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风格的区别

2024-05-15

意境与风格的区别(通用6篇)

意境与风格的区别 篇1

声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声乐主要是将声音作为载体, 通过美妙的声音, 丰富的情感, 将声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真实的表达出来。因此, 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不仅仅要将作品的风格体现出来, 同时还要让听众感受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 声乐作品应该是充满着意境美。

一、声乐作品的风格掌握

在艺术的海洋里,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复杂的,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演唱形式, 所体现出来的作品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 然而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将作品的风格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对其研究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 掌握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声乐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声乐作品的风格有深刻的认识,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 应该联系当时时代背景, 不可以将作品都用一个声音来表达出来, 要研究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存在的差异, 例如《爱情的喜悦》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歌曲, 其中表露的感情是含蓄的, 但是在贝多芬的一首《我爱你》在风格上就有所不同, 这首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比较热情。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也是如此, 在延安时期,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十分明显的, 那时正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 歌曲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是抒发着比较悲愤激昂的思想感情。

在改革开放以来, 声乐作品从创作到风格都出现了以往没有的繁荣景象, 各个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都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也表达出了时代特征, 例如《走进新时代》《我爱你中华》等, 都象征着时代在发展。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掌握好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风格, 进而提高演唱水平。

(二) 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学生必须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有一些民族歌曲的风格是非常接近的, 例如西班牙与意大利声乐风格就很接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熟悉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特色。如何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体现出来, 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国的歌唱家彭丽媛的声音非常明亮、清澈, 能够很好的掌握作品风格, 她唱的《万里春色满家园》就体现出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和歌唱内涵。因此, 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达到自热完美的境界, 主要因人因作品而定。

(三) 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学生掌握良好的演唱风格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的,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 这个实践的过程是艺术升华的必然结果, 然而声乐作品的风格往往会被一些因素所影响, 例如, 不正确的唱歌方式, 不良的唱歌习惯等等。因此,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好歌唱的方法, 在歌唱的过程中摸索出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同时, 唱歌应该是循序渐渐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能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唱歌的要领的时候, 就要求学生必须将作品的某种风格唱出来。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接触声乐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其中包括作曲家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要掌握好作品的风格要求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将有益于声乐作品的学习, 在教学中选择作品应该从最基础开始, 针对学生的自身条件和问题, 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二、声乐作品的意境表达

声乐作品是追求意境的, 很多声乐佳作, 人们能够听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通过对声乐意境进行创造, 可以拉近人们的审美距离, 同时, 声乐作品的意境表达又是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 不仅仅要把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还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因此, 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声乐作品的意境表达能力。

(一) 掌握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作品是用声音表达其中的情感, 也可以说声乐是一门声音艺术, 欣赏者在感受声音美的过程中, 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当中, 当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触动人的敏感神经, 让人从内心感受声乐作品隐藏的意境之美。然而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境是根据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来进行完善的, 营造作品的意境美, 需要学生掌握作品的风格, 从作者当时创作作品的思想意图出发。因此, 一个鲜活的声乐作品形象, 是利用丰富的语言, 还有充满着意境美的情感来表达出来的。

(二) 将情景相融, 把意境表达出来

声乐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在声乐艺术理, “情”是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将主体情思融入到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声乐形象中, 让“情”在声乐艺术意境的生成与升华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情”能使声乐作品更加鲜活, “景”则是反映出作品的现实场景, “情景”是不能分离的, 声乐作品之所以演唱的非常动听, 主要是因为演唱者将情景融合在作品中, 给听众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 使声乐作品创造的意境更加唯美。

综上所述,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 以其美丽的声音、丰富的情感, 感染者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听众,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演唱风格的作品, 同时学习的过程应该进行不断的实践和积累, 能够准确的掌握好作品的风格。此外, 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 演唱者离不开情与景的融合, 只有二者融合, 才能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声乐作品的场景中, 才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将作品的意境真实表达出来。

摘要: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声乐作品的风格掌握与意境表达主要是根据作品的某些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既不能对声音产生影响, 又能将声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出来, 生动的塑造声乐乐曲中人物的形象, 描绘其意境, 表达其思想情感。本文主要是探讨了如何才能把握好大学声乐作品的风格, 并且对其意境表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声乐作品,风格,意境表达

参考文献

[1]钟鸣.浅论声乐艺术中的意境美[J].文学界, 美术空间, 2010 (7) .

[2]井华, 赵淑华.声乐艺术意境的审美之维[J].艺术研究, 2011 (6) .

[3]王艳下.浅议声乐演唱风格的把握[J].科技信息, 2011 (7) .

[4]宁大光.大学声乐教学特点以及主观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局限性[J].大舞台, 2010 (12) .

意境与风格的区别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

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使城市居民对市政建设不再满足于基本城市功能需求,而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活意境提出了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与意境则直接决定了园林城市与绿色城市的发展质量,对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舒适性与城市发展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1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在持续增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建设,导致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甚至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的调节范围。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首要需求就是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平衡,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实现有机结合。园林城市理念的形成,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发展而来,而构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也是城市环境复原的必经渠道。

2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2.1风格设计要符合生态功能性

城市是人口密度较高的聚居区,因此,土地资源是城市最紧缺的生态资源。在用地紧张的大环境下,既要保障基本城市功能用地不被占用,又要确保城市环境不受到破坏。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符合生态功能性,在尽可能节省用地的基础上,以中小型园林建设为核心,粗放式分布园林景观布置,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在园林中布置立体绿化景观以及当地富有代表性的植被,达到净化城市空气质量,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的目的。此外,景观建设要具备实用性,尽量选择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植被,结合植物生长习性与绿化特性,匹配当地景观设计,使生态发展和景观设计实现有机结合。在维护当地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烘托城市文化氛围,构建城市文化建设[2]。

2.2风格设计应当围绕园林文化进行

园林城市景观设计必然要体现出园林设计特点,也就是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出园林城市设计感,使其符合艺术审美需求。城市园林景观受到城市原有设计规划及建筑物分布的影响,因此,改造和设计人员应尽量沿用本土团队,在做好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原有城市规划方案,尊重城市建筑风格,对既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文化背景加以调研,对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进行园林风格改造,而部分历史文化古迹的改造则要慎重考虑,使景观规划不对既有建筑物造成格局破坏。

3园林景观意境构建分析

3.1植物景观构建

植物景观是园林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不仅具备生态绿化功能,也是自然美的体现。因此,为构建良好的生态美学意境,园林设计部门应适当加强观赏性植物在园林中的种植比例。同时,结合美学理念,加强多种颜色植物在生态园林中的结构布置,营造出具有多种颜色和层次感的生态园林。以绿色植物为铺垫,在本地植被为主体的前提下,引进更多水文植物和花卉,充实景观意境构建。此外,植物景观的选择要体现文化特征,例如,北方的松柏针叶林与梅花经常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联系在一起,而居民在观赏此类植被时,会联想起相对应的文化符号,进而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意境。

3.2独立景观构建

由植物景观构建的园林独立景观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一大特色。依据独植、群植、丛植等不同景观构造方式,能够赋予景观植物不一样的生态美感。例如,银杏、榕树等具有独立气质和特殊形貌特征的大树,在园林中已成为一道特殊的独立景观。因此,对于独植树种的保护和轮廓构架要进行专业化的选择,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出独植树的姿态特点与轮廓;对于丛植植物,就要体现出植物群落的层次感和色彩感,以保障植被观赏效果。独立景观的意境来源于人体的审美观与景观设计的共鸣,而唤醒城市居民的审美共鸣,就要保障园林内植被覆盖的完整性,定期修剪植被,使其比例协调、错落有致。

4结论

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与意境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审美需求,对构建人文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则要从围绕城市生态环境入手,依据本地园林文化进行转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与自然生态和城市建设的互动性,并体现出绿色优化的理念,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创设园林意境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积极推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使城市建设效果与功能性达到有机平衡,加强园林建设实践研究,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杏芳,张彦鹏.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J].现代园艺,2017(5)

[2]隗新乐.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7(28)

意境与风格的区别 篇3

园林, 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起源于中国“礼乐”文化, 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经实地考察过苏州园林后, 决定主要分析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而且是四大园林之首, 建于明代, 占地5.2hm2。为衬托买主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园内池子种满荷花。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 通过一条条长廊、通道、拱桥连接各个园子。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其内部建筑是亭台楼榭, 皆临池而建, 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 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 由此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从拙政园不难看出中国园林讲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觉不到过多的人工痕迹, 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台楼榭在其间是点缀的角色, 其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观赏整个园林风景, 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自然山水, 游人置身于其间会产生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们通常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营造这份意境, 例如, “庭园中无松, 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石榴花则“万绿从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园子中假山的放置则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 在以池子为主体, 营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见, 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美为其最大特点。通过园林可感受到, 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含蓄的, 讲求的是弦外之音, 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和升华。

2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从表面上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规划和严谨的对称。在1638年, 法国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论造园艺术》中写道“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整齐安排, 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 其地势是平坦的, 每一块土地都是经过精心规划, 并且在构建的几何学中是极其讲求对称。1624年, 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 并修建1座2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正宫。它的前面是1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 园内的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在西方, 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 用数字来计算美, 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 就能产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 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 诸如轴线对称、均衡, 以及确定的几何状, 如正方形、圆、三角形等, 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广袤平坦的园林中, 最显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 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布置着体量高大, 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通常整个轴线以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来依次排列, 并且其树木有规律的栽植, 修剪整齐, 给人以秩序井然, 清晰明确的特点。一般来说, 西方园林的平面图特点是几何化、规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 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对中国园林的介绍, 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 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 而不是一座按照对称和比例严谨的, 被安排过的宫殿”。在多方宣传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 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一些中国园林艺术表现手法。1670年, 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km处, 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而西方园林对中国影响多在现代, 尤其是广场、小区等景观的影响甚大, 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的影子, 但运用的过于生搬硬套, 几乎不见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 在古代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 都是属于私人园子的范畴, 一般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 其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 这便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 一味追求形式美, 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要素, 这在对当代人来说是缺乏趣味和互动的景观。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及分析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布局上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 并正反两面说明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这对日后两种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创作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拙政园,自然美,意境,西方园林,几何学

参考文献

[1] 艾丽皎.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南方农业, 2007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篇4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

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比十分鲜明: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有的苦痛。

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李清照表现凄楚悲凉的较著名的词作还有《孤雁儿·并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作者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表现这些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应推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

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尽管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残酷命运面前的消极情绪,其基调是显得低沉了些,然而词中哀愁和沉痛的流露,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也就是说,饱经去国忧患之苦,又在危难中死了丈夫的李清照,面对凄风苦雨而抒发的这种感情,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当时千千万万经受同样遭遇的黎庶百姓的感情。我们必须知道,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后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尽管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是大有迥异的,但她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前面提到的《点绛唇》,仅四十字就体现了作者少女时代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又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眉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奈,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语言的清新素雅,和合适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她曾赞美桂花是“暗淡轻黄体本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既是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也可视作其审美境界的艺术写照。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醉花阴》、《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般的情婉透逸的意境。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的意境美 篇5

采用中国水墨画所制作的动画, 景色柔和, 笔调细致。用水墨的手法灵活演绎角色的“灵”“动”。线条式的勾勒手法并不局限景物的创造, 反而寓情、寓景用水墨丹青的墨色诠释画面的“虚实相生”。使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情与理、形与神等因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从这些繁复多变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看出, 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墨色呈现, 其中的变化是多样的。注入墨色以生命力, 活灵活现的展现作品的灵性。而中国水墨动画的独特也在于此。

一、“灵”“动”相溶师法自然

中国水墨动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 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 使视野宽广辽阔, 构图灵活自由, 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中国水墨动画集大成之作的《山水情》中, 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人物小船都巧妙的描绘在一副画面中。画面完整的表现出了每个事物关系之间的彼此对比与相互融合。在构图上错落有致, 变化丰富, 形成了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景。在这里所谓的“灵”, 是指将不同时间和不同时空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 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因此这种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表达, 非常的自由与灵活。该片融入了中国道家施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水墨的技法和古琴的乐曲无不是出自大家之手。在这幅作品中, 四季交替表现的自然融洽, 枫叶飘红, 临风飘舞。冬雪茫茫, 茅屋素白银装素裹。春水潺潺, 万物复苏,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夏荷绿意盎然, 翠竹挺拔。这一番墨色的渲染, 瞬间点亮了画面的灵性。同时将镜头中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运用的恰到好处。

二、“情”“景”具在写意唯真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情与景的交融也就是所谓的“意境”。说到“意境”中的“意”并非某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 而是情中有理, 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动人的灵魂力量。可以说水墨动画讲究的就是这种“情”与“景”的交融, 并在虚虚实实中让观众产生无限遐想。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中国画讲究“留白”, 这种表现方式给观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这与老子强调道的虚无是相互联系的。老子说:“惟无能生有, 惟虚能衬实”。这种从虚化有, 由有生虚, 虚实转换, 虚实相生的手法, 更显意境的奇妙。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山水情中更是运用的惟妙惟肖。影片画面中山水画面的虚实相映, 化无为有的笔墨流转, 将画面中墨色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升华成一个个气韵生动的事物。师生间的感情也是虚实相生。从一开始的萍水相逢, 进而受到少年的救助, 这种表象下的温文, 含蓄, 及平和其实隐藏着是更深沉的惺惺相惜与热烈的知音之情。

三、“神”“形”兼备有“骨”有“肉”

中国水墨画无不追求“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 追求“传神”或者“意境”。在描绘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时, 讲究的是为人物传神,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 即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然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 也是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 赋予他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 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在影片中, 没有一句对白, 但却可以从曲调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故事的发展状态及人物角色的心境变化。影片的一开始, 悠扬轻快的笛声化解了琴师在凌冽寒风中的阴郁气氛, 接着镜头一转在少年救下琴师后, 小鸟的清脆鸣叫声唤醒了琴师, 这似乎预示着琴师和少年即将成为师徒继而成为知音情谊的良好开端。各种音色的传达, 让故事有起有伏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影片隐含暗喻性, 表面上描述的是山水情, 山水相依, 山水映照, 其实暗喻琴师有如崇山峻岭般的情操, 以及少年有如流水般的灵动心性, 两者之间如山水般相依相绕, 互为知音的情怀。

四、结语

山水情这部作品并没有运用鲜亮的色彩, 也没有细腻的线条, 但是表现出的大气磅礴是其他水墨动画所很难超过的。中国水墨动画这种意境的取材, 传统技法所呈现的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 是完全有别于西方娱乐性动画的展现手法。正是这种特有的技法模式, 为我们赢得了赞誉。近期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则广告, 重现了水墨动画的辉煌。纵观数字化发展的今天, 人们拥有更为便捷的方式去创作优秀的作品, 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打开了一扇无限创意的大门, 期待水墨动画的传承在我国大放光彩。

摘要:中国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抹瑰丽的色彩,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 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中国水墨动画风格中那种意境的美是其他动画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对于水墨动画经典动画片的分析以及内含的艺术表现手法, 展示中国水墨动画独特的魅力。并以此期望新一代的设计师们能秉承老一辈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水墨动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水墨动画,意境,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彭吉象.影视鉴赏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

[3]余为政.动画笔记[M].海洋出版社, 2009.11.[3]余为政.动画笔记[M].海洋出版社, 2009.11.

意境与风格的区别 篇6

关键词:《鲁豫有约》,奥普拉,话题,结构,文化差异

《奥普拉脱口秀》是美国王牌访谈节目, 也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和播映时间最长的日间脱口秀节目, 《鲁豫有约》则是中国一档播出超过十年的谈话类电视节目, 这两档有影响力的访谈节目有许多共性:大黄沙发、坐在沙发左边聆听的节目主持人、被观众席绕着的舞台、放映短片和照片大屏幕。抛开谈话场景设置, 两人语气和动作有时也会很像, 比如在播放短片时, 简短快速的一句“let’s take a look on it”“让我们一起看看”, 然后回头看屏幕, 如出一辙。

不像《鲁豫有约》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观众群, 《奥普拉脱口秀》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可能比较陌生, 然而从1986年开播至2011年停播的25年内每周约有4000多万观众收看, 曾获得34个艾美奖, 《时代周刊》把它列为1998年至今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清单。威尔·史密斯曾经这么说:“奥普拉曾经说过, 如果这 (脱口秀) 没有成功的话, 她会成为一个小学老师, 其实你已经成为一个老师了, 全世界的人都坐在你的教室里。”虽然史密斯有吹捧之嫌, 但奥普拉确实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在某些部分缺乏创新, 和《奥普拉脱口秀》有雷同, 但鲁豫的成功绝不是单纯模仿的结果。1998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鲁豫有约》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访谈节目, 有很多自己的创新和特点在里面。

一、《奥普拉脱口秀》和《鲁豫有约》的节目差异

(一) 节目核心和话题

《鲁豫有约》这样定义节目的主旨:“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 一起见证历史, 思索人生, 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 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纪录, 充满人情味”。[1]《鲁豫有约》 (以下称《鲁》) 的官方网站的节目简介里记录了鲁豫的这样一句话:“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鲁》的重点是嘉宾, 以及嘉宾背后的故事。因此, 《鲁》节目是“人物先行”, 每一期的主题都是这一期采访的嘉宾本身的故事。

节目的这种定位使《鲁》的访谈可以很随意和特别, 生活化的闲聊使节目氛围轻松。比如采访著名学者李敖时, 节目分上下两集按时间顺序围绕李敖的小学、参军、坐牢、当选立法委员会委员、婚姻等人生话题上进行讨论。而且采访重点放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小细节, 比如她会问“ (在立法委员会, 当时对着自己的照片就职宣誓) 如果是我自己干这样的事, 我会笑场什么的, 您当时就没有乐吗?”而不是问“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可以看出这种轻松的话题, 私密性很强, 个人特征很明显, 可以说《鲁》是在试图剖析一个人物, 因此《鲁》节目一般只邀请一个嘉宾, 而这一个嘉宾就是整期节目的话题核心。

《奥普拉脱口秀》 (以下称《奥》) 的节目主旨明显和《鲁》的不一样, 虽然《奥》没有将自己节目的主旨明确地告知观众, 但是可以从它节目的话题来看节目的意图。《奥》采访的人物常有新闻由头, 节目话题多围绕着与百姓相关的现实热点大问题, 比如关注性、虐待儿童、减肥困难、缺乏自信等与普通老板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试图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探讨和分析, 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性的建议。[2]《奥》的核心是带有新闻性的热点现象, 而不是专注于某一个人所经历的内心故事。这就导致《奥》的选题比较精准, 能够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话题质量的评判有两个标准:一是要以故事为基础, 话题能够展开;二是具有论争性, 话题能够顺利展开得精彩。只有具备了生动呈现的故事外壳以及讨论的矛盾支点, 节目才可以进行。《奥》节目在这两个方面均表现出色。[3]

《奥》“话题先行”的宗旨, 使它具有三个特点:一, 《奥》的一集节目很少只采访一个人, 通常采访与这个现象相关的多个人。因为节目的重点不在某个人, 而在整个热点本身。二, 奥普拉在提问的时候也会从时政热点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从个体感悟的角度出发, 比如说奥普拉在采访《暮光之城》三位主演的那期节目, 她对泰勒提问到:“身处这种狂热的现象 (影迷的崇拜) 之中, 你感觉怎样?”这种热点采访提问的角度是从嘉宾对热点的感受或看法出发的, 不需要嘉宾分享整个人生历程, 而是主持人和嘉宾从现象本身出发进行探讨。三, 在导入语部分, 也就是在奥普拉在向观众介绍今天的嘉宾的时候, 总是会强调新近发展在嘉宾身上的某件重要事件, 以及重要的数字, 比如这个人物有多少粉丝, 有多少观众, 当选为某某重要任务, 连续几年被评为什么奖等等, 信息新闻性和冲击性很强。

(二) 节目结构

《鲁》比较淡化节目结构, 随意性强是《鲁》的节目结构特点。

由于节目大部分时候都是以一个嘉宾为中心, 而且以讲述为主, 所以在《鲁》节目结构被淡化。在采访时, 有的时候节目涉及童年、大学、工作、结婚等各个部分, 有的时候节目只涉及其中一个部分, 几乎没有段落感。节奏通常由鲁豫把握, 用问题或者短片自然地过度到节目的下一个阶段。这种操作方式容易导致节目的水平不稳定, 一旦主持人发挥失常就会导致节目结构涣散。尤其是当嘉宾和主持关系比较生疏的时候或者嘉宾个性比较严肃的时候或者嘉宾不善言辞的时候, 整个节目的节奏就会被拖慢, 甚至略有一点冗长而无聊。但这种没有明显停顿和打断的聊天, 也不是一无是处, 由于它中间没有明显的分割, 通常会使嘉宾聊得尽兴, 并更加深入内心。

比如在采访演员刘嘉玲的那一集中, 整集的主题都是“刘嘉玲·智慧女人”, 但是从刘嘉玲和梁朝伟的婚礼、婚后生活、原谅面对娱乐圈中裸照事件的恶意伤害、童年、选择当艺人、现在的生活状态这几个话题上展开的, 婚礼是刚发生不久的大事件, 娱乐圈的裸照事件是她最伤痛的大事件, 童年、从艺、现在的生活状态则是她成长的坐标。因此整个节目的结构是分为两个大部分, 一个部分是刘嘉玲分享经历引起公众关注的新闻性大事的感受, 另一个部分则是刘嘉玲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从结婚到裸照事件的过渡是通过鲁豫的三个问题完成的:“听说你在家里面也不敢穿得很随便?”“那他们怎么能拍得到的呢?”“你其实已经是习惯了是不是?”然后节目播出了一段介绍当时刘嘉玲裸照风波的短片, 就这样, 话题得到自然的过渡。

《奥》节目结构却非常清晰, 节目先被分为几个大部分, 然后每个部分又被分成几个小节, 脉络清楚。

《奥》的这种节目结构也和它的嘉宾设置有很大的关系, 在《奥》的节目中通常邀请3个及以上的嘉宾来参加节目。因为它的节目宗旨不是倾听故事, 而是剖析热点现象, 所以它即便是只请一个嘉宾, 也会邀请这个嘉宾的朋友挥着亲人来做客节目。因此《奥》需要把时间分配给每一个嘉宾, 这就需要事前合理的结构安排。比如《奥》有一集节目的主题是各国的选秀节目, 她请了美国达人评委西蒙·考威尔、《英国达人》的苏珊大妈和保罗·珀特斯、《X-Factor》的丽安娜·刘易斯、《Britain’s Got Talent》的ESCALA组合、《快乐女生》的张靓颖等超过十个人来到节目中。但除了西蒙以外, 其他所有的人几乎都只是在奥普拉的舞台上表演了一个歌曲, 然后和奥普拉进行了简短的对话。这种清晰的节目结构让节目非常的紧凑, 节奏较快, 对观众有很强的抓力, 但是对于深入嘉宾的内心世界这方面比较淡化。

正是由于《奥》和《鲁》的节目定位不一样, 这就导致两者的节目结构有很大的差异:一快一慢。如果说《奥》是话题先行的话, 那么《鲁》就是人物先行。《鲁》给嘉宾的时间更多, 而且主要是在讲述, 结构松散;而《奥》则给每个人的时间比较短, 而且主要是讨论, 结构紧凑。

(三) 节目谈话场景设置

《鲁》和《奥》的谈话场景设置虽然共性很多, 但不同点也非常明显。

同样是一个黄沙发, 但嘉宾和主持的距离却不同。奥普拉的黄沙发是可随意组装的两人或三人黄沙发, 座位的安排依据采访对象人数、性别、和主持的熟悉程度、性格等因素经常改变, 但嘉宾和主持的距离总是非常近的, 甚至两人的脚能碰脚。而鲁豫的黄沙发则很长, 而且不是一个个作为分开的沙发, 而是弧形的五人座整体沙发, 嘉宾和主持一般都是一人坐一头, 或者一个人坐五分之二处, 一个人坐五分之四处, 总之相隔距离比较远。

同样是一个被观众环绕的舞台, 但嘉宾和观众的距离却不同。在《奥》的镜头里常能看见观众的头或者脚出现在镜头中, 而且第一排的观众和舞台上的主持、嘉宾是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的, 观众的反应常常对嘉宾的表现有很重要的作用。而《鲁》的现场, 观众和嘉宾的距离比较远, 而且离舞台最近的观众是坐在舞台水平面下面的, 舞台是被抬高过的, 嘉宾和观众的视线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这一点在安徽台改版的《鲁》中特别明显。第一排的观众观看节目需要仰视, 而嘉宾和主持要注视他们则需要俯视。

二、节目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传播学理论, 传播包括三个基本元素:传播者和接收者、传播内容。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来说, 基本元素相应地包括:主持人、现场嘉宾和观众以及话题。主持人、现场嘉宾、话题服务于场内外观众, 因为对于媒体而言, 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满足了受众诉求。不符合观众喜好的节目, 会被受众和市场所抛弃, 只有符合观众口味的节目才能大行其道。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受众诉求呢?是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决定了中美两国观众的诉求是不同的, 这是导致《奥》和《鲁》节目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下面从观众诉求的角度就电视谈话节目定义、功能、人们交际习惯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 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不相同

美国《电视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如下:“电视谈话节目” (TV talk show) 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 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 以便在面对上百万观众时能够提起大众的兴趣。中国《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其概念作如下界定:“以谈话的方式阐述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看法, 以具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感为特点, 坚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的说理态度;顺应观众思路、针对观众疑问展开论述;调动设问、比喻等表达手段启发观众的联想, 使说理过程带有类似于日常交谈的思想和情感交流。”[4]从中国的字典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到, 美国的文化强调电视访谈节目话题的敏感性, 而中国则强调电视访谈节目的进行说理的情感交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奥》和《鲁》在节目核心和话题上差别明显, 一个是话题先行, 一个是人物先行。

(二) 电视节目的功能不相同

电视节目的功能有很多, 有娱乐功能、引导舆论功能、传播信息功能、教育功能、监督社会等。但不同的文化背景, 赋予传媒的权利和对传媒的期待是不一样的, 因此媒介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中国政府在对传媒业管制上力度是比较大的, 因此电视节目很少在社会议题上做出显著贡献, 这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的。如果说中国电影可以越过监督机构的控制, 通过走出国参赛的迂回道路获得成功的话, 中国的电视节目如果不符合监督机构的要求就无处遁逃。“长久以来, 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更强调的是教育性、指导性, 在嘉宾的选择上注重的是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嘉宾和观众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 尽量回避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会觉得这样一个嘉宾虽然可敬, 但只会讲大道理, 距离我们很遥远。”[5]《鲁》在社会议题上也鲜有涉及, 但是它对于中国电视有个可喜的推动作用, 就是它将名人从神坛上拉下来, 坐在鲁豫的聊天室里, 讲述平常人的辛酸苦辣。如果要总结一下《鲁》节目的功能, 则主要表现在娱乐和教育方面:一方面, 《鲁》挖掘名人的隐私, 娱乐大众;另一方面, 《鲁》总是强调名人“从艰苦到成功”的心酸历程, 教育观众树立为梦想努力奋斗、为家庭坚贞不渝、为祖国丹心一片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高尚品格。不过今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的尺度开始变大, 吸引足了观众的眼球, 但《鲁》还是坚持一贯的保守路线, 笔者认为这也是使这个节目近几年竞争力变低一个原因。

但美国的电视节目却很重视新闻性。“美国谈话节目可以较为笼统地分为日间谈话节目和夜间谈话节目两类。……如果说日间谈话节目更注重对个人层面的关注, 那么夜间的谈话节目则更加趋向于社会性。”[6]但因为美国的媒体有议论热点的文化特点, 所以即便是在轻松的日间节目里美国的电视节目也会倾向涉及社会热点的话题, 这一点从《奥》中就能看出来, 比如《奥》在25年内多次就同性恋问题进行专题节目。从1986年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时美国歧视同性恋到现在观众接受同性恋的转变过程, 奥普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很多美国人就是在看奥普拉的节目后才有勇气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曾经有一个观众提出:“你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接下来就会有男人对儿童发生性冲动, 接着他就会……”另一个观众说“我听够了这些虚伪的废话。”这时候, 奥普拉说“你知道我听够了什么吗?听够了异性恋男人强奸妇女和儿童的报道。”当时立刻就引发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奥》的节目还关心虐待儿童、肥胖歧视等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敏感问题。她不惧社会压力表达自己的看法,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多次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的人之一。总结《奥》的节目功能, 则会发现《奥》的功能很全面, 它不仅有娱乐功能, 有引导舆论功能, 它还有传播信息、教育、监督等多方面功能。

《奥》节目功能的全面性和《鲁》节目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奥》和《鲁》的节目核心和话题不一致的原因。

中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发展到今天,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可喜的收获。但是在互动、节目话题的安排、嘉宾的筛选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需要我们多学习国外的丰富经验。但同时要看到, 我们面对的是中国的观众。中国观众的需求才是我们节目最应该关注的地方。事实上《鲁》正是因为有批判地吸收了《奥普拉脱口秀》的经验, 才成为了中国屈指可数的谈话类节目。

鲁豫曾经毫不掩饰的说:“十年前, 我差不多每天都看她的节目, 我看她, 不仅仅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 也会从一个同行、一个晚辈的角度去研究她、学习她, 她对我和我的节目都是有影响的。”

《奥》和《鲁》是不同的, 它们从话题到谈话场景设置都不一致, 但它们又是相同的, 都依附在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吸取养分发展自己。可以说鲁豫是学着奥普拉往前走的, 但是从之前的模仿到现在的批判借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预见, 随着《鲁》的成熟, 鲁豫将把节目做得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 模仿的痕迹将越来越淡。也只有一个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并具有独特性的节目才能够有长足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陈虹, 聂德芸.《奥普拉.温弗瑞秀》与《鲁豫有约》的对比研究[J].视听界, 2007 (4) :67-69.[1][2]陈虹, 聂德芸.《奥普拉.温弗瑞秀》与《鲁豫有约》的对比研究[J].视听界, 2007 (4) :67-69.

上一篇:防腐蚀性下一篇:调整与优化林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