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2024-07-19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共12篇)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篇1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幼儿是成长的关键阶段, 也是学习的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今, 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自主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阶段人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对幼儿展开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有重要现实教育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行为是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宝贵品质。 ”现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尊重幼儿, 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自由的学习氛围, 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才能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 因此, 自主学习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意义重大。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关爱幼儿, 与幼儿平等交流与沟通, 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幼儿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和方法选择,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对于幼儿的出错, 在不伤害幼儿身心的前提下耐心纠正, 注重对幼儿的关心与沟通, 努力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 让幼儿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教育, 自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直观示范, 建立正确的习惯认知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直观、直接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幼儿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 采用直观的方式为幼儿示范, 如教师的亲身示范、榜样的示范, 或者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直观示范等, 通过多元化方式, 帮助他们加深对自主学习行为的认识, 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认知, 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一次“美丽的丝巾花”活动中, 我为幼儿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丝巾, 然后选择其中一条丝巾, 编成一朵美丽的丝巾花, 并把它系在了脖子上, 孩子们都觉得很好看, 纷纷拿起丝巾自己编了起来。 刚开始, 孩子们因为不知道编丝巾花的步骤, 所以我特地放慢动作, 一步步示范, 有的幼儿看了几遍后便掌握了窍门, 还有的觉得无从下手。 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为孩子们播放了编丝巾花的教学视频, 有的是长方形的丝巾, 有的是正方形的, 经过了几个步骤之后, 这些不同形状的丝巾就变成了一朵朵喇叭花、牡丹花、蝴蝶等, 形态各异。 在播放到编起来难度较大的地方的时候, 我还会放慢视频播放的速度, 并对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地方单独提出来进行示范性讲解, 以便幼儿看清楚一条条丝巾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手变成各种各样的丝巾花的。 就这样, 在视频与教师的双重示范下, 孩子们自己编起来, 且兴趣愈来愈浓, 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三、自主选择, 引导幼儿创造性学习

陈鹤琴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玩, 是很少空着玩的, 必须有玩具帮助, 才能满足幼儿玩的欲望。 ”玩是幼儿教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 大部分幼儿园都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对于大班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不仅要设置学习任务让幼儿玩, 还要给幼儿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让他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选择, 孩子们可以选一个, 也可以选多个学习材料, 既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又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氛围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祖国”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 如地图、小吃、景色、特产等相关视频, 尽量为幼儿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以便幼儿充分调动其直觉进行感知。 有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后, 便指导幼儿们根据自己对“我们的中国”的理解, 利用这些学习材料, 自由地进行游戏组合与创作, 如捏陶艺、手工编织、给民族娃娃设计服装等, 既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主体性, 又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开发。

四、强化激励, 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教学过程中, 激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大班幼儿也同样如此。 不同于中小班幼儿的是,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 比中小班幼儿有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因此, 对大班幼儿的激励强度要更强烈, 不仅仅是语言的激励或者物质的奖励, 更应该语言激励、精神激励、行为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 以对幼儿同时强化, 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以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在学习活动中, 当幼儿出现自主学习的行为时, 我便通过言语的表扬, 以强化幼儿对正确学习习惯的认识。 其次, 我会准备小贴画、各种文具、小红花等多种物质, 奖励那些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幼儿, 给大家树立榜样。 比如:我在班上设立一个奖励墙, 每天都会在奖励墙上把每个幼儿当天的表现用小印章记录下来, 自主学习积极性高会记一个, 自己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会记一个等, 而后每个月底会进行总结评比, 表现优异的幼儿会得到小奖品, 以此激励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再次, 我还会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空间, 如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区域, 安排活动时间等, 这些都对幼儿形成了有效激励, 帮助他们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导师, 幼儿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幼儿一生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 幼儿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结合幼儿的认知实际, 灵活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篇2

东昌府区大张中心幼儿园

冯丽君

【摘要】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提出的“注重活动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精神,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单向传授、灌输知识转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变幼儿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积极地操作、思考、学习,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帮助幼儿建构数、形方面的初步概念,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育

主动活动 创造环境

提供材料

引导评价

【正文】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很多数学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演示,幼儿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具体操作、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经验,从而真正地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就是要让幼儿学会数学的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学习呢?

一、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重视的是如何教知识,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们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易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把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挖掘孩子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幼儿快乐学习、投入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幼儿一旦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积极主动。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寓教于生活,寓学于生活,让幼儿从兴趣出发,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满足,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数学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次数学活动。例如在组织小班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我们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户外环境,复习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利用吃饼干,通过互相讲,个别讲,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起点。

2、巧借游戏,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中学习数学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如在复习按颜色分类时,我创设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情景,以“采蘑菇-放蘑菇-请客”等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活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3、联系实际,在现实化的生活中使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的具体表现,都可以归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见的平分问题——分加餐;分类问题——男孩儿、女孩儿轮流如厕;排序问题——男、女交替排队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小事,即使它们是数学问题但对幼儿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反过来数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了世界。

二、在操作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和掌握。皮亚杰指出:“数学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而是从改变客体的行动中获得,这种获得来自于儿童的动作及这些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且需要不断反复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操作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应尽可能让幼儿在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中去掌握。事实表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不仅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且会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时,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鞋子,作为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由于孩子们与鞋子每天都在打交道,不存在距离感,幼儿能够很快进入到操作层面,在和鞋子做游戏,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对给鞋子配对这个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他们在头脑中内化了配对的要求,知道了什么样的鞋子应该放在一起,从而不仅会给自己的鞋子配对,而且还会给不同的鞋子配对。因此,幼儿通过把直接形象的操作活动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自然就学到了新知识,从而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教育中引导探究式学习,让幼儿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为了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在“参与”、“实践”和“操作”,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与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活动中,我以幼儿最喜欢的形式——游戏,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将探索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

首先,我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材料——带鞋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了解了大致的学习范围;

其次,引导幼儿初次进行自由地探索、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对于幼儿的操作错误,不需要急于纠正,而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自我纠错;同时,顺势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及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再次激发了孩子探究的愿望,及时调整幼儿原有的认识,重组幼儿的数学经验。在整个活动中,一直注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感知、主动思索,在互动过程中自然掌握数学的对应关系。当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真正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与成功感时,幼儿就愿意积极主动的探究,一一对应的概念在幼儿的自主探究中就得到了解决。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教师足够的耐心和仔细的观察与倾听,充分的操作活动,很快就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四、创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保持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

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幼儿的感知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数学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笔者很注重创设一些与数学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如教大班幼儿学习8的组成时我在“娃娃家”里放了7顶小草帽和1顶大草帽;绘画角添上鸡爸爸、鸡妈妈和6只小鸡;体育角上又出现了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手工角了粘上了4朵红花和4朵黄花等等。幼儿会说:“鸡爸爸、鸡妈妈两只大鸡和6只小鸡合起来是8只鸡。” “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合起来是8个球” “4朵红花和4朵黄花合起来是8朵花”……老师在环境中设置的小秘密被他们找到了,他们开心地笑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学习、掌握了8的几种组成方式,同时,激发幼儿以更积极的热情去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数”的秘密。为了幼儿寻找“数”秘密的情趣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数学活动角”,首先放置了各种数学材料,如冰棒棍、彩笔、纽扣、核桃、各种果实、1~10的数学卡片、各种运算符号、图形标记、分类盒以及大小、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可以三三两两地、自发随意地操作。还让幼儿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形体、颜色不同样的废旧物品充实数学角,让幼儿通过摆弄这些废旧物品探索、掌握初步的数、形知识,保持幼儿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幼儿在这些主动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理解了数、形之间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内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如:大班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根据幼儿从直观—形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层次是用实物或实物图片操作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数的可分性;第二层次是用电子图或格子图操作分解与组合;第三层次是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同时又为幼儿创造了提高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六、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幼儿主动活动,并非教师只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就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要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还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如大班幼儿在学习容量守恒时,有这样的操作活动:幼儿先把一杯水分成两杯等量的水,再将其中的一杯倒入另一个细长的杯子。有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操作过程中动作不协调,不能把杯子里的水顺利地倒入细长的杯子中,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似乎有放弃实验的打算。我发现后及时地对他们有针对性地示范、引导,告诉他们两个杯子的口要靠近一些,并鼓励他们再去试一试。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显得非常高兴。教师的及时引导与鼓励,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理解了容量守恒的概念。

教幼儿学习等分时,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纸,让他们将其二等分、四等分。但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只用了一种形状的纸进行了一种分法。为了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将等分的操作活动向高一层次推进,我及时表扬有独特想法并进行几种分法的幼儿。我对大家说:“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很会动脑筋,分好了一张又准备分第二张了,还想跟第一次分得不一样呢。”一听这话,小朋友们又全动了起来,这时,我则在一旁加以提示和启发,同时请一些幼儿将其独特的分法介绍给大家。例如有的幼儿在二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两把小手枪;有的幼儿在四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不仅分成了四个等腰三角形,还能分成了四个直角三角形等等。这样,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知道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不同的分法;同一种几何图形有多种分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性学习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动;探索;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33-01

当前教师比较缺乏在游戏当中与幼儿平等交往的技巧以及帮助幼儿在其已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再建构的能力。因此,我们以科学游戏为重点,研究了教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

一、转变幼儿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计划

目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是否得到尊重和满足,当幼儿自主探索性与常规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是维护常规。當幼儿自主探索性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时,教师基本上是严厉批评。当幼儿探索性行为与他人不同时,教师第一反映是制止。作为教师,要适应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新需要,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尊重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变信息单向输导为以孩子为主体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舞台,让幼儿从“学会”变成“会学”,会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二、从观察入手指导并参与幼儿游戏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的讲解、示范,而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使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下乐于探索;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已有的探索热情。那么,怎样做才能既避免教师的指导所带来的不足,又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呢?

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游戏,讲解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自己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如,某小班的幼儿在玩触摸游戏时,常常分不出哪一个物体是冷的,哪一个物体是热的,为此,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游戏时有个幼儿正在玩摸箱,他把小手放到摸箱中,摸出了一个玻璃玩具和一团棉花,他兴奋地叫着:“我摸出了玩具和棉花,它们一样热!”观察的教师没有立刻纠正他,而是参加了他的游戏。他们是一样热的呀?我也试一试。当教师从幼儿的手中接过两样东西时,惊讶地发现,它们确实是一样热的,因为幼儿在箱里摸时,已经把它们捂热了。教师从中受到启发,把区分冷热的物品从摸箱中拿出,并引导幼儿在比冷热时,一手拿一个物体同时贴在小脸上比,这一下幼儿的探索兴趣更高了,小小的科学桌吸引了更多的探索者。

幼儿教师在指导游戏中还发现,要想以游戏伙伴身份进入游戏,也一定要先观察幼儿的游戏,然后从描述幼儿游戏(你在玩这个呀……)开始。这样比较自然,也更容易开展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幼儿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常常会用到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网络世界是一个蕴藏着无尽教育资源的巨大宝库,它能缩短时空,将世间万事万物、人类丰富经验直观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孩子眼前。这一世界对孩子充满了诱惑,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激发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正确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支持孩子自主活动,自我想象,自我创造。如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我们从网络中下载一组动、植物成长变化的课件:鸡蛋——小鸡出壳——小鸡——大公鸡(母鸡);小桃树——大桃树——开花——结桃子。这一组直观动态变化的画面,激发了孩子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及时引导孩子观察身边常见事物的变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看谁发现的奥秘最多?最后让孩子将自己发现的奥秘画出来:制成连环画在班上展出,展出内容丰富多彩,有天气变化: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动物变化:小蝌蚪变青蛙,小动物冬眠等;植物生长变化;人类成长变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气球越吹越大,铅笔越用越短。这些活动都会让孩子们体验到自主活动的乐趣。

四、通过“材料”引导幼儿探索

教师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通过投放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也是很重要的。经过观察、研究,教师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做法对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我们在投放材料时也要注意其功能。例如:在空气游戏中,开始的时候,大家特别爱玩纸蛇,老师慢慢地发现孩子开始沉湎于怎么能把纸蛇做得漂亮、好看,做好后根本不考虑它的旋转问题。怎样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索纸蛇在空气中的旋转情况:老师通过分析发现其投放的材料都是圆形的,孩子之间无法进行比较。若让孩子自己想到怎么加上一点橡皮泥来增加蛇头的重量,对孩子来说太难了。于是,老师就想到了把纸蛇变成方形的、三角形等等。孩子用不同形状的材料做就很容易比较出不同的效果,如旋转程度的差异,而且涉及的问题是孩子容易发现的、比较浅显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思考。

五、打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家庭电教资源

正确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思考 篇4

但仅仅只有好奇心是不够的, 大部分幼儿在萌发好奇心之后, 只会问“为什么”, 期待成人给予现成的答案, 而不是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成人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才能让幼儿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要帮助幼儿学会思考, 就必须在幼儿未产生好奇心的领域中, 刺激他们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引导幼儿观察丰富而广泛的活动, 关心周围的事物, 提供足够的材料, 以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 使幼儿乐于思考。

二、让幼儿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是表面的、具体的, 而幼儿的思维又是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的行动中进行的。因此, 要让幼儿思考, 就必须帮助幼儿提高认识水平, 让幼儿在接触现实环境时, 更多地依赖生动、鲜明的形象去感知和理解事物, 使其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同时, 要注意让幼儿有思索的余地。有些教师和家长看到幼儿对某一个问题思考缓慢, 就责怪幼儿“不动脑筋”, 甚至骂幼儿“笨”, 这样很容易挫伤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 多从积极的方面去鼓励幼儿思考。

三、启发幼儿善于思考

要使幼儿善于思考, 作为家长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方法。一是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幼儿实际, 用词要具体、浅显, 多用基本合乎语法的幼儿语言, 不用或少用深奥难懂的成人语言;二是提问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幼儿能找到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线索, 可用一些暗示型、假设型的提问激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四、注意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 大脑的发育和成熟是智力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使幼儿的大脑健康发展, 家长与教师应注意从各方面考虑问题, 努力培养幼儿认真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为未来培养出“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可供选择的环境、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 帮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探索欲望, 让他们更加开朗、自信、敢想敢说, 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长, 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篇5

我们大家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要以“以教学说话、学走路的”的赏识教育心态,努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那什么是“以教学说话、学走路的”的赏识教育心态呢?

我们每位家长身有体会,当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孩子开始把“吃”说成“特”,把“哥哥”说成“的的”,我们总是开心的笑着,享受着他们的错误和进步,并坚信他们一定能说出准确的话语。当孩子蹒跚学路时,半步、一步,跌倒了,没有一位家长责骂、埋怨,而是扶起来,欣赏地看着,并由衷地赞美几声:“好孩子,真了不起!”孩子在赞美声中,欢乐地继续半步、一步地走,再然后是两步、三步……这样,孩子在我们的笑声中、在我们的鼓励中、在我们的赞赏中、在我们的耐心中,高高兴兴地学会了走路。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态度包含了赏识、信任、宽容、允许孩子犯错误、承认孩子们的差异、对孩子不急不燥,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赏识教育心态。这种赏识教育心态下的孩子心中种下的一定是自信、乐观、上进、勇敢的种子。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篇6

一、“温故知新”法,复习学过的内容导入新的课文。通过这样的方法,唤起学生对己学知识的回忆,然后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并使之系统连贯。

二、“开门见山”法,直接进入新课。这是现在我们用的较多的引入方法,只要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具体有如下操作方法:

(一)背景引入法。新编初中英语课本所选的许多课文都涉及到英语国家的人文史、文学、地理、风土人情等题材。在教授这类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说图引入法。新教程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并配套了教学使用的挂图,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或挂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说图或看图回答问题,引出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若能同时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提高。同时,在下一节课,如果要复习这一单元,也可以利用挂图,要求学生复述其内容。

(三)借助歌曲导入法。在学习SB 1A Unit4“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中的“Warming up”时,我播放了“My heart will go on”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再回答我有目的地设置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几个问题,从而进入定语从句的练习。

还可以利用故事引入,设置一些吸引学生、能够使他们发挥想像的话题进行讨论来导入,游戏方法也可尝试,比如单词记忆竞赛等等。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更可以实行直观教学;在网上搜索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引入到课文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成功引入后,要设法维持学生的感兴趣的情绪,这就涉及到课堂环境和氛围。那么,如何才能创造个好的学习、交流的氛围呢?

英语课堂上要创设一种真实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关键所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交际的真实性,而不是做作。课堂教学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感情,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和自己越走越近,彼此坦诚相对,挖掘学生的真情实感,就能极大地运用语言,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家庭、经历、对环境的感受,针对个人情况进行课堂交流。并且组织或布置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兴趣或前途有关的活动和任务等。

2.教师应以一种平等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这样学生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问题进行探讨,沟通思想,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加交际的真实度。

3.在要求学生述说自已经历时,可以描述一下自已的经历、思想,给学生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这样的叙述有助于创设课堂真实语境,有利于开展语言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总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交流、表达思想为轴心开展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篇7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理论, 他强调教师要解放儿童的手脑, 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 加以引导, 让儿童在“做”中主动探索, 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据此, 我园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 在探索实践“体育活动”的教育特色中,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创设体育活动情境, 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陈鹤琴先生说过:“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 初看看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 仔细研究研究看, 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 很好的教具。”他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论。据此, 我园遵循童趣化、多样化、层次化、激活化、组合化等原则, 创设体育活动情境, 以有效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

首先, 教师提供的多样化器材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 如在球类区, 有蹦跳球、羊角球、皮球等,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结伴或个体运动。同时, 玩法的多样性, 即一物多玩的设计更能引发幼儿对活动器材的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充分地探究器材的多种价值。例如, 制作的纸棍玩具, 幼儿们既可用来做棍子操;又可用来搭成几何图形进行“跳房子”游戏;还可搭成“独木桥”用来练习平衡……一物多玩, 不仅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还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其次, 我园利用一些废旧材料, 引导幼儿不断创造新的玩法, 丰富活动的内容, 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收集纸箱、奶粉罐、旧轮胎等材料,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来选择富于变化的材料, 创造出了抛接球、小推车、报纸球等多种玩法, 使幼儿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大肌肉和小肌肉方面的锻炼。利用收集的材料幼儿还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一物多用。由于材料是大家一起收集的, 玩具是共同参与制作的, 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更珍惜, 更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

最后, 投放不同层次要求的材料,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运动需求。如在蹦跳区投放大小不一的羊角球、布袋, 不同高度的跳箱、可随意组合叠高的轮胎,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与需要进行选择与运动, 还可根据老师提供的主、辅材料的特征及功能, 进行重新组合, 改变运动难度或挖掘新的玩法。

二开发体育活动资源, 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构建儿童认知结构的桥梁。”幼儿通过外显的身体动作与自身内在的心理活动相互联系, 从而形成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探索活动。在体育活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幼儿营造适宜、安全、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 还要不断开发体育活动资源, 改进活动指导方法, 创设一个能激发和保持幼儿兴趣、能促进坚持性发展的活动情境, 引导幼儿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坚持不懈, 完成任务。

1. 挖掘野趣自然资源

在运动教学中, 结合我园的自然资源优势, 我园为幼儿设计了许多利用自然条件开展活动的内容, 让幼儿走出教室, 融入大自然, 尽情享受野外探索活动的乐趣。这些活动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 每个活动都各具特色,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发展幼儿的走、跑、跳、钻、爬、投掷的协调性, 培养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等品质, 使幼儿在欢快、嬉戏中得到身体和心智两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2. 开发有趣的游戏资源

陈鹤琴先生指出:“玩是小孩子整个的生活, 小孩子是以游玩为生命。”可见, 开发有趣的游戏资源, 让孩子在游玩中体验生活、发展身心, 对他们的茁壮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因此, 我园把游戏情境融入整个体育活动教学中。开课以有趣的游戏活动作为导入, 以能很快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中间以富有悬念的游戏活动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 以丰富多彩的角色扮演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玩法, 通过练习, 掌握技能。结束时配以欢快轻松的游戏活动, 以调节情绪, 放松心情。如在小班年级的体育活动中, 我园根据孩子们非常热衷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 开发了融角色扮演与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同名游戏教学资源, 让孩子们扮演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角色, 在情境性游戏中探索学习走平衡木。练习的难度随不同的情境而异, 循序渐进, 使幼儿能逐步掌握平衡的技能,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胆大心细的品质。

3. 利用情趣活动资源

我园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运动能力, 开发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项目, 如在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垫子》中, 孩子们面对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垫子进行发散思维,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中, 一会儿垫子变成了方向盘, 一会儿变成了小船……孩子们尽情探索垫子的不同玩法, 或顶着垫子走独木桥, 或夹着垫子欢蹦乱跳, 或背着垫子学小乌龟爬, 或坐在垫子上学划船……孩子们在自由探索中充分体验身心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关注活动动态生成, 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新纲要强调:“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 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教师要积极全面地观察, 关注活动中的动态生成, 为幼儿及时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 让他们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和锻炼。如在大班的《玩轮胎》活动中, 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聚集在玩轮胎的场地中, 有的在推着轮胎滚过来滚过去, 有的在把轮胎排成队, 来来回回地走, 忙得不亦乐乎, 但也发现有少数幼儿站在旁边只看不动, 一问才知道这些幼儿玩得有些厌倦了, 这时教师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 及时调整活动形式, 把这些活动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游戏网, 开展小组接力比赛:从竖起来的轮胎上走过去, 把梯子架在轮胎上翻爬过栏杆, 接下来把轮胎平躺在地上跳过去, 最后滚动一个轮胎到目的地, 这一连串的活动内容, 培养了幼儿的灵敏性、方向性、协调性、平衡感和挑战能力等, 使每一位幼儿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幼儿的性格特点、生活经验、活动体验和技能水平都会有差异,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所以, 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在活动中要及时与幼儿交流, 了解幼儿的需求, 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表现, 尊重幼儿的意见与想法, 准确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 智慧地利用活动中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特别是创新性的奇思妙想, 及时进行表扬、交流, 并把握好机会酌情实施推广。从这一角度来说, 体育活动中的主动探究, 也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通过体育活动中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自身改变了教学理念, 积累了教学经验, 提高了教学水平, 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现在孩子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惯有的陈旧思维模式, 在体育活动中更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 在此过程中, 孩子们的运动能力、想象创造力能力等明显得到了提高。孩子们更爱运动了, 他们也更加阳光、自信、健康了!由此可见, 我园的“做中学”幼儿体育探究教育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篇8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引起参与学习的需求,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 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学生会兴致很高, 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立刻产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课始, 老师随多媒体课件呈现购物情境直言:“今天, 老师带大家到商店购物好不好?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 你们看, 这里还搞促销呢。”学生很高兴地说:“真的呀, 这个文具盒降价呢, 我们来算算, 实际应该付多少钱?”教师顺势让学生先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 再计算。学生很快就编出应用题:“商店里的一个文具盒原价18元, 促销降价, 现在一个文具盒多少钱?”“商店里现在一个文具盒18元, 比原来降价, 原来一个文具盒多少钱?”这样运用生活情境创设出的应用题比只是文字呈现的应用题更生动、活泼、有趣。在例题教学完后的相应练习中, 教师继续利用例题呈现的情境来强化新知的学习。编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书包原来50元, 先降价, 再涨价, 现在的价钱和原来的价钱是一样吗?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应该是多少钱?”这道题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答步骤都比例题复杂, 难度也大了, 但由于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呈现的, 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凸现了解题思路, 便于学生正确分析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准确选择解答方法。这样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实景的形式呈现, 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 关键是教师要关注社会, 关注学生生活, 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 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片, 优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从四季更替, 周而复始的规律中, 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像这样的事例,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然后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傍晚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学生说:“每年有十二个月, 一月、二月……十二月, 过了十二月又是一月、二月、三月……不断重复, 无穷无尽。”“每个星期有七天, 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是这样不断重复的。”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情境中, 教师相机引入新知识的学习:“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70.7÷33=?”在计算和讨论中, 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这样尽可能创设一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事例,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 激起了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三、运用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知识规律, 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体验研究的价值, 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老师就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结合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设疑引思,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例如, 在教学“前后”时, 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再调换同学的位置, 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 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又如, 在教学“时、分、秒”时, 由于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比较抽象, 因此, 我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 有数跳绳、拍皮球、晃扶拉圈等活动, 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 较好地建立时间概念。尔后, 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 (1) 小华每天睡9 () ; (2) 小红跳绳10下用了7 () ; (3) 小亮吃饭用了20 () ; (4) 小明跑50米用了12 () 等。这样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初中语文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篇9

关键词:主动学习,转变角色,营造氛围,鼓励质疑,赏识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 才能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落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创新教学理念, 转变师生角色

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 认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打破传统师生观念, 不再受到师生尊严的限制, 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转变师生的角色, 从严肃死板的教师转变成为灵活可亲的教师, 从不苟言笑的教师转变成为幽默宽容的教师, 才能让学生找到参与到课堂中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互动中完成, 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放下教师的架子, 放松自己的面孔,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让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比如, 在教学《幼时记趣》时, 教师可以一改往日不与学生互动的形象, 利用个性化导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给学生讲一讲自己童年的趣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找到分享个人趣事的动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互动中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学习内容上来,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放下心理的压力。

二、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讲, 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重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欲望, 才能让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行为。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情绪有直接影响。与严肃紧张的教学氛围相比, 轻松的学习氛围更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去组织教学,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直线上升。

比如, 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斜塔的模型, 对学习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教师手托斜塔走进课堂, 并用“我像不像托塔李天王”这样的语言打趣, 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和谐。在学生开始关注教师时, 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做一个实验, 而实验内容在课本中, 给学生时间自主阅读。在这样的引入中, 学生能够找到学习兴趣, 也能够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 开放学习思维

质疑是学习的起点, 当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主动质疑时, 证明学生在积极地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提出疑问, 就给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机会。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会将莫名其妙提出疑问的学生归为纪律不佳学生行列, 这一教学行为无疑抵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 并将学生的质疑转化成课堂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发展。

比如,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想象天上街市的样子, 通过想象构建属于自己的天上街市。一些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天上街市:“天上的街市很长, 很宽, 各类商店商品繁多。许多仙女穿着漂亮的衣服, 提着篮子在挑选心爱的东西。到了晚上, 每一家店铺的灯都亮了起来, 招牌清晰, 五彩缤纷。”面对这样的描述, 一些学生提出:“天上街市哪里来的电呢?”教师不要打压学生, 引导学生从这一质疑出发继续想象, 想象一个制电的场所,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蔓延开来,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重视赏识评价, 树立主人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相信学生, 学生会更乐于落实自主学习行为,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水平太低, 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也会慢慢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赏识性评价,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比如,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中, 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汇报, 无论学生习得多少基础知识, 教师都要肯定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尝到甜头, 找到动力。

小学数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篇10

一、改善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处于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 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大多学生认为教师只会让自己记这个、背那个,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教者, 这使得教学氛围异常紧张, 学生惧于教师权威, 会严格地约束自己, 担心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必须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平等。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的, 而是共同的学习者。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组成学习共同体, 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此来拉近师生距离,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2.公平。教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而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们不要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优生身上, 而将差生排除在教学之外。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既要爱优生, 也要爱差生, 要对所有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 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愉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育说到底就是情感互动与心灵沟通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情感的沟通, 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积极参与, 把学习当做一件礼物来接受。

二、优化导入环节,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自制力差, 还没有形成自我学习意识, 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因此, 我们要优化导入环节, 争取在教学的第一时间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诱学生探究动机,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1.问题导入。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采用问题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积极求解的求知状态, 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期待, 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2.多媒体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多媒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采用多媒体来导入,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音乐导入。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采用音乐导入可以带给学生喜悦与轻松, 达到渲染氛围、烘托气氛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

4.故事导入。小学生对故事情有独钟, 将数学与故事结合起来, 可以改变学生心目中数学就是字母加符号的观念, 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具有形象性与趣味性,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三、确立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运用的灌输式教学,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由学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 由重学习结果转为关注学习过程,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 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几个半径为1厘米、3厘米、5厘米的硬纸板, 在课上让学生充分动手, 在小组内来探究圆周长的求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在小组内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大多学生通过测量等得出圆的周长, 此时引导学生思考, 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学生发现手里的这三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 这是巧合还是存在内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 教师加以必要的启发与点拨, 学生便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从而可以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活动集动手与动脑于一体, 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欲望, 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将知识一股脑地全部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究创造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展开思考与探究, 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主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 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 促进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增加新的知识打破旧的平衡,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1.注意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新课的引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整节课中不断进行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造学生自主参与的条件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直接“摘到或跳一跳能摘的果子”,教师决不“摘”给学生“吃”。

1.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教师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呢?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宽松,学生要说的话很多,人人有言可发。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容易了。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项交流中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其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对一些新的解题策略和思考途径,可以用学生姓名命名为“XXX法”给予奖励,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中来。

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让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化归、对应、统计、归纳、演绎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完“56.28除以0.67,10.44除以0.725”两题后,小结时,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是什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的依据是什么?然后问学生: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前我们都学过了,那么今天我们到底学习了什么知识?一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教师说:“对呀!我们今天学习了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本领。”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还学到了化归的数学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刍议主动探究学习的引导与培养 篇12

一、给孩子一个活跃、轻松的舞台, 展示自我

课堂是小学生的舞台, 学生是演员, 老师有时是导演, 但是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剧务。既然是舞台, 就得让演员展示才能。上课了, 学生倘若轻松自如, 在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就成为可能。过去不少老师要求学生上课, 正襟危坐, 一脸严肃, 学生还敢说话吗?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的导言, 即一个开场白。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事例, 我也饶有兴趣地围绕这个话题与大家交流。如我说:那天我批改作业看到×××的作业写得那么漂亮, 我想他一定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同学们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跃跃欲试, 于是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有时我上课前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乐小片断, 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 很自然地进入主题。课前导入是一个方面, 课堂教学也要注重气氛的创设。还以《我们成功了》为例, “什么是成功?昨天你不会写的作业今天会写了, 这就是成功, 你能做到吗?”“在学校有成功的事例, 在家呢?你帮妈妈做过什么是成功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是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因此, 语文课上要不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但产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强烈愿望, 而且能很快进入到内容情境中去。一节课, 扣住了主题, 活跃中看似散乱, 实际上要比死板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二、给学生一个上讲台的机会, 引导探究兴趣

对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提供机会, 引导他们会应用, 在用中求得主动探究。“角色互换”就是很好的方式。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学习前就有一种自信, 要把新知识通过“自己探究”学到手, 并勇于展示自已, 表现自己。如学了新课文后, 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在讲台上说给大家听。就像开记者招待会一样, 允许其他学生质疑, 在质疑声中探究, 质疑越深刻, 探究得就越明白。这一过程就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过程, 这样做学生乐于学, 也容易学会知识。通过角色互换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展示给大家, 说出自己的构思和素材来源, 老师适当加以点评, 同学们共同研讨;老师作下水文章让同学们评点等等, 都是好的探究方法。

三、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

独立思考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场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处于不成熟状态, 他们不善于思考, 也不习惯独立思考, 作为教师就要想办法支持、鼓励学生, 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首先是给学生时间, 使他们有机会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当中, 有的是教师提出的, 有的是学生自己遇到的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不算什么问题, 教师都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其次是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使他们难以思考下去, 甚至有放弃的想法。在这困难的时刻, 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充满希望的目光, 一句恰当的话语, 都会激励学生继续探索思考下去。比如《纸船与风筝》一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它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 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 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使学生学会了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妥善解决。

四、“寓教于乐”, 促进主动探究

儿童爱玩游戏乃是天性, 实施素质教育就可以利用这个本性发展儿童的良好个性。但是很多人对游戏不加以重视, 认为不是在读书。其实游戏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游戏是自然的、有趣的、活泼的运动。在游戏过程中, 儿童会自觉地、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如, 分角色朗读课文, 针对课文内容演小品、编剧本等等。语文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练习文中的对话片断, 要给同学们尽可能地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 让孩子们尽情地表演, 这样不但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 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好奇的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游戏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产生了学习的愉悦感, 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紧张、惊奇的学习氛围中, 努力探索, 自觉学习。

总之,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应使学生感到身边好像没有人;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又要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 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支持和鼓励。这样, 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种情感体验的生理过程会加强和促进这个思考过程, 经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慢慢地愿意思考。每个人在思考的初级阶段, 因不愿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因不善于思考而怕说出来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引起他人嘲笑。所以教师要注意支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已的想法。

摘要:课堂是小学生的舞台, 学生是演员, 老师有时是导演, 但是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剧务。既然是舞台, 就得让演员展示才能。学生倘若轻松自如, 在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就成为可能。

上一篇: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下一篇:扫描图像