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4-06-27

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通用4篇)

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1

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相当数量企业开始裁员至倒闭,或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计划,这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近年最冷的寒冬.

作 者:代丹 王希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525关键词:金融风暴 就业困难 举措

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2

一方面,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利率、汇率、资本流动以及资产价格的形成等都面临着风险的考验。世界金融业风险也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综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成全球性危机。目前要对这场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估还为时尚早,但其中的教训可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会导致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充满风险,存在着金融霸权和贪婪、腐败,出现金融投机、欺诈和盗窃,发生金融泡沫等;而且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他国,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3)中国的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银行业为主体。

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首当其冲会体现为银行风险。目前,中国对金融风险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控制银行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上。存在高额的不良资产,这是长期对国有企业的低利贷款和企业的呆账、坏账造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有多大,以往比较可靠的估计约为22%(日本为5%),总量为1.3~1.4万亿元,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依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规范经营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之一。现实中在强调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该比率下降的实质内容,或者说,没有考虑下降的质量[1]。不可否认,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应该认识到,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并不是金融稳定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在更为广阔的宏观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分析中国的金融风险问题。选择科学的衡量指标将为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2 金融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金融全球化挑战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创新,特别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和控制风险技术的创新,如何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真正使金融体系成为支撑社会经济的基础,达到为社会分散经济风险的目的,是中国金融界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如何用定量方法测度和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金融机构本身来看,将风险定量分析方法,比如VaR模型应用于日常的风险管理,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期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是金融机构的义不容辞的事情,也是其当务之急[2]。从监管当局来看,促使金融机构应用先进的控制风险技术,使金融家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剥离各种风险,即对各种复杂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配置,将有利于中国的监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非常有必要将VaR模型等风险控制技术引入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将非常必要,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风险价值(VaR)、压力试验法,一直到信用矩阵法,都含有风险分散化思想的不断深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对金融风险的测量技术都是金融工程的应用日渐成熟的标志。

2.1 风险价值(VaR)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将VaR结合银行内部模型,计算适应市场风险要求的资本数额;G20建议用VaR来衡量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并且认为是市场风险测量和控制的最佳方法;SEC也要求美国公司采用VaR模型作为三种可行的披露其衍生交易活动信息的方法之一。这表明不但金融机构内部越来越多地采用VaR作为评判金融机构本身的金融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督管机构也用VaR方法作为评判金融机构风险大小的方法。

从目前来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计算VaR值:

(1)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

(2)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 and Covariance Method);

(3)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Va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VaR模型的不断改进,不但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使用风险的定量研究,而且VaR模型正与线性规划模型(LPM)和非线性规划模型(ULPM)等规划模型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等的最佳定量分析法,以利于金融机构对于潜在风险控制进行最优决策。

2.2 信用矩阵(Credit Metrics)——量化信用风险的模型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违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对信贷组合中的每个产品确定敞口分布;

(2)计算出每项产品的价值变动率(由信用等级的变化或拖欠引起);

(3)将单项信贷产品的变动率汇总得出一个信贷组合的变动率值。

2.3 压力试验法(Stress Testing)

如前面部分介绍的,VaR是在正常市场环境(某一特定置信水平)对银行的风险本质进行的衡量。那么,如果条件发生反常,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还需要经常使用压力试验方法来评估市场极端变动所造成的潜在损失。如何在无序的市场中测量银行暴露在市场上的风险是压力试验方法的目标。压力试验法依赖于不同的模式下计算机模型,并对银行的投资组合在这些模式下的可能结果进行估算。

3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目前的银行风险已不再是孤立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一个地方、一家银行的危机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地方甚至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要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3.1 宏观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构建完善的金融安全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宏观金融问题的形成有着制度性的原因。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形成的银行业非市场化的经营可能导致坏帐的积累。银企关系有多种表现,既可以通过资金供应的促进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也可能由于对企业的过分保护(超贷而形成不良资产)而制约银行的发展。对于这类金融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主导的金融安全体系,并在体系内形成竞争。

(2)依据金融市场走向进行松紧适度的宏观调控。

在建立了一个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衍生市场在内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来调控金融市场,进而通过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来影响企业和社会大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应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目标的辅助指标,其重要性体现在与金融工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新的风险控制技术中。中央银行同时依据金融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来对宏观经济做出判断,进而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并实施必要的调控。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已经大为降低[3]。在中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如何逐步放开市场。要调节资本流动、金融开放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3)系统风险规避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结合。

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中资银行要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就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有效地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提高风险监管水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

金融监管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两种。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还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宏观指标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落实到微观机制的层面,在实施中是靠不住的。巴塞尔新资本协定的出台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监管框架。各国银行被迫加强并适应新的监管程序,以便对金融风险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西方16世纪以后的重商主义时代,由于对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监管,成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目前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同样面临着大量新产品和新工具的涌现,构筑适应本国国情的监管框架,比如制定最低资本要求、完善监管者审查制度以及采用市场约束力量进行监控等等,提高风险监管的质量[4]。

(4)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序金融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世界潮流,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不能放弃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机会和权利,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金融体制和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逐渐建立适应国情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金融体制[5]。要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通过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能尽快适应国际新规则,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因金融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微观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国际性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机构、网点、人员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而是体现在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上。从中外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创新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并成为国外知名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

(2)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核心之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支柱之一,也是金融工程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金融工程为金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在设计、开发和实施各种转移风险的工具和策略方面。面对这市场无时无处不在的风险,人们创立了各种风险管理理论,如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代理理论以及有效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金融工程学的基础[6]。特别是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并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实际行动中去。可以说,金融工程从创立伊始就是以风险管理为目标的。所以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必然要把金融工程的思想融入其中。

(3)传统业务与金融创新结合——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在金融工程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这三种方法被称为表内控制法。与之相比,金融工程应用于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由于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在开放条件下,日益增大的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变动等的风险要求新的风险管理手段的出现。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工程技术应运而生。目前较为前沿的应用诸如利用金融工程学的综合风险识辨和交叉风险管理方式以及利用随机分析和优化技术研究金融工具的定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作信用分析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其他非线性技术进行市场模拟测试和预测。在国际银行的管理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这些新产品的推出更加贴近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按照特定的客户需求量身定做的。

(4)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

针对中国银行业面临风险加大的现实,可以运用金融工程学中的风险评估理论,对各种风险进行量化评价,把风险预警和投资预测相结合,适应市场的变化。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中国,实行金融风险预警,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1)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规定,如果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5%则被视为危险的信号;2)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如果短期外债过多,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极易引发金融危机;3)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控制在10%以内较为安全;4)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核心资本应达到4%以上;5)股指和股价波动。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快速上扬,明显脱离实际经济的真实水平,预示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而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下跌,则易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财富缩水[7]。

危机处理机制是化解危机、减小损失的最后防线。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第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第二,要提高呆帐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四,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第五,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

4 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认识

新形势下金融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是只靠风险管理技术就能解决的。金融工程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法和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纷繁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自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尤其是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更是成倍地放大了风险的水平;同时,在产品估价和风险量化的过程中,管理者还不可避免地面临所谓的定价风险和模型风险。所以,建立以金融工程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技术,只是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来提供分散风险的方法,却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如果过分依赖于金融工程,不仅会使金融机构忽视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也在客观上导致市场投机力量的膨胀,进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针对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现实,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把金融工程的应用和构筑完善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结合起来,以新的领域、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化解风险的压力,实施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借鉴国际银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金融安全提出新的警示的基础上,就金融动荡下的金融安全问题重新进行了审视;并结合金融工程的有关原理,分析了应对金融安全问题的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安全,风险管理,金融工程

参考文献

[1]Jane E.Hughes,Scott B Donald.International Banking[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15-16.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32。

[3]王春逢:《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7-18。

[4]张幼文等:《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63。

[5]李丹儿:《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防范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4(11):82-89。

[6]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68。

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金融风暴毕业生就业

2008年蔓延垒球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带来动荡,也对人才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受到影响,被迫减产甚至关闭,难以为继。很多企业不得不削减用工人数,校园招聘的岗位也没有往年多了。与此同时,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将超过600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心态及特点

大学生就业心态在不同群体中表现不同。2008年的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定的影响,许多毕业生感到非常迷茫,也感到很紧张。

就业地区上,大部分毕业生将就业地区放在了东部,仅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去西部。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其中,东部省市吸纳了将近50%的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以广东为例,预计今年将有5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加上超过40万中职、中技生,也就是说将有超过90万的毕业生在广东职场上竞争职位。其他东部省市的就业竞争也非常厉害,而西部地区的竞争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但是还是有很多毕业生拼命去东部地区竞争,也不愿意去服务西部。

在职业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将目标瞄准了公务员,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各省市公务员招考竞争也很厉害,一些学生是逢公务员必考,一年之内辗转数省,路费、报考费花了不少,却没有什么结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不少毕业生认为大企业、大单位发展前景好,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对一些小企业嗤之以鼻。

在就业情绪方面,很多毕业生存在焦虑、幻想心理,情绪上存在障碍。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前往往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希望能够获得一个自己满意的职位,但同时也有很多毕业生也担心很多问题,如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专业特长能否得到发挥。很多毕业生在未确定单位之前非常地急躁,整日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有时候会失去自我控制。

二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扩招太急促,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如今,高校扩招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了,政府数据显示,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太多了,很多学生毕业也就等于是失业,就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2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其实也与毕业生自身有关。很多毕业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整天限高手低,只盯着公务员和大单位的岗位,对小单位不放在眼里,在地域选择上也很局限,只选择发达地区或者是自己心仪的地方,对于别的地方看都不看,找工作时就非常被动。还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将就业领域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不少大学生认为,找到的工作必须是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否则自己的大学就白上了。

3金融风暴对就业产生影响。现在还很难预测2008年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肯定会影响2009年大学生就业。很多企业缩减用人计划甚至被迫裁员,也有宣布中止今年的大规模招聘计划。垒球经济低迷,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东莞每月都有几百家小企业或搬迁、或转产、或倒闭,形势不容乐观。垒球经济低迷,高校学子们在应聘之余时时感受到寒意,虽然很无奈但也只好面对现实。

4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就发生变化了。以前是用人单位去学校求材,现在却变成了诸多毕业生求着用人单位提供一个职位,用人单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用人单位纷纷提高门槛,对毕业生的要求增多。比如,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毕业院校、第一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就学生方面来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是从理论上接受教育,实践机会非常少,缺乏工作经验,不能迅速适应工作。这就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要靠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各项相关措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并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从根本上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毕业生不是很愿意去基层工作,政府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城市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出对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支持,但规定的并不明确。政府应该抽出专人负责,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就业促进政策,政府鼓励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引导大学生创办能够产生较大社会价值的项目,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项目,同时各级部门应该定期进行监督与管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2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择业标准。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很盲目,弄不清楚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现实下,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弄清楚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毕业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不能单纯以薪水或就业城市作为选择目标。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很多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对用人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所招聘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将与很多失去工作需要重新就业的人一起参加竞聘,与这些人相比,毕业生在工作经验、工作技能方面占劣势,但工作热情要比他们高,毕业生需要保持虚心好学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对自己正确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必要时可以选择专业咨询机构来包装自己,争取让自己顺利就业。

3高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的投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就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就业指导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公共关系学,管理学、法律等相关知识,同时要了解专业的发展空间、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等。日前很少有高校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授课效果不是很好。为此,高校必须要加大对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选派专人接受系统教育和培训,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增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讲课形式上要多样化,采取理论讲授与就业训练活动相结合,让就业指导课真正发挥作用。

金融风暴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4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2016年3月

日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本文主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问题,互联网金融是否具有“颠覆性”;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即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涉及是否需要监管、如何监管以及监管主体等问题这三大主题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体系,风险,影响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其存在的意义、对传染金融行业的冲击以及对金融稳定甚至对货币政策等的影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学界对此亦众说纷纭。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学术界,对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分类并没有取得共识。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对互联网业务模式分类并没有取得共识,结合美欧和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经验,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类。1.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也被称为金融互联网。这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个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新的业务形态。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之所以深入发展主要是适应金融服务需求的便利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需求。在这个业务模式中,传统金融业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升级甚至重构、对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对风险模块强化专业管理,从而使得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便利性更高、效率和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在这个机制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化、集约化和流程化管理,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务完善的基础设施。

2.第三方支付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业务支付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极大地促进了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并已成为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典型的代表。

3.互联网信用业务及其运行机制

互联网信用业务,主要包括网络贷款、众筹等新兴互联网信用业务,大致分为网络债券融资和网络股权融资两个领域。网络债权融资典型代表是P2P(人人贷)和大数据金融(比如阿里小贷)。通过P2P网络贷款平台,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基于网络信任机制直接完成信用交易。而以阿里小贷、百度小贷等运作机制则是利用自身网络和数据优势,直接介入信贷市场。网络股权融资典型代表是众筹平台,通过众筹平台中小企业或个人某项业务或活动将可能获得“众人”资金筹集支持。

4.互联网虚拟货币

最后是互联网虚拟货币。美国eBay、Facebook、Google等都在提供虚拟货币,而且网络虚拟货币存在与真实货币的转换可能性①,美国Target等连锁超市销售Facebook虚拟货币卡。此外,一种新型电子货币----比特币(Bitcoin)脱离了中央银行,甚至都不需要银行系统参与,成为互联网虚拟货币的典型。但是,由于国内对虚拟货币控制严格,此类业务在国内发展极其有限。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新型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短短几年蓬勃发展起来,并对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子行业、市场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通过对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互联网金融目前对传统金融领域的“颠覆性”冲击以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实质性影响整体是有限的。

1.互联网金融各业务模式在相关领域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各业务模式在相关领域的影响较为有限,互联网货币基金因跨界问题引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的升级作用

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方面,互联网技术更多是支持、升级、融合、弥补作用,而非替代作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以及传统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基本是夯实传统金融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传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保持,互联网金融仍然是传统金融的一种完善和补充。而传统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化发展本质上也是促进传统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是部分创新业务对传统金融具有替代性或带来跨界冲击,对传统金融具有一定的冲击,比如余额宝。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影响极其深远,主要在于该业务极大地促进了货币基金的发展,同时跨界影响了银行部门的活期存款和协议存款。此前国内货币基金发展缓慢,截至2013年年中货币基金资产总规模仅为3040亿元,但是,自2013年6月余额宝推出以来,仅其一家规模就超过5000亿元,2014年1季度末,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不到一年货币基金增长规模是过去数年发展规模的两倍多。同时,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货币基金市场,更多在影响活期存款和协议存款,实现了跨界冲击,特别是对银行业的冲击较为明显。

(2)第三方支付体系并为脱离传统支付清算体系

在支付清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占支付体系约1.7%,对传统支付体系的影响整体并不是冲击性而是补充性的。第三方支付对银行支付体系是具有替代性的,但是对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完善整体却是一种有益补充。2013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为235.8亿笔,金额为2939.57万亿元,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以及移动支付在内的电子支付业务全年规模为1075.16万亿元。2013年互联网支付的规模约为5.4万亿元②,则其占整个支付体系的比重约1.8%,占电子支付的比重约5%。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支付只是代替客户与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支付清算体系建立关联性。第三方支付机构代替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的对手方,并通过在不同银行开设中间账户来实现资金轧差,是在传统的“客户-银行-央行”三层支付清算体系中嵌入新一层级实现“客户-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央行”四层支付清算体系,第三方支付体系并没有本质脱离传统支付体系并要最终依靠传统支付清算体系。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集约化处置资金流和支付清算业务使得支付清算体系的效率和便利性有所提高,起初对银行是一个较好的共赢合作机制,对支付体系亦是一种完善机制。

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起来,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部分替代了银行的支付业务及相关业务(比如支付账户沉淀资金使用),其备付金账户资金大多来自银行体系的存款,而且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也不断侵蚀,从而对银行体系反而呈现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

(3)互联网信用业务影响多元但整体有限

在互联网信用业务上,对现有信用业务的影响是多元的,但整体仍然有限。人人贷整体规模不大,互联网小贷规模提升较快,但整体对融资体系的影响较小;而“网络投行”众筹整体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更多是概念性的。

在人人贷领域,2013年人人贷规模略超600亿元,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P2P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略超600亿元。但是,2013年全国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③,网络贷款占整个社会融资的比重不足0.35%,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约为0.675%。网络贷款虽有蓬勃发展之势,但在整个社会融资和贷款体系中的比重更为轻微。由于人人贷的利率水平非常之高,截止2013年底,加权平均利率约22%,收益率过高使得资金所有人高度警惕风险,限制了人人贷的发展步伐。

网络小贷是对传统信贷体系的有益补充。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小额贷款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特别2013年阿里小贷通过资产转让方式获得了更大的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末,阿里小贷累计发放贷款1500亿元,其中2013年累计发放贷款超10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④。网络小额贷款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无担保、无抵押、流转快、数额小,阿里小贷以不到130亿资金、以每笔贷款平均约4万元在2013年全年实现累计超过1000亿元的网络小额贷款,较大地支持了其电商平台上的商户。从本质上,网络贷款对现有融资体系亦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机制,原本实体小贷公司、资产转让的资金来源亦可以用于信用业务,但是,效率、分布、便利、功效等远不及网络小额贷款。部分网络贷款可能取代了商业银行体系的传统借贷,但由于此前阿里小贷初期与商业银行合作模式证明网络小贷在银行的通过率只有2-3%甚至更低,为此对于信贷体系而言,网络小贷更多是弥补商业银行体系信贷的不足。

在众筹方面,其规模极其有限,基本是一个理念“炒作”。众筹发展速度迅猛,但整体的规模仍然有限,2012年全球众筹融资增长81%,规模为26.6亿美元,亚洲大致占比仅为1.2%。2013年预计全球众筹筹资50亿美元。不管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来看,众筹融资更多是一种理念创新,业务整体规模有限。目前国内众筹平台上项目融资基本是数万元至十几万,仅有少数案例融资超过百万元。特别在中国由于证券法规定,股权众筹一旦超过200人则可能成为非法集资。截止2014年4月底,中国众筹平台已超30家,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共发生90起投资事件,涉及企业78家,其中约有40家企业为天使投资或首轮融资。

(4)互联网虚拟货币基本没有影响

虚拟货币目前对中国金融体系基本没有影响。从逻辑上,互联网金融既然能影响到传统金融体系,那就一定会影响到通过传统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从供需两端较大影响到货币政策,加之货币的虚拟增创,均导致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要更多考虑控制基础货币增长的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两端都应考虑在内。互联网金融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受到货币管理当局的密切关注,货币当局认为过去的政策、监管、调控等各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货币金融监管当局严控互联网虚拟货币的发展和使用,国内互联网虚拟货币的影响极其有限。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部门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部门直接冲击较为有限,但长期的潜在影响将可能较为深刻。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脱媒的典型代表,将使得支付清算、资金流动、金融产品和市场格局发生一定能够程度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影响对象将是传统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部门。短期内,由于中国仍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冲击整体较小,但长期而言,互联网金融可能全面深刻地影响银行部门。

首先,第三方支付不仅影响银行的服务渠道,最终可能与银行在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上直接竞争。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使得存、贷、汇等服务的渠道多元化,是支付结算体系的一个竞争者,同时第三方支付将逐步向主体性和实质性金融服务渗透,将在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等领域与银行等展开正面竞争。

其次,银行业面临着金融体系“资本性”脱媒和互联网“技术性”脱媒的双重冲击。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银行业面临着金融体系诸如影子银行业务的“资本性”脱媒和互联网金融业务“技术性”脱媒的双重冲击,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放大了金融脱媒的冲击。

再次,银行目前遭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最为直接的压力是存款吸收能力下降及存款成本上升。互联网金融产品高息吸收的资金最终也是要投放到货币市场的,即两个去向:委托银行做资产管理或拆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结果就是减少了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来源,倒逼银行高息揽储,提高了融资成本。

最后,互联网金融可能深刻改变银行服务思维及经营模式。联网通过电子商务掌握的大量客户的信息,从银行客户的交易端、电子商务端衍生的互联网金融,迫使银行在理念上必须重新审视被割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进行整个商务链条的整合,银行部门将不得不重塑其服务体系和经营模式。

3.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甚至被称为第三种金融业态,其演进和发展必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主体、结构、市场、产品和风险分布等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创新、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服务思维与模式、以至于货币政策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这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影响仍然是十分有限且初步的。一是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将加速金融体系的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特别是可得性强、公平性高、便利性好,是非常好的一种创新性金融服务。比如余额宝推出之后,绝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相似的竞争性产品,这对于加速金融创新的步伐,对于满足居民和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对于在供给层面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低价化都是具有创新推动意义的。

二是互联网金融有利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加速转型。互联网金融作为“野蛮人”,将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并不是零和博弈,互联网每进入一个行业就会带来这个行业的深刻改变和转型压力,互联网提高行业运营效率,加剧竞争。以银行为例,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互联网技术改变并动摇了银行的传统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传统信贷单一的信贷供给的格局,银行必须加速转型才能应对。否则,银行将被互联网改变。

三是互联网金融将加速利率市场化步伐,有效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化。在互联网货币基金和网络贷款上,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以余额宝为例,它深刻改变了中国银行主导的资金供求模式和定价机制,削弱了银行长期享受低资金成本的制度性优势,打破了银行长期享受的较高利差收益,确立了资金供给者提供资金的定价新机制,而这种改变最后的结果就是资金价格的定价更加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还在于倒逼政策尽快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以使银行通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余额宝相当于加速了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核心以及最难的环节之一。

四是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行业内外的融合,金融体系横向综合化和纵向专业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在横向上,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行业内部以及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行业内部混合经营或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金融体系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业的生产边界进一步扩大。在纵向上,相似的金融服务和业务单元的专业化将更为重要,比如支付、清算、托管、信息处理、定价等。金融体系将演变为横向综合化、全能化、一站式,而纵向专业化、定制化、一体化的“矩阵结构”。

五是互联网金融可能对货币政策框架造成一定的潜在影响。互联网金融从供需两端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政策,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可能要更多考虑控制货币增长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互联网金融可能提高货币供给;在需求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导致货币需求整体下降。虽然目前由于受到严格控制,虚拟货币对中国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基本没有冲击性,但其仍是货币政策框架实质的潜在冲击因素。

三、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

基于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的分析,从本质上,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金融没有摆脱金融本质特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等方面的延伸、升级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颠覆,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更多是理念和思维的创新,更多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善金融服务及其渠道,是金融服务提供的多元化。

国内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具有“颠覆性”的本质判断,是因为对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特定的制度、体制和市场基础等的分析相对不足。以余额宝为例,第一,余额宝高收益和高增长具有特定的制度基础,特别是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以及存贷比监管要求等。第二,余额宝爆发式增长具有特定的市场结构基础。余额宝使得普通大众成为了资金市场中的真正供给者,获得了资金所有人应有的收益回报。第三,余额宝发展具有特定的金融产品竞争基础。中国一直缺乏稳健性、固定收益类产品,余额宝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流动性和收益性都具有优势的货币基金。

互联网金融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国金融深化不足和存在金融抑制的制度弊端,其未来持续发展的趋势是确定的,但也需要基于互联网金额的本质,客观、冷静认清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空间大小取决于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和深度。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具有特定制度性基础,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制度基础将逐步削弱。二是金融脱媒的程度不仅受制于风险收益关系调整,更受制于实体经济需求,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必须向实体经济回归。三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将日益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将有序化、平稳化。四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传统金融的应对将冲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制、市场以及客户等基础。五是互联网金融内部将有一个优胜劣汰、自我竞争的过程。

从国际经验看,互联网金融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生态体系,未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颠覆性冲击,反而促进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互联网金融更多回归于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上,更多回归至对现有信用体系的弥补上,更多回归至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上,而不大可能会成为一种“颠覆性”力量。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本性还是在金融,而金融的核心是处理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相应的金融风险是相伴而生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创新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更为明显,其风险比传统金融可能更加复杂。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两面性

互联网金融由于融合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更高耦合性,其存在特定的风险环节和跨界的关联性,金融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助于强化数据分析,部分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风险,特别是其碎片化、跨界性和传染性,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

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剖析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有其基于技术层面的相关风险。比如如:信息泄露、身份识别、信息掌控与处理等互联网金融特有风险;第三方资金存管及其可能的资金安全问题;潜在的重大技术系统失败及其可能引发金融基础设施风险;潜在的操作风险,基于人为和程序技术的操作风险更为凸显;最后是人数巨大的消费者利益侵犯与权益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仍然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存在发生严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比如: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与政策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较快,同时部分业务是在现有政策、法律和监管体系之外,政策调整和法律完善将是一个必然过程,互联网金融将面临日益严重的法律与政策风险问题。特别是以互联网作为“外衣”的传统金融异化业务受到的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风险将更为凸显。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整体判断

目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的风险整体是可控的。第三方支付已经纳入到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管之中,虚拟货币受监管部门严控风险极其有限,众筹风险更小。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业务领域是人人贷(P2P)和互联网货币基金。P2P由于具有民间借贷的性质,存在欺诈、高利贷等相似风险。互联网货币基金对银行的存款吸收、资产负债、期限和流动性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整体而言,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是可控的,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

4.互联网金融对监管体系的挑战

目前,监管体系已经针对互联网金融出台了针对第三方支付、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等监管举措,但是,互联网金融对监管体系仍有诸多挑战:一是互联网金融深化了金融业综合化和混业化经营趋势,而现有监管体系是分业监管模式,且以机构监管作为基础,从而可能呈现混业经营趋势和分业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配。二是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创新性强,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三是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跨界特征明显,对现有监管体系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了挑战。最后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导致监管的稽核审查或现场取证等面临技术性困境。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应该得到正视。

结论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当前的发展背景,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方兴未艾。互联网金融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新颖的服务理念,已经开始深刻影响到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造,收单支付方式、业务发展,以及民间征信和社会投融资渠道。既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进步,给带来了一定监管上的烦恼。

资料来源:

上一篇:喝红酒的说说下一篇: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