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精选12篇)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1
随着对教学风格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学风格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更好地发挥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就需要研究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1]教学风格是成熟的教师在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表现,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诸如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师生角色之类的因素又能将这种倾向扩大。同时, 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观意向和学习状态又反作用于教学风格, 使得这一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两者间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机制中,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促成了学生的发展, 同时, 学生的发展又会调节教学风格的本身及影响。
一、教学风格的传递机制
教学风格是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磨练才得以形成的, 也标志着其教学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苏联美学家尤·鲍列夫在《美学》艺术中深刻指出:风格能对人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非强迫的、长期的, 其影响主要以暗示、感染、复现等方式传递。
(一) 暗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 用含蓄间接的方法, 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2]有研究表明, 暗示是通过渗入心理圈的方式实现的, 它对人的影响比理智来得更加直接深入。另外, 暗示作用是快捷而突发的, 信息传递的方式是飞跃式的, 可以瞬间接收到大量的有效信息。通过暗示传递的知识或是心理知觉是深刻的, 而不是机械的重复、背诵记忆。教学风格是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整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它通过借助于各种情境、气氛对学生产生暗示作用,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各种教学风格的影响。它将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完美结合逐渐渗入学生心理, 直接而又深刻。学生与风格之间通过暗示不停地交流, 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刺激学生和教学风格之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一, 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各有特色, 但不论它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取怎样的相应措施都是用隐性的、含蓄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的。风格与内容的绝妙融合, 使带着风格的教学内容, 不断唤起学生的能力。这一点, 从有风格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里都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注重单线条组织, 善于把握事件、定理的逻辑关系, 层层剖析, 逐步深入;有的善于旁征博引, 多线条铺设, 内容厚实;还有的擅长单复线综合叙述, 课程内容按螺旋上升式安排, 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 逐步展开, 温故知新。这些迥然各异的内容安排方式正是教学风格的独特表现。教师将成熟稳定的风格用于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在逐步含蓄地暗示着学生学习如何组织学习内容。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单线内容组织下, 学生接受到某种暗示, 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 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 其对内容的安排倾向于学科本身的逻辑推演, 思维环环相扣, 严谨而细密;在多线条齐头并进的内容的风格暗示下, 学生思维开阔, 联想丰富, 触觉敏锐;单复结合的内容编排风格教学下, 学生能自动有效地综合学习内容, 善于总结归纳, 灵活有趣。
第二, 教学风格尤其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最为显著, 学生在组织语言、学习表达方面不断地接受着某种教学风格的暗示。有风格的教师都是卓越的表达艺术家, 他们既不囿于已定的表达方式, 也绝不重复他人的表达方式, 他们总是善于去创造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表达。他们通过暗示使学生的心理接收到一定的信息并产生影响, 使之化为行动。在理科教学中, 表达的风格多为科学表达风格, 它的主要表现为提供精确的、有系统的科学的问题的叙述。这种语言的表达风格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叙述的逻辑性上去, 从而暗示学生注意表达的理智和精准度, 暗示他们细心谨慎处事。而在文科教学方面, 教学风格更具艺术性, 它充满情感, 语言鲜明、形象, 包含许多思辨性。十分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 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表达风格种植在学生的心里, 久而久之, 类似表达特征在学生的言行上也有所反映。
除此之外, 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态度、教学机智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形成风格, 也都通过暗示给学生传达出某种信息, 使之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 最终转化成显性行为。它能直接渗入人的内心世界, 比理智来得更加直接深入, 教学风格对学生所产生的暗示作用, 正是它影响学生最有力的方式之一。
(二) 感染
感染是人的一种同化反映形式, 它表现为个体对他人和特定情景自觉地产生共鸣或类似的心理状态。[3]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需要借助感染的方式进行。教学风格往往能直接、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感染学生的课堂情境, 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引起在场者共同的心理情绪和行动。当然,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老舍也说过, 风格是各种花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教师一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就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本质特征, 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也就是说, 各种教学风格都会通过感染这一机制, 使学生处于弥漫着不同情绪的情境中, 但具体的内容各有不同, 带着各自的风格特色。不同的风格通过感染最终都与教师的感情或心理气氛趋于一致。例如, 闻一多先生的教学风格就属于典型的雄健型。这一类教学风格强调教师的教学气势磅礴、雄浑厚实、刚健有力、奋发向上。[4]据听过他的课的学生回忆, 每每上课总是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声音洪亮、旁征博引, 说到兴奋处难掩心中的喜怒, 论述有力、激情四射。这样便自然而然地使课堂上弥漫着某种情绪和氛围, 学生受到整个情境氛围的感染总能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心灵的触动, 情绪激动, 时而雀跃、时而悲愤, 与闻一多先生一同达到心灵的“共鸣”。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婉曲清丽, 给人以轻柔舒畅之美感, 是秀婉型的代表。她善于创造情境, 语言、动作无不饱含深情, 熟练的简笔画在黑板上轻轻一勾勒, 一幅美景跃然黑板上;几处恰到好处的言语稍稍点拨, 文中的景致就流淌下来;轻柔细腻的声音一唱一读, 文中美妙的情感就在课堂里渲染开来。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里, 如痴如醉, 他们和老师一起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谐趣型的教学风格更是如此, 这类教师善于将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诙谐幽默, 充满趣味。
庄雅型、潇洒型、严谨型等各式各样的教学风格也莫不如此, 它们用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巧妙地营造某种氛围, 感染学生, 让他们自然地产生同化反应, 引起心理和行动的共鸣, 采取独具一格的形式。由此可见, 感染是教师风格对学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三) 复现
教学风格不是偶然一堂精心打磨和雕琢的课, 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一次巧妙的解题, 它是教师在教学领域里不断累积教学知识, 总结教学经验, 摸索教育规律, 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的, 一种风格是基本不变的且是反复出现的。教学风格一旦基本形成之后, 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这就是风格的相对稳定性。[5]风格之所以为风格, 很重要的一点正是它在流变的过程中, 能基本统一表现出连贯、稳定的特点。正如高级建筑师戴念慈所说:“风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现上的不断重复。”布卢姆也曾指出:“在许多方面那些非显著的课程可能比显著的过程更为有效。他教授的课可以被长久地记住, 因为它弥漫而持久地存在于学生很多年的学校学习中, 它可天天被经历着且被稳定地学习着。”[6]当然, 这里的稳定并不代表固步自封, 它是相对的。
很多初教者都会寻找有风格的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模仿教学, 但是一堂或几堂课是不可能形成风格的, 这堂课用一种教学方法, 下堂课又换另一种, 眼花缭乱、变幻莫测, 不但不会对学生形成长远的影响, 还会让学生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更不能把精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 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终势必流于琐碎、混乱、前后不一。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通过风格不断地重复出现, 它把某些信息不断地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产生比较稳定的变化, 前后如一, 长此以往, 其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时期, 为了斗争的需要曾经变换了各种笔名, 但是很多人仍然能从文章中辨别出作品出自他手, 他事后也不禁感叹:换一笔名, 图掩人目, 不是件容易之事。这不仅说明他的文风“犀利、机智、深刻”等早已形成风格, 同时也说明, 正是一贯如此的风格使得人们印象深刻, 受益匪浅, 读文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学习的过程呢?
实践证明, 很多特级教师, 如钱梦龙、于漪等, 都是不断地复现、强化着自己的教学特点, 使学生将这一风格的信息越来越准确地感知、不断加深理解, 才能进一步融洽互动、默契配合、接纳欣赏, 最终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总之,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多次积累而完成的。教学风格作为一种前后一贯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 从而形成刺激性因素, 是经常出现的, 必然会引起学生持续的反应, 久而久之, 必然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某种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风格的接受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风格要想影响于学生, 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只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 仅仅依靠多次重复地暗示、感染, 在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中占有中心位置, 而忽视了学生内部认知结构和组织能力, 那就是机械的、片面的,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风格研究中的具体表现。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大多数学者开始注意到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偶发事件的组织者和重建者。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并不是完全相同地接收到由教学风格传来的信息, 更不可能千篇一律、完全一致地复制风格。在认同、模仿以及内化等过程中, 由于个体气质和状态的差异、经验的不同, 产生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带上自己的印记。所以在研究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机制时, 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机制。
(一) 反映和认同
反映是指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以其感知系统对外来的某种信息造成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7]学生利用大脑皮层的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的综合机制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包含的经验移入大脑, 进行复制、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一定的印象和观念。紧接着反映过程之后就是认同阶段, 这两个阶段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同时交替发生, 这也是学生将刺激在行动上反应的前提。
认同是个体把他人的目标和价值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 是出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与他人保持一致关系。[8]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认同可以在个体知觉到或者未知觉的情况下发生并起作用。按照个体的自觉与否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被动认同、主动认同。被动认同, 就是指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的熏陶、教育与影响;主动认同则是指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经过认真的思考后, 自觉地去接受某种风格的培养、教育与熏陶。在认同机制的作用下, 学生会依赖自己的认知结构, 有效地处理大脑和身体接收到的新刺激, 认同这一过程就像一个筛子, 它决定了哪些外部刺激将被注意和选择以便作为进一步的加工。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地改变其意义的方式组织面临的信息扩大或限制教学风格的作用。
可见, 反映和认同是学生被教学风格所影响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 它的作用表明了,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活动。教学风格天生就富有强大的吸引力, 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驱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遵从、认同和反映, 影响其身心发展, 也影响着教学风格之于学生的有效性。
(二) 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情况下, 当个体受到他人的刺激时, 依照他人的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它不是通过外界施加的压力或命令被迫做出的改变, 而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自动的学习, 具有非控制性。
首先, 作为被影响对象的学生, 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 可塑性大, 模仿力强, 具有较为明显的向师心理, 也就是说学生特别容易感受到教学风格的刺激, 表现出欣赏或赞叹, 在向师心理的驱使下, 从而趋向于再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包括外部特征、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动等方面。在心理学中, 通常把这种模仿解释成“榜样效应”。在榜样的刺激下, 人们不仅会去再现榜样简单的活动技能, 甚至在思想、兴趣、价值观上都会发生趋同的变化。当态度科学理智、思维逻辑缜密、善于概括和推理的理智型风格的教师一丝不苟地推演教学内容, 细致入微地检验查证每一个步骤时;当把握着相当的事实材料, 又具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的情感型教师饱含激情又不乏哲理地营造每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氛围时;当洒脱自然、气度豁达、挥斥自如、飒爽英姿的潇洒型教师高谈阔论, 自然大方、行云流水地彰显风格又不落痕迹之时, 也正是学生在观察着、揣摩着、学习着的过程, 他们总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模仿思维变化, 抑或是表达方式都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学生总是在模仿中调整着、改进着、成熟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依据自身的特点逐步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调查表明, 在教师风格的影响下, 他们的学生与之相似的思维、动作、姿态、言语都会及时或不及时地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 并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
其次, 这种模仿又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是一种有预期的、有动机的模仿。这种模仿一般具有选择性, 是一种积极的高层次模仿。无意识模仿, 是不考虑被模仿者行为的原因和意图, 不自觉地照别人的样子行事。
再次,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它使其偏向于模仿学习不同的风格。研究表明, 高感觉寻求者的脑电活动随着刺激增强而升高;低感觉寻求者则随着刺激增强, 表现出脑电波反应的降低。这就意味着高感觉寻求者对刺激是开放的;而低感觉寻求者则保护自己以免受到过多的刺激。这意味着高感觉寻求者往往追求新异的、复杂的、变化的、令人激动的强度较大的刺激, 他们会趋向于偏好、模仿激情型、雄健型的教学风格。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喜欢细微的刺激, 喜欢轻音乐和宁静的环境, 委婉型、严谨细致型就会更多地得到这类学生的青睐。
(三) 内化
内化是指个体通过反复多次的体验熏陶, 最终形成能指导其社会行为并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的积淀过程。[9]内化将反映、认同、模仿等过程中习得的感受和经验, 再综合、整理、解构、重构、转化为更为稳定的根本的内在结构, 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的经验结构的调整、扩充、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的身心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环节, 经过这一过程, 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 是复杂的、动态的、双向的, 绝不是单方面的传输。所以, 我们在探讨教学风格的作用机制时, 切不可偏废一方, 应该既要重视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机制即怎样传达, 又要关注学生接受的机制即怎样主动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揭示出其影响发生的方式, 利用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 促进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摘要: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 它不仅取决于教学风格传递机制, 也与学生的接受机制息息相关。这一机制是双向的, 动态交互的。一方面教学风格以暗示、感染、复现等方式传递影响;另一方面, 学生以反映、认同、模仿和内化等过程接受影响。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学生个性和能力不断发展, 也促进了教学风格的不断成熟。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生,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4][5]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27.80.50
[2][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159, 160.
[6]Bloom.B.S, Innocence in Education, school Review, 1972:343.
[7][8][9]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8:439.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2
一、教学态度的影响„„„„„„„„„„„„„„„„„„„„„„„„„„„2
(一)不重小节,为人师表形象树得不牢„„„„„„„„„„„„„„„„„2
(二)不思进取,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不好„„„„„„„„„„„„„„„„„3
(三)不严教风,良师益友称号名不符实„„„„„„„„„„„„„„„„„3
二、教学风格的影响 „„„„„„„„„„„„„„„„„„„„„„„„„„„3
(一)个性特征过于张杨„„„„„„„„„„„„„„„„„„„„„„„„3
(二)教龄过长产生惰性„„„„„„„„„„„„„„„„„„„„„„„„4
(三)能力偏弱不敢实践„„„„„„„„„„„„„„„„„„„„„„„„4
三、教学态度的培养„„„„„„„„„„„„„„„„„„„„„„„„„„4
(一)教师要用情感呵护学生„„„„„„„„„„„„„„„„„„„„„„5
(二)教师要有责任教好学生„„„„„„„„„„„„„„„„„„„„„„5
(三)教师要以互动引领学生„„„„„„„„„„„„„„„„„„„„„„5
四、教学风格的教养 „„„„„„„„„„„„„„„„„„„„„„„„„„„7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7
(二)塑造全面的能力素质„„„„„„„„„„„„„„„„„„„„„„„7
(三)训练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8 参考文献„„„„„„„„„„„„„„„„„„„„„„„„„„„„„„„„8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期长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和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以进一步理清二者的关系,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态度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教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影响;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学生时代是人生成功与否和对社会作出贡献大小的最重要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师不仅是教学目的的贯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所以,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才,关键因素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对学生的人格特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学态度的影响
俗话说,态度决定行为,教师有个好的教学态度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愿,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其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不重小节,为人师表形象树得不牢
细节决定成败,古之成大事者,均从小节和细节做起。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有渊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一点一滴小节做起。对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不断从模仿到成熟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就师从仪表整洁、做事稳重、有诺必行、亲善待人的教师,长大后他也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反之,如果教师身穿奇装异服,头发蓬乱,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态度看情绪,经常喜怒无常,不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教师的形象在学生中大打扣折,甚至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二)不思进取,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不好
要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必须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敬。如果教师不安心工作,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对学生接受知识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做“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的教师,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不严教风,良师益友称号名不符实
“教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良好作风。良好的教风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严格要求,要治学严谨和诲人不倦,热情关心学生的,对学生怀有真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现实中有的教师上课不管课堂纪律,你玩你的,我讲我的,下课铃一响就拍屁股走人,这根本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当时可能会觉得这位教师不严,是个好教师,一旦影响了学生的前途命运,他会恨你一辈子的。同样,在学生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搞厚此薄彼之分,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害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二、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已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1]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教师个体、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独特的因素。不良影响大体表现如下:
(一)个性张扬影响效果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和所有的艺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去雕琢每一个细节,展现一种独特的智慧。于是我们有的教师就把这种艺术和歌舞、绘画、文学创作等艺术等同起来,在课堂上表现的如同大众艺术一样的极度张扬的个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博得领导和学生的赞赏。其实这种个性的张扬是适得其反的,因为教 学不是张扬自我个性,而是融合群体个性。也就是要把教师的独特个性融合到不同个性的孩子群体之中,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孩子们的个性之中,让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孩子们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2]。所以,“教学风格”并不等同于“个人艺术风格”。教师的语言、学养、气质等等虽然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个人素养简单地认同为“教学风格”。我们时常能听到有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基础太差了”“孩子们一点也不配合我”这些埋怨孩子的话,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才情飞扬,但孩子们却显得无所适从、无动于衷。如果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提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风格看得太重,一味地张扬自我,也许我们的课堂能够打动评委的心,赢取教授的频频颔首,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喝彩,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回首一望的时候,才发觉孩子们不见了,就好像一个牧羊人,身后跟着的不再是可爱的羊群,而是牛群、马群和狼群。
(二)教龄过长产生惰性
教学风格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工作上容易产生惰性,对教学风格不研究、不思考、不创新,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依然沿用老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觉听得不过瘾,对此课产生不了吸引力。久而久之,不但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印象大打折扣,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进步。
(三)能力偏弱不敢实践
在教学队伍中,能力水平肯定是会参差不齐的,对有些能力水平偏弱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敢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怕搞不好会在同事和同学中丢脸。于是只能采取保守和执行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有的甚至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读,课堂气氛根本无法活跃。其实,能力素质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积累的,只有大胆地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即使“出点丑”又有何防?
三、教学态度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的变化。因此,培养良好的教学态度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教师要用情感呵护学生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3]。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学生,要能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要有把学生当成自己子女或弟弟妹妹来培养的态度,试想想,你的子女或弟弟妹妹表现再差、长得再丑、成绩再不好,你会嫌弃吗?你一定会想法设方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把这种劲头对待自己的学生,还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二)教师要有责任教好学生
学生可塑性很大,就智力而言差异并不悬殊,更何况还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呢?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差生,绝不要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弃他们。要对这些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认认真真摸底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周围的环境、与人交往、学习的习惯、掉队的原因、困难所在都摸得清清楚楚,然后区别对待,个别帮助。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你在学生时代是个差生,老师鄙视你、不管你,你会是什么感受?这样一想,我们教师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责任有义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
(三)教师要以互动引领学生
教学过程是社会互动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给猴看”。他们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是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 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上的严肃或鸦雀无声,而实际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态度、行为和合理的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简短的提问、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积极的引导。在这里看不到师生之间的僵局,听不到教师的训斥,师生热情饱满,配合默契,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有效。可见,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给课堂气氛带上某种色彩,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区”一旦形成,往往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不同教师不同的课堂、同一教师不同的课堂活动都可能被同样的“气氛区”所笼罩。教学氛围的“宽松”与“不宽松”,“民主”与“不民主”,仅仅一字之差。但是,这个差别却对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参与频率和效果,对学习的体验、对教师的体验和对学校的体验都有很大影响。同时,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师生心理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处于定势状态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创造力的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风格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不容忽视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应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格而积极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出类拔萃的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他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如果教师长期以一种献身精神主宰自己,其教学风格必然是良好的。相反,如果仅有本专业足够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却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肯定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教好学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探索新的领域,才有可能业精于教学目的的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合理处理,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传授。
(二)塑造全面的能力素质
我们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通过对学生情绪、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教学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才能,预知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效果[4]。在语言文字与逻辑修养方面,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语法正确,用语规范;简明扼要,连贯流利,具有表现力;语速语调适宜,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生动逼真,形象风趣,具有感染力;善于逻辑推理,合理运用科学语言,善于用符号、公式、图表完整表达内容和概念,具有说服力;文字书写流利,板书规范,图文并茂。在基本技能方面,不同专业教师有所不同,一般应能自己动手制作简单教具,对必要的教学 仪器,模型会操作使用,演算熟练,计算准确,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能开出实验课。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好各教学环节,并能付诸实施;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开拓思路积极思维,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择适时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然事件及棘手问题。
(三)训练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教学心境。在良好的教学心境下,教师就会专心致志,思路开阔敏捷,语言流利,情绪饱满,遇事不惊,处事冷静有方。同时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活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在不良的心境下,就会情绪沮丧,思路紊乱,毫无生气,有的教师失控甚至讲述与教学无关的琐事,不恰当地渲泄自己的感情,对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处理失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原来设想的教学计划很难实施。教师要从心理上加强锻炼,以事业心、责任感来约束自己,只要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创造良好的教学心境[5]。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溶为一体的标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每个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大,因此,为了我们的崇高事业和理想,必须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41-44.[2] 卢真金,教学艺术风格发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2)[3] 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 南京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29-03
《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教师教学的独特风格,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教学风格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并获得优良成绩;而消极的教学风格,会导致学生思维行为的不良,妨碍学生健康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英语课例说明教师教学风格对学习学生效率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课堂的一切应从学生出发,教师应允许学生学习他们想学的、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笔者通过多次听课学习归纳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风格的两种类型。
(一)学生思维高度运转、教学环节紧扣的理性风格
具有这类教学风格的教师、先是设置高于学生已有水平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且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耐心等学生“心求通、口跃言”时才去启发,运用言语提示积极创造“愤”和“悱”的情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Threewishes》一个源于北欧的民间故事时,首先出示两个单词——food、feeling,学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想象,努力搜索所有与此有关的单词,在复习的同时也新授了本课的重点单词sausage、CROSS。接着教师呈现本课4个主要角色,让学生大胆猜测4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学生猜得热火朝天、对答案的求知达到“愤”的境界时,再以一部卡通片让学生知道答案。卡通适可而止,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可以许3个愿,结果只,得到一根香肠呢?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此时学生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思维高速运转,只为揭晓问题。当得知答案后,老师随即提问:男主人公为什么会许这么奇怪的愿望?学生再次精读文本,寻得答案。最后,教师提问“他们高兴吗?”学生从自我感受出发进行开放式回答。整篇故事教学层层递进,教师循循善诱,巧妙设疑,提出与故事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利用已有知识整合,理性、高效地完成新知的学习,从而达到新的高度。
(二)幽默风趣、有亲和力的的感性风格
着意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此类教学风格特征。教师懂得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达到张扬学生个性,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幽默课堂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4种。
1.轻松、诙谐的对话——这是幽默课堂最常见的情景,师生在轻松的对话中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关系,为学生高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夸张的装扮——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装扮自己,达到与课堂相融的目的。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What will I be when I grow up》时,由于内容涉及宠物,上课那天她把自己的发型做成宠物狗的样子,上课伊始学生就饶有兴趣从发型说开去,从而直达主题,整节课学生就在幽默、轻松的氛同中畅谈、学习。
3.搞怪的声音——教师根据课件、教材、学生的状态,适时地用自己独特的声音给课堂加点调料。如幻灯片换片之时、对学生答问正确肯定或错误质疑时等,教师可发出些搞怪的声音,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在那一瞬间被完全吸引,继而呈现的学习内容都能被高效率地吸收。
4.夸张的肢体语言——此类教学风格的老师自始至终把自己看成大小孩,善用夸张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抓住学生的心。
除此之外,师生的关系也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有亲和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对学生真挚的爱、欣赏与鼓励。记得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说一说有关于他的事,一位学生说:Youare a little fat,because your stomach is a little big,T:I know,thank you,you are the same with me,lets do more exercise。同时,做出和学生一起加油的动作,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就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近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很明显愿意与这样的老师交流、合作。师生之间说、唱、跳、演,无不体现教师亲和的力量,教师善解人意,学生也心领神会,整个课堂和谐、高效,给笔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二、消极教学风格的主要类型
(一)以教学任务为定向的教学风格
教师规定学生所学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作出特定的反应,运用精细的评价体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评价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4
关键词:教师,评价风格,幼儿,自我概念,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我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自我概念从广义上来说, 等同于自我意识;而从狭义上来说是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 其中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 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 个人对于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生活目标的认识和评价。广义的自我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而狭义的概念更加具体, 更具有操作性。由于本研究所要讨论的是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因此这里的“自我概念”是比较具体的, 包含幼儿对自我的描述 (比如, 我喜欢画画) 和自我评价 (比如, 我画的画很好) 。因此, 本研究的“自我概念”并非等同于自我意识, 取其“狭义”的解释, 即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各方面的觉知, 以及对自我能力 (认知能力、交往能力) 的评价。
(二) 教师评价风格
对于教师评价风格, 笔者将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分为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两种类型。
二、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 研究对象
在王素娟的文章《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特点之研究》和韩春红的文章《教师评价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中了解到大班幼儿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清晰、明确的自我概念, 同时大班教师对幼儿的观点也更加全面, 更加注重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判断,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评价风格对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日活动中的自然观察来分析教师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 积极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中认知能力的影响
案例一:语言活动时, 教师让小朋友们自己先看一下语言故事, 但是有的小朋友不能安静地看故事, 说话、玩书的都有, 教师这时说了一句:“哟, 我找了一位小老师, 她正在很认真地看书呢!”这时其他的小朋友因为这句话开始安静地看书了。
分析:本案例中, 教师这种积极的评价过程, 一方面是在评价和肯定表现好的孩子, 让表现好的孩子认可自我;另一方面, 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从中受到刺激, 从而会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
(二) 消极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中认知能力的影响
案例二:班级里有一个幼儿不怎么爱说话, 也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 教师评价他的时候就说内向, 不太合群, 敏感, 同时教师把这一个结论传达给了幼儿的父母, 并对班级里的其他教师也是这么说的, 可是长时间相处下来, 发现这个幼儿只是慢热型的幼儿, 只要邀请他参加集体活动, 他会参加的。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了解到, 由于教师的主观评价, 幼儿被贴上了“不合群”“敏感”的标签, 而且在往常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发言时, 教师因为自己的评价结果就不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参与活动, 从而他身上的“标签”也就实至名归。
(三) 同种情境下, 教师不同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产生的影响
案例三:在区角活动的时候, 有个很调皮的幼儿在练习用剪刀剪纸, 因为刚学用剪刀没多久, 他在那里用剪刀。A教师看见了, 鼓励他小心一些, 多尝试, 并教导他如何正确地使用;当B教师看见的时候, 因为他平时有些调皮, 所以B教师直接就说谁让你动剪刀了, 你剪到自己怎么办, 碰到其他小朋友怎么办。而后幼儿就没有再用剪刀剪纸, 坐在一边不再参与区角活动。
分析:同一种情景下, 两位教师不同的评价风格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A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关心, 让这个调皮的男孩没有放弃, 同时让他能够克服困难, 而且男孩也会肯定自己;但是B教师的消极评价, 让男孩在刚肯定自己后, 就开始怀疑自己, 对自己的认知和能力的评价开始不信任。
四、总结
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 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肯定自己, 产生自信;消极的评价会让幼儿产生自卑的心理, 扭曲对自己的认知。因此, 教师在评价幼儿时, 要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 放下权威, 尽可能地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以便幼儿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不同的教育知识背景会影响教师的评价风格。教师深厚的教育知识背景容易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评价风格。从本质上来说, 良好的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尽量少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可以保持理智状态, 从而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270-278.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5
教师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这两者是架起沟通教与学实践的桥梁,主导是教师,主角是学生,阵地是课堂,强调的是实践。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
教学情绪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的态度体验。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更有激情。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等原因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在课堂中创造教师愉快地教和学生愉快地学的良好条件,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愉快性原则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愉快中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用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创设与知识的有关的问题情题,启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建构新知 识达到有效的学习。
三、积极探寻课堂教学低效行为
1、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2、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3、剥夺学生思维,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担心授课进度,担心课堂秩序,一些重要问题虽然也进行了提问、引导,但还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也不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讲了出来。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不混乱,但是,它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良好的课堂秩序,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用“真问题”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等待全体学生都能产生思维结果,教师不能用自问自答式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二等待时间:学生表述思维结果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直到学生讲完为止,允许异想天开和稀奇古怪,允许正确与错误并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的答案逐步趋于完善,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结果强行拉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更不能越俎代庖。两个“等待时间”是课堂教学中老师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真正体现。
4、关于教师板书和教学语言
有的老师板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有的老师板书比较随意,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中看不出这位老师的板书是否有过“设计”,还有的老师在没有导入新课之前,板书提纲就早已写在黑板上了,这势必导致讲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问题之间、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言。
严谨、逻辑、规范、凝练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课堂上要多用引导性、点拨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但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嗦、语速过快、带有口头语,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譬如说:提出问题以后,不要轻易地缀上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首先表明了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提问,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反而还会容易引起反感。其次,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学生就可能不再慎思、深思,削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力,甚至干脆不去思考而开了小差,形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无语局面。第三,假如有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即使这个同学会回答对了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老师有言在先,“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对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假如某个同学回答错了,或者表述得不圆满,那么,这个同学必然心慌意乱,叫苦不叠: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还回答不上来,确实没面子呀!余下的时间他如坐针毡,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了,以免“上当受骗”。
四、优化课堂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没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观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知识。
“微课堂”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微课堂 高校英语教师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在新形势下微课堂应运而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也有所涉及。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建设微课堂,对教师来说影响重大,教师需要做好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的融合衔接工作,增加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提升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巧,为微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资源、平台和设施。
一、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构建微课堂,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形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英语教师在构建微课堂时应学习会制作优质的微课资源,学会如何采用微课录制与拍摄中的工具和软件,诸如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录制屏幕工具、PPT自动录制功能、添置手写板,或者使用手机、iPad等。以此丰富教学手段,促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整合英语教学资源的能力。同时,教师需根据各个单元知识点的多少、重点和难点的不同,录制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依据教学规律在这10分钟内运用适当媒体工具、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最佳注意力时间,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透彻讲解英语知识点,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构建高质量的微课堂。另外,在微课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应提前观看,找出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并搭配完成的教案、多媒体课堂、课堂练习、点评、反思与反馈等,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训练高校英语教师的微课制作与发布技术
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建设微课堂,对教师的制作和发布水平要求较高,他们应熟练掌握微课资源的搜集、制作和发布手段,为实现微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在搜集与制作阶段,高校英语教师可在中国微课期刊网、中国微课网等网站上搜集和整理优秀的微课资源,或者要求学校花费一定的资金购买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不过教师最好是自己动手亲自搜集资源,制作微课视频,自主录制高校英语微课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在慕课中剪切合适的片段,在微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和学习。同时,教师在制作高校英语微课视频时,时长需控制在5至10分钟,精心筛选教学内容、明确重点,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全面生动的运用教学资源。在拍摄微课视频时,教师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当的录制或拍摄方式,包括智能手机、小型DV和录屏软件等。另外,教师需掌握微课视频的发布技术,制作完毕之后应上传视频,可上传至学校的内部网站,或者分享给学生,也可直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让他们采用网络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式,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教师需与学生积极互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充分发挥高校英语教师的引导与互动作用
微课堂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为学生集中解疑释惑和知识训练的主要场所,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互动作用,微课堂包括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等多个环节。为此,高校英语教师在具体的微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针对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之后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筛选出意义较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探讨在微课堂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此时,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并不是以权威的身份出现,或者是将自己纯粹当作知识传递者。同时,当学生掌握微课视频中的英语知识点之后,教师应利用微课堂教学平台布置课堂练习、发布作业,让他们通过讨论共同完成作业,增强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微课堂课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教师需制作用来拓展练习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引导他们通过练习深化在微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并要求学生运用微课教学平台书写反思和收获,对于遇到的难题则可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讨论。只有教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够真正发挥微课堂的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微课堂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微课资源搜集、视频制作和发布,以及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等均能够产生影响,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机遇,对教师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尧.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5.
[2]牟常青,柴树金.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 2016,09:125.
[3]谢爽.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校园英语,2016, 12:8-9.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7
一、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高的表现
(一)教学目标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前备课时就设定好的,是对教学效率的总结与验证。其一,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学生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考虑,要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也要易于观测。其二,教学目标必须要能对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控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与内容进展不相符的情况。
(二)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会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毫无生气的课堂氛围只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需要新鲜事物的刺激,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对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建立,但是想要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要掌握几点基本课堂管理技能。
(一)预防性管理技能的连续使用
通常所说的预防性管理技能其实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预防学生分散注意力的一种技能。而预防性管理技能的连续使用就是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将教学任务安排紧凑,不给学生分神的时间。
例如,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不必和学生说太多,只需告诉学生需要写作的主体内容和写作时间,让学生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500字。这样学生就会凭借自己的认知去思考写作内容,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有限的,作文写作时间规定的是30分钟, 大部分学生能在20分钟内保持高度精力。所以,教师就要适当讲一些趣味故事,缓解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在最后的10分钟内提高注意力。学生知识范围毕竟较少,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好作文提纲,让学生依照提纲去填内容,这也就降低了写作难度。30分钟过后,也会有一些学生无法完成作文,所以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好,让学生自习课再交作文,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缓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二)激励性技能的即时使用
激励性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寻找激励点, 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课堂上肯定会有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这类学生作为激励性教学的重点对象,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背诵课本、回答问题等,然后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相应表扬,用言语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下多努力,间接爱上语文课程。同时即时激励也会让学生充满自信,给予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之一。
(三)语言技能的艺术性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语言使用,不能随意对学生进行贬低,要尽量使用艺术性语言,对事不对人,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个人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两个学生在安静的课堂上讲话,破坏了课堂纪律。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说:“这是安静的时间,需要绝对的安静。”那么教师展现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教师如果说:“你们两位太自私,只顾自己,根本不考虑别人在做什么!”那么就是在对学生的品格进行批评,会引起学生怨恨和焦虑的情绪。
三、课堂管理技能对课堂效率的影响
(一)对课堂秩序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对连续性预防管理技能的使用,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不会分神,教师要发挥引导性,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就可以不必花费多余的时间去管理课堂秩序,这样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较为有利。
(二)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的激励性评价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仔细了解,要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表扬,通过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第二,教师要通过即时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重视,然后才有动力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三)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谈教师对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 篇8
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 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一定会心情愉悦。面对学生, 热爱学生, 是教师的天职, 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的爱心, 可以从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温暖的目光中表现出来。热爱学生的教师不会去讽刺挖苦学生, 不会歧视差生, 不会对学生敷衍塞责, 不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 不会漠视学生的情感和要求。教师讲课, 应该激情满怀, 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包含在其中, 将知识融于自己的感情之中。同时,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 唤起学生惊奇的目光和对知识的热切追求。教师讲课时面带微笑, 学生就会信任教师, 亲近教师, 敢于将自己的见解提出来, 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
二、改进教学方式, 调整学习心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让学生主动和自觉地去学习, 必须把英语教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英语教学走向生活, 让生活融于英语之中。我们的教学, 往往是教师读英语, 然后翻译, 学生没有置身于英语的教学环境。另外, 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总觉着英语与生活关系不密切, 导致重视程度不高。学生的动机、目的和兴趣都是形成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 英语越来越重要, 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 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了这一点, 学生就会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 课堂上也会集中注意力,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意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一旦在日常生活中对英语敏感到一定程度,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三、把控课堂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在家庭、社会, 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有不如意的地方, 每个环节出问题, 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但是, 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有人把教师比作演员, 我认为教师、演员、主持人等这些职业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不管自己心里有多少事,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就应把它全部抛到脑后。这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它是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 一个对学生的感情问题。如果一个教师为一点点小事哭丧着脸走进教室, 或哈欠连天地对学生讲授, 学生再高的热情也会冷却下来。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 上课时, 在课前2分钟或上课3分钟内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比如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说一句幽默的话, 或者唱一首英文歌曲。一些美国教师的做法是课前让学生做游戏甚至蹦跳。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只要能在2分钟内让学生精神振奋起来, 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听课, 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灵活调整课堂教学, 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林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到:在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想着教授的课堂内容, 更要注意观察学生对新内容的认知思维, 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确实如此, 如果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反应不灵敏, 就应该找一找原因,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采用合适的方式调整学生的情绪。例如, 教师可以适时地加入一个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谚语、故事、笑话、典故、时事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 教法灵活多样, 知识渊博。另外, 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 要以教材的变化而变化, 把握好教材的难易程度, 太易学生缺乏兴趣, 太难的内容学生感到乏味。讲授知识一定要与学生的智力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有一次上听力课时, 我发现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 询问得知:因为前一天晚上太热, 他们都没有睡好。于是我把听力课变成欣赏英文歌曲并把歌词挖空让学生填写, 他们立刻变得兴趣盎然, 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是手段, 不是目的。一堂优秀的英语课应是听、说、读、写、译并举, 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 会使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 后果是师生乱成一团, 教师要讲授的东西, 让学生体会了解的东西, 学生根本没在意。所谓过犹不及。因此教师应适时把握“度”。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 就应进入正题, 避免刺激过度。
英语教师的信念对课堂教学影响 篇9
在研究中使用的“信念”这个词是Woods (1996) 和Rokeach (1968in Pajares, 1992) 提出的, 它描述了所有那些为教师所接受的命题。因此, 信念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情感成分。那么, 教师的信念就是知识、态度及教师的实践活动背景的集合体。在关于学习教学的文献中, 有三类经验被描述为教师信念来源。他们分别是个人经验, 学校教育和教学经验, 以及正规的知识经验。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访谈观察
本研究不是对中国英语教育进行全面的解读和预测, 而是试图通过对琳达以及她的行为进行研究以便达到对有关教学问题的了解。
首先作了一个30分钟的采访, 以确定她的教育背景, 教学经验, 以及对有关语言学习的总体看法。采访是以半定式的谈话形式进行的。整个采访都被录音, 所有的记录被返回给参与教师以便验证其准确性。在课堂观察的重点阶段, 研究人员试图描述观察过程中参与者实际发生的事情, 而不是只描述研究人员听到、看到的。所有通过采访和观察收集到的数据都用描述性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研究对象:琳达, 从事英语外语教学9年, 拥有教育硕士学位, 任教于沈阳药科大学。她对于英语学习的观点是她希望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进行英文思考和表达, 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并将能够从中长远受益。
2 访谈
什么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
根据琳达的观点, 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是在宽容的环境中学习, 自由的表达观点可以受到鼓励。“老师应该足够宽容, 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有很多东西要表达, 因此他们需要有些地方有一些机会表达自己。”
什么样的学生是您认为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呢?
与她一贯的语言学习理念一致, 琳达认为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思考并能用英语流利表达的学生。“我认为, 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 这是为学习别的东西。这种语言应该用来表达思想。如果学习英语只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 这是对语言学习的一种侮辱。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旦你掌握了工具, 您就掌握了得到的财富的关键。”
你鼓励或不鼓励学生什么样的学习策略?
琳达认为, 所有学生都是好的学习者, 但是总是鼓励任何学习风格和策略, 从不气馁, 因为因为没有人比学习者更了解他自己。他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一定是最适合他的, 但也可能不适合其他人。“我认为教师不必费神去干涉学生的学习策略。就像在一个市场, 人们将永远进行有利可图的投资, 学生选择学习策略也是一样。学生将尝试多种方式学习。如果该方法是对他好, 他将坚持它。否则, 他将继续尝试不同的策略, 直到他找到最合适的。”
什么是教师的角色?
琳达将自己看作是促进者。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她要告诉学生学习什么, 何时以及如何学习, 她认为教师应是一种愉快的、有成效的学习环境的创造者,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我认为我不应该在课堂上教给他们语言点, 因为他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这些语言点。即使你教给他们这样的信息, 他们可能也不会记在心上, 因为这些信息对他们没有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 老师让学生感到轻松, 愉快, 受到鼓励, 有信心,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 课堂观察
本节课分为读/听及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 学生分组活动。这些小组负责阅读和对阅读的思考, 讨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阅读, 这样可以反映出对超越语言本身的问题的关注, 然后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观点。琳达的角色是支持者和持不同政见者, 同意一些观点, 也很强烈地反对一些观点, 并且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实际场景:
T:Do you have a hero in your mind?
S:No I think the question is too abstract.If a nation need (s) a hero the country may be in a difficult time.
T: (repeat) The nation which needs a hero is in tragedy.
T:Anyone who has a different idea?
S2:我可以用汉语说吗?
T:Yes.
这段摘录充分体现了琳达课上讨论的特点。她很高兴学生能流利表达他们的想法, 尽管有时学生的观点与她的的想法相反。她意识到了学生说“nation”时的读音错误以及“need”没有加“s”, 但是她并没有明确指出或要求学生改造这些错误。当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试图纠正时, 她才提请他们注意。不过, 她觉得她并没有热衷与纠正读音错误或语法错误。
“发音很重要,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应该香像说母语者或播音员那样。过分强调发音会吓到对学生, 让他们充满挫败感, 因为他们不可能说得向说母语者一样好。”
“对于不提倡纠正语法, 她的观点是有些学生是没有语言分析的经历, 即使学习母语时也没有。对于这样的学生, 琳达认为纠正语法可能会干扰学习。此外,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意思却一定要用一个语法完全正确的完整句子来表达也是浪费时间。这点充分证明了琳达对思想表达的重视远远大于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在她的课上不完全排斥汉语。
4 结论
教师的信念数据分析表明, 鼓励和提醒是有效果的。一方面, 显然应该大力鼓励教师,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成果, 以确认他们的信念, 这些信念还是符合当前的教学和学习理论;另一方面, 应该澄清有关语法和口语之间、流畅与准确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误解。
摘要:近年来, 英语教学一直强调教师的“信念”在他们的课堂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但就在中国英语教学方面, 缺乏调查了教师信念和他们的课堂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本文讨论了对一个本地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进行的个案研究所获得的数据, 这个研究将揭示教师的信念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信念,英语课堂,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Woods, D.1996.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Beliefs, Decision-ma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Munby, H. (1982) .The place of teachers’beliefs in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and decision making, and an alternative methodology[M].Instructional Science, 11, 201-225.
[3]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6) .
教师期望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篇10
1 教师期望因性别不同而影响英语课堂学生参与度
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总体来说, 男生受到教师的关注要比女生多。我国学者宋广文和王立军的研究就发现,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教师对男生有更高的期望, 在课堂教学中也给予男生更多的积极反馈和参与机会, 更能接受他们个性的自我表露。
但是在近一学年的中学课堂观察中发现, 并非所有学科教师的期望值都是男生高于女生。在理科性质 (数学、物理等) 的课堂教学中, 确实如上所述, 教师更多的关注男生, 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并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更多的情感支持与鼓励。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情况恰恰相反。这可能与两性在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差异有关——与男生相比, 女生语言能力更强, 女生在背诵、记忆等语言习得能力较之男生更有优势, 而且善于管理。
2 教师期望因学生职务不同而影响英语课堂师生交往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班干部与普通同学在感知教师期望时是有明显差异的。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在感知教师的积极期望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在多次的课堂观察中会发现, 教师对不同角色的同学会给予不同的互动机会。而且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时, 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功利倾向。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前面的同学无法回答问题时, 老师又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其他学生身上, 就会直接转向班干部, “monitor, Could you give me an example? (班长, 可以为我们举个例子吗?) , monitor, Could you tell me why? (班长, 可以告诉我们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 教师直接跳过其他学生而把班干部作为学生的榜样, 这种师生交往的功利性会人为地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而且也会导致学生间关系的恶化。当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提及为什么在上英语课时的反应如此消极时, 80%的学生都对教师的“偏心”现象极为不满, 他们认为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的眼光基本就没有扫视过这些普通学生, 更不用说有什么眼神交流或是互动偏向, 他们觉得普通学生在教师眼中就像是“透明人”一般, 所以才会导致学生的消极怠工。因此, 作为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消除学生间的“等级差异”, 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给予他们合理的期望、均等的机会, 铸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教师期望因学生成绩不同而影响课堂师生互动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而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师形成不同期望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对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不同期望直接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数量与质量。无论是互动的内容、互动的时间或是互动的性质都有质的差别。教师在课堂选择互动对象无疑是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 在课堂互动的其他方面也同时表露出明显的倾向性。
教师在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方式和态度是迥异的, 从此实例可以看出, 教师会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论证性强、需要逻辑思维成分较多的复杂问题, 等候学生回答的时间也较长。而让成绩差的学生大都回答较为简单的、不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等待其回答问题的时间也较短, 常是立即给出答案或是叫其他同学回答。教师对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的回馈也是迥异的, 可以看出教师对高成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非言语行为支持 (点头、微笑等) , 而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不就是很少表扬更有甚者就是不予反馈。
总之, 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 对成绩好的学生更多倾向于实行民主的、肯定的、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方式来传达教师的期望。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教师更倾向于实行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言语方式, 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互动机会不均等现象。
参考文献
[1]刘丽红, 姚清如.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 1996 (19) :348-350.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11
朱婕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对于中学音乐教师而言,教师的课堂情绪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状态,而且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思考状态以及教学互动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教学气氛,进而会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情绪管理尤为必要。
情绪 情绪管理 教学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①。 这无疑对音乐教师也进行了更高标准的定位,要求他们不仅要成为音乐课堂中的解惑、授业、传道者,更为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教师作为个体,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情绪,如若处理不当,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身心发展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状态,而且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思考状态以及教学互动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作用于课堂气氛,进而会影响着教学效果。
一、情绪管理及教学效果的界定
1.情绪及情绪管理
普通心理学对情绪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它认为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认知的互动,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②。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是一种内心体验,并通过外部感官表情、语言和行为反应出来,不仅有很强的感染效应,而且会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对情绪进行管理尤为必要。
情绪管理则是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③。
2.教学效果
顾名思义,教学效果就是教学所产生的成效。 具体而言,教学效果就是在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以及其他教学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取得的成效,即所谓教的如何和学的如何。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评价。④它具有滞后性、不可衡量性等多种特征。
多年来,学者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其中不乏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工具等的论述,也有研究(葛军国,2005)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认为情绪管理得当的教师,在教学时思路更为清晰,应变更加灵敏,反馈更加及时,课堂气氛就更加活跃,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该研究结论略有笼统,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不同科目的教师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课堂情绪,以及这些课堂情绪又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无人论述。 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试图探讨音乐教师的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该如何防范和控制音乐教师的课堂不良情绪?
二、音乐教师的课堂情绪对学生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虽然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但是教师是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⑤。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音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和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的全过程⑥。 作为教师情绪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势必会受到音乐教师的课堂情绪的影响。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的教学情绪有着特殊的含义,极其容易对学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否能积极思维以及是否能又快、又好地领悟并掌握音乐的各项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教师的情绪波动而凸显优劣。
1.音乐教师的积极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人们对音乐材料进行节奏、音程、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以及配器等一系列加工的结果,同一表演者在不同的情绪下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是不会相同的。 同样,欣赏音乐和领悟音乐的情随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会的相同。
音乐教师在课堂中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音乐教学语言给人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为教学增辉添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容易在大脑里形成表象,同时更易于把这种音乐形象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从而发挥教学的直观作用。 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保持高水平,学习效果必然能提高。
2.音乐教师的消极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有调查表明,音乐教师若持消息情绪对待教学,会在学生心理和精神上造成压抑和紧张感,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显形和隐形的学习情绪障碍。这些情绪障碍势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制约和阻滞学生对关键技术动作的领会、联系和掌握。
音乐教师对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耐心、诱导、启发以及鼓励,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大声斥责,或是以讽刺语言相对待,无疑会加快学生学习情绪障碍的形成,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音乐基础差的学生本身就有心理压力和急躁心理,如果教师还是以消极情绪对待他们,这些学生自然对教师抱有成见,对教师所授课程产生倦学情绪,同时也会使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受到挫伤。 这就是课堂上出现的“老师越急、学生越迷茫”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有位杰出的设计师Claude Montana,他对Alexander McQueen、Riccardo Tisci、Olivier Theyskens等的著名设计师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随着80年代的奢华风格的衰落,90年代兴起的极简美学、解构主义、街头及HIP-HOP风潮的兴起,Claude Montana迷失在90年代新风格的浪潮中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此外,教师持消极情绪对待教学,其课堂组织、教学方法等必然松散单一、缺乏严谨,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过于放松和抱有无所谓的心理态势,同样影响对音乐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三、音乐教师的课堂情绪管理建议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的构成材料——“声音”是很特殊的,因此音乐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相对抽象的,人们在感知音乐时,必须把所听到的音乐联系到曾经看到或听到的情景,进而进行丰富的、无边无际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注定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启迪和引导更加关键和必要,除语言信息外,这种启迪和引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乐教师的课堂情绪传递来完成。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在语言表达、举手投足、示范演唱等过程中携带的情绪不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及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中学生尚不完全具备情绪调节的能力,所以中学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1.加强音乐师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修养是“以理制绪”的关键,也是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 教师想要心平气和、情绪舒缓,必须明了师德规范的重要性,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学才能有序、高效、健全的实施。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高尔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最不可战胜的”。 作为需要通过共鸣来传递教学精髓的中学音乐教师,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 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容易不自觉地沦为情绪的奴隶。
情绪虽然具有非常强的传导性和感染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情绪也极易发生转移,而且转移的方法也非常多,如换位思考法、倾诉法、接受他人帮助、降低要求等等,通过与外界信息的反馈,减轻或疏导心理压力,情绪势必会转入正常状态。
四、总结
教育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方面组成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音乐学科知识、音乐教学实践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还应该具备在教学过程中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教师教学情绪的好坏影响着自身的教学状态、学生的注意状态和思考状态以及课堂教学互动,这些共同会作用于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教育者持有不良的情绪,导致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产生不良状态,这势必会导致课堂气氛不佳,而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过来也会传递给教师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不能调节自身情绪进行反思的话,这种负面情绪会越积越多,进而寻找更多的宣导出口,学生作为接受者之一首当其冲的成为受害者,这又势必导致教学无法达成预期效果。
注释:
①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1.
③马向真,王章莹.论情绪管理的概念界定.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8-61.
④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⑤葛军国. 教师情绪的饱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J]. 新课程:教研版,2005, (5):7.
⑥孟志红.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J]. 教育研究与实践,2005, (6):59-60.
[1]陈晓楣.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新课程:上旬,2012(3).
[2]曹蓉.教师情绪智力影响教学效果的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1(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杨泉良.教师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3(2).
[6]马向真,王章莹.论情绪管理的概念界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7]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8]黄春丽.浅论教师情绪的起因及调节策略[J].考试周刊,2009(2).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 篇12
1. 翻转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教学课程主要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学习视频中的内容,回到课堂时将所有问题拿出来和教师、同学探讨交流的一种新教育模式。
(1)教师角色的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则是在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而翻转课堂正好扭转这种局面,学生不再单一地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主动去研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还是会扮演解惑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挖掘学生的积极自主性、创造性等。[1]
不仅如此,这种模式不仅让教师的角色和原来有很大差别,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学指导能力、交际能力等,这就给传统模式的教师带来了思想和地位上的冲击。
(2)信息技术水平的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如今网络教学是科技化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将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此更贴近学生,资源更能合理配置。而教学视频需要教师自己来制作,所以也考验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且视频不能制作得呆板、毫无亮点,那样学生会不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是痴心妄想了。
(3)教学水平的挑战。翻转课堂所需的网上教育视频是短小精悍的,切不可冗长、乏味。所以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视频时长要合理,并且其中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针对性要一应俱全。另外,教师除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科学把握之外,还应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来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里,教师在课堂上不间断地讲,学生很难有时间停下来质疑或思考。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随意暂停、播放,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另外,视频里的知识不会过期,一个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很久。翻转课堂将原先简单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知识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现场,教师会面对非常多的问题和质疑,如果想对答如流从容不迫,必须得给自己充电。
(4)教育理念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理念。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向学生。这对教师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导致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从而导致教育步伐紊乱。
2. 教师应该如何适应翻转课堂
(1)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头脑,如今的教育和信息技术都不同凡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必定能让教师有长足进步。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交流,探索新的知识,新时期的教育模式要有新的技术和能力才能胜任。[2]
(2)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职业、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跨专业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充实自己。
(3)积极接受新思想和新教育理念。尽快摒弃传统教育下形成的落后思想和教育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新的知识和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新环境新教育方式下摆脱危机去生存,必须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及时更新陈旧观念,保持学习激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时代。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教育方式和理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含义和特点,然后总结我国教师在实施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面临的思想冲击、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师,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49-51.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推荐阅读:
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论文05-17
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06-08
教师的形象与风格礼仪07-05
教师认知风格07-19
读书对教师的影响09-23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09-10
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06-15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07-20
在声乐教学中对演唱风格进行分析研究05-30
没有风格的风格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