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2024-09-10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共8篇)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篇1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扮演着权威性的“教师中心”角色。现在,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

1、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

2、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

3、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合。所以,现在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不同。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现在我们接触最多的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它们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应该成为我们可以运用的工具。利用这些新的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让我们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更形象,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利用好网络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且能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最终实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网络共同体:专业发展; 新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给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信息时代的教师又是幸运的,因为其专业发展有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本人是一名数学教师,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很多老师苦于没有什么素材,课堂上的讲解十分的枯燥乏味,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听,那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很理想。如今有了多媒体技术,有了网络技术,上面提到的问题很轻松的就解决了。

一、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这个部分,所以这个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下面就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感受说说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

1.在新课导入处创设情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很关键的一环。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学“对称图形”这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演示春天美丽的景色:即蜻蜓、蝴蝶、蜜蜂从野草飞出来的情况。(电脑演示,边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遐想美丽的春天景色是怎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屏幕上这一生动形象的演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看、思、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像火山一样即将喷涌而出。正当他们纷纷举手、个个充满着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认识对称图形的意思,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合理运用情境导入,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2.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直观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延伸拓宽了教学的时空度,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从“教”的角度来看,使难的、繁杂的、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浅易,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时效。从“学”的角度看,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和距离,使复杂的艰苦的认知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的效率大大提

高。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最佳答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教学工具、实践与反思的利器、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其作用在提高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教师整合信息资料,优化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例如: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常用PPT课件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的意义构建。变“单媒”为“多媒”,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学习”中增加“审美”,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意识。有时,老师们还会下载图片、音频、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在课程改革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假期是学生最为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大好时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实践性学习,必然会遇到很多新的未知领域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而网络技术恰好可以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地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诱发教师探究动机、引导教师进入主动探究状态。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来源于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社会的主流知识,必然会将一些落后的知识认知程度改变。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对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才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会尊重这门知识。不会产生学科上厚此薄彼的思维。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结构各要素互动。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非只是这门课教得怎样,而是要看这个老师知识面广不广,在这个前提下,还要看老师能否将所有知识相互交替运用。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其中就包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用网络技术探究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提出问题的环节。能够唤起教师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为了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现有知识的迁移,从教学中发现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探究。

三、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时期。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才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不断完善教师的培训体制,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所加强。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的变革。信息教育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是个冲击,不适者必将淘汰,要满足先进的东西,就必将导致改革,教育也是一样,信息教育自然优势较大,发展前景广阔。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自我更新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还无动于衷,不思进取,自己封闭自己,必然会教学失败。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能鞭策教师不断前进,钻研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五、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于教育是一种信息型实践,信息技术更有可能引发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从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事实确实如此,几次大的教育变革均缘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促进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发生了大转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尤其它的先进性,是否能和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交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最佳答案

1、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肯定,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4、个人因素。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教师应对教育改革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如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自觉等,是从根本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无疑是多样的,我觉得缺少发展空间和发展追求,可能是问题中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最佳答案

一、新课改下,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当前教学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

作业: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它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什么作用?

1、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

2、教学资源由师生间的信息资源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合。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教师,教师技术素质,学生,信息素养

1 教师的教育素质概述

1.1 定义

教育技术素质, 就是指在当前相关教育、学习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通过当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来设计、管理、运用以及评价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的一种能力。依照当前社会教育市场的需求来看, 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同时还要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其实践, 以此有效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1.2 当前我国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存在的问题

(1)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技术相关基本理论还未普及, 很大一部分的教师都只接受过短期的培训,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 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 缺乏一些相应的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教学方法作为其指导。

(2) 教师自身的教技术素质比较差。目前在很多学校, 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技术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缺乏对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缺乏的一种能力就是对各种学习资源作用的评估、以及运用和选择的能力。

(3) 教师观念较落后。当前,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未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忽略了对当前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运用, 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法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建构以及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造成严重的影响。

2 教师的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而这一发展也使得我国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同时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而这些转变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 促使其教育手段符合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技术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 不管是开展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还是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相关的学科课程, 学生都是其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以及设计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素质对其教学观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素质以及现代的教育观念、思想, 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 且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来收集、使用、组织以及管理信息, 或者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 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的前提就是要转换其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知识以及信息的灌输者, 而是成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以及设计者, 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以及信息的接受者, 而是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些转变都促使着教师不仅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技能的培训, 使其教学能力以及知识更新能力有所提高, 具备和当前教育实践相一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意识。

(2) 要想增强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 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快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即在教育技术中不能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 而是应该通过现代学习理论以及教育理论, 依靠信息技术系统来开发、应用、管理、设计与评价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只有对教育技术深刻地理解, 才能彻底地摆脱“媒体中心论”这一说法。

3.2 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 其实就是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 让学科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整合后的信息化学习氛围, 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其能应用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等各种不同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并能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3 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库, 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 使学生能获取到相应且有效的信息, 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库。在网络资源库开发之前, 学校应广泛地收集整理各个学校目前现有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对这些优质资源的收集以及整理, 构建覆盖所有课程且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综合型教育资源库, 真正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使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网络资源信息, 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对教师备课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备课;信息技术;影响;资源;交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78

1 引言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堂优秀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实践证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的工夫愈多,授课质量愈高。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进行备课同时,也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广泛收集资料,多遍处理教材、反复确定教法,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一般都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上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教师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却不认真备课,教学能力就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教学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课,备好课,是当今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若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方法的单一、枯燥,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创建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2 信息技术给教师备课的影响

如今,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来巨大影响,其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辐射到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例如备课、教学评估、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师之间跨地域、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与交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信息技术也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挑战。

2.1 对教师已有知识体系造成了冲击。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高职教育受到信息技术的介入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广泛涉猎信息,增强技能,增长见识,所获取的知识可能远远大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

如果教师仍然还是固守自己原有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去继续学习,不去更新知识,那么就不能再称得上“师”,也不会再对学生学习起到“导”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具备更多的素质:

(1)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使用,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设计能力。

(2)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高效、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趋加快,教师应有知识老化的危机感,不能固守原有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2.2 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备学生,归根结底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设计不同的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只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作为被动接受者,是一种广播式的教学。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多,获得知识变得更丰富。

学生除了基础参差不齐以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定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过接触,其中不乏网络高手、网游高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矫正学习态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备课的核心问题,“备学生”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备课的质量。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3 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慎选优选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有限,其主要来源是教材、参考书、相关的图书、论文、杂志等,教师获取的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极其有限。传统备课的主要方式为教师翻阅教科书、参考文本等资料,但局限性在于两方面,一是书库资源有限,二是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备课中,海量的网络信息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捷径,省时省力,只需要在搜索栏中输入要查询的内容,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信息技术带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库、素材库、试题库、电子教案、课件,以及教学所能用到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一定都是能用得上,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的,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慎选,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学生能学有所用,学能致用。教师不能直接下载,简单地复制、粘贴,而应该对其进行收集、筛选、思考、创新,整理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

2.4 打破地域空间、时间、专业(学科)的束缚。促进了交流

传统的教学场地有限,仅限于课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场地扩展至课堂内外,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如微信、微博、论坛进行交流。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大家可以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成功教育经验与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我。

2.5 提供多种教学方法,能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教法与学法是备课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任务,确定课堂教学的类型,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或展示,或演示,或模拟操作,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设计,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情境枯燥、抽象,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努力用语言、肢体去表达,即使这样,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行。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借用模拟仿真软件,更容易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3 结束语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如何让教学精彩、高效,有艺术性,关键是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篇4

摘要:网络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教育的信息化对学校教育在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职责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在这样的特征性影响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成为信息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途径。网络的发展,使旧时代信息闭塞的问题的到解决,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获得空前的释放。大量的信息经由网络涌向现代人类,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环游世界。无疑,教育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受到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对学校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

教育信息化应用广泛,但没有统一的定义。黎家厚博士认为,教育信息化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网络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信息化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变化有: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传统的教学关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信息化带动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变为主动地位。自主化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信息的开放性致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向多样化发展。教育多媒体化的发展,网上的公开课,可以学习到名校的各种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各种知识,选择学习内容及各种教学媒体。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模式合作化

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涌现。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的种类越来越细化。资源越来越丰富。

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都可以获得。不再局限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国家的报纸和电视等这样的传统的传播媒体。可以选择的内容更加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更加多。教育基础知识的展示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透过网络,教学经验的交流更加频繁和顺畅,提高了教学质量。社会迅速发展,信息的开放使教育内容本身也开始变的多样化。新课改的进行,就能体现这一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网络公开课的普及,学校间借助网络进行更加生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三)职责深化

网络本身的特性,信息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己。信息化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甄别的能力。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环境的共同监督和努力。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第一战线,教会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学会甄别能力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对于教育信息化,教师如何应对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学校教育未来的美好前景。但是,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创造教育的契机,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使用者。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相对应。而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是操纵整个教育过程的人。因此,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 世纪40 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 年代), 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潘涌: 《教育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师资培训研究》1999 年第3 期。智能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最佳教育模式。

在旧时代观念下,有主导作用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重知不重智。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

在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前提下,真正应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世纪与学生的需求。

(一)教师本身教育观念积极转变

教师的传统意识是传授课程知识内容。在新型社会下,教师应要有全新的自我意识。教师本身应意识到网络时代关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教学不能再依靠课本知识。认识到网络时代的特色,并且能够意识到作为教师需要促进和改进的地方。只有从自身出发,积极的接受并且认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真正领悟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模式,做出正确的教育设计,促进智能型教育的产生。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的资源利用。教师自身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信息化高科技和网络资源。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技术方面,硬件设施现代化、信息化,运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科技演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掌握的新型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如公开课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不仅教授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在教学方法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三)良好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化的普及,智能型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偏向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区别于旧时代,教师重点传授知识带给学生的权威性体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师要运用网络时代交流无阻的特性,多与学生交流。从学生情感上,交流和沟通。教导学生,哪些是好的坏的。能够真正的去筛选教育内容。在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是给予学生能够甄别网络时代信息的判断力。

三、总结:

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篇5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1)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2)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3)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4)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三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目标中加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并要求各学科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革新原有过时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篇6

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信息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 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 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 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 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 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 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 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 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计,质量影响,对策,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 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 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引发审计变革

信息处理最初是以手工处理的方式进行的, 审计的对象也是人和纸质文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提供了可能;当今, 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开始兴起,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应运而生。

二、信息技术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 审计线索的减少

在信息技术下, 会计核算主要由计算机完成, 计算机只记录最后处理结果;储存于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具有存取方便、修改与删除不留痕迹的特点, 这又给审计的追踪带来重重困难。因此, 信息技术下审计线索的减少和追踪困难的增加, 必定给审计质量带来重大影响。

(二) 审计对象的限制

在信息技术下进行审计的依据是计算机的输出信息, 审计对象在此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 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计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 审计质量显然要受到影响。

(三) 审计内容的扩展

手工系统中, 审计内容就是有关财务会计的信息, 而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内容还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方法是否合理, 测试是否充分, 会计软件执行程序是否与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一致,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否有效, 会计软件是否能够予以信赖等。

(四) 审计方法的落后

目前,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工作多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日臻完善, 但是审计软件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会计软件发展的步伐, 绝大多数审计业务仍停留在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的阶段, 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

(五) 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

在计算机环境下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 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 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 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 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即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计程序模块。

三、信息技术下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 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前审计

通过事前审计监督,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的内部控制的严密完善性、系统的合规合法性以及系统的可审性等进行评价,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以后数据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防止和减少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失真风险的发生。

(二) 定期对被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是提高信息技术下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被审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调查和实际执行情况的符合性测试, 找出控制的弱点, 提出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督促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三) 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后审计

通过事后审计,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电子账以及打印输出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 防止和揭露计算机信息失真的风险。

四、信息系统审计环境下审计所关注的方面

(一) 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重要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

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审计的效率, 选取的系统最好满足下列条件:属于被审计单位的核心业务或财务系统, 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被审计单位的安全生产和损益核算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要求该系统有着完整的技术文档, 最好能够获得数据库管理员和系统开发公司维护人员的支持。

(二) 应用内控测试和数据审计进行分析, 找出信息系统存在的瑕疵

审计人员在了解系统业务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进行内控测试, 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追寻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的情况时, 一般采用追根溯源的办法, 将问题层层分类,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导致数据问题的原因。

(三) 控制计算机环境风险和信息系统运行风险是审计的重点

企业经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之外,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导致的信息风险也日益增长。非授权用户常常利用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脆弱性对系统进行非法访问, 使信息被修改或破坏, 更为严重被非法篡改、伪造、窃取或删改而不留任何痕迹。计算机还容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误操作的破坏。必须认识到信息系统的这种脆弱性, 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

五、信息技术对审计未来发展前景的影响

未来审计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扩展审计的领域。正如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的要求造就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一样,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更加依赖, 这种依赖为信息系统审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代表了审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预见这一发展方向, 并着手准备, 踏实工作, 积极应对这场审计革命的到来, 就一定会把握住这个机遇, 使我国的审计事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冬梅.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新方法.中国内部审计.2010. (3) [1]陈冬梅.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新方法.中国内部审计.2010. (3)

浅析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影响

一、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应用至各个领域。我们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信息化的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可利用的一切信息资源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应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带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技术的改革,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思想是使教师与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来为教育服务,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可以熟练运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培养出信息化的人才。教师专业的信息化具有教育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教育性涉及教材的多媒体化、信息的资源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管理自动化等教育层面的特征;技术性包括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技术性实践活动。

三、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必然要匹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加入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便,有了強大信息数据库的支持,类似于合作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索式教学才有了实施的可能性。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场所,师生之间互相展示、沟通、交换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信息的交流更加顺畅,效率更高。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实体课堂范围之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有帮助。

(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信息技术为教师带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讲座、网络课堂、远程授课等。信息技术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更具有趣味性、便捷性。

(二)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温故知新,把握新知识,传播新知识,推动教育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它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可以自由地探讨、互动、合作、学习,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助共进;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氛围更加轻松自在,信息传递也更及时。

(四)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构筑了一个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打破了书本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接、迅速地吸收自己需要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总之,信息技术能够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使教师随时接收最前沿的教学理论,时刻把握教育变革的脉搏。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取得进步,需要各方助力,共同落实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社会发展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标准,改进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资源与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作用。

五、总结

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教师的发展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敦.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80-81.

[2]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上一篇:说课心得体会5则范文下一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好担心教案(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