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2024-06-26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共6篇)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篇1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十年课改让很多教师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 换位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特别是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 成长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体现这一角色的作用?笔者欲抛砖引玉, 与同行商榷。

一、精心设计, 创造“好学案”

有效的数学课堂, 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但在课堂教学时, 一些教师会比较关注课堂纪律和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甚至在有些公开课上, 为达到“热闹”的效果, 还会出现“会的举右手, 不会的举左手”这些形式主义。诚然, 纪律和习惯很重要, 但我们认为, 教师的课堂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好的教学方案, 依托好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 因势利导, 适时调控,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点。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 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 教师设置两次“翻牌游戏”。两次游戏层层递进, 有效地在游戏中巩固了教学重点, 并巧妙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一次游戏是在教学重点“五入”法时, 教师先展示6张数字卡片, 让学生来猜“杭州野生动物园”的占地面积:□□□□□□, 学生面对空白的卡片充满好奇。教师继而给点提示, 翻开前两张卡片:23□□□□, 学生更加迫切地猜测。再给提示, 出现后三位数:23□181, 学生纷纷喊出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在只给一个学生看了千位数字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被激发。在翻出最后一张千位的卡片中, 学生最终完整地学会求近似数的“五入”法, 同时为下面的学习重点“四舍”法作好铺垫。

第二个游戏是在综合训练“一锤定价”时, 教师组织学生先来猜一辆摩托车的价钱:□□□□, 由3、4、7、8四个数字组成, 省略最高位后的尾数约是9000元。再来猜宝马轿车:□□□□□□□,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至少翻开几张牌就能知道。最后竞猜一辆轿车的单价, 省略万位后的尾数后大约是18万, 猜中价钱最多或最少的, 轿车图片作为奖励。尽管赠送的只是图片, 可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当高, 平时教学中看似难点的省略尾数, 都在一个一个游戏中被逐步攻破。教师精心组织游戏, 学生兴趣浓厚, 有效经历了一个体验“四舍五入法”和灵活应用的过程。

二、精彩互动, 期待“好生成”

教师的课堂合作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共同探索, 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的创造力, 当这样的创造力得到了合适的环境, 就能激活思维的火花, 创新意识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得以发展。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 是师生合作的心理基础;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并和学生共同探索, 是师生合作的主要途径;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 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成进一步合作都十分有益。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要提供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通过向教师和同伴表达数学想法, 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 借助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帮助, 实现共同发展, 拓展和丰富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地在合作中激活思维, 促进生成。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创作轴对称图形”环节, 从生生两人合作, 动手操作出发, 加深体验, 巩固特征, 创作轴对称图形。

1. 观察小熊的正面图,

学生容易判断是轴对称图形。

2. 观察小熊的侧面图,

学生容易判断不是轴对称图形。

3. 如果

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那么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全部是什么形状?动手拼一拼。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2个小熊图动手操作)

4. 交流展示

(1)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展示图形的对称轴只在水平或竖直方向。

(2) 师追问:还能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吗?

生无反应。

师:如果老师这样转动对称轴, 斜着放。 (边操作边演示)

顿时, 教室里沸腾了。“原来还可以这样放!”“我也有其他想法……”

议论声此起彼伏。

学生思考后, 再次操作, 并得出更多轴对称的情况。

(3) 师 (小结) :将同学们第一次四种摆法中的其中一种进行一点点的旋转, 就能得到一种新的摆法。对称轴的方向除了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还可以是斜方向。因此, 本题的摆法可以有无数种。

在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中,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比较明显, 只考虑到对称轴的位置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还能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吗”, 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思考后无反应时, 教师则以课堂学习合作者的身份走入学生中, 借由教师的肢体语言“如果老师这样转动对称轴, 斜着放”打开了很多学生的思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创造出无数种摆法。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作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是互相合作的, 是互相启发的, 这样学习就兴趣盎然、就回味无穷, 学习就有效, 学习就快乐!究其幸福和成功的源头, 不就是师生精彩合作后激活的思维吗?

三、精妙提问, 释怀“好质疑”

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问、讲授、归纳、示范等教学手段加以体现的。提问和讲授的要求在于富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和示范的要求在于把握时机, 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在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有效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获得数学学习的直接经验和丰富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我们知道, 教师的及时引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 所以设计好的、妙的问题, 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来说是事半功倍的。试想,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 这样的教学便不能促进学生学习;如果问题过于深奥, 学生无从作答, 那也形同虚设, 没有意义。因此, 教师的精妙引导既要明确具体要求, 又要抓住重点, 难易适度,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 也能激活学生的潜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的“统一长度单位”环节, 用小棒量线段。

师:用小棒来量线段, 小朋友们会吗?

生:会。

师:我早知道你们会啦。上课之前, 老师请了咱们班一个男生代表和一个女生代表用小棒各自量了一条线段[媒体声音: (男生) 我量的线段有5根小棒那么长, (女生) 我量的线段有4根小棒那么长], 你们猜谁量的线段长? (媒体出示)

生:男生。

师:反应这么快, 肯定男生量的长?

生:肯定。

师:一点都不怀疑?

生:不怀疑。

师:看看到底是不是。红线段是男生的, 蓝线段是女生的, 谁的长啊? (语速要慢)

生:女生的长。

师:咦, 刚才你们不是异口同声还很坚定, 都说男生的长吗?

生:因为量的小棒不一样长。

师:说得真好。 (表扬) 看来要比较线段的长短, 如果用小棒来量的话, 用的小棒长度要———

生:一样长才好。

师:对, 标准统一了才好。于是人们规定测量长度常用的小棒有这样三种。这种小棒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如果不是很长就用这种小棒来量, 要是量很短的物体长度, 就用这一种小棒来量。 (呈现小棒) 看得清吗?

生:太短了, 看不清。

师:放在投影上看一下, 看清楚了吗?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以这种小棒的长度为测量标准。有同学知道这根小棒有多长吗?

生:1厘米。

师:好眼力, 一点都没错, 这根小棒就是1厘米长。同学们,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板书:1厘米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师先让学生用耳朵听, 猜一猜男生女生谁量的线段长。学生不假思索地“入套”, 都说男生的小棒长。教师用质疑且期待的语气问:“看看到底是不是。红线段是男生的, 蓝线段是女生的, 谁的长啊?”学生用眼睛观察, 证明确实是女生的小棒长, 教师马上激起矛盾:“咦, 刚才你们不是异口同声且很坚定地说男生的长吗?”嬉笑中学生能自己说出理由:“量的小棒不一样长。”教师巧妙地提问:“ (表扬) 看来要比较线段的长短, 如果用小棒来量的话, 用的小棒长度要?”颇有艺术的语言, 学生由顺理成章猜想男生的小棒长, 到眼见为实说出女生的小棒长,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 设置矛盾, 让其能积极主动解释出错的原因, 继而师生共同得出要统一量的标准。在教师诙谐幽默、富有神秘感的语言的引导下, 步步设疑, 步步破疑, 步步为营, 学生们终于自主提出要统一量的标准, 凸显了认识厘米的必要性, 也让后面的学习内容学起来更有目的性。教师巧妙的引导, 真像一艘神奇的知识船, 帮助学生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没有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毫无效率, 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无从实现;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力, 学生也无法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把“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这三个角色的作用越是充分发挥, 就越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创新思维, 挖掘数学潜能,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篇2

(二)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篇3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党员 教师 先锋 模范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8-02

一、引言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每一个党员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肌体细胞,是执行党的路线、实践党的任务的基本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和现实的责任。长期以来,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教师,一直发挥着先锋带头的作用,在他们身上不仅仅是新时代师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共产党党员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每一位党员教师在践行自己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时,都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先锋带头的心态,把党、人民、社会的托付铭记在心头。多年以来,党员教师一直活跃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线,牢牢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我们党员教师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键是将大会提出的党的建设任务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把学习的理念、服务的理念、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方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二、党员教师模范性的责任和作用体现

作为“人类灵活的工程师”,尤其是在教师队伍中的党员同志,应该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自我反思,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要从传统的党员教师中走出来,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引导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领头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锋者。要全面落实双主原则,转变自身主体地位,按照新教育的观念,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指南针,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党员教师要全面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发,坚决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方式。这些是这个时代赋予党员教师的历史责任、现实义务,作为党员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开展模范性的带头作用,统筹兼顾、注重个体差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目标,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一个基层党员应该具有的优秀作风和职业素质。通过不断加强和深化党员教师的责任性、义务性,可以让党员教师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多重性,不忘自身肩负的责任。这些都是基础学校党组织应该指导党员落实的,只有不断的引导、强化,让党员教师记于心,才能见于行。

1.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政治素养

新时代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等都在一步步的改变。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可以有效的引导其他教师的价值观的塑造,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对于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党员教师的作用,对于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2.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有利于教师展示新时代的师德师风

新时代,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仍然出现了殴打学生等不文明的现象,这些都对新时代的师德的叩问。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在思想认识、职能责任等方面意识不清、认识不足、责任不够的怪思想。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可以从多方面的去引导个别教师的思想,强化其责任意识,落实其教师的本职责任,为打造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做好提前。

3.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带头模范作用,有利于校园里形成一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热情。党员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其他教师会有带动作用,引导大家公平竞争、互帮互相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新时代,现实的发展形势,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责任和要求,基层党组织应该不忘自身责任,扎根基层。就实践经验来看,党员教师的先锋和带头作用,有利于引导师资队伍的思想、认知的转变和队伍的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应该切实重视党员教师的先锋作用,强化其引导意识,培养其带头作用。此外,基层党组织还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讲座、思想宣传等活动,丰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强化党员教师与基层党组织的紧密联系,打造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篇4

祁晓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如我在教学“比一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的人和物,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听,有的学生会说“我看见1个老师,很多同学”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同学比老师怎样?老师比同学怎样?然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回答,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有的说:“门比窗少”、有的说:“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寻找到得数学问题,自然而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有。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动机与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使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也就要充分调动个方面的心理素质。比较而言,在动机因素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成就心理和期待心理。

(一)、教师的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研究表明,个体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弱,是以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和对自己工作能力挑战度为转移的。

教师的成就心理是由强烈的心理需要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上作出一番成就,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成就心理使教师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动机,这使他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全力以赴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成就心理还使教师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即使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即使课堂教学遇到某些困难和曲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排除困难和干扰,使课堂教学沿着正轨前进。所以说,教师的成就心理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二)、教师的期待心理

期待意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教师的期待心理是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在向教学目标的接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等,教师则以期望和等待的心理处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1.对教师来讲,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相信形成的。2.教师的期待心理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处理中,给学生以思考和回旋的余地,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又可以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3.教师的期待心理使学生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期待心理的运用。

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教师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指出:“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还是不过做出了教学上一般的、形式的姿态而已。”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我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请3个男同学上讲台,再请1个女同学上讲台,并请这4个同学为大家唱一首歌。然后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通过合作交流,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唱歌的一共有几人?”,“唱歌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等。然后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目的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求一共有几个人要用加法来计算,并揭示课题,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感受、体验数学的美。

教师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学生的爱。他把自己对事业的爱迁移到学生身上,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给予温情厚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平等的,教师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凡是得到教师爱护、帮助的学生,必然尊敬和喜爱老师,在心理上同教师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往往使学生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注意自己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使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师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情感。有的教师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常常是平淡无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则漫不经心地听课,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作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感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使智力得到发展。因为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当学生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学的教育性。教师不是教学机器,不可能纯客观地进行道德说教,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老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只有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地去达到教育目的。

4、教师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科的热爱,是他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必须注重情感的修养。

教师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教师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是学生效法的楷模,而学生的个性品质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

第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效果就好。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职业的价值,意识到教师工作的崇高,就会产生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自我奉献。教师必须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心理鉴定。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体验,体验自己工作的愉快和光荣,勇于和学生交往,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在工作中就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不断地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

四、课堂管理与教学效果

班级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教学的基本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的自我管理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主要是管理学生。其实,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在课堂上自我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管理学生的水平,一个教师课堂上不能清醒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那就不可能管理好学生,其教学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管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只有把学生组织好、管理好,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与教育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科学理论,组织好对学生的管理,那种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很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毕竟是学生,还不成熟,他们能否遵守纪律常以外部条件为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有密切联系。因此,当班级出现纪律问题时,不应单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教师还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理措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

(三)、信息管理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无论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都要求可靠性和高效率性。知识、信息离开一定的载体就无法贮存和传送,因此,除了主要管理知识信息外,还必须考虑信息载体,如教材、直观教具等的管理使用。信息管理中必须同时考虑信息内容与信息传送形式两个方面。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处理好师生关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生动活跃的教学心理气氛,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同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的烙印甚至是终生的痕迹。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也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不仅使教师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操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一题多解的问题时,常对学生这样说:老师只有一种解法,你们还有别的解法吗?有的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老师的提示,真的很快就有了另一种答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表扬他们:你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角色的转变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教师不重要了,全部放给学生去做。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准备等都是教师应当周密计划的,应当说教师的责任更重。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广博的知识、更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结合本校本班的情况,每学期自己设计两三次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索,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理解。教师成为组织者,不只是在课堂上组织好纪律,管理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在课前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一位特级教师在“面积”教学中,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的单位后,让学生在桌子上量一量桌面有多少平方厘米,课本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老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量一量教室有多大。多数学生开始动手量教室,可有一两名学生开始就没动,他们在看在想,然后对老师说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太小了,用来量教室的面积太麻烦。老师说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用更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那我们来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用平方米来测量教室的面积可能更好一些。这样一个情境,先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需要,然后再做,就是水到渠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和思考,不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是指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对学生说,你可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我讲什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东西,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浅谈现代课堂中教师语言的引导性 篇5

关键词:苏格拉底;反讽对话;产婆术;问答启发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他自己的教育思想的纪录。现在所有对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的纪录都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对话录》中得来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形式进行纪录的。这些充满苏格拉底智慧光芒的对话是后人研究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苏格拉底的这种谈话问答式的启发教育教学,大体过程基本上可分为讥讽和助产术两个主要步骤进行。

一、反讽对话

在苏格拉底同学生的对话之中,反讽是其启发学生的最重要的方法。哲学式的反讽的目的是希望在众多复杂现象中引出真理,而无意义的反讽只能导致虚无。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轻而易举获得的绝非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误解。

在苏格拉底运用反讽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语言和立场都是反讽的。他在跟教学对象进行对话时先装出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对其进行夸张的表扬,让对方很有成就感,在对话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回答。如果对方回答错误也不马上进行纠正而是进一步提出补充问题,让对话者自己认识到自己思想、逻辑上的矛盾。

接着苏格拉底就会像助产士一样,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否定,诱发真理的诞生。

二、产婆术的本质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倡导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产婆术,顾名思义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向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一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产婆术的一般过程是苏格拉底首先对谈话对象进行一定的表扬,接着他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对方回答错了,他并不直接指出错在哪里。而后补充问题,让对话者自己有所感悟。例如:

苏:你参加竞赛了吗?结果怎样?

伊:哈,我全得了头奖,苏格拉底。

苏:好极了!我希望你参加我们雅典娜神的祭典,也得到同样的成功。

伊:若是老天保佑我也一定成功

苏:我时常羡慕你们诵诗人的这一行业,伊安。因为要做你们的这一行,就得穿漂亮的衣服,尽量的打扮得漂亮,而且你们不时常接触到许多伟大的诗人,尤其是荷马。荷马真是一位最伟大,最神圣的诗人,你不但要熟识他的辞句,而且还要彻底了解他的思想,这真值得羡慕!因为诵诗人要把诗人的意思说出来,让听众了解,要让人家了解,自己就得先了解;所以一个人若是不了解诗人的意思,就不能做一个诵诗人,这了解和解说的本领都是值得羡慕的。

(《柏拉图对话录》)

这是《伊安篇》最开始苏格拉底和伊安的对话。伊安是一位专以吟诵荷马史诗为业的诵诗人,这天参加诵诗竞赛归来,正为自己获得头奖而洋洋自得。苏格拉底对其表示赞扬,并假装不懂向其求教,提出各种问题,随后伊安便自以为是的进行解答。

苏:依你说,荷马和其他诗人们——例如赫西俄德和阿喀罗库斯——所用的题材都是一样,不过方式有好坏之别,荷马好些,其他人坏些?

伊:我说过这样的话,我说的话是对的。

苏:如果你能判别谁说的好,你也就能判别谁说的坏?

伊:显然是这样的

(《柏拉图对话录》)

苏格拉底一步步设问,伊安在回答他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逻辑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伊:我不能否认,苏格拉底。可是我自觉解说荷马比谁都强,可说的意思比谁都要多,舆论也是这样看。对于其他诗人,我就不能解说得那样好,请问这是什么缘故?

苏:这缘故我懂得,伊安,让我来告诉你。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项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是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赫刺克勒斯石”…

(《柏拉图对话录》)

经过一番引导和启发之后,伊安最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仅仅对于荷马的诗诵读是最好的而对于其他诗人的诗的诵读却没有那么好,苏格拉底让其认识到他诵诗的本领是一种灵感而非技艺。

三、苏格拉底式教学对现代课堂的启示及须遵循的原则

苏格拉底式教学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首先,这种教学模式确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举一反三,达到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好过填鸭式教学。

其次,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形象,而是一个真理探索的引导者的形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发掘真理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民。从而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第三,问答启发式教学注重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掘。教学的目的不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发现问题,探索,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知识的书呆子,而是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创新的人才。

但是苏格拉底式教学也存在它的局限性,比如苏格拉底在发问的过程中使用了反讽,诡辩的语言技巧,有时让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准确设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任务,应多在学生疑惑较多或者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进行设问。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提问适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后续引导设问,使学生有能力也有兴趣跟随教师的逻辑和思路进行下去,保证课堂中的讨论不脱离教学任务和目标。

由表及里。教师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要渐次推进,对于讨论内容递进性有良好把握,要使整个讨论过程由浅及深,最后触及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贴近生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平台,并由此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案例1:电功概念的建立

电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刚学过“机械功”、“机械能”、“内能”和“电流”等知识,教师可以从这些“最邻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

甲教师:小活动:“电热水袋”的发热(如图1所示)

展示“电热水袋”,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问:如果我把这个“电热水袋”接通电源,过会儿“电热水袋”将会……

生答:发热。

师问:“电热水袋”的内能增加了吗?

生答:增加了。

师问:“电热水袋”的内能是通过什么方式增加的?

(提示: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吗?)

生答:做功。

师问:是什么在对它做功?(可以相互讨论)

生答:电流。

乙教师:小活动:“微型电风扇”的转动(如图2所示)

先让学生用手拨动“微型电风扇”的风叶,使之转动。

师问:用手拨动“微型电风扇”的风叶,“微型电风扇”为什么转动起来?

生答:手给风叶一个力的作用。

师问:手对“微型电风扇”做功了吗?

生答:做了。

然后将“微型电风扇”插上电源,“微型电风扇”转动。

师问:“微型电风扇”通电后同样能转动,是什么在对它做功?

生答:电流。

两位教师都把家用小电器带进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建立电功的概念。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呢?

2.关注思维:重视优化问题情境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对比以上两个问题情境:前者,学生是在“电热水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不可能是“热传递”的前提下,只能认为是“做功”导致的。所以教师是逼着学生往“电热水袋的发热是由于电流做功”这条思路上就范。后者,学生比较“微型电风扇”两次转动背后成因的不同,很自然地得出通电后电风扇的转动是由于电流所为。认识源于比较,比较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显然,相对来说“微型电风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为合适。

电功概念的建立虽然不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对电功的意义建构和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后面的探究性学习。“电热水袋”这个问题情景对基础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不存在思维障碍,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而“微型电风扇”这个问题情景能让所有学生达成共识。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应面向全体学生,并确保学生情感共鸣、思维活跃、知识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积极引导并认真组织。

二、重视科学猜想的优化

猜想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是学生猜想、获取知识的基础。猜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学习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但是教学中学生提出猜想的环节,也常常是许多物理老师非常担心的环节。

1.意料之外:学生岂能一猜便中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岂能保证一猜便中。每当学生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猜想时,常常令教师非常头痛,使教师便陷入“理或不理”的两难境地。

案例2:影响电功大小因素的猜想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刚学过欧姆定律,所以很快提出与电流、电压、电阻有关的猜想。

甲教师:首先肯定电流、电压这两个猜想,犹豫片刻后说:电阻并不影响电流做功的大小,至于为什么,将来你们会知道的。

然后,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下,就直接告诉学生:其实通电时间也要影响电流做功的大小。

乙教师:他的处理方法基本跟甲教师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没有像甲教师那样直接否定学生关于“电阻”的猜想,而是肯定了学生的这一猜想。但是,在随后的探究中,他并未结合此猜想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说明,实际将此猜想搁置一边。

对学生的猜想,教师要有充分的预测,但由于师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教师的预测很难与学生的猜想完全吻合,情理之中的猜想学生倒没有想到,而预料之外的猜想却时常出现。上述两位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猜想”这一环节上都有需要优化的地方。

2.优化猜想: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猜想的教学环节中,怎样做到既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又不至于让课堂陷入众多盲目猜想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境地呢?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优化科学猜想,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不回避,不盲目否定

对待学生提出的错误猜想,教师不能避而不谈,更不能武断地加以否定,不然会打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遏制学生个性的张扬。“电阻”这一错误的猜想,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教师的任何解释都是徒劳的,但完全可以将之放在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甄别。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教师要有心理准备。其实,相当多的意外是课程资源的即时生成,灵活应对、巧妙利用,能使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2)善于倾听,不强加,不越俎代庖

对自己期待着而学生没有提出的猜想,绝对不能直接给出。此时,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说出猜想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这比猜想本身更具有重要意义。

(3)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有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想。比如,在“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的这个猜想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连接如图3所示的电路,再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让学生观察灯泡亮暗变化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进而指导学生展开猜想,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猜想有了起点,并且更具指向性,另一方面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伏笔。

三、关注过程方法的落实

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自主发现和得出结论,并体验过程方法、感受学习乐趣、提升科学素养。由于学生是在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因此“过程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案例3:学生活动——“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

这个活动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甲老师:请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找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接着,学生试着把器材连接成电路,由于不知道该怎样连接,有的向邻桌观望,有的翻着课本。

经过一段时间,有些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图连接电路。期间,教师指导了几组同学的操作,同时还排除了几个电路的故障。最后,教师让两组同学将结果公布。

乙教师:按照课本内容向学生逐条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电路连接和操作要领。期间,他将学生在猜想时提出的“电阻”这一猜想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如果要探究电功与电阻的关系,必须把其他三个量控制不变,你们能设计出这样的电路吗?

接着,学生就沿着教师为他们安排好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顺利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1.完全放开:探究不能放任自流

显然,甲教师非常开放,力求体现课改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过度放开,探究就会变成放任自流,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探究教学的开放程度。

2.按部就班:教师不能过度指导

乙教师比较保守,试图防止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失误,他组织太细、引导过头。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只需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探究就可以了。这样的探究,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效果不是太好。

3.张弛有度:实现学生主体与有效指导的和谐统一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既不能旁观也不能越位。在保证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组织和适度的引导,该“扶”的时候就要出手;该“放”的时候要果断放手。要努力营造一种严谨而不失宽松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有权利、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上一篇:小红花下一篇:关注生活中的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