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共5篇)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篇1
浅析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摘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发声者”,同时也是电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主持人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报,还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解析和预判,从而让受众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内容。本文以浅析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为题,对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语言结构及语言规范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Abstract】: the host of the TV news commentary is program of “voice”, is also a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TV and audience.Host not only need to content of news broadcasts, also need to related content analysis and prejudgment, so as to let the audience can b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ed content.The to of news commentary program host language specification strategy title, language features of news commentary show host, language structure and Strategies of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关键词: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引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种新型的运用电视媒介对社会新闻进行评价的形式,是电视台公开表达自身立场并传达自身立场并影响受众思想走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阵地。它传播的意见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导向,沟通社会不同阶层信息,满足广大民众当下时段对各类重要信息的求知欲。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引导和整个评论环节的推动者,不仅策划着整个评论的节奏,而且使用标准有力的语言将整个评论中的观点最大程度表达出来以便观众更好地接受理解。
论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现代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以考察语言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功能及其优势和劣势。此外,论文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同社会氛围、大众传媒的导向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联系起来,进一步揭示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和运用技术,揭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更好效果,这就赋予论文研究以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和效果。
一、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
语言特征,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语言特征的形成受 到语言运用环境的差异、语言运用者本身的发言特点和表述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论文研究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进行具体的解说和操作时,通常都是对新闻信息进行介绍、串联或评说,使节目具有连贯性与完整性。所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也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贴切精准
语言的准确性是任何新闻作品都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特征。尤其对于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而言,语言作为传播交流的工具,在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特别应该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和整体表达的圆满性。虽然主持人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采取风格各异、特点悬殊的语言,但是都要遵守用词精确的基本要求。言过其实或者词不达意的情况会影响报道本身的质量,并进而降低评论的真实性和公众的信任度。在整个评论进行中,主持人只能在表达自身的猜测或预估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不精确的模糊语词,这种适当运用的结果是提高主持人自身对评论的负责态度。主持人需要时刻谨记某些关键词语的细小区别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巨大不同,从而能够影响整个节目的质量和成败关键。
例 1 主持人:“是的,正如您所讲的金正恩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朝鲜也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而与金正恩类似,朝韩关系也时常令人难以猜透,时近时远。因此,我预测,韩国总统应该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种神秘性,因而他认为与这样的邻居打交道需要做好双重准备。”
——《时事开讲》(20151015 期)金正恩无论“失踪”“现身”都博眼球。例 2 主持人:“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年代,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我们说中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那么朝鲜呢?中国是朝鲜的同志加邻居,朝鲜能够借鉴中国的道路吗?主持人:“我刚才指出了一些存在于内政方面的问题,我们也难以忽视外交方面的朝鲜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意味着朝鲜在表达什么样的信息?”
——《时事开讲》(20150916 期)朝鲜改革或将“摸着中国过河”。
在以上两个例证中,我们发现,主持人采用了一些模糊的言辞表达,也即是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采取了比如“类似”、“预测”的表达方式,主持人和评论 人是依据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推测,因此主持人就正确把握了向观众传递现实事件发展趋势而不是发展必然的度。另外,主持人特别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使观众能够依据事实情况来权衡重要程度,比如“朝韩关系也时常令人难以猜透,时近时远”隐含着韩朝关系并不明朗的含义;“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年代,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并没有否定中国最初改革开放时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是那时候相对较少。主持人的用词精准性对电视评论自身的真实性息息相关,用词的贴切性与事实情况的物理逻辑直接相关。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时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明指性,以避免对观众造成误导和自身节目失真的情况。
(二)语言表达方式口语化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特别重视对口语的巧妙运用,我们知道口语具有用词精简、构造简洁和修饰节省的特点,这使说者清晰、听者明朗,能够有效提高对话的效果。有的句子句法结构复杂且用词累赘,但其含义比较简单,这就需要将过多的修饰成分去掉,使句子精简、意义清晰,使听者更能接受。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特别需要注意对口语的恰当运用,因为电视新闻一般评论的是时事新闻和焦点问题,有时也会评论国际关系这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只运用专业化和修饰性的语词,只会增加观众的理解难度,从而不利于新闻的传达。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精简句子,使语词更好地承载信息,使观众能够准确且便宜地接收信息,使评论发挥真正的现实作用。
例 3 主持人:“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本次朝鲜外相在联合国的发言其实是针对美国的,他说我们并不惧怕威胁的存在,我们拥有核武器进行适当的自卫行动。而在此之后,他又访问了俄罗斯,这恰恰把中国悬置在中间了。”
——《新闻今日谈》(20151001 期)朝鲜政局无法预测
例3中的主持人在进行评论时并没有直接转引朝鲜外相的发言,而是采取一种更口语化的叙事方法娓娓说出这次发言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这就使整个评论既亲民又易于理解。此外,我们还能在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看到这种口语化的巧妙运用。
(三)主持过程声像结合
电视的出现迎来了大众传播的声像时代,受众渐渐地不再满足于听新闻,而 是转向看新闻。与耳朵的听觉不同,眼睛的看具有更强的冲击效果和真实性,更能扣人心弦,令人信服。特别是在新闻类的电视评论中,主持人放弃了原先的单纯口头叙述和解读,采用图像、文字和动态影像等多种符号形式,将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达到动静结合并提升清晰准确表达事件发展的效果,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和完整地感受事件。
例4(视频图像:5月8号到9月11号之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和外交部分别发布了7次和1次紧急通知)
主持人:“2015年,我国就国民到菲律宾旅游的相关事宜已经发布了多次预警,特别是5月8号提醒前往菲律宾的中国公民警惕刑事案件,其后在5月24号和25号两天有分别发布通告,提醒中国公民注意自身安全;在6月到8月份一直保持着这种提醒,到昨天警惕首次上升为外交部级别。今天记者在外交部在例行发布会上就此问题对发言人华春莹提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听一下她的应答。”
——《新闻 1+1》(201540912)“危险”的菲律宾?!
主持人介绍了中国就公民去菲律宾旅游时间的相关预警,因为相关信息量比较大,视频图像中便显示出具体情况的表格,以便把每次预警的时间和内容等情况显示出来,这就使主持人不必详细解说每次预警的具体内容,使其可以言简意赅地评论事件,最后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最近一次外交部的通知上。
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结构分析
交际过程中完整的语言结构是指句子与句子构成的篇章结构。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在整个篇章结构中占据着建立并促进话语结构的生成并总结重点的作用,此外主持人还在介绍事件从开始到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他能够将那些有效信息串联并突出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与电视谈话类揭秘相比,新闻类主持人不是那么随意发挥,而是更加谨慎。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体现为主持人主持的单一式形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会话式形式,两者分别具有评论主体确定和在互动中形成话语结构的特点,现在我们具体对两者进行具体论述。
(一)、“会话式”主持人的语言结构特点
我们一般将本身有交际功能的对话叫做会话,会话本身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 指向性,也就是为了深刻阐释主题,会话以主题为核心并逐渐结构成一个独立的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划分为开始、发展和结局三个发展过程,以及每个部分中主题的提出、进展及其转折等。塞克斯等研究者在详细研究了会话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价值的“话语转换”理论和“毗邻语对”理论,他们指出话轮指的是由交谈双方以此发言所形成的整个对话系统,话语转换是存在于人类对话中的语言体系,与人类的会话相依存。值得注意的是话轮转换的两个特征,首先是在一个时间区域中有且只有一个人说话;其次,对话过程不间断。
另外一个是存在于对话过程中的“毗邻语对”现象,也就是会话中不间断的对话现象。比如甲发问:“你吃饭了吗?”乙的应答是紧密对应着甲的问话的,也就是乙只能说“吃饭了”或者“没吃饭”这两个答案,而不可能说“好”或者“不好”等其他答案。
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在发言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从话题提出到发展乃至结尾整个过程的组织和掌控作用。建立并研究主持人的话语结构及其具体的语言方式能使观众更明确地理解主持人的发言内容及其观点。在一个完整的会话中,话轮是不间断地传递着的,主持人在整个评论中占据着分配话语权的关键地位。一般来说,主持人在会话开始前会引入导入语以便更好地进入掌握整个话语转换的过程,导入语一般具有特定的结构和词汇构成,主持人正是借助这种提示语来提示下一个发言者,这种引入语一般有“您觉得”、“下面有请”等形式。比如在《今日关注》节目中,主持人在对现实事件的总体性简介之后,一般会用“有请”来衔接自己和下一个对话者或专家的对话。
例5 主持人:“在中国公民在菲律宾遭到袭击的同时,菲律宾却在国际上开始宣传中国的南海争端事件。菲律宾总统也远赴欧洲去寻找援助,菲律宾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有请我们的专家进行评论。”
——《今日关注》(20140915 期)6天3华人在菲遇袭菲缉凶不力反炒南海争端
在会话发展到两个话题衔接的时候,主持人一般会用“您怎么看”之类的话语将话语权转给相关的评论专家。另外,还有当主持人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进一步追问的时候,一般是在现有知识的情况下对更多更深内容的发掘和对进一步讨论 的激发等情况下会采用追问式句式。这不但有助于观众对讨论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讨论本身的深度。
冯玉鑫:“因为俄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因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正如我们知道的,俄罗斯卢布近期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发生了下跌情况。”
主持人:“是的,汇率大概跌了多少?” 冯玉鑫:“从年初到现在跌了百分之二十。” 主持人:“那就等于是货币贬值百分之二十。”
冯玉鑫:“是的,这是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没发生过的降幅。现在卢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已经分别跌破了1美元比40卢布和1美元对50卢布的数字,这是难以想象的。”
——《今日关注》(20141016 期)普京奥巴马高调互呛 俄美关系雪上加霜? 在例5中,专家评论员在描述俄罗斯汇率下跌的情况时只使用了一个概数,在主持人的进一步追问下,我们才发现跌幅竟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主持人获得跌幅数据后进一步追问,使评论员对此展开更深一步的评论。因为跌幅只是一个比例和观念式的数字,只有货币之间的兑换额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出俄罗斯汇率下跌之后的情况。
(二)、“单一式”主持人的语言结构特点
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还存在着只有一个主持人进行论述和评论而没有专家评论员参与评论的情况、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主使人一般具有自身的一整套话语结构方式,但是缺少了会话式主持方式的多样性。单一式主持人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以回放的方式把重要事件进行结构性的导读,并借此做一个整体性的概括。
例6 何亮亮:“香港的荒诞局面还不断进行着,直到昨天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昨天香港政府的五个高级行政官和香港学联就大学生联合会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
——《总编辑时间》(20151022期)香港“占中运动”已成荒诞闹剧 主持人在评论开始就介绍了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四个基本情况,对昨天 发生在香港的五个高级官员和香港学联就大学生问题进行的会谈及其导致的局面变化做了概述。一般情况下,对话开始的对新闻事件的回放和概述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也是这次节目的重点论述问题。
三、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使用失当问题分析
(一)控制不当导致过度信号的产生
目前很多电视观众反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部分“会话式”节目主持人,他们主持的节目低俗,不加节制,甚至一些中老年观众对这一部分主持人的言行可谓是深恶痛绝,言辞也比较激烈,将这部分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比喻为群魔乱舞。这就是副语言行为控制不当中出现的过度信号导致了观众对主持人的不满。
那么,到底什么是过度信号呢?一个信号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得过分强烈,便构成了过度信号。有关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手势满天飞”的意见,就是源于主持人副语言传递出了过度信号。人们为什么会讨厌过度信号呢?假如一个主持人在与被采访嘉宾对话,嘉宾讲了一个稍微有点有趣的笑话,主持人就长时间的放声大笑,然后用“嗯,评论很好”、“正确”等简短、敷衍的语言进行回复。那么无论是嘉宾还是现场的观众就都会本能的觉得很可疑,会思考主持人其实并不高兴,但又想掩盖这个事实,所以才做出了过分的反应;或许,嘉宾还会觉得,主持人其实心不在焉,根本就没有听自己的笑话,而他过分地大笑也只不过是一种预防措施而已。或者观众也会觉得主持人根本就没有听懂嘉宾的新闻评论吧,却又竭尽所能装出听懂的样子。事实上,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但是观众和被访评论嘉宾就是认定了主持人的反应是虚假的。
(二)语言及副语言控制不当引起的信号短缺
信号短缺刚好与过度信号相反。短缺信号就是没有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强度的信号,它甚至还达不到人们所期待的程度。我们知道,微笑能给人一种容易接近和交流的印象。但是有一种闪电式微笑却达不到这种作用。这种微笑往往会在一张平静的脸上迅速一闪,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之下,一般的微笑从出现到最高强度再消失,其延续时间要长得多。就如同有的时候,我们在街上看到两个朋友相遇,当他们分手之后转过身,各自朝着相反方向走的时候,脸上仍然可能挂着微笑。但是,闪电式微笑却会在微笑者转过脸之际就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 踪了。这种微笑时常仅仅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因此在双方尚能看到微笑者的情况下,它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种故意的冷落。同样的情况,我们在电视上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脸上也可以看到,主持人在一段串词之后,仅仅在一瞬之间便收起了笑容,将脸转向监视器,神情严肃;也有的时候主持人面带微笑以一段与观众依依不舍的结束语告别之际,话音未落,面上的微笑已经消失殆尽,随着字幕的缓缓移动,观众的心理是迷茫且失落的。
四、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省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被倾力打造为在黄金时间播放的王牌节目播出。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关注社会焦点、引起舆论批评和宣扬社会价值观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担任媒体和观众的交流纽带。主持人也应该为发挥这种作用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定位,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发挥自身的魅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对观众造成正面影响,完成一名合格主持人的责任。
(一)、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具有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提升节目生动性的作用,一般来说,主持人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这是对主持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需要在阐发和评论事件的时候注意自身语言的发音是否规范、遣词造句是否精准、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语言和句子之间是否连贯。此外,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新闻类主持人还需要提升自己把控全场和引领讨论话题乃至现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一名专业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小到发音吐字大至用语措辞,通常都接受过专业的主持基础训练。然而由于近年来,一些电视台使用特约评论员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虽然从评论的专业性角度而言,他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在解答评论时会更加专业,但是他们毕竟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语音训练,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读错字、读错音、卡壳儿等低级错误。因此只有全面提高主持人的主持功底,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节目品质的提高,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评论内容能准确、无误、高效地传播至社会大众。
(二)、着眼全局,用语把握全局
一般来说,无论是怎样的评论语言都会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展开,而且角度 的差异会导致整个论述的不同。不管主持人采取单一发言还是与嘉宾对话讨的方式来建立话题和发掘信息,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把控全场的能力,对事实及其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寻找一个可以反映问题实质的视角进行关注,提炼观点,深度剖析,从而进行有力的说服和论证。任何评论所触及的点,都应该是整个面上的点,是大局中的局部。离开对全局的把握,无论所触及的视角有多么精巧,分析的语言有多么透彻,都可能因为偏离大局整体的方向而失去精准度。
主持人对于观点的提炼和表达都有可能受到各种方面的干扰,这其中既有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事实信息,也有指向各异的意见信息。尤其是各种立场观点不同的意见信息,初看起来似乎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此时,只有在环视大局的基础上审视这些意见信息,才能分辨优劣,继而理清事件脉络,抓准评论角度,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
(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意见表达者和意见平台的搭建者,属于党和人民的传声筒。特别是鉴于新闻评论节目的政治性特点,主持人需要具有比常人更高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的的政治素养主要指主持人的思想观点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包括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予正确的解析,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信马由缰,让言论偏离正确的轨道。
首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主持人的语言基准。评论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必须准确反映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和主张,不能人云亦云,扰乱社会平稳安定。面对复杂性社会难题时,主持人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鉴别能力,明辨是非,科学论断,提出正确论断,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以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正义感作为主持人的话语高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内容大多数是涉及时政、社会焦点问题,主持人要做的是反映问题实质,直指问题要害,从而找出解决之道或规避之法,而不是一味罗列矛盾与问题,增加社会积怨情绪。因此,主持人不仅仅要善于抓住问题,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的建议。此外,主持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显著问题要用于发表自己的批判言论,激起人们的普遍讨论,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公正发展的目的。
最后,以理性的引导作为主持人的话语原则。一般来说,出了对一些专业性 较强的事实进行解读之外,评论的对象多少具有争议性的人和事。主持人对与这些有争议的对象发表评论,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情绪,而是通过深入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引导受众理性地认识相关事实,正确地评价它们。主持人用语是否理性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态度。主持人保持理性的话语分析,传递给受众的就不只是关于事实的结论,更多的是解释与论证的逻辑。因此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不应当成为主持人语言中所包含的态度。
五、结论
在信息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随时随地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不再满足于消息层面,而是转向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声音”层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是这种声音的代表。
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主持人的职责从单一的主持发展到需要将节目中的评论信息行之有效并且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受众。本文举例、分析、归纳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与话语结构,旨在强调灵活熟练的使用话语技巧与传播技巧,让传播效果得以事半功倍,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舆论。
总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从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转向了电子网络等新媒体。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资讯前所未有地大量充斥在受众周围,普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能在这样的竞争大背景下继续保持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提升节目自身价值,成为众多电视台及专家学者的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如果说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那么主持人就是灵魂的引路人。提升主持人自身的语言功力与素质水平,不断地实践总结创新,才能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发展的道路上越办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年版。2.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年版。
3.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4.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5.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年版。6.方汉奇:中国新闻学之最,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5 年版。
7.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8.齐沪扬:传播语言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9.李彬:传播符号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10.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11.詹人凤:语言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1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篇2
关键词: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独特,新颖
相比对于文学作品的风格研究, 我国对于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研究实力较为薄弱, 研究意识较为欠缺。在这个背景下, 研究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诸多问题, 对于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形成自身的评论风格, 为读者带去更好的阅读体验,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内涵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新闻评论作品是“易碎品”, 其最主要的目的只是去传播信息, 其中蕴含的语言风格是不存在的。虽然目前的报纸新闻评论文章中在取材、内容和语言方面都有着甚多雷同的地方, 但是这只是一种不良倾向, 并不是主流。新闻评论也是存在着鲜明的个性特色的。
(1) 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独特性。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独特性是指其独创新颖的特性, 而且独一无二, 不可复制。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作者, 读者也能通过阅读知其名。也因为如此, 任何模仿、抄袭和重复别人的评论文章都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评论风格。
(2) 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稳定性。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稳定性是指, 当一个新闻评论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写作评论累积之后, 会形成自己稳定的笔风, 并且保持统一性和稳定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风格就是作者本身, 它不能脱离作者而存在, 是不能转借的, 也是在短时间内变换的。
(3) 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公认性。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公认性主要是指任何一个报纸新闻评论的作者要确立一个明确、稳定的评论风格, 必须经受得住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报纸新闻评论的作者只有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鲜明的风格, 被读者喜闻乐见, 以此得到他们的一致肯定, 才能起到巩固风格的作用。
(4) 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其他特性。上述三种特性是一种相对概念。在实践过程中, 报纸新闻评论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单一和僵化、静止的, 多样性、丰富性和变化性也是其重要特性。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要争取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中保持自身的主导风格, 保持相对稳定性。
二、报纸新闻评论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1) 博学多识, 为形成鲜明的报纸新闻评论风格奠定基础。任何具有独立写作风格的报纸新闻评论作者都有着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 这是基础条件。如果知识储备不够丰厚, 再多的写作技巧都不能造就出好作品, 那么形成独特的风格就更别提了。例如, 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报刊政论家胡乔木曾经为《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写了多于一百篇重要政论。在他的政论中, 各种逻辑方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充满讲究说理的战斗风格, 从而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广泛影响。胡乔木的这种风格是与其广博的理论知识分不开的, 具体表现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文学素养方面, 其知识容量和对历史经验的熟悉与理解都令人惊叹。
(2) 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形成鲜明的报纸新闻评论风格创造条件。在报纸新闻评论写作实践中, 评论作者要想实现自身独特风格的形成, 就要尤其注意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创作时, 要尽量避免与别人走同样的路子, 不能亦步亦趋, 而是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创造出别人没有的模式。这就要求报纸新闻评论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积累总结写作经验, 在新的实践中带着创新意识去不断探索, 去积累, 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如果一个作者能在评论观点、文体结构、细节背景等方面的运用上做到与众不同, 就能体现出自身语言风格的新颖和独到。首先, 抑制思维定式, 在进行观点的提炼时不迷信于已经存在的定论, 敢于挑战权威, 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去做那些与客观事实保持距离的公认性报道。其次, 在文本结构上做到不被固定的评论性文章的格式所束缚, 争取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在文本表达和文本内容上, 注意鲜明和生动个性语言的表达, 巧用背景和细节。
(3) 培养审美意识, 为形成鲜明的报纸新闻评论风格开辟途径。报纸新闻评论从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评论作者对于客观事物付诸自身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真正优秀的报纸新闻评论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时, 都能做到不被眼前的表象蒙蔽, 而是根据自身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对事实进行过滤和提炼, 再现审美理想中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本质, 做到历史发展趋势的反映和真理性认知高度的获得。首先, 既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客观反映, 但是要在其中进行自身主观倾向的渗透。其次, 在叙述客观事实其中渗透对事实的思想道德评价和伦理评价的同时, 还要注意注入对其的情感评价和艺术评价。
三、总结
报纸新闻评论的风格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 都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范畴, 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进行多个方面因素有机结合的一种关于美的风貌的感受。评论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 以及个性修养和思想水平都会影响自身新闻评论风格的形成。在报纸新闻评论工作实践中, 作者只有做到博闻强识, 逐渐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尤其注意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求异意识和批判思维, 才能实现各种影响因素的有机结合, 进而反映到自身的新闻评论作品的字里行间去, 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姜兰花.新闻评论的思想魅力——以《潇湘晨报·湘江评论》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 (1) :36-38.
[2]孙红娣.报纸要为培养新闻评论者的风格创造条件[J].理论观察, 2010 (3) :175-176.
体育新闻评论节目的整体风格改进 篇3
多元化风格
技术化。随着大众需求的多样化变化以及电视新闻技术的发展,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呈现了技术化发展趋势。这主要是源于国内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发展,广大的体育类爱好者已经不再仅仅追求能看到体育赛况、能知道比赛最后的得分。大多数的体育爱好者更加关注运动员的身份、现场状态、技术、团队战术,以及比赛进程等情况,这种强烈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评价的专业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诞生了一批技术化的评论员,对体育比赛进程进行解说,对运动员现场表现、团队战术等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如果一些评论员没有真正从事过体育实践工作,若要想成为著名的评论员,则需要具备足够的体育运动技术,以及常年的工作经验。作为一名资深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员,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能对比赛进程、赛场得失、战术,以及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未来可能出现的比赛趋势、比赛成败的原因等进行专业、细致的分析,因此得到了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的追捧,使其技术化趋势更加明显。
散文化。随着工作的深化,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散文化的风格趋势也凸显出来。所谓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散文化,就是体育新闻评价中带有浓重的历史情节和文化色彩,语言风格类似于散文,让听众在体育新闻评论过程中感受到文学审美的享受。和散文一样,这种风格特征无疑使得评论员在评论过程中具有浓厚的个人感情倾向,这也是其与技术化风格的评论员的区别所在。
娱乐化。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在最近几年十分明显,特别是网络化技术迅速发展后,娱乐化的电视体育新闻报道被大量的网络观众所追捧。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与体育赛事商业化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如此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风格,可以获取更高的观众、提高收视率。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娱乐化最主要的表现是评论语言犀利、风趣幽默,显然与前面的散文化和技术化两种风格迥异。由于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不拘一格的特征,在其评述中解说员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不符合主流传媒文化,这样评论不再重视技术性,而是更加重视评价的幽默、风趣。
不得不说,近几年我国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在多元化报道风格中,以娱乐化最为突出。从正面角度评价,笔者必须承认这种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同样也给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更高的收视率,实现了媒体的经济效益;这种娱乐化无可厚非,其满足了我国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变化需求,是顺应大众传媒发展的产物。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过度娱乐化的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使其评论偏离了轨道,也是其发展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改进策略
要选题独特,观点鲜明。社会主义市场下,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也要参与市场竞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选题独特,切入新颖的评价视角,办出自己节目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观众的心理,吸引观众的眼球,给广大的体育爱好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走格式化和套路,从而在体育新闻评论事业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笔者不妨举一个例子,当一提到篮球运动员姚明,体育爱好者首先会想到的是“巨人”。不到17周岁的时候,姚明参加全国八运会比赛,当时姚明的出现,电视媒体纷纷加以评述,评价姚明的身高优势,格式和套路一般,观众收视一般。在此背景下,央视的记者却独具慧眼,他们发现在每次的比赛中,在争夺篮板球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摔倒现象。针对此种问题央视专门制作了一期专题,指出地方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让姚明过早参与比赛,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具有毁灭性。这样的选题视角是站在了整个社会的角度上,深入分析了当时这一忽视长远利益做法的利弊和可行性,传递了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忧虑。央视的这一套节目播出以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促使人们对当时的这种风气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制作手法应新颖和细腻、富有冲击力。心理学家对人的听力、视力及记忆力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环境传递给人时的信息要经过加工组合以后,才能更加强化人的记忆能力。因此当最初的外界信息传递给人时其记忆并不深刻,只是形成了大体的印象,这时候就要进行细化、总结、归纳和分析,经过加工,信息就更加具有条理化,这样才能将外界信息纳入人的记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也是这样的,要遵循人的记忆规律。与传统纸媒评论相比,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带有极强的现场感,其画面带给人的冲击感比较强,真实再现了体育现场赛事。另外由于加上配音、文字等,声色并茂,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觉器官。因此,为了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的制作手法必须新颖和细腻,使其画面现场感十足,从而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造成冲击力。
提高制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电视体育新闻制作是一个十分专业的技术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电视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体育类电视频道不断涌现,电视体育新闻的评论的同质化趋势明显。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记者也转行投身于电视体育新闻制作中,其中有一部分人对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因而影响了电视频道的经营。因此,加强对电视体育新闻制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讲作为一个体育新闻节目制作人员,首先要对我国体育新闻行业进行全面把握和了解,知道哪些是热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抓住观众心理,挖掘素材,创作更好的体育新闻节目。其次更要增强体育运动理论知识和技能。随着体育爱好需求的广泛化,观众想了解的内容也更加宽泛,这就要求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通过全方位的解释,满足观众所需。
根据发展实践可见,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多元化的风格发展满足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丰富了我国电视体育新闻文化发展。电视体育新闻多元化发展反映了我国体育传媒事业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市场各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和产物。但是在认可我国电视体育新闻报道评论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多元化发展所伴随的负面影响,例如娱乐化过度发展,电视体育新闻发展受到商业化影响明显、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更需要增强专业化评述,要求评论具有专业化的评价技能,保持客观精神和全局意识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电视体育新闻报道的多样化风格才能更加满足观众需求,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 篇4
10日,湖南衡阳司法局召开党委会,局长万春生与副局长廖曜中在“进人”问题上发生争执。万局长为强迫廖副局长接受意见,大打出手。万局长众手下一拥而上,抱住廖副局长。可怜法学博士,瞬间鼻青脸肿。
新闻报道的标题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新闻事件的内容,观点客观公正。新闻评论的标题不拘一格,鲜明生动。它通过将欠揍添加引号,表现了作者站在了副局长的立场上,在随后的文章论述中,正好印证了这点。用贬义的词其实是褒扬了副局长的正直人格。
二、新闻报道:贵州锦屏副县长女儿炫富遭公众质疑 新闻评论:千斤“炫富门”,官爸怎脱身
近日,贵州锦屏县副县长女儿尤异希被指购买奢侈品并在微博上炫富。尤异希受访称所谓“炫富”的包都是山寨货,每个包的价格都在90元左右。她自称每个月的生活费仅有800元,一直非常节俭。针对尤异希的澄清,其父尤成华予以了证实,称女儿的名牌物品均系假货。(《新京报》9月26日)
新闻报道采用的标题是以事实来依据来命题的,内容具体准确,让读者一目了然,或有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下去。新闻评论的标题倾向于这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体现这篇评论文章的思想和中心内容。女儿炫富,却不料连累爸爸。标题很亲切,到底官爸该怎么样脱身呢。文章中一一解答。
三、新闻报道: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 校方称为激励孩子上进新闻评论:带“绿领巾”的孩子你伤不起
西安一所小学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优秀上进的学生发放红领巾,学习、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没戴上红领巾也就算了,难道差生就得戴绿领巾吗?家长难免不满起来,学生的自尊似乎也受到了打击。媒体报道后更是引起了一片哗然。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篇5
一. 引言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弃儿》讲述了贵妇和管家有了私情后产下一子,不得已把孩子送到了乡下农民家里,多年后,夫人和管家同去看私生子的故事。小说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情节简单,有时是事件的某个片断,有时是某个图景,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侧重细节描写、语言和心理描写,采取了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小说创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他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重要标志。所以翻译我们要尽量重现这一风格。
二. 重现原著风格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的暴力”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该对这种暴力进行补偿,使译文尽量重现原著风格。
2.1 风格对等
尤金.奈达把译文与译文的对等分为三个层次,即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有时候为了保持译文“风格的对等”,译者不得不牺牲字句的信实。
在小说开头,Apreval先生刚刚出场时的情形:
He bowed with a smile, and with all the gallantry of former years:
"I will go wherever you go," he replied.
阿不哈维尔先生微笑着鞠了一个躬,还是以往的殷勤,回答道:“如您所愿,乐意之至。”
经过考虑,“gallantry”被译为殷勤,而"I will go wherever you go,"则为“如您所愿,乐意之至”而非“您愿意的去的地方我都愿意跟随”,后者虽然做到了形似和意似,但是出于对当时身份地位及所处场景的考虑。他作为上层社会的管家,理应彬彬有礼,态度殷勤,但是在男主人面前,他的话语里不应透露出与女主人的过度亲密。此外,两个四字词语的连用,更突出了“雅”,符合管家文绉绉的气质,更为传神。
由此可见,译文仅仅达到形式对等或意义对等是不够的,最高的要求是风格对等。译文只有达到神似,译文读者的反应才能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趋于一致。
2.2 原文风格
小说前半部分多对话描写,简单直白,生动形象,巧妙地展现了三人关系。后半部分则夹杂了很多心理描写:
She could still see the pale face of her lover, who kissed her hand every moment, and the clean-shaven face of the doctor and the nurse's white cap.
And what she felt when she heard the child's feeble cries, that wail, that first effort of a human's voice!
And the next day! the next day! the only day of her life on which she had seen and kissed her son; for, from that time, she had never even caught a glimpse of him.
莫泊桑作为语言大师,用词准确生动,夫人的心理挣扎和痛苦压抑表现无疑;我们读到的是一连串力透紙背的感叹句,夹杂陈述与细节描述。句与句之间戛然断开,给人的印象是一系列的铺排和收煞的断奏,一个痛苦回忆接一个痛苦回忆不停地涌现,带读者深入其境的感受到了强烈痛苦与矛盾,刻画出这个不得不与亲子分离,纠结痛苦一生的女性角色。
三.五种方法
为了重现原著风格,除了有章可徇外,也需要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经前人总结,翻译是意译,是替代,是重构,是重组,是重写。下面我将对字词、短语、句子、低落和篇章层次上,加以分析和说明。
3.1译意
思果:切不可译字,要译意,译请,译气势,译作者用心处。文学翻译中,神似也好,化境也好,风格也好,都应该在意译的基础上表现出来。至于如何获得原文中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文中的"At last! at last!",本意是“终于,到底,毕竟,好容易才”,如果直译,就不顾上下文意义了。通过上下文意义分析,译为“终于可以了”,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内容,更加符合语境。这里说的语境,小至短语、搭配,大至段落语篇乃至整个历史文化背景。
3.2替代
曾有翻译理论学者提出,翻译从一定意义上不是简单的译,更可以说是替代,翻译之道就是在目的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代替源语中的表达方式。包括单词,词组和短语,乃至整个句子。
How well she recalled all the details of their early friendship, his smiles, the way he used to linger, in order to watch her until she was indoors.
那些细节她仍记忆犹新,他们早时的友谊,他的微笑,他目送她回室内时的恋恋不舍。
3.3句子的翻译:“枝杈形”结构到“波浪型”结构的重构
汉语采用并列关系的意合法(use of parataxis),句子结构如“波浪形”。而英语采用主从关系的形合法(use of hypotaxis),如树状的“枝杈形”结构。
Of that journey to the South, that long journey, her sufferings, her constant terror, that secluded life in the small, solitary house on the shores of the Mediterranean, at the bottom of a garden, which she did not venture to leave. How well she remembered those long.
为了生下这个孩子,他们一路南行,在那段漫长的旅途里,她不得不躲在地中海沿岸狭小闭塞的房子里,寸步不敢离开花园的地下室, 惶惶不可终日。
故在英译汉中,把英语的“枝杈型”结构转化成汉语的“波浪型”结构,可以避免句子的“欧化”。
3.4段落的翻译:重组
由于汉英段落结构和句子连接手段不同,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进行段落重组。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难以照顾句子间的联系和段落的衔接,以段落为单位,可以考虑到句与句的衔接与逻辑关系。
“I really think you must be mad, my dear, to go for a country walk in such weather as this. You have had some very strange notions for the last two months. You drag me to the seaside in spite of myself, when you have never once had such a whim during all the forty-four years that we have been married. You chose Fécamp, which is a very dull town, without consulting me in the matter, and now you are seized with such a rage for walking, you who hardly ever stir out on foot, that you want to take a country walk on the hottest day of the year. "
“亲爱的,你疯了吧,竟想在这样的天气里去乡下散步。你这两个月里的想法一直很奇怪。我们结婚44年了,你從未如此异常过,你一意孤行地拖我来海边。你甚至问都没有问过我的意见就选择了来这个无趣的小镇。你平时很少出门步行,现在却想在今年最热的一天去乡下散步。”
在翻译这一段时,根据译文的逻辑,许多句子进行了重组。有分有合,有提前有延后,而不囿于原文的句子顺序,使译文符合中文行文习惯,较为简洁。
3.5篇章的翻译:重写
许多中外翻译家主张,译文读起来要像原创作品一样流畅。钱钟书说过: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信者也。”由于中英文的差异存在,为了达到此目的,有时需要重写。
因为读者对象不同,译文针对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审美观进行了重写。原文中its immense blue expanse sparkling under the sun, with the white sails of the small vessels, and a mountain on the horizon这样的描绘没有进行死译,而是有了不少四字词语,译成“白帆数叶,漂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远山悚峙,若隐若现于天之尽头,”,使译文尽可能接近汉语文体,体现了重写的理念和方法。
对《弃儿》的翻译,为了重现原文的风格,译者遵循了以上翻译原则的同时,也运用了五种翻译技巧。当然,我的译文绝非尽善尽美,在下只是试着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翻译,至于翻译得不好,那是由于个人笔力不足之故。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思果. 翻译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Nid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Holland:Brill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分析07-12
新闻评论的写作08-26
报纸新闻评论的优势08-26
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08-15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09-09
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10-24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09-28
时政新闻的感受或评论07-19
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09-20
新闻评论教学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