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巴赫风格(精选4篇)
巴西的巴赫风格 篇1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创意曲集》是融合了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各流派的音乐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中的《D大调二部创意曲》将法国艺术的风格用音乐进行了阐释,向世人昭示了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任何一次艺术进程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会贯通为主旋律的规律。浩瀚的世界艺术海洋亟待我们去探索,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亟待我们去挖掘。新世纪,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成为当今时代必然趋势。
关键词:巴赫,D大调,创意曲,法国风格,中西文化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作为18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音乐人物,对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发掘和利用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元素,而且将各国的音乐文化加以精炼和运用,他所开创的世界性音乐语汇为各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铸就了一个拓展的平台。
在那个时期,从帕勒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法国的羽管键琴艺术,从意大利歌剧到约翰,帕赫贝尔的管风琴音乐,巴赫融合了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各流派的音乐艺术成就,对他的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十七世纪的德国风琴艺术、新教作品等都是他艺术创造的基础,特别在复调音乐方面他是个集大成的伟人,被称为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巴赫在潜心研究本国前辈音乐的同时,更加注意吸收意大利、法国、英国音乐大师的创作风格。创意曲集中精炼而个性化的主题旋律,和声调性的结构力量,既有意大利式的丰满和表现力,又有法国的优雅、高贵、清晰、准确。意大利华丽生动的风格与法国优美典雅的风格在巴赫的创意曲集中得到完美体现。《D大调二部创意曲》展示了法国音乐的生动内涵,装饰音的使用,使音乐更加简洁、诙谐,明亮的大调色彩和清晰的短句都是巴洛克时期法国音乐的典型特征。
《二部创意曲集》属于巴赫在科腾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还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各六首等。组曲形式对巴赫这一时期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法国阿尔贝斯省的不列塔尼地区(Brittaby),水手们间流行着一种38或68节拍的舞曲——帕斯比耶(Passepied)。在1 6世纪后期又流浪艺人传入巴黎,并在宫廷中流行。1 8世纪初,帕斯比耶在法国的舞台上和古钢琴音乐中相当盛行,随后加入键盘作曲和乐队组曲。不仅法国作曲家着意写作,同样受到德国作曲家的青睐。帕斯比耶舞曲的特点就是节奏轻快,常起于弱拍.2-4小节为一句。虽然巴赫D大调二部创意曲是复调音乐,但据当时组曲形式的盛行及巴赫的一些组曲作品,将法国组曲形式应用于复调音乐中也未尝不可。
法国人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对音响效果和夸张性的装饰有着执著的热爱。1 7世纪以前,琉特琴一直是法国最流行的乐器。巴赫D大调二部创意曲中的装饰音使用也是受到这种乐器的启示。这些装饰音富于动态,强调线条的灵活性,非常精致且运用广泛。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和活泼感,使旋律进行中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巴洛克后期诞生了洛可可风格,当“洛可可”一词借用到音乐领域中后,尤指1 8世纪的法国音乐。其旋律追求小型、明确的形式,抛弃了巨型单一主题的框架结构,注重由短小、重复的动机组成的旋律,和声由于频繁出现的终止式而有停顿感。这些特点在D大调二部创意曲中都有出现。同时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开始将音乐从豪华繁冗的复调音乐走向玲珑简洁的主调织体。音乐创作思维活动开始从线条旋律走向和声结构。《D大调二部创意曲》虽然是一部复调作品,但其旋律几乎是在交替进行中完成的,第5-9小节低声部的八度音程跳进,就像是高声部的伴奏,都给人一种主调音乐的感觉。巴赫用其高超的复调手法演绎着未来主调的旋律。
巴赫的这部创意曲不仅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具有法国音乐风格特征.而且在音乐思想方面也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当时世界文化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笛卡尔的美学思想“文词的纯洁”成为欧洲流行的思想,在他的著作《论巴尔扎克书简》中对法国文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这些书简里照耀着优美和文雅的光辉,就像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身上照耀着美的光辉那样,这种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闪烁,而在所有各部分总起来看,彼此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和协调,没有哪一部分突出到压倒其他部分,以至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①法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突出明晰、纯洁、协调、适中。而巴赫的创意曲音乐同样拥有这些特点:音乐具有内部结构的平衡和美感,篇幅结构短小,紧凑。其中的每一首曲子,其旋律都有着强烈的歌唱性,独特的个性风格,坦荡、舒展与歌唱性相结合。
在此,我们不能不谈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其实早在十七世纪就开始了,有不少论著证实了清朝瓷器、服饰对洛可可风格形成的影响。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在体裁形式、音乐风格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容貌。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如何写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D大调二部创意曲》的分析,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从旋律线条看,西方的音乐多是由立体的和声来美化的,注重纵向的音乐效果。巴赫的D大调二部创意曲在和声进行的基础上,更注重单旋律线条的流畅,和声与旋律相得益彰。中国作曲家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就将西方和声写作技法与中国的曲调有机结合,成为中西技法交融的典范。同时,中西方音乐创作都有强烈的旋律线条思想,但发展手法不尽相同。中国旋律是对于单线条而言,追求永恒不断,源远流长的艺术效果,但在不自觉中就给人造成冗长,拖沓的感觉。而巴赫的共分为三段,旋律由线条提炼成为线段,其重点在于主题,对题等线段组合的技巧上,这给我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
其次,从创作手段看,受法国琉特琴音乐影响的装饰音是巴赫创意曲的经典手笔。装饰音的使用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和活泼感,使旋律进行中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同中国音乐中的加花、变奏等技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从音乐主题描述手法看,西方音乐追求个性独立,重复主题时,包括了调性、和声、音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且间隔的部分改为对比鲜明的插部或插句,如D大调二部创意曲的中部二段。随着旋律在各个声部的展开运用模仿等手法进行空间的循环。这样就丰富了旋律的织体,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而中国音乐的乐段重复多采用“换头”、“合尾”等技法,间隔部分与重复部分往往并无本质的对比,循环部分也大多都是重复,这样就给人一种周而复始的感观享受。
总之,巴赫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可他却包容了几个世纪来的欧洲音乐与他同代人的音乐创作的丰富经验,并且融合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D大调二部创意曲》的法国浪漫情调,就是他的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巴赫,这位音乐大师所谱写的华美篇章向世人昭示了在世界艺术史的进程中任何一次艺术进程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会贯通为主旋律的不争事实。浩瀚的世界艺术海洋亟待我们去探索,而中国是一个5 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亟待我们去挖掘。新世纪,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成为当今时代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蔡玉良著:《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3]、李响:《18世纪法国文化视野中的洛可可音乐》,载《学术经纬》2003年第4期
[4]、陈兆勋:《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载《钢琴艺术》2005年6月
巴西的巴赫风格 篇2
一、三套世俗钢琴组曲的风格
(一) 宗教性风格。不仅是三套世俗钢琴组曲, 巴赫的作品中都含有宗教性元素, 甚至在他的整个生命中, 都在努力把宗教与音乐相结合。比如, 巴赫的三套世俗钢琴组曲之一的《英国组曲》, 深沉而富有内涵, 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类所要经受的灾难与困苦深深的怜悯之情, 希望人们在天国可以得到幸福和安宁。这些作品的特征与巴赫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从小就开始接受宗教思想的熏陶, 在宗教色彩浓重的土地上学习、生活, 成了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所以“沉思冥想、悲天悯人”的情怀早已深入巴赫的灵魂深处, 对苦难生活的悲悯、美好生活的追求, 是巴赫作品的典型特征。
(二) 民间的、世俗的艺术风格。除了宗教文化对于巴赫有着很深的影响外, 德国的传统民间音乐也对巴赫有着极大的熏陶力和感染力。巴赫的三套世俗钢琴组曲基本上就是取自于民间的音乐素材, 例如, 巴赫的《法国组曲》, 其表达形式细腻而温婉, 让听众沉浸在亲切、温暖的环境中, 就好像沐浴在春日的阳光里。这部组曲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就是因为它创作于巴赫与续娶的妻子安娜新婚的日子里, 《法国组曲》作为巴赫献于新妻的结婚礼物, 整个曲目都洋溢着一种温暖的、欢快的气息。所以说, 巴赫的作品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 创作的组曲富有民间的、世俗的艺术风格。
(三) 动力性风格。在传承传统的音乐特点的同时, 巴赫还冲破了原有秩序的束缚, 创作的作品不再是一味的平缓无痕, 而是具有无穷的动力、强烈的表现力, 变幻无穷的音型和明快的节奏让音乐产生无穷的动力。例如, 《英国组曲》第二套的前奏曲, 无论是旋律还是音型, 都具有无穷的动力, 很好地表现了巴赫作品中动力的风格。
(四) 气势恢宏的风格。德国的很多音乐学家的音乐风格, 都对巴赫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 巴洛克在后半期的键盘音乐中, 表现了深沉庄重、气势恢宏的特点, 为巴赫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板;迪特希里·布克斯特胡德出色的管风琴演奏技巧, 引领着为巴赫的乐曲演奏由青涩走向成熟。巴赫能够在借鉴前人的创作风格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才有了他最终的成就。
二、三套世俗钢琴组曲的演奏技巧
(一) 触键。在巴赫生活的年代里, 羽管键琴逐渐取代了楔槌键琴, 成为欧洲音乐演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调查显示, 巴赫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羽管键琴上演奏的。羽管琴, 顾名思义, 就是靠拨动羽管来发音的, 音量和音色都不能通过手指控制的。所以, 在巴赫利用羽管键琴演奏乐曲时, 手指的力度很小, 动作非常轻微。这就造成演奏出来的乐曲与现在钢琴演奏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因此, 对巴赫的乐曲进行考评的时候, 要考虑到当时的硬件设备对乐曲的影响, 并尊重传统, 演奏巴赫创作的乐曲时也尽量效仿原有作品的风格特征。成串的十六分音符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常常用连奏, 为了炫计的乐句则使用半连奏, 有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跳奏。
(二) 声部和线条的处理。在17世纪的欧洲, 乐曲弹奏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推崇豪华与奇异的效果, 讲究精雕细琢。作曲家把他们所有的热情就浇注在对于旋律的研究上, 每一个看似朴实的旋律都能够被各个方向的音符萦绕, 最终构成一个特别复杂的装饰线条。所以, 音乐家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到他的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演奏技巧。
(三) 节奏与速度的把握。在任何作品中, 节奏和速度都是乐曲演奏是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巴赫的作品更是如此。对巴赫的作品有一定了解的艺术家就知道, 巴赫的作品以节奏平稳为主要特征, 在模仿巴赫演奏乐曲时, 不能用时快时慢的浪漫派手法, 必须始终保持节奏的平稳如一。
(四) 装饰音的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乐曲中的装饰音大多是豪华奇异的, 就像是镶嵌在戒指上的钻石, 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巴赫的作品就是如此,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下几种装饰音:一是倚音。主要作用是装饰旋律, 起到美化旋律、增强乐感的目的, 弹奏方法是由装饰音滑向被装饰音;二是颤音。根据弹奏方法的不同, 可以细分为上颤音和下颤音, 两者的不同在于装饰音是从被装饰音的上方还是下方开始加前缀。主要特征是, 颤音的密度大小与乐曲的速度成正比;三是回音。演奏方法是主干音到上方音, 再由主干音到下方音, 最后回到主干音。上下装饰音随着调性的变化而变化。回音是以演奏快速为主要特征, 不过与之相反, 在演奏表情的乐章时要求做到舒缓。总而言之, 巴赫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羽管键琴设计的, 以轻巧、柔和为主要特征, 如果用现代版的钢琴演奏他的作品, 会影响作品本身的效果。
(五) 踏板运用的基本原则。在使用踏板演奏巴赫的作品时, 需要注意几点问题。一是在演奏节奏较慢的乐曲时, 可以使用延音踏板达到线条连贯的效果, 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个乐曲的演奏效果, 只能轻踏而不能踩足踏板;二是乐曲中出现单个线条时, 弹奏着可以自由发挥, 但是有多个线条一起出现时, 就要做到慎重;三是在旋律中突然出现一个大的线条跳跃时, 为了保证整个曲目的连贯性, 一般使用轻踏踏板来弥补;四是在弹奏明快热烈的乐曲时, 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适当使用踏板, 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在巴赫逝世多年后, 作曲家门德尔松在柏林演奏了《马太受难乐》之后, 巴赫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才重新被人们想起,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 这个欧洲音乐史上伟大的巨人仿佛又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巴赫的一生虽然创作了无数的作品, 但是作品中的每个乐章都有着不同的音乐情绪和感情的变化, 尤其是在三套世俗钢琴组曲中。现如今, 我们重新考究巴赫组曲的风格和演奏方法, 就是像通过对他的作品的了解, 准确把握他的创作之路和思想内涵, 希望可以让更多的艺术家用现代版的钢琴、细致的手法以及相似的演奏技巧, 重现巴赫当年的风采。
摘要:众所周知, 巴赫的三套世俗钢琴组曲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世界, 这三套组曲就是《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帕蒂塔》, 通过本文的论述, 我们不仅要了解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和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还要对这三套曲目的风格特征以及演奏方法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关键词:巴赫,世俗钢琴组曲,风格特征,演奏方法
参考文献
[1]葛艳秋.巴赫钢琴组曲的艺术风格研究[J].文艺生活, 2012, 1
[2]钟芳.试论《法国组曲》节奏的多重复合——兼谈在此观念下的钢琴演绎[J].音乐艺术, 2012, 2
[3]唐瑾.巴赫《英国组曲》之萨拉班德演奏法初探[J].音乐艺术, 2013, 4
[4]郝鹤.从J·S巴赫三套钢琴组曲观察古组曲的体裁特征与演变[J].音乐时空, 2014, 18
[5]王蓉芳, 谭芳林.巴赫钢琴前奏曲和亨德尔钢琴前奏曲的比较[J].北方音乐, 2014, 16
巴西的巴赫风格 篇3
关键词:巴赫,亨德尔,音乐创作,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上通常将1 6 0 0年歌剧诞生至1 7 5 0年巴赫去世这一个半世纪称为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 欧洲社会充满着矛盾和动荡。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走向成熟, 文艺复兴带来的追求真理、揭露黑暗、歌颂美好理想的人文主义思想, 正在各个领域中向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发起强大冲击。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欧洲各国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在巴洛克音乐总体风格之下, 不同的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可以说, 这是音乐史上最混乱复杂的时期之一, 音乐的发展在好几个方向同时并进——它们最终汇入了巴赫和亨德尔的洪流之中。
巴赫和亨德尔作为巴洛克时期最璀璨的两颗巨星, 都出生并成长于德国, 但在音乐创作与风格上却相去甚远。巴赫的创作包罗万象, 囊括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外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 最擅长的有赋格曲、康塔塔、受难乐和弥撒曲等。而亨德尔所擅长的体裁则是歌剧和清唱剧, 尤其是清唱剧体裁, 为亨德尔带来了持久的声誉。巴赫的音乐深刻而内省、含蓄而细腻, 以复调风格的宗教音乐为中心, 更具哲理性。亨德尔的音乐则宽广而开放、通俗而鲜明, 以主调风格的世俗音乐为中心, 更具戏剧性。为何同为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匠, 两人的音乐创作与风格如此不同, 这就需要细细探究华丽音乐外表之下的深层次原因。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
巴赫生活在政治分裂、经济凋敝、文化落后的德国, 在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长期战乱后, 农民和平民在阶级压迫下受尽折磨, 使得他们只能从教堂中祈求慰藉, 所以宗教在德国人民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与当时许多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德国人一样, 巴赫也是虔诚的教徒。巴赫的出生地爱森纳赫是路德教派的圣地, 1 6世纪时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在这里将拉丁语版本的《圣经》译成德文, 并写下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带有宗教改革战斗口号的众赞歌。路德坚信上帝创造音乐, 就是为了在人民的宗教信仰中助一臂之力, 并认为音乐的作用仅次于神学。与路德一样, 巴赫也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之音”, 是神赐的精华, 而由此获得天赋的人们, 是无上的主的仆人。所以他的音乐是同宗教使命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含有深厚的宗教感情, 使得巴赫把路德教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 一生中创作了为数众多的康塔塔、受难曲、弥撒曲、圣诞节与复活节清唱剧以及众赞歌前奏曲等宗教音乐作品。在风格上, 巴赫继承了德国由中世纪及路德教派改革之后传承的复调音乐传统, 并把巴洛克最重要的复调体裁形式——赋格曲发展到无法超越的完美境地, 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了高峰。可以这么说, 巴赫的宗教音乐及复调乐风是受德国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音乐艺术传统的直接影响的。
亨德尔则不同, 虽然他也出生于德国, 但主要生活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意大利和英国。在那里, 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潮举起了文艺复兴的旗帜, 为艺术摆脱神学的束缚扫清了道路。由于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强大, 公开的音乐生活逐渐兴盛, 在威尼斯、那波里、伦敦等大型的商业中心甚至有了为新兴的中产阶级服务的歌剧院, 大批的金融贵族和新兴的市民阶层更是为世俗音乐提供了广大的听众。所以, 与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并施展自己艺术才华的巴赫不同, 环境的熏陶使亨德尔成为一位更具有英国资产阶级典型文化精神的音乐家。跟巴赫相比, 亨德尔的音乐也反映了民族的苦难, 但更多的是从歌颂英雄、欢呼民族的胜利和解放这个角度来写的。他不象巴赫那样追求音乐的逻辑性, 而更强调音乐打动人心的效果, 所以亨德尔的音乐宏伟壮阔、气宇轩昂, 更具主调的世俗风格。虽然亨德尔也常常用《圣经》里的故事作为题材, 但并非出于宗教信仰, 而是因为这些故事更通俗易懂, 能被更多的听众所接受。亨德尔一直把自己的清唱剧看做是世俗作品, 不象巴赫那样在教堂里上演, 而是将它们在音乐会上演出。同样, 意大利和英国的音乐文化也影响到了亨德尔的创作, 他大量吸收了威尼斯和那波里乐派的写作手法, 毕生创作了四十多部意大利风格的歌剧, 而歌剧正是巴赫所不曾涉及的体裁。在音乐史上, 亨德尔做出最突出贡献的清唱剧创作, 就得益于英国的雄厚合唱艺术传统。
二、不同的生活阅历
巴赫家族是一个音乐世家, 像那时的铁匠、缝纫等行业的习惯一样, 他们以音乐为职业, 父子相承, 世代都深谙音律。在过去的几百年里, 巴赫家族为当地的教会和乐队提供了几十名音乐家。所以, 巴赫从不曾远离音乐的洗礼,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 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他的兄长们各自学习多种乐器, 家族的成员们更是每年都安排时间和地点举行家庭聚会, 频繁地演奏或是排练乐曲。经父亲的教导, 巴赫从小就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 还在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不但教会巴赫弹奏键盘乐器的技巧, 还带领小巴赫从头到尾观看镇上教堂安装管风琴的过程。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 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也正因为音乐对于巴赫来说是职业, 所以才不会象亨德尔凭兴趣选择歌剧体裁那样, 而是创作了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几乎全部的音乐体裁和样式, 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 都充分地显示出他娴熟的技艺。巴赫结过2次婚, 先后共育有2 0个孩子。第一次结婚时年仅2 3岁, 符合家族早婚的传统, 使他获得开创事业所需的安定和伴侣, 对他的音乐生涯格外有益, 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勒娜还是一个不错的女高音。她们都具有音乐才能, 并且都是巴赫的贤内助, 努力给巴赫工作所需的清静独处, 使他得以抛开孩子的牵绊。在当时印刷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玛格达勒娜还常帮忙抄写乐谱。一方面, 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能带给巴赫创作的动力和灵感, 他曾为长子威廉·费利德曼写作《键盘练习曲集》1以训练儿子的键盘乐技巧, 还为第二任妻子创作了《给安娜·玛格达勒娜的键盘曲集》2。另一方面, 这使巴赫在音乐创作和风格上有时不得不与雇主的要求相妥协。因为在十八世纪的庇护体系下, 他的作品不能直接成为经济收入的来源, 而是归雇主所有。所以, 跟亨德尔不同, 巴赫的大多数音符都是用来养家糊口、换取面包的。巴赫曾不止一次给达官贵人写信, 并呈献自己的作品, 著名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专门为勃兰登堡公爵创作的。巴赫一生没有出过德国, 也没能象亨德尔那样进入大学学习, 但他一直力图冲破比较狭小的音乐生活圈子的局限, 靠自学、抄谱研究和聆听大师的作品以取得宝贵的经验, 在吸收了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各民族音乐的风格、体裁和手法之基础上, 倾心研究并发展德国的复调音乐传统。总的说来, 在巴赫的音乐中, 跳动着的是德国人民的脉搏, 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
亨德尔家族则是中产阶级的商贾世家。1 7世纪的德国中产阶级认为音乐家不是一种正当的职业, 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唱歌奏乐消遣, 但决不能用音乐作为终身的职业。所以理发师兼外科医生的父亲反对儿子学音乐。直到亨德尔的音乐天赋被萨克森公爵发现, 在公爵的干预下, 父亲才不得以让亨德尔学习音乐。虽然殷实的家底足以让亨德尔接受大学教育, 但也没能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 而是随了父亲的意愿, 攻读了法律。所以, 亨德尔是家庭中唯一的一个音乐家, 他一生的音乐成就, 完全靠他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勤奋努力而得, 家庭不曾给他带来任何有利的先决条件。跟巴赫不同, 亨德尔终身未娶, 对自己的恋情也一直守口如瓶。虽然他不能象巴赫那样尽享天伦, 却也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没有了后顾之忧, 亨德尔能专心地从事音乐创作工作, 选择并从事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而不受更多的局限。亨德尔的一生屡经波折, 阅历丰富。他曾周游欧洲各国, 青年时代就到意大利学习并创作歌剧, 后来又加入英国国籍, 并在英国达到事业的顶峰。歌剧始终是亨德尔最感兴趣的领域, 他非常了解这种戏剧性舞台音乐体裁的感染力量, 很早就对此有着坚定不移的追求信念。只是在英国社会意大利歌剧不流行的情况下, 他才果断地放弃了他钟爱的歌剧体裁而转向清唱剧的创作。亨德尔的2 0多部清唱剧的创作过程, 也是他迎合时代脉搏、开辟新的艺术天地、逐渐在英国蒸蒸日上的中产阶级中寻找到新观众的探索历程。这些清唱剧充满了英雄性、史诗性、戏剧性的力量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亨德尔音乐天才的集中体现。虽然亨德尔在童年时代就已在老师扎豪的指导下广泛学习并借鉴了各种民族、各种风格的音乐, 但这些基础性教育一直等到他经历了多次意大利之行和近半个世纪的移居英国之后, 才使他的音乐创作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全欧性, 并使他最终成为巴洛克时期最具国际性的作曲家。亨德尔的音乐广泛吸收了德、法、意诸国的风格特点, 兼有德国的严肃、法国的华丽和意大利的优美, 更具宽广的主调风格和辉煌的戏剧效果。
三、不同的性格特征
艺术家的风格往往会打上自己性格的烙印。借用心理学3的说法, 巴赫是粘液质类型的代表:稳重、内敛、专注而执著。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表现出深沉、宽厚而充满理性的沉思等特点。这些特质使他更善于运用比较单一的音乐素材来构筑其音乐的大厦。“他巧妙地将短小的音乐动机用两条或更多的旋律加以叠加、加以发展, 最终汇成一个壮美宏大的世界。他的音乐宇宙通常是从一个中心点蔓延开来, 用一些简单的元素构建起来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素材最终都可能发展成一座高耸的巨厦, 给人以无限的神奇之感。”4以巴赫的《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 仅用一个由三个音组成的简单的基本动机反复贯穿, 便构成了一座发;富丽堂皇的音响宫殿:
同样是这种执著和专注, 使巴赫根本不屑于模仿当时那种意大利或法国式的时尚音乐, 而始终坚持着同样的形式和技巧——即使在晚期的作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里, 仍突出体现了他对德国传统对位法技巧的不倦追求——并最终成为坚守巴洛克音乐最后一块阵地的大师。
亨德尔则属于胆汁质气质:直爽、热情、急躁而粗暴。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过他:“无论做什么事情, 他都会投入得忘了周围的环境。他有边思考边大声唠叨的习惯, 所以谁都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总是一会儿兴高采烈, 一会儿涕泪交加。”5这种气质反映在音乐风格中, 多有慷慨激昂、英雄主义的激情, 使作品更富戏剧性及更强的主调风格。即使在清唱剧《弥赛亚》这样的宗教题材作品中, 仍能看出端倪。在《弥赛亚》的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的第一个合唱段落中, 亨德尔就采用了主调风格的合唱手法, 和声丰厚而嘹亮:
正是这种性格特质使亨德尔的作品总是具有英雄的主题、宏伟的形式和明晰简洁的音乐语言, 尤其在他的清唱剧作品中。巨大的规模、雄伟的风格、戏剧性的结构、史诗性的形象以及大型威严有力的合唱是亨德尔清唱剧共有的显著特征。
作为巴洛克音乐艺术时期的顶尖人物, 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相互补充, 正好呈现出那个时代最为辉煌的两个不同侧面。巴赫是一丝不苟的艺术家, 将他所触及的一切形式变得至善至美。他的生活环境及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历, 则使他在音乐创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宗教感情。他的音乐深深植根于德国民族文化传统, 并把大小调和声体系与高度发展的复调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以严谨的结构、精美的形式、严密的逻辑和精湛的技巧, 表现了深刻的哲理性。如果说巴赫的作品是理性统治情感的典范, 那么亨德尔的作品则把理性融入情感之中, 以感性的充分发挥为特征。亨德尔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史诗性、画面性、戏剧性和阳刚之气, 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他的音乐语言同巴赫的不同, 更倾向于主调风格, 常运用精练、简洁的手法描绘出生动逼真、引人入胜的画面。在吸收民间创作素材的基础上, 亨德尔的作品更具有通俗性和世俗性。是时代和社会造就了两位大师, 而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阅历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是形成他们不同的音乐创作和独特乐风的重要原因。巴赫和亨德尔二人犹如双峰插云, 并肩屹立在巴洛克音乐的最高处, 不仅使巴洛克音乐的创作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也为日后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虽然他们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但他们的影响和启示流传至今。海顿在观看了亨德尔的《弥赛亚》后曾泪流满面地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并在它的启发下创作出了另一部堪与之媲美的清唱剧《创世纪》。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则惊呼:“他不是小溪, 是大海”。可以说, 贝多芬晚期的赋格试验、肖邦亦真亦幻的线条编织、布拉姆斯深邃的复调思维, 都能从巴赫那里找到源头。二百多年来, 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哺育了无数的音乐家, 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们!
参考文献
[1].《Little Clavier Book》
[2].《Little Clavier Book for Anna Magdalena》
[3].心理学中借用四种体液的名称把人的气质相应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蒂姆·道雷《巴赫》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P164页
巴西的巴赫风格 篇4
《a小调双双簧管协奏曲》 (RV535) 这是维瓦尔第三首两把双簧管协奏曲中的第二首。第一乐章在一个缓慢的弦乐与古钢琴的引导旋律下开始, 音乐以下行模进的方式安静、平稳的进行着。两支双簧管时而同向进行, 时而形成倒影对位。24小节之后, 第一双簧管先奏出具有跳跃性的动感旋律, 第二双簧管以对位的形式配合着, 在双簧管旋律乐句奏完之后, 乐队弦乐附和着奏出第一双簧管的旋律。随后音乐就以这种形式不断变化发展着, 直至最后两只双簧管齐奏, 乐队齐奏先后交替出现, 交相辉映, 辉煌地结束了这一乐章。第二乐章由乐队协奏变为只有巴松管为两支双簧管做低音伴奏, 显示了巴洛克时期重要音乐特征之通奏低音的典型。两支双簧管此起彼伏的相互应和着, 充分表现出双簧管的音色特点。长音之后紧接着三连音或八分音符的出现, 使音乐听上去更加悠扬, 似乎在表达一种哀怨, 但却很甜美。作曲手法上仍然是以二声部模仿复调的形式出现的, 再加以模进使乐曲延绵不断的进行着。第三乐章变为2/2拍子, 两支双簧管与乐队齐奏同时出现, 开启了一个铿锵有力、光明灿烂的主题情绪在进入快板乐段时, 第一双簧管与乐队第一小提琴奏出同样的主题旋律, 第二双簧管却比乐队第二小提琴高大三度进行, 而中提琴和巴松管一直都以通奏低音的形式为全曲服务, 这种织体加厚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在一串下行模进音组连续出现时, 通奏低音消失, 只有弦乐合奏以八度跳进、音阶下行的形式为其伴奏, 突显了双簧管的柔美音色。之后, 两支双簧管交替出现, 形成完美的结合, 犹如一支双簧管在连续不断进行歌唱。弦乐队则以对位形式为其衬托。下行纯四度的合奏主题始终在巩固, 仿佛是要唤醒听众, 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奋斗。最后以主题原样再现结束全曲, 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分析得出:维瓦尔第的音乐作品强弱对比明显, 相同的旋律融合在不同的声部中, 音色对比强烈, 从多角度演绎音乐形象。在乐章的开始或结束, 他还独创的引入了重复乐段, 而慢乐章则以悠扬如歌的旋律著称。他的音乐总给人一种无比轻松、愉悦的感觉, 那飘荡的旋律、热烈的节奏以及直率的音乐性格, 在音乐作品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Bach1685-1750) , 是17世纪德国伟大的音乐家, 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作曲家, 在音乐各领域的创作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声乐曲《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乐》;古钢琴作品《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等等。他的音乐不仅仅存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中, 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的音乐已经开始表现平民的生活了, 他的作品表现了对德国民族命运、人类苦难处境的同情,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舒曼曾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他的音乐创作手法是用传统的复调音乐加入和声序列的进行, 注重横向与纵向的平衡发展, 强调哲理性和抒情性。他将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汇集于一身, 研究和总结了欧洲音乐的特点, 把当时现有的音乐形式推向了顶峰, 他的贡献如此之巨大, 因此被后人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双簧管作品大多是无标题音乐, 有一部分来自古钢琴、大键琴、管风琴的改编, 由于原谱已经丢失, 现在无从考证。后来, 瑞士作曲家兼双簧管演奏家霍利格尔, 根据对留存的古钢琴协奏曲曲谱的深度而精细的研究, 把它还原为双簧管协奏曲, 赋予了这些作品新的意蕴。巴赫的双簧管作品有:《F大调柔音管协奏曲》 (BWV 1053) 、《A大调柔音管协奏曲》 (BWV 1055) 、《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 (BWV 1059) 、《c小调双簧管与小提琴二重协奏曲》 (BWV 1060) 、《降E大调双簧管奏鸣曲》 (BWV 1031) 、《g小调奏鸣曲》 (BWV 1020) 。
下面就以《c小调双簧管协奏曲》为代表, 来分析巴赫双簧管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这首协奏曲采用的是巴洛克时期最为流行的协奏曲结构“快-慢-快”三乐章形式而成的。
第一乐章一开始就由小提琴和双簧管两件独奏乐器以和弦分解、变奏及上行音阶的形式, 直接合奏奏出主题旋律, 同时以二连音的形式演奏, 增添了主题的活泼动力感。紧接着又以下行大二度模进的方式将主题旋律演奏一遍, 给听众留下深刻的主题印象。之后由小提琴和双簧管时而合奏时而相互补充, 运用主题碎片材料不断变化发展, 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显示了复调音乐的完美结合。最后又以完全再现的形式结束整个乐章。在这一乐章中两件乐器不断以对话、嬉戏、竞赛的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衬托发展, 多次重复欢快的主题旋律, 形成连绵不断的感觉, 充分揭示了音乐欢愉的形象, 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在演奏这个主题旋律时, 一定要把握两连音吹奏的规范, 音头既不能重也不能忽略过去, 这样才能表达出活泼的感觉。
第二乐章 (慢板) 音乐情绪做了极大的变化, 由一乐章欢快的情绪直接转为悲伤的情绪。这一乐章采用12/8的拍子, 首先由双簧管奏出主题旋律, 随后小提琴运用模仿的形式将乐思展开, 两种不同音色的乐器配合到一起, 显示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即两种乐器在音色上的对比性, 突出了音乐情绪, 深化了音乐主题形象。通过二声部模仿[1]手法, 给排列密集的音符配以舒缓的节奏, 显得那么的有条不紊, 流动的旋律富有歌唱性, 仿佛少女悲伤地诉说着她的故事。两件独奏乐器以二重奏的形式演绎着这段悲伤的感情。在结束处, 以属和弦不完满终止结束这一乐章, 给听众留有悬念, 为第三乐章的出现做铺垫。而通奏低音的出现, 在这一章中显得特别的规整, 从头到尾都是以一种形式 (空哒哒) 衬托全曲。这一乐章的创作风格显示了巴赫创作特点之一, 即声乐风格的旋律却有某种器乐感, 器乐作品会出现声乐中的形象, 它们相互配合共同表达着一种情感的流露。
第三乐章一开始音乐以上下行纯四、五度跳进音程交互出现, 小提琴与双簧管以及伴奏乐器的高声部共同演奏着主题旋律, 营造了一种欢快、辉煌的气氛。而伴奏乐器低声部, 时而以十六分音符补充着主题旋律, 时而以沉稳的低音衬托着主题旋律, 营造了一种浓郁、热烈的音乐氛围。
在这一乐章中, 十六分音符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 甚至长篇幅的运用各种连音、吐音的结合, 又不乏俏皮感。跳进音程的多次出现增加了具有冲击力的情感表现。庞大的音响效果令人激动, 切分节奏的使用增添了强有力的气势, 给人以力量。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同时合奏主题, 通过声部加强, 织体加厚的作曲手法, 使主题形象更加鲜明, 更加突出了力度对比的强烈。
总的来说, 巴赫的双簧管音乐作品流露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美, 他以音乐符号来描绘整体乐思。在他的音乐中, 音乐进行是那么的平稳、舒缓, 用中庸的速度表达一种庄严的音乐。节奏的对比与变化, 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 即使节奏严格, 也不乏灵动之美。从旋律的进行、音型的转换以及横向与纵向对位等方面, 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乐队伴奏主要由弦乐合奏、羽管键琴和数字低音组成, 和声充实而富有变化, 在音响上是那么的清秀、亮丽, 但又不乏戏剧性的对比。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巴赫的作品冲破了教会音乐的束缚, 展示了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但其创作手法仍以复调为主, 融合多种对位, 音乐轻柔细腻、深沉广阔, 从细节到整体都显示了和谐的完美, 富有哲理性, 对后世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巴西的巴赫风格】推荐阅读:
《来自巴赫的灵感》09-27
巴西会议的意思, 巴西会议的解释12-03
巴赫金10-28
奥芬巴赫10-17
巴赫方法论文09-21
巴赫复调作品01-03
巴赫二部创意曲10-18
哥德巴赫猜想11-07
哥德巴赫猜想简要证明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