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

2024-10-24

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精选5篇)

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 篇1

通常意义上, 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把脉疏理, 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总解, 得出与事件相关联的结论, 这种顺时针的新闻构成虽说较比稳妥, 但容易人云亦云, 很难提升受众介入效果。尤其是电视记者, 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镜头对于采访记者对象来说, 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 它代表的是一个假想的公众视点。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 采方对象, 评述对象也如此, 因而也必然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认为, 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 而反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 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 即采用正向思维, 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 实践中也有很多事例, 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 一旦运用反向思维, 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反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 在电视新闻里, 所为逆向, 就是从镜头的相反的方向看到人或事件“非常走势”, 由是得出乎意料的结论, “这一个”是与众不同的, 令人压根也想不到。这种思维方法在时事、时政新闻评论中更是不可或缺。汶川地震中, 范跑跑 (范美忠) 行为、言论被媒体、公众广泛遣责或曰“谩骂”。但我透过事件的本身, 用逆向思维方式究其结果, 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评论:《假如范美忠没有跑》附录:

汶川地震后, 范美忠因其博客的言论成了千夫所指、万箭齐发的“靶子”。他那种不顾国人情感的言论, 说的实在不是时候, 不合适宜。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创造许多辉煌的同时, 也培养了诸多惯性思维, 今天的我们冷静下来, 再认真思考一下“范跑跑”的事件, 我们就会看到另一种情形, 对范美忠的指责、谩骂, 缺少客观公允。

试想, 地震发生时, 假如范美忠没有在教室上课, 或者说范美忠没有选择跑, 而是选择继续让同学躲在书桌底下, 大家一定能想到那会多么的惨烈悲壮, 说不定范美忠会成为“千古传颂”的那种英雄化身。为人师表的光环会在其身上耀眼夺目。尽管我不赞同范美忠的言论, 但我不反对他跑的行动, 正是因为他跑的行为, 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带头示范作用, 使同学们夺得第一时间安全地跑到操场, 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跑的结果, 考证是否有同学遇难, 其结论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遇难。

由此, 我们指责范美忠是逃跑主义者是不恰当的, 至少不够包容。

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每个人的选项都会先保护自己, 这是定律, 你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 怎能保护别人?生命的法则是你要先尊重自己, 才能尊重别人。自然灾害不能与战争等同, 有极强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这和堵枪眼是两码事。我们有些个别人总是拿很狭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总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论是非, 总是骂别人, “人可以不高尚, 但不能无耻”。范美忠敢于坦陈心迹, 就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强过百倍, 那些一味指责范美忠的人, 如果你那天在教室上课会是怎样?将心比心, 照照镜子, 审视一下自己。

我们看一看范美忠矢志不渝地坚持为中学基础教育奉献的精神, 那种两次入川不舍对中学基础教育追求的理念, 不能不说是一种“牺牲”的精神, 以他的学识完全可以胜任重点大学、或经济发达城市中学的老师, 可是他没有那样做, 这难道就一点可贵之处都没有吗?……逆向思维运用在新闻实践和新闻评论中, 能让受众看到事件的真相, 听到真话, 还原事件本身的合理性和社会意义。

逆向思维在新闻编采中的运用 篇2

新闻价值是一个价值的属概念, 它离不开价值的规定性。新闻价值的大小, 取决于新闻信息满足受众一定需要的客观态势, 也体现于受众追求目标和选择新闻的标准之中, 取决于新闻在什么范围和什么层次上满足了受众的需要。

在具体的传播环境中, 新闻只有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传播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反之传播效果差。如果新闻中的信息和受众相关程度为零, 受众则漠不关心,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新闻求知程度为零, 受众则感到多余;对新闻中的信息理解程度为零, 受众则会感到不知所云, 无所适从。如果编辑记者在编、采、写过程中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来进行工作, 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以受众能够理解的作品传播信息, 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那么我们的新闻也就在受众的心理上有了影响, 达到了目的。

由于受众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要想使新闻信息与受众相关, 让受众能够理解, 那么就要求编辑、记者在工作中转变思维模式, 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检查、审视自己的作品, 先使自己了解、理解新闻信息, 然后再推向受众, 这就是本文中所要阐述的逆向思维在新闻编采中的运用。

一、以逆向思维法突破传统写作模式, 以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

传统思维好的方面是可以积累工作经验, 使我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不好的方面是容易造成思维的局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 作为编辑、记者就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多从相反的方面去思考问题, 采用逆向的思维方法, 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作品的主题有质的变化, 从而使作品从传统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例如:我们在采写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时, 通过新闻舆论监督, 上级领导的干预, 使事情圆满解决, 这当然是好事。但反过来一想, 为什么要在领导的干预下才能解决?如果写出逆向思维的报道是不是能够督促主管部门改变工作作风呢?同时也使我们的报道更加生动。再如:书记热线电话曾炒一时, 反过来想一想, 芝麻大的小事也找书记, 那么, 要一般干部干啥?书记也会忙得手足无措。如果我们在采写过程中挣脱“高、大、全”式的传统写作模式, 如实的写出朴素、实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使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达到与时代节拍一致, 那么也就满足了受众的求新心理需求。

二、以逆向思维法, 克服单一采写模式, 以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

任何事物都有上下、左右、前后、反正之分。当别人从这个方面报道时,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报道。这样, 既可以扩大我们新闻报道的视野, 又可以以全新的角度给受众以新的求知感觉。例如:笔者在采访县农技推广中心时, 在下面采访时, 得到农技推广对农业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的信息。推广中心主任谈到农技推广在农业生产中使农业丰收、高产,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平均每年都为农民增产20%左右。在采访后, 我并没有着急把稿件发出, 而是克服思维的惯性, 按逆向思维找农民科技示范户又进行了深入的反面调查、采访。在地头、田间计算, 在得到实地证明后, 才完成稿件。

通过这件事, 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报道中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能是采访对象说什么, 我们就记什么、写什么, 从而使我们采写的稿件没有一件失实报道, 满足了受众的求真心理。

三、以对立面归纳法的逆向思维,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以满足受众的求益心理

任何运动的物体都有其惯性, 我们的思维也有惯性。当我们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 思维常常是在沿着一个方向滑行, 很难突破习惯的框架。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既有好的方面, 也有其消极方面, 利用思维定势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轻车熟路处理好各种采访, 对于提高我们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如果我们在这条驾轻就熟的路上走惯了, 思维定势的消极方面就显露出来, 在旧的思维框架中写同一类的题材时就常常会形成模式化, 形成千篇一律的状态, 从而把新的东西写旧, 把旧的东西写臭, 就会使新作品不新, 感人的情节被淡化, 降低作品格调。

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在采写过程中, 打破思维定势,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事物中找出其本质和特性, 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采访对象如此这般说的时候, 保持头脑冷静, 把事物倒过来想一想, 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突然发现新出现的事物或问题, 人们往往投入极大的关注, 注意其发展及结局, 而对习以为常的事物突然消失了, 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如果我们在采写过程中, 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并从多角度去考虑, 就能从中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 也就能写出更生动、更有影响力的作品, 从而达到受众求益的心理。

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探究 篇3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八六三计划也在我国得到全面实施, 从美国硅谷到北京中关村, 这些变化都在像人们传递着二十一世纪主要依靠新技术来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上种种都促进了网络媒体兴起和昌盛繁荣, 支撑网络媒体的就是将IT作为基础和平台高新的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也使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远离了铅与火这一时代, 世界报业的科技协会早已经提出了流动编辑部这一概念, 在当前这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 并且将逆向思维应用到新闻采写领域中去, 使逆向思维最大化发挥自身的作用, 这已经成为了人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 笔者就探究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探究。

1 关于逆向思维

世界上一切的现象以及事物都包含着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否定、互相排斥以及互相分离这些对立统一的方面, 只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它们就一定能够向着自身对立的方面进行转化, 这也就是人们对逆向思维进行应用, 进而实施新闻采写工作哲学的基础, 因为新闻采写工作不仅仅是主观转化成为客观, 思维转化成为存在这一个复杂的过程, 更加是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进而为人类提供一个满足自身需求人工客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里, 对自然事物进行正确认识已经成为了新闻采写能够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 然而, 自然现象和事物作为人们认识的一个客体, 存在着复杂性, 并且是有序性以及无序性的高度统一, 无序性充满了整个世界,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直都是一个混沌的世界,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才能够将其有序性很好的显示出来。新闻采写的成果是一个有序人工的客体, 只有在混沌的世界背后来找出自身的答案, 按照一定的采访目标, 对这一目标来实施多个角度的观察, 尽自己最大可能来找到其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只要人们发现了朦胧并且有序的现象, 就会对其穷追不舍, 对多种可能实施有序的构思, 进而实施综合、分析以及比较, 将个别新闻从个别性提升到其特殊性, 接着再从特殊性提升到普遍性之中, 从有限性提升到无限性中, 再从暂时性提升到永久性之中, 最后使其能够很好的确定, 只有这样, 新闻工作者才能够发现混沌世界里面本质性存在的规律, 进而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2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策略

2.1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要排除障碍

与逆向思维背道而驰的就是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主要对习惯思维以及常规科学进行诉诸, 在新闻工作者考虑对新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 并没有相对的经验可以借鉴, 更加没有这一个角度理论的指导, 而旧理论往往试图对其权威性进行巩固, 旧理论往往喜欢抱残守缺, 对新方法以及新思想进行排斥, 所以,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美国的著名哲学家在自身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常规思维对基本创新进行压制, 原因就在于其必须要对常规思维根本承诺进行颠覆, 因此, 想要发现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新问题实质, 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这也就致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和原来传统的思维模式背道而驰, 甚至有些新闻工作者勇于对旧思维模式以及旧理论进行推翻和怀疑。也只有这样, 新闻工作者才能够从本质上实现自身的思维跨越, 进而另辟蹊径, 创建起一个新的人工客体以及新的理论。

2.2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要实施创新

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指对于现有的理论或者食物相反方向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也是从理论以及事物相反的方向将确定性思维目标提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最为可贵的就是新颖的思维起点以及别出心裁的思维结果, 然而, 顺向思维通常都是在对现存方法以及理论进行认同这一个前提之上, 对新闻事物进行一定的观察, 因此, 新闻工作者会对顺向思维中得出来的结果和结论臣服, 并不会对其进行怀疑。如果前提出现错误, 那么新闻采写的结果一定是错的。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 原因就在于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应用逆向思维并不会受到现存的条件产生的制约, 逆向思维也不会被现存方法以及理论进行左右, 对于其所以来的条件以及现存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质疑, 对于新闻采写中新闻信息的前提提出一定的疑问, 进而使背后出现前提, 从本质上说明了逆向思维超越了顺向思维以及新闻工作者原来的思维, 由此可见,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实现创新。

1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基本的从业素

质, 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1.1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政治素养。

首先, 新闻记者必须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新闻报道必须体现国家责任, 不能损害国家形象。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其次, 新闻记者必须了解国家政策, 必须把握国家政治走向, 对国家乃至世界某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走向有深刻地思考, 并且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要能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要有认识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同时,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有意识地促进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水乳交融。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超强的政治洞察力, 只有这样, 新闻记者在采访和报道中才能正确的把握新闻宣传的方向和力度, 才能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社会政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1.2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

所谓的法律素质是指新闻记者必须要知法懂法, 并严格地守法。近年来,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受贿索贿事件、假新闻有偿新闻事件、媒介干预司法审判事件等一系列的媒体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轰动。这些“媒体事故”不但给被报道对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造成了社会民众的恐慌, 也极大地削弱了媒体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喉舌”地位和公正形象。同时, 也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威严性。这说明, 在我国新闻记者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要熟悉法律法规, 掌握各种基本的法律知识, 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循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要知道违反法律法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2.1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素质。

新闻记者的专业化素质指的是新闻记者要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 新闻报道类型多样, 包括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每一个新闻报道领域的记者都应该努力成为自己报道领域的专家。记者既要具备全面的知识, 更要具备其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当前, 批评新闻记者不懂装懂、看待问题一知半解、张冠李戴的言论层数不穷。可见, 新闻记者的专业水水准已经引起来广泛关注, 还有亟待提高的地方。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榨汁的新闻和中文功底,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经济、法律、政治、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新闻记者要自觉学习各种

关于我国新闻记者职业素质的探讨

文丨杜娟

摘要:近些年,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传媒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的新的高潮。在传媒业高度繁荣的背后,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是其作为新闻报道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新媒介背景下,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更高、更全的职业素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质;内容

2.3 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要完善现有新闻

逆向思维并不会对新闻采写高质量进行秉承, 逆向思维往往习惯于寻找美中不足、钻牛角尖以及吹毛求疵, 采取逆向思维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如果发现一点缺陷, 他们就会如获至宝, 将这一缺陷作为新的课题, 应用逆向思维来寻找答案, 将这一个被锁定的新闻采写目的完成。如此反复和循环, 逐渐将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改进和完善, 以至于无穷无尽, 新闻工作者的这一精神和习惯能够有效地保障自然、社会以及人类实现和谐发展, 所有的新闻都经历了从自身萌芽, 到形成, 到发展以及到成熟这一进化的过程, 而这一进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由逆向思维进行推动。这也就从本质上体现出了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能够完善现有的新闻。

3 结语

综上所述, 想要实施优质的新闻采写工作, 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不断探索、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将自身完全投入到新闻事业之中去,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对顺向思维的结果和前提进行反复审查, 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影响学生选择独特新闻视角的原因浅析——《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型教学的点滴体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

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 篇4

就新闻评论研究而言, 对两种思维方式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看法。学者赵振宇强调了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发散思维, 他认为,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束缚, 朝多个方向探索, 寻求多种答案, 这是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3) 学者马少华则认为,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思维集中体现在集中于对象和集中于论点, 其分析、综合与概括的方法适用于“集中”。 (4) 两位学者对于两种思维方式在新闻评论中具体使用环节未做过多论述。

本文认为, 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评论者需要兼具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生产创造性思维成果。发散思维产生新意, 收敛思维提高效率, 它们使用在评论写作的不同环节中, 使评论主体更真切地感知事物, 深刻地认识事物, 有新意有效率地阐述和说明隐藏在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思想本质和观念特征。

一、发散思维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主要运用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以下环节:

一是新闻评论的角度选择过程;二是新闻评论论点由具体判断到普遍判断的引申过程。

在新闻评论确立中心论点的过程中, 发散思维尤其重要, 它帮助评论者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 实现论点的创新。当评论者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 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 重新构建这个问题。评论者对问题的理解会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 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对于同一篇新闻报道或同一重要事件, 评论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评论角度的寻找, 直到发现独到视角, 使评论蕴含的意见性信息有较大的传播价值。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 评论者 (或编辑) 使用发散思维进行评论的例子不胜枚举。新闻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 就是从不同角度展开评论的杰作: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的真相揭露以后, 《中华民报》在1913年4月27日同一天发了八篇社论即“一讨七告”书, 针对八个对象, 用不同的笔调进行评论。《讨袁世凯》以确凿的证据, 证明袁世凯是杀宋主犯, 是路易十六式暴君;《告国民》、《告军人》两篇社论, 以民国主人、民国支柱相号召, 要求国民和军人奋起反抗;《告国会》、《告政党》、《告言论家》三篇社论是在争取同盟军, 要大家求同存异, 齐心协力, 保卫民国, 打倒袁世凯;《告司法官》, 要求法官秉公断案;《告友邦》, 要求友邦“以人道为怀, 公理为衔, 仗义执言”。这样的评论角度选择充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作用。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认为:“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 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呈现不同的表达和传播效果。所以, 评论的角度不是迷信, 而是真实存在, 并对一篇评论非常重要。”曹林本人就曾对同一篇新闻报道以不同角度写出三篇文章 (5) , 使用了鲜明的发散思维。

另外, 新闻评论的论点是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往往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中得出的一个普遍判断。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评论者结合具体社会背景, 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 需要一定的发散和引申。如学者杨根莲认为, 引申是一种带有联想色彩的论证方法。 (6) 当评论者从一个具体判断到做出一个切合实际、有现实针对意义的普遍判断, 新闻评论的论点可以不局限于“就事论事”, 在评论的论点中超越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和评价。观点引申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发散思维在立论过程中至关重要, 这种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可以打破思维定势, 不会使思想僵化, 有利于新闻评论的创新。

二、收敛思维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收敛思维主要运用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以下环节:

一是新闻评论确定分论点的过程;二是新闻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三是新闻评论的结构谋篇过程。

当评论的角度和论点确定后, 收敛思维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如著名时评人盛大林一方面认为, “角度决定立意。评论者在动笔前应该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可供选择的角度越多, 出新的可能就越大”;另一方面, 他又认为, “如果选择了某一个角度, 就必须把其他的角度坚决地舍弃, 至多也只能一笔带过……本来选择了某个角度, 却在论述中穿插关于其他角度的论述, 这势必造成干扰, 影响论证的效果”。 (1)

在新闻评论中的收敛思维, 体现在集中于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件和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论点上。

第一, 确定分论点需要运用收敛思维。一些新闻评论由于论述内容复杂, 为了更好地阐明总论点, 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地论述, 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阐发总论点的分论点。新闻评论确定分论点的过程必须使用收敛思维。如果分论点的内容天马行空, 与主论点联系松散, 就会造成观点的分散。如果观点与观点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不相干, 就会使受众不得要领。如艾丰先生的新闻评论名篇《名牌是民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1995年10月9日) 就是这种收敛思维的代表。为了说明“名牌是民牌”这个总论点, 评论使用了四个并列的分论点, 分别是名牌是“民定”的、名牌是“民创”的、名牌是“民护”的、名牌是“民享”的。这四个分论点都是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的。通过对四个分论点的论证, 讲明了总论点所蕴含的道理, 体现了强烈的收敛思维。

第二, 在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中应使用收敛思维。无论是使用演绎、归纳还是类比推理方法, 论证过程都要使用规范的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进行说服, 必须进行相关性判断。

第三, 在评论的结构谋篇过程中, 主要使用收敛思维, 否则会造成文章结构断裂, 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比其他文体类型, 新闻评论结构谋篇中的收敛思维方式更为明显。新闻评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表现出思维的连贯与统一。在评论结构布局中出于准确性和效率性的要求, 必须对观点和论据进行考量, 围绕论述中心组织材料。虽然新闻评论也引用事实, 包括情节和细节;也运用叙述、描写手段, 有时甚至绘声绘色地再现事物。但是, 这一切都服务于说理的需要, 如王振亚、李舒认为, “如何选择、剪裁事实, 如何叙述、描写, 完全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明论点为转移” (2) 。

三、结语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其写作过程要求评论者兼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寻找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过程中, 发散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使评论者可以找到更新颖、深刻的论点;在论点的论证和结构组织过程中, 收敛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使评论的论证更集聚, 结构更合理。

新闻评论的写作中, 也有不少环节需要兼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包括新闻评论的选题、论据查找、新闻评论的语言使用等。如在论据查找环节中, 一方面, 查找论据要按照“古今中外”四个方向, 从不同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去找到论据材料, 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 所运用的论据要和评论的总论点有相关性, 因此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选出最相关、最合适的论据, 表现出思维的定向性。很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都是必要的。在使用时,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应当分离开来, 分阶段交替进行。一般来说, 多是先发散, 后收敛。

注释

11 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第2-3页。

22艾丰:《新闻写作思维谈之四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 《新闻与写作》, 2010年第2期。

33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197页。

44《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创刊号。

55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72页。

66 杨根莲:《新闻评论的几种论证方法》, 《南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年第2期。

71 盛大林:《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年, 第95页。

刍议民生新闻评论中的批判性思维 篇5

1. 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1.1 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由于民生新闻是最直接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新闻, 是最贴近广大老百姓生活的新闻信息, 因此民生新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而在民生新闻中的批判性思维评论报道则在民生新闻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因此批判性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比重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而且由于民生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评论主要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情, 因此其在民间的影响力极其的广泛, 同时这些小事情也能很好的反应映我国的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对于一些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进行报道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 然而针对这些民生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民生新闻评论可以很好地对造成此种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行一针见血式的报道, 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加的信服, 同时也可以让被批判者觉得合情合理, 从而促使相关部门及时地对民生问题进行解决, 因此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民生新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不过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讲究对问题的冷静思考与分析, 并且能够深层次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评论、总结、反思, 能够对问题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有明确的判断, 所以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民生新闻评论的报道中去能够极大的锻炼新闻报道者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思维缜密度, 从而使民生新闻中批判性思维评论的论点更加的合理与严密, 使被批评者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因此只有在民生新闻评论中积极鼓励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才能使民生新闻评论更加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监督需求, 同时也能大大提升民生新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以及相关民生新闻报道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1) 。

1.2 表现节目的特色

由于节目在对民生新闻进行评论的过程中是一种对民生新闻信息进行再次总结的过程, 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 因此在民生新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论能够极大地表现节目的品位, 同时能够明显地突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而一般对民生新闻进行评论的过程是由节目的主持人用简练、直白、犀利的语言对民生新闻进行关键性的总结, 同时也是节目主持人来帮助观众对新闻报道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与回顾的过程, 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节目中民生新闻所突显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关系进行理性的认识, 因此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对民生新闻评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受主观思维的影响, 要客观理性的、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 要细致的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 要把问题的本质以及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一步步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种社会问题进行细致的了解, 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问题的本质有所领悟, 并且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 以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 使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及时的出来解决问题, 因此一个深刻的民生新闻评论完全能够体现一个节目的特色与品位, 通过一个小的民生问题引申出一个大的民生问题, 并且能够很好地促进相关部门对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的解决, 但是许多节目都没有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问题进行评论, 使得大部分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都只是简单的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与非理性的评论, 同时在对民生新闻进行评论的过程中民生节目主持人还携带着大量的个人情绪, 使得民生新闻的评论过于主观化, 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因此在民生新闻评论中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一个节目的主持人通过批判性的思维对民生新闻进行深刻、理性的评论能够彰显出这档节目的特色, 有利于提高这档节目的品位以及核心竞争力 (2) 。

2. 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误区

2.1 批判不等同于法律审判

由于民生新闻评论是站在民众立场上的评论, 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的过程, 其主要的新闻关注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因此民生新闻的批判性评论是具有局限性的, 因而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批判性的评论时是具有立场性的, 因此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批判性评论时需要客观、严谨、理性的对问题进行评论, 不应该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去评论一则新闻, 而且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并不是法官, 因此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批判性评论时要谨慎的做出判断, 虽然有些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确实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 但是媒体毕竟不是法院, 而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也并不是法官, 因此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批判性评论时一定要切记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界限, 要避免走入一言定罪的思维误区, 但是通过民生新闻的批判性评论来对司法机构以及一些司法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批判, 以达到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与修正作用, 这才是民生新闻的批判性评论所要发挥出来的作用, 因此有关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正确的认识到批判不等于审判的思维理念, 要在民生新闻的批判性评论过程中严格注意做到不越权评论, 使民生新闻的批判性评论更加的客观、公正。

2.2 批判不应该跟风炒作

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批判性评论时不应该跟随着社会舆论的风向来进行跟风炒作, 应该要注重对于民生新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要客观的、理性的、系统的对民生新闻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步步的剖析与总结, 同时还要对民生新闻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本质性的思考, 从而得出具有建设性的民生新闻评论与意见, 切忌一味地迎合社会的舆论, 而且媒体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批判性评论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对于造成问题的原因要有实质性的看法, 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独到的见解, 要敢于对主流媒体提出质疑, 同时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要勇敢的进行批判, 并且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对大众的看法进行表达, 使民生新闻能够真正的反映出社会民生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 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对于提高民生新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有理性的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分析与总结, 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系统性的对社会问题有所了解, 同时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还能大大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问题的重视, 能很好的促进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客观且理性的思维方式, 其能够很好地对民生新闻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社会本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 对于促进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而在民生新闻中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问题进行评论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问题的理解, 也能够积极地督促有关政府部门对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本文主要对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误区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民生新闻,评论,批评性思维

注释

1 周冠北.分析民生新闻评论中的批判性思维[J].新闻传播, 2015.04.23

上一篇:模糊模型预测下一篇:动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