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点评(通用10篇)
教师的课堂点评 篇1
内容简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告诉我们,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着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思维倾向、思维脉络、思维策略和思维习惯等。思维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太重要了。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可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的可能性。
推荐理由: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和非讨论性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会告诉广大教师应该怎么做一个聪明人。
课堂上教师点评的维与度实践思考 篇2
关键词:点评;维与度;思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包括学生自己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三种形式。从课堂教学实践观察来看,学生的自评,往往受到学生自我条件、课堂时空、学生活动内容难易程度的制约,其过程和结果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同学之间的互评,在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活动中,发挥着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其优势在于学生之间拥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其局限在于同伴评价的精准程度和公信力,往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而教师的点评,无论是机智的追问,还是活动价值的拓展与提升,无疑都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
教师必定是接受过教育专业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对学生活动评价的智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的教师,智慧的课堂,其根本点是智慧的评价!现代教师的评价,不再是追求一个精确的结论、一个答案的生僻怪难,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怀、激励和帮助。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最近发展区的高度与行程,更要通过评价发现潜能,发挥特长,发现成长的关节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充满智慧的评价,也是一种极不容易做好的事情。观察一线教师的课堂上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偏差:(1)官话式评价,教师高高在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历数古今经典,镜照问题答案;(2)套话式评价,肯定褒扬打头,但是可是紧随;(3)假话式评价,无论学生活动如何,一律“你真棒”,再迂回到老师希望的答案上来;(4)大话式评价,过分拔高活动价值,让小博士小院士们生活在大人们的梦幻世界里;(5)空话式评价,对于学生的活动,老师会提供一大串的点评,模糊答案轻描错误,在学生渴求问题答案的激情渐渐平复之后,教师的点评悄然落地;(6)废话式评价,以安抚学生情绪为目的,用庞杂的社会信息历史故事,告诉学生不要骄傲或者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生希望怎样的教师点评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眼里只有表扬或批评,他们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表扬和善良的提醒;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是知心的话语、心与心的交流,尤其喜欢机智的追问、发人深省的点拨、耐人寻味的提醒、猛然醒悟的指点迷津。对漫天飞舞的赞美与表扬,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的学生都表示不太在意,少数高年级的学生甚至把过多过频的褒奖赞美,仅仅看成是老师的幽默!
落实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评其关键是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三个方面维与度的关系问题。即处理好知识性问题的精确度问题、能力性问题的提升度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度问题。
对于知识性的问题,科学应该是唯一标准!虽然说现代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以追求精准的答案为目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也不止一个,但是对于知识性的活动内容,单就中小学生涉及的学习内容而言,还是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界定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如果教师回避知识性问题的正确与否,尤其是一些本来就有明确界限的知识性问题,需要老师表明一个观点,任何迂回或者其他艺术方式处理的结果都有可能成为老师的幽默乃至于忽悠,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道至简才是最有价值的点评。
对于能力性的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提升的关键。学生的探究过程需要肯定,需要激励,需要指点迷津。对能力性活动的教师点评,应该对学生活动的探索过程给予由衷的肯定性的评价,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同伴的角度,分析条件,提出疑问,启示方向,铺垫道路,鼓励探索。这里需要摒弃虚假,摒弃做作,摒弃一切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点评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环节是关键,发现闪光点,发掘成长点,发展特长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过程中得到的情感体验,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除了进行积极正面的引领外,旗帜鲜明的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牵强附会,不空洞说教,不脱离学生实际,不面面俱到。看到成长点,肯定成长点,激励成长点,完成好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
走向高效的语文课堂点评语言 篇3
一、让评价的语言更为多样
不少的公开课上, 我们经常会听到“表扬他”的声音, 或者教师左一个“好”右一个“好”, 对学生的点评缺少了针对性。要着力改变单一、贫乏的评价语言模式, 可以使教师的点评语言更有多样性。
(一) 多样性来自于结合教学实例
点评是结合教学过程展开的, 要使点评更加贴切, 堂堂课都能说出新意,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点评的时候结合教学的内容, 展开说。比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教学中, 当学生朗读完彭德怀下命令集中杀掉牲口后, 教师可以一改常规的“读得真不错, 很有感情”的评价方法, 作出“你读出了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斩钉截铁的命令, 很符合这样的环境, 让人很有感触, 很好”的评价, 既促进了学生理解课文, 又使学生获得了全面的反馈。
(二) 多样性来自于符合教学课型
语文课堂包括了阅读课和作文课, 而阅读课和作文课又可分成不同的类型。课堂类型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着语言点评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 选择准确的评价语言。比如一节作文课, 在写作指导课上, 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你的思路非常独到, 结合到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 很有新意, 值得每一名同学学习。”而到了作文点评课上, 教师又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生:“生活化的选材有新意, 而这些语言更是生活化的, 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更是像听人们在讲一样, 你真是个善于观察关于表达的孩子。”
(三) 多样性来自于结合体态评价
点评重在评, 但在评价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结合教师的体态语, 诸如朝学生点点头、露一丝微笑、抑或伸出大拇指、由衷地鼓掌、抑或是抚摸孩子的头、有力的握手, 等等, 再配上温暖的话语, 学生一定会如坐春风, 课堂的效率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四) 多样性来自于结合实物评价
小小的奖品往往能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点评如果能够结合一些简单的实物评价, 将会起到独到的功效。在观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教师用一枚书签、一颗种子、一张及时贴、一片树叶等作为奖品。这样的做法再配合语言, 效果非常明显。只是需要强调的是, 实物不能大, 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功利意识。如果能把实物评价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那会起独到的功效。比如在教学《长江之歌》的时候, 如果能够用一枚书签写上各种描写长江的诗句作为奖品, 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受到多种的教育效果。
二、让评价的语言更为多向
当前, 课堂教学的点评仍然存在着“一言堂”的倾向, 更多情况下的点评我们听得最多的还是教师的话。为此, 要想使点评更为高效, 就需要教师放弃点评统揽的局面, 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点评的过程中。
(一) 同学互评
同学之间的竞争一直是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从同学的角度进行点评往往又能寻找到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深度和广度。比如, 在学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 当有学生指出“聂将军收到大批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 是不是说明了日本人很爱和平”的问题时, 我让同学之间来进行点评。很快就有学生指出:“这样的说法没有道理, 因为日本人现在还有不少人想发动战争。”接着, 又有学生联想到聂将军所写的信, 谈到了这样的观点:“日本人民不想打仗, 但日本侵略者想打仗。”等等。异彩纷呈, 亮点频现。
(二) 学生自评
教是为了不用教。所以, 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想实现学生自评, 就需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同时还需要给学生搭建出自我评价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发现, 能够收获。比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时候, 当要求学生寻找串联全文关键句的时候, 有不少学生找出了文章结尾的升华主题的句子。我并没有作回答, 只是适当点拨一句:“我的问题是从结构上来思考的。”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 终于有学生发现文章中的过渡句, 也有学生谈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思路已然明晰。
(三) 师生共评
平等的课堂呼唤民主的声音, 点评就可以引入师生共评的机制。在师生共评中, 教师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一个串联和综合评价的双重作用, 而学生更多的是畅所欲言, 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比如在《海伦·凯勒》一课的学习中, 有学生提出“就学这点本领, 算不上什么的时候”。我没有作评价, 而是要求大家来一同评价。有学生说:“他是盲人, 又是聋人, 学习当然不简单。”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 捂住耳朵, 静默一分钟后, 很多学生马上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人说是感觉像不在这个世界上, 有人说是像掉进了无底洞。我再作评价:“就是这样的环境, 就是这样的痛苦, 海伦坚持下来, 而且学会了写字, 学会了说话, 这真是太难啦!”
(四) 全面评价
全面评价要求教师在点评主体多样化的基础上, 强调点评的内容, 既包括回答内容的正确性, 又包括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当然也应该包括普通话的表达, 说话时的神态, 等等。对教师而言, 多向的评价就是要求教师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给学生充分的肯定。
如何做好课堂点评 篇4
同时课堂点评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调节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做好课堂点评呢?笔者认为课堂点评应注重鼓励性、情感性、全面性、多样性。
1 注重点评的鼓励性
由于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答案也会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情况下教师点评一定要慎重,应坚持鼓励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努力探索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有效因素。
适当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多鼓励他们,会提高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如果一个人的优点、进步、成就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会丧失信心。对回答得好的同学当然要毫不吝啬地鼓励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对即使答案有偏颇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激励。特别要鼓励那些成绩较差,平时不爱发言,偶尔举手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努力就有收获。如:“你的回答基本正确,但要是换一种说法或许会更好。”再如:“你的答案虽然只有一点正确,但你毕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希望你继续努力。”
2 注重点评的情感性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学思考后提出的疑问,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热情的评价。此时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富有感情、精炼的语言去点评,会如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吹拂温暖学生的心灵,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如一个学生把“蔡桓公”的“桓”读成“恒”,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教师却没笑,相反,他以热情的口吻说:“我发现某某同学真的进步了,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没有好好听课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桓’字的字形联想到‘恒’字的读音,说明他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能经常这样独立思考问题,学习就会有进步。这样的同学不值得赞美吗?”一番热情的点评不仅使该生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别的同学从中悟出了道理。
3 注重点评的全面性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答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作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如:“虽然你的答案不是那么准确,但你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这一点我要向你学习。”再如:“你答题时总是面带微笑,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再思考思考,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你会笑得更开心。”
4 注重点评的多样性
教师的课堂点评 篇5
一、青春期型
个案1:
王老师, 我想对您说:还记得那个“男生事件”吗?好讨厌, 总是跟随我, 阴魂不散!怎么说, 我也算半个“快乐天使”, 正当我用“快乐”作为武器将它驱逐出境时, 没想到, 又一件事发生了。今天上体育课, 我考完试便提前回教室去, 没想到, 周志军正坐在我的位置上, 在我的书包乱翻着什么……当时我惊住了, 我觉得不公平, 为什么当我用“快乐”来击退那片阴影时, 却总是事与愿违,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为什么总是好事多磨?我不明白……
点评:没事, 告诉我, 他在寻找什么?不过, 我想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有男生喜欢你, 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说明你很优秀。当然, 我相信你才不会理睬他们呢!因为我相信你知道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是为自己将来的理想而奋斗的关键时候!不过, 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你就悄悄告诉我, 我会想办法帮助你的, 请相信我!
二、能者为师型
个案2:
王老师, 我想跟您说件事:还记得每次日记, 我都会在末尾贴个小人画吗?不过, 最近有点懒, 忘贴了!嘻嘻……但是, 每次打开日记本, 欣赏每一篇日记的那种感觉真舒服, 好令人陶醉哦!可是, 一直没跟您说, 不知您会不会介意, 我想应该是不会介意的啦!王老师, 下面跟您说的可就是正事了!我呢, 想在日记本上弄一些剪报, 那岂不成“大杂烩”了!王老师, 您可千万别这么想, 您想啊, 一边欣赏日记, 一边了解国家大事, 那岂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哈哈, 我都有点蠢蠢欲动了!王老师, 只要您“金口一开”, 那就OK了!我可一直迫切地等候您的佳音哦!
点评:OK!快行动!
个案3:
王老师, 还记得吗?我要测验您的“新新物语”!因为马上要大考了, 那今天就给您上一堂“复习课” (哈哈, 现在我是老师了) , 能者为师嘛!
首先, 问您一个问题:“神童”是好词还是坏词?如果您回答是好词, 那么就错了!新新物语嘛, 要逆向思维。那我就解释给您听吧, “神童”就是神经病院的儿童!
看在您是我的得意弟子, 那我就给您开小灶。LOOK:
“可爱”=可怜的没人爱, “偶像”=呕吐的对象。
新新物语秘笈:如果您是淑女MM, 当您生某个人的气时, 想怎么怎么他时, 但又不能暴力, 那就用“语言法”耍一耍他, 那滋味肯定比用暴力更爽。王同学, 听懂了吗? (贴画:讲得口水四溅)
点评:谢谢小老师的教导, 使我又增添了不少新世纪的新文化, 真是受益匪浅!但王同学用这些新新物语时肯定要考虑再三, 把新世纪的新文化用在最该用的人身上, 你呢?
三、心理问题型
个案4:
每天早上第一节课, 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呵欠, 下午也是, 我心里总是控制不住。晚上, 我一般10点能睡觉, 而早晨5∶30就要起床, 每天睡眠还不足10小时。早晨要准时起床, 多睡一分钟, 妈妈就对我发火, 牙每天要刷5分钟, 而妈妈却总说我做事拖拖拉拉, 还不如睡到6点多再起来。
有一次, 我对妈妈说:“妈妈, 人家梁薇薇每天早上6∶10分才起床, 我能不能迟一些呀?”而妈妈却拉长脸说:“你要是学习比梁薇薇好, 就算你睡到7∶00, 我也同意。”但她知道, 我学习怎么会超过梁薇薇呢?后来, 妈妈让我每天午睡, 可是, 就中午那么点时间, 怎么够我睡呢?有时我甚至有这样的想法:唉, 活在世上这么累, 干脆死了或离家出走算了。可我又离不开奶奶, 唉, 我该怎么办啊?
点评:孙悦呀孙悦, 这么漂亮的姑娘, 能跳那么优美的舞蹈的你就忍心丢下你的梦想吗?我认为你妈妈让你午睡是对的, 午睡能让你有更旺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和生活。有科学证明:午睡时间最好为1小时或半小时, 时间长了反而精神不振。也有事实证明:哪怕只睡着10分钟, 那整个下午的精神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至于你和妈妈的误解, 我想还是那句老话, 要多沟通, 我想每个妈妈总是为她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你说呢?快, 午睡去!
四、感人收获型
个案5:
王老师, 今天作文竞赛, 我们很闹, 很闹 (这是您在路过我们班时亲眼看到的) ……您很生气, 很生气, 趁着现在我还能控制住泪水, 我想跟您谈谈, 好吗?
您让葛羚站起来, 问她情况, 葛羚不承认。我并不觉得葛羚勇敢, 而是明白葛羚把您当成朋友, 一个珍重的朋友, 所以才那样。女孩子都是蛮虚荣的, 葛羚她不肯承认, 您向她道歉, 我明白, 您的自尊心一定受到了伤害, 这种感觉我也体会过的。当时您一定想哭, 一定!但您控制住了, 不得不控制, 那种滋味我也体会过的, 很难受, 很难受。后来您忍不住流下了一行伤心的泪水, 当时我心里好痛, 好痛, 我也哭了, 为您对我们的宽容!
您走后, 大家终于放声哭了起来, 同学中只有靖野还在那嘻嘻哈哈。同学们很气愤, 于是和靖野大打起来, 他不配做五 (1) 班学生!虽然我知道是不当的行为, 可它却表现出一颗赤诚知错的心啊!顿时, 我有一种念头, 这个念头是永远的, 那就是:王老师, 我想叫您一声妈妈, 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点评:谢谢你的理解, 可能老师让要强的女孩子当众承认错误有不妥的地方, 我会下来与她沟通, 但同学之间要团结, 不能打架, 老师明白你们都是想班级更好的。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我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朋友们, 您有被这些个案所感动吗?您从学生的日记中有所收获吗?我们信任他们, 他们就会把他们的困惑、不满、淘气、聪明、爱心……一股脑儿全都交给我们, 让我们充满爱心地去接受这些。批改日记, 付出的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点评, 也能为他们指明方向, 排忧解难。用心去看学生的日记, 感受那一颗颗童心。通过评语交流, 就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更加有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还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心灵导师。
教师的课堂点评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点评,语言艺术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重要的课程之一,是语言艺术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语文教师注重课堂语言点评,发挥课堂点评语言的艺术和魅力,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会相差二十倍。
一、语文课堂语言点评的无效现象
(1)点评语言直白单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直白单调的语言点评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只用简单的“回答正确”“好”“不好”来回应,有时甚至没有点评。还有人常把口头点评语言用在课堂上,如“哦”“好吧”“那么”“好像是这样”等不标准的点评语言来应对学生的回答。这种单调苍白的点评不仅不能激励学生,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老师的意思,还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产生课堂应付的学习态度。
(2)简单的语言激励。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对学生采取鼓励教育。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你回答得很正确”“你的发言很棒”“你很聪明”等点评语言,但是对于学生如何正确,如何很棒,如何聪明,教师并不给予具体说明。这种简单的激励,可能初始阶段会对学生有一定激励作用,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麻木、枯燥,激励作用慢慢淡化。老师不将学生的回答作以细致分析,导致学生对答案没有明确的认识,对问题不能进行总结和归纳,对知识的掌握模糊不清。
二、语文课堂语言点评的艺术和魅力
(1)真诚的语言点评,课堂情感升温。教师在语文课堂给予学生的真诚的点评,可以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会更加积极。
慧敏是一个乖巧、内向的女孩,她很喜欢语文,但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一次提问中,老师发现慧敏的手举得很低,头也不敢抬。于是老师趁这个机会请她发言。慧敏表现得极为紧张,声音非常小。老师微笑着说:“慧敏,老师和同学都很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是现在只有我和你身边的同学听到了你正确的回答,后面的同学肯定也很想知道,你可以大点声音告诉他们吗?”慧敏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声地再次回答了问题。老师点评说:“谢谢慧敏同学,回答很精彩,问题分析得很到位,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有了这次经历,慧敏在课堂上的发言变得主动积极,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2)鼓励启发的点评语言,课堂充满活力。鼓励启发的点评语言,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充满活力。下面是课堂教学案例的片段,课文是《三顾茅庐》。
学生:如果没有刘备的再三邀请,诸葛亮是不是就不会帮助刘备打天下了?
老师:是啊,诸葛亮是不是太会摆架子了,跟你们似的,要老师问三次才会告诉老师答案,看来你们跟诸葛亮一样聪明啊!
(同学笑了起来)
学生:刘备为何如此欣赏诸葛亮,诸葛亮真的那么厉害?
老师:你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其实从现代科技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而在古代,科学是不被多数人懂得的,所以他被称为“神人”。刘备跟诸葛亮是患难兄弟,是朋友,同学们是不是也很乐意帮助自己的朋友呢?让老师看看你们的朋友在哪?
(同学们都牵起朋友的手)
(3)幽默的语言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展现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智慧和能力,是一门教学艺术。幽默的语言点评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幽默的点评还能化解尴尬,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通过幽默的点评,轻松帮学生走出困境,维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敏感的心灵。教师不仅担任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小学生对教师有畏惧之情,害怕在老师面前犯错误而躲避老师,对老师的提问也总是小心翼翼。教师应该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4)生动贴切的语言点评,课堂深情满满。生动贴切的语言点评,可以将教学内容引申到实际的生活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课堂深情满满,给予学生适当的情感教育。下面是教师讲授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点评片段。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母亲为何能以80多斤的身体去承担100多斤的负重吗?学生:因为母亲要照顾家,对子女的爱让她变得有力量。老师:是的,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所承担的实际上是支撑起了整个家。老师:请同学想想,歌颂母亲的诗词有哪些?学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老师:明明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你对母亲有什么想要表达的话吗?学生:我想对妈妈说,我爱她!老师:同学们把想对妈妈说的话都写在一张纸上,拿回去给妈妈看,好不好?
三、结语
《项链》课堂实录点评 篇7
一、教学实录
因为是第二课时, 诸如作者介绍、字词和故事梗概已经在第一课时解决了, 所以授课老师从小说的三要素导入。学生很顺利地回忆出:人物、情节、环境。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全文的线索词。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却很重要, 不可忽略, 因为它是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关键。学生很轻松地找到关键词“项链”, 教师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以“项链”为线索, 复述整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能让学生回忆故事的情节,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又为下面进一步分析文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关键词, 板书在黑板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简单明了, 情节清晰, 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夫人,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和丰满,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在布置这个任务的同时, 教师提示:一个人的形象包括自然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 即外貌、穿着和品质、性格两方面, 要全面总结人物形象。这个提示非常及时和必要。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将马蒂尔德的形象概括为:美丽、卑微、虚荣、有责任心、勇敢、极端等词句。其中“虚荣”一词的提出, 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抓住这个争议, 随机当堂讨论。我觉得这里处理得很好, 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 而且可以集思广益, 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虚荣”这个问题上, 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虚荣的, 有例为证: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 墙壁的粗糙, 家具的陈旧, 衣料的庸俗, 她非常难过。……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 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 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 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 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 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 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 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马蒂尔德夫人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 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 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 因为看了之后回来, 她总会感到痛苦。于是她由于伤心, 由于遗憾, 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
从文本上看, 马蒂尔德的虚荣显而易见, 但是有学生为她辩护:“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更何况是天性浪漫的女人!而且, 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 有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还站起来反问道:“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们, 你们不爱美吗?你们不梦想华丽的生活吗?”一句话问得大家频频点头。这时, 教师站了出来, 引导学生弄清什么叫“虚荣”, 虚荣是指特别好面子, 一味贪图追求表面光彩, 甚至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生刚才只是从马蒂尔德羡慕并梦想奢华生活来看的,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真正表现她虚荣的句子在哪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又开始认真研读文本。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 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 能够被人羡慕, 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马蒂尔德的虚荣体现在她无休止的对金钱和奢华生活的羡慕, 以致到了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地步, 这就是虚荣。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 教师没有在其它词上再作解释, 而是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生这么戏剧性的故事, 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问得很开放, 也很新颖,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 只要能影射到的都可以谈。这个问题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在特定的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要乐观、自信, 敢于面对。”这个道理应该说是很好概括出来的, 也是很表面的,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回答时, 用了“平和”和“感恩”两个词, 这两个词很有现代感, 是时下非常流行的, 学校也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得很好, 学生易于接受。还有的学生说:“马蒂尔德在把项链弄丢以后, 如果不是虚荣心在作怪, 去问问弗雷斯艾迪太太项链值多少钱, 就不会受那么多年苦了, 所以, 虚荣是会遭到惩罚的。”这一点归纳得也很好, 虚荣心可能人人都有, 但过度的虚荣、极端的虚荣, 就会遭到惩罚。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 他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马蒂尔德在向弗雷斯艾迪太太借那串钻石项链时, 弗雷斯艾迪太太丝毫没有犹豫, 马上就答应了, 还有, 当她按照项链盒子里的字号到珠宝店, 老板告诉她项链不是在那买的, 只有盒子是在那配的。这些细节马蒂尔德如果都能冷静分析的话, 应该会对项链的真假产生怀疑, 也能避免为赔偿项链付出的代价。”这个学生的观点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过还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也适时地进行了肯定。见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得差不多了, 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马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了自己十年的青春, 她失去了很多, 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是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呢?”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争着回答:“不是!”在偿还项链的十年间, 马蒂尔德改变了很多:“现在, 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 歪歪地系着裙子, 露着一双发红的手, 高声说话, 大盆水洗地板。”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明确了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会过的———生活的真谛。其实, 马蒂尔德还是很幸福的, 她漂亮、细心, 还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 (学生找出了体现丈夫对她的关心和照顾的原文) 。最后教师总结:“所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虽然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生活得很辛苦, 但是她变得现实了, 也尝到了辛苦劳动换来的喜悦, 更体会到丈夫对她的爱, 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
在学生还都沉浸在这个故事启示的道理时, 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出人意料, 二是发人深省。”教师适时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作总结:“莫泊桑的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 情节变化多端, 描写生动细致, 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此时, 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布置作业:“故事以弗雷斯艾迪太太的话结尾, 请同学们续写马蒂尔德的反应。”这个作业布置得很好, 我想学生可能第一时间会觉得马蒂尔德会恍然大悟, 吃惊不已, 高呼:“天哪!”但马上又会否定自己的想法, 因为现在的马蒂尔德已经不是以前的马蒂尔德, 课上已经分析过了, 经过十年, 她变了。此项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情况,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点评
授课老师是一位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平时的言语风格非常犀利, 对教学也非常严谨, 她会认真地备每一堂课, 在课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她在上课时也秉承自己一贯的风格, 语言非常精练、清晰, 整个教学过程她都是以一个发问者的姿态出现,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有时又像是一个“挑衅者”, 对学生提出质疑, 言辞也很犀利, 激发学生的潜力, 营造很好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大讨论。本次授课, 我认为她的最大优点, 就是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衔接得非常自然,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其次, 她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 她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当然, 本次课也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第一, “项链”的“链”字, 教师在板书时笔画颠倒;第二, “因为”的“为”和“惩罚”的“惩”发音错误;第三, 没有分析小说的环境, 等等。
浅谈模拟导游课的课堂点评技巧 篇8
一、点评要有针对性, 要切中要害
在模拟导游课上, 如果教师对学生讲解的点评不能切中要害, 就会使得点评没有针对性, 导致学生不认可教师的点评, 教师的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提高课堂点评的成效,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模拟导游讲解进行点评:
1. 看学生讲解内容是否正确。
一篇导游词内容的正确是对一名导游员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对游客最起码的尊重。这一点也自然成为导游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实训教师在上模拟导游课时, 要把这个观点灌输给学生, 要让他们在学校期间就牢牢记住对客人的尊重, 认真熟读每一篇导游词。
2. 看学生的读音是否正确。
正确读出某些古建筑、楹联、诗句等上面的字词异读是一名导游员古汉语知识功底的最好体现, 能让广大游客感觉到此次旅游增长了知识。例如普济寺菩萨墙上面的“南无观世音菩萨”中“南无”二字常常被读为“nánwú”, 而它们的正确读音是“nāmō”, 因为这句话是由梵文音译而来, 意为“尊敬的观世音菩萨”, 表达了广大佛教信徒对观世音菩萨的无限敬仰之情。
3. 看学生的语音、语速运用是否恰当。
导游讲解是否精彩, 很关键的一点是看讲解时是否根据导游词的内容进行语音和语速上的正确处理, 做到语速快慢有序、语音高低有序。比如在讲解佛教知识时, 语音、语速都应庄重、平稳, 而在讲故事时就应当有说评书的风格。切忌从头到尾用同一个声调、同样的语速进行讲解。如果这样讲解, 就成了催眠曲, 会使游客的游兴大打折扣。
4. 要看学生讲解技巧的运用是否恰当、灵活。
导游词讲解是否能引人入胜, 还要看导游员的讲解技巧是否运用得当、灵活。比如游览普济寺就应当运用“分段讲解”和“移步换景”的讲解方法, 否则就讲不清楚, 客人也听不明白。对那些内容较多且特色较明显的景区就应当采用“画龙点睛”的讲解方法, 用一些典型的词句把所要讲解的内容概括出来, 如讲解朱家尖南沙景区, 就可以用“蓝天、碧海、金沙”来概括。因此, 专业教师在上导游模拟课时, 应当把学生在模拟讲解中不足的地方指出来, 告诉他们正确的讲解方法。
5. 看学生是否运用肢体语言且这些肢体语言是否规范。
肢体语言是导游员景点讲解时渲染气氛、吸引游客、与游客进行现场沟通的必要手段。因此专业教师在点评时, 就必须把学生是否运用肢体语言作为评判学生导游讲解好坏的重要依据。导游专业教师在点评时要告诉学生, 导游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可表达不同的心情和意思, 肢体语言是“导游模拟”课中必须掌握的讲解技巧。
二、点评要有技巧性和艺术性
专业教师在模拟导游课堂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否则就会使课堂点评变为课堂批评, 打击学生课堂模拟导游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点评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点评时要态度诚恳。
教师点评时, 对学生在讲解中出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来, 既不要夸大也不要护短。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这些不足之处会对将来的导游工作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会使游客对其导游工作产生负面看法, 让学生对教师的点评心服口服。
2. 点评时要注重肯定。
教师点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讲解中的不足, 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讲解中的过人之处, 让他们在改掉自己不足的同时保持和发挥讲解中的优点, 使学生对自已的导游讲解充满信心。
3. 点评时要善用和巧用“赏识性语言”。
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讲解, 教师要寻找其中值得肯定和欣赏的地方, 多使用赏识性的语言。如对学生说:“尽管讲解技巧和方法都不是很理想, 但你的普通话非常标准, 这可是强项。”“你的面部表情非常自然, 导游员讲解就应当是这样的。”“你这篇导游词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只要这样努力下去, 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具备自己特色的导游员。”等等。
4. 点评时要充分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上课时教师眼神中流露出的由内而外的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 会使学生树立参与课堂模拟的自信心。专业教师要用眼神对他们说话:学生起来讲解时要用专注的眼神;学生讲错了或者因紧张没讲好, 用眼神告诉他没关系, 鼓励他再试一次;学生调皮时, 用希望改正的眼神提醒他。
5. 点评时要巧用“手语”。
教师的“手语”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鼓励、安慰、提醒学生的作用。比如, 当学生没讲好心情沮丧时, 走近学生, 轻轻拍打他的肩膀表示鼓励;当有学生在小声议论时, 为了不打扰正在讲解的学生, 教师可在全班学生面前顺着竖起三个手指提醒同学们集中注意力, 等等。
总之, 课堂点评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只有在“模拟导游”课的点评中充分考虑到各种细节问题, 时刻牢记尊重学生的自尊、顾及学生的面子, 特别是学会运用无声的语言, 在与学生的默契中提升彼此的信任, 才能达到点评的目的。也只有通过恰当的点评,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 改进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讲解质量。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周小山, 雷开泉, 严先无.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践.导游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 篇9
(师生相互问候后正式上课)
一、 巧用文本,设置悬念
师: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了这段优美的抒情文字后,请你说说,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1:喜爱绿,钟爱绿。
生2:热爱绿,迷恋绿,盼望绿。
生3:直接倾诉了对绿的珍爱和渴盼。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4:爱。
师:然而,就是这位如此喜爱“绿”的作家,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板书:绿,并用红粉笔将“绿”字圈了一圈)
(点评:“点睛”,漫不经心,涉笔成趣,形象地点明了标题的内涵。)
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陆蠡,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宁死不屈的抗日战士。(板书:陆蠡〈lǐ〉)那么,他为什么要把“绿”囚起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板书课题)
(点评:优美的前奏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诱人的导语激发学生去好奇探究。教者借力发力,借文本抒情语句与标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教学情景之中。)
二、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 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点评:尊重学习主体,扩展学习空间;“圈点勾画”,渗透学法指导;“短语概括”,显示整体感知。)
生5:第五段“急不暇择”该如何理解?第七段“淅沥”该怎么读?
师:哪位同学来帮忙?
生6:“急不暇择”是“迫切,来不及选择”的意思,“暇”,空闲的意思。“淅沥”应读“xīlì”,模拟声音,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师:完全正确。还有不懂或不认识的字词吗?(见没有举手,稍停)不过,老师可要提醒同学们,页下注的几个词语都比较重要,建议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谁先来回答。
(点评:随文点拨,自然融入字词知识。)
生7:我认为文章直接写“囚绿”内容的应该是第8段到13段,因为第8段开头是这样说的:“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这说明我已经开始囚绿了。而第14段则写我“离开北平一年”后对绿友的思念,属于“念绿”或“思绿”。
生8:我觉得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因为这几段写了我囚住绿色,绿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12、13段写的是由于时势的原因,我只得释放绿色,尽管不是我的主观意愿。
生9:我也认为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从情感基调来理解,前4段可用“溺爱”一词概括,后两段可用“无奈”一词概括;从内容上分析,前4段为“囚绿”,后两段为“释绿”。
师:原来如此,在“囚绿”之后,还写了“释绿”和“念绿”两部分内容。(板书:“释绿”“念绿”)那么,“囚绿”之前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点评:不经意的一句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生10:我觉得写了两点内容。第1段是引出回忆,所以叫“忆绿”。其他几段都是写“爱绿”,因为爱绿而“终于选定了这朝东的房间”;因为“爱绿”,才默默地与“绿叶”对话;也因为“爱绿”,才含情脉脉地凝望着“绿友”。(板书:“忆绿”“爱绿”)
生11:我觉得还可以用“赏绿”概括,作者“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常春藤,就是在欣赏“绿友”。
生12:我觉得用“赞绿”“颂绿”也行,因为第2到第7段,主要写的就是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赞美和歌颂。
生12:我同意以上3种观点,但若能再细分一些更好,因为第2至4段是写选择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而第5至7段是写享受房间的绿色,所以,我更倾向于将第2至7段细分为“择绿”和“爱绿”。
(点评: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既完整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注重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实实在在体现整体性。)
师: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不仅紧扣课文概括内容,还能阐述理由,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这样学习语文。下面请同学们把文章的内容作一系统的梳理。
生13:忆绿——择绿——爱(赏)绿——囚绿——释绿——念(思)绿。
(点评:“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所言,指出了一条进入文本的路径。这一环节,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是概括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基调,有落窠臼之嫌。然而细细推究起来,教者正是在看似平淡无奇之中来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导学生“自然”地绎出“忆”、“择”、“爱”、“囚”、“释”、“念”一组动词,即可窥见一斑。)
三、 品读课文,选点突破
师: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解读。现在就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从中你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阅读,作批注)
(点评:两个问题具体明确,前后关联,层级由浅入深。)
生14:作者在第7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突出它的可爱。
生15:我要补充两点,在第4段,文章描写了它繁茂的枝叶,而在第8段,还描写了它的柔条,浆液非常丰富。
生16:第7段还写了它的声音和舞姿,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舞姿是婆娑的,婀娜的,非常动听,非常美丽。
师:三位同学读书很认真,很仔细,把直接描写“绿友”的句子都找了出来。那么,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揭示了“绿友”怎样的品质呢?
生17: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18: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师:既然“绿友”充满活力,活泼可爱,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情感来表现它呢?
生19:应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朗读。
生20:还应带着喜爱、欣喜的情感读。
师:对,面对如此可爱的“绿友”,就要这样朗读。谁愿意范读?
(两位学生读,老师点评)
(点评:朗读是以直感的形式显示学生的理解,用心品味,加深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爱绿”部分的“绿友”,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囚绿”部分,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绿友”的?此时的它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生读书,师巡视,小组合作交流)
(点评:与上一环节相比,在容量上,增加了一个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由“引”到“放”,继续提升层级。)
“分子”课堂实录与点评 篇10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课题) 。
( 师打开一瓶白酒,室内充满了白酒特有的芳香气味。 )
师:有句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屏幕展示江南古镇、深巷酒旗)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香呢? 生活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路过花园闻到花香。
生2:雨后的空气里有潮湿的感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述例子说明,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的。分子很小,我们肉眼并不能看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夏天扇扇子为什么会感到丝丝凉意呢?是因为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外力作用下, 与皮肤碰撞发生了能量交换。我们闻到的酒香、花香是由分子运动产生的现象。
师: 同学们, 现在我们可以从生活的体验中, 从我们在小学自然和中学物理学过的知识中,探究分子的性质,分析总结一下分子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生1:分子是很小的。
生2: 如果把蔗糖放在水中, 一会就不见了,分子应该是运动的。
生3:工业用低温压缩空气液化法制氧气,气体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之间一定有空隙。
( 从学生的经验和感知入手 ,自然、贴切地引入“分子”,放手让学生去猜测和探究分子的性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使课堂的教与学演变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发现交流的过程。 )
【实验探究】
师:你们的猜想有一定的依据,现在我们用以下实验证明刚才的猜想。
( 大屏幕展示实验报告。实验一:品红扩散;实验二:氨的扩散。 )
师:同学们在做实验过程中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内讨论、合作、比较、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
师: 同学们, 在上述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 我发现烧杯中的品红颗粒周围有红色一点点扩散,过一段时间烧杯内才完全变红。
生2:装品红的烧杯由浅变深,是品红分子在水中的浓度由小变大。
生3:滴上氨水后,试管内的滤纸依次向里变红,靠近管口的颜色较深。
生4:我闻到了刺鼻的气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上述两个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生1:分子是运动的。
师:你看见分子了吗?
生2:没有看见分子,分子可能很小。
师:分子的确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约3×10-26kg,但分子是确实存在的。
( 师出示天 平 , 在天平的 两边各放 一只500m L的空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
师:烧杯中有没有物质?
生:有物质,是空气。
(教师取一集气瓶 ,告诉学生内盛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后,要求学生观察其颜色。教师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缓慢倒入天平左盘烧杯中,天平左盘下沉。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
师:为什么天平左盘会下沉呢?
生1: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排除空气而使左盘下沉。
生2:我明白了,分子很小,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
师:我们继续进行下一个实验。
(大屏幕展示实验报告。实验三 :水和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 )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
师:同学们在实验三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通过实验观察发现50m L水和50m L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了, 我认为分子之间有空隙。
生2:在实验中,我认真比较,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我想分子间一定有空隙。
师:联系我们周围的生活,根据你们的经验还能举出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吗?
生1:物质间的三态变化,水蒸气,与水相比,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了。
生2: 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 )
师:同学们存在疑问吗?
(得到答复后 ,教师接着谈 ,并用黄豆、小米等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
师:哪位同学谈谈你对分子的认识?
生1:我认为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生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生3:分子与分子间存在空隙。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 (边总结,边板书性质。 )
(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认识并发现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新理念。对微观世界的感知是学习的难点, 但教师选择了天平这一化学中最常用的仪器,化难为易,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分子的真实存在,认识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
师:分子还具备哪些性质呢? 同种分子性质是否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是否不同?
(大屏幕 :用不同方法可获得氧气。学生思考讨论,分组汇报。 )
师:无论我们用哪种方法获得的氧气,其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都是相同的, 这也是分子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析电解水、加热高锰酸钾、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为什么都能获得氧气,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生1:三种方法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否谈谈发生化学变化后,各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1:反应物以水为例,发生化学变化后,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分子。
生2:上述变化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师: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水变成了水蒸气,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吗?
生:水分子没有变,只是水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水分子还具有水的化学性质。
师:那么水电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分子, 物质种类变了, 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变了吗?
生:化学变化后,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分子,化学性质也发生改变。
(教师举例 ,从物态变化、沸点、密度等说明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 教师补充分子另外两个性质, 并进一步解释学生的疑问。 )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分子的性质归纳分子的概念吗?
生1:分子是一种微粒。
生2: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生3: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师: 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分子可以这样定义。
(板书分子的概念 ,并进一步讲解 ,同时要求同学们注意概念的要点。 )
(在分子概念的形成中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本质,运用分析、讨论、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分子概念的关键词:最小微粒,保持化学性质,这样由浅入深、分层递进,让学生从简单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
【问题解决】
(大屏幕展示情景 :1.湿衣服晒干 ;2.警犬追踪罪犯;3.打气筒向足球内压入气体。 )
师: 针对上述问题, 围绕性质谈谈你的认识。
生1:湿衣服晒在阳光下容易干,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
生2:警犬是根据罪犯遗留的气味追踪罪犯的。
生3:打气筒加压后,气体分子空隙变小,被压进球体内。
师:在课的开头,老师引用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生1:有句古诗“惟有暗香来”,诗中的“暗香”应该是花香。
生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为你们而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
(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化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诠释生活、创造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 )
【课堂小结】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习了分子的性质,知道了宏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生2:我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与分子有关的现象,我更爱学化学了。
生3: 我觉得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一些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以后我要用它学习和研究。
师: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明确,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进行分子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