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中的反向思维

2024-08-17

新闻采写中的反向思维(共4篇)

新闻采写中的反向思维 篇1

摘要: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在新时期的新闻报道中, 如果走不出旧思维的框架, 就会被新闻改革的大潮所淘汰。本文从党性报道的采写、新闻通稿的运用和记者自身等方面来说明新闻采写中求异思维运用的问题, 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新闻采写,求异思维

新闻采写过程是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 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党性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新闻思维活动。在新闻采写中正确运用求异思维, 能够极大的开拓新闻工作者的视野, 使其思维更进一步, 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1 新闻采写中运用求异思维存在的问题

1.1 新闻采写中缺乏求异思维

在党性报道中, 时政新闻政治性、政策性极强, 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关注, 因此使得记者在采写此类新闻时, 不得不掘弃求异性思维, 循规蹈矩, 报道没有新意。许多记者没有真正的深入各种各样的会议调查, 或者在采访此类报道时, 缺乏求异思维, 不会运用变形思维、侧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去发现会议中有价值、具有独特性的新闻线索, 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没有创新性, 可读性差。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所在地, 滚动式的通稿发布似成惯例。久而久之, 势必会使记者在新闻采写中丧失求异思维的能力。有些作者认为新闻通稿哪里都适用, 不去深入了解新闻事实, 反而干脆以自己署名将通稿发布出去, 如此一来, 读者接触到的报道千篇一律, 缺乏细节事实, 信息陈旧, 无法激发共鸣和思考, 失去阅读的兴趣, 严重影响新闻价值。

有些新闻工作者工作时间长了, 逐渐发现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和实际报道所要的新闻是有差距的, 这就导致失望和懈怠, 在新闻采写中也懒得运用求异思维。另一方面, 部分记者理论水平不高, 思维缺少求异的概念, 仅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写作, 以老眼光去看待新问题, 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使自己的思维陷入一种惰性的怪圈之中。职业的竞争性造成一些记者穷于应付的多, 投机取巧的多。静下来运用求异思维挖掘新闻价值的少, 扎扎实实写作的少。

1.2 求异思维被过分运用

目前的媒介, 大多都是自负盈亏的。为了赢得读者的关注, 增加收视和点击率, 媒体的主编或领导通常习惯于什么新奇用什么, 什么流行看什么。新闻求新, 从事新闻采写追求新颖和新奇的内容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 有些记者长久以来建立的新闻理念会误解为另一种思想:只要是从未出现过的事物就有报道价值。于是, 部分新闻采写者在遇到新闻线索后, 把求异当成自己新闻作品的先导, 以发现新奇为光荣, 以报道“第一”为本领。

笔者在网上搜索了部分中外新闻史上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案例,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既新且奇。“外星人光临苏联”, “希特勒60本日记被发现”等等, 都是一些新奇独特、引人注目的东西。新闻采写者当初对以上新闻进行报道, 是出于有意猎奇的心态, 而不是故意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最前沿具有一定学识和阅历的新闻人, 应该如何在新闻采写中正确的运用求异思维, 也是让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新闻采写中正确运用求异思维的研究

2.1 在党性报道采写中运用求异思维

记者的思维必须是放射型的, 要能深入到事物的背后, 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也就是说, 当新闻本身的信息量不大, 可读性不强时, 可以利用“背景新闻”来弥补不足, 有时读者感兴趣的正是这所谓“背后”的新闻。尽量把新闻的视角“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 “聚焦”到群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 “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上。这样的报道符合读者或观众的内在需求, 必然会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 学会运用求异思维中的变形思维方式, 用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去观察和审视生活, 才能反映事物的内在, 把感情的东西理性化, 把复杂的东西深刻化, 从单个的新闻事件中去挖掘事物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2.2 恰当运用新闻通稿

如果通稿仅仅是对重大事件权威表达, 记者应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对权威信息的解读, 采访政府新闻发言人、专家和利益相关者补充事件的基础信息;如果通稿是对某件具体事件的表述, 记者应顺着通稿寻找新闻线索和新闻点, 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 以了解事件发生更详尽的一面;在无法正面对新闻做出详细报道的情况下, 配发评论也可以表明媒体的态度和观点, 增强读者的判断力;有些新闻事实有一定新闻价值或报道的需求, 可以通过寻找代表性的事件或相关新闻, 把通稿内容作为背景资料出现, 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厚度。

2.3 克服记者原有的惰性

一名合格的记者首先务必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向开放性, 活跃性发展, 新闻采写力求活、新、实, 最终写出高人一筹的优质新闻。其次, 新闻记者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寻找“新”意。新闻记者要从刻板的“采访---写作”模式中跳出来, 要懂得将多种思维方式融入到新闻采写当中, 不断寻求新意。最后, 新闻记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新闻记者专业知识的牢固性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如果不深入学习新闻理论知识, 不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势必就会造成思维封闭, 老化的知识会制约前进的步伐。

2.4 避免在新闻采写中过分运用求异思维

记者在采写过程中, 在追求新奇的同时, 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当发现外表新奇, 客观来说非常荒唐的现象和事物, 应该怀疑其真实性, 然后进行多方位的核实, 作为以真实为前提的新闻作品必须要讲求科学性。编辑必须在“把关”过程中注重稿件的科学性, 富有责任感, 如果发现记者因疏漏粗心或追求新奇写了假新闻, 应该毫不留情地给予纠正。编辑平时要与记者多交流, 多传达一些科学采写的新闻理念。

参考文献

[1]田振华.浅谈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2]牛瑞芳.新闻采写中求异思维的魅力与特点[J].中国地市报人, 2010 (6) .

[3]崔志文.试论求异思维在新闻采编实践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 2009 (8) .

[4]张征, 马海燕.从“单打选手”到“全能选手”——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采写变化探析[J].国际新闻界, 2011 (5) .

[5]高夏莲.新闻作品的创作中运用求异思维的策略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4) .

浅谈新闻采写中的逆向思维 篇2

逆向思维, 顾名思义, 就是跟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遇到事情和问题反过来想想, 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寻求独特的发现。比如, 人们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 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会有市场。这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产品质量只是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方面, 如果缺乏自我推销意识, 闭门待客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从逆向思维角度考虑, 就应该抓“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报道, 强化现代开放意识和广告意识, 这样, 无论对名优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一般企业来多, 无疑都能起到一定的正确引导作用。

从哲理上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矛盾。就一对矛盾而言, 还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于主要位置的一方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而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具有相对的时空性, 从总体上讲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存在一定弊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就应该用逆向思维方法看到这些弊端, 担负起兴利除弊的使命, 促进事物的科学发展。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统和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面对阻碍生产力的“大帮哄”, 分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问题解决后, 面对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统又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看不到这一点, 一味地强调分, 分的越细越好, 就不能使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反对一种主要倾向时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倾向。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报道。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不仅要强化自身的双向思维能力, 而且要时时处处考虑到受众的双向思维能力。当你从正面角度对某件事进行报道时, 必须考虑到受众是否能对这件事进行逆向思维, 是否能产生负面影响, 是正面影响大还是负面影响大。例如, 某年某月某日, 某市国税局召开了全系统职工运动会, 市五大班子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鸣放了数十响的礼炮, 二百多名身着高档运动服的参会人员在主席台前走过。主席台前摆放着一些单位送的花篮和贺匾。运动会历时三天, 并约请了新闻单位。如果从正面报道, 可以看出该单位对群众性体育活动之重视, 市领导对运动会之关心、运动会规模之大、档次之高。但如果从逆向思维角度考虑, 这样如实对运动会进行报道却是弊端很多:1.五大班子领导工作很忙, 能抽出半天时间参加开幕式, 是否值得?如果报出去是否对市领导是一种贬低?2.二百多人所穿的运动服和运动鞋至少得花费六七万元, 加上三天中的就餐费, 那么这个单位是否在挥霍浪费?而当时正值部分单位职工大面积下岗, 还有一些单位职工不能及时领到工资。3.三天运动会是否影响很多工作?4.一些单位送花篮贺匾等礼物是否有溜须拍马之嫌?总之, 从总体上看, 这样如实报道出去负面效应要远大于正面效应。

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 篇3

1发散性思维作用下的新闻报道

首先, 新闻采写中利用发散性思维可以从不多种角度出发, 利用不同的观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 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并且形态也各不相同, 因此隐藏的信息多种多样。那么在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下, 记者不仅可以通过事件的表象看到本质, 还能将事件的内部、外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寻找出事物发展的多种表现形式, 利用起事物所隐藏的信息。

其次,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使用发散性思维可以根据集中现有的模块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断, 减少以往作者只是拘泥于一种材料和一个角度去寻找信息的状况, 避免了对事物所进行的表象性思考。在这种情况下, 要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出发去组合答案, 利用信息资源, 进而对事物可以有全新的认识, 获得更加突出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最后, 新闻采写中使用发散性思维一般会有多种思维活动的发生, 常常伴随着假设、猜想、推测等等, 这种思维是在原有事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且围绕着一个主题和中心展开, 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是建立在事实根据基础之上的猜测。

2发散性思维在新闻报道采写中的运用特点

2.1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流畅性, 也就是说不受到以往固定思维的限制, 能考虑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个方面, 可以做出的选择也有很多样。在自由状态下的思维才能更加具有流畅性, 才能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发散性思维可以更加流畅的表达事物的思想, 表达作者的观点, 表达事物的前进方向。让受众对新闻事件也有更多的认识, 有更多的理解。

2.2新闻采写中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 也就是人们的头脑不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僵化和限制, 对原有事件进行多向性的质疑, 思维框架也更加清晰, 可以更加大胆的去探索。思维的变通可以探索新闻对象的深层次内涵, 让新闻的表达更具有丰富性, 多样性, 使接受者对新闻业有全新的认识[2]。

2.3发散性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性思维和传统的思维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思考过程更加独特, 思考的结果也更加独特, 在既定的新闻对象下, 设立自己的目标, 进而通过发散性思维获取不同的答案和信息, 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受。

3发散性思维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分析

3.1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起作者的创作意识

发散性思维下, 作者得到一种新闻材料, 可以采集出多种信息, 因此在采写过程中, 只要立足于新闻的真实性, 表达新闻的真实经过, 然后从多个方面反映新闻所包含的信息, 这就是一种思维活动。 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就要更加客观的, 通过图片、文字, 利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收集相关的影像和声音, 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让新闻更有深度和广度, 也更加具有创新型, 开辟出一条新闻报道的最新思路。

3.2发散性思维能够让新闻记者写出更好的新闻

新闻采写过程中, 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新闻的具体信息传播给群众和读者, 但是因为当前新闻媒体的竞争性, 以及自身的限制性, 所采集到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差异, 吸引的受众情况也不同, 实际的情况就是一个新闻, 往往有多家媒体在共同报道, 那么只有别出心裁, 不断创新才能让新闻媒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在新闻事实和包含信息量一致的情况下, 要突出自己的独特性, 就需要利用差异性的新闻吸引读者的眼光。这种差异性往往使用发散性思维来表达, 这种新闻报道的信息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那么使用发散性思维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或者是新闻的组织报道形式都会有很大的新意[3]。

利用发散性思维还能够让新闻报道媒体更具有活力, 新闻采写, 在采集和编写上都要下功夫, 因此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才能够增强媒体的活力, 才能让发散性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以及对新闻报道采写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本文所论述的基础上, 希望媒体记者能够利用发散性思维保持媒体新闻报道的活力, 不断增强媒体新闻报道的竞争力, 以此获得更多受众的注意, 让观众对新闻有所期待, 有不同的感受, 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 吸引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刘秉银.出奇出新出彩——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 2008 (4) :42.

[2]刘晓彤.即兴口语之我见——即兴口语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1, 22 (13) :183-184.

反向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篇4

一、运用反向思维, 拓宽新闻写作思路

一般情况下, 电视录像拍摄的都是被采访者当时正在进行的活动, 从而展示现场的真实情况。新闻写作者只要在写作稿件的过程中运用突出形象的方法, 保证电视画面展示出相关的简要信息即可。因此, 稿件的写作除了要具备必要的时间、地点、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等基本信息以外, 应该尽最大可能合理地压缩篇幅。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 运用反向思维, 拓宽新闻写作思路, 必须按照当地的说话方式写作, 才能广泛吸引公众, 实现广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写作新闻稿件时, 写作者必须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思考:“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告诉公众, 才能顺畅、清晰地传递出信息, 才能让受众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时, 也要保持写作语言的口语化和人性化, 和受众建立和谐的“对话”氛围, 使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新闻事件的传播。此外, 还能不能换个思维方式或者写作手法, 是不是更能表现出这一新闻事件?等等, 总之,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需要正确运用反向思维, 才能不断地拓宽新闻写作思路, 提高新闻写作质量。

二、运用反向思维, 正中求反

从人们公认的正面事物进行反向思考。新闻记者在看到公众对某一事物倍加赞赏的时候一定要敢于提出质疑, 从反面进行思考, 看该事物是否有瑕疵之处, 从而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在撰写社会先进人物时, 同时也要了解他的缺点, 增强人物的真实性、可亲可信性。例如:在前不久一则《质疑拒贿新闻》中, 报道了一家廉政建设的先进单位。去年连续3个季度, 该行政机构的领导拒贿50多人, 拒贿的金额达到数百万元人民币。这是一篇正面的新闻报道, 原本是作为官员的廉政功绩加以褒扬的。但是此时一名新闻评论写作者对此热点话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 提出了几个疑点: (一) 拒贿本身就是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如果他接受贿赂, 就是违纪或者违法; (二) 报道中所提到的拒贿金额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公务员本身就不应该给送礼者行贿的机会; (三) 送礼行贿人员为什么偏偏只送给他一个人呢?而且还多次光顾, 这是不是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该公务员自身的工作作风有问题呢?通过运用反向思维, 层层剖析, 通过这一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进而引起广大人民的深刻思考, 也把反腐败工作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三、运用反向思维, 反中求正

所谓反中求正, 就是从社会大众公认的反面事物中, 给出正面的解释和认识。新闻写作者在看到公众对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极力批评的时候, 应着力发现它的闪光点。从反面的社会表象中挖掘出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在近几年, 多次受到有关部门批评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新闻写作者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面, 只单单批评提出“对策”一方的恶劣行为, 而未分析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众口一词, 毫无新意和见地。当然这种分析也是必要的, 但是,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写作者, 应该运用反向思维, 调整思维角度, 挣脱“顺竿爬”的思维束缚, 可以围绕着“政策”进行深入思考, 为什么某些政策, 令下级部门有空可钻, 有对策呢?是不对政策本身就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呢?是否能够把“对策”当成一面镜子, 完善一下政策呢?这样从反向思考, 找到了政策和对策的交织点, 写出观点独特、新颖而又精辟的新闻评论, 进而引发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四、运用反向思维, 确保新闻真实性

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内容属实, 因为新闻原本就是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现象。那么, 如何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呢?这就需要运用反向思维, 尤其是在搞不清楚真实的情况下, 从搜集的素材中也不能做出判断, 经过实践证明, 此时运用反向思维, 写出的新闻稿子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 可信度较高。

五、结语

当然, 在新闻写作中, 运用反向思维也要把握一个“度”, 在准确把握新闻素材的基础上, 分析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中合理的地方, 然后再运用反向思维, 进一步深入思考, 看看大众想法是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切不可只为“新”而“新”。事实上, 有些新闻事件, 新闻写作者本人也很难辨真伪, 这就需要认真调查事实真相,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环境下的新闻资源, 才能客观、真实地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稿子。

摘要:思维方式在电视新闻写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反向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对于提高新闻写作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在新闻写作中, 恰当地运用反向思维, 常常可以出奇制胜, 反中求正, 独辟蹊径, 从而真实、深刻、全面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子。本文主要分析了反向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反向思维,新闻写作,应用

参考文献

[1]余福梅, 吴丹, 苏丽娟.新闻导语写作的几个着力点[J].声屏世界.2011 (05)

上一篇: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下一篇:大学公共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