教本,这是校本研修的基础性资源,分学科全套教材收集在一起,便于开展校本教研,查阅相关课题资料。

书架东边的末端,是破损或陈旧的下架图书存放处,待集中处理。图书阅览室的北面,摆放在课桌上的是阅览读物,分为“学生刊物”“教师刊物”“存档报纸”“特色校报”“阅读成果”五部分。

学生刊物,主要有《红蜻蜓》《小学生导读》《少儿画王》《少年博览》《意林 少年版》等。

教师刊物,主要有《中小学管理》《安徽教育》《教育文汇》《中国火炬》《江淮》《小学语文教师》《读者》《意林》等。

存档报纸,主要是教育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安徽青年报 教育周刊》和党报《安徽日报》《皖西日报》,以及综合类《新安晚报》《大别山晨刊》《六安新周报》,收集起来,便于学校开展政治业务学习和教师了解社会生活。

特色校报,是我校自主设计、编辑的《阳光少年》,宣传校园动态,展示师生风采,截至目前已出刊20期,是我校“读写勤向上,阳光少年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成果,即是呈现师生通过阅读取得的成效,重点展示发表的作品,以及优秀习作的结集。仅本,就有《2014年全国小学生作文精选》《大别山诗刊》《小学生导读》选登了我校学生多篇作品。

相关的阅读成效,可浏览北面墙壁的阅读过程性展示专栏,我们以“桥头乐水观云起,园内倾心静读书”为主题,设置了名人读书、好书推介、佳句集锦、阅读心语、佳作交流、读写明星、时光珍藏七个版块,让学生主动记录阅读的点点滴滴收获,从而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并真正喜爱上读书。

现在请各位领导查看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管理员是汪醒醒老师。

这里既是科学实验室,也是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管理员是陆秀红老师。

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解说词

我是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室管理员陆秀红。

这个功能教室是学校开展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的场所,于2014年9月完成设备及软件安装,代替了原先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光盘播放室,条件更加优越。现拥有惠普电脑、长虹一体机、多媒体机箱和专用黑板硬件设备,以及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软件和office2013教学资源服务包,这些满足了我校电子化辅助教学的需求。

2014年11月,我校成功接受了安徽省“班班通”检查组对该功能室设备安装与日常应用的检查。2015年5月,为了提高应用效率,学校安排资金,安装光纤专线,将原有的互联网接入宽带速度由4兆提高到10兆。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们考虑新、老教师的特点,对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培训,从最初的开机、关机,到后来的文档编辑、电子教材运行、网页搜索、课件制作、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教师空间应用等,以及设备维护的必要常识,循序渐进指导交流,使每一位教师能够在这里上好课,能够把最好的教学资源呈现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为了有序教学,教导处统筹安排,根据学校总课程表,设置了资源全覆盖教室课程表,确保每个年级含小学科在内的重点学科能在这里每周上一节课,上课的同时做好记录。

除了日常教学,这里也是开展集体教育和课堂教学教研的最佳场合。自设备安装以来,我们先后在这里开展过安全第一课、开学第一课、预防溺水、交通安全、留守儿童交流、期末布置等专题会议。2014年12月,陆秀红老师在这里录制《推敲》课堂教学视频,经评选,先后获得“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县级、市级和省级优课。2015年4月,陆秀林老师在这里授课《问银河》,后来获得裕安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15年9月,毛媛媛、汪醒醒老师在此开展新上岗教师诊断课,分别教学《桂花雨》《金蝉脱壳》,均获得了青山乡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一致好评。

导游解说词析议 篇7

旅游语言, 是职业语言, 主要包括导游解说词、景点介绍词和景观标志用语等内容。导游解说词是导游员在讲解旅游景点和组织安排旅游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讲解词和生活用语。其中, 讲解词是讲解景点时的用语, 是导游解说词的主要方面, 因为导游工作核心是讲解旅游景点;生活用语是组织安排旅游活动, 即迎来送往、安排食宿、寒暄、导购等活动时的用语, 是导游解说词的次要方面。导游解说词不等同于旅游语言, 两者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导游解说词是旅游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 前者是种概念, 后者是属概念。

导游解说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受众、内容和语境三方面: (1) 受众的特殊性:导游解说词的受众是旅游者, 愉悦情怀是旅游的共同目的, 同时, 游客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性格、处境和心情等各不相同, 游客的个体差异和对导游解说的不同期待要求导游员根据不同的受众调整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 (2) 内容的特殊性: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是对旅游景点的讲解, 不同于日常谈话, 有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 然而其目的是为了旅游, 又不同于课堂的文化知识教学, 所以导游解说词一方面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一方面又具有愉悦游客的功能; (3) 语境的特殊性:导游解说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 交际双方都是亲临其境, 人文景观和多数自然景观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可见, 导游解说词是联系交际双方对旅游景点情感体验的媒介。导游员将景点蕴含的文化知识信息和人们 (包括导游员自己) 对其给予的情感信息, 通过解说词传递给游客, 游客通过导游解说对景点加深认识、获得精神享受从而赋予其新的情感信息。由于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 导游员可以根据游客的反应, 增减景点的背景知识介绍, 增减解说的具体内容。导游员根据不同景点, 调整解说方式, 或庄重或诙谐, 传递相应的情感信息。

二、导游解说词的语言修养

语言是导游员最重要的工作工具。导游员本人首先需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言语修养, 以促进交际成功, 为游客提高有质量的服务。

1. 语音

导游解说词在语音上追求清晰感人和悦耳动听。

语音既然能够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 就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例如, 声音的高低能表达相应的感情色彩, 高音可以表示惊奇、怀疑、欢快、慨叹的情感;中音可以用来表示心平气和的情感;低音则可以表示郁闷和伤心情怀。所以, 音色美, 即通常说的悦耳动听, 虽然主要是先天生成的, 但是也可以通过练习发音方法和调整共鸣器来改善原有的音色。语言学研究的嗓音共鸣器是指咽腔、鼻腔和口腔, 大致可以对应以上行业人员训练时所讲的胸腔、头腔和口腔。头腔共鸣是最高说音区, 发出的声音高昂、响亮、行远;口腔共鸣是中音说音区, 发出声音丰富圆润优美;胸腔共鸣则是低音说音区, 发出声音深厚低沉。 (张先亮, 2000:205) 导游员可以通过练习发音和调节共鸣器, 形成自己的语音特色。

超音段音位的表情色彩更为鲜明。导游解说词在语调、逻辑重音和停顿等方面加强修养。 (1) 语调是所有语言中述语性所必须的表达手段, 语调不同, 可以区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王德春, 1997:190) 平直的语调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句末语调上扬, 是对事实的疑问;句末语调先升后抑, 是对事实的感叹。 (2) 逻辑重音的不同, 所凸显的意义也不同, 导游员在讲解时有意识地选择逻辑重音, 更容易让游客领会话语的信息核心。例如, “治黄河者治国家”的逻辑重音不同, 信息核心也随之改变:治黄河者治国家 (治理黄河而不是长江) , 治黄河者治国家 (治理国家而不是学校) 。 (3) 停顿可分为语义停顿和修辞停顿。语义停顿的长短由语义的完整程度决定。停顿不仅可以辨义, 还能起修辞作用, 这种修辞停顿可传递“风趣”或“警示”等言外之意。例如, 游武夷山泛筏九曲时, 导游员带领游客登筏后突然发问:“诸位来游武夷山, 不知可忘记带了什么东西?‖我是说你们不知是否带来了‘想象’。‖你们看, 那像雄狮吗?那像下凡的仙女吗?” (赵刚健, 2001) 导游员此处的停顿使游客由愕然到茫然再到欣欣然, 导游员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 使得现场轻松活跃。面对嘈杂的游客人群, 导游解说无论怎么提高声音也未必会引起游客的注意, 而适时停顿能够维持纪律, 引起游客的注意、期待和共鸣。

2. 语法

导游解说词在语法上追求正确明白。

语音, 保证语言的清晰;语法, 保证语言的正确。语法主要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方面需要注意的:搭配要恰当、韵律要和谐、缩略表达以熟知的为好、用复数来指称一类人。

导游语言的句法特征主要表现为使用言简意赅的短句和设问句。长句的信息量多、逻辑关系复杂、很难一口气说完, 多见于书卷语体;短句言简意赅、短促有力、易于上口, 适合口头表达。导游员用短句讲解, 更能晓畅地表达话语信息, 游客在听短句讲解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更为容易捕捉到话语的信息核心。

被动句较多出现在书卷语体中, 而导游讲解词多用主动句。主动句表达简洁容易理解, 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主动句体现了以游客为中心的讲解原则, 在导游解说的引导下, 游客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旅游景点。

此外, 语气积极的句式有利于交际双方推进互动。导游员在发布指令时, 适合使用带有商榷友好语气的附加句。商量的语气表达尊重、平等的情感, 体现了以游客为本的旅游服务理念, 使得受众 (游客) 更容易接受发话人 (导游员) 的指令和意志。导游员在进行总结性陈词时, 适合使用宽慰鼓励语气的句式。一个景点旅游告一段落时, 导游员使用带有“吧”字的感叹句式, 有力地回指了先前的参观, 帮助游客梳理纷繁的旅游心理体验, 可以引起游客强烈的情感共鸣。

3. 词汇

导游解说词在词汇上追求丰富多彩、有针对性用词。

词语, 为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描绘手段和表现手段。为了提高讲解质量和讲解效果, 导游员需要不断充实词汇表达法。例如, 在引导游客“看”时, 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 有一般的词语表达:“看、看看、看见、注意”, 此类词语通用于各种场合和所有游客;有较正式的词语表达:“留神、领略、观赏、俯视、凝视”, 此类词语起描写抒情的作用, 适用于较正式场合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有词语的转喻表达——“品味” (原指味觉) 、“光顾” (原指购物) 以及词语的隐喻表达——“亲吻”, 这两类词语一方面表达了景点美感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表达了游客对景点的深情眷恋, 适用于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 词语“亲吻”的适用对象一般是青年游客。

导游讲解词的语体特征主要是口头形式的谈话语体。导游语言的口语特征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上, 即多用生动鲜活的谈话语体词语, 而少用书卷语体词语, 例如, 陶昌宇 (1993:69) 在《上海豫园导游》中介绍九曲桥上的茶楼时说道:“老人们喜欢在早晨来此, 会会朋友, 沏上一壶茶, 聊聊天儿。一般他们喝的都是一种绿茶, 叫做‘龙井’。这个茶馆也是外国首脑常来之地。比如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 也亲临茶馆喝了茶。”这段话里的用词都是谈话语体词语, 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是“喝茶”而不是“品茗”、是“亲临”而不是“莅临”, 如果用后者的书卷语体词语则显得过于正式, 与茶馆的平民气息相冲突, 而前者谈话语体词语适合茶馆的语境, 选词恰当得体, 鲜活地表达了女王的亲民形象。同时, 一组短句“会会朋友, 沏上一壶茶, 聊聊天儿”是由口语词语“会友、沏茶、聊天”扩展而来的, 具有鲜明的日常谈话语体特征, 节奏舒缓, 与茶馆的闲散基调相得益彰。

导游员在讲解人文景观时, 涉及到历时地理、科教文卫、工艺美术、宗教等领域时, 需要将相应的科学用语, 进行功能改造后, 深入浅出地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表达出来。

导游语言要尽可能符合标准和规范, 以维护语言的正确和纯洁。但是, 导游员毕竟不同于广播电视播音员或语言教师,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导游员可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试想, 在拉萨面对上海游客时, 导游员如果能用上海话问候, 讲解时能穿插几句上海话, 会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 因为方言有认同身份的作用。对于不会普通话的游客, 需要方言导游, 如粤语导游、闽南语导游等。

4. 修辞手段

如何恰当得体地讲解, 导游员除了在大脑里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外, 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语修养。修辞手段的灵活运用是导游员言语修养的外在体现之一, 是导游讲解艺术和讲解效果的重要手段。

言不可无文, 辞不可不修。带领游客参观游览是导游的职责, 讲解是导游的工作核心。导游员在建构话语时要考虑游客可能的心理反应, 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扮演主角的仍然是导游。导游员可以根据旅游对象选择修辞方法, 讲解才会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下文择其一二简言之。

具象化。例如, 在参观游览黄河景区时, 介绍“黄河之水天上来”, 导游员将数字具象化, 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 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 到了雨期, 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 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 (何琳, 1993:89)

对比表达。在带领日本游客参观上海的外滩和南京路时, 刘明 (1993:64~65) 多次借助此法, 将旅游目的地文化现象与客源国的进行对比, 二者联系起来讲解, 更容易为游客所接受。“上海的外滩和横滨的山下公园非常相似……南京路是上海的第一繁华街和东京的银座一样给人一种人声鼎沸的感觉……南京路路名是1865年 (日本江户时代庆应一年) 定下的。”对比表达能够激活游客大脑里已有的概念图式, 达到旅游目的。

设置悬念。何琳 (1993:89) 在郑州黄河游览区介绍古象雕塑时, 并没有立即对之加以讲解, 而是于此设置悬念, “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 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 请大家好好猜一猜。”接着, 何琳介绍讲解大禹塑像、山下正在兴建的黄河碑林、吟诵《登鹳雀楼》诗歌, 直到准备登邙山时, 才向游客公布古象的答案, 原来四、五十万年前, 河南地处亚热带, 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 河南古属豫州今简称“豫”, “豫”即多象之意。如此设置悬念, 可以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致, 激发游客的想象力, 导游员与游客之间也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

三、小结

导游解说词是导游员在讲解旅游景点和组织安排旅游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讲解词和生活用语, 属于旅游语言的一种, 是职业语言。导游解说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受众、内容和语境三方面。其受众是旅游者, 其内容是对旅游景点的讲解, 其语境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交际双方亲临其境、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

导游员加强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修养, 同时需要提高言语修养, 因为言语修养是语言修养的具体外在体现。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文较少论及导游员的言语修养, 笔者将在今后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导游解说词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界定, 其次从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手段对导游解说词的语言修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导游语言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导游解说词,语言修养,修辞

参考文献

[1]何琳王连义: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A].怎样做好导游工作[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2]刘明王连义:南京路导游词[A].怎样做好导游工作[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3]陶昌宇王连义:上海豫园导游[A].怎样做好导游工作[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4]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张先亮: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纪录片解说词刍议 篇8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从诞生那天起,纪录片就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再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运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其基本特性是纪实、叙事、真实。而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是纪录片的生命。

一、纪录片解说词的特性及功能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诉诸他们听觉器官的一种文字语言,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纪录片要想达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仅靠“电影眼睛”式的纪实手法是不够的。纪录片所纪录的对象是人和事,并最终归结为人。因而无论是在被纪录的过程还是在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都应该有情感的负载。从这个意义上讲,纪录片需要一种诗性的语言,这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存在空间和创作表达。

1.纪录片解说词的特性

从纪录片的构成与需要来看,纪录片解说词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画面性。纪录片解说词虽然要诉诸于观众的听觉,但其本质仍然是画面。因为,现代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这也是纪录片解说词的本质特征,对此的深刻认识将直接影响纪录片解说词作用的发挥。

第二,思辨性。虽然受众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解说词中的内容的,但受众对其理解却是要通过理性思维。因为画面是直接的,是一种“一看就懂”的、“无需经过学习”的短路符号;而解说词则具有人类语言特性,观众需要通过理性思维的填补才能理解解说词中所表达的含义。

第三,依附性。纪录片解说词是不能独立于画面而存在的,它必须是天然的与画面相配合而存在。但这种依附性并不意味着解说词与画面的主次与从属关系,而是一种逻辑上与创作上的必然。

2.纪录片解说词的功能

上述三点特性可以说是纪录片解说词的本质特性,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使得解说词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作用,具体讲纪录片解说词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叙事功能。影视作品是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的,纪录片也不例外,解说词在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能使受众迅速了解人或事的概况,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解说词还可以将画面难以表现的情境、意念等,通过抒情写意,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引发人的情感冲动,领悟意境的升华;同时,解说词还可以直接表达人物内心活动,揭示内心情感。

第二,剪辑功能。解说词能够利用声画之间的关系,起到转场的作用;解说词不像画面那样具有具象的造型功能,但能够间接造型,能够为无法拍摄或无法重现的画面进行补充说明。

第三,价值功能。一段富有文学性的解说词,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还能让观众从解说词中领悟到深层次的哲理,加深对影片的认同感,提高纪录片的内在价值。

二、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随着纪录片发展和创作的需要,纪录片同样要有故事性及深刻的哲理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纪录片,声画结合是其制作过程中的内在要求。解说词的运用,要根据纪录片内容的具体需要而定。格里尔逊曾对夸大解说词作用的现象提出过警告:“不要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只有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时,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1]解说词与画面相结合,构成特定的银幕语言;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相配合,但又不依附或从属于画面。对于这样一种关系,我国著名电视片撰稿人陈汉元先生在《话说运河》一书中所阐述的非常到位。“我只想说明一点,一篇再妙的解说词,往往并不是一篇比较像样的散文。因为,它不仅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些文字看起来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因为,它不是纯粹地解释画面,也不独立于画面之外,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而是初冬、早春江面上扑朔迷离的雾。”[2]

首先,解说词要与画面内容相呼应,达到声画统一。解说词的创作离不开画面,每一段解说词都要与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相关或相符。纪录片解说词的风格要与画面或主题相统一,使纪录片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

例如《中国神秘宝藏之谜:秦始皇陵宝藏之谜》中山丘树木与秦始皇画像叠加画面的解说词:

“秦始皇从13岁继位,就开始为自己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在出巡途中死去,共修建了37年。”

这段解说词讲述了秦始皇修建自己陵墓的规模之大与历史之久。这种历史题材纪录片,其解说词具有叙述历史的功能,而且解说词的风格比较符合叙述历史的风格,较为正式、严肃。

其次,解说词不能只是对画面的重复性描述,而是要紧贴画面并升华画面内容,传达画面的深层概念或情感信息。

例如《沙与海》中,表现刘泽远一家做家务活时的解说词:

“除了天气预报,外面的世界都对他们无关紧要。”

这句解说词看似和画面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对画面内容的升华。刘泽远一家生活在沙漠中,靠放牧维持家庭收入,但他们不是游牧。唯一能影响他们的就只有天气这个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其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这揭示出农民生活的简单与无奈。

再次,解说词所包含的信息量不能过大,要给画面和受众以表达和体味的空间。

例如《中国神秘宝藏之谜:秦始皇陵宝藏之谜》中旷野、太阳、秦陵兵马俑画面的解说词:

“史料称陵高50余丈,周5里余。墓基极深,并用铜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动的兵马俑,我们依然为之赞叹。”

随后镜头接兵俑特写和两个士兵俑的中景镜头,共8秒时间没有解说词,接着继续讲述其地宫的结构: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 …”

这两段解说词间的间歇给予画面足够的余地表现时间与空间,让受众更深刻地感受秦始皇陵带来的震撼。

解说词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是一篇完整的散文,而是间断的语言片段。如果能将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连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不用观看画面,仅靠听解说词就能了解整部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与含义,那么,纪录片就将与广播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三、纪录片解说词的表现形式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3]

1.补充画面

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的,如果要想表现过去或者将来仅靠画面是不可能的,于是解说词发挥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例如《中国神秘宝藏之谜:秦始皇陵宝藏之谜》在叙述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面积时,其解说词:

“秦始皇陵坐落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以东5公里处的宴寨乡,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从空中看,秦始皇陵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秦始皇陵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高大的封土丘之下的地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皇宫。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面积,引起考古界不小的震动。”

实拍中过程中,画面仅能拍摄到些山丘,观众或许能从片名猜出这是要叙述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但具体的位置却不知道,也不清楚除了要讲述地理位置之外还要讲述什么。解说词的运用,起到了补充画面的作用,使观众不仅知道秦始皇陵的具体位置,而且还对其建筑规模有了深刻的了解,扩大了画面信息量。

2.剪辑手段

记录片剪辑有时候无法仅通过画面自身完成,因此,适当利用解说词进行镜头间的组接,能使整个纪录片显得自然、流畅与和谐。

例如《西藏的诱惑》中,当叙述完一位艺术家的事迹转向下一位艺术家,由画家韩书力转向作家龚巧明的解说词:

“西藏的诱惑:同样也使作家们心驰神往,神往高原大地无处不在闪耀着的神奇的光点。一位刚届中年的女作家,因为西藏的诱惑,毅然离开了秀丽的川西平原。”

由龚巧明转向日本画家平山郁夫时的解说词:

“神奇的西藏,对国外的艺术家也富有极大的诱惑力。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就曾经带着兴奋不已的心情,踏上西藏的山路。”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在由各种历史已久的传统的海珍品转到被列入中国人的食谱仅有30年的海胆时的解说词:

“有一种海珍品并不在其中,因为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到来。”

当听到这样这的解说时,观众并未受到画面由海滩上的各种海珍烧烤摊切到职业潜水员王厚喜潜水捡海胆这种切画面而造型的视觉跳跃,反而使得剪辑流畅,没有丝毫的跳跃和生硬,增加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3.升华主题

纪录片画面是镜头序列或镜头流,在这转瞬即逝的镜头切换中,想让观众能够完全领悟纪录片的深层次主题信息是不容易的。而解说词不会受制于画面的时间和空间,它可以引发观众想象与思考,这将有利于展现记录片的思想内涵。

例如《圆明园》中,在叙述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用武力打开清政府大门时,画面为咸丰帝在圆明园中抽大烟、一系列军队交战的情景以及众多清军倒下的情景,其解说词为:

“此时,居住在圆明园中的是大清帝国第八代皇帝咸丰。在咸丰看来,西方人是野蛮的化身,不可理喻。面对来自西方的大炮和军舰,年轻的皇帝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战争即将发生。”

这段解说词让人们以画面内容为基础展开联想,从中搜索出更多的信息,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

联想是一种在审美感知中连带想起其它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观众看纪录片,实则是在“欣赏”纪录片。解说是语言与画面结合,营造一种适当的语言氛围,充分调动观众的思维与联想,唤起观众的形象感,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讲到中国人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长寿面时的解说词: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的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这样的解说词,能使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关于生日与长寿面的种种情境,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4.提高深意

纪录片之所以能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其中很关键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它所表现的深度,能引发思考,让人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除了要让观众得到画面美感的同时,最好能给观众以思想和观念上的启迪。因此,可以借助于解说词表现比较有深度方面的信息。

例如《失落的文明》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意味的解说词在《希腊:辉煌的时刻》中:

“对于古代玛雅人来说,国王们的鲜血把所有人都胶着在一起。国王的献祭保证了玛雅世界的稳定,也保证了神灵的约束力和人民的信仰。他处在玛雅这个世界的中心。如果把国王除掉,那么整个系统就将崩溃。”

在古壁画和残缺的遗址画面中,配上这段解说词,使得国王对于玛雅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以深刻地彰显出来。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每集的最后都会有一段富有哲理性的总结,如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最后的解说词:

“五味使中国人的味道千变万化,也让中国人在体会他们各自的人生况味时,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语境。在中国人的厨房里,某种单一的味道很难独自呈现,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段解说词配以五味参与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的画面,让五味不仅仅停留在味觉的基础层面,同时上升到处世为人经世治国的深层哲理层面,提高了纪录片的表达深度。

5.创造意境

意境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息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艺术想象的总和。[4]意境的获得是通过心悟,其构成必须做到情景交融。一部好的纪实片不应仅满足于再现生活,而应该艺术地表现生活。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没有情感的表现,艺术也就停止了生命。”而解说词恰好能够充分发挥听觉优势,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出画面以外的抽象思维和个人情感。

例如《西藏的诱惑》中,夕阳渐渐落入湖面,宽阔的原野上一条道路通向天边,云笼罩着高山,群鹰、太阳… …老、中、少三代喇嘛背着行囊在朝圣的路上,其解说词:

“落日,悲壮得有如英雄的感叹。面对此情此景,有人觉得迷茫,有人受到启悟,然而,却都感到心灵的震撼。

路啊,你来自何方,又通向何处?为了心中的佰,我愿付出千辛万苦;

路啊,你来自何方,又通向何处?为了心中的祈求,我愿日夜跋涉在漫漫长途……

西藏的诱惑,是一种境界。

西藏的诱惑,是一种精神。”

这样的解说词与画面相配合,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藏的那种神秘感,抒发了对西藏的无限向往与倾倒之情。

6.突出细节

纪录片画面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往往会对影片的整个结构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声音能够引起观众注意,适当运用解说词能够充分突出细节,更好地服务于主题。

例如《失落的文明》中,经常会利用解说词来进行细节的展示;其中《印加:祖先的秘密》有这样一段描述用头盖骨饮水的解说词:

“一个新的首领出现了,他就是阿塔瓦尔帕。根据祖先的传统,阿塔瓦尔帕用敌人的头骨饮水… …一个里面镶嵌着黄金的头盖骨… …那是他哥哥的头盖骨。”

这段解说词让原本不起眼的头盖骨立即进入受众的视野与脑海,让它在受众的心中思考与其他的头盖骨地位的不同,因为那是阿塔瓦尔帕的哥哥的头盖骨。

《史蒂夫·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在讲述乔布斯的第一台电脑的来历及推出时的解说词:

“史蒂夫·乔布斯的第一台电脑,实际上是他朋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创意。沃兹尼亚克负责实际操作,而乔布斯负责构思未来。各位请看苹果一代,没有电源,没有封装,只是个雏形。1970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家用电脑俱乐部向他的同仁们,推出了苹果机的原型。”

画面上是一台老式电脑、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照片、苹果一代内部结构、还有坐满人的屋子。这样的解说,使得受众对苹果一代的印象大大加深,不是因为它有多独特,而是这样的解说让一闪而过的苹果一代的雏形从视觉到听觉深入受众的脑海。

四、总结与展望

2000年以来,世界纪录片发展进入黄金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纪录片声音元素之一的解说词,也在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而不断多元化。

纪录片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创作理念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解说词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纪录片的内容主题、纪录片受众的心理以及纪录片的画面。纪录片解说词既要符合纪录片的核心“真实”,也要具有艺术性和想象空间,能够吸引观众。并且,纪录片解说词要与画面相结合对画面内容和影片主题进行升华,揭示哲理,实现解说词及纪录片的价值。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决定了纪录片的表现的优劣,从而决定着纪录片的质量。好的解说能让纪录片充分体现它的人类“生存之镜”价值。明确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能让创作者更好地把握纪录片的表达与表现。

注释

[1]林少雄著:《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5页。

[2]中央电视台编:《话说运河》,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5页。

[3]姚治兰著:《电视写作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26页。

上一篇:变压器公司年终总结下一篇:多元文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