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2024-05-08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共12篇)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1

摘要: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中的各种规律、问题,都会在教学课堂中有所体现。什么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吸收,什么样的课程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怎样去高效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组织形式、运动负荷、教学纪律、教学反馈、运动乐趣等5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高效地组织和管理体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体育课堂,组织管理,运动乐趣,教学纪律

体育教学是老师教授学生身体活动的练习及促进身心健康而完成的教学。课堂的核心和主体是学生。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受到了有力冲击,以前那种由老师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所以,面对新课标,如何理解体育教学的内涵,调整体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在课中对体育教学形态、运动负荷及运动体验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1.1组织形式

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最常用的有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班级教学一般按年级、运动能力、兴趣、性别分班,优点是教师能较好地统一控制教学进度、方便老师统一管理、效率高。缺点就是不能区别对待,只能保证大体教学进度。分组教学就是把一个班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个组,老师以组进行指导的教学。优点是较好地解决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是对个别学生会由于运动能力先天不足等原因产生自卑感,甚至会对这门课出现抵触情绪。

1.2运动负荷

开展体育课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课上,可以安排各种游戏及练习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在练习时只有运动负荷适当,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练习次数太少而导致学生运动间隔时间太久,运动负荷过小;安排的练习过于密集,又使运动负荷过大。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学生在上课时,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极为良好的自控力,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疲劳,另因年龄不同,保持的时间也不同。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容易保持。所以在教学中,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中大部分时间能跟老师的讲课思路同步,提高学习效率。在一堂课的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切忌采用机械重复式的训练,手段要多样化,运动密度要适中。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地安排,并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

1.3教学纪律

建立课堂教学纪律常规,也就是教学纪律是非常必要的,是学生上课时遵守的行为准则。上课时要建立固定的课堂常规,集合迅速,队列整齐,不准随意走动等,这些不仅能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更能为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用意志去集中注意力。由于体育课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上课中,常常碰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做好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要把握好度,教师应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运用眼神交流、情绪感染、精神鼓励等手段,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不用的方法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既能发扬学生的个性,又能管理有序,保证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争取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1.4教学反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接收从学生练习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新内容时,应多采取模仿及辅助练习,建立基本的技能概念,在复习内容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练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专门讲解,以熟练掌握。在体育课堂中,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在大脑的神经中枢建立条件反射,通过身体训练来刺激小脑,从而掌握技术动作。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能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技能的基本情况,据反馈过来的信息,调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时语言生动诙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厚,能做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课堂气氛和谐,教学质量就会很好。反之,教师讲课生硬死板,表情呆板,学生也会受教师的影响,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应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当让学生去分析某一技术动作,要求学生先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然后带着问题,去看老师怎么做示范,再找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去做师范,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动作运动轨迹及发力的方法等,这样更容易学习技术动作。

1.5运动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体验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学生即使再努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课堂设计,使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尽量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讲课时,多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运动的乐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切勿重复教学,以免学生枯燥乏味。比如在训练学生耐力跑时,如果每次都是机械性的跑圈,学生练习几次就会感到乏味,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兴趣也就会降低。而结合游戏、竞赛的方法,采用追逐跑、接力跑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只有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新颖,同时安排合理,在兴趣中促进学习,难度适宜,进度前后能够串联起来,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掌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体会运动及成就感,才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它并参与到其中去。

2结语

总之,体育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的活动,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以上所述的5点并不是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的全部,教师的威信与自信、严谨的教学结构、灵活的教学方法都与体育课组织成败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多种教学方案来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做好引导和监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去,享受自主的学习环境,全身心地参与到运动当中。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健,谭刚,王荣民,等.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62-964.

[3]罗永松,王彩云.试谈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150-1151.

[4]姚力海.谈体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提高[J].许昌师专学报,1998(S1):171-172.

[5]赵飞飞.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体育教学安全影响的分析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3.

[6]罗永松,王彩云.试谈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150-1151.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2

田 雪(北京市西城区第一五四中学)

一、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功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构建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一)组织功能是课堂管理最基本的功能。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设备、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这样,学生才能由分散的个体变成有效的学习集体,教材、教学设备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学活动才能系统、有序地进行。

(二)促进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课堂中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合理需要,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

(三)协调功能是由课堂管理对象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课堂是由人、物、信息、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就其中的主要因素人来说,几十个学生在一起活动,没有行动上的协调一致,教学就无法进行。要发挥课堂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协调功能。

(四)维持功能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较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类型特点

(一)放任型

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较差,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为只顾讲课,不顾效果,放任自由。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漠不关心,也没有积极的课堂管理要求。学生表面上乐得自在,实际上求知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产生对教师的不尊重,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很差。初中生物学科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相对不太重视的小学科,许多教师也因此放任自流,应付差事,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不能为高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没有培养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独断型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求严厉,但这种要求往往只根据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确定,忽视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在独断型管理的课堂上,学生的意见得不到充分发表,且学生往往有一种紧张感、压抑感,容易导致课堂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学效果一般。这样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不利于那些概念性较强或较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

(三)民主型

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积极、认真、宽严适度,善于通过恰当的启发与指导,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各种具体措施,都考虑到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既亲又敬。在课堂教学上,师生的互动,有效交流得以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情感型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感,教学时语言和表情亲切,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常常从内心发出对学生的赞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这种师生关系,既促进了课堂管理,又对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奠定了感情基础。

(五)理智型

教师的教学活动非常明确具体,对每一教学过程都安排得科学,严谨,有条不紊,并能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在什么时候讲述,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思考,什么时候练习等都安排得非常妥帖,一环紧扣一环。同时,善于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如表情、态度、问答、练习等),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并掌握教学进程,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超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学生认真专注,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并敬佩自己的老师,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

(六)兴趣型

教师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并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高超的艺术化教学表现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从容的教态、精美的板书和多变的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教学内容鲜明、生动、有趣地表述出来,并能从审美角度对教学进行处理,使之具有美感。自始至终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三、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影响因素(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上课风气

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差的班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会感到吃力;而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好的班级,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教师、班集体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初中生物教师,应克服小学科不受重视的心里,采取有效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并利用这种风气规范全班的课堂活动。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影响学生注意力、自制力、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积极手段。生物学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多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学生的疲劳程度

注意力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时间致力于思考,以及紧张的气氛,容易引起疲劳,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不稳定的原因与脑神经细胞的疲劳有关。学生疲劳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思想开小差,容易做小动作。因此,课堂管理应考虑学生的疲劳程度,并通过降低教学难度,穿插有益的活动等方式予以调节。

4.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自制力主要是通过使学生自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对课堂教学的推进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要考虑班级学生的

自制能力和教师的控制能力,就实验而言,对于过于活跃不好控制的班级,如果演示实验能说明问题,那么就相对减少学生实验。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威信

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威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学识、能力水平和品行修养,并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以此树立威信,增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威信和影响力。

2.教师的语言、声调、动作、表情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直接作用。因此,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说话要清晰,准确,有力,鲜明,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动作和表情来组织教学。

3.教师注意的分配情况

课堂上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注意。教师的注意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注意有时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煞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他的存在。对性格活泼而又敏感的学生来说,尤其难以忍受。有时有些学生就不甘寂寞,因此而生出一个奇特的事故,通过捣乱把自己变成注意的中心。

4.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既关系到课堂秩序,又影响教师的教学威信,对教师以后课堂教学管理的效力产生连带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十分重要的因素。

(三)课堂的学习环境

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另外,教室的色彩,直观教具的运用情况,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座位排列情况等,也是教室环境的一部分,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多媒体盛行以前,我们还能常常看到生物教师在课前,不是拎着生物挂图,就是抱着生物模型,老远就能识别出此教师为生物教师。现

如今,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反而从繁重的教具中解脱出来了,依靠多媒体的视频、图片虽然加大了信息的容量,确忽视了教学场景的布置,只有到了实验室,学生才会些许体会到生物学的气息,不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生物学的教学情境中去。

四、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原则(一)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一个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二)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趣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保持注意力。而对于那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执行,而精神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来学习。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正确使用评价

公正,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运用评价时一切都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切忌将评价看作控制学生的手段。

(四)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性格特征,都是学生所关注的,也是教师在学生间建立威信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使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顺利地进行下去。

五、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常见问题(一)课堂观察不注意,缺乏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是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教学调整的前提条件。通过教学观察,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行为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不但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也要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师课堂上一味只注意自己的讲课内容,根本不看学生。观察做不到,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也就视而不见,教学调整也就无从谈起,变成了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二)课堂提问不组织,全员参与不够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目的其一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情;其二是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做进一步探究。不管什么目的,面对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发问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回答也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听到,听清楚。当学生声音小,很多学生听不懂,听不清时,教师要给予提醒。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达到多向交流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教师提问前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学生精神准备不足,效果自然不好。有时,当教师看到某位同学不注意听讲,或玩东西,或打瞌睡时,突然叫起这名学生,让其回答问题,目的是让其当众难堪,把提问变成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很多同学听不清,教师也不做提示,变成了教师和被提问学生的单独对话,大多数学生茫然坐在那里不知干些什么好。这些都是因为教师组织不到位,形成全员参与不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再有,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回答后,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即使评价也是毫无针对性的“好”,“很好”之类。这类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

(三)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监控不够

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看书、复习、做练习等等,每一项学习活动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然后教师根据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随时给予指导。比如我们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教师布置完练习的题目之后,还应该就完成的时间,可否讨论,可否查书,是写出完整的过程还是只写出结果等问题提出要求,然后教师给予监控。但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是,教师只布置练习的题目,而很多时候不提任何要求。由于要求不明确,学生就会出现各种情况,很快做完的,悠然自得,四处张望;不会做的急躁不安,频繁翻书;个别同学干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应该监控到位,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别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效率才会高。放弃管理和指导,教师的作用也就没有了。

(四)教学组织不到位,时间利用不充分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是感知、记忆和思考等一切心智活动的开端,一丝不苟地读书,专心致志地听讲,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些心智活动自始至终都依靠注意来组织。没有注意,学习就无法进行。”我们课堂教学中有两段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差、精神最容易涣散的时间:一个是上课开始后几分钟,一个是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如果老师不注意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就很容易把时间浪费掉。上课开始几分钟,学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做的是组织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为学习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室前面。而很多教师却不注意做好组织工作,一走上讲台就急于讲课,这时教室乱糟糟的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教师讲完课后,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这段时间学生也容易精神涣散,教师应该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干,最好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趁热打铁强化记忆,或做些巩固性练习。但是很多老师却不注意这段时间的利用。课讲完了,教师认为已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只是让学生随便自主安排看书或做书后练习,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使本节课的学情反馈不能及时传递。

(五)学生课堂违纪,教师视而不见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很多教师放弃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对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走进我们的课堂就会看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课,有的趴桌子睡觉,有的看闲书,有的玩各种小玩意,有的互相传送暗号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批评,不制止,从而造成课堂纪律涣散,这不只是管理能力差,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了。

六、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解决方法(一)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首先每位教师从理论上要懂得管理学常识,特别是有关教学管理的常识,例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看些理论书籍懂得一些道理。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教学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提高。我们教师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把每一次进课堂的机会,都当作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有意识的练,有目的的练,在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的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每天都不重复自己,每天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教学管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二)努力提高学识水平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3

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与研究型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区别,职业技术教育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内容突出素质与技术教育,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及课程内容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应用性和趣味性,用好课堂教学的前言后语,形成良好学风,实现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目的。

关键词:

组织管理 公共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

公共选修课程是为通才教育而设置,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个性和共性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目的明确为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不同学科交叉,在研究性大学这点表现较突出。但对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公共选修课程考虑实用性与趣味性要比学科的交叉性及全面性显得更实际。应用技术大学,尤其是民办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差,自律能力较弱,学习公共选修课程目标模糊,只求完成毕业学分。因此,公共选修课程逃课的现象严重,原因:1)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面对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学生人数多考勤难度大,教学组织管理很难到位,提供了学生逃课的机会:3)学生与任课教师不在一个学院,教师很难了解和认识所教学生,逃课不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也成为学生逃课的又一因素。这样导致选修课程从满足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的需要,实际成为不良学风的滋生土壤,改变这种现状对职业技术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重点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以广东白云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形象设计》为例。

1.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授课时间学生能够专心听讲,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下课后学生围着教师不肯离去,这是大学正常的学习状况,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比专业课程这一愿望不难实现。而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基础差的学生选课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只是为了一个学分,能够不上课又能够获取这个学分,是很多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普遍现象。

如何让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从只求学分不求学习,从完成学分到实际需要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必须对不同学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程。对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开设应用性强的公共选修课程,是重要的改革途径。如《形象设计》课程,从提高学生的素养角度,选择实用性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可以普及非艺术生的美学修养,使《形象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受益于更多的学生。白云学院把这门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程后,出现难得的蹭课现象,选课的学生很多,不少学生为自己能够选上这个课程备感幸运,没有选上的感到遗憾,证明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在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开设应用性强、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课堂组织管理加强考勤是值得研究的方式。传统的点名方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太多,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关键,教师督导作用显得特别必要,考勤是重要手段。但一般公共选修课程是大班上课,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是关键。如《形象设计》课程面对120多人的教学班级,采用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成绩考核小组共享。即减轻了学生购买(化妆用品)学习用具的经济负担,又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便于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考勤。每六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一堂课宣布小组名单,以组号重新安排座位,帮助学生加强联系记住组号,后面上课老师只叫组号不点名,小组同学举手示到,发现人数不齐,在点名册上做个记号,下课后要求缺到的小组与老师联系,缺课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样即使是上百号人的班级,每次考勤不到一分钟就完成,缩短了考勤时间,提高了考勤效率,杜绝了以往老师抽检学生侥幸不被查的心理。看上去第一次上课考勤所占时间较多,但是学生的侥幸机会没有了,后面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增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有效教学时间增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里充分体现出来,为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每次上课的出勤率有了很大改观。

最后并举过程考核,考勤分纳入平时成绩,明确缺课三分之一不给成绩。平时成绩占考评成绩一半以上,最后的随堂考核只占一半,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程有的学生一头一尾露面,只拿学分不上课的不良风气。

2.注重课堂数学设计,做好课堂数学前言后语

课程教学的前言后语是教学管理的又一具体方式。精确简明,针对性强的前言后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所谓前言,就是课程开讲的第一堂课,也包括每次上课前几分钟的教学组织管理。在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所占比重不大,但处理得好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引航作用。学习动机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前言》的内容准备到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一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对未来活动起到准备作用;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到促进作用。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前言》是教师作为外部条件,把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考核方式阐述清楚,提出非常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成绩考核突出过程以比分显示,达到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因素的作用。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的那样“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如缺课三分之一就没有成绩,这是让学生克服上课与其他事物发生矛盾时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是课程《前言》的重要任务,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一个学分,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注重艺术的讲解,形象的演示,根据学生的专业、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程目标教育,是前言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后语是指课结束时教师简短的小结。当代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是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是激发这一心理特征最有效形式之一。组织管理有效纳入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的形成。每堂课结束时,从出勤人数、课堂发言、小组配合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教师对学生过程中的整体表现,给予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还能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又能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了解学习的不足或弱点,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拚搏努力。对个体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要重点鼓励。同时不够好的方面也要及时批评,引起学生重视,争取克服和纠正。

总之,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前言后语是非常关键环节,所占时间不用多三言两语即可,但一定要客观、正确。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目的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虽然看上去“前言”、“后语”与专业知识内容关系不大,但同样体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理。

3.多媒体辅助数学,提升情趣共享社会资源

公共选修课程大班教学,教师讲课的内涵和形式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像《形象设计》,让学生掌握形象设计中的化妆技巧,提高形象的审美水平,使学生掌握不同服饰装扮的妆容表现技巧,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以往这样的课程,只重技能忽视美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地示范教学,不适合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为这一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扩大示范视觉效果的媒介,利用化妆视频录像教学光盘,借助化妆名师的技艺,解决大班课程时空教学的限制,即便是上百号人的大班教学,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化妆技能的示范教学,而且在学生实践练习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示范,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克服影像与实际操作脱节的远程教学缺点,配合视频录像讲解化妆造型课程的概念及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化妆和头发造型与服装整体搭配的基本方法及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美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艺术设计理论中的美学知识在化妆技术中的应用,配合技能教学作为一体,按小组以项目带动整个教学。改变传统的技能课程照葫芦画瓢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克服了学生人数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弊端。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兼顾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组织管理的需求,保证大班的教学质量。及时购置时尚流行的化妆录像视频光碟,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示范技术下,可视面增加,教师的精力放到课堂管理,帮助学生解惑疑难环节,抓住重点提示学生,克服了单纯放视频学生无人管理的以多媒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的缺点及局限。利用现代多媒体集成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超越课堂空间,形象直观的演示化妆技巧,能够突出重点排除难点。

4.结束语

试析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篇4

一、教师必须具有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

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成功的教学设计, 更关键的还在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按照教学过程来分, 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 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讲课, 必然会“先声夺人”, 牢牢地吸引学生。实践证明, 别开生面的开讲, 具有安定课堂教学秩序、收拢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快进入教学情境的功效。课堂教学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般可采用设疑式导入、故事式导入、温故式导入等方式, 教师应掌握多种导入方式, 以便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取适当的方法, 使教学迅速且有效地进入主题。

2.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最佳教学情境指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学气氛和谐。在该教学环境中, 学生积极参与, 思维活跃, 师与生共同体会教学的快乐。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须有学生的想象和情感的参与。所以,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千方百计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般有以下方法:一是实物直观法, 即引导学生通过演示或参观来观察实物, 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细菌, 通过实物、图片来认识数字等。二是模像直观, 即根据所学的内容, 制作观察模型、图片、多媒体图像、幻灯、电影和电视等。三是语言描述法, 即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逼真地描述所学的内容:事物的性质、事物的发展、观景的状貌等。

例如, 教授古诗《登鹳雀楼》, 教师可给学生描述这样一幅图画:远眺“白日依山尽”, 巍峨的中条山笼罩在苍茫暮色中, 落日正沿着山脊徐徐下沉;俯瞰“黄河入海流”, 汹涌澎湃的黄河一泻千里, 奔向大海。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展现在面前, 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唤起赞美之情!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 他还要欣赏更美、更壮丽的美景, 于是又写出了“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佳句, 寓登高才能望远的生活哲理于其中, 使诗的寓意得以深化。教学中, 要使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 深切感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方法。教师要想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就必须经常借鉴名师的成功经验, 当你观摩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吉林等名师的课堂教学之后, 你就能感受到他们为学生创设的令人入迷如痴的境地。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 仿中有创, 结合自己丰富的知识背景, 才能创造出富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最佳的教学情境。

3. 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又一个方面。一次完美的教学, 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 还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 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的效应延伸到课外,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成功的教学总结不仅要具备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简洁明快的特点, 还应重申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 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 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能有效地“管理”学生

在小学阶段, 教师必须具有“管理学生纪律”的能力, 包括课堂内的“管理”和课堂外的“管理”。这里的管理不是训斥、恐吓学生, 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 而是教师采取“温和”的措施, 使学生愿意主动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自觉自愿地听教师的“吩咐”。

例如, 一节课, 师生一起学过新课文后,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一段, 如果学生流利地背诵出一句, 教师就竖起大拇指赞扬, 如果学生有所停顿, 教师就以幽默的手势或身体姿势给学生以提示。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发现有谁溜号或做其他小动作, 就边讲边上前亲切地抚摸该学生的小脑袋, 而不需要说任何话。试想这样的老师能“管理”不好课堂吗?

有效地“管理”学生, 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能深入了解学生、热爱学生, 能有效地驾驭课堂。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采取民主管理的办法, 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与参与程度,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解决了传统观念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将民主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管理之中, 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途径。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5

第一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概述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规定性因素:

(1)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是指法定的体育教学,它区别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教学行为、课余训练中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自由体育锻炼中的学习行为。

(2)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一节课为基本时间概念的。

(3)体育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地点,如教室或各种体育场馆里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重要概念: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较多,但重要的方面有四点: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及教学反馈。

四、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

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由一节体育课中所包含的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组成,也可以理解为由几个主要的上课步骤组成。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决定着课的规模和进程,因此,认识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是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从教学的时间进程看,包括: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三个阶段;从教学的内容进程来看,上述三个阶段也可以理解成教学导人、教学展开、教学总结三个阶段。体育课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它们特殊的作用,其各自的组织与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也各不相同。

第二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矛盾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包含着多种教学因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但其中的一些基本矛盾是我们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所无法回避的,也是我们必须进行充分地认识和妥善处理的。这些基本的矛盾有: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等。

一、讲解与练习的矛盾

在体育课中,讲解与练习一直是一对矛盾,体育习得既要求身体练习的量,又要求示范和讲解的量。讲解时间长了练习的时间就短,练习时间长了讲解时间就不够;但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都不会有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时,首先要处理好讲解和练习的关系,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们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原则。要体现体育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应该具有以下的认识。(一)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的不同课型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1)在授新课中,教学任务以学习新技术为主,教学的组织应以讲解和示范为主。讲解可以有:①引导性讲解;②叙述性讲解;③说明性讲解;④对比性讲解等。在授新课中的练习是学习性的,要求比较精确,而量上的要求也是服从学习的需要,不是越多越好,练习种类主要有:①尝试性(体验性)练习;②模仿性练习;③对比性练习等。(2)在复习课中,教学任务以熟练技能为主,教学的组织应以练习和素质锻炼为主。在复习课中的讲解是针对性的、画龙点睛性的,讲解量不能很大。

(3)在探究课中,教学任务是发现和探究问题,明白道理,因此围绕发现问题的引导性讲解是很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也是很多的,练习则是尝试性的、验证性的、体验性的,练习量不能很大。(4)在活动和锻炼课中,教学任务是身体的发展,讲解只是提醒性和指导性的,而练习的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有较大的练习量。(二)在不同任务的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1)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主要采用简明扼要的讲解方式向学生说明本次课的任务,并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安排准备活动。此阶段教师的讲解相对较少,而准备活动则需要有必要的练习量。

(2)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段一般是技术学习,此阶段的讲解比较重要,而练习则是模仿性的、尝试性的,练习量不是很大;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后半段一般是技术的熟练,此阶段的练习比较重要,而讲解则是针对性的、画龙点睛性的,讲解量不是很大。

(3)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和进行总结。在身心放松阶段是放松性身体活动为主,在总结阶段则是教师的讲评为主。

(三)在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技术性不强,但活动性强,如长跑;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活动性不强,但技术性强,如体操和武术;因此在从事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很好地处理讲解和练习的关系。

二、约束与自主的矛盾

体育课堂教学中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内含着“教育”与“游戏”的矛盾、“教授”与“学习”的矛盾、“纪律”与“自由”的矛盾、“基本”与“发展”的矛盾等。“约束”是服从教育的目的、从教授的要求出发、用必要的纪律维持教学条件教给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方面,而“自主”是服从游戏的目的、从学习的需要出发、在自由的条件下去发展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方面。

上述两个方面都是教学中存在的,也是不能忽略某一方的。如果过度强调了“约束”,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就失去了游戏性的乐趣,体育教学就变成了“满堂灌”或“训练课”;但相反,如果过度强调了“自主”,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效率甚至正确的方向,教师就失去了对学习的指导性,教学就变成了单纯的,游戏性而少有了教育的意义,体育教学就可能变成了“玩耍课”或“放羊课”。

可见,一节好的体育课,既要有约束又要有自主,要做到约束合理,自主适当,这就需要靠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调控。因此,处理好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约束与自主,与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也是我们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时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

三、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是共同存在的,有时是发生矛盾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是任何教学活动、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人际关系因素,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和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生生关系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也是任何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人际关系因素,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二者都必须重视,而且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了单向性的师生关系,而对双向性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有所忽视。在这种教学里,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于是课堂以教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学中所呈现的师生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观察;我指挥,你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体育教学中集体因素受到忽视,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受到忽视,形成了一种单调、呆板和教学效果差的课堂氛围。

瞄准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师生关系,也要重视生生关系,要求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由原来单向活动向双向互动转变,要求体育教学中的生生关系朝着促进集体学习、集体思考和集体性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成功与挫折的矛盾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与挫折、快乐与痛苦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对痛苦和挫折的战胜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乐趣,没有最后成功和乐趣的痛苦和挫折就是彻底的失败;只有快乐和成功的体育教学是不存在的,只有挫折和痛苦的体育教学是存在的,虽然不多但危害很大。

我们至今在体育教改中提出的诸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都是强调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技能、明白道理、锻炼身体和友善同学的基础上体验到运动学习中的深层次的乐趣。“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都不否认失败和挫折,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拼搏的重要性,而且“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都认为快乐和成功是建立在努力的“痛苦”和“失败”基础上的,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也一贯反对“莫名其妙的失败与痛苦”和“以失败而告终的失败与痛苦”,现在可能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还反对貌似快乐的无聊”、反对“嘻嘻哈哈的假快乐”和“没有什么收获和教育意义的游乐”。

快乐离不开学生的努力过程,快乐离不开体育教师的严格要求,快乐离不开有深度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快乐也离不开附加在身心之上的适宜的运动负荷。反之,快乐决不来自对学生的迁就,快乐决不来自学生嘴上要求的所谓自由,快乐也决不来自学生身上暂时的舒服,快乐更不来自某些庸俗浅显的游戏和某些花里胡哨的所谓新教法。

现在一些同学“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是受一段时间的体育课过分强调了体育训练和痛苦的要素,而把这些训练和痛苦的要素引向成功和乐趣的意识不够所造成的。但是当前的一些体育课片面强调学生的乐趣和成功,但没有注意与训练和痛苦之间的必然联系,结果使体育课变得松松垮垮。

因此,处理好体育课堂教学中成功与挫折、乐趣与痛苦的关系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三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可分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四个主要方面。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课堂教学首要目标,加强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是体育教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应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根据认知心理学和技能学习理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可分为“导学、讨论、点拨、练习”4个主要环节。(一)导学

导学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导人所学运动技能,以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观察思考等心理适应和生理的准备。导学活动由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和准备,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安排,为学生的自学、自练指明方向作好铺垫。1.运动技能学习的导人方式

运动技能学习的导人应依据所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等采取不同的导人方式,不可千篇一律,其常用的导人方式有:(1)直接导人:开讲时直接阐明要学的运动技能名称、要求、动作要领、完成动作的方法等。教师以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掌握新技能的兴趣。

(2)新闻导人: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运动技能,根据报刊、电视、广播报道的某项体育运动,在国内外重大赛事(奥运会、锦标赛、全运会等)中所获得的成绩或比赛的情况进行导人,以激发学生对某一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

(3)设疑导人:掌握运动技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所学运动技能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悬念中达到导入学习技能的目的。设问要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其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比赛或游戏导人:采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以篮球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技能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先学传球、运球、投篮等,然后再进行比赛,结果比赛还是打不成,教学效果不好。而采用“比赛”导人法,让学生先进行知识的“运用”,比赛中,人不找球,球要找人;人不动,球在动;一个人不积极,影响到一个群体,接到球后要处理球,就必须学会在运动场上观察,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能去比赛。在这里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充满活力的篮球,而不是一开始就灌输知识和技术,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极高。2.运动技能学习导人的要求

导人在课的开始环节,除了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外,还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感受,因此导人的基本要求是:

(1)导入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要针对所学运动技能和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学方法。

(2)导人要有关联性:导人内容与本课所学的运动技能应紧密相关,并能揭示新、旧技能联系的结合点。

(3)导人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演示为基础,引入新技能。

(二)教师讲解、示范与师生讨论

通过导人阶段的学习,教师要将所学的运动技能展示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练习要点。然后,师生可进一步讨论。师生讨论可分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生生之间的讨论。讨论是培养学生集体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段。为了使讨论达到应有效果,教师必须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消极等待,发展为主动获取,进行创造性学习。在生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听取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将讨论引向深入。

(三)学生练习、教师点拨 1.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练习是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对所学动作技能逐步认识、提高、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去尝试、摸索和完善动作技能,继而达到掌握动作技能的目的。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及时点拨,以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2.点拨

点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精炼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和练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化和指导。它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促进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术,发展运动技能,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掌握好点拨时机,适时进行点拨。其点拨时机有:

(1)练习前点拨:有些动作,练习时因移动的速度快或距离远,不便于教师观察和指导,需在练习前由教师对动作要领进行指点。学生练习时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要求上,使练习合乎要领。

(2)学生回答问题时点拨: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如遇表达不清,回答不完整或出现回答困难时,应给予点拨,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其回答问题的能力。(3)纠正错误时点拨:有些动作尽管练习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学生在练习中仍顾此失彼,出现错误,此时,教师的及时点拨,可避免

错误动作的出现,也利于纠正错误动作。

(4)学生有害怕心理时点拨:在学习较难或较危险的动作时,学生产生害怕心理,不能正确的完成动作,或有可能发生危险时,进行点拨,有助于学生体会动作感觉和用力时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动作,消除害怕心理。总之,点拨需要教师有一语中的、片言解惑的综合能力,更需要教师具有驾驭全局,掌握时机的教学机智。恰到好处的点拨既可以是一种点示——突出重难点,也可以是一种点化——化解困难、剖析困惑,还可以是一种点评——通过评价促进学练。

二、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

身体锻炼的目的是发展体能,发展体能是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和内容,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技能练习等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但是,体能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靠课堂教学,还要靠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作为体育教师来讲,不仅要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组织与管理技能,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充满乐趣,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苦和累都是快乐。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确定合适的运动负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发展体能的目的。

体能按其作用可以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灵敏性)。因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能水平不同,对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加强管理,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一)发展速度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一般来讲,速度素质是练习者快速运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这里主要讲发展学生移动速度的组织与管理。移动速度的提高是比较缓慢的,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强度较大,对学生心肺功能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因此,在发展速度素质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

1.速度练习要与运动项目特点及要求紧密结合

动作结构不同的速度练习,所获得的速度能力是不同的,而且速度能力是通过完成某一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速度练习应与某一项目结合起来进行。

2.合理安排速度练习的时间与顺序

合理地安排速度练习的顺序和时间,才能使速度练习与其他素质练习之间有良性的迁移。一般说,速度练习应放在力量练习之前进行,发展快速能力所进行的力量练习应主要采用动力性练习,练习中应穿插进行一些轻快的跑跳练习。速度练习最好安排在课的前部或中部,学生精力充沛时进行。

3.合理安排速度练习中的负荷

速度练习属于大强度的练习项目,在速度练习时必须用95%—100%的强度进行,采用中低强度负荷进行练习,效果和作用不大。因而完成这些练习的持续时间要适当,要使练习接近最后时不因疲劳而降低动作速度,一般来说,速度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0—30秒。在进行速度练习时,还应严格掌握好练习的间歇时间,以不降低学生练习的兴奋性为主要标准。练习的重复次数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练习性质及持续时间等具体因素来确定。(二)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耐力是指有效完成动作与练习,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大部分学生对耐力练习,尤其是长跑有反感心理,体育课上最害怕教师安排跑圈,因此,耐力练习时应注意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作风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中,应注意:

1.根据教学对象,合理安排负荷强度

耐力练习对呼吸系统的功能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的少年儿童进行耐力训练,在安排练习时更应慎重。练习量不能太大,应把耐力练习作为全面发展身体的一个方面来安排,而不宜过多地进行强度过大的耐力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用脉搏来控制练习的强度,一般来说,心率达成130—160次/分钟时,其练习强度为中等,心率达成180-200次/分钟时为大强度。

2.合理安排练习的距离、次数和间歇时间

一般来说,跑的强度小,练习次数和距离可以增加,间歇时间可短一些,这样有助于疲劳的积累,提高其抗疲劳的能力。跑的强度大,跑的次数和距离可减少,间歇时间可长些,这样可使学生的机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便于进行下一次强度大的练习。3.变换耐力练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耐力练习大都是长跑,学生对此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体育教师应改变耐力练习就是跑圈的练习方式,采用形式多样、新颖的跑,以达到同样的锻炼效果。其措施有;游戏性练习,越野跑或在田径场上进行的“M”型跑、“S”型跑和“8”型跑等。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三)发展力量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力量是从事任何运动项目的基础,但在组织学生进行力量练习时,不同年龄阶段要慎重安排。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宜进行负重练习,主要采用双人练习、实心球游戏、传接球游戏、爬梯、立定跳、跳山羊等练习来全面发展力量。对于中学生来讲,可增加中等负荷的负重练习,负重量不要超过本人体重的2/3,一般不采用负重下蹲练习。由于力量练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组织力量练习时应注意:(1)力量练习应循序渐进,以中小负荷练习为主,不宜在疲劳状态下进行。,(2)力量练习前要做好准备活动,练习结束要注意放松与按摩。(3)在灵活性和耐力练习后,不应作大重量力量练习,以防运动损伤。(4)枯燥单调的力量练习会令人厌倦乏味。在组织学生进行力量练习时,应变换不同的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三、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集体问题多体现在教学组织形态上,因为教学组织形态的选择要基于人际交流、集体机制、学习心理、教材特性等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形态从大的划分可分为按自然班级上课的班级授课制和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学两种形式。我们通常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形态称为小集体教学形态。小集体教学形态有几种表现形式,如机械分组教学、等质分组教学、小集团教学(或称小组教学)、学习集体(或称学习小组)等。在这里重点论述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一)体育学习集体的内涵

体育学习集体是从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方面来把握和改善教学,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利用小组自主的协同学习,使全体学习者参加学习的教;学形态。

这种教学形态与教师主导型的班级学习和一般的分组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学习,它是一个具有自主进行学习的机能单位。(二)学习集体的特点

(1)分组方式:异质的同目标、同课题、同兴趣分组。(2)组员关系:横向关系极强。(3)组长性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4)组的延续:时间长(一个单元至一个学期)。(5)组的自主性:很强。(6)组内分工:明确、固定。

(三)学习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学习集体内信息交流和互帮互学的动力机制,可以在许多情况下以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缩短双方之间的知识、理解力、思维方面的差距,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发挥集体学习的“镜子作用”(即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参照物,比自己学得好的是自己的将来,比自己差的是自己的过去),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总结,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第二,在体育学习中,由于外在运动表现(如动作的正确、优美与否)经常成为对某人学习结果和能力的评价,而且由于运动学习的特性(体育课中的会与否随时表现在每个学生的动作表现上)所致,这一评价又始终存在于运动学习过程中,因此在体育学习中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利用集体中,特别是小集体中的相互承认、相互激励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集体的激励和友爱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三,合理地运用小组的划分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因场地器材不够,难以组织教学的问题。

第四,根据学生的体能、学习基础、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四)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 1.课的开始

有计划地安排队列练习,队列练习基本上是由学生指挥,并鼓励学生创编基本体操,并由学生带做,教师只作必要的补充。2.课的进行

采用“四自”方法组织教学。

(1)自由组合:由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学习集体表现出三个特性,即相似性(性格相似、兴趣相投);接近性(邻居、同桌、父母在一个单位);补偿性(在思想、学习、生活上能从对方得到帮助)。可以看出,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是组成良好学习集体的心理原则,这种组合使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都得到支持,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原因。

(2)自由选择练习手段:当前许多体育课堂教学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练习方法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是机械地执行已“备”好的方法、步骤、时间和次数。在练习时间和方法上教师对课堂统得过死,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积极性不能很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学生体格条件、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掌握技能、技巧的起点自然也不一样,要求也各有不同,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技巧学习时,应有针对性地提供多种练习手段,通过扼要地讲解后,由学习群体自由选用。(3)自由支配练习时间:学生做练习时在时间和内容上不作统一要求,他们喜欢的、新颖的练习可以多选、多练;对于不喜欢或已经熟悉的练习可以少选、少练和不选、不练。体育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种教学卡片,正面是动作图示和扼要文字,反面是多种练习方法,卡片交给组长,由学习集体讨论选用。

(4)自由交往:在学习集体强调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不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3.课的尾声

在课接近尾声时,要安排一些游戏、基本体操或舞蹈练习,以达到整理活动的目的。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特别是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之间的差别较大。但从总体上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有以下要点:

(1)为了创造一个社会性学习环境,学习集体的组成一般是采用异质分组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同质分组。

(2)学习集体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班级共同的目标,又有各组和个人自己的目标。

(3)要使学习集体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分担责任,互助、协力地进行学习。

(4)一个小组中要有合适的小组长,对小组长的个别指导要特别予以考虑,小组长的确定方式有:教师指定,小组成员推荐,或二者结合等。

四、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一节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与学生的课堂行为密切相关,学生的行为符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就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反之,就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体育课堂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一)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途径

1.建立体育课堂常规,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

课堂常规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课堂常规赋予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课堂行为的效力,使师生明确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体育课堂实践证明,及时而适宜地建立课堂常规,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可以避免课堂混乱,维持课堂良好的秩序;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课堂常规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高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就容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和问题行为的产生。2.培育课堂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

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需要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经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养成自律的品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行为管理中,教师通常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上,容易忽视积极正向气氛的激发。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现并培育良好行为,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加强行为教育

课堂中的行为问题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课堂学习、练习的行为。它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问题而言的,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课堂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低落、容易冲动、师生或学生间关系紧张、不愿意练习、练习过度等。其产生原因主要有:教师不合理的教学,学生对体育课堂目标认识不足,自身健康状况不良,体育基础差等。可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表现也是多样的,因此,对问题行为进行教育,应找出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行为教育。4.发挥集体的作用,加强行为教育

一个班风较好的集体具有良好的熏陶、教育作用,不良的行为及其影响常常会受到良好班风的抑制。因为同龄人的集体不仅可以为每一个人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及独立行事的体验,而且还可以为个人提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参照点,这种外部因素对促成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并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5.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体育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大致有发生伤害事故,器械突然损坏,天气或其他外部环境突然变化,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而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等。当教学中发生偶发事件时,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惊惶失措,视偶发事件的不同情况,大胆细心、积极稳妥地及时处理。(二)行为教育组织与管理的方法 1.暗示调控法

暗示法是教师通过目光、手势、变换讲解语调节奏或稍作停顿等方式,将个别搞小动作或暗地逗闹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或练习活动上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制止违纪现象的目的,还不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2.正面制止法

当教师暗示无效,或学生出现严重违纪行为时,教师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可采用正面批评制止的方法,如点名批评等。这种方法一般要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停止练习,因而要慎用,且速战速决,切忌粗暴武断,课后要详细了解情况,再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3.引导转移法

课堂上,对学生违纪行为或偶发事件的处理,最巧妙的方法莫过于“引导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具有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高超的组织管理技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引导转移可采用的方法:一是用幽默的语言打破僵局,使局势向有利教学的方向转移;二是把不利事件的相关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练习中来;三是从违纪事件中吸取教训,教育学生不要违纪。4,个别谈话法

教师发现有违纪行为,在完成讲解或示范后,学生练习时,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练习的情况下,可与违纪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种方法既能对学生违纪行为作较细致的了解,又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便于学生接受,但要注意选择时机、方式和地点。

第四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队列队形的安排与调动

队列队形既是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组织的重要手段。课中合理地安排与调动各种练习队形,不仅能严密教学组织;而且还能培养正确的姿势。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队列队形的组织和变换,因此,在组织和调动队形时应注意:

(1)把握好运用时机。应该明确什么时候变换队形,如何变换,变换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由讲解向示范转换时,或由一个练习转向另外一个练习时,或者变换练习地点时都可能发生队列队形的变化。

(2)根据项目特点、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与调动队伍。活动性游戏较多采用圆形队伍;田径中的跑一般采用两路纵队,投掷练习一般采用面对面;体操项目一般采用纵队练习等。

(3)队形安排应有利于教师讲解、示范、指导,有利于学生观察,有利于教学顺序的安排。并使学生背光、背风、背干扰,符合卫生与安全的要求。

(4)调动队伍时应尽量缩短时间,并使学生积极配合课中各项活动队伍调动,做到步调一致,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其总趋势是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别化发展。具体来说,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完善班级教学,同时也施行分组教学、小集团教学,以弥补班级教学制的不足,加强个别化教学。(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之所以至今仍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这种组织形式从真正意义上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但由于其效率低,难以适应教育普及的需要,由于缺乏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又称班级授课制,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这里的“班”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或“自然班”,也包括对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班”。从目前来看,体育课堂教学的班级编制形式有多种多样,一种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编成若干个班叫单式班级编制;另一种是把两个年级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叫复式班级编制。还有的是按运动水平、体育兴趣、性别等标准划分班级的。

班级教学的优点主要有:①一名体育教师同时教40-50个学生,受教育的学生多,体现出教学的高效性;②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完成统一的教学计划,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③能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便于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

班级教学的不足:①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③学习者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以组来进行指导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即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这种分组通常是以学号、身高来进行的(机械分组)。每组指定有小组长,通常起着“小教师”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涌现出多种分组方式。1.同质分组

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按体能状况、运动技能水平、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这种以运动能力为划分标准的分组还会使学生产生优劣感,甚至造成学习意欲的下降。2.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它不同于随机分组,它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来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3.友情分组

友情分组是在学生有自主选择练习伙伴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情分组。在友情分组中,由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度高,依赖性强,思想一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凝聚力特强。4.帮教型分组

帮教型分组将运动技能水平有较大差异的学生分到一组,使水平高的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以达到帮、带的目的。这种分组形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人对众多学生进行指导好得多,同时这种形式也是主体学习的一种体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帮教型分组易导致帮助者产生优越感、被帮助者产生自卑感的现象,因此,在运用时应慎重。

分组教学的优点:①有利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能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顾了学生的差异。②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组教学也存在不足,主要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易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

三、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不仅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合理安排课的密度,而且能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进行场地器材布置时应注意:

(1)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2)应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利于队伍的调动。(3)应有利于变换练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控制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按照计划一步步朝着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运行,体育教师必须监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必须随时将达成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一旦出现偏差,应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使课堂教学活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课堂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衡量实际达成目标情况、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纠偏措 施等。

五、课堂违纪行为的预防控制

课堂违纪行为的预防控制是在违纪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违纪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它主要取决于明确的课堂常规和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六、对违纪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6

关键词:课堂组织;管理;时间分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5-0048-02

这是我们“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结果”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课堂组织管理的问题。一年只有365天,而每天也只有24小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可能每天或每周待在学校里的时间最多,但仔细计算一下,能够真正运用到学习或者说有效学习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呢?

每节课体育教师都会花一些时间进行管理和教学工作。表1列出了教师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管理和教学行为。课堂管理是与教学任务无关的教师所有行为的统称,教学指导则是与教学任务有关的所有行为的统称。同时,有的行为可能同时涉及课堂管理和教学指导。因此,教师的所有行为都包含在这两大类之中(表1)。

在上一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结果:让你的学生动起来”(Ward&汪晓赞)一文中我们指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能够持续进行至少50%的中等或高强度运动。在体育课中,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练习技能及其他事件的分配上。本文将主要讨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组织你的课堂。

课堂常规能帮助教师建立理想的班级组织形式,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无形中已经建立了很多常规,包括学生如何进入上课地点?在哪里集合?如何集合?当教师叫学生时,他们将做什么?什么时候下课?等等。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课堂常规。本文我们想介绍一些能够减少等待,并最大限度增加学生练习和学习时间的课堂常规。

1.学生进入场地就开始上课(不用等上课铃晌)。

2.将学生分组,并划出固定的活动区域。

3.让学生做领导者,带领其他学生学习。

让我们对两位教师不同教学方式的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第一位体育教师以传统的方式开始,学生进入课堂,排好队,教师欢迎学生,告诉他们今天的主要学习内容,最后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图1)。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要静静地站着听教师讲至少5分钟。上一篇文章我们讲过,当学生听的时间超过一分钟后,他们可能什么也没有记住,学生只能记住教师简短的讲话内容(Ward&汪晓赞)。更重要的是,站着听教师讲,就意昧着学生没有练习和学习实践。

第二位体育教师在第一次体育与健康课上,将50位学生分为5组,每组10人。教师告诉学生每个小组为一个团队,每个队都有一个固定的队名:熊猫、考拉、熊、袋鼠或老虎队等。体育教师将上课场地划分为五个区域,五个团队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图1),每次课各个团队都在固定的区域中进行活动。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学习中每人将有1-2次带领团队其他同学进行热身活动(带操)的机会,带操的学生姓名和时间安排将会打印出来贴在上课地点或交给各个团队的队长保管。然后,体育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带操,负责当天带操的学生会提前与同伴练习。体育教师还要求学生,当大家进入上课地点体育课就开始了,每位学生需要迅速抵达本团队指定的区域,负责带操的学生立即开始带领大家进行热身活动(尽管学生还没有到齐),以便于学生迅速地进入上课状态。

第二次课开始,就出现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情景:学生进入上课地点之后就开始热身活动,体育教师穿梭在学生中进行指导和反馈。热身活动一结束,教师召集学生集中,讲解的时间非常简短(Ward&汪晓赞)。这样一节课将会节省传统体育课开始阶段的5分钟,5节课将节省25分钟,10节课将节省50分钟,一年就可以节省很多节课的时间。当然,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所教的内容,确定每组人数的多少,如篮球教学中可以选择5或10人一组,而足球中可以4或6人一组。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进入课堂后的巨大变化。如何将學生分组、指定练习区域?如何鼓励学生作为队长带操?如何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等等。你不妨在教学中努力尝试使用这种方法,从中获得收获。

还是那句话:当你在尝试这些方法的时候,希望你一直铭记教学是一门技术,就如我们学习篮球上篮技术一样需要反复练习。因此,当你刚开始尝试这些方法,暂时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请不要浅尝辄止,应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后多花一些时间去尝试和反思。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7

一、关爱学生,宽严相济,疏堵结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是被打皮了骂滑了的,另一部分是初中甚至是小学就被遗忘的人,基本上是被边缘化了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养成教育较差,缺乏纪律性,他们最缺少的是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并且有较强的叛逆性,应激性强。所以,在教学中决定我们教师课堂秩序的不是那些好学生,而是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这就是我们中职学校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学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师承担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是救人于危难,救人于水火。别的学校是锦上添花,而我们是要雪中送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之成才,我们的教师要比其他学校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这样的学情决定我们职业高中的教学不是首先教知识、学技能、直奔主题,那样只能是缘木求鱼,而是要求我们中职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堂管理,建立有序课堂,然后才是实施教学活动。

1.尊重学生人格,走进学生心里

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小学和初中被边缘化的学生,他们最缺少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所以管理学生要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走进学生心里,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爱护和帮助。只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体验,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学生才会信赖你,向你敞开心扉,教师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管理,课堂管理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批评十句不如表扬一句。来到中职的学生他们更多地受到的是批评指责和责罚,多是消极的反馈。所以中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给予学生久违了的积极的心理反馈,这要远远比批评的效果好得多。但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对学生的缺点毛病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及时给予批评指出,帮助学生改正,使其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不是一味地逃脱和推卸,使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但教师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不要叫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强烈的抵触情绪。

3.坚决贯彻“以爱为出发点,攻心为上,宽严相济,疏堵结合”的教学管理方针

在课堂管理上狠下工夫,大力提高自己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笔者从学校学情出发提出了“以爱为出发点,攻心为上,宽严相济,疏堵结合”的教学管理方针,强化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管理(特别是高一新生)。那些以暴抑暴、只堵不疏的方法只能管理一时,治标而不治本,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和矛盾,而且极易发生严重的师生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从学情出发研究适合学生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急功近利,不怕暴露矛盾,因为做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日之功。要始终坚持以爱为出发点,攻心为上,以沟通交流为主要手段,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法,持之以恒。

4.课堂管理关注细节,向细节要管理效果

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繁杂琐事,没有什么惊天大事,课堂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要想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从抓课堂教学中的繁琐小事入手,重点突破,关注细节,抓住重点学生,持之以恒,我们转化一个学生就可以以点带面转化更多的学生,从而管理好整个课堂,这样做才是治本的管理方法。

二、知识教学坚决贯彻“小坡度、慢进度、重基础、抓反复、勤反馈、重实践”的教学方针,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来到我校的学生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不仅养成教育差,而且学习成绩也差,中考成绩多数在200~300分,有一部分100多分,还有一部分是没有参加中考的,这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不会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使这样的学生能在职高学得会,跟得上是一件很难的事。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在加强有效教学管理的前提下制定了“小坡度、慢进度、重基础、抓反复、勤反馈、重实践”的教学原则。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控制难度,循序渐进,加强反馈练习,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每学期要上一至两节学法指导课,在平时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进而乐意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始终面向全体,对落后的学生要特别关注,不能放弃,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当每个学生都有所学,学有所得,学得进去,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就迎刃而解了,真正做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

三、优化课堂过程管理,学习过程评价人性化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管理,笔者在学校课堂管理的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管理及评价,在重视结果的前提下,更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是考试成绩和平时过程性评定成绩各占50%。改革专业课考试方法,实践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并重。过程性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教学实习、平时的实验报告、每个月的技能操作比赛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遵规守纪、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努力学习、完成各项实践学习任务,自己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分就很高,即使考试成绩较低,综合评定成绩也能及格,不用参加补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如果课堂表现较差,不遵规守纪,不完成作业,他的过程性成绩会很低,即使他的考试成绩很高,综合成绩也会不及格,期末参加补考。这样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看到希望,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工作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教师。教师在实施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稳步推进,稳字当头。第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避免虎头蛇尾。第三,遵循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坚持思想工作先行,制度细则落实跟上,疏堵结合,攻心为上,讲方法重效果。第四,贯彻落实细则,要突出从教学中的小节入手,防微杜渐,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养成教育逐渐提高,根据学情、班情、专业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细则,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第五,教师在推进过程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十句不如表扬一句。第六,加强班主任与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协作,实现多赢。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8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总体而言, 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情境契合。

情境契合关注的是, 一方面, 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管理知识点, 对学生深化对相关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案例企业所在的行业对学生而言并非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 否则学生既需要花很多精力去了解这一全新的行业, 影响对案例所需讨论的核心管理问题的分析, 又可能由于对行业背景不甚了解而不能引起足够的思考与共鸣。

2. 事件典型。

教学案例涉及的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 以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按照学习迁移理论的观点, 人们经过系统思考以后检验的管理理论、方法以及形成的问题解决思路, 会迁移到以后的管理问题解决活动之中去, 从而实现从非程序化决策到程序化决策的转变, 使得未来的管理决策效率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学生经过系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所得到的管理感悟可以顺利实现从案例教学课堂向未来管理实践的迁移, 一旦他们在未来的管理决策中面临类似的管理情境, 决策效率和速度都将大大得以提高。当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案例教学的管理者面对现实纷繁复杂的管理情境还沉浸在非程序化决策的时候, 接受过系统案例教学的管理者却只需要开展简单的程序化决策, 根据实际的管理情境对以往在案例教学课堂中已经展开的系统思考做简单的微调即可。

3. 取舍两难。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取舍两难的管

理情境, 这是它与例子最本质的区别。能够调动学生讨论兴趣的案例必需矛盾重重, 当事人面临着一系列的两难抉择;而例子则没有悬念, 目的是支持或说明某一特定的观点, 结论非常明确, 难以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好的教学案例必须用第三方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管理情境, 详细地描述学生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所必须的相对中立的信息, 而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 破坏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案例教学的精髓就在于, 让学生面对案例素材所给出的复杂的管理情境, 能够站在案例企业所涉及的主要当事人的立场, 找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并进而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事实上, 在一些案例教学的课堂中, 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之所以不够高, 很大原因在于发给学生的相关素材依然停留在例子的层面, 矛盾不够突出。

4. 素材有趣。

趣味性虽然不是案例选择的必备条件, 但却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好的教学案例要饶有趣味, 能够讲出故事, 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悬念, 引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一些学生之所以课前阅读案例的积极性不高、在案例讨论课堂中参与的投入度不够, 很大原因就在于, 案例作者对案例素材缺乏有效的取舍, 案例内容过于平铺直叙, 缺乏足够的趣味性。

二、原创教学案例的开发

只要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 都适合教学案例的要求。具体而言, 教学案例既可以是别人已经开发出来的完整案例, 也可以是教师自己通过编辑、整理报刊杂志的新闻报道等二手资料撰写出来的案例, 还可以是教师根据特定的管理知识点教学的要求编撰的虚拟情境案例, 当然, 最理想的情形莫过于, 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在搜集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原创案例。在教学中, 采用原创案例的好处是:一方面, 教师亲身参与了案例的调研与撰写工作, 对案例在什么教学场合使用非常清楚, 有助于提高案例选择的科学性;另一方面, 教师对案例企业及其行业背景知根知底, 了解该企业管理演变的来龙去脉, 并对案例企业的管理现状有着直接的感悟, 对案例的讲解与点评的针对性将更强, 观点将更精彩。

1. 案例调研的开展。

选择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是开发原创案例的基础。教师需要根据拟讨论的管理主题, 确定备选的案例开发企业名单, 并从中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或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企业作为最终的合作伙伴, 以保证在未来的调研过程中获得案例企业领导层广泛的支持, 并顺利取得案例企业有关教师使用与发表该案例的相关授权。在对案例企业实施调研之前, 需要根据调研目的合理地确定访谈对象的名单, 根据访谈对象的职位设计出定制化的访谈问题或提纲, 并提前将访谈问题或提纲发给访谈对象, 以给对方留出足够多的准备时间, 确保访谈过程富有成效。案例调研小组还需要准备一份较为详尽的拟搜集材料清单, 以便为案例的撰写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在访谈过程中, 案例调研小组需要创造相对宽松的氛围, 让访谈对象愿意说真话, 能够不加掩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案例调研小组还应尽可能对访谈内容做详尽的记录, 如果有必要, 除了做好文字记录之外, 还有必要充分发挥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的作用。

2. 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及附录等主要内容。导语部分一般站在案例企业某位管理者的立场, 围绕某个或某些管理知识点, 描述案例企业在某一时点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主体部分围绕案例企业面临的上述管理困境,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描述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相关的企业及行业背景资料。以一个重点关注多元化战略的案例为例, 主体部分大致包括案例企业的内部基本情况、案例企业现有业务所在行业及拟进入行业的基本环境, 并就当事人是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多元化战略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做详细的交代。结尾部分对主体部分所给出的大量素材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并对导语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做出呼应。为了确保案例正文的内容更简洁, 条理更清晰, 案例所涉及的各种数据与资料可以用图表的方式放置在附录部分。撰写案例应使用客观描述的语言范式, 避免使用主观评价的语言范式, 以避免对学生独立思维的不利干扰, 让学生经过自己系统的思考之后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 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适用于教学过程的案例绝不是企业出于公关需要而撰写的宣传文字, 也不能演变为某个企业的经验介绍材料, 否则必然由于缺乏矛盾与冲突而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致。案例中所给出的素材应尽可能详尽,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分析与讨论相关管理问题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这些信息中隐藏着案例分析与讨论所必需的各种线索, 但这些线索却不能直截了当, 需要学生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之后才能找到。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可能相差悬殊, 随着时间的推移, 案例中所关注的两难处境已经得到解决, 企业又可能面临新的两难处境, 此时, 就有必要接着开发新的系列案例。由于具备前期开发基础, 系列案例的开发速度一般都比较快, 开发成本也比较低。

3. 教学手册的编写。

编写案例教学手册的目的在于, 明确案例的适用范围, 包括适用于什么层次的学生、什么课程以及哪些具体的知识点, 站在案例企业主要当事人的角度, 分析案例企业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深入分析引发这些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管理解决方案, 并明确课堂案例讨论的主要时间安排, 使教师在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时做到胸中有数。在教学手册中, 最好列出一系列可供任课教师自由选择的可提问题清单, 并给出相应的框架答案。教学手册的编撰既有助于将教师本人有关该案例的系统思考成果固化,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 也有助于该案例更好地完成教学推广过程。一般来说, 商学院的同一门核心管理课程往往同时开设多个课堂, 由多位教师主讲。案例教学手册的出台能够让同一案例教学的其他教师更好地抓住该案例教学的精髓, 把握该案例教学的关键点。

三、教学考核机制的优化

课前认真阅读与分析案例是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前提, 但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形却是, 学生根本没有完整地阅读教师在课前布置的案例, 更别说对案例展开系统思考了。常见的情况是, 由小组中的某位同学着手准备案例分析的课堂演示文档, 其他同学的“搭便车”现象在案例教学中极为常见。或者是,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多个案例, 并指定每个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 导致不同的学生小组只阅读和分析了自己需要做演示的案例, 而对其他各个小组的案例事先却不做任何准备, 使得在不同的学生小组之间难以展开讨论, 即便展开讨论也无法深入下去。因此, 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的学生考核机制, 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积极性, 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 考核权重的加大。

在商学院以往的考核体系中, 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权重非常高, 一般在70%左右, 而平时表现, 包括考勤、课堂参与、期中考试等所占的权重只占30%左右。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表现只体现在对课堂参与程度的考核中, 所占的权重大多不会超过20%的比例, 使得学生从思想上就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注重案例教学的那些管理课程, 教师需要加大对课程中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考核力度, 将其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当然, 对学生某门课程成绩不同组成部分权重的改变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本人, 还需要学校对有关成绩考核的规定做出相应的调整。

2. 考核过程的优化。

“搭便车”现象之所以在案例教学中频繁出现, 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做案例的投入情况及其成果的考核过于粗犷, 难以具体考察每个学生真正的投入产出情况。为了杜绝“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教师应要求所有学生尽可能参与案例的演示与讨论过程, 对学生的考核细化到人。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 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 给出相应的评分, 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为了不影响课堂案例讨论的进程, 教师最好在当天课程结束之后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分。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全班同学, 以便能够正确完成评分的过程。哈佛商学院在每一学期开始之前便将选课学生的名单、照片及相关信息发给任课教师, 就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认识每一个学生, 以便公正地在案例课堂讨论之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这种做法对于我国商学院教师优化案例教学考核过程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四、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

组织课堂案例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选择并掌握科学的案例讨论方法, 合理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 能够对案例讨论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点评。

1. 课堂组织的方法。

常见的案例讨论组织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小组演示法, 即由学生对案例分析结果分组进行演示, 再由其他各组的学生就该组学生的演示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 由该组学生做答。在案例课堂中, 既可以是每个小组演示不同的案例;也可以由两个不同的小组演示同一个案例, 以便从不同的视角启发学生的思路;还可以让两个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同一个案例不同问题解决方案的对立方来打擂台, 以便在观点的碰撞中激荡出思想的火花。其二是单兵较量法, 即由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一就案例素材提出各种问题, 由学生举手示意或教师指定学生做答, 在多个回合的一问一答中, 教师引导案例讨论的深入, 逐步让学生自主找到案例的关键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小组演示法的好处在于, 教师的课堂组织工作相对容易, 学生演示起来思路连贯;但其主要的问题是, 对案例的分析演示容易抓不住重点, 演示的时间分配也可能不平衡, 演示重点不突出, 最糟糕的情形是, 一些学生只是用PPT演示稿重新复述了一下案例的基本素材, 缺乏透彻的分析过程。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开展案例教学是教师想偷懒,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对这种小组演示法放有余而收不足, 在课堂上教师跟其他同学一样, 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 对学生的案例演示过程缺乏控制, 既不对演示过程做总结性的评价, 也不对案例本身做出相应的点评。单兵较量法的好处在于, 整个案例讨论的内容和进度完全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下, 通过对学生展开启发式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如何分析与解决相应的管理问题。单兵较量法虽然对教师的管理知识水平、课堂驾驭能力及现场控制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但只要使用得当, 教学效果将非常理想。当然, 如果时间允许, 也可以将小组演示法与单兵较量法结合起来使用, 先由各个学生小组演示各自的案例, 然后由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再由教师挑出若干核心问题与学生展开单兵较量, 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 教师几乎构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 案例教学则打破了这一限制, 强调同学参与及自我顿悟对知识学习的贡献。由于管理学科的学生在年龄、背景与管理经验上具有多样性, 因此, 充分利用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的特点, 尤其是发挥EMBA、MBA等层次的学生优势, 提高他们对案例教学的贡献度。在案例课堂中, 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课堂规则的制定者、案例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堂进程的控制者。作为课堂规则的制定者, 教师为课堂案例演示或讨论确定基本的流程, 为不同的小组演示或讨论内容分配相应的时间。为鼓励学生在案例演示或讨论的过程中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 应尽可能保持第三方中立的态度, 不要过早暴露自己所持的论点。作为案例讨论的主持人, 教师必须明确, 应提哪些问题, 这些提问应遵循怎样的顺序, 每一问题讨论的大致时间该如何安排等。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给更多的同学以发言的机会, 而不要让话语权总是被少数几个积极分子控制。当然, 有些时候也有必要针对某一关键问题, 对某个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连环发问, 通过这种逼迫式的提问, 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 也让其他学生迅速开动头脑机器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加深对相关管理问题的理解。此时, 教师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往往表现出对学生所提观点的重视, 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将学生所提出的核心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门别类地记录在黑板上, 不仅体现出对参与讨论的学生赞许的姿态, 而且能够让其他学生更清楚地把握讨论的精髓, 跟上案例讨论的总体步伐。一般而言, 在学生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一个深度的案例的课堂教学时间以2-3节课为宜。作为课堂进程的控制者, 教师需要根据事先确定的大致时间安排, 控制案例演示或讨论的进度, 如果案例演示的进展明显落后或某个学生的发言冗长且明显偏离讨论的主题, 教师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确认问题或追加提问等方式, 礼貌地打断该学生的发言, 使讨论的进程尽快过渡到下一个重要的议题上。

3. 案例点评的技巧。

在案例教学课堂结束之前, 教师需要花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案例本身做一个简单而精辟的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有助于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差距, 并为未来的改进指明方向。对案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努力方向及其实施举措等进行提纲挈领的点评, 给出一个分析及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 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更加合理的思维框架,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案例课堂中, 学生经常就有关案例企业一些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案例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信息。尤其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中, 需要密切追踪案例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 以使点评更符合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也可以将案例所涉及的当事人请进课堂。当然, 面对复杂的管理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 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管理解决方案, 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避免让学生盲目迷信教师或企业家等权威的观点, 教师在点评时还需要强调, 自己或某位企业高层管理者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是一家之言, 并非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

(刘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北京100872)

摘要:案例教学是管理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 由于准备与组织工作不到位, 管理学科中的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需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创案例的开发、考核机制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下功夫, 尽可能选择那些情境契合、事件典型、取舍两难、素材有趣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 大力开发和优先使用原创案例, 加大对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考核力度, 合理选择、综合运用小组演示法和单兵较量法两种案例课堂讨论组织方法, 将教师角色定位于案例课堂的规则制定者、讨论主持人与进度控制者, 提高案例总结的点评技巧。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开发,案例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5) .

[2]威廉.埃利特.案例学习指南——阅读、分析、讨论案例和撰写案例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佳贵.新中国管理学6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学型组织,闭环管理,电力行业

信息技术的迅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 知识、能力和相关的无形资源已显现为竞争优势的主要驱动因素[1]。在市场不断变化、科技推陈出新、竞争加剧的环境下, 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尤为重要, 因此, 本文对企业中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进行了研究。

所谓教学型组织是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 通过员工经验总结将散落在富有经验员工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形成一致、可推广的工作方法, 相互交流传授, 以学以致用、用教促学, 能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的组织。而知识管理是为增强组织能力而对信息或知识进行有序整合、有效消化、吸收和扩张的过程[2]。知识管理是创建教学型组织的关键和核心, 教学型组织又是知识管理最有效地组织形式。知识管理在组织内部与教学型组织建设实现良性互动能为组织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教学型组织有利于组织生成特有的核心知识, 促进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然而, 面对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 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对电力企业中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进行研究, 力图为更多的企业提供借鉴。

一、知识管理中存在问题

从国内外研究状况看, 知识管理包含诸多环节, 不同的环节都具有管理需求, 进而组成复杂的内容体系[3]。不同行业、不同企业, 其知识管理所处的阶段也可能存在差异, 早前的知识管理研究强调知识的收集、传播、共享, 忽视了知识的创造、转化等过程[4]。现代电力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仍有不少问题, 探索电力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的建设模式, 首要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1. 知识获取方面

当前电力企业对于知识获取缺乏深刻认识, 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大都是根据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需求或培训的评估调查得出, 获取的方式、方法有所欠缺。

2. 知识固化方面

对知识类型缺乏深入、细致分析, 未能结合业务流程对知识进行合理划分, 对整个知识体系缺乏深入系统整合, 缺乏对不同岗位员工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地知识灌输, 知识固化方面工作不够细致。

3. 知识共享方面

一方面, 电力企业员工间缺乏知识沟通, 知识双向交流机制不够完善, 经验丰富的员工对所获取的知识有所保留, 缺乏与其他员工交流, 使知识传播共享受限, 易造成知识流失。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共享硬件设施方面有所欠缺, 知识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 知识共享传播途径较为单一。

4. 知识应用方面

知识管理的应用系统存在缺陷, 员工的业务工作和知识库未能形成有机联系, 员工难以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得对业务工作的支持, 不能有效地将知识应用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知识应用效率不高。

5. 知识转化方面

企业对员工知识转化的关注度不够, 对于员工如何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知识转化为能力缺少有效、深入的指导, 导致知识转化效率不高, 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模型的构建

教学型组织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组织发展的动力, 增强组织竞争力, 提高组织生产效率。本文在对教学型组织建设的探索中, 提出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构建教学型组织。参照国内外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5], 结合知识管理体系, 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整合以及知识获取、固化、共享、应用和转化方面为主线, 通过“教、学、用、评、改”五个实施过程来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模型 (如图1) 。通过将知识管理的不同环节融入教学型组织的整个过程来实现教学型组织的自我提升与完善。对于教学型组织而言, 模型中“教、学、用、评、改”的实施过程需要结合知识管理进行不同的活动内容贯穿于教学型组织的发展中。

“教”——知识获取, 该阶段要明确“教”的对象和内容, 即对员工现存知识和工作所需知识进行了解、分析, 可采用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等收集员工的知识需求, 分析员工当前知识储备的不足。员工也可通过自我总结、工作报告等方式分析自身能力缺陷, 并通过参加针对性的培训或学习项目, 来完成知识获取。

“学”——知识固化, 员工对获得的知识, 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及业务流程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类分析, 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 并在内化过程中达到知识固化的目的, 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知识应用, 对于员工培训或学习获得的知识, 需要灵活应用于工作中, 并以应用来检验员工学习情况。注重知识的应用, 提高知识应用效率, 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效果。

“评”——知识共享, 员工可以对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评价汇总, 发现有用、好用的知识, 在企业内部分享。企业通过提供知识共享平台, 完善知识共享机制, 促进员工间知识交流, 鼓励员工分享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从而实现共享。

“改”——知识转化, 该过程的重点为经验 (下转第207页) 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 并在转化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创造。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学习转化情况, 培养员工知识转化能力, 鼓励员工在培训或学习后将知识转化加以应用以提升效率。员工在工作中也要注重自身的知识转化, 结合经验通过反思进行知识创新, 通过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等推进教学型组织循环提升。

上述教学型组织构建模型以知识管理为主线, 在分析组织内知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组织知识管理过程, 提出了有助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型组织运行模式, 最终通过“教、学、用、评、改”的实施将知识管理融入教学型组织运行中, 不断完善教学型组织建设, 推动教学型组织的循环提升。

三、教学型组织模型运用的保障措施

在教学型组织中,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创新环境、培养员工常态的知识共享习惯, 需要企业建立相关保障机制确保教学型组织的有效运行, 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本研究从激励机制、学习环境保障以及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保障三个方面为教学型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1. 公平、公开、合理的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激励制度来鼓励员工知识共享, 总结工作经验, 编写管理论文、开展论文评优等, 促进学习常态化和知识管理有效化。激励制度的建立首要体现公平、公正, 以公开透明的文件形式颁布落实, 以得到组织内全体员工的认同, 同时可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满足员工不同需求, 保证激励效果的高效与持久。由于教学型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不同岗位员工所需的激励也各不相同, 企业也要不断完善、更新激励制度和措施, 通过激励机制促使知识在组织内进行共享和交流。

2. 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企业需要认识到建立教学型组织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加强对学习环境的营造, 增强对员工学习的重视, 大力倡导学习为本、学习文明, 提倡树立全员学习、终身教育、知识共享、人才价值的新观念,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学习、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四、小结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的建设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 提升组织内部快速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 推进员工能力、组织能力的持续增长。本文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型组织的建设的探索中, 首先梳理目前知识管理现状, 诊断现有问题。其次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型组织模型, 推动教学型组织建设。最后对企业如何保障教学型组织的有效运作提出相关建议。本文虽对如何构建教学型组织进行了探索研究, 但未来还需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完善关于知识管理和教学型组织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建国.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 2011, (12) :80-82.

[2]程鹏.知识管理的概念、难点及其系统构成[J].科技创业, 2010, (8) :76-79.

[3]段海超.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4.

[4]师雅洁, 高艳.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研究综述[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2, (8) :23-26.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10

一大学课堂顽疾

当前大学课堂存在一些疾病,如教学目标系统的缺失、“教学场”离衡、教学控制系统萎缩以及教学代谢系统的阻隔[1]。

教学目标系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大学课堂中往往忽视价值引导,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难以形成。科尔伯格指出:道德的发展源自社会冲突情景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道德既非给定的文化价值的内化,也非自然本能和情感的展开[2]。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必须由学生在课堂上处理,这些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但是在现实的大学课堂,由于缺乏对其精致细密的体会和认知,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往往在教学中不能科学对待客观存在的价值冲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内心的矛盾冲突无法解决,主体性道德人格难以生成。忽视人文关怀,大学阶段对青年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特殊而敏感的阶段。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当前的教育缺乏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教学均衡与离衡是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教学场”失衡主要表现在:教学需要定位失当,学习行为大多数是迫于压力和无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充分展现。教学需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化理解会导致教学行为的不切实际。我国大学课堂主流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实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学,将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纯粹视为“就业准备的过程”。这种摆脱不了经济学视野的教学理念,使他们普遍染上了实用惟学、急功近利的通病,往往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需要而唯独不关心学生现在的需要。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表现在许多大学课堂上,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统一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程式化了,也就是在阉割着课堂的鲜活的灵魂。刻板的行为替代多样化的行为,创新就无从谈起。教师未能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不能应学生而动,不能应课堂情境而变,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

教学控制是教学系统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是对整个教学及教学过程进行的调节和管理。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控制受到的重视程度有限,教学控制的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管理权缺乏,不能采取动态优化的领导方式。教师是否可以依据课堂组织的发展状况和课堂管理风格决定自己不同的组织方式,如“民主”、“专制”和“放任”,形成自己的课堂领导方式与课堂情景的动态平衡。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相对较少。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设计出精细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分派不同环节的时间等典型传统教学风格。事实上大学学习所需要的教学环境似乎线条要粗得多。教学交往虚假,交互主体无法成为真正的对话者。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在教学中,交往实际上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并使学生真正地涉入到由不同个性和视界所构成的“精神场”。

大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展开思想上的交锋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教师本身也能获得很多的东西,对自己的四维也是很好的启发,但是在现实的大学课堂中,这种情形却很难发生。首先教学认知偏差,无法达到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所谓的融合是指师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过程重叠,交汇。而现实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已知的,而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师与生有着不同的“视界”,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就不可能实现。此外,教学的行为也过于单一,学生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出现断裂。教学过程渐进,无法追逐知识前沿。也导致了教学代谢系统的阻隔。

二大学课堂的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用“教书育人”来概括教师的职业特点,但大学教师不同之处还在于教大学之书,育大学之人才,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也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材的社会使命,更担负着传承历史,明德天下的历史使命[3]。面对大学课堂存在的疾病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角色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教师是大学课堂的组织者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大学课堂的组织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教育学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大学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光荣职责。因此,教育者是大学教师在大学课堂组织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角色之一。回顾教育改革的历史,大学教师角色有诸多变化,但唯一不变的角色就是教育者,这是由教师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价值所决定的,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前的细心备课,然后组织课堂教学,并且要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课后反思。

备课要先备教材。要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内容,在充分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按照了解、理解、熟练掌握等分等级安排学生掌握。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成功的开端。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课堂理解能力等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内容和组织形式的设计。

如果课堂教学组织的得心应手,教学过程就会连贯,紧扣中心主题。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5]。好的课堂教学源于好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内容要有足够的教学信息量。一节课的教学信息量,应以学生恰好接受为宜,不宜过多亦不宜过少。作为教育者还要具有把握教学节奏和掌握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Posner提出教师的成长为经验加上反思[6]。授课后对对教学内容、课堂板书、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等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错误和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大学教师是研究者。大学不仅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还担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因此,大学教师不但要传递科学知识,而且还肩负着创新科学知识的任务。不仅要充分掌握所从事学科的知识,而且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新动向。“研”与“教”是“源”与“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学教师首要任务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但大学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钻研和探讨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大学教师还扮演着研究者的角色。

最后,在课堂组织中,大学教师还是一名服务者,这是由大学性质和教师的劳动特点所决定的。服务性是大学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的劳动是以知识为桥梁,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是“学校服务”的生产者,学生通过消费这种“学校服务”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实际上,学生的消费过程就是消费教师的劳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使命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另外,社会需要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大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公共服务,研究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成为新技术的应用者和新思想的倡导者;实现教学与科研最终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目标。

2教师是大学课堂的管理者

传统的教育中,传递和继承已有科学文化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扮演着“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是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学生处于主动和管理的状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权利”,可以做到掌控课堂,保证课堂秩序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然而,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中心,以知识权威的“管理者”身份进行管理,容易产生独断和专制,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压抑了学生的民主与平等,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统治者”的代名词,使学校课堂成为凌驾于学生精神世界之上的存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师仅仅以“管理者”身份,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成为对知识传授的机器。而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体会到自己职业的快乐,更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实现[7]。因此,教师在大学课堂的组织管理中,既要以管理者自居,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不能过分放大管理者的权威,需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这就需要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来建立“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大学课堂的组织管理中还需要扮演“对话者”的角色。

“对话”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其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生产性、建设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复制性和机械性的活动。“对话”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交往过程,它的意义在于师生在“对话”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对话”发生在师生自由的探讨和自发的讨论中。“对话”的过程中,对话双方在精神上才会有相互的碰撞和真正的回应,对话双方才真正的实现认知视界的融合。在教学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对话者”的角色,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课堂教学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换[8],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转变成一种“师”与“生”平等交流、共同对话、互动和研究的过程。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变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共同进入对知识的探索与体验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变化之中。

大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者,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引导者,还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更是以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贡献者;在课堂中,不仅要扮演权威的管理者,还要做沟通的对话者。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自己在课堂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有的放矢的使用这些角色,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01):49-52.

[2]KOHLBERG L,MAYER R.Development as the Aim of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72,42(4):449-496.

[3]王文华.合理定位大学教师课堂角色提高教学效果[J].石油教育,2009(5):88-90.

[4]李娟娟.大学课堂的高效组织管理[J].商,2012(11):192-193.

[5]吴安利,郝贠洪.大学课堂组织教学的几点思考;proceedings of the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中国湖南长沙,F,2010[C].

[6]POSNER G J.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M].longman New York,1989.

[7]孙式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误区及防范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150-152.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11

[摘 要] 大学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者,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角色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浅述大写课堂存在的一些疾病及形成原因,强调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其角色特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多维解读。

[关键词] 教师;角色;课堂组织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40-03

大学课堂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学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主要是通过大学课堂得以传播和实现。大学课堂是大学师生展示其学术思想、人格魅力、演绎其生命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任何大学精神和思想,只有贯穿于课堂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必要形式,更是一切大学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处。所以,大学课堂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学习成效和未来的发展高度,直接决定了大学的成败得失和前途命运。

一 大学课堂顽疾

当前大学课堂存在一些疾病,如教学目标系统的缺失、“教学场”离衡、教学控制系统萎缩以及教学代谢系统的阻隔[1]。

教学目标系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大学课堂中往往忽视价值引导,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难以形成。科尔伯格指出:道德的发展源自社会冲突情景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道德既非给定的文化价值的内化,也非自然本能和情感的展开[2]。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必须由学生在课堂上处理,这些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但是在现实的大学课堂,由于缺乏对其精致细密的体会和认知,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往往在教学中不能科学对待客观存在的价值冲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内心的矛盾冲突无法解决,主体性道德人格难以生成。忽视人文关怀,大学阶段对青年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特殊而敏感的阶段。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当前的教育缺乏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教学均衡与离衡是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教学场”失衡主要表现在:教学需要定位失当,学习行为大多数是迫于压力和无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充分展现。教学需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化理解会导致教学行为的不切实际。我国大学课堂主流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实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学,将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纯粹视为“就业准备的过程”。这种摆脱不了经济学视野的教学理念,使他们普遍染上了实用惟学、急功近利的通病,往往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需要而唯独不关心学生现在的需要。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表现在许多大学课堂上,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统一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程式化了,也就是在阉割着课堂的鲜活的灵魂。刻板的行为替代多样化的行为,创新就无从谈起。教师未能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不能应学生而动,不能应课堂情境而变,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

教学控制是教学系统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是对整个教学及教学过程进行的调节和管理。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控制受到的重视程度有限,教学控制的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管理权缺乏,不能采取动态优化的领导方式。教师是否可以依据课堂组织的发展状况和课堂管理风格决定自己不同的组织方式,如“民主”、“专制”和“放任”,形成自己的课堂领导方式与课堂情景的动态平衡。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相对较少。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设计出精细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分派不同环节的时间等典型传统教学风格。事实上大学学习所需要的教学环境似乎线条要粗得多。教学交往虚假,交互主体无法成为真正的对话者。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在教学中,交往实际上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并使学生真正地涉入到由不同个性和视界所构成的“精神场”。

大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展开思想上的交锋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教师本身也能获得很多的东西,对自己的四维也是很好的启发,但是在现实的大学课堂中,这种情形却很难发生。首先教学认知偏差,无法达到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所谓的融合是指师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过程重叠,交汇。而现实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已知的,而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师与生有着不同的“视界”,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就不可能实现。此外,教学的行为也过于单一,学生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出现断裂。教学过程渐进,无法追逐知识前沿。也导致了教学代谢系统的阻隔。

二 大学课堂的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用“教书育人”来概括教师的职业特点,但大学教师不同之处还在于教大学之书,育大学之人才,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也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材的社会使命,更担负着传承历史,明德天下的历史使命[3]。面对大学课堂存在的疾病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角色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教师是大学课堂的组织者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大学课堂的组织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教育学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大学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光荣职责。因此,教育者是大学教师在大学课堂组织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角色之一。回顾教育改革的历史,大学教师角色有诸多变化,但唯一不变的角色就是教育者,这是由教师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价值所决定的,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前的细心备课,然后组织课堂教学,并且要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课后反思。

备课要先备教材。要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内容,在充分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按照了解、理解、熟练掌握等分等级安排学生掌握。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成功的开端。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课堂理解能力等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内容和组织形式的设计。

如果课堂教学组织的得心应手,教学过程就会连贯,紧扣中心主题。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5]。好的课堂教学源于好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内容要有足够的教学信息量。一节课的教学信息量,应以学生恰好接受为宜,不宜过多亦不宜过少。作为教育者还要具有把握教学节奏和掌握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Posner提出教师的成长为经验加上反思[6]。授课后对对教学内容、课堂板书、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等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错误和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大学教师是研究者。大学不仅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还担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因此,大学教师不但要传递科学知识,而且还肩负着创新科学知识的任务。不仅要充分掌握所从事学科的知识,而且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新动向。“研”与“教”是“源”与“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学教师首要任务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但大学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钻研和探讨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大学教师还扮演着研究者的角色。

最后,在课堂组织中,大学教师还是一名服务者,这是由大学性质和教师的劳动特点所决定的。服务性是大学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的劳动是以知识为桥梁,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是“学校服务”的生产者,学生通过消费这种“学校服务”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实际上,学生的消费过程就是消费教师的劳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使命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另外,社会需要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大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公共服务,研究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成为新技术的应用者和新思想的倡导者;实现教学与科研最终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目标。

2 教师是大学课堂的管理者

传统的教育中,传递和继承已有科学文化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扮演着“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是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学生处于主动和管理的状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权利”,可以做到掌控课堂,保证课堂秩序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然而,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中心,以知识权威的“管理者”身份进行管理,容易产生独断和专制,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压抑了学生的民主与平等,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统治者”的代名词,使学校课堂成为凌驾于学生精神世界之上的存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师仅仅以“管理者”身份,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成为对知识传授的机器。而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体会到自己职业的快乐,更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实现[7]。因此,教师在大学课堂的组织管理中,既要以管理者自居,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不能过分放大管理者的权威,需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这就需要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来建立“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大学课堂的组织管理中还需要扮演“对话者”的角色。

“对话”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其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生产性、建设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复制性和机械性的活动。“对话”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交往过程,它的意义在于师生在“对话”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对话”发生在师生自由的探讨和自发的讨论中。“对话”的过程中,对话双方在精神上才会有相互的碰撞和真正的回应,对话双方才真正的实现认知视界的融合。在教学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对话者”的角色,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课堂教学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换[8],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转变成一种“师”与“生”平等交流、共同对话、互动和研究的过程。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变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共同进入对知识的探索与体验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变化之中。

大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者,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引导者,还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更是以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贡献者;在课堂中,不仅要扮演权威的管理者,还要做沟通的对话者。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自己在课堂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有的放矢的使用这些角色,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01): 49-52.

[2]KOHLBERG L, MAYER R. Development as the Aim of Education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2, 42(4):

449-496.

[3]王文华.合理定位大学教师课堂角色提高教学效果[J]. 石油教育,2009(5): 88-90.

[4]李娟娟.大学课堂的高效组织管理 [J]. 商, 2012(11): 192-193.

[5]吴安利, 郝贠洪. 大学课堂组织教学的几点思考; proceedings of the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 中国湖南长沙, F, 2010 [C].

[6]POSNER G 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M]. longman New York, 1989.

[7]孙式武. 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误区及防范初探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8): 150-152.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篇12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 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 思维活跃, 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 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 76%的学生敢作敢当, 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 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 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 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 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 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 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 在3G网络时代, 社会竞争压力较大, 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 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 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 各种文化碰撞, 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 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 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 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 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 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 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 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 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 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 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核心, 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 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 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 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 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 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 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 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 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 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 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 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 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 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 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 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 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 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 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 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 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 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 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 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 (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 、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 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 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 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 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 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 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 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 在案例总结时, 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 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 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 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 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 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 提前冷静审视, 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 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 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 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 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 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 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 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 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 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 在案例总结课程中, 通过课堂引导, 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 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 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 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 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 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 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 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 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 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 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 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 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 创造教学品质, 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 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 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 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 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 以学生个性为根本, 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 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 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 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 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 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 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 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 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 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 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 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 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 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 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 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 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 以自主创新为荣, 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 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 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 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点滴积累, 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 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摘要: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在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 大学课堂教学角色定位、价值观发生改变, 3G网络时代, 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通过互动教学模式内化学生多元价值观,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重构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时期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模式价值观, 并适时适度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精神,嬗变时期,多元价值观,案例教学,组织,对策

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新华文摘, 2010 (16) .

[2]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62-163.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14.

[4]徐华春.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35.

[5]张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与教育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8.

上一篇:结构计算模型下一篇: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