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二部创意曲

2024-10-18

巴赫二部创意曲(共3篇)

巴赫二部创意曲 篇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 , 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杰出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古钢琴演奏家、复调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浩如烟海且质量极高的复调音乐作品, 这些复调音乐作品以简洁个性的旋律、优美动人的旋律、高超完美的技巧达到了音乐史上复调音乐作品的顶峰。其中30首的创意曲做为小型复调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代表, 是巴赫在1720年开始为10岁的长子威廉·弗里德曼而做的键盘教材, 这些创意曲对了解巴赫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将以《二部创意曲》第4首——d小调二部创意曲为例, 对巴赫小型复调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了解。

一、呈示部

第1—18小节为这首复调作品的呈示部。

主题 (例1) 的长度为两小节, 从d小调主音开始以短小的上下行音阶进行中加入减七度的大跳构成, 节奏均匀、旋律连贯, 具有惆怅、忧郁感。使用连奏的方式弹奏。这个有波浪线感的主题动机随后以多种形态方式贯穿全曲。

在第3小节左手低音部的答题以低主题动机八度的形式模仿演奏主题动机。答题上方相对应的为对题 (例2) , 对题由八分音符的上行三度、四度跳进构成, 用跳音弹奏, 与主题动机在旋律经行、节奏音型、演奏方式上形成了对比。

第5—10小节的高音部是由主题动机发展而来的, 以高主题动机八度的模仿开始并不断向下模进, 最终转入F大调。相对应的低音部是由对题发展而来的, 低音部不严格的模仿对题并保持对题的节奏音型做两小节的跳进与音阶式上行, 第9—10小节对前两小节进行下行模进并转入F大调。第11—17小节高音部的前两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上行的三音列和八分音符以及休止符构成, 13—14小节下行模进前两小节, 15—17小节以下行音阶进行为主, 并在最后引入附点节奏, 使旋律具有动力性。与之相对应的低音部是对高音部第5—10小节的不严格模仿, 由F大调的下属音开始的主题动机经过两次下行摸进最终结束在F大调的属音上, 为中部旋律进行做了铺垫。

二、中部

第18—43小节为这首复调作品的中部。

第18—21小节的高音部是由八分音符构成的F大调主音上行跳进属音, 并在属音上做三小节的颤音, 增强了旋律发展的倾向性。与之相对应的低音部是在对呈示部主题动机在F大调上的模仿后, 做了一个上二度模进, 与高音部的颤音紧密结合, 并转入a小调。高音部在第22—25小节以主题动机在a小调的倒影形式出现, 并做一个下行小二度的模进。第26—35小节是主题动机变化发展而来, 由a小调主音开始的主题动机经过变化、发展以及主题动机向上两次的模进为转入g小调做了充分的准备。低音部的第22—33小节是在a小调上对第11—12小节高音部以及第7—8小节低音部上节奏音型的变化模仿, 最后停留在五小节a小调属音的颤音上。低音部的第34—43小节是由主题动机和呈示部的对题变化发展而来的, 调式从a小调—g小调—d小调, 并在第42—43小节做d小调中音上主题动机的模仿, 预示了再现部的到来。高音部的第36—43小节加入了新的节奏音型, 如切分音型、三十二分音符、附点等, 使旋律的进行有强劲的动力性, 并给全曲注入勃勃生机。主题动机和旋律的大跳推动旋律进入到再现部。

三、再现部

第44—52小节为这首复调作品的再现部。

第44—45小节的高音部是主题动机高八度的再现, 与之相对应的低音部是对第5—6小节低音部的再现。即第44—45小节的上下声部是对呈示部第5—6小节的完全再现。在第46—52小节的高音部融合了主题动机和中部的节奏音型, 对呈示部和中部做了动力性再现, 促进了再现部旋律的进行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低音部的旋律走向与高音部的旋律走向做反向进行, 第51小节的大跳与主题动机的减七度大跳, 最后上下声部落在d小调主音上结束全曲。

这首复调作品具有很强的动力性和逻辑性。主题和对题在多方面形成了对比, 主题 (例1) 的长度为两小节, 从d小调主音开始以短小的上下行音阶进行中加入减七度的大跳构成, 节奏均与、旋律连贯, 具有阴暗、忧郁感。对题 (例2) , 对题由八分音符的上行三度、四度跳进构成。主题和对题在音乐中所起的效果不同, 但却使曲子平稳连贯。

在旋律方面, 这两个声部的旋律多是有主题、对题变化发展而来的。例如高音部的第26—35小节就是由主题动机变化发展而来, 由a小调主音开始的主题动机经过变化、发展以及主题动机向上两次的模进为后面的进行做了铺垫。

在节奏方面, 全曲多使用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两声部因旋律进行的不同在节奏方面形成了互补或同步进行。这也使两声部旋律的发展更加充实、流畅。

在调式调性方面, 这首复调作品为d小调, 中间经过多次转调。现由d小调开始阐述调式调性, 然后转入关系大调F大调, 在中部时转入d小调的属关系调a小调, 后又转入下属调g小调, 在再现部前转回到原调d小调, 全曲结束在d小调一级和弦根音旋律位置。体现了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调性布局的一个规律:T (主调) —D (属方向调) —S (下属方向调) —T (主调) 。

在表现记号方面, 主题和对题演奏方式不一样, 主题使用连奏的方式弹奏, 对题用跳音弹奏。这也使主题、对题具有更强的对比。在旋律进行到中部时加入了新元素¬——颤音, 颤音的使用一方面对长音旋律的进行做了填充, 另一方面也使得旋律更加灵活、动力。

巴赫的一生创作了浩如烟海且质量极高的复调音乐作品, 而《d小调二部创意曲》只是这位“复调大师”作品中的沧海一粟。正如创作《d小调二部创意曲》一样, 巴赫在一生的音乐创作中总是保持着正直、斗志、虔诚的信仰和精神, 也正是因为在创作中伴随着这些信仰和精神, 使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的音乐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财富。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中创作了浩如烟海且质量极高的复调音乐作品, 在这些复调作品中创意曲是学习、弹奏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基础, 深受人们的喜爱。这30首的创意曲做为小型复调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代表, 对了解巴赫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将以《二部创意曲》第4首——d小调二部创意曲为例, 对巴赫小型复调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了解。

关键词:巴赫,复调,二部创意曲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3]冷佳.《巴赫二部创意曲研究与弹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9.

[4]赵晓生.《巴赫创意曲上》.《音乐艺术》, 1995 (01) .

巴赫二部创意曲 篇2

关键词:巴赫,D大调,创意曲,法国风格,中西文化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作为18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音乐人物,对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发掘和利用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元素,而且将各国的音乐文化加以精炼和运用,他所开创的世界性音乐语汇为各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铸就了一个拓展的平台。

在那个时期,从帕勒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法国的羽管键琴艺术,从意大利歌剧到约翰,帕赫贝尔的管风琴音乐,巴赫融合了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各流派的音乐艺术成就,对他的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十七世纪的德国风琴艺术、新教作品等都是他艺术创造的基础,特别在复调音乐方面他是个集大成的伟人,被称为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巴赫在潜心研究本国前辈音乐的同时,更加注意吸收意大利、法国、英国音乐大师的创作风格。创意曲集中精炼而个性化的主题旋律,和声调性的结构力量,既有意大利式的丰满和表现力,又有法国的优雅、高贵、清晰、准确。意大利华丽生动的风格与法国优美典雅的风格在巴赫的创意曲集中得到完美体现。《D大调二部创意曲》展示了法国音乐的生动内涵,装饰音的使用,使音乐更加简洁、诙谐,明亮的大调色彩和清晰的短句都是巴洛克时期法国音乐的典型特征。

《二部创意曲集》属于巴赫在科腾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还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各六首等。组曲形式对巴赫这一时期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法国阿尔贝斯省的不列塔尼地区(Brittaby),水手们间流行着一种38或68节拍的舞曲——帕斯比耶(Passepied)。在1 6世纪后期又流浪艺人传入巴黎,并在宫廷中流行。1 8世纪初,帕斯比耶在法国的舞台上和古钢琴音乐中相当盛行,随后加入键盘作曲和乐队组曲。不仅法国作曲家着意写作,同样受到德国作曲家的青睐。帕斯比耶舞曲的特点就是节奏轻快,常起于弱拍.2-4小节为一句。虽然巴赫D大调二部创意曲是复调音乐,但据当时组曲形式的盛行及巴赫的一些组曲作品,将法国组曲形式应用于复调音乐中也未尝不可。

法国人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对音响效果和夸张性的装饰有着执著的热爱。1 7世纪以前,琉特琴一直是法国最流行的乐器。巴赫D大调二部创意曲中的装饰音使用也是受到这种乐器的启示。这些装饰音富于动态,强调线条的灵活性,非常精致且运用广泛。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和活泼感,使旋律进行中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巴洛克后期诞生了洛可可风格,当“洛可可”一词借用到音乐领域中后,尤指1 8世纪的法国音乐。其旋律追求小型、明确的形式,抛弃了巨型单一主题的框架结构,注重由短小、重复的动机组成的旋律,和声由于频繁出现的终止式而有停顿感。这些特点在D大调二部创意曲中都有出现。同时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开始将音乐从豪华繁冗的复调音乐走向玲珑简洁的主调织体。音乐创作思维活动开始从线条旋律走向和声结构。《D大调二部创意曲》虽然是一部复调作品,但其旋律几乎是在交替进行中完成的,第5-9小节低声部的八度音程跳进,就像是高声部的伴奏,都给人一种主调音乐的感觉。巴赫用其高超的复调手法演绎着未来主调的旋律。

巴赫的这部创意曲不仅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具有法国音乐风格特征.而且在音乐思想方面也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当时世界文化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笛卡尔的美学思想“文词的纯洁”成为欧洲流行的思想,在他的著作《论巴尔扎克书简》中对法国文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这些书简里照耀着优美和文雅的光辉,就像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身上照耀着美的光辉那样,这种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闪烁,而在所有各部分总起来看,彼此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和协调,没有哪一部分突出到压倒其他部分,以至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①法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突出明晰、纯洁、协调、适中。而巴赫的创意曲音乐同样拥有这些特点:音乐具有内部结构的平衡和美感,篇幅结构短小,紧凑。其中的每一首曲子,其旋律都有着强烈的歌唱性,独特的个性风格,坦荡、舒展与歌唱性相结合。

在此,我们不能不谈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其实早在十七世纪就开始了,有不少论著证实了清朝瓷器、服饰对洛可可风格形成的影响。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在体裁形式、音乐风格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容貌。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如何写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D大调二部创意曲》的分析,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从旋律线条看,西方的音乐多是由立体的和声来美化的,注重纵向的音乐效果。巴赫的D大调二部创意曲在和声进行的基础上,更注重单旋律线条的流畅,和声与旋律相得益彰。中国作曲家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就将西方和声写作技法与中国的曲调有机结合,成为中西技法交融的典范。同时,中西方音乐创作都有强烈的旋律线条思想,但发展手法不尽相同。中国旋律是对于单线条而言,追求永恒不断,源远流长的艺术效果,但在不自觉中就给人造成冗长,拖沓的感觉。而巴赫的共分为三段,旋律由线条提炼成为线段,其重点在于主题,对题等线段组合的技巧上,这给我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

其次,从创作手段看,受法国琉特琴音乐影响的装饰音是巴赫创意曲的经典手笔。装饰音的使用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和活泼感,使旋律进行中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同中国音乐中的加花、变奏等技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从音乐主题描述手法看,西方音乐追求个性独立,重复主题时,包括了调性、和声、音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且间隔的部分改为对比鲜明的插部或插句,如D大调二部创意曲的中部二段。随着旋律在各个声部的展开运用模仿等手法进行空间的循环。这样就丰富了旋律的织体,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而中国音乐的乐段重复多采用“换头”、“合尾”等技法,间隔部分与重复部分往往并无本质的对比,循环部分也大多都是重复,这样就给人一种周而复始的感观享受。

总之,巴赫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可他却包容了几个世纪来的欧洲音乐与他同代人的音乐创作的丰富经验,并且融合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D大调二部创意曲》的法国浪漫情调,就是他的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巴赫,这位音乐大师所谱写的华美篇章向世人昭示了在世界艺术史的进程中任何一次艺术进程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会贯通为主旋律的不争事实。浩瀚的世界艺术海洋亟待我们去探索,而中国是一个5 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亟待我们去挖掘。新世纪,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成为当今时代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蔡玉良著:《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3]、李响:《18世纪法国文化视野中的洛可可音乐》,载《学术经纬》2003年第4期

巴赫二部创意曲 篇3

降B大调三部创意曲全曲主题一直贯穿在不同的声部,主题展开极为丰富。第一小节中声部为主题的呈示,主题由主音开始向下级进,之后又向上回转。低声部则是稳健的八分音符一个下行级进的陪伴进行,为自由声部。高声部从乐曲一开始是休止的,直至第2小节高声部在原主题的上方五度上呈示主题,为答题。答题为了与其它声部形成和协的音响效果,部分音有所变动。第2小节的低声部为四分音符的上行进行,中声部则运用了主题2一4拍的材料,只是节奏型稍有些变化,将前十六分音符改为了后十六分音符。第3小节为插句,它出现在答题的结束与主题的再现之间,三个声部均运用了前一小节的材料,为四个十六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的交替进行。紧接着下一小节主题在低声部再现,高声部为四分音符与二拍切分音的进行,中声部则保持了与第2小节中声部相同的节奏型。第5小节高声部保持与主题第3拍相同的节奏型,为八分音符的级迸下行进行,形成了下二度模进。由于有连音线,因此演奏时给人以切分的感觉。这小节中声部保持与主题第2拍相同的节奏型并且形成了以两拍为一组的两组下三度模进,低声部则运用了主题第3、4拍的材料,依然形成了以两拍为一组的两组下三度模进。第6小节高声部运用了第3小节高声部的材料,只是音的进行方向有些变化。中声部在一个四分音符5之后就休止了。低声部则是此小节高声部第1拍与2拍,3拍与4拍节奏型的对调。

从标号2开始中声部主题在g小调上呈示。低声部四拍依旧采用主题第2拍的节奏型,为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高声部则运用了第四小节高声部的材料。第8小节高声部主题在c小调上再次呈示,中声部后两拍与高声部形成平行六度的进行,低声部仍然是保持与主题2、3拍相同的节奏型。第9小节中声部是第8小节高声部的模进,低声部为十六分音符的级进下行再上行的进行,且和声进行为D-t。

从标号3开始,乐曲转入F大调。第10小节主题在F大调上由低声部呈示,中声部运用的是第3小节高声部的材料,高声部则为长音1。第11小节三个声部均保持与主题第1、2、3拍相同的节奏型,只是每个声部相比主题节奏的顺序有所变化且和声进行为D-T。第12小节高声部在d小调上呈示主题。当主题出第2拍时,中声部在其下方八度上又一次陈述主题,只是第一个音略有调整。主题与答题在很短的时值中紧密地相继出现,答题的进入相比乐曲开始要早,这就是密接和应。这一小节低声部保持与第2小节中声部相同的节奏型。笫13小节三个声部依旧运用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进行且高声部与低声部形成了平行三、六度的进行直至第14小节的前两拍。从标号5开始,高声部又一次呈示主题,紧接着中声部在其上方五度再次呈示,与之对应的两个声部均保持了与主题第2、3拍相同的节奏型。第16小节乐曲转入了降E大调,低声部陈述主题,和声进行为D-T。

从标号6开始乐曲转回原调降B大调,高声部在陈述完一遍主题之后,又出现了一次密接和应,是由高声部与中声部呈示,低声部则为十六分音符级进下行进行,形成了以一拍为一组的三组下二度模进。第19小节高声部的后两拍则运用了主题前两拍的材料。标号7,主题由中声部在原调再现,只是有一个音作了调整,由原来第3拍的5改为了6,而这正是为了与其他声部形成和协的音响效果。在主题陈述到第3拍时,高声部在其上方五度上再次呈示主题,而当这次主题在陈述到第3拍时,低声部在其下方八度第三次呈示主题,三个声部又一次形成了密接和应,而与之对应的声部则为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从第21小节的最后一拍至22小节,高声部与中声部运用主题前两拍的材料形成了以两拍为一组的三组上二度模进,低声部则运用了自由声部的材料也形成了两组上二度模进。第23小节高声部与中声部将7654321这一下行级进在两声部中交替出现,并且不断变换着节奏型,低声部则依然运用自由声部的材料为八分音符的进行,最后进入到主音,以D-T的和声进行结束全曲。

巴赫创作的复调音乐作品大多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技法高超。主题旋律多次复现,贯穿始终,却没有丝毫突兀,反而使音乐更加绚丽多彩,并充分揭示了主题的深厚内涵。正如勃拉姆斯所说:“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

摘要:复调作品作为重要的音乐体裁是音乐学习中的必修课。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复调音乐的灵魂人物,他的复调作品是长久以来发展出的复调音乐的概括和生还,并将其推向成熟和繁荣。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复调音乐作品,其中《巴赫创意曲集》作为钢琴复调作品的丰碑,展现了丰富的声部组织技法和高超的对位技法。本文以《巴赫创意曲集》三部创意曲中的降B大调创意曲为例,来分析其所运用的复调作曲技法,从而更深入的感受巴赫作品的音乐魅力。

上一篇:法律基础课下一篇:演唱艺术表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