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过程教学

2024-06-26

课堂过程教学(精选12篇)

课堂过程教学 篇1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 要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 尊重学生差异和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积极构建指向学生生命成长、涌动着创造和创新之泉、彰显生命活力的课堂。然而在现实课堂中, 很多老师却很迷茫:以学定教到底应该怎样定?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 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落实“以学定教”, 找准课堂教学的起航点。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同时也是发展的主体, 即在认识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我;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 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着重抓住三个教学环节。

一、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教师要重点研究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疑引思, 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生长点, 在知识的扩展上设疑引思, 还要提供图像, 在寻找规律上设疑引思,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过程中, 可以以“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好滚动, 方形的不好滚动?”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既感到有兴趣, 又不能一下子解释清楚, 于是便讨论起来。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利用“迁移”理论, 将旧有知识转化, 培养学生主动尝试

教育的本质在于如何吸引学生的参与。因此,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娴熟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实现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做好:一, 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 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二,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索, 此时重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三, 归纳结论, 重点引导学生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总结概括, 从而达到主动求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 ”时,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求知的过程:

第一, 复习铺垫。引导学生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位加一位以及形如“30+ (11-4) ”的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 使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第二, 引导探究。 (1) 直接出示例题“23-2”和“23-7”, 进行观察、比较, 引出例题。 (2) 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摆小棒, 理解算理, 并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操作方法。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同桌讨论:哪种摆法最实用?

第三, 归纳概括。 (1) 请你在脑中想一想刚才摆小棒的过程。 (2) 分组讨论在23-7中“3-7”不够减应该怎么办?怎样计算? (3) 引导归纳出23-7的口算方法。 (4) 同桌互说“23-7”的口算过程。

第四, 总结算理。让学生通过一道例题的自主学习, 明确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 的算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探索规律性知识的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授学生知识时, 如果把“结论”平铺直叙地“端”给学生, 学生只是被动地当“听众”, 学习没有热情, 知识接受得慢, 不宜消化理解。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 能动手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 能听能看的尽可能让学生听到、看到、调动学生的看、听、触等一切感官, 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判断推理去解决疑问, 学会思考。

四、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猜想, 大胆探索, 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例如, 教学《口算退位减法》, 引导学生面对例题“23-8”积极思考计算的方法。可以把23分成10和13, 从13中减去8后, 再与10相加等于15;也可把23分成13和10, 从10中减去8后, 再与13相加等于15。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计算方法中选优, 突出重点“退一当十”, 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 教, 主要不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培养学习能力, 以学定教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发展思维,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日益深入教育者心中。以生为本的课堂, 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学定教。然而在现实课堂中, 很多老师却很迷茫:以学定教到底应该怎样定?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 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定教,自主学习,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邵建刚.以学定教, 找准课堂教学的起航点[J].教育科学论坛, 2014 (5) .

[2]杨德铸.让“以学定教”理念进入课堂更深处[J].教育观察, 2013 (7) .

课堂过程教学 篇2

滁州市××中学 陈 勇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因其高效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也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上好让学生与老师都满意的课一直都是老师的追求目标。【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满意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学习效率方面,应该把握好课堂的短短四十五分钟,争取全面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开展的满意课堂课题中,同事们都在积极探讨与努力实践。下面介绍一下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学生满意的课堂提出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不仅是师德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平时应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育人的认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地知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积极与参者,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再者,教师的认真态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比如,备课就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第二次上比第一次更易把握。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课更熟了,教学环节就更容易把握了。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备课不但要有深度、广度、方法和效果,而且要结合本科目知识纵向去备,与其它科目关联着的知识横向挂钩,尽量使自己这堂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最好的效果。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作用,是创设满意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优化教学情境

1、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 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

2、巧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还应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巧创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具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比如在讲解椭圆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圆的直观图是椭圆,这说明圆与椭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都能画好圆,那么同学们可以画出椭圆吗?

3、控制难度、力所能及。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信息和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这就要求问题创设应把好一定的度,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点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非常重要。

4、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落实新课标提倡“精讲多练”关键环节。在适度的时间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在适度的空间里,让学生不断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演绎、推理、探求,不断地进行抽象表示、符号变换、检验应用,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学以致用,以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总觉得学数学除了对付考试外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因此在不少时候没有足够的动力。其实,数学几乎渗透到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源于机械制造的几何,用于电工学的三角函数,直到现代计算机的模拟形式,都体现了数学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突出数学的实用价值,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上课时我问同学知道女士为什么喜爱穿高跟鞋,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吗?然后告诉学生,女士穿高跟鞋其实是把下半身增长,使上半身和下半身长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产生美感,所以不是所有的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我想这是学生们愿意听到并感兴趣的话题。

四、让学生满意的课堂教学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三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多媒体,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五、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新课程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使教材生动、自然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应用阶段,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比如在讲解椭圆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椭圆怎么画,如何定义椭圆,椭圆的方程怎么建立等 3 等,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完成。

六、鼓励创造发现,训练数学思维

1、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灵活确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想创新、求创新、乐创新的意识出发,制定适合学生自主意识、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促进自我发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学的某章、某节、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尝试、体验和探索直至学会“数学学习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和方法,逐步提高数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科学编排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理念,敢于自信、勇于创新的精神。从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出发,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宏观安排与微观调整;从已有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出发,合理编排课堂教学的“大过程”和“小过程”。或将“较大过程”分解成“小过程”,或将“小过程”串联成“较大过程”。注重知识内容的背景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引入,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问题情境之中,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发,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智力水平和经验累积,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小组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力所能及地完成抽象表示。在方法的选择上,应有利于学生的估计、猜测和假设,应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创造和发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以“最佳方法”得到答案,而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解答。进而对各种解法进行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推导和解决的过程。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猜测已得结果,明确结论和结果没有绝对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引导学生将正确合理的结论和方法应用到解决其它问题中去,让学生在持之以恒、不畏难险的尝试和体验“符号变换”、“检验应用”的全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

七、捕捉即时信息,掌握有效反馈

实现满意课堂与教师能否敏锐捕捉信息,进行有效教学反馈有关。课堂中教师要始终注意学生听课状态,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要及时,调 4 控要适时。要注意反馈内容的真实性和表面性、个体上的差异性与全面性,从中捕捉信息,更好地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反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困惑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得到学生对这节课听得不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从学生答问中获取反馈信息。在数学课中,学生的答问是教师的了解教学效果重要途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科学,教师上课之前要做好精心准备,要善于设计提问,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同学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另外学生的提问老师要灵活处理,有的可以及时反馈,有的需要课下处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从学生的课堂训练中获取反馈信息。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弱在哪里?学生的课堂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4、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八、与家长共同努力,创设满意课堂

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多联系,不应该把教育学生的事情都推给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家长多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准确信息,也可以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家长走进课堂对于学生是个巨大的促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与家庭对于课堂教学高度重视。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促进,家长的不时参与也会给教师备课带来一定的压力。

创设数学满意课堂教学是我校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直 5 接的联系。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 篇3

近期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力 弹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但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把课堂效率最大化,提高45分钟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于是,笔者萌发了“重思课堂”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思考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和学习方式,结合课堂片段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实效展开讨论.

2 课例简录

首先展示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准备:自制的形变放大教具、课件.

学生分组准备:每人一个个充气的气球、弹簧、橡皮筋.

2.1 创设情镜 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直接提出问题:“我们能看见风吗?如何知道是否有风?”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类比“利用风的作用效果来研究风”,进一步引入课题:“我们看得见力吗?如何知道是否用了力?”教师强调此类比方法的重要和应用.

2.2 讨论总结 引导归纳

让学生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等.并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录、讨论、总结.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展示一些图片,进一步强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这里,对实验得现象和图片我们是否可以归类?引导学生从“撤销外力后,物体能恢复原状”和“撤销外力后,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两个方面归类,使统计的结果有规律.

2.3 布置任务 设计方案

有些固体的形变怎样确定?如“我们用力压桌面,它有形变吗?”如何看到微小的形变?学生可以讨论方案.“放大”的方法.用放大镜或其他的方法均可把微小的形变让我们看到,如用手捏玻璃瓶的形变可以用很细管子中的水“放大”.

进一步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及研究微小形变的方法.

2.4 学以致用 拓展知识

“力看不见,如何鉴别力的大小?”可以用看得见的效果来鉴别力的大小.教师进而阐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力单位的规定等.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形变的规律性就可以测力的大小.

3 探讨分析

笔者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资料,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语言、实验的效果、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等.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也提高对课堂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笔者认为整节课知识点非常简单,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应该是重点.授课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非常到位,学生在课堂上配合得十分积极,课堂气氛和效果较好.但笔者有几点疑问尚需进一步思考.

3.1 如何处理好科学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

该案例中研究方法应是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解决有关问题,做题能力才能提高.既解决“素质”问题又解决了“应试”问题.

在案例中如何研究看不见的“力”时,教师强调了用“力”的效果来研究“力”本身的方法,科学研究中这是经常用到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研究磁场、电场、电流等物理量时经常用到.教师这样强调我认为很有必要,这不仅对后续学习做一个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关于“形变”的分类时,如何按一定的标准归纳一些零乱的现象,是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应强调这方面的训练,教师没有重视,这是有所欠缺的.

在“微小的形变如何观察”的方案设计时,学生基本上只能想到用“放大镜”来完成任务.如何采用其他的方法来放大,教师也没有足够的引导.没有让学生就此进一步讨论,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好的自我提高的机会.

3.2 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 真正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和激励,虽然公正合理,但给人特别是学生一种只有教师主导作用的感觉,如在设计如何观察微小形变的方案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再集体提出来,学生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相互评价和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别人的意见和生成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自己去评判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讨论实验操作上的可行性和严密性,以防在做实验时走入操作的误区.

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在评价时,为了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也要注意到物理学科的严谨.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强调是对受力物体而言的.我们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注重物理知识的严谨,养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和精神.

4 改变观念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的;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新课程的精神.

4.1 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非常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成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重视前人研究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分析为什么在这样条件下这样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不断分析别人的研究,才能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借签,才能形成自己的方法,才能在具体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让学生参与评价 合理激励学生

教师在课堂交流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效,应注意:

一是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學生自我评价、学生对他人的评价等.评价的过程也是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只有对某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讲出所以然.在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学习较多,在学习得全过程既要重视对提出问题、成果的表达评价,也要重视对猜想与假设、实施探究、合作交流等探究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以及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甚至是那些被发现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等等的交流.所以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是激励评价时要慎用评价语言.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科学知识的严肃性要求我们评价时要有留有余地.仅一句“好”或“真的不错”很多时候会掐断学生的思想火花,错过了一些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篇4

一、巧设导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一节课成功的开端, 它的基本功能是在课始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过程的心理准备状态, 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导言是否恰当, 在很大程度上, 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此, 教师要根据本课教材特点, 生动、直观、有趣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如, 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设计了四道问题, 激发学生回答。 (1) 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人分几个? (2) 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人分几个? (3) 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人分几个? (4) 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人分几个?第 (4) 题, 每人分半个苹果, 这半个苹果能用整数表示吗?学生回答不能。我接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经常遇到很多类似不能用整数表示的问题, 这就要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由于这4道题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所以易于接受。由此, 使学生自然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 学生情绪活跃起来, 为学习”分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问, 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胜、好问, 教师若要适应学生的要求, 就需精心设置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就能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学生从存疑—质疑—释疑,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如, 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时, 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在学生认识了如果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等高, 那么圆柱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3倍, 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后, 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那么它们是否等底等高?这个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展开讨论, 纷纷发言。有的说一定等底等高, 有的说不一定等底等高, 争论不休。这时我拿出准备的容器让学生亲手将圆柱体内1/3的沙子倒在不同的圆锥体容器内,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 归纳出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它们不一定等底等高这一道理, 这就进一步确定了, 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 我们说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

精心设问, 会引发学生探究活动。教师能否恰当地设疑, 关键是要深刻体会教材的意图和确切掌握学生的实际, 恰当、适时的设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深入探究, 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使他们在质疑、释疑过程中, 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三、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 获得感性经验, 使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过程。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索, 获取知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 同桌合作, 摆一摆, 变一变, 从而使学生既探索出可能有的不同围法, 又发现怎样围使王大叔的羊圈面积最大的这一规律。这样动手操作学习新知的方法, 不但使新知学得更牢靠,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达到了智能协调发展的目的。

四、精心设计练习, 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为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新学知识, 形成相应的技能, 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的内容要有梯度, 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1. 针对性练习。

这要求教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和学生实际而设计练习, 它最能及时反馈学生一节课中的吸收率。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后, 设计如下作业: (1) 76×68+76×32; (2) 201×73; (3) 125×88; (4) 97×101; (5) 327×99+327; (6) 58×102-58×2; (7) 987×98; (8) 69×301-69。这样的作业, 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 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2. 拓展性练习。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用语 篇5

一、开始课堂教学(Beginning the lesson)

Now, who can remember what we did last lesson?

Well, can any of you tell me what we practised last time?

OK, l want a student to tell us what we learned/read about/used last lesson.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se pictures?

We used the pictures and the cards, didn’t we? We practised a talk about sports, right? Let’s go over it again.Let’s read the sentences once more.What about having another practice? How about revising them once more?

二、宣布教学计划(Announcing the teaching pIan)

first/first of all/and then/later(on)/after that/finally/by the end of-.-etc.one..../two.../three.../four..’ Practise a dialogue Learn something now

Do some read ing / w rit ing / note tak ing Have some conversation practice Do some role play

in a few minutes/half way through the lesson/when we’ve finished.../near the end of the lesson/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if we have enough time/if time permits/if there’s time/perhaps we may spend a few minutes on...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you’ll be able to talk about agreements and disagreements.You’ll have learnt how to give people advice.You’ll have had practice in writing a letter asking for help.You’ll be able to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for checking up.三、组织课堂教学(Getting organized)

Would you move your chairs in(up, back, etc.)? Could you three move your desks forward l please? Will you both move your table this way please? Would you mind straightening the chairs please?

Do you mind moving back a bit? Will you make a bigger space here?

Could you possibly arrange yourselves to make a group of 3(4,6, 8, etc.)? If you could arrange yourselves to form a group of 5.-.Please would you arrange your chairs in 3(4, 5 t etc-)?

Would you find the handouts we were using last week please? Could you get out the polycopies you had last time please? Will you take out the worksheets you began yesterday please? Let’s find the passage we were reading last lesson.Put your other books away, please.No others!That’s all.We don’t need these pictures.Will you put them away? Not that book.The other one.Yes, the red one.Ready!Now we can start.Haven’t you brought yours? Well, you’ll have to share with your neighbour.Have you lost yours? Well, you may share with Li Lei.Haven’t you got yours? Forgotten? Well, you should use mine, but don’t forget next time.I have some papers to give out now.I have some new books to give out today.Here are some worksheets to hand round.Will you please give these sheets out, Han Mei? Thanks.Please pass these papers back(round, along), please.Take one and(then)pass them on.They’re for you to keep.You may have them to keep.I want the materials back please.I want them back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You must give them in again, so please don’t write on them.OK? Please can you clean the blackboard/the whiteboard/the board? Would you mind cleaning the board, please? Just clean this half.Leave that section.We still need this part.Just clean that bit.Don’t clean that side.Not this hit.Only that part.Just that section.Thank you very much.Could you clean the top left-hand corner, please? Will you clean the bottom right-hand corner, please?

Please rub of f the yellow words on the left at the top-

Would you please rub off the drawings on the right at the bottom? Rub everything off, please-Leave this on, please.四、举例(Giving examples)1.以速度区分

You should use-ing form here, like...(入慢速度)I love playing football." 2.以重复来区分

You will have to use ’but’ when you express this idea, now listen to the sentence: ’I love swimming but I don’t like swimming in winter.’(停顿,再读一遍)3.以重读来区分

We ought to use the form ’have done...’ such as(加强重点部位的读音力度)’Have you finished that job yet?’ 4.以手势来区分

五、谈论课堂环境(taking about physical conditions)

Don’t you think it’s too hot in here? Isn’t it rather cold in here? Please can you turn the fan on?

Would you mind switching the air condition or on? Then we’ll be able to keep cool.I’m afraid it’s too dark in here.Can you work alright? Can you see alright? Don’t we need that light(s)on? Wi1l you open the shutters?

Oh, it’s much too untidy for us to study in.Please tidy up,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go and ask someone to fix the light? Will you fetch someone to see to the cooler?.六、使用教学工具与设备(Using aids and instruments)

Will you fetch the wall charts of Lesson 65?

Can you bring me those sets of flash cards of ’food and drink’ ? We need a flannel board.Now, I’ve got some folders of cue cards.Please could you stick the picture up here?

Let’s find the sticky tape to fix the chart up.Is that alright? Straight? High enough? Can you all see it? Wil1 you give me the scissors? They are to cut these out with.Will you take them down?

I’m going to collect the cards in now and put them away.七、使用电教设备(Using electrical equipment)

Will you possibly plug the tape recorder in for me? Oh dear.It’s too loud, what must you do then?(S: Well, I have to turn the volume down.)

I’m afraid it’s not loud enough.You’d better turn it up a bit.What’s wrong with the recorder? Will you check the plug is in/the switch is on/the mains supply? It won’t work.Can you check the plug is in? I can’t get it to work.Now, wait a minute.Let’s find the right place on the tape.Shall we go back and play it again?

Did you catch that? That seemed to be a bit fast-We’l1 go back and listen again, Ready? Check it is rewound, back to the start.Wind the tape on to the empty spool.Set the counter to O00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ape.T: Now, let’s talk about some pictures.We’ll need the O.H.P., that is, the overhead projector.Do you know how to make it work?(教师指引出投影仪的英文名称)S: Electricity.,T: Well, do l need to switch it on first or plug it in?

Ss: Plug in.T: Plug it in, good.Can you say that? Come on!You have...everyone.Ss: You have to plug it in-

T: Good l Well, l’ve plugged it in.Now what? Ss: er-..You have to switch it...T: Switch it on t on Everyone!You have...Ss: You have to switch it on.T: That’s it.Now I’ll adjust the mirrors...oh dear, the picture’s upside down!How silly!lt’s too bright’

It’s not bright enough.It’s not clear enough.It’s out of focus.Let’s adjust the focus.八 进行分组活动(Dividing the class up)

(1)Choral(2)Individuals(3)Teams

(4)Pairs

I want all of you to answer the questions.(Choral)

I’d like just one person to continue the sentence.(Individual)I want this part to correct the sentence.(Team)Now let’s play the dialogue out in pairs.(Pair)For this, I’m going to divide you down the middle.Now I’ll divide you in half.Whose go is it? Not yours-You be quick!It’s group 6 first.Now you.Quickly!That’s it.It’s your turn second.It’s their go third.We’ll score on the board and we’ll see which team wins.I want you to work in groups.In fours./In groups of four’

Turn round and face your neighbour.You haven’t anyone to work with, have you? What about joining in with them?

九、布置作业(Setting homework)

At home tonight, practise the exercise on page 9.At home this evening, not now, revise this dialogue.You are going to compose a piece of writing about today’s topic in your notebooks and give it in tomorrow morning.For homework, l want you to finish this piece of work.Before next lesson you must go over what we’ve just learnt from unit 12.It must be done by next lesson.The piece of writing must be completed by next time I see you/this time next week.十 结束课堂教学(Ending the lesson)

One or two more minutes, just complete the task you’re doing and then we’ll stop-.Now time is up.We’ll stop now.You’ve done enough of that/enough practice at that-Most of you have done that better than last time.I want to collect your papers now please.I’d like to take in your last lot of homework.Please will you give it/pass it up to the end of the row? Put your work on my desk as you leave.Thank you, everyone.Well done.Could you see all the library books are returned, everyone, please? Before you all leave, would you check that all the books are put away?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优化课前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心理效应,激发求知欲。如:在导入“比例应用题”时,大屏幕显示学校升国旗仪式问:“谁能用最科学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呢?”熟悉的情景一出现,顿时,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说出如下三种方法:①爬旗杆测量(危险);②升降国旗两次,测出绳长度(麻烦);③先量出旗杆影长,再估计旗杆和影长的倍数关系,就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猜测)。我充分肯定第三种想法的同学有创新精神,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清境中的升旗手和升旗手的身影,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发现实物长度和影长的倍数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2.以旧联新,搭桥铺路。如果教师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精心设疑,揭示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知之、不断探求的学习欲望。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图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出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采用故事引入,诱发学习情感

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讲故事这种特殊功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低耗、高效。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在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由于2683 比26.83 大,经常欺负26.83 ,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 不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 的右下角跑到2 的右下角住下(教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 的右下角移到2 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 )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人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三、引导动手操作,倡导质疑问难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相吻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导入“角的初步认识”时,新课前让学生动手折各种大小的角或制作活动的角。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能产生疑问:“角的大小为什么不同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实践证明:学生的视觉、触角、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助手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而且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运用电教手段,增添学习乐趣

教学实践证明,有些内容靠静态的实物、图画和详尽的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教师若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电教手段,采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且能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这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导入省去了教师无用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也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例如在导入例题“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时,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演示运动物体的移动,形象的变化使学生对于相向、相对、相背等较难的概念就能易于理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学习数学的火花,为新授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堂过程教学 篇7

一、融情于教,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长时间固定不变的, 它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双边活动的气氛、教师讲课是否生动以及师生感情是否融洽等。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感情投资, 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 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者以罚代教。不管学生程度如何, 教师都应满腔热情, 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 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心换心, 以爱换爱, 融情于教, 才能用自己的情和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寓教学于活动中, 达到培养兴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的。只要教学不脱离实际, 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产生, 教学质量也会大幅提高。

二、融境于教,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求知欲越高, 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就越强, 就越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 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小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手段, 设计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有趣味且难度适宜的问题, 就可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用学生身边最熟知的事或人设置疑问, 让学生产生悬念, 提出对课堂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将会为整堂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寓教于乐,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上, 如果“满堂灌”老师讲得累, 学生学得倦, 效果就极差;若教师遵循“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 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说、多思考, 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就变成他们的能力, 才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求, 让学生乐学善思, 才能有效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创设高效课堂 篇8

一、创设情境要重现实 联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中, 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 因此,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于是创设“动态的, 现实的”数学情境成了师者的追求。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做到朴实、实用, 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⑴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 有新意和启发性, 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⑵情境要有数学味;所谓的;数学味, 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都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 发展思维,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⑶情境要有现实意义;作为教师, 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4) 情景创设要屏弃虚假、形式化, 不能一味地追求生活、游戏、童话故事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性地对待情境, 全面预设情境生成情况, 要使情景创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实践操作要重需要 方法灵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 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通过动手操作学具, 不仅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概念、法则, 而且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的操作活动, 学生只是根据教师设定的步骤下进行操作。这样的操作虽然可以快速地掌握要领, 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没有多少思维的成分, 也就失去了探索的价值。

三、合作交流要重氛围 恰到好处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以其最快的速度出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成了评价一节课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教学现状也值得我们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 顺应教育的潮流, 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 教师往往在呈现问题情境后, 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就让学生合作学习了, 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 毫无合作探究的欲望, 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 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 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 探究也必须嘎然而止。这样, 容易造成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要抓住适当的契机, 要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 (1) 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如果教师直接给出解法, 学生可能很快明白这道题, 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还可能出现同样的解题障碍, 而且记忆也不会深刻。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 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能有效得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 需要深入探究时。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 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 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 拓展了解题思路。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 尊重别人的意见, 积极参与, 学会思考。

四、学生学习要重参与 积极主动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和谐地发展。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 激发兴趣, 诱发参与动机 ;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 脉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尤其是儿童, 年龄小, 有意注意时间短, 持久性差, 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为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 适时点拨, 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 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 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 创设时空, 保证参与机会。周玉仁教授曾说过: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 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4) 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实现有效学习。

五、课件制作要重实用 高效辅助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篇9

1. 掌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

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 是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 它对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 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三者关系, 活动的开展与内容的呈现要成为一体。

中考文科综合考试,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试题具有开放性, 已从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转向注重能力的考查。所以, 教师在立足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品行的养成。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 它的每个内容无不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任务。

2.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根据需要, 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 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框题的学习, 教师要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 把身边的事例与教材有机结合后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再次体验调控情绪的方法, 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3. 勤于阅读参考资料以及其它课外有关知识。

教师只有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 才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不断更新, 在教学中才能使自己得手应心地进行创新教学。如果没有新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更新, 教师的教学内容如果因循守旧、照书说法, 只会使学生感到干巴巴的, 没有什么味道;学生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勾勾划划, 就不会有新鲜感, 也产生不出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相关学科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穿插一些课外知识, 一方面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端正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动力。

4.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激活学生思维。

判断一节课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教学效果是不是良好, 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说得多、做得多, 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化多不多, 课堂上是否热闹;还要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不能调动学生思维, 能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使学生的品行得以养成。

5.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 再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来把握新的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 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思考, 自然得出结论, 学生在感悟、思辨的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6.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 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 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怎么讲。如在《同学朋友》这一框题中有这样一个内容:用绘制人际关系树形图的方法感知自己的人际状况。通过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树的年轮图, 学生有能力自己去绘制人际关系树形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就可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绘制这个图, 以此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人际状况有所思考, 为后面有关友谊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不必代替学生做这项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活动去体验, 在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的参与, 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有一个“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依赖父母有什么坏处”的活动, 可让学生采用小品形式来表现依赖的坏处, 这样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进一步提升对自立的必要性的认识。再如, 在这一框题的教学过程中, 可设置这样一个活动:指导学生设计一个购买学具的计划, 要求物美价廉, 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完成, 学生就会体验生活自立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身体验, 在亲身经历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如教学《发现自己的潜能》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活动:课下让学生搜集、查找、准备一些关于人的潜能存在和发掘潜能方法的资料。学生在动手查找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感受到潜能的巨大, 补充对发掘潜能的看法, 而且还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课上再让学生对自身可能存在的潜能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发掘潜能的多种方法,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7.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种双边双向活动, 是师生之间一种积极互动关系。一个长期板着面孔、威严有加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肯定听话, 但可能会死气沉沉, 神经老处于紧张状态, 胆子小, 缺乏创造力。可见, 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 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意识的产生。所以, 教师应深刻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时刻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 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 拉近师生距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篇10

1 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工程, 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努力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 这对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有着直接的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很多, 包括教学过程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语言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具的使用等多个方面。如教学过程设计, 要做到首尾相连, 前后相续, 承前启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 开场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间内容要注意连贯性、逻辑性, 使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概念时认识到“非此而别无它果”, 进而对事物认识达到根深蒂固。课堂小结要善于梳理归纳, 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 结论要短而精,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将学生的千头万绪, 集中于一点, 从而加深记忆。

课堂讲授内容设计, 要做到突出重点, 难易适中, 动静结合。课堂讲授内容要在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对象的前提下, 根据培养目标加以选择。从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其思维活动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在进行一定强度的学习后,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 把最重要的概念和内容传授给他们, 要统筹兼顾, 衔接有序, 使整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密而不散、紧而不断、繁而不乱, 收到最优教学效果。

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工具, 教师运用语言时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规范性、趣味性。要求简明凝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节奏鲜明。要注意通俗不庸俗, 不能平铺直叙、呆板平淡、声音微弱或持续高音等。

实践证明, 在备课或讲课前, 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上就会有条不紊, 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 遵循、重视“双主原则”

“双主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的简称。它要求在教学中,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双主原则”揭示了教学规律,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双主原则”呢?笔者认为,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应该是教师提出探索目标,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做到师生心理同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体现在“设疑”和“解疑”上。教师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 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精讲教材内容, 在教其知、授其理中, 导之以思、授之以法。同时, 教师鼓励创造, 学生积极探索, 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这样师生互动, 紧密结合, 师生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教学效果必然良好。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实施“双主原则”时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堂上注意营造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

(2)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 把握好“设疑”和“解疑”的力度, 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 教师要勤于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进程, 对质疑、解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有应对措施。

(4) 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3 创新备课理念, 注重“三备”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笔者对备课进行创新, 提出了“三备”理念, 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1) 所谓备教材,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备教材要在“懂”、“透”、“化”上做文章。“懂’, 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弄清楚, 融会贯通, 对教材内容不能有疑点, 不能似懂非懂。“透”, 是在“懂”的基础上, 对教材的掌握力求精通, 并能运用自如, 了解教材的教学目的、知识结构, 分清重点、难点。“化”, 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融合在一起, 使教材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思想等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所谓备学生, 就是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尽相同, 不同班级间有差异, 同班学生之间在学习兴趣、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不同。因此, 教师在备课前, 要认真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对学生原有知识、学习态度、学习风气, 及其接受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都要心中有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恰当处理教学快与慢、多与少、难与易的关系, 做出不同的授课准备。只有这样, 才能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

(3) 所谓备方法, 就是优化教法。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要因课而异, 因文而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 应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讲述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 筛选最佳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 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宜采用讲授法;讲授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时, 则要采用演示法;在学科推理基础上, 采用图标归纳法, 可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对于基本技能操作, 则必须采用练习法,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 还要善于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 现场观察教学法

此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自然界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面对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 学生感受直观、亲切, 兴趣浓, 效果好。实践证明, 采用现场观察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好方法。在讲“药用植物的茎和叶”时, 将学生带到植物园和公园进行现场教学。面对千姿百态的教学资源, 教师讲叶和茎的形态和类型, 学生细心观察对比, 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知识掌握的也牢固。再如在讲“中药调剂”时, 除在学校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及训练外, 还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市中医院中药房和市内大型药店的中药专柜进行现场教学。主要让学生对中药格斗的摆放、戥称的使用方法、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等进行具体观察和了解;同时把中药的“配伍禁忌”这一审方中的重要依据, 作为现场教学的一个重点, 引导学生对中药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毒剧药用量”等, 结合实际, 反复进行对照、讲解、复习, 加深记忆。在现场教学中学生身临其境, 面对丰富多彩的中药“大世界”, 兴奋异常, 收获颇丰, 普遍反映“现场看一看, 收获说不完”。

为保证现场教学的成功, 教师事先要到现场去备课, 对让学生观察的地点、对象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向学生讲明现场观察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在教学中, 教师尽量让学生都能看到观察对象, 并尽可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如眼、手) 去感知, 以加深印象。现场观察后, 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做好讨论、总结。

5 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 形象直观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变难为易, 变复杂为简单, 变枯燥为趣味, 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单调的课堂气氛充满生机,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个复杂且肉眼看不见的过程, 学生也不易理解, 选用Flash动画, 学生在课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变化, 有了感性认识, 教师再进行讲解, 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是中药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若让学生直接练习难度较大, 而把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制作成视频, 让学生一边看视频, 一边听教师讲解操作要点,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就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定位是辅助功能, 决不能使多媒体课件成为主体, 教师不能失去主导作用, 更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二是要注意减少多媒体课件的负面影响。课件制作要突出教学内容, 不能过多渲染, 不能让带有游戏色彩的画面出现在课件上。三是课件运用要适当。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会使学生学习性降低, 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弱。因此, 并非所有课程和教学内容都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课件的使用只能是短期的、点缀性的, 主要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运用, 并非越多越好。四是提倡教师亲自制作课件。教师熟悉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情况, 制作出的课件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6 在互动教学中做好点拨、引导工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师生互动已成为常态。做好课堂上的点拨、引导工作,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让学生现场发挥的时间, 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 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 这种主导地位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做出判断, 如果是积极的方面, 可以引导延伸;如果误入歧途, 要及时点拨纠正, 不能任其发展, 背离大方向。教师要控制进度, 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时要及时纠正。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 教师不能撒手不管, 而应牢牢掌握驾驭课堂的主动权, 并能收放自如。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见解, 教师在点拨时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总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参与, 宽容错误。教师通过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反馈, 又增强学习的信心, 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就感。

7 注意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

非言语行为即体态系统的非言语动作方式, 如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或摇头、手势、身体方向、姿势等。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 又可单独使用。其目的在于协助师生间信息的顺利传递, 情感的及时交流。使用非言语行为时, 必须与课堂气氛相协调, 适时适当, 善意尊重, 文明礼貌, 进行最优搭配。同时也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8 教学反思好处多

教学反思也称课后回忆,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用批判和审视的目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自我回顾和分析的过程。几年来, 笔者坚持课后反思, 体会到有了反思才会知不足, 有了反思才能明差距, 有了反思才会有超越。课堂教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 也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缺憾的艺术, 而科学有效的反思, 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应具有自我省察、自我反思的能力, 及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省、调整,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优化教学过程 激活课堂生命 篇11

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美丽自由的生命之花。

一、优化课堂导入,开启智慧闸门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我们的导入应呈现一种百花开放的姿态,比如时而用直观形象导入,将学校的花坛来导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而用设置悬念导入,询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从学习名言中导入;从生活实际导入;从动手操作导入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产生审美疲劳,相反总是充满一种期待。

导入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二、优化参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那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着去做: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问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问在点子上。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参与的激情。有一次听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有这样一组总结性提问:①一年的12个月中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②31天和30天的月份排列中,哪两个月排列比较特殊?③一个月上、中、下三旬,哪旬的天数比较特殊?显然,这组问题既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又避免了重点内容的机械重复。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讲授新课时可设置一些疑点,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知。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老师的讲解、演算,对书本的“例题解法、叙述”等提出不同看法。

3.组织课堂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参与的快乐。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多向信息传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在巩固知识阶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第七册下应用题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列队伍先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前进了1小时,再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前进了2小时,问在这个过程中,这列队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①(5+4)÷2=4.5;②(5+4)÷3=3;③(5×1+4×2)÷3=13/3。对此组织学生讨论,说说你这样列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辨明了是非,明确了题目的实质,突破了应用题的解题难点。教师又因势利导,肯定学生的肯动脑,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在完成作业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各自发现自己练习中的差错,积极寻找原因。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就会有积极的参与行动,也就会有高的教学效率。

三、优化合作学习,获得有效发展

我将学生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我通过优化合作学习,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优化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维

我们在课堂上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质疑、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心理环境,产生最佳效益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我们要让课堂教学充满乐学气氛和幸福竞争。

为此,首先要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其次可以运用CAI手段,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就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运用也很重要。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评价方法上借助档案袋,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同时以学生的生成状态带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状态,最终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构建和谐课堂优化教学过程 篇12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很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矛盾。实践证明, 传统教学既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 甚至某些学生还丧失了适应社会所具备的生活能力。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同时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但对学生现在有用, 而且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如, 学习“月相”这节课时, 课前先让学生观察本月月相的变化, 学生把观察到的变化现象以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并带到课堂上来,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 学生对天文观察、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比如, 学习“地理环境的组成”时, 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校外的农田、树林、河边、山坡, 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发现地理环境的组成, 并探究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师生互动、和谐、开放的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意识, 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内容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教学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 以单调、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为教学内容。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缺乏生活性和实用性, 使得教学活动远离了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这样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师必须树立广义课程观,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自然和生活, 让教学活动真正回归生活, 让学生通过生活去体验学习知识的价值和乐趣。如, 学习“农业区位选择”时, 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说出一些自己吃过的、用过的农产品。如, 苹果、橘子、甜菜、水稻、小麦等, 并分组讨论该农产品的产地、生长环境等特点, 最后师生共同交流, 总结出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种和谐、开放的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单一,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 缺乏课外教学延伸, 教师限制或不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质疑等, 这种沉闷、紧张、封闭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心理压力大、负担重, 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少些“限制”, 多些“肯定”少些“否定”, 并耐心引导每一位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外作业设置时, 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课外练习题, 也可选做适量习题, 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教师还应不适时机地引进校外课程资源, 让校外的农田、荒山、树林、河流、工厂等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宝贵课程资源。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模板理论下一篇:维护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