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2024-09-21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精选11篇)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1

众所周知,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双边活动,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毋庸置疑, 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数学教学依然如此!教师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善于用言语去激活儿童的思维, 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以情感去激发儿童的情感,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视角, 巧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让艺术走进数学课堂, 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算理等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场面, 让学生入耳、入境、入心, 引发学生潜意识, 再巧于点拨, 妙于引导, 还权利于学生, 让课堂教学呈现美感, 尽展课堂魅力, 尽显艺术功效!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激发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的产生!”教师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引导作用, 准确给自己定位, 还权利于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教师在开课伊始, 就应该因势利导, 巧妙设置孩子们最为喜欢、最为关注的视角情境,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一开始就入境、入心, 投入十二分的热情、百分百的喜欢, 以期收到良好的想象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 我设计了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故事:灰太狼再一次成功地把喜羊羊、沸羊羊、暖羊羊和懒羊羊抓回了狼堡, 眼看小羊们就要被灰太狼放入开水锅了。在这危急关头, 喜羊羊急中生智, 就请灰太狼和红太狼先帮忙解决一些问题。灰太狼不知是喜羊羊的缓兵之计, 就爽快地答应了。喜羊羊问:“我们共有4只羊, 平均分给你们俩, 每只狼吃几只羊?”“2只!”喜羊羊点点头继续问:“要是只有1只羊呢?”“半只!”灰太狼和红太狼齐声抢答。“那么‘半只’用一个数表示该怎么写呢?”这一次灰太狼和红太狼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就在他们思考该如何回答时, 小羊们在喜羊羊的带领下, 又一次逃出了狼堡。像这样, 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故事引入新课, 很自然地完成了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的过渡, 既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 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 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二、巧设疑问引参与, 让学生做“思考者”

设置疑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回答疑问, 能反馈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及时调控。准确适当的提问, 能启发学生,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解决疑问的同时获取新知。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精心设疑。第一步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我在黑板上随手写出“123”, 问学生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经过计算, 学生们齐声回答:“能”。第二步我采用“检验”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们先自由说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然后我把这些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任意变换位置。如:918→189、891、198、819、981, 引导学生们算一算变换位置后, 这些数还能被3整除吗?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不管怎么变换位置, 这些数仍然能被3整除!”第三步我利用“激将”的方法设疑:“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 看谁能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经过几轮比赛, 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怎么每次都是老师先判断出来呢?这里面一定有诀窍!不等我提问, 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情绪已经被激起来了。这样巧设疑问引参与, 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震撼, 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艺术构思展魅力、显功效

“做数学小游戏”“开展智力小竞赛”等特殊的教学构思, 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可能性》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概率知识理解很困难, 于是,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第一环节:在写有“白球”“黄球”的口袋中放入5个白球、5个黄球, 引导学生们边猜边摸:为什么有的同学摸的是黄球, 而有的同学摸的则是白球呢?学生在亲自动手摸的过程中总结出:袋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 任意摸一个, 就可能是白球, 也可能是黄球。第二环节:在袋子中放入10个白球, 让学生们边猜边摸:为什么大家摸到的都是白球, 而不会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呢?学生们通过快乐的摸球游戏, 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袋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任意摸一个, 一定是白球, 不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在摸球游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手、眼、脑一齐参与活动, 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可能性”这一初步的概率知识。由此可见, 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数学实践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知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不可能成功。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打破长期存在的“教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听”的沉闷局面。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 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才能突现学习的无限激情。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2

何瑞芳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其目的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尝试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然而,一些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认为“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就无须讲解,无须剖析说理。一改过去教学中“讲得多”为“问得多”,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而且问题都是老师事先一步步设计好了的,学生只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补充者”、“应声虫”,并没有自己的问题和独立见解。学生的这种参与只是“行为参与”而非“思维参与”,因而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呢?本人认为可按以下四个层次进行:

1. 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渴望参与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行启发诱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新奇的问题、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参与。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生命科学史上真实的故事、生命科学热点问题或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如:高中新教材必修2中“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课的引入:首先播放《侏罗纪公园》电影2分钟,然后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恐龙复活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可实现,如果可以,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此时,学生各种感官都积极活跃,思维也异常活跃,甚至发出各种疑问:蚊子血中是否有恐龙DNA?为什么要以青蛙DNA来修补恐龙的DNA片段?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从而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又如:“血糖调节”一节可运用生活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上午第四节课时感到头昏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什么糖尿病人不宜吃甜食?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尝试参与

经过教师的诱导提问,学生已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然而,学生不一定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应进行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的经验用来实践以探求更大的发展。2.

1、观察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中会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观 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2.2、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划出来;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2.3、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学会去粗取精浓缩知识、去伪存真形成真知。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来整理知识,即: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归纳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教师鼓励点拨,让学生探究参与

教学中提倡学生在学习时提出异议,思维不拘泥于现成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惑”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在精讲点拨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想象、概括、主动探索领悟,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切不可挫伤其自尊心,并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学生能提出多种不同的想法,说明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往往也富有创造性。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切不可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如:在讲白细胞的功能时,教师把白细胞比喻为人体的卫兵,在伤口发炎的时候,白细胞正在战斗。有的学生提出来:“如果白细胞打败了怎么办?”,“白细胞吞噬病菌后不会中毒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必从正面去作答,可沿着学生的思路,反问:“如果白细胞打败了,你认为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细胞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大胆质疑、探究参与,延伸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4、教师拓展升华,让学生创造参与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对新知识已基本掌握,但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还要求学生在已知的学习层次上拓展升华,不断激发创造欲望。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使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一步步深入,让更多的“灵感”和“顿悟”涌来。创造参与这个环节属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如,可通过引申发挥和重点转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1 引申发挥培养思维的深度

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4.2 重点转移培养思维的广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篇3

数学课堂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应注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快乐活泼地成长。因此,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没有兴趣,便没有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它能使学生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参与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揭示矛盾,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和矛盾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创设下面的情境:开始让学生计算10÷3,并要求学生算出“精确”的结果,学生算后发现除不尽,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这一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再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老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先出示简单的数让学生判断:“12、15、16、72、48、126”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般都能判断出来,然后老师再出示“3162、7080、9153……”让学生判断,学生有点困难,这时告诉学生,老师不用计算也能很快判断出能与否。接着让学生随意说某个数“考”老师,并让某些同学笔算验证,判断是否正确。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促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去探求其中的奥秘。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以最佳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前设趣,即从课题及教学目的入手,设计一些悬念、情景式的导言。二是教中激趣,即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练中生趣,即让学生通过有适当难度的作业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加强教师的语言情感色彩,注意教态的亲切自然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参与

教师应切实做到,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就不要让部分学生代替,能让多数学生参与的,就不要让少数学生或个别学生包办,如课堂上教师要求學生进行口算练习,共有10道口算题。以往一般多采用每人口算一题的形式,参与的学生数少,效果差。如果采用全体学生一起先口算出得数,再由一名学生报得数的方法,效果更好。在课堂上,不仅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人人参与,而且应该注意一节课中,巧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参与的效率。为此,必须科学地选用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从提高学生参与效率的角度出发,教师在选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学卡片,绒布板,磁性黑板等教具和学具并不断创新的同时,恰当地引进现代教学媒体: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电教手段,使之有机结合,既正确地传递教育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反馈矫正,促进学生参与

根据目标教学“反馈与矫正”的理论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教学后进行即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调控使正确的得及时肯定,错误的得及时纠正。既避免误差的积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此,例题教学后要即时组织全体学生演练课本上的“做一做”习题,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有层次的适当练习。如“比例的意义”教学后,可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下面一组式子中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比例,为什么?15︰8,

1.2︰2.5=0.48,2/15=4/5,3︰7<4︰5;8︰12=10︰15等。

课堂练习的设计,应针对教学重、难点,练在关键处,演练形式要多样,要强化参与的力度,注重练习效果。

四、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参与

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各自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获取知识。知识好比果实,凡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摘。凡是学生能理解的,就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来达到理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先讲,教师再精讲。充分使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把教学组织成师生共同创造的智慧之果,靠学生自己去采撷。不断向学生提出“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得出结论,实现“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体会成功的喜悦。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4

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使课堂产生情意共振,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的信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与热情.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何而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始终满怀热情,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参与,充满对学生的爱,对数学的爱,对数学教学的爱.以满腔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具要直观形象,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声色并茂,教学语言生动,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疏密相间起伏有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实施激励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恰当地使用“不错”、“很好”、“联想真丰富”、“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引导全班学生对其进行鼓励和评价.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使学生每攻克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创造一个新的方法,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乐此不疲.此外,我们还利用作业评语传递教师的情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如“好!”、“你能行!”、“别泄气!”等去鼓励他们.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

三、揭示数学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美.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的奇异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像形象的简洁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的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的艺术美等,到处可见.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的应用性.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学习动机.

四、设计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参与

初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笔者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设定教学的分层目标,提出分层要求,采取分层训练,广泛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主动发展,使学生各有所获.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一次函数中,笔者布置了下面一道课堂练习: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点(-1,-3).

(1)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此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以及该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3)若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此一次函数图象有一交点(1,m),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4)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解不等式:

拓展题:能否应用上述方法完成下题?已知抛物线y=x2+bx经过点(2,1),解不等式:.

这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是这样的:学困生完成第(1)、(2)题,争取解决第(3)题;中等生完成第(1)、(2)、(3)题,争取解决第(4)题;优等生四小题都完成,并解决思考题和拓展题.

本题从求一次函数关系式开始,然后涉及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以及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一些基本知识点,再涉及两个函数的图像交点,直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综合,层层递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做题,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有些学生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策略 篇5

一、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

在课前要充分准备教具,材料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具、学具要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有特点,能抓住学生的心理。那样学生就可以利用教具、学具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要精选教具、学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角的分类》这一例题时,我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材料,准备了两把折扇,打开后扇柄分别形成不同的角,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平角、周角在生活中的原形,并理解了含义。学生对扇子的操作很感兴趣,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

二、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法。动手、动口、动脑联系起来,会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在课堂上,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的知识要充分指导学生准备学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参与到学习之中。《角的分类》这一课,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学习,如:折角、量角、画角、旋转角、找角,并利用学具分组给角分类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主动建立各种角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组织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

讨论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现集体的智慧。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以集体的智慧完成学习目标。因此,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关键内容,是疑难问题、有不同见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讨论效果。在讨论中,多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在多方面的答案中得到启示,相互补充、评价,达成共识,

四、重视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表达中参与

在教学中要创设时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时,让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用语言表达过程和内容。例如,用四个小正方体能摆出哪些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形状过程,由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经历感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教学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参与,目标,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不但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

一、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的认识倾向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 采用各种手段, 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 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的观察、操作、讨论等, 都是为了学习、掌握所必要的知识而做, 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 而不是盲目的, 形式主义的。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当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的实际生活当中, 早已在很多方面上积累了其感性认识, 但是学生只是知道这个结果, 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非常重视课堂的声、音融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转变其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 使其保持着愉悦的情绪学习, 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那么这样的参与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抓住参与时机,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 就等于没有上课。老师上一节没有学生参与的课, 不能称之为是上课, 只能说是领着学生玩, 在这样的课上学生不会有任何收获, 根本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上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些什么或让学生思考些什么, 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你知道什么, 你思考了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从无知到有知, 从一片空白到一片灿烂, 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极多, 而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更高的高度。教师带着学生, 学生跟着教师, 如参观一个博物馆, 学生知道了许多生物, 学生的大脑如初夏的果实慢慢地充实丰富起来。在课堂上学生能用已有的东西去思考自己已知的东西, 思考自己未知的东西, 思考人生, 思考社会, 把知识转化成认识, 把认识转化成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并掌握知识, 整个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因而,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所运用的无论是语言或者方法都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影响, 要注意所运用的语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 教学便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发明真理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实际上体验和理解这整个过程, 从中汲取知识。让他们自己一步步地学会解决问题, 做到独立获取重点知识的目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 争取做到耳、目、脑、口同时调动、运用的程度。让学生在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 特别是与自己不同的思路。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少讲, 甚至不讲, 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 作出判断。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讨论,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里,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们听课的表情以及课后的反应, 从多种角度观察学生并指导学生该如何掌握所学知识, 重视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 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尽量让学生多说, 要鼓励学生说, 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 特别对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可见,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 故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 指导教学, 使教学时时处在动态之中。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为学生参与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 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参与、交往、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 同时还要保证学生有充分自由的空间, 使参与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和谐统一,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快乐中探索,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盛松, 《漫谈“自主”》, 《江苏教育研究》, 2000年第4期

[2].韩清林, 《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 《河北教育》, 1999年第12期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7

一、导入新颖, 以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 既使学生情趣盎然, 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 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促使学生进入深思, 教师顺势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理解, 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导入新课时, 我还会采用表演游戏、编讲故事、制造悬念、创造情景等, 具体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具体掌握.比如, 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 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 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 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 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 学生, 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 (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这样创境入课, 象磁铁一样,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吸引其注意力, 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 激起一片涟漪, 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创设丰富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乐于发问

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等, 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 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 我平时就注重深入学生, 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 因势利导地增加学生的提问空间, 采取丰富的学习形式, 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找, 激发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例如, 在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里, 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先由一名“相信自己最棒”的学生上讲台, 让其他学生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 他就拥有向全班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的权利, 谁被难住了, 就必须向全班学生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 既要敢问、乐问, 又要会问、善问, 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 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 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为了提高提问的质量, 我在每节课的最后, 都会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 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展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 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减少了“无用之功”.

三、利用错误资源, 适时进行举例修正

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与成人不同, 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 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的思维, 反映出学生生成时的障碍.教师此时要能慧眼识别, 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举例, 让学生感悟自己错误所在.例如,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 发现个位上不够减, 有个小朋友提出:“教师, 不够减时为什么不倒过来减呢?31-4中, 1-4不够减, 那么4-1就够了.”面对这种情况, 是简单粗暴的否定, 还是作为例子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他用“欠”的思路表达了计算过程:31-4, 4-1=3, 30-3=27.在紧接着的学习中, 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 又获得了一种减法计算的新思路.这样利用错误信息教学比直接矫正效果更佳.

四、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 更能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 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 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 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 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又如, 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 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 不仅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并且印象深刻, 便于牢固掌握.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8

一、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干预, 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

1.教师对本班同学的性格都应有所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留意观察学困生, 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自制力都比较差, 要通过教师的监督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课堂上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听讲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 教师可通过眼神、走近他们的座位等方式提醒他们, 使他们专注于课堂。

2.课堂上消除学困生的焦虑情绪,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多理解他们, 提问时多提醒引导, 宽容他们学习上知识性的错误, 指出学困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注意措辞, 避免挖苦、训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如果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可能就会讨厌英语老师, 从而讨厌学习英语;还要杜绝某些同学对学困生的嘲笑讽刺,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步步激发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3.学困生大都对英语学习缺乏内在驱动力和自信心, 存在自卑感, 对学习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目的性不强, 得过且过。 所以教师有必要适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如通过一些实例让他们体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关注、关爱他们, 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比如在课堂表现、书写等方面的进步, 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

4.课堂教学指令要让学困生可理解, 任务要具体、 明确, 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 课堂教学指令语,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确定语速的快慢, 并做到语调抑扬顿挫、 节奏分明, 教师布置完课堂活动后要问他们“Do you understand?”和 “Are you clear?”, 再开展活动, 分组活动时要安排好学困生的角色与任务, 在课堂上将一些比较简单的, 预计经过简单思考、 稍微努力后就可以回答或解决的问题交给学困生解决。 如在pair work操练活动时, 让学困生说比较容易的句子, 甚至由另一个优秀的学生进行启发提示帮助;在group work活动中, 如果安排一个学生说, 两个学生听, 一个学生做记录, 就安排学困生进行说或听的活动, 他们比较容易参与课堂活动。

二、根据“最近发展区域”设定合理的课堂活动

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 每节课的设计都要有让学困生也能参与的课堂活动。 从浅、简, 从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趣味化等方面入手, 通过各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学习障碍, 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 设计他们有能力参与完成的课堂活动,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他们多一些鼓励, 在鼓励中慢慢提高要求, 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 让他们通过逐步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而体验到更大成功的喜悦。

1.帮助学困生解决适量的词汇问题。 根据长期的观察, 英语学困生无法正常学。

习的原因之一是词汇量太少, 因为一句话或一篇短文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词都不理解其意思, 所以就看不懂、听不清、说不来, 更写不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初中五级对词汇的要求是“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对于正常学习的学生, 要灵活运用所学的常用词, 对于学困生来说, 如果暂时无法精准写出或灵活使用所学词汇, 建议不要急于求成, 不然他们容易失去信心, 可先要求他们认读并理解其基本词义, 一旦他们能认读大部分的词汇并理解其意思后, 就基本能参与课堂的听、说和读的活动。 等到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尝试“写”单词, 而且从比较容易记忆的词入手。 比如从听音就能写的单词 (音标与拼写单词一样的词) 开始, 如big/big/, desk/desk/, get/get/, help/help/, him/him/, it/it/, kid/kid/, let/let/等, 再提高到含有单个的元音字母发不同音的单词, 如ask, back, bag, cap, dad, dog, fish, map等, 然后提高到含有字母组合发不同音的单词等, 由易到难, 给他们搭起台阶, 经过长时间积累, 也能积少成多。

2.精讲语言、语法知识,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消除学困生的畏难情绪。

把语法知识运用在实例中, 通过对比、运用思维导图、图表等手段帮助学困生领悟, 切不可灌输太多的条条框框规则, 使他们望而生畏, 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教学现在进行时态, 教师一边开窗户, 一边说“I am opening the window now.”;指着某个正在写笔记的同学说“Look, he is writing.”;对全班同学说“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You are listening to me at the moment.”, 然后把例句写在黑板上, 用红笔画出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 让学生观察归纳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教师可总结为“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用现在进行时态→结构为is/am/are+谓语动词ing”, 要特别挑明“is/am/are (be动词) 的形式要正确, 谓语动词ing (动词的现在分词) 要正确”, 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规则也不要马上罗列, 在他们练习并有一定感性认识后再完善一些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 这样使学困生学起来觉得容易。

听说课的课堂活动中要为学困生搭支架。如果布置的听说任务他们根本无法完成, 他们就不愿参与活动, 所以要对一些活动进行适当改造。如仁爱英语九年级第89页1b活动是“Listen to 1a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这对学困生来说是有困难的, 如果把它改为“Listen to 1a and mark T (True) or F (False) .”或“Listen to 1a and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他们就容易完成。

3.在读写课的活动中要重视对学困生的方法指导。

阅读课活动可利用情景或图片帮助学困生理解单词、句子或短文, 同时引导他们学会用关键词帮助理解文章主旨大意。 教师提出问题要简单, 让他们完成一些细节方面比较浅层的理解问题。 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设计较简单的任务开始, 如连词成句、看图造句、仿写等。 对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 以积极正面的评价为主, 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 教师要“依据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及心理特征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 从学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活动, 在各种活动中, 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得到发展;而且,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在课堂上要多关爱学困生, 尽量消除学困生的焦虑感, 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使用教材,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分层设计,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困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有效地引导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活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Project English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4.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9

1 要积极寻找所授内容的特别之处, 挖掘兴趣点

电子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给人的印象多数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专业课。而目前中职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 不会作过多理性分析, 他们往往对新颖的东西、变化的东西、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 对有趣的、神秘的东西感兴趣,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每节课中知识的兴趣点挖掘出来, 对每节课做精心的设计, 使得所授内容有趣味性或是神秘感, 让学生有去探索求知的冲动性, 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这一目标。例如, 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的时候, 如果只讲理论的话, 学生很难理解“加正向电压导通, 加反向电压截止”这样一句话,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电源、电阻、二极管、小灯以及开关这样一些元器件串联起来, 让学生观察小灯的发光情况, 进而分析电路。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2 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充分的理解, 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挫折感, 时间一长, 他们就会产生焦虑、不安、厌学这样一些不良的情绪, 这会大大阻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可以说是打击。在这几年的教学中, 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开始还是想认真学习的, 但是由于他们这种长期出现的失落感, 使得他们厌学, 为了得到这种心理上的落差, 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不良的恶习来满足他们的他们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在授予知识的时候应该多启发, 循序渐进, 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层设置学习任务, 并且要对每个任务进行评价, 不层层次的学生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一点点增加他们的信心, 使他们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从而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要搞好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 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人之间的关系式相互的, 你只要爱学生, 学生同样也会反馈给你同样的爱, 他们会尊重你、爱你。所以我们只要付出真心, 一定可以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学信息传输通畅, 能够推动教学整体的发展, 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使教学过程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 师生沟通、情感融洽, 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 使得他们愿意亲近你,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感到有一种轻松的氛围, 消除紧张感, 从而有助于他们能够积极的探索、提问、思考等。

4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接受课堂信息

在学习电子线路的时候, 组成电路的一些基本元器件, 很多学生都不认识甚至没见过, 由于网络教学的普及, 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搜集相关知识的素材, 通过网络了解他们的外形、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情况,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展现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知识。

另外, 由于受到实验设备及资源的不足, 好多实训项目没法实施, 但是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仿真软件来展现电路的工作过程以及来模拟一些电路的连接及测试等, 学生在自己进行操作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危险、材料的浪费, 而且可以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任务, 自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

面对现在的中职学生的现状, 为了使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 我们必须提前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需要积极地探索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 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走上社会。

摘要:现在的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很难与老师进行积极主动的配合, 这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外学生方面, 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感到非常的苦恼, 找不到正确的方法, 很难对学习感兴趣, 时间一长, 可能就会产生自卑、烦躁、厌学这样一些负面的情绪, 甚至会出现上网、逃学这样一些劣习。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们老师需要积极地探索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辅助教学。

关键词:主动学习,兴趣点,积极性,模拟仿真

参考文献

[1]杨光云.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J].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12.3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

[3]闪双凤程梅琴《浅谈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年36期

[4]庄玲燕.浅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J],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09 (3)

[5]薛增起.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J], 学周刊, 2011 (17)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44-02

科学课程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的主要媒介,也是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有效依托,因此,科学课程的设计和建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科学课程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建构科学课程时,虽然教师试图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但是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学生学习,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很少有人知道。目前,科学课程构建的重点已从关注社会需求转向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从依靠专家学者设计转向多群体参与设计,尤其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进入了许多教师的视野。在尊重科学教材内容与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时,设置的学习内容要科学合理,能够为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科学课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素材,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内涵

科学课程的建构是指课程开发者从课程的目标与要求、课程的决策与规划、课程的撰写与落实、课程的诊断与总结等方面出发,构建一整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科学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有的能力水平,创造性地建构科学课程。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让学生参与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案的准备;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等。这种科学课程的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彰显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课程的构建者,又是课程的学习者,而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并能从课程这个层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基础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选取的科学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关联,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保证学生具有建构科学课程的兴趣。比如,以教学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一课为例,在没有上到这一课时下了一场大雨,笔者正在操场上挖排水沟,不小心将一条蚯蚓铲成了两截。有的学生看到这一情况后,说:“坏了,这条蚯蚓一定会死的。”我知道学生对被铲成两截的蚯蚓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对他们说:“你们想知道这条蚯蚓是死是活吗?如果想的话,你们可以就此开展一次研究活动。”学生听说可以研究蚯蚓,立刻小心翼翼地把这条断成两截的蚯蚓带回了教室,并为蚯蚓制作了饲养盒,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比如:有的学生研究的主题是“蚯蚓是如何修复身体的”;有的学生研究的主题是“蚯蚓是如何走动的”;有的学生研究的主题是“蚯蚓是如何吃食物与排粪便的”。这样的研究活动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科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在建构科学课程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创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前提

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科学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营造能够促进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环境氛围。

1.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他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科学课程的建构,学生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都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认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实践,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探究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建构科学课程的需求与意愿。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由教师来安排,学生只要沿着教师的教学步骤一步步地进行科学探究即可。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氛围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也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探究,而只是一种科学验证活动,是学生通过科学活动来验证老师预设的结果正确与否。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大胆尝试,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比如,学生在自主建构科学课程时,教师需要思考学生进行观察与操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培养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三)丰富的素材是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关键

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素材之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主动建构科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才可以完成,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就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素材。比如,以教学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个单元为例,无论是让学生比较材料的软硬与韧性,还是让学生探究塑料的循环使用情况,都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探究材料,如给学生提供各类木板,各种金属,各种塑料,各种纸张,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研究这些材料。只有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的建构才会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学生所接触的实验材料毕竟有限,有的实验材料学生无法找到,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素材,帮助学生建构科学课程奠定基础。

(四)科学评价是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保证

对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科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了解和判断学生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建构提供依据,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学会如何建构科学课程。

对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进行评价,应从学生对科学课程建构的态度与能力出发,注重学生在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与能力差异,由于受学业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构建科学课程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建构的科学课程背离了科学课程标准,此时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建构的科学课程给予适当地引导和评价。比如,对于没有建构科学课程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待学生建构出合理、出色的科学课程之后,教师再给予肯定的评价。针对学生建构科学课程的前后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采取纵向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无论采取哪一种评价方式,教师都要结合学生在建构科学课程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进行评价,在肯定学生具备探索精神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地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当然,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建构的策略很多,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都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出能够促进学生建构科学课程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科学课程的建构当中,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篇11

一、激发兴趣, 鼓励积极思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培养.教师可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和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思考.

如教“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六年级 (1) 班有男生20人, 女生25人, ?”要求添上一个问题, 使其成为百分数应用题.这样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热情,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 一连想出许多问题,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兴趣倍增, 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引导多感官参与, 全身心投入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学生只有真正投入到学习情境中, 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 创新的潜能才能被开发.

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考虑到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 应该出示学具, 让学生用眼看、动手摸、用脑想, 完成对长、宽、高、顶点、面、棱等的分析比较, 通过具体形象的操作, 抽象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在掌握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 再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问:这是不是长方体?得出肯定回答后, 再与长方体学具对比, 分组讨论, 让每一名学生都全力投入观察、比较的氛围中, 像科学研究一样找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之处, 从而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探索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愉悦,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设计练习, 允许不同想法

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看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如何, 因此在练习设计时, 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寻求多种解题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的练习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练习设计时, 应重视一题多解的训练.

如六年级复习时有这样一道题:“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松树和柏树, 共120棵, 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 松树和柏树各种了多少棵?”教学时,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 找出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 学生提出了多种解法:

解法一 (列方程方法解) :

解设柏树种了x棵.x+4x=120, x=24, 4x=4×24=96.

解法二 (按比例分配解) :

4+1=5, 松树:120×54=96 (棵) ,

柏树:120×51=24 (棵) .

解法三 (归一法解) :

松树:120÷ (4+1) ×4=96 (棵) ,

柏树:120÷ (4+1) ×1=24 (棵) .

解法四 (和倍问题方法解) :

柏树:120÷ (4+1) =24 (棵) , 松树:24×4=96 (棵) .

解法五 (比例方法解) :

解设松树种了x棵.

x∶120=4∶5, x=96, 柏树:120-96=24 (棵) .

解法六 (分数方法解) :

松树:120÷1+41=96 (棵) , 柏树:96×41=24 (棵) .

一题多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设了一个进行多方探索以展示自己才能的学习环境, 从而实现了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思维过程的目标,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四、训练流畅性的语言,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同样, 也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 就要加强口头表达语言的训练, 使学生能有条有理有序地说清楚在说清自己想法的同时, 创新意识也由此得以升华.

如教学比例应用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千米, 用这样的速度, 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米”时,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地叙述出来:因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速度一定, 即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可用正比例方法解.再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4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时, 引导这样叙述解题思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就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必须知道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和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这样, 长此以往, 学生思维便会符合逻辑, 同时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做好有力的保证.

上一篇:厦门消费下一篇:疑难知识点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