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2024-10-26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通用12篇)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1

所谓“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角色, 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 对我们充分地扮演好这个角色、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客观反思、重新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东边日出西边雨”——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什么样的情境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学习情境?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为只有在真正的学习情境中, 有效教学才有可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真正的学习情境对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志趣、升华学生的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 是教育过程中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许多学习迁移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简化的、脱离真实情境的教学取向。所谓“真实”, 指的是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环境时, 既要考虑知识学习情境的设计, 也要注意知识应用情境的设计, 应该把这两种情境整合起来。恰如一个精妙的比喻说:我们可以将马牵到河边, 却不能按住它的头强迫它饮水。学习者的意向是真正的学习之所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必然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个激励有方、组织有序的课堂有助于营造真正的学习情境;相反, 一个枯燥乏味、混乱无序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设法造成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 就会出现一些鼓舞人心的情形。在这样的气氛中, 人们和小组成员的态度会从僵化刻板转向灵活变通, 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会从一成不变转向寻求发展, 从依赖他人转向依靠自己, 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新精神, 从谨小慎微转向接受自身的现实。相反, 如果课堂气氛不和谐, 充满着情绪的对立, 甚至敌意, 那么学生就不能有敏锐的感受和流畅的思绪, 就可能出现分心或注意力的转移。

二、“端州石工巧如神”——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它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实践的组织者。

1. 选择教学策略, 确保学习有效性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 而应该是一个由学生自身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因此, 教师首先应该整体把握知识内涵, 领会编者意图,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领悟知识的多重价值, 通过设计合理、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体验、掌握教学内容。

如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既不同于以讲课为基础的师生之间“照本宣科”教学策略, 也不同于以事实为基础的“集体作业式”的问答教学策略;它创造了一个鼓励学生探索、发展、讨论、交流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环境。当然, 在学生没有进行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或者讨论之前, 突然要求这么做可能会把他们吓住, 也是不现实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地参与数学活动。因此, 过分强调一种策略而把其他策略排除在外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多种策略交替使用, 合理结合, 适时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和澄清疑难才能使教学活动体现勃勃生机。

2. 开发知识资源, 实现学习高效性

多渠道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按照知识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将其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教师充分挖掘素材性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实例, 便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 合理利用条件性资源 (电化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等) ,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变静止为动态, 看局部连整体, 调动多种感官协作活动, 让学生人坐在小课堂、心却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对知识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 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体验的参与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 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 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 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 一道寻找真理, 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此, 笔者以近期所听的一节话题习作课《藏羚羊》为例, 谈一谈体会。

1. 教师在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行为, 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倾听和交流。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例《藏羚羊》中, 由于教师用心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所以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不是空洞地表扬“好”“很好”“你真棒”, 而是发自内心地肯定、鼓励和鞭策。比如当学生说藏羚羊很可爱时, 教师就说:“你真有爱心!”当学生说要写公益广告时, 教师就说:“你很有创意!”这些真诚的肯定和鼓励, 哪一句不是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后产生的肺腑之言呢?还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鞭策:“黑板很小, 写不下大家所说的, 但老师知道你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希望大家以后永远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自觉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识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一起扮演藏羚羊, 与全班学生对话, 教师的动作、语言时时引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教师作为参与者的角色发挥到极致, 教师以倾听和交流架起了师生之间真诚的心桥。

2. 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智慧发展到最大值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 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在《藏羚羊》的教学课堂上,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劝说“盗猎者”, 思考如何用手中的笔来帮助藏羚羊。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路, 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准备怎么写、讲哪些道理。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 边说边总结出好几种作文体:书信、自述、倡议书、公益广告……在这里, 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规定大家写一种文体, 而是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与喜好, 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也正是这种尊重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心有灵犀一点通”——特殊学生的赏识者

一个班级除了该集体大多数学生的基本现象之外, 必然存在着反映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殊现象。这类学生虽为数不多, 但其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 也会传染和扩散给其他学生, 造成对班级整体的影响, 给课堂管理带来问题与挑战, 所以, 教师必须对这类“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确保课堂管理工作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人们常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同样可以说,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 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教师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 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朋友、拥有自信, 从而达到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效果, 为班级的发展撑起一片晴空。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里, 世上没有坏孩子, 自然不会有“差生”。也许, 优秀教师还会更欣赏那些活泼好动、童言无忌的学生, 认为淘气的男孩是好的, 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怎么会吝啬自己的鼓励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非常注重这一点, 他曾夸奖一个只得了8分的学生, 说他没有学习竟得了8分很不简单, 而一般教师见到这样的学生往往会火冒三丈, 严厉训斥。其实, 每一位所谓的“差生”都有他的闪光点, 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情况, 作出公正而客观的判断。课堂上与他们提问交流, 可以从其闪光点入手, 以此作为激励的中心, 引导他们重拾自尊、自信, 从而端正其纪律、学习态度, 使他们逐渐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赏识教育更应体现在课堂公正上。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 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和颇有风度的外表, 还来自于能够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有特殊意义, 它可以告诉学生是与非, 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简言之, 教师的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集体;相反, 教师的偏心则有可能毁掉那些美好的东西。如果教师只看到某些学生的学习缺点或行为不足, 那么他肯定不会博得所有学生的爱戴。当然, 那些“差生”也就无法省察自己, 进而又何谈成绩的提高?

五、“登高壮观天地间”——教学现场的研究者

只有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性特点, 围绕个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研究, 才能使课堂教学现场成为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现实土壤, 才能使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为有价值的高质量研究, 才能实现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1. 强化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研究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为课堂实践而作的研究, 课堂研究无疑是中小学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 为此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实践经验, 更要有理性的思考, 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 成为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追求意识和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型教师。因此, 树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而教师一旦积极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博采众长, 精益求精, 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传统理论和现实问题, 长此积累, 自然会养成科研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 也会渐渐脱离匠气, 从而获得教学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的底气、灵气和大气。

其二, 正确把握科研定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问题要源于具体的课堂实践, 源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必须让“课堂研究”带有明确的“科研定向”——从课堂实践中来, 再回到课堂实践中去, 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带来的客观作用必须能改进教学活动方式, 使整个活动过程更加科学;必须让学生的学识素养有所提高, 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必须让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2. 重视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研究智慧

倡导关注教师个人体验与感受的教学叙事。当前, 备受推崇的教育叙事研究契合了“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的要求。因此, 基于真实教学实践的教学叙事是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本身、在理解和分享中领悟教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并成为学校科研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特别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进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开展旨在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境中, 由教师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研究正是这样一种直接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 所研究的问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发生的, 研究的目的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 一些颇有实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与教师个人日常教学实践行为紧密相连的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是大势所趋, 因此徘徊与张望只能拉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距离, 使自己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目前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 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以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探索更加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手段, 提高学生素质, 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2

一、搞好教学教改。

这一年来始终把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学生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本学期开始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素养、理论水平。

2、加强教研工作、追求实效。

本学期重视课堂研究,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到习惯。通过公开教学从而总结出“从读中学,学中读,读中悟”。根据需要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升华,从而被评为县级优质课。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素质。

本学期自始之终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当自己的事情与集体发生冲突时首先服从集体。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随着教学改革,自己越来越感到跟不上教学新理念的要求。这一年来,自己加强了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真正明确了以课堂为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活,少讲多学,改变了原有的旧理念。一年来做了1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加强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一年来自己始终抓住了课堂这一主渠道,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首先从备课入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研究教学内容,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并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活动。做到了无备课不进课堂。其二,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研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作为重中之重,培养了学生能力。自己所担任的五年级数学科在期末期中三次测试中都在前2名。这与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关系。

3、重视对特殊生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特长,自己把优生优培工作贯彻在始终。学期开始在摸底的基础上找资料进行辅导和自学,并把星号题、思考题让他们钻研,教师加以指导。为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建立了后进生档案,分析每一位后进的原因,制定了辅导计划及措施。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采用“一帮一”,教师从后进生的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持续不断帮扶,逐渐缩小了差距。

4、单元过关考试是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好方法。这一年来,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并进行针对性练习,杜绝了漏洞。对每次测试进行质量分析,平日教学从课堂教学、总体评价、改进思路每周进行一次反思。有利于扬长避短。

本学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学校的要求还差的远,教改的力度还不够,学法指导还是今后的一个重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努力工作,把教育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篇2

转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我对本期教学情况作如下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广州学生的时候,我一点都不了解他们,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一厢情愿的认为学生这样就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结果后来下课一调查,一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反应跟不上,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有的以前从来未学过。于是,我在课后的主动走近学生,与他们聊天谈心,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状况:

一方面,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三、四班的同学虽然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记得一位优秀的老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我们组的优秀老师的课,同时也听其他老师的课。本学期,我听了二十多节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教师们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优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在三班和四班,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口语操练时,我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精讲多练是我采取的另一个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少讲精讲,让每位同学做好笔记,掌握知识重点难点,然后给予他们的时间练习加以巩固,课后留有适当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练习,这样通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我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我每次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把他们易错的习题和知识点重点记在错题本上,以便于平时有重点地去记忆和理解。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切实可行,也行之有效。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篇3

20xx年8月,通过特岗选拔考试,我如意分配到威宁县黑石头镇黑石头中学任教,终于有幸再次回到这片土地,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回顾这三年来的历程,有过艰辛,有过苦涩,但也收获过幸福和喜悦。

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向上。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五我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

很快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下面对该学期的工作作总结基本工作在这一个学期里,我一如既往,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时时刻刻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来严格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做到听从领导,服从分配,出满勤,干满点,圆满。

随着时光的飞逝,我已在xx学校这三尺讲台上走过了十一年有余。十年啊,虽不算很长,但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呢?可见它也不算短?正因为有了这十多年的磨练,使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女孩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培育祖国的花朵贡献自己的。

一年的时光倏忽即逝,在年终岁末之际,小小的总结一下这一年的工作情况。首先说一下八点班,一共22个孩子,流失了两个六年级,还剩20名学生。流失的先不说,这20名学生里,优等生有8名,潜能生有8名,中等生有4名。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篇3

关键词: 年轻教师 不良情绪 影响 调适

纽约饭店员工守则里有这样一句:“When you come to hotel,please lock your emotion at home.”即当你来饭店工作时,请将你的情绪锁在家里。事实上,这句话也可告诫教师,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教室。

年轻教师刚进入社会,学生到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教学业务还不熟悉,阅历少,经验不足,环境适应需要时间,这些种种都决定了年轻教师更情绪化,情绪控制能力不强。我就年轻教师的课堂不良情绪表现及其情绪调适谈谈几点想法。

一、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表现

1.愤怒。

巴勃里说:即使是最可尊敬的人,也会受愤怒的奴役和凌辱。在学生不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时;教师正在授课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时;又或是教师正在讲授某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却故意岔到其他内容时。遇到这些情况,年轻教师还不能坦然面对,做不到以宽容之心面对学生的过错,因而容易勃然大怒,血压升高,或怒斥学生,或怒火中烧不发言语。

2.紧张。

莎士比亚说:人若神经紧张,说东道西,就会犹豫不定,反把事情耽误了。年轻教师常有紧张的情绪,例如在公开课时,年轻教师面对台下的听课老师想要证明自己,反而更容易紧张,脸红心跳加速,有的会因此忘记讲授某个知识点,或者板书和多媒体不能自然切换,有的甚至会讲话结巴,动作僵硬,反应迟钝,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烦闷。

年轻教师心情烦闷,可能源于教学业务不熟练,还要面对恋爱感情问题、结婚买房问题等;年轻女教师可能正面临着家庭婆媳矛盾,家庭与工作冲突的矛盾等。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的讲授与突破没有耐心,做不到循循善诱心安勿躁,学生表现出疑惑未知时,也静不下心来答疑解惑。

4.懈怠。

业精于勤,荒于嬉。有的年轻教师在二轮教学时或是同一个内容几个班级重复教学时,往往过于自信,不再认真备课,一个教案走天下,忽略了教材的改变、课程标准的改变和班情学情的改变。部分年轻老师在没人听课时,精神松懈,状态散漫,授课条理不清,没有激情,甚至出现“放羊课”、“吹牛课”。

5.焦虑。

年轻教师刚走上讲台,对教学工作怀有极大热情,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学有所获。然而却事与愿违,总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有厌倦感,这些学生常成为年轻教师的担心焦虑对象。另外,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考试和排名,加之部分家长的社会宣传,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造成了年轻教师的焦虑情绪。

6.疲劳。

年轻教师刚接手教学工作,备课任务非常重,还要听课学习,做题改作业。若自身身体素质差,极容易产生疲劳感,表现在课堂上多为声音小,不愿意下讲台、写板书,疲于应付师生互动等。

7.过于兴奋、激动。

一节好课,需要教师授课时带点兴奋和激动。然而,年轻教师有时不能把握好尺度,课堂上过于兴奋与激动,会得意忘形,只专注自己的表演,而忽视了学生。

8.动机不足。

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内在需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不高,缺乏教育理想,只是把教师看做一份工作;部分年轻教师过于在意“外在诱因”,一些年轻教师发现职称评定无望,尤其初高中年轻教师工作辛苦,然而收入与付出不对等,感到灰心失望。这些主、客观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年轻教师缺乏工作的热情,不追求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的提高。

9.冷漠。

鉴于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部分年轻教师尤其非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常表现为责任心不足,面对问题学生、异常情况时产生“鸵鸟心理”,更多地选择不管不问不参与。

二、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影响

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效果的38%,非言语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的62%。情绪作为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上课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课堂上的不良情绪反应会传染给学生,成为学生的不好示范,非常不利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我国中医有这样的说法: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年轻教师如果长期带有不良情绪,身体各器官功能就会发生紊乱,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处于不良情绪下的年轻教师,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会大打折扣。另外,年轻教师带有不良情绪难以和学生、同事和谐相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进一步加剧年轻教师的不良情绪,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三、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调适

1.冷静对待来自学生的负性刺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来自学生的负性刺激时,年轻教师要多做深呼吸,学会冷静处理,在一些激烈情况下要保持沉默,不要激化矛盾。另外,年轻教师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因为单方面的信息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导致事情不易妥善解决。最后,年轻教师要学会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不要在思维混乱不清晰的情况下,下意识地处理问题。

2.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与不足。

雨果说: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换个角度看问题,宽容学生就是宽容自己。要明白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得好。

3.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有效途径。

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常会给年轻教师带来一些负性情绪,这些垃圾情绪要及时发泄出去,不要积压在心里,否则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心理疾病。倾诉是宣泄情绪的很好方式,年轻教师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分担的情绪就成了减半的情绪。每个年轻教师要找到适合的有效途径,将不良情绪一扫光,不做负性情绪垃圾站。

4.塑造积极乐观的情绪与心态。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年轻教师要尝试把注意力放在积极乐观的事情上,发现生活的美好。做每件事不要只追求结果,要学会体会过程。年轻教师在生活中可以多阅读书籍,沉淀浮躁的心灵;可以通过旅行、听音乐,愉悦心情;还可以多听一些相关讲座,学会自我管理情绪,积极塑造阳光的心态,从而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

参考文献:

[1]齐红.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

[2]刘迎春.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曾少云.浅谈教师情绪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4

一、对教师自我监控的追问:为什么要监控、怎样监控以及怎样处理监控结果

追问一:为什么监控——监“无标”,控“迷茫”。

教师对课堂的自我监控,理应遵循新课改的方向与目标,反映教育的本质,体现对学生成长全面负责的道义与良知,展示教师本人的人生追求、教育意向及课堂教学艺术。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自我监控的指向,常常会不自觉地偏离新课程的理念和宗旨,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真正的理解,对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等,亦存在诸多偏狭认识,以致教师进行自我监控时,不知“为什么”监控,为“谁”监控,监控“什么”,“我”的思想、情感、行为需要监控吗?由于教育价值观念的错位、模糊,甚至彼此矛盾冲突,造成教师无法就自我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监控”,教师即便自我观察和监控,多半也是从客观方面着眼,很少触及自己灵魂深处的教育观念和功利观,也无法就自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有些教师持“分数英雄观”,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其监控几乎全从个人爱好、经验和自我利益出发,关注自己讲授的知识是否被学生原封不动地接受,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信心等方面,教师很少顾及和审视,甚至冷落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等心理需要,表现出课堂强烈的个人“功利性”(不排斥间接利他)。总之,思想观念的错误与迷茫,促使教师的自我监控“失常”“失态”,多半是:监控学生的居多,监控自己的较少;监控现象的居多,审视本质的较少;看外部原因的居多,剖析内部主因的较少;随意监控的居多,有心监控的较少;没有监控的居多,经常监控的较少。

追问二:监控过程一—监“匮乏”,控“疲软”。

新课改推行以来,特别是后期阶段,教师不知如何监控“三维目标”的落实,许多教师非常无奈无助,不知课堂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轴还是以“过程、方法”为核心?“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课堂里又该置于什么地位,怎么监控?由于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依据学情、课型、教学内容及教学风格做出具体、灵活、恰当的处理,许多教师在实施自我监控时,常常将课程目标进行“三分天下”的机械划分,人为地割裂彼此相互交融的关系,或者形而上学地维持“三者”的完美统一。还有一些教师,干脆“引导”自己走回从前的“知识中心”,让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监控在此时变成“多余”的摆设。在这个监控过程中,依据本人平时的观察及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发现教师的自我监控存在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就自我监控的指向而言,存在以下现象:

——监控的单一性。这一部分教师因为认识不到位,无从真正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刻内涵,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体验新知、合作探究、启发交流中,大多数教师监控的心向都指向“知识一技能”这“一维”目标。

——监控的表层性。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广大教师在没有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的前提下,一窝蜂地跟风效仿,纷纷搞起了小组合作学习,当看到课堂中那份热烈的场景时,教师心里马上升起一种担心——别人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会不会认为“我”的教学组织能力太差,学生的“玩性”“野性”会不会因此而膨胀,我的教学任务会不会受此耽搁,学生的探究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想到这些,教师常常匆匆收场,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昙花一现。如果教师把“监控”的焦点下移,放在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并能见缝插针深入各个小组的探究、讨论中,就会“观察”到:学生的天赋、基础确有差异,有些小组的探究进展得比较顺利,而且能够探讨问题的本质,有些小组则需要“我”适时点拨帮助,有少数个别学生神游课外,在小组学习中滥竽充数,需要“我”“提醒”“激励”。只有当“我”的监控深入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依据学生的临场状况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的监控才有效力,才出效益。

——监控的片面性。教师监控自我课堂,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陷于用自我的矛戳穿或戳不穿自我的盾的纠结中。因此,教师监控自我的教学行为时,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常常一叶障目、孤立片面。例如,语文教师惯于解剖式地分析课文,为“肢解”课文的字词句篇而沾沾自喜,迫使学生也跟着教师生吞活剥文本中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及生活细节的感悟,让学生失去涵泳课文的时间及与作者“交流”的机会。其实,教师应从学生这一面镜子中客观、公正地审视、监控自我,应该反省:正是自己“解剖式”的教学才导致学生不善于感受作者的心灵,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发散思维,造成学生情感体验的迟钝和麻木。

第二,就自我监控的行为而言,表现出监控不到位:

——监控的盲目性。课前,许多教师虽然也备了课,但由于监控意识不到位,缺乏课前监控的良好习惯,特别是不能预想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水平以及接受新知的心理准备,把备课当做一种与真实课堂毫无关系的孤立工作,以致不去设想那些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如:学生能不能听懂?听不懂的情况可能有哪些?学生会不会“节外生枝”滋生一些疑惑?知识的“起、承、转、合”是否符合一般的教育原则?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个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等节点是否寻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方式方法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许多教师基本不作“监控”。由于监控缺乏目的与计划,促使教师无法在课堂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无法捕捉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应,更不用说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很少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真正该“调整”了,意识不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因而,不少教师的课堂处于没有自我监控的盲目之中。

——监控的被动性。一些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天赋禀性等,多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也能初步感知和反应,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主动监控自我,就比较不足了。具体地说:(1)教师可以依据教参等资料,确认教学的重难点,但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特别是寻找到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恐怕不做过多的“甄别”与“鉴别”,常常是被动地“适应”教参上提供的现成方法,或是形式上套用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蜻蜓点水式地掠过重难点。(2)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教师可能会尽收眼底,并能注意学生的表情或反应,如自己在板书时写错了某个字,或是念漏了某句话,但有时候,即便这些小问题,也要受学生的“提醒”或“暗示”,不能主动监控。(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些教师不能自我“克制”与“调节”,情绪化比较严重。如,个别学生捣乱,教师为维护“尊严”,不惜在课堂上与学生大动干戈,或是赌气离开课堂,忘记了课堂的根本任务与神圣职责,缺乏自我监控的冷静与理智。

——监控的虚假性。自我监控属于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对“自我”在课堂上的教育观念、情感、行为、技能、方式方法及个性特点等进行某种判断、评价和干预。但由于自我监控没有具体的规定,也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自由度极高,许多教师虽然也有意无意在使用监控手段监控自我课堂,可终究因观念不新、目的不清、主题不明、感情不真等因素,自我监控不是隔靴搔痒就是敷衍应付。表现为:(1)以教学“主导”为名,视自己为课堂的“主宰”,只在乎完成自己的课时任务,自我监控常常“虚空”。(2)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表面倾听,实际未听,要么含糊应对,支支吾吾搪塞学生,不作真实的接纳与回应。(3)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只要不影响自己“上课”,往往听之任之,缺乏对后进生的“关怀”与“督促”。(4)对来自学生的“声音”,只乐意倾听能满足自我需要的一面,对可能会给自己构成威协的任何诉求与反应,一般极力排斥或压制。(5)对教学效果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关系,教师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与辨析,即便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存在某些问题,往往提不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许多时候是压根儿不想去解决,以致年年岁岁重复同样的老问题。

追问三:监控结果——监“无果”,控“无效”。

现在的校本教研,都强调教师写课后记,或写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堂的得失。实际上这是学校要求教师课后进行自我监控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督促教师对课堂当时的某个问题或行为进行课后回述与认识,旨在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据观察与了解,就是这样一个“手上活儿”,许多教师都懒于动手动脑。具体表现为:(1)没有自我“反思”的“冲动”与“需求”,把写教学反思当做额外、“繁琐”的负担,不是基于自我专业成长的“需求”,因而,主动、深刻的较少,被动、敷衍的居多,致使课后监控变成人见人嫌的鸡肋。(2)就教师回述监控的过程而言,许多教师只满足于对课堂现象的轻描淡写,套话、空话连篇累牍。教师在课堂里并不是真正在监控自己的课堂,他们不能真正发现问题出在哪儿,自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3)反思(监控)的结果未能有效利用。课后反思,本是为避免日后教学犯同样的错误而设计的一个环节,本应具有借鉴、指导意义,但由于教师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现象轻实质,以致教师对课堂本身滋生并能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对症下药,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探讨、评价课堂问题,所能归纳的策略,无外乎“更新教育观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等“宏言大义”,至于如何化作个人的课堂行为,似乎都没有下文。正因为是为反思而反思,为监控而监控,其结果都是“好看不中用”,无法为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因此也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

二、对教师课堂教学自我监控有效路径的探讨

1. 认识并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理论

爱因斯坦曾说:“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当前,教师对课堂的自我监控意识、能力之所以这样贫乏,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自我监控理论的认识与运用。辛涛、林崇德等专家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1]依据课堂教学时间的流转,又将它细分为:课前,做好事先计划和安排,预测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课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强化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注重言语与非言语的沟通,有意识地加大监察、评估、反馈的力度;课后,注意自我反省与评价,对成功之处,不遗余力地挖掘,对不足之处,着力剖析、调节与校正。依据监控对象,又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依据自我监控的作用范围,又分特殊型监控与一般型监控。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后者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1]领悟、运用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监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改善课堂心境,提升自我的核心素质。作为课堂的实施者与指导者,特别是作为自我行为感知、体验、调节、监控的特殊角色,其能力的形成,显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边教学边实践,需经常站在“自我的另一面”,不断检查、判断、评价、调控、反馈、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明清之际的学者陆世仪曾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显然,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在理论中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参悟、锤炼。只有学、练结合,方能看清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认清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真正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对策。

2. 掌握课堂自我监控的干预程序或方法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自我监控能力,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知识水平并不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3]那么,教师怎样把握自我监控的干预手段呢?相关专家经过长期的教育实验,形成了两类干预手段:

一类是自我指向型的干预手段,采用认知的自我指导技术、角色改变技术和归因训练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在采用认知的自我指导技术时,教师应制订监控计划——设定目标、明确任务、确定主题——掌控课堂内外诸关系——选择策略及灵活运用策略——搜集、收听来自内隐外显语言的暗示与指导——进行自我调节、评价与奖赏。教师不妨采用角色改变技术,从学生的视角“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哪些知识是学生接受的梗阻,哪些学生可能存在认知的困难,哪些教学方式方法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角色改变技术,可以使自我的教育情感更亲切、态度更和蔼、语气更温柔、方法更人性,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同时,有助于教师自我概念的发展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用归因技术,其重点在于全面、准确、客观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他们的反应,特别是要善于透视那些值得教师关注的深层次动机及背后的原因,防止教师在对自我行为因果知觉中发生“归因偏差”,努力改变自己教学状态下的不合理认识以及欠妥当的行为方式。

另一类是任务指向型的干预手段,重点是教学策略与教学反馈技术的使用。当前,一些课堂之所以低效无效,根本原因之一是教师不知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更不知如何进行策略选择与监控。为此,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课型,特别是学生的学情,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策略予以监控、调节甚至是创新。教师不可能每一堂课都能获得专家、同行的反馈,但可以依据内心那个“自我”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力求对自己教学的各环节有一个准确、客观的把握,特别是要善于观察、监控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其学习效果,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且学习效果不理想时,教师就应反省自我的教学行为及教学策略。当然,课堂反馈还包括现场语言反馈、摄像录音反馈、考试检测反馈、调查问卷反馈等。不论何种反馈,教师都应注意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对已选定并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创新,使策略运作中的缺漏能够及时弥补,使教师运用策略的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同步协调。

3. 养成并提高课堂自我监控的敏感性

当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自我监控,并对每一节课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时,许多教师不太理解,常常这样反问:“成天找问题,课堂哪有那么多的问题让人反思?”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关键是教师已经丧失了课堂自我监控的敏感性,或者说缺乏自我监控的意识与习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大多只察看学生是否配合、活动氛围是否浓厚、课堂练习是否正确、作业是否都按时上交了。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许多教师的确看不出来,也不想看出来,更不知怎样看;看了,也不知采用什么策略解决。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备课,大多是备流程、备环节,没有备问题,即便备了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么不是真问题,要么就是低思维层次的问题,没有多少合作、讨论、探究的价值。不否认也有一些教师在进行下意识的监控,或者是受学生刺激,由“他控”引起一时的“自控”,但由于不能就自己所选用的教学理念、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式方法、顺序策略以及教学媒体等,进行总体、有意、有序、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常出现教师良好的教学愿望、兢兢业业的教学行为与学生不虚心倾听的心理甚至拒绝接受的反应相左,严重的,还导致学生认知与教师监控的矛盾冲突。从这里可以看到,教师的不监控或粗暴监控,要么放任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现场反应,要么触碰到了监控的“地雷”,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与教学的低效。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修炼自我监控能力,始终如一,自勉不懈,让自我监控成为课堂教学的习惯,也让学生适应教师自我监控的习惯。当然,监控习惯的养成,好比是一种修炼。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提高自我监控的敏感度,依据课堂教学的各种“穴位”,及时捕捉课堂问题的刺激点、反应点、触发点、敏感点、活动点、良导点和衔接点,对一些有碍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大胆的剪裁删除,努力提取最适合一般性教学任务、程序、方式、策略等“普适性”的监控经验,以期能从一种具体的监控情景中迁移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其他教学情景中去,让监控习惯、经验在课堂不同线索的变化中被激活、被提取、被迁移。当教师从迷茫、无效的低端监控走上自觉、高效的监控层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4. 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意象术的心理训练

在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常常只做那个“教学的我”,另两个“课堂监控的我”与“追求课堂完美的我”,往往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追根溯源,关键可能还是教师不善于开发课堂监控的意象术,不善于唤醒体内自我成功的机制。教师如何学会与自我意象沟通,并通过自我意象与课堂内外(主要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内容与自我教学行为等)交流信息,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向自我意象输入什么样的“指令”或“程序”。指令不当或错误,就会让“自我成功机制”变成“自动失败机制”;指令正确得体,自我制导(监控)意象就会发出“为什么自己会出现那样的行为、何以会出现那样的行为”,以及“我怎样纠正、修补自己不妥当的教学行为”,进而对课堂问题萌发出全新的见解,进而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自我制导(监控)意象对目标识别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自我指向型的目标,如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这类目标一般“隐秘”、“未知”,需要自我监控意象及时发现或锁定它;另一类是任务指向型的目标,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这类目标比较“外显”、“已知”,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在于“激励”自己如何接近或获得这些目标。为了在课堂上很好地校正自我监控意象,教师必须坚持如下步骤:(1)任务、目标——在自我制导(监控)意象内部,确立上述一个或两个任务或目标,然后引导自我监控意象“前往”或“发现”某个已然存在或不存在于表象中的目标;(2)信任、自信——识别目标后,对学生充满信任,对自我充满自信,并随时向自我监控意象提供跟踪的手段和方式,遵循远程逻辑,思考最终的结果;(3)放松、纠正——不要怕犯错,通过负反馈,纠正犯错的行为,并立即回归正确的轨道;(4)体验、迁移——通过“试错法”反思错误的原因,忘掉过去的错误,体验并记住成功的快乐,不断促进经验向类似具体的情境迁移;(5)习惯化、自动化——监控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实践,期间,一定会遇上各种细节所带来的麻烦,自我监控意象一定会进行反复矫正,因而,一定要坚定信心,不让这份心理训练间断。一定要经常向“自我搜索引擎”提供清晰具体、可以有效利用的“靶子”,让监控意象向自己的神经中枢反馈所需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策略与方法等信息,并适时交流。经过重复、坚持、再重复、再坚持,自我监控行为就会从有意识到无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评价、反馈、干预等手段或能力就会自然而然习惯化、自动化。[4]

三、教师课堂教学自我监控的后话

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思维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课堂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能力或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互相帮助。例如,在归因训练技术中,教育专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就采用“团体发展法”和“观察学习法”来培训和指导教师。团体发展法是就“实验教师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归因与观念,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归因”,而观察学习法是“聘请专家型的教师,给实验教师具体示范,为他们树立榜样,使其从中观察学习”。[3]在教学策略培训及现场指导技术中,实施专家讲座,组织教师观摩特级教师、省市骨干教师所上的公开课、示范课、表演课,帮助教师了解什么是正确、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节和校正。然而,在当前的师资培训中,对教师课堂教学自我监控的培训,并没有像教育专家展开课题研究那样进行“课堂监控能力”的培训和指导,这几乎是当前师资培训的一块空白。为了防止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短板的“放水”,教育行政部门务必重视教师课堂自我监控能力的培训和培养,引导教师观摩优质、高效的课堂,并展开经验对话及探讨,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监控点、着力点与生长点,拓展他们课堂教学的能力,促使教师具备对课堂总体监控与全局把握的能量。

此外,教师本人在进行自我课堂监控时,不应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教学的缺陷方面,更应发现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特别是探讨这些成功背后的原因,不断向自我观念、情感、态度、能力、行为等方面进行询问与对话,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经验与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个体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2]王枬.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7-228.

[3][5]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8-234.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篇5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需要用到自我评价的情况非常的多,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你有了解过自我评价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评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评价1

我现任数学课教师。工作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学生积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同时也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班级学习成绩及纪律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工作中,我早来晚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教以来,一直以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三心”为动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师德形象和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教育工作中,我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面对有限的课时,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把提高教学效益当作首要任务,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课前精备,是指上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特别是认真研究怎样“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能力”。

课上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力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课后精练,是指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本着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严格控制作业数量。

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子,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较端正。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不断加强自身师德,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的时代青年。爱学生如亲人,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更大的支持,对成绩或生活情况较差的有自悲心理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帮助,日常通过班会、团活、升旗、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竟选学生干部,树立起自强自立精神。我提出的“抬头做人埋头学习”的要求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学中我认真的调查研究,虚心向同仁学习,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使自己成长进步的速度快,班级管理中我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应该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好质疑、好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鼓励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遵循的准则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注重研究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教学,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规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能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育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习惯。并常以自己的读书行动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今,我的思路更加开阔,目标更加远大,步伐更加坚实。有决心在初中数学教学及教研中,更加辛勤地耕耘,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自己的付出在事业的追求中焕发出光华。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评价2

时光飞逝,一学期很快即将过去,回望这半年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感谢学校各领导及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和提高。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去半年的工作做一简要评价和总结。

一.工作能力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准确的理解和牢牢的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课堂走向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新活力。

2.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3.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换、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能力。

二.业务学习方面

1.加强理论,经验文章以及纲要的学习。多学习,广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2.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

3.观摩校内优秀教师的课程,并认真做好记录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的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取长补短。

4.多专研,做到了认真备好每节课,并钻研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地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5.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做到了学习总结。并认真的做好反思记录,记录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待提高的部分,及时的改正,使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扬长避短,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以夯实基础。

6.增加了阅读时间,多读书,多记录。在课余,我坚持经常看书、看报,如《青年教师》、《新教育》、《德育报》等杂志和报刊。多采集各方面的信息,不断的填充和弥补自己,提高自己综合文化知识的含金量。为了解教学方面的动态信息,还经常上网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我收获不少,无论是在和学生相处的技巧,还是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上,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7.提高课件制做技能,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器材,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

三.个人素质方面

1.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2.亲身实践,按职业道德方向去做,促进自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3.自省自检,注重个人的语言,仪表等方面的规范和端正,并不断的自我反省,更好的履行为人师表的标准。

四、班任工作方面

我对待学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善于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进行耐心教育。学生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因此,我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放在首位。

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本人能认真自觉遵守学校、科组的劳动工作纪律,工作勤恳、踏实、认真、严谨、任劳任怨,安心教育,善于教育,乐于教育,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工作认真、主动、务实,注意效率,时常加班加点,经常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辅导学生。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6

在现代教育发展中,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其专业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得到日益关注,其中校本研修由于“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而得到学校及教师的青睐,各种校本研修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充实着教师研修场域,促进着教师专业发展。纵观各种校本研修,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见下表)

总体来看,各种校本研修因人力资源瓶颈阻碍了教师研修可持续发展,如何挖掘教师本身的力量,构建具有共生机制的研修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自我管理型教师研修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需遵循的原则

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在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因为它符合人本管理的要求,能极大提高组织效率而受到国内外企业的青睐,同时也逐渐进入学校管理者的视域。在众多对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界定中,国外Dennis Costes and Martha Millerd认为“一个自我管理团队是一个工作团队,运行中不需要管理者,团队成员实行自我管理,他们决定怎样构建角色,推动工作程序和完成工作任务”;国内四川师范大学巩红利认为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支持下由经过严格培训而具有高技能的一些个体组成的,是拥有高度自治性和自主权的一个协作团队,他们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并负完全责任,同时全体团队成员共同积极参与团队管理并肩负起团队的计划、统筹、组织、协作、评估和决策等管理工作。

借鉴上述理念建设自我管理型教师研修团队,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自主性原则。从根本上说,自我管理型研修团队共同决定如何组织和开展研修,在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的意愿,能以更开放的心态相互切磋,从而推动团队研修有效开展。

(二)目标性原则。团队研修有着大家认同的研修愿景与目标,个体目标融于团队目标,并坚信其对于团队及整个组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愿景与目标凝聚着团队中每一个人,全体团队成员愿意为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三)公平性原则。公平原则往往会因为整体的重视而被忽视。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更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四)共生性原则。团队成员要有共同分担的责任,在相互合作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团队成员必须适当地胜任工作并且有合作的意向;在尊重人性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激励策略,激励教师去实现团队的目标。

(五)实践性原则。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更关注课堂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解决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课题”,将研修成果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效果,能大大提升研修团队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管理型教师研修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因地制宜,组建团队。据研究,教师成长一般要经历“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学校需要准确分析校情,在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优化的背景下,按照教师成长类型进行年级段学科教师团队的结构优化,主要按年龄、素质、个性特点、学术方向等要素进行教师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以缓和学校内的同质竞争。我校针对本校教师年龄结构聚合度高的现状,创设有益交流的地域环境将年级组、学科组教师进行人数控制(4-7人)的团队组织架构,从上到下学校指定与由下到上教师志愿相结合初步形成校本研修团队,将传统的研修“单线型”(图1)改变为“内环型”(图2):

(二)角色分工,任务细化。针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小切口、多角度、密切联系课堂”的特点,自我管理型研修团队依据实践分成组织、执教、支持三大类的多维度分工,形成动态有机、扁平化的组织。自我管理型教师研修团队成员中的“组织者”是团队研修的牵头者、团队智慧的整合者、研究方向的调控者,主要负责选题和定课两方面的工作,针对团队教师共同关注的教学实践中热难点问题选择研究主题,并在共同分析课题的基础上确定课例。“执教者”是团队智慧的实践者,在所选课例中投放研究措施,供其他团队成员观察效果,甄别问题,调整预案。其余团队成员担当“支持者”的角色,补齐专家资源稀缺的短板。支持者的维度各有侧重,一方面着重于实践操作即课堂教学策略的支持,对实践性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着重于理论层面即教育教学原理的支持,同时将感性的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提炼,最终固化为团队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建设人人有事做,避免了传统研修中困于个体自身、囿于低位反复、止于被动吸收、限于研究水平而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和团队力量,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三)“项目”导向,凝聚力量。研修团队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任务愿景,那么这个组织也不会是高效能的。在研修时,团队成员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经过研讨确定为团队的研修“项目”,作为团队奋斗方向。在这一途径中,强调团队成员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所做出的贡献的独特方式,体现自己不同的价值,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形成战胜困难的勇气与精神。例如,低段数学组的老师们发现一年级学生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团队成员们有的成为观察员,有的成为统计员,有的查阅理论资料,经过研究和课堂实践对学生听的要求方面进行自我的总结,从而对课堂上学生如何倾听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一步,安安静静地听;第二步,仔仔细细地听;第三步,带着问题有鉴别地听。紧接着,他们发现:安安静静的听就是要控制学生听的环境;仔仔细细地听就是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的听就是要学生学会信息的筛选。期末又做了一次调查,发现能保持20分钟注意力集中的孩子由原来的75.6%上升为91.2%,上课不听讲的孩子下降到5%左右。某教师感概,像这样的研究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想都不敢想。

(四)轮换体验,多元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逐渐拓宽,教师不仅仅是教者,教育者,还应该是研究者,她的专业素质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次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多方面的教育智慧和能力,组织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承担的不同角色就得到不同方面的素质锻炼。自我管理型研修团队尝试着角色轮换制,在这一阶段研修活动他承担的是组织者,下一阶段他将可能是执教者。通过不断的角色轮换,多层次多渠道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一位教师曾感言:在这样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团队中我不断地与人磨合、交流、分工合作,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作为组长在这项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组织、策划能力;作为当年的执教者,更是在不断磨课中学会了主动思考、积极反思;而这期担当理论支持者后,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理论修养。

(五)绩效激励,着眼整体。自我管理型团队研修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绩效为准绳,培养共同的荣誉感、责任心和向心力。本着公平性原则,团队内部的激励,既要注重物质激励,更要注重精神激励,同时一方面要考虑整体利益的分享,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必须使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团队外部的激励,主要应强调团队整体上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使团队成员产生自豪感和依附感。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适当的平衡,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也要做到适当的平衡。 学校在自我研修型团队激励时以团队为主,个人为辅,为团队研修的过程和成果搭建展示平台,邀请专家指导,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展片区的联动,邀请家长、学生参与,扩大影响。

四、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表露 篇7

一、教师自我表露的概念

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泄密”, 在心理学领域叫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这一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 (Sidney Jourard) 在1958年第一次提出, 认为一个人对他人表达个人信息并使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 也就是告诉别人关于自己的信息, 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和感觉的过程。[1] 此后, 不少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过界定, 基本意就是为了让对方了解而进行私人信息、个人想法和情感的研究交流, 并将教师自我表露定义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透露学生不知道的关于其自身的信息, 包括有意识地向学生透露关于个人信息、观点、生活工作经验和对即时事件的回应。[2] 我国学者何旭明、陈向明把教师的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告知他人的一种分享过程。[3] 尽管不同学者对自我表露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但其本质是一致的, 即个体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与事实、经验真实地与他人分享的过程。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表露类型

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表露, 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表露方式上

一般有言语信息的表露和情感信息的表露。言语信息表露, 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表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多指表露自己的学识、阅历, 教师的自我表露一般是通过这种方式表露出来。情感信息的表露是教师在课堂上喜怒哀乐形于色, 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流露出自己的爱恨情仇, 给学生以情绪感染。

2.从表露的言语内容上

分为描述性表露和评价性表露, 这种分类是按言语信息分类, 不包括情感信息。描述性表露主要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表露;评价性表露指的是个人对自身感受或判断的自我表露, 包括自我评价、内心感受等。教师表露的主要话题包括教育和教学经验, 家庭、朋友和同事, 信念和选择, 兴趣爱好, 还有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其中教学经验、信念和选择、家庭是较为普遍的表露话题。一般来说, 无论是哪个话题, 都跟教学内容相关, 或是解释概念、原理, 或是阐释思想观点, 或是道德说教。当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乏个别教师故弄玄虚、浮夸炫耀的现象, 这当然应避免。

3.从表露的影响效果上

分为正负两个维度, 指的是表露的内容在其本质上的正负性。正性自我表露会对他人形成更大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正向动力, 对教学效果产生正面效果;负性自我表露一般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者即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偏离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偏离教学方向, 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的。

我们认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关系, 这就不能不包含情感因素, 一堂课容纳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 学生不仅会关注教师的言语信息, 还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教师的表情、相貌等非语言信息。适当的情感表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工具, 积极、正向的情感表露能够产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并触动人的内在心灵, 所以本人所探讨的教师自我表露包括言语性自我表露和情感性自我表露。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表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制约, 还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情绪情感等诸多非智力因素有关, 据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生的智力一般无明显差别, 导致学生之间成绩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而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表露往往起到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表露通常与教学内容有关, 或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或是借题发挥。教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与学生分享, 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有些新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消化, 教师的现身说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一般来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都要高于学生, 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知识的化身和敬仰的对象, 教师的人生阅历和成功体验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有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人生追求的目标;三是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对于新鲜的或是感兴趣的话题往往抱有强烈的好奇, 尤其成年人的知识阅历、情感故事会吸引他们, 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表露一些与讲课内容关系不大的信息, 如针砭时弊、调侃、自我嘲弄, 往往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有些课程比较深奥、枯燥无味, 学生往往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来段精彩的“自白”, 学生会顿时如醍醐灌顶, 来了精气神, 不少教师之所以深受欢迎往往与他的这种讲课方式有关。我们记得一次上课时, 老师讲起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经历, 当时全班同学就他一个人留级了, 他自己很不服气, 回家后思来想去, 觉得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让他留级啊, 后来照照镜子, 明白了, 可能老师觉得班上属他相貌丑才让他留级的, 老师这段自我调侃顿时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明明这位老师长得很可爱嘛。笑声过后, 我开始喜欢上这位老师, 感觉他很有幽默感和人情味, 无形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也由此更加喜欢上这门课程。

除了言语上的自我表露, 教师感情上的真实流露往往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上课时总是感情充沛、和颜悦色、慷慨激昂, 用自己的真情来感染并打动学生。一般情况下, 教师如果表露了自己的喜悦和兴趣, 那么学生也会产生相应的喜悦和兴趣;教师如果表露了自己的厌恶, 那么学生也会产生相应的厌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研究发现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喜欢别人的人最受人喜欢。[4]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要表露自己的兴趣, 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喜欢老师和这门课程的最直接原因。有时教师会心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满意的点头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激动地涟漪, 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学习中。

2.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现代教育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友好和互助,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很多研究都表明, 适当的自我表露能增进彼此的好感。自我表露尤其是私人信息的表露与亲密性存在较大的关联。

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表露,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自我表露遵循对等原则和互惠原则, 即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自我表露来判断自己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表露, 如果一方能够在一定水平上把自己的信息展示给对方, 那么对方也就会在同等水平上用类似的私人信息加以回报。研究发现, 人们一般把自己表露给喜欢的人, 而且我们也喜欢把自己表露给别人, 人际关系和自我表露是双向互惠的。当老师向学生适当地表露自我时, 学生也会有一种向老师表露的愿望, 师生之间表露得越多, 人际关系越好, 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就越平等, 教学活动进行得越顺利。现实中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往往正是善于自我表露的老师, 而那些不善于自我表露、永远封存自己的老师似乎遥不可及、神秘莫测和高高在上, 即使学生想接近, 也不敢或是不愿。

3.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表露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以便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应当设法创造学生参与的情境和氛围, 激发参与式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课堂中适宜的自我表露, 会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环境。已有研究表明, 教师自我表露有助于创造温暖、安全的课堂交际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愿意向老师表达自我, 从而使师生更好地彼此了解, 这种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有畏惧、疏远心理时, 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老师对话, 与同学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 发挥探索精神。

由此可见, 教师自我表露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工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融洽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等等。教师在课堂中策略性地运用自我表露,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效管理课堂效率、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等具有很大作用。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表露的条件性

1.教师要有自我表露的资本

教师在课堂上一般表露的是自己的经历和学识, 没有让学生真心敬佩的资本, 学生是不会买账的, 教师的学历、经历、业绩、品行等都是教师的资本。“只有知道自己的分量, 才能卖得起价钱”, 一位教师这样说, 否则即使想露, 也没有底气。通常越是学识丰厚、经历丰富的教师越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传达出的个人信息越能令人信服和欣赏, 即使谈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信息, 也能起到打破僵局的作用,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吸引学生的耳目,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相反, 缺乏资本的老师, 即使洋洋洒洒、口若悬河, 也不会真正吸引学生, 表露过多反而令人生厌。

资本不是先天就有的, 专业素质靠学习, 道德修养靠养成, 唯有不断积累, “本钱”才会越积越丰厚, 越积越精彩, 表露起来才更有力度和分量, 从而更令人信服和欣赏。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学习, 时常更新,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景和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 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天天拿自己那点“功绩”来说事的老师, 只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当然有了一定的资本, 也不要有意炫耀和自我卖弄, 给人一种狂妄自大、凌驾于人的感觉, 那样倒起了反作用, 学生不敢接近, 有可能师生关系还会僵化。

2.教师要把握自我表露的技巧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需要自我表露, 而且要表露得精彩、恰当和机智。既要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要把握好表露的时机和技巧, 不能为了炫耀而夸夸其谈。

(1) 从频率上, 教师课堂上的自我表露不能太过频繁, 要适当插入, 起到承上启下或是点缀的作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 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适当地分享个人经验或故事,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有的教师上课不分主次, 频繁提起自己的家庭、朋友等等, 引起学生反感和厌烦。

(2) 从数量上, 教师的自我表露不能太多, 说明问题即可, 否则会有喧宾夺主、卖弄之嫌。记得一次外语课上, 老师谈起了他在国外的经历, 开始学生们很感兴趣, 半个小时过去了, 老师还沉浸在自己的昨天里, 直到下课铃声响他还没有从梦幻中走出来,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教师对自己的表露把控不好, 不但浪费时间, 起不到辅助作用, 还会引起学生怀疑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执教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身份多听听别人的课或是通过录像观看自己的课, 从中找出原因和改进的地方, 并加以避免。

(3) 从时机上, 教师的自我表露要把握火候, 不到表露的时候, 匆匆忙忙表达出来, 会令学生很不舒服, 自己也会有一种硬塞的感觉。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抓住学生的心理, 向学生表露自己。如, 把一节课当做一个故事的展开, 教师发表见解或表明态度一般发生在课的高潮时刻,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 下午第一节课或是一堂课的后半期, 学生往往容易犯困, 这时候老师来一段自我调侃或是幽默故事, 往往能起到提神唤脑的作用。

(4) 从内容上, 教师表露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性别,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欣赏的东西不一样。同样的东西, 学生的反应不一样, 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对于初中生来说也许不屑一顾;女生好奇的事情, 男生可能会无动于衷。所以教师的自我表露绝不是简单的无话不谈、无所不说, 要考虑表露的教育意义, 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评价, 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心理反应, 不要过于主观刻薄、伤害学生。

(5) 从情感上, 教师的表露一定是真情实感, 不能虚情假意。有些中小学课堂尤其是一些观摩课或是评比课上, 个别老师为了追求某种特殊效果或是迎合某些领导的口味, 故意表露出不自然的表情语调和话语, 甚至全程都在咧嘴笑, 显得有些做作, 与其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 倒不如不露, 本来有些课或是课的某一部分是需要严肃的, 且人在思维状态时流露出的往往是安静。

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表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恰当地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增强师生间的相互吸引和理解, 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教师的自我表露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展示, 是各种工夫和智慧的自然流露, 教师在平时的自我专业发展过程中, 要自觉增强自我表露意识的培养, 注重自我表露的技巧和运用智慧的把握, 从而提高运用自我表露的能力, 真正发挥教师自我表露的积极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表露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与学生分享个人的私人信息、想法和观点等。恰当地运用好自我表露, 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融洽师生关系, 对课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 教师在自我表露时应注意分寸、把握时机, 并不断提高自我表露的水平和智慧, 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表露

参考文献

[1]Jourad S M.The transparent self.New Yord:Van NostrandReinhold Company, 1964.

[2]冯佩佩.浅谈教师的自我表露[J].成功:教育, 2009 (11) :156.

[3]何旭明, 陈向明.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37 (8) :58-63.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8

如何从教学文化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改变无效、低效教学, 实现有效的、优质的教学?笔者认为除了要有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把握, 以及注重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层面的研究, 还应该注重教育、教学主导方面即教师积极的个体特质因素, 如良好的课堂自我调控能力的研究。这因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频度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状况, 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管理水平又制约着整个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加强课堂自我调控十分必要。

一、意识自控

这里的意识, 指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能对人的心理发展和道德行为起着调节、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对人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我意识系统。其中自我控制是人心理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它既能遏制不符合目标需要的活动机能, 又能激发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排除障碍、克服困难等活动机能。所以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意识自控。

1. 正确了解自我。

意识自控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要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室里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自己。”但正确地了解自己是比正确地了解别人要更不容易。比如,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不专心听讲, 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课讲得多么的糟糕;有的教师总在渲染学生是如何如何地不遵守课堂纪律, 却没有想想自己组织教学能力是如何的缺乏。更有甚者,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把自己偏激的认识当做“创见”, 把自己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举动误为“创新”。由此看来, 身为人师者也很有必要下功夫准确地了解自己, 从而提高意识自我控制能力, 逐渐由“他律性”转向“自律性”。那么, 有必要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比如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否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自己的教学中是否出现了“教学障碍”?其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自己每堂课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遵循了一堂好课的要求?自己的教态、板书、仪表和风度是否得体?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是否出现了主体偏差?自己的课堂注意力分配是否得当?自己的课堂管理是否到位?等等。

2. 发展自觉威信。

教师的意识自控还要防止因自然威信产生的“权威”心理。教师对于学生一般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威信。它是建立在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者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的;是在师生接触的开始阶段, 由学生对教师的自发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由职业产生的自然威信, 滥用这种自然威信, 以权威者自居。那么, 就有可能对学生动辄发号施令, 时时体现一种“威严”, 使学生可敬而不可近。也有可能因权威心理作祟, 有些教师不会承认自己教学的不足或失误, 而且对自己的不足很容易自我原谅。如此累积下来, 这种自然威信很快会在学生心里下降以至丧失, 严重的甚至会动摇或公开否定教师的这种权威, 课堂的种种问题行为也就必然增加。因此,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种由职业产生的自然威信, 增强发展自己的自觉威信意识, 努力运用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去赢得学生出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有了这种自觉威信, 教师才会具有真正的权威,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强大的教育威力。

二、情感自控

教师的情感和情绪品质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动力、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 而且影响着学生听课情绪和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程度, 从而影响课堂上的教学组织。因此,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抑止消极的情绪, 是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

1. 养成高尚情感。

所谓高尚的情感, 即情感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倾向社会的, 而不是倾向自我的。高尚的情感主要体现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 也体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等方面。对教师而言, 高尚的情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情力量, 它可以调动教师的全部精力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奋斗。对学生而言, 教师的情感状况对他们的学习虽不直接起作用, 但间接影响却十分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达机, 而将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 是比较贴切的。教师高尚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 使学生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自觉规范课堂上的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那么, 教师应主要注意一些什么?笔者认为需要慎独, 需要内化, 要着眼于隐处, 要把着眼点放于自己的思想深处;要着手于小处, 不放过自己每一个有损教师形象的错点, 切莫“因恶小而为之, 因善小而不为”;要着力于一个“恒”字, 做到生命不止, 内化不止。

2. 不带消极情绪。

首先, 保持良好的心境, 不带消极情绪进课堂, 是教师社会角色所决定了的。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样性, 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需要教师播撒阳光, 需要教师留下微笑。

其次, 教师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 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由于被寄予的社会期望, 感受的工作压力和内心的角色冲突, 以及付出与所得的反差较大等方面因素, 难免会产生苦恼、焦虑、忧虑等消极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自行消除这些不良情绪, 把它带到课堂上, 那么也许就会讲课没有情绪, 学生则昏昏欲睡;也许会发无名之火, 从而造成师生对立等严重后果, 那样实现有效教学只能是一厢情愿。

3. 避免情感偏向。

教师的情感偏向, 既会损害教育公平之义, 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情感偏向, 通常表现为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偏见, 这都是需要避免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这种好恶情感自然流露出来, 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气氛及师生关系的。对优等生偏爱, 优等生可能会产生心理学上讲的“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也许会更加奋发努力, 但也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诸如意志力的弱化, 自我评价的失当, 自我表现欲望的膨胀, 与同学关系的疏远等等行为特征或心理障碍。另一方面, 对其他同学来讲, 教师对少数学生的偏爱则是破坏了集体心理平衡, 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大多数学生是十分厌恶“偏袒”的, 这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情绪。至于对后进生的偏见, 后果更是相当不好。从短期说, 会影响这一批被视作“后进生”的学习情绪, 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效;从长远说,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 今天的教育必须为未来提供全员的合格产品, 如果今天有一批学生因被视作“后进生”而受“特殊照顾”, 从而自尊心损伤, 人格发展受影响, 那教师就罪莫大矣。教师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挺起胸来做人。

三、行为自控

上文已经分析过,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同教师的课堂行为直接关联。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行为, 是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确保课堂教学运转有序的关键所在。

1. 勤于自省自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自身的不当行为往往不易被自己所觉察。诸如不太注意仪表, 讲课时常常带口头禅, 经常拖课, 时不时做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多余动作, 音调过低或过高, 教学节奏过快或过慢, 表情呆板, 教态过于严厉, 喜欢小题大做等等。如不经人提醒, 教师有时还觉察不到。那么怎样自控教学行为呢?防止“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注意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善于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姿态中,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而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及时调节。

2. 慎待问题行为。

正确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是教师行为自控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我们不少教师每每抱怨又抱怨, 列数学生种种“劣行”。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有些教师常采用最激烈的方法来处理, 甚至责骂、讽刺挖苦等等。这样有违教师行为学理论的错误做法, 虽然有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往往使大多数的课堂问题行为变得更坏、更隐蔽、更难于消除。固然, 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偏离性行为, 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 是给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 我们绝对不能“开一只眼闭一只眼”, 必须坚决及时地处理。但是, 我们要持慎重态度。要找准问题的关键, 对症下药, 切忌动辄火冒三丈;要有理解和同情心, 通过解决问题以爱心培养爱心;要对事不对人, 解决问题时不作人身攻击;要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 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9

2014 年9 月, 在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创立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阳教授的引领下, 我们依托“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 引导教师共同关注课堂, 研究课堂, 以课堂变革为抓手, 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为表达形式, 助推教师专业自我建构, 让每一位教师阳光、自信、主动地成长。

一、课堂诊察, 主动发现问题, 让教师自我觉察教学的水平逐步提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 也是教育研究与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场所。每学期初我们开展校行政进课堂活动, 旨在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状况, 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 我们通过“望、闻、问、切”, 为教师课堂“把脉”, 和教师一起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薄弱环节, 回归教学之本, 关注教师自己现有的经验及水平, 尊重教师的发展起点, 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我的课堂该如何发展”, 敢于亮出我的问题, 这样的“诊察”便是“治本”。

学期初, 校领导班子会利用两周的时间, 依次走进教师们的常规课堂, 地毯式地对全校教师的课堂及教师的教学状态进行观察与分析, 为实施有效的“量体裁衣”式校本研修提供依据。如:本学期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青年教师个人素质好, 有激情, 求上进, 但是教材解读方法, 课堂规范意识, 教学调控机智, 教法策略选择等亟待学习;中年教师课堂教学扎实, 有新思想, 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老年教师扎根课堂, 孜孜不倦, 但是教学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宝贵的经验需要传承。活动中、活动后, 我们推心置腹地跟老师们交流感受、交换意见, 围绕课堂教学, 围绕学生的成长, 共想对策, 共同生发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主动进行校内诊察的同时, 我们还借助共同体学校教学视导机会, 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对新进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指导、引领,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特色研修, 着力解决问题, 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通过走进课堂, 了解课堂状况, 我们针对问题, 制定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校本研修行动计划, 践行最佳自我发展路径, 着力解决问题, 创建平台, 组建团队, 优化组织, 开发资源, 致力于把教师的工作场变成学习场、合作场、研究场, 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 促使教师自省自觉, 悄然蜕变, 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唤醒其内在的潜力。

(一) 导师引领, 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将“活动+ 课程+ 课题”研修融为一体

学校自2014 年成立了语文、数学、班主任三个青年教师成长中心以来, 通过两年的培训, 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本学期三个中心在导师的引领下, 将日常活动、研训课程、课题研究融为一体, 其中课程开设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小而实在, 真正有效。如:语文研训中心一学期就围绕“识字写字教学”学习相关理论、案例、模式等。数学研训中心根据开学初学校的课堂诊察反馈情况开展了“问题式”微研究。中心成员们根据自己的课堂主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听课习惯”“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二次订正怎样更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小专题开展研究, 最后一次课程大家以微课、微视频的方式交流分享了自己一学期的研究进程, 朴实、真实的微研究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

(二) 立足课堂, 践行“四段式”学科整合教师培训模式, 让教师学会智慧行走

依据我校实情, 学校组建了语文、美术、体育三个由骨干引领的强势学科课堂观察团, 每一个小组观察员由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组成, 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年组, 实现跨学科、跨年段、多维度整合, 凝聚更多教师的力量与智慧, 真正促进教师改变。如:语文观察团八名成员, 由两名数学组长、六名语文青年教师参加, 其中四名为刚参加工作青年教师。观察团建立了自己的群, 平时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语文重点以省级课题“群读类学, 自主课程”实验为抓手, 以课例研究为主轴, 实施“课堂展示+ 课堂观察+ 课堂思辨+ 课堂重构”的四段式研修模式。我校骨干教师李峥老师在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刘萍老师的指导下执教了一节群读类学实验课《留住精彩———场面描写》, 在磨课的过程中, 观察团成员进入课堂, 站在语文群读类学课程实验的角度, 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文化、课程性质”这四个维度进行观课, 结合前期研训的相关理论, 形成自己的感受。最精彩、最锻炼教师的是每次观课后的20 至40分钟的“红方”和“蓝方”的课堂思辨, 辩手们由胆怯变得自信, 由不知所措变得滔滔不绝, 由不知道怎样去看课到能理智地分析一节课, 由不熟悉群读类学课程之精髓到8 位观察员自己能独立创编群读类学三年级上册8 个单元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 语文群读类学课程实验的思想静悄悄地改变着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 不少教师自发地在自己的课堂实践。最后李峥老师的这节课在区里市里成功展示, 并获好评。美术学科以《有趣的拼图》为例, 探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我校办学思想中的“创”“合”“美”, 如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围绕此课例, 此思想, 美术观察团成员进行了“一课一席谈”思辨活动。这节课本学期参加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优质课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育学科以我校特色课程《羽毛球正手挑》为例, 实施了“教坛三人行”思辨活动, 促使体育教师也理性地思考与行走。校本研修带给我们的变化与惊喜, 创新与成绩, 让教师获得了自信, 学会了改变, 感受到了成功。

(三) 教研协同, 依托高校智力资源, 丰富学校薄弱学科课堂教学。

本学期初的教学“诊察”中, 我们发现我校学生三年级开设英语, 学习现行的教材, 要想追求课堂高效, 还有一定的差距, 孩子们底子薄, 兴趣不太浓厚, 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针对此问题, 本学期, 我们与二师外国语学院合作在低年段尝试开设了英语兴趣课程。11 月每周四的下午, 二师英语系学生与我校英语教师一起执教英语兴趣课程, 重在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欲望, 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情景。12 月英语系的老师学生还来到学校参与英语组的专题教研活动, 共同研讨下学期低段英语兴趣课程开发的问题。除此之外, 我们还与二师开展了慕课课题研究活动, 依托高校资源, 教研协同, 协作共赢。

(四) 充分信任, 打造教研组长团队, 努力提升学校教研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以指导教师写好每课的“二次教学设计”和每周的“周反思”为内容, 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 要求教研组长去组织与落实, 让其逐步学会带领本组教师对课堂赋予“我”的解说, 生长出“我”的新教育思想。

“二次教学设计”我们采取的范式是“阶梯式”, 其基本元素为:“起点、台阶一、台阶二、台阶三、终点、亮点、不足”。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起点是,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从学生疑惑处铺展教学;我们注重教学的台阶是, 教师要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如何带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生长”;我们更要求教师授课完毕后深度思考教学的“终点”, 即再回到开课前看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 看学生的学, 学生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 是学有所获, 还是一无所获。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求教学人员坚持撰写每周反思, 每周学校将反思编辑成简报, 在群里共享, 起初有些艰难, 现在, 老师们在教研组长的督促下渐渐养成了主动撰写反思的习惯。如:本学期教师撰写反思700 余篇。这些体现了教师个人思想的文章是最珍贵的。

三、常态检晒, 共同生发问题, 让教师发现并感受更好的自己

每周一、二、三的下午, 分别为语文、英语、数学、综合学科的常态教研活动的检晒, 校行政全部蹲点到教研组, 参与研究, 每周每位组员轮流执教研讨课, 每个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主线, 一次聚焦一节课, 深入探讨, 及时上传研讨照片到群里共享。每月集中进行《教师工作手册》、粉笔字、钢笔字等常规检晒, 组与组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互查互评, 并在专设的点赞台上点赞, 留下彼此欣赏的痕迹, 感受到同伴真诚鼓励, 老师们倍感亲切, 无比幸福。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 我们举行全能杯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检晒全体教学人员的课堂。第一周组长筹备, 第二周人人晒课, 第三周推荐选手校级比赛, 第四周聚焦校级赛这一节课, 从“教学新主张、教学设计框架、教学得与失、教研体会”这四个方面进行团队研课过程展示。此项活动,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拔节生长!如本次活动中, 科学教师杨蓉执教完竞赛课后, 当天便修改了教案, 并投了稿, 同时为自己制定了专业发展的三年成长规划。她深有感触地说道:“我要找机会多上课, 积极展示, 发现不足和缺陷, 及时充电改进。多请教、勤动笔, 多投稿、多上课, 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为孩子们带来科学的乐趣。我相信:只要用心, 就有收获。即使只是学校的一节课内比教学, 我也愿意花十二分力气, 这会让我成长更快、更好。”

论如何加强教师的自我管理 篇10

一、加强教师的自我管理, 让教师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防止教师自我认知的偏差

教师在自我管理过程中, 要实现自我管理的快速提升, 关键就在于让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即对自己的优点、优势、缺点、弱势都有充分的认识, 这就好比医生看病一样, 如果病源没有搞清楚, 就很容易导致误诊, 误诊的后果只会导致病情越来越恶化。正确地认识自己, 特别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是教师自我管理、自我修正的重要前提。 (1) 从学校管理方面。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建立起全面、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更有利于教师通过外界客体正确地认识自己, 为自我修正打下基础。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应只看教师的教学业绩, 更应当结合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成长、教师德育的水平、教师的工作量、学习能力、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对学校的贡献度等各方面来权衡评价。 (2) 从教师自身出发, 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一个教师能否快速成长, 关键要看他反思能力的大小, 能正确并善于不断反思自我工作实践中不足的教师, 就越能找准自己的不足, 对自己的自身情况有明确而快速的定位。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能对自身不足做出修正, 从而取得进步。因此, 在相应的时间, 学校要组织教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 (3) 善于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分析, 从侧面认识自己。当然, 通过了解他人, 对比他人, 绝不是为了攀比。而是结合自身实际, 通过多方的比较, 从而确定自己在班级、年段、学校、学区的发展水平, 从而方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二、有了正确的自我认识后, 就应当及时做出自我调整, 提高执行力度, 从而提升自我管理效能

在日常教师自我管理过程中, 不少教师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有些教师明知自己某方面的不足, 而且这些不足往往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极其不良的影响, 但是有些教师经常是“虚心接受”自己的不足, 但是事后依然“死不悔改”, 甚至常常明知故犯。这类教师的成长, 往往是原地踏步。这样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自我认识, 但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级水平。因此, 提高教师自我管理的过程, 一方面, 要加强教师的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还需要学校良性的、符合时机的制度措施来协助规范。否则, 一旦教师自律力丧失, 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 更不用谈教师自我管理的实现了。此外, 还可以开展教师自我管理的相关培训, 提升教师对自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掌握必要的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我管理所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

(一) 自我管理过程中, 教师自我性格缺陷的管理

有些教师, 性格较急, 自我管理过程常常出现失控, 如批评学生, 常常忍不住情绪失控打骂学生, 甚至体罚学生。当然, 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但在特殊的场合下, 有些性格对处理教育教学则是不合适的。这类教师除认识自己性格的不足外, 还应当提升对自己情绪的管控机制。如, 要批评学生前, 先深呼吸, 强迫自己数一定的数后, 再批评学生, 或自己离开学生到其他场所先做缓冲, 心平气和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同的教师, 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性格缺陷需要管理, 这一因素是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一旦自己发现此类的性格缺陷, 就要引起自己的足够重视, 采取充分的措施进行防备, 以防止恶劣事件的发生, 必要时, 可以向学校提出调整岗位的申请, 或由学校适当调整岗位。因此, 教师应当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性格, 使自己的性格不至于使事情恶化或导致违法事件的发生。

(二) 教师自我认知力的管理, 防止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偏差

很多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 常常出现认知偏差, 比如, 对优生, 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一切都是好的, 优生不会犯其他错误, 事实上, 这往往造成优生的某一些缺点被教师认知偏差给覆盖掉了;对于“问题生”, 也往往形成另一种思维定式, 认为“问题生”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问题生”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能放心的。教师对待“问题生”往往非常严厉, 甚至经常不分青红皂白批评“问题生”。不管对于优生还是“问题生”, 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都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经常警示自己, 打破思维定式, 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学生的成长, 对待优生, 试着从他们的不足方面做适当的鼓励。对问题生, 试着发现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优点, 必要时加以扩大,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对自己也是一样, 对自己的优缺点也要有客观的认识, 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缺点或优点放大或强化, 束缚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三) 教师自我工作效率的管理

教师的工作是繁杂而艰辛的, 面对千头万绪的教育工作, 更需要我们对工作分清时间点, 理清事件的主次性, 对众多事件进行类比分析。首先, 要明确事情是什么, 事情的性质, 问题点在哪里, 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等。其次, 列出时间表, 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和关键时间点, 一一加以落实。最后, 努力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不拖拉, 不推延, 强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找人帮忙监督等, 这些往往是较好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许多教师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工作堆积拖拉, 造成教师无形的“压力山大”。因此, 提升教师自我工作效率的管理, 对减轻教师的自我压力有很好的纾解作用。

(四) 教师自我管理的实现, 有赖于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越强, 对其自我管理有效性的提升越有极大的帮助。教师的综合能力包含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个人涵养等,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阅读、培训、学习机会、工作交流等不断提升自我。教师的自我综合素质越高, 将更有助于教师的自我管理取得成效。当然, 在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也应当对自我的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不要出现为提升综合能力而给自己过度施压, 这样会带来更为不利的心理压力, 这也是教师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

(五) 教师自我管理过程, 应当重视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许多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急于解决问题, 但往往因过急或不科学的方式方法, 而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于是问题进一步产生, 使教师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很容易使教师产生浮躁的心理, 更不利于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方法的科学性, 不轻易使用无效的教育方式。另外, 对待问题,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要始终相信, 方法比困难多。经常开拓思维, 打破常规、抓住问题的要害点, 往往能有意外的解决方案。

(六) 教师的自我管理, 还应注意不断调节自我, 做一名身心健康的教师

教师也是社会人, 也有自己的生活烦恼, 面对工作的压力, 教师要学会既会工作, 又会放松, 能集中精神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能在需要放松的时候, 放自己一次假。学会调节自我的教师, 才能让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下工作和生活, 工作效率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 教师调节自我的能力也会感染学生, 教师言传身教, 学生耳濡目染, 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也会影响到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教师应学会正确调节自我情绪, 做一名身心健康的教师, 如此, 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导下, 学生才能健康的成长。另外, 面对繁杂的工作, 教师还应当抽出时间, 关注自己的身体, 定期锻炼, 预防职业病, 为教育教学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七) 教师自我管理, 还包括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的管理能力

家庭是教师工作的基础,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教师做好学校工作的前提, 同时教师工作的顺利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幸福。教师应当正确理顺家庭关系, 创造良好的婚姻关系。不让家庭事件影响工作, 也不能让工作影响家庭。如, 回家前要力争将工作中的情绪拒之门外, 不让工作的烦心进家门;工作前, 应当将家庭的事物安排妥当, 不让工作与家庭杂合在一起, 努力做到家庭与事业双丰收。

(八) 教师自我管理, 还应当注重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

生活在新时代的教师, 都能感受到时代的日新月异,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没有与时俱进的能力是一种缺憾, 教师所教育的学生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有教师这样的能力。因此, 教师的自我管理应当让自己不断形成与时俱进的能力, 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关心国计民生、关心人类共同问题, 善于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科学,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书育人的现代化水平, 努力更新思想、接纳新生事物、改变落后的旧观念,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时代公民, 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利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未来继承人。

当然, 加强教师的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校对教师的管理, 我们意在强调学校管理者不能简单地用制度约束或要求教师, 同时, 也不能一味地做无为而治式的放任管理, 更重要的是, 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 提升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最终实现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瑮, 宋凤宁, 宋书文.教育组织行为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4.

[2]陈孝杉.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11

关键词: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式学习;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68-01

一、自我管理式学习的定义

自我管理式学习是由自我管理和学习两部分组成。自我管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概念和定义。自我管理就是如何管理我们的动、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学习习惯、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一种选择。学习就是说知识是通过学习在大脑中产生系统化、结构化的东西,把这些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就会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如果很愿意做的话,就可以改变大脑的愿望结构。

“自我管理式学习”说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 “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被管理式学习”是“自我管理式学习”的对立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是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三个子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观察、审视和评价称为自我监控;为了延续或促进源于自身积极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适时的根据学习结果奖赏或惩罚自己,这种行为称为自我强化。学习者会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不同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二、高职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第二、学习习惯方面,没有养成主动和自觉学习的习惯,人生目标比较模糊;第三、自我认知不准确;第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通过平时的教学和调查发现,在高职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大多数的学生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真正听课的很少;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只能想法设法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德国的高职课堂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并且做练习的时候也很认真。德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并不比国内的复杂,但老师在课后会布置很多和讲课内容相关的练习。经过了解和观察,学生们对练习题和项目完成情况都很好。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德国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的结果。

如果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学生学会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课堂上一些不良行为就会有所改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主动地吸取有益的知识来充实自己。这样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投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开展自我管理式学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学院的老师认为自我管理式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从纯粹的外部控制到绝对的自我管理,也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开始老师讲学生听,经过自我管理式学习的培养,转变为学生学老师指导。自我管理式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一个帮助者。要想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几个问题:

(一)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式学习的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必须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否则老师就要全部讲解,不可能仅仅是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和自我管理型学习能力;学生对学习主题、学习的范围和框架要明确,相当于学生明白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

(二)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三个维度

德国的教学专家将自我管理式学习分为三个维度:

1.基本策略。运用固有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2.支撑/辅助策略。教师要想法设法的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理论上老师自身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语言要幽默、表情要丰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被教师的知识所吸引,被教师的情感所感染,被教师的心灵所打动。在学习中,教师要带着欣赏学生的眼光,即使是一点儿进步,老师也要鼓励和肯定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3.原有的知识。不管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渐的认知的特殊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间接知识。

(三)如何促进“自我管理”

1.在专业课中直接促进学习策略的使用。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在初步了解学习的内容和结构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完成任务后,制作成书面材料向老师进行展示和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汇报,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复习。

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对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行自我激励;要培养全神贯注的学习意志,合理的管理时间。在任务比较大、时间比较紧急的时候,适当的进行小组学习和工作;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应对恐慌和压力。

2.自我管理式学习能力的间接提升与促进。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最好的学习效果是在知识和技术被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学习时得到的。为了最大限度的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和案例,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项目和案例具有自主权,学生的思维随时会被激发,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习惯。这才是教师传给学生的有用的法宝。

参考文献:

[1]马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14期

[2]郭庚麒,楊志伟,庄越,黄君羡.高职IT类专业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年08期

[3]杨登山,王立明.高职学生思想学习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04-28

[4]张建华,桑露萍.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21期

教师的课堂自我管理 篇12

职业倦怠又名工作倦怠, 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 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 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 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是一种心理枯竭的现象。所谓教师职业倦怠, 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衰竭状态。

二、压力管理与自我调适

压力管理是指个体用有效的方法应对在压力情况下的生理、心理唤起。压力管理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 而最大化地发展其正面效应的过程。即是说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 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 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 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自我调适指在出现了一些心理的压力和心理障碍时, 能够主动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 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三、压力管理与自我调适的实际运用

1.幼儿教师压力管理方法。

(1) 自我压力管理。

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最重要的是管理好压力。首先要求幼儿教师正确看待压力, 从而能妥善进行压力管理。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 通过科学的预防、干预手段, 压力是可以获得解决的。常见对压力的认知有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于忧虑, 承受了过多不必要的压力。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造成压力的事件中, 有40%永远不会发生, 如世界末日;有30%的担忧是过去所做决定的结果, 是无法改变的;有12%是因为感到自卑而做出的批判;10%的担忧与健康有关, 越是担心就越严重;只有8%是合理的。第二个误区是认为那些没有产生冲击性负面影响的细小压力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事实上, 如果长期处于持续性压力笼罩下, 即便这些压力比较细微, 时间长了也会对人造成伤害。第三个误区是所有压力都必须消除。这种误解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并非所有的压力都可以消除, 能消除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次, 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坏的。压力是把双刃剑, 有消极的一面, 也有积极的一面, 适度的压力可以让我们对周围的环境更加警觉,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帮助我们设立更现实的目标, 使我们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面对压力不恐惧或无视。其次, 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压力源, 消除有必要消除的压力。如因为平时教学工作无计划带来的压力、工作任务因为个人习惯不能完成、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不足带来的压力等。另外, 有一些压力不仅对人们没有负面作用, 反而可以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和潜在能量, 推动人们去追求成功, 如追求成功的压力、发明创造的压力等, 这一类压力不管可不可以消除都应该保留。第三种压力是很难消除或者不可消除的压力, 如任务期限的压力、工作量的压力等, 这种压力的管理重点应该放在通过采取措施, 降低或消除压力感受。总的来说, 幼儿教师压力管理的方式主要可以采用:

①控制式应对方式。控制式应对方式以问题为中心, 指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压力做出反应, 如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 是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主要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或改善周围环境, 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与个人、环境的关系。管理者在应对压力时, 可以尝试用客观、理智的方法处理事情、有效地分配时间、预先做好计划、选择性地把精力集中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等。

②支持式应对方式。一般指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做出反应, 如寻求压力的释放或进行压力的宣泄等。支持式的应对行为主要有:借助兴趣及消遣, 如运动、画画、散步等;向理解自己的亲人、朋友倾诉等。这种应对方式的不足之处是过于依赖环境和资源, 一旦支持的资源发生匮乏就会导致压力适应紊乱。

③回避式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消极地忽略或回避压力, 甚至否认压力的存在, 当压力慢慢累积超过一定界限后, 就会造成个人的突然崩溃。回避式应对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 它并不改变人与环境的客观关系, 而是调节由压力引起的情感上的不适。它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转移注意的焦点, 避免思考引起压力的原因。当个体认为自己对所处环境不能做任何事时, 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将占主要位置。常见的回避式应对行为主要有:不去考虑它、不相信那是真的、把问题先放一段时间再说等。

(2) 环境与组织压力管理。

①幼儿园管理者的支持。幼儿教师进行压力管理时, 通常不是孤军作战, 在个人压力管理的同时, 周围的团队可以作为资源使用。幼儿园的管理者一般是压力的消化者和传递者, 幼儿园管理者管理好压力能很好地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的幼儿园管理者被动地接受来自上级和外界的压力, 然后不再向下传递, 而是把所有的压力截留在手中自己消化;有的管理者则是将来自上级和外界的压力不加过滤, 全部传递给下属, 这两种方式都很不恰当, 前一种做法会让自己累得精疲力竭, 压力重重, 事情却未必做得最好, 后一种做法看似自己已经没有压力, 但当下属不能承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时, 则会造成反噬, 这就会造成管理者本身的倦怠, 也同时影响着幼儿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充分考虑自己和下属的压力承受能力, 合理适度地传递压力, 让下属成为自己减压的资源。

②积极运用周边关系。倾诉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减压方法, 倾诉的对象可以是领导、同事、朋友、家人。倾诉的对象根据工作性质会有不同, 如对象是幼儿园管理者, 倾诉就不可能像一般员工那样具有可选择性。压力管理专家研究发现, 上级可以帮助自己控制压力源, 配偶则可以给自己情感上的理解和安抚。因此, 有效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赢得直接上级和配偶的支持对管理者减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运用环境自我减压技巧。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时可以在清静的环境, 或自己喜欢的地方冥想放松, 通过调节呼吸来进行减压, 深呼吸后再去处理工作。压力缓解下来后, 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或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处理方法。另外, 感觉压力大时, 利用运动场所进行出汗减压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

2.幼儿教师自我调适的方法。

(1) 人际关系调试。倦怠的部分原因来自周围的人际关系, 调试好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可以很好地缓解职业倦怠感。处理人际关系时, 关键是对自己心理和思维方式进行调试, 如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学会做自我否定、换位思考等。

(2) 增强信心, 排除负面情绪。有时之所以觉得受到打击、挫折, 是因为对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准备。排除负面情绪要学会宽容, 允许别人对任何事物、事件有独立的看法和判断, 或者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看法和行动。

(3) 学会回避, 善于转移注意力, 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 人的大脑里往往会形成较强的兴奋灶, 回避相关的外部刺激, 可以使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 从而产生新的兴奋灶, 兴奋中心转移了, 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4) 心理升华。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 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 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 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 使之成为个体奋发图强, 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5) 心理补偿。心理补偿不是通俗的“自我安慰”, 补偿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 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 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幼儿教师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 这时, 可以采取种种方式来进行弥补, 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

上一篇:足球漫游记下一篇:腹腔镜手术术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