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

2025-01-05

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精选8篇)

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 篇1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物流配送专业化程度不强, 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的经营方式, 热衷于建立“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体现在物流发展上就是企业大多自己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来承担本企业的物流工作, 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强, 且不能达到规模效应, 往往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效率无法提高、管理不善等问题, 不能很好地满足本企业进行物流配送的需要。这既限制了企业效率的提高, 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提供服务上, 一些物流企业在为客户配送货物的过程中存在货物丢失、迟送、错送、工作人员监守自盗等问题, 既损坏了本行业的诚信, 也造成了由于赔付或重新配送而导致的经营成本增加。而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物流企业在边远地区或小城市、农村地区发展有限, 有的物流公司甚至因为成本问题而拒绝送货到这些地区。而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 我国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不注重主动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一揽子物流解决方案, 不注重进行服务的创新。

(三) 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物流术语》的定义, 所谓物流指的是: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 也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从企业的角度, 物流可以分为货物的准备及流动 (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这几个环节) 和售后服务及反馈 (包括回收、信息处理2个环节) 。货物的准备及流动环节讲究的是货物的及时送达及货物质量的保证, 而售后服务及反馈环节的是服务的态度、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处理问题的技巧及对客户信息的了解及分析。电子商务必须依托于物流而存在, 也为企业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了机会。同时电子商务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强调时效性和便捷性, 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物流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够, 物流企业网络化整体水平低, 信息化建设滞后, 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社会化、电子化、现代化程度低。

(四) 物流管理人才短缺, 阻碍物流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教育、职业培训及上岗资格培训没有普遍、有效地开展, 导致当前物流人才奇缺, 已成为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尤其是物流中高级人才较为短缺:一是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准确思路的领导人才;二是缺乏通晓贸易、现代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缺乏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懂物流配送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人才的缺乏, 成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阻碍我国的物流业向更富效率、更专业和更有服务精神方向发展。

二、美国金融风暴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影响

(一) 金融风暴给我国物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1、企业业绩下滑, 销售量下降导致物流业的业务量下降。

截至2009年1月6日, 沪深两市共有129家公司预计2008年度将出现亏损。在已对全年业绩做出预告的568家公司中, 预亏公司占22.5%, 几乎每4家公司就有一家预亏。大量企业业绩下滑, 销售量下降, 直接导致了物流业业务量的下降。以宅急送为例, 在广东东莞, 随着当地的产业调整, 加工企业减少, 宅急送的收入也跟着急速下滑, 往年宅急送月营业额可达700万元以上, 2008年则下降了将近一半。

2、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 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一方面, 由于经济不景气, 物流服务价格的波动加大, 影响了物流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 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 经济不景气也导致贸易毁约比例上升。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这导致企业延期支付的时间加长、拖欠账款、一走了之甚至宣布破产等行为增多, 这给物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物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

(二) 金融风暴给我国物流业带来的机遇

1、电子商务市场看好, 电子商务物流将获得发展良机。

金融危机以来, 一些企业为压缩成本, 大幅减少传统的营销投入, 转向成本更低的互联网营销, 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增长迅速。2008年前3个季度, 全球最大的两家B2B公司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均取得较好业绩, 阿里巴巴营业收入增长了37%, 利润增长了49%, 注册付费中小企业会员同比增长40%, 网上商铺增长54%;亚马逊营业收入增长28%, 利润增长48%。电子商务开放、简单、快捷、低成本, 是企业应对金融风暴,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不错的对策, 而这也给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2、内需市场的逐步扩大将给我国以

服务国内贸易为主的物流业带来发展机遇。由于发达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大, 本地消费不旺, 导致我国出口工厂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普遍订单下降, 业务量减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 我国政府和企业开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和拓展国内市场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强劲,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0%以上,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相对地, 国内贸易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且内需疲弱, 这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内外不平衡的局面, 也影响了我国以国内贸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物流企业的增长。相对于一些进入我国的跨国性物流巨头, 本国的物流企业在为国内贸易提供服务上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 因此, 内需市场的开拓和扩大恰恰给我国以国内贸易为主的物流企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3、行业整合出现新的机会。

经济不景气导致行业重新洗牌。一方面, 一些小的、经营管理不善的物流企业将无法承受经营压力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竞争度, 为剩下的企业提升生存空间和营业利润;另一方面, 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物流公司可以趁经济低迷之机以便宜的价格开展对其他物流企业的并购活动, 借此机会抢占市场份额, 一举做大做强, 从而使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4、市场对物流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增强。

在金融风暴袭击下, 由于企业客户的物流量下降, 很多物流公司转而发展散客 (个体消费者) 市场, 而电子商务物流同样也要求物流公司与散客打交道。与企业客户往往是“厂”到“厂”或“口岸”到“口岸”的物流模式。不同的是, 散客要求的是“厂”到“户”或“户”到“户”, 他们对物流的需求更具个性化,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 这就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金融风暴背景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由于物流的复杂性, 其成本通常占到产品成本的20%-30%, 企业的最低成本追求和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是相矛盾的。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意味着需要大量库存、增加运输费用以及增加更多的人手, 所有这些都会提高分销成本;而试图降低分销成本又会反过来影响服务质量, 这就是“二律背反”。“二律背反”的存在, 使企业只能在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走钢丝, 很难在二者之间取得真正的平衡, 而第三方物流的出现,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相对于生产或销售企业自己管理物流配送来说, “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更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利于企业专心于生产和销售, 发挥其比较优势, 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是我国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 应对美国金融风暴冲击的有效方法。

(二) 重视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一是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性和先进性。二是要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物流市场, 积极拓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散客业务。在经济景气的时候, 物流业大多以企业客户为其业务发展主方向, 对散客业务兴趣不大。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 物流业的企业客户业务量急剧下滑, 而以网络为平台的网上购物则方兴未艾, 此时物流业应当积极拓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散客业务, 扩大企业客源。三是要加快引进现代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物流技术, 如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自动化立体仓库、全自动分拣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数字化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 实现物流业的自我改造和增值, 以满足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四是要敦促国家加快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的立法, 加强执法, 建立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实现条件来看, 它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国家加快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的立法和加强执法有利于规范电子商务物流活动, 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以增加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及物流的信任感。

(三) 致力于改善服务质量, 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个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 必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 针对物流行业的现状, 必须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物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特别在经济环境比较恶劣的环境下, 物流企业首先提高服务质量, 争取为客户提供更优良的产品, 以服务提升和服务创新留住和吸引客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经营环境中生存下来。一方面要想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提高物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并应加强与顾客之间信息交流与反馈, 诚恳地做好回访、赔偿等售后服务工作, 以提高人们对物流业的信任感, 使得物流业获得良性稳步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入到企业客户的上下游甚至整个供应链中, 帮助企业客户优化其供应链的管理, 寻找最优的物流方式, 并为企业客户提供创新性的、个性化的一揽子物流解决方案。

(四)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更为谨慎、合理的估值体系

针对金融风暴带来的大量客户违约风险, 物流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 在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的同时, 重新审视之前的业务和战略规划, 要建立一个更为谨慎、合理的估值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关注整体经济的走向及把握国家政策的走向, 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及运作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来达到建立实时的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 把可能发生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尽量使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和合同管理。物流企业要注重分析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的信用状况, 对于信用不佳的企业客户要考虑缩短结算周期甚至要求现金结算, 或者干脆拒绝为其提供服务, 宁缺勿滥。同时物流企业还应加强合同管理, 通过签订适当的合同条款, 保留自己通过留置货物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补偿的权利。

(五) 引进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提高行业人才素质

由于物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目前人才比较缺乏, 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物流企业配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不仅仅是在装备、技术、资金上有差距, 更重要的是在管理知识上有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不断提高其素质, 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 才能构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物流业。一是要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造就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高学历、高素质的职前专业人才队伍。二是要加强物流企业内部的职中培训。对已经加入物流企业的员工, 要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提升其职业精神和工作能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物流业的人才素质。三是要加快人才引进工作, 由于一些物流的管理人才高度稀缺, 既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 也可以考虑从其他行业引进, 以提高行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后勤处。作者为高级工程师)

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金融风暴 凝聚力 人力资源 激励

1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风暴之后,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企业员工缺乏凝聚力”是很多企业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既“敏感”又“伤感”的话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要使企业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形成强大的合力,其基本前提就是企业员工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SD公司面临的环境

SD公司属于汽车零部件塑料加工企业,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汽车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公司不但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甚至生存困难,在此背景下通过对SD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员工需求分析,找到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加强SD公司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SD公司员工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和原因

凝聚力就是指一个集体能吸引住其成员的所有力量,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那么什么因素能决定群体成员之间是否会相互吸引呢?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从物质到精神,再到自我实现,是逐渐递增的,一个企业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层次的增长,则表现出它的凝聚力。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在于树立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良好的薪酬福利、公平的晋升制度等等,都是企业的吸引力之所在。再次,适时的激励,是使人得到满足的一种方法,当员工得到这种满足后,由于渴望再一次得到,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也就由此而被调动。所以,员工保障心理、员工的收入、个人发展和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将对SD公司的凝聚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加强SD公司员工凝聚力的对策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是联结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基本手段,二者的紧密联结和高度一致,是实现企业凝聚力的必要内容之一。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许多公司首先想到的是裁员,大幅收缩人员,但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功能却忽略了。加强SD公司员工凝聚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4.1重组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替代过度裁员

职业安全感是影响凝聚力的首要因素。资产可以重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在企业发展中也可以进行重组和优化组合。人力资源优化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被认知感,更好地为企业工作。在SD公司生存压力情况下,员工的适当的变动,是正常的管理手段,而企业面临危机,过度的裁员,则会使员工感到恐慌,他们常常处于担心中,很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4.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保持合理薪酬水平是凝聚员工的重要手段。薪酬是组织为了建立和发展与员工的聘用关系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支付的总和,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各种福利。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生产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稳定员工队伍、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公司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在关心企业效率的同时关心员工个人的效率和满足。合理的分配差距有利于促进工作绩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3强化员工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全员素质

培训是加强公司员工凝聚力的灵魂。有人认为,日本企业的核心凝聚力来自于日本文化传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再有凝聚力的集体,在工作中也会发生矛盾,一旦没有解决矛盾的素质,无论如何团结的集体也会在争吵中崩溃。因此,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保证企业充满活力,加强员工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培训员工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还应包括员工人格培养和企业道德文化的培养。员工培训是以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过程。公司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产品的优劣,也决定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SD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靠人去完成,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公司除了不断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外,大量的工作是做好在职员工的岗位技术培训、企业文化和道德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笔者研究表明,经过培训的工人能使公司产品成本降低10%—15%,受到良好教育的工人能使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

4.4重视和提倡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影响凝聚力的本质。精神激励是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员工的行为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精神激励的前提是承认员工的潜力,承认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作用。精神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即员工对承认、表扬、人际关系、尊重、理解、能力发挥、自我成长与发展等的需要。

5结论

对于SD公司而言,通过采取得力措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便有机会率先冲破寒冬,迎来又一次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贾晓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2]马士斌.生涯管理年[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

金融风暴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篇3

自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增长, 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火暴, 房价逐年飙升。美国的银行和房地产贷款公司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 大量向缺乏还贷能力、不具备贷款买房条件的人提供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次级贷款, 为了获得更多资金, 金融机构将这种存在极大风险隐患的次级贷款打包组合, 以金融创新的名义, 向全球出售, 从而又吹起一个更大的金融泡沫。当一切可以透支的都已经被超额透支后, 贪婪促使下的自我膨胀破灭了, 金融危机爆发。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次贷危机初现端倪。2007年7月16日,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宣布清盘。2008年9月7日, 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同日, 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6日, 美国政府同意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紧急贷款, 以控股79.9%方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9月21日, 华尔街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发布公告, 将接受美联储监管, 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5日,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监管机构接手, 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10月3日, 美国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10月8日, 全球11家央行联合大幅降息。10月13日, 欧盟各国政府承诺用约2万亿欧元救市。在这场罕见的经济风暴中, 数以万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 无数的人已经或者即将承受巨大的损失和痛苦。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正在以美国为中心向全球蔓延。

2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2.1 无论直接出钱与否, 凡是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国家都是美国救市的买单者

据中国央行报告中国的外汇储备截至2008 年9月底超过1.9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美元外汇储备, 短期内又无法转换成别的外汇储备, 一旦美国出手救市, 中国无疑是最大的买单者, 美国救市资金来源有两种途径, 一是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售证券, 但从目前来看, 要国际社会掏钱买单的时候, 与美国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欧洲国家纷纷后退, 希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来买单, 他们显然是没有能力的。因此, 一部分资金可以这样获得, 但完全如此实现融资会很难。二是美国自己解决, 开动印钞机, 结果是世界性的美元通胀, 凡是拥有美元作为外币的国家资产净值不断的缩小, 缩小的部分就是为美国金融危机买单的部分, 而目前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是大部分国家的首选, 因此, 在美国救市行动中, 其他国家出钱与否, 凡是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手段的国家都是美国救市的买单者。当然, 此举也会让美国国内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胀, 普通民众损失严重, 美国经济甚至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解体。

2.2 美国经济衰退引发全球经济放缓过程中, 能源矿产价格将下跌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 在典型的经济下行中, 失业率平均上升0.6个百分点, 在严重的经济衰退中, 失业率平均上升1.7个百分点。而刚刚公布的美国2008年9月份失业率为6.1%, 自2007年年初以来已经上升了1.7个百分点。以银行业的金融紧张为先导的经济衰退往往程度更深, 持续时间也更长。随着外国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体系信心的丧失, 他们可能会大量减少美元资产的投资, 不是说明年就减少, 但可能在5到10年内发生。截至2007年, 外国机构和个人总共持有57%的美国国债、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公司债券以及五分之一的机构债券, 如果外国投资者停止购买甚至开始抛售美元资产的话, 将导致美元贬值并增加美联储上调利率的压力, 从而抑制经济复苏的步伐。美国经济复苏的放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 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燃料及矿产品价格的下跌。例如,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其他矿产品的价格也都下跌。虽然石油出口国进行了限产, 但是石油价格每桶由150美元附近下跌到60美元附近, 此类产品一旦进入下降通道, 下降趋势难以遏制, 这些国家经常以单一的产品出口换得外汇, 在出口领域对单一农矿产品依赖过大, 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 此类国家为了获得足够的外汇, 在限产的约定下, 会偷偷的增加产量, 世界此类产品的价格会因产量的增加而继续下跌, 遵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增长理论。因此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 对初级产品价格是强大的打击。

2.3 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有影响, 但影响不大

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来看, 前十大产品的结构不变。2007年出口主要产品分别是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罐装蔬菜、水果、坚果、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蛋白类物质、肉及食用杂碎、烟草、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其他贱金属, 金属陶瓷及制品、锡及其制品。这些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 在美国劳动力价格较高的环境下, 此类产品难与中国竞争, 而且此类产品价格较低,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 在人们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对其的消费影响不大, 因此, 此类产品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条件下, 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量受到的影响较少。

美国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中国和美国作为相互的一个贸易大国, 相互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 美国不会也不该对中国实施过多的贸易限制, 这样做对美国是有利的。2007年, 中美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货物贸易总额达3867亿美元, 其中美对华出口652亿美元, 自华进口3215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1.7%。2007年, 中国保持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中美间贸易额占美贸易总额的12.4%, 仅次于加拿大的18%, 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还首次超过加拿大成为美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占美进口总额的16.5%。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 在整个欧洲与美国经济同时下滑的过程中, 中国良好经济增长就是美国的救命稻草, 美国最有益的理性选择不是对中国贸易设限而是与中国更好的进行贸易合作, 避免经济的快速下滑, 以经济的增长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靠发行国债, 在金融领域救市这些会带来更多问题甚至以邻为壑的手段解决美国问题。

3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策略

3.1 减少美元外汇储备, 降低贸易顺差, 灵活运用救市方式

面对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 减少国家美元外汇储备, 降低贸易顺差, 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面对国际形势, 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出手救市, 2008年10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愿与各国政府, 以及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 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 中国一直通过国际货币基金交易计划等安排向有关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我们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继续积极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救援计划。由于世界经济的衰退, 世界初级矿产品的价格下跌, 趁此机会, 选择合适的国家, 进口我国急需的原材料及高科技产品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尤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的资源, 比如从美国进口一些高科技产品作为救市的条件, 从俄罗斯进口我们需要的石油及木材, 从矿产丰富的国家进口我们需要的矿产。或者与这些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投资在我们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类产品, 以此方式对世界进行援助, 减少贸易顺差, 尤其是美元的储备, 降低中国经济对世界金融系统的依赖。

3.2 促使出口贸易的多元化

为了继续保持强劲的出口势头, 中国政府从2008年 7月份已开始逐步放松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包括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额, 恢复并提高对一些传统企业的出口退税, 放缓甚至停止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并且在过去一个月内, 两次削减利率。许多特别措施都是为了鼓励出口商, 比如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等就是给一些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面对国际领域, 中国加强了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 根据海关总署刚刚公布的报告, 中国和印度2008年的贸易额将超过500亿美元, 5年之内, 双边贸易总额可望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中国积极推进双边自由贸易, 先后与新西兰、新加坡建立双边自由贸易, 积极推近与东盟和拉美等地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 这些措施极大的促使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 贸易出口的多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有益, 尤其在减少贸易摩擦, 减少对美欧的依赖方面非常有意义, 对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下降也有极大的帮助。

3.3 增加国内需求, 稳定国内经济

面对如此深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中国所能做的是加强自身的经济发展, 稳定的中国经济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是巨大的贡献。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弥补出口需求放缓造成的损失, 中国最近计划推出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工程, 以拉动内需。这些措施包括新农村建设等, 就新农村建设来看, 农民收入的提高, 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得农民建房及装修市场非常庞大,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费需求的增加, 对稳定工业生产有极大的作用, 国内工业品需求旺盛。农业领域, 限制粮食出口, 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既保护消费者利益, 也保护农民收益稳定。经济发展良好, 这不但是对中国的贡献, 更是对世界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秀芝.当前中国石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全年预测[J].经济要参, 2008 (74) :37.

[2]邵书怀.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探讨[J].经济前沿, 2008 (10) :54.

论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对策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自2008年以来, 世界金融风暴对我国企业, 特别是对外贸出口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一一凸显出来, 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 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 融资成本较大, 贷款难;金融风暴导致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关闭, 资金短缺, 信心下降, 导致信用危机;经济实力薄弱, 自主创新能力低;竞争能力弱等。面对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 如何采取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对策措施值得研究。

一、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企业效益, 降低经营成本

金融危机发生后, 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产品质量的优劣, 影响着市场占有率, 产品质量不过关, 不断往返于客户和重新改造, 会增加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 失去时间的自控权, 造成市场困境, 市场需求明显减弱, 企业订单大幅下滑。为摆脱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企业还必须认真研究国际市场产品走势, 进行产品的市场细分, 挖掘优势产品, 搞好市场定位, 加大研发力度, 开发先进技术, 重视知识产权, 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更好地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一, 华为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都不低于当年销售额的10%, 2008年超过了120亿元。其二, 华为公司不但申请国内外专利达25 000项, 还参加了近100个国际标准组织。其三, 华为的产品技术先进, 产品新, 技术水平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容易被市场接受。其四, 华为的产品都属于创新产品, 市场上没有同类产品作为参照, 企业具有较大的定价权, 产品利润率较高, 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五, 华为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申请了国内外专利, 容易被国际买家所接受, 成为价格昂贵的跨国企业产品的替代, 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 在2008年度, 华为取得了合同销售金额23.3亿美元的佳绩, 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6%, 其中75%来自海外市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欧洲和北美市场, 华为的销售增长分别达到42%和58%, 表现出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加快企业转型和升级, 改进产品、技术、产业的结构和体系

当前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产品重合度高, 企业内部行业布局混乱, 产品结构严重失控, 必须优化产品结构, 实现优势组合, 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向技术先进、产品新、深受市场欢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方向发展。推动企业联合、兼并, 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是化解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

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电信网络、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消费电子等产业正走向全面深入的渗透与融合的转型, 对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在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和IP技术等领域建立了综合优势组合, 解决行业结构失衡, 使资源配置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实现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 华为公司在电信设备制造业市场份额达到12%, 排名居全球第四。

三、扩大产业规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质量效益

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劣势, 经济效益越来越差, 市场竞争能力减弱, 而采用自主创新的战略, 则可能有效地弥补企业的先天不足。

首先, 对企业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和提高, 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 降低投资风险, 集中力量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强势技术积累, 形成创新竞争力的局部优势, 提高自身的技能,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其次, 对企业产品再创造, 引进国内或国外率先创新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 合法拥有该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 在掌握、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创新出新一代产品, 开辟全新的市场。

例如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 是一家年销售额不到10亿元的中小型民营企业。2008年, 该公司销售收入为7.12亿元, 而纯利润却达到6 100多万元, 比2007年增长了近1 000万元。近年来, 该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一直高于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 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该公司坚持自主创新, 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先后研发出产品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产品。公司虽然只有几十项专利, 但在不间断电源 (UPS) 方面具在一定的知识产权优势, 这也是该公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有较好表现的“意外”收获。

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入蔓延, 影响到实体经济, 处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大环境, 企业要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 把不适应、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观点和传统模式的制度和框框打破,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起有利于企业的再发展、再崛起的体制和机制。

在当前形势下,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了企业的信心。首先, 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 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 政府可以降低信贷门槛, 增加中长期贷款融资项目, 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状况。增加货款额度, 减少企业投资风险。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更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其次, 政府对企业要调整税收政策, 对企业实行优惠税率, 提高税收起征点或提供降低税率和减免税, 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企业税负, 减轻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

五、企业调整自身发展,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企业需要抵御金融危机, 要积极进行自救, 积极寻找市场, 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保驾护航。发挥企业现有设备、技术、人员的优势, 降低新劳动法实施后人力资源的经营成本,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使企业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注意市场信息研究并不断推出新产品。根据有关调查, 企业缺乏信息和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会阻碍企业自身发展。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有可能正在开发的新项目, 在未完成之前已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这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 而这种企业管理方法, 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方面, 政府应加大力度为企业提供帮助, 政府部门掌握经济发展的态势和经济发展信息, 可以改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提供优质服务, 编制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规划, 发布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经济杠杆, 引导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是化解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张立华.中国通信运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市场选择[J].民主, 2007 (4) .

[2]陶凯元.危中寻机, 以自主创新促发展[J].广东民进, 2009 (1) .

[3]韦锐辉.民进企业界“应对危机、科学发展”座谈会综述[J].广东民进, 2009 (1) .

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影响 篇5

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正在洗劫华尔街。去年6月, 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因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 成为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在一番挣扎之后, 有8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9月初宣布, 正式接管两大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 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发生。9月15日, 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14日, 美国银行与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达成协议, 以约440亿美元的换股方式收购美林。美联储16日又宣布, 向陷入困境的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源于一种普通的住房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这是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自2001年“9·11”事件后, 由于担心经济下滑, 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 从当年的3%一路降至2003年1月的1%这一近三十年的最低水平, 并维持至2004年6月。同时, 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 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 借款人的还贷负担远低于固定利率贷款, 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据悉, 1994-2006年, 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 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 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自2004年底, 美联储走上加息历程。利率从1%的低点一路加到2006年7月的5.25%, 并保持13个月。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还不起贷款的人陆续浮出水面。自2005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房屋贷款公司也受到了沉重打击。由于借款人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 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偿还的隐患。在超低利率环境里, 全球流动性泛滥, 美国房地产业格外繁荣, 从而助长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生水起。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 但也造成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因而引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 除次贷因素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个金融衍生品市场, “它们的本质是债务。它们是债务的打包、债务的集合、债务的集装箱……这些债务被作为资产充斥着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 被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当作资产放在账户上。这些债务被交易着、延期着、挤压着、拉伸着、填充着、掏出着, 这是一个债务的盛筵, 也是一个赌博的盛筵。在纷繁的数学公式背后, 只有空和多两个选择, 每一张合同都是一次赌博, 每一次赌博都必见输赢。”畅销书《货币战争》如是说。就交易的资金量来说,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其交易总量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6倍, 超过了100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大得超乎想象, 因为全球的GDP加总也就六十万亿美元左右, 而这次金融风暴的起因———次贷危机所涉及的有问题的抵押债券———总额也仅仅是1.2万亿美元。这1.2万亿美元的按揭债券撬动的是整个100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市场。如果这个衍生品泡沫迅速破灭, 整个全球的银行体系也有可能随之崩溃。所以, 美国及欧洲各国纷纷出台救市, 救的就是这个市。正是因为这种类似原子弹爆炸的潜在威胁, 世界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巴菲特就把衍生品看成是“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现在,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扩大, 影响波及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 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打击。可以说, 这场危机的爆发, 其实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包括资本、科技、人力、重要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洗牌, 尤其是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格局的一次刚性调整。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必然会带来一定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导致我国经济放缓

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2000年, 中国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 2007年, GDP达到24.66万亿人民币, 比2002年增长65.5%, 五年来均增长10.6%。今年上半年, 中国经济增速仍达到10.4%。然而, 目前这场金融风暴, 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最大外围经济冲击, 因为中国经济正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中。

(二) 影响我国产品出口

由于中国对出口 (特别是对美国出口) 的依赖程度较高, 美国金融危机将会透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 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海关总署统计表明, 今年1-8月, 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197亿美元, 增长13.3%, 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而在广东, 对美出口走软的趋势更为明显, 广州海关统计报告, 今年1-7月, 广东对美出口同比增6.3%, 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7.5个百分点, 其中, 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三项更落得负增长, 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1%、12.4%和4%。近期欧洲经济也受美国金融风波所累而迅速恶化, 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负增长, 中国对欧盟出口前景也阴影重重。

(三) 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

美国金融危机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券市场, 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 商业票据发行受阻, 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和企业融资出现阻滞。如果房价进一步下降, 消费和就业形势将会恶化, 将严重影响市场信心, 信贷市场会进一步萎缩, 股市也会受到打击, 美国抵押支持债券信用价差将进一步拉开。为寻求资金安全, 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 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 这会给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 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外汇储备的缩水, 哪怕是一个百分点的差别, 也有1000亿人民币的流失。这个影响不可小窥也不可低估。

(四) 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欧美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估, 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取向, 撤资回国“保驾”, 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或者抛售资产, 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债权。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撤资情况, 就会对中国股市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摩根士丹利计划出售它在上海的三大住宅项目, 并且否决了购买第三栋楼的计划, 不再继续投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花旗银行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

(五) 加速热钱流入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安全的避风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投资回报率高、美国降息、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 会进一步降低投机中国资产的资金成本, 由此会加速热钱流入,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对冲掉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 并进一步推高中国股市和房市价格, 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形势会日趋严重, 为更大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华尔街金融风暴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其机遇有三:第一, 受发达国家需求萎缩的影响, 近年来已经脱离了需求基本面的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会出现拐点, 走上回归之路, 呈下降趋势。这对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面临巨大通胀压力的中国来说, 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目前, 中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还在进化中, 还需要多种国际资源。此时原材料价格回落, 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会有积极影响。第二, 当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整个金融业时, 华尔街过剩的金融服务机构与高端技术, 自然也面临了寻找买家的时候。这对中国来说, 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 不同于华尔街金融服务业过度膨胀, 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幼稚阶段, 正需要金融服务高端技术。此时出手, 不仅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到较高的金融服务资源, 而且还能改进本国的金融服务, 缩短金融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第三, 比金融服务资源更宝贵的是金融人才资源。受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冲击, 原来供职于国际顶级机构的一大批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 现在正面临卷铺盖走人寻找新工作的尴尬境地。这些人在以往不仅要价高昂, 而且根本没有门路可求。正是由于这场大风暴, 才改变了金融业高端人才市场的格局。此时招贤, 正可谓天赐良机。

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风暴,城市商业银行,对策

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恐慌, 已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艾伦·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多深?不同机构和专家看法各异。大体有两种:第一种认为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呈U字型, 刚见底, 而这个“底”延续的时间可能会较长, 比如有可能延续两三年。第二种看法, 认为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还没有见底, 一波又一波, 正在传导, 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本文认为,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完全见底, 现在正处于不断扩大和蔓延中, 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将逐步显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 尽管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历史原因, 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 面对这样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 受到挑战不容小视。

一、金融风暴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 尽管到目前为止, 中国金融业受到来自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相对有限, 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日趋明显, 外贸订单大幅减少, 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不少中小企业倒闭, 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同时结合近期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内需的措施,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寒冬已经到来, 2009年会更冷。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尤其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客户群体的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必然传导到城市商业银行。

1. 不良贷款上升, 资产质量下降, 盈利受到影响。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下行的重灾区, 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影响。首先, 欧美经济体受损严重, 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直线下降, 外商违约率上升, 出现“逃账”、“赖账”现象;同时, 国内经济形势严峻, 原材料价格上涨, 企业成本攀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不少中小企业遭遇生存危机, 其直接后果是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恶化、贷款违约率上涨, 坏账、呆账产生。其次, 实体经济放缓, 央行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利率下降趋势明显, 下一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盈利压力将会增大。一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日益显现。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势必影响企业的贷款需求, 贷款需求的下降势必造成城市商业利息收入的减少。在当前仍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盈利压力。二是我国为促进内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入降息周期:一方面银行业中长期存贷款利差缩小, 减少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 存款有定期化的趋势, 将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

2. 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投资方向的潜在风险增大。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被看做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升级版”。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房价长期不断走高后突然下跌, 导致抵押品价值萎缩, 收入不高的按揭人只能选择贷款违约, 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账不断增加, 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目前, 我国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以房地产开发贷款、按揭贷款为主要投资方向, 房地产信贷成为第一信贷。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中。房地产金融信贷余额占银行总信贷比例过高, 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波动,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受到挑战。

3. 金融创新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全球著名经济学家David Hale认为, 自由放任的金融创新正是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催化剂。通过资产证券化创造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初衷是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但是, 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 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 使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 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 以至于最后蕴含的巨大风险。在创新的旗号下, 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也参与金融创新潮流中, 但是, 金融创新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创新的同时必须有配套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而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薄弱正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要害所在。因此, 在全球金融风暴持续蔓延的背景下, 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经济下行阶段各种风险将逐渐暴露, 金融风险会随之被急剧放大。当前, 城市商业银行表面上虽然未受到强烈的冲击, 但是随着实体经济受到影响, 居于金融创新而开发的新产品其风险将逐步显现, 而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是对新产品的风险把控能力较弱的城市商业银行, 在严峻的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下, 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面临挑战。

二、城市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立足自身特点, 灵活应对, 在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影响相对有限的缓冲期,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第一, 借力国家、当地政策扩大生存发展的空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入侵实体经济, 中国正进行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城市商业银行应认真研判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加快业务转型, 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和零售银行, 并提升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的水平。当前, 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很多城市也相继出台了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应对危机的计划,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对国家及当地的重点工程建设和项目进行关注, 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决策机制, 取得竞争性优势, 同时也可以从重点工程项目的上下游企业入手, 寻找机会。

第二, 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产质量, 提高盈利水平, 提升资本充足率。首先, 增加盈利是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为增加盈利, 城市商业银行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多渠道运用资金, 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 不断扩大盈利空间;还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时机, 按照国家指引扩大对基建项目和中小企业的融资, 实现贷款组合的多元化。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实施及银行利差空间的压缩, 银行业有必要寻求差异化定价能力的突破, 并逐步拓展中间业务渠道, 扩大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的比重, 提高盈利水平。其次, 提高资产质量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在上升的趋势。因此, 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努力改善资产质量, 以减小核销或冲减呆账的压力, 长远可以直接减低风险资产总额, 改善资本充足率。最后, 增资扩股和发行次级债, 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方式。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增资扩股的可能性, 通过改制和公开上市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募集资本金, 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而对于资产质量较好的或已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 发行次级债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立竿见影的方法。目前已有不少银行采取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

第三,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深化结构调整, 推动业务转型, 提升核心竞争力。银行经营的艺术关键在于结构管理的艺术。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等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一个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当前, 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内部结构单一、负债结构单一的现象, 并且存贷利差是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模式, 面对央行连续降息, 存贷利差收窄, 经济下行的外部环境, 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 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脆弱, 很容易因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而被套牢, 陷于“欲进不能, 欲罢不得”的尴尬境地。这给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留下隐患。因此, 在金融风暴对我国银行体系影响相对有限, 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初期,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出击, 化危机为契机, 利用外部压力进行结构调整, 从传统的只注重公司业务转向零售与公司业务并重, 摒弃“垒大户”的经营短板, 大力发展中小型优质客户, 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四, 正确平衡风险与创新的关系。首先, 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或引进、模仿他行金融创新时, 须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两面性。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 要严控风险, 密切关注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其次, 金融创新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进行金融创新过程中, 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原则。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在金融创新时要区别对待, 应避免金融创新开发的新产品脱离实体经济, 而成为服务于金融业自身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服务。最后, 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把握风险回避原则, 不符合风险管理条件的金融创新, 要从严控制。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预防并控制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各种损失, 并保持充足的资本储备应对风险并能够转移风险。

参考文献

[1].陆树浩.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J].现代商业, 2008 (27)

[2].周雪平.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环境的探析[J].中国发展, 2003 (4)

[3].许多, 蒋正军.多渠道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J].中国金融, 2004 (4)

[4].黄铭慧.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企业的债务危机[J].中国金融, 2004 (10)

[5].金建培, 杨雪梅.金融创新发展及其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 2008 (9)

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 篇7

一方面,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利率、汇率、资本流动以及资产价格的形成等都面临着风险的考验。世界金融业风险也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综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成全球性危机。目前要对这场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估还为时尚早,但其中的教训可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会导致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充满风险,存在着金融霸权和贪婪、腐败,出现金融投机、欺诈和盗窃,发生金融泡沫等;而且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他国,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3)中国的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银行业为主体。

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首当其冲会体现为银行风险。目前,中国对金融风险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控制银行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上。存在高额的不良资产,这是长期对国有企业的低利贷款和企业的呆账、坏账造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有多大,以往比较可靠的估计约为22%(日本为5%),总量为1.3~1.4万亿元,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依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规范经营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之一。现实中在强调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该比率下降的实质内容,或者说,没有考虑下降的质量[1]。不可否认,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应该认识到,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并不是金融稳定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在更为广阔的宏观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分析中国的金融风险问题。选择科学的衡量指标将为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2 金融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金融全球化挑战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创新,特别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和控制风险技术的创新,如何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真正使金融体系成为支撑社会经济的基础,达到为社会分散经济风险的目的,是中国金融界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如何用定量方法测度和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金融机构本身来看,将风险定量分析方法,比如VaR模型应用于日常的风险管理,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期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是金融机构的义不容辞的事情,也是其当务之急[2]。从监管当局来看,促使金融机构应用先进的控制风险技术,使金融家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剥离各种风险,即对各种复杂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配置,将有利于中国的监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非常有必要将VaR模型等风险控制技术引入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将非常必要,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风险价值(VaR)、压力试验法,一直到信用矩阵法,都含有风险分散化思想的不断深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对金融风险的测量技术都是金融工程的应用日渐成熟的标志。

2.1 风险价值(VaR)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将VaR结合银行内部模型,计算适应市场风险要求的资本数额;G20建议用VaR来衡量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并且认为是市场风险测量和控制的最佳方法;SEC也要求美国公司采用VaR模型作为三种可行的披露其衍生交易活动信息的方法之一。这表明不但金融机构内部越来越多地采用VaR作为评判金融机构本身的金融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督管机构也用VaR方法作为评判金融机构风险大小的方法。

从目前来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计算VaR值:

(1)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

(2)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 and Covariance Method);

(3)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Va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VaR模型的不断改进,不但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使用风险的定量研究,而且VaR模型正与线性规划模型(LPM)和非线性规划模型(ULPM)等规划模型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等的最佳定量分析法,以利于金融机构对于潜在风险控制进行最优决策。

2.2 信用矩阵(Credit Metrics)——量化信用风险的模型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违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对信贷组合中的每个产品确定敞口分布;

(2)计算出每项产品的价值变动率(由信用等级的变化或拖欠引起);

(3)将单项信贷产品的变动率汇总得出一个信贷组合的变动率值。

2.3 压力试验法(Stress Testing)

如前面部分介绍的,VaR是在正常市场环境(某一特定置信水平)对银行的风险本质进行的衡量。那么,如果条件发生反常,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还需要经常使用压力试验方法来评估市场极端变动所造成的潜在损失。如何在无序的市场中测量银行暴露在市场上的风险是压力试验方法的目标。压力试验法依赖于不同的模式下计算机模型,并对银行的投资组合在这些模式下的可能结果进行估算。

3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目前的银行风险已不再是孤立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一个地方、一家银行的危机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地方甚至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要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3.1 宏观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构建完善的金融安全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宏观金融问题的形成有着制度性的原因。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形成的银行业非市场化的经营可能导致坏帐的积累。银企关系有多种表现,既可以通过资金供应的促进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也可能由于对企业的过分保护(超贷而形成不良资产)而制约银行的发展。对于这类金融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主导的金融安全体系,并在体系内形成竞争。

(2)依据金融市场走向进行松紧适度的宏观调控。

在建立了一个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衍生市场在内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来调控金融市场,进而通过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来影响企业和社会大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应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目标的辅助指标,其重要性体现在与金融工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新的风险控制技术中。中央银行同时依据金融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来对宏观经济做出判断,进而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并实施必要的调控。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已经大为降低[3]。在中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如何逐步放开市场。要调节资本流动、金融开放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3)系统风险规避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结合。

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中资银行要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就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有效地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提高风险监管水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

金融监管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两种。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还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宏观指标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落实到微观机制的层面,在实施中是靠不住的。巴塞尔新资本协定的出台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监管框架。各国银行被迫加强并适应新的监管程序,以便对金融风险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西方16世纪以后的重商主义时代,由于对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监管,成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目前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同样面临着大量新产品和新工具的涌现,构筑适应本国国情的监管框架,比如制定最低资本要求、完善监管者审查制度以及采用市场约束力量进行监控等等,提高风险监管的质量[4]。

(4)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序金融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世界潮流,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不能放弃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机会和权利,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金融体制和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逐渐建立适应国情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金融体制[5]。要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通过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能尽快适应国际新规则,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因金融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微观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国际性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机构、网点、人员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而是体现在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上。从中外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创新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并成为国外知名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

(2)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核心之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支柱之一,也是金融工程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金融工程为金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在设计、开发和实施各种转移风险的工具和策略方面。面对这市场无时无处不在的风险,人们创立了各种风险管理理论,如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代理理论以及有效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金融工程学的基础[6]。特别是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并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实际行动中去。可以说,金融工程从创立伊始就是以风险管理为目标的。所以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必然要把金融工程的思想融入其中。

(3)传统业务与金融创新结合——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在金融工程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这三种方法被称为表内控制法。与之相比,金融工程应用于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由于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在开放条件下,日益增大的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变动等的风险要求新的风险管理手段的出现。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工程技术应运而生。目前较为前沿的应用诸如利用金融工程学的综合风险识辨和交叉风险管理方式以及利用随机分析和优化技术研究金融工具的定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作信用分析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其他非线性技术进行市场模拟测试和预测。在国际银行的管理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这些新产品的推出更加贴近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按照特定的客户需求量身定做的。

(4)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

针对中国银行业面临风险加大的现实,可以运用金融工程学中的风险评估理论,对各种风险进行量化评价,把风险预警和投资预测相结合,适应市场的变化。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中国,实行金融风险预警,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1)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规定,如果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5%则被视为危险的信号;2)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如果短期外债过多,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极易引发金融危机;3)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控制在10%以内较为安全;4)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核心资本应达到4%以上;5)股指和股价波动。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快速上扬,明显脱离实际经济的真实水平,预示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而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下跌,则易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财富缩水[7]。

危机处理机制是化解危机、减小损失的最后防线。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第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第二,要提高呆帐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四,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第五,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

4 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认识

新形势下金融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是只靠风险管理技术就能解决的。金融工程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法和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纷繁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自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尤其是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更是成倍地放大了风险的水平;同时,在产品估价和风险量化的过程中,管理者还不可避免地面临所谓的定价风险和模型风险。所以,建立以金融工程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技术,只是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来提供分散风险的方法,却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如果过分依赖于金融工程,不仅会使金融机构忽视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也在客观上导致市场投机力量的膨胀,进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针对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现实,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把金融工程的应用和构筑完善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结合起来,以新的领域、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化解风险的压力,实施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借鉴国际银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金融安全提出新的警示的基础上,就金融动荡下的金融安全问题重新进行了审视;并结合金融工程的有关原理,分析了应对金融安全问题的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安全,风险管理,金融工程

参考文献

[1]Jane E.Hughes,Scott B Donald.International Banking[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15-16.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32。

[3]王春逢:《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7-18。

[4]张幼文等:《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63。

[5]李丹儿:《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防范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4(11):82-89。

[6]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68。

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 篇8

美国虽称得上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却也无法幸免于难。原因在于长期以来, 美国实行的经济策略引发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最终美元泛滥成灾, 贫富分化问题一发不可收拾。而当时美国的房市还处于旺盛时期, 普通的民众不顾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 一味地选择高额贷款投资房地产。这种超负荷的债务负担, 以及投资过程的金融诈骗行为, 是造成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

1.1信贷制度放宽, 房产形势低迷

亚洲经济危机发生期间, 美国通过将货币政策放宽, 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这场危机带来的问题。但之后的几年内, 这次事件也在经济领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很多人甚至认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就是当时美国政府所实行的利率政策。因为置办房产不仅要求购买者有足够的钱支付首付, 而且申请按揭贷款也需要申请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付贷款。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申请贷款却变得相当容易。

事实上, 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 美国政府推行了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 美国政府持续下调利率, 诱使很多普通收入水平的民众也能通过申请银行贷款投资房地产。信贷制度的放宽, 掀起了一股投资房产的热潮, 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极大刺激, 也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1.2华尔街财务政策激进, 普遍存在侥幸心理

华尔街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 开始实行各种房贷政策, 包括多样化的月利率政策, 甚至零首付计划, 对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此时的借贷标准已然名存实亡, 有的贷款申请人并没有一定的经济偿付能力, 却也能很容易获得贷款, 甚至申请数额高于房价总额度。房产形势下滑后, 很多人根本无力偿还债务, 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而华尔街必然也意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 但利益的驱使导致很多人还是存在侥幸心理, 直至危机蔓延开来, 很多金融巨头都无法避免次贷危机的波及。

1.3监管机构失职, 放贷政策失误

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 也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监管机构忽视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对金融衍生品和次贷产品的发行量没有严格的限制;对市场评级机构的监管也很松懈。另外, 美国央行在过去几年内连续降低放贷抵押标准, 造成获得贷款的条件放宽, 很多信誉不好的人也可以轻易获取贷款以投资房产。同时, 市场评级机构在对次贷产品评级时, 主观性很强。这样薄弱的监管意识, 最终导致投资者的恐慌, 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并迅速蔓延至全球。

1.4美国政府危机意识薄弱, 处理力度不够

2007年继美国房地产形势下滑之后, 次贷抵押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可谓当时最大的一起机构倒闭案, 却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随后两房 (房利美和房地美) 事件爆发, 美林银行被收购, 雷曼破产事件也相继引爆, 美国政府这时才开始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此时美国政府才开始接管“两房”, 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很多人提出崇尚自由的舆论, 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面对各方压力, 政府被迫放弃了雷曼。因而直接造成了雷曼的破产, 以及之后美林银行被收购的恶果。很显然, 从危机开始浮现, 直至最终大爆发, 美国政府的危机意识和应对举措都没有跟上节奏, 这也纵容了次贷危机的肆意蔓延和恶性影响。

2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快就对全球各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具体表现如下。

(1) 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对外贸易合作伙伴, 这次金融危机直接造成两国的进出口占总额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进出口是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因此, 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很大, 直接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2) 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世界各国的资源能源的价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而我国正好利用这次下滑的机会, 加快对稀缺资源的采购, 从这个方面来说, 此次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本质上这场危机是对我国过度外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冲击。引发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近2000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农民工失业。由此可见, 我国也承受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

3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全球,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应对政策, 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如下。

(1)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把社会性事业的建设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如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建设等。同时,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2) 大力推进税费改革, 将结构性减税放在首要地位, 使企业和居民的税赋有所减轻。扩大企业投资,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全面实施消费性增值税, 减轻企业税赋, 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

(3) 积极拉动消费需求, 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不仅是我国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且对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 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 着重企业技术改革和科技创新。加快结构性发展方式的调整和转变, 支持科技更创新高。

(5) 对财政的收支结构进行优化, 改善农村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的津贴, 推动农村及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保障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4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措施能够有效挽回经济低迷的局面, 但基于我国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特殊性, 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 改善收入分配制度, 拉动内需。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消费需求问题。原因在于我国也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 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因此, 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才是拉动内需的根本。

(2) 要警惕政府干预的前提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我国市场环境的特殊性表现为市场缺乏弹性, 这就可能导致私人以及投资机构的投资需求对利率弹性的不敏感, 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市场的改革力度, 完善我国市场环境。

(3) 要将重点放在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上。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约2000万, 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 外出务工的农民约1.5亿。由此可知, 我国每年的剩余劳动力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故解决就业问题也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4)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处于投资导向阶段。经调查可知, 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性很强, 外贸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不可忽视, 而此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造成重创。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困难, 但实际上也造成了我国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由此就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机遇。

摘要: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人们对危机的认识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国家监管机构在指出危机原因的同时, 也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此次危机始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 并在极短时间内蔓延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冲击。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此次危机带来的难题, 其中包括积极财政政策、产业振兴政策等。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之后, 把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政策分条罗列, 并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应对政策

参考文献

[1]陈平.金融危机与经济学流派的实践检验[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 2015 (11) .

[2]王维安, 徐滢.次贷危机中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影响和效果[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 .

[3]潘亚岚, 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上一篇:骨折复位内固定下一篇:巴西的巴赫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