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的建筑与意境

2024-06-08

江南园林的建筑与意境(精选5篇)

江南园林的建筑与意境 篇1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借助文人和画家,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在建造园林时,他们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被造园者巧妙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中,再加上造园者自身感情的倾注,并受当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汇集了诸多的元素,为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与质朴无华的气质和情趣。在方寸之中达到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达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界,使游人富情于景,园与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观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情有别,“会心”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即是“会心处不必在远”。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而园林的构思和形成已远远超出了文人以园林自乐的狭小范围,而形成了人类躲避尘世、享受平等的大同世界,尽管它是诗人的一种幻想,但意义和影响却十分巨大。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衬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以中国诗词和绘画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并追求造园意境的深远。

对境界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注重神品和韵味,并在造园中追求山水诗那种蕴含神往的境界从而达到“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历来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中受到启发和联想,他们在游历中品味“晚年秋将至,长月远风来”的诗意或借助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诗句以抒发出一种高雅的情操和深远的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刻意追求虚幻空灵,力求完美地创造出风拂香四溢,云化雨落地,红裳绿盖,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回味空间。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注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自然山水的形式美的同时,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当置身于江南古典园林中,你不仅要靠五官去品味古典园林的娟秀和婉约,更要用心领悟或想象园林中所特有的诗画意境美,感受春夏秋冬、雨雪雾晴中不同的景观美,让自己凭感觉可以感悟物质空间升华到成为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变化,此外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并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千年的封建禁锢和宗教法统的深远影响,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大多含蓄、隐晦,创造中追求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那种耐人寻味的意趣,并刻意营造“深山藏古寺”和“桥头竹林锁酒家”的深远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独立的自我。体现出文人隐逸和出仕困扰他们一生的这一对现实矛盾。一方面河山有临眺之美,缨组有羁绁之苦;另一方面江湖有逃世之讥,庙堂有功名之荣。这种鱼与熊掌之间的抉择让大多文人雅士踌躇。因此他们从观万物生一道感受人生在自然中所应具有的那种和谐的韵味,并借助自然和园林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聊以失落的慰藉。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中通常动景与静景相衬托,往往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有勾勒出一副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满天地间生机的涌动。如果造园者没有依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造就这天然和谐的景观呢?江南园林总给人以静默的感觉,本来静默就是一种特殊的永恒(因此造就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我们在欣赏江南古典园林时要在静中求动,寂中求欢,以浑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去感悟古典园林的绝妙,意境的博远浩渺„„并在经纬交错相携,明暗冷暖相加,色彩明丽流动变幻中去品味古人造园的真味。

江南古典园林着重于造园的“虚和“实”,主张在“虚和“实”的结合中铸造出一种高妙的音乐上的美感和中国山水画的娟秀,力求达到天地运动变幻的自然之灵,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给这种人造仿自然的诗篇上镀上美丽的金边,让后人在品赏中回味无穷。

园林主张个性,是造园者对天地宇宙的感应,对生命的体验,只有那种独特的感应和体验才创造了造园艺术的个性和生命。

造园艺术注重模仿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创造出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山与水的参错,以及由人造的建筑园艺,力求在方寸之间产生万千新奇的变化。

江南古典园林轻巧,纤细,玲珑剔透。总体感觉淡雅,色彩处理较朴素。多选用灰、栗皮、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远宁静虚幻空灵的感觉。

江南园林中仿自然而设的“声”景,一般由泉流、松风、鸟啭,虫鸣组成。他们或借助水的流动,或依赖木的繁盛,或依靠草的丛集,触机而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如果不是惠心颖悟、澄怀脱俗的人是很难意会那种不可言传的情趣的。

在不同的季节欣赏江南古典园林,你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无论季节怎么变换,你都会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春天的桃溪,夏日的莲荷,秋天的桂菊,寒冬的腊梅,随着景色花木的盛开或凋谢都会让游人寻觅到不同的乐趣,都会在江南园林中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地感染着。

春风和煦,桃花杏花烂漫,绿杨深处莺儿啼;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与情人漫步在如此佳境的江南园林中,心都醉了。

夏日渐长,抚苍松,坐翠篁,南风不用蒲葵扇,放开短发迎朝霞,洗涤尘襟纳晚凉,与三两好友乘月色倚坐在荷花出池边,一晚的清香无眠。

秋月清朗,白平洲,红蓼汀,芳菲黄菊开三径,风前倚石吹长笛,月下焚香抚玉琴,在如此淡雅的景致中,可以忘却人世间的烦恼。

冬景残余,开窗积雪千峰白,绕屋梅花几树疏,兴致来时与知己红泥火炉温黄酒,笑谈人生数风流。

无论是孤山月下看梅花,还是虎跑泉试新茶;无论是山雨楼观柳,还是苏堤看桃花;无论是西泠桥玩落月,还是天香阁上看雨„„或是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都不是一种风雅,这一切可以因为山水,自然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

江南园林的建筑与意境 篇2

一、序言

“空故纳万境”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理念, 意指先要看透一切, 方能吸纳一切。而传统儒家思想中提到的“中正”、“人和”的中庸之道, 使得传统居住建筑成为内与外、封与敞、遮与落、人工与自然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统一体。新中式建筑在继承、传承传统居住文化核心理念的同时, 以现代简约的语言, 创造了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生活空间。

二、江南园林“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思维模式的价值, 成为文人士大夫造园家所恪守的设计哲学。计成《园冶》一书所指出的造园技艺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精要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因境而成”, “得景随形”, “景到随机”和“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这些体现在造园技艺的以下方面:景点、景区总体布局与序列组织的主从关系;空间组合的处理;景物尺度、造型比例的推敲;总之, 无不承载着“和合观”整体和谐的理念[1]。“和合”观指导着园林建筑与自然景物的有机融合, 叠山、理水、花木配置、园林建筑这些被微缩的符号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园的基本语汇, 用熟悉的自然景物来创造一个微缩的自然景观。

国人在长久不可逾越的封建集权压制中, 发展出一种随遇而安、顺天应人的智慧, 如江南古典园林的非对称布局方式充分体现了国人审美心理上的“道法自然”。造园家们在造园时从依附自然开始, 利用自然, 顺应自然, 创造自然, 重视建筑、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 讲究因地制宜、掘地造山、修建园地、种植花木;注重模山范水, 象天法地, 巧夺天工, 再造自然美;崇尚宛自天成的境界, 使园林富于诗情画意。人们在园林中居住, 或穿林越涧, 或临池俯瞰, 或登山远眺, 使人深感人与自然的相融合。

三、新中式建筑风格

“新中式建筑风格”是近年来设计界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主要包含以下四点[2]。

(一) 设计理念上:延续和创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 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尊重。

(二) 功能上:要满足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新需求。

(三) 材料上: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建筑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四) 环境上:使建筑形态有机融于环境之中, 实现和谐统一。

因此, 所谓新中式, 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设计观念的基础上, 以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采集传统中式建筑的经典语汇、设计元素, 创造一种新的风格, 以符合现代人对生活空间的审美需求。

新中式建筑风格

苏州博物馆山水墙

苏州园林

院落

新中式建筑风格作为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诠释, 它融合了诸多新的审美要求, 通过吸收传统建筑元素, 超越了传统建筑的陈旧的气息;而其建筑形式对传统建筑或构件进行抽离和改造, 对传统纹样元素进行简化变形, 甚至是抽象的表达, 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和更为灵活多样的材料类型, 如石材、青砖、玻璃并有机结合, 运用层次丰富的现代立面处理手法, 来再现中式建筑的特点, 同时释放建筑细节的现代质感。新中式建筑色彩和布局仍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实现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其对传统建筑的理解也抛开了具体形式的局限, 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 所以, 这种建筑风格在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 注重向现代的生活方式转化, 在建筑形式上重新演绎了传统建筑的形体元素, 在整体风格上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神韵和精髓, 在建筑与空间、空间与环境上与江南园林造园理念一致, 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江南新中式建筑的特征

江南新中式建筑汲取江南园林与江南水乡民居的神韵和精髓, 着重塑造出江南古典园林的“意”, 而不仅仅是“形”。江南园林“天人合一”思想是江南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的根本。

(一) 新中式建筑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江南古典园林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江南园林“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指导下, 江南新中式建筑与自然山水理念总是紧密联系, 在建筑庭院空间中常叠山理水, 种植花木, 引进自然景色。建筑与自然景物有机融合, 使人有触景生情之感, 践行了“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造园思想, 体现了江南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所以, 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 景中含情, 写景亦是写情。

意境的创造, 立意是关键, 即“立意在先, 协调从之”。江南园林造园的立意与江南传统文学和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寻求返璞归真的氛围, 折射了江南园林的文化韵味, 是江南园林的底蕴。

新中式建筑意境创造的关键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 能结合时代特征及传统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构思创作。例如苏州博物馆, 它充分借鉴了苏州园林文化、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整个博物馆建筑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城古建筑的斜坡屋, 但它以简洁明确的现代几何体形构成了传统的苏州斜坡屋顶, 以黑色的花岗石代替了传统的小青瓦, 采用轻型钢架与混凝土的墙体与玻璃天棚营造围合与通透的空间, 在庭院设计中, 一改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布局手法, 采用直线控制全局, 赋予建筑新的时代气息。主庭院北侧的山水墙, 以大面积的白墙为纸, 以石为绘, 将石片通过巧妙的排列设计创造出创意山水墙, 贯彻“中而新, 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色彩保持传统的黑白灰基调, 与周围民居建筑极为协调, 透露出苏州传统建筑的韵味与园林文化, 彰显出苏州城的历史文化蕴含。立意与环境和谐统一, 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新中式建筑创造的典范。

(二) 新中式建筑虚实相生的韵味

在传统空间形态中,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艺术重要的美学范畴, 虚即是空, 实即是实在。虚与实对立存在, 因相辅相成而统一。江南园林艺术中的虚实在造园艺术中以“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 迂回曲折”的手法体现着, 江南园林诗情画意一般的意境离不开虚实关系的艺术处理。在园林建筑中, 实体的墙和作为虚体的门洞、漏窗、透空的廊相互渗透、交织、穿插, 营造出强烈的虚实效果。其建筑体量的大小, 园林空间的组合、布局的疏密, 园林水体、植物造景艺术, 在园林中处处注重虚实相生, 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 江南园林虚实美学原理在新中式建筑中常有体现。简洁的白墙面与青灰色中式门窗构成形态与色彩上的虚实对比;不同质感的光面、毛面材质的搭配, 形成材质间的虚实对比;迂回曲折的水系、植物、庭院、廊与建筑实体的相互交织、穿插处理都体现着江南园林虚实手法的运用。

(三) 含蓄内敛的江南新中式建筑形式

1. 布局

“人家尽枕河, 楼台俯舟楫”, “粉墙黛瓦, 小桥流水”皆为典型江南水乡建筑的写照。

江南新中式建筑有意遵循了江南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 多为临水格局, 顺地势偏转, 形成蜿蜒曲折的小巷, 体现园林住宅“水必曲, 园必隔”的特征。

2. 院落

儒家思想讲求内敛, 这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空间形式组合中, 喜欢用序列, 起承转合, 交错、穿插、共享、包含, 造就开敞流通、虚实变化等丰富的空间形式。

由建筑、挑廊、围墙围合而成院落空间。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私密性, 并使有限的室内空间得以延伸。对内来说, 院落为室外空间, 对外来说, 它又是内部空间, 这种既内又外的空间转化, 正是儒家、道家思想所说的“动静有常, 包容万象, 阴阳互补”等对立统一而又互相转化的体现。由庭院而引出的另一介于室内与室外的灰空间即是江南园林建筑大量采用的如檐廊、明轩、敞厅等用于小憩、交流的过渡空间。这种空间从功能上弥补了室内与室外的不足, 从意境上也是虚实转化的界质, 使传统建筑的经典符号在现代建筑中重现雅韵。在整个院落结构中, 前庭起到调节与缓冲的作用;天井成茂精聚气、通天透地的小型围合空间;后院, 围墙围绕, 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的场所。从前庭到天井再到后院, 多重院落, 划分出多层次的室内外空间, 交相呼应, 移步换景, 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感受到一份细腻与恬静,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3. 粉墙、黛瓦与漏窗

传统江南名居均以粉墙黛瓦为主要色调, 显得淡雅、素净、朴实。江南新中式建筑以建筑为载体, 采集江南传统中式建筑的经典语汇, 以白墙、青砖、灰瓦为色彩基调。大片虚的白墙, 实的青石条基, 如同写意山水中黑与白的交融, 这种青白相间的江南地域色调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凭借马头墙、镂空的窗格、悬山顶、影壁、回廊等江南传统建筑元素的精髓, 提炼出中式建筑意境。以素墙体现江南传统风韵。为了通风及打破封闭感, 在不影响私密性的前提下, 墙局部开漏窗, 把外部景色引入, 即采用框景、漏景等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通过借景手法, 院内院外息息相通, 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也就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夫借景, 林园之最要者也”。

4. 意蕴丰富的装饰纹样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 造园者“以泉石竹树养心, 借诗酒琴书怡性”, 造园的目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享受, 更在于注重赏心悦目并寄托理想、陶冶性情、熏陶情操、表现隐逸的文人趣味。因此, 在造园艺术中多选择具有传统文化寓意和吉祥意义的动物、植物、文字等图案纹样, 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达到借形寓意, 托物寄兴, 抒发情感的目的, 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哲学观念。江南园林在铺地、窗格、门洞、家具、陈设艺术中常见青龙、白虎、朱雀、双鱼、蝙蝠等中国传统吉祥物;窗花、生肖、祥云、太极等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庭院常种植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富含寓意的园林植物。如, 石榴寓意多子多孙, 牡丹和花瓶寓意富贵平安。在新中式建筑形式中常采用江南园林中这些寓意丰富的传统符号和装饰纹样, 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将其运用于大门、景墙、地面铺装、雕塑小品等形式来体现传统文化内涵。

江南新中式建筑运用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运用具有地域韵味的色彩, 意蕴丰富的图案符号来营造具有江南韵味的现代居住空间。其在整体风格上充分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神韵与精髓, 又融合了现代文化, 以现代表现形式来体现江南园林的内涵, 成为传统建筑现代化的一种尝试。这种新风格的尝试既传承了传统文化, 又体现了时代与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新中式建筑所体现的传统空间美学问题[J].城市问题, 2012 (10)

[2]张先慧.新中式楼盘[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江南园林的建筑与意境 篇3

关键词:园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引 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布局应合理,尽量减少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而绿色建筑的这一要求与追求,与我国的园林建造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国古代园林有很多值得当代绿色建筑学习的地方。

1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主要以狩猎祭祀为主。汉起称苑。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在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2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中的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精品,对游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建筑提供园林以实用价值,它作为人工要素,与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园景,表现园林的可游可居的生活气氛。由于建筑具有这种使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中国历来造园都十分重视建筑的经营。宋以后,园林建筑的形象日益多样化,建筑物在园林里面的地位也就更重要。它成为园林造景的一个积极手段。

园林建筑始终保持宁静、简洁、清新的特点。古语有:“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园林建筑常用于点缀自然环境,并且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为周围的环境所服务。

园林建筑的独立及组合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轮廓,使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

3 中国古代园林的意境对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启示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代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象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建筑物原本生硬的钢材和透明玻璃巧妙组合,黑白灰色调和谐的对比关系,使冰冷的现代建筑材料趋向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园林都采用神话传说来造景,西王母的“瑶池”和黄帝的“悬圃”都被描绘成景色优美、风景秀丽的花园。同时,这些想法也表现人们追求青山碧水、繁花似锦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中国古代园林中“岛”、“池”的布局形式,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力。如西宁湟水森林公园,以河湟文化为载体,将园林造景与自然山体、园林造景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以草木花卉、假山卧石、亭廊桥檞为造景元素,配以楹联题,在整体布局、建筑安排和山水植物的配置上,与自然和谐统一,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浑然天成之美。

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多方位延伸,而建筑的艺术完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装饰艺术语言。台北101在设计中溯源深层文化。以中国人的吉祥数字“八”作为设计單元.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在外观上形成有节奏的律动美感,开创了国际超高层大楼新风格,多节式外观,宛若劲竹节,节节高升,柔韧有余,蕴含着中国生生不息这一传统意涵。在建筑外檐的设计上运用了吉祥如意图案,使其更加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

园林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如何安排布置还应注意建筑之间的组合和搭配方式,这就要考虑到建筑之间的色彩、造型、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处,如果为取得协调统一的效果则应把二者或多者的相似点强调出来,从而成为建筑群组的一个特征。有时候需要彼此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强调不同建筑之间的个性,以小衬大,以黑衬白,以横向衬纵向等手法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结合国际理念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典范。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4 案例介绍

西宁湟水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场地元素,将公园融于自然山体大背景环境中,不仅营造出“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更有效的节约了建设成本,尤其是场地中全部大树的保留正是当前绿色建筑的倡导方向。

公园选址于西宁南山森林公园北坡山脚下的平坦区域,公园水系模拟黄河的流经形态呈“几”字造型贯穿公园;中心湖面构图近似中国版图;三组卷叶式浮雕碑刻墙;这些景色巧妙的表现了黄河诗词文化以及青海的历史文化遗存。

公园设计巧妙的借用山、水、林,不仅成为公园的特色所在,也大大节约了建设投资。公园原为小型苗圃,地势极为平坦,但原生大树分布不少,设计均通过不同技术措施予以保留,并与设计方案巧妙结合。

从缀山、理水、植草、种树到园林建筑、小品、道路、桥梁、铺地,每一个环节都从整体的色彩、体量、形态、风格细心把握和推敲。如:道路、灯具、小品大胆选用“中国红”,给寒冷的西部高原注入暖意;小巧精致的亭廊水榭,配以楹联题刻,无不渗透出传统园林的淡淡雅韵。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组织,始终贯彻对场地原有植物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理念,针对每株植物的位置、形态、规格及长势,定制切实可行的调整设计方案,营造出与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新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利用天然水源与水体净化措施,湖体水源引自紧邻公园围墙的解放渠天然不断流水源,有效节约了常规使用城市自来水水源引用和补给的问题。

5 结 论

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成。绿色建筑强调回归自然,建筑外部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而园林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园林意境对当代绿色建筑的设计具备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秋风.低碳与城市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0~125.

[2]朱仪.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在当代建筑中的缺失以及启示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中国古典建筑_江南园林古建赏析 篇4

江南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代表着中国五千年园林美学的艺术延伸,江南园林凭其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艺术园艺,被举世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中国的江南园林大多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江南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绘画、诗词、建筑艺术等诸多元素,讲究 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建筑,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以清新洒脱见称。色彩上的栗色、墨结等偏冷的色调讲究明丽与幽深,使得江南的园林有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可以说江南园林是“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园林古建图-

1园林古建图

2园林古建图-

3园林古建图

4园林古建图-

5江南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园林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楼、阁的参差,廊房的宛转曲折,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

道家文化与江南园林之美 篇5

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 其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 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而生万物, 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指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以自然为宗, 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 大自然之所以美, 并不在于它的形成, 而是在于它完美的诠释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即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这种自然之美的思想也无形地造就了江南园林的魂。

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所追求的这种无为顺应、道法自然、飘逸洒脱、返璞归真、淡薄高雅的“仙风道骨”, 反映在艺术精神上就是空灵质朴的自然美学, 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

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内在寓意,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实际上也并非对自然形式美本身的单纯模仿, 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打破“小自然”和“大自然”的界限, 同时也构筑了江南古典园林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同时注入了造园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造景手法最后达到天人合一。例如江南园林建筑总体是依托着自然环境而存在, 其个体形象、群体的空间组合, 都要与自然相互配构, 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建亭、濒水为榭、僻静处设斋建馆等都是在追求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建筑借山峦灵秀之气, 亦会增加魅力。江南园林的建筑没有太多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它抛弃自身法则, 无需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轴线对位或建筑的壮美来引人注意, 而将游者的注意力引到固定的一点发现新的境界。

台湾艺术史学家蒋勋先生也说过:“大自然, 是中国人的宗教”。所以古代建筑在选址上有了喜好与自然山水为邻、与植物相伴的特征, 而这一特征在江南园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园林从一开始就有文人参与设计与规划, 这些文人不愿意放弃舒适、便利的世俗生活, 但内心又充盈着对大自然的向往, 他们在园林建筑中寻求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氛围。最终模仿自然山水的园林成为替代品, 这也进一步的促进了建筑对自然美的发掘。江南园林讲究再现山水——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无处不体现中国道家思想对园林审美的影响。位于无锡的寄畅园正是道法自然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西靠惠山、东南靠锡山, 园林的总体布局也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引惠山泉水作园内池水, 在西、北处用惠山石堆砌假山, 仿佛是惠山的自然延伸。近以惠山为背景, 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 整个园林面积不大, 但山外有山, 楼外有楼, 这就是所谓的“青山正补墙头缺”, 园林与所处自然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巧夺天工。

此外, 江南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均崇尚自然追求画意, 小至一棵树, 一丛草都是画中点景, 一丝不苟。植物造景讲究因境成景, 即“园因景胜, 景因园异”, 不同院落有不同景色。江南园林造景手法精湛还体现在以植物的季相变化或形态特性来模拟四时之景, 植物作为古典园林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 同时也取之于大自然, 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 它的色彩、形态以及生气的不同变化不仅丰富了整个园林景观, 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更多活力。

二、气韵生动——园韵与意境美

庄子首先认为气乃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 是宇宙自然一切之本原。并且指出了气运动的根本方式:“聚”和“散”, 即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天运》说:“四时迭起, 万物循生;一盛一衰, 文武伦经;一清一浊, 阴阳调和, 流光其声。”江南园林运用了道家关于气的表述, 从整体着眼, 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江南园林的设计中也做到了气化和谐、气韵流通, 这种气韵即所谓“园韵”——园林的神气和韵味, 气质和风度。

江南园林依靠它独特的空间节奏, 虚实对比与变化产生和谐感与节奏感。整个江南园林的立面也充分利用起伏与层次变化来加强立面的韵律变化与节奏感。江南园林重在写意, 总在有意无意间给游览者留下无数联想和无限回味的余地, 气韵带给江南园林以不确定性、神秘感、不可言状之情, 即“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由于气韵的贯穿, 山竹捧映下江南园林更加淡雅韵致尤如水墨画一般摇曳于春秋冬夏, 看似随心所欲, 实际上合乎美的内在规律。充满了独特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也正是这种存在于江南园林中的气韵使每座园林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与生命。园林中依附住宅的侧墙来建造亭、榭、游廊, 成为园林中另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宛如乐章, 起伏跌宕。

江南园林由气韵的贯通又引发了对意境的追求。意境, 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文化积淀及其形象联想最大限度的凝聚物, 同时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 通过有限物象来实现无限意象的空间感受和体验, 园中寓情, 园中寓理, 可谓意蕴深远。“境生于象为”, 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景色, 而是使观临者获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从而使物象给人情感体验和理念升华。“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相, 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 园林景物, 取自然之山、水、石组合成景, 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 心知口难言”之感。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让人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的恍惚之中触景生情, 由具体形象到精神层面, 最后悟出道, 得到最高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 充分发挥了道家思想概念中关于对立面之间的对称性, 变异性和无限性, 并通过有与无, 虚与实, 形与神, 屏与借, 对与隔, 动与静, 大与小, 高与低, 直与曲等园林中的空间的组织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

三、弱者道之用——虚静阴柔的曲空间之美

中国的“阴柔文化”最初是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主张无为。“道”绵细柔和, 若有若无, 柔弱乃道之性, 弱者道之用。老庄认为, 坚强刚直易亡, 而柔弱平和易存。世界上最柔弱之物是水, 水乃阴柔之极之物, 但水却能贯金穿石, 消钥蚀铁。江南园林贯穿了“园不在大, 有水则灵”这一思想, 水成了园林造景的主角之一, 就如整个园子的血液一般, 以其独特的美展现整座园林的生命。而水在整个造景中也是起到了引导、分隔、点缀、倒影、连接等作用, 为园林的生机盎然、景象万千创造出了更多生动逼真、惬意舒适、多姿多彩的景观。

道性贵柔, 柔刚必曲。在江南园林造景空间处处以“曲”之美为上, 其中的路径就是典型, 它千姿百态, 有婉转曲折、通花清壑的曲廊, 遗迄多姿, 一转一致幽。有纤余委蜿、莫不

艺术与市场的“联姻”

——演艺文化产业《日出先照》在日照的亮相

王蕾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日出先照》是由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首个大型歌舞表演, 作为日照市唯一的演艺文化产业项目, 它是艺术与市场的“联姻”, 即艺术、文化和旅游业的强大联合。本文从SWOT分析法入手来分析《日出先照》这个演艺业项目, 从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深入剖析, 以展现日照市演艺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关键词:《日出先照》;演艺业;艺术;市场;旅游业

一、引言

文化艺术与旅游相生相伴, 文化艺术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传播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 日照市正处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实现旅游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艺术产业化的背景下, 日照为了树形象、谋发展, 市艺术剧院打造了大型歌舞表演《日出先照》。《日出先照》作为融合日照地域特色、历史人文和现代风采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 成为了日照旅游文化的新地标, 是演艺产业在日照发展的里程碑, 同时, 演出单位已被省文化厅纳入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候选单位。

二、《日出先照》的概况

《日出先照》作为由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一个大型歌舞表演项目, 是艺术和旅游业的完美结合。这个项目在2010年7月初开始在日照市会展中心开始首场演出, 契合了日照

可测的曲径, 《园冶》中有“不妨偏径, 顿置婉转”的说法, 唯有“曲径”方可“通幽”。在江南园林的曲径、曲廊上, 人行其间, 步步如景、如画。园中还有若断若续, 道通相接的曲水如游龙、似惊蛇、起伏不尽的云墙, 凹凸不平、随形而筑的曲岸, 谓处处见曲姿, 时时呈柔美。园林中的“曲”本身就是一种如画的景观美, 在品赏者的静观视野中, 增加园林画面的层次;动观游赏时, 能增加观赏者眼中的对景画面, 可以极大地拓展园林空间, 延留观赏者的脚步。

江南园林的柔美之情, 还通过园林中的花、木、竹、绿苔、弱柳、瘦菊、幽兰、残荷、曲梅、山水清流、溪涧、瘦石、天象澹阴、等景致的综合融汇来体现, 它们柔而不弱, 形成园林之中另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徜徉其间, 可以感受到岸芷汀兰的清秀、云光水色的空灵、幽纂映花墙的淡雅、林泉稼浪的静谧、曲岸绿池的舒徐……这诸多因素共同构成江南私家园林的柔性之美, 既有地域文化的特色, 又有道家文化的内涵。而有文人雅士参与设计的江南园林深知这一道理, 整个江南园林宛如小家碧玉, 秀姿艳质,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命意在空不在实——虚实相间的空白之韵

道家认为阴阳结合, 虚实统一, 有无相生的。《老子》的第二章也提到过“有无相生”这个词语, 有“有”才能显出“无”, 有“无”才能称出“有”。它和“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一样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虚实相生, 计白当黑是中国人对空间艺术的一个重要认识。“空白”在形似中求神似, 由有限中出无限, 使空间更具意义, 以少胜多, 以虚代实, 计白当黑, 以一当十, 中国艺术均讲究“虚实相生”的意韵。中国园林通过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的空间, 所谓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都是相互联系从而使得整个园林的空间或虚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中的墙是旅游业的黄金季节, 这场演出时长60分钟, 历时两个月, 每周的周五、周六晚上演两场, 让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用一小时读懂日照五千年。

作为一个实景演出景点的大型歌舞项目, 《日出先照》主要介绍了日照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发展变迁以及精神生活风貌, 把日照的文化底蕴、婚俗等风土人情、现代发展面貌用很短的时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节目共分为五个篇章, 依次是“文明曙光”“东海子牙”“鲁莒会盟”“海曲风情”、“相约大海”, 到目前为止, 该项目已历经三年的公演。这台演出的推出, 使来到日照的游客, 既能领略日照的蓝天碧海金色沙滩, 享受日照自然的生态之美, 又能了解日照的历史文化渊源、感知亿吨大港、感受北方茶韵、解读民俗风情, 实现了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

三、《日出先照》成功的原因

1. 政府的支持

《日出先照》是由日照市委宣传部和日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策划的, 政府对于日照的演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大力支持, 全力打造日照新的城市名片, 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2. 与民俗风情相结合

《日出先照》这个大型歌舞演出真实地展示了日照当地的民俗风情, 尤其是《海曲风情》这一章, 把当代日照的地域特色、

实, 漏窗是虚;亭台楼阁是实, 水是虚。园林中虚实的意韵关系着园林的气势, 江南园林构图中的空白处理的得当与否, 也直接关系到园景的气韵生动。所以“空白”并非一无所有, 而是一种提炼, 一种贯注于自然的魂和造园艺术的生命律动和韵味。

江南园林的门窗不仅是为了进出与光线的需要, 而更要从门窗体会外界的生命, 自然的律动, 宇宙的节奏。“南山当户牖, 沣水映园林”“窗中列远轴, 庭际俯乔木”“栋里归白云, 窗外落晖红”“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诗句都在展现了窗户和窗外景致律动的关联;由于门窗的虚空, 人在房中就能感受到万物之律动, 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天高地远, 通过门窗而移远就近, 四季更迭, 通过门窗就能体会到宇宙的盈虚与节律。墙是实的, 窗是虚的, 窗内有花纹, 花纹是实的。墙上开窗加花便构成了形成虚实对比使原本生硬僵直的墙壁变换的有了生气。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苑囿里的瑰宝, 也深受其影响。“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是道家对美的表述, 而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也影响着江南园林的内在寓意和造园框架。

参考文献

[1]张承安.中国园林艺术辞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19.

[2]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周苏宁.园趣[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4]张家骥.园冶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5]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6]冯钟平, 中国园林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142.

上一篇:一次快乐的演出五年级作文下一篇:黄丹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