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教学

2024-05-19

课堂组织教学(共12篇)

课堂组织教学 篇1

所谓有效组织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组织教学手段或方法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组织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同样, 教学有没有效益, 衡量的指标并不是教师有没有进行组织教学, 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能力有无发展。

纵观十几年的教学经历, 有一些课堂笔者并没有过多地运用组织教学的技巧, 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课堂令笔者难忘, 引起笔者对真正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进行反思。其反思结论是:一些课堂不需要过多教学组织技巧:一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并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二是能抓住“思维引火线”的;三是学生对内容熟知且有把握的。

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并能引起极大兴趣

中师毕业时, 笔者曾教过小学一年级 (寄宿生) , 经常产生这样的经历与叹息:精心准备了一堂课, 可走进教室一切都变了, 不时会有各种与课堂不协调的音符冒出来, 完全与当初所设想的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停下来使用各种“绝招”来组织教学, 以期学生每一颗心都沉静而不浮躁, 每一双眼睛都充满对知识的渴求, 每一颗脑袋都积极思考。记得有一学期新生刚入学, 为了学生日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 使今后的教学少一些障碍多一些顺畅, 全体一年级组教师举办了将近一周的新生入学常规教育。但是, 在进行常规教育后的第三节课上, 教室里乱作一团, 无论笔者怎样引导提示, 孩子们早已忘了刚刚学习的“说话之前先……, 不能……”。教室里随便走动的身影多了, 小蜜蜂似的嗡嗡声也越来越响了, 对这样一群懵懂的孩子, 笔者不好发作, 而他们对笔者严肃的目光看不懂, 不明其意, 照样率性而为, 那时自己真的很茫然, 对这样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们, 今后要怎样组织才能使他们有条不紊地学习、生活呢?

一周一个的晚自习悄然而至, 鉴于课上的“惨状”, 笔者认为必须变换招数, 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寄予怎样美好的期望——希望他们将来能拥有一双敏锐的会观察的眼睛, 拥有一颗善于分析、思考的灵活头脑。那天下午, 笔者恰好读到了一篇关于获诺贝尔奖科学家瑞利的童年的小文章, 而这则文章恰好可以把笔者的这一希望悄然传递给他们, 就是那个晚自习, 就是那个不经意的故事使笔者惊讶不已。

笔者把小瑞利的故事娓娓地讲给孩子们听:“小瑞利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 一天, 他家里来了很多客人, 为了节约时间, 妈妈把泡好的茶水放到托盘里送到客人面前, 小瑞利发现妈妈端茶给第一位客人时, 托盘倾斜, 其中的一个茶杯向下滑了一下, 杯中的水漾出来了, 接着妈妈给第二位客人端茶时, 托盘同样倾斜了, 但小瑞利却惊奇地发现茶杯并没有向下滑, 杯中的水自然也没溢出来, 这一现象使小瑞利非常惊讶, 百思不得其解。”讲到这里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好奇。“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第二次托盘同样倾斜了, 而茶杯却没有向下滑动?水也没有溢出来?”这个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依然很静, 孩子们都在思索着, 几分钟后, 陆续有人举手一个接一个说出自己的猜测与判断, 有的还能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令笔者不敢相信的是, 在那几十分钟里, 无论是笔者还是同学讲话时, 竟然没有一个人插嘴, 相反, 他们听得那样认真、专注!也没有一个人按捺不住来回穿梭走动, 一切是那样井然有序, 孩子们不失积极主动地思索并发表见解, 这不正是自己所期望的一幕吗?

当笔者把真正的原因 (第一次杯子底下有油, 杯子才滑动导致水溢出, 而第二次, 因开水把杯底的油冲走了杯底没有油, 因而杯子未滑动, 也正因为有了这最初的观察和思考, 为他以后发明润滑油奠定了基础) 说出, 同时告诉他们从现在起留心观察生活, 做一个有心人, 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时, 笔者分明看见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辉与那份踌躇满志, 他们是那样的可爱、聪明, 而自己又是那样的轻松、愉快。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孩子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一堂课正好诠释了这一理念。

为什么同样的学生, 只是内容不同, 他们的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笔者的组织技巧提升的结果吗?但自己根本没有组织!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开始令我担忧, 甚至有些束手无策的孩子变化如此之大?与其说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还不如说是教学内容贴近他们并能引起他们极大兴趣的一个故事的功劳。可见, 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内容,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欲望, 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上课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愉悦。那么课堂还需教师怒目圆瞪、煞费心思地去组织, 去牵强地把学生的心思硬往回拉吗?试想, 如果内容单调、呆板, 离学生很远, 没有丝毫趣味性、探索性, 纵使有再高超的组织技巧, 到最后, 也只会落得个“黔驴技穷”、“一声叹息”!

二抓住“思维的引火线”

大学毕业后, 笔者进入一所高职高专学校任教, 其间任教了一个五年制大专班, 这些学生初中毕业没考上理想的高中, 自认为考不上大学, 就来读五年制大专, 以期拿一个大专文凭。他们大部分基础较差, 学习态度欠端正, 课上埋头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课上经常停下来组织教学。但有一次课却令笔者异常难忘, 他们不再睡觉, 而是仰头皱眉思考了。

那一堂课的内容是演讲与口才, 讲的是常用说理方法。在讲类比法时, 当笔者讲完类比的概念 (一种利用事物的相同属性或相似点进行比较、对照, 由个别推出个别的说理方法) 并举了一些实例后, 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有一次在四川大学进行讲座, 到了自由提问时间, 一名女大学生递上来一张纸条, 上面的问题是:“既然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那为什么您总是唱赞歌, 而不唱悲歌呢?难道社会就没有阴暗面了吗?”笔者提出的问题是:假如你是刘绍棠先生, 该怎样回答这位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用类比法回答。接着, 笔者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而又尖锐的问题, 其实刘绍棠先生“总唱赞歌, 而不唱悲歌”反映了刘先生的创作倾向及对创作题材的审美取舍。也就是说, 在美与丑、光明与黑暗面前, 他选择的是美的、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也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大家想想, 该如何回答呢?原本以为, 会没有几个学生思考, 更别说积极回答了, 最后还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但这“以为”错了, 令笔者惊诧不已的情形发生了: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答问空前踊跃, 答案千姿百态。那些回答至今令笔者印象深刻!举例如下:

学生1: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你进教室时, 你为什么总会选择桌面干净、凳子结实的座位就座, 而不会选择桌面胡乱涂鸦、凳子缺胳膊少腿的就座呢?”

学生2: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你去买衣服时, 为什么你总会挑合身的、穿起来漂亮的, 而不会选不合身的、不好看的呢?” (类比得非常贴切, 同学们鼓掌了)

在这两位同学回答之后, 学生答问可说是争先恐后, 回答的内容也异彩纷呈。

学生3: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照相时, 你为什么总是笑, 而不哭呢?” (同学笑了)

学生4: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赏花为什么总是在花儿灿烂娇艳时, 为什么不选择飘零凋谢时呢?”

学生5: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买肉时, 为什么总挑选新鲜的, 而不买腐烂的呢?”

学生6: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作文集里的作文, 为什么总选择写得好的, 而不选择差的呢?”

学生7: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为什么你总是会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老师面前?”

学生8: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祭文中, 为什么总是歌颂死者生前值得称颂的事情, 而不写他那些令人不齿的事呢?”

这一堂课让笔者对这些学生刮目相看, 惊讶于他们反应的迅速, 更惊叹他们思维的多样性。这样的效果是笔者组织技巧提升的缘故吗?笔者只给他们提出能引起他们思考的问题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思考越积极, 学起来就越愉快, 教师教起来就越轻松, 而要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 则必须要有“思维的引火线”。这堂课, 笔者不过是给了学生这样一根“思维的引火线“而已。

三学生对内容熟知且有把握的

在给新生上演讲与口才课时,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敢登台当众表达且言之有物并有一定的条理性。一般来讲, 由于紧张加上准备不充分, 许多学生初次登台时只说几句就会语无伦次, 脑子一片空白, 要么站在台上发呆, 要么不好意思地跑回座位。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登台后做到有话可说, 而又不雷同、不枯燥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他知道的、熟识的、有把握的内容往往更容易产生兴趣且更有信心。那初次登台当众讲话的内容就应该选学生熟识的、有把握的,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遇到因紧张而无话可说的境况。鉴于此, 笔者第一次实训的内容是——我的家乡 (因班内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即使是同一省份, 地区、家乡也不尽相同) 。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与众不同, 可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家乡优美的风景, 家乡的特产, 近现代以来对社会有影响的人物等。笔者只希望每个第一次登台的学生能做到敢说且内容不过于空洞就可。没想到这一次学生们又给了笔者一个大大的惊喜!一位来自湖南湘西的同学, 介绍了传说中的“赶尸”和“放蛊”, 湘西凤凰古城, 沱江, 沈从文故居和他的墓地及碑文——“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以及风味绝佳的腊肉和糍粑等, 可谓内容奇特, 引人入胜。一位来自云南的学生特别有意思, 他一开始便详尽地介绍了云南的地理位置, 经度多少纬度多少, 人口多少, 森林覆盖率多少, 年降雨量多少;接着介绍了云南多样的少数民族及其各具特色的习俗, 他选取了最有名的泼水节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也称“女儿国”) 来介绍。他介绍了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的母系社会, 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等, 引起许多同学对“女儿国”走婚习俗的刨根问底, 同时同学们也都惊叹于他的记忆力——各种数据他都能流利地背下来。

一位来自新疆的学生为我们介绍了天山、天池、克孜尔千佛洞、火焰山等奇异风光和披着雪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还讲了某些奇怪的忌讳、如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 尤其不能用胖、漂亮、胃口好之类的词句, 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 忌讳一进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 尤其忌讳远道而来的客人去抱, 认为这样会使小孩受惊生病。而要说“这个小孩太难看了”之类的话等等, 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同学们都嚷着要去新疆围着火炉吃西瓜。更令人惊喜的是, 这次不少同学做了精致的PPT, 把家乡的优美风光、家乡的土特产及家乡的不凡人物介绍得图文并茂、异常精彩!很多同学末了还不忘盛情邀请老师和同学到他的家乡做客。这次实训气氛空前活跃、轻松愉快, 笔者没想到这次实训会如此成功。整节课几乎没有怯场、无话可说的情况出现。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听得津津有味, 笑声掌声一片。细想成功的原因应归功于学生对实训内容熟知且有把握这一前提吧。

可见, 真正有效的组织教学并不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外在形式, 而是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自己有把握且熟知的最朴实无华的内容, 教师多花时间琢磨这些, 学生的能力、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有效组织教学是老师的必修课, 但真正的有效组织教学并不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外在形式, 而是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自己有把握且熟知的最朴实无华的内容。教学有没有效益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 能力、素质有无发展。

关键词:组织教学,兴趣,思维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杜殿坤编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 (李平沤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课堂组织教学 篇2

作者:任永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活动总量统计上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是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我们是农村学校,有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比如在讲《最后一课》的时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我于是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引出 了韩麦尔先生穿新衣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话不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重要性不亚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何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为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比如我在上《斑羚飞渡》的时候,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斑羚的图片和自然界的一些珍奇动物,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美丽的动物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并由这些动物逐渐减少而深思,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做好一个开始。第三:巧妙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能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 老师必须巧妙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仍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满堂灌已经不在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被学生吸引住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比如语文课文,可以这样说,每篇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自主阅读,和作者亲密接触与交流,用心去感受去欣赏,就会领略其美妙意境。我就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讲台的主人,在上人教本8年级(下)的第三单元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来当老师(当然,我要对上讲台的学生进行精心的指导),结果让我感到很意外:上课的学生很认真负责,听课 的学生比较投入,这样的方式收效很好。我感慨地对其他老师说:“其实我们的学生很可爱,很有潜力的。”所以,现在的新课改形式下,我们教师必须放下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新课改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其试题都趋向于灵活性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有了更新一层的要求。我们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而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主动性。所以,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重要。”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的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到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法,选用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 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学生能提出疑问,是其思维在大胆探索,在不断创新,是师生之间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和对话,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性大大提高,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对课堂进行大胆质疑,那么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比如:反复朗读自己体会、找出重点词句体会、找自己喜欢的地方感悟、同桌讨论进行等方式,而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或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用赞扬的语气说:“你的想法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的。”“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用亲切的眼神或动作,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很好了;其次,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锻炼,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不充分准备的话,就可能让课堂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第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 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要下课时注意力分散,来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我们课堂之美。我在上《喂——出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就叫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问题怎么看,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篇3

一、目光吸引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通过教师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中引起的相关的心里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他们善于运用目光为教学服务。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学习。

二、情感交融法

表情是师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教师的表情是传递信息,表路情感的重要手段。学生时时从教师的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为了通过表情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上课时,表情要自然。具体来看,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表里如一的真实形象;二要充满自信,对学生充满爱和希望,使学生爱受到鼓舞和激励;三要亲切、温和,并讲究分寸,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心的共鸣,情的交融。

三、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特征,是人行为的有力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组织教学的积极手段。小学生不可能40分钟对某一事物始终保持高度注意,我们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认识第几》时, 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先让学生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地站起来。再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组织教学法的方法多种多样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因势利导地组织好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率。

如何培养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

看图写话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幅图和多幅图。其中,单幅图以图中所画主要内容为描写点,以此扩展,关键在于抓住中心物,然后加以细致刻画;而多幅图则是引导学生发现各图之间的相互联系,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练习,以达到熟练看图写话的目的。

一、准确把握图意

对于初次接触看图写话的学生,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图的意思说得过全过满,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在看图写话训练中,教师应在学生弄清图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括出图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准确叙述图意

当学生把握了图的中心意思之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对图进行描述。首先,让学生把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及结果描写清楚。然后在条理叙述的基础上,添加些描述性的语言,使得句子更加优美流畅。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创作,如让学生给文章加一个精彩的结尾,或是抒发一下内心感受等。这样会为写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准确连贯图意

多幅图是建立在单幅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写作时就需要特别注意故事的合理性、连贯性。

在进行多幅图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分开观察,先把单图的内容搞清楚。再引导学生把各幅图的意思连在一起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篇4

一、做个有吸引力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 教师就应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自然端庄的体态和简洁明了的板书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同时得到一种享受和不断进取的激情。

学生是单纯的,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又是纯朴的、热情的、有所追求的。所以,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适时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爱意, 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在关心着他、激励着他,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教师还要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成功和满足的氛围, 从而让他们“迷恋”老师,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活动具有吸引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 激发其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欲望势必对其学习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激发兴趣为着眼点, 让学生体会到上课其乐融融并非忘而生畏, 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三、教学手段具有吸引力

创造有吸引力的课堂引入和教学活动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方面,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 在此过程中, 相应的教学手段也要具备吸引力。教师要注意小学生好玩、好乐、好动的特点。例如, 教师自制色彩艳丽的图纸,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身, 还要在课堂上有乐声、有游戏, 充分发挥图片、实物等教具的作用。这样,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意识都会有所提高和增强。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的主动, 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都难起作用, 也就没有什么“主导作用”而言了。而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的, 要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主要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信息反馈、学生思维等的调控能力。首先,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指向、激励和检测作用。课堂上有准确、具体、可操作的训练目标, 教学中教师才能围绕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教师应该把功夫用在“导”字上, 引导、指导、诱导, 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来灵活调控教学, 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觉能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五、要精心设计教学用语

教师的教学用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 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 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 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比如, 课堂导语的运用, 如果导语用得好, 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 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去加强学生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训练, 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要教师在各个训练环节中“导”得准确, 学生就能明确目标, 精心做作业。

六、要善于改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先进的传媒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 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能营造情感氛围。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会受外界环境影响, 热闹的学习氛围会使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投入教学过程, 思维活动则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气氛的培养, 而良好教学气氛的形成有赖于情绪等的调控。情绪调控包括教师本身和学生的情绪调控。实践证明, 注重上述几个环节的运用来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而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 这是他们一生发展受用的财富。

复式班教学的课堂组织 篇5

复式班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生源少。为了方便孩子就近入学,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复式教学范围还有扩大的趋势。所以,复式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研的新课题。那么,如何搞好课堂的教学组织成为担任复式班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什么是复式班教学

复式班就是在一个教室里,由一名教师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教材,交叉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中,一个年级由教师讲课,称直接教学(或叫动态教学),其它年级的学生自己做作业或预习课本,称间接教学(又称静态自动学习<作业>)。

二、复式教学的教学组织。

(一)复式班的组成方式:根据组成复式班年级数而定,少两个年级,多则三、四个年级,称为二级复式或三级复式。现在四级以上的复式班比较少见。复式班主要分布在农村小学中低年级,基本模式有一二年级复式,二三级复式或一三、二四级复式。三级复式就是1、2、3年级复式。

(二)复式班教学的学科搭配。复式班教学与单式班相比,教师的工作任务更繁重。首先是教学科目多,单式班教师一般只任一个年级的一两门课,而复式班教师任课门类就多一倍或两倍以上,现在一般是两名教师分任一个复

式班的各门课程,初看起来也是语文、数思品或数学、科学这几门课,实际上是教的两个或三个年级的四门或六门课程。其次是各科教学任务重,如上所说,单式班教师一学期只完成一个班的一两门学科教材的教学任务;而复式班教师一学期就要完成两到三个年级的四本或六本教材的教学任务,尤其是一师一班(包班制)学校复式班,各年级要完成与单式班同样的教学任务,教师工作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复式班小学实行多级合班上课,各年级都要进行教学,针对每个年级直接教学的时间少,复式的年级越多,直接教学的时间越少,怎样实现短时高效,一是合理安排年级间的“动”“静”搭配,二是有效的进行学科搭配,三是搞好学生的纪律教育。下面分别谈谈这三个问题。

1、合理安排年级间的“动”“静”搭配,有效提高复式班课堂教学效益。直接的动态教学与间接的静态自动作业构成了复式班教学的特殊课堂结构。“动”,学生要学习新知识,进行各级的认知活动;“静”,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动”“静”交替轮换,形成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个个层次,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动是静的前提和基础,静是动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又互为服务。在实际教学中,动与静次数安排要适当,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频繁。交替次数少,则自动作业的年级做完作业后会处于无事状态,出现干扰;动的次数过多,授不完要授的内容或草草了事,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必

须对当节课的内容做到胸中有数,“动”与“静”的时间要体现统一性,给自动学习的年级所留的作业和自学任务量要比较充足,要估算直接教学的时间与内容,要与自动作业年级的时间基本吻合,一节课至多做到“三静”“三动”,有时也可根据实际灵活安排。三级复式班动静交替的次数只能更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课堂上能做到稳扎稳打,忙而不乱。也有个别青年教师采取了简单的处理,干脏给其中一个年级上课,让另一个年级的学生整节课全部自学,基本处于“静坐”状态,把复式课上成了单式课,其结果教学效益低很不可取,甚至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笔者及时给予了纠正。应以此为鉴。

2、适当进行学科搭配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之一。担任一个复式班教学工作的教师多则两名,少则一人,每人承担各年级至少两至三门课。这样,复式课堂的学科组合就有一定的灵活性,多数复式课是根据课表安排,几个年级同时上语文,或同时上数学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行异科搭配,如一个年级上语文课,其他年级上思品或数学等。总的原则是达到短时高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学科融合,还可避免内容混淆干扰,促进学科整合,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3、复式班学生课堂纪律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纪律教育以往称为组织教学。课前进行课堂纪律教育对三四年级复式班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因为学生经过两三年的训

练,已经熟悉复式课堂学习的规律和要求,只要你在进行直接教学之前给另外的年级布置了学习任务,并指定了当节课的学习助手,他们就会进入自动学习的状态。进行课堂纪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因为这些学生还不懂得自律,控制力较差,自学能力完全没有形成,当他们处于自动学习的状态时,除了布置了刚学内容的作业外,基本上不知道怎样预习和自学。那么你在给其他年级进行直接教学时,你不事前给一年级学生提出纪律要求,他们不是一起来听你讲他们一无所知的教学内容,就是会处于哄闹的无政府状态,不是你扯我鼻子,就是我指你的眼睛。特别是现在山区无条件开办学前班,家长又不愿老把孩子们放在家里自己带,所以总会不及入学年龄就提前送到学校让老师看管。也就是这部分学生混杂在一年级一起,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学习,玩和说话是他们唯一可做的事。这就需要老师提前讲明纪律要求,指定好小“老师”带动他们,课中教师要及时提醒和强调。不然,你对其他年级的直接教学也将受到严重干扰无法进行下去。对这部分学生你还不能对他们采取太严厉的态度,否则他们就会受到惊吓,哭闹不已,使他们未及正式入学就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不利。我认为最可行的办法,一是正确的启发诱导,树立学习的榜样,多给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二是可适当教给学生一些警示口令,如“一二三,把嘴关;三二一,坐整齐”、“四五六,把书读;七八九,快把作业做”等都

是比较有效的办法,第三,教师的目光暗示,突然的语音沉默,让全班看看谁在做小动作也是方法之一。

浅谈课堂教学组织 篇6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学生特点组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49-01

组织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有效的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课堂中学生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第一资源,又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资源。因此,学校和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然而,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组织与管理一直是教师颇感头疼的事。所以如何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做到既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又让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和展示,承担责任自主成长呢?我的做法是: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应建立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间相互认识,相互尊重,达到感情交融,息息相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信服。愿意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教师要理解、尊重、热爱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努力教好功课,全面关心学生,为人师表,倾听学生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耐心教育,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起哄,趁教师启发学生开展丰富想象,说题外的笑话干扰教学,教师必须弄清原因及时解决。否则,教师费尽全力也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对文化科学知识发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教师饶有风趣的讲解,新颖的事例,丰富的感情色彩,组织学生探索知识活动,做教学游戏,将科学家的故事等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反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课堂表现注意力不集中、睡觉、多动等,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引导他的兴趣使之渐渐产生学习兴趣。不然课堂组织教学是很困难的。

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些学生草率行事,不求胜解,主观片面,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不假思索抢答。而有些学生精心细致,全面深刻,轻易不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处理好这一点,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内向型的学生发言,采用指名回答,使他们能沿着教师的引导、启发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的组织教学。有些教师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堂耐心细致的讲解,但教学效果不佳。这便说明组织教学跟不上。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只注意到教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所以教师在认真教的前题下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发现学生的动机。暗示诱导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发挥体态语言等使他自知为止,同时巧置空白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解除疲劳,总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后教师再进行有趣的讲解。否则效果不佳。

由此可见,课堂组织教学至关重要,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班级管理概论》

组织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使课堂讨论顺利开展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小组的合理组建, 只有小组讨论有效开展, 才能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在组建小组时, 教师一般可以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 即按学生成绩的优、中、差和学生的活跃程度来分组, 让每一组都能够得到均衡发展, 这样也有利于开展组际间的竞争。同时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在一些练习课上, 也可以采取分层分组的形式, 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问题, 这样才能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让讨论的实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的乘法分配律时, 学生由于认知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 在对学生在学习新课时的表现进行了全体了解的前提下, 练习课时教师可以按优生、中等生、待进步生分别成立讨论小组, 并分层设计练习题。对于优等生, 可以让他们讨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也才能更加激发起他们思维的潜能;对于中等生, 可以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运用;对于待进步生则可以让他们讨论最基本的题目, 以此把握根本, 努力提升。这样的分组讨论既避免了整齐划一使各层学生得不到原有层次上的提高, 又调动起了所有学生参与的兴趣, 使讨论取得了更大的实效。

视教学情况进行合理分组, 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又能让所有同学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由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二、发挥合作交流作用, 让讨论引领学生成长

优化课堂教学既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还需要发挥出学生的合作交流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思想方法、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形式, 学生通过讨论, 可以将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 从而实现思维的互补, 帮助学生在整合不同观点与看法时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仅靠一人很难在短时间完成的任务, 在多人的合作下会变得轻松, 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学习方式缺少同学间的横向沟通, 这样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合作能力都会得到增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在课堂上, 充分安排学生去自学, 凡是小组里能解决的问题都自行解决, 解决不了的, 提出来全班进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 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 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 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 分享成功快乐。

三、积极把握讨论动向, 实现课堂更真实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但是在实施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监控与调控, 把握好学生讨论的动向, 不要偏离了主题, 这样才能使课堂实现真实的生成。课堂讨论与互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 实现更多的生成, 而讨论的动向决定了生成的质量, 无效的讨论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 而不能探究出数学的本质, 只有及时调控讨论动向, 才能让讨论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融境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融境入情”, 才能“情动而辞发”地开展预设, 才能恰当地应对教学的动态性, 从而在教学实施中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由此, 教学的艺术则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生成的艺术———如何在课堂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 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唯其如此, 我们的教学才能绽放精彩, 达到真正有序和谐, 优质高效。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篇8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 以下是笔者对一年级课堂教学组织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习才会轻松而有成效,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正规化的学习,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师应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分明,利用前半节课或者后半节课做练习及游戏,少安排教学内容。否则,学生会感到疲惫不堪,不仅无法学好知识,还会在下一节课中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对此,教师可以做一些小奖品,包括小红旗和小红花等,分发给课堂上发言积极、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的学生,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氛围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劳,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口令组织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会使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回答“请坐端”。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能使师生之间缩短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当然,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耐心,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知道你想让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哪怕是摆放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使用儿童化语言,提高教学成效

儿童化语言是指符合儿童心理、儿童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规范化口语。教师恰当地使用儿童化口语,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知识。有些人对儿童化语言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是尖着嗓子,用“娃娃腔”说话,甚至模仿孩子讲“饭饭”、“肉肉”等一些语法混乱、用词不当的话语都是儿童化口语,其实这是把儿童化语言和儿童语言混为一谈,这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有害的。总之,教师如果能有策略地运用儿童化语言的技巧,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赞扬,就能收到巨大的教育教学成效。比如,在做连线题时,如果教师将连线题说成是“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听到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教师可以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就会觉得很亲切。教师用这种语气跟学生说话,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更喜欢听。

四、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的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便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以其为榜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完整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等。当个别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说,请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赞美,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如何组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篇9

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为: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从中可以看出, 教育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成可造之才, 都给予全力的培养, 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 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 又是怎么对待学生的呢?报纸上曾刊登了“红领巾、绿领巾事件”, 某小学让学习好的学生戴红领巾, 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某小学给学生测智商高低;某中学让全年级前几名的学生与校长共同进餐等等, 都让人们开始炮轰这种“教学艺术”。虽然学生一再强调是为了激励学生, 或者严格要求学生也好, 但这分明是给学生打上了的鲜明对比的记号。教育改革实施了十几年了, 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做不到位, 像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反思了。教育要面向全体, 对学生全面负责, 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 绝不让一个学生落伍。只培养优秀生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我们培养的是人才, 难道国家的建设只靠这几个优秀生吗?因此, 必须转变这种教学走极端的观念,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全体学生的进步才能体现教学的培养人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进行差异化教学,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爱好、认知水平、学习基础的不同, 学习状况自然会有差别, 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它能够正确处理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问题。它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 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得到充分发展, 使教育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不拘一格培养各种人才, 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才。既能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 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 又能注意积极转化、辅导落后学生, 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思维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 对于每一个学生, 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整合课堂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变革, 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将教授的知识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集合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的立体学习情境, 打破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枯燥教学,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多媒体把化学现象和生成过程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认知更真切, 尤其对于难点和重点问题, 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如把化学反应“由快变慢” (如用慢动作播映爆鸣气燃烧现象) “由慢变快” (如把铁制品锈蚀的现象用几个镜头浓缩表现出来) ;把某些图像“由静变动” (如用Flash动画模拟分子录像将某些真实的事件重演 (播放小白鼠在密闭的玻璃罩里关上一天后逐渐疲乏、室息, 向钟罩内充入氧气, 小白鼠又渐渐复活的录像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 等等,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形象直观的现象, 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但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 教师在台上演示实验, 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有的实验有危险性, 或无法实际操作。如果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它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电脑、大屏幕彩色投影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DVD等。利用电脑可以把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宏观化;把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投影化, 使原来无法想象的和直观看不清楚的实验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摄像机把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摄制后, 再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投影的屏幕上, 便于学生细致观察。

三、用实验强化课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应是化学教师强化课堂教学要研究的课题。化学新课程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 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 还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从实验中获取证据, 验证假设, 获得问题的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化学实验不再仅仅是学生验证化学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 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 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因此,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 学习分子的性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等知识时,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按自己的方案动手实验, 获取证据,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只作为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者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实验的过程中, 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会学习的方法, 提高实验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践教学理论知识

化学与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密切联系, 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 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让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学习困难, 化学知识与自己没有关系, 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学习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 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观融入课堂,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把有关的新知识引进教材, 纳入教学体系。

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技巧探析 篇10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上课做好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也是一项纪律性很强的组织活动, 它需要教师具有组织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上好课, 一定要掌握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 具体做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培养学生自制力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如上课伊始, 学生起立致敬, 教师必须郑重还礼;学生应先举手, 得到教师允许再发言等等。这些课堂常规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教师要经常采用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例如, 讲述革命导师锻炼意志, 伟大发明家锲而不舍的故事,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点燃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如化学中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数学中的《印度锡拉底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木工歌》──“周三径一, 方五斜七”和《求心法》, 汉代韩信的点兵法等, 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故事, 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和目标, 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需要的渴望,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知, 从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学生组织自我注意必不可少的内在心理动因, 也是动员学生注意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 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 各科课堂教学应当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具体任务和活动要求, 避免目标不明确或要求过于笼统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好心而缺乏经验的教师, 容易原谅学生, 提出的要求往往模棱两可, 学生纪律不好, 往往听之任之, 这就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用“拍桌子”“敲黑板”、板起面孔训斥一通等办法, 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 组织不好学生的有意注意, 就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要尽量避免或减少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条件。如教室的布置, 直观教具的使用, 以至教师的衣着、言谈、举止等都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处理得好, 就成为有利因素, 处理不好, 就会成为消极因素。

教师应该懂得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比如, 周围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 (强光、巨声、浓味等) ,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大物体中间的小物体, 浅色物体中的彩色物体等) ,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善于掌握和运用, 防止分散学生注意, 变不利因素为引导学生集中注意的有利因素。

四、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 因势利导, 妥善处理。

例如, 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外面突然传来异常声音, 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转移了, 教师在事情发生后应暂时停顿片刻, 稳定学生的情绪, 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常遇到个别学生提问或不遵守纪律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 教师不应该中断教学去批判指责他们, 最好结合教学过程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并指向不注意的学生。这样既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又解决了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五、劳逸调控适度, 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

师生上课是一场紧张的创造劳动, 组织教学就是维持课堂秩序,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但有意注意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 脑细胞的能量消耗较大, 因而持续时间太长, 容易引起疲劳。在一堂课中间, 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调整注意的时间, 以避免注意的分散。应充分利用课间让学生活动一下, 以减少疲劳。如果上课经常压堂, 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此外, 抽象、艰深、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 也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引起疲劳。所以, 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难点分散。教学要多以感性形象入手, 使学生感到有趣、入胜, 感到接受知识是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过程。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 就能引起和保持集中注意。

六、掌握语言艺术技巧, 师生充分互动

语言不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 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掌握语言艺术, 说话清楚, 语言准确、生动、精炼, 具有内在的逻辑力, 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风趣富有幽默感, 这些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用巨大。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言语声调的变化, 组织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 有时突然停顿或降低声调, 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 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讲课声音太大, 就会给学生造成窃窃私语的机会;如果教师说话单调无味, 缺乏必要的声调变化, 就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 引起学生瞌睡或听讲注意力的旁移;如果教师经常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指责学生, 会引起学生厌恶反感, 这些都会造成组织教学的失败。

同样, 教师的动作和表情也会对组织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效果。优秀演员声情并茂的精彩唱段, 常常会使听者屏息动容, 而优秀教师的几句简单的话, 几个简单的动作, 同样也可使“心如野马”的学生一个个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地学习, 这就是教育艺术的魅力。

此外, 教师的威信, 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严谨的教学结构, 灵活的方法等, 都与课堂教学的组织成败密切相关。组织课堂教学是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密切关联的活动, 更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技巧, 达到优异的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教学应如何组织 篇11

一、英语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我们是农村学校,有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比如在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于是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引出了学生们学英语的原因以及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对学英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话不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重要性不亚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何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为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比如在上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9 的Reading: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新加坡的漂亮图片和它的夜间野生动物园,并告诉他们Singapore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clean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called“Garden city”。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zoo at night? Of course, Singapore is a wonderful place for us to travel. Let's read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漂亮的图画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想弄清这个国家为什么被叫做“花园城市”,它的动物园为什么只在夜间开放?整堂课,学生都兴趣十足,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做好一个开始。

三、巧妙组织英语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英语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能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英语课堂“组织者”的我们必须巧妙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我们认为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仍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满堂灌已经不在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 新课改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其试题都趋向于灵活性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有了更新一层的要求。我们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而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主动性。所以,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对课堂进行大胆质疑,那么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比如:反复朗读自己体会、找出重点词句体会、找自己喜欢的地方感悟、同桌或小组讨论进行等方式,而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或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用赞扬的语气说:“Good!”“Very good!”“Well done!”“You are a clever boy!”或用亲切的眼神或动作,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很好了。

有效组织新生体育课堂教学 篇12

一、教学内容要有童趣和新意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 体育课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莫过于游戏了, 而且他们感受游戏的乐趣更多于关注游戏的结果。因此,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从孩子的身心需求出发, 选择新颖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实效性的内容, 并用游戏、模仿、情景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学习滚动时, 笔者用小刺猬遇险逃跑的情景进行教学;拍球练习时笔者采用拍球比高、拍球比多等竞争性游戏来达成教学目标等等。特别是对一年级孩子进行课堂常规训练与行为习惯培养时, 选择新鲜的内容与教法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如集队的四路纵队, 对学生而言, 每次上课都是这样的队形, 已经没有新意吸引他们快速排队站位, 但是尝试变换队形与角色体验, 相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方式落实,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笔者在上《滚动》这一公开课时, 为了节省队形调动的时间, 提高学生的新鲜感, 并鉴于以往的经验 (注意力不能马上集中) , 笔者改变了以往的四路纵队集合队形, 而是事先布置好每个学生站位的场地, 用一个“抢占地盘”的游戏, 快速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使原本枯燥的队列队形练习在游戏中无意识地完成, 不仅减少了很多无效的劳动, 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常规也出奇的好, 更为学生接下来的练习创造了更多的时间。

二、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中教师讲解评价时声音的轻重缓急要得当, 语气语态要亲切自然。既要有一定的力度与号召力, 又要让学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富有童趣。如在体会前后滚动时, 笔者不是一开始就讲解滚动的动作方法, 因为低年级孩子对于一些体育课堂术语了解不多, 这样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厌烦、没有学习的耐心。所以笔者先做了一个不倒翁的姿势, 问学生:“老师练习的动作像什么?”学生马上回答:“不倒翁”。“那你们会吗?想不想学?”这种通俗直观的语言, 极具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细胞马上被激活, 注意力集中到练习中来。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肯定与喜爱,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在课上往往都有这么一种心理特点:总想在各种场合 (如排队、做操、游戏、比赛中) 表现自己, 喜欢老师关注自己并期待着表扬, 因此课堂中为了老师的表扬和关注, 学生会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及时捕捉亮点。

三、教学组织方法要灵活多变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确, 在教学中,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是上好课的关键, 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 他们活泼好动, 喜欢新颖, 喜欢变化。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运用情境模仿并及时变换教学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上“直体滚动“这一内容前, 先让学生模仿”不倒翁”, 在这样的情境中, 让学生复习并体会团身滚动时的本体感觉。在后面的“直体滚动”中, 笔者把一个小组的小垫子拼在一起并比作是一艘船, 把场地比作河流, 要求在船上滚动时要注意安全, 不要落水。通过改变组织方法、设置情境和限制练习, 既提高了学生对“滚动”练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动作的规范程度。学生在这条情境主线的引领下, 学习兴趣浓厚, 而且因为是小组合作的练习, 所以学生的视线与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 谁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疏忽, 而让自己的同伴掉进“小河”里。

四、教学场地布置要巧妙新颖

在体育课中, 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师上课时的黑板, 课前如何设计好这块“板书”, 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场地布置安排的巧妙、新颖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前提,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 面对新颖的场地、器材, 学生跃跃欲试, 一定会讨论个不停:“今天要玩什么呀?”“这个垫子这样放是玩什么的?”“可以玩了吗?”一个个问号激起了他们的活动兴趣, 内容还未落实, 学生已经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兴趣持久性不强这一特点, 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视线, 教师在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变换场地, 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时刻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要直观易懂

一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理解能力不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运用示范、演示等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如学习“向左———转”“向右———转”的队列练习中, 教师如果一味地用语言提示学生怎样怎样练习, 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 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得上教师的口令, 结果出现动作错误、方向相反等现象。这时最好的方法是语言提示, 如教师手指方向, 用语言提示“向老师手指的方向, 向左 (右) ———转”, 学生就很直观地知道了转动的方向目标。再就是教师背面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这样既直观又易于学生学习。因此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不需要过多的语言, 只要用最直观的方法引导孩子模仿练习, 学生学得既快又好, 效果达成也明显。

除了上述各点外, 教师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老师的话就如同“圣旨”, 他们会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课堂上,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也坚决不做。如体育课上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穿运动服装, 笔者自己也绝对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日子久了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一篇:生态整体性下一篇:电子差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