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2024-09-23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精选10篇)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篇1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即: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直接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尤其父母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教育的失误事例又摆在我们面前,家长仅把自己看成被动的配合者,在教育幼儿中起辅助作用。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上建立家园双方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家长育儿能力,即家长运用教育幼儿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机智、策略、方法与技能等的综合能力,形成家园教育合力,达到家园共育。为此,就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的组成形式,我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讲授说理式:

由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主题,直接讲授。适合的家长群体: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长。适合主题:理论性、专业性和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关于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的介绍。优点:系统连贯,一气呵成,比较好备课,不用过多地组织教学。难点:如何吸引家长,不让家长感到索然无味,满堂灌。关键点:目的明确,条理清晰,观点科学,措施得当。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有较深厚的教育心理学专业背景和理论素养。

二、互动演练式:

教师选择适当的案例,由家长扮演其中的角色,体会其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效果。适合家长群体:全体家长。适合主题:活动性非常强,适合多数家长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心理与行为矫正方面的内容。给出一个案例,让家长扮演里面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和行为,从而理解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可以把书中的案例变成活动的短剧。优点:生动活泼,容易引起家长的共鸣。难点:课堂不可控因素太多,活动的设计不太容易,家长的配合程度很难预料。可能全缺少连贯性,活动不对主题。关键点:形式和目的的守美统一。对教师的要求:控场和应变能力强,逻辑性强。实施建议:提前跟家长打好招呼,让家长看案例,并请求家长在课堂上支持帮助自己,平时要与家长多交朋友。

三、案例剖析式:

适合的家长群体:全体家长。选择一个案例,细致解剖,深入分析,可以结合练习。适合主题:所有主题。优点:故事导入,引人入胜,一个真实的故事胜过大篇说教。难点:案例的选择(不能以偏带全)和深入恰当的分析。关键点:从个案中层层分析出普通而深刻的道理,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案例的能力。

四、采访对话式:

对于成功者或各种观点者的采访,类似电视访谈和采访节目。适合的家长群体: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群体。适合主题:家长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和话题。优点:家长的参与程度高,充分运用家长的教育资源。难点:对话设计、家长准备工作和熟练程度。关键点:从对不同家长的采访中推出不同的观点并据此进行分析,得出科学家的结论和观点。对教师的要求:对采访对象、主题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与家长的准备工作,较强的语言能力。

五、现身说法式:

由优秀家长、或者需要教育的家长事先沟通好,在课堂上针对某部分内容宣讲。适合的家长群体:文化程度中上的家长。适合主题:家长最感困惑的话题。优点:真实感人,距离感低,使家长感觉比较容易复制。难点:对家长的语言、语态和观点的把握,避免经验性强,科学家性不够,趣味性不够等情况的出现。关键点:家长的配合,事例和经验的典型性和科学性。对教师的要求:发现优秀家长,并跟踪辅导他们,帮助他们写出好的讲稿。实施建议:选择合适的家长,提前与家长沟通,事后要对这些家长表示感谢。

六、亲子互动式:

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参加亲子课堂,由教师或学生作为导演,进行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或其它活动。适合的家长群体:所有家长。适合主题: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爱的教育等方面的主题。优点:真实生动、感人至深,令人回味。难点:现场不可控因素较多。关键点:调节家长和孩子情绪情感的手段。对教师的要求:语言优美,对生命和爱的理解深刻,亲和力强。实施建议:请学生参与到家长课堂中来,把书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中来演练。提前让学生进行排练,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教师起到导演、指导的作用,同时教师也是分享体验者,是专家。

七、激情演讲式:

由教师演讲。适合的家长群体:所有家长。适合主题:动情说理,发人深省的话题。优点:激情感人,呼唤性强。难点:正确处理空洞说教的翔实科学之间的关系。关键点:论点和论据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的演讲水平,成熟的演讲风格,一定程度的亲和力。

八、正反辩论式:

针对某些观点和案例,征求家长的意见,现场组成两家长进行辩论,一定要以理服人。适合的家长群体:所有家长。适合主题:观点冲突比较激烈的主题。优点:在辩论中明理,容易说服家长。难点:两方阵营的组织。关键点:让每一方的观点都鲜明对立,并且都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持。对教师的要求:事先准备充分的论据来帮助各方家长。教学设计建议:可以选择两组家长,每组3至5人,组成辩论小组,教师当主持人,让双方出示观点,唇枪舌剑,剩下的家长听,最后投票给正方和反方。

九、教材导读式:

带领家长通读教材的某一部分,可以让家长谈体会。适合的家长群体:文化程度不高、读书不多的家长。适合主题:所有主题。优点:容易控制课堂,结引导农村家长深入系统地读书非常有好处。难点:如何提高家长的阅读兴趣,并让家长通过阅读学到了理论和方法。关键点:导读方式和问题的设计,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对教师的要求: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困惑。教学设计建议:类似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边提出问题,边引导读书,从书中找到答案,请家长对答案进行解释,教师可以补充一引起例子便于家长理解。最后让家长明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该怎么办。

十、我问你答式(家长互助式):

现场提问问题让家长回答,或者让家长提问老师回答,或者家长提问题,家长回答。适合的家长群体:所有家长。适合主题:家长普遍遇到的教育问题。优点: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速战速决,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难点:当场能否解决家长的问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事先对想提问的家长有所了解,对他们提的问题有所准备,长选择好可以解答这个问题的家长,以便现场可以很好的呼应起来。教学设计建议:教师请几个家长讲述自己的问题,请现场家长帮着出主意,老师可以解析。

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多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形成1+1>2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又反过来作用于内容;形式具有能动性。同理, 教学组织形式尽管被活动内容决定, 但也可反作用于活动内容, 使活动内容有所改变并使教学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 有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1 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作为一种活动过程, 教学的实施必然包含一定的师生关系, 涉及教学过程各因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并考虑时空条件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专门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都采取的仍是班级授课制, 而且为了追求规模效应, 班级人数也大都控制在50人左右, 有的甚至近70人。主要缺陷:

1.1 同一教学进度, 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宽进”政策, 造成了学生严重的“贫富不均”, 而且“贫穷者”居多。教师为了照顾到较多的学生, 教学进度较慢, 这样会使少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 久而久之丧失前进的动力;使大多数学习差的同学因难以接受所教内容而放弃学习, 上课睡觉、说话、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等已司空见惯。这样就不能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1.2 问题学生增多, 影响学校及社会声誉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中下游学生 (部分初中也未毕业) , 不仅学习成绩差, 而且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且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到了中等职业学校, 第一年学习的大都是文化基础课, 这些课程本已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如果仍采用单一的班级授课制, 教师讲授时就很难照顾到这些学生的特点, 就会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

1.3 教师疲于应付, 降低了教学的积极性

一位教师, 面对着四、五十个“贫富”悬殊的同学, 不管怎样讲授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尽管自己进行了绘声绘色的讲解, 却只能得到极少数学生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的积极性又怎能不受到挫伤呢!

为了弥补班级授课之不足, 有部分教师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之上, 采用了分层教学, 主要是学科分层教学。这种教学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施以不同内容的教学。

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对策

2.1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目标

终身教育思想认为, 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再也不能受用终身, 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终身教育思想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以及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手段, 使人置身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 并且拥有广阔的选择余地。

2.1.1 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 以每个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

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重视学生个性, 着重解决教学的“民众性”和学生个人掌握知识的“个别性”之间的矛盾。

2.1.2 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 班集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启发和帮助, 能很好地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但主要缺陷是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能较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但集体的教育作用较弱。如何才能使其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2.1.3 探索最大限度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 给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向灵活化方向发展。这种教学依靠现代化教育技术, 向外界传递信息, 在时间上具有可逆性, 在空间上是无边的;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 要求教育能充分发挥每个学习者的潜能。

2.2 第一年定为基础职业教育年, 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分班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差悬殊, 如果第一年就按专业编班, 个别化教学很难实施, 且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致使学习好的“吃不饱”, 学习差的“吃不了”。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年定为基础教育年, 学习普通文化课和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刚一入学, 就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大致分好、中、差三个层次, 每一层次组成若干班级;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也按知识的难易相应地分解为A、B、C三种教材。A教材理论性强、知识面宽, 培养的学生有较大的发展后劲, 且有继续深造的能力;C教材只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注重应用, 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小常识,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B教材介于A教材和C教材之间。

第二年再按专业分班, 学校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并鼓励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选择理论性知识较浅、可操作性较强和实践机会较多的专业。

2.3 班级人数应控制在25人左右, 并实行民主管理

根据个别化教学中的班级模式, 班级教学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25人左右。班级人数太多, 教师就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 不利于教学的个别化;班级人数太少, 又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集体的教育作用降低。

对学生应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 不同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搞一刀切;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都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4 实行弹性化的课程体制

目前国际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课程体制:其一是一元化的课程体制, 其选修课的权重在10%以下;其二是多元化的课程体制, 其选修课的权重在40%以上;其三是弹性化的课程体制, 其选修课的权重在20%~40%之间。一元化的课程体制, 反映出社会发展形态的单一性, 也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2001年, 调查了烟台市的六所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只有一所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程, 且权重只有2%, 这与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0]2号文) 中所要求的“不少于10%”相差甚远。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情况, 实行弹性化的课程体制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 通过选修课程的开设, 就能依据学生的能力或兴趣自然地分组, 从而更便于实施个别化教学。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动向表明, 自主学习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 在很大程度上, 学习成绩的优劣, 学习成效的大小, 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 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基础教育, 必须为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 通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刘振天.教育学基础教程[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7.[2]刘振天.教育学基础教程[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7.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4]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5.[4]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5.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关键能力 工作情境

达尔文说过“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灵活的。”为什么一部分猿演化成人,而另一部分则等待的恶劣环境带给他们的饥饿和死亡。从猿到人的演化给我们得出来个道理,我们必须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大胆探求改革创新的新观念、新方法,學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走在全世界的前列,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了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按需施教”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关键能力”被德国人称钥匙资格,最早提出“钥匙资格”的是一位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他从未来劳动世纪需求的角度、强调培训对象的能力。“钥匙”,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工具,这种钥匙的功能不仅仅是能开一把锁,而是要求一种万能钥匙,能开多把锁。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开多把锁的“金钥匙”,具有能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学习中加强职业道德、明确责任意识及加强组织纪律性等。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该目标。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起到这样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英国瑞文斯教授提出了“行动学习”方法。在这种课堂中,每个学生被分派到不同的学习团队中,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依靠学习团队,解决棘手的难题。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如何组织好行动学习的教学课堂呢?下面我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熟悉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设计好工作情境及难题

传统的教学形式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忽视技能目标,强调书本知识内容,忽略学生实践经验等内容的传授,造成学生就业时无法快速投入到工作岗位,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只认可有工作经验的,致使毕业生就业难。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能学到书本知识,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形式。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授课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要从学习生活的监控者转变为人生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课堂的合作者;从主讲者转变为经验分享者;从内容专家转变为过程专家。

教师首先必须走出学校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发展和需求,了解企业人才所需要胜任的工作岗位职责及面对的难题,将这些信息带回到课堂中,运用到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工作情境及难题,让学生们有了工作的真实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面向的企业是多种多样的,各企业不同的岗位要求也有差异,教师不可能到每一个企业去亲身体验,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多查阅学习有关的项目教程及实训教程,收集各方面有用的企业信息,设计与企业工作有关的工作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分析个体差异,合理组织自我学习小组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智商、情商方面,并不明显低于正规高校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局限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多动、分心、贪玩。在身心能量方面,缺少宣泄途径,导致他们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让他们找回自信,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行动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找寻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去探究。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习是枯燥的,当遇到难题时,久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时,就会让人松懈。如果这时有一个人能够伸出援手,给你指点,那将会让你立刻看到前方的曙光。

所以在学习中适当地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反复研讨和选择,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难题最佳解决方案。集体探索更能让这种探究持续下去。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了走向成功的钥匙,一来找回了自信,二来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协作,共同创造,这对于现今的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

学习小组在活动中要为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及具体的工作。如果没有工作,就可能降低个人职业满意度。团队活动就可能养“闲人”。有闲人,搭便车的人,不仅降低活动效率,还可能引发人际矛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就应根据成员特点及情况,分组时进行层次合理搭配,使每一组优差生均衡,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

三、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或教练,现场指导

即使学习中设计了工作情境,但教师并没有长期在企业工作,实际解决难题的能力有限,随着时间的变迁,新的技术的出现也会让教师们措手不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可以长期聘请专家或教练顾问(教练即实践专家),定期现场指导,指导大家解决实践难题,一来向学生们介绍企业发展情况,二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到新技术。

四、边训练边学习,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提交解决难题的方案

学习时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训练时遇到困难及时学习新知识找寻解决办法,多与其他成员交流,反复研究探求最佳解决方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多与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责任感。

五、争取得到高层管理者关注和支持

教师还可以多方面协调争取,努力得到学校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注和支持,允许小组成员接触公司某些资源,在资金、时间、人员和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必要时,允许团队参观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奋斗目标。

行动学习就是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我们做为教师要根据未来工作情况设计工作情境及难题,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进行科研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尤其是在实习企业业务淡季,实地考察,开展调研,搜集数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3).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篇4

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它还受到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以及教学任务的制约。从产生时间上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和改造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这就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出现最早的教学组织模式。个别教学发展到后来也有一些变种,出现了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的现象。如在汉代就采用过大班上课和高徒相传的形式,但是这时的教学与班级授课有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同时学习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从本质上讲,它仅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合当时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又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

(二)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大量增加受教育者的数量,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这些要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增加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早在16世纪,西欧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7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最早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夸美纽斯认为,一个老师同时教多个学生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具备适当的条件。他阐述的条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进度也相同,这样就可以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

2.教学应有计划、有组织。学校的教学应该有学年的划分,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年开始时,学生同时升入一个年级,开学以后不再招生,在学期中,也不能随便退学。每班教学按已有的计划进行。

3.教学采用上课的形式。上课要有一定的目标,拟订每年、每月、每日所应达到目际的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学。

4.每个班应有同样的课本,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功课,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同一的目标上。

5.每天上课分上、下午进行,各2小时,共计4小时,另外的时间为自学,星期六下午不上课,星期日放假。

由于这种教学组织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它是用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最初只设英文馆,学生10人。后来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中开始被广泛采用。

(三)改造和完善班级授课制的阶段

虽然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和由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更将班级授课制推至极端。从19世纪初直至今日,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和完善仍在不断研究中。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1.贝尔—兰卡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由教师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2.道尔顿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制并试行,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开始新的教学周期。3.文纳卡特制

这是美国人华虚朋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该形式的特点是:第一,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第三,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分组教学制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学习的课程相同,但不同组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学习年限相同,但不同组学习的课程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中编成不同的班级,是班级间分组,如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

5.特朗普制

在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6.小队教学

小队教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流行,也称协同教学。其基本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一起工作,根据其不同的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人工协作,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者几个平行班的教学任务。7.开放课堂

它源于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者的教育主张,二战期间在英国的幼儿园得到采用,20世纪60年代在小学推广,20世纪7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小学得到采纳。开放课堂的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总之,近一个世纪以来,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并不断改革和更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力求形成一种既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又可以适应个体学习的综合型组织形式,使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统一。

课程设计的水平组织是指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其横的统整问题如学校内的活动和学校外的活动学校的正式课程和课外活动之间如何统整?数学科的学习如何增强自然科学的学习等?课程的水平组织应该是什么形式的类型?课程组织的水平类型可能是一系列弹性分级的指导性活动包括了可能与活动相关的学科内容;或一系列严密分级的活动包括了个别活动的学科内容;或一系列分级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相关的指导性活动;或分级的预期成就说明书、指导活动表、分级目标的学科内容大纲;或学科内容和教科书的分级目标说明书。

课程水平组织途径方面学科可以分科独立存在也可以建立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也可以合并两个以上学科成为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主题统合各学科知识、技能。课程组织的水平范围可能包括学生思维的内容也可能涵盖专业课程发展人员的计划与实验的结果。课程设计的组织类型包括了“个别科目课程”(individual subject curriculum)、“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fields curriculum)、“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与“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等六种课程组织类型。这六种课程类型也可归纳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核心课程与活动课程分别与第一章所论及课程即科目、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经验的课程意义相关并与第三章所讨论的精粹主义取向、社会行为主义取向与经验主义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相互呼应分述如下。

科目课程

事实上个别科目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属于科目课程。个别科目课程是指各科目分化孤立的课程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课程组织类型。课程设计者可以联合关系密切的科目课程领域将其转化为比较方便管理的相关课程或称联络课程使个别的学科内容产生一致性增进各科目之间的关系但各科之间的原有界线仍旧存在。相关课程是指可以进一步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围较窄的科目或将课程内容加以重新组织以增强其间关系联合成为关系密切的合科课程或融合课程以减少难以管理的特殊化科目。融合课程可以进一步加以组织成为广域课程。

例如以宽广领域的语文科课程统整设计取代文法、作文、文学等彼此关系密切的科目课程领域;或将地理、历史等科目课程合并为“社会研究”的合科课程或融合课程;或以英语科及社会科作为相关科目数学科与科学作相关统整。但是,上述各科统整不管是合科课程或相关科目之统整实际上往往是一种行政上的措施将两个科目放人同一时段其基本假定以为负责授课的教师本身会自行建构学科间的关系。

上述科目课程的统整甚少考虑到课程设计的“统整经纬线”其课程统整的结果并不十分成功原因是每一科目都遵循不同的组织架构如历史的年代顺序、语文的文学形式。因此如果没有发展出同时适合此两个科目的新课程组织基础则另一科目往往沦为另一科目的附庸。例如以语文与历史作相关统整并以历史年代顺序教学则语文学科技能常常只是根据历史内容主题所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上述这些科目课程组织类型通过融合课程与广域课程的组织设计可以将零碎的教学时间加以统整合并为较大单位的教学时间以防止学习时间遭到不当的分割避免学科知识的支离破碎。为了使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一致性广域课程可以进一步通过最具重要价值的课程组织核心作为组织中心设计成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学科的结合并非统整学习的唯一方法然而经由强调各学科间共同分享的广泛概念组织不同学科间一致的思考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一致的概念架构以理解这些学科中的概念。核心课程便是以某些广泛问题或概念为中心并将某些领域的知识概念加以组合是目前课程组织的统整设计较成功的经验。

核心课程不仅可以使某课程单元主题或学科简化或减少到一种可以加以管理控制的大小而且可以根据规准选择适切的课程元素作为组织焦点或组织核心。一般人常用的兴趣、经验、生活问题、内容主题等课程元素本身并无法提供足够的课程组织规准以仔细选择与诠释所欲涵盖的课程范围内容或建立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除非课程设计人员可以决定课程内容的主要观念否则无法确定学习内容的组织焦点。

一般而言单元架构的核心焦点包括三种。第一种是“观念架构”以大范围的观念为课程组织设计的焦点中心加以组织。第二种是“问题架构”一般而言是以问题为组织的中心此种课程组织的设计途径应用在社会科与自然科学方面较为成功。第三种是“事物中心”课程单元是以所要完成的事物为组织中心例如艺术领域在某些情境下以系列的欣赏经验为组织中心课程设计人员必须选择组织这些事物中心的结构以协助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由这三种观点可见在发展高度有效的组织架构、建构不同领域的课程单元方面到处充满着发挥创造力的统合。例如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组织核心作为课程统整设计的“组织经纬线”其优点是可以自然的关系来统整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可以将彼此相关的观念、事实与概念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但是如果缺乏仔细选择或未经过深思熟虑的课程“组织经纬线”或组织核心则将导致课程组织不当或失去课程组织的严谨性。

利用核心观念作为课程的焦点中心可以具备许多主要功能。第一种功能是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科的单元或主题更为结构化并能针对其所要处理的内容层面提供一种观点师生共同计划以明智地判断所要涵盖的课程内容并基于理性基础举出其内容实例。第二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作为单元的焦点可以确保更完整充分的宽度与广度范围满足学生需求以作为课程设计者所要组织发展的内容。第三种功能是核心观念也可以作为学科结构并设计成为学习的重点打破学科界线。第四种功能是利用核心观念作为课程组织内容中心可以解决所欲涵盖课程内容范围的问题可以详细界定学习内容的数量界线以涵盖主要观念并使其他内容降低到最小数量以方便理解这些核心观念;是以核心观念可以作为选择内容的规准以核心观念为主并结合少量而必要的特定内容实例而不会造成内容的不当负担;因为内容范围太广泛容易造成多而不精、广而不够深人的缺失。第五种功能是涵盖主要观念并结合少量的具体内容实例可以突破时间限制避免花费时间精熟内容细节可以节省可能的时间享有更大空间自由以进行透彻的完全学习以强调处理信息、诠释资料、发展与运用通则等目标。第六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为焦点中心可以作为课程组织的“经纬线”确保课程内容的继续性或顺序性或统整性提供完整的结构可以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比较对照。第七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组织课程可以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教育历程的学习方法历程通过教育科技可以将学科内容与学习历程融为一体免除学科内容与学习历程分离对立的缺失。

■ 活动课程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编推荐] 篇5

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班级教学: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单位

3、以课为单位

(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管理

(2)科学的采用课单位进行教学

(3)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4)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6)在班集体中学习,师生间和学生间可以交流,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

实现教学任务方面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2、局限性

(1)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够

(4)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内容、时间、进程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内容(6)“课”受时间限制,完整的内容被分割。(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2)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1、备课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2、上课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

3、课堂教学效果测评

(1)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

(3)根据教学效果测评调整课外作业的布置

4、布置课外作业

(1)代表性,难度适度

(2)与教科书内容有逻辑联系

(3)有助于启发思维

教学组织形式 篇6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界定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即完成待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涉及叫徐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它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教学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要综合而具体地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之中。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科学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概要

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中的反映,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另外还有贝尔-兰喀斯制(导生制)、文纳特卡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等。总的来说,这八种教学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卡特指、开放课堂基本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一类;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导生制可划归为集体教学一类;特朗普制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虽然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也只能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班级授课作为集体教学的代表,虽然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是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今后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及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元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亦即课堂教学或班级上课制,是指把学生按年龄、知识裁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所确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分科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教师可以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容量大、传授知识的密度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助于普及教育。

2、课堂教学按专业实行教学分工,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及其各自优势的发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作为一种集体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课堂教学具有这些优越性,世界各国目前仍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广泛使用。课堂教学时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学校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它是学校运转机制的主轴。学校要做到以教学为主,就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健全正常的教学秩序。

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强调在封闭的课堂上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产生理论和时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强调标准的统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篇7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包括收费、养护、监控等多个部门, 职责较多, 要想使各个岗位的员工心齐气顺, 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来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此情况下, 高速公路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势在必行。

文化宣贯, 顾名思义, 就是对文化理念进行宣传贯彻。高速公路组织文化的宣贯工作开展得如何, 对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有力的文化宣贯举措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宣贯形式, 使员工对文化理念由认知认同逐步发展为自觉践行, 最终成为指导自身工作的准绳, 从而使组织文化建设融合贯穿到日常运营管理行为中。

二、组织文化宣贯面临的难点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的特殊性质, 需要进行野外、夜间、倒班作业, 加之人员数量多, 年龄、素质参差不齐, 工作时间不固定, 身体和精神疲劳度高, 职工对各项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因此, 在组织文化的宣贯和落实过程中, 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是认同感不高。组织文化宣贯的基础是所有员工的认同, 只有职工对文化理念接受了, 才能自觉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由于综合素质的差别, 一些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知存在着欠缺和许多误区。有些员工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有的员工则是“跟风族”,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能认清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从而造成对文化理念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

二是执行力不够。一些单位在组织文化宣贯的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当的做法, 经常以时间不够、人手不够来推托;有的单位重宣轻贯, 有的宣贯不一, 有的只宣不贯甚至是不宣不贯;还有一些单位则是“一阵风”主义, 初期工作落实较好, 后期跟进却不足, 最终导致文化宣贯工作不了了之。

三是实效性不强。对于高速公路来讲, 组织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文化软实力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有的单位只注重文化宣贯形式, 而忽视了文化宣贯的内涵, 他们把文化宣贯仅仅停留在会上、纸上、墙上, 却没有与具体的收费、养护、监控实际工作相结合, 只做表面文章, 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更造成了组织文化的本末倒置。

四是创新力不强。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 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同样需要不断总结沉淀、创造提升, 实现宣贯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而有些单位在进行文化宣贯时容易照本宣科, 生硬模仿, 没有结合到行业特点, 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在基层单位, 而在于文化宣贯的管理部门。

三、“超级团队”竞赛形式及效果评价

高速公路组织文化理念的确立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将组织文化更加深入广泛地传承和推广下去, 使其渗透到运营管理和服务之中, 深植于每名员工的心中。下面, 笔者结合河北省高速公路京沪管理处 (以下简称京沪处) 两年多的活动实践, 推荐一种以“超级团队”竞赛为主的文化宣贯形式。

京沪高速公路 (河北段) 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长141公里, 2000年12月11日建成通车。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破除发展瓶颈, 2011年, “正气、荣誉、快乐”的京沪文化组织体系应运而生。文化内容有了定义, 如何宣贯更为重要。为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 充分体现京沪文化各项理念, 2012年, 京沪处创新形式, 突出特色, 创造性的开展职工团队竞赛, 并命名为“超级团队”主题竞赛。

京沪处连续两届“超级团队”主题竞赛都设六关比赛, 涉及工作、生活多方面内容, 星级考核模拟检查、宣传展板、主题辩论赛、科技创新、主题圣诞节、智力闯关、“五节约”从我做起、“我来找茬”、视频制作和大联欢等等, 内容涵盖了业务技能、理论知识、百科常识、科技创新、京沪文化、才艺展示、组织策划等多个方面。参赛队员包含全处各单位、各岗位职工, 处机关、2个直属单位、9家基层单位共编成6支参赛队, 每队12人。各队确定自己的队名、队旗、队徽、团队口号和队长。通过每一关的排名进行积分, 最终确定排名。下面笔者以其中的两关比赛项目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届竞赛中的星级考核模拟检查关节, 各参赛队按照《京沪管理处星级收费站考核办法》规定, 对各收费站进行模拟检查, 设置裁判组, 对模拟检查组织形式、程序、方式、真实性、全面性、队员表现进行评价, 确定本关得分和排名。在比赛中, 曾经的被检查对象现在转换为检查人员, 这就需要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更加细致的考核标准。同时比赛规定模拟检查结果占星级收费站季度考核现场检查项目的30%, 这就又要求被检单位准备全面充分。在这一关的比赛中, 不仅对各个参赛队进行了考察, 同时对各单位工作情况也进行了考察。

第二届竞赛中的“添砖加瓦”关节, 每个参赛队本着促进本单位或本部门管理进步、优化管理方法、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本关采取全体员工满意度投票、单位领导班子评价、专业评委会评判、费用评分等进行得分累计、确定名次。在这一关的比赛中, 涌现出了一些符合工作实际、切实起到节能减耗作用的优秀设计作品, 部分作品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不但激发了职工的钻研创新潜力, 还大大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两届竞赛中“主题辩论赛”都是一大亮点, 它以尖锐的辩题、精彩的赛制、激烈的现场气氛, 受到了全京沪人的推崇。辩论内容广泛, 从收费工作到管理方法, 从团队建设到文化建设, 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到当今社会的公众话题。例如“保证畅通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管理与收费哪个重要”、“好员工责任意识更重要还是技能水平更重要”、“团队是否会限制个性发展”、“中国式过马路该不该以罚为主”等等。辩手们以严谨的逻辑, 犀利的论据, 为自己的观点找出强有力的支持。每一次针锋相对的盘问, 每一次精彩纷呈的驳击, 都展现了队员思辨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风采, 在辩论中指引着职工对工作态度、责任的思考。

超级团队”主题竞赛活动两年多的实践, 活动效果也逐渐彰显:

一是提高了管理水平。“超级团队”竞赛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拓展训练, 它以业务工作为依托, 将行业特色融入比赛, 不但提升了广大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同时促进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选拔了优秀人才。“超级团队”竞赛覆盖面大、内容丰富, 既锻炼了员工的能力, 又扩展了知识面, 真正为员工搭建起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空间和平台, 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凝聚了人心力量。“超级团队”竞赛发挥团队中每一分子的聪明智慧, 充分体现团队合作、做好身边每一件事的思想, 让员工既参加了活动, 又增进了交流, 增强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 文化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完善的过程。2014年, 京沪处继续举办了第三届“超级团队”主题竞赛活动, 不断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 人员参赛范围也拓宽到全体职工。高速公路组织文化建设同样如此, 只有不断创新形式与内涵, 高速公路行业的软实力才能不断实现质的提升, 组织文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董辉.浅析统计工作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 2014 (10)

浅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丰富 篇8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气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将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教学位置上,有效地组织、引导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维修电工作为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性突出的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该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环节,而其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够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将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教材的使用

经了解,现阶段使用的维修电工教材为学校的自编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及其知识基础,系统有序并详细介绍了该门课程中的知识点。但是自主学习绝不是由学生自主去挑选所学内容,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在制订授课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具体来说就是“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

二、教学纪律的维持

教学纪律不仅仅指课堂的教学纪律,学生的迟到早退都应划分到教学纪律中去。而针对新生而言,若一开始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纪律,将大大减少后续教学中出现教学纪律难以维持的现象,所以新生开学后前几周的教学纪律尤为重要。针对学生迟到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可针对迟到学生进行一些“惩罚”措施,如可穿插合适的情境模拟教育学生。笔者一般在学生迟到后会示意学生先站一会,当讲解完知识点后进行一个简单的情境模拟:触电后的急救。此情境中需要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来对触电患者进行急救,一般会让迟到的学生当被急救的人员,他们会感到不太舒服。经过几次的模拟后,迟到的学生大大减少,在一周后就基本杜绝了迟到现象的发生。

三、课堂内容的教学手段

对于维修电工这门课程来说,其中的部分理论知识枯燥乏味,需要理解甚至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难点)较多,故学生接受时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中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教师若能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课外的拓展知识,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另外,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清晰地展现一些理论中不易讲解的难点,方便学生理解掌握。

在实训课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电源供给多为强电(220V单相交流电或者380V三相交流电),一定要反复强调用电规范,防止触电现象的发生。但是部分学生因害怕触电或有触电经历而出现不敢接触实训设备甚至不敢靠近实训设备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可采取亲自操作的方式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正确的操作下自身是安全的。经过几次亲自试验,学生对电的恐惧可明显减弱直至消除。实训设备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一个实训室可以完成多个实训项目,在平时完成实训任务的闲暇时间,可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一些知识拓展:联系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相关电路。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并经过教师的指导后进行实际电路连接来验证电路能否实现控制要求,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成绩的评定

要想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兴趣来学习,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调查来看,90%的学生很在乎自己的成绩,其中部分学生对成绩评定方法存在疑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意见。目前,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的常用方法是:60%的平时成绩+40%的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日常教学中理论环节与实际操作环节的具体表现,并根据学生日常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给予一定的成绩加分。

五、作业布置

适当的课后作业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根据课程任务布置复习或者预习作业。例如:让学生准备下节课要讲的内容,采取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听课,纠正错误,并在课后给予总结及补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后准备阶段则需要大量查找资料并进行资料整合,使其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讲课中发现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及时解决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角色的互换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能站在不同的角色看待问题,并经过协调解决问题。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篇9

崔军

1.新高考模式,要求学校尽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选科作好准备。

新的高考模式为高考考语,数,外三科,其中外语一年两考。其它科目为7选3科。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及时适应新的高考形式作出调整,要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职业规划。而不只是等到填志愿时才考虑这些问题。只有有了正确的职业规划,才能为以后的选科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因此,最好从高一入学,就要不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社会的要求,进行人生的职业规划。

2.及早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一年两考的考试方式,争取在一考时就考出好成绩,为高考其他科目节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在高一入学就开始应使学生了解高考对英语学科的要求,由于一年两考,因此,学生应从高一就冲刺英语的学习,以便在第一次英语考试中就能获得最优成绩,从而为高考其他科目的学习省出更多的时间。

3.对走班学习模式的几点建议:

结合柯桥中学及鲁迅高级中学的一些做法及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班级的组合与管理,课表的安排,学生走班的形式与管理,教师的工作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顺义九中的实际特点,我认为,走班教学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语,数,外三科成绩作为分班主要依据,结合选两个相同科目的学生分为一班。

上午尽量安排语,数,外这三科不需要选科的科目,以这三科的成绩作为分班参考,分为好,中下两个层级进行分班。这样便于这三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尖子学生,为高考取得成绩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使中下层的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得到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保优秀,促中间,提后进。

下午尽量安排选科科目的学习,结合语,数,外成绩,最大限度地合并“同类项”,即将有选相同两科的学生尽量分为一班,教室尽量安排一起,便于管理。而走班的教室在一起,学生可以在下午第一,二节课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相同的选科,在下午第三节课开始到走班教室学习所选科目。

这样,在大部分时间里,学生在特定的班级学习语,数,外及相同的两科,只是在下午第三节课才在走班教室学习选的不同的一科,便于班级管理。

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孙华) 篇10

古丈县岩头寨九年制学校

孙华

一、新条件下认识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小班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实施小班化教育。随着经济发展现在不少亚洲国家等也开展小班化教育。国际上对小班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小班化教育作为非选择性获得公平教育的形式,向国民提供优质教育而获得广泛发展。小班化教育是国家与社会向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当今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让学生更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务院已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抓住农村地区学生人数的减少、人口结构变化的机遇实施小班化教育。通过班级组织形式的改变,高效利用教育资源,使小班的优势转化为有效的教与学,提供优质小学教育,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有可能实现的选择。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当前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上海也推出了农村学校托管的举措,以实现上海城区与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化。小班化教育正是在教育均衡发展,‚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个

问题上提供了具体实现的路径。崇明县抓准这个教育发展机遇,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推行小班化教育,为本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好的政策环境。

小班化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先进教学组织形式。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基于工业化发展,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试图使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今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教育,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的教育历史重任,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班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小班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深刻而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小班化教学是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带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形似‛。小班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小班的优势需要更好地发挥,即‚最优化‛、‚最大化‛的这个现实问题。尽管小班化教育已经实施十余年,但是在小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以促进小班化教学真正走向‚神似‛。

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应该在小班化的实践中抓住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引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改变。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小班化教学这个优质教育形式来探索教育均衡,特别是在上海市区小班化教育实施了十余年的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农村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可为农村小班化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

小班化教学是要在小班生均占有教育时空增大、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增等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应性的变革,让小班化教学成为一种优质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丰富,抓住小班化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组织形式出发,研究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发挥小班化教学应有的效用,仍然具有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价值。

二、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优质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和发展形式。国外对小班化教育有着很多实证性研究、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等。

1.文献研究表明‚小班‛是小班化教育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是小班化教育的组织形式基础。孙希在《中美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比较》一文中,通过比较后指出,‚ 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行小班化教育,尽管中美两国使用同一术语,但内涵却不甚相同。‛ ‚ 所以从缩小班级规模的幅度来看,中国超过了美国,缩减幅度更大,因而改革难度也更大。‛

2.美国两份极具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关于小班化教育实际效果的实验研究报告——田纳西州的STAR报告和威斯康星州的SAGE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发现之一,‚小班的学生始终比大班的学生表现优异,而且这种差异大约是人们所预先估计的两倍。‛研究者发现,小班个别

化教学有3个主要优势:(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得到相应增长;(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热情大增。‛这表明班级组织形式与小班化优势有着密切关系。

3.近十年多来,国外对小班化研究已经越来越操作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发挥小班化的优势,研究的课题不少,例如,小班中小组学习,小组组数与学生学业关系等。Peter Blatchford在《Class Size Debate》中明确指出,‚Class size related to three main types of classroom process.Within-class group;Class zize and teaching;Class size and pupils‛。这表明美国对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已较为深入,注重微观研究,不再是理念上的表述。

4.国内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已有十余年,现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例如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近年来,香港、澳门政府也大力推行小班化。但是,国内小班化教育主要集中在理念上的接受,例如陶青的‚‘人的多维关系存在’与小班化教学对‘完整人’的诉求:从实体思维道关系思维‛论文中提出的小班化教学应该遵循关系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较为学究式。在理论上,介绍国外小班化教育的文献居多,但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价效的论文不多见。缺少对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与讨论,缺少有价值的争论,没有形成学术氛围。小班化教育研究中话语体系尚未建立,大多仍旧运用大班教育的话语,或是流行的教育套话描述小班中的现象。

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当前进行微观的小班化研究是我国小班化教学的方向。本课题从微观角度对基于小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角度研究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对于实施小班化教学有着积极意义。

三、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思路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小班额引发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导致教学方式的变革,积累与提炼小班化教学高效实施的具体方法。通过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凸现在大班化教育中没有的小班化教育功能、把大班化教育中也有的教育功能在小班化教育中放大、增效,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同时积累农村地区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经验。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班化教育的优质和高效实施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开展实现小班化教育目标的教育实验,建构以‚有效学习最大化、个性发展最大化、师生互动最大化‛ 特征的高效小班化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

1.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与优势。

这为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以及提炼提供分析、判断依据。2.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1)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2)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形态。

(3)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整合运用。

(4)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形态的整合运用。

3.小班教学与教学要素匹配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要素如何适应与充分利用小班额,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教学行为层面——具体的方法上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这对于实施小班化教学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方法应该具有操作行为的可见性。这些方法应该体现出大班教学没有的,能在小班化中实施,或者大班化教学中有的,而在小班化中能做得更好的。

4.适应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

小班化策略层面——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行为)全面把握与自觉调适的能力、各种教学策略理性选择与运用。要通过实践研究归纳、提炼,形成若干适应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便于把握小班化教学的操作,突破大班化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关注以‚三化‛为特征的小班化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有效学习‛和‚个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内容),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上述这三个问题对于小班化教学实施中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实践具有基础性意义。抓住以‚三化‛为特征开展小班化教学,便于把握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突破大班化教学模式,建构以小班化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5.基于小班化的 中教师适应性研究。

主要解决适应小班组织形式改变条件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问

题,改变以大班化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对待小班化教学。

我们应该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进行科学的审视,提炼有效的经验。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应该采取个案研究法,通过小班化教学的教案、案例的研究,找出其差异,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索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实施的方法及策略,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还可以运用行动研究法,依据设定的假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检验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整理,重视研究结果的形成。整个试验过程中把握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研究。同时,对原始的素材以质的研究方法,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展开分析和研究,提炼和概括出小班组织形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上一篇:兴业银行放款流程下一篇:科学常识牙齿的秘密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